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3-08-24 17:14:51

导语: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2—0062—01

初中语文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近年来,新课改对教育工作也有了一些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受长期以来教育习惯的影响,我国西部偏远地区的语文教育一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本文主要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满堂灌”。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这一现象,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授课本内容时,通常采用讲解和板书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记录,有时还要求学生背诵。教师把一切都做好,也就使得学生不愿主动动脑思考,而且教师也很少会去考虑学生的思想,一切都按照教师的准备进行,这使得学生只会被动填鸭。

2.对教学目的认识存在偏差—“以考定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的存在偏差,大部分教师都是为考试而进行教学,很多知识内容都是跟考试有关,逐渐淡化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目的。使教学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而学生也就不能正确地进行学习。因为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教学,所以在课堂上很难提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过于沉闷。

3.教学所面对的对象不够全面—“抓大撂小”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部分都很看重自己的教学成绩,因此,就重点培养那些成绩处在中上等的学生,而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放任不管,这种做法普遍存在。这是由于教师对教学本质理解的偏差,初中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说读写能力,让他们能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而不是只单纯的提高卷面成绩,卷面只是对成绩的一方面考察,并不是全部。

二、 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的改善对策

1.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只有对科目感兴趣,才能很好地学习该科目。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先激发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样在教学方面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无论教师如何努力讲解,学生在没兴趣的时候都不会用心去学习,更不用说提高文学修养了。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问题改善措施的第一步。

2.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改善措施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就应该进行第二步,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习惯能决定一切,正确的习惯更能带来好的成效。初中语文教学在整个教育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所以该环节中有一个正确的学习习惯会对之后的高中学习带来很多便利。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很好的引导,比如说,在每篇课文学习之前,教师让学生提前进行阅读预习,开始时学生可能很不喜欢,把它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自主预习的习惯,这需要教师来进行合理的引导。

3.鼓励学生提问和发散思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常都是教师授课,学生记笔记的教学模式。这就是教育主体的缺失现象。在语文教育中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要解决这一现象就应该将这种枯燥的教育方式打破,教师应该在授课前先让学生对要讲的内容进行预习,从中找出不会的问题,在授课的时候向教师提出疑问,也可以向其他学生提出疑问,让他们找资料进行解决,而且在回答同一个问题时,教师不能强调答案的统一,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都是不相同的,所以不能局限答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对策

G623.2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教学质量在不断的提高,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也不断得到应用,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小学教学体系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培养,激起学生人们热爱语文的热情,对语文教学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以便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对提高其质量有很大的阻碍,所以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下面对小学Z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介绍。

一、新课改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1.教学的方法相对单一,教学模式比较落后。因为受传统教育的思想影响,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上课时都处在主动地位上,大多数教师教学的方法相对单一,只是单纯的教与学,学生上课时也没有太多精神。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只顾着在上面进行讲解,学生也只是单纯的在听课,有时候教师可能会对某一学生进行提问,但是这种单方面对知识进行讲解的方法,忽视了学生实际的需要,这对提升学生素质有很大影响。而且,在小学语文课外练习时,很多教师都使用题海策略,使学生在课下有大量的作业需要完成,学生们只是机械的反复进行练习,这种方法使学生没有时间发展其他的兴趣爱好,对学生全面发展十分不利。此外,教师无法对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进行良好的处理,一般都重视知识的传授,但是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题海策略和一言堂的方法,无法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妨碍学生素质的提升。

2.课堂的气氛不活跃,学生缺乏浓厚的兴趣。因为教师教学方法相对传统,所以无法有效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这就导致很多小学语文课堂十分沉闷,教师和学生间缺乏良好的互动,很多学生都反映课堂的气氛不活跃,这就使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从小学生这一阶段的特点来看,好玩爱动是小学生最大的特点,但是国内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这一特点是有很大差异的,造成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这就无法提升教学质量。

3.小学语文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有待提升。当前国内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教学的水平较差,方法也较落后,一些教师无法把握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没有严格管理,没有根据教学的规律开展教学,一味重应试教育,无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使学生语文素养较低,这些都跟教师的素质有很大关系。

二、解决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对策

1.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新课改需要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所以,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要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改形势相结合,以便提升学生素质。比如,可以使用合作方法开展教学,新课改需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整合,对过程与方法进行整合,对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要使学生学会独立研究,建构起完善的知识系统,进而有效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使用合作方法可以使学生更积极的学习知识,教师在讲授某一文章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分给不同的段落,学生对所分小组的段落进行阅读,然后一起讨论并发言,这种方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2.创设出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兴趣。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情境,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需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提升学生想象力。第一,创设情境要有针对性,要以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事件为素材,这能激发出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第二,情境需要有趣味性,不能枯燥乏味,要有趣生动,可以组织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活动,活跃课堂的气氛,进而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在对生字进行教学时,可以使用开火车读和抢答读等方法,学生这时阅读的声音是具有感染力和洪亮的,比如,对《小木偶的故事》这篇课文进行教授时,可以与文字内容相结合,创设出小木偶的旅行情境,教师和学生们一起表演,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小兔子、小木匠、小木偶等。这种朗读角色已经被情景化,可以使学生对文字语言和生活感受相统一,实现情境和语言的结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兴趣,提升了学习的效率。

3.提升教师综合素质,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发展。小学语文属于启蒙环节,教师的素质高低对学生的启蒙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在新课改环境下,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对知识体系进行完善,与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兴趣相结合,改变教学方法和思想,不断学习各种先进技术和教学理念,为小学生塑造一个开放性课堂,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教师还要提升师德修养,要为小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不只是教学素质,还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继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改善教学方法,改善课堂环境,进而提升学生兴趣,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月琴. 新课改形势下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对策[J]. 课程教育研究, 2012(5):103-103.

[2]郑立新. 浅析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社会科学:引文版, 2016(8):00275-00275.

[3]李亚君.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神州, 2012(9):92-92.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开放式教学

初中语文教育是培养初中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初中学生健康情操,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情趣的重要课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掌握水平,不断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不断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手段,以此来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此来提升初中语文的整体教学水平。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主要问题

在初中学习阶段,语文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当前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非常主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影响着初中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1.初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应试成绩。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或者教学规划,不是为了提升初中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不是为了培养初中学生的整体审美能力,不是为了培养初中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而是仅仅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在当前,虽然新课改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日益引发人们的重视,但新课改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成绩和考试仍然是重要的指标。很多初中教师为了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成绩,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过分的注重学生的成绩,以学生的成绩为衡量标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以考试大纲为目标和规划来进行语文教学,忽略学生的自由发展,忽略学生的课外阅读,这些片面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显然难以真正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也影响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存在明显的“成绩歧视”,教师将多余的精力或者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班级的前几名身上,力图通过“开小灶”来拔高这些所谓尖子生的成绩,旨在通过优生率、高分率来“对抗”同年级的其他班级。这种“有教有类”的教学方式,容易打击成绩不高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班级的均衡发展。

2.过分以教师为主导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是主导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升教学的计划性,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课本、板书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给学生传递知识。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未能有效地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难以提升学生的兴趣,也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水平。在新课改下,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饱受诟病,在这种单一性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主动性被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压制,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掌握水平,不顾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而盲目地根据教学计划来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虽然能够确保教学的计划性,但不利于综合性地提升初中学生的全面素养。此外,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思维也会受到影响,难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课外阅读量较少对教学存在认知不足。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知识,更不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初中语文成绩,而应该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较高的文学素养。但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初中语文教学目的存在严重的认知不足。不少初中语文教师将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一种主要的杠杆,旨在通过初中语文教学来提升初中学生的成绩,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在这种错误的认识的主导下,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很少安排学生进行课外延伸阅读,很少安排学生进行语文的课外事件实践,直接导致初中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不足,初中语文知识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二、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在当前初中教学中,语文教学发挥着非常基础性的作用。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改良初中语文教学的水平,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1.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初中语文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等一体的学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来。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将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放在语文成绩上,而应该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首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充分利用好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相关素材,根据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来挖掘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故事,真正寓教于乐。其次,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的正确的看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对于优等生,教师要着重提升他们的语文技能和语文知识延伸能力,对于中等生,教师要加强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步入优等生的行列,而对于后进生, 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关心与爱护,充分提升他们的学习信心,帮助他们准确的找到学习差的原因,克服困难迎头而上。教师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学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才能有效地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最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积极的开展课外阅读,通过优质的课外阅读量来丰富初中学生的语文词汇,进而培养初中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主导性的教学模式,淡化教师的角色,积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初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元化地进行语文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科学的提问,通过开放性的提问来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发散思维来思考问题,以不断提升初中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积极走出课堂,开展实践性语文教学。初中语文虽然是一门基础素质学科,但同时也是一门工具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走出课堂外,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教学。初中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安排,适时的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当然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还包括通过一些多媒体等教学方式来开阔学生的眼界,如开展报纸阅览,当然还包括参观图书馆、教育基地等。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是提升初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等的重要学科,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既不利于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不利于初中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鉴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中专 语文 教育

职业中专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在以往的职业中专教育中,更加注重专业课的教学。作为辅助专业的基础课,语文普遍得不到师生的重视。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已开始取代传统经济,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一、认清语文学科在职业教育中的功能和地位

(一)语文教学的辅助

长期以来,从小学到中学到中专,语文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主要科目之一,也是各类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而在职业中专院校中,由于办学性质和培养目标的不同,职业教育学校对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较普通学校也有明显的区别。相对于基础课程而言,职业院校更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实际,充分发挥语文的辅助,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专业知识。

(二)语文教学的工具

虽然语文课程在中职院校中只是辅的课程,但并不代表其不重要。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生的语文能力。每一门课程知识的载体均是语言文字,教学活动都是语言活动。作为中专学校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的语文课程,在整个中职校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专业课学习的工具不容忽视。

二、中专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薄弱

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因为中考成绩较差,未能被高中录取,或者是自身并不想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再加上近年扩招政策,只要参加中考的学生均可就读,造成了中职院校成绩普遍较差,学生素质不高。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上课不认真,不遵守课堂纪律,作业无法按时完成,考试时蒙混过关,对成绩也持着无所谓的态度。加之中职院校侧重点不同,这些学生对语文课程更是漠不关心,完全没有兴趣。

(二)教材内容滞后

现代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各大行业开始向现代化发展,语文教学也不例外。目前中专语文教材一直沿用普通高中教材的编排体系,虽然其对中专语文教材也做了一些改动,但意义不大,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素质状况、专业学习实际和社会经验等距离较远,难以适应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中职学生更希望学到的是与自身专业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方法落后

由于中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大多数中专教师也希望学生能取得好的考试分数。在教学方法上,一味地采用讲授法,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了其个性的发展。为了得高分,大多学生都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一切只是为考试而学习。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很少见到活跃于普教的“活动式”“讨论式”“发现式”等教学方法,失去了语文课程本身应有的灵气。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运行语文教学“活”的机制,创造出适合中职生群体特点的教学模式。

三、改变中专学校语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明确目标,建立科学的中专语文教育体系

作为一名中专语文教师,我认为中专语文课程设置应该以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文学欣赏能力为目标,加强人文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必须摒除固有的照书念的教育模式,认准教学重点,以适应社会要求为目的来培育学生。如在中专语文课本中,书写、听说以及应用文的写作能力都是对以后的学习生活有着一定的实用性质的。字的好坏决定着给人的第一印象,所以,书写能力的培养不可缺少;听说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而语文课本中关于文言文的知识也不少,我们不否认其必要性,但对于将来是以“技术工人” 步入社会的中专学生而言,很少有人从事理论特别是古籍的研究。因此,职专生只要能够借助工具书读懂浅易的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文名篇就可以了。

(二)开放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兴趣

在中专学校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普遍较低。语文教学枯燥无味,课堂死气沉沉,一人讲,大家听。因此,我们必须摆脱这一陈旧的教学方式,实现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由单一的知识教育向素质和能力教育的转变。我们可以通过引进多媒体教学,或者在课堂上开展“一分钟演讲”“观点辩论”“影视评论”“好书推荐会”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此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让学生多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让他们在具体的活动中去感受、去学习。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可以引进探究式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更加有效的学习专业课程。

(三)革新评价,改进中专语文教学的考核办法

传统的教学考核办法基本上都局限于考试,通过成绩衡量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学生吸收的知识含量。而对中专学校的评价方式,我们还必须融于平时的教学之中,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性的考核。如我们可以采用演讲、辩论以及应用文写作等形式进行测试,并将结果作为期末学科成绩的依据之一。只有从多个角度对学生实行考核,才能更加真实的反映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中专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一、朗读教育存在的问题

朗读教育中存在种种问题,它们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朗读时间不够充分。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往往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占用大部分课堂时间,真正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很少。尤其是预习性朗读,学生用短短几分钟时间朗读课文,仅仅是熟悉生词,并不能领略文章的奥妙之处,甚至有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可见这种课堂上的朗读是没有很大意义的,只是作为教学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二)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生动热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这种朗读缺乏目的性,往往导致学生在朗读中不用心,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不能真正感受朗读带来的乐趣,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不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三)缺乏合理有效的朗读指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方法往往十分生硬、机械、不得要领。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一味只注重某些字的重读、语速的快慢,不注重学生在朗读中的内心体验,只注重表层的朗读技巧,不注重语言的丰富内蕴,舍本求末,导致朗读不能集“导”、“练”于一体,不能集理解、感悟于一体。这样的朗读是对语文教学的一种误导。

(四)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朗读形式很多,很多老师在语文教学中会采取齐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形式,然而课堂中常常是朗读环节安排了三四次,却没有实际效果,朗读仅仅成了语文课堂上活跃气氛的点缀。

二、解决朗读教育中问题的对策

(一)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应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认真备课,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文为学生留出充分的阅读时间,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读准字音,不读破句,切不可只做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在朗读中真正读懂课文,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另外,还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巧妙进行提问,提高学习积极性。

提问是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手段,在朗读教育中也十分适用。要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检测朗读的效果,则需要有效的课堂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仔细分析课文,巧妙设置问题,同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情况,适时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从而增强朗读的实效性,也使语文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还要注意,提问要难度适中,一方面提问不应过于简单,要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思考,检测学生的朗读效果。另一方面提问不能过难,不能挫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抑制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例如读风景类文章,就一味要求学生读出美感,却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感受到美。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四)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竽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综上所述,朗读教育作为一种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固然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朗读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但笔者相信,通过小学语文教师精心设计课程,正确引导学生,定能发挥朗读教育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康丽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践启示录[J].考试周刊,2009(36).

[2]杨桂荣.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2(41).

[3]郝春彦.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学周刊,2012(8).

第6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学生的学习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我国上下掀起了素质教育的浪潮,也取得了显著成绩,针对语文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目的就是为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改善提供有益探索。

一、初中语文教学环节问题探析

1.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效果尚需提升

受长期教学理念的限制,加上有限的教学条件,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陈旧,仍然采用老旧的教学手段,填鸭式教育依然存在,素质教育只是一纸空文,并无实际效果。部分语文教师仅仅机械地应用特定的教学方式,难以对各式各样的教学内容应用相应的教学手段,课堂效果明显欠佳,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2.教学手段尚不精细,仍然处于粗放式授课阶段

新课改实施以前,粗放式教学现象较为普遍,实施之后,这一现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遏制,但是在部分地区依然未能全面消除,精细化教学之路依然漫长。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单调地应用粗放式教学手段,将教学重点和环节定位在各种考试上面,甚至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断章取义地进行教学,难以将语文的真正内涵和其中的美感传达给学生,使其切实领略到语文的真正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3.缺少科学的教学手段,课堂交流存在缺陷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形式单一,仍然采用单方向的问答式教学手段,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气氛不够浓烈,教师单方面地讲课,学生单方面地接受讲解,对教学内容缺乏有效的思考,加上受教师教育背景和教学水平高低的制约,有效的教学手段相对匮乏,教学策略仅仅是让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机械的死记硬背,无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思维,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制约了学习效果的优化。

二、改善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的策略研究

针对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存在的问题,笔者在资料调研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现总结如下:

1.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和改变取决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语文教学若想改变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所处的不利局面,必须加强自身不间断地学习。这就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之余抢抓学习,着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扭转传统教学理念,不断提高学习热情。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开阔视野,在做好基础性教学的前提下,认真思考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果断摒弃过时的教学方法,大胆采用新式的教学策略,切实扭转“填鸭式”教学方式下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机械重复的背,将教学手段定位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上,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2.改变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加强引导

语文教师应该对初中语文教学环节的动态性、持续性、师生互动性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教师和学生在这一背景下处于同等的地位,师生间应该以相互尊重的态度共同提升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不仅仅视为受教育的对象,更应该将学生视为和教师同等重要的课堂构成要素。教师应该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摒弃老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采取量体裁衣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思维,协力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3.进行探究式问题设计,实施启发式教学模式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不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框架架,不断摸索,大胆改革,勇于尝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在备课和教学时,不断使用启发性模式,对学生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手段。允许学生随时提出不同的观点、发出不同的声音,允许学生不断提出创新性观点,不再将教师视为教学环节的绝对主体,应该加大互动交流力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拓展思维,积极参与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自我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创新教学手段,突破教学思维,明确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方法,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最终实现新课改规定的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国学教育 问题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学对孩子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特别是对孩子语言与文字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其中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要加强小学生国学教育,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而在现实当中,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诸多问题。

1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国学教育重视不够。作为中国的国学是具有五千多年光辉灿烂文化的代表,内容非常丰富,博大精深。其中古人所总结的教人为人处世的原则、价值观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认识到国学教育对社会、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但事实是,国学教育在国内小学中受到无意识的淡化,国学教育仅限于背诵古诗文。尽管由于某些政治原因,孔子学院在国外也遭受些挫折,但这并没有影响国外有识之士研究中国国学的热情,相比之下,国内中小学对国学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2)国学教育内容欠科学。作为中国的“国学”内容非常丰富。国学学什么?古代对于学生国学启蒙总结了宝贵的经验,也形成了较全面的内容体系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特别是《三字经》中对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先后顺序都做了说明,古人启蒙孩子特别重视立德树人,而如今小学国学教育主要是以学习诗歌背诵为主,由于各种原因,教人重视德行、诚信的内容往往被忽略了。这与没有充分认识国学教育对于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意义具有很大关系。

2国学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社会层面,由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国学等传统优秀教育内容重视程度逐步淡化。当前人们物欲膨胀,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少,国学中重义轻利的品德已渐行渐远,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反而成了时髦。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普遍患上了“近视病”,很少再有人从国家民族的发展去考虑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文化传承、血脉延续这些离普通老百姓较远的问题,最终导致很多丧失诚信与社会良知现象的发生,如“毒奶粉”、“地沟油”等的出现。家长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考好大学,找好工作。国学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对于重塑现代人的价值观至关重要,这一点却往往被人忽视了。早在2011年著名雕塑家、政协委员吴为山就认为,应大力弘扬汉字文化,大力普及汉字书法,以书法教育作为中国人文教育的基础,接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命脉。

(2)学校层面,迫于各种压力,学校无力无心加强对小学生的国学教育。小学教育重点普遍放在了课本基础知识的教学上,除了古诗背诵等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外,没有人去关心是否进行国学教育。首先,作为小学面临的是学生升初中考试的压力。尽管现在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按规定应该不用考试,学生自然升入初中。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加上家长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作怪,小学特别看重有多少学生升入好的初中。特别是在城市里,这种择校情况更是如此。其次,教师为了自己所带班级学生多些升入名校初中,也无心在国学教学方面“恋战”。第三,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加强国学教育也没有相应的鼓励激励措施,更谈不上监督和检查了,加剧了小学对国学教育的忽视。

3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国学教育的对策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问题及对策

作文是常常令师生都感到头疼的问题。很多学生觉得无事可写、无物可状、无情可抒。有的学生即使有写的内容,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写好。笔者联系作文教学实践,就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如下探讨。

1.“无米之炊”的问题及对策

很多学生一提起笔来,就感到笔下无东西可写。有不少学生,对作文有一种畏惧感。因此,“无米之炊”是小学作文中最为常见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作文素材的积累,包括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素材、语言素材等。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应该首先解决好作文素材的积累问题,让学生能够“有米下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一方面,做好课内积累。教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名篇、范本,教师应引导学生立足课堂,立足教材,学会将课文中优美的字词句段积累下来。在积累时,可以准备一个专用的积累手册,指导学生将相关词句段进行分类收集整理,以便在作文需要时使用。另一方面,做好课外积累。课外阅读积累是课内阅读的重要延伸和补充。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观念,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培养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广泛收集作文素材,包括收集典型事例、好词好句好段等,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积累。

(2)从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作文来源生活,生活中有着丰富的作文素材。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这个作文的大宝库中吸取营养,可以在游玩中开拓视野,广泛收集看到的美景,如秀美山川、日出日落、风霜雨雪、春花秋月、雄伟建筑等,可以通过看电视电影、听故事、观看文艺节目、参加节日活动和走亲访友等活动,收集趣味故事、民俗谚语、逸闻趣事、新闻事件等,还可以将想到的事情、问题等及时用日记、随笔的形式写下来。这样不仅能够增加语言素材的积累,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为学生的作文打下坚实的生活积累之基。

2.学生“如何下锅”的问题及对策

解决了作文素材的积累问题,只是解决了“有米下锅”这一初步问题。在此基础上,要解决好“如何下锅”的问题,换而言之,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与技巧,能够按照要求完成小学作文的基本任务,达到基本目标。当然,要解决好如何写的问题,方法很多。但是,笔者认为,无论采用什么方面,至少好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1)如何围绕中心选材。有的学生因为作文选材不当,常常存在文不对题的问题,其写出来的作文与要求相去甚远,就会使作文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该针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紧紧围绕中心选材。譬如在写以“关爱”有关的作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相关的事例罗列出来,一个学生列出了三件事:①清洁工人将不小心掉进路边沟里的小学生拉上来;②“吝啬鬼”爷爷带头组织为贫困留守儿童捐款;③我在公交车为老奶奶让座。然后,引导学生从最能体现文章主题,又最有新意的角度出发,选择其中的一个事例来写。

(2)如何进行谋篇布局。围绕中心选好素材后,就要对整篇文章进行谋篇布局,并最好用作文提纲的形式,列出段落结构,写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及开头结尾。在构思文章结构时,要明确写作顺序,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空间转换顺序来写。从叙述顺序来看,可以采用顺叙、插叙和倒叙。从文章的结构看,可以采用“总分总”及相关变式为基本结构,还可以按照“并列式”的模式,从几个方面安排结构,确保整个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3)如何写得具体生动。首先,必须将最能突出中心的部分重点写、具体写。也就是要突出重点,把能够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用较多的笔墨去写,对于非重点内容则要略写,做到详略得当。其次,写出真情实感。写的文章能否感人,关键是看能否写出真情实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写真事、讲真话、抒真情。要写出真情实感,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学生想象、表演情景剧等方式,进行情景回放,让学生融入到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以加深学生的体验与感悟。通过这些方式,能够极大地增强作文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感,让学生体验到作文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再次,要注重细节描写。要抓住最能表现中心的细节,注重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此外,还要注重场景描写,通过适当的场景描写来烘托氛围,也就是要注重寄情于景、情景结合,为整个文章的情感表达进行铺垫。最后,让学生掌握多种开头、结尾的方式。

3.结语

第9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问题;对策

新课标指出,体育课程是关系到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健康的体魄的关键。但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之下,一方面由于教师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味进行应试教育,另一方面男生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不同,这些因素都造成了体育教学的诸多问题。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分析当前的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提高教学效率。

一、初中体育教学现存的问题

1.部分学校和教师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有部分教师比较看重“考试分数”,紧抓应试教育,对于体育教学的观念比较淡薄,甚至有的学校领导对这种现象也听之任之。例如,有的落后的乡村学校对于体育教师存在一定的歧视现象,甚至取消体育课程,改为数学、物理等学科,这种观念一方面影响了教师,使得教师自身对体育课不再抱有积极的心态,有的体育教师甚至会因此自暴自弃;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要性产生怀疑,不再关心体育课程,有的学生因此丧失了对体育的兴趣和好奇心。

2.教学流于形式,教育方法和教学安排不合理

教育体制改革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学体制和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和改革,体育教学理应在改革的大队伍之中。然而目前存在一些现象,使教学制度并没有真正得到改变,体育教育的发展也显得较为迟缓甚至后退,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体育观念并没有被正确引导。学生在体育课上大多是玩耍、打闹,甚至有很多逃课现象存在,这些归根到底就是学生自身的体育观念没有养成,对于体育中所含有的思想内涵并没有真正地领悟,所以,在课上不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态度,往往显得消极被动。(2)体育教师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和分配。初中体育课由于课时较少,一些学校甚至只有一两个体育老师,体育老师除了平时的体育课和体育竞赛要安排,平时的课间操、晨跑、校级运动会甚至市级的运动会和体育竞赛这些也要负责,所以,往往力不从心。

3.教学体制并没有与时俱进,改革换代

体育教学本身就具有其针对性和特殊性,不同时期的学生有着截然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一味地沿用旧有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身心特征根本不去加以了解和总结,这样就导致学生去适应教学而不是教学来针对学生,教学效率因此不高。

二、解决初中体育教学问题的策略

1.加强师生对于教学的认识,端正教学态度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如果拥有一个正确的体育观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就会处于一种主动的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加强自己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和好奇心,初中生本来就处于一种好奇心比较旺盛的阶段,一旦被激发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拥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果。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思想,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地发展。

2.营造体育氛围,塑造学校领导及相关管理者的体育观念

只有管理者拥有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积极的体育态度,才能使学校真正拥有体育氛围。所以,学校应当将体育教育纳入基本的教学范畴之中,不歧视、不偏科,真正将体育课公平对待,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体育教育能否发展和壮大的关键因素之一。

3.加大对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壮大师资力量

学习的最佳引导者就是老师,一个高水平的体育教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和热情,所以,学校应当重视体育教育的师资储备,壮大师资队伍。一方面支持体育教师不断学习、参加校外培训项目,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关心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应当聘请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和咨询导师,对于体育运动方面和体育心理学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使体育教学更顺利地展开。

4.加大对于体育教学的投入

学校应当加强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在体育教学方面加大投入,例如,购进必要的体育器材,提供学生多样化的体育器械和用品,提升学生学习和运动的积极性,只有对体育产生兴趣,才会有热情高涨的学习态度和氛围。同时,学校应当奖励和表扬校级运动会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为学生树立体育标兵和榜样,鼓励和资助学生参加市级或者国家级的运动比赛,或者支持学生入选体育特长生,这些行为能从各方面刺激学生的体育热情,帮助学生培养体育意识、塑造正确的体育观念。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也是素质教学的一部分,理应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初中教学阶段,中学生由于处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都处在特殊的阶段,良好的体育教学不但能帮助学生练就健康的体魄,而且对于学生养成乐观豁达的心理特质也大有裨益。在这种环境之下,教师理应拥有正确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安民.试论初中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