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

时间:2023-08-24 17:14:51

导语:在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

第1篇

关键词:高校;高校特殊性事件;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49-01

稳定才能发展,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它不仅运用到国民经济,国家发展,也适应高校的发展。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应有更高的要求。而对于90后的学生来说,学校所做的安全稳定工作又是重中之重的。只有学生在校安全稳定的学习,生活,学校才能正常的运转,才能为国家输送有用的人才。所以高校的安全稳定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高校的研究与讨论

目前,高校多为积极型的,它是由特殊的社会矛盾或是国际纠纷,激起师生的爱国热情而发生的目标明确,可控的,会产生积极意义的高校,如2006年强烈谴责日本占领我国事件所进行的高校联合签名行动等。对于90后的学生都有一颗爱国的赤诚之心,报国之愿,但是如果表达不好很容易被国外敌对分子利用。针对此事件,许多部门做出相应的对策。

对于高校教辅人员来说,则是深入到学生当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及时进入公寓,和学生谈心,了解每个寝室的日常生活,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做好学生骨干的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干部,掌握学生每日的动向。实行每周或每日报。也可以在高校实行理国教育主题活动,如以期队为单位进行理国主题宣讲会,或是邀请社科部老师为学生做演讲。在沈阳某高校,举行了一次万名学子爱国大签名活动,让学生在非常时期能够理性的表达爱国热情。也有许多高校采取征文活动,让学生通过文章,体会等方式表达愤愤之情。据了解通过这些校内活动能够有效的解决了向消极方面的发展。

而另一类则是非政治性的,一般多发生在校内。如2007年下半年的高校学生罢餐事件,以及发生在江西、江苏、河北等地部分高校二级办学机构在毕业证发放上因学生不满而引起的突发事件。这些事件一般都是和学生切身利益相关,而造成的严重事件。对于校内事件应做好机制健全,处理得当。尽量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但绝不纵容,遇到严重问题及时上报,及时处理。

二、高校特殊事件的研究与讨论

(一)校外安全问题的讨论与研究

校外交通事故,学生失踪事件,上网成瘾夜不归寝, 在KTV、酒吧出现打架斗殴等现象。如有很多学生在校外因不守交通规则,或是司机违规而发生交通意外,甚至造成终身的后遗症。学生失踪事件也屡见不鲜,当到了大三,大四以后,很多同学借考研的名义在外住宿或是以找工作,面试为由请假外出,或是以单位要求其在单位实习为由请长假。或是还有些学生在返校或回家的途中去探望了同学,朋友,导致忘记与家长和学校联系。辅导员除了向家长汇报情况,以及动员其他同学去找去联系之外,也别无它法。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利用不好就会起到负面影响,如网络上瘾症导致学生过度上网,面容憔悴,情绪低落等。对学生的健康和思想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近年来,网络游戏有关的各种犯罪事件屡屡发生。辅导员应时刻关注此类学生,发挥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一帮一或多帮一来挽救学生,并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对学生时刻进行洗脑。而对于KTV,以及酒吧,饭店发生的酗酒闹事事件,学校都以进行了,严肃的处理,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条文。以保证正常的教学。

(二)校内安全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1、高校失窃,诈骗现象的发生与应对

大学生的防盗意识普遍薄弱,有人只要以找人、卖袜子的托词,就能在高校的学生宿舍里任意出入。在大学校园里发生的各类案件中,盗窃案件最多,大约占90%以上。对于刚上大一的学生,应及早接受防盗,防骗教育,并开展相关的模拟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失窃与诈骗的场景。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2、校内消防工作的研究

高校发生火灾的案例很多。主要原因多为学生安全意识淡薄,无视法律法规、校规校纪,滥用电器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2008年12月7日,南京金陵科技学院男生宿舍发生火灾,起火原因为违规使用热得快,造成宿舍被烧毁。针对此事,公安机关依法履行对高校消防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职责,指导高校做好消防安全工作;学校应不定期对学生宿舍,教室进行检查;而学生应接受消防安全的普查与学习,增强消防安全意识。

3、理由导致自杀事件的发生与应对

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都会让学生因为厌世而自杀。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国直属高校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分布于13个省38所高校,达到历史顶峰。频发时间主要集中在5-7月,9-11月。国家和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并不容易。所以全社会都应重视大学生的精神障碍问题,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近几年高校已经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以及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心里测试,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总之,学校的稳定,学生的安全是当今社会及家长所关注的重点,学校严抓严管,教职工认真职守,虽然能够降低及特殊事件的发生,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周围环境的影响,90后学生心里的个性化增强,增大了高校安全管理的工作量、复杂性以及管理的难度。如何防止和处理大学生安全事故,使得学校稳定发展仍然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李论.高校现状及成因解析[D].大庆党校论坛,2010,(1).

[2]姚其煌,李小兰.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预防的“知”与“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122-125.

[3]陈永波.浅谈健康上网[J].中华优质教育.,2005,(4):54-55.

[4]沈惠章.大学生安全问题引发的思考[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48-50.

第2篇

[关键词] 学生影像;创作局限;发展对策;创新培养;实践教学

 近年来国内影视教育的规模不断壮大,在全国742所普通本科院校中,开设影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共计268所,①来自这些高校具备专业影视制作知识的学生,构成了强大的校园创作队伍。以第十八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原创影片大赛单元为例,除传统艺术院校,获奖学生还来自浙江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综合性院校。笔者所在的陕西科技大学亦开设有影视类专业,经过数年发展,由专业学生创作的作品《梨园来客》获第六届香港华语大学生电影节入围奖,作品《悦历》获第八届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视频类佳作奖;纪录片《油滴》获第六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像节二等奖;作品《虚拟人生》入围2011年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实验片,同时入围2011年度澳门国际大学生电影节等。虽然不乏优秀作品,但总体而言,学生创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拟从学生影视创作实践入手,分析其创作现状和创作局限,寻找解决与发展的对策。

一、题材单一:以观察和实践深入生活

受生活阅历的影响,学生作品的题材较为单一,多数为拍摄自己身边的人或者事,集中表现青春情感、校园生活,题材同质化严重,缺少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并不缺少表现的题材,每天各种社会事件和生活讯息通过微博、手机、网络社区等多种渠道扑面而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创作目光投向象牙塔外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

在学者的研究中,提到过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日本电影学校,这所学校成立于1975年,致力于培养影视专业人才。为了加强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学校在影视制作系一年级开设了名为“人间研究”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此门课程内完成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探究人的生存方式,从而拓宽学生关注的视野。②我们可以将类似的调研工作融入教学环节中,比方说新闻采访课,可以布置学生以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为对象,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完成调研报告。

除此之外,现有培养体系中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很好的借助对象。每年寒暑假各高校都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陕西科技大学为例,2011年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涉及玉树灾区重建、重走路、留守儿童调查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是非常难得的接触社会的机会,我们可以鼓励影视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寻找拍摄题材,记录社会生活。如2010年由学生拍摄的《北川纪事》,即为当年暑假跟随学校社会实践团队到四川绵阳市北川县马槽乡支教期间拍摄的作品,作品记录了受重创两年后北川地区人们的生活现状,非常真切感人。

二、思维平面:以阅读提高认识力

思维平面化是学生作品的另一个特征,大多数学生影像都是对身边人或者事物表象的纯粹记录,缺少对题材的挖掘,欠缺内涵和意蕴。以学生青睐的爱情题材为例,多数作品停留于用镜头语言表现两情相悦时的欢乐或者失去恋情时的感伤,很少在作品中看到对爱情的思考。爱情是什么?它是怎么发生的?它是短暂的还是持久的?它和自由孰轻孰重,是要多一点的爱情,还是要多一点的自由?当出现与责任相悖的爱情时,是遵从理智,还是遵从情感?类似深入一点的思索很少出现在学生影像中。思考的缺失可能与我们的教育模式有关,比较中西方教育系统,西方更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性精神的培养,中方相对薄弱,这种缺失反映到学生影像创作上表现为作品主题浅白或者无主题,只有对生活的记录,没有对生活的探究。

独立思考和理性精神需要实践经验与理论依据的双向支持,我们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加强理论修养,提高认识能力。阅读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它能提供常识,除传统的中国文化和文学艺术类书籍外,社会科学各个门类的著作有助于我们认识生存的社会和世界。以《南方周末》2008年暑期推荐大学生阅读书目为例,③涵盖了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各个社会学科,这些学科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分析世界所必需的知识建制。近年来不少治学名家都建议读读西方社会科学的经典译著,如北大温儒敏先生为大学生开出的20本经典阅读书目中,13本为西方经典名著,包括柏拉图的《理想国》,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汤因比的《人类与大地母亲》等。④这些西方经典提供了比较的视野,并有助于现代价值的普及。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方法。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有其研究方法,如建立在实地调查、访问、文献梳理等基础上,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定性研究以及收集相关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数学模型等手段提炼规律,揭示本质的定量研究等。阅读社会科学的相关著作,读者不但能汲取前人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思想成果,增强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洞察能力,同时通过了解作者用以推导结论的研究方法和思辨过程,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读书是自我教育的一种方式,课堂是有限的,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不要被专业教育束缚,用开放的眼光去阅读、去思考,再回归到实践中分析具体问题,丰富思考的维度,提高思考的层次,增强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

第3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实验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1]。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分析了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当前,我国中学在升学率为主导的教育背景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与学校的教育执行存在不一致。同时,在考试形式上,为了提高考试课程的方向性与客观性,增加选择题的数量和分数,消减主观问答题和计算题的数量和分数。这实际侧重考核学生的单一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将受到影响。

2.学校因素好的教学环境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更佳的学习环境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高质量的实验设备可以让实验现象更加准确和清晰。目前,部分中学特别是乡镇中学还存在实验设备不齐全、老旧、数量不足。同时,部分中学未配备专职实验教师或实验管理员,基本都是课任教师兼任实验员,导致实验仪器管理不规范,实验器材损坏严重,实验室成了摆设,未发挥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功能。

3.教师因素教师是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主要造就者,教师的态度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和水平[2-3]。学校一般从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从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成绩反映该教师的教学质量。况且有部分教师认为创造发明是少数科学家、发明家的事,这些人是天生具备,后天难以培养的,有了这种认识,自然不会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其实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是少数尖子生的事,是后期培养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4.学生因素在制度、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影响下,中学阶段更多的是简单传授知识,学生形成一种机械的学习模式、学习方法和固定的思维模式。大多数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课,但不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教师传授什么就是什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敢质疑,难以发现其中的不足,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往往会磨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对贵州省安龙县第二中学、第八中学,贵州省实验中学等三所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10个关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一共发放了510份调查问卷,共10个班,实际收回501份,有效率达98.2%,对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1.演示实验缺乏趣味性,不能激发好奇心课堂物理演示实验调查结果,有301个(占60%)学生认为应该有演示实验而教师未演示,只有41个(占8%)学生认为演示实验安排非常合理。学生认为课堂演示实验较少且缺乏趣味性,演示实验一般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简单地观察。这样的演示实验既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会受到抑制。

2.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较少,影响发散思维培养以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为例,共有20个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性实验9个(占45%),设计性实验4个(占20%),测量与操作实验3个(占15%),验证性实验3个(占15%),创新性实验1个(占5%)[4]。从数据分析看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较少共5个,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机会较少。探究性和验证性实验占多数共12个,此类实验教师多数直接将实验的原理、步骤、结论先教给学生,导致探究性实验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与演示实验一样,学生做实验只为了完成任务,照搬固有的步骤和思路,这样培养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3.分组实验不受重视,创新潜能培养不够通过教师对实验教学重视的调查情况显示,有225个(占45%)学生认为教师不重视课堂物理实验教学。特别是一些老教师,基本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很少开展实验教学,认为实验过程时间较长,且不一定有预期的结果。为了节省时间,实验步骤、现象等直接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背实验步骤、现象等,随后与理论知识一样通过相关习题反复练习得以巩固。有180个(占36%)学生认为教师嫌麻烦,实验器材难准备,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有些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不全吻合,导致实验误差太大,反而引起学生的怀疑。有40个(占8%)学生认为教师觉得学生思维还不成熟和严谨,对实验的理解会有误区。有55个(占11%)学生认为教师对分组实验课纪律难以维持,损坏仪器,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实验能以讲代替就尽量不做。分组实验未能按要求落实,影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潜能的培养。

4.忽略课外实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缺失教师对课外实验的重视程度调查统计结果,只有60个(占12%)学生认为教师非常重视课外实验;有185个(占37%)学生认为教师基本不重视课外实验,认为课外实验会占学生太多时间,且意义不大。教师在布置课外任务时,多数都是以理论习题为主,课外小制作或实验很少布置[5]。学生本身不喜欢动手,认为课后的小制作或实验意义不大,且浪费很多时间,实际付出多收获少,从而忽略了课外实验的意义。这样会导致学生失去对课外小制作和实验的体验和乐趣,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1.重视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演示实验是教师边实验、边讲解的过程,教师有时会邀请几个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有很强的吸引力,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6]。如教师在讲“大气压”一节的时候,先给学生展示一只空的玻璃杯,在玻璃杯中盛满水,用薄的硬纸片或玻璃片将杯口盖严,用手按住硬纸片或玻璃片,将瓶口倒立,此时轻轻松开手,水不会流出。通过此实验演示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薄的硬纸片或玻璃片不掉?水不会流出来?再将杯子每个方向各转一次,水仍不会流出来。这时候学生急切希望知道原因,教师适时地提问:“不管我们怎么转硬纸片或玻璃片为什么不掉下来?”学生会主动思考,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还可以用薄纸、塑料片等盖住杯口不?要怎么做该实验才能保证杯子中的水倒立而不流出,让学生课外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落实分组实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分组实验主要由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有计划地组装或连接实验,通过实验过程采集相关数据,分析数据,并根据实验原理得出结果或解释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首先,让学生在组内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并提出实验的改进措施和具体建议。其次,各小组间相互交流学习,分享好的经验,实现优势互补。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对实验过程进行改进,并让学生利用实验设备优化和创新物理实验过程,提高学生自我创造能力。比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实验目的是观察凸透镜的成像,包括实像、虚像的形成条件和原理;物距的变化引起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通常采用点燃的蜡烛进行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蜡烛在哪些位置成实像,哪些位置成虚像,其光屏的位置应放在什么位置,物距与像距变化有什么规律,并把这一过程的成像规律记录下来。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特点,最后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通过自我动手探究,总结规律及改进实验,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

3.增加设计实验,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设计实验是在教师给定实验要求和条件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方案完成实验[7]。实践教学证明设计性实验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设计实验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实验目的和原理,学生在获得多种信息的同时进行筛选,然后让每个小组根据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并集体讨论选出最佳方案,后根据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方案不断修正,以找到最佳的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协助并引导学生逐个解决面对的每一个问题。教师在引导时可以采用反问或提问方式,例如“如不这样设计,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这样设计有什么优势?”“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等。例如学生在学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时,为了让学生对这一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设计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并选取实验器材,对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及时改正,以达到既定目标,并思考和探索实验现象或结果,以此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合理布置课外实验,提高学生思考能力课外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理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和延伸。在课外实验中,可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8]。课外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有些实验较简单,如在学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可以提前布置,让学在课外探索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一些实验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如观察生活中的凝华、升华现象,须提前布置,让学生提前准备几个樟脑丸,一部分直接放在空气中,一部分用塑料袋密封好,过一段时间上升华这节内容时,让学习观察其体积的变化。通过合理布置课外物理小实验,通过设计观察现象,用物理知识解释此现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感恩教育;问题;对策;认知感恩;认同感恩;践行

感恩感恩教育是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借助感恩教育能引导学生切实体验到知恩、感恩的重要性,改变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恶习,保证学生能对周围给予他们关爱的人更多的感激。

一、小学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感恩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较为显著的问题,尤其是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以及教育目标的差距,都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深度思考的问题。第一,学校注重智育忽视德育的问题依旧存在,多数小学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重视“主科”课程忽视德育教学效果的情况。不仅仅表现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缺失,也体现出教学评价体系的缺失,学校将升学率作为教学重点,形成的是社会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以及教师评价学生的模式,且评价的基础数据就是数语外的分数,忽视了德育教学的重要性,感恩教育的实际水平就受到了影响。第二,家长对感恩教育的认知不足,在小学生感恩教育中,家长尽管已经意识到要进行感恩教育,但是重视程度并不够,不仅体现了教育方式和教育意识层面上的滞后,也表现在教育常规化处理措施方面的单一性,往往只是口头说教,其实际教学效果和实践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另外,由于独生子女家庭逐渐增多,在成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多数父母都将教学重点和教育目标放在读好书,考取重点学校方面,家庭教育中溺爱的问题较为严重,甚至完全包办了学生的衣食住行,这就导致学生对外人的关爱和帮助缺乏认知,学生不懂得回报的重要性,使得感恩教育效果并不符合预期。除此之外,家长和学生缺乏沟通也是较为明显的问题,学生不能对父母的付出有明确的认知,也无法感同身受的理解父母工作生活的压力和辛苦。这就导致孩子和父母之间逐渐产生隔阂,无法建立一致的价值观,也就更无法真正引起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恩情怀。第三,社会环境中感恩意识的缺失,在社会结构和发展变革逐渐加快的背景下,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念都受到影响,小学生分辨是非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往往会受到社会恶习的影响,若是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就会出现“感恩意识”逐渐淡薄的情况。全社会感恩文化得不到有效落实,就使得教育导向出现严重的偏差。

二、小学感恩教育的应对策略

在小学感恩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落实更加有效的教育流程,保证教育对策的完整性。第一,开拓感恩教育的渠道,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更全面地认知感恩意义。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人物故事如《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永远的歌声》等等都是经典的感恩教育教材,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谈认知、抒领悟,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互动中提高对哲理的认知,进而体会感恩这种美好的情境。随着学生的阅读机会在增多,这就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内感恩教育书籍学习基础上,提高课外读物的教育水平。因此教师要和学生家长建立有效的家校互动,积极向家长推荐相关读物,提倡亲子共读,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的同时,确保学生能逐渐内化其中饱含的美好情感。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推荐学生观看充满教育意义的短片、电影、片段等,利用直观刺激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效果,在观影结束后,组织学生进写观后感,抒发直接的情感,以此激发他们的感恩之情,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教师还可利用时下便利的网络通讯工具,选择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新闻人物等视频,如水灾、火灾、地震等,通过播放感人事例及时展开讨论,借助探讨让他们懂得感恩的意义,唤起他们对亲人、对朋友、对社会、对祖国和大自然的感恩之心。第二,树立典型,于无声处引导学生认同感恩行为。据心理学家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行为模仿能力较强,除了同学之间的习惯模仿,还包括对教师的模仿,对家长的模仿和对其他熟悉人的模仿。因此,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自觉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树立自身的示范性。同时还要与家长共勉,共同树立良好的育人形象,获得孩子的认可,你的教育机制和教学策略才能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情感,对他人的关心帮助心存感激。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比如开展主题班会,鼓励学生收集身边的感恩故事,利用班会课或演讲或表演或图解的形式进行交流,学生交流的过程也是实现自身内化的过程,从思想认知层面提高对感恩教育的认同,从而保证感恩教育能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其实际的教育价值和优势。第三,找准时机,引领学生积极践行感恩活动。感恩教育首先的意义是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而最终的落脚点是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从而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共创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因此,我们要找准时机及时将学生萌芽出来的感恩之心转化为实际行动回报恩情,在日常生活中如记住爸妈等长辈的生日,在生日当天送上真诚祝福的同时为长辈做一顿他(她)喜欢的饭菜、帮他们洗一次脚、洗衣服等;又如结合节日(母亲节、父亲节、妇女节、教师节、重阳节、儿童节等等)为关心、爱护或帮助过自己的人制心卡或写一封感谢信以表自己的感激之情;再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献爱心活动以回报社会……学生必将在一次次的践行活动中感受到爱的温暖与幸福,进一步升华感恩的真挚情感,从而增强热爱家庭、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小学感恩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具体问题给予具体的解决,提高家校互动的效果,也要引导学生和家长之间建立更加有效的沟通,提高社会关注度,构建和谐化的社会氛围,真正提高小学生感恩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熊兵惠.朴素的感恩教育深刻的人文关怀———浅谈如何把感恩教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C].第三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论文集.2014:403-407.

[2]胡婕,申屠华英.在开放的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C].贯彻《规划纲要》推进教育家办学研讨会论文集.2013:312-315.

第5篇

关键词:政治 关心度 大学生

大学生是当代中国青年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他们对政治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政治参与水平,而这也直接关系到未来我国政治的发展。因此,本小组决定开展对大学生政治关心度的专项调查,基于调查数据和结果,从中分析、整理出大学生政治关心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针对其中所反映的大学生普遍不重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不关心时政等情况,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是以武汉市四所高校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采用偶遇抽样与等距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抽取在校学生共400人,累计发放问卷共400份,每所学校发放100份,独立完成回收后,经审查有效问卷为392份,有效回收率为98%,符合统计学标准。

二、大学生政治关心度现状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可知,大学生对政治热点新闻以及政治相关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和关心,且基本都表示有关心政治的必要性,但大部分大学生都存在政治关注深度不够和关注主动性不足等问题。

(一)大学生普遍缺乏政治学习积极性

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日益多样化、便捷化,给大学生的政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但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仅有35%的大学生表示喜欢政治新闻,说明大学生在思想上还并未形成对政治学习的高度重视,更加没有将时政学习和政治关注常态化。

(二)大学生群体缺乏对政治常识的了解

在调查中反映,对于中国梦的提出年份只有38%的学生能准确的选择答案,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其实都缺乏对政治常识的基本了解,很多政治内容的学习只停留在课堂或者主题班会,根本没有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

(三)大学生群体对于高校四大科的学习不够重视

高校四大科的_设是党和国家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作的要求,是向大学生普及历史发展和政治知识的主要途径。但统计数据显示高达67%左右的大学生表示对四大科的学习基本没有兴趣,认为四大科根本没有开设的必要,大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四大科纯粹是应付考试和积累学分,高校四大科的开设意义几乎完全丧失。

三、大学生政治关心度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校的教育体制削弱了大学生关注政治的积极性

从中学到大学,总的教学方式和教育体制基本没有发生变化,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学生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考试之上,并没有真正形成把知识消化、掌握以及课外主动补充知识的学习理念。尤其是在高校四大科的学习中,课本内容看起来多给人以晦涩枯燥之感,大部分学校在四大科的考试中又也是以开卷的形式,所以对于数据显示只有18.8%的学生会在课外主动阅读四大科的教材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大学生自身缺乏政治学习的热情

大学生普遍认为花太多时间学习政治根本没有必要,它既不会帮助自己的专业学习,也不能在短期内使自己有所收获。大学生没有一个对政治学习的正确心理和积极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把学习当作一件比较功利的事情来进行,也缺失作为一个公民积极行使政治权利的热情。另外,诸如爱情、考研、出国、就业和兼职等一系列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因素也导致大学生没有了解政治、认识政治和学习政治的意愿。

四、改善大学生政治关心度的对策和建议

(一)大学生自身要学会主动关注,积极思考

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发展程度。除了在课堂学习专业知识外,大学生还应多方面了解国家的发展现状,加强自身的公民意识,学会主动关注时事政治。另外,大学生还要学会深入思考,培养自己分析思考政治问题的能力,这样在面对一些意识形态的问题时才能不受外界的影响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关注时事政治

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积极引导大学生关注时事政治,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增加大家接触了解时事政治的机会,逐渐培养大学生学习时事政治的自觉;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本校现有资源进行政治宣传教育。例如增加学校图书馆杂志报刊的更新率、有效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和宣传板、实时更新校园网上的国内外时政新闻等。

(三)高校应用创新的眼光改进四大科的教学

首先,高校应当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只要方法得当,结合实例,枯燥无聊的知识也可以讲得很有趣。另外,在四大科的课程设置上,应当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历史展览或者革命遗迹,培养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廖嵘.大学生时事关注度调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2014,(08).

[2]陈笑.大学生政治关注度调查与思考[J].人民论坛,2010,(14).

第6篇

一.培养习惯,感受进步

人常说“播种习惯,收获性格”。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对孩子的将来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伴随孩子的成长,日常生活的行为我们逐渐加以规范。如言谈举止、行动坐卧,洗脸洗脚等。教育引导孩子,让劳动成为我们生活的伴侣。

进入大班,孩子开始要写作业了,我们觉得孩子写作业很正常,没什么特别的,但是通过一周的观察,我们几近蹦贵。看到孩子握笔姿势不规范,写作业不专心,写作业时间过长,且有厌倦作业的情绪,我们都很着急,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呀!于是我们主动与曹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了解到了孩子刚开始写作业的心里特点、应对策略及具体的指导方法。于是每天放学我们全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我们给孩子讲学习的重要性,写作业的必要性。巩固握笔的方法、坐姿等,边鼓励边要求,与孩子一起参与写作业活动,孩子心情放松了,幼小的心灵透射出了自信,逐渐有了做作业的意识,有了把作业做完做好的想法。自去年九月到现在,孩子每天回家能认真完成当天的作业,作为父母,我们就主动陪伴在孩子旁边看书学习,遇到问题能全家一起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不良行为及时要求,及时纠正,渐渐的营造了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在这个氛围的感染下,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喜欢学习了,两次学业水平测试进步也很明显,同时也给孩子带来了莫大的鼓舞。

养成习惯是个过程,允许犯错,敢于面对,及时纠正,不断完善。家庭学习中,我们始终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对于孩子点滴的进步我们都会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与认可,家庭的互动式学习的开展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责任,是义务、是自己的使命,是自己终身要做的事情。和孩子一起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和孩子一起快乐。用我们的身体力行,影响孩子,激励着孩子。

二.体验生活,丰富情趣

忙碌的生活占据了我们太多的时间,为了能调节疲惫的身心,放松心情,开阔视野。特别能给孩子多一些成长的空间与时间。我们结合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家里,我们一起玩玩具,模拟动画片中的人物进行情景表演,如扮演奥特曼,铠甲勇士,光头强等;一起组织家庭歌友会,我弹钢琴儿子唱歌,一起录制家庭视频短片;一起组织外出参加野外游玩等。去年冬天我给儿子承诺一起坐动车的事一直没实现,心里挺愧疚。于是在一个周六的早上我和儿子两人驱车到北客站,坐上了去华山北的动车。火车以时速三百公里的速度飞驰在渭北原野,儿子很兴奋。当时那节车厢只有我们两个人,开心的场面令我们陶醉。我也很高兴,一是因为我答应儿子的事终于兑现了;二是我们都是第一次坐动车,感觉很激动,很刺激。不到半个小时就到达华山北,原想直接返回,可我发现儿子游兴正浓,不想打消他的兴致。于是临时决定登华山。我们乘坐新开的缆车,约摸二十多分钟到达了华山的西峰,顿时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了,说实话,很震撼。蓝天白玉,松柏矗立,皑皑白雪,人头攒动。我紧紧拉住儿子的手,小心翼翼的一步步登高前行,儿子趁我不注意抓起路边的积雪猛的向我打来,见我被雪球砸中,得意的诡笑使他直不起腰,我释然了,这就是孩子天性的释放,我们整天蜗居于城市,宅在家里,忙碌的身影,积压的情绪,大人如此,小孩亦如此。原来我们还可以如此的开心快乐,久违的感动萦绕在华山之巅……

其实开心与快乐就在身边,关键看我们如何把握,所以给孩子丰富的生活也是在丰富我们的自己的人生,同时也是给我们积累老时回忆的素材,用我们的行动创造多彩的生活,用默默的坚持积累多姿的人生。

三.家校共育,幸福学生

学校是孩子学习的主阵地,是孩子成长,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所突显出的规范、条理、科学已然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同时,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能清晰的感受到贵校管理的科学化,工作的规范化,育人的人性化。作为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巩固延续与拓展,同时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与提升。如何能更好的配合学校教育,完美的整和教育资源是我们积极思考并探索的问题。准确点说,家园共育能带来孩子全面的进步。这点我们一直都不敢马虎,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了解家庭教育的理念,科学育儿的方法,通过读书,上网等形式学习相关知识,拓展教育视野,认真阅读西开保育院校报,了解幼儿园的发展方向,关注育人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团队 策略

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欠缺,大多数人没有创业经验,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团队的组建和管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关系着创业的成功与失败,团队选择和管理好了,至少成功了一半,团队有问题再好的项目也会失败。

一、创业团队的组建

大学生创业团队,包括总的运营人、股东、员工和企业顾问,在人员的配置和选择上,有很多技巧,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1.总运营人的选择

总运营人既团队的负责人或领头人,这个人相当于公司的大脑,所以这个人的选择是关键,一定要挑选合适的人才能保障团队的成功,作为团队的总运营人,负责人要有能承担以下职责的能力:

(1)开发创意,制定目标和行动计划。作为一个企业的灵魂人物,必须知轻重,必须知先后,必须要有目标,还要有具体的行动计划,要有步步为营的准备。

(2)带领团队实施计划。设定计划的目的是为了高效地执行,其要具备带领团队共同执行的能力,绝对不能是纸上将军,只说不练。

(3)确保计划执行并达到预期。计划的执行要有一整套制度保障,通过有效的执行,来达到预期。

2.股东或合伙人的选择

如果一个创业项目比较复杂,一个人无法完成,这时候你需要找个合作伙伴即股东或合伙人。这些合伙人或股东将与总运营人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合伙人或股东的选择最好能互补,在分工上可以一个人负责销售,另一个负责采购,还有一个抓管理。

要管理好一家合伙制企业,合伙人之间的交流务必要透明和诚恳。合伙人的选择十分关键,合伙人务必具备诚信、踏实、能干等基本素质。为了保障合作有序,有法可依,有必要准备一份书面合作协议,明文规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3.员工的选择

如果一个创业项目,仅靠运营人和股东无法完成繁重的工作,或者团队成员都不具备某项技能时,就务必招聘员工。小企业可能只需要雇1-2个临时工就可以了,有的企业则需要雇用更多的员工,雇佣的员工不能人浮于事,必须是能够完成某种具体工作的必要人选;招聘前,务必对员工进行考察和设定员工职责。

4.企业顾问的选择

创业要想成功,必须边干边学,但是每个人的精力、能力、经验是有限的,这时候你就需要“外脑”来进行补充了,这个“外脑”就是企业顾问。

各种咨询意见对创业团队都有意义。因为你的团队不可能精通所有企业事务,找准那些对你有过帮助或者将来可能扶持你的行业专家、企业家,包括商会会员、会计师 、银行信贷员、律师和政府部门公务员等,聘请他们成为你创业团队的企业顾问。

二、创业团队的管理

创业团队建立后,要根据每个创业团队成员的特长,规定其职责,做好职责分工,避免团队管理混乱。最好把岗位的工作职责制成岗位说明书,岗位说明书规定了某一特定领域里要做的工作,这个分工就更具体了。如果需要员工,就要根据岗位职责来聘用企业员工,尽量雇用到有适当技能、有工作积极性的员工,在录用员工之前,要面试所有应聘的人选;通过团队成员分工和雇佣必要的员工并对其职责进行划分,从而建立一个高效的、务实的团队。

结 语

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项目的选择、团队的组建,到人员的分工,到员工的聘用,再到创业顾问的寻找,每个步骤都需要花费很多精力;从创业创意的产生,到创意的计划撰写,再到创意的执行,每一个步骤都步步惊心,创业拼的不仅仅是金钱、不仅是创意,更重要的是团队。

【参考文献】

[1] 周纯,王锋.当代大学生创业的现实困境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09).

[2] 魏东初.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借鉴[J].思想教育研究. 2013(07).

[3] 马小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特性及实践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 2013(07).

[4] 方伟.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 2013(07).

第8篇

【摘要】“管育”模式是中职德育管理工作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育模式,它的产生有其特殊性和必然性。不可否认,这种传统德育管理模式对提高中职学生道德修养,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共育自管”的德育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中职;“管育”模式;“共育自管”模式

长期以来,中职学生或多或少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思想上,进取心不强,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纪律方面自由散漫,时间观念薄弱;心理上,逆反心理、自卑心理较严重;行为上,以自我为中心,公德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差,在人际交往方面不懂礼仪常识、恶意中伤他人等。传统“管育”模式正是基于中职学生个性特点而产生的,“管”是德育工作者针对学生纪律和行为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育”是在“管”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进行培育,以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管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管育”模式对中职学生德育素养的提高、身心良性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家校沟通出现“错位”现象,“管育”实施主体单一

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家庭、社会。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是一个共同体,德育工作的开展需注重三者之间的平衡。如此,德育的效果才能得到更好的维持与巩固。

现实中,很多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孩子进入学校,一切都由学校负责,学校才是德育管理工作的主体,学生的问题解决不了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失职。多数家长缺乏参与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意识,有些家长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来学校被动参与对孩子的管教。来校参与“管育”的家长又会进入新的误区,力求对孩子的“管育”立竿见影。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时,他们缺乏耐心,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迫使孩子接受学校教育,认识不到家庭对孩子的发展起潜移默化的影响,忽视了德育工作的长期性、延续性和艰巨性。这些误区的存在使得学校和家长间的沟通出现错位,使得学校德育工作中原本已获得的某些成效因无法在家庭得到延续而中止。

德育不仅仅是品德方面的教育,还包括心理教育,两者相辅相成。除家庭因素外,中职学校似乎未能有效发挥心理教师以及社会工作者在德育管理方面的作用。在实际的班级德育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既是德育人,又扮演着家长和心理辅导教师的角色,面临的压力较大。

(二)管理层的德育工作存在误区:重管轻育

传统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学校制定一系列德育考核标准,将德育工作量化。学校对班级,班级对学生设置不同的考核项,通过完成考核项获得相应的分数,最终作为德育考核等级评定依据。管理层认为德育工作必须量化,因为在实践当中似乎找不到适合的方式去衡量学生的日常行为,量化管理效率高,效果明显,所以量化考核越全面越好,越细越好。学校德育考核项几乎涵盖学生校内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学习考勤,小到领结指甲,样样重要,天天检查,日公布,周统计,月总评,实行计算机辅助管理,达到“全、细、准”,德育工作的重心全落在管理上,忽视了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育,从而使得有些学生在过于严格的管理下出现了心理问题。

二、“共育自管”模式的实施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需对传统德育管理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实行“共育自管”的管理模式。“共育自管”模式是以校德育工作者为头,携手家长、心理教师、社会工作者共同教育学生,强调人文关怀,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一种模式。该模式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

(一)构建家校互通平台,促进家校交流学习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家庭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家庭也是学生的学校,家长是学生的首位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学校如不重视家庭教育,德育工作将孤掌难鸣。目前,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有:家长不了解职业教育,忽视学校德育工作,一味强调对孩子严格要求,却不能以身作则,不懂教育技巧方法,对孩子缺乏信心等。因此,学校要借助微信、家校通等网络平台分别成立班、部、校三层梯级家长委员会交流群,提高家长认识,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将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现状、相关政策、专业发展、校内新闻等推送至网络交流平台供家长阅读,让家长从宏观角度初步了解职业教育。学校、专业部门举行有关职业教育、个人职业规划、德育管理、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讨论会,班级不定期举行班会,让家长深入了解职业教育发展和学校开设专业特色及前景,明白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掌握德育管理的方法,使家长与学校有共同的教育期望和培养目标,让家长认可学校,主动承担责任,由被动配合学校工作向全面支持学校工作转变。此外,学校还可邀请家长参观校、部、班举办的各种比赛、文艺演出活动,加强家长对子女的认识,增强家长对子女的信心。家长甚至可以参与班级、部、校文化建设,设计制定规章制度、德育考核项,以达到共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二)携手心理教师、社会工作者,建立学生信息档案数据库

中职德育管理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两者关注的内容有共同点,如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习惯、性格塑造等。中职德育工作面临的很多问题涉及学生心理健康。学生打架、欺凌、厌学、考试焦虑、逃课、吸毒等证明学生心理存在很多题,因此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心理教师应向德育工作者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识,与德育工作者不定期举行讨论会,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次,建立心理咨询室,对个体提供心理帮助、指导,及时引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教师与德育工作者、家长共同制定咨询计划和个别教育方案,对教育效果反馈,存档;再次,根据学生成长规律、个性、兴趣、身心状况、在校日常行为规范、学业情况等建立学生信息档案数据库,为学生身心发展提供监测依据,更为学校德育管理提供指南。

心理教师对德育管理工作的帮助显而易见,可他们也有局限,他们重点解决的是学生个人问题,所利用的资源有限,处理问题受制于校方等。与心理教师相比,社会工作者工作手法多样,善于整合社会或社区各种资源,处理问题受学校影响较小,更能发挥专业技能弥补德育管理工作的不足。随着社会发展,学校原有的品德与心理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学生面临的问题多样,牵涉的范围更广更复杂,在学校推行社会工作制度势在必行。尽管社工在参与学校工作方面有待研究,但他们至少可以为学校做如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与学校德育工作者相互学习交流,协助学校德育工作者、心理教师、家长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二是配合学校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对德育管理、学生品德的发展提出意见、方案;三是利用校外资源,组织社区活动,改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

(三)以人为本,学生自主管理

学校实施德育管理最重要的一点是以人为本。学生是人,是有活力的生命体,有生理、安全、情感上的基本需求。学校要学会真正关心学生的需求,关怀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肯定学生的个性,认识到学生是德育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这一辩证统一关系。学校德育管理中应重视学生参与,通过举荐或自荐的方式从校、部、班学生会或团委学生会选拔人才,然后通过培训组建管理委员会,设置宣传处、督察处、纪律处、文艺处、宿管处、社区处,每处配一名德育工作者。宣传处负责学校、部门、社团的宣传工作,如生活广播、才艺表演、学习讲座、校间访问、运动比赛、公共卫生等,通过这些活动,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展示学生才华,张扬学生个性,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间了解与同伴间交流,杜绝不良行为习惯,防范各类违纪甚至犯罪行为,让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成长。纪律处负责学生日常检查,对评比项目做好详细记录。奖惩制度在德育工作者的引导下由管委会成员通过民主评议的方式制定,具体实践当中要接受督察处监督,做到公正公开,在管理和被管理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遵守校纪校规的习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社区处是在社工、学校引导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管理的办事处,包括社区文艺表演、体育活动、卫生保健、治安服务等。学生在参与社区活动中,锻炼能力,完善对自身的认识,对学生群体意识、价值观、人生观、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等都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也间接培养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为和谐稳定、积极健康校园的建成奠定了人文基础。

中职德育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合作,更需要德育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改进。认为,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能动性和被动性的统一,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因此,除了强调共性,德育管理者要正视学生的基本欲望,尊重学生的权益和个性,把学生放在生动而鲜活的校内活动或社会关系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践行的主体。

【参考文献】

[1]石海.中职德育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探究[J].职教通讯,2016(27):29-33.

[2]丁梅.试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J].职业,2015(12):122-123.

[3]王国强.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10):45-46.

[4]魏朕楼.中职学校德育管理需多借家庭之力[J].中小学德育,2013(07):46-47.

第9篇

关键词:家校合作;农村小学;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56-02

家校合作,是一个农村小学教育的重大问题。如何更好地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已被教育界所重视,并成为农村学校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教育学界对家校合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已经普遍提高,但在具体的家校合作实践过程以及策略中却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家校合作的“内涵”思考

家校合作就是在家庭与学校平等积极沟通的基础上,相互协作共同参与教育的行为。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这强调家校合作是一个平等的过程,家长、家庭也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农村小学家校信息交流实地调查,分析家校合作现状

(一)调查对象内容分析

家校合作在农村小学中一直不太受关注,但是这是提升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们认识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重大意义,并通过家校合作来提升家长教育素质,因而我们对陕西省洛南县A小学家长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130份,回收124份,剔除无效问卷4份,剩余有效问卷120份,回收率为92.31%。A小学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其小学家长与教师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A小学生家长多是农民,家长们的学历水平基本偏低。他们的职业身份属于较低社会阶层的农民或个体经营者,家庭经济收入不高,不能为家校合作提供物质基础和时间保障。超过60%的家庭是非独生子女家庭,这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带来不良影响。

(二)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分析

1.A小学家校信息交流中积极方面

教师是家校合作的组织者、策划者。在调查中,A小学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态度逐渐向好转变,并在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上比较多样化。教师对家长态度上真诚相待,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学校教育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利用现代化通信手段,如电话、短信、网络等与家长保持联系。问卷分析显示,家长则把学校看作是教育合作的帮手,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主动地参与其中。

2.A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的弊端

一是家校合作缺乏系统性,呈现低层次水平状态

从教育政策制度来看,我国还没有相应的规范措施,由于A小学教学任务繁重,应试教育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学校难以把家校合作活动纳入到学校教学工作之中,学期初制定的家校合作计划,容易受到可变因素影响,致使家校活动在时间上不连续,在内容上没有衔接。A小学教师与家长信息交流活动整体存在一种自发、松散状态,也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指导和规划。家校合作中缺乏一套明确目标和工作规范,呈现低层次水平状态。

二是家校信息交流片面性,缺乏双向互动

交流的双向畅通是家校合作的基础。在传统的家校关系中,学校一直处于指导地位,家长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A小学在教师与家长信息交流过程中,家长认为自己的观点得不到切实的表达。此外由于家长的身份特征自认为是落后的,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对老师一味地赞同。在调查中一部分家长反映,家校合作的形式比较单调,缺乏创新。笔者就家长会这一最常见的合作方式,对家长进行了采访,先由班主任讲话汇报近期学校的工作,内容主要为学生在校的表现、考试的成绩排名等。家长意见基本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也不想发表自己的教育观点。

三、A小学开展家校合作存在的阻滞因素

(一)家校合作制度范章程的缺失

现时期,我国现行的教育法规未规定家长必须参与学校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积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这说明家校合作在我国历来受到重视,但由于制度的缺位,导致目前家校合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家校合作水平层次低。在农村小学中成立家长委员会的学校甚少,并且积极开展家校合作的学校更为稀少。家校合作需要制度的保障与维护,加快和完善我国家校合作的相关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家校合作法律颁布实施,是推进家校合作良性开展的当务之急。

(二)家长参与家校合作受经济条件限制及观念意识单薄

在受调查的A小学中,由于所处地域关系,小学生基本是农民子女并且部分为留守儿童,学生常年寄宿在学校里。家长以外出务工为经济来源,许多家庭都供养2个以上的孩子,家庭经济紧张,家长们疲于奔波,在问卷调查中,75.6%的家长表示学校的家校合作活动,与自己的工作时间相冲突,身处外地的他们根本没法参加。

在调查中,家长对参与家校合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家校合作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家长对家校合作态度消极,在观念中固守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不愿参与家校合作活动,访谈中笔者发现,一部分的家长只关心学生的考试分数和成绩排名,认为开展家校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与老师的谈话中,家长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考试成绩,对孩子在校的其他方面表现漠不关心。

(三)学校对家校合作认识误区与教师家校合作能力的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校教师认为,小学生家长不懂教育工作,缺乏专业技能和素养,他们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值得肯定,但如果家长真的进入学校教育,干预学校日常教学活动,则又有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学校对待家校合作的态度上模棱两可的。另外教学质量的考核和升学压力也让教师丧失部分自,忽视了与家长的合作。此外,A小学教师中年轻教师的比例不断增长,但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中很少有家校合作方面的知识,教师缺少专业的家校合作教育的理论指导。青年教师经验不足,缺乏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对家长提出的一些教育问题无力回答,往往以自身学校教育经验作为参照,使得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方法几乎成为学校教育延续。

四、农村小学家校合作走出困境的实践策略

(一)建立健全家校合作制度,构建家校合作新模式

从法理层面促进家校合作的良性开展,制定相关的法律规章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应在法律上明确学校、家长在教育中的权力与义务。建立健全家校合作机制,切实完善家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其作用。汲取国外家长教师协会(PTA)先进经验,构建“学校教育引导为主,家庭联动参与学校教育”的家校合作新模式。

(二)完善教师能力培育方案,搭建家校信息交流平台

教师是家校合作活动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有学者研究,我国的师范院校并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家校合作在师范生培养方面是严重缺失的。因此教师的职后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家校合作能力的培养要结合校本特色,培养课程设置中要对家校合作的理论思想加以探讨,而且应具有相关技能培训的内容,如有关家校联系的途径知识,家访的技巧,如何召开家长会等,以更好地促进教师家校合作能力的提高。

网络的不断普及,使搭建家校信息交流平台成为可能。建立家校合作QQ群、飞信群、已成为教师和家长进行联系的新渠道。网络为家校合作带来了便捷。学校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家校合作论坛”,开设“家教理论”栏目与家长进行双向互动。家长可以掌握一些家教的方法,真正体现家校合作的实际意义。

(三)家长展现参与学校教育意识,积极融入自我资源

在家校合作中家长的参与程度关系到其效果,家长应该抛掉思想包袱,客观认识自己的教育资源,积极参与家校合作活动来,保持家校教育一致性增进家校共育的合力效应。家长通过学习家庭教育基本策略提升自身家庭教育素质,才可以共同构建“学校教育引导为主,家庭联动参与学校教育”的家校合作新模式。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构建一个目标明确、优势互补的家校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保持家校教育一致,也有利于新课改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