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旅游区景观设计

时间:2023-08-24 17:14:53

导语:在旅游区景观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旅游区景观设计

第1篇

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1.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和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②地方性原则:顺应基地的自然条件。③保留原生态性原则:充分应用自然原生状态,避免过分人工雕刻的痕迹。④整体性原则:旅游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做到全面融合。⑤环境舒适的原则:舒适性的基本要求是:安静、空气、和绿化。

2.技术方案:

对仙缘村景观生态类型所适宜的最佳人为活动、最适宜的人为活动类型做出判断,采取引新替旧的方法,用新的更适宜的功能类型在空间上替代原有的景观生态类型。

3.居住区各景观要素的生态设计

水体;道路、台阶;小品;座椅;铺装;植被是生态绿色景观组成元素,这些元素的设计是否得当是表达设计思想,方便游客观赏,享受的关键所在。

桂林市漓江天目湖仙缘村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实例分析

1.区位分析

①桂林市漓江天目湖景区位于灵川县大圩古镇,镇属底丘陵地带。②景区交通便利。③景区周边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2.基地现状

①景区位于大圩镇南部,现状主要以山林地为主,入口处分布有少量农田、果园和牧草地。景区中分布有湖泊、溪谷等自然景观。地形基本特征为两侧高山相连,中间为山谷小平原。地势南高北低。

②天目湖景区的现状还是没有被开发的一个山谷,总规划用地为64.3公顷,景区还保持着原生态的一个生物系统,可开发性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仙缘村用地面积1.0公顷,建筑面积1180,地邻湖泊山林。

3.景区现状特点

①地理条件良好,水资源丰富,土壤质量肥沃。②交通便利,景区临近高速公路、国道。③景区周边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环境优美。

4.设计理念

仙缘村特殊的地理环境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创造思路,也力图把仙缘村景点打造成为景区特有的活动以及人文景观,让整个水系、自然和人和谐共处,让人们得到返璞归真之感。在规划设计中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生态环境为优先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整体设计。尽可能完善了人们居住、健康、工作、观赏、娱乐、休闲、集会、交流等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主题。

5.总平面布置

总体布局在规划红线以内,整个景区的游览类型定位养生休闲的旅游。经过人工修饰使其更有文化内涵,可以使游客达到缓解压力,修心养性有可以锻炼身体的效果。仙缘村的入口广场中设置了篝火广场,入口景观更注重社区性和参与性,采用材质和色彩富于变化的硬质铺装地面,主入口搭配代表乡土形象的雕塑来增添入口景观的活力。以水景与广场为主要游览娱乐区,可以更加亲近大自然,按照空间的开放―私密性以及浏览路线的合理安排,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个人或团体的休闲之地。

6.功能分析

仙缘村四大景区(篝火广场、休闲广场、农家乐休闲区、交流休憩小广场)主要适应养生度假主题为目的,各主体区分别提供了不同的景观特色,丰富养生、健身的拧一个层次,各住宅组团分散布置在周边因地制宜,与地形、自然环境相结合,丰富了景区内的绿地系统。绿地以"点、线、面"相组合的原则,使绿化空间更有层次感。篝火广场和水景区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聚会、活动、健身等场所,也是人们的交流区、生态区,"人-居住-休闲-健康"的体系更充分的体现了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

亭廊是游客们休息、观光、纳凉、避雨的公共设施。观光亭的柱子上雕刻有关历史文化,使观光亭多点趣味性和文化内涵。篝火广场景观以水的动态和植物的静态丰富人们交往、集会、休闲、娱乐的趣味性。

7.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主干道路宽度3m;次干道路宽度1.5m;景区的主要道路系统贯穿全区,景区的步行道设计自成系统,相连一体,并通过步行系统将小区内的若干景观节点和中心绿地串联起来,形成中心景观区及景观带。

8.绿化景观规划

以生态为主,充分应用现有自然景观,并结合周边景观特征,实现人越自然的和谐统一。做到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多维视觉感观,营造舒适亲人的景观环境。住宅组团区域:亲子乐园、文化长廊、中心广场,休闲区域、运动区域、树阵休闲区,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每个区域的合理划分及有机联系,功能区景观特性鲜明。

总结

人居环境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而且是体现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出现了以景观、环保、文化、休闲、智能、绿色等为主题的人居、旅游景观设计理念。以更多的满足居民生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突出 “以人为核心”,创造出和谐融洽的人居环境。

第2篇

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环保理念的理解,环境污染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比如人口问题、自然环境恶化等等。因此,生态景观设计需要利用当今的科学技术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为人们提供美的享受及身心放松场所。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作为旅游景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建设与发展中融入生态景观设计的思想,不仅使其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这一基础具有不容忽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今社会城市化的步伐原来越快,旅游景区里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区作为环境保护的最后一方净土,承担着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平衡和净化污染的重要作用。将生态景观设计建立在生态原理基础之上的改良意愿,不仅仅体现了现代景观设计师对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反思,同时它可以更好的唤醒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正是当下希望完成极具优势的重要工程。

生态景观设计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意味着设计的人为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有助于改善人类及生态系统的健康。所以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的力量,做最少的设计这种生态原理的理念就是生态景观设计的核心本质。在当今人类发展与生态保护要兼顾的大前提下,这种设计不仅能体现人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旋律及设计者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注,更能充分显示人与自然的合作与互惠的关系。

旅游景区中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

1. 节约自然资源

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可以持续发展,我们就毋庸置疑的要大力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能源的有效利用。比如就地利用一些自然林地代替人工草坪,用乡土草种取代外来草种,减少或不用化肥和除草剂这样充分合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的景区生态景观设计,不仅达到了合理配置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同时大大节省了能源消耗,促进生态环境自我调节。

2. 完善景区的生态系统

自我调节系统是自然界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能动性的应变机制,其自身可以调节以维持稳定平衡。要将生态景观设计做到真正融入自然就必须利用其能动性做文章。例如,一个水塘没有外界干扰,其自身就会衍生出各种生物,昆虫、水藻、杂草等具有复杂关系的一个丰富的水生生态生物群落,如若能够有机利用自然界这一特点,那么设计必定会让人类在享受愉悦景观的时候真正的体会到自然的瑰丽与神奇,充分彰显已与自然的互利共生关系。

3. 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

如今社会城市化的步伐原来越快,旅游景区里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区作为环境保护的最后一方净土,承担着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平衡和净化污染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具有职业到素养的生态景观设计师有责任将其作为重要的保护对象,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高效健康的运作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为可持续发展的大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案例

成都府南河污染治理工作的生态化景观设计就是这其中的一个典范。其作为世界上第一座以水为主题,集水环境、水净化、水教育于一体的活水公园在成都建立。其整体呈鱼形象征着鱼水难分的生命寓言,人工的将其与周边生态相联结,给市民们展示了污水净化的自然过程,警示人们关注水环境的现状并加以保护。

1. 外型设计因地制宜

这座活水公园采用鱼形的整体设计是充分利用地形来设计的,其处于人口密集,河岸狭窄,河岸离护河通道的距离很近,然而鱼形这一设计很好的将其有机的荣辱到了整个生态环境。

2. 构思突出地域文化

“因水而兴,也因水而亡”,是成都这座城市与水的密切联系的真实写照,活水公园体现出了这种亲水的关系,整体的鱼型设计突显出了鱼与水之间的联系,隐喻了成都人与水的依存关系。

3. 建设、管理过程中强调公众参与

对府南河整治的提出缘起龙江路小学的同学给市长的一封要求救救母亲河的公开信,在公园的修建、管理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听取公众的意见,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这一系列的举措,对于一个公园长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是非常有利的。

4. 维护生物多样性

该公园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由6个植物塘、12植物床组成,其中包括浮萍、凤眼莲、荷花、芦苇、香蒲、茭白、伞草、菖蒲等多种植物,十分具有景观价值。府南河的部分喝水穿过公园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植物塘床、养鱼塘的净化系统,最终再次清澈的河水重新注入府南河。尽管每天净化的水量有限,但该主题公园很完善的演示了污水的沉淀、吸附氧化还原、微生物分解等污水净化过程。

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冠豸山 风景名胜区 旅游设施 有机更新

冠豸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以丹霞地貌为特色资源,1994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2000年被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在福建,素有“南夷北豸”之说,意指冠豸山堪与武夷山相媲美。

1 冠豸山景区旅游设施建设现状

和国内许多知名的老资历的风景区一样,冠豸山的开发建设也是始于80年代,但是当时风景区的规划和设施设计是滞后于建设的,人们对于旅游的认识也大都停留在“游山玩水”的初级阶段,对于旅游设施的完善度、舒适度并不注重,因此建设的原则是以实用为第一的,很少考虑到建设风格的统一性、建材的环保性以及对当地文脉的传承性。在以后陆续的20多年间,随着景区的不断开发和对旅游认识的相应提高,新旧设施在冠豸山风景区里逐渐融合,体现着不同时代风格和特色。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4a级别新景区的不断涌现和人们对于旅游体验的舒适度要求不断提高,冠豸山景区现有的旅游设施的问题愈发显得突出,制约着冠豸山向更高层次发展。

主要的问题包括部分设施老化陈旧,过于简陋,指引信息不全,缺乏美观;缺少一些必要的服务设施如游客中心、服务点、休息及观景平台等;设施在使用材料和风格上缺乏对当地传统文化的考虑,没有特色。

2 什么是旅游设施的有机更新

针对冠豸山旅游设施的现状问题,我们提出了有机更新的解决方法。“有机更新”理论是吴良镛先生针对旧城改建而提出,指城市建设必须顺应原有城市结构,遵从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律来完成对旧老建筑的更新和保护。这一理论的主旨也同样适用于风景区旅游设施的改建和新建。

20多年的建设发展历程和时代特色,都相应地体现在冠豸山景区的新老设施之中,对于有些已经不能符合现代旅游需求的设施,不能简单的全部否定重新再建,这种方式不仅是对自然景观资源的二次破坏,同时也会遗失设施本身所传递的历史特色。

旅游设施的有机更新是指根据设施的现状区别对待,综合研究当地的传统文化,采用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对一些简陋的、影响景观的设施进行适当的改造,只有当设施在外观、功能、特色上都不能符合现代旅游需求的情况下才会采取完全拆除并新建的方式。

有机更新的理念包括合理性、和谐性和人文性。合理性是指设施的选址布局、结构功能要合理,能满足游客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和谐性是指设施在生态和视觉景观方面与周边环境能够协调一致。人文性是指在设施中融入人文要素,使之艺术化、个性化、使其成为传达民族、伦理、宗教等精神文化属性的载体。

3 旅游设施的有机更新

3.1 基础型设施

游步道:早期的步道采用直接在山体上凿刻,或者就地取材;之后随着水泥等价廉又便于施工的建材广泛应用后,景区内的大部分步道的修建方式就采用石材铺砌并浇注水泥。这一类型的步道主要的缺点在于简陋单调,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由于不利于雨水的下渗,因此生态性较差,而且游客在硬质地面行走时间过长会增加疲劳感。针对这些问题,在仔细考察了所有游步道之后,将其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直接在陡峭的山体上凿刻的、或是有一定倾斜角度的水泥步道,就保留现状,不做改造,以免对景观和资源造成新的破坏;第二种为在平坦路面上修建的、和观景点或休憩点有密切联系的步道,可以有步骤的采用铺砌防腐木栈道的方式对路面进行“软化”,一方面木材的材料属性与环境能够相协调,另一方面尊重土地“呼吸”的权力,并给动物留下便于穿过的通道,同时也能极大的改善游客行走时的舒适度。对于新建的游步道,规划设计为木栈道,对地表破坏程度最小,有利于环境保护。

栏杆:山岳型风景区的栏杆设计是以安全、牢固、耐用为目的,因此大都采用钢筋混凝土或石材的立柱以及刷防腐漆的铁链或镀锌管状横栏。这种栏杆的缺点在于简陋不美观,没有特色。对于栏杆的改造,我们提出不必伤筋动骨的更新方式。横栏颜色由于大部分防腐漆为暗红色,因而在景观中会特别突兀,因而可以采用喷刷黑灰色系的防腐漆的方式;立柱保留原始材料,外饰面可以采用拼贴木板的方式将其表面改造,木板的拼接注意区分柱头和柱身,这样既能兼顾实用,也能达到美观的效果。

3.2 卫生型设施

公厕:景区现有的公厕大都受限于给排水系统而采用旱厕,不仅影响卫生,而且极大的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国家旅游局颁发的5a景区质量评定标准里,对公厕有多项指标的考核,现状的公厕在很多硬件方面都不能达标,而且大部分需要重新修建蓄水池改旱厕为水冲厕,因此对于公厕采用的是原址上重建的方式。公厕的外观设计融入人文艺术性,尊重当地传统建筑材料的再生,因此采用在当地收购的传统民居的青砖灰瓦等建筑材料,在山墙上加入镂雕窗花等装饰。在一些人流会聚集散的场所,需要选址新建公厕,选址的原则是不能遮挡景观,要有一定的隐蔽性和私密性,位于下风向且通风条件良好,并考虑残障人士的需求进行无障碍设计,指示系统方便直观。

3.3 购物型设施

商亭:景区现有的商亭主要分布在各景区的入口、游客短暂停留的休息处,形式上大都非常简陋,如铁皮货架等,既破坏景观,也不利于货品的贮存。因此在规划中对购物型设施采取新建的方式,入口处的购物设施可以结合游客中心设置,因为游客流量较大,所以可以采用商业街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形式。分布在景区内部的购物设施则采用小体量的设计,功能上为货品的存放、售货人员的休息提供合适的空间,外观上运用青砖灰瓦和传统商铺中常见的木窗扇等元素来传递文化特性,而且推拉型或能拆装型的木窗扇也能很好适应购物设施不同时段的功能需求,在售货的时候营造开敞、流通的空间效果,在营业结束后便于存货物和安全防卫。

3.1游览型设施

游客中心:冠豸山景区现状的游客中心由于缺乏统筹规划的思想,和游览交通脱节,没有选址在游客必经的游线上,因而也就失去了为游览提供信息咨询和展现景区风貌的功能。针对这一问题,在权衡利弊之后,我们认为原有的游客中心无法通过空间或外观的改造来解决根本性矛盾,冠豸山景区有必要对游客中心进行重新选址和设计,原有设施则利用其靠近码头和位置私密的优势,内部功能进行调整,作为休闲茶室和根雕艺术展馆。

考虑到大多数游客都是从石门湖景区进入冠豸山,新的游客中心应位于游程起始处和内外交通转换处,因此选址于石门湖景区原有停车场处,这里用地平坦开阔,附近有一个比较隐蔽的山坳,停车场可以在山坳内设置,既联系便捷也不会影响视觉景观。

建筑功能上以5a景区评定指标为标准,包括接待、信息服务、购物、休息、展示、多媒体放映等。外观设计上吸取连城县当地传统客家民居的多种元素,以青砖、灰瓦、实木为主要材料,局部运用玻璃和钢的材质,在形式上和规模上不拘泥于传统民居的对称、私密、小规模的特点,着重展现游客中心的现代感、庄重大气和文化包容性。

第4篇

关键词:民族社区;文化记忆;景观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66-01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居住的社区化程度越来越高,尤其在西部一些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人们居住环境由分散向集中发展,社区化居住形式日趋普遍。社区是宏观社会的延伸和表象化的再现。它给人们带来生活和社交方便的同时,它社会生活的广泛性与复杂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我国西部的一些民族社区。虽然社区在关系结构上基本一致但由于民族构成、文化背景、历史传承、风俗习惯等不同。如果在民族社区建设中不考虑这些差别。有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文化冲突。社区管理者在加强管理同时,在文化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上多下功夫,才有可能使不同民族对于各自文化有一个全面认识,从而消弭冲突。

一、建设民族社区文化记忆景观的意义

民族社区是指“建立在民族识别和民族分野基础上,以少数民族成员为主体,以民族成员共同地缘和紧密日常生活为基础的民族区域性社会”。民族社区不仅指空间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文化概念。这种具有记忆性的文化概念成为一切冲突和显示的来源。这种冲突有可能是人和人交往中不同背景的理解有别,也有可能是脱离自己熟悉文化所造成的精神世界的迷惘。当然要解决有很多办法,但从民族社区民族间文化建设着手,更能快速的和其产生共鸣,这当中文化记忆景观的建设尤其有效。所谓文化记忆景观是基于文化记忆中的集体记忆基础上的学术概念,它一般由若干的记忆场所构成,而这些记忆场所包含两个信息一个是物质的,而另一个则以故事等精神传递存在。当然,这两个信息相互依存,物质意义上的文化景观是精神传递的基础,而脱离精神传递的所谓文化记忆景观只能是一座毫无生气的建筑。纵观当下西部民族社区的所谓文化记忆景观建设大多出于旅游等功利性为目的,涉及到非旅游为基础的民族社区的真实物质和精神的建设还不是很多,基于真实生活的民族社区文化记忆景观建设更强调其服务社区成员的功能性。而以旅游为目的的文化记忆景观则存在以下问题。

1.文化记忆景观“娱乐性”:当前旅游性质的民族社区文化记忆景观建设是当前各地建设的重点,由于发展经济的要求,各地在旅游开发中“民族风”是其最主要的建设点,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旅游性质的所谓民族社区是不具备日常生活功能的,往往是游客一散就人去楼空。这种基于消费性质上的文化记忆景观建设往往忽视文化记忆的内在精神层面的传承性,从而造成文化记忆的虚假与造作。也给民族社区成员造成巨大的心理的失落,因为在大部分社区成员心理有些文化记忆景观具有神圣感的。一旦人为地娱乐化,会让他们感到与自己文化记忆有了隔膜,从而引起心理的不适感。

2.文化记忆景观建设的“简单化“:这里的简单化并不是指社区文化记忆景观建设要搞成”高,大,尚“,而是要仔细的从不同民族的历史风俗和信仰上仔细考研。从全国社区建设来看,一般只注重生活的方便性,很少考虑内在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即使有的社区增加的所谓人文景观也因资金,设计思路等原因往往“景不达意”。而真实的民族社区的建设中对于文化记忆景观的设计更因人才,资金乃至居民的接受程度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而很少有人进行实践,理论性的研究也不多。

二、文化记忆景观植入民族社区的方式

非旅游功能民族社区文化景观建设是与民族社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它摈弃“表演性”回归于民族代代相守的精神世界。非旅游功能民族社区文化景观建设要体现主要民族的民族特色,这些特色要最大限度保留一个民族的场地与精神记忆。激发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减少因文化冲突而带来的不和谐因素。

1.功能性与便利性相结合:民族社区的文化记忆景观建设首要考虑的是其功能性,民族社区的文化记忆景观要充分考虑所在社区成员的精神需求,它应该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应景之作,要为所在成员提供一个供感情寄托和交流的场所,民族社区不能以所谓现代管理而取消对文化记忆的物质提供。

2.简洁化和历史性相一致:民族社区的文化记忆景观建设当然不是简单的某个建筑的复制,它最大的作用是通过一个场景唤醒对一个民族过去文化的记忆,它可以是一个建筑或者是一个标示。只要能让人们回忆其文化渊源都可为文化记忆景观,比如羌族人多的社区就可以命名为“尔玛社区“在社区里可以很简洁的用一些富有民族标示物来提示居民的构成,同时使居住在社区的人们时时有一种对于自己文化的守望。如果有条件可以再建设一个能介绍自己民族文化,历史的社区历史馆。这其实对于文化记忆更为直接和有效。

民族社区稳定来源于对彼此文化和信仰的尊重,而这都要靠相互的了解。了解的途径之一就是文化记忆景观的科学合理的建设。只有这样,即能满足各个成员的心理要求,还为建设新时期的民族社区提供物质保障,也是为各个民族文化大发展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第5篇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出现大量“国际式”景观,导致各地旅游区景观形式雷同。针对同化现象的出现,此次研究试图从地域性文化角度出发,探讨地域性文化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手法。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设计;旅游景区;要素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旅游,在其景观设计中都需要考虑的诸多因素,如: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生态等。在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下,同化现象日趋严重,地域性文化正面临着被抛弃和被遗忘的境地。旅游区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容易忽略景区所处地域环境中独特的传统文化因素,而文化价值却是旅游区深层次的价值,传统的地域特色也是旅游区应该具备的基本特色。结合关中环线地域性文化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形式,系统地研究地域性文化如何在旅游景观设计中得到传承与发展。提倡探索新的文化景观设计方式,将地域文化与旅游区景观设计很好的融合起来,提高旅游区的景观吸引力。

关中环线原本是陕西境内一条生态旅游公路,而它的建设带动了秦岭北麓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至、户县、三原、扶风等区县的新农村建设和旅游景观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关中环线旅游圈。以西安的沣峪口为起点顺时针绕行关中环线,线路如下:沣峪口——马召——西汤峪——法门寺——乾县——三原——阎良——渭南——玉山——水陆庵——东汤峪——太乙宫——沣峪口。其中包括了草堂寺、楼观台、黑河金盆水库、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法门寺、乾陵、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岐山周公庙、凤凰山风景区等大大小小的风景区。

(一)自然景观特征

关中环线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号称“八百里秦川”。形成一个东西延展的矩形,东、西两侧分别与河南、山西、甘肃等省交界,南北与陕南山地景观地区和陕北黄土高原景观地区相邻,是陕西省经济和文化的精华之所在。

(二)历史文化景观来源

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自西周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此外,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地区不仅是历史上最早称为“天府”的地方,也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

关中自西周起,先后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此外,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从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看,出自中国西部的炎帝和黄帝是公认的最早圣王和“人文初祖”。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关中地区。经考古发掘证实,关中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有数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如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和宝鸡斗鸡台等地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农业发祥地,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房屋建筑、织布、制陶等生产技术,甚至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字。在西安出土文物中有一系列是我国最早文化的实证,如出自半坡的最早的农渔工具、最早的陶窑、最早陶文、最早的土木建筑、出自何家湾的最早的骨雕人头像等等。关中平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摇篮,也是整个亚洲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三)关中环线旅游资源分布概况

关中环线旅游资源密度大,分布广泛,目前已开发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长安、蓝田、户县、周至。旅游资源大多处于初步开发状态。境内有大量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以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陵、明代古城墙、汉阳陵、半坡遗址等人文旅游资源最负盛名。自然景观包括太白山、终南山、王顺山、骊山、楼观台等风景名胜区,其中,骊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有楼观台、终南山、骊山、朱雀、王顺山等国家森林公园,太平森林公园、黄巢堡森林公园等省级森林公园;拥有周至、牛背梁、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目前已形成以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为依托的生态旅游度假区。

关中环线自然元素的挖掘:①天文影响,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秦代时,秦始皇应用“象天思想”模仿天象来规划布局新都,以表现其宇宙中心的合理性,突出的宏伟与尊严和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②气候因素,关中北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少雪。③地形地貌,关中环线所位于的关中地区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的平原地区,其基本地貌类型是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④水体资源,关中地区河流很多,其中最能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长安八水。⑤植物,关中环线地区土地资源肥沃盛产瓜果。主要有:苹果、桃、石榴、柑橘、猕猴桃、梨、杏、枣、李、樱桃等。陕西卫矛、山茱萸、拐枣、银雀树、君迁子、山白树、金钱槭、血皮槭、蝴蝶荚蒾、猬实这十种是被新进评为的陕西乡土树种。⑥动物,关中环线上的野生动物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有兽类55种,鸟类177种。

关中环线人文景观要素的挖掘:①历史遗迹,陕西关中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②传统聚落,关中地区中心聚落体系的真正形成是以秦推行郡县制为标志,到秦统一已基本形成完整的首位城市与县级聚落二级制体系。③地域建筑,关中传统民居的布局及空间处理都比较严谨,多数为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但院落层次较多,错落有致颇具气势。④特色小吃,关中小吃主要集中在西安,由于西安的悠久历史和包容性,将黄河流域面食文化、长江流域米食文化的食品和伊斯兰的牛羊饮食文化交融在一起。在进行关中环线旅游景观的设计中,这些本土的特色小吃也是一个重要的造景元素。⑤,关中地区是中国宗教的一个重要发祥地。⑥民间风俗,在关中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关中环线地域景观元素的表达手法:

(1)保留——关中环线地域传统文化的保留

对于典型的传统文化进行保留,突出形式特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所谓保留,是保留重点和突出的文化特征,这是一种简单而直接的设计手法,并且效果突出,协调性较高,对周边景观环境的破坏力小。

(2)抽象——对地域文化进行符号的抽象提取

整理地域特色资源,从中抽取传统、地方设计的典型符号来强调民族传统、地方传统和民俗风格。与“保留”相比较,这种手法更加讲究符号性和象征性,在空间结构上则不一定遵循传统的方式。要强调的是,抽取的符号必须是地域特色资源中的形象感强、有代表性的元素,它们可以是建筑语言符号,也可以是民俗或文化的典型。

(3)再现——历史文化的再现

采用恢复景观的方式,再现昔日历史这种手法多见于昔日具有成熟的良好景观基础的场所。西安园林景观中,青龙寺的重建与修复了空海纪念碑院和惠果、空海纪念堂。建筑师进行规划时,从总体入手,相地立基,力求得体合宜。

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景观设计也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地域旅游区景观的设计是人们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场地记忆的一种途径。随着人们地域景观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及地域景观设计的深入思考,蕴含着地域精神和地域文化的各种地域景观元素,必然将会成为人们提取展现地域特色、弘扬地域精神、传承历史文脉的沃土,也只有通过对地域景观元素全面的挖掘、科学的提取以及合理的表达营造出符合当地百姓生活习惯、被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旅游区景观作品。

参考文献:

[1] 陈敏.浅析城市园林设计中历史文化的挖掘与表达.北京林业大学.2005

[2] 杨晓丽.西安园林景观的地域性研究.南京林业大学.2008

第6篇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规划;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类型

1.1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

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在乡村景观中,农业生产与观光功能兼容且提供见识农业生产的机会和欣赏田园风光的开放性乡村生态旅游。①观光农业园区。是指具有农业产业特色又用于提供旅游观光的农业园区,如以大田为主的观光农业,以果树生产为主的观光果园,以蔬菜生产为主的观光菜园,以花卉生产为主的观光花园,以水产养殖为主的观光养殖场等等。②景观农业。是指具有形态特殊、布局优美、气势宏伟的农业景观(如满山错落有序的层层梯田,图案种植的大地艺术农田)或专供参观学习的农业示范区(乡)、示范带。

1.2民俗型乡村生态旅游

民俗型乡村生态旅游由于民族的和区域的差别,而具有不同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和产业内容。①民族村寨。我国最富有特色的民族村寨大多数分布在西南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自然环境和农民住宅有特色,农业和手工业的产品有特色,操作工艺有特色,而且节日庆典、服饰、饮食等也有特色。②特色村寨。它是指具有独特的民居建筑(如江南园林式宅院、华南骑楼、云南村寨、竹楼)、独特的自然环境(如湖南的张家界)、独特的风味佳肴(如云南的过桥米线),它们都有特殊的韵味,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1.3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

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在乡村景观中,生产与休闲功能兼容且可供居住生活、农事操作、休闲度假,或提供漫步休息、健身娱乐的广场式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色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载体,根据设施、规模、功能和承载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庄园休闲型和庭院休闲型。庄园休闲型是指可供少则几户多则几十户人家的短期或中长期修养、创作、度假、举家欢聚、喜度蜜月之用的园林化生活小区。庭院休闲型一般是为富裕阶层租购而建的固定财产,专供休闲度假或养老歇息。

2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

2.1功能分区

基于生态保护的原则及要求,可以将乡村生态旅游区域划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游憩区及生态服务区等三个区域,不同的区域体现了其在乡村生态系统及旅游功能中的不同作用。

生态保育区是维护乡村生态平衡及持续发展的重要区域,一般来说,其应该位于旅游区的上游。其主要功能是维持旅游区域内的生态平衡,保持旅游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如水源保护区、林木保护区等。生态保育区应该是生态环境的缓冲区域,必须限制游客的进入。而生态服务区则是游客活动的主要区域,该区域应该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清新乡土情调,同时还应该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由村落、集镇及各种旅游服务设施组成,可集中开展旅游、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休息等活动。生态游憩区是介入上述两个区域之间,该区域应该具有一定的自然景观及各种自然的生态条件,是生态服务区的延伸,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开展一定规模的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一种原生态的自然体验感觉。

2.2旅游容量的估算

当前我国旅游区域对环境容量的估算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了很多地方游客过度饱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旅游环境容量的估算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环境容量实际上是衡量旅游区域环境与旅游活动之间是否和谐的一个指标体系,也就是在保证旅游质量的前提下,旅游区域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与满足游客休闲旅游心理最低需求的饱和度,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容量、社会经济容量、旅游氛围容量等方面,具体如图1所示。

图1旅游容量分割示意图

2.3景观设计

景观结构及合理的生态设计是旅游区域吸纳游客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乡村生态旅游区域的景观结构包括斑块、廊道与基质三部分,三个部分之间形成合理的镶嵌搭配格局即是景观设计。在乡村生态旅游区域中基质是该区域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自然生态景观,即是斑块与廊道的环境生态性背景,基质形状的大小及其形态特征是相对的,主要取决于斑块与廊道的分布状况,一般来说,大片的山林、广袤的农田、大面的水域都可以成为基质。斑块内容丰富,其来源、大小、形状及位置应该是多样化的,通常是由耕地、菜园、山林、水域、村落及集镇等组成。廊道不同于基质,是基质周边的狭长通道,可以是线性廊道,也可以是带状廊道,是物质与能量迁移的通道,主要包括道路、篱笆、河流及带状洼地等。这三个部分,斑块是主要的生态载体,廊道是游客流动及物质转移的主要渠道,将斑块、廊道与基质有机结合,构建一个自然天成的乡村生态景观格局是景观设计的任务。

3规划原则

3.1生态保护优先原则。乡村生态游之所以能够受到人们的青睐,主要是源于其独有乡村生态环境,是基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旅游,因此在规划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对当地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保护乡村生态安全。

3.2多方参与原则。乡村生态游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农民及社会的多方参与,共同促进乡村生态游的开发。

3.3生态设计与规划原则。乡村生态游突出的是乡村与生态,是以乡村原生态作为旅游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规划设计乡村是生态游的过程中,必须突出规划设计的生态原则,在路线选择、景观设计、生态环境布局等方面应该就地取材,倡导生态设计。

4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与发展策略

4.1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推进规划先行,整体提升生态旅游层次,是农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可行的旅游现代化策略,而是盲目发展必定会终结乡村生态旅游的生命。以保护当地生态为前提,根据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在制定规划方案的过程中,要将乡村田园景观、建筑景观、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有机融合,充分地在乡村生态旅游区域表现出来,达到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

4.2创新农村生态旅游的管理模式

创新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内容,涵盖了整个农村的生态旅游产业、旅游业和游客管理、社区管理等各个方面,所以乡村生态旅游要以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通过法律法规和企业机构规范个人行为,改善采取与承载游客人数的客量,以降低破坏自然的最小系数,最终达到旅游业的经济与当地居民共享的目的。

4.3注重培养高素质生态旅游管理与导游服务人才

乡村生态旅游管理者要有较高的知识作为支撑,那么,旅游区就需要通过有序的培训和引进人才的过程,才能提高旅游从业者和房地居民的出行意识和业务能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提高旅游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也是不可忽视的。

而导游作为带领游客的第一人,则要熟悉旅游区地形气候的特点,以及当地文化、风格,以助游客能够在旅游期间顺心开怀,能够在为游客讲解的过程中贯穿一些有趣的故事、笑话等,用来解除游客在旅途中由于过于疲劳而发生意外情况。同时,更要强调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既要懂的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要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回归。

结束语

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文化性、趣味性、参与性很强的产业,单纯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主的观光方式,无法满足市民追求高层次、有文化品位的专门化活动的需求。乡村生态旅游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并将之融合于优美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中,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从而达到发展生产力,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色彩元素;花境设计;植物配置;景观小品;协调统一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03303

1 引言

在景观设计越来越体现人性化的今天,色彩元素作为旅游景观的设计细节,是体现现代园林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单独存在。因此,色彩元素需要通过旅游景观的构成要素(植物配置、景观小品、公共服务设施等)表达出来,如何以新的形式更好的融入到设计中,做到与本地文化、使用功能及主题环境相统一是笔者分析的重点。

2 色彩元素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色彩可以改变材料本身带给人的感觉,在设计中尽可能的挖掘材料的自身属性与结构,体现出材料自身的色彩个性,以此来表达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与思想。色彩元素是色彩基本单位,正确的运用色彩元素能直接反应出人们对事物的审美态度,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反之,将是视觉的审美疲劳、就色彩元素运用到景观设计中的园林植物、园林小品以及其他附属公共服务设施而言,其色彩元素的设计都要遵循色彩学的基本原理和色彩的配置原则,运用色彩的对比调和法则,以创造出和谐美观的园林景观,因此,探究色彩元素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需要对其进行细致全面的研究,将最好的景观作品带给大众。

3 色彩元素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色彩元素在旅游景观设计中具有灵性的表达,细腻而含蓄的向外界传递着无限的信息,设计师在旅游景观设计中对景区园林植物、园林小品以及其他附属公共服务设施中的细部设计中,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3.1 园林植物自身色彩的运用

植物是旅游景观构成要素中最具生命力的活体,是天然的色彩元素,其叶、花、果、枝干等都是一种美的塑造,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色彩,根据环境的变化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景观,是城市景观创造动态景观的最佳选择。植物要尽量避免一季一花、一季萧条、偏枯偏荣的现象,注意分层次排列,自由混栽不同花期,以木本、草本花卉配置,用来弥补各自不足,以达到“四季有花、三季有果、季季可赏”的效果。

花境的色彩设计则需要考虑的更多,需要考虑到植物的背景色彩,还需要考虑到植物的叶片、茎秆以及果实的色彩是否与大环境相统一。如花境设计中运用到的紫叶美人蕉,整个生长期的叶子为紫色,虽然花是大红色,但是整体上也需要做冷色处理(图1)。在日照市万平口景区主广场的花境设计中,紫色美人蕉起到了点缀、穿插的作用,草本与木本、观花与观叶、乔木与灌木等植物配置的多种层次性体现了植物间的组合美。即便是绿色,不同品种的植物也是有区别的,比如墨绿色、黄绿色、鲜绿色等不同层次,所以在配置时更需要考虑相邻植物自身的叶色和花色的协调统一。

3.2 公共服务设施色彩元素的运用

公共服务设施在众多的城市园林绿地设施中尤其重要,但有时会被设计者给忽视细节,好的公共服务设施能够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绿地中的一排排乳白色的长条凳(图2),安置在碧绿广袤的绿地上,让游客尽情游玩的同时,能够在感到疲劳时坐到上面休息一下,在休息的同时环顾四周的美景,身心既得到放松,也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而乳白色的条凳与周围绿地的色彩呼应,又给人以明快舒朗的感觉。如条凳的颜色为沉重的黑色或鲜艳的大红色则给人以闷沉、扎眼不自在的感觉,再如旅游景观中垃圾箱的设计,垃圾箱是园林环境中专为游人设置的服务性设施,个人认为垃圾箱的外形色彩也应与周围环境相一致,应融入所放置的环境中,比如放在林木间的垃圾箱,可做成树桩形状;放在园林草地边的垃圾箱可做成小蘑菇状或山石状;放在水边的垃圾箱可做成贝壳的形状或是螃蟹或鱼的形状,将好的色彩元素运用到外形别致的公共服务设施当中,既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又是城市景区园林绿地设计上的一大突破。

3.3 景观小品色彩元素的运用

景观小品是旅游景观设计中的点睛之笔,一般体量较小、色彩元素单纯,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对地域、空间起到美化作用。景观小品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精神美感。以陕西民俗怡园景观设计为例,它的设计原则是在原有植被和路网的基础之上突出规划和参与性,把现代的建筑规划表现手法运用其中,如民俗园里的《剪纸》装置雕塑小品(图3),是将大红色大胆运用到设计作品当中,色彩明快鲜活,人物栩栩如生,其中镂空的铁艺让设计更为添彩,雕塑以表现陕西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为主,造型古朴,风格独特,剪纸雕塑,以陕西民间的剪纸艺术为原型。剪纸艺术源远流长,一把剪刀,一张纸,灵巧的姑娘们折折剪剪,美好的生活就在姑娘的手中跳动,这些雕塑既美化了景区环境特色,又提升了广场的历史文化内涵,它的出现给城市增添了不少动感和色彩。

再如中国青岛的五四广场的主题雕塑“五月的风”(图4)通体为大红色,雕塑中螺旋上升的风的造型和火红的色彩,充分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对雕塑本身的色彩主要考虑的是,让内环透亮,透出的光洗亮弧段的下面,使其色彩亮度超过弧段的立面,突出雕塑的层次肌理;色彩取向与雕塑相区别,既是同一色系,又有色相的对比;光影取向与雕塑相一致,即强弱不匀,在地上投下明暗对比的光斑。二十四基庭院灯环绕在以红色为主色调的五月风雕塑周边,灯具与雕塑之间形成方圆的对比,使得雕塑红色的基调更为醒目,与对面海中可喷高百米的水中喷泉相映衬,使整个景区的氛围显得宁静典雅、舒适祥和。红色在中国是经常用来体现文化元素的色彩,将红色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不仅让人感觉到一种民族的凝聚力,更让人有一种时代的气息。

4 做到色彩元素与景观细部、主题协调统一

4.1 要做到色彩元素与细部协调统一

正如马克思所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色彩作用于人的感官,它可以装点生活,美化环境,同时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色彩元素与细部设计的协调统一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设计时景观细部将设计概念转化为城市环境,确立各个部分的整体概念和性质,明确其形态和组合,确定细部设计如何与色彩元素相搭配和与相材料结合,以确立其最K的品质。

4.2 做到色彩元素与主题协调统一

色彩元素与景观设计所表达的主题要统一于大环境,融合于整体设计之中。主题要明确,如果主题是轻快的、浪漫的、活泼的、激情的,那么色彩应该是热烈的、有感染力的;相反,如果主题是庄严的、认真的、沉默的、保守的,那么色彩应该是 以灰色调为主,要根据气氛的基调不同来达到色彩与景观主题相统一。

5 结语

色彩元素是旅游景观设计的艺术化表达,和谐的、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色彩元素是一种艺术化的景观符号。成功的旅游景观设计把自然环境色彩与人工构筑物的环境色彩相协调统一,表达了城市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分析以上成功案例,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主题统一下的色彩多样性,在相对统一整体的色调背景下,赋予色彩新的内涵,研究新的表现方式;②绿色环保新科技的环境色彩原则,将新科技提倡的主色调运用到设计中,如将绿色植物运用到建筑外墙,达到降低室内温度的目的等;③坚持运用有地域文化的色彩元素,尊重并保护历史文化元素。

色彩元素与园林植物、园林小品等构成要素所表达的主题要统一于大环境,融合于整体设计之中,在细部设计中体现人性化,努力为游客创造更加舒适化的生活空间。优美坏境的形成,不仅仅是景观中一些有形物质如植物或构筑物等的简单结合,而是一种有形和无形要素的融合,更确切的说,是场地中的物质要素与使用者个性和体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农春妮,农 伟,肖游东.景观艺术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

[2]吴 昊,刘晨晨.陕西民俗怡园景观设计[J].休闲娱乐景观,2007(12).

[3]谈佳畅.色彩景观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园艺,2013.

[4]陈庆明.浅析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色彩景观应用[J].园林绿化,2015.

第8篇

关键词:山区,高等级公路,原生态,景观设计

1公路原生态景观的含义及构建意义

1.1公路原生态景观含义

“原生态”是指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未经人为破坏的生态。原生态景观,即指在自然状态下,未受人工影响、干扰的生态景观或生态原状景[1]。公路原生态景观不能简单的引申为“在公路沿线,未被人为破坏的生态景观”。由于修建公路本身就是一种生态破坏行为,其不可能再保持原生态景观,即使是之后对破坏的山体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也带有浓重的人为痕迹,所建立的景观不是真正意义的原生态景观。因此,本文所提的公路原生态景观的含义是指:采用人工植被恢复技术,利用沿线优良乡土护坡植物,包括草、灌、藤、乔等植物,尽可能恢复公路修建造成的裸地,使之达到与周边山体植物、颜色与景观一致效果。

1.2武神公路原生态景观构建意义

1.2.1武神公路简介

武神公路起于武当山下的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止于神农架林区木鱼坪镇,途经丹江口市、房县和神农架林区的8个乡镇;建设总里程为225.1公里。全线采用二级公路标准,设计车速40(60)km/h,路基宽度8.5-15.5m。武神路是连接武当山至神农架的二级旅游公路,是鄂西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圈的重点项目,也是十堰市2009年重大项目之一。武当山、神农架地处鄂西北大山深处,武神公路可谓穿越千山万壑。在武神公路建设中,由于沿线距离长,海拔起伏变化,地质结构复杂,建设中桥梁、隧道、高边坡、混合边坡等应有尽有,软地基、膨胀土、泥石流、大溶洞等时有出现,堪称普通干线公路建设中的 “百科全书”。

武神公路的修建,一方面,促进了沿线地区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相互融合以及信息交流,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善了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为神农架国家森林公园提供了良好的宣传平台以及提供更为便捷的交通,实现了武当山和神农架两个国家级旅游区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的交流连接,对构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网络,深度整合开发“两山一江”旅游资源,促进鄂西北地区在大开放、大融合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2.2原生态景观构建意义

武神公路的兴建,除了进行公路自身具备的功能、环保设计外,还应进行公路沿线的景观生态设计。所谓公路景观,是指我们所感受到的公路沿线带来的视觉享受和情感上认同的物质形态及空间氛围的综合构成体。武神公路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兴建的意义,而突出其沿线景观设计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武神公路地处“鄂西北”生态旅游圈,沿线有道教圣地武当山旅游区,公路终点为著名的神农架自然生态旅游区。处于两个著名的旅游圣地间的对武神公路,其沿线景观生态恢复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首先,将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进一步在世人面前呈现。对武神公路景观生态设计与恢复以及环境保护,可以将公路交通出行这个必要的载体掩映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中,公路四周是原生态的大自然风景,从而进一步向世人展示鄂西北生态文化。对公路进行原生态的恢复与设计,使公路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利用当地本土植物,根据公路所处的位置结合当地的气候、地质、水文等的进行公路沿线的原生态景观设计与恢复,使使用者深切感受到公路融合在武神沿线大自然中。本路为旅游特色公路,从旅游者“放松身心,回归大自然”的心理出发,我们的景观生态设计与恢复以及环境保护也在着力满足不同旅游者的这种心理需求。

其次,武神公路的兴建以及景观生态设计与恢复拉动了公路沿线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大力发展。武神公路的兴建不仅给当地居民带来物质文明的大力发展,而且带来精神文明的大力发展,大力发展了当地的经济文化。武神公路的兴建以及生态恢复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经济特色和精神风貌的一个媒介。对于宣传当地自然生态风貌以及当地人民的文化等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促进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等与周边城市的交流。

再次,武神公路的景观生态设计与恢复对于环境保护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现实中的公路为了达到出行方便,利于联系等的目的,在建设过程中往往“逢山劈山、遇水架桥、过村拆房”,成为附着在大地上的一条超长的“黑色拉练”,导致岩石,水系紊乱,森林减少;农田占用;甚至有的村落被从中分开,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形态;施工中的取土和弃土缺少完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乱挖乱堆;甚至有的地质景观和文物古迹被毁坏,破坏了公路沿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景,与原始自然生态环境大相径庭。景观的设计极力将公路沿线的景观形象与周围的原生态形象进行融合,实现对于当地自然环境保护的目的,并极力使其恢复,呈现原生态的景观形象。将公路掩映在碧水蓝天中,周围为原生态的武当山、神农架自然风貌。不仅满足公路的满通纽带作用,而且将武神沿线生态自然风景呈现。让旅游者在到达目的地之前进行原生态风景的欣赏,为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做好铺垫。

2武神公路景观的空间层次

武神公路全程景观空间主要由景观廊道和景观节点组成。

2.1景观廊道

景观廊道是武神公路景观空间的主体,它主要由四个空间层次组成,第一层次为道路空间,其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行车道、路肩、地沟、防护栏、指示牌、隧道出入口、高架桥、路基边坡和行使的车辆;第二空间层次为道路两侧的沿线绿化空间,其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乔木、灌木等当地树种及花草、藤本等地被植物、道路两侧的山体护坡等,第三空间层次为武神公路出入口、公路沿线旅游区景观等。第四空间层次为武神公路两侧的视域空间,其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村庄、山体、森林、水体、农田和劳作的人们及各种动植物。第一空间层次包容在第二空间层次中,第二空间层又包容在第三空间层次中,第三空间又包含在第四空间层次中,共同营造武神公路的景观廊道,构筑新的景观环境。

2.2 景观节点

武神公路景观节点包括二种类型:第一种为旅游公路的进出口,是武神公路整体景观空间的起点和终点,是进入武神公路的出入口,其景观环境决定着人们感受武当山至神农架地区形象的第一印象,它的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防护栏、广告牌、车辆、沿线景观节点等;第二种为武神公路沿线按照公路适当的里程并结合两侧的地形地貌来设置的紧急停车带、景观绿化点以及周围景区等。

3武神公路的景观元素

3.1 山体

高速公路中的山体类似于城市中的建筑,是空间的垂直分界面,对分隔公路空间以及丰富空间层次发挥着重要作用。武神公路两侧沿线绝大多数为山体,由公路建设形成的边坡很多,边坡类型也较多,有土质边坡,岩石边坡,碎石边坡,碎石加土边坡等多种混合类型。依据不同的边坡类型进行不同的边坡绿化景观设计,以形成丰富的景观形态。结合周围山体自然的奇峰异石,绿树葱荫,给人们视觉上带来大自然的美感,给人们以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受,增加人们对神农架神秘的探索感受,增加好奇感。

3.2 水系

水系和山体一样,既是大地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武神公路的景观元素。水系或曲折或笔直,富有动感。武神公路沿线河流,形成的水系和高速公路的各个节点,把人的视线从公路景观与旁边水系景观相互切换。形成武神公路沿线山水交融,水光山色,婉若一幅美丽的图画,将武神公路的交通联系以及促进鄂西北旅游文化圈旅游事业发挥到极致。

3.3 绿化

绿色是大自然的主色调,在武神公路景观空间中,绿化景观包含公路不同路段的绿化带、不同类型边坡的绿化和公路两旁的景观节点、相邻大地空间上的森林植被、公路周围的农作物等三个层次。特别是公路两侧的边坡绿化和两侧的景观节点,通过结合不同路段的高程、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情况进行有规律的人工喷播、种植、养护当地树种,达到防噪、吸尘、调解微气候、美化环境等目的。在景观生态设计与恢复中根据地质气候条件等进行植物选取、色彩搭配等结合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人工痕迹少,与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自然的公路景观。

3.4边坡

武神公路在兴建过程中,由于武神段多山体,在兴建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路堑边坡和路基边坡。为了防止公路两侧的边坡和路基崩塌,需将边坡上的岩石和土壤、碎石进行加固。在武神公路的建设中,采用现代高科技,对不同类型边坡采用不同的加固方式。通过实地考察、测量,针对不同类型的边坡采用不同的景观处理手法,结合周围的自然原生态景观形象,极力使每个边坡形成天然的自然绿墙,在设计过程中,极力减少人为痕迹,使其接近自然,形成原生态的公路景观,并具有较强的观赏性,突出旅游公路的旅游特色――“放松身心,回归大自然”。

3.5建筑

武神公路景观空间的建筑包括公路两侧沿线的的民居或其他建筑、进出站口建筑等。武神公路在设计中穿过很多村落,且将很多村落一分为二,破坏了原有的村落自然形态,对原生态自然景观带来了一定的破坏,但是公路建设可以将公路两侧的当地民居的建筑形态、民居风情、人文历史、精神面貌等进行展示,同时公路的兴建可以带动带动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大力发展。武神公路可以作为一个村庄向外展示的一个窗口,代表了当地的地方形象。在武神公路建设中,对于沿线村庄进行必要的景观规划,使其与公路景观整体融合。

3.6防护及引导设施

该元素位于廊道空间的第一空间层次内,在武神公路中主要包含公路两侧的绿色波形钢护栏、柔性主动防护、柔性被动防护、振荡预警标线等高科技含量的设施、隔离墩、里程牌、安全指示牌、安全线、反光板(器)等,按照公路适当的里程其有规律的重复、特有的形状和色彩构成了高速公路特有的景观,使人从中得到了快速、高效的体验。

3.7其他景观元素

包含武神公路沿线各景观节点以及出入口的标识、广告等,武神公路中各景观节点的设计凝聚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产业特色、民族风情等,同时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观赏性,提升了武神公路的品质,使其成为武神公路的一个文化长廊。

4武神公路景观设计分析

武神公路景观设计是在完成公路基本的道路要求外,通过上面分析的道路组成要素以及周围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海拔等自然要素,结合当地沿线的人文要素等景观元素,按照一定的尺度、比例、形态、色彩、质地、韵律、节奏等设计基本法则进行构图,在武神公路中为人们创造良好的视觉形象和生态环境,给人带来一种身心愉悦和心旷神怡的感受。4.1武神公路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借景。武神公路在设计中,力求保护现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恢复原生态环境,同时合理借用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将其引入到旅游公路景观空间中来。如:野人洞风景区位于武神公路途中,在行驶中,公路边的广告标识以及富有创意的风景区入口标识将野人洞风景区展示出来,另外这里设有卫生间,临时休息以及紧急停车带等,这些服务型的设施,也在吸引着路人来此休息旅游等。同时借野人洞风景区也在展示着武神公路的突出旅游的目的。另外,野人湖隧道处,在进入野人湖隧道途中,碧波荡漾的湖水,结合周围郁郁葱葱的大山,在人们公路行驶中放眼望去周边原生态的自然美景尽收眼底。借用周围美景,突出武神公路的原生态设计与恢复的初衷。此外,武神公路段“十回首”处,司乘人员通过一个个的“回首“处,高程也在不断变化着,每转一道弯,在视觉上就形成不同的感受以及心理感受。可尽情享受登高远望的惬意,把山水美景尽收眼底,消除旅途的疲劳。借用“十回首”处的盘山公路以及周边景色,使司乘人员身临其境,用身心去感受原生态的大自然美景。

在武神公路行驶中还可以感受当地各个村落的民俗风情,了解当地人文情况,以及居民的物质精神生活等。在视觉上有过渡,相互交换,减少疲惫感,心情舒畅。武神公路使人们在进入神农架风景区前即可感受神农架的神秘,结合周围郁郁葱葱的高山森林,听着虫鸣鸟叫,潺潺流水,倍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心情豁然开朗,使人更加向往去神农架风景区一睹原生态森林公园的风采。

4.2 武神公路景观形态设计

4.2.1 沿路带状景观

武神公路在廊道空间上人们是在高速穿越中感受景观等事物,一切皆在一瞬间完成,我们在其景观设计中根据人的视觉特征,将景观设计中的树木、植被在相同的高程以及水文、地质、气候等条件下进行同样的设计、组合、栽种等,按照景观节点的位置进行相同设计的重复出现,对于边坡则根据相同高程等情况下依据边坡的类型进行同样的景观生态设计和恢复的方法。如:对于岩质边坡,在相近高程等条件内,种植相同的藤本植物。使其在一定范围内重复出现,从而让人产生一定的印象,同时保持整体公路景观在不同高程范围内的大统一和小变化。大统一具体体现在整条旅游公路在整体上色调、设计手法、设计形式统一。小变化具体体现在不同高程等条件采用不同的景观生态设计与恢复方法。通过对武神公路的景观生态设计与恢复,使其形成一定重复的带状景观,产生较强的导向性,同时又有一定的韵律美感。

4.2.2 节点景观斑块

节点是武神公路景观设计中分布最多,景观形态变化最多,公路景观可塑性最强的部位,其景观形态为斑块。大多数节点由曲线围合而成,且在大的节点处,常设置有紧急停车标识,此处车速减缓,可以停下稍事休息等,相对整个公路景观廊道来说感受时间变长,其景观构图可以草坪、小灌木、大灌木、花圃等元素为主,其图案有完全模纹式、模纹式和自然式的结合式、自然式等,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4.3 武神公路景观色彩设计

武神公路的景观其组成要素和界面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主,尽量避免过多的人为痕迹,除了路面的黑色外,其它色调以绿色为主,如指示牌、防护栏等均为绿色,与大自然色彩统一协调。但为了丰富道路景观,消除司乘人员的疲劳,在设计中还适当点缀其它色彩。

4.4 武神公路景观设计

武神公路两侧带状绿化是建设武神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主体工程,是公路景观生态环境再造、公路景观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主要方式。通过对武神公路景观的考察、测量调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进行合理的绿化配置,以保持公路景观环境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同时再现神农架区域的神秘气氛,将大自然的美充分在公路两侧展现,形成一道壮观的绿色风景线,将武神段旅游公路将神农架的自然美展现于世人面前。公路两侧的景观绿化根据不同地点、高程、地质状况等进行不同的绿化配置,在整体上保持统一,一定区域内营造出一种韵律感。植物配置以行列式为主、大块面进行组合,树种的选择根据水文土壤、气候特征、海拔等以及树种的功能作用、人文寓意进行选择。多选用常绿可以吸收有害气体、防噪吸尘、抗寒(旱)性强的树种。另外还要考虑视线问题,保持视线通透。在树林下面可以种植一些地被植物或花灌木等组合形式,以丰富绿化带的景观层次。

5结语

本文以武神公路为研究对象,对武神公路原生态景观的构建进行初步的探讨,提出了公路原生态景观概念,在系统分析武神公路不同高程景观空间层次和景观元素的基础上,对该公路的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形态设计、景观色彩设计和绿化景观设计等进行了探讨,为同类型山区公路的景观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 考 文 献

[1]闫森.原生态景观元素在旅游景区设计中的运用研究[硕士论文D].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8.

[2]约翰•o•西蒙兹 俞孔坚 王志芳 孙鹏译.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4]沈金安.高速公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5]W•杜尔特.联邦德国道路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

第9篇

由于我国的地理位置东面和南面被海洋所围绕,这也决定了我国的文明深受海洋文化的影响。海洋文化的烙印在我国的滨海城市中尤其能够得到体现。我国南方滨海城市具有传统的文明的色彩,也受到海洋文化的冲击,因此,这些城市的滨海景观设计必然具有丰富的文化交融特点。因此,我国南方滨海城市滨海景观设计中也必然既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需要用更加包容的心态展现海洋文明的特性,让居住在其中的居民,外地来的游客感受到南方滨海景观的独特性及观赏性。

二、南方滨海景观设计的要素构成

(一)设计理念

滨海景观设计首要构成要素是设计理念。设计理念体现出滨海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框架,是开展滨海景观设计的必要前提,只有有了相应的设计理念,才能设计出具有系统性的滨海景观出来。

(二)人文要素

每一个滨海城镇的形成都有其历史沿革上的原因,而且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氛围。当这些地方的人们长期生活在此处的时候就具有了历史文化的沉淀,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理念。我国很多南方滨海城市都是在过去的城镇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南方滨海景观设计中应当重点保护这些历史文化印记,例如一些古老的街道、建筑,在设计新的滨海景观设计中应当着力保护。

三、海洋文化符号在南方滨海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一)设计目标

在南方滨海景观设计中,要将海洋文化符合融入到设计中来,还需要注重以下设计的目标: 1、加大南方滨海景观的保护力度滨海景观是滨海旅游城市的最大的亮点及特色,因此,应当加大南方滨海景观的保护力度,避免滨海景观的欣赏视野受到破坏。例如,可以在滨海景观的设计中将建筑物的密度降低,并且注重调整滨海景观的设计色彩,尤其要降低滨海城市建筑群的高度,以确保观赏滨海景观的一致性和舒适性。 2、重视滨海景观交通的设计我国南方滨海地区人口密度较大,经济较为发达,因此,交通设计如果跟不上,则会严重影响滨海景观的观景质量,大大影响一个旅游城市的美誉度。滨海城市旅游区内应当实施人车分流的制度,确保交通的畅通,让游客对滨海景观形成一个良好的印象。 3、注重公共空间的设计南方滨海景观通常具有很强烈的美感,且融入了大自然,因为南方滨海景观应当充分理由这些独特的优势,将一些大的公共空间的设计加入进来,让人们在观赏海景的时候,还可以进行其他娱乐活动,例如冲浪、钓鱼等,这样可以大大增加人们游玩的乐趣。

(二)设计原则

1、美观性原则

滨海景观设计最重要的设计原则就是美观性。海洋文化符号作为一种鲜明的文化符号,如果一种海洋文化符合融入到滨海景观设计中达不到美观性的角度也是不成功的。南方滨海景观设计融入了海洋文化符号,就更有可能创设出优美的意境。,滨海景观设计的原则就是突出美观性,不能为了将海洋文化符合融入其中而破坏了整体的意境。

2、现代性原则通常而言,我国南方的滨海城市都属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且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在海洋文化符号在南方滨海景观中的设计应用中,应当体现现代性的原则,以满足新时代新兴旅游者的要求。

3、经济性原则当代滨海景观设计设计应当充分考虑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指的是滨海景观设计应当依据当地城市的地形、地质和地貌进行设计,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创设景观,既然要符合节约经济的原则,当代滨海景观设计的经济性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很多城市通过设计林荫广场等形式,突出滨海景观的绿化效果,这也是符合当前国情的必然举措。 4、地方性原则南方滨海景观的设计务必体现出滨海景观的传统特性,例如,应当保留滨海景观的风土人情、人文特性及自然资源,使得滨海景观设计具有现代化景观的特点,也具有良好的景观特性。滨海景观的地方性特色应当体现在当地民俗、建筑风格以及文化底蕴的应用上,从而满足景观地区居民对于绿化的需求,以及对地方文明的传承。

四、体现海洋文化符号的南方滨海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

南方滨海城市优美的滨海景观以及宜人的气候。滨海景观设计中,应当考虑游客的需要,也要考虑公共空间设计的需要。以下是具体的设计方法:

(一)流线型交通设计

与滨海城市景观共生的是滨海沿线“面”的景观,将“海洋文化符号”的元素注入到“面”中,通过”点”“线”的引导,从而共同构成共生的流线型的交通设计模块。当南方滨海景观的交通设计又融入了海洋文化符号的元素,则可以突出南方滨海景观环境和人文的融合,海洋和陆地的融合以及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交通设计应当对交通路网进行合理的规划,以交通畅通为基本的原则,将各种滨海景观设计添加进来,将海洋文化元素加入进来,从而营造出优美的滨海景观。

(二)海洋动植物的设计

南方滨海地区有一些特殊的海洋动植物,这些动植物的设计让南方滨海景观有了与北方滨海景观不同的地方。海洋文化赋予了南方滨海城市更多的开放性的空间,海洋的沿岸具有连续性的带状特点,南方滨海景观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一些重要的景观景点赋予了人们足够的想象空间。

五、结论

综上所述,海洋文化符号在南方滨海景观设计的应用中,与陆地景观的设计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点。海洋文化符号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吸引力,也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南方滨海景观是在南方的气候条件上进行设计的,海洋文化符号也必有具有亚热点气候的特点,将南方滨海景观设计与海洋文化符号相融合既是传承海洋文化的需要,也符合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发展原则,有利于促进南方滨海景观设计理念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陈清、赵洋.融入海洋文化理念的滨海城市景观特色塑造――以泉州市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

2.刘程程.烟台特色滨海景观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6) .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