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14:58
导语:在初中生物学科素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科学素养的含义
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了解和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这是美国人定义的科学素养的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了一个公民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科学的知识支撑着我们的思想行为,科学的方法依赖于科学的知识,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而初中生正是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年龄,在初中生物学领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物学概念、原理、事实及应用,这对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来说是必要的。
二、生物课堂中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重要性
生物科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实践证明,美国的中学生物教育事实说明了中学生物培养科学素质是完全可行的。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在阶段,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多数的人读完初中后就直接走向农业生产,这些人的科学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综合国力。现行我国的中学义务教育生物学教学大纲,大纲明确规定教学目的要求包括三方面即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其中能力培养大纲提出“通过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由以上分析来看,在我国初中生物课中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重要性。
三、激发科学兴趣,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发学习的动力,生物学的学习也不例外,同样兴趣也是其学习的动力。创设奇趣意境,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科学兴趣是学生求知欲望的集中体现,它是学生在探索自然获取知识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对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充满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做起,同时,也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四、加强科学方法训练,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科学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工具。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学习和应用科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培养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初中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是科学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应尽力在教材内容中为学生寻找供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材料,引导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形式的训练,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如对光合作用的原理探讨,对学生指出若人们将光合作用的机理搞清楚,解决目前困扰全球的粮食、能源问题就可指日可待,人们在实验内模拟光合作用的过程,只要提供二氧化碳、水和阳光,就可源源不断地获得糖类等有机物。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加强分析和概括等能力的训练,这是科学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五、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做好探究实验,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科学的实践观是认识论乃至整个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只有实践才能科学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强烈的实验意识、较强的实验能力。目前,我们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实验能力极差,初中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探究性实验”以实验探究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思维,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提高能力。有助于形成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新教材有许多探究性实验,扎扎实实搞好“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六、通过生物科学史的教育,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我们的社会提倡榜样,无论什么领域都有各种各样的榜样,在生物学教学上对同学们渗透一些生物科学史不但会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使他们了解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坚持不懈地努力,一个实验结论的得出,一项科研成果的发现,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教师通过一些经典的事例,经典的实验,如:胰岛素的发现,杂交水稻的发现,使同学们在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上,明白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任何事情都会半途而废,那么现在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小困难真是微不足道,从而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决心。让同学们懂得科学并不神秘,只有鼓足勇气,不怕困难,有毅力,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科学家。关键在于学习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可见,通过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领会科学精神,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科学素质已越来越成为一个现代人基本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物课程是中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主阵地之一。而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科学素养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过程,需要全体初中教师的共同努力。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热爱学生,乐于奉献,在平时的工作中勤于钻研,自己讲的初中生物课一定会生动有趣,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会显著提高,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生物教师也一定能让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
【参考文献】
[1]杨利银,仲建新.《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调查研究报告》.
[2]林胜男.《简析中学生生物素养及提高途径》.
[3]戴文和.《谈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4]佚名.《生物课堂教学如何由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化》.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科学素养 方法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79-01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的教育内容应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五个方面。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利于生物知识的系统化,有利于科学实验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养成。
一、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科学精神包括执着探索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求真实证精神、怀疑批判精神等特征。科学精神的养成离不开反复的实践锻炼。所以教师要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中锻炼、提高自己,接受失败的洗礼,享受成功的喜悦,体悟探索的魅力,萌生和进一步强化科学精神。一是执着探索精神,科学实验经常会遭遇失败,多次实验的结果往往并不一致,要鼓励学生决不轻言放弃,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二是改革创新精神,改革创新是科学的生命,是科学的灵魂,可以不必完全按照教材提供实验方法和过程,鼓励创新;三是求真实证精神,实事求是是科学应坚持的可贵品格,不亲眼所见就不应轻信和盲从,任何结论的产生都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得出,其设计、操作、检查、验证都应符合科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具有科学意义的结论;四是怀疑批判精神,书本上的结论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不一定完全正确,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教师挑战,敢于向书本挑战,敢于向权威挑战,树立学贵有疑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与怀疑批判意识。
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课堂教学只局限于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生物实验的目的只是用于验证已经形成的结果,而忽略了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不利于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变单纯的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把实验作为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分析问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手段。如八年级上册“先天和学习行为”一节“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准备涂有十字花科植物汁液的滤纸和涂有芹菜叶、莴笋叶汁液的滤纸以及未涂菜汁的滤纸,放入从菜青虫卵开始隔离饲养的幼虫,观察、记录、对照其过程和结果。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记录,理解掌握先天和学习行为的区别。这样学生不但能牢固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掌握了获得知识的科学方法。
三、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科学方法
观察是实验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许多科学知识需要经过仔细、准确的观察和实验,并通过认真、严密的论证后,才能总结出来。科学观察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观察取得的结果必须是可以重复的,能重复的结果才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才是真实可靠的结果;二是要注意观察的方法,掌握观察的顺序,要将理性思维贯穿于观察的始终;三是做好观察的记录,记录必须真实,不能随意修改,更不得以现成的结论代替观察的记录,对于与预想的效果不同的实验结果,更值得认真记录,教育学生明白科学知识是在反复探索的基础上得出的正确结论,这正体现出一种科学精神;四是要善于捕捉实验过程中意外的偶然现象,跟踪追查,深入思考,因为观察中的机遇常常是重大科学发现的契机。总之,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观察是我们获取知识、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要尊重观察所得到的一切,不能以主观意图进行篡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科学品质
生物实验中要重视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在实验过程中既要分工更要合作,共同参与实验过程。在交流中不但要注意语言的沟通,更要将各自形成的研究报告进行书面交流,在小组活动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小组实验目标的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要选择新颖、富有挑战性的又可以实现的实验课题,明确选题目的、阶段目标、步骤以及实验器材等,各成员在小组上发言,提出不同意见建设,共同进行修改完善,教师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适时进行点拔引导,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如做“探究酒精对水蚤心律的影响”实验的设计,同学们相互合作,使用不同浓度的酒精做实验。通过多组实验反复论证得出结论,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也锻炼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再如在做完“探究食物保鲜方法”实验后,我鼓励学生依据防止食品腐败的主要原理探索其他实验方案。将全班学生分组活动,发挥各自的作用。学生在小组中的纷纷表述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信息,提出的方案很多:①用棉花塞替代鹅颈的弯管直接塞在瓶口;②直接密封保存等。最后,学生对以上方案进行了分析讨论,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以检验是否成功。这样学生在一系列探索活动中通过合作,培养了学生信息交流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
生物学是新世纪的前沿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不仅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大好时机。抓好生物实验教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重视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根据教学实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能力、善于观察的科学方法、交流协作的科学品质,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俞小燕.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1)
[2]唐乾.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学周刊,2011(17)
关键词:物理教学 科学素养 培养
“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三维培养目标就是对科学素养的理解,并且有所深化。物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目前,我国正在兴起讨论和实施如何全面提高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也要求全面提高我国中小学的科学素养。关于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袁运开提出:1.在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或理解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学会或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2.在科学探究方面,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想和形成假设的能力,实验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解释和评价的能力。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热爱自然并与自然协调相处,善于与人交流与协作,增强社会责任感。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了解科技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关注环境、资源等社会重大问题。
二、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1.高度重视物理基础知识的传授
要想搞研究,做出真正有用的东西,就要求我们牢固地掌握好基础知识,做到需要用到的时候能够毫不费力。就像张德 所说的:“现在用不用得到不要紧,理不理解也不要紧,先背起来再说,以后在进一步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理解。”这种对基础知识的重视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和学习的。新物理课程中的基础性物理知识,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基础,它们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物理基础知识的传授,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打好基础。
2.积极倡导以探究式为主的教学方式
探究教学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一方面可以将现行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学生小实验改造成探索性实验,以增加实验内容的探究性;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选物理学上的一些实验,引导学生仿照科学家的研究方式,动手“做科学”,使他们亲自体验探索自然界的快乐,逐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树立科学价值观。如人教版“液体压强”这一节,研究“液体压强的特点”本是一个演示性实验,但教师可以把它变成探究性的实验,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讨论,总结归纳出液体压强的特点。
3.大力开展物理课外科技和实践活动
学生在课外是否有机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开展物理课外科技和实践活动的情况。所以,教师应该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多开展物理科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形式。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进行专题讲座。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为了使学生了解当前的一些科技动态,适当补充一些科技资料进行专题讲座是必要的,当然这些资料需要与初中物理教学有联系。如进行“超导材料及其应用前景”“磁悬浮高速列车”“纳米科技及其应用”“载人航天与空间技术”专题讲座;如针对现在大多数家庭所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既是“太阳能的利用”的好素材,也是学生加深对光学力学知识应用的好例子。
(2)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调查。根据与教材同步的原则,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参观调查。例如学习《家庭电路》一节后,可以让学生观察家庭电路或者所在教室照明电路的连接和控制,各个用电器元件如保险丝、灯座、插头等的构造及连接、控制方式、电路组成,及有无违反安全用电的地方,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切实加强操作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和条件,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展开的途径一般有:①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实验和小制作,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实验仪器及模型。如用医院的空盐水瓶和饮料吸管可以自制温度计,气压计等。或者结合所学的内容,查阅相关的资料写一些小论文等活动。②结合教材内容开设实践活动课。例如:学生学过《声现象》中的乐音和噪声一节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关于噪声污染的调查活动”,调查生活中噪声的来源,噪声对人们生产和生活会产生何种影响,如何控制这些噪声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更使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到提高。
4.采取有力措施,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
(1)要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科技发展的状况,关心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与所学知识有紧密联系的事情,具有敏锐的发现信息意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大量的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新闻事件发生,这其中许多是与我们的社会、科技、生活有关的,是值得我们关注得。如果我们每天面对他们却视而不见,将是巨大的信息资源浪费。
(2)面对大量的信息,要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如何把对我们有用的信息找出来,取决于学生对信息资源筛选的能力。
(3)要教会学生把开发出来的信息和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总之,科学素养的培养涉及到多种因素,尤其是物理教师更应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树立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的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学的灵魂和核心,注重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注意方法上的灵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将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袁运开,蔡铁权主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重要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172-01
前言:现阶段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逐渐从教授生物理论转向为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自2009年起生物课程标准修订部门就围绕着“凸显重要概念”这一主题开展了修订工作,并与2012年正式出版。在课标修订的背景下,对如何在初中生物上围绕重要概念展开教学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生物学重要概念的科学内涵
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包括对生命基本现象与客观规律的解释,可以在更高程度上凝练出生物学科的核心知识,在生物学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生物学科的重要概念存在着丰富性与联系性,概念与概念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彼此联系与组合构件出生物学科体系。从生物学科的学习结构体系来看,生物学事实是知识结构的最底层,是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基础,但生物学重要概念与生物学事实相比具有更强的概括性,因此学生掌握生物学理论的过程实质上讲就是掌握生物学重要概念的过程。
二、初中生物课堂上围绕重要概念展开教学的策略
1、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初中生物课堂围绕重要概念展开教学需要遵循直观性的原则,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加深学生对于重要概念的理解程度。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其理论与概念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得出的,并可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相关对照。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课外收集,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直观性事实进行教学。例如笔者在教学“生态系统与食物链”的知识点时,在课堂教学开始前便向学生布置了“观察身边的食物链”的预习任务,并在第二天课堂教学开始前向学生提问观察心得,有的学生说“虫子吃树叶,小鸟吃虫子”,有的学生则说“农民伯伯种大米给我们吃”,通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在进行生物学科重要概念教学前,初中生物教师需要通过整合直观性的教学资源、或是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对生物学科重要概念加以支撑[1]。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不仅应当建立直观性事实同生物概念间的联系,而且应当通过对这些直观性事实进行抽象概括,辅助学生掌握生物学重要概念,为学生构建起科学的生物知识理论框架、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认知。与此同时,初中生物教师应该通过设置不同的情景进行教学,立体地对生物概念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念认知
对于生物学重要概念的认知应当立足于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观察、整合、分析的能力。中学生思维方式已经逐渐摆脱了小学教学阶段的形象思维模式,可以对一定抽象理论进行理解,初中教学阶段则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教育阶段。初中生在学习生物重要概念时,教师单纯对于事物现象的讲解与描绘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需要深入了解生物现象的理论内涵与客观原因[2]。面对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性,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于概念的认知。
例如笔者在教学“条件反射与神经元”的相关知识点时就引入了“击鼓传课本”这一课堂游戏活动,由“课本”代替传统的“花”,在鼓声停止后,传到课本的学生则需要回答教师随机提出的生物问题。不过进行游戏并不是笔者的根本目的,笔者在游戏结束后提问学生“在刚刚的游戏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大多数学生表示并没有什么感觉,笔者便引导式地询问学生有没有“紧张、出汗、心跳加速、口舌发干”等感觉,学生一致反应有这种现象,笔者便向学生们解释这种感觉便是条件反射的一种,并随之开展了课堂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上设计教学活动需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出发,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恰当的活动方式,保证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认知,从而提升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
3、利用实验探究重要概念的本质
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以实验为手段训练学生的生物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生物重要概念的本质信息[3]。生物实验作为学生理解生物重要概念内涵与外延的重要途径,在实验过程中应当根除为实验而实验的观点,应该将实验过程看成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环节,将生物实验与重要概念的学习结合起来,在实验过程中应当围绕着重要概念的教学,设计实验活动。
例如在进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以及动物口腔上皮细胞”实验时,笔者在实验开始前便对细胞进行适当的介绍,但却没有对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而是在实验中鼓励学生自行总结二者的差别与联系,从而加强对细胞结构的重要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在实验结束后笔者根据实验结果对细胞的分裂概念也进行了适当的讲解,在学生已有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适当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生物实验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探索实验的本质,从而构建起生物学科理论体系。
结论:总而言之,从初中生物学习的教学内容分析,其知识体系具有相当的整体性与联系性,较为重视实验现象与书本理论相结合,对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动手实验能力都有着较强的要求。因此为了辅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生物学科理论体系,应当围绕生物学重要概念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于重要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蔡炫斌. 利用“活动单”促进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一、摆正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物理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正确引导学生,不要把学生当成“容器”强行灌输,要根据初中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成功地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近科学。真正使课堂“活而不乱”。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实效性。
1.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认真备课是关键。备好一堂课首先必须吃透课程标准、熟读教材,将教材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要考虑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得。
2.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作为物理课精心设计的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有趣的故事、新奇直观的课堂实验、科学家简介、物理学史故事、歌曲、谜语、经典题的练习、以及复习已学过的相关知识等作为新授课的引言,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比如:电生磁的引入,上课时我先用一个小魔术,用以一个密封的小盒子使静止的小磁针发生旋转,让学生去猜,并由此引出奥斯特实验。进而进行一定的探究引导,这样的导入让学生难以忘怀,对物理学科充满兴趣。
3.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设疑,能激发学生学习旺盛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设计问题精心构思,问题少而精,要体现教学重难点,反映教学的要求。要难易适中,问题有梯度、宽度和深度。教师提问语言准确,亲切和蔼,尽可地运用物理学科术语。
4.课堂教学要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反馈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手段。这样可以对本节的知识进行强化训练,既避免学生死记,教会学生怎样应用。
三、认真进行课后反思为提高课堂实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课后反思,可发现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办法,使教学日臻完善。通过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使师生沟通更加有效,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从而提高课堂实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剖析,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价值;同时还要对及时对教学亮点的总结,把教学中的“灵光闪现”进行总结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使以后的教学过程更加的精彩纷呈。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程教学 思路途径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初中生物课程这门实验性学科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初中生物课程开设的目的不是去培养生物学家或者生物科学的人才,而是旨在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科学的感情。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初中生物课程的地位总是不及传统的语文、数学,再加之一些学校硬件条件的制约,导致生物课程在很多初中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兴趣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本文旨在通过多措并举的深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与丰富教学实践,构建适合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体系,提高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的主要思路
1.推进开放式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开放式教学就是废止传统的“封闭式”的学习指导,代之以差异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指导。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动态的、开放的。这相对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注入式的方法,严重束缚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的教学模式有着巨大的进步。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是由课程本身决定的,因为生物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更新速度快、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需要以开放的理念对待。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作业的开放、评价的开放等五个方面。比如学习绿色植物相关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开放式教学进行,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类型绿色植物的异同,比如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异同;草本和木本植物之间的异同;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之间各器官的区别等等,通过亲自观察,加强印象;在环境的污染与保护的教学中,把学生带到校外,让学生自己调查研究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给人类的影响,在学生能真正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后制定环保措施等等,加深理解;考核方式也可以采取开放式,把考场挪到大自然之中,通过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科研的素养、科研的态度等方面的考核来衡量学生成绩。
2.逐步实现分层教学,注重学生差异。以往我们的教学都是讲究公平,不论学生知识背景、智商高低、情感因素等差别,一律实行统一的教学模式,其实这种方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班里几十名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小学校,受过的教育差别以及自身的智力发育、潜力倾向各不相同,这种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所以,只要学生已经尽力,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这种教学效果就是最好的,因为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分层教学,这种根据学生知识体系、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的方式,是对学生差异的最大化尊重,而且能让学生树立自信,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比如把班里学生根据生物成绩分成A、B、C、D四级,或者把整个年级的若干个班按学生具体成绩重新分小班组合上课。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教学一般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即: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课后作业分层、考核评价分层等几方面。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端正学习态度。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课堂秩序的第一责任人,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我们会发现,很多年之后,某位老师曾经说过的一个观点或者一些特殊的动作,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记得。甚至,以后的一些兴趣与价值观的取向,都明显地受到之前某位老师的引导。所以,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思路的创新,还是要从教师自身的行为开始,要改变以往课堂支配者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己的学识,而且好学习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与学生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教师要不断地完善与学生相处的方法,通过自身严谨的教学风格和和蔼可亲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尤其对于生物这种课程,很多需要的是一种对科学的探究态度,所以我们要给学生灌输一种精益求精、严谨务实的科研精神,让学生对生物学科有一个正确而且积极的态度。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思路的创新与改革上,没有固定什么的教学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思路。只要是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能更大限度地让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都是成功的方式。所以,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师,应该是不拘一格、各尽其能地对生物课程教学的改革进行深入探究,才能使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思路得到不断的革新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胡继飞.解读香港《生物课程指引(中四至中五)》[J].生物学教学,2005,(03).
[2]王哲学.生物课程改革中的矛盾分析及建议[J].中学生物学,2004,(03).
[3]赵占良.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中学生物课程的影响(一)[J].生物学杂志,2002,(04).
[4]赵占良.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中学生物课程的影响(二)[J].生物学杂志,2002,(05).
[5]刘丽平.生物课程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6]黄经伦.农村中学如何挖掘生物课程资源[J].贵州教育,2003,(10).
[7]赵吉华.初探生物课程目标的检测评价[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2).
[8]唐小平.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J].中学生物教学,2002,(09).
【关键词】课内外 方法 探究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01-01
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要把探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对于物理学科而言,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新课程教材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融入了许多具有探究性问题的实验,最后的结论大多没有直接给出,这就更有利于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推广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进而掌握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正是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引导,使这一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呢?我认为注重课内外结合,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
一、课内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探究方法的指导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可以用来培养这一能力,如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的一些问题: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欧姆定律的研究过程、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焦耳定律的研究过程等等。对于这一类问题的研究,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出对于一个问题的最终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哪些,比如八年级物理教材中“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这一问题,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首先通过自己的猜想并列出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如:物体重力的大小,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物体运动的速度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猜想其中可能有一些是不正确的,或者说存在概念错误,还有可能某些真正的影响因素他们根本没想到,这时我们教师千万不可单纯为赶进度,将这一过程流于形式,而应该耐心仔细的引导学生根据他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物理知识进一步分析,从而提出更多的猜想,这样对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2.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和验证猜想的方法、途径和工具,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各种猜想,随后再根据各自的猜想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各个小组的学生自主的选择验证各自猜想的方法,可以通过自己设计小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对于学生设计的某些典型的实验教师还可将它介绍给其它小组,其它小组的学生还可以提出改进意见,这就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提问和分析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去验证自已的猜想,最后不管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都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地把他们的亲身体验小结成结论或经验。还以上面的内容为例,开始讨论“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有部分同学认为其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有关,后来他们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发现滑动摩擦力大小有时与物体重力有关,有时与物体重力无关,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进一步分析得出何时滑动摩擦力与重力有关,何时滑动摩擦力与重力无关的结论,虽然这样的结论并不是非常全面,但对于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总结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再引导学生做更为深入的分析,最终去伪存真,综合分析得出更科学的结论。
4.课内注重探究方法的指导。“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比如采用类比法促使学生将所学到的新知识与自己生活中的经验进行类比,扩大他们思维的空间,以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在现行教材中适合采用这种方法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如声波的传播形式可比作水波的传播形式、电流可比作人流或水流、电压可比作水压、原子核与原子体积大小的关系可比作乒乓球与地球的大小关系等,这些形象的类比是将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有效的融入课堂,对于某些抽象知识的理解非常有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打一些恰当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来打比喻,加深理解。比如在学习导体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猜想对电阻大小可以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哪些,然后采用控制变量法对一个个因素逐一研究,然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经过许多这样训练我认为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类比能力,同时还可以检验学生的理解是否出现偏差,效果十分理想。
5.课内适当增加一些体验性的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究性学习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充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丰富体验,构建知识。如:1牛的力是多大,20牛的拉力是多大,这完全可以让学生去亲自体验:用手托起两只鸡蛋所需的力约为1牛顿,用手拉开易拉罐所需的力约为20牛顿。再如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开关门的过程中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三要素的关系;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时测力计要保持静止,这一点也可以让学生将测力计加速上升或加速下降进行具体体验,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能力,而这正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旨。
二、课后适当开展与物理探究有关的课题研究
1.选好课题。研究课题的来源可以源于课本或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内容。如: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自行车上的力学问题、探究热水瓶内所盛开水的多少与保温性能的关系、调查不同服装材料的保温性能、学会抄读家用表(水表、电能表)、装配直流电动机模型的体会等,这些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讲都是非常有趣而且贴近生活的好课题。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知识讲授阶段;四化课堂教学流程设计
良好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设计怎样的课堂知识讲授阶段的教学流程,才能有效地够提高日常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一直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策略之一,通过长期的实践,本文中论述的“五化”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成为一种较为实用的知识讲授阶段课堂教学流程设计。
1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进入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起始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建立,在与小学阶段相比较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反应强烈,求知欲望旺盛。对于接触到的新事物本能的表现出“追根溯源”的天性。认知具有明显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能主动地对课本内的知识进行自主地揣摩和识记。在认知的过程中,能够对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自发的进行内在联系构建,在知识构建中还表现出一定的精确性和概括性。但他们受到认知年龄、经历、经验等原因的限制,对知识构建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精确性和概括性还不是很准确、很到位。而初中这一阶段,初中生在认知过程中对知识的记忆亦变得主动起来,记忆能力也明显增强。在认知的过程中,他们对新接触到的知识具有较以前更大的关注度,课堂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明显加长,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得当,必将在学习认知方面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初中生物学科知识的特点
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强调概念教学,致力于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倡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内容设置贴近学生身边的生活,活泼、有趣、涉及面广范,《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共计10个单元模块的内容。知识点的层次浅显易懂,但不失学术性和科学性。通过日常的课堂教育教学过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从小学进入到初中新学习认知阶段时,引导学生将生物学科知识认知从自己思维中原有的“大而阔”的自然科学知识认知范畴中,分离出来重新构建新的、较为完整的、独立的生物学科知识体系,就成为初中生物学科知识承载的重要使命。
3构建有效的初中生物课堂知识讲授阶段教学流程,即“四化”流程设计
3.1知识问题化
教师在备课阶段,“知识问题化”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通过知识问题化,教师可以将一节课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炼出来,对于教师而言,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兼顾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及课文中必要掌握的重点词汇和生物学重要概念,如果教师多加思索和创新,提出具有概括性和引导性且兼顾趣味性的问题,那将有助于教师在一节课中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较好地达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在设计问题时,按照目前的初中生物课本内容的安排,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过程来看,量的把握应该以每节课3~5个问题为宜。问题设置过多时,课本知识点易于被分散,对学生进行课内知识总结活动产生影响,不便于他们进行构建课本知识体系;其次过多的问题也不便于教师课堂内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3.2问题过程化
“问题过程化”就是教师基于之前设置的知识问题,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活动,比如,讨论、实验、观察、调查汇报、归纳总结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众多的生物学概念知识点,在问题进行回答的过程,应该引导孩子进行大量的举例环节,这样会更好的促进他们对重要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使他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在问题活动设计的过程中,针对于某一问题的教学活动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该问题所要呈现的知识点本身的特点,即某个知识点设计怎样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其次要把握活动的设计在实际课堂中的可操控性和实效性。使问题解决的过程效果最大化。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6章第二节《生物的进化历程》中,有关“化石”的学习,我们将这一知识点在课文中,有对于化石概念的描述,和举例,但对于化石对生物体进化的证明,提出的并不是很明显,我们通过备课,将这个概念剖析成三个部分:①化石的定义;②化石的分类;③化石证明生物是进化的。设计活动时,教师先举例大量的化石图片,让学生感知化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化石的定义和分类;再通过展示不同地层中同种生物化石和不同种生物化石的埋藏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化石对生物进化的证明作用,教学效果达成良好。
3.3过程结论化
鉴于初中生对事物认知过程的精确性。每一个解决问题的活动结束后,都要有一个较为合理的结论,即知识点的概括。关于知识点的概括,必须注意这两点:一是必须要以学科专业术语进行描述,以便建立他们的学科意识,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二是在知识点的概括过程中,要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知识权威”意识,教师就学生针对于某个知识点的概括要进行纠正、完善甚至重复,以便告知全班学生就某个知识点的概括更为准确的描述。对于实验性质的活动过程结束后,我们必须把握必要的对实验结果或结论的总结以外,还必须要注重对学生在实验技巧和技能方面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这样他们不仅获得了必要的知识,还同时获得了额外的技能,更能突显教学效果的达成。
3.4结论体系化
初中生物教学大纲为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规定了如“探索生命的奥秘”等10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化单元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章节内的知识联系,引导学生构建学生知识储备中的生物学科知识框架体系,在每节新课知识学习结束时,进行一节课的知识框架体系构建,章节单元以此类推,最终构建起整个初中阶段的生物知识框架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时,首先要注重课本知识点之间的隶属关系,其次要注重教师在最后的纠正与补充。来帮助学生构建出较为完善的生物学科知识体系。
作者:滕春利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汪忠.新编生物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5).
关键词:新课标; 有效教学
1.重读新课标:
在《生物课程标准》指导下推进新一轮初中生物课改这么多年了,回过头来再读读新课标,收获颇大,新课标新在哪里?
1.1 构建课程新体系
《生物课程标准》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构建起全新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以生物科学宏观研究为主线,围绕“人与生物圈”精选和串联了十大主题即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这不仅克服了繁、难、多、旧的弊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有利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强调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价值观等的紧密联系,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体验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的真正达成,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1.2 突出三大新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学习需求,实施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 、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3 架构三维新目标:
新课改把课程教育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上,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基本载体,过程与方法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本条件,挖掘隐含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能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不仅强调知识和技能,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内化的过程,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比知识、能力的作用更重要,更具有实用性、持久性,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2、把握新教材
2.1 新教材知识体系
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的“十大主题”新教材体系,在组织知识内容时考虑到学生知识发展的规律,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由宏观到微观、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由学生自身或身边问题、现象开始,通过学生的探究、思维、信息加工整理,扩展应用等过程,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3.提高有效性:
高中生物教学因升学,与新课标若即若离;初中生物也因升学,实施新课标没精打采!没有扎实的初中生物基础,如何保证高中生物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
3.1 找准初中生物的位置
3.1.1 生物课标要求
《生物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如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学好初中生物课!
3.1.2 高中阶段的重要基础
高中选修生物人数越来越少,成绩好的学生选修生物较少,市县生物高考高分率与主要学科比相差较大等,都和初中生物基础未打好、学生从初中就畏惧生物、对生物没兴趣有很大关系。
3.1.3 初中生物学的社会责任
现在的初中学生都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绝大多数农村学生,都将成为未来新农村的建设者。如果都是生物盲,将来能指望他们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
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熟悉生物学基本原理,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站在“人与生物圈”的高度,赋予他们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明白:人类就是“地球的当家人”,他们还会不计后果地破坏我们“唯一的家园”吗?
3.2 实施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3.2.1 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源于科学探究的思想,可以说是探究性学习模拟了科学探究的方式,只是简化一些而已。
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所要求开展的探究活动,一般都比较浅显,如果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讲清楚,从表面来看,似乎降低了传授知识的效率。但是,通过活动,可以让他们去体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
3.2.2 倡导新型师生关系。
新的教材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爱戴和尊敬。理解、关爱学生,就会尽心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诚然,初中生物作为一门低分的中考“副科”,学生学习动力不会很强,但学生对生物有着独特的兴趣。我们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挖掘教材内容、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体验中学习生物学知识。
3.2.3 精讲精练、追求高效课堂
最持久的促进学习的力量在于知识本身。生物科学走向生活的节奏加快,因此,生物教师要有较宽的知识视野,及时汲取新鲜的学科前沿知识,精心备课,用生活化的生物科学知识吸引学生;此外要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各种课程资源如池塘、农田、公园、动物园、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医院、防疫站等等,让学生走进自然、社会这个大的生物课堂,使学生感到生物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鉴于目前多数地区生物学科中考分值低甚至不参加中考的现状,生物作业应力求在课堂上完成,不占用学生课余时间。难题师生共同完成,容易的留给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减少作业畏惧感,提高作业兴趣,养成按时作业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