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15:00
导语:在语文的学习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语文,无处不在。它出现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例如:电视广告中,娱乐中,甚至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语文。生活中无时无刻都需要语文。另外,语文也是我们的主要学习的学科之一。
首先,我觉得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从娱乐中学。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娱。”语文本身学起来是枯燥无味,也是令人费解的,特别是一些现代文,都是极其深奥,又是极其乏味的,但是只要把其中的中心与概念领悟透了,就会感到其乐无穷,轻松无比。
语文最重要的就是阅读与写作,这不,这次期中考试阅读与写作就占了考试主内容的70%。我觉得学习语文先要过了这两关,才能有把握考试考及格。我这次期中考试就是不理解这两个概念,使我考杂(砸)了。
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解决好过河的“桥”和 “船”的问题,教给他们以“渔”,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就必须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自学方法。
那么,就中学语文这一学科,怎样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呢?根据笔者多 年的教学经验,一定要做到下面的四个结合。
一、学习指导与习惯养成相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养成良好习惯,直到终身用之的程度,是一条规律。”可见习惯何等重要,其实良好的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有赖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只有形成习惯才能使学习方法有效地、扎实地掌握到手,才能使学习循序渐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做到:
1、向学生讲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如何养成。
2、教师在指导学习方法的同时要设计使学法成习惯的训练规程。
3、要指导学生经常运用和实践良好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指导和教法改革相结合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指出:“教与学是一回事的两个方面,两者在逻辑上是可以分开来研究的,但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由此可见,教与学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而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搞两个极端,不是在教法中不渗透学法,就是在指导学法时脱离教法,二者不能协调同步,对立起来。
一般来说,好的学法是以好的教法为前提而获得的,好的教法又是保证好的学法的运用而选定的,二者是相对统一的。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改革教法中不要忘记对学法的研究,在指导学法时,不要忘记把教法作为前提,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三、学法指导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相结合
语文教学目标的完成,固然与学生的智力因素有直接联系,但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意志等有直接的关系。巴班斯基说:“如果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如果他们有认识兴趣,有获得知识技能和技巧的需要,如果他们形成了义务感、责任感及其他学习动机,那么他们的学习活动就一定会更有效。”我国著名青年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教学要先解决学生乐于学的问题,然后才是研究怎样学的问题。”因而,教师在指导学法时,首先要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因势利导,趁热打铁。只有这种情形下的学法指导,效果才是更好的。由此可见,如果不解决愿学、乐学的问题,也就谈不上会学、善学的问题,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愿学和乐学是推动其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四、课堂主渠道与其他方法相结合
中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课堂渗透法、集中授予法、示范法、引路法、求悟法等等。归纳起来大体无非两大类,一类是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一类是其他的辅助手段。比较起来,前者是主渠道,是学法指导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法指导经常化、具体化、出效益的最有效途径。所以学法指导要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之中,使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能渗透学法指导。
1、备课需备学法,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法训练,加强学法指导的计划性。
2、预习要指点方法。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点拨学法。
从当前的状况来看,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每一位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此同时,部分高中语文教师由于对新课标的误读,在教学实践中得与失并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对策。
1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由教师主体向培育、创设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的转变。
1.1 教学主体误区――形式重于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等于教师的指导和引领缺位,当发现一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者体会不够深入时,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不到位,相当比例的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将原来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思想彻底摒弃,最大化地追求学生自主化课堂氛围的创设,并过于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由原来的所谓“一言堂”变成了“万言堂”,而教师这种片面强调个性、忽视及时引导的做法,虽然表面上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但是由于没有正确地引导和评价,对于学生各种层出不穷的见解,教师往往用“很好整理”等比较概括的词语进行总结,一节课下来,几乎全是学生在说,教师只是在不停地说“好”“很好”“不错”等夸赞之词,而全然不顾其见解与体验是否科学、合乎情理。
1.2 教学模式误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失当。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推广及应用,对课堂教学效果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推进作用,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融入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技术,“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变化”的主体演示功能,使一些传统手段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清晰直观,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它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教学优势显而易见,然而在课件制作和实际应用过程中,尚存在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
1.2.1 多媒体技术使用不当,课件设计质量不高。
主要存在两类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就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而言,由于缺少专业的计算机软件应用知识,再加上部分教师的创新学习需求不高,动力不足,因此部分教师在课件制作中缺乏科学性和艺术性,例如将讲稿变成电子教案,课堂教学照着电子教案念,这样的多媒体应用毫无现代和先进可言;二是就年轻高中语文教师而言,他们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水平很高,而为了凸显现代技术的功能与魅力,部分教师将教学课件制作得过于花哨,课件内容重点、难点不突出,缺乏条理性,华而不实,一味追求动画与声音效果。这两类突出问题都淡化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造成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1.2.2 多媒体教学被泛用滥用,多媒体教学互动性不足。
多媒体课件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其明显优点,因此成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必备载体和模式。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无视教学内容,教学必用多媒体,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视听代替朗读,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受限。
2 重新构建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对策与途径
2.1 重新解读新课程,返还学生主体真实要义。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按照这一新理念,“应用、审美、探究”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主题词,同时包含着高中语文教学新的方法和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而言,即让探究的方式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从而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但是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高中语文教学传统,尤其是以应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要培养高中生探究能力的新要求有着很大的反差,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具有平衡这一矛盾的能力,进一步地说,新课程提倡的探究能力只能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有效培养,而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和思考过程。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允许,而且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思考问题,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真正的探究精神。
2.2 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
重视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研究是完全应该的、必要的。我们应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传统教学的即时性与动态性巧妙结合,实现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2.2.1 正确应用多媒体教学。
针对上述存在的两类比较突出的问题,对于欠缺多媒体应用能力的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应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自我完善。信息时代,师生通过网络技术、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消除因地理产生的藩篱,教师的自我培养环境日臻成熟。此外,对于学校而言,应对多媒体应用能力较弱的语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于具有较强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能力的教师,一方面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定新课标下的新的评价机制,通过正确引导,使得这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形式为内容服务。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83-02
在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时代,贮存了多少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要学会寻求和获得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以,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一、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语文学习方式
走进一些中小学课堂就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关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及其特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冲击着传统教育,语文学科也是如此。在众多新的教学理念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那么,何谓“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而言的。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所谓“探究学习”是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在这种模拟情境中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探究精神和创设能力得到发展。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专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三、在语文教学中应正确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一)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精神愉悦,并发展其坚毅、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1.抓好讲与不讲的时机。学生已经懂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伙伴合作学习能解决的教师不讲,重要的问题教师有意不讲清楚,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搞清楚。
2.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一节课要给学生一半以上的时间去读、去思、去说、去写,让所有的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不要把学生的读书活动和动笔操练作业一起布置,避免学生为了完成书面作业而虚化了读书思考,也不能以尖子生读书的速度来安排读书时间,应当有较充分的时间让所有的学生按自己的水平和需要独立读书学习。
(二)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交往活动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教师和单个学生的交流。
1.给予学生自由合作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它可以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学生有了更多的思维空间,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教学《社戏》一课的过程中,读书时,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句群进行朗读或默读;作业时,允许学生在布置的作业范围内选择作业;在让学生结合生活的环境和当地的民俗风情来谈乡土文化对自己的影响时,让学生自由合作,可用朗读书面材料的方式,也可用展示成果的方式,更可利用电化手段演示。
2.给学生提供快乐合作的环境。合作学习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表达的机会,可养成良好的和他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丰富了情感。如《戏曲大舞台》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五个小组进行戏曲知识问答。活动前让学生分组到乡镇、学校图书馆(室)摘录戏曲方面的知识(戏曲的概念、戏曲的特点、戏曲的种类等),到电脑房、网吧等地方上网(如咚咚锵网站、神州戏曲网、戏曲摇篮、梨园春戏曲在线网等等)查询有关戏曲方面的资料,并下载一些戏曲片段,之后将获得的知识相互传递,然后进行知识问答,最后进行活动评价与总结。
(三)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和强有力的动机因素。”作为教师应当鼓励、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创造融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问难”、“追根问底”和“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有的问题学生一次就能解决,有的则要经过一番探究才能解决,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
1.树立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学生只有对解决问题充满信心,才能使自己在探究过程中不论成功或是失败,都能精神振奋,勇往直前,不断克服探究的障碍,取得探究的最后成功。可让学生积累探究成功的体验。
2.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正确的指导能保证学生明确目标,更加自信地进行探究,避免他们陷入任凭自己瞎闹的探究方式。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讨论学习时,可以对问题发表不成熟的看法,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追溯解决问题的各种先行步骤,从而解决问题;学生还是无法解决时,则要进行适当的点拨。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在看到它的优越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局限性。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应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学科的特点联系起来,这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发挥我们传统教育中的优势,结合国外的一些先进理论观点,从而改进我们的教育。语文的学习方式,除了自主、合作、探究之外,我们也应该根据语文自身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多积累,重感悟,独立高效地完成语文学习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改革
【中图分类号】G3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综合性学习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仅是通过某一种专题学习活动才可以体现出来,也不仅仅是“分析”得出的结论,这种学习方式本身就体现了综合性这个特点。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等。因此,综合性学习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渗透在每一堂语文课当中,无论是识字写字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还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都应该运用这种学习方式,而不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课”、一种课型,或一种活动、一种“活动课”,更不能脱离学生实际的能力来进行教学,要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感受到快乐。
一、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国语文教学长期处于一种相对闭塞的状态和环境: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传统的语文教学空间往往局限在封闭的课堂上,以教材为对象,以接受为方法,以考试为目标。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为填鸭式,学生接受的方式为死记硬背,学到了知识点但是却并不会应用它,不会将它融合到生活中,融入到自己的综合能力里。语文课程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既适应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决心。综合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成功地运用到自己的听说读写中。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1]。而小学语文综合素质又是学生培养语文素养的关键阶段。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
二、开放自主性的学习
开放自主性学习是学生、教师和书本三者互动后产生的成果,是学生主动构建学习模块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书本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最佳平台。综合性学习开放式的特点是要求教师通过书本的备课和在学生学习书本内容的过程中都产生创新点和开创性思维模式。综合性学习重视参与、重视体验、重视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实践上的收获。开放性学习为学习内容上的开放――所有语文课程资源均可为“我”所用;学习途径上的开放――广阔的时空均可成为综合性学习的“课堂”。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爱好点出发,从学生的身边出发,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所收获,要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人人参与、全程参与之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乐趣,在乐趣中获得知识。
三、走出课堂,引导学生的拓展提升
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学习”。开放性自主性的课堂并不是指课堂固定在某一个房间里、固定在某一个座位上。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寻找知识。笔者曾在寒假期间组织三年级(2)班学生走出课堂,学习春节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到某居民区观察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门上的春联,教会学生认识春节这一习俗,学习春节的一些相关知识,包括学习春联的知识,学习文字中什么是平仄、什么是押韵,并让学生抄写下自己喜欢的春联,并给学生留下课堂作业――每人试着写一副春联。活动结束后,家长反馈说孩子学到了关于春节的相关知识,并且大部分学生都交上一张令人满意的春联答卷。学生也了解到了中华民族在春节上的重视和寓意,并且这种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身参与到其中的机会,会让他们觉得教学内容既生动又贴近他们的生活。
四、综合性学习中对教师的要求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方法、方式不再是以往的那样单一的教学方式,而是身为一位开放式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对学生放开手脚,充分的给与他们信任,给与他们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他们需要帮助时给与适时的帮助,帮助他们找资料,帮助他们定题目,帮助他们写材料,不大包大揽的给他们做足准备,让他们自己分工、自己组织、自己实践,体验过程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然而,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并不是放任与不参与,更不是某些老师的“作壁上观”,只在活动的开始作一个开场白,结尾作一个总结词。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得不到正确积极的指导,从而丧失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综合学习的质量和成果,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不到锻炼,使学生学习状态处于“无处安放”。
五、结语
语文综合性学习将会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索自主性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要渠道的全新的教学形态和教学理论,从而被在国内学校教育中广泛推行。在推行的过程中,我们广大师生需要共同努力,改变我们从前陈旧的观念,不断地探索寻找新的方式和方法,真正地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自主学习 激发 兴趣 拓展 范围 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01-01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使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再使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去学习知识,去改进他们自己。同样如此语文学习需要我们用一些轻松的方式让孩子们自觉地主动地在教学中进入角色学习,也就是说我们要改变以往老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自由参与教学的机会。从而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此方式中学生受到自我教育,提高了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加强语文学习对孩子们审美观念、人文素养、情感品质的教育。
1 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有(1)直接经验的获得。在生活中获得直接经验和认识,对于学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2)由经验到联想。生活经验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课堂讨论氛围中加以适宜的联想,形成一个思维想象的空间,营造充满联想的语文意境。(3)由联想到语文课本内容。联想是一种发散思维,认识课文则是聚合思维,如朱自清的《绿》让学生想象一下梅雨潭的绿,再在这种想象中体验《绿》的美。以激发学生对作者本人,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形成后,还要注意适时引导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策划者、配角。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有积极的参与,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如讨论、辩论、竞赛、多媒体、等各种方式,以此让孩子对语文的学习不只停留在传统的听、说、读、写的层次上,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实现这一目标,老师要精心策划、指导。平时要注重对探索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展现新旧知识的矛盾、教材内部的矛盾、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创设研究问题情境,帮助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理解“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设法列举反例“眼见未必实,耳听未必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怀疑,让学生带着怀疑的兴趣参与教学活动。
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加强学习语文的最佳形式,如写作兴趣小组、文学社、投稿、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抢答、演讲、诗歌朗诵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会有课堂上不一样的反应,而会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来促进发展自我运用能力。如写作运用,涉及到自己的理想、自我意识、自我发泄等内心活动,而不是程式化的。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活动时,老师要以欣赏的眼光来看,不能全盘否定,认为学生是浪费时间。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此类活动对于学生自身开展语文学习的教育价值,以及对于学生自我发展应具有的心理学意义。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创办开展此类活动,并体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快乐和进步。
4 成立自主学习小组,定期交流汇报
在拓展语文学习范围,促进课外语文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就逐渐产生了自主学习的愿望、习惯,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成立自主学习小组,并给予及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的成立,是贯彻新课程思想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教师放手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权利的基本表现。在进行具体地指导学生语文学习自主活动时,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措施:1为学生提供开放学习空间,给予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环境;2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3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共享学习经验、互相学习,允许学生有新的理解感悟和创新;4在学生汇报时给予客观的评价和鼓励。
5 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例如,我在教学《孔雀东南飞》后提问:如果刘兰芝没有“举身赴清池”,焦仲卿没有“自挂东南枝”,那么他们还可能有怎样的结局?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有的想“他们会私奔”,有的想“他们会起来反抗”,当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得出二人非死不可、别无选择的结论时,对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就有了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诱导,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现力。经常这样做,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其探究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提倡以人为本,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活动。围绕学习目标,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大可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平等的身份,做一个导演或参与者提出个人的看法。
在学习《雷雨》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学生作为“当事人”,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进一步掌握戏剧人物语言动作性的特点,体验戏剧语言丰富的潜台词和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唯此,学生的思考探究力才能稳步提高。
三、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应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在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能使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进入更新、更高的层次,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如在学习《丹柯》(外国小说欣赏)时,学生特别不能接受丹柯为了他的族人牺牲了,他的族人还把丹柯用心燃烧的火苗给踩熄了。在此问题上,学生对丹柯该不该为他的族人而牺牲这一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答案,并要求进行辩论。教师应适时抓住契机,要求学生在关注课本对丹柯形象描写及理解作者写作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得出各自的见解。在激烈而有序地辩解过程中,作者创作丹柯这一形象的主旨便很好地为学生所掌握。
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高三学生很快就会面临继续学业或事业的选择。面对重要的人生选择,是否考虑清楚了?这对于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困难的想选择。如何度过这重要又紧张的一年,我们可以从提高学习效率来着手!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希望你努力学习,圆金色六月梦!
高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一
提高语文写作能力:“知已”,才能“不惑”
有人光说语文提高不易。问及其困难点,则说不清,以作文为甚。有的同学至今还不清楚六至八年级写了多少篇作文,命题作文几篇,半命题几篇;写人记事的几篇;写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类型又有几篇,有老师评语的,没有老师评语的几篇;最得意的作文有几篇;写作中最发怵的是什么,也许不少的同学知之不多,或知之甚少。
连自己作文的“家底”都不清楚,写起作文怎能不惑呢?最近,学生把那些“高束焉、庋藏焉”的作文找出来,根据上述的要求,再看一遍也许有所感悟。同学们需要利用现在时间“亡羊补牢”,不要让作文拖语文的后腿。因此,“知己”方能“不惑”。
提高语文写作能力:作文“充电”时方好
进入初三后,学生要摆脱"读画面”(看电视)羁绊,改为读文字,有条件的话读点名著。也许有人认为“远水救不了近火”,那就读点身边的报刊杂志,避免“两耳不闻窗外事”。作文的高下,立意是关键,立意并不是“穿靴戴帽”硬套上的,而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有人说:“文章是语言的艺术。”然而,有的同学作文语言淡而无味,影响了表达。同学们不妨采用“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如可以记诵一些名言警句,精彩的开头结尾,以及让人眼睛一亮的片断描写和含有哲理的句子等。中考作文卷阅老师对那些语言流畅,表达方式恰当,有一二处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的句子,很重视,可以作为采分点。
提高语文写作能力:要识“庐山真面目”——“寻宝”
有立意,没有材料,“巧妇难为无米炊”。有人叹苦经,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无材可选。其实美好的校园生活绝非是“ABC、XYZ”,也是虎虎有生气的,《黑板上的记忆》就会折射出许多亮点。此外,个人经历,兴趣爱好,交朋结友等,每个同学也不是在真空中生活,有不少的“宝藏”,待你发掘。
提高语文写作能力:磨刀不误砍柴功
现在是新初三学生“磨刀”的时期。怎样的选材算充实,怎样的选材为空洞,同学们要趁早弄个水落石出。
一般来说,组材的方式,一种为重点记叙一件事,通过这件事来论述文章的中心,这叫单一式;还有一种方式,为选取二三件事,多角度,多侧面地说明题意,这种选材方式,称并列组合式。运用这两种方式,要有清晰的头脑,单一式的组材方式只要把一件选材独特有新意的材料选好,然后具体生动地落笔成文。而运用并列组合式,要注意几件事件之间的联系,文章的重点不在于事情的本身,而在于这几件事之间相互联系的意义,这类文章容易出新意,写出思想感悟。因此,同样一道题目,你可以“一题两写”。
提高语文写作能力:要“逼迫”自己作文“热身”
俗话说:“光说不练嘴把戏”。同样,作文也是写出来的。多读、多思、多写是三位一体的,写是学语文的体现。有的同学苦于“热身”找不到好题,激发不起写作欲望,因此,“热身”作文不是随意“涂鸭”,草草了事,“热身”是动真格的。
高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二
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将会无所适从。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地有价值地利用。中学生的阅读应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出发点:
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自己的弱点,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安排阅读计划时要注意:
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例如,读一些与课内学习有关的科技史,人物传记,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内学习的内容,使思维更加活跃。
围绕自己的爱好或特点读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一个爱好理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到阅览室读有关的报纸杂志,一个喜欢文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去读各种文学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阅读文学名著。
至于课外书的选择,可以请教老师,请教高年级的优秀生或同班的同学,也可以请教家长。把他们的好经验学过来,实在是一种省时间的好办法,选好一本书,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书选好了,再把读书的时间分配好,不仅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也不至于冲击课内的学习。
长期坚持下去,学习中的弱点就可以得到弥补,个人的特长就可以得到发展,既促进了课内的学习,又丰富了课外的精神生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探究式 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倡开展探究式教学,这一要求符合教学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分析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以及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作了一些粗浅思考,以期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益。但是,笔者发现,在小学,特别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教师比较喜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至于“探究学习”,则普遍感到难以操作。本文结合小学生探究学习的实践做一些理性思考。
一、强化对话意识,激发探究欲望
课堂教学的对话,不是表演教案剧的“对台词”,不是师生之间的“对白”,而是在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中,自我发现,互相发现,互相启发。
1、我们要明确,探究学习要探究的不是一个预设的确定问题,而是要搞清楚师生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从而发现一个彼此认同的知识或真理。因此,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教师不能以一个先知先觉者的姿态凌驾于学生之上,尽可能不带“问题”、不带“知识”、不带“真理”走进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在同一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灵的触摸”;有时还需要教师敢于“懂装不懂”,敢于对学生说“我不知道”。
2、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珍视他们的独特发现,鼓励奇思妙想,欣赏异想天开。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见解,教师的评价不再是简单的好与坏,而是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圆其说。而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要持宽容的态度,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以及质疑能力。
二、强化问题意识,教给探究策略
探究学习以问题为探究载体,问题生成的过程同时也是问题思考探索解决的过程,是学生知识内化、创造发现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关键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
引导小学生探究学习,主张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但并不是说教师不能向学生提问题。实践证明,通过教师的“问”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引导质疑,从而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教师的“问”通常有两种情形:首先,引领性的,侧重于方法、策略的“引”和“导”,侧重“以问引问”。如语文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引领性”的“问”来架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从而引导学生提问题。初读课文,设问引疑:⑴你最强烈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你最喜欢的是什么?有没有你不喜欢的地方?(就文章中你认为感人的情境和人物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⑵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⑶你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主要思想或感情是什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和同学交流后,再读课文,引问感悟:⑴你有什么新的感受、体验和想法想与同学们交流?⑵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你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感到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教师设计的这些问题是“问题的种子”,目的是引导生成学生的“问题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养成提问题的习惯。其次,教师的补足性提问,教师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进行“追问”“反问”,侧重“以问促思”。
三、整合探究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式学习主要的特点就是通过小组来解决问题,但是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缺乏科学性,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我们必须整合学生探究学习的方式,以利于他们主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