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15:01
导语:在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这是教育战线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教育是培养人的精神,发展人的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工程。要把过去那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和创新培养上来。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把劳动技术教育纳入这一系统工程,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创新世纪人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劳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获得长效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
劳动技能素质是人的素质中最基本的重要素质,它包括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生存创造文明,推动社会发展。所以劳动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提高人类功能、技能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必须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劳动和技能的教育、教会学生干许多事,培养勤劳节俭的精神,使他们爱劳动、会劳动,提高他们 的生存动手能力,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教育活动,也是终身受益的活动。
2 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创新教育的基本路径
同志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些思想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是素质创新教育的基本路径。
首先,劳动技术教育能以劳积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人们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果实,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作风。劳动能锻炼青少年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青少年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创新、进取的精神。
其次,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和创新教育的提高,主要通过劳动技术教育来实现。劳动技术教育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自主就业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做好思想上、知识上、技能上的必要准备,是学以致用的一种教育活动。
第三,劳动技术教育能以劳促智,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科学素质。在劳动中,青少年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有效调节脑功能,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劳动能为青少年智能发展提供更为广阔,充实的知识基础,促使知识向智能、创新转化。激发青少年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青少年观察分析、判断、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劳动是创造快乐人生的起点,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是我们生活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的心灵美。故学会劳动,是中学生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也是搞好创新教育的基础和条件。
3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提升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在劳技课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只有提供给学生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他们建立起信心,并产生浓厚兴趣,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和发展。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也不仅仅是把微笑带进课堂,而重要的是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让学生发挥个性,展现自我,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例如在上《水仙雕刻》这一课时,事先一个月左右,我先雕刻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水仙造型:如一些小动物,象凤凰、孔雀、大象等。上课一开始,首先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先欣赏这些优美的造型,作为教师,这时你可以不说任何的话,就尽情让学生欣赏。学生欣赏完毕,他们自会向老师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老师,孔雀的头是怎么雕出来的。”、“老师,大象的腿怎么这么像呀,是怎样雕出来的?”……学生敢于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内心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是作为老师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教给他们,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水仙球,想象设计一个造型,而不是全班固定一个模式。在学生的想象设计中,教师要注意鼓励每个学生自信,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展示个性,敢于追求成功。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自然会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自然会有信心再去追求十次百次的成功,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试想:缝纫课上,同学们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走在T形舞台展示自己优美的体态;木工课上,一件件作品正在进行着“慈善义拍”;工艺课上,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搬到了教室进行展出;技术课上,同学们正在对自己的设计品“慷慨陈词”…这样的劳技课应该是学生最愿意上的吧。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劳技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与“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结合起来。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加强教师点拨下学生主体性的实践过程性,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取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使他们人人都感到动手“做这个我行,我能,我是成功者”在我们提倡“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时候,就意味着要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也即把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从而证明:古今中外许多先哲早说过“心灵手巧”、“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青少年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尖上”等等。有一位美国科学家是这样说的“我听到了就忘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生动形象说明了动手的重要价值。手脑并用可以使人脑两半球的功能协调发展,要实现脑结构的优化等方面起积极作用,有利于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结合,有利于扩展视野,培养整体思维的能力。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习惯的综合学习,通过动手动脑的操作,获得亲身体验,有所感悟,才能内化,从而提升认识,并激活潜在的创新意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每件事情都手把手地教学生,或者要他按照教师的规定来按部就班,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发现、发展的机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何从培养?
4 走创新教育之路,注重劳动技术教育与实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应试教育忽略了对人的生存能力和创新意识及技能的培养,形成了一代人一代人在“独木桥”上拥挤竞争,结果多数学生挤落“独木桥”下,泪洒“独木桥”边。美国心学理家罗杰斯指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创造源于实践。问题的提出需要实践,问题的探索解决需要实践,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需要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能力的土壤,技术实践活动是劳技课的生命。劳动知识与劳动方法的讲授不能脱离实践。劳动方法的掌握及技能、能力的提高,则更离不开实践。学生通过对展示的实物、观察、分析,形成观察能力,教师要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做必要的启发,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操作实践的渴望。教师口授几次不能掌握的方法,学生往往经实际操作训练很快就掌握了。而技能与技术情感的形成,就是在战胜了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经受了失败和考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才逐渐形成的。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每一个人放开手脚,施展才华(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而应试教育羁绊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走素质、创新教育之路,是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首先,实施劳动技术教育,造就和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农业技术、有现代化农业创新意识的新型农民是时代的呼唤。如何使科技之水,通过教育之渠,灌入农业之田,是中学生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我叫,现年32岁,汉族,大专文化,现任教育科科员,我竞争的岗位是监区长。
我于1991年7月毕业于师专,同年7月分配到我狱工作。1991年7月至1992年1月在我狱子弟学校高中部任教,1992年11月至1997年11月在我狱任队长,1997年11月至今任教育科科员。
11年来,我从基层到机关,工作岗位虽然几经变换,但对党的监狱事业却忠贞不渝。11年来,在监狱各级领导和同志的关心帮助下,熟练地掌握了作为一名监狱干警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好地履行了作为一名监狱警察所肩负的神圣职责。
在任队长期间,认真落实单位的各项制度,时刻牢记分队长的工作职责,大胆管理,务实拼搏,使分队的监管改造和生产工作呈现出了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为确保分队监管安全,提高罪犯改造质量。
一是严格落实各项监管制度。在落实制度上,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由于落实制度坚决,确保了所在分队连年安全无事故。
二是重视罪犯的教育转化工作。八监区关押的罪犯刑期长、危险罪多,我所带的分队也不例外,全分队20多名罪犯,各类危险犯就有5名之多,如:罪犯,经常装病,并有自杀危险,且长期无人接见,对此,我一方面积极与其家人联系,说服其父亲前来接见,减轻该犯的思想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耐心教育,及时表扬其闪光点,主动解决其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等措施,使该犯很快走上了积极改造之路。
三是严格依法办事,坚持文明管理,自觉做到不打骂体罚罪犯,不接受罪犯家属的吃请,不与罪犯拉拉扯扯,以实际行动较好地维护了监狱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为搞好分队的生产工作。
一是推行罪犯“三定”制度即定岗、定员、定任务。根据罪犯身体状况、能力大小,合理安排罪犯劳动岗位,科学制定工作任务,既稳定了技术力量,又提高了劳动效益。
二是推行罪犯劳动激励机制。坚持把计分考核与罪犯劳动表现有机结合起来,依据当日任务完成,确定罪犯的日计分,起到了奖勤罚懒的良好效果,有效地调动了罪犯的劳动积极性,取得了连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的良好成绩。
调入教育科工作后,根据领导安排,负责罪犯技术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为迅速打开工作局面。
一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教育工作考核细则,完善了技术教育工作台帐,使技术教育工作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是根据我狱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合理安排技术教育进度,督促检查教学情况,确保了技术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罪犯技术教育入学率、到课率、及格率均达到省级要求。
三是强化了罪犯心理测试和咨询工作,建立健全了罪犯心理档案,为科学改造罪犯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心理测试结果分析,对名有心理障碍的罪犯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了事故的发生。
四是做好了曙光报的编辑、印发工作。截止目前共编发曙光报期,为罪犯提供了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加速了罪犯改造进程。
回顾自己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监狱党委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如:工作方法还待进一步改进,管教能力还待进一步提高等,所有这些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克服,迎头赶上。
这次公开竞争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所竞争的职位,我将尽力做到以下几点:
1、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搞好分监区工作,分监区长是关键。作为分监区长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水平、领导水平、执法水平和业务水平,只有如此,才能带领分监区干警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因此工作中,要把坚持学习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党的监狱方针政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用科学的理论和监狱方针政策指导分监区工作。
2、确保分监区的监管安全。
一是牢固树立安全首位意识。坚持把分监区的安全工作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时刻绷紧思想之弦,时刻把握监管安全的主动权。
二是狠抓制度落实。在落实制度上突出一个“严”字,结合分监区改造、生产工作实际,把各项制度具体化,逐步落实到每个干警,使每个干警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充分调动分监区干警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坚持公正执法。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罪犯,为罪犯创造公平竞争、催人奋进的改造环境,进一步增强罪犯改造的自觉性,促进改造质量的提高和安全目标的实现。
3、全力搞好生产工作。
一是完善各项生产管理制度,夯实管理基础,使分监区的生产工作全部纳入规范化。
二是强化生产管理,针对农业单位生产特点,重点加强对农作物收、种、管三个环节的管理,明确目标责任,调动分监区干警的工作热情。
关键词:课堂氛围;师资力量;教学评价
目前,高中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深入到各个学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但是,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劳动技术课堂绩效的发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从实践出发,从课堂实施教学、师资力量建设等各方面出发,提出一些有益于课程建设的意见。
一、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目前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相关的教学实践也在全面铺展开来,但是很多地方还因为高考指挥棒的牵引作用,存在应试教育的导向,这就导致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不够重视,导致课堂氛围不够好。不够好的原因在于,学校对课程投入的资源少,教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的倾斜不够明显。因此,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重视,认识到虽然它不是主课,但是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良好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为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创造好的条件。
二、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和培训工作
劳动技术教育师资力量不够强大是一个通病,往往是能力不强的教师或者专业不对口的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或者专业对口的教师在多年的教授后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与显示需要不相符,导致师资力量跟不上。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依靠高校多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让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跟得上高中课程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对目前的教师队伍加强二次培训,少一些理论性知识,多一点实践教学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能够细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资源,进一步开发课本资源,做好教学工作。
三、构建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库
目前的教育理论是强调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这就对教学资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按照教材来还要去补充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这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更是难点和教学焦点。学校和科任教师要充分发掘资源,积极开发校内外、课内外、网络内外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挖掘好的教学资源。同时,要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挥主动性,参与到教育资源开发的实践中。除了理论性和书本上的教学资源之外,各方面要尤其注重实践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工作,要多强调实践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作用,对实践性尤其是生活中易采用、易贴合教学要求的资源尤其给予重视。
四、加强教学评价工作
一门课程教学好坏,评价和反馈是关键。只有考查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才能评判这门课的教师是否尽心尽力、课程开展得是否有效。因此,要加强对教学的评价工作。一是要抛弃以高考评价一切教学成果的唯一性标准,因为高考对劳动技术教育基本不考查,因此要把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性和结果性、阶段性和日常性评价结合起来,考查这门课是否锻炼了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了他们各种良好的素质,促进了其他课程的同步发展等。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工作。目前的评价是单向性的,主要针对教师,而忽视了教学另一个主体――学生。因此要做好教学评价配套工作,把对学生的全方面考查纳入课程评价的视野中来。比如可以考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否有意识地运用了各种技术方面的思想,是否使用了技术工具,还可以考查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是否有意识地利用了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等等。只有通过这些更加多元的评价,才能让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有效。
总之,劳动技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的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各位同仁在教学中加以认真解决,这样才能教好学生,做好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本课题旨在对小学技术教育师资的培训内容与策略进行研究,并在部分学校进行实践,为促进我国小学技术教育师资的专业化进程,提高小学劳技课教育质量提供基础。这里的小学技术教育师资,是指目前承担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包括劳动与技术课专任教师、兼任教师以及承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模块教学任务的老师。
一、 小学技术教师知能结构及其现状的分析
1. 小学技术教师的知能结构
课题组从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一般教育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四个方面分析小学技术教师知识结构(见图1)。文化知识是技术教师个人拥有的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和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是关于“教什么”的知识。一般教育学科知识是关于“如何教”的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教学知识是支持学科教学活动的知识,即包括学科教学论等知识,也包括支持教师在面临具体教学情境时思考、解释与决策的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是小学技术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所独有的知识。我们从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学科相关的知识、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学科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方法四个维度对小学技术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进行了梳理,见图2。
由于小学技术教育内容多、涉及面广,而教师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课题组根据课程实施的内容和要求提出学科基础知识分为必须掌握和选择掌握两个方面,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设计、家政、职业教育等,选择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金工、木工、纸塑等。
在能力结构方面,我们认为小学技术教师应具有教师所应有的一般能力,包括与教学实践直接相关的能力,如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也包括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这些能力是教师与其他职业相区别的能力。除此之外,小学技术教师应具有本学科所独有的能力,包括技术学科教学能力、学科基本能力和学科特殊能力,这些能力是小学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区别的能力,见图3。
2. 小学技术教师现状
通过对浙江省、上海市的一些小学技术教师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小学技术教师大部分由其他学科教师转任或兼任,没有经历职前系统的技术教育,他们在理念和知能结构上离小学技术课程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1) 理念上难以转变。对新课程理念接受缓慢,对现代技术教育观接受困难,这是目前小学技术教师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大部分小学技术教师认为,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部分小学技术教师由于是兼职的或被领导要求才被动接受教授技术学科,认为技术是副科,不会受人重视,采取了应付的态度。
(2) 缺乏学科专业知识。除少部分具有工科背景的技术教师外,大部分技术教师不仅缺乏设计、木工、金工等学科基础知识,而且缺乏对技术史必要的了解,缺乏对技术思想方法的掌握。
(3) 缺乏学科教学知识。虽然技术教师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但对小学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缺乏了解,对技术设计、技术实践、技术探究的教学特点比较陌生。
(4) 动手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大部分技术教师不仅缺乏操作技能知识,对工具、设备、材料认识不够,而且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
(5) 学科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小学技术教师,往往根据自身以往的学科教学特点进行教学,将技术课上成语文课、数学课或科学课等。
3. 小学技术教育师资培训的目标
基于小学技术教师在知能结构上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小学技术教育师资培训的目标就是理念的转变和知能结构的完善。目前小学技术教师急需充实的知识和急需提高的能力,见图4。
二、 小学技术教育师资培训的策略
目前小学技术教育师资培训的现状不容乐观,表现为从省市到校层面的各种培训比较缺乏,即使有也仅限于教材层面的培训且缺乏连续性,而目前开展的一些教研活动则仅限于评比和听课评课,并没有关注技术教育师资发展的系统性。因此课题组结合小学技术教育师资培训的现状和培训目标,从内容指向和组织两个方面提出以下策略。
1. 从不同层面把握培训内容,提高师资培训内容的全面性
小学技术教育师资的培训应注意培训内容的全面性,可以从课程、教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层面进行培训。
课程层面的培训解决的是教师对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课程理念的把握和课程内容的整体认识,从而使他们在整体上把握技术课程,并以此来指导教学。教材层面的培训包括教材编写的观念、教材的体系与框架、教材的特色、教材的处理等。专业知识层面的培训包括纸塑、手缝、泥塑、小木工、小金工、种植、饲养、编制、电子制作等学科专业知识,也包括如何教授技术的知识。能力层面的培训包括纸塑、手缝、泥塑、小木工、小金工、种植、饲养、编制、电子制作实践的能力和识图、方案构思、设计表达、设计评价等设计能力,也包括技术操作教学能力、技术设计教学能力、技术探究教学能力和技术教学实施能力等。
2. 策划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提高师资培训有效性
由于小学技术教师执教劳动与技术的年限、经验不同,加上他们的专业背景不同,因此在培训内容尤其是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策划上,需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技术教师发展的需要。我们提出在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方面,可以有基础、提高、精通等不同层次的内容。基础内容解决的是教材上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教师能够应付教学,而精通内容除了教材上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包括该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包括该领域的历史发展、技术文化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
3. 基于教研活动,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对于小学技术教师来说,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小学技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对如何把握课程理念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存在着困惑;第二是对教材上一些内容存在着困惑和如何教学的问题;第三是没有掌握技术操作中的技术点。对此,我们提出以教研活动的开展为主来解决这些疑难问题。
我们提出主题式教研和课例研究式教研两种形式。主题式教研包括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或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或难以解决的问题,研究技术实践项目、学科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提升等。课例研究式教研包括校际间和区域性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研讨等。
4. 在培训活动中夯实学科专业基础
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奠实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我们倡导加强以奠实学科专业基础为主要任务的专题培训。在学科教学能力提高方面,我们提出采用同课异构、磨课等专题培训方式。在学科基本能力提高方面,我们提出采用任务驱动的专题培训方式。例如,在浙江省的某次培训活动中,我们策划了电子、木工、编织、科技创新四块内容,由参加培训的教师自己选择2个项目参加。每块内容都采用基础知识加操作实践的形式。电子技术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完成“模拟电路”拼搭和“电路焊接”;木工技术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完成六棒孔明锁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学会刨削、锯割、凿削、锉削、砂磨、装配修整的技术;编织技术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完成手链、蜻蜓等编织的过程中掌握平结、金刚结等基本结;科技创新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完成水火箭的制作,并进行试验,从而让参加培训的教师体验科技创新。
5. 基于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走校企融合、工学结合之路
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教师首先必须具有高超的技能,所以教师必须及时了解企业技术发展的信息,学习吸收企业引进的新知识、新技术,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的实践中去。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滞后于企业技术引进的速度。要想满足社会的需求,走校企融合之路是所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师队伍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再就是实施工学结合的职业人才培养方法,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练,练中悟,悟中强”,使学、低练、强真正达到一体化,并及时汲取在工作中获取的工程经验,为今后很快适应企业的用人要求作好准备。
2、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
生产与教学相结合、生产与科研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能力。在制订职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实验室的建设中应尽可能模拟生产过程,使教学实践与生产接近零距离,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获得实践能力的训练,并且在教学的同时能够通过生产相应的产品为学校创造一部分利润。校方应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同时组织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参与技术革新和应用技术研究。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3、职业技术教育类学校教师的集中培训
为全面提高职业教师的素质,国家教委、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职业技术教育类学校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例如,在2007年暑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了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参加教师来自全国各地的职业技术院校,整个培训过程内容丰富,参加培训的教师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得到了名师的指导,在教学方法上和教学理念上都得到了启发,同时在教学艺术上也得到了示范性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工作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通过示范校建设,在全国树立职业技术教育成功的典范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有关精神,按照相关要求,经各地推荐,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组织专家评审,先后确定70所院校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校建设的意义就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职结合专业教学团队,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以更好地发挥示范院校的示范作用。其中示范校建设的一个中心任务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全国的职业技术院校都可以从70所示范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发,学为己用,创建适合本校发展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5、树教学名师、树优秀教学团队,合理搭建教师队伍的结构
各职业院校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供更广阔的实践舞台,在教师队伍里树教学名师、树优秀教学团队,从而带动更多的教师迅速成长。鼓励教师创新思维,鼓励创新教学模式。承担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一点对职业院校的教师非常重要。所以职业院校的教师结构应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学校自己培养的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教师队伍,另一部分是从企业引进的一批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学校的专职教师,还要建立一支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样的教师队伍会培养出在校期间就会具备一定职业素养的学生。
[论文关键词]人才类型 工程教育 技术教育 职业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对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类界定始终比较模糊,三者之间的界限不清晰。虽然近几年一些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许多很好的看法,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对这三种教育类型的认识并不统一,工程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交叉与联系亦不十分明朗。本文在名词释义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才类型的分析、比较来探究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之间的关系。社会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目前较公认的分类是从人力资源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功能进行划分。以工业化社会为典型的各产业系统,其人才类型大体上分为科学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而与此相应的四类教育为:普通教育、工程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但是从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上看,人才类型与教育类型并不是完全对应,尤其是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本文主要针对这三种类型的人才和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相关概念的阐释
为了更好地分析各类型人才、教育之间的关系,下面对相关词语的概念作一简要介绍。
1.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工程”的解释是:(1)土木建筑或其他生产、制造部门用比较大而复杂的设备来进行的工作,如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采矿工程、水利工程等。(2)泛指某项需要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的工作,如菜篮子工程(指解决城镇蔬菜、副食品供应问题的规划和措施)。可见,广义的工程概念不仅包括“硬件”的设计与制造,而且还包括诸如预测、规划、决策、评价等社会经济活动过程。因此,从工程的词义角度看,工程型人才不但要从事规划、策划和设计工作(如工业产品的开发、设计,产品的产销决策,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等),同时还需具备对某项系统工作进行决策、规划、实施和评价的能力。
2.技术。《现代汉语词典》对技术的解释是:(1)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如钻研技术、技术先进。(2)指技术装备,如技术改造。由此可知,相对于工程型人才的规划、策划和设计而言,技术型人才主要是指通过他们的劳动,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为物质形态的产品或对社会运行产生具体的作用,如工厂技术员、工艺工程师、农艺师等。在当今世界,由于技术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包括研究、设计和技巧,还涉及财政、制造、管理、劳工、营销、维修和服务领域。现代技术的含义除物质性的技术外,还包括非物质性的技术。因此,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规格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3.技能。《现代汉语词典》对技能的解释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如基本技能低下等。相对于技术而言,技能强调的是一种完成某项具体操作的能力。如运动技能即指按一定的技术要求完成动作的能力,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机能的活动能力,这是形成运动技能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能型人才即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具有实际操作某一技术的能力,从而胜任某一职业岗位需要的劳动者。
二、对人才类型及相应教育类型的比较分析
按词义,工程型人才是能完成工程任务的人才。从工程实施的过程来看,一个重大工程项目往往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和多领域的专家们协同工作,还要涉及工程的经济核算、统筹管理,直至延伸到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因此,工程型人才不但要具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开发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及工程的质量和效益观念。由此可见,工程型人才的主要特性在于具有工程化的思想和意识,如整体意识、系统观念、效益观念等,这是工程型人才(教育)有别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之处。但另一方面,完成工程任务离不开技术的应用。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利用他们掌握的相关技术科学的知识来解决工程技术项目的实际问题。可以说,技术人员在工程实施中起着基础和桥梁作用,是工程规划具体执行者和工程设计的实际操作者。由此可见,工程型人才(教育)又与技术型人才(教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两者之间有很多交叉重叠的地方,甚至在某些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技术教育的内容占有重要比重。例如,旨在培养工程技术员的工程技术教育,其培养目标明确规定是掌握一定工程技术知识,能将科学技术熟练运用到工程实践的人才。有些学者曾以此将培养工程技术员的教育界定为职业技术教育范畴,从而区别与培养工程师的工程教育。笔者认为,这种把工程教育只限定某一类教育范畴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工程型人才是有层次的,它不但包括从事工程设计、策划工作的高级人才——工程师,还包括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从事技术应用工作的较低层次的工程技术员和技术工人。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中以培养实用操作层面的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始终未能成型,工程类大专教育在萎缩。而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又缺乏工程教育的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加强对工程教育中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工作的研究与探索,为社会培养具有工程化思想和意识的技术型人才。相对工程型人才而言,技术型人才处于生产和服务的第一线,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具体执行者,要根据现实的生产或服务条件,处理更实际的服务问题。我国曾有学者对这类人才的特点作过如下概括:一是知识和能力的涉及面较宽,但深度相对较浅;二是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三是协同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是他们的重要素质之一;四是经验和经历对于他们的工作质量特别重要。技术型人才独特的知识能力结构,决定了技术教育课程的专业定向比工程教育更加贴近社会生产实际和职业分工,但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
此外,技术型人才作为人才分类中的一个大类,同样具有层次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1984年出版的《技术与职业教育术语》中对技术教育的解释为:“设置在中等教育后期或第三级(高中后教育)初期以培养中等水平人员以及大学水平的在高级管理岗位的工程师和技术师。”纵观我国近半个世纪的高等教育,从专业类型和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分析,相当多的本科专业都属于高等技术教育,如信息通信技术专业、计算机及其办公自动化专业,它们都应培养技术型人才。这说明,我国本科层次的高等技术教育实质上早已存在,甚至有些学校还进行了研究生层次的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如中国农业大学设立了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中科院软件研究所和合肥工业大学分别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等。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大专层次的高等技术人才,通过中等专科学校和技术学校来培养中等技术人才。技术教育的内容包括普通教育理论的学习的和技术学科的学习及相关的技能训练。相对于工程教育而言,技术教育理论学科的系统性较弱,深度较浅,但实践性较强,注重对技术知识的掌握和熟练运用。然而,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的更新往往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的形成,而不是原有基础上的局部改进。因此,技术教育的专业面要比以前放得更宽,并重视多技术领域的交叉渗透与复合,从而有利于技术型人才的长远发展及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人才而言,技能型人才是一种较低层次的人才,更强调劳动者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劳动素质,如企业技术工人、汽车驾驶员、理发师等。这类人才由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区别于今天的职业技术教育)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以能胜任某一职业岗位工作的技能为主导,择取必须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看重理论的应用,但不强调其系统性、完整性。相对于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而言,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在工作中反复实践,从而满足学生择业的需要,其文化课、技术基础课课时数较少、深度较浅、广度较窄,专业课也不及技术教育内容宽广,实践课内容比较单一,只注重某一岗位的操作实习。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批批综合性职业岗位陆续产生,职业岗位之间的交叉渗透日益增多,从而对从事某一职业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的复合性要求日趋强烈,使得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开始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过渡,目前我国一部分高等职业学校已承担起培养较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此外,由于机械自动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技能型人才的智力技能成分不断增长,而动作技能成分相对减少,这使得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之间也出现了比过去更多的交叉重叠与相互转换的现象。例如,在当前一些高技术企业中,由于某些职业岗位技术含量的增加,促使部分岗位的人才由技能型转换为技术型。
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虽然在本质上存在差别,但交界处却是模糊的。笔者认为,这就是近年来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融合发展而综合为现在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原因。但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产生不仅仅是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的叠加,作为一个综合的教育类型,职业技术教育更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人才培养而进行的一种创新。
三、结语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人格本位;功利价值
[作者简介]宁维芬,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广西南宁53000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1-0218-03
一、当代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取向遵循“能力本位”。顾名思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特定职业、特定岗位所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使之具有包括职业技术、技能和技巧以及职业道德的职业从业能力。由于“能力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以社会产业对职业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对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造就大批社会急需的优秀劳动者、推动现代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本身的巨大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了多种突出能力培养的成熟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rn-petency―based education,CBE)和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承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TAFE)。这些模式大体构成了西方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主流。
毋容置疑,“能力本位”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大作用,但它的弊端也日渐显露。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尤其是信息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人们职业岗位变换的频率也越来越快,定位狭窄、针对特定岗位的“岗位能力”培养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其次,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与日新月异不仅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也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终身教育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不仅关注职业能力,更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格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价值观正逐渐取代“能力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价值观,成为当代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主流价值观。
“人格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完善劳动者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个体素质,增强劳动者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人格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观认为,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论,在新知识、新技术以加速度增长和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以终身教育的理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新意识,去面对当前及未来的职业生涯。因此,学生的首要目标是获得其未来服务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包括技术、技能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发挥个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从而使学生在其职业生涯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换言之,当代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不是劳动工具和“工匠”,而是具有一定职业技能、有较强烈的自主意识、特别是自主创业意识并拥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的劳动者。
“人格本位”价值取向的职业技术教育所追求的能力具有通用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使得职业技术课程教育从特定的岗位技能培训转变为广泛的综合的职业能力教育。在发达国家,普遍强调“关键能力”教育。“关键能力”亦称“核心能力”或“普通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亦即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是一种跨职业的基本能力,故亦称“可携带的能力”,它具有相通性和可转换性,不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岗位,但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离不开它,它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关键作用。“关键能力”包括5种必修能力和3种基本素质。5种必修能力是支配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支配信息的能力、驾驭系统的能力和采用技术手段的能力。3种基本素质是读、写、算、听、说基本技能,思维技能,个性品质(包括责任感、自尊心、正直、诚实以及社交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关键能力”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追求的能力的范畴。
为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实现“人格本位”的价值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有了很大变化。德国实行“职业基础教育年”,在职业技术教育的第一年,学生学习普通文化课和某一职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及技能,第二、第三年才开始分专业教学。因而职业技术教育的综合性、普通性增强,专业性谈化。德国把该国承认的450种培训职业分为13类,规定任何一种职业教育在第一年都要按13大类进行基础教育及培训,基础教育培训开设普通教育课程,包括德语、数学、英语、科学、历史、地理等。英国在国家承认的职业技术资格教育中,均开设交流、信息技术、计算三门课程并须达到规定标准。法国职业技术教育中,专业课程大幅减少。日本规定各类职业高中在第一年均开设统一的普通基础课,学生在3年的学习时间里,有近一半的时间学习普通教育科目,这些科目包括日语、数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可见,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中,通识教育、通才教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格本位”的价值取向已深深根植于其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及体制中。
二、当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面临的困境
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滞后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远远未能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大批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岗位,就业能力不强。造成这种局面,固然有管理体制不顺、经费投入不足等客观原因,但与职业技术教育理念落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密切关系。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面临尴尬的境地,主要表现为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倾向:学科主义崇拜与实用主义泛滥。
学科主义崇拜是指职业技术教育中,无视职业技术教育本身的特点,片面追求知识的理论、系统性、逻辑性。主要表现为以理论知识为课程内容主体,按学科分类划分课程门类,以理论知识为学习起点,按知识本身的逻辑组织课程内容,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书面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科主义崇拜的课程设置追求系统地阐述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学会科学思维。最集中的反映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严重脱离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及学生实际,混淆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别。结果是学生学得苦却收效甚微,学习缺乏动力和兴趣,职业能力低;教师教得累却看不到成果,上课如同对牛弹琴,教学积极性严重受挫,师生陷入
互相埋怨的恶性循坏。
职业技术课程设置的另一个倾向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实用主义泛滥。与学科主义崇拜无视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相反,实用主义一味急功近利地迎合市场需求。突出表现有二:其一,专注于学生特定岗位能力和特定技能的培养,忽视乃至轻视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在课程设置上,大量压缩甚至基本取消普通基础课程,学生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普遍偏低,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与其所充当的社会角色不相称,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弱。其二,不顾自身条件和特点,盲目跟风,不加考虑地设置所谓“热门专业”和“紧俏专业”以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如不顾本校的师资条件、设备条件,一窝蜂地赶时髦开设热门专业;对市场需求不加分析,不去考察其发展需求还是短期需求,不分辨其规律性还是偶然性,只要当前有需求,就不顾一切地上。结果是培养的学生徒有专业的虚名,缺乏扎实的职业能力,在就业中缺乏竞争力。学校不仅未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办出特色,树立品牌,而且很容易导致专业设置有名无实的消极后果。
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思路
针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上述弊端,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以“人格本位”为价值取向,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兼顾职业技术教育的功利价值和伦理价值、人文价值,强化普通基础教育,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技能教育,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 企业发展
职业学校是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学生经过学习和实践,在各方面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而且是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竞争。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支具有过硬技能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那么在激烈的竞争中决不可能站稳脚跟。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德国人曾说:他们的秘密武器就是职业技术教育。中国人也发现了这个武器,正在逐步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许多厂家不但在招工、调配工种、使用精密设备及优惠待遇等方面优先考虑职业学校的学生,而且规定非职业学校毕业生不得担任班组长以上领导职务。一些企业家也把目光投向了职业学校,纷纷和学校签订用工合同。
用人机制的转变,必将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的转变和发展。企业的发展又不断地向职业技术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是放眼于未来的战略任务。那么,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呢?根据历年的办学实践和经验,我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1 坚持科学育人,明确办学思想。职业学校是直接培养教育社会劳动者的场所,我们的办学思想和施教效果将直接关系到新基础工业后备力量的整体素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始终树立和明确科学办学指导思想,既要使学生具有一门或几门技术工种的熟练操作技能,又要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为社会主义建设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和不断追求、努力学习、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只有明确科学的办学思想,才有可能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既能成为生产技术的骨干,又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2 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关系。职业学校的专业理论教学应与生产实习紧密结合起来,注重理论的应用性,学生参与生产实习,不仅是为了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单靠学校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因此,我们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重点是解决文化课-基础课-专业课-生产实习之间的关系。
就县级市的职校条件而论,所设的实习工厂及实验室因条件有限,规模不够,有一定的局限性,达不到实习教学的要求,这就涉及到校外工厂实习,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问题,因此,我们注意搞好厂校协作,密切厂校的关系,建立联合育人的教育体制,既涉及到职校生产实习任务的完成问题,又涉及确保为工厂培养合格的、高标准的中级技术人才的问题,是双方义不容辞的责任,关系到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问题。
3 站在时代的高度,树立超前意识。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是向市场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者必须具有办学的战略眼光,站在时展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一些教学管理和施教问题,也就是要求我们要具有超前意识。
由于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我们目前还不能把与新的思想意识及高科技成果相联系的有关知识比较全面地传授给学生,还不能“一步到位”。但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对我们所培养的社会劳动者进行渗透教育,为之打好适应未来社会生产需要的必要基础。为此,我们职业教育应在以下三方面多动些脑筋,多花费些力气。
3.1 目前的职业教育很少在多学科专业培训或多学科素质培训上下功夫,更谈不上革新能力教育培养了。而工作转向的迅速发展又迫切需要具有转变能力和革新能力的劳动者,因此职业学校教育要根据地方特点科学地确立专业学科和教学起点,以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2 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给技术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宋认识职业教育的现状。要积极、主动、有计划、按部就班地将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引入教学领域,输出新的血液,跟上时展的脚步。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管理
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工业化历史比较长的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都比较久远,这些国家大都已经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与社会经济制度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并且在管理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在此,对若干主要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作一些分析,以便开阔视野,学习借鉴。
一、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特点
职业技术教育在各类教育中是起步比较晚的一种,有了真正的职业教育机构才谈得上管理。也就是说,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是随着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产生而慢慢出现的。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都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制度,形成了一些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特点。
(一)管理手段的多样化
1.法律手段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根本手段,它决定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体制、各方面的权限与职责、体制的运行以及经费、师资等有关发展的重要事项。尽管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但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多样化、多元化以及复杂性,使得通过立法手段管理职业技术教育都为各国所重视。美国、德国、日本、前苏联等国家都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法规、法案。美国的教育立法相对比较完善,联邦法典第31章就是《教育总则法》。有关职业教育的立法,主要有《乔治·巴顿法案》(1946)、《职业教育法》(1963)等。《职业教育法》还在1968年、1972年及1976年作过修正,1982年本想再作修正,经过反复讨论酝酿,终于在1984年10月通过了新的《卡尔·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法案要求联邦政府拨款协助各州改善和发展职业教育,为条件不利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减少失业,发展经济。为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法案规定设置州职业教育董事会和州职业教育顾问委员会。可见,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也是建立在比较完善的立法的基础上的。
2.经济手段
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与社会经济各领域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它的发展又要有充分的物质经济条件。因此,经济手段是各国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经济手段进行管理主要是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保证和调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方向。因此,经济手段是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保证手段、调节手段和控制手段。具体实施有以下两种:
(1)通过国家财政预算、投资或规定经费来源进行管理。由于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极其重视,政府通过经济手段主要对实施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采取保障措施。例如,瑞士政府明确规定联邦政府给职业技术教育拨款12亿瑞郎,占职业学校经费的1/3,其余2/3由州或市镇政府承担。而工厂和企业的培训费用则由企业和职业联合会承担,这部分经费占双元制教育全部费用的4/5。瑞士每年职业技术教育经费共计180亿瑞郎,按全国人口平均为人均2000美元。
(2)通过规定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优化,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
日本规定职业学校教师工资额比其他学校的同级教师高出10%;德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比资历相近的工人的工资高出50%至100%,比相同等级的国家雇员工资也略偏高。
3.行政手段
(1)规定职业学校师资的条件和考核进修制度
为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许多发达国家对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任职资格及考核进修制度分别有明确的规定。各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师队伍一般由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由于这三类教师担负的教学任务不同,各国都分别规定了他们的资格要求。
如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均作为所在州政府的公职人员,其中理论课教师必须接受大学教育,并通过国家考试获得合格证书后,经过3年左右的教育学和教学法方面的学习与实习,再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才能取得高级公务员教师资格;实践课教师则必须是具有实践经验的专科学校(师傅学校或技术员学校)或专科大学的毕业生,再经过两年的教师进修学院学习,并通过国家考试才能取得中级公务员教师的资格。由于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以“双元制”为主体,故企业内还有大量的施训教师,但是施训教师并非是一种特定的职业,他们可以是师傅、技术员、工程师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是通过施训教师资格考试的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他们可以全部地也可以部分地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而不像职业学校的教师那样具有公务员的资格。
(2)规定办学建校的审批制度
各国对建立职业学校或者职业培训机构都有一系列的规定,建校都要经过教育部门的批准。如日本,对高等专门学校的办校标准就有严格的规定,通常由国家有计划地投资兴办,一般不准私人滥设,这就保证了教学的高质量。
(3)通过考核发证保证毕业生的质量
美国教育部和劳工部共同推出的《由学校到就业法案》,要求实施在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上进行企业培训的学习计划。从高二年级开始至少进行3年(包括高中后1年)的学校职业教育计划,并在生产单位的岗位培训中学习较为广泛的就业技能。凡完成“由学校到就业”计划者,可同时获得高中毕业文凭和职业技能证书。
(4)职业技术教育视导
视导即视察与辅导,这也是国外普遍采取的主要管理手段之一。
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工作是由各州组织进行的,各州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制度又大致相同。总起来,主要有三种视导方式:一种是双管制视导,由教育督察长负责组织开展视导工作,辅导工作由两种人进行,一是一般行政人员,对教师进行辅导,二是专业辅导员,对教师进行业务辅导;第二种是行政与辅导分立制,由正副督察长、校长和各部主任等行政人员直接对教师进行辅导,而专科辅导人员只提供专门意见和建议,与教师不发生直接关系;第三种是联络分布制视导,这是行政与视导结合的制度。
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制度分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的教育科学部设有视学长,下属一批视学员,分管各类教育的视导;各地区则设有教育委员会管理当地教育,教育委员会下设教育处,处长下设视学员与专科指导员若干人,地方视学员受教育科学部视学员的指挥,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制度比较完善,设有三级视学员。中央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学员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退职教师,由教育部报总统任命,每年由教育部长派赴各地视导;大学区视学员通常只有一人;初级视学员受大学区视学员的领导。
(5)职业技术教育评估
评估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国外学者把课程、教学法和评估看作教学过程的三种信息系统。有人把评估看得比课程和教学法更重要。
(二)教学管理和实习管理紧密结合
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使就学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特别强调技能的培养,而保证受教育者充分掌握某种特定的技能当然是职业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任务往往涉及职业技术学校、实习工厂或有关企业。所以,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必须保证学校、工厂和企业的紧密配合。发达国家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教学中都很重视实践环节,将教学管理和实习管理紧密结合。实习基本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在校内实验室、教学车间和模拟室进行;二是在校外工厂、农场和企业里进行,以便使学生既通过间接媒体得到试验训练,又直接投入生产岗位从事实际操作,获得与某种职业有关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本领。
德国通过签订协议建立学校与工厂企业的挂钩关系,明确规定各方的义务和职责,互相配合,规定每周学校学习理论一至一天半,工厂实习操作三至四天,学生的考试既考基本理论,又考专业技能,还规定企业主需付给实习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这保证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新加坡也决定推行“攻读双轨计划”,1991年7月起在新加坡理工学院开始推行该计划。该计划实行兼读制;在校大学生每周有一天(工作日)、一个傍晚和星期六的上午到学院上课,其余时间都在公司边工作边接受训导员的实际工作训练。学生必须完成为期4年的课程才能获取工学院的文凭。
可以看出,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都很重视生产实习的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保证学员熟练掌握某种特定的技能。
(三)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技术工人、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就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关系自然密切。所以,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就参与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中来,并逐渐地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美国有合作教育,即攻读课程计划;日本搞产学合作;前苏联中等职业学校都与企业挂钩;德国与瑞士都实行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培训徒工的双元制。
企业参与办学的形式包括提供办学经费,提供实习操作场所,对学生实习操作加以指导,付给学生—定数量的补助费,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考核。
在德国、日本等国,都有明文规定学生在工厂企业实习,不仅不收实习费,相反,企业要付给学生一定数量的补助费。
美国的合作教育就是企业与各级学校联合办学,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工作,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参与合作教育的范围包括从高中到研究生院各层次,属于合作教育领域的学生总数达80余万人。
在企业办培训方面,美国最为突出,每年美国企业用于职业培训的经费达300-500亿美元。日本的企业培训也颇有特色:一种是企业内培训,有经常性的短期培训和业余培训,还有企业办的各种学校,如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例如三年制的丰田高中,四年制的卡田工业大学,学员来自企业有一定工龄的职工,入学后享受不同等级的津贴和奖金,结业后还获得某种资格、企业外培训是由厂外的各种培训中心进行,职工学习费用由厂方支付,培训期间工资照发。人们认为日本在对外经济中竞争性日益增强的原因就在于日本重视职工培训,劳动力的素质高。
(四)重视职业指导
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也是各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职业指导始于20世纪初。1908年,美国设立波士顿职业局,从事职业咨询工作。这是美国职业指导的开始。
法国于1936年颁布了《法案》,提出了职业指导的问题。尤其是二战以后,美英等同把职业指导作为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的一种方法。
德国就十分重视在普通中学进行早期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国就在普通中学设立了“工作研究”课,旨在给最后两年的学生以职业指导。其形式有:参观、职业咨询、报告会等。
职业指导在英国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英国在20世纪初就开展了职业指导活动。1909年,国家制订就业介绍所负责安置青年就业。英国教育家把它看作是教导过程中的一个独立部分。英国还设立安置青年就业局,在综合中学和现代中学里设置职业方向指导课,配备专职指导教师,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
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加大了管理的力度,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的趋势:
(一)管理重点上移
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有中等和高等两个层次,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技术学校,有的是切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有的是中等和高等两个层次,不管是几十层次,目前多数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已从中级层次上移到高级层次,美国、日本等国家,社区学院、短期大学一级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很快。
泰国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该国想在20世纪末成为经济强同的愿望不能实现,但是这反而增加了泰同大办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心,一方面强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在职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向农村大力推广农业技术,落实到每个村庄,兴建5000个农业技术短训班和流动培养班,到2000年已培养农民达40万人次,并且今后还将进一步扩大培训的规模。
(二)加大管理力度,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平
随着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逐步重视,各国都加大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力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建立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进一步明确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要求。而今后,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俄等同就着手建立全国统一的技能标准,并将其作为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目标。美国于1994年通过了《2000年目标法案》,规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应设置全同性的教育标准,以提高新增劳动力的整体水平。按照该法案,美国政府设置了联邦一级的“全国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等机构,其职责是通过自主促进行业规范技能标准,以作为同家认可的资格标准据此。美国教育部和劳工部选定了22个行业设立项目并给于资助,以制定综合性的行业技能标准,从1996年起已陆续形成了全国统一的行业技能标准印等级考核标准,目前,已有部分职业领域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完成,供各州自愿选用,用于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指导和评估,以及用于招聘、考核、办证等方面。这项工作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对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各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建立进修与晋级加薪相结合的制度。如日本规定翻译任教若干年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若在大学加修规定的学分,可获得高一级的教师资格,并晋级加薪和提高社会地位;德国职业学校教师若参加留职带薪进修,就可获得高一级的任职资格,或可获得另一种新的资格,诸如另一学科的任教资格、校长任用资格、督学任用资格等。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证书则规定了4至10年不等的有效期限,迫使教师利用夜间或暑期进修,并利用每7年一次的休假(半年至1年)去大学修读规定学分,以换取新的教师证书并提高待遇。
今后,各国在这些方面还会加大管理力度,以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政府投资力度增大
近年来,由于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所以,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力度也在不断的增加。而且投资规模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这一趋势在新发展起来的一些国家表现尤为突出。
新加坡政府1998年对教育的投入已占到政府财政支出的20%左右,占CDP的4%;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局负责对组织和建立起来的4所理工学院予以拨款,对理工学院教学和日常开支予以补助,按每个学生每学年人均2万新元拨给。新加坡政府还通过征收技能发展税,建立了全国性的技能发展基金,作为提高职工职业技能的培训费用。负责管理该项基金的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借此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津贴,鼓励和扶持雇主开展厂内的职工培训。
法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也在增长。1988年,职业技术教育经费710亿法郎,占当年教育经费3980亿法郎的17.8%,计划2005年上升为25%,约为1420亿法郎。企业为教育的投资也在增长,在法国教育总投资中,企业投资1984年占4.6%,1988年占6%,2005年将占7%。
(四)学校管理民主化、多元化
近年来,各国的职业学校管理都呈现更加民主的趋势。校长负责制与民主管理制相辅相成。在学校里,师生员工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许多国家都成立了教代会,充分保证广大教职工行使民利。教代会主要是:对行政工作的计划和总结,财务预决算,基金使用,分配方案,人事任免,机构设置等重大事宜和改革方案有审议权;在法律和改革允许的范围内,对职工福利等切身问题有决定权;对校长和其他领导干部有监督评议权;对校长有表彰、批评和建议上级给予嘉奖、晋升或给予处分、免职权等。
不仅如此,各国还努力吸收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职业学校的管理,使学校管理主体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