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15:05
导语:在管理学的基本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 要:文章从论语中获得启示分析知识管理的本质特征,提出在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设计中应该重视知识积累,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克服知识共享障碍,从而创造性地解决教学设计中的各种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管理学的核心道理本身其实很朴素,与中国传统经典中的思想的朴素性非常类似。[1]比如《论语》颜渊第十二之第七: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是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谈不上了。
在“子贡问政”中孔子所讲的治理国家的足食,足兵,民信三个层面,与管理学中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资本的理论之暗合,着实令人称奇。孔子认为最重要的其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任,也就是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都是可以穷尽的,惟有社会资本,却是生生不息。
二、知识管理的本质
知识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把知识当作一种资源、资本、生产要素加以运营管理,通过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的知识、技能、智慧来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简言之,即为提高企业竞争力而识别、积累、获取、学习、交流、创造知识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组织运作过程。从内容上看,它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管理;从目的上看,它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从过程上看,它追求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实现知识共享交流与吸收利用,以达到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够做出最恰当的判断与决策。
KMC News/KMCenter (kmcenter.org)有一个知识管理专家访谈[3]。笔者注意到很多访谈中都有这样一个问题:
KMC: 您认为企业知识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或:在知识管理中,您认为什么是最需要强调的?)
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信任”(trust)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如美国Kinsey 咨询服务公司总裁Carol博士的回答最后就是:And, most of all, they build trust.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的知识管理专家和我国古代的孔子都持有这样一种观点:管理中(无论是行政管理还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因素其实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任这种社会资本。因此,笔者认为,这种相互信任其实就是本中之本,万源之源。 转贴于
三、知识共享障碍
香港城大管理学系副教授马礼士博士领导的一个研究项目通过为期三年的深入研究发现,中国内地的知识管理极受个人或机构之间的关系所影响。
马礼士博士指出,内地在知识管理上面对的三个主要问题,包括没有足够时间分享知识、未能有效应用知识、难以捕捉隐性知识。这些问题都因机构内的经理对下属欠缺信任,以及限制了创造和分享知识机会的社会阶级观念而恶化。[4]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知识,通过对知识的识别、获取、积累、交流、学习、创造来达到知识管理的目标,实现知识的价值,其前提与基础是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其核心是知识的交流与学习,其追求的目标是知识的吸收与创造,从而最终达到充分利用知识获得效益、获得先机、获得竞争优势的终点。在这个过程中最根本的前提是知识的存在,包括知识的质与量。而如何拥有足够量与质的知识在于知识的积累与共享,因为个体的经验、知识和智慧和都是相对有限的,而一个组织团体的知识是相对无限的,如何使一个组织的所有成员交流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达到最佳状态的关键。对于一个组织或者企业来说,创新是其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而创新本身是一种新知识的创造,这种创造离开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学习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可以下一个这样的结论:知识共享是发挥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点,是知识管理的优势所在。
然而,知识共享不是轻易能实现的,在实践中人们不难发现,个人往往倾向于乐于获取他人的知识,却不愿向他人提供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这种现象,事实上就造成了知识共享的障碍,企业员工的知识难以共享或共享不充分。由此产生了知识共享的悖论:一方面知识共享能够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为组织创造更大的效益与价值,而另一方面知识共享与员工个人利益之间又存在着冲突,现实生活中员工之间不愿意共享知识或者知识共享不充分。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悖论,也因此,知识共享成为知识管理中的难点问题。
四、结束语
在教学设计中如果我们能“以人为本” 重视知识的积累,并且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克服知识共享障碍,就能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现创新发展,共同提高。由此,笔者认为:“以人为本、重视积累;相互信任,共享提高;不断交流、知识创新”是我们在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2] 肖知兴. 论语笔记.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9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籍学历管理 以学生为本 实践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学籍管理是重要的组成部门,是对正常的生活和教学质量进行维护,对党的教育方针进行全面贯彻和执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障。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实施了学分制度和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制度,给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带了的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如何以学生为本,加强学籍学历信息管理的质量,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一、要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学籍学历信息管理
应对广大学生的正当权益进行维护,坚持服务广大学生的原则。统一领导,切实做好学籍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应成立“学籍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相关部门和人员组成,负责全面领导和组织学籍管理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二、对工作程序进行规范,保证学籍学历工作的严肃性
高校院校应根据相关规定,进一步细化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对学生在校期间学籍变动的办理程序,如转专业、复学和休学等进行明确。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严格审查各类毕业生的毕业资格,规范证书的发放工作,监督学历证书的办理工作,规避毕业证书管理工作中出现各种纰漏。同时,对学籍注册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进行明确,对相关的新生电子注册工作流程进行制定。根据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文件精神,对学分制管理方法进行实施,并科学的规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免考、选修、免修和修读课程。为了更好的执行以上规定,学籍管理人员应在醒目之处挂出流程图,对那些有较强手续性的学籍管理工作,如退学、复学、休学、转学和转专业等,条理清晰的列出每一个步骤。同时对于学籍管理工作有较强时间性要求的,应以学期为主线,对每周和每日的工作流程进行制定,并进行张榜公布。这样对规范运行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作出保证,更好的服务于广大高职学生。
三、提高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工作质量,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学籍学历信息管理的工作人员应努力提升自身职业道德建设,做到服务周到和满意。实施微笑服务,并设立意见簿,供学生和家长提出宝贵的意见。应选取稳重成熟的员工做学籍管理的工作人员,并要求他们的学历和职称达到一定的级别。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特别是要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学校应派遣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甚至要求他们具备办公软件高级证书,对相关数据库系统的软件、Excel熟悉和掌握。另外,高职院校学籍学历管理人员应进一步研究和学习职业教育理论知识,使学籍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教学活动。
四、对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提高学籍学历管理工作效率
学籍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和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密切相关。为了使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高职院校应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并组织技术人员,对学籍管理相关软件进行开发。例如,为了方便毕业生对个人信息进行核对,通过对注册信息软件的开发,以预防漏注毕业生信息,并对信息的准确性做出保障。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进一步加强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以更好的管理学籍。为了对学籍学历注册信息的安全做出保障,应依据使用年限,实施分级管理。在和家长与学生的沟通时,可利用现代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QQ等,对相关资料进行传递。利用QQ群,对相关学籍学历的电子注册的紧急信息进行。为了不被别人随意查询毕业证号码,可从数据库中全部转出毕业生数据,并制作这些数据的Excel文档,在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文档里的身份证号码,在重新进行编号后,在数据库中转入编写完后的数据,保证有相对完整的电子注册编号。
五、科学分工,对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职责进行强化
在学籍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高职院校各个单位和部门应协同合作、科学分工,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学籍管理工作。作为主要职责部门,教务处应统筹做好汇总、登记和办理学生学籍异动工作,保证没有漏注和错注新生学籍注册信息。学生处应及时向教务处移送学生处分情况统计造册,并积极做好发放毕业生学历证书的工作。各个系统应对在校学生人数定期进行清理,并对自动退学等学籍异动情况及时进行处理。通过教务处的审核后,在登记学籍异动情况。成教部应主动做好在校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并定期做好汇报工作。
六、总结
随着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为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应放到工作日程上来抓。高职院校的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而教学工作的重点就是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学籍管理工作的水平是对学生服务水平的最直接的体现。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广大家长和学生提供细致而周到的服务,将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做精做好。
参考文献:
[1]王立杰.高校学籍管理问题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1)
[2]别红桂.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探索. 2011(01)
[3]肖毅,刘敏,宗莲松,郭莉.对完全学分制下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改革创新的思考[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02)
[4]郑坤.浅论高校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 2011(16)
[5]龙洁,蒲昌玖.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1(03)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高职教育;能力本位
根据教育部高职评估要求,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高职毕业生应具备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等特点。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强调的是技能熟练程度。因此,高职人才培养必须把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作为主要任务。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既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与综合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适用型人才来进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踏实的实践能力、创造性的工作能力为核心,这样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才具活力,才能使其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
我国高职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向高职教育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改革高职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所修专业、课程及其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项目执行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最终达到锻炼学生实际能力的目的。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项专业管理的基础。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学会使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为毕业后成功走上社会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打下基础。对学生而言,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
二、构建能力本位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1,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内容体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特点,因此,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课程,我们在强调概念理解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一方面把重点放在了学生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认知和认同上,以达到启智、创新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则突出了对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运用的增进,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及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了突出课程的系统性和整体感,我们在教学内容编排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将全部内容统一于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这一大系统的同时,将各部分内容划分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子系统或单元,这些子系统或单元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和相互依赖性,这样,《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各部分的内容就通过组织中的岗――人关系而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根据高职教育理论知识够用原则,就“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体分设了以下内容: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募与甄选、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劳资关系模快。
2,合理组织与考核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企业工作的情境,完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具体任务。笔者一直采用“模拟公司”模式开展人力资源课程的教学。具体做法是将授课班级分成6人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定位公司经营范围,成立公司人力资源部,小组成员竞选出人力资源部经理,在人力资源部经理领导下设置招聘主管、培训主管、薪酬主管、绩效主管、劳资主管等职位。考虑到课时的有限性,以小组为单位的项目实践基本上是在课下进行的,课堂上只是展示小组的实践成果,并由其他小组同学和授课教师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指标和标准(这一部分可作为绩效考评体系设计的内容而开展实践性教学),按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并打分。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完成项目的优劣均与学生平时成绩直接挂钩,并在得分排序基础上评出优胜者,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实施教学的程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技术方法,指出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要求,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实施并完成指定项目。为防止学生抄袭和随意编造,要求学生必须注明进行实际调研的单位、时间、所接触的人员及其联系方式,以备核查。
3,创新授课形式。学生的能力只有通过锻炼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授课教师必须改变过去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广泛采用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方法概括起来有:案例讨论与分析、情景演示与模拟、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社会调查与实践、方案设计、视频播放与专题讲座、网上自学与网际互动、学长回校经验交流、学生自行讲课、人力资源协会活动、游戏活动、参观考察、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组成课题攻关组、组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小组讨论、与成功人士座谈等。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中职学生;教育管理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差、个人素质低、心理较为扭曲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意识越来越强烈,却缺乏有效地引导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完善的社会主体,这些问题会变得日益严峻,不论是对于学生自身还是对于社会来说,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一、中职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
中职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考的失败者,属于初中时代的“后进生”,因为一些个人原因或者家庭原因,导致这些初中生在初中毕业后无法升入高中,从而进入中职学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期望早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中职学生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心理素质偏弱,个人素质偏差,而在对中职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当前国内的中职学校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忽视文化教育
绝大多数的中职学生在中学时期学习成绩较差,各项文化基础差,如识字不全、理解困难、表达不善、数理化不精、英语不会等,一个人的文化程度,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素质,也关系到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中职学校虽然是以实际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但是在面对这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时,学生就要去对相关文献进行阅读、理解,遇到问题即使求助于老师。就像我们学校主要涉及的是护理、药剂的专业,学生在初中完全没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所以他们学起来往往很吃力;而各行业专业领域的先进知识大多来自与国外,如果英语能力太差让学生很难进一步发展。
2.忽视心理教育
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很严重,作为某种意义上的人生失败者,他们难免会遇到家人的责怪、朋友的嘲笑和老师的轻视,长此以往会让学生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甚至怨恨等情绪,而在这方面,中职学校也很少会去关注。
3.忽视素质教育
中职学校往往过于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技术培养,对学生的个人素质教育有所忽视,导致中职学校的学生个人素质大多不高,过早的存在功利思想,并缺乏道德的约束,过早的接触社会,让思想还不健全的中职学生容易沾染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为了所谓的义气打架斗殴事件屡有发生。
二、主体性教育视野下的中职学生教育管理基本走向
在主体性教育的大环境下,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对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所谓主体性教育,就是培育学生成为社会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个性化和社会化两个方面,个性化是指学生的个性得以完善并独立,社会化包括融入社会和产生价值,融入社会强调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产生价值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在主体性教育视野下,对中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基本走向应该包括:
1.实行人性化教育
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对其加以引导,多多赏识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健康、自信、乐观的成长,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个性的独立。
2.重视素质化教育
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化教育,任何学校都应该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做学问,先做人”这句话说得就是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加以更正,通过素质教育让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3.加强专业化教育
中职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化教育,中职学校的建立初衷就是为了中学毕业后无法继续就读高中的学生具有一技之长,早日融入社会,而很多中职学校的老师他们的专业技术已经逐渐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文化教育,强化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让学生在进入社会能够真正拥有一技之长,实现自己的主体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主体性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体,而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体,不只是需要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还需要个性的独立,人格的完善,素质的提高,只有做到个性的独立,才能保证主体的独立,只有做到人格的完善,才能保证主体的自主,只有做到素质的提高,才能保证主体的完善。所以,中职学校不能只看重对学生的专业教育,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程度教育、个人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完善的社会主体。
参考文献:
[1]俞宝明,曾晓芳.浅析激励机制在中职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4):43-44
【关键词】 基层医院;急诊运行模式;充血性心力衰竭;成本-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ptimal therapeutic pattern on the patients with worse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CHF)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primary hospital. Methods Divided 102 CCHF patients into two subgroups. One group was managed by the standardized emergent treatment as emergency group, the other group received the normal hospitalized method as control group. Data of these two subgroups: effective outcome, duration of hospital stay, percentage of re-hospitalized after 30 days or 90 days, total treatment cost, radio between direct cost and indirect cost were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emergency group showed a shorter duration of hospital stay, reduced total treatment cost and a smaller radio between direct cost and indirect cost significantly(P0.05). Conclusion By standardized emergent therapeutic pattern, we can not only shorter duration of hospital stay, but also cut down the treatment cost to improve the compliance of CCHF patients.
【Key words】 Primary hospital; Emergent operation patter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ost-effectiveness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CHF)是各种病因的心脏病发展到终末阶段所致, 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 2]。因急性发作而住院的患者在目前收治的CCHF患者中最为多见[3], 而且患者年纪均较大, 常因需要多次住院导致治疗费用高居不下, 从而减低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依从性, 限制有效治疗手段的实施。因此, 选择优化治疗方案, 对节省卫生资源、减低患者经济负担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药物经济学统计法, 评价分别接受急诊观察单元标准化治疗或者心内科住院治疗CCHF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 为如何更合理地支配治疗费用以达至最佳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2010年5月进入本院急诊观察单元标准化治疗24~48 h的CCHF急性加重患者为急诊组(55例), 同时选择不愿进入急诊观察单元, 就诊后直接入住本院心血管内科患者为对照组(47例)。入选标准:①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III~IV级;②基础心脏疾病为缺血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及高血压病;③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60 mm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45%;④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急性心肌梗死;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先天性心脏病;③肝肾功能不全;④恶性肿瘤、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结缔组织病及近期(≤ 1个月)内有手术、创伤;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及脑血管意外;⑥应用免疫抑制剂。
1. 2 观察单元标准化治疗具体方案 ①急性加重期病情控制包括使用利尿剂, 神经激素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液体治疗和体重监测;低钠饮食等。②辅助检查:包括电解质、心肌酶谱、BNP等监测, 心电图、超声心动检查评价心功能和结构。③宣传教育:院内治疗期间护士和医生床边教育, 营养咨询, 戒烟教育等。出院后定期复诊, 并提供护士或心血管内科专家定期上门咨询。
1. 3 疗效评价 ①显效:颈静脉怒张消失, 肝脏缩小2 cm以上, 双肺湿音基本消失, 水肿完全吸收消失, NYHA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②有效:颈静脉怒张减轻, 肝脏缩小1 cm左右, 双肺湿音减少, 水肿减轻, NYHA心功能改善1级;③无效:颈静脉怒张无减轻, 肝脏无缩小, 水肿无明显消退, NYHA心功能无改善。预后观察通过统计住院时间、30 d及90 d再住院率来评价。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率。
1. 4 成本确定 总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 直接成本为药品费用、给药费用、检查费用, 间接成本为住院床位费用(包括进入CCU住院费)、会诊费、护理费用、患者护工费用等。
1. 5 效果确定 对不同治疗方案进行比较时, 某些方案费用可能较高, 产生的效果也很好;而增加效果需要增加患者的支出, 可通过增长的成本-效果比(ΔC/ ΔE)来评价, 即每增加1 个效果单位所花的费用。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临床资料及疗效分析 急诊组55例, 男35例, 女30例, 平均年龄(58.8±10.9)岁;对照组47例, 男25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61.3±9.2)岁, 两组患者年龄及男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组住院天数为(8.9±4.5)d, 对照组则为(13.1±7.5) 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 两组治疗后30 d及90 d再住院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 2 成本-效果分析 急诊组治疗总成本是(1649.1±705.2)元,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成本(4574.5±982.1)元(P
2. 3 敏感度分析 由于在成本-效果分析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的参数变化和潜在的偏倚, 这均对所得到的分析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常利用敏感度分析来验证不同假设或估算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程度。假设总成本下降10% , 纠正后的成本-效果分析结果见表3, 其结果与表2基本相同, 说明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基本不受参数影响。详见表3。
3 讨论
CCHF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更重要的是防止和延缓心肌重塑的发展, 从而降低CCHF的死亡率和住院率[4, 5]。重视急性加重期的有效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最为关键的措施之一[6]。急诊观察单元治疗方案是住院治疗以外的另一种选择, 其重视就诊后24 h的救治窗口期, 达到医院和患者双赢的结局[7]。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急诊观察单元标准化方案治疗CCHF急性加重期患者, 不仅获得与住院患者相近的治疗效果, 还有效控制再入院的发生率;更重要的是, 显著降低间接治疗成本, 从而提高有效成本的利用率。
在本研究中, 虽然急诊组的总有效率和无效率不及对照组高, 但利用急诊组方案治疗下所得疗效花费的总成本, 远低于对照组。从治疗的经济效益方面考虑, 由于CCHF慢性终生性疾病, 需要长期用药, 故优选一个成本-效果比值较小的治疗方案更为合理。同时, 考虑到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完善, 治疗费用下降是必然趋势, 故将治疗药物的费用下降10%后, 得到的敏感度分析结果, 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
其次, 由于目前我国基层医院急诊科对重症患者的收治能力及医学科技术力量仍相对薄弱。除了尽可能地完善医疗设备及药物的配备外, 采取观察单元的标准化治疗方案, 并参考基层医院急诊科以协同小组模式治疗重症胰腺炎的经验[8], 解决重症医学科自身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 最大程度上完善治疗和减少医疗缺失。值得关注的是, 本研究中急诊组对CCHF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见这与该治疗模式急诊救人于急、协作小组救人于全面的特点密不可分。该治疗模式不仅缩短了使患者的住院天数, 还明显降低包括CCU治疗费用及护理费用在内的间接治疗成本的比例, 可能与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在短时间内准确掌握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避免过度治疗等因素有关。
安全地减低治疗费用的策略, 不仅可以节省医疗资源, 减少医源性不良反应, 更重要的是能建立患者家属对医院、医生的信任, 特别是在目前医患关系如此尖锐的情况下, 以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医疗纠纷, 保护医生自身安全和医疗救治工作的正常进行。由于本次研究的样本量仍不够大, 仍有待日后更大规模的研究来证实, 同时也可考虑将这种急诊救治模式推广并应用于其他重症疾病中。
参考文献
[1] Miller WL, Grill DE, Borlaug BA.Clinical features, hemodynamics, and outcomes of pulmonary hypertension due to chronic 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nd heart failure. JACC Heart Fail, 2013, 1(4):290-299.
[2] Cohn JN. Heart failure in 2013: Continue what we are doing to treat HF, but do it better.Nat Rev Cardiol, 2014, 11(2): 69-70.
[3] 张秀娟, 康乃民.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的诱因分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9, 17(8):707-708.
[4] Mills GD, Scott KC. Heart failure: Best options when ejection fraction is preserved.J Fam Pract, 2013, 62(5): 236-243.
[5] De Groote P, Fertin M, Pentiah AD, et al. Long-Term Functional and Clinical Follow-Up of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Recover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After Beta-Blocker Therapy.Circ Heart Fail, 2014(2):21.
[6] 傅研, 朱宇清, 王旭东, 等.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院前急救对策及远期疗效观察.中国急救医学, 2001, 21(3):145-147.
[7] IVW, Frank P, Brian RT.Cardic Emergencies.America: McGraw-Hill Medical, 2008:145-146.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我国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体系日渐成熟化、科学化,教学重点、难点明确,教学模式也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这些新方法、新模式的教学成效如何?选取各种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否科学?是否存在将教学方法目的化的倾向?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围绕教学目的来选取教学方法
近年来,案例教学法(Case-teaching)、抛锚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实地观察法等新的教学方法不断进入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实践之中,成为学生学习掌握行政管理学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的有效工具和有效手段。这些方法的大力推广和使用也成为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向创新型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成为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有效途径。但是正如任何变革都会存在风险和挑战一样,行政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即过于注重教学方法本身的大力推广和使用,而忽视了教学方法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这一基本属性,忽视教学方法实效性的研究,将手段目的化、工具目的化。这一倾向往往脱离教学内容的基本需要,脱离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效适用环境,将引入某一创新方法当作“时尚”,为了创新而创新,最后导致在
“摸石头”(教学方法的探索)中乐不思蜀,而忘记了“过河”(教学内容的传授)这一根本目的,结果只能是使学生感到课程学习的趣味性远远大于知识性,对多种方法的适用组合“目不暇接”,却没有系统地、牢固地掌握行政管理学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与行政管理学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大相径庭。
作为公共管理学科和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行政管理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行政管理主客体组成、行政管理环节、程序、方法等各要素的讲授,—方面使学生们牢固掌握行政管理学基本原理,熟悉行政管理过程,掌握行政管理方法,提高学生运用行政管理基本理论思考、分析、解决行政实践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夯实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理论功底,为更有效地学习、领会其它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为培养实践性、复合型专业人才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始终围绕这一目标,正确处理好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以行政管理学教学价值目标为指导、为核心、为判定标准,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探索,为培养出一大批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能适应行政管理实践需要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二、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特性来选取教学方法
毋庸置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之间是典型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围绕内容,为内容服务。因此,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和重点、难点、社会焦点问题等不同性质的内容来选取适用的教学方法。例如行政管理学发展史及每一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思想等需要学生牢固掌握的基本理论、体系框架可以采用生动细腻的讲授法,使学生对行政管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系了了然于胸。而在讲授行政领导艺术和方法这类理解难度小、实践操作性质强的知识点时则可以采取角色模拟教学法,即由学生扮演行政领导者,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行政领导情境,例如模拟布置工作、主持会议、公开演讲、同下属谈话、监督协调等工作流程,使学生在角色的模拟和扮演过程中掌握领导艺术和方法。
三、基于学生具体情况、学习背景来选取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活动中一个主要的变化就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这种转变是时展的必然结果。世界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各种信息媒介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和自主学习的有效渠道,有时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新鲜程度甚至超过了教科书和教师的知识体系。在这种情境下,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熟悉信息获取的新方式,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背景选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早在20年前,我国教育界诸多学者就针对传统教育中学生盲目、绝对的被动身份提出质疑,倡导教师的角色和理念进行转变,要由原来的“点菜者”(学生无自主选择权)转变为“菜单的提供者”(提高学生在教学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关系中的主体性也成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
在倡导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理论体系中,建构主义是一种主流代表思想。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重视学生的主动建构型和社会互动性。1对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习背景来选取有效地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建构者,他们不是一张白纸,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或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00例如,针对行政管理体制中“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问题,学生在政治学、管理学等前期所开课程中都已学习过,但这一问题又是重点问题,必须再次强调。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所讲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两种教学方法。一是自主学习法。教师提出问题,并布置“集权”与“分权”问题的相关阅读书目,由学生自己根据学习背景进行有重点、有选择的阅读,然后提交读书报告。二是由教师提出一个“集权”与“分权”关系的衍生问题,例如我国建国以来集权与分权的发展历程考察等,按时间阶段分成几个小题目,由学生组织成对应的备课和讲课小组,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充分讨论、具体讲授以及教师点评来整合学生已有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
四、根据各种方法的特性来选取教学方法
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和渠道,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即适用环境、特点、优势与劣势等。因此,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到每一种教学方法的特性,根据其适用环境和特点来进行选择,同时还要从系统整体观念出发,注意发挥不同教学方法之间优势互补的功能,使各种教学方法都能有效地为教学内容服务,为教学目标服务。
在行政管理学教学方法体系中,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它的优势是知识传授的直接性、明确性和易掌控性。行政管理学内容体系等基本知识点应该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例如行政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包括五大部分,即主体论、客体论、过程论、保障论、目的论。每一部分又派生出基本章节,即主体论包括行政组织、人事行政和行政领导;客体论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过程论包括行政决策、行政实施等;保障论包括行政伦理、依法行政、行政方法、公共财政、机关后勤管理等;目的论包括行政绩效、行政改革等。这是行政管理学的基本逻辑框架,也是学生宏观把握行政管理学的入门钥匙。尤其是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后期所开设的专业课从某种程度上是行政管理学课程某一章节内容的细化(例如国家公务员制度是人事行政章节的细化;行政领导学是行政领导章节的细化等)。掌握好行政管理学的逻辑框架,有助于学生把握行政管理学课程的内容体系,更有助于学生把握行政管理专业各门课程间的有机联系,为学好行政管理专业乃至公共管理学科奠定基础。因此,类似于这种性质的行政管理学基本原理应该采取讲授法,使学生直接、明确掌握基本知识点,夯实行政管理学基本功。目前讲授法的运用过程中,出现了照本宣科、“填鸭式’、“满堂灌”等异化的表现形式,这并不是讲授式教学方法本身的问题,关键是运用方法的主体是否认真地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充分地发挥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因此,在行政管理学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讲授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不断完善讲授法。一是讲正确,内容不能出现谬误。二是要讲清楚,内容不能模棱两可。讲清楚的前提是想清楚、思路清晰。教师对讲授内容不熟悉、自己没有完全理解内化,也就不可能给学生传达出清晰的思想。三是讲生动,内容形象自然。语言是教师履行职责和使命的主要媒介,语言能够让思想插上飞翔的翅膀,掌握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讲授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是需要每一个教师长期锤炼的基本功。
专题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抛锚式教学法等在使用时也都有应注意的问题。专题教学法灵活性强,主题明确,理论联系实际效果突出。例如在行政组织改革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2008年大部制改革为专题,2梳理建国以来历次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使学生在对改革实践的归纳思考中总结出行政组织改革的基本原则。但专题教学法并非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尤其不适合内部逻辑结构缜密、需要严格逻辑推理过程的教学内容。另外,专题教学法对受众体也有严格要求,对具备一定相关基础理论、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学生较为适合。案例分析法、抛锚式教学法形象生动,学生感兴趣、主动性强,内容也有针对性。但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实施有效的掌控、监督和评价,则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都会大打折扣。
五、立足于教学条件状况来选取教学方法
一、管理学英语的特点
随着世界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管理思想不断涌出,各种新的管理术语与词汇层出不穷。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以及WTO各种新的经济模式已经融入经济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国际化进程需要中国培养更多既懂经营管理,又熟练掌握英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管理学专业英语学习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管理学是一门跨诸多学科的大学科,因而管理学英语除了用到很多基础英语的核心词汇以外,更涉及很多与管理学相关的学科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管理学专业词汇和重点概念庞杂,使读者难于准确把握其内涵。管理学英语作为ESP的一个分支,一方面具有ESP的基本语言特点,如在内容上涉及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因此其文体较为严谨正式,句法上多使用长句、复合句和被动语态等,用词上多使用大词、中性词,用词非常规范。另一方面,管理学英语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如比喻的恰当运用和图表的大量使用等。
二、开展管理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目的
管理学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日显重要性,因而管理学英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Richards(1984)的一句话可以很好地印证开展管理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语言课程必须和学习者在这个真实世界中学习外语的目的一致起来”。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展开了管理学英语教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积累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和提高专业英语基本语言运用技能,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当然,在开展管理学英语教学的同时,教学部门和学生都应清楚专业英语的教学和学习应达到的目的:(一)掌握本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二)提高和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三)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水平。
三、管理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选择授课教师方面存在难度。
管理学英语作为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难免存在诸多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全国已经有很多高校进行了ESP的教学,其中有部分高校在选择授课教师方面存在困难,尤其是二本学校。让英语专业的老师教管理学专业英语,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说和阅读理解的能力,但不能深刻地理解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如果管理学专业的老师教管理学专业英语,就可能无法帮助学生很好地用英语语言理解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有专家建议可以让有留学背景的管理学专业方面的人才教ESP课程,但这方面的人才有限,而且很多二本的高校可能还无法引进这方面的人才。
(二)管理学专业英语教学资源不充裕。
近年来,管理学专业英语方面的出版物不少,还有英译本,但总体上内容比较突出,比较新颖的教材还很少。与教材相关的配套辅导材料也很少,很多教材甚至都没有教参,加之管理学英语科研也很薄弱,所以教师在备课,学生在查找资料方面都很被动。很多教师没有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学生没有实习经历,所学的专业知识多半来源于教材和网络,无法有效地拓宽视野。
(三)ESP内容较专业正式,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管理学专业英语涉及很多管理学及相关学科方面的知识,其语言特点是严谨正式,多用长句和复合句,由此,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如果学生不具备这两方面的能力,在ESP的阅读、听说和翻译等方面都会觉得吃力,长时间下去,很可能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如果学生没有好的专业和英语基础,而教材内容又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这门课程就失去了开展的意义。管理学专业英语涉及很多专业术语和专业词汇,内容的逻辑性很强,还有很多英文经典案例,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如果学生连教材内容都看不懂,就毫无兴趣可言了。
四、提高管理学专业英语教学水平的建议
(一)储备教师资源。
在无法保证优质的教师资源的情况下,各高校要开始储备ESP教学的教职人员,因为ESP教学将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引进相关专业的留学人员当然是解决教师缺乏的最好办法,但并不是所有高校都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解决问题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对本校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
就管理学英语来说,英语专业的教师具备较好的语言功底,而他们缺乏管理学专业知识。这种情况下,教师所在的系或者学院可以与本校的经管学院合作,对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管理学知识培训,也可以派教师外出进修或者出国等。通过知识的积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相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ESP教师缺乏的问题。
(二)选择合理的教材并利用网络教学充实课堂内容。
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工具,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教材选用是否合适合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要以学生的阅读需求为标准选择教材,使教材具备可读性和实用性。现今,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在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很多与专业英语相关的案例、文字和视频等,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扩充知识。
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知识与语言技能相结合的课程,其专业知识较庞杂,语言也很正式,在选材时要注意章节的由浅入深,理论框架的系统性和语言的简捷,并且突出管理学的实践性。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ESP因其内容和语言特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乏味,很多学生课堂上不听课,课前课后也不阅读教材。管理学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而且与学生以后就业相关,所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强一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管理学英语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学生可以通过多阅读篇章材料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和掌握更多的管理学专业知识。
我们工业学校开设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目的是培养适应旅游-行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熟练掌握旅游和酒店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现代化旅游酒店管理理论与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生入学第一学期采用“宽基幢模式,以宽厚的文化基础和管理理论课作为发展的基础,具体内容包括外语、计算机、礼仪礼宾、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等基础学科;第二学期则要分层次,在文化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课的开设中,采用“倒三角型”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加强技能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安排前厅、客房及餐饮等部门的专业技能实习。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旅游酒店管理学科上的通才,并具备一定的技能,使学生在今后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以适应动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我们的课程体系大致为二种。
1、以管理为主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经营管理的能力,尤其注重餐饮管理能力培养。酒店管理的主干学科是管理学,但又区别于普通管理类专业,更加突出对技能的考察。因此,开设旅游学概论、饭店管理概论、餐饮、客房及前厅管理、旅游地理学等课程,使专业管理与管理学科有机地结合,熟悉酒店各部门、各环节管理方法模式,既培养了学生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旅游管理概论:主要是有关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论述以及对有关分析方法的介绍。旅游地理学:主要学习中国地理及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世界各主要旅游国经济地理。餐饮服务与管理:主要学习餐饮组织、菜单计划、食品原料的采购供应等理论知识,使学生在餐饮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上有所提高。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主要讲授前台登记、前台服务、价格管理、客房服务管理、客房经营效益等理论问题及管理方法,使学生掌握前厅与客房较先进的管理方法,并能填制各种前厅报表。
2以技能为本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不同学期安排不同的实习,包括认知实习、前厅、客房及餐饮等部门的专业技能实习,使学生既要拥有精深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做到“穿上工装能操作,穿上西服能管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管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技能课的体现方式较多:如以前厅、餐厅、客房、康乐为主的操作课、技能理论课、社会实践课、岗位实习课等,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使两者都得以提高。餐饮服务技能:通过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技能训练,使他们能熟练掌握中西餐宴会的操作技能(重点是摆台、斟酒、上菜、分菜、托盘、餐巾折花),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岗位群的要求。客房技能:主要组织学生练习客房服务的各项技能,如清洁、保养及各种客房服务项目,重点是西式铺床,培养学生准确、迅捷地完成各项客房服务操作项目。
1、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性学科。该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等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2、工程管理系下设工程管理专业,授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在未来能够在国内外工程建设和房地产领域从事项目决策、项目投资与融资、项目全过程管理和经营管理。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