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15:08
导语:在化学学科素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林崇德教授曾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做出过这样的解释,即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学生通过学科教学或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和所必须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满足个人终生发展、持续成长需要的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抽象的教学概念与学习理念,而是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紧密联系的。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也逐渐从以往的关注知识逐渐转向到关注能力上,这就使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新时代对学科教学所提出的教学改革要求,也是促使学科教育能实现现代化发展、确保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与综合成长的关键教学途径。而化学核心素养便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种,学生通过化学学科教学所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均是带有较强化学学科特点的。主要是由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所构成的。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对学生批判、推理、质疑以及创新等化学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同样也具有积极的教学促进作用。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视核心素养教育对促进学生成长,推动学生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并要充分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创新与改革,从而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与学习需求的同时,全面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更为深入地感知与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与价值,最终实现全面发展与综合成长。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一)教学观念陈旧
虽然在素质教育与新课改全面贯彻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今天,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与革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高中教育阶段中,仍存在部分高中化学教师会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这就使这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与应用上,也会过于关注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发挥。这就使学生难以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体作用,致使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与化学学习积极性日益衰减,课堂参与度与配合度降低。这不仅会严重影响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样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与制约。
(二)教学方法单一
随着学生的成长与发育,在学生步入高中学校开展新一轮的化学学习活动后,高考的学业压力与学习负担便会接踵而至。这就使许多秉承应试化教学思想的高中化学教师为了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化学书面成绩,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要的化学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致使学生在高中化学课堂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仅能通过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进行死记硬背,而不是主动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感知化学知识的内涵。长此以往,高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便会在夜以继日的枯燥学习中消磨殆尽,其学习效果也难以得到本质上的提高与增强。除此之外,由于高中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学科,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极具广度与深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便严重加剧了学生化学学科学习的困难与复杂程度,这便直接影响了高中生的化学书面成绩。而针对这一问题,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在学生化学知识学习中,便会提倡题海战术的应用,让学生通过海量的题型练习而实现在考场中对相应题型的快速解答,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化学成绩的目的。题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但这并不表示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与质量就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高中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学科,其试题也得益于高中化学的综合性学科特点而表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等化学综合素质与能力。而通过题海战术取得高分的学生,在重复机械的习题练习中其思维能力便会受到局限,在应对综合性与思维性较强的化学习题时,这部分学生便会因思维不活跃、不发散而出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等学习问题,其学习成绩也会出现较大的下滑,进而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三)轻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学科,这就使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是需要建立在学生具备较强实验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基础上的。但就现阶段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与组织情况来看,大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师往往会以教学时间有限、教学进度慢为由而忽视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这就使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高,这不仅严重阻碍了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化学知识的深度学习与高效学习也会造成相应的阻碍与限制。
三、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
(一)夯实化学学科基础知识,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造可能
由于高中化学知识相对较为复杂与综合,这就使大多数的高中生在实际的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常会因基础不扎实而出现学习成绩下滑、学习问题频出等学习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与增强,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也会造成相应的阻碍。因此,为了有效改善与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这一教学问题,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视夯实学生化学基础,可通过化学基本概念的讲解教学帮助学生整合化学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从而在有效提高学生化学基础能力,奠定学生化学知识基础的同时,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可能。例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围绕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即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在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首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向学生指出“铁丝生锈,苹果发黑”等常见的氧化现象,并以此为依据向学生提出“如何还原氧化现象”的教学问题,从而在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促使学生联系已知的氧化与还原知识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内涵;其次,在正式授课中,高中化学教师则可在课堂中为学生演示“铁丝燃烧”的实验,便鼓励学生写出本实验的化学反应式,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站在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转移的化学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全面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内涵;最后,则要鼓励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与本质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置一定的化学练习题目,以此更好地夯实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创造可能。
(二)创设化学学科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多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也决定了高中化学必将服务学生生活的学科教学本质。但由于高中化学的思维性相对较强,这就使绝大多数的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常会受到自身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的影响而难以全面、深入体会与感知高中化学学科的生活化教学本质,化学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也相对较低。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可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化学学科教学情境,从而在有效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与激情,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与主动的学习态度与情绪投入化学教学课堂,进而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钠及其化合物”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在为学生讲解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时,引入纯碱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应用,从而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对其进行思考、讨论以及分析,从而促使学生理解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的化学本质的同时,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理解与感知化学学科的生活化教学本质,并能在实际的生活中熟练的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对学生化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具有极为深远的教学作用与影响。
(三)强化实验教学活动组织,锻炼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核心基础的教学学科,因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也成了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在以往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师往往会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与限制,而对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错误的教学认知。这就使高中生在实际的化学课堂学习中很少有参与化学实验学习活动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因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与锻炼而出现化学学习效率下滑等学习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与综合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对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造成打击,进而严重限制与阻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为了能在实际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与学生发展促进者,高中化学教师就必须充分重视多种化学实验教学活动在日常教学中的组织与开展,从而在有效丰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参与化学实验学习活动实现实践探究能力与操作能力的有效锻炼,进而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教学“认识有机化合物”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采用演示实验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演示利用球棍模型搭建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过程,从而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教学更为直观、形象地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更多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模型,从而在有效开阔学生化学知识视野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与认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化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对深化学生理解能力、锻炼学生想象能力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化学实验学习活动时,教师便可根据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认知发展情况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学习活动展开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以此促使学生能在实际的实验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身学习主体性对实验过程进行探究、思考,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优化,对实验结论进行总结、分析。在此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则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针对学生实验学习方法、实验操作步骤、实验设计环节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合理指导,从而在促使学生更好地完善化学实验学习结构的同时,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独立思考探究能力以及问题解决与分析能力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高中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课堂转型 教材分析
修订中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五个维度构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将原来的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并提升至更上位的学科哲学层面,凸显了化学学科在育人方面的教育价值[1]。然而,如何将其有效地转化为教师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是高中化学教师当前最为关注并困惑的问题。笔者认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并非要求教师们对课堂教学目标另起炉灶,而是要整合三维目标,核心是对教学文本中知识载体的教育价值的认识提升和有效的教学设计(转化)。
一、公开课的教师教学行为效度分析
本节公开课选自苏教版《化学2》专题二第二单元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2],该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环节见表1。本节课基本以苏教版教材中知识的呈现顺序进行教学设计,从时间分布可看出,教学目标是纸笔测验中的高频考点“热化学方程式书写”这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重点则放在以任务驱动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关试题的当堂练习,难点为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完整规范的解决,课堂实施则贯穿从练习中发现问题、从教师点评中修正问题的教学思路。可以说,基于教师对学科教育的应试经验与功利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似乎合理有效,许多中学听课的同行也持肯定的意见。然而,笔者听完课后心里总感觉不能释怀的是,该节课到底该给孩子的人生留下什么?我们教师到底为什么而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教的效果到底如何?
评价一堂课基于不同的视角,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但是,评价的效标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点:一是教学目标是否定位准确,其定位依据是什么?二是贯彻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否合理,其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三是课堂调控是否流畅,流畅的内涵是什么?四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辅助有否特色,特色的意义又是什么?因此,教学设计中如何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需要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教育价值,才能充分挖掘其教育功能。
二、教材文本中知R载体的教育价值及功能分析
对教材知识载体的教育价值与功能的分析,首先应回归于课程标准(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化学反应与能量”这一内容领域的中学学习要求分成三个阶段。本节课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知道化学反应总会伴有能量变化”的基础上,承上启下进一步“知道化学反应伴有能量变化的原因”,为高中选修的进阶“认识这一原因可以为我们人类如何利用”打下基础。学习对象则是不分文理的所有受教育的学生。基于课程标准要求的本节课教学目标分析,该知识载体对本阶段学生的学习要求可以从三个认识维度展开。
1.对学生世界观会形成怎样的基本态度和情感
依据课程标准可以看出,本节课教学的核心要点有两个:一是知道化学反应总会伴有能量变化的原因,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反应物与生成物两者的能量有差异,这些能量必然会通过宏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二是知道这一原因后,学会用一种简单的符号化方式将这一变化表征出来。显然,这样的学习过程和认识结果,会使学生形成对化学科学独特的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和视角的赏析与价值认同:世界万物万千变化的宏观现象,深入其微观探索,可以得到规律性认识,并且对于这些规律性,化学学科还能用特有的符号化方式进行表达。这样的影响,远比掌握某个具体知识要有意义得多。因此,如何帮助学生自我建构起化学反应总伴随有能量变化的微观视角并获得认知,从教育的本原来讲才应该是本节课最核心的目标!
2.学生能够掌握哪些化学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能力
学生已经具有了化学反应基本特征及其反应本质基本了解的知识。因此,借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类比与迁移,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对化学反应总伴有能量变化的本质的探讨这样一个新认识,是该节课教学对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发展培养上的教育功能所在。课堂教学应该从这样一条教学主线出发,即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反应物发生了什么变化?生成物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除了导致物质组成的改变,还导致哪些变化?这样的变化有可能导致哪些宏观结果?物质的变化过程可以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过程也能否用这种符号化的方式表达?热化学方程式书写与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的差异在哪?为什么?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串解决与演绎思维,逐步养成学生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习惯,完成学科素养有关“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要求。这种自主解决问题获得新认知的过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它远比知识的记忆来得重要。
3.学生能够掌握哪些有关的化学知识与技能
该节课的核心是如何认识化学反应总会伴随能量变化的本质的认知培养和能力培养,核心知识与技能应该是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通过自我建构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本质的了解,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书写热化学方程式为什么与化学方程式有不同的要求,其不同点所反映的本质是什么。因此,这样的认知结构形成,可以更加有效地固化并转化为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及素养。
三、基于化学学科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探讨
由该节课教学内容的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价值分析可见,课堂教学中的学科素养教育功能的挖掘与利用,应该紧紧围绕解决学生的认知冲突即“为什么化学反应总会伴随能量变化”这一主线,以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化学反应与能量关系的初步认识为教学目标,以真正理解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要求为教学效果评价的效标。由此,进行教学再设计实例的过程分析见表3。
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能体现学科本质特征的关键成就[4]。这种关键成就不是先天而是通过学习以及其他活动逐渐养成的后天行为,它的形成不仅需要结构化的知识技能,更需要基本方法和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转型,教学强调的不是记住了“是什么”,而是解决了“为什么”。十四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反思表明,就化学这门科学课程而言,阻碍教师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不是理念,而是教师对课程教育的上位认识和学科本体知识的教育价值与功能的认知水平。因此,构建一个专业教师发展的体系与机制,是推动课程改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实的核心问题。
――――――――
参考文献
[1] 王云生.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确定―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
[2]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 陈树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担当―我的“核心素养”观[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过:“化学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培养化学科学素质,不仅要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因素包括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表达七种能力,其中思维是智力因素的核心。上述全部质量因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皆能得到一定的训练,而且非智力因素也与所增长。”为此,运用化学实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一、强化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实验是化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地学习兴趣,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初次接触化学学科的人来说,学习兴趣的培养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所以,强化化学课的实验教学,能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演示和学生动手做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实际操作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对培养他们热爱化学学科,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大有好处。
二、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实验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上述“三大原理”进行探索、理解和辩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
三、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建筑术语:发透;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都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就解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一般说来,学生对化学实验有兴趣,但往往只是好奇驱使所致,由于观察实验时目的性不明确,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与那些关键设备的重要现象,加之演示实验时仪器少而教室范围宽、学生多,所以他们观察实验并不准确。为此,在可能条件下,教师宜改演示实验成并进实验。
四、运用典型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1、教师宏观地把握课标,教材的整体,知道通过哪些典型实验能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思维训练、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再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谈蓝色火焰就不足为奇了。
2、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给初中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十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发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然后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学习效果就比较好。
3、选用一些中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中学教材和历届高、中考试题,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学习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颇有作用。
五、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重视让学生从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等,全面提高化学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注重化学实验教学应是每个化学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教学中只有多做实验,让学生养成勤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磊.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2009.09.
[2]肖常磊,钱扬义.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一、根据科学经历和科学家传记,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
化学学科的内容不仅包括大量的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教材中记述了不少科学发现的经过及科学家传记。高中教材中有很多科学史话,如氯气的发现和确认、苯的发现和苯分子结构学说等,阐明了化学物质是通过一个个实验被人们所逐步发现和确认的,给了学生生动的启示:平时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索、大胆猜测,勇于实验,就有可能发现自然界中的奥秘。这些内容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眼界,还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以及科学精神的熏陶。科学过程呈现知识的来源,使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成为可能。在阐释化学知识来源时,一些曾经或者正在困惑人类的化学问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意义重大。
二、利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培养中学生科学思维的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例如,学习“水”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发现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又如,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的演示实验,将其改为探究实验方法,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等等。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因此,教学中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并开展自制仪器、自制实验装置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探究热情,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加强学生化学知识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化学;教学;素养
一、化学科学素养的涵义
化学科学素养属于科学素养范畴,并具有化学学科的具体内涵.化学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化学知识、化学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化学科学的理解、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化学科学素养是可以经过教育,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内在品质.
一、更新化学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社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要求都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只关注化学知识的传授,一味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毛病,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单一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模式转向多元化教学模式相结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并把多种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它们能发挥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落实化学教学中科学素养培养内容,努力实现培养目标
1.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
(1)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高中化学系统的学习,将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而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将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创设问题情境.例如,水能灭火,但将水滴在酒精灯上却能生火.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以这样的问题引人新课的学习,必将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是适应新时展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能力更是人们终身发展的必备技能.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课外的学习中,例如,预习,做作业、复习等,应针对不同环节的特点,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m在掌握化学方程式这一环节,一般都是学生课后背,教师课堂默写,然后批改,反馈.针对化学课堂时间比较紧张,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掌握这一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方程式,教师设计了两种讲义,一种讲义有要求,有具体的方程式;另一种讲义只有要求.学生可以根据前一张讲义自己背诵方程式,在根据后一张讲义自己默写方程式.每天布置一部分,学生完成效果很好.
2.注重科学方法的指导,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包括观察、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科学实验、科学假设等.它们是相互联系,逐渐深化提高的.通过化学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中,一般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8个要素.由此可见,经常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的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初步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合起来称为科学态度,科学态度的培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
(1)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如发现在讲课中有知识性错误,不要遮掩,应及时纠正错误,并向学生道歉.再如,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按规则操作,如实记录,不能弄虚作假,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做好实验.又如,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应给出明确的回答,不能模糊应对,不懂装懂,更不能装腔作势.
(2)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化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确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实验本身是一个严格的科学过程,要想获得实验的成功,必须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虚假,并且必须把各项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实验的每一步操作和观察都要求学生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包括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在内,是认真对待,还是敷衍了事,这里也有个科学态度问题.
(3)联系化学科学史和故事,开展科学态度的教育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知识教学不断地向学生介绍老一辈科学家研究科学、探索真理的动人事迹.科学家那种对工作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科学研究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了真理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品质,都是教育的好材料.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学素养;创新能力;有效途径
新课程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在此基础上,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入手,实现真正意义的新课程改革。下面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谈谈自己的
做法。
一、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提升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形成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1.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创新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使受教育者能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注意化学现象到认真观察实验开始,从有意义地思考到热烈地讨论,学生能自觉进行知识的形成。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只有“动”,才能观察到生动有趣的化学变化。此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现象,不随意放弃任何小细节。对于观察到的小细节、小现象要给予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就观察到的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在陈述观点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最终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培养创造兴趣。
2.把化学实验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把实验还给学生,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让学生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来分析现象及处理结果,这样学生可以独立地积极思维,
也可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抓住关键点进行点拨,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发,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受束缚,创新思维才能产生。
二、合理设计三维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实施科学素养培养的因素,把其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备课中合理设计三维目标,把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找出最佳渗透点和结合点进行教育。
三、设计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1.自主实验课程
学校化学实验室可以全部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校本课程安排的时间到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在进行实验前,教师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仪器、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基础之后,可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使有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设计能力。自主实验满足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好奇心,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2.实践课程
化学离不开生活,化学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参加不同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化学。如,学习了获取洁净的水之后,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参观县城的污水处理厂,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污水的处理过程和净化原理的认识,同时也学到了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学习了乙酸的酸性后,可以让学生回家用厨房的常用物质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并比较实验的效果和观察到的现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到化学,体味到化学,加深了对化学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学以致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了见识,提高了科学素养。
四、合理利用练习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化学习题的教学中,把习题作为载体进行思维方法方面的培养,对养成学生如何思维、敢于思维、善于思维的习惯具有深远意义,对学生终身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解题思路的讲解,对那些一题多解的问题,要鼓励从多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使学生思路开阔,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根据性质判断某物质的题目,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严密合理的逻辑推理,
以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有关社会、自然、科技的题目,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关心自然、社会、科技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使他们逐步形成对社会、对自然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化学教学中,要求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真正发挥化学教学在提高学生甚至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在培养学生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理念强调化学学习方式的特征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针对不同的实验内容,应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和具有启发性。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化学是研究自然科学规律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素质教育学科,这门特殊的学科需要特殊的教学方式,那就是化学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来理解概念和原理;通过实验教学来验证和探究物质和物质变化的规律:化学教育离不开化学实验,而且只有加强和完善化学实验教学才能促进化学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化学教育正在面临改革,这是化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加强实验教学正是趋势所在。目前,全国各中学均增添了各种仪器设备,并改造装修实验室,使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相比从前有了很大提高,但这并不表示实验教学已经足够了。事实上,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还在初步发展阶段,化学实验教学的各种功能还没有落实到位,大部分学校还只是拥有硬件设施,缺乏软件设施,这些软件设施就是化学工作者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甚至包括教学设置等等。很多中学的实验教室虚有其表,包括一些多媒体实验教室也没有物尽其用,这些表面现象还很严重,化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学科,实验教学说小事影响教学质量,说大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想要真正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必须要把化学实验教学落到实处,从理论到实践多方面加强和完善,使其发挥应有的功能。
二、科学处理教材内容,让教材更具实用性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和内容编排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自主创造的广阔空间。教材是教学的最基本依据,化学实验主要有实验设计、科学研究、思考讨论以及各种实践等基本形式,没有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之分,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情况科学处理教材内容,开发新的教具,选择合适的辅助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完善,有效补充教材内容方面的不足之处。深入研究教材,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组织有效教学,拓宽教学的空间,全面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培养正确、科学的学习态度
在高中化学实验当中,常常会出现现象不明显的情况,例如有时候产生的沉淀量较少或是实验发生的气体不够多,难以察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反应过快,在学生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现象都已经过了,不容易察觉到,这些情况下都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有很细致的观察力,有的实验往往都不能一次就做成功,需要反复进行好几次,才能够观察到化学反应的发生,或者是因为一些很微小的步骤没有注意到,就搞错了,导致最终实验无法正常完成,需要重新从头开始做,这一系列的状况都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要有很大的毅力,不害怕麻烦和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还有一些实验的结果和书上所陈述的结论不太一致,这时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抱着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在做实验记录或者是完成实验报告的时候都要以自己做的实验为准,不能一味地迷信书上所说的,高中化学实验就是要培养起学生对于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这样才能够真正学习到知识。
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手段实施教学
1.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演示型实验,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知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采取“先讲解、再演示、后总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从而渐渐失去对化学实验的学习热情与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根据探究式教学的设计规律,将教材中的部分演示型实验改为探究实验,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努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虽然探究式教学方式比较耗费时间,但是能够使学生相对牢固的掌握知识,为今后的复习节省了大量时间。当然,我们在设计实验时,没有必要将所有演示实验都设计成探究实验,只要将其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精选出来即可,相对简单一点的知识还是应该通过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掌握。因为,学生只要掌握了核心知识和基础概念与规律,就大致掌握了化学知识的主干,并有利于形成拓展知识结构的能力。
2.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实验教学。如果脱离实际生活来解释化学知识,会让学生的学习不切实际,增加其学习难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形成自身感性体验,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材中的各个章节都使用了较为浓重的笔墨来描写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学科思想。通过深入研究教材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化学知识都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得来,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认真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素材,就可以从学生身边着手,从学生司空见惯的实例出发,将学生引入熟悉的教学情境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的轻松性和愉悦性,使学生深刻感受化学知识的广大用途。
五、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关键词]科学素养 化学能力 素养培养
何谓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心理及文化的整体养量水平。它不仅要求人们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具有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提出挑战的探索精神,具有不断接受知识、更新知识的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初中化学义务教育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从学生化学科学的知识能力、思想水平和品养等方面着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一、巧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能力
化学科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与个性特征。它包括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想象;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概括、抽象、推理和论证:应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客观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处在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应巧设实验从注意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化学科学能力。
1创设趣味实验,培养注意能力。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2投影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觉、知觉事物的变化,自觉地进行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借助摄影演示实验,既能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更易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的观察。
3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熟记操作要领,培养动手能力。
4利用选做实验,培养思维能力。通过选做实验,可以培养和诱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对某些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中,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且还能使他们逐步学会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5做家庭小实验,培养创造能力。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如,根据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和性质,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净水器等实验。
二、多元化培养化学科学思想水平
1.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有机渗透,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量变到养变等观点学习和认识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结合教学内容、化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坚忍不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的作风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研究方法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道理。
3.环境保护意识水平。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物养在不断运动变化,并按一定程序循环着,组成了环境物养的平衡体系。而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却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新教材的有关章节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师应通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三、多方式培养化学科学品养
1.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引起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达到预定目的的意念。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有效的方法。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自然科学。故在教学中应始终贯穿理想教育这一主线,通过具体的实例,如宇航员的航空服、高强度的碳纤维、奇妙的隐身衣等,讲述现代材料化学对社会的贡献,生动有趣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2.培养学习兴趣。化学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化学力求认识,趋近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对学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在其中得到乐趣和满足。化学教学中丰富多采的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教学情境。
3.建立学习情感。情感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愉快、热情的良好情感,可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悲伤、灰心、冷漠、烦躁等不良情感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尤其对学困生)的热爱、信任和尊重,教师高尚的人格,以及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化学教学 美育 科学素养
化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
是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知识、方法和态度,从而形成科学能力为
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科学素养为目标,这是基础理科教育的共
性之一。基本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
学观、科学品德。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同时又有较强的理论性,化学实验
现象给人以美的直观感受,对物质结构等的理解更需要形象思维和想象力,
要提高学生的科学品德、科学能力等科学素养,可通过在化学教学中渗透
美育来实现。
1、问题的提出:
美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对绚丽缤纷的现实美、百美齐汇的艺术美
的感受和鉴赏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培养情趣,陶冶情操,使自己趋于
完善。然而,美不仅存在于文学艺术、大自然及现实生活之中,而且也
存在于实验性及逻辑性极强的自然科学---化学之中。化学作为一门自
然科学,不只是启迪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真谛作缜密、深邃、冷静的思考,
显示事物的“美”,而且能揭示其“真”。化学中的美不仅影响到学生科
学品德、科学方法、科学观形成、而且能促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能
力等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但目前通过中学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知
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普遍受到重视,而通过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
美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及还比较薄弱。
2、理论基础:
(1)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智力活动是大脑左右两半球的
协同活动,它包括观察、想象、记忆和思维等,其最高形式是创造性。美
育通过对美好形象的感知、记忆、鉴赏和创造,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观察、
记忆、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并且大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因为创
造是以右脑的形象思维运用左脑的语言知识的结果。美学观点认为:形象
思维与抽象思维是相互促进的。席勒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
了首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化学
理论及实验操作时,要十分重视学生对化学理论美和实验美的鉴赏能力。
富于美感的化学实验和造型美观的化学教具是形象思维通向抽象思维的桥
梁。因为它可启迪学生智慧,激发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索、追求、发现,
从而增长才干,发展创造性思维。
(2)人的智力素养发展与非智力素养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若知识、方法和
能力是科学素养中的智力因素,那么,科学观和科学品德可看作科学素养
中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虽然并不直接介入认识过程,但它与能力形
成密切相关,“在认识过程中起着动力、定向、引导和强化作用”,科学品
德是整个科学素养的动力系统,维持并支配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
影响到一个人所能达到的科学知识与能力的水平。
3、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通过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品德 科学品德是构成科学素养的要素之一,它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态度(作风)四个子要素。
(1)学习化工产品和化学生活用品培养学生理解美的能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化学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每年都有多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工产品问世,其中不少产品除了实用以外,还具有优美的图案和造型,柔和的色彩、精美的花纹。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注意到这些,就可以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例如:通过介绍在普通玻璃的一般原料里加入某些金属氧化物,这些金属氧化物均匀地分散在玻璃里,就可以使玻璃呈现出各种颜色。加氧化钴呈蓝色,加氧化亚铜呈红色等,不仅可使学生了解到这些化工产品和化学生活用品的生产原理,也可从这些五彩缤纷的产品及用品中感受到色彩美。从金属的焰色反应的实验中,使学生了解到节日里色彩绚丽的焰火及军事上的信号弹是锂、钠、钾、钙、锶、钡在灼烧时发出的各种彩色谱线,同时培养了学生理解美的能力及科学内涵,激发学生“求真”和“向善”。
(2)以化学工艺为基础,发展感受美的能力,并逐步养成各种审美观念。 许多化工生产的工艺管理和实验操作技能技巧,蕴含着布局巧妙的工艺美,流程的设计、仪器及设备的组装会给人一种有序、匀称、和谐的美感,对这些设备及流程的探讨会激发学生向往和追求美的愿望。例如:对仪器的装配规则“从左到右,自下而上”的讲解及组装的演示,使学生从有序和对称中感到一种协调美。从结构模型、直观教具的观察中感受到造型美,并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通过对美的体验,学会审美、求美、爱美。
(3)渗透化学实验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化学实验是洞察化学世界的窗口。从这里学生才能真正懂得科学技术延长了人类的双手,拓宽了人类的视野。正如通过化学实验确定了质量守恒定律的俄国着名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所说,首先揭开自然界内部殿堂帷幕的,就是化学实验。一项好的化学实验,往往体现着对完美的追求。十七世纪中期发明的天平,十八世纪,Kipp制作的启普发生器等,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堪称化学实验艺术品而流传至今。化学史上林林总总的实验仪器不仅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而且给人以智力上的满足。通过化学实验,激发求知欲,培养创造性思维,树立学生热爱科学的理想,对科学事业充满热情。教学实践及许多调查表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艳丽的色彩、奇特的气味及其它奇特现象,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探求欲望,一旦保持下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
(4)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美和时代美培养学生科学情感
社会美的范围十分广阔,简言之,现实生活中的美,除了自然美,都属社会美。人是生活的主体,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构成整个社会生活的核心。因此,社会活动的美,社会实践成果的美,实践主体的美,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美的具体体现。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向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在此过程中,人们自然要与物质发生关系,而物质又是化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化学学科赖以成立的基础,因此化学中蕴含着社会美。许多物质的合成,化学规律的发现及其应用,展示了化学学科的社会美。从钻木取火到高能电池的广泛应用,从茹毛饮血到现代铺天盖地的各类保健、营养品的涌现,从树叶遮身到涤纶、人造羊毛等新颖衣料的生产,从对自然的崇拜到“神州5号”载人飞船的顺利升空,现代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宇宙奥秘的探索,从鸿雁传书到现代巨型计算机及IT业为龙头的新材料、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从量子力学到近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形成,从“上帝造人”到生命物质—尿素的合成,从神农尝百草到抗SARS病毒的药物的研制,无一不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完美。化学为现代社会奉献了上千万种新物质,这些物质已进入了千家万户,丰富和美化了现代人的生活。化学研制的各种高、精、尖材料大显其能,推动着核能、宇宙航行、电脑等科技事业的发展。据化学家预测,化学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心科学”。化学还将制造出分子修补技术,治疗遗传病和分子病,这将会给人类未来产生更美的憧憬。通过这些实践成果的美,可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良好兴趣以及热爱科学,对科学事业充满热情和理想,坚持不懈,矢志以求,为科学献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