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食品企业经营战略

时间:2023-08-25 16:54:51

导语:在食品企业经营战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食品企业经营战略

第1篇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公司广大员工对北京(来自)公司专家组的莅临指导,表示最衷心的欢迎!(介绍本公司领导)

我们**公司是豫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家食品企业,经过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同行业中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企业。为了提升企业形象,规范企业管理,取得更大突破,公司决定在北京**公司的指导下,对公司进行全方位的CI策划设计。CI系统的实施主要包括理念识别、视觉识别和行为识别的策划与设计。我们进行CI系统的实施,是将企业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达系统,传达给**周围关系者,使其对**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也可以说就是为**改头换面,换血健身,为公司创造最佳的经营环境,塑造富有个性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经营战略。通过CI系统的实施不仅对公司现有的办公系统、生产系统、管理系统以及营销、包装、广告等宣传形象形成规范设计和统一管理,由此调动企业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归属感、认同感,使各职能部门能各行其职、有效合作,而且通过一体化的符号形式来形成企业的独特形象,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来提高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增强社会大众对**形象的记忆,提高对**产品的认购率,使我们的产品更为畅销,从而为**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今天起公司CI系统就要正式启动了,(来自)这是我们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一步,因此,我们各个部门、各位员工都要高度重视这件事情,把它当作工作中的重点来做,认真细致的做好涉及本部门的工作,全力以赴地支持、配合专家组的工作。另外,CI系统工程是又是一项长期工作,以后还有大量的后续管理工作要做,我们各个部门、各个员工必须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司的形象深入人心,使员工对公司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公司的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以及员工的行为模式等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

第2篇

让我们把目光投射到与每个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全球食品行业。食品行业的跨国经营由来已久,全球化进程至今兴盛不衰。进入21世纪,全球食品巨头在新兴经济市场的发展与扩张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它们在传统发达国家市场上的渗透与挖掘亦是紧锣密鼓、风生水起。在此,我们以联合利华、达能、雀巢在美国冰激凌和乳制品市场上进行布局的实例,考察它们如何在新形势下积极应对企业经营使命的三个基本维度:产品组合、经济效益、社会责任。

我们发现,出于对企业竞争优势及其社会合法性的双重考虑,来自欧洲的跨国食品企业在美国的战略落地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和比较相似的模式。它们准确灵敏地预见和应对社会潮流和消费趋势,紧扣营养、健康、时尚,以及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等主题进行全球经营,并以此为基础来指导其美国布局。

欧洲三大食品巨头一览

在欧洲食品企业中,雀巢、联合利华、达能堪称三大巨头并立,其足迹遍布全球(见图1)。虽然都是大型的食品企业,但它们并不全面出击。基于其历史渊源、文化传承、核心优势和未来的战略定位与规划,它们在经营领域的选择、发展与挖掘各有侧重,分别专注于某些产品品类和重点地域市场。可以说,三家企业在业务定位和经营方针上都非常严谨自律。明确清晰的定位,专注一致的践行,颇为值得借鉴。

作为全球最大食品企业的雀巢,其业务范围最为宽广、产品品类最为齐全、地域覆盖最为全面,咖啡、巧克力、瓶装水、婴儿营养等多项业务位列全球第一。 以“好食品,好生活”为口号,雀巢的信条是“营养,健康,通润”,旨在发展高附加值以及引领消费潮流与时尚的食品业务。联合利华则是一个食品业务与家居日用产品齐头并进的企业。年销量在10亿欧元以上的品牌高达14个之多。其口号是使人们“看上去美,感觉着好,最大限度地尽情享受生活”。在食品领域,联合利华拥有立顿茶与和路雪冰激凌等全球知名品牌,其宗旨与雀巢如出一辙,强调“营养与健康”。以酸奶起家的达能,在全球鲜奶制品市场排名第一,声称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以“通过食品达到健康”为使命定位的公司。在过去的10年间,达能逐渐剥离了不甚符合这一定位的肉食、奶酪、啤酒等业务以及曾经在全球排名第二的饼干业务。

全球战略与美国布局

浏览三大公司的网站,阅读它们的年报以及相关的行业年鉴与媒体报道,几个突出的印象萦绕笔者脑际,挥之不去。

第一,这些企业对食品行业有着持久的专注和不懈的承诺。无论如何措辞,其宗旨皆是清晰明了:通过提供优质的食品帮助消费者达到营养、健康、厚生、通润的生活境界。

第二,这些企业信奉品牌的力量。他们通过不断创新去提高产品品质,放大强势品牌的效应,并致力于新兴品牌的推出以及明星品牌的收购。

第三,每个企业都不失时机地通过兼并和收购在不同的品类和区域市场上进行优化布局,力争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稳定、均衡的持久增长。并购和剥离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第四,在最近的宣传中,包括在其官方历史对近期企业作为的陈述中,大家都不厌其烦地夸耀自己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成就和承诺,比如,环境保护、绿色农业、可追溯原料供给、公平交易、儿童营养、医疗保健、弱势群体和劳工关怀等诸多领域,大张旗鼓地强调自己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极端关注和良好表现。

第五,都在积极抢滩中国、印度、巴西、印尼等新兴经济市场,并将这些市场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明显地流露出不可抑制的兴奋和好感。

无论任何行业,大家对新兴市场的青睐和倚重是理所当然。谁也不愿意轻易放过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最为闪光的节点。然而,纵观三大巨头的发展历史,美国市场对它们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即使在大家都觊觎新兴经济市场的今天,这三大食品巨头仍然没有小觑相对成熟的美国市场所具有的增长潜力。毕竟,这里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拥有数量众多的较为富足的消费者群体。

雀巢在美国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1/4左右。达能集团则在其最大的业务领域里极端看好美国市场。现任CEO Frank Riboud评论道,2012年,美国的酸奶人均消费量仅仅是每年6公斤左右,远远低于欧洲的年人均30至35公斤的平均水准。帮助美国消费者形成对酸奶制品的习惯性消费和依赖,将会使达能在美国的业绩进一步提升。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大的食品公司正在成为大的制药公司”。无论是雀巢还是达能,都在大举进军“医用营养”与“治疗性食品”领域。这一巨大的潜在市场的最大亮点,无疑还是医疗费用支出高居全球第一的美国。

其实,这三大巨头在美国的并购和剥离一直在停停走走中进行着。进入21世纪,其目的更加准确、清晰。每一个企业都在企图更新和优化其产品组合,增进自己的经济效益,并同时向美国消费者以及公众和政府展示自己卓越的社会责任感。

联合利华全资收Ben&Jerry's

2010年4月,联合利华以3.26亿美元全资收购年销售额2.4亿美元的美国著名冰激凌企业Ben&Jerry's。联合利华占据全球冰激凌市场1/5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冰激凌的销售占到联合利华总收入的15%左右。收购Ben&Jerry's,在美国冰激凌市场上给了联合利华一个重要的支点,帮它进入了“超级优质档次”的细分市场。这样,以梦龙为高端旗舰品牌风靡欧洲冰激凌市场的联合利华,得以在美国市场以一个大众喜爱的本地明星产品去抗衡同属于超级优质档次的老牌劲旅哈根达斯,同时也使其冰激凌产品线的组合更加丰富完整,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挑战雀巢在美国本土市场的领先地位。

作为一个在美国极具号召力的著名品牌,Ben&Jerry's无疑也为联合利华的社会形象贡献良多。成立之初,Ben&Jerry's曾经硬性规定,从CEO到清洁工,公司内所有人的最高工资不能超过最低工资的5倍。公司给员工灵活的工作时间,采用扁平的组织机构,营造宽松自由的组织氛围,构建平等互助的企业文化。他们只选用优质的佛蒙特奶牛所产的牛奶,意在支持本地农民的生意;关注弱势群体,主动购买城市低收入阶层人士所生产的原料供给。每年税前7.5%的利润被捐入Ben&Jerry's基金会,用于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对美国消费者的调查表明,鉴于Ben&Jerry's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出色表现,大多数人愿意为Ben&Jerry's的产品多掏10%的溢价。

达能分阶段兼并Stonyfield

2001年,以酸奶起家的达能,看上了美国酸奶市场上排名第四的有机酸奶制品厂家Stonyfield。作为全球鲜奶制品排名第一、美国酸奶市场排名第二的企业,达能希望了解和发展有机奶制品市场,从而填补它在这一业务领域中的空白。于是,达能出资1亿美元获得年销售收入8500万美元的Stonyfield 40%的股权。在美国,健康风潮的强力侵袭,大家对巨型跨国公司标准化加工食品的怀疑和厌倦,使得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和高端客户逐渐拥抱有机食品的概念。2000年,美国的有机酸奶市场增长率达到43%。顺应消费市场的趋势和潮流,推动产品的高端化和时尚化,此乃达能并购Stonyfield这一美国有机酸奶企业的初衷,也是达能在其主营的酸奶业务总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Stonyfield于1983年成立。 他们坚持付高价使用新英格兰地区的有机牛奶,支持奶农转向有机奶的生产。他们还致力于减少能源的应用、包装上的浪费以及温室废气的排放。该公司拥有整个新罕布什尔州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系统。他们将税前10%的利润捐给环保组织。在2004年之前的12年间,年增长率达到22%。其盈利主要得益于较高的溢价和低于行业水准一半的广告投入。2004年,达能将其控制的股份追加到80%。2008年,Stonyfield销量达到3亿美元,保持了其全球有机酸奶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雀巢染指哈根达斯:与通用磨坊平分秋色

著名的哈根达斯冰激凌品牌,在全球市场的经营权由美国通用磨坊公司所拥有。而在其发源地美国以及北邻的加拿大市场,哈根达斯的商标权则由雀巢公司所独家拥有。这一特权的获取,得益于雀巢公司在关键时刻的果断出手。早在1999年,哈根达斯与雀巢的冷冻甜点业务组建合资企业“美国冰激凌伙伴”联盟,各占50%的股份,共同分销双方的产品。合资联盟的条约规定,如果一方被收购,另一方有权买断被收购方所拥有的联盟股份。2001年,哈根达斯被其母公司迪亚吉欧以59亿美元出售给通用磨坊。雀巢不失时机地斥资6.41亿美元,依据合同预案条款购得该联盟的另一半所有权。这项交易,给雀巢带来在北美市场上为期99年的哈根达斯商标使用权。

2011年,美国本土市场就占到哈根达斯全球总收入的45%。美国每年人均冰激凌消费量接近20磅。在哈根达斯这一业务上,原本比较土气的通用磨坊,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高调出击、不断营造和维持哈根达斯的品牌神化。雀巢声称自己的食品不仅要营养健康而且要满足人们审美和社交的需求 (socially desirable)。如何在平民主义意蕴超强的美国市场进一步提升哈根达斯的品牌形象和经济效益,雀巢所面临的挑战也许比通用磨坊所面临的要更加严峻。好在他们还有大概90年的光景去应对。

第3篇

关键词:食品饮料业 社会责任报告 信息披露

一、引言

食品是人们生存生活的基本前提,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食品安全关系重大,而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却层出不穷。特别是接连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如三鹿、双汇等曾在行业中享有良好声誉的领导者都涉足其中,更对行业形象造成极大打击。如何使行业走出失信困境,并使民众真正享有安全、健康的食品,除了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更需要食品企业自身的努力和提升。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来看,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社会责任报告对食品安全等相关信息进行详细的披露,有利于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改善社会责任管理,更是重拾公众信心的有效手段。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有责任不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披露环境信息,承担社会责任。根据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上市公司共有13个行业大类,其中食品饮料业包括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的概念是1924年美国学者奥立佛・谢尔顿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有利于增进社区利益,社区利益作为一项衡量尺度,远远高于企业的盈利。随后,受托人观念、利益平衡观念和服务观念扩大了传统的社会责任理念的范畴。人们认为作为个体的企业及管理者不仅要满足股东的权益,而且要满足顾客、雇员和社会的需要,有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去造福公众。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广泛传播及各国政府和组织制定的法律法规、相关标准的颁布,企业普遍被认为负有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慈善责任在内的多项责任。随着企业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入,以及不断高涨的社会责任运动,人们要求企业扩大其披露范围特别是披露其政策和经营活动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20世纪早期就有企业开始在年度财务报告中以简单描述的形式披露一些社会责任信息。例如美国钢铁公司从1905年起,开始在年报中披露雇员住所、建设社区等相关信息。20世纪80年代起,为了应对激进环保组织的责难,西方企业不再满足于只在财务领域或媒体中提及其在环境领域的表现,开始独立于年度报告专门披露有关环境内容的环境报告。1989年,挪威的Norsk Hydro公司公布了全世界第一份独立的企业环境报告。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利益相关者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推行,逐渐演变出“健康、安全和环境报告”、“企业责任报告”、“三重底线(Tripe Bottom Line)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诸多不同名称命名的非财务报告。目前,全球优秀公司通常都会将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战略、方式方法,以及其经营活动对经济、环境、社会等领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取得的成绩及不足等信息,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通过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向利益相关方进行披露。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中,学术界一直努力在寻找能够客观衡量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计量方法。Waddock和Graves(1997)将企业社会责任的计量方法归纳为调查工具选择法、声誉指数法、内容分析法、行为感知计量法、案例研究法等。Maignan和Ferrell(2000)则将计量方法分为三大类:专家评估法、单项和多重指标评价法和管理者分析法。Turker(2009)综合他们的观点,归纳出声誉指数法、单项和多重指标评价法、内容分析法、个体层次上的CSR计量法和组织层次上的CSR计量法。我国学者李皎予、宋献中(1989)和孟凡利(1994)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计量的基本方法,包括成本效益法、成本支出法和文字表述法等。李正、向锐(2007)归纳出社会责任会计方法、声誉评分法、内容分析法和指数法,并认为指数法是较为公正客观的企业社会责任衡量方法。由上可知,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计量方法上,界限比较模糊。综合以上观点,本文采用了国内外学者运用比较普遍,能够较好体现出利益相关者理论思想,被认为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设计较好、也较容易理解的指数法来进行研究。本文选取了沪深两市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2006年至2010年间公开的53份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了报告的披露概况并对报告中各小类信息分定性和定量描述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以试图为进一步规范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提供经验。

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现状分析

(一)数量分布 截至2011年7月1日,沪深两市的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共有90家。本文通过上交所网站、深交所网站、企业官方网站、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资源中心等途径收集了2006年至2010年总计21家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累计的53份社会责任报告。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所示,可发现以下特点:第一,从2008年开始,报告的披露数量有所增加,但报告的企业数量仅占该行业上市公司总数的30%左右,数量仍然较低。第二,报告还未形成固定制度,虽然大多采用年度报告的形式,但缺乏连续性。如在2006年报告的5家上市公司均未在2007年继续报告;还有的上市公司在某一年报告后就再没有过,如南宁糖业和通威啤酒都仅在2008年过一次。

(二)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依据 目前,社会责任报告仍处于自愿披露的阶段,还没有被统一认可的编制指南,形式和结构比较散乱。现有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依据如表(2)所示。从表(2)可见,在2006年至2010年间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的21家食品饮料上市公司中,大多数企业没有明确的编制依据,只有7家企业在报告中直接指明了其编制依据,且编制依据呈多元趋势,即没有任何一种指引被该行业上市公司普遍使用。其中较具影响力的是表(2)中编号为①、②、③的规范。而上述三者中前两者只是方向性的指导,只有社科院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有较详细的操作规范。因此,可以说我国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尚缺乏统一规范,编制的随意性比较大,可比性较差。

三、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内容解读及可信度测试

(一)社会责任报告的定性披露信息分析 李正和向锐将社会责任信息的范畴界定为环境问题类、员工问题类、社区问题类、一般社会问题类、消费者类、其他类共六大类十七小类的活动,以此来研究报告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本文参考这一观点来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进行定性披露信息分析。在食品饮料行业,最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是确保其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不对其安全和健康造成损害。考虑到在食品生产中,原辅料的卫生安全对于产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健康安全的原辅料,绝对生产不出安全的食品。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有效运行是确保产品质量达到顾客放心、满意的关键。因此,本文将消费者类信息扩充,细分为质量标准认证信息、供应链管理信息、关注产品安全的其他举措等具体小类,以反映企业在产品安全上的政策和管理措施。最后为了解企业对社会关注度的重视程度,增加了对意见反馈表的统计。按照这一思路,整理出六大类二十一小类信息如表(3)所示。表(3)结果显示:(1)对于环境类信息,报告披露程度参差不齐。披露最为详尽的是污染控制及节约资源与能源方面的信息,分别有46份和42份报告进行了披露,占到报告总数的86.79%和79.25,披露较少的是环境污染恢复和支持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均不足25%。这说明该行业上市公司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还停留在比较被动的层面,普遍认为有责任去控制污染、节约能源,但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努力恢复和努力研发以主动提供支持环保的产品的意识尚未形成。(2)员工类信息披露的比较全面,主要注重员工健康与安全和员工培训以及其他(主要是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文化活动以增强员工精神凝聚力),但对员工失业安置信息披露的很少。(3)社会类信息披露的比较全面,披露最多的是公益捐赠、考虑社区利益和关注医疗、公共安全或教育,其他项目披露的比例也都超过了35%。(4)消费者类信息作为食品饮料业的关键信息,各具体信息的披露比例都不足65%,披露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公众需要。特别是供应链管理和质量标准认证信息这两个关键指标,披露比例仅有60.38%和54.72%。从内容上看,对披露的信息描述的也较粗略,较多是概括式的叙述或表决心,流于形式。如有报告称“打造了一条完整的、有足够控制力的从农田到餐桌的新型食品安全供应链”,但没有供应链如何完整及关键控制点的描述,缺乏更为详细的在政策和标准管理上的信息;或只是提及本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哪些,没有对其如何有效运行的描述,更缺乏具体数据或实例的统计说明。另外,许多公司担心在报告中公开违规事件会带来不良影响而选择不披露此类事件及其后续处理情况的说明。如双汇发展在2011年3月15日被曝光出 “瘦肉精”事件,但在随后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对此重大违规事件只字不提。如果公司能够采取正面态度披露此事造成的影响以及为防控此类事件而采取的整改措施,确保消费者和公众的知情权,完全可以借此来传递公司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以及积极补救的态度和行动。(5)其他类信息中,主要披露考虑了供应商的利益,对债权人的利益关注披露的较少。(6)只有4份报告设置了反馈意见表,不便于读者和公司沟通,可见公司不太注意社会责任信息的社会关注度。(7)大部分企业第一次编制的报告比较详细,其后几年的报告内容重复,缺乏新意,看不出针对性的持续改进计划。有个别企业甚至了第一份报告后就偃旗息鼓,终止报告工作。

(二)社会责任报告的定量信息分析 根据《可持续报告发展指南》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的相关规定,报告的绩效指标主要分为经济业绩指标、社会业绩指标、环境业绩指标。本文参考了规定中的具体指标并借鉴了许家林和刘海英在研究央企社会责任报告中对关键绩效指标的选择,共选取了二十三个具体指标进行报告定量信息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按上述指南的要求,某些关键绩效指标如经济业绩指标中的客户投诉率和责任采购比率等本应进行选取,但53份报告无一对这些指标进行披露。对此类披露比例为0的指标,就未纳入分析。据此得出的各年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从表(4)结果可以看出,2006年至2010年间,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的报告的关键绩效指标披露整体披露比例较低,表明报告的定量披露水平远不如定性披露。除主营业务收入、公益捐赠数和环保总投资三项指标外,其他关键绩效指标的披露比例都不到50%。就三大类关键绩效指标披露来看:(1)在经济业绩指标方面,多披露了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净)额,而对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的披露比例都在10%以下。(2)在社会业绩指标方面,披露最多的是公益捐赠数量,有44份报告进行了披露;其次是纳税额和员工培训投入,分别为43.4%和32.08%;披露仅为10%左右或以下的是职业病发生次数、工伤事故、女性职工比例、残疾人雇佣率、志愿者人数以及员工流失率。反映出企业在自己应负担的对顾客和员工方面的责任不重视,多愿披露正面信息,对负面信息缺少披露。(3)在环境业绩指标方面,披露最高的是环保总投资、节约能源量以及废气废水排放量,而对单位产值能耗、单位水值能耗和废渣排放量披露较少,这可能和企业不太重视节能降耗的统计有关。

(三)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测试 由独立的第三方出具审验报告,验证和评价报告的真实公允性,可以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增加决策的有用性。53份报告第三方审验情况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现有报告均没有独立的第三方审验意见。只有个别报告采用引述第三方点评的形式来证明其可信性。其他绝大多数报告未经过任何审验,缺乏可信度和公众认可度。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我国食品饮料业2006年至2010年间公开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报告的上市公司总体数量很低。如2010年90家上市公司仅有17家上市公司报告,且大多数是酒类公司,食品类公司只有6家。报告大多采用年度报告形式,但时间未形成固定制度,缺乏连续性。(2)各企业在编制报告时缺乏统一的具体编制指南,形式和结构比较散乱。(3)已的报告整体水平不高,内容空洞,与食品安全相关实质性信息缺失。许多报告用大篇幅描述企业所获荣誉,而对负面事件及其处理情况避而不谈。(4)报告的信息披露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量化指标,对关键绩效指标的披露普遍不足,缺乏可读性和可比性。(5)的报告普遍未设置反馈意见表,不重视社会关注度。(6)由于缺乏强制性的第三方审计制度,的食品饮料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缺乏可信度和公信力。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并有规律地社会责任报告,并针对各行业制定可操作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2)引入第三方审计制度,以增加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3)企业在编制报告时应突出重要性,客观报告消费者等关注的食品安全相关问题。应主动披露负面信息及采取的预防、治理和善后措施。建议在报告后附反馈意见表发送给各利益相关方,以提高公众的关注度。(4)鼓励企业成立专门的社会责任职能部门规划、发展社会责任工作,以促进企业不断改进社会责任管理,提升社会责任报告质量,使报告真正成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管理工具。

参考文献:

[1]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