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6:54:53
导语:在地理教学的教学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中学地理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Improvement of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YAN Liujiang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College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19)
Abstract Geography teaching has over a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 The times of geography teaching method proposed new requirements, teaching methods to be soci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adapt to outsid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for improvement and change our method also raised new demands. Therefore explore reasonable geography teaching methods can help to improve geography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教学方法应发生相应的变化来适应时代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和建议。但是在实际的中学地理教学中,理想与现实还相差甚远。这也不符合新时代学生探索的需要。因此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有效地进行地理课堂教学,需要对中学地理教学方法做一些改进。
就教学方法而言,虽然从2001年开始我们国家开始第八次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而高中阶段的基本理念则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但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确未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一些老师做了一些改革教学方法的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绝大多数的教师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之中有人是困惑,困惑这些新方法是否真的有效?一些教师是因为觉得较之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这些新方法会花去更多的时间,而不愿意采用新方法。另一些教师则是因为自身的能力业务水平有限,而不能够很好地使用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因此抛弃了使用新法。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改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种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改革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1 改进讲授法,扬长避短
在目前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依旧还维持着非常传统的依靠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述、讲解、讲读地理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居于教学方法的主导地位。是因为这种方法有其优点。它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用最简单的方式将科学的地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节约很多的时间和成本。但是一堂高效、优秀的地理课绝对不是仅仅使用讲授法就可以实现的。讲授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它以教师为主导,不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来看,教材的难度较大。很多知识特别需要学生的理解。特别是是第一章、第二章的“宇宙中的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如果仅仅依赖教师单纯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会产生两方面的副作用。一是不能够将需要讲解的内容讲解清楚。二是,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容易讲得太多,让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体验。因此,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改革要从改进讲授法入手。既要将讲授法与其它方法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又要充分发挥讲授法的作用,吸收了启发式原则和直观性原则,改讲授法为启发式的讲授。在讲解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另外,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也给直观讲授带来了便利的条件,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资源。
2 重视实践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改革中学地理教学方法要重视实践的方法。“实践出真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些都说明了实践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实践对于地理这一学科的重要性更为明显。地理科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科学,它具有复杂性、间接性、综合性等特点。因为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地理环境,研究发生在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实践的方法。实践的方法自中学地理学科开设的初期就已经存在直到现在。它包括考察、调查、旅行、参观、测量等内容。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重视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倡导“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案例。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则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实践法可以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地理事物而获得知识,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但是在实际的中学地理教学中,实践法却很少落实,甚至很多的中学地理教学就根本没有离开过课堂。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实践法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学习中,学生在学习气温的变化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温度计测量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气温,知识一天中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形成气温日较差的概念。在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小小的地球仪模型,自己模拟地球的运动,化抽象为直观,方便学生理解。在高中阶段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的内容都可以用到实践的方法。特别是高中的人文地理部分内容。这部分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与同学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平时生活中学生可能并没有对这些问题引起注意。因此实践法是适应这一教学内容的很好的方法。比如学习工业农业的区位的过程中,企业如何决定自己的生产布局。可以带学生去农场、工厂进行参观。使地理学习与社会实际、生产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既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也能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联系并运用于实际。
3 有效使用讨论法,训练学生的思维力
改革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方法要有效使用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方法。很多老师喜欢在上公开课的时候使用讨论法,但是很多教师在使用讨论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使讨论法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原因之一是由于讨论法不好控制,加上一些教师和学生的能力水平的限制,很多时候讨论法往往流于形式。另外一些教师给的讨论题目太过简单,根本就没有讨论的必要,讨论也是浪费时间而已,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一些学生在讨论时开小差。或者是讨论的问题太难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讨论法是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方法。讨论法使用得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在实行讨论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使得讨论法行之有效,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选好相应的讨论题目,并指导学生做好资料收集方面的准备。其次,教师要掌控好整个讨论过程,使讨论顺利进行。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做好信息控制和信息反馈。及时处理好讨论过程中的意见冲突。最后,教师既要做一个讨论过程中的倾听者,也要做好讨论结束后的总结。做听众时收集讨论的信息,做总结概括出主要问题、观点、方法,使讨论有所收获。
4 小结
综上所述,中学地理教学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与地理课程课改的要求,对中学地理教学方法做出改进。中学地理教学方法要对已经存在的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已有方法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和利用新的教学方法以改进传统方法的弊端,改革与改进地理教学方法。促进中学地理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小宝.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教学内容之变革[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6(2):144-14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教育改革 初中地理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70
对当代初中生来说,学好地理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的地理学习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学生认为初中地理不属于中考考查的范围,不必付出太多时间和精力,且知识繁多复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渐渐失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学生这种观念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切以考试为目的,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真正目标。
学好初中地理是必要的,学好地理对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培养地理技能、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地理科学素养有着重要作用,且高中地理是以初中地理为基础,培养良好的地理素养,才能在高中的地理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要从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观念转变开始,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坚持学生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关键,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地理学科有综合性、实践性、地域性、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要紧抓学科特点,利用好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以学生为教育出发点,创建真正能够丰富学生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技能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如何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以下是笔者的具体建议。
一、采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新型教学模式的主要应用之处,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课前的准备工作是课堂教学过程高效开展的前提,地理的综合性体现在学科知识的范围广泛,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教师除了要对教材知识了然于心之外,还要对与其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采用趣味导入的方法,将教材知识及相关知识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展现,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着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同时,课前对于课堂节奏和内容有提前的规划,做到上课时心中有数,不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例如在学习中国地理时,除了要对中国的地理环境有所了解,也要了解不同地域下的社会环境,通过让学生观察南北方、不同民族在生活方式上、地理风俗上的不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的,尊重学生,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不放弃基础薄弱的学生,想办法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自信心。课堂上可以采用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研究解答,应用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解答问题后,给予学生鼓励,特别时基础薄弱的同学,使他们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举措。
二、课堂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积累地理知识
地理来源于生活,课堂之外的时间更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好机会,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地理现象,要鼓励学生多发现、多观察。“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一谚语,想必初中生都耳熟能详,但其中的地理知识学生却很少了解,为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并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对现象进行解释,积极积累地理常识。课后对于知识的整合同样不容忽视,地理学科知识零碎复杂,兼具记忆性和思维性,单靠课堂的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初中生的自律能力一般,老师可以及时抽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为了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地理现象的好习惯,老师可以在一周内布置一次或者两次发现生活中地理现象的任务,并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分享,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丰富班级同学的地理常识。生活中以地理知识为题材的电影、图书资源丰富,很多史诗级的纪录片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课堂上可以播放相关电影,放松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纪录片《地球脉动》、《舌尖上的中国》等都是学生感兴趣并且制作精良的史诗级纪录片,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赏,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地理兴趣的提高。地理学科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且与生活密切相关,将课堂联系实际,在生活中丰富和提高地理知识的储备,是地理教学的关键。
三、运用地理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巩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地理实践活动是以所学的地理知识为基础,以课外调查为发展,结合政治、历史、生物等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的进行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树立实事求是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目前地理实践活动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普遍认为实践活动会占用大量的理论学习时间,并且学不到考试考查的知识,这就造成了学生实践能力低,创新意识薄弱,动手操作水平低的状况。
关键词:地理教学 问题情境 学习方法
一、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的学习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思想和方法是学习研究的“器”,也是推动学习发展,学习创新的基础。地理学以认识区域位置、人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组合上的联系、变化;从相互作用来观察世界、认识人类与环境在特定地点和位置的相互作用。这些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一整套科学研究与思想方法,不仅对地理学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也成为衡量人们地理科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把地理课中涉及的学习方法概括为不同层面:首先,最高层次的是有哲学意义的地理学思想方法,如系统综合法;其次,是地理学知识获得和应用中的方法;再次,是地理教学中渗透和体现的一般科学思维方法,如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演绎、推理、分类、抽象、概括,以及假设、理想化等理性方法。不同层次的方法融合渗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构成获取和应用地理知识最常用的学习方法,如区域比较、区位因素分析、地理区域分析综合、地理地图分析方法等。
我在课堂教学时坚持依据课标的要求,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感观,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习效率。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情,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时采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意义,加上优美动听的音乐,精辟的解说词,声情并茂的动画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很容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激起情感上的愉悦,触发他们的想象和思考。
尤其是按不同年级学生的特征和学习需要,分章节、有目标、有选择地确定一些地理学习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如在单元内对地理学习方法进行梳理,如地图法、图表法、空间定位分析法、区域地理事物分布法、区域分析与比较法、区域综合分析法等。它们都能帮助学生发现和体会地理规或者地理学说成立过程中学习方法,学生自然地明白了地理规 和学说的前世今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同时知道所学知识是如何来的,能感受到学习方法的优点,容易记住这些方法并应用到地理学习中去,受益匪浅。
二、创设问题情境,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地理
学会容易,会学难,会学的关键在于会思。学生要会思,老师就要创设“能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和情境”,设计出引发思考的问题,并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线索。
问题往往是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最好手段,针对初中学生上课注意力坚持不很长的特点,采用提问题能使学生整节课围绕老师思维,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问题的设置,一方面,可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计;另一方面,可由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等来逐步引导学生。基于这一点,在学地震这一内容时,以大家所熟悉的5・12大地震为例,提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大地震?属于什么类型的地震?还有哪些地方可能发生地震?要求学生在看书的同时,带着问题逐一解决。还要求学生从新的角度,或反向等不同途径来进行思维,大胆地想象各种问题可否有其他答案,提供学生思考余地。人们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古诗中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
如在学“中东”一节时,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的白色长袍。我问同学们: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气候炎热干燥,白色对强烈阳光有反射作用,这样吸热就少,人们穿着、风俗习惯等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从反馈回的结果表明,采用这种“创设问题的方法”,不但学生能及时地掌握地震的有关系统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能力。此外,还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并感悟到学习地理的学习方法。
三、在地理活动中感悟地理思维方法
关键词选择地理教学方法 主要依据 基本原则
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之一,是达成地理教学目标的关键,是选择地理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重要依据。所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对于优化地理教学设计、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来说至关重要。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一般类型
地理教学方法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从教师传授知识的媒介不同、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同、课型的不同、地理知识属性的不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不同等角度来划分。为凸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同进行划分,具体包括以直接感知为主、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以操作训练为主、以自学探究为主和以参与体验为主的六种方法。其中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旅游参观法、演示法等;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等;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地图法、“纲要信号”图示法等;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练习法、实习法(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以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讨论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
二、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1.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的特性
要科学地选择地理教学方法,首先应了解每种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运用条件、适用范围、优势、局限性等。例如,讨论法,既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进行创造性学习,又能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但要求教室空间比较大、班级规模比较小;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合作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般适用于高中阶段;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设计能力和课堂管理调控能力。又如,地图法是最具地理特色的教学方法,直观性强,最适合区域地理中地理名称、地理位置、地理分布等知识的教学,但抽象性和概括性较差,需要与讲授法配合使用。实践表明,正确认识各种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的特性,是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前提条件。
2.地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类型决定了应当选择的方法。由于各章、各节、各课时教学目标不同,就必须相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就可选择以直接感知为主和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等,以利于学生建立丰富形象的地理表象[1],进而准确地理解地理概念、掌握地理原理;如果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除了采用讲述法、讲读法、问答式谈话法等以阐明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确基本要求和掌握操作要领外,还应大量运用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加强技能操练;如果教学目标旨在发展学生地理能力,则可选用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以及讨论法,以发展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如果教学目标有科学的地理价值观教育,则可选用讲解法、案例法、讨论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获得某种地理体验、产生某种地理情感,则可选用以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
3.地理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教学内容的性质决定了应当采用的方法。自然地理内容多概念、原理,既抽象又远离学生生活,相对比较难学,宜采用旅游法、演示法、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变式练习法等,便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原理。自然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特征决定了在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中还应较多地采用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等具有自然地理特色的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人文地理内容常常被认为是“易学不易教”[2]。因此,针对人文地理的知识特点,宜采用参观法、社会调查法、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具有人文地理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人文地理内容“易学易教”。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内容,多地名、数据、景观、分布、判断、特征,可采用演示法、地图法、“纲要信号”图示法、游戏法、区域比较法等,有利于学生建立丰富的地理表象,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乡土地理内容最接近学生生活,既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应采用学生自由度较大和参与度较高的教学方法,例如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给予学生较多的学习自,同时尽可能采用旅游参观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方法,实行开放式教学。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根据课题名字就可确定以模型(地球仪)演示法为主。又如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根据问题内容很容易确定出其主导教学方法为决策教学法。
4.学生的特点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选择教学方法就必须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适应[3]。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方法取决于年龄心理特征。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课堂注意力比较短暂,容易分散;观察事物和现象比较片面、肤浅、粗略;直接经验比较少,理解能力弱;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象一般从感性出发,贫乏单调;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不够牢固。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选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讲述法、讲读法、启发式谈话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丰富地理表象,发展地理形象思维能力。高中生的心理特征与初中生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为课堂注意力比较集中、持久;观察事物和现象比较全面、深刻、细腻精确;直接经验比较丰富,理解能力强;思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想象一般从理性出发,丰富且具有创造性;记忆以意义记忆为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比较牢固。因此,地理教师应从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教学方法以讲解法、练习法、实习法等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观察、练习和实践操作,辅以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自学探究的方法和讨论法。同时,依据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存量和初始能力来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5.地理教师的特点
教师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者,教学方法的选用往往带有运用者的个性色彩,因此,地理教师应发挥自身特长、优势,选择适宜的地理教学方法[4]。如有的地理教师雕塑和美术功底扎实,他就可以多选用模型、板图、板画等直观教学方法;有的地理教师酷爱旅游、擅长摄影录像,他就可以多选用标本、照片、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教学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精通计算机和网络,他就可以多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法和网络演示法;有的地理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较强,音质柔美、极富感染力,语调抑扬顿挫,讲话幽默,他就可以多采用讲解法、讲述法;有的地理教师动手操作能力强,他可以多采用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善于组织学生活动的地理教师,可多运用讨论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总之,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来选择地理教学方法,做到扬长避短。
6.地理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与周边教学环境是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物质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地理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本学校现有的地理图书、报刊、挂图、图片、标本、模型、教学软件、网络教材、教学器材、学习场所等教学设备条件、学校所能够提供的教学经费情况以及学校周边的自然与人文教学环境,选用条件许可的教学方法。如教学设施比较简陋的乡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质地貌、河流、植被等自然景观进行野外考察教学,可以充分运用地球仪和地图册进行直观教学,可以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简易教具和设计实验进行教学。而现代教学媒体齐全、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往往建立了地理专用教室,可以经常采用标本与模型演示法、实验法、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法和网络演示法。那些建立了地理园的学校还可以经常运用制作法、观测法。总之,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建立在对学校教学设备条件和周边教学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到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三、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1.多样性原则
从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看,选择多种方法有助于进行组合教学,实现优势互补。实践证明: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所有的方法都有其运用条件和适用范围,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5],没有一种方法在所有方面都超过其他方法,也没有哪一种方法能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校、学生和教师。有时,某一种方法的局限性可能正好是另一种方法的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组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可以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进行组合、直观教学方法与逻辑思维教学方法进行组合[5]、文字语言教学方法与图像教学方法进行组合、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方法与以学生为主的方法进行组合等。
从地理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看,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教师素质、教学设备条件等的不同所决定的。不同的进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教学设备条件有差异;不同的班级,学情有区别;不同的教师,素质有高低。地理教学系统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变化性客观上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
2.主导性原则
主导性原则是指在一节课里,教师所选择的几种地理教学方法不能均衡使用,而要在其中确定一种方法作为这节课的主导方法,而其他方法作为辅助和补充,为主导方法服务,所谓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具体而言,要分三个维度进行选择:首先要在宏观层次上本节课是以教师活动为主旋律,还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旋律。例如,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就属于以教师活动为主旋律的方法;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就属于以学生活动为主旋律的方法。其次,要在中观层次上确定本节课是以哪一种方法为主导,即确定是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为主导,或是以自学探究为主导,还是以参与体验为主导。最后,要在微观层次上确定本节课具体的主导方法。如在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方法中选择案例法作为主导方法。
3.有序性原则
有序性原则是指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以保证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对此,首先要熟悉各种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优势、局限性、运用条件、适用范围等自身特性。其次要分析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三维要素组成与水平层次(包括了解、理解、掌握、应用水平等);分析地理教学内容的性质、知识属性、组成、层次结构、逻辑联系、重点和难点[6];分析不同学段学生的注意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差异等年龄心理特征,挖掘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学习积极性因素,结合生活经验、地理知识存量、初始地理能力等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学习风格;清楚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教学特长、教学弱点;熟悉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教学经费情况和周边的教学环境。再次,要充分考虑学校目前为地理课程安排的教学时数(即课时)和最大程度所能提供的教学时间保证,做到因时制宜。在此基础上全面比较,综合考虑,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陈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林培英.探讨“决策”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0(6).
[3] 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李家清,等.生本取向优质地理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
[5] 李晴.论地理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大都是采取教师传授课本知识的方式。目前存在的较大的问题,就是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课程中,大部分的课堂教学内容都是课本上的知识,只有一小部分时间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最后就仅仅剩余十分之一的时间可以留给学生去自主的探究问题寻找答案总结自己的所得。所以,处于现阶段的的高中地理老师就该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改进,以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型的重任警醒自己。在实际的教学中,巧妙的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当下的热点问题,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要将地理教学的课堂归还给学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注重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的思维活跃性。
二、开展活泼生动的地理教学方法
(一)开展地理教学实践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心智以及思维能力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所以他们在看待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都会有各自的独特看法,因此,教师就要针对这一情况,结合学生该阶段的身心特点,来开展高中地理教学课程的安排,更多的注重学生在学习能力以及他们各自的个性化发展的培养。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转变以往的大部分的课本知识的教学,多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来进行高中地理的教学。比如,在高中地理教学课程中有一节《怎样进行野外观察》的内容,教师如果只是照着课本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会很难理解知识要点,而不能真正的掌握所学的内容。那么教师就可以带学生到野外去进行实地的观察学习,学习怎样使用指南针来分辨方向,学习在没有指南针的前提下,怎样根据树干的年轮来辨别方向。在学习地形的时候,让学生实际去观察,如果是平原地区,就结合课本上学到的平原的知识,来进行判断该地段是冲击平原还是侵蚀平原。如果是山丘地段,就可以观察山丘的结构构成,然后根据学到的知识来判断山丘中的岩石的种类等等。通过进行这样的野外观察实践课程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了解课本上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只会答题考试的层面,很好的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在此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以及在实践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将考试重点放在教学过程中
在学习完一部分地理知识之后,教师为了清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个时候就会对学生进行考察。一般来说试卷考试就是唯一的检查的方式和方法。我们都知道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当地理学习到了一个阶段的时候,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来复习和巩固已学的知识。所以在传统的教学考试中,教师就要改变以往的想法,挖掘潜在的内容。教师在布置相应的练习作业时就可以巧妙的吧,考试的重点放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就了解考试的重点。比如,在上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一章节的内容时,这一部分内容的考试重点就是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以及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规律。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重让学生在学习了课本内容之后,能够结合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和总结“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中存在的规律,以及掌握山地的垂直分布的规律。在观察的过程中,将考试内容融入到其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
【关键词】先学 后教 提升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010-02
一 针对现状,反思得失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地理的反馈情况,笔者了解到农村基层中学师生地理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效果不好。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地理教学方法
由于基础教育的落实及电视、网络的普及,学生接受地理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在课堂上学生基本离不开教师布置的框架,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和自主能力得不到创新、发展和提高。课改虽然改变了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法,但摆脱不了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师生仍在为“应试能力”奔波,不能形成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发展性能力”而无法面对现实与未来的挑战,同时也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改进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
2.学生学习方式
课改虽然改变了一些教条僵化的做法,但通过对几届刚上高一的学生调查了解他们初中学习地理的情况时,95%的学生都说初中的学了课堂上跟随老师外,课后的作业均是由老师安排好的,可以说学习的过程很乏味,教师只关心是否记住教材已有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在目标上,重内容掌握而轻能力发展和探究学习风气的形成;在形式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的施舍者;在评价上,注重正确答案及以分取人。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才能与时俱进。
二 运用“先学后教”,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共同探究的策略进行小组讨论,在探究中自主得出结论。例如,气温和等温线分布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学中就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讨,教师进行适度的引导和启发,从而得出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及洋流、地势对气温分布影响的结论,进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 运用“先学后教”,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要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特别是善于发现问题、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从某种角度讲,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地理教材时,做到读中有思、思中有读,思读结合。例如,在讲解气候类型时,让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什么?特征有哪些?分布规律是什么?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还有哪些特例?这些特例又是怎样形成的?这样的气候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这样“先学后教”就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运用“先学后教”,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学生对地理课本的学习由被迫到自觉需要一个培养过程,教师应分阶段指导学生自觉阅读分析。学法指导上采取从课内统一自学到课外自行自学,从教师列自学提纲过渡到学生自行整理学习提纲,从点到线到面形成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做到循序渐进。
1.课内先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课内“先学”的过程中,一开始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读课本,比较肤浅,抓不住重难点。为了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自学状态,形成良好的“先学”习惯,教师就要在学法上给予及时的指导,把教参上的章节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重点。同时将备课中每一节的知识框架改为学习提纲,这样学生就能根据学习提纲和目标进行有序的自学。这种学习可延续至课余时间,教师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发展性能力
有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的能力。”开始时学生基本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先提问,让学生思考、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例如:在“城市和城市化”的教学中,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图”。然后,让学生思考:“你附近的农村是否有人迁到周围的小城镇或城市?他们迁往城市的目的是什么?地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什么现象?这种人口的迁移有何利弊?……”再次,让学生明确不同的人向城市迁移的目的和动机,进一步分析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推力――人口急剧增长造成乡村的劳力过剩,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频繁……拉力――城市的就业机会多,教育文化设施较齐全,交通便捷等。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和表达的能力,对提高学生发展性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3.课后质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主动学习的求知能力是老师孜孜以求的可使学生受用终生。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地理仅是课堂上的事,课后不闻不问,这不符合学习规律。因为学习不仅要学新知识,更要不时地巩固,加深理解。所以在课内自学基本成熟后,让学生在课后钻研相关内容,不要停留在课内的疑难之处,而是通过思考、练习,提出1~2个有一定层次的问题,进而联系当地实际,如修建梅州市梅西上官塘水库工程对本地经济、社会、生态的影响,教育学生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几年的探索试验,高中地理基本形成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实验班大部分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有较明显的提高,高一学年期末考地理科成绩平均分、优秀率均明显高于平行班――对照班。实验班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基本能够独立学习地理,合作交流能力也有明显改善,且这种习惯与能力正向其他学科渗透,为今后的完全独立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几年的探索实验证明,“先学后教”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地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应找出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明白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学习地理知识,以及为什么学习效率低下,从而优化教学计划,运用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应从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两方面着手,针对具体原因进行具体分析,这对提升地理整体教学质量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主要原因
第一,教学体制,当前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家长比较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技巧,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大部分高中生在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受高考的影响压力较大,面对题海战术学习积极性不高。第二,教师方面,一些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教学方法不够恰当,教学过程设计的不够精细,或者长期使用固定的几种教学模式,导致地理教学机械沉闷、枯燥乏味,以自我为主体,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第三,学生方面,高中地理知识与初中的相比,难度相对较大。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全面认识高中地理知识的特点,导致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不高;有的学生则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与价值,导致教学效率不高。
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1.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可从新课导入环节着手,创设有趣生动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而且新课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导入效果直接关系着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在高中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不少的枯燥定理与抽象概念,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严重影响到教学效率。为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显得至关重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新课导入,不仅可改善乏味、枯燥的课堂氛围,还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比如,在进行《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教学时,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为学生展示洞庭湖在各个时代的轮廓变化图,以此引出教学内容,并突出教学主题――湿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的重要性,为提高教学效率奠定良好基础。
2.课堂积极互动,突出学生主体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是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之一,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使学习氛围不再枯燥、沉闷,而是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活动,散发无限生机与活力。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转变角色定位,由领导者走向学生学习知识的合作者和引导者,科学设计学习主题,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学习,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提出个人观点,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互动活动中,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能够产生碰撞与交汇,形成良性互动,促进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吸收与理解。同时,教师可针对具体的地理教学内容,通过巧妙设疑置问,调动学生思维,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而且以问题为引导,师生之间进行互动,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则可以判断出教师的教学意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借助信息技术,灵活设计教学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活动提供不少便利。为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灵活设计教学形式,增强教学内容的广阔性和直观性。由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展示图片,播放音乐、动画和视频等功能,能够将枯燥的地理知识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同时,教师在多媒体教学技术辅助下创设情境,提升地理知识的真实性,为学生提供亲眼观察的可能性,研究问题并得出结论。例如,在进行《城市空间结构》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当地的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让学生亲眼观察到城市的空间结构图,然后分析具体规划的科学依据,以及规划是否合理,并结合当地实际扩充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总结
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想法设法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与掌握地理知识。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从不同角度和方位出发,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对策,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曹书通.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及改进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地理教材;环境教育;国情教育;乡土地理;创新课堂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焦点,人们生活在环境之中对周围环境问题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环境问题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环境教育已成为了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领域。身为教育工作者,应利用自己的学科特点,努力推进环境教育,在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中发挥自己学科的优势。下面本人试从中学地理教学的角度谈谈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入挖掘地理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宇宙环境为开端,依次讲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即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然后学习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相应形成的人文环境,那就是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最后又归结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环境教育就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地理教材,全书四册,不但在各章节中突出人地关系,进行环境教育,培养环境观,而且有的章节把环境保护单列,特别强调“地球是人类之家,大自然是同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我们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要很好地爱惜它、保护它、使它不受损害,永远生机勃勃,同人类和谐发展”。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和钻研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环境科学知识以及环境道德教育。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中,可把每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中国环境状态公报”引入课堂,运用“公报”中的统计数字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以及城市环境问题之发展趋势,关心我国气候变化、水质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自然灾害的增减程度,关注我国政府对应的各种环保措施及行动以及近几年来取得的成果,了解我国目前的环保工作重点;同时还可通过运用幻灯、投影、录像和挂图等,将环境保护中的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内容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积极的课堂氛围中接受环境教育。如:《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七节中讲到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全球变暖。首先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教学录像片,并讨论总结出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的教学录像片,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我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不良影响,以实际行动为减轻温室效应贡献力量,将观念和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真正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二、结合国情教育和乡土地理,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一个国家的国情,包括它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地理环境的基本情况,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地理教学中,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既讲我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的一面,又讲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繁,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不利的一面,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环境的优缺点,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环境观。针对我国各地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无论是城镇建设、人口数量,还是工业规模都急剧地扩大。但是由于人们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不惜牺牲环境来谋求经济的发展,导致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越来越严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结合这些问题,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自觉保护好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转贴于
三、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当前,环境教育的重点不仅是把环境科学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所以,单纯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环境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在地理教学中,要结合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环境教育。例如: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某一环境案例中的具体角色,课前先让他们收集与自己角色有关的资料,然后在扮演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角色立场当众阐述观点。例如:在谈到三峡工程建设时,学生分别扮演各方角色,如:经济学家、环境学家、工程师、政府官员、工程建设地居民等。召开意见听取会,让他们阐述对该工程的看法;政府官员的角色阐述该工程建设的目的;经济学家的角色阐述该工程的收益情况;环境学家的角色阐述这项工程将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如工程对周围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工程对诸如森林砍伐、耕地侵占等自然环境破坏的后果,工程建设后会产生什么新的环境问题等,并提出避免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当地居民的角色阐述工程对他们正常生活的影响。在各方发表了意见以后,作为政府官员的角色再提出建设方案的修改意见。最后,教师以仲裁者的身份,客观地分析兴建三峡工程的环境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允许让学生继续以自己的角色立场提出异议,由教师回答。总结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听取和接受不同领域人士的看法,使他们对活动涉及的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的看法达成一致的共识,从而也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介绍发达国家在环保方面成功的经验及他们的中学生在环保方面的努力,这对他们环保意识的培养有一潜在作用;同时,还应加强环境法制教育,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向中学生宣传环境法,让学生懂得破坏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只是文明道德问题,还有触动法律的问题,认识自身在环保中的权利和义务,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整合,创新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电视、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大教学容量,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学生对滑坡、泥石流比较陌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件给学生讲解泥石流的危害性:堵塞江河,摧毁城镇,破坏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并引导学生分析泥石流产生的原因:一是山区暴雨多发;二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流量流速加大,其中人为原因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这样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使课堂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为扩展,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增强了环境教育的效果。
五、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活动。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必须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课外活动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料、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并在实践活动中应用和检验。如:①邀请环保局专家作专题讲座。②以每年一度的“6·5世界环境日”、“3·12”植树节等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在全校举行环境保护知识图片展览;通过校电视网络、主题班会、黑板报、环保手抄报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环保宣传活动。③参与实际的环境保护活动,在全校掀起了“保护环境,由我做起”的环保潮流:每个班都分别设置了垃圾分类回收桶;在全校掀起节约用纸,废纸利用的热潮。④组织学生到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参观,了解污水和废气的处理过程,增强学生对本土的环境状况的感性认识,也深化了环境知识的理性学习。⑤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活动内容,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对某一区域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访问、考察、监测等,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获得等一手资料。并把资料进行整理,把有关问题向行政部门反映,或写成小论文,增强争当环境小卫士的责任感,从而使他们真正关心和参与到实际问题解决上来。 转贴于
总之,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教师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检验。只有教师从思想上明确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大胆而充分地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找准切入点,增强针对性,才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找到更多、更好地开展渗透环境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
[2]《课程改革实验通讯》.
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兴趣是最重要的,它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
1.巧用古诗文。把古诗中的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这些诗犹如“调味剂”一般使地理课堂增添了一番韵味。
2.巧插趣味故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我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候”一节时,讲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求佛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
二.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准备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上课时,要运用讲解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
三.利用好课本中的图
图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充分运用地理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地理图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地理地图、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其中地图的作用更重要,利用好地图,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利用好图尤为重要。
1.学会看图。要充分利用地理课本中的图,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多看图,例如在讲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七大洲四大洋时,要求学生记住它们的名称很容易,可如果让学生一看图就记住它们的形状、分布、它们之间的关系那就不容易了。因此在讲这一节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指出七大洲的位置以及它们中间的海洋,然后出示东西两半球图。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就很容易记住它们的形状、位置了。
2.学会填图。填图目的是复习巩固。在讲授新知识结束时,出示相对应的空格示意图,让学生把所要填写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或图例)写(或画)在小纸板上,然后贴在相应的位置上。例如,讲到铁、煤、石油在世界上的分布时,让学生把相对应的符号的纸板贴到相应的位置上,以便学生记忆。同时,还要利用好《填充图册》,学生填完后,老师要进行评改、指导,来加深学生对图的理解和记忆。
3.学会画图。让学生学会画简图,可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地球上的五带”时,我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四个圈,标出回归线和极圈的位置、度数,然后让学生填出五带的名称,再让学生离开课本,自己画,慢慢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对学生综合地理知识起到良好效果。
4.学会用图。在讲完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设计一些问题。例如,在讲完“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图”后,我给学生设计了学生能接触到的问题:假如你要到北京去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要通过哪些铁路线?经过哪些城市?这样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目的,又训练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多媒体的教学
多媒体是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于一体,声形色画并茂,既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进程,集中注意力,又能使课堂教学变的更为生动活泼,能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地图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3.有利于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我国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有的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般都比较抽象,要想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和概念,就必须把这些抽象的原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抽象的原理具体化。而多媒体教学恰恰具有这样的优势,可以运用简易的图片、图示和图表甚至动画,使难以直接观察的东西,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内,为理解基本概念、地理过程原理创造条件。
五.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