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6:54:54
导语:在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区别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从企业理论角度理解的民营经济
我首先认为,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被正式提出并被大家所认可,一定存在着一种与客观相对应的独特的经济物质形态,因此,它一定能够被理论所解释。民营经济的概念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是很难找到的。因为在市场经济的世界里,民营经济就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西方经济学的一切前提都是以民营的经济为基础。从经济学的一般意义上讲,民营经济就是按照商业原则和市场规则运作的微观经济组织形式。从产权和企业理论的角度看,民营经济至少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民营经济一定是以赢利为唯一目标的。即它完全是依市场原则来运作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这同国有企业有时需要承担一定的非赢利性任务相区别;第二,民营经济治理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纯粹经济利益关系基础上的。不管民营经济的产权结构是多元的还是单一的,其产权关系一定是比较清楚的。在这种产权关系和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治理结构,基本能够代表各方出资人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会形成较为合理的约束和监督制度,这同国有企业建立在产权关系不明晰基础上的政府化、家族化倾向的治理结构形成鲜明对比,也同一些纯私营企业单一的产权结构以及家族化治理结构不竟相同;第三,民营经济拥有较为灵活的内部用人和分配激励机制。由于民营经济必须时刻面对市场的检验,只有持续不断地实现赢利才能生存下去。因此,民营经济会在人员的使用和配置上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拒绝冗员,并通过激励、监督等有效的控制手段挖掘其最大潜力。而国有企业的内部用人和激励机制,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仍然无法按照经济原则实现有效配置。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私营经济,也并不完全不包括公有经济。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不同,它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约,与市场机制自然和谐,在追逐利润最大化动力的驱使下,会导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不断的技术创新。
依据以上的理论和现实情况,我认为,目前我国的民营经济大致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私营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工商户和私营企业;2.外商独资企业;3.合资企业中外资控股的企业;4.改制后的国有企业、乡镇企业;5.非国有控股企业;5.非国有控制的企业,如被租赁、托管出去的国有企业等等。这些经济形态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民营经济的某些特点,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民营经济体系。不难看出,我所划分的民营经济其范围是比较广的,并不仅仅限于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外资,而是包括了相当一部分民营化了的原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把这部分经济包括近来,不仅有助于揭示我国民营经济的本质,同时也有助于准确把握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发展动向。同时,如果将其统计在民营经济的范围内,就会使民营经济的实有规模大大增加,我想,至少应在现有数目的基础上扩大10个百分点左右。
二、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据统计,截止2001年末,我国的民营企业已发展到3000万家,年产值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仅就私营企业而言,已达202.85万户,比2000年增长15.14%。注册资本18212.24亿元,比上年增加4904.55亿元,增长36.86%。从业人员2713.86万人比上年增加307.37万人,增长12.77%。在过去10年间,个体私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已从不到1%达到20%以上,平均每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极具竞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民营科技企业已达到20多万家,据科技部2000年对计入统计的8600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企业长期员工已达560万人,技工贸总收入14639亿元,实现利润1005亿元,上交税金780亿元。这些指标近几年来的年增长幅度都超过30%。现在总收入超过亿元的民营科技企业已有2214家,其中超过10亿元的187家,超过20亿元的76家,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截止2001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9万多个,合同外资金额745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954.69亿元。2001年全国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6139家,比上年增长16.01%,合同外资金额691.91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达到468.46亿美元。可见,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但是,民营经济的发展道路又是何等曲折。即使发展到现在,民营经济仍然困难重重。概括地讲,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和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营经济面对着来自方方面面的非国民待遇。主要表现在1.市场准入方面的非国民待遇。据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保育钧的介绍,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和开放程度较高的广东省,即便是一些已经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产业领域,民间投资也很难进入。在广东东莞当地的80个行业中,允许外商进入的有62各,占75%(外商也属民营经济),而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只有42个,不到50%。据悉,某些主管国有企业的部门曾在内部指示,要求所属企业不许同私营企业打交道。2.银行贷款方面的非国民待遇。保育钧指出,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身积累和借贷,甚至有不少来自地下钱庄。目前,民营资本70%是自筹,从国有银行获取的贷款不足30%。据中国人民银行在2001年下半年对贷款满足率的调查,企业反映为68.5%,金融机构反映为81.6%。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私营企业反映最低,虽然私营企业贷款满足率反映仅为60.4%,但仍低于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属于最难获得贷款的弱势群体。民营经济实现的产值已超过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其他经济创造价值的总和,但银行却对它们在贷款上施以种种歧视性限制。3.税赋和法律发面的非国民待遇。在税赋点方面的不平等主要反映在严重的所得税重复计征,法律方面主要是民营企业在各类产权和产权关系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往往在事件的裁判上更多地被歧视。4.观念上的非国民待遇。主要指人们在长期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对民营经济的各种偏见,最根本的在于民营经济很难与社会主义制度完全相容,民营经济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基础,只能是一种“边缘性经济”。等等。
第二,某些产业领域内的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落后,过度和不当竞争严重。有资料显示,民营经济产业分布变化的特点如下表所示(以私营企业为例),主要集中在第三和第二产业。
全国私营企业产业分布概况单位:%
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
第三产业28.229.734.744.445.848.550.853.5
第二产业71.870.365.355.653.550.447.944.8
第一产业0.71.11.31.7
资料来源:《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78~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由于民营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加之国有经济逐步从竞争性产业领域的退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广大竞争性行业的主力军,但是,由于这些行业的进入壁垒多数比较低,因此,造成大量小型民营经济的进入,并形成互相残杀的恶性竞争局面。适度的竞争对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肯定是必要的,但无限度的恶性竞争则会使本来就弱小的民营资本遭受致命打击。这种情况在某些地区和行业表现的最为明显。前几年煤炭行业中出现的私营小煤窑遍地开花,造成煤炭行业因恶性竞争的全行业亏损,以及引发后来的一系列小煤窑伤亡等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所以,如何组织民营经济的生产经营,形成合理规模和有序生产,已成为解决这些产业领域或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第三,民营经济的信誉度差。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市场经济处于萌芽阶段,规范市场和竞争秩序的法规不成熟、不完善,民营企业的不正当竞争问题十分突出。一些民营企业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进行商业贿赂、商业欺诈、低价倾销,转移、隐匿、销毁违法财物等等,一方面造成严重不良的社会后果,另一方面大大地毁坏了自身的信誉。从深层次上看,民营经济遇到的上述各种歧视和非国民待遇,多少同其较差的声誉有一定关系。那么,民营经济要想有进一步的发展,解决其声誉问题就不可回避。
第四,一些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尽合理。民营经济的治理结构理论上讲能够做到合理,但是,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一些民营企业采取了家族式治理模式,而一些民营企业则采取了两权分理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模式。事实证明,家族式治理不见得没有效率,两权分理式也不见得没有问题。问题是一些企业应当采取分离制衡的模式,而它却仍然是家族式的。不过民营企业采取现代企业制度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基本取向。据统计,截止2001年底,全国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已发展到137.99万户,比2000年底增长26.95%,净增加4个百分点;占私营企业总数的68.03%,比上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
三、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无疑,民营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力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理论研究和决策者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缩短这个期限,并找出其有效的发展路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第一,确立以发展民营经济为基点,联带其他经济(包括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的新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民营经济的战略性定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也在不断地调整。体制改革的早期,民营经济被定位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后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将非公有制经济由社会主义的有益补充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肯定了民营经济(或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体制框架内的合法地位。但是,现在看来,对民营经济的这种定位已经不能满足其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既然民营经济注定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且,目前民营经济已经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并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那么,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新考虑民营经济的定位问题。时至今日,我们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仍然是集中力量改革旧有的不合理的管理体制,改革传统的国有企业体制,以图实现原有体制的逐渐蜕变。这是一种典型的渐进式“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于我国早期改革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我国微观经济已经转换到基本依据市场原则运转的今天,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仍然在“破”而不在“立”,至今基本没有实质性调整,就是一个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重大问题。我的观点是:以发展民营经济为战略和政策基点,以市场化为基本原则,把重点转移到加速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建设上来,旧体制的改革要在新体制的塑造过程中逐一解决,但新体制的塑造一定是第一位的。如果这一模式能够被确认,那么,民营经济就会获得前所未有的良好战略环境。首先,可以确立人们对民营经济是经济增长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成份定位的新意识,逐步消除民营经济只是边缘经济的错误看法;其次,从法律和政策制定上会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一些歧视性政策也会得以纠正。再次,民营企业家也会安心、大胆地发展事业。果真如此,民营经济遇到的问题就会逐步化解,民营经济的更快增长就会成为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尽早完善起来。
第二,发展民营经济的路径选择。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民营经济生产与发展的历史。且不论民营经济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个体工商户和私营经济的重新出现标志着中国民营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再生。后来外商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民营经济的阵容。随着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改革的深化,一些处境困难的中小型国有企业通过各种方式逐步实现了民营化,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也迅速完成了民营化的改造,据调查,乡镇企业中有83%至86%已成为私营企业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如江苏省到2000年底,已有93.2%的乡镇企业实现了改制,其中大中型乡镇企业的改制面也达92.5%。改制后全省乡镇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非集体资本所占比例已经由1998年的51.6%上升到74.5%。这两股力量的加盟,使我国民营经济的实力大大增强了。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崛起,给民营经济输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活力。我想,以后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离不开对以前发展路径的依赖。以前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商独资、合资企业、民营化了的乡镇企业、国有企业仍然是我国民营经济进一步拓展的基础和发展原动力,它们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逐步强大起来。另外,在全球一体化和国有企业进一步从竞争性乃至一些垄断性行业退出的大背景下,更多外商在中国设立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特别是鼓励外资对国有企业的并购改造,以及促使更多的国有企业,包括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从而在增量上扩大民营经济的规模,提高民营经济的档次,将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路径。
第三,促使民营经济自身的制度改进,实行现代化管理模式。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多数是由出资人实行家族式管理。这种方式在起步阶段具有凝聚力强等优点,但它的局限性,如家长个人决策,接班人世袭,任人唯亲,产权封闭等弊端,已经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虽然说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排斥家庭企业,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那种落后的家族式管理方式的弊端已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根据世界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法律的不断完善,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也会走向现代化(ManselG.Blackford,1998)。也就是说,企业新制度的采用与企业的规模大致成正比。我们已经看到,近几年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出现了依照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制的倾向。当然,私营经济选择什么样的企业体制和管理方式,要由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定。不过,对那些具有一定规模且产权多样化的民营企业,要帮助它们在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促使其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改善、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
第四,民营企业要重视自身信誉的塑造。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信条,只有注重声誉,诚实守信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交易的多次博弈中获得最大利益。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曾有过不守信用的短期行为,败坏了民营企业的声誉。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求民营企业家们在重新塑造自身信誉上作更多的努力。从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契约履行等方面着手,逐步取信于客户、取信于消费者。
第五,为民营经济筹资和投资的社会化创造条件,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开展资本运营。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系统,过去,民营经济封闭的产权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也不便于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在投融资方面的好处。随着民营经济产权模式的转换,政府应当在民营经济同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进行联合、参股、改组,组建企业集团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也要为优秀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便利条件,逐步消除民营企业在上市方面的非国民待遇。特别是在配合消化庞大的非流通性国有股、实现国有股减持方面,鼓励民营经济的参与,使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国有股而进入资本市场,这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第六,重视发挥民营企业家、职业经理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我国民营经济过去的高速发展,与民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及有效配置资源的人力资本分不开的。鼓励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当然应当重视民营企业家乃至职业经理的人力资本。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为发挥企业家潜能方面创造条件,比如在贷款、投资及用人等相关政策上给予优待。
第七,通过行业协会方式,强化对民营经济的引导和管理。民营经济主导的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不存在部门管理,但不能没有行业管理。在施行行业管理上,也不能采用过去那种命令式的管理模式,只有通过行业协会的方式加以引导和自律。政府通过行业协会传达国家的方针政策,表达政府的意图,行业协会通过对本行业内企业的督导、督察,规范其行为,促进其进步和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ManselG.Blackford:"TheRiseModernBusinessinGreatBritain,TheUnitedStates,andJapan",TheUniversityofCarolinaPress,1998.
2.杨叔进:《中国:改革、发展与稳定》,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0)》,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今年,我县民营经济继续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呈现出了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良好势头。
个私经济发展方面:预计今年,新增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873户,其中新增个体工商户731户,同比增长6.21%,其中,新增私营企业142户,同比增长22.71%;个私经济注册资本快速扩张,预计今年新增45647.6万元,其中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金7182万元,实现税收5613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21%;民营企业上规模方面:今年遴选了11家规下民营工业企业进行重点培育,经国家统计部门核准,目前已有3家企业进入规模企业统计笼子。
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一)新进规模企业3家,即:。
(二)实施成长工程具体工作情况。
1、全面调查、摸清家底。对全县152家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进行了全面调查,摸清企业家底,在摸清企业家底的基础上筛选出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且成长性高的11家企业加以培育。
2、明确责任、建立机制。将今年的成长性企业争取了县政府重视,写进了县出台的经济和工业工作意见中,明确了“一家成长企业、一名挂点县领导、一个牵头责任单位、一抓入规培育到底”的工作机制。
3、扶持政策。《县关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文件规定:县财政每年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工业技改贴息资金、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战略性新型产业项目配套扶持资金各100万元支持工业企业发展,每年确保按10%的比例新增财政预算。
4、奖励政策。《县关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文件规定:经认定,首次列为规模以上企业的,在当年一次性奖励1万元。
5、6月份,我局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成长性企业开展诊断,把重点放在企业困难和问题的诊断上,并形成专业性、针对性、有效性较强的诊断报告。对诊断出来的问题,分析原因,区别不同情况,开好“处方”,拿出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6、10月份,分别由民营企业管理局、工信局、统计局牵头,由县工业企业入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对11家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准备申报材料。
今年新增规模企业3家,即:县华星矿业有限公司、县振宇矿业有限公司、县恒盛矿业有限公司。
三、能人创业工程
新增民营企业142家,增长18.82%;净增个体工商户731户,增长16.14%;新增从业人数2656人,增长13.97%。
四、小企业创业基地工程
根据《关于印发创建小型微型企业培训示范基地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市民企字〔2013〕2号),进一步加大创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小企业发展平台,通过大力宣传推介,以吸引项目入户。
五、融资担保
1、4月12日,我局汇同人民银行、工信局召开了政银企融资对接会,签订融资合同15.93亿元。截止10月份,已完成14.31亿元。
2、4月份,对全县企业进行了一次融资需求调查摸底。
3、截止至10月份,为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融资担保52家,担保总额3330万元。
4、组织了2名融资担保企业人员参加市融资担保业务培训。
5、11月份,会同县财政局、村镇银座银行为推行“小微信贷通”试行方案做前期准备工作。
六、创业培训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引导创业意愿者积极创业,增强创业能力,促进全民创业,营造“创业”氛围,6月14日至16日县成功举办了2013年创业培训班。7月8-10日我局在县老宾馆独立举办了一期小微企业培训班。两期培训共有200多名来自全县各地有创业需求的个体私营业主、企业管理人员、大中学生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及有创业愿望的青年参加了培训。
七、联社工作
认真做好手工业联社未保退休人员补助金资格认证工作。在2013年度全县手工业联社未参保退休人员领取养老生活补助金年审资格认证中,与县社保局一起联合办公,统一布置,周密安排,积极采取得力措施,切实为手工业联社未参保退休人员资格认证服务工作做到“四个落实”到位。一是时间安排落实到位。二是宣传落实到位;三是服务落实到位;四是认证落实到位。
八、加分项目
论文摘要:近年来,民营企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在我国国民 经济 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民营企业在 市场 的进入方面也面,临着许多壁垒和困境。应该摆正民营企业的地位和形象,政府要确立服务于企业的观念,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开发资本市场,拓宽民营企业 融资 渠道。只有在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完善的制度安排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的民营企业才能打破市场进入壁垒且走得更远。
一、 进入壁垒的基本理论
进入壁垒的概念首先是由贝恩所提出,其义为 “一个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地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产业”。这一概念的提出从理论上是基于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对现实市场垄断竞争程度的划分。在一个具有垄断因素的市场定价模型中,存在着企业的市场力量,这种市场力量存在而又不会诱发进入的程度就表明了一个市场进入壁垒的高低,并将其表示为引发进入的价格与竞争价格之间的差额,这种差额是由进入者而不是由在位者承担的单位 成本 。这一概念成为贝恩以来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的核心。
后来,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勒从成本的角度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进入壁垒可定义为必须由一个寻求进入某产业的企业而不是由已经在该产业内的企业承担的 (在一些或每个产量水平上的 )生产成本”。这就将进入壁垒限定在影响潜在进入企业的需求和供给条件上,从而对企业规模产生影响。
冯·威泽克从 社会 福利的角度,将进入壁垒与社会福利效应相联系,在进一步扩展了斯蒂格勒的定义后认为,只有当进入壁垒导致了一个次优的资源再分配时,它才会引起政策的关注。进入壁垒是必须由一个寻求进入某产业的企业而不是由已经在产业内的企业承担的生产成本。从社会的观点看,这种生产成本意味着资源配置的扭曲。这一概念说明需要对进入壁垒的正负外部效应做进一步的衡量。
二、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及现状
民营经济概念从什么时候正式开始使用也许很难确定,但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个体经济是 社会主义 经济的一种补充,极大地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突出现象。1988年,修改 宪法 时又增加了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 法律 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内容,充分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地位,同年国务院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私营企业暂行 条例》。此后,我国的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于是,民营经济作为一种涵盖面更宽的概念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党的十五大以后,国家也相继出台了规范个体和私营经济主体的有关法律,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民营经济概念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就认识到,必须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以缓解当时已相当突出的劳动者就业的压力。并认识到个体经济能活跃市场,方便群众生活,发挥 “拾遗补缺”、“有益补充”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个体经济也从配角升格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民营企业和
三、我国民营企业的进入壁垒
(一 )政府管制
1. 市场 准人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限制
我国民营企业受政策的制约,目前进入的产业范围较狭窄主要局限在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造加工、餐饮等行业,而在电信、铁路、 金融 石油、天然气、矿产开采等许多产业禁止民营企业进入。
2.民营企业合理的税费负担仍然过重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税费负担较重,如对所得税的重复征收,民营企业除与国有企业一样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外,税后利润还须缴纳 20%的个人所得税;国家对外资企业实行免三减二的优惠政策 (创立头三年免税,之后两年减税。在 “两税合一”之前,外资企业的所得税是 15%),对民营企业则从开办期起就征收企业所得税。这种 税收 政策 不利于激发民营企业 投资 扩张的积极性。
3.在政府 管理 方面的低效率提高了民营企业的经营 成本 个别政府职能部门办事的作风和效率以及办事的制度化、透明度等方面存在问题,提高了民营企业经营成本。一些政府部门在 行政 过程中歧视刁难民营企业的现象仍然存在而无法制止。有些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大企业和小企业有不同的区别对待,如在民营企业的劳动用工、人事 档案 管理、人员出入境政策方面,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都还存在一定的待遇差别。
(二) 融资 困难
1.民营企业自身缺陷的制约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从集体企业发展而来,处于初创时期,在经营理念、管理手段、治理结构方面相对落后,不能满足 金融机构 贷款的 “准入条件”。如 财务 信息不透明,资信程度差。民营企业由于没有健全的财务 管理体制 ,缺乏高素质的财务人员,造成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导致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我国民营企业通常采用的家族式的公司经营模式,无疑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制约了金融机构向其贷款的积极陛。
2.资本市场不健全,融资渠道不畅
(1)间接融资渠道不畅。金融机构内部信贷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由于长期以来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 银行 等金融机构考虑更多的是贷款的风险性问题,因此,金融机构对基层分支结构的信贷经营权控制十分严格 ,贷款审批程序十分复杂,导致许多民营企业间接融资渠道不畅。
(2)直接融资渠道不畅。主板市场的 “高门槛”造成了民营企业的 “此路不通”。我国 证券 法对企业上市设定了严格的标准,在已有的 上市公司 中绝大多数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仅有的一些民营上市企业都是资本规模雄厚的、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企业,而对正处在发展期,迫切需要资金的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主板市场融资是遥不可及的。
3.政府职能缺位, 社会 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我国现有的政策主要是以大、中型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没有针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政策;我国缺乏针对民营企业的立法。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美国就专门立法,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而我国在该领域立法尚为空白;我国没有建立起民营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银企合作缺乏政府支持等。
四、打破进入壁垒的对策
1.摆正民营企业的地位和形象
2.政府确立服务于企业的观念
政府是为企业服务的,企业才是创造社会价值的主体,所以政府应以企业的健康发展为制定各种政策的出发点。通常来说,政府服务于企业的职能主要有三个方面:(1)维护正常的、良i生的 市场 秩序。(2)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维持经济稳定与增长。(3)协调和保护本国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所以政府在处理问题时,要以是否有利于我国企业发展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3.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 环境
行政 审批是国家制约和调节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国外也采用行政审批来调节经济。但是我国政府在行政审批上较多地干预了民营企业。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进。要取消和减少原有的审批项目,大力推行市场准入制和备案制,只保留最低限度的审批项目。
4.开发资本市场,拓宽民营企业 融资 渠道
建立完善的 金融 体系。各 金融机构 要根据地区的资金需求适度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扩大授权授信,拓宽地区金融资金营运空间。要以效益为目标,积极寻找、培育和扶持优良民营企业客户群 ;要适应民营企业贷款需求特点 ,对一些规模相对较大、信誉较好的民营企业实行授信制度,减少对客户的 管理 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对一些关系密切的民营企业可实行联保贷款方式,努力满足民营企业合理的信贷需求。健全金融机构 管理体制 ,拓宽民营企业间接融资渠道。
一方面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金融机构应扩大客户范围,要制定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信贷政策,如建立专门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适度减少贷款审批程序和环节等。另一方面应积极培育和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逐步放宽对企业债券发行主体的规模限制,适度放开债券利率并丰富债券品种,鼓励经营业绩和信誉良好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募集发展资金。
五、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备受瞩目。从地位弱小的社会经济群体发展壮大成为“扩大就业自主渠道”、“国有企业改革的助推器”、“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民营企业加速推动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民营企业的市场进入壁垒仍然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消除,究起原因不只是受政府管制行为和金融体系的不完善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民营企业自身的制度安排和经营状况等内部制约因素同样不可忽视,比如:民营企业是否有核心竞争力、自身的人才梯队是否健全、自身的发展速度是否合适、自身的 财务 风险是否合理、家长式管理模式是否奏效等等。只有在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完善的制度安排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的民营企业才能打破市场进入壁垒且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李世英.市场进入壁垒问题研究综述 [j].发展研究,2005,(4).
[2]马倩.浅议民营企业发展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j].经济观察,2008,(1).
[3]王旭波.浅论民营企业的发展 [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
[4]高荣祥.“十一五”时期民营企业与政府关系的思考[j]理论界,2008,(1).
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调研报告
一、当前招商引资的现状
今年—月,全市新批三资企业家,总投资万元,同比增长,合同外资额万美元,同比增长,外资到位万美元,同比增长。今年月,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家,同比增长合同外资万美元,同比增长,实际使用外资万美元,同比增长。
今年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家,比去年同期增长;合同外资亿美元,同比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金亿美元,同比增长。
二、创新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工作方式
⒈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应注重实效。目前,我们的招商引资务虚的成份还是比较多的,具体表现在形势多于内容。如湘洽会、深洽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形式和内容不相一致。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招商引资方式,应该在务实上狠下功夫,要从客户、项目、前期洽谈等基础工作做起,宁缺勿滥,切忌贪大求多,贪外求洋的浮躁的投机心理,摒弃假、大、空的东西。实实在在地交一个朋友,谈一个项目,签一个协议。
⒉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应追求效率。现在我市的招商引资每年投入的人力和财力巨大,但成果不能令人满意,投入产出率不高。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克服目前这种被动的局面。一是要营造成良好的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环境,强化环境也是资源的观念与工作措施。二是扎扎实实抓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基础工作,突出抓项目的开发,抓客户资源,抓资源的优化,开发出一批好项目,联络一批大客户,集中民营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组织有的放矢的小分队招商,提高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⒊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常抓不懈。民营企业招商引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仅仅是搞几次招商活动就万事大吉了。民营企业招商引资“有三怕”:一怕外出招商搞形式,走过场。二怕花钱招不到商,劳民伤财。三怕合作兼并丢了自己的老本,家人那里交不得票。所以还不如守着老业更稳妥,致使民营企业招商引资没有主动性,没有积极性。要彻底消除“三怕”的心理,促使民营企业主动思考招商,主动出击招商,开创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新局面。
⒋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注重交流。民营企业要善于广交朋友,联络客商。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是招商引资的前提。有名气,才会吸引人气,有人气就有财气,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吸引海内外客商,是招商引资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一是要走出××看世界,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加大我们与美欧、台港澳的联系,吸引、邀请客商来常考察、洽谈项目。二是加强企业网站建设。互联网已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和手段,每个民营企业要建设成自己特色的网站,丰富网站的内容和形式,发挥网站的多功能作用。
三、激发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热情
⒈突出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资格。招商的主体资格应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目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要突出他们作为招商主体的地位和角色,市政府要围绕民营企业来展开招商引资活动,全社会形成民营企业招商的氛围。
⒉政府引导,宣传发动,鼓励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强化其主体资格的地位。每季度召开的招商引资调度会民营企业必须参加,要让他们身在其中,了解招商引资的具体内容。包括项目、客户、资源、信息、组织机构。同时,经常召开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座谈会,宣传招商引资的政策和优惠政策,消除“内外有别、重外轻本”的陈旧观念。
⒊市政府要敢于拿出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给民营企业来开发。要解放思想,消除把民营企业看成个体户的错误想法,要知道外商就是外国的个体户,本质没有区别。充分调动我市民营企业及民营资本的优势,集中开发一批大项目,要大胆让民营企业发财,以加快我市经济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⒋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民营企业老板的素质。招商部门要经常举办民营企业招商培训班,提高民营企业家对项目包装、客户联络、优惠政策、技术合作与洽谈等招商引资多方面的技能和水平。同时,采取走出去参观学习,请进来的讲授经验的方式,不断提高民营企业老板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四、注重市本级的项目,突出抓开发区的招商引资
⒈集中优势资源,倾全力在开发区形成招商合力。要突出德山开发区、柳叶湖开发区在全市招商引资的主体地位。要把“实施千亿工程,打造工业××”作为招商引资的战略目标,一、二、三产业招商并重,突出抓工业项目的招商。进一步严格执行市本级工业招商目标管理责任制,重奖工业项目的引资人,举全市之力打造开发区。
⒉围绕优势产业抓招商。尽快建立优势产业招商的办公室,全面开展招商活动。延长优势产业的加工增值的链条,建立系列配套的加工企业,形成规模经济。如我市目前的制药、纺织、食品加工等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
⒊注重抓项目开发,促进招商引资。项目是招商引资的基础,只有项目在手,才有客户上门。计委、经委、外经局、建设局等单位要组织专门的队伍开发项目,五个百万亩工程和十一大优势产业项目要编制中英文商业计划书;每个项目都要明确一个责任领导、一个联络人,具体负责该项目的一系列的工作,真正做到人有项目,项目有人。
⒋注重交流,扩大××知名度。利用友好城市的建立和湖南同乡会及××海外学子等关系,加大我市世界的联系,吸引、邀请客商来常考察、洽谈项目。同时,充分发挥××网站作用,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和手段,加大网站建设的投入,实现中英文对照,把××网站的建设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数字平台。
五、盘活本地资金的措施
⒈政府出台鼓励、支持、扶持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具体措施。定期举行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得新闻会,项目和政策。对参与改制国企、增加就业的民资可以给予优惠政策;对于开发我市五个百万亩工程和十一大优势产业开发的是政府可承诺相当优惠的条件。如奖励、规费、资金投入等。
⒉围绕十一大优势产业搞规模。要形成产业生态环境,延长产业链,从而化解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风险。刺激、提高民营企业投资热情,特别是在德山开发区等园区要形成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板块,只有真正形成规模才能产生规模经济的效益。
⒊鼓励、支持民营企业、民营资本走联合的路子。民营企业可以采取嫁接、兼并、合作的手段,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弱小联合,走联合发展之路,扩大投资,加快发展,尽快形成独具我市特色的民营经济群体。
⒋为民营企业招商引资保驾护航。借用外地的经验,尽快成立担保公司,为中小民营企业投资提供担保,开拓融资渠道,化解投资风险。
六、营造良好招商引资幻境,服务好现有的三资企业
⒈改职能部门、机关办公为机关办事与上门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各职能部门都要定期上门到企业服务,并由企业填写服务反馈意见表,上交经济环境办公室,并以此作为年底评比的依据之一。
⒉建立三资企业联系单位制度,每引进一个项目,由政府明确一家责任单位,负责联络协调该企业的相关工作,并指派专人负责。建议将原来分散到各个单位的招商引资经费适当下拨到联络单位,这样既减轻了部门招商引资的压力,又能够实实在在地改善投资环境,为企业来常投资提供方便。
[关键词]民营企业 品牌培育 创新能力 竞争力
一、我国民营企业快速成长
民营企业是指由本国公民出资兴办和经营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法人实体,具有自行组建、自行筹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的特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全国有3200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解决了8000万人的就业问题,其中注册资本金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户数已达800万家。有关民营企业的统计数字显示:企业总数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工业产值60%、工业增加值40%、利税77%、出口额60%、城镇就业岗位数75%,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已经超过900万家,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近25万亿元,从工业企业增加值看,2011年前10个月,民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累计增速达到19.6%,显著高于国有工业企业的10.1%和全部工业企业14.1%的平均水平,2011年前11个月,全国民营企业出口总额超过570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这些都充分表明我国民营经济近年来成长迅速,并已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了重要地位。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到现在,也遇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两个方面:从企业内部看,主要有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家族式”治理、管理体制落后,业主素质偏低、决策多有盲目性等。从外部环境看,主要有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资金融通困难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将使民营企业在进一步发展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二、民营企业竞争力在下降
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原本具有体制优势和成本优势,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劳动力工资低、使用自然资源(如水、矿产、天然气等)支付成本低。这些优势决定了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民营企业的这些优势在不断减弱甚至消失,民营企业竞争力在不断下降。
在体制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国有企业体制的弊端在不断克服, 内部经营机制在不断完善,已经基本上达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企业焕发了活力,竞争力得到了提升。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在体制上的弊病则愈发彰显。
在成本方面,民营企业有些成本优势原本就是通过内部成本的外部化而得以实现的,如污染成本的外化转移,过度使用自然资源而不计或少计成本,企业员工福利成本转移等。显然这些成本优势是与国际国内大环境背道而驰的,也是不可能长久持续的,这方面的优势也正在消失。因此,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普遍下降。
与外资企业或国外企业相比,我国民营企业更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的能源成本低、人工成本低、环境成本低的“三低”时代已经过去,而民营企业中加工贸易型、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企业所占比例依然较大,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企业数量依然较多。
民营企业只有努力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克服前进中的重重困难。自助者,天助之。
三、出路在于品牌和创新
1.品牌培育是民营企业生存之本
品牌是一个产品或一个企业在视觉、理念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形象,集中的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整体素质,标志着企业产品的质量和信誉,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培养和发展自主品牌,是实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条件,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开拓市场有力措施。
在国内市场上,企业竞争趋于白热化,价格战愈演愈烈,降价空间越来越小,从而导致了企业赢利少,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对此,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利润,就不可能只停留在靠拼价格来吸引顾客的层面上,而应该树立起良好品牌。按照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产品同质性越强,则价格差异越小。企业只有打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品牌,使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明显区别于同类产品和企业,才能使自己避开价格大战,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于江湖。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由于规模经济的原因,在价格战中并不占有优势,品牌竞争尤为重要。
另外,在某些已经进入成熟期的行业和领域,市场格局已经趋于尘埃落定,强势品牌业已形成,后来者的市场机会已经不多,而在尚未形成强势品牌或仍处于成长期的领域,市场参与者则面临着大好的机会,民营企业如果正确选择了自己的细分市场,以自己的品牌进入,更有机会占据优势市场地位。
在国际竞争中,新技术革命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不断融合,导致国际产业分工重新洗牌,促进了跨国经营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快速发展。国际资本输出更多地体现为品牌输出。品牌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作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含金量最高的一种力量,在发达国家早已成为经济活动的公开秘诀。
企业无品牌就没有立足之地,市场无品牌就不成其为市场。面对品牌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仅仅依靠降低成本和价格,是难以在市场站稳脚跟的。企业必须不断地培养和壮大自己的品牌,并力争在市场上成为驰名品牌。
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品牌意识的形成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相适应的,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由于社会观念及规范等文化行为的不同,使得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诉求度、诉求点产生了极大的差异。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阶段上,才能产生现代品牌理念,市场经济是名牌创造和发展的摇篮,这已经由当今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所证明,几乎所有经得起时间和竞争考验的名牌全部诞生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市场经济越发达,名牌成长得越快,名牌越集中,名牌的品级越高。以美国为例,当今美国之所以能够垄断世界驰名品牌前50名中的31个,原因就在于其先进的市场经济制度、体制、秩序和规则。
2.自主创新是民营企业动力源泉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过程中,民营企业的成长得益于卖方市场,有许多空白的市场空间可以进入。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些市场空白迅速被填满。缺乏创新能力的企业只能靠压缩利润空间进行竞争。虽然民营企业可以凭借低成本、薄利润在国际竞争中暂时取得一席之地,但近年来各国都加强了对本土市场的保护,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民营企业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使企业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创新是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的市场行为。通过创新可以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使企业效能更强、效率更高,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虽然民营企业在过去的若干年里取得了长足发展,部分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但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依然是规模不大、层次不高,普遍存在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发展动力不足等短板。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高低已经成为制约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全球化挑战中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就必须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握企业发展的竞争机会和竞争主动权。因此,培育企业创新能力是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的不二选择。
四、民营企业的品牌与创新对策
1.民营企业培育品牌的对策
首先,培育品牌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定位。品牌的竞争力在于特色,培育品牌需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开展错位竞争。在买方市场占明显主导的今天,大多数的市场都已经进入“红海”状态,或者正走在从“蓝海”去往“红海”转的路上。供给很充足、竞争很激烈,顾客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如果企业没有独特的品牌、缺乏清晰的定位,则很快就会被淘汰。
其次,展开有效的营销沟通。通过多种途径、多个渠道宣传企业品牌、建立营销沟通。对不同的沟通形式(如一般性广告、直接反应广告、销售促进、公共关系等)的预期效果和战略地位做出评估,并通过对分散的信息加以综合,将以上形式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明确的、一致的及最大程度的沟通。
第三,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牌塑造战略。品牌塑造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民营企业的最佳选择是采取渐进的、低成本的品牌塑造战略。例如,实力较弱的民营企业可采用“低价格品牌”战略。知名品牌并不必然都是高价,民营企业的优势恰恰在于其低成本,而在我国还存在相当一部分价格敏感度非常高的消费者。再比如,已经树立了良好口碑的“搜寻商品”提供商,可以将其品牌效应延伸到“经验商品”,以此扩大品牌影响力。
第四,借助他人名牌打造自己品牌。这是一种间接实现自主品牌的策略,典型的代表是“贴牌”生产。民营企业可以首先建设高品质生产、服务、运营体系,保证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的质量,利用为其他知名品牌进行“贴牌”生产的过程,逐渐壮大自己的实力,渗透自己的品牌。另一种间接创造自主品牌的典型途径是,将自己掌握的某项优势核心技术用于别人的名牌产品,英特尔公司就是采用这一途径成功地实现了品牌塑造。
第五,打造国际名牌,走国际化经营之路。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新配制。它是一种新的国际经济关系体制的重建,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品牌产品只有走向国际市场,争创国际名牌,走国际化经营之路,融入国际市场,才能成为真正的名牌,获取最大的竞争力。
2.民营企业修炼创新能力的对策
首先,要加强创新型民营企业家和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要建立企业家培训制度,通过开展“创业创新”专题培训,创新能力系统培训,提升民营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和创新智慧。
企业应立足现有科技队伍,着力加强企业科技人才的培训,优化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整体素质。企业可以经常性、制度性的选派科技人员到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进修、深造,经常性地邀请大学、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来企业做报告,传授科技知识、解决技术难题。企业应抛弃人才选拔和使用上唯亲的家族模式,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建立对企业家、技术研发人员和普通员工的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基于企业绩效设计的企业家、技术研发人员分配制度,企业要给技术人员提供宽松和灵活的工作环境,通过设立创新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全体员工的创新行为。
其次,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机制。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健全创新合作机制,推进开放创新;推进民营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促进官产学研之间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重大的技术创新的联合研发,让民营企业与合作伙伴在创新合作中优势互补,使民营企业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投入保障机制,从企业制度层面确保创新研发所需经费来源,比如可以硬性规定营业收入的一定比率要用作创新投入,并设立专门的创新资金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和监督企业的创新资金的使用。
参考文献:
[1]高梁.只有自主创新才是立国之本——论“比较优势”和“全球化”不可能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技术源泉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02)
[2]马建新.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民营经济外部战略环境优化
我国民营经济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与体制转轨过程中外部环境的不断优化密切相关,但同样,仍存在诸多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类企业市场准入条件的日趋公平化和非公有制企业与其它企业享受同等待遇的目标,对民营经济的诸多不合理限制将逐渐取消,民营经济外部环境的优化值得研究和期待。
民营经济外部战略环境优化面临的问题
法律政策对民营经济的歧视严重。其一,市场准入方面。2004年4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2005年2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赋予了民营资本更大的投资空间,准其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领域。但基本上是原则规定,具体配套措施跟不上,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并且现实中还存在以“明宽暗管”现象为特征的市场“假开放”现象,即有些行业虽然没有规定限制民资进入,但市场无形壁垒森严,准入制度含混模糊。经济学家张维迎指出非公经济能否真正进入这些行业与这些行业是否存在“缺乏管制的行政垄断”密切相关。因为垄断方在没有任何体制约束的情况下,往往对弱小方任意采取或明或暗的对方无法招架的卡制手段,使之遭遇到所谓的“投资触礁”而无计可施。其二,投资政策方面。民营企业在投资上不能享受与国有投资、尤其是外商投资的同等待遇。例如民营企业除了33%的企业所得税外,有些地方还规定在税后利润中缴纳20%的个人收入调节税。
融资难制约民营经济发展。一方面,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对民营企业门槛过高,难以利用。刚刚设立的中小企业板市场的上市标准和上市程序与主板市场没有很大区别,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中小企业板市场的门槛仍然较高。另一方面,面向民营经济的间接融资方式执行中困难重重。一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贷款的主要方式是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并且银行只认可土地、房产等不动产作抵押,而一些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多为租赁经营,因而无大量不动产资产作抵押,无法得到银行贷款。二是面向民营经济的信用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担保机构少,全国信用担保机构1000多家,仅能提供流动贷款资金400多亿元,品种单一,难以满足需要。
面向民营经济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首先,政府面向民营经济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过程中,政府率先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领域主要集中于城市中的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和农村民营企业基本被排斥在外。其次,面向民营经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用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技术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商会服务、金融服务等严重不足。当前对民营经济发展具有突破性意义的行业协会运作不规范,作用没有得到正常发挥。一方面,行业协会代表性差,平均覆盖率不足本行业的20%。如上海现有133家行业协会大部分分布在传统产业,其中大约只有1/10真正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真正独立于政府的民间协会数量较少,大部分行业协会属于政府管理体系,这些行业协会实际上就是“二政府”,并不是真正的行业协会。
优化民营经济外部战略环境的对策选择
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
首先,完善民营企业进入退出机制。政府要明确市场准入目标,在绝大多数领域尽快制订全国统一和不同所有制企业统一的市场准入条件,建立公平的投资服务体系。一是政府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方面的公共财政支持,争取民营企业准入起点上的公平;二是加快设立专门的有关市场准入的监督机构以及出台《反垄断法》,使非公经济市场准入的体制得以消除。政府要采取措施,完善民营企业退出机制。民营企业退出分为主动退出(战略退出)和被动退出(死亡性退出)。前者是指经营者退出但企业依然存在,这就要求在产权转让方面有便捷的条件;后者是指企业破产,此时应给失败者阶梯可下。其次,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在西方国家已实行了200多年,以其公开、公正、公平的特征,被称为“阳光下的交易”,而在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还很薄弱。美国在政府采购时提出了“搁置购买”“拆散购买”等举措,“搁置购买”是指在参与合同招标时事先选出适合于小企业的合同项目搁置一边,等待小企业投标。“拆散购买”是指从专项合同中分离出一般性合同,或将一个单一合同分成多个小合同。我们同样可以将政府采购量划出一定的比例给予民营企业,或在商品服务质量无明显差别的情况下,适当优先考虑中小民营企业的商品以扶持中小民营企业。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环境
资金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民营企业更是如此。如果把资金(K)作为生产函数的投入变量纳入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通过回归分析就能得出资金投入与民营经济产出水平的正相关关系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民营经济产出水平的增长与资金的投入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但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却面临着相当严重的融资“瓶颈”。因此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是最为迫切和重要的。
一方面,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增强民营企业实力。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板及场外交易体系。一是有步骤地降低中小企业板市场的入市门槛。目前,中小企业板刚刚建立,考虑到市场经验的缺乏,同时为了防止过度投机,防范市场风险,恰当地提高入市门槛是必要的。但当市场逐渐发育成熟时,就应当有计划地降低入市门槛,以使更多有相当实力的民营企业能够通过证券市场融资。二是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证券的场外交易系统和交易制度。要在清理整顿和规范地方性的企业产权和股权交易市场的基础上,设立并逐步开放全国性的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服务的场外市场。要正确对待和规范各类民间集资。孙大午事件就说明了我们对民间集资的不正确的态度。孙大午是私营企业大午农牧集团的董事长,2003年7月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名被逮捕,孙大午正是因多次向银行贷款未果而不得不在公司内部及周边村镇吸收存款。他将大部分集资款开办免费的农民技校,已培训3000多人,学员遍布十多个省,孙大午的“非法集资”并没有引起恶劣后果,反而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正如孙大午的律师所说:如果说法律非要严厉打击这样造福百姓的品德高尚的人,那么法律本身就有问题。我国法律对于“非法集资”的定义相当模糊,我们应当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与企业的一些正常的善意集资区别开来,使得融资困难的企业能够及时获得所需资金。另一方面,拓宽间接融资渠道,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民营企业依靠的主要是各种资金积累和民间借贷,因此应鼓励民间投资认购城乡信用社和城市合作社银行的股份,在民间资本充裕、中小企业发达的地区,要允许进行区域性中小民营银行的建设试点,探索民营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路子。
优化民营经济服务环境
其一,创造性地构建面向全国民营企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效率的提高,如广东省通过设立“民营企业投诉中心”等措施为民营企业提供快速而优质的服务,绍兴市通过“便民服务中心”,减少民营企业审批手续等。其二,要努力健全和完善行业协会(商会)组织的运行机制。政府在对诸如协会的管理运作上可以通过建立制度体系、监督管理、宏观引导、直接参与等方式,分别扮演组织者、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的角色,但其功能作用是由强变弱的。如图:
我国大部分行业协会基本上还处于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角色上,对相对处于弱势的民营企业作用有限,反而一些民间性质的协会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因此应使政府的力量转变到从宏观上对其监管。以温州商会为例,温州商会是一个自主、自治的民间组织,是真正独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第三方力量。温州商会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反对欧盟针对中国打火机的反倾销案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说明了它是一个优秀的政府部分管理职能的替代者。它的运作方式有:组织和服务,如开展一些经贸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技术培训、信息交流,提供管理技术、融资、法律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协调和管理,如协调内外关系,解决矛盾纠纷等问题;形成集体力量,参政议政等。
随着我国市场的完全开放,为了减轻外资企业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巨大冲击,保护民族经济,还需要依靠民营经济的强大合力来应对外国经济的挑战。因而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优化民营经济外部环境是政府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1(200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政策导向与中小企业发展(2002-2003)[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中小企业投融资策略、理念、方向、措施(2003-2004)[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3
4.《加快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前言问题研究(2003-2004)[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昌忠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战略思路[J].战略与管理,2004(4)
6..“非公经济36条”原则通过,市场准入地方“明宽暗紧”.21世纪经济报道,2005-1-17
7.陈晓峰,林求.我国民营企业信贷融资过程中的“市场失效”——现状分析、理论解释及政府的现实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3(8)
8.郑馨,陈明.中小企业市场开拓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运作[J].经济体制改革,2005(3)
作者简介:
徐龙志(1981-),男,汉族,山东郓城人,华中农业大学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营企业管理。
【关键词】 绿色公司; 企业社会责任; 财务绩效; 相关性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与企业财务绩效(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关系一直是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众多学者对此相继投入了实证研究,但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研究结论,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类:正相关、负相关以及无固定关系。总体而言,由于对社会责任的含义界定和研究视角不同,导致分析的结论也不相同。
长期以来,很多研究者往往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两类不同性质的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加区分,经常认为两类企业在社会责任问题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实质不然,它们的区别很大。从国外的研究情况看,由于西方国家国有企业数量很少且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只起功能性、弥补市场失灵的调节作用,所以西方学者极少专门针对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进行研究,在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研究上基本都是以私营企业研究为主,其结论也是基于私营企业得出的结论。而我国国有企业从建立就赋予它强大的社会责任,除了经济责任又担负了弥补市场失灵、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技术引领等重要职能,或者说国有企业从一开始就是并非单纯为“经济目标”而建立的,这是我国国有企业性质的重要体现。基于此,本文以绿色公司的社会责任为研究内容,从不同企业性质视角对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二、社会责任概念的新界定——绿色公司视角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概念的界定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由于研究视角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差异,不同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大相径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总的来说,在企业社会责任含义的界定上以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为内容的四种社会责任说和ISO26000综合说影响比较大。尤其是ISO26000界定的社会责任包含了社会责任的7大核心主题,涉及36个议题。这7个核心主题包括:组织治理、人权、劳工、环境、公平运营、消费者问题以及对社会发展作贡献等。其中保护环境包括承担环境责任、采用有利环境的技术和实践、循环经济、防止污染、可持续消费、气候变化、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等指标。绿色公司正是在谋求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基于高透明度的基础上,负有维持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义务的公司,其社会责任的内容在经济责任、利益相关者责任、环境责任基础上又包含了创新责任、透明度责任共五个维度的社会责任。本文以绿色公司的五维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进行研究,考察相关性,更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和绿色公司的发展现状,基于绿色公司社会责任的五个维度,本文构建了如下研究模型(图1)并提出假设:
本文认为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肩负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多,在财务绩效方面,高额的社会责任成本对财务绩效必将产生负面影响。而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国有企业,在可承受的成本范围内,越关注社会责任,越具有责任感,财务绩效越好。因此,本文假设:
H1: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
H2: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呈负相关。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在样本的选取上,以2012年由道农研究院和《绿公司》杂志的中国绿色公司百强报告中的100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由于国内外会计准则的差异和公开的数据完整度,剔除在国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和外资企业,共有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40家企业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其中国有控股19家,民营企业21家。在进行绿色公司百强评选中,有资格入围的公司条件相对较严格,必须要求连续经营满5年以上、2011年营业收入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市场地位或总体影响力处于行业前10位、企业在环境、社会责任方面有明确承诺和政策,并有可考察的行为与效果。对于烟草、军工行业的企业、铁路、电力、公用事业部门中完全国家垄断,未市场化的企业以及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发生重大争议事件,性质恶劣,社会影响大,企业、危机应对管理不利的企业、既没社会责任报告,也没公开渠道披露与社会环境相关信息的企业都不作为选择样本,这样基本保证了样本选择的科学性和代表性。较以往研究文献广泛选择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样本(对上市公司广泛采取数据),无疑增加了结论的可靠性和说服力。同时,39家公司财务绩效数据来自巨潮网站的上市公司年报的数据整理得出。相关数据的处理及检验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
(三)变量设计
1.因变量。在评价企业财务绩效时,常常使用总资产收益率(ROA)、每股收益(EPS)及净资产收益率(ROE)等指标。总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总资产能够获得利润的能力,总资产收益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公司的竞争实力和发展能力;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资本收益能力的国际通用指标,是企业盈利能力指标的核心;每股收益表明普通股每股所享有的利润,指标值越大,企业越有能力发放股利,经营绩效越好。本文选取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公司财务绩效的指标。每股收益可准确描述公司每股股本的盈利能力,但却不能说明当期公司净资产的盈利能力,因此,本文不作考虑。
2.自变量。2012中国绿色公司百强排行榜采用声誉指数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在中国包括外资企业进行了评价,并根据得分对入围公司单项指标进行赋分,同时根据通用行业定量指标占50%,行业关键指标占50%的权重进行得分汇总,做到不同行业不同考察指标,力求评价的公平、公正、科学。本文采取中国绿色公司百强评价体系的跨行业通用指标值,包括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以及最终的综合得分值作为测试变量,行业关键指标值不做考虑(见表2)。
3.控制变量。由于企业的性质不同,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并对财务绩效影响也不同,本文选取企业性质作为控制变量。同时,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同样影响ROA。因此文章采用企业生命周期作为总资产收益率影响的控制变量,并把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MBI)作为企业生命周期替代变量。由于销售净利率的大幅提高会导致净资产收益率上升,文章把销售净利率(NPM)作为净资产收益率(ROE)的一项重要控制变量。
因此,本文研究变量设计如表3。
(四)模型构建
为了检验假设,本文构建模型:
四、实证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经过统计软件分析,得出以下数据。
通过表4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民营企业五个社会责任变量与财务绩效存在不同相关性。经济、社会、创新责任与财务绩效均呈现正相关,而环境责任和透明度责任与财务绩效则呈现不同的相关性。企业的环境责任和透明度与总资产收益率呈现负相关,创新责任与净资产收益率呈现负相关;国有企业五个社会责任变量与财务绩效存在不同的相关性。经济责任、创新责任与总资产收益率出现正相关,其它为负相关。但是各变量的相关性均没有呈现出较强的显著性。
(二)回归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民营企业的经济责任、利益相关者责任与财务绩效具有正相关,但环境责任、透明度责任和创新责任,由于财务绩效的衡量标准不同而表现出与财务绩效的不同相关性。国有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表现不如民营企业,多数为负相关。但是显著性方面都没有较好的显著性。
五、结论、不足与建议
总体上看,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具有相关性,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相关性上具有明显的不一致性,基本符合文章的假设。但由于样本数量较少,在显著性方面没有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不过,通过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一是环境责任与财务绩效均基本呈现负相关。原因可能是企业的环境责任投入增加了企业的相关成本支出,导致当期企业利润率的减少,从而对财务绩效产生负影响;二是民营和国有企业在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上的投入不同影响了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增长,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对财务绩效影响较大;三是信息公开透明度与企业绩效呈现负相关。原因是当期企业信息的公开性并没有得到社会和市场的认可,以致影响了企业的绩效。但从长远来看,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将会增加企业的信誉度和品牌影响力,给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利益,从而促进企业的经营绩效。基于上述结论,文章作如下建议:
建议一:加强企业绿色信贷,为企业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绿色融资途径和工具,并在财政、税收等政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避免企业因承担环境责任造成短期财务绩效降低,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建议二:加强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财务绩效管理,避免过度投资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建议三: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宣传,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和透明度,打造绿色企业品牌影响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Waddock,S.A.,and Graves,S.B.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Financial Performance Link[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4):303-319.
[2] Harrison,J.S.,and Freeman,R.E.Stakeholders,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Performance:Empirical Evidence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42(5):479-485.
[3] Davis.Keith.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uzzle:What does the businessman owe to society.Business Horizons,1967(10):45-50.
[4] Bowen,H.R.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Business man[M].New York:Harper&Row,1953.
[5] James J-Brummer.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and Legitimacy[M].Greenwood Press,1991.
[6] Archie B Carroll.Stakeholder Thinking in Three models of Management Morality:A Perspective with Strategic Implications,in The Corporation and Its Stakeholders: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M].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98.
[7] Peter Ranard&Maya Forstate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Implication for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UNIDO,2002.
[8] 道农研究院.中国绿色公司百强榜[J].绿公司,2012(4).
[9] 黎友焕,文志芳.国际标准ISO26000解读[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国有与民营结合型企业 文化整合 道德风险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国际企业重组、兼并广受关注。对于兼并后的企业而言,如何实现兼并战略目标,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如何加强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在资产的优势互补过程中,如何克服企业文化冲突,达成企业文化认同,实现从资产到企业文化的整体组合,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同样,对于国有与民营结合型的公司能否达到这点,也是其成败的关键所在。国有与民营结合型企业的道德风险相应地包含有国有与民营两种所有制形态的道德风险的综合体。如何防范国有与民营结合型企业的道德风险,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是目前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体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国有与民营结合型企业中企业文化冲突存在的必然性
(一)经营思想与经营方式理念上的差异
不同经营水平的企业兼并后,经营理念冲突比较明显。对于国有与民营结合型企业来说理念方面的冲突更加明显。在决策方面,我国许多国有企业长期习惯于集体决策、集体负责。而在民营私营企业中权责明确,分层决策,实行独立的决断和个人负责制,以适应市场灵活多变的要求。长期以来,许多国有企业表面上注重长远的利益、实际上却更偏向于短期行为。这是由于国有企业权责不明晰的体制所致。相反,在私营企业、民营企业中其资产的所有权明晰,经营好坏与经营者的利益直接相关。因此,经营者比较关注市场的变化,在变化中求生存,在生存的基础上谋发展,追求资产的长远增值。因此,这在国有与民营结合型企业初步建成后必然形成其在经营思想与经营方式的理念方面的文化冲突。
(二)价值观方面的不同
第一,对于经营管理者来讲,主要表现为风险观念的差异和冲突。受长期政府行为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多数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经营中“求稳怕变”,不愿意承担风险,惟恐失败,难以把握市场变化中所出现的机会。同时,由于产权不明,部分经营者毫无自我约束和风险意识,盲目决策、盲目投资。这两种极端的风险价值观与大部分优秀民营企业所具有的稳健投资的价值观格格不入。
第二,对于普通员工来说,价值观的冲突集中地表现在对待工作和成就的态度上。由于缺乏物质利益上的激励机制,许多国有企业的员工在工作态度上消极怠工、工作懒散、缺乏自主性;而在民营企业中,通常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得到更多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因而员工形成了努力工作、享受闲暇的价值观。这两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员工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难免造成价值观的冲突,进而影响整个企业文化的整合。
(三)劳动人事制度方面的差异
长期以来,在企业员工的工资薪酬调整上,大多数国有企业以员工资历、经历、学历为标准。在人才的选拔使用上,强调政治素质、人际关系,选的是有文凭、有技术、很听话的干部,但不一定要求有管理的才能。而在民营企业中则把工资的调整与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相联系,与工作的业绩、与实际所创造出来的价值相挂钩,选择和使用人才把“能力”放在第一位,量才使用,注重企业人才机构的合理性。两种不同的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工资薪酬的调整等劳动人事管理观念的冲突,不仅给国有与民营结合型企业的管理带来了矛盾,也迫使企业员工做出观念和行为的相应的调整。
国有与民营结合型企业文化整合策略
(一)调查研究原企业文化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新结合的国有与民营结合型企业的文化整合,首先要从调查研究原各自企业文化的特征、强弱及其作用入手。这种调查研究应当从企业表层的物质文化开始,然后逐步深入推进到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价值观念文化等诸层次,随层次的深入工作逐步变的艰辛。因为有些文化因素是深植于企业员工内心的,因此必须了解员工的内心活动。而对于企业历史发展状况方面的研究更应该深入到员工的具体生产、工作中去,才能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从而避免主观臆断。这一步对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建立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二)加强内部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适应性训练
由于两种所有制具有较大的差异,也造成了工作在与其相对应的所有制下的员工对两种不同所有制企业的适应性的差异。加强内部员工的适应性的训练,正是为了促进员工对于不同企业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企业的文化背景下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在具体操作上,可将两种所有制下的经营管理人员、普通员工结合在一起,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也可以通过岗位轮换、人员组合、机构调整等方式,改变原来分隔的人际环境。还可以通过角色转换、群体讨论、情景对话、演讲表演等活动,打破员工心中的障碍和心理束缚,从而加强每个员工对新文化环境的适应性,增强合作的意识。
(三)在继承、沟通和融合的基础上创新再造企业文化
国有与民营结合型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企业价值观念的统一。因此,对于两种所有制结合后企业的文化建设,关键是对于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企业的各自的价值观念做出正确客观的判断,继承优秀的文化,使之在各个群体的员工中被传承下来,并融合新的价值观形成一种崭新的共同的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双方结合的目的都是更好发挥原有的优势,并形成新的优势。从这一角度来看,双方并不存在胜败问题。因而双方都应该注意排斥自大心理,加强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吸纳对方的精华,在两者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在经营目标、经营观念、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形成统一的企业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良好的工作氛围 ,使企业产生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发展成为更为优秀的企业文化。
国有与民营结合型企业道德风险存在的根源
(一)信息的非对称性
假如信息是完全对称的,而委托人可以如同人本人一样了解人工作的实际努力程度,并且有使人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人究竟努力到何种程度,那么,人依据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应该可以办到,委托人因此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究竟需要何种程度的工作努力度,并以此作为与人订立契约的依据。因为工作的实际努力程度由人本人控制,此时人必然依据委托人确定的努力水平而付出努力并索要相应的报酬。所以,当信息对称时,委托人和人尽管有不同的效用目标函数,但道德风险问题基本上不会存在。而实际上这样的假设并不存在,因而道德风险无疑实际存在。
(二)不确定性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如果企业始终处于一个完全确定的环境中,人也可以通过选择自己的努力水平来完全控制利润的水平,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那么,即使是在信息非对称情况下,实际利润水平必然会准确地反映出人的实际工作努力程度,委托人也可依据实际利润水平恰当地选择自己的人,从而实现自身目标的最优状态。而这种假设同样不存在,企业始终处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条件下,企业道德风险长久存在。
(三)契约不完全性
国有与民营企业结合型企业一般都采取的是委托关系。而这种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契约关系。那么,委托人能否通过签订一个完善的合同,来有效地约束人的行为,从而保证自身利益不受侵害呢?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完全性,完美无缺、罗列详尽的契约、合同是不可能存在的。即使存在这样一种合同,可以把规定罗列详尽,那么,人何来自主经营,这与过去高度计划经济没有本质区别。因而这也是产生企业道德风险的一个根源。
(四)利益的驱动
人性具有自身的弱点,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是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很多人都在努力地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他们通常所考虑的首先是自身的利益,而不是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个人总是在反复权衡比较边际效用,努力以最小的成本或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而个人利益或效用是由一系列目标诸如权力、财富、地位或声望等组成。在众多目标发生冲突时,个人要在众多的目标中作出权衡取舍。制度通过影响人们对各种行动方案的成本和收益的计算而最终影响个人的选择。所以人性的利益驱动是国有与民营结合型企业道德风险产生的第四个根源。
国有与民营结合型企业道德风险防范策略
(一)强化各级委托人对人的监控力度
首先,要严格依照公司制的具体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健全的公司机构和约束机制,确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三者各自责、权、利的制衡关系,健全完善监事会,强化对人的约束机制。其次,应努力减少国有经济成分中的层次,实现政企分开,强化所有权约束。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国有资产的直接所有者(以中央政府为代表的全民所有)与其实际占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问题,从而减少费用。再次,应加快配套制度环境的建设及企业重组机制和真正有效的企业破产机制的建设,运用竞争机制的杠杆,为各级人特别是企业经理层和职工层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竞争约束机制。
(二)构建国有与民营结合型企业层的激励机制
在构建层激励机制时,要坚持以物质利益激励为核心的原则,既注重物质激励,如将人的货币收入水平与经营管理绩效挂钩、依据经营管理绩效来提供在职待遇等;也注重精神激励,满足人对自我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需求。由此降低经理人选择机会主义的可能性,减少企业运行中的道德风险。实践表明,对人的激励程度越高,人的收入(物质和非物质收入)就越高,则其从事道德风险的机会成本就越大,就越没有动机去冒逆向选择而受到惩罚的危险。
(三)培育和完善企业家市场和资本市场
我国的国有企业主管部门拥有西方股东任命经理的权力,但他们并不是股东,并不真正关心企业的货币收益,从而没有积极性选择经营能力高的人当经理。官僚制度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政府官员选择经理的最安全、最有利的标准,即候选人与自己的亲疏关系,而不是其能力问题。当经理人市场不存在时,声誉机制失去了作用,国有企业经理人更有积极性把时间和精力用于权力斗争,而不是创造货币收益的生产性活动。因此,我国在建立国有与民营结合型公司时,必须通过经理人市场的公平有效竞争,改变过去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任用上选不足而拔有余、以个别领导者的好恶为转移、把企业家这种异质型人力资本当作一般的行政官僚对待的错误做法。
参考文献:
1.林山,黄培伦.跨文化企业的文化特点、冲突和整合.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1)
2.宋爱苏.企业兼并后的文化冲突与整合.天府新论,1998(5)
3.田明华,陈建成,王自力. 企业重组中的文化冲突、文化特征和文化整合.科技与管理,2000(1)
4.张大红.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道德风险探析.求索,2003(3)
5.郭同峰.论国有企业的道德风险及防范.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6.王林昌,宣海林.私营企业道德风险:特征、表现与成因.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1(5)
关键词:产业结构 结构调整 金融支持
一、导论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无论是产值结构还是就业结构都处于低水平。面对经济的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依托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过程为: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产业结构高新技术和服务业产业结构。目前,我国已经初步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朝着发展高新技术和服务产业的方向进行,技术和创新已经成为产业调整的主要内容。产业结构调整从资金的角度来说,不论是以投资倾斜为主的增量调整还是以资源再配置为主的存量调整,无论是物质资本形成还是人力资本的形成,都离不开资金的运动和调节,离不开金融系统的支持和调控。
我国金融体系还不完善,在产业范围内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技术创新资金支持力度不够,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金融机构的支持等。
金融通过资金投资导向的变化,促使资金在不同产业投入比例发生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通过商业性金融调节使资金流向收益高、利益大的产业,而对于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可以运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调整货币供应量,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一个迫使旧的产业结构发生松动、淘汰、改组与发展的宏观氛围需要改变资金供给水平和配置结构,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
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民营企业在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和促进经济市场化建设等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直处于一个不平等的发展环境中。从融资角度来看,一方面,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无论是获得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还是在资本市场上的直接融资都困难重重。从短期资金供给来看,对个体、私营企业等民营企业的贷款支持只相当于总规模的1%左右,与当前民营经济对我国GDP贡献率达65%形成较大反差。由于民营企业在经营中资金趋紧的状况,也就难以进行较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其结果,主要依靠内源融资的民营企业在规模化发展上往往力不从心,难以做强做大。个体、私营企业的资金不足问题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国有企业而言,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着固有的血缘关系,加之政府对银行行为的干预,其结果对国有企业过度的信贷倾斜,加上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投资冲动,由此产生了大量的金融不良资产,导致我国金融体系中积累了相当大的金融风险。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多种生产方式繁荣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这就需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快速、高效处置金融不良资产,降低金融风险。需要在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升级,以适应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挑战。在我国经济进行全方位战略改组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可以在我国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民营企业参与金融资产处置,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和鼓励,并为其提供宽松有利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二)对高新技术产业支持不够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风险投资的出现,及时的解决了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它以积极开发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要投融资对象,通过将分散的、愿为较高收益承担较高风险的中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形成实力雄厚的风险投资大机制,再由风险投资机构将资金集中管理投入到新的科技项目中,以此来推动高科技产业不断发展。从深层次看,风险投资的兴起不仅在于其在资金方面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和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发展了一套区别于现有融资方式的有效的资金配置、使用、监管的机制,把投资者、风险资本家和企业管理层的目标统一起来,建立了一套以绩效为标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机的结合了资金、人力资源、高新技术这三大宝贵资源,提高了融资的效率,形成了适应高新技术的金融创新模式。
银行具有逐利性的特征,为了让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会尽量避免高风险的周期长的贷款。于是很多银行,特别是商业银行,都不愿意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投资。从事高新技术经营的都是一些中小企业,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有限,信誉度也不高,银行为了自身的生存打算,都不愿意支持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即使他们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拥有广阔的市场潜力。
(三)金融对地区经济支持不合理
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性特征,就是首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对中部和西部的投资较少。建国以来,我国的大部分国家产业投资,都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东部的省市区,以其历史上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吸收了大量的投资,拥有了充足的资金条件,进而带动技术、人力、管理一系列的联动效应,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而广大的中部和西部地区,长期以来都得不到投资的支持,资金一直是经济前进的最重要瓶颈。从2008年中国金融论坛的报告得知,目前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在存贷款方面,从人口来看,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是很大,但是存款、贷款和GDP的差距却很大。目前来看,东部地区存贷款占了全国的60%左右,这个差距比GDP的差距还大,西部地区存贷款占全国的15%左右,中部地区在15%左右,东北地区在8%左右。在金融机构的数量方面。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很不平衡,中资银行中,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中型商业银行的总部全部设在东部,中型银行分支机构主要设在东部。外资银行机构中,14家外资法人机构全部在东部,189家外资银行分行中177家在东部。在城乡金融发展方面,城乡金融发展的差距在东西部都很大,西部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可能比东部和西部的差距更大。从金融投入看,2008年,西部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9.7%,而全国平均为15.7%。国家金融机构对东部地区特别青睐,各类商业性股份制金融机构从自身盈利角度考虑,更是不愿意把信贷给予中部和西部地区。由此,大量的资金都集中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由于有了资金的支持,经济更加发达,信誉度更好。而中西部地区由于一直受到资金的约束,经济止步不前,用以抵押的实力也很小。
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发展对策
(一)调整信贷投向,使金融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配套协调
调整信贷资金投向,改善信贷资金投资结构,确保产业重点,进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信贷投资方向能反映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贷投资方向的正确与否。针对我国目前情况,信贷应由外延型、数量型的产业转向重视内涵型、质量型的产业,大力支持技术含量高、产销对路、经营效益好的企业,满足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确保重点产业这一方面,具体地说,要加大对农林水利等的信贷投入,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革中的发展,完善住房信贷体系,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并改进对企业的综合配套金融服务。在做好这些同时,积极利用金融这一调控手段,控制产业结构调整的规模、速度和力度。
一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服务品种和方式,加大对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重点是增加对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对有市场、讲信用、效益好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结算、理财等“一揽子”金融服务。进一步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小额农贷”,推行“大额农贷”,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有效投入,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增长的信贷需求。积极拓展助学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业务,继续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建立健全贷款担保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
二是督导金融机构立足实情,加大对优势行业、骨干企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建设,加大对工业园区优质招商引资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外汇贷款营销力度,充分挖掘外汇利用的潜力,促进外向型经济和外贸出口的发展。三是劝导金融机构禁止对限制类行业、项目贷款投入,防范新的信贷风险。对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需要限制或禁止发展的行业、项目和产品,加强监测,搞好“道义劝告”,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发展民间金融,改善非国有经济的融资环境
第一,鼓励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正规民间金融机构充分吸收民间资本,拓展发展空间。规模较大的农村信用社进一步转制,组建农村商业(合作)银行。现有城市商业银行要吸收民营企业资本进行制度创新,逐步减少地方财政的持股比例,将其办成真正的民间金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另一种模式——由农村信用联社内部职工、中小企业、农民个体工商户入股改制成的农村合作银行已经在浙江鄞州亮相,这是一种以合作制为基础,并吸收了股份制优点的新的民间股份合作金融机构,有望成为民间金融的一种重要形式。
第二,引导私人钱会、民间金融合会等“灰色金融”从“地下”走向“地上”,向规范化、合法化、机构化的金融转变。在现实条件下,政府一方面要降低金融准入门槛,允许那些股东人数、资本金、经营者资格及其他条件达到法律规定标准的规模较大的私人钱庄、金融合会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进行注册、登记,按正规金融的要求规范管理,接受监督,将其转变为正规的民间金融组织;另一方面,要引导小规模的私人钱庄和民间资金参与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合作)银行等正规民间金融的改制,使原先投向地下钱庄的社会闲散资金吸引到合法的投资轨道上来,截断地下钱庄的社会资金供应来源。
第三,规范民间借贷市场与典当行的经营行为。政府要将它们纳入监控范围,健全市场契约制度,使其合法并规范运作。我国民间金融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制度安排问题,它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政府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放开金融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确立公正、有效的市场竞争规则,同时给市场主体充分的自由选择权,从而使其充分发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推进产业集群整体授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推行产业集群整体授信,加大对发展极的资源倾斜。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网络化特征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周期规律,将授信视野从单个企业扩展至产业集群,在行业和企业评级授信基础上,分析整个集群的授信总量和授信结构,并针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周期,采取不同信贷政策。建立产业集群授信指标分析体系,可采取对发展极核心客户的总量授信配置,配以应收账款票据化、国内信用证等融资服务,对产业链中配套企业给予商业票据贴现、国内信用证项下打包贷款等多种融资渗透。重点支持产业集群中的优势企业,为其参与项目竞标服务提供保函业务;对其为都市圈建设、中心城市配套的大项目,提供项目融资;对其参与全球化国际竞争的企业,可发挥海外分行优势,采取内保外贷或外保内贷融资。
要坚持国家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和对中西部实行适度倾斜的原则,尊重经济规律,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和地区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按照“东部地区在提高中增加,中西部地区在增加中提高”的思路,充分运用信贷杠杆,防止各区域间“大而全、小而全”和不合理重复建设,支持东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加速产品升级换代,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支持中西部加快开发和建设,采取切实措施加大贷款支持力度,对中西部地区可以实行比较宽松的调控和监管政策,如实行有区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和比较自由的利率政策,扶植合作金融的发展,保证中西部地区有一个合理的增长速度;支持地区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联合。
四、结论
我国的金融体系对产业的支持作用较为有限,资本短期化行为比较严重,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善,企业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资源浪费不可避免,具有长远利益的项目得不到发展,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在当前这方面比较欠缺的情况下,要着力研究金融作用机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和金融模式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选择,通过完善金融体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建立一个新型、高效、活跃的金融环境,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伍海华、张旭,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金融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