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时间:2023-08-25 16:54:54

导语:在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第1篇

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确定,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作为学校教育教学重要部门的图书馆,也要围绕此办学方针,创新服务,提高服务效能,不断加强图书馆在职业教育中地位和作用。加强职业学校图书馆建设,首先要加强馆藏建设。

1.确立馆藏发展政策

馆藏发展政策是馆员建立馆藏的工作指引,也是规划馆藏以及进行馆内和馆际沟通时的工具。包括馆藏的目的、馆藏选择与淘汰的原则,馆藏的范围与深度,确定选书工作的职责等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确立馆藏发展政策要围绕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来展开,围绕为职业教育服务这个宗旨,按学校的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的,中长期的馆藏发展策略,文献资源建设要准确性,规范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信息,构建基于学科,专业特点的馆藏资源和服务体系,构建合理的馆藏资源结构,树立资源共享和文献建设新观念,整合资源服务,避免资源重复和冗余。职业学校图书馆不仅要为教育科研服务,还要为技能教育服务、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地方产业经济服务。

2.建设有自己特色的馆藏,体现职业学校图书馆的特点

职业学校图书馆要构建具有本校鲜明特色的藏书体系,这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基础,也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坚强后盾。建设特色馆藏有利于图书馆提高文献质量,使图书馆实现特色服务和特色管理。特色馆藏首先体现在藏书内容和藏书类型上,要针对高职院校“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来组织藏书;以学院重点和特色专业为核心组织藏书,促进学院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服务本校读者和科研的同时,还要以地方企业和技术人员的文献需求组织藏书。学校人才培养立足于产业部门的需求,满足社会用户对馆藏特色文献的需求,促进学院与地方产业的结合。特色馆藏还特别强调藏书的新颖性,对反映国内外最新的产品信息、新技术、新动态、新成果等信息要注意收藏。

在馆藏类型上,除了图书、报纸、杂志等传统的印刷型资料外,还要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在网络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不能局限于印刷型和光盘型实体资源的建设,而更应重视和发挥网络信息资源的作用。选择读者使用范围广、利用效率高的数据库资源;建立学科导航数据库;围绕本院校学科和专业,开发本校自己的专题数据库等。

3.设立学科馆员,促进馆藏和学科的和谐发展

学科馆员制度既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也是管理上的一种创新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的发展和专业调整速度的加快,在确定特色藏书之前应作认真的调查研究,采用座谈、问卷等方式定期向读者了解文献的需求情况,加强与读者的沟通。要及时了解学科动态、趋势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设立学科馆员能深入调查了解读者和学科的需求,了解专业建设对文献资源的需求,为学科建设提供必要的文献信息资源支撑与保障,提高资源利用率,更好的建设特色馆藏。图书馆在服务方面也能更深入的服务各学科,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

4.资源共享共建

第2篇

1.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现状

近年来煤炭价格有所下滑,部分煤炭企业出现利润下滑甚至亏损的现象。加之行业面临安全生产问题、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资源利用率等等问题,导致煤炭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问题较为突出。

1.1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目前,我国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度提高和投入的增加,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形势有所好转。但是与其他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据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煤炭每开采百万吨死亡率首次降到0.3以下,共发生13起安全生产事故,百万吨死亡率是0.293,是其他采煤国家百万吨死亡率的10倍。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倒逼企业加大了对安全经费的投入,虽然经费逐年增加,但是相对发达国家安全生产经费的投入指标还有所不足。煤矿生产事故的频发,不仅给企业带来人员财产损失,也成为影响煤炭企业形象最重要的因素。

1.2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煤炭开采本身会对地表环境带来很大的破坏,对矿产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将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污染。第一开采时造成地表塌陷,破坏耕地资源。而且煤矸石的堆放也占用许多可以耕种的土地。二是煤矿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加大了水资源缺口。三是煤炭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颗粒粉尘等污染物。污染了环境影响了人们身体健康。

1.3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偏低

据我国能源蓝皮书的信息显示,我国煤炭资源回采率一直较低,平均仅有30%,而国际上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煤炭资源回采率已经达到80%左右,不及国际先进水平的一半。而且做为我国煤炭主产区的山西省,地方中小煤矿回采率仅为10%。仅此一项每年浪费的煤炭资源就达40亿吨。而与之相关的高岭土、煤层气、焦化气等资源利用率也很低。

2.提高煤炭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提高煤炭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既不能单独依赖政府的管制,也不能依靠企业自身的意识。应双管齐下,即第一由政府推动企业肩负并履行社会责任;第二是让负有社会责任感成为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

2.1从政府层面推动煤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在欧美先进国家,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都十分强。究其原因既是社会进步的因素;也是政府推动的结果。因此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加强政府监管,由政府推动企业树立牢固的责任意识,势在必行。

2.1.1完善政策法规,监督煤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政府推动是促使煤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因此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应加快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使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在企业经济利益上,保障履行责任的煤炭企业实现合法利润的最大化。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促进煤炭开采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煤炭回采率。达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规,预防为主,对煤炭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将其做为审核煤炭企业准入的一项重要程序。从根本上杜绝因煤炭开采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2.1.2强化监管,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惩治力度

有了完善的政策法规,还需要有力的监管,才能全面的促进煤炭企业肩负起社会责任。有力的监管,就是要求第一政府、行业主管、协会等部门对煤炭开采企业进行依法监督。从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公众利益的角度出发,监督企业行为,确保煤炭开采企业能够树立起社会责任意识。二是发挥群众、新闻媒体等社会资源,加强社会监督。人民群众、企业工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环境问题与其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发动群众力量对企业进行监督,能够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管体系。对于发现的违法违规企业,坚决查处,绝不姑息。以打造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环境。

2.2改变生产经营理念,推动煤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履行社会责任就要求企业要把追求经济效益与实现社会价值相结合,在内部保障企业经营和员工利益;在外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2.2.1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

我国煤炭行业大多以粗放式经营为主,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却忽略了环境保护和员工权益问题。煤炭企业真正重视并肩负起社会责任,就要改变以往的发展方式。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集约型发展方式,坚持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安全生产保障、减少环境污染的道路。这些都集中体现在“三废”的治理上。将社会责任意识融入企业经营理念中,保护生态环境,这既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在未来竞争中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2.2.2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整体发展、长期稳定发展制定的策略。发展战略不能单独的拼比企业的经济实力、物力等硬实力。还要比拼企业文化、社会责任意识等软实力。煤炭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以上升为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煤炭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中不仅要体现出持续增长的经济效益,还要体现出尊重人权、保护劳动者权益、保护生态环境、热心公益事业等等,并在促进就业、社会稳定方面肩负起一定责任。这才会实现企业、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2.2.3培育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

第3篇

关键词:无边界职业生涯;女大学生;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79-02

一、无边界职业生涯对就业能力的新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组织生存发展的不确定性明显提高,管理学家一致认为,今后组织的变迁和发展将呈现出信息化、分散化、虚拟化、组织形式扁平化、组织经营多元化等特点。尤其是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企业面临组织瓦解、规模缩减或者经营转型的困顿,这使得更多雇员必须在组织内部的不同岗位和角色间转换,或者在不同的组织间流动,即出现了无边界职业生涯(boundary-less career)现象,无边界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也就应运而生。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对职业生涯的成功极为关键,劳动力身上的投资使其对其他雇主而言更加具有吸引力,这就是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的就业能力的本质。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组织和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发生了改变。在旧的心理契约下,员工以对企业的忠诚换取长期或终身的就业保障;在新的心理契约下,员工以工作绩效换取可持续的就业能力。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用人单位对于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期望值变为能迅速掌握不断变换的环境下所需要的能力以及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所能采取的策略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就业能力的构成中“可迁移能力”成为人才选拔中的核心标准。

二、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组织发展需要雇员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多样化的岗位要求,而女大学生的弱势在于其专业选择集中于人文社科专业。研究发现,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业已形成所谓“男性学科”和“女性学科”①,即在语言文学、历史、艺术、教育及医学等人文社科学科专业,女生比例远远高于男生;而在物理、工程、数学、计算机技术、化学等自然学学科专业,男生比例远远高于女生。笔者对所在学校部分学院的2011级新生进行的性别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女生在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中的分布,是她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和收入上的缩影,相比之下“女性学科”在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处于弱势地位,女性高等教育的状况限制了她们参与社会的条件、资格和能力。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需要劳动力在职业生涯发展中从事两种以上职业,不断学习和提高多种技能,培养灵活的就业能力,不断积累、提升人力资本,在不同职业甚至不同行业中寻求发展。麦可思研究院针对2010届不同专业大学生签约率所做的调查显示,在众多专业中,签约率排名前10位的本科专业依次为:能源动力类、化学类、机械类、化工与制药类、材料类、土建类、电气信息类、工程力学类、材料科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而麦可思统计的2007至2009连续三届大学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则依次为: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此外,从2007至2009届三届的半年后就业率来看,三年就业率平均下降最快的本科专业大类是历史学。显然,签约率高的专业90%属于“男性学科”,失业人数多、就业率下降快的则几乎全是“女性学科”。需要指出的是,专业或学科的性别差距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和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在无边界职业生涯影响的背景下如何帮助女大学生增强自身的可雇用性,提高自身就业能力需要多方的协调和努力,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仅从高等教育视角进行分析。

三、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1.双性化人格。在无边界职业生涯影响下,雇员的工作会有较频繁的变动,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转变成个人市场竞争力即就业能力,无形中给劳动力尤其是在就业市场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女性劳动力带来更大的压力,需要健康的心态和理想的人格帮助其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当代女大学生群体中,多数人不同程度地缺乏健康自信的心理素质,相对于男大学生,她们的心理劣势表现在:成功恐惧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攀比心理、情绪的自控力弱等方面,这些心理特征会直接影响到她们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职业发展与适应。双性化人格亦称心理双性化,指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化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化人格特征,也就是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人格,按情况作不同表现,双性化人格已被公认为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在校期间应通过各种途径有意识地培养女大学生的双性化人格,积极引导女大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去审视自己、观察社会,在尊重两性客观生理差异的前提下,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获取多方面多角度的社会信息等方式发展“双性化人格”,以新型人格取代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2.资源管理能力。结合无边界职业生涯管理的要求,笔者将女大学生需要培养的资源管理能力分为社会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两类。(1)社会资源管理能力。大学期间是女大学生积累社会关系的生涯预备期,无论是大学期间的班级同学、知音挚友还是由于学习工作关系结识的各类学生团体负责人、不同院系甚至不同学校的朋友、校院两级的老师以及实践活动中结识的社会人士,这些都可以视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在社会资本。以哈佛商学院为例,其许多毕业生成就辉煌,不能仅仅归功于“人力资本”的因素,哈佛商学院毕业生之间所建立起来的相互支撑的关系网络在毕业生以后的工作中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社会资源包括:血缘或亲缘关系中的社会资源、校友资源、学生组织资源、社会或科研实践资源,另外还有公共就业社会资源,如本校或者其他高校的就业信息平台等,通过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拓宽女生相对闭塞的信息获取渠道,学会甄别、筛选信息,并做出快速反应。(2)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培养女大学生具有适应无边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开发其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系统化教育。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侧重点不同,内容涵盖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以及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等内容的多方面多层级教育。具体来说,大学一年级应该重点培养女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基本技能,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信息存储等常见的计算机应用程序的使用;二、三年级重点培养专业检索技术和信息资源利用能力,女大学生在信息能力培养方向的主动性较弱,需要学校通过讲座或者相关课程进行引导,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明显,但仅仅靠图书馆的入馆教育很难从信息能力养成角度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可以建立图书馆与各院系的合作机制,结合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培养,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掌握信息检索、加工、利用和交流技能;四年级重点培养专业信息资源利用能力,对女大学生有所侧重地结合实践经历,学以致用,更好地为其毕业就业服务。

注:

①这一现象并非我国所特有的,从全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来看,已形成一些“女性主导”的学科与专业领域,不同国家“女性学科”虽略有差别,但女性数量很少的专业各国几乎相同。

参考文献:

[1]郭晓霞,王建红.无边界职业生涯对大学生择业的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6):42-43.

[2]章梅芳,刘兵.我国科技发展中性别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6-11.

[3]赵莉.论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3):80-81.

[4]丁芳,贾文苹.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改善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9,(11):52-53.

[5]袁迎菊.女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4,(5):10-12.

第4篇

【关键词】私募股权基金;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发展前景

一、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基本概况

(1)私募股权基金概念。私募股权基金一般是指从事私人股权(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基金,是通过发行基金受益券募集资金,交由专家组成的投资管理机构运作,基金资产分散投资于不同的未上市企业股权,并提供增值服务,按投资约定分享投资收益的金融工具。私募也是相对公募来讲的,是融资的两种方式,当前我们国家的基金都是通过公开募集的,叫公募基金。如果一家基金不通过公开发行,而是在私下里对特定对象募集,那就叫私募基金。(2)私募股权基金特点。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是20世纪以来全球金融领域最成功的创新成就之一。随着在全球的迅速崛起和壮大,私募股权基金已经成为除了证券发行和银行借贷外的第三大融资市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其主要有私募资金渠道广阔、投资方式灵活、风险大回报丰厚以及参与管理但不控制企业等特点。(3)私募股权基金组织形式。目前私募股权基金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公司型私募股权基金、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信托型私募股权基金。

表1 三种组织形式比较

二、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重要性

私募股权投资对于中国金融市场乃至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第一,私募股权投资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快速推进中小企业的整体成长,优化国家整体产业结构。第二,私募股权投资有利于产业资源的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整合传统产业发展。第三,私募股权投资利用多元的投资组合来实现分散金融风险提升企业内涵,形成多层次的投资渠道。第四,私募股权投资为资本市场提供优质的企业资源,提升企业的素质和持续发展力,有助于促进资本市场的良性循环。

三、加强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管理的对策

(1)加强对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全面认识。对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整体评估,包括行业产业机构、竞争结构、产品结构、行业规模、增长率、生命周期等,要想对私募股权投资行业有较全面的了解,必须全面的认识这些内容。私募股权基金在进行投资时,应深入分析以上因素,合理的分配有限的资源。(2)充分了解被投资企业的资源能力。为了能够较好的选择私募股的投资对象,必须要分析被投企业的资源能力。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资源能力包括财力、技术、市场、人力、物力、环境和特殊资源等方面。成本管理、资本运营、供应、生产、技术能力等构成了企业的能力。另外,私募投资在选择投资对象时,还要注意考察被投资企业核心团队的管理能力的分析与研究,要深入考察管理团队的基本组成、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创业的经历及其拥有的社会资源等内容。(3)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作为机构投资者,私募股权投资企业投资后要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要充分利用其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加强对公司的监管,从而取得一定的成绩。另一方面,为了有效的对企业实施管理,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对于被投资企业要建立一定的约束、监管机制,从而强迫性的促使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层加强对公司管理,使公司利益最大化,从而使公司有效的发展。最后,还可以考虑有丰富经验的外聘专家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4)重视采用分阶段投资策略。分阶段投资策略具体包括:做好各阶段资金需求情况的尽职调查工作、掌握各阶段资金需求量和使用用途等信息,最后合理的分阶段投入资金。为了使付出努力的投资者能够获得更高的期望收益,分阶段投资策略比一次性投资策略更加有效。分阶段投资策略的适用对象包括有形资产比例较低、资产专业性较强的企业投资。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增加投资轮数、缩短投资间隔的方式加强对被投资企业的监控。

私募股权基金通过对企业的投资,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还提高了融资效率提升了企业的整体形象。文章对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管理进行了研究,为推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奠定了基础。

参 考 文 献

[1]门磊.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08,

第5篇

作为城建信息资源交流的主要机构,城建档案馆是收集各种城建信息的重要场所。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城建档案信息记录并反映着人们从事城市建设活动的全过程,档案信息资源是维护公民及社会组织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合理开发档案资源

(一)城建档案馆信息资源开发历程

一般说来,城建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开发是指相关工作人员为挖掘馆内档案信息的潜在价值,采用现代技术将静态的档案信息变为动态信息,满足用户各种需求的过程。就我国城建档案馆信息资源开发历程而言,主要经历了一下两个阶段。早期的城建档案馆以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及保管为主,档案信息的利用具有明显的被动性,档案馆的功能设置主要是以满足用户的大众化、基本需求为主。随着信息时代的带来及社会的发展,城建档案信息开发以提供城市建设咨询职能为主要的发展趋势,档案馆服务更具主动性、目的性及计划性,城建档案信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特征明显。城建档案馆业务实体转变为城建知识技术业务实体的发展趋势,将有力的推动城市建设的科学化发展。

(二)城建档案信息开发的主要手段

(1)检索手段。在城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过程中,档案信息的加工及检索,要求有完善的检索工具为支撑,目前,我国城建档案馆建立了科学的档案检索工具,系统中目录分类、专题卡、总目录、参考检索工具及专题目录等是用户获得相关信息,实现城建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主要工具。随着技术的进步,我国城建档案网络化管理体制以中心档案馆、各机关单位档案室为依托,采用微机联网的管理手段,将大量分散复杂的档案信息以联合目录的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为广大用户提供信息咨询、利用及其他服务。

(2)档案信息加工手段。目前,档案信息的加主要以检索性编研、专题性编研、文摘性编研、史志性编研辑编绘性编研为主。因此,档案馆的编制工作反映了档案信息的加工手段,体现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高级形式,随着编制成果的传播,城建档案资源进入技术市场,有效的发挥了其技术价值。

(3)档案信息的提供利用手段。档案馆以开架阅览或闭架阅览的方式开发利用馆内档案信息,为用户提供信息借阅的有效途径。通过复制档案的方式,为有关建设单位土地使用权证及房屋产权证的办理提供重要信息。档案馆以举办展览、公开印制出版、内部打印及声像技术传播的方式方便用户信息交流,信息交流中档案馆提供的信息一般是经过加工的有效信息,与原生信息相比,经过开发的档案信息更具专题性及系统性,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也得以提高。档案馆信息交流的功能促使档案部门的工作方式由传统的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及开放化发展,其中的声像手段,以直观化、系统化‘条理化的方式将信息资源呈现给用户,很好的反映了城市原貌、建筑风格及旧城改造方面的信息。

(4)咨询服务。档案馆向用户提供有关检索咨询、专题咨询及综合咨询方面的服务,为提高档案馆的服务水平,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及技能。

二、城建档案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策略

(一)重视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的科学开展

在城建档案馆档案信息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部门应提高认识,明确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要地位,在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效性的基础上,培育城建档案工作人员勇于创新的观念,将档案工作的重点放在馆内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及利用上,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的水平及深度。

(二)优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管理体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具有重要的共享性及流动性价值。现代社会信息公开的发展需求,要求人们合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城建档案馆中的城建工程档案作为重要的科技档案资源之一,其价值的有效发挥要以信息的共享及流动为基础。档案馆应实现城建档案信息的及交流,在不断拓宽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渠道的基础上,依托现代城建档案馆,进行城建档案业务指导、收集、利用及保管工作。通过多元化的管理手段增强城建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横幅广告牌及宣传专栏等进行城建信息的公布与交流。以学术研讨会、现场会及信息交流会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c宣传,通过开放式活动的开展,让全社会树立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意识。

(三)进行馆藏结构及内容的优化

馆藏内容的优化为城建档案馆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效的物质基础,随着档案利用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档案馆应注重园林绿化、民用建筑、地下管线及城市管理等方面档案信息的收集与整合,丰富馆藏内容,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将城市规划、质量监管、物业管理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内容的收集纳入档案信息管理体系,不断的优化馆藏结构,满足社会各界对城建档案馆的有效需求。

(四)注重档案信息的编研工作

城建档案馆应实现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依据档案馆的实际收藏及城市建设的各项业务需要,科学开展档案信息的编研工作,为现代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等提供专业的信息资源。

第6篇

关键词:经济转型 政策引导 市场选择

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一)环境硬约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持续增加。我国有近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有9000多万城镇人口集中饮用水源地不达标,有1/3城市人口居住在劣于二级的空气中。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认为,我国环境压力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我国环境问题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赵家荣,2011)。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经济发展存在“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高浪费”现象,资源浪费严重、产业结构趋同、技术水平低、设备老化,水污染、酸雨、大气污染、沙尘暴等环境问题相当突出。国内土地、水资源、能源、环境都很难支撑目前的发展方式。因此,经济发展必须转型,经济发展不能破坏环境,更不能污染环境。

(二)资源硬约束是我国经济发展瓶颈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是基本国情。我国的耕地资源占世界的9%,水资源占世界的6%,森林资源占世界的4%,铁矿占世界的不足9%,铜矿占世界的不足5%,铝土矿占世界的2%,和占世界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从资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30%,比发达国家低约20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4.5倍、美国的2.9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单位水耗的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20%。我国所拥有的资源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已经不能支持经济的高速发展,从世界市场上进口资源也很难满足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内需的结构性变化是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

社会需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社会转型将会导致社会需求结构的发生深刻变化,导致社会生产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生存型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必然会带来发展型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从生存型需求到发展型需求,代表着社会需求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客观上将引发经济结构的变动。第一,消费需求的升级,将使消费取资、出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第二,健康、教育、文化等服务型消费需求成为社会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大大提升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第三,人的自身发展上升为发展的主题,人力资本将逐步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所以,社会需求的变化将导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导致经济发展转型。

(四)外需变化是经济发展转型的外部条件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以出口为导向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外部环境成经济转型的外部条件。从2007年开始的次债危机、金融危机,发展到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发达国家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增长模式受到冲击,国际市场需求受到抑制,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全球性的经济格局调整和转型加快,扩大内需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客观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

政府在实现经济转型中的责任不可推卸

(一)政策引导经济转型方向

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对经济转型发展做出了总体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二)政策引导经济转型方式

规划引导。以宏观经济为主要对象,主要解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和重大问题。它是整个宏观调控管理的中枢和核心。

政策调控。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流通政策、分配政策、价格政策等,其中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是宏观调控政策中最重要的内容。

法律规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规则需要法制化。法律规范是宏观调控管理的法律依据。法律作为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和权威性的手段,在宏观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行政干预。行政干预是政府机构运用行政权力对市场、企业和有关经济活动所进行的超经济行政强制。行政干预是宏观调控的一种特殊方式。

(三)政策引导应侧重于宏观而不针对具体企业

政策引导首先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超过社会总供给,物价全面上涨,政策的重点应是抑制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并适当减少出口,同时鼓励增加供给,适当增加进口;如果社会总供给明显超过总需求,重点应是刺激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增加,并鼓励增加出口,同时适当控制供给增加,减少进口。

政策引导要针对市场,发挥市场效率、促进竞争。政府重要的职责就是保证市场发挥效力,促进公平竞争。下大力气和决心打破行业垄断,打破地区垄断,打破行政垄断是市场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维护市场秩序,维护价格秩序,防止通胀和通缩,是市场良性运行的要求。

政策引导要保障国内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要保障国内市场资源与国外市场资源良性互补,并保障国内市场整体效率优于国际市场。而影响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一是进出口贸易状况,二是资本流入流出的多少。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尤其是出现较大逆差时,说明国内市场的效率低于国际市场,对本国经济是不利的,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调节,使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经济转型的主角和动因来源于市场

(一)经济转型的实质是产业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只有市场才能引导产业结构适应需求的变化。最终的需求是消费需求,生产的目的在于消费。人们消费需求是在不停变化之中,从个体来看,需求是受到环境和产品服务供求的影响而变化。汇集一起的千千万万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也是处在时刻的变化之中,消费需求与现有产业结构的生产供给存在必然的不一致,商品适应消费,生产结构须经常进行转变升级,来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通过市场竞争、价格规律才能使经济产业结构转型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只有市场才能做到供需总量和结构平衡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消费需求信号和需求的变化,是通过某些商品、服务的过剩和短缺、价格高低体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就表现为供应的紧张、价格的上涨和生产者利润的上升,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就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加入到生产中来,增加供给来满足需求的增加;反之亦然。市场自动配置资源来适应需求的变化,促使供需平衡。靠政府配置或计划配置社会资源时,政府很难时时刻刻收集千变万化的需求信息,并根据需求的变化来配置资源,必然会由于各种比例关系不当,生产资源配置不灵,导致全面的物品短缺。

(三)在经济转型中只有市场才能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

市场经济不仅能够促进资源优先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产业和环节,而且促进不同行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市场经济特点是公平竞争,竞争必然有胜有败,市场主体为了生存和胜利,必然努力提高自己资源配置效率、资源利用效率,把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行业和环节就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它们就会不断发展壮大;反之,市场主体就会萎缩,甚至被淘汰。在同一行业中,某市场主体的资源利用更有效率,竞争力就强,能获得行业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就会发展壮大,反之,资源利用无效率,就会萎缩和被淘汰。

(四)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转型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

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竞争。竞争机制可自发促市场主体扩大产量、生产规模和推动技术创新等,从而提高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市场导向的经济转型能促进技术进步。市场主体为求得自身的生存和成长,以便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及时地改变自己的生产、经营策略,就要不断地引导和改变消费者的偏好,不断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努力改善经营管理促进技术进步。市场导向经济转型,有利于促进国民福利最大化。市场竞争会促使商品供给者通过降价来争取市场份额,取得更大利益,消费者就可以用更低的价格来获得同质产品,质优价廉,从而实现消费者福利最大化。

经济发展转型要运用好两只手—“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

(一)明确“两只手”的作用界限,是发挥两只手作用的前提

市场的手是“无形的手”,政府的手是“有形的手”。公共经济学认为社会产品可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政府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公共管理、提供公共产品(服务)领域,是弥补“市场失灵”的领域,不过分夸大政府的作用,不应进入市场私人产品的领域,才能保证市场“无形的手”发挥作用。“政府不能替代市场,任何其他工具都不能取代市场机制在增长体系里的基础地位”(迟福林,2011),政策的引导作用或宏观调控,是致力于影响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及总体结构,是弥补市场存在的缺陷,而不能干涉具体市场主体的生产、销售或消费,不能超出政府职能的合理程度。“有形的手”的界限应立足于宏观,而不是微观,立足于引导而不是管制,立足于影响总供给总需求、弥补市场失灵、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立足于公共政策领域和得到民意的支持。

(二)用好政府“有形的手”,才能发挥好市场机制“无形的手”的作用

市场运行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竞争、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市场机制要发挥作用,要求政府“无形的手”要努力发挥作用,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破除地区封锁、市场分割的现象,废止妨碍公平竞争的行政壁垒和行业垄断。要放宽或取消垄断行业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对垄断企业要进行分拆或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要推进和完善石油、石化、电信、电力、银行等行业的改革重组,促进公平竞争格局的形成。要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引入竞争机制。

(三)管好“有形的手”,才能实现经济转型

依法行政才能管好“有形的手”。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政府的行为要在法律的框架内活动,成为法律的模范执行者,要公开、公平、公正执法,建设一个能够为市场机制提供支持的法治环境。

管好公共财政的规模和资金的使用方向,才能管好用好“有形的手”。我国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政府财政体制和财政预算问题,也就是民主预算和民主决策问题。民主政治,必定且首先是民主预算。民主预算的构建是保护纳税人权利、提高财政透明度、维护社会正义、改善政府行政效率、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特有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在民主预算下,政府的规模和职能范围能保持在一个恰当的水平。其课税权只能来自人民的授予,只能用于改善国民福利。民主预算下,政府官员不管有多大权力,只能在法治规定的轨道上运用,政府向人民征集资源,政府依法使用资源,预算就是促进绩效和良好治理的工具。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教育成本 管理模式 运作机制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利用其各种办学资源与社会力量提供的社会资金以市场运作机制为依托创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的最大特点是没有国家财政拨款[1],依靠吸引社会投资,整合社会资源等自收自支方式来维持其办学过程中所需的经费需求。[2]因此,要使独立学院的发展空间有足够的财力保证,以确保独立学院健康、有序发展。独立学院应在观念上强化教育成本概念,立足于自身财务活动特点,实行办学成本核算,注意办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办学成本有效控制,把生均教育成本作为独立学院教育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探索出一套适合独立学院的教育成本管理方法,真正立足于市场做到自负盈亏。这对独立学院今后的长期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独立学院教育成本

独立学院办学成本是指学院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技巧及各种综合素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4]具体包括学院教职员工工资性支出、学院各部门行政事业经费支出、学院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所需的业务支出、校园校舍维护修缮支出、固定资产购建与使用支持等内容[5]。独立学院教育成本则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培养、教学资源付出及其他综合素质培养过程所产生的费用。其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第一,公用经费支出;公用费用支出包括土地购置费(或场地租用费)、基建费(教学实验楼宿舍、图书馆等)、设备设施费、维修维护费、图书资料费等。在目前独立学院普遍走硬件先行、规模扩张的跨越式发展情况下,这部分经费支出在整个学院教育成本中所占比例最大。

第二,教职工经费支出;教职工经费支出包括全职员工工资、奖金,外聘教师课酬、奖金等;教师培训费、社会保障费、优秀师资引进费等各项费用。

第三,招生宣传、品牌创建经费支出;作为新建普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面临着如何扩大生源、提高学院知名度、创建品牌形象、赢得社会信誉、吸引优秀师资力量、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等难题,这些都需要独立学院投入大量经费,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第四,日常教学经费支出;教学用的教材、纸张、文具及其他学习参考资料、实验耗材费、出卷阅卷费、学术会议差旅费、会务费等满足日常教学需要的各项开支费用。

第五,学生奖、助学金、困难补助经费支出;学校用于这方面的支出既是体现教育准公共产品性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学校树立形象、吸引优秀生源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已成为各校应有的经费支出,是学校教育成本的重要构成部分。

第六,贷款利息;作为非财政资金投资举办的非盈利教育机构,不少独立学院办学经费,特别是启动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而作为贷款必然附加条件贷款利息随着而生,应计入教育成本。

2 独立学院进行教育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运行使我们认识到,不管营利性组织还是非营利性组织都必须要借鉴企业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和经营。所谓学校经营就是学校组织从自身行为活动特点出发,以提高学校资源利用率和办学效益为根本目的,以学校资源多层优化配置、多种社会资源整合办学为基本途径,所实施的学校经营环境分析、学校经营思想确立、学校经营目标确定、学校经营策略选择及学校经营操作等系列筹划、谋略活动。[6]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是任何组织成败的关键。独立学院虽然不是纯营利性质企业,但企业的竞争精神在独立学院中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独立学院有联系的直接市场主体包括个人和社会团体。个人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提升自己未来的收入,并以支付学费的方式来分担学校办学成本。社会团体同样希望从高等教育中获利,如社会企业通过接受大学生从而提高本单位的工作效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等来提高利润。同时,社会团体也通过合作办学方式来分担独立学院部分办学成本。因此,学校和受教育个人、社会团体间形成了服务与被服务关系,而学校与学校间则成是竞争关系。虽然目前高等教育领域还不会出现买方市场压力,即生源不足的压力,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生源将急剧减少,将对部分学校形成较大的生源压力。

因此,独立学院加强自身成本管理,采用效益优先策略,在相同产出情况下最大化地降低办学成本,改善学院经营管理,发挥出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形成较好竞争优势。而具有竞争实力的高校将会获得更多社会资源,吸引更多、更强的社会团体进行合作办学,形成良性循环,进而提高学校的声望和名誉,获得更多、更好的生源。一些具有实力的社会团体有选择性地对部分独立学院进行投资办学,这一事实说明,只有具有强有力的竞争优势的学校才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办学,进而分担部分办学成本。[6]因此,独立学院只有走成本管理之路,才能提高自身办学效益,在教育改革中适应社会发展,同时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

3 独立学院成本管理方法

3.1 确定教育成本定额,做好预决算工作

很多独立学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其规模不断壮大,管理体制日趋完善,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已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好成本预算,确定教育成本定额,无疑会对独立学院教育成本管理起到立竿见影作用。教育成本的预算涵盖各部门各项教育活动和学校整体预算,在预算编制时参照以往的历史数据合理确定额度。在此基础上对各部门各项费用支出状况进行跟踪监控,作为对各部门成本使用情况的真实反映的同时,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3.2 对公务费用进行严格控制

独立学院对于公务费的使用可以依据预算控制的途径细化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相关负责人应该每个月对公务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汇报,并通过对比,做到合理有效的控制;同时应该使办公用品的使用率达到最大化,节省开支。并适当地将其纳入年度考评制度中,充分调到每个员工的责任感,树立教育成本控制与管理的理念,并实际参与其中。

另外,影响修缮费和固定资产使用费的最主要因素是其投资规模,规模越大所需要的相应费用就越高,因此,应加强对固定资产规模的控制与管理,主要包括: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和经费使用情况,提高教室、教学仪器的使用效率。

3.3 加强社会合作办学力度

在基础建设方面,独立学院可以面向社会筹集资金用以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招标过程中,可以借鉴企业的项目招标方式,并规范招标过程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监督工作,减少资金使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各项资金能够真正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

4 结语

随着独立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办学理念的不断明确,办学特色的不断强化,独立学院的教育成本的管理模式与运作机制也将不断规范和完善,但除独立学院自身不断努力外,还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才能促进独立学院教育成本管理取得长足进步,进而推动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红.关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探究.《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3:19-20.

[2]毛明清.独立学院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必要性探析.《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1:210-210.

[3]刘勋章,袁良容.独立学院办学成本的核算与控制.《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02;31-32.

[4]蒋鸣和.教育成本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6.78-79.

[5]阳宗妤.湖南高校独立学院学费标准研究.《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7-17.

[6]龚丽春.论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的必要性.《经济师》,2006.02.18-18.

第8篇

关键词 生态位 大学生 就业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2010至2014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由575.4245万人增加至659.3671万人,五年间新增高校就业生人数83.9426万人,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在中国知网搜索“大学生就业支持”可以检索文章148篇。

生态位(niches)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美国学者J.Grinell(1917)最早在生态学中使用生态位的概念,Elton和Hutchinson也提出“功能生态位”和“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的定义。近年来很多社科研究者开始关注,生态位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相关成果大多是借鉴生态位理论中的相关概念分析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但对于大学生就业生态位的定义视角不一,学者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逄元魁等将就业生态位定义为:大学生作为求职者基于自身知识、技能、社会资本等资源,在求职环境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对由此产生的就业能力(包括获取就业信息、具备就业素质、赢得就业机会三个层面)(逄元魁、刘璐,2009)。刘超认为大学生求职生态位即大学生依靠自己所具有的生体特征、知识、能力、社会资本等在求职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对就业环境适应能力的大小(刘超,2014)。丁国昌则指出大学生自身特有的专业背景、能力、理想和价值追求、自身综合素质等构成大学生特有的生态位。(丁国昌,2007)

1就业生态位理论

生命科学领域“生态位”概念主体为种群,相应就业生态位理论中概念主体为“就业群体”,本研究认为:不同的就业群体不能进行人才流通,或者短时间可以实现人才流通但无法实现人才的持续职业成长。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就业生态位指:在就业生态系统中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后,依靠自身独特的专业知识体系、个人特质在就业环境中担任的特定社会角色及因行业类别、职位角色、行政地理区域的不同所形成的独特的社会关系。

关于大学生就业支持的研究成果也非常多,但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就业支持较少。本文拟从生态位形成理论视角解析大学生就业过程,从而提出大学生就业支持的相关建议。

2“就业生态位”形成过程

“就业生态位”的形成过程就是就业行为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学问题,其影响因素涉及: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法律制度环境、劳动力市场、教育政策、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企业因素等(应松宝,2006)。本研究拟从大学生“就业生态位”形成过程分析如何构建稳定的就业生态系统。

2.1大学生就业主体综合素质养成(人才培养)

就业生态位的宽度即生态幅是决定其竞争力大小的关键因素,一般生态幅越宽表征一个群落所利用的资源总量越大。相应的就业生态幅越宽表征求职者对资源利用的能力更强、效率更高,自身具备的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更高,更利于大学生就业生态位的形成和稳定。决定大学生就业生态幅的核心因素是大学生作为就业主体的综合素质,其养成过程影响因素分以下四个方面:

2.1.1理论教学质量高低,专业教学和市场需求的匹配度

高校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教育的市场敏感性对大学生就业生态位的影响重大。大学教育模式和知识体系相对陈旧,个别高校教师竞争意识差,甚至出现“照本宣科、闭门造车”等现象,这都阻碍了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提升。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让大学生就业生态幅增大成为高校大学生培养的新目标。

2.1.2大学生就业实践教育水平

大学生就业实践教育对大学生熟悉就业实践知识,锻炼实践能力,提前适应职业生涯环境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群体处于生理和思维的成熟时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实践能力差的现象。高校实践教育作为大学生进入职场的提前教育,其意义重大。实践教育合理、质量高,将是大学生顺利进入职场实现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保障。也是大学生长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育,有利于明析大学生的科学职业发展观。

2.1.3社交礼仪、思想政治素质培养

“不学礼,无以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均在传承中华民族尚礼的品德。社交礼仪、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贯穿一个大学生高校教育的始终,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所在。能适当融入“礼仪教育”的思政教育才是适应时展的有效教育,这直接关系大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

2.1.4就业能力的形成

彼得・奈特等提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技能、个人兴趣都将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个体禀赋(个人品质、自我认知、学习能力、家庭影响力)、综合技能(沟通表达能力、环境融入技能、自我管理能力)、学科理解力(基本理论知识内化、学习方法)、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韩玉平等,2016)。大学生在高校环境中其就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是社会、高校、家庭等复合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2.2大学生进入就业生态系统(求职匹配)

大学生进入就业生态系统的过程狭义来讲就是求职过程,广义概念则包含大学生的培养阶段。大学生求职成功与否影响因素分四个方面:

2.2.1就业市场需求和大学生求职知识背景的匹配度

高等教育相对于多变的就业市场环境具有信息反馈的滞后性,高等教育不可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进行人才培养以达到供求匹配。同时,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人选择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会让就业生态系统不断的偏离稳定状态,并在负反馈机制下进行系统内的自我调整。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市场环境,大学生知识背景的市场匹配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求职成功的效率,所以对供求匹配的满足是高校教育的一个关注点,但不能成为高校的唯一目的,高等教育产出的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应该关注市场,但不能盲从市场。

2.2.2就业信息的有效掌握

大学生进入就业系统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求职过程,对于有效求职信息的掌握是成功求职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但是这种多元化渠道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是接受了很多的就业信息,但是庞杂的就业信息,其质量的参差不齐,甚至存在虚假信息、诈骗信息等,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择业期的惶恐。

2.2.3必要的求职技巧和职业发展规划

大学生进入职业生态系统的第一步都是搜寻求职信息、获得用人信息、评估信息、满意后求职面试,进而进行公司、企业与个人的双选,成功则签订协议,否则持续进行求职。进入职场后则是系统的职业生涯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必要的求职技巧是获取就业机会的前提和保障,而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则是个人职场顺利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2.2.4大学生和企业期待的匹配度

大学生进入生态系统的过程实际是大学生和企业双选的过程,这个时候双方期待的匹配度直接决定了求职成功的概率。当下就业生态系统存在,大学生求职难、企业求才难并存的局面。而且有学者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容易导致失业,但这属于大学生基于未来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以及学费高昂条件下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是一种合理行为。但是降低就业期望的有效途经就是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实现多资源选择,给大学生理性看待大学成本的条件(吴克明,2005)。对于就业市场而言如果人力市场两个就业群体的资源利用曲线完全分离,则存在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人才供应的不匹配现象。

3 稳定就业生态系统模型构建

3.1生态位动态趋于稳定过程(市场选择)

根据就业生态系统相关理论,行业内部激烈的竞争导致生态位的重叠,进而引发激烈的资源竞争,行业内部的竞争会使得就业个体扩展资源利用范围,引发行业间的社会资源的激烈竞争。生态位的动态稳定过程就是大学生就业择业的市场选择过程,由于就业市场本身的负责性,本研究拟构建一个生态位形成模型,相应的模型假设如下:

(1)一个稳定的就业生态系统中不同大学生群体占据就业生态位不发生重叠,当发生重叠时会有激烈的就业竞争,引发优胜劣汰或生态位分离。

(2)在一个稳定的就业生态系统中,不同领域就业群体具有各自的生态位,群体间避免直接竞争,从而保证就业生态系统的稳定。

(3)一个相互起作用、生态位分化的就业生态系统,各个群体间在行政区域、社会资源、区域协作方面,都趋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多行业领域的人才就业生态系统更能有效的利用社会资源,维持较高的社会产出、更具有系统稳定性。

4基于稳定就业生态系统模型的就业支持建议

稳定就业生态系统的维系,既需要持续稳定的人才输入,又需要合理的市场匹配负反馈机制,以达到就业生态系统的稳定。

(1)个人:大学生作为生态行为主体,应该尽早的定位,在客观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早日确定职业目标,设计和自身的职业规划。围绕目标积累关键资源、补足能力短板,通过主动学习提升自身的生态竞争能力,形成自己业内的基础知识背景和独特的个人求职优势。提早关注求职信息,有意识培养自身的求职技巧,并关注相关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提升自我维权意识,做一个生活中具有主动选择权的人。提升自我责任意识和自我服务意识。

(2)高校:高校集“教育、服务、管理、指导”多种职能与一身,完善的就业支持体系对大学生的成长是服务保障,对高校办学质量更是无形的宣传。高校对大学生的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情感教育是形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决定性因素,高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不断的提升高校专业理论教育的水平,提升实践教育效果,加强情感教育提高大学生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

(3)从理论经济学角度,市场对各级各门类人才从数量到质量有一个总的要求,学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在专业设置、教学安排、实践教育等方面做出及时调整,才能使得高校更加适应社会发展。但是当下高校过多的关注招生数量、教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成果。造成大学生的就业率也不尽合理,当前大学生自身差异和对就业期望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使得用单一就业率评价大学教育体系深受质疑。应建立合理的大学评估考核体系,要进一步优化大学评估指标。

(4)政府:大学生就业生态位的形成,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也尤为重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要求,制定合理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政策,并配套建设好人才交流中心、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等社会服务机构,将使得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功能能够发挥作用,减少用人单位侵权、大学生就业失信的不良社会现象。同时,政府导向的高校企业双选会,有利于企业和高校的信息交流,便于大学生求职,也会依托规模效应促进企业人类资源的有效补给。当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就业导向,有利于有创业期望的大学生开启创业之路,创业成功者则可以带动一批人成功就业,有利于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现状。

(5)家庭: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和就业观念的取向跟家庭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溺爱的家庭教育常常会酿成学生自私、懒惰、抗压力差等问题,对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非常容易导致对于所谓“好职位”的趋之若鹜,对基层岗位的忽视反感,引发就业市场的失衡。而大学生欠缺的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又会给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埋下隐患。所以家庭应该从三个方面做好就业支持,①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意识,让学生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生活。②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抗打击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逆商,让学生能够适应激烈的生态位竞争。③合理利用社会人脉资源,提高适当的就业信息和物质支持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6)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应该多关注大学生的成长,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实习平台,正确引导大学生融入工作团队,通过老带新,让大学生尽快掌握工作技巧,鼓励引导大学生积极面对工作职场的挑战。加强和高校的合作关系,一方面积极向高校提出用人的要求,寻求人才培养订单化,另一方面做好企业自身人才的战略储备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赢。这将加快大学生就业生态位的稳定。

项目来源:郑州航院2016年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支持研究”(zhjy16-(35))。联系人:李靖雨。

作者简介:李靖雨(1989-)女,河南南阳人,工作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管理)。

参考文献

[1] 逄元魁,刘璐.基于生态位视角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

[2] 刘超.大学生求职生态位分析―试论标签生态位与真实生态位[J].赤峰学院学报,2014(7).

[3] 丁国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生态位现象”解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4).

[4] 应松宝.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第9篇

现代的物流不仅要降低成本,满足顾客的需求,更要负起对环境的保护的职责,这是时代对于物流业的基本要求。现代物流活动主要包括商品的输送、保管、流通加工、包装、装卸五大元素。它们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1.运输对环境的影响。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运输车辆的燃油消耗和燃油污染,是物流作业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2.储存对环境的影响。为了对商品进行养护,必须使用一些化学或物理方法,如喷洒杀虫剂,安装制冷设施等,这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会造成污染;某些特殊商品,如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由于保管不当,爆炸或泄漏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3.流通加工对环境的影响。使用流通加工是指为完善价值和降低物流成本,对流通领域的商品进行的简单加工。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会造成一定的物流停滞,增加了管理费用,不合理的流通加工方式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包装对环境的影响。包装也是造成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包装具有保持商品品质、美化产品、提高商品价值的作用。当今大部分商品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严重污染环境。

5.装卸搬运对环境的影响。装卸搬运是伴随运输和储存而附带产生的物流活动,贯穿物流的始终。但许多物流企业在装卸搬运时野蛮操作,发生货损,造成资源浪费和废弃,而废弃物如化学液体商品又造成了水源污染和土壤污染。

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在经济日益发展的现在,环境问题越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绿色物流的提出给物流指明了发展道路。绿色物流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绿色物流指的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来规划和实施的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

二、企业绿色物流的发展策略

绿色物流要想发展应重视加强企业的绿色经营意识,发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种自律型的物流管理体系。物流企业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构建绿色物流体系,对于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物流包括企业从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全部活动,它由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逆向物流构成。绿色物流就是在闭环的物流的各个环节包括运输、储藏、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废弃物处理等物流活动中,采用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的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因此绿色物流可分为绿色正向物流和绿色逆向物流。

1.绿色正向物流体系的建立

(1)绿色供应商的选择。供应商的经营绩效和运行状况会对本企业经济活动构成直接影响,因此在绿色供应物流中,必须合理选择供应商,并评价其环境绩效。

(2)废弃物料的处理。在正向物流中产生废弃物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产过程中未能形成合格产品而不具有使用价值的物料;二是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厂商一方面要加强进料和用料的运筹安排;另一方面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要考虑资源的可得性和回收性能,减少生产中的废弃物料的产生。

(3)产品的设计、包装和标识。绿色物流建设应该起始于产品设计阶段,以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等技术提高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环境绩效,在推动绿色物流建设上发挥先锋作用。绿色包装是物流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要作到醒目环保,符合4R要求,即少耗材(Reduction)、可再用(Reuse)、可回收(Reclaim)、可再循环(Recycle)。另外通过标签标识产品的化学组成也十分重要,通过标识产品原料特别是可塑零件的组成,会使将来的回收、处理工作进展顺利。

(4)绿色运输体系。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是物流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贯穿于物流管理的始终。企业绿色运输的主要措施有:合理规划物流网点及配送中心,优化配送路线,制订配送计划,提倡共同配送,提高运输效率;合理采用不同运输方式,减少公路运输,尽量采用铁路运输或海上运输,实行联合一贯制运输,使用以“绿色”燃料作动力的运输工具;评价运输者的环境绩效,由专业运输企业使用专门运输工具负责危险品的运输,并制订应急保护措施。

(5)开展绿色流通加工。由分散加工转向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减少废弃物污染。

2.逆向物流体系的建立

物流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这就要企业发展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系统,逆向物流就是指废旧物料从消费者向生产企业流动的物流活动,它是企业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对逆向物流的特点是否重视,形成了企业逆向物流管理能力和水准高低的分界线。逆向物流可区分为投诉退货、终端使用退回、商业退回、维修退回、生产报废与副品、包装等6大类别。

逆向物流理论尚不成熟,实践也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从一些成功企业的经验来看,我们必须把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相互协调,融合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闭环的体系。

3.建立废弃物循环物流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