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医学影像专业知识

时间:2023-08-25 16:54:56

导语:在医学影像专业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学影像专业知识

第1篇

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从英语课堂教学与校本教材的整合与开发两个方面,探讨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更有效的英语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职场竞争能力。

当前,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所采取的授课方式与普通中学几乎没有多大的差异,教师还是围绕教材内容教授语法和词汇等,而且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严重脱离中职生的专业学习实际。这是职校英语教师与学生都必须面对并且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时,大部分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尤其是英语,学生在初中时就没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据对服装专业学生的调查,其实有很多学生对于他们未来所从事服装职业有关的英语知识还是感兴趣的。如何将英语基础知识与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进行有效的结合,帮助学生构建专业英语知识平台,培养学生在服装专业方面使用英语的语言技能,并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呢?本文试以就业为导向,从英语课堂教学与校本教材的整合与开发两个方面,探讨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更有效的英语教学方式。

一、以就业为导向,制定教学目标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能力与素质合格的劳动者,其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应该与普通中学的应试教育有所区别。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毕业后直接面对市场需求就业,在校期间,要给他们必要与必备的劳动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就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此中职服装专业的英语教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发展为导向,根据市场需要,培养服装专业的学生掌握有关服装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紧扣专业技能要求确定服装专业的英语教学培养目标。中职教育只有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才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具体的行业或职业要达到什么样的英语水平,在该专业的教学大纲和实施细则的制定中就要体现出来,这样就可以指导具体的课堂教学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和效果,让学生明确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与要求掌握的相应的英语技能。服装专业的英语教学目标就是根据服装专业涉及的各个领域的知识设计话题,要求掌握的有关服装话题的词汇与语法表达句式。要求教师备课要有化难为易的专业水平与呈现英语教学与专业结合的技能。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授课,让学生乐于参与到英语教学互动中来,让学生明白在中职里英语应该学什么,实现每一堂课的英语教学达到与服装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的目标。

二、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针对服装专业的特点,设计教学方式与采取内容呈现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在中职阶段怎样更有效地学英语。教学内容不能跟着现用教材模块英语的章节内容与顺序来进行教学,而是对服装专业有关的内容进行知识的衔接与拓展。让学生感到日后职业中用得上用得着。英语课堂教学中应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与学习伙伴合作去完成任务,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其认知策略,培养其与人共处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还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例如在英语基础模块学生用书第一册的Unit2“Whatdoyoudo?”中,假设学生日后从事服装销售工作,教师为服装专业的学生设计服装销售职场对话用语:

Welcome to our shop.What can I doforyou?欢迎惠顾,您想买什么?

I would like to buy a dress for mydaughter.我想给女儿买一件裙子。

How old is your daughter.?您的女儿多大了?

What size/colour do you like?您要什么尺寸/颜色?

How about this one?这件怎么样?

结合中职服装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英语知识技能的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相结合,把“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相结合,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和整合,使教学内容不仅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使学生能适应岗位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把英语课程内容与服装专业结合起来,强化英语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

服装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服装设计、服装销售或者服装制作与质量检测等部门工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整合与专业相关的背景知识,将其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专业词汇的学习为突破口,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精心设计教学,突出实用为主、学以致用的原则。利用课内的词汇引出服装专业的常用词汇、短语及专有名词,引导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求知的热情,反过来促进了英语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模块英语第二册Unit 10“Hunting for ajob”要求学生使用英语把自己在服装方面的知识与能力通过求职信与对话表演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分组准备职场英语所用到的词汇与句式,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与帮助学生更完整与完美地呈现对话内容。例如引导服装专业的学生写求职信与求职面试对话使用到的句子:Iam good at designing and making clothes.(我擅长服装设计与制作)I am atalentinfashions.(我对服装有天赋)I can designand make a dress in two hours(我能在两小时内设计与制作出一件衣服)I can helppeople dress perfectly(我知道怎样使人着装更完美),等等。通过这样与专业知识的写作与对话训练,学生在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英语与专业知识结合带来的就业优势,更有信心为就业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储备,通过设置不同情景下的英语知识与服装技能的有效接合,使学生乐于参与到英语课堂中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以就业为导向,结合专业特色,开发校本教材

编写服装专业英语校本教材应该在每一个章节包含与呈现有关服装专业的英语词汇与设计话题的章节内容,话题涉及的内容应该包括服装史、服装设计与服装材料的选择以及服装裁剪样式、服装生产线与服装工艺、服装质量与检测,服装表演与服装营销与生活、服装专业学生求职与面试。每个章节的编写内容与表现形式力求妙趣横生,避免陷入沉闷解说式的概念陈述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中,教材应该配有时代气息的插图,英语教师要给中职学生树立信心,引领他们进入英语结合专业要求来学习的领域。

四、采用科学的英语能力评价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不断完善英语教学的评价方法,围绕服装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所需的英语知识与应用能力,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而并不仅仅是终结性评价,建立能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高为目标的教学评价制度。

以就业为导向来指导英语教学的方向,符合《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课程任务“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在世界一体化的当今社会里,中职服装专业的学生在将来到服装制造业发达的地方去谋职,有关服装的就业岗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在教学中,英语教师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考虑学生将来工作对语言应用的实际要求,根据社会对服装专业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的实际需求,使用切实可行的英语校本教材,侧重发展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强化学生的英语职业技能,使学生获得在具体的话题范围内学会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以及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实际专业需要进行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语言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

【摘要】 目的:了解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低年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及营养宣教对其影响。方法:对预防医学专业一至三年级157名学生,围绕《平衡膳食宝塔》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等知识进行为期5个月的营养宣教。宣教前后用自编问卷进行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结果:宣教前营养知识得分三年级明显高于一年级(P

【关键词】 营养教育;营养知识-态度-行为;预防医学;大学生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nutritional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of preventive medicine junior undergraduates, and the effect of nutrition education on them. Methods:157 preventive medicine students from grade 1 to grade 3 were educated for five months with the “balanced diet pagoda” and “Chinese Dietary Guidelines”.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 a questionnaire was used in the junior about their nutritional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Results:The nutritional knowledge score of juniors were higher compared to freshmen before education (P

Key wordsnutrition education; knowledgeattitudebehavior; preventive medicine; university students

作为未来从事预防医学工作的预防医学专业大学生,其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健康,而且还将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成效。营养宣教[1]是提高大学生营养知识和改善膳食结构及营养状况的方法之一,采用喜闻乐见的宣教方式,可使广大学生学会并做到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从而改善不良的饮食习惯。为了解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以及营养宣教对其影响,我们对沈阳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一至三年级全体同学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沈阳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一至三年级全体学生157名,其中一年级50人,二年级52人,三年级55人。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与我校大学生具体情况,编写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问卷,其中包含营养知识14题、态度4题、饮食行为20题、主观意愿1题。于2007年4月和2008年3月进行宣教前后两次问卷调查。调查采取现场发放,现场指导填写,现场回收问卷的方式。

1.2.2 营养宣教 从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采用授课方式、校园广播、宣传板报、发放宣传单、有奖竞猜方式,其宣传内容主要围绕着《平衡膳食宝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等有关知识;课堂讲授三次;校园广播五次;制作宣传板报两期;宣传单发放三期;举行有奖竞猜一次。

1.2.3 统计分析 问卷经核对后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并进行整理后,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资料进行各变量描述性分析、宣教前后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宣教前发放调查问卷157份, 回收157份, 回收率100 %。剔除不合格问卷3份,有效问卷为154份。宣教后发放问卷157份, 回收157份, 回收率100 %。剔除不合格问卷2份,有效问卷为155份。

讲座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参加,宣传单发放到每间寝室。宣教后统计结果,听到广播者为31.2%,参加课堂讲座者为89.8%,看宣传板报者为54.1%,读宣传单者占94.3%。

2.2 营养知识 从表1可见,从营养知识得分来看,宣教前三年级高于一年级(t=3.121, P

由表2可见, 各年级宣教后对营养知识知晓率均有提高的是铁的最好食物来源是动物肝脏和补充维生素A可预防干眼病,一年级宣教前后知晓率提高程度最大的是蛋白质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比宣教前提高了20.8%;二年级是吃盐过多与高血压有关,比宣教前提高了34%;三年级是铁的最好食物来源是动物肝脏,比宣教前提高了32.7%。

2.3 营养态度 有94.9%的学生愿意接受营养教育,仅有31.2%的学生愿意改变饮食习惯,5.1%的学生宣教前后营养态度没有变化。表示获取营养知识的主要途径为报刊、杂志、宣传画(52.9),电视、广播(51%),网络(29.3%),课堂讲座(38.9%),亲人和朋友(29.3%)。

2.4 宣教前后饮食行为变化 宣教后,三年级每周5~7次吃鸡蛋的人数增加了11.8%(χ2=4.95,P

3 讨论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资料[2]显示,大学生营养素摄入不足,三餐分配不合理。营养宣教[3]是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和组成成分, 通过营养信息的交流和行为干预, 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膳食营养危险因素, 改善营养状况, 预防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刘镕等人[4]对某高校预防医学类学生的膳食进行营养调查,膳食调查结果显示,该校预防医学类学生的膳食结构不合理,需要进行营养教育。

本调查结果显示,大一学生营养知识缺乏。相关资料[5,6]也显示,各专业医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营养知识普遍缺乏。贺生等人[7]对某卫生学校在校生营养知识、态度及膳食行为调查显示有76.1%的学生知道改变饮食习惯对健康有好处,愿意改变饮食习惯,有81.8%的调查对象愿意学习营养学课程;陈明改等人[8]对某高职学院医学生进行营养教育显示宣教前后愿意获得营养知识的百分率分别为80.7%和84.5%。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营养宣教前后同学们有94.9%的学生愿意接受营养教育。本调查结果均高于以上相关调查结果,这可能与预防医学生接触的专业医学相关学科的课程,间接了解一部分营养知识有关。

本次营养宣教后,营养知识平均分显著提高,这说明通过开展营养教育活动, 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营养知识,其中三年级效果最明显,宣教前三年级营养知识高于一年级,宣教后三年级营养知识提高最多,这可能与随着学生学习时间的增加和专业意识的强化有关。本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读宣传单和参加课堂讲座者明显高于看宣传板报和听到校园广播的人。可见在校园中发宣传单和参加课堂讲座是学生了解营养知识的较好途径。

参考文献

[1]郭亚芳.论加强营养宣教的重要性[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4,13(11):864-865.

[2]贺栋梁,李小玲,谢红卫,等.不同学科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08,6(9):1-3.

[3]毛春英,丰丽莉,金辉.老年大学开展营养KAP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6):1116-1117.

[4]刘镕,程丽薇,陈冬峨.某高校预防医学类学生的膳食营养调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8,19(6):67-68.

[5]黄永真.某高校医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的调查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7, 29 (2):129-131.

[6]陈萍萍,王旗,崔玲玲,等.郑州某技术学院医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郑州大学学报,2006,41(6):1089-1092.

第3篇

一、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现存问题 

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虽然我国《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中对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有明确指出,但多数独立院校由于自身专业发展有限,加之学生本身综合素质不高,导致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方向不明确,目标模糊,针对性不强。 

2.课程设置与实际脱节。独立学院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决定着其课程开发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然而很多院校选用的教材老化,内容不能反映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最新动态;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缺乏新意,重理论轻实践;课程类型单一,重语言轻商务,两者知识技能严重脱节,课程体系建设缺乏有效操作效果。 

3.教学方法过于守旧。一些院校仍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商务英语的专业特色不够突出。许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课堂讲授,练习商务英语主要依靠对话或者角色扮演等传统方式,忽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商务意识和技能薄弱。 

4.教师素质亟待提高。目前我国独立院校商务英语教师大多数是语言类专业出身,很少具有国际商务学习或工作背景,致使他们的教学往往可能只是注重英语而忽视商务能力。因此,教师更应通过多种途径推动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以有效满足商务英语教学的实际需求。 

二、以市场需求为职业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从商务英语专业本身特点及现存的问题不难发现,独立学院如想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发展水平,培养适应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应当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认真分析当前市场形势和与商务英语专业关系比较密切的行业特点,并结合自身院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保障商务英语课程满足学生商务英语学习和未来职业需求,注重商务英语的职场适用性,重点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 

第一,用行业需求指引学生树立未来方向。商务英语专业要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合理地设置课程,让学生了解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以及行业对从业人员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需求。研究表明,社会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需求较大,尤其是商务英语口笔译及外贸从业方面。而大部分学生的理想岗位倾向于社会地位较高,形象较好的管理工作。这种差异表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个人职业需求与社会需求部分脱节,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准确、客观定位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以便他们毕业时更顺利地找到工作,提高毕业生一次性选择就业岗位成功率。 

第二,根据市场的职业需求,改善现有课程体系。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特点设计符合自身发展出路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普通院校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包括理论课,实践课和综合素质类课程培养体系,但其中比重分配各校都有所差异。独立学院学生相对普通本科院校来说英语语言基础一般,所以在课程开发上更应有其特色,在低年级时应加大夯实语言功底的课程配比,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同时提高商务英语知识及文化素养。高年级需要着重强调学生对职业的敏感性及倾向性,因此商务技能实践的比重要重点加大。这就要求学院从市场出发,加大商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资金等投入,积极诉求多方的支持,进而建立起本校的商务英语教学实践基地、商务英语仿真实训基地等,更要加强与市场企业的合作,努力建立以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的教学为式,进而为商务英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第三,加强师资力量在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方面的投入。就商务英语教师而言,应加强商务知识学习和商务经验积累,寻找机会到涉外公司实地体验、参观或工作,熟悉所教课程的业务。这样,商务英语教师就能在课堂上将教学内容与国际商务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国际商务知识欠缺、国际商务概念运用不当等现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院校而言,应制定商务英语教师培养计划,包括外派教师到国内外商学院学习相关国际商务知识,或派送教师到其他院校跟随有经验的商务英语教授做访问学者。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进行和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现存问题,并从市场需求的职业导向角度提出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方向,如用行业需求树立方向,根据职业需求改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等,期望能推动独立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的良性发展建设。 

第4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模具制造;教学模式

近几年我国模具业发展迅速,模具总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日本和美国。[1]随着行业和模具技术的发展,对模具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也有了新的要求。过去按学科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改为按行动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讲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是指通过一种动态的结构把实际工作中要求的技能和需要的知识能够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工作岗位、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强调实际工作技能的培养,通过企业学校、教室车间的紧密合作,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育手段,贯穿新的教育理念,以工作能力作为进行教育教学的基础、培养目标、评价的标准;以通过工作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企业对专项能力的需求方向作为安排教学计划的依据,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充分体现了实用性、综合性和先进性。

一、中职模具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思路

中职模具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采取逆向设计思路,由任职岗位群确定培养目标,从而确定学生应该掌握的能力及知识,在上述分析论证基础之上,创建课程体系,最终具体化于中职模具专业课程中。此设计思路,打破了以往预先向学生讲授繁琐理论知识而后按照自己具备的技术能力寻求岗位的传统,要求该专业课内容的设置,与当前该专业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设置具备代表性典型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所设置的工作任务过程中,掌握就业必须的知识与能力。中职模具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具体如下:首先由工作过程分析――岗位分析,导出“行动领域”――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再经教学整合――工作课程开发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教学过程方案设计来实施,具有整体性、合作性和个性化的特点。[2]

二、中职模具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步骤

中职模具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过程,是指按照顾客订单,组织学生经历完整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包括以下关键步骤: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3]在各个阶段都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完成六步教学的不断强化学习中,形成自觉的行为意识,学会遵循职业规范。

1.资讯――下达情境任务书,明确任务,获取信息――通过对工程实践的前期准备,可以锻炼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

2.计划――小组讨论工作计划包括分工、时间表、成果列表等――通过实践计划、报告的撰写,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3.决策――拟定任务、工作单包括场地、工作设备、工作步骤等――通过实践过程中的多人协作,形成合议,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以及团队精神。

4.实施――结构、零件分析设计实践包括分析原理、设计尺寸结构等――通过操作实践,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干精神。

5.检查――学生自查、小组检查――通过实践结果的分析与答辩,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评价――小组汇报、互评,教师、企业评价――通过工程实践优化与探索,培养学生开动脑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中职模具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组织与保障

1.成立优质指导团队

中职模具专业由于“模具生产过程”的实践涵盖模具设计、制造与模具生产管理等多个环节,并且涉及加工中心、数控铣、线切割、电火花、磨削、模具钳工等多工种设备操作,其教学复杂程度和难度远远高于传统教学。因此按照“管理团队有老总,技术团队有总工,教学团队有能工巧匠”的建设思路,建成校企深度交融的3-4人专兼结合基地团队,每个指导团队负责两个学习小组的综合实践教学、指导、协调和组织工作。[4]“老总”进入教学管理团队,作为校企合作纽带,有利于校企优质资源的整合;“总工”参与教学的技术团队,直接参与或指导技术开发工作,提高服务水平;“能工巧匠”则作为专业课程团队中的一员,直接参与课程开发,与专任教师同时在现场指导学生实训,专任教师侧重进行教学设计。

2.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由8-10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确定1名组长,并明确组长及组员的职责。“模具设计”学习情境任务由小组成员独立完成模具的设计,设计优秀的方案投入生产,其余学习情境任务由团队采取合作方式共同完成。在具体的行动过程中,教师是行动过程的导向,学生是行动过程的主体,教师从知识传授的角色转变为项目实施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指导者、评估者,让学生自主完成工作任务,[5]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3.实施“企业”技术标准

剖析企业中从事模具生产的相关工作岗位及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素质,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通过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教学资料与企业技术标准对接、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对接,本着实用性、指导性,规范性原则,全面有效地控制、保证、提高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质量,最大限度地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缩短制模周期,确保设计、制造、检验等生产技术活动能顺利进行,实施相关“企业”技术标准,如:注射模具设计标准、冷冲模具设计标准、注射模具制造标准、冷冲模具制造标准,模具生产管理规范等,从而规范综合实践各学习情境的技术、生产、管理活动。[6]让学生知道标准、熟悉标准、掌握标准和使用标准;让学生体验实际的工作岗位,积累岗位工作经验,让学生带着工作经验步入工作岗位,使他们在顶岗实习或就业后能及时适应本专业的工作岗位,实现学习与职业岗位群的零距离对接。

4.构建“产学研”一体实训基地

模具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设置理论教学区、模拟操作区、操作训练区和产品生产区等区域,真实的生产环境是增强学生对生产实践的认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良好平台。[7]以真实产品为载体,在真实场景下开展生产性实训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真实的工作岗位。同时可以为教师提供科研平台,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专业“产学研”一体化教学。

四、建 议

1.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建立“岗位轮转”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加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基地设置四类教学工作岗位:教学培训岗、产品生产岗、技术服务岗、管理岗。实施教学分期制,专任教师分期在基地的四类岗位之间循环流动,在岗位流动和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2.进一步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具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根据核心能力要求,依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课程建设思路,按照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及其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和企业共同确定岗位能力知识、基础技能知识拓展、职业素质教育与拓展、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5大课程模块,构建符合企业和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8]并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全过程。

3.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中职模具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应该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行企业“5S”管理、“TPM”(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等,并悬挂或张贴标语、标牌、安全和警示标记、操作规范图示等,以及要求学生以企业“生产者”的身份,按照企业管理规定参与学习、生产等。学校不仅要承接企业的生产任务,引入企业生产项目,主动融入地方产业链,在经济效益上获得巨大的收益,而且要引进企业管理,引入企业文化,营造职业氛围,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形成有机融合,更深层次促进教学,最大限度获得教学效益。

五、小 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这种模式不仅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及其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都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模式开发的优点是提前让学生感知“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工作过程。按工作过程进行教学,采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发挥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优势,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工厂所需的员工做到零距离对接,真正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模具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J].

模具工业,2011,(1).

[2]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

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

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4-13,30.

[4] 周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方案

[J].科技信息,2008,(1).

[5] 陈玉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J].

企业技术开发,2010,(10).

[6]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7.

[7] 刘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J]青岛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08,(6):51-53.

第5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实训教学;多元化评价;课改反思

一、项目化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1.什么是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是指以完成一个项目工作为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环节,它属于“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一种。项目化教学讲究“以学生为本,以项目为中心”,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组织学生真实参加到某个特定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价等过程,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一项作品,学生得到完成这项工作的亲身体验,并从这些经历中获取到经验与技能,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多种能力从而得到提高。

2.项目化教学的流程

第一,明确项目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学生的特质分成学习小组,由教师提出任务,学习小组共同进行讨论;

第二,制定计划:根据讨论结果,各小组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工作计划,教师逐一审查并给予指导性建议;

第三,实施计划:各组成员按制定的计划进行详细分工,合作完成工作任务;

第四,检查评估:采用多元化评价机制,包括有学生自我评价、组间互评、教师评价;

第五,归档和应用:对项目进行过程中的各种材料进行记录归档,并进行总结实践结果

3.项目化教学的特点:

第一,实践性:教师在设计项目时,所选的内容应当尽量针对就业岗位技能需求,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更容易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具有的实用性。

第二,自主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学生可以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有效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潜能。

第三,发展性:长期项目与阶段项目相结合,构成实现教育目标的认知过程。

第四,综合性:具有学科交叉性和综合能力的运用的特点。

第五,开放性:学生围绕项目的主题内容所采取的探究方式具有开放性。

第六,评价多元性:项目型教学注重学生在活动中能力的形成、发展过程,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

二、项目化教学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实施

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技能实训项目教学计划中,把学生的技能实训实习分成了三个阶段(六个学期):第一阶段是通用技能阶段,实训内容是无线电装接技能实训、电子基本技能训练;第二阶段是专业技能阶段,实训内容是音响设备组装、调试与维修实训、电工基础实训、彩色电视机维修、技能等级考证强化训练;第三阶段是企业生产实习阶段。不同阶段的实训,都安排了不同的项目内容,难度阶梯式渐进,学生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实训,为走上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实施项目化教学包括项目选取、项目分析、项目方案制定和项目方案实施四个环节,下面结合我校专业技能实训阶段的项目“彩色电视机维修”作为案例来简单阐述技能实训过程中的项目化教学。

1.项目选取

项目选取是项目化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选取时通常会依照就业岗位对人才的技能需求,结合所学课程内容来进行设计。设计出的项目,既要包含了所学课程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能让学生了解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体验项目完成的过程,获取直接经验,提升其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校通用技能实训阶段的项目“彩色电视机维修”是在第四学期开设的,本学期开设的专业课程是《彩色电视机维修》,该项目的选取考虑到:第一,项目内容包含了《彩色电视机维修》中的彩电原理与维修知识;第二,每个学生家里都有彩电,学生很赶兴趣。学生只要认真完成项目,对于彩电维修中常见的故障处理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2.项目分析

首先,将项目的总体目标告知全体同学,特别是对各个项目组的组长进行重点宣讲。在这个实例中,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通过项目“彩色电视机维修”,让学生体验维修彩电这个项目的完整流程,综合运用《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这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锻炼团队的协作能力。根据总体目标,在项目组长的主持下,把项目分解成子任务,填写在项目分析表1内。

3.项目方案的制定

项目实施方案是开展项目活动的指南,在制定过程中,各组组长需要集合全组智慧来共同完成。本案例中设立了四个流程,每个流程可以各指定相关的负责人,由负责人负责完成该流程中的对应内容,并及时写出一份该流程的研究报告,与全组人员沟通并修订,直至最后生成一份较为科学合理的项目方案。

4.项目方案的实施

一个项目能否顺利实施,这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合理的成员分工以及组员之间的协作情况。项目化教学通常是按组为单位,根据项目中的目标由各小组独立来组织安排本组的活动。活动中按分工各成员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开展工作,但同时也与本组其他成员保持沟通,以使小组能顺利完成项目。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本例中,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组员可以负责资料的查询,理论知识强的组员可以负责知识的储备,文字表达能力强的组员可以负责表格的设计与结论分析等。

三、项目化教学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多元化评价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评价方式来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训教学中,评价要注重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能力的变化,因此可以从评价的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考虑。

1.评价的主体

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出能适应岗位技能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评价的主体应是变化和多元的。评价时主体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教师、学生、管理者或实习单位;评价信息也应具有多元化的特性,包括组员自评和组间互评。

2.评价的内容

在评价内容可以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应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这四个方面来考虑。

(1)基本知识

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仪器仪表、数字电路以及各专门化方向限选课程等领域的常识性内容。

(2)基本技能方面的评价

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常见电路的装接、调试与维修等方面技能熟练程度的评价。评价的重点是考虑学生的操作速度、动作规范度及正确性。

(3)应用能力的评价

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集体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再学习、再提高。

(4)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专业技能来分析故障并排除故障在能力。综合评价是激励学生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没有一个标准的统一答案。

3.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在评价时可以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如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项目参与度、实训报告等,每一次评价或测试要尽量涵盖多种相关的能力要素。

实训教学采用项目化教学法,需要教师从过去的“传授”转为“引导”,指导学生由过去的只管接受、验证一个实验内容的正确与否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参与,这也需要教师不断的自我学习、积累。只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化的学习,终将能使学生成为职业竞争中优胜者。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第6篇

摘要:中职学校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实践性较强的一个专业。面对当前的生源质量,应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就业竞争力?本文从多个维度阐述了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烹饪;就业导向;职业素养;路径方法

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下简称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现代科学文化素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及食品安全法律意识,掌握现代烹调操作技术和营养膳食组配制作技能,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满足餐饮业需求的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烹饪专业作为一个实用性强、技能特色明显、就业率高的专业,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对饮食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受关注度也不断攀升。然而,与此相反的是,中职学校烹饪专业有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或在顶岗实习期间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如专业能力、敬业精神、沟通协作能力等)还达不到企业需求。

因此,中职学校烹饪专业应针对当前学生的行为特征、心理特性、整体素质,进一步开展专业规划,通过那些路径和方法来培养造就适合行业需要的毕业生,让毕业生实现专业和职业发展无缝对接。通过我们与广东省梅州市内外的餐饮行业、企业的座谈、交流,认为:中职学校烹饪专业应重点加强学生职业忠诚度、职业技能、踏实肯干与沟通协作的工作态度、善于学习的工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教育。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基本要素

(一)何谓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二)职业素养的基本要素如图

其中,职业伦理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

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的比例以6.5:3.5进行划分。职业伦理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在人的一生中逐步形成,逐渐完善;而职业技能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企业更认同的道理是,如果一个人基本的职业素养不够,比如说忠诚度不够,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越大。一个人能够做好自己最本质的工作,也就具备了最好的职业素养。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以就I为导向”的特点是体现职业教育的就业方向性,要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等应与所就业的工作岗位要求相对应。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就是“把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和有助于实现就业作为学校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学校的办学方向”。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特征最根本的就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贴近企业、贴近岗位,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全面、准确理解“以就业为导向”是贯彻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重要前提,是关系着职业教育规范、有序、有质发展的重要改革思想。办职业教育不转变这个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生命力和市场的。

三、餐饮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其对烹饪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期盼

(一)餐饮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据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美食导报》报道:2015年,在北上广深,每天新增的餐厅数量超过150家,一年就增加近60000多家餐饮企业。根据餐饮行业资深媒体―红餐网旗下红程餐饮招聘的监测数据,2016年上半年,餐饮企业用工荒断崖式需求明显,用工缺口迅速扩大。以北上广深为例,厨师缺口达到1:8,即一个厨师8家餐饮企业抢着要。

厨师需求大,目前大多数通过内部介绍为主,故而求职的活跃度不高。根据市场规律,稀缺的物品价格会上涨。餐饮用工紧张,其稀缺性则主要体现在薪酬方面。

根据红餐网旗下红程餐饮招聘公布的数据(以北上广深为标本),2014年餐饮行业平均月薪为4200元/月,2015年为4600元/月,2016年上半年为5030元/月。厨师的月薪平均为6590元左右,厨师长、店长的平均薪酬则在6000-9000元的区间。

由此可以看出,烹饪专业毕业生就业潜力大,而且后续发展空间大。

(二)中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现状

按照《美食导报》的上述数据说明:烹饪专业毕业生只要掌握一技之长,就业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必将终生受益。然而,近几年来,好大一部分烹饪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并没有走得更远,一部分毕业生仍然碌碌无为,一部分则转到其他行业另谋出路。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有些毕业生就业思想不端正,对专业、职业不忠诚。好大一部分学生入读中职学校成绩相对较差,对专业了解不够或者根本就不了解,选专业存在跟风现象。同学选这个专业、我也读这个专业;或者是听父母说“这个专业好”,就选这个专业。盲目选专业的结果,造成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不想学,知识能力匮乏。

2、吃苦耐劳精神不够,承受挫折能力差。在当前这些学生中,家庭条件普遍较好,在家悠闲自在惯了,没有一点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工作岗位上,一旦工作无质量或者是工作过程中产生失误而受到批评,往往不是从自身工作失误中查找原因,而是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是立马“炒老板”、抑或是立马辞工走人。

3、基本功、技能不扎实。很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讲多做少。在理论学习上,静不下心来,普遍存在学习理论“无用论”;在实操课中,也是凭自己的好恶有选择的学习;对实操课程学习也不上心、不认真、不虚心,特别是对于烹饪基本功的学习,毫不在乎。

4、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有些学生在校不好好学,而在工作上则要求多,一上岗就要上锅炒菜、做大厨,根本不愿意从水台等基本岗位做起,或者是干基层岗位没几天就不干了。

5、学习缺乏原动力,对社会缺乏奉献精神、感恩思想,等等。

(三)餐饮行业企业对中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的基本诉求

1、对职业有较高忠诚度

面对当前中职毕业生在顶岗实习或就业过程中易产生跳槽、工作懒散、挑三拣四、缺乏进取心等现象,很多企业都认为学校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应重点加强学生的职业忠诚度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掌握行业的业务特点、职业发展方向,以及自己在工作中应如何应对社会、企业,自己在企业中应怎样准确定位。

2、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学生职业发展、创造财富的根本。所谓腰缠万贯,不如薄技一身。在校期间,应想方设法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方向,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让学生爱上专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加强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

所谓正确的职业态度就是指培养学生踏实肯干与善于沟通协作。餐饮行业需要团队协作精神,单打独斗难有作为。在工作中,需要团队成员之间团结协作、互相沟通,才能有所发展。

所谓正确的职业精神,就是要开拓创新、善于学习、学会感恩。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工作中除了要具有好的态度,还需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善于向同行学习,虚心向师父请教,才能不断开拓创新;同时要学会感恩,要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

四、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与方法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采取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烹饪专业的教学模式应打破传统的“2+1”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顶岗实习1年。应采用“0.5+0.5+0.5+0.5+1”以就I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把在校学习的2年,按4个学期划分即4个0.5,每一学期保证学生有8―10周的企业实习时间,让学生在企业教学实习过程中能够真正感受到专业氛围、职业氛围。每一学期的教学实施围绕“在校学习10周企业教学实习8―9周期末总结考核”这样一个螺旋上升式专业学习循环开展,确保学生在企业教学实习整个周期能够掌握岗位技能、岗位标准。最后一个“1”是毕业前的顶岗实习。通过这样一种工学结合的模式,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专业技能教学实践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为保证此种模式的学习成效,应着重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共同制定详尽的教学计划,细化在校专业学习过程,细化企业教学实习的每一个岗位的时间、要求和应达到的目标、效果。

(2)要把课堂设在企业,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师,负责管理学生的日常专业学习和思想动态,带好学生,管好学生;

(3)改革评价模式。在考核评价方式上,对接职业考核标准,采用多元主体考核动态评价。为满足职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式注重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校内与校外评相结合并充分关注学习态度。考核评价方式以现场“过程考核”为主,突出“工学结合”及“实践成果”,终结性考核为辅;评价内容以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考核”为先,“理论知识考核”为辅;评价标准立足岗位、课证捆绑融合,学习或实习结束后,校、企双方、“教师―学生―基地”组成多元主体进行考核评价,对整个学习或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比。

2、改革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课程体系也要打破传统,校企共同参与课程体系改革。在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实用的方针指导下,增加专业技能的课时比重,突出抓好技能教学,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3、外引内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中职烹饪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通过内部提升来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不断加强教师执教能力,即“内提素质”;另一方面要引进企业能人参与学校教学,即“外引人才”。通过外引内提,学校专业教学才能更好地适应专业发展需要、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从而避免“闭门造车”。

4、完善实训场室设备设施。

成功的专业教学,需要有良好完善的实训设备设施。学校要通过校企合作,主动聘请企业能人参与到实训室建设中来,不断完善实训设备设施,让实训室就是五星厨房。

5、多轮驱动,强化专业建设。

中职烹饪专业建设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通过行业、企业、学校的共同参与,多轮驱动,制定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岗位技能需求,精心设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实践能力,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项目化训练,将专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分解到各个模块和项目中,有效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力量。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为学生树立好的形象、好的榜样。

2、行业管理精英、名师、名厨引导作用。聘请业界精英、名师名厨定期到学校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成才故事分享、成功典型案例教育,教育学生、告诉学生怎样才能成人、成才、成功。

3、成功毕业生示范带头作用。邀请事业有成的校友来校与学生互动交流,共同分享他们的成功喜悦教育学生在职业道路上怎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让学生学有榜样。

4、与时俱进,开创德育工作新路子。通过演讲比赛、辩论比赛、青年志愿者等各种形式的比赛和活动,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理想、情操、道德、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锻炼和提高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更新领导和教师学校管理理念,实现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创建现代企业管理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三)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和塑造学生职业素养

按照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的文件精神,现代学徒制是通过校企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职业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形成“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推行现代学徒制,吸引烹饪大师、名师进校园,有计划地让学生进企业,双向培养学生技能,更好地培养和塑造学生职业素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忠诚度,让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第7篇

在当前的医学领域中,医学影像学是一门飞速发展、具有广阔的涉及面的学科。现在的医学影像学以静态拓展至动态,以形态学拓展至分子、功能影像学,以定性诊断拓展至定量诊断,以二维拓展至三维,以纯粹的诊断拓展至治疗与诊断同步。与原始的医学影像学相比,当下的医学影像学的优势以及所涉及的领域有多个方面。如何使医学影像学在教学方面得以优化以及调整,使之在进行科研、临床和教学中具有更加突出的效果,应该进行深入研究。1 教学中所涵盖的要素以及教学要点

当代医学影像学凭借一般的放射、DSA、MRI、CT以及USG等各种成像的原理以及技术,将人体的内部解剖以及器官成像,进而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解剖和病理变化做进一步的了解,实现活体诊断以及介入治疗同步的目标,其在对影像的获取、处理以及研究利用方面的广度以及深度在原始的放射学科中是无法达到的。以现有学制为基础,重点培养专业知识技能,一定会对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以及与临床知识有关方面产生影响,这样会缩小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对学生在发展空间以及发展潜力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还会导致减少学生的专业知识。所以,怎样科学的调配专业知识、基础理论、与临床有关的学科知识,应该由医学影像学方面的专家、教育工作者、相应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影像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做进一步的探讨。2 医学影像学发展与教学内容更新

放射学发展至今,其影像专业的历史只有百年,然而其发展却有惊人的速度。当下的影像学在对人体的解剖以及病理变化经验予以反映的同时,其所提供的诊断十分高质,而且其差别有多个方面。在研究活体功能、对活体生化代谢的反应和分子生物学变化等相关方面,正在逐步掀起分子影像学的。当下世界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新影像作品以及专著。但是我们影像学方面的教材,虽然其内容在逐步优化与升级,但是与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步伐相比,仍然不是十分理想。有的内容在对临床进行学习之后就予以忽视,有的在临床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反而没有学习。所以,必须注重对医学影像学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学术交流,使医学影像教育工作者能及时掌握影像界新的科研成果,教授于学生。3 学习基础理论以及锻炼学习能力

当前的医学影像学涉及到很多学科,同时在有关学科的不断优化下,影像学学科也日益完善。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具有有限的能力去掌握内容。所以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锻炼。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生理、病理、解剖以及生化等相关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它们为影像学成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然而其知识更新方面具有较慢的速度。所以,医学影像学具有稳固的基石。因此,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人,在医学影像学科中才会最终有所成就。4 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以及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软硬件不断前进的同时,大部分学校已经利用多媒体教学做辅助。教学模式从总体而言主要有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以及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第一种方法为教师先对常见的概念、原理、定义予以讲述,比如充盈缺损、龛影的概念与影像的特征,为了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应附上图像以及文字进行解释,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第二种为教师将相关的问题予以提出,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中影像教学体系和手中相关资料的辅助,做有关的检索以及研究,教师可对有些问题进行回答,还能利用投影仪将全体学生反应的问题予以列出,做相应的概括以及总结。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主要的特点就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能够有效控制学时,在学习基本的原理、定义以及有关概念方面比较容易。而后者则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重点在于学习的过程,将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研究影像知识方面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运用的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时什么情况可以利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什么情况下应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怎样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最终达到良好的效果,在进行影像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进行探讨。5 知识以及能力的考核

第8篇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成像技术;教学

伴随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学技术数字化的逐步实现,医学影像学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学影像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应突出“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的目标,为医学影像学学科培养高素质的适应数字化时代的专业人才。因此,如何尽快适应医学影像学数字化时代的影像学技术教学,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1 突出影像学技术专业学科特点

医学影像学具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是物理学、工程学、医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结果,是理、工、医结合的产物。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核心是为临床提供含有最大信息量的图像,协助临床医生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1]。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必须精通专业知识,保证医疗设备正常运转,全面发挥设备的功能。

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来说,影像学技术是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教学大纲要求占一定比例,这体现了医学影像学多学科交叉和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诊断课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并对后期的临床实习有直接的影响。

2 影像学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存在主要问题为教材滞后、内容陈旧,临床上普遍应用的新技术教材未涉及,淘汰和没有使用价值的技术教材未删减。从教材内容看,仍以介绍常规X线摄影和中小型X线设备为主,数字化设备和技术所占比例很少,很难适应医学影像学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要求,教学效率很难提高。

教学手段单一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影像学技术教师多为兼职,大多缺乏教学经验和基本素质,而且很多教学医院中,掌握先进影像设备和技术的专业教师为数不多,这就影响了影像学技术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 教学思路

3.1 专业课内容的扩充与删减

医学影像学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模型、挂图、幻灯等教具,并结合多媒体教学,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加强对所学知识理解和记忆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与有关学科的联系,如工程学、解剖学、诊断学等,但要尽量减少重复。课堂讲授把教材内容分为详细讲解、重点讲解和一般介绍3部分,实验和见习课要紧跟课堂进度,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使其真正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给学生讲解分析图像、评价图像的顺序和方法。针对上节课讲授的内容,准备几份典型照片,利用课堂前几分钟,让学生独立阅片、分析讲解,老师进行总结。学生会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很快进入角色,求知欲望增强。接下来的课堂效果会非常好,学生收获会更大。这就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判断能力,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该学科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培养其认真、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转贴于

随着专业技术的进展,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如多媒体软件的开发,为医学影像学技术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手段。由于专业特点的需要,教学计划中需增加断层面的解剖、X线解剖等内容。

如今计算机在医学影像学领域广泛应用,各类高新技术产品不断更新,特别是医学影像学技术数字化进程迅速,教材严重滞后,这就要求我们专业人员有前瞻性,知识面要宽,制定教学计划时有一定的超前意识[2]。教学过程中随时增加一些相关的新技术内容,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接受新技术,适应影像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高新技术在影像学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医学影像学技术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由普通X线摄影技术逐步进入影像学数字化时代,如CT、MR、CR、DR、PACS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流程和格局。有些技术已失去了使用价值,如荧光摄影、体层摄影、记波摄影、气管造影、传统的血管造影技术等,在教学中将这些知识只作为一般性了解即可。

3.2 强化“三基”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需要有扎实的理工基础和广泛的医学基础。按大纲要求,加强“三基”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大见习课的比重,毕业实习也应兼顾临床医学和专业课的比例,通过内、外、妇、儿等科室的临床实习,丰富学生的临床医学知识,提高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为今后结合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等做出正确的影像学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专业课的实习,一方面要熟练操作使用现代化影像学设备,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能学到更多的临床知识,为将来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注重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求实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应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影像学技术教学学时少、内容多,一直是困扰教学的难题。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是影像学技术界思考的问题。以往的教学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指导、学生看的模式,这样教出的学生理论课考分可能比较高,但实际操作和图像分析成绩不理想,尤其是进入临床后,学生在较长时间内不能独立操作设备和分析评价照片,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3]。为改变这种状况,应从多方面努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挂图等,结合理论讲解,并通过见习、阅片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采取诱导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老师讲、学生想,不时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和学生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使课堂变得轻松活泼,所讲内容易被接受。

充分利用图片教学。医学影像学技术离不开图片,但真实图像又比较复杂,初学者较难理解,因此可以利用具有简洁清晰特点的简图,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再对实际照片或多媒体进行分析,教学效果会很好。

医学影像学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学影像学诊断水平的提高,特别在医学影像学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如何发挥设备的最大功能,发挥最大效益,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关键的。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改进与实施,收到明显教学效果,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总之,数字化时代的影像学技术教学对我们是一项新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学大纲的内容,使其更适应时代的要求,比如增加数字化成像技术、影像学存储与传输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相关技术的教学课时比例,增加见习、实习教学的课时数量,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出适应医学影像学学数字化时代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昆成. PACS在临床及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 医疗设备信息, 2005,2:14.

第9篇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校院结合 工学交替 实施方案

医学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卫生事业服务、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于一体的职业教育,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具有实践性很强的行业特点。而影像技术专业又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且该课程涉及理、工、医等领域,课程技术种类多,学习内容抽象难懂,不易理解,因此,此项学科的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医学影像学具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是理、工、医结合的产物。现在培养医学影像复合型人才的问题,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教育理论界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越来越密切的关注。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数据存储与处理的硬件环境有了质的飞跃;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和数据库等学科的发展,又为数据处理提供了有力的软支持。因此,借助于已有的各种计算方法,更加充分、高效和客观地提取出医学图像中的有用信息,提高医生的诊断效率己势在必行。计算机辅助医学图像分析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产生的一门充满活力的交叉学科。

为了缩短教学与临床的距离,以更好地适应临床实践的需要,我们对周口市市、县、乡各级医院医学影像科室进行了调查,确定临床对中职影像人才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我们为使“校院结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顺利进行,以更好地与临床影像工作对接,特制定了符合中职教学特点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定位为各级医疗机构X线、CT等医学影像技术岗位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课程围绕医学影像技术岗位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学及医学影像设备学进行设置,课程改革基于影像技术岗位工作过程,突出“教、学、做”一体化,最终形成“校院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第一年的基础课程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在校内进行;第二年的专业课教学在我校医学影像实训基地和临床教学医院(周口市中心医院)交替进行,且学生利用周六、周日时间,分批次进入教学医院完成专业课技能见习,强化训练临床基本技能。医院临床指导教师一对一地对学生开展真实病例教学,学生直接接触患者进行临床实践,这使见习效果明显得到增强,既缩短了学生进入医院实习的适应期,又为其临床顶岗实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且通过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课堂教学改为临床真实教学环境,利用先进齐全的仪器、设备,加上医学影像技术人员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充足的临床病例资源,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和临床实践,以增强教学效果。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在实习医院进行,由实习医院实训指导老师带教,按照实习的教学大纲,明确实习操作项目,强化学生对专业技术的实践,指导学生把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并接受医院和学校的双向考核。实习结束以后,由各科带教教师按照项目操作给出各科成绩,医院根据学生的操行表现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等级。实习返校后参加毕业综合考试,这样培养的学生能适应医学影像岗位的工作。

同时注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理论教学应为临床实践服务,学好该课程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为临床诊断奠定基础。教学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是医学教育的总趋势和最终目标,应将目前医院检验科常规应用的检验技术与开展的检验项目作为检验岗位需求的技能标准,做到教学内容与临床岗位需求的接轨,使理论教学更好地适应当代临床的发展。

医学影像领域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教学课程的设置应遵循连续性和系统性。例如,应先让学生掌握信号分析基础理论知识,然后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在硬件方面,完成各种电子技术知识的学习之后,重点掌握医学成像设备的特点与成像原理;软件方面,完成计算机应用和基本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后,结合医学图像处理技术重点培养医学图像分析技能。因此,要合理安排以上相关课程的顺序,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较为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达到在具有较广知识面的同时具备一定专业深度的水平。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学借助各种不同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使医生能观察到肉眼不及的人体内部器官结构,并了解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在影像监视下采集活体标本,达到活体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目的。因此,基础专业理论和临床相关学科知识及专业本身各内容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和突出重点至关重要。以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临床相结合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其获取的丰富影像资料、体现计算机强大后处理和图像重建能力都是传统放射学无法比拟的。多媒体影视资料可以更直观地显示设备的检查过程,部分甚至可代替现场实习,缓解教学实习与临床工作的矛盾,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了真正做到“校院结合、工学交替”,我校特指定了本学年的实施方案,我们将组织2011级学生进行阶段培养,通过理论教授,实验室练习,到实习医院实地操作演示及练习,医院实地操作考试等途径,使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理论知识易于理解。

总体框架如下:

第一步:2012年9月~2012年10月15日

进行理论教授与实验室实践练习

第二步:2012年10月15日~11月15日

到周口市中心医院进行现场教授与独立操作

第三步:2012年11月15日~12月15日

到周口市中心医院进行现场操作考试

第四步:2012年12月15日~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