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

时间:2023-08-25 16:54:56

导语:在小学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意义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44

1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1.1 民族发展的基础措施

北京大学法学院前院长苏力说过:“每个时代都需要愿意为民族献身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有能力为民族献身的人。”的确,在当今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下,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尖端人才的民族才能掌握尖端科技,真正在世界之巅屹立。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手段,小学教育作为人才启蒙的初期阶段,其责任之重可想而知。因此着力发展研究教学策略,提高基础教育水平。

1.2 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自“素质教育”口号提出以来,为小学生减负、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方面,但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根深蒂固,给素质教育的开展造成阻碍,因此在新时期,研究和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集百家之长,发展和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是提高基础教育水平、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当前教育界同仁的重要使命。

1.3 人才启蒙的重要手段

童年时期是人接收和吸收语言最有效的时间段,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大都是在童年时期培养,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发展和研究适合新时期时代背景的教学策略,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必须着力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策略,适应时展的要求。

2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2.1 小学语文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法最早起源于一贯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美国教育,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盖纳尔・罗斯、杰罗姆・布鲁纳等人最早提出这一教学方法,后来欧盟将支架式教学法做出更为深入的释义并广泛运用于欧洲教育中。综合研究中外学者的学说,笔者认为支架式教学是指不同于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而是由更有能力的人帮助新入学小学生在解决教学问题。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是教师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基本的学习框架并提供必要的、适当的教学引导,让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完成学习目标,逐步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建好支架,帮助学生实现不同层次之间的跨越。首先,在幼儿园升小学的过渡阶段,根据不同的层次要求,在研究整体教学目标和幼儿园学生能力的基础上,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其次,在知识框架内,引导学生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角色转变,进入小学语文的学习情境,帮助小学生培养正式、工整的语文表达和语言能力。再次,当小学生进入小学语文学习情境时,教师应该逐步缩小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让小学生逐步脱离教师的帮助,成为正式、独立、自主的语文学习者和语言表达者。

2.2 小学语文词语积累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丰富、多变、生动的语言表达必须建立在充分的词语积累上,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为目标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小学生完成丰富的词语积累。

首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的选取有其科学性,课文层次适应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是词汇积累的重要来源。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词汇,帮助小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中的书面词语和优美段落,并要求学生在书写和表达时有意识地运用。其次,语文教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它需要庞大的知识储备和日常积累,因此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范围。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为学生制定适度的阅读计划和阅读范围,并要求学生定期积累一定数量的课外词汇。

2.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也就是书面表达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信息时代的新时期新环境对人才的书面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教育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教师应该改变过去凭借经验教授的固定模式,培养写作策略意识,有意识有套路地为学生制定写作培养计划。其次,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了解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层次,对学生整体情况有宏观把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因人而异制定写作策略,将自身的写作技巧教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

3 结论

新时期新要求新展望,人才是民族发展的基础,是未来竞争的核心力量,小学教育在新时期扮演了人才启蒙的重要角色,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学科成为人才启蒙的关键点,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成为时展的必然。本文提出的几点语文教学策略,希望为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略尽绵薄之力,但是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进一步完善依旧任重道远,需要教育界同仁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宏祥.新时期小学语文教改创新实践探析[J].神州教育,2013,(4).

[2]陈佳梅.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元化发展[J].语数外学习,2012,(3).

第2篇

一、比较阅读的作用

笔者在比较阅读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不少尝试,概括起来,比较阅读对提升学生语文能力有如下作用:

1. 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积累大量素材,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理解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更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我国古诗词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实则借景抒情,咏物实则托物言志。于是,我就让学生根据意象把我们所能接触到的诗词进行搜集、归类整理并集中鉴赏。比如学生根据“月”这个意象,把《静夜思》《月夜忆舍弟》《十五夜望月》《暮江吟》《宿建德江》《相见欢》等六首诗词放在一起学习:虽然都借助了月这个意象来表达思想感情,但不同的作者是怎样描写月的,又分别流露出了怎样不同的情感。把有联系的材料对比起来阅读与赏析,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背诵起来也更容易。

2. 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

通过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在归纳概括、分析鉴别中强化阅读理解。同时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写作能力的培养也不无裨益。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认识四位世界文学巨匠笔下的吝啬鬼: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俄国小说家果戈里的《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让学生在课堂上深入交流:同样刻画吝啬鬼的形象,你觉得哪位作家笔下的吝啬鬼刻画得最为深刻,谈谈自己的想法。学生七嘴八舌,虽然所谈的看法不尽准确全面,但是刺激了他们触碰相关文学作品的神经,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播撒了养成比较阅读习惯的种子。

3. 比较阅读,有助于完成单元整体教学,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编排在整体性、一贯性上表现突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与单元习作属同一系统。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促进系统内的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协同与整合。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由写景的《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甲天下》《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上》组成阅读整体。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时,我尝试了图表式导读,设计了一张包括写什么、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文章结构形式、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的表格(五项目),花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整体阅读了本单元的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做了大胆改动,提高了教学效率。根据比较阅读得出的结论,我又尝试着引导学生可以根据“五项目”拟出自己的习作提纲。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感觉习作有例可据,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我之所以选择在小学高年段进行比较阅读,是由于两方面原因:其一,出于增加学生阅读量的考虑。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求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如果仅靠阅读课内篇目,连这个要求的一半都达不到。而比较阅读是以一种成组阅读的方式,这种方式能有效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其二,这由高年段学生的阅读特点决定。高年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阅读速度较快,认知水平与社会心理水平相对较高,随着他们情感生活的不断丰富,他们依赖文学阅读构建情感、道德和审美概念,并能够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因此,在小学高年段引入比较阅读方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甚有帮助。

小学语文现行教材中有不少作品适合作为初步培养学生比较阅读习惯的素材,比如《凡卡》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第十二册下)。之所以选取这两篇课文来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习惯,是在于相关联的两篇课文之间存在相同点。第一,题材相似。这两篇文章都讲述了孩子的悲惨命运。第二,人物形象相似。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个美丽的小女孩,文中“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而凡卡则是一个很可爱的男孩子,“他抓抓脑袋,再想一想,添上几个字”。美丽可爱的孩子,遇上这样悲惨的事情,读者岂不是更加同情?第三,同样的对比手法。《凡卡》一文,将凡卡在城里的生活和美好的乡下生活做对比,从而反衬出了凡卡在城里的生活更加悲惨。而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小女孩美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第四,同样的结局。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如此悲惨,面带微笑地死在了大年夜的街头;虽然凡卡的梦里有暖炕,有泥鳅,但凡卡有一个并不幸福的爷爷,写了一封无法寄出的救命信。生活已没有希望,希望只能存活在梦境中。恰巧教材中也编排了类似的练习要求,《凡卡》一文的课后思考题4:“把本课与《卖火柴的小女孩》对比读一读,看看从中能体会到些什么。写几句话,分别赠给两位小主人公。”这个思考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教材的编者提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安排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训练。

二、比较阅读应注意的事项

教师进行比较阅读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

1. 选准比较的点。比较阅读的点就是比较阅读的范围和方向。比较阅读的范围可大可小,比如将教材中的课文与教材之外的同类型、同题材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这样范围就比较广,教师要设计好引导阅读的问题,以问题作为导向。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搜集陆游的诗词时,只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搜集自己能读懂的陆游的诗词;二是根据搜集到的诗,看看陆游在这些诗词里分别表达出怎样的心境。而选取了较小的点,这样的比较更细腻、深刻,如两篇文章的比较,可以比一比人物命运的共性,比一比谋篇布局上的异同,甚至可以比一比某一句段词字运用上的精妙之处。选准比较的点有助于引导学生相对集中地去阅读,避免盲目比较。

2. 把握好比较的度。比较阅读在小学研究性阅读活动中应用得比较多,怎样把握好比较的度,主要考虑比较阅读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教师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最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中教师筛选出合适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例如,我在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以小组为单位,把作品中的一些人物罗列出来,让他们选一个人物作为研读比较的对象,带着“我眼中的XX”这样的问题进行比较研读并交流汇报。在交流的时候做到浅尝辄止即可,不必甄别正误、深入剖析。

第3篇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语文新课程;兴趣与信心;原因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2851(2009)09-0043-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 “少慢差费”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成了众矢之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普遍不浓,学好语文的信心不足,从而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国拉开序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问题的解决似乎出现了曙光。

但现实究竟如何呢?我省(福建省)的高中自2006年进入新课程实验,到现在已快三年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信心变化有多大呢?请看看笔者的调查。

从2005年到2008年四年间里,学年快结束时,我对任教学校的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每年收回的有效问卷中,我随机选择100份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表一表明,进入新课程实验后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而学生对学好语文的信心指数却有比较大降低。新课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宗旨并未达到。就提高学生的信心而言,简直可以说是南辕北辙。表二表明,学生对课本的满意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认为考试的难度已经有较大幅度的降低。按常理推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应该相应地有较大幅度提高。这种常理与现实相悖,这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

虽然我的调查局限于我所任教的学校,但是经过层层选拔才得以进入省级重点中学的优秀学生尚且如此,遑论其他学生了。

二、原因分析

是什么造成这种矛盾呢?在新课程背景下,主要有哪些因素制约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提高,从而影响了学习效率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座谈会,以掌握第一手资料。

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语文课上课热闹、听课轻松,但一节课、一周甚至一个学期上下来,不知道学到了什么,不知道水平提高有多大。正是因为语文课上“没有成就感”(学生原话),慢慢地对语文不感兴趣了。大多数学生反映,因为不知道如何才能提高语文能力,不知道语文科补缺补漏的方法,更不知道如何才能提高语文考试的成绩,信心也就无从谈起,兴趣也慢慢丧失了。学的好的学生总结不出具体的经验,将语文成绩的优秀归因为试题难度低和运气好;差的同学则找不到努力方向。

总之,大多数学生都是因为对自己能学好语文、能提高语文成绩产生了怀疑,从而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换句话说,就是因为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感太低,从而制约了新课程实验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提高。

三、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的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每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对调节他的行为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期待好结果固然是每个人的理想所在,但力不从心之感却会使人对活动 (学习)望而生畏,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研究表明,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1)自身的成败经验。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2)成败归因。将成功原因归于自己努力的结果时,有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而失败时,如果认为自己不具备取得好成绩的能力,则会降低学生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3)替代经验。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4)目标设置。为学生设立适当的目标,让学生自主设定目标,让学生在达到目标时体验成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5)言语劝说。(6) 学习监控。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新课程实验与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教学内容、考试的繁难程度下降是有目共睹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必然有较大程度的增加。新课程实验提倡“合作学习”,不仅为学生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使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也有了极大的提高。新课程实验倡导“自主学习”,便是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设定学习目标的机会。新课程实验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带来了这些有利条件,按常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信心也应该相应地增强不少。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语文课改背景下,影响高中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感增强的主要因素有四点――①学生的归因方式积极是否恰当,②为学生设立的学习目标是否适当,③教师的言语劝说(即教师的学习指导)能否贴近学生的经验,④学生对学习过程自我监控是否有效。

四、对策与措施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为抓手,针对制约学生自我效能感增强的关键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使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围绕着这一点,近两年来我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现让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调查中我了解到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消极归因的倾向,即学生常把语文学习中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好、难度小等),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差等),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在具体操作中我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指导学生正确面对语文学习的暂时失利。对成败的正确认识是积极归因的前提,但许多学生常将语文学习过程中遭遇的暂时挫折放大。我的具体做法是――①引导学生做有心人,每天记录语文学习过程中点滴进步,以积累成功的经验;②向学生介绍“短板理论”,以避免学生因一时的努力不见成效而沮丧;③向学生介绍测试信度和效度方面的知识,以使学生能正确对待那些信度和效度不高的考试失利;④提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是“横比”(即同学之间的比较),更要学会“纵比”(与自己过去水平相比)。

2.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通过学生的学结、日记、作文及日常言行,来确定学生的归因倾向,然后我运用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①“团体强化矫正”即让不同的学生对相同事件做出归因,作出正确归因的学生给与表扬;反之,给与矫正。②“观察学习”即向学生提供正确的归因范例,让学生观察学习。

(二)引导学生设置恰当的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细化目标。例如要求学生确定每天、每节语文课的学习目标;如在指导学生背诵时,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每五分钟乃至每分钟背诵目标;又如在作文训练时,每一次习作都确定类似“议论文论点的提出”、“给叙事作文增加波澜”等本次作文训练的主要目标。

2.帮助学生修正难以实现的目标。有的学生要求自己每节课全神贯注,而这一目标超出大多数人注意维持时间的极限,也就不可能实现了。许多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某次考试名次提高多少名,因要实现这一目标受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常常难以实现,就不如引导学生细化为确定类似“在这考试中作文因错别字扣分控制在几分以内”的目标。

(三)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潜力进行学习指导

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学习,这是新课革的基本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十分重视学习经验,因为一切新的学习都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人们学习语文过程可以说是从呱呱坠地就开始了;因此,比起其他学科来,学生语文学习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我们绝对不能浪费这一宝贵的资源。

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些尝试。例如,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音韵美,我选择了一批类似“兵强马壮 、妙手回春”等包含了四个声调的成语,让学生体会抑扬顿挫的声调之美;借助本地方言保留入声字这一优势,我让学生用方言朗诵岳飞的《满江红》,以体会入声韵的特点,这样使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音韵美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体验。

(四)充分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学习策略

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是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自我监控的前提。 “授之于鱼,授之于渔”、“让学生学会学习”……所有这些都明确表明了学习策略的重要。传统语文教学将学习策略简单化或神秘化的倾向,又更突显出了语文学习策略重要性。

对学习策略的研究急待深入。而语文学习策略知识体系的构成要素又极为复杂;既包含各学科通用的,又必然包括这门学科独特的构成要素;而对后者的研究还刚开始。因此,我们不妨先从各学科通用的学习策略中选择一些与语文学习相关度高的介绍给学生。我向学生传授一些记忆策略的知识,向他们介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过度学习理论”,引导学生总结并试用“多通道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等,就深受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A-Bandura.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W H Freeman,1997.

[2]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

[3]蒋晓莲,薛泳红,汪国成.自我效能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4,(5).

[4]王玲.浅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实践「J.安康学院学报,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