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语文必修课

时间:2023-08-25 16:54:57

导语: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语文必修课

第1篇

1.认真研究必修与选修各自的目标、内涵和定位,正确处理必修与选修两者的关系。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我的理解是:语文必修播种的是点,选修是面的扩展。

总的来看,这次高中语文课程设置的必修与选修两者在课程目标层次上不清晰,过于模糊化,必修课程目标分类是一种标准,选修课程目标分类则是另一种标准;选修五个系列的分类也不在同一逻辑层面,缺少理论依据。这里看出,有些问题在改革之初就没有进行充分的理论探讨,即到底应该怎样做才真正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建设中继承与创新、基础与发展的关系?这里包括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传统与现代的联系、必修与选修的关系等问题,尤其是高中语文课程必修与选修各自的目标、内涵、定位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等,更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必修与选修之间的理想关系应该是:必修是选修的基础,选修是必修的发展;必修是普及,选修是提高。多数人认为,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虽然把基础性放在选择性的前面,但实际上显然过于强调选择性,基础性重视不够,这样势必头重脚轻,最终影响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

2.选修课并不一定让学生掌握多少具体的知识,更主要的是激发兴趣,提高语文素养介绍方法,拓展视野。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既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丰富和人格的提升,也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养成。

第2篇

从教学目标来看,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备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审美能力”同时,开设选修课的另一重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实现不同学生间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因此,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使用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要求是选修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从教学目标上看,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扩展和提高。有的选修课侧重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有的选修课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因此,在必修课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拓展和提高是对选修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从教学方法上看,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方法是有一定的差别的。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所以,选修课需要特别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是对选修课方法上的基本要求。

二、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呈现的“专题”特性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为实施专题式教学提供了保障。主要原因在于此教材的“专题”性特别突出。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是以某个领域的“上位”文化知识作为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专题”。首先,选修教材内每个单元的文章都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解释。他们不仅在文章选择上相互补充,而且在专题内容也相互补充。例如,选修教材《天工开物》两则《稻》和《冶》中介绍的是古代的科学技术,而“相关读物”是《徐霞客游记》中的一个片段《麻叶洞天》讲述的是科学探险,从古代的科学技术到现代的科学实践,形成了内容的互补。其次,教材在每个单元内提供了相关的知识和学习材料。使得专题能够纵向深处发展。例如,在选修课“佛理禅趣”中,在阅读指南中提供了佛教与中国文化有着怎盐的关系等相关辅助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选修课中讲述的内容,而且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使得同学们的文学知识得到纵向的深度发展。

三、专题式教学中“专题”的选择和确立

所谓专题式教学,指的就是围绕一个专题进行专门研究和讨论。所谓的“专题”既不是简单的知识点,也不是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它是在教材中提炼出来的、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可以统领全部教学的“专题”。这种“专题”不仅是教学的切入点而且是各种语文能力的整合点。例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之部”中的教学目标,就是“了解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向”。根据这个专题,可以设计的教学专题是“具有特定意象词语在古典诗歌中的使用”,学生通过这个专题,不但可以了解到有关“意象”的各种知识,而且还能够提高自己语言表达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实施专题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程内实施选修。所谓选修,其实就是学生对专题的选择。因此,实施专题式教学既有教师为学生选择的专题,也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专题。教师可以布置教学任务,提出相关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教学任务、问题和相关材料确定自己喜欢的、符合语文发展需要的一些专题。

四、“专题式”教学的实施途径

1.从教材中选取合适的专题。如果把选修教材比喻成“大餐”那么,选择专题就是挑选适合自己的“味道”,作为语文老师,可以考虑从教材中选取可供学习的专题。例如,“儒道互补”这个专题,这个专题是一个比较广泛的专题,它不仅涉及思想、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而且没有“儒道”知识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去分析两者的互补也是勉为其难。因此,教师在选取这方面专题的时候,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个恰当的“专题”。2.细化专题内容。如果一个专题所设计的知识面非常广,那么就非常不利于学生理解。这时就要采用细化专题的教学方式将所要学习的专题进行细化。教师在细化专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专题化整为零,将一个大块的专题分解成一个个的小专题进行学习和研究。3.依托文本,融汇专题内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是依托于文本的,这是专题式教学的基本途径。通常是以一个文本作为基础,然后选取其他的相关材料作为辅助,通过采用穿越式的方式步步深入,由一点而引发整体,引导学生根据文本与材料之间的关联性,层层深入地了解专题的概念和内涵。

五、专题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1.防止学术化。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是现在的大部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都编写的过于学术化和专业化,如果我们把选修课当成学术课来学习,那么就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混乱、学习压力增大,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专题化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切合可行的专题,便面出现学术化的教学模式。2.密切联系必修课。必修课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科目,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因此,在进行专题式教学的过程中,选修课一定要联系必修课,把必修课作为选修课的基础。这样就能使得学生利用原有的必修课的基础知识来理解和掌握选修课中的知识和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学生能够重温必修课的学习内容,而且还不会让学生因为选修课难以理解而丧失学习的兴趣。3.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进行专题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小视的。教师不仅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专题的选定,而且在专题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专题内容进行吸收和理解,最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专题课上得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归纳。

六、结束语

专题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响应国家的教学号召,积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普及专题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加以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专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作者:鲁文地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张丽媛.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施现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2]张景婷.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施初探[D].贵州师范大学,2015.

[3]原喜娟.高中语文选修课模块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 综合素质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选修课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亮点,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1]。然而,调查结果显示,选修课的开展现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何改变选修课的教学现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教育界急需解决的难题。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的一些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问题与对策。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内容过多,难以兼顾。

目前,高中语文的选修课内容过多,几乎占用过半的课时,教学时间紧迫而教学任务过重,师生疲于应对,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许多教师发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同时兼顾必修课与选修课十分困难,在有限的学时内难以确保选修课的选题及内容符合教学要求。从选修课的地位上讲,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充,是必修课的深化和延伸,不宜占用过多的学时。不少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只能简化选修课内容,蜻蜓点水、敷衍了事,从而陷入恶性循环、被动教学,无法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必修”现象严重。

选修课的基本特征在于“选修”,即能够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因此,在选修课的选择上应以学生的意愿为主[2]。然而,由于高中的升学压力十分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凡高考涉及的选修课内容就变成了“必修”,而那些与高考无关的选修课则被敷衍应付。这种做法全然违背了选修课的设置理念,选修课只是流于形式,学生毫无自主选择的权利。例如选修课中的《语言文字应用》及《传记选读》模块由于与高考内容相关,因此直接变成“必修课”。在升学压力下,一切教学活动的目的都是提高升学率,选修课的最初目标也在重压之下逐渐变质,成为高考的牺牲品。

二、解决对策

(一)优化选修课设置,精简选修内容。

选修课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表述是“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3],选修内容及课程设置应以不影响必修课的教学为前提。例如选修Ⅰ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能力,包含的模块有“新闻与传记”、“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等,但是由于课时有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兼顾两个教学目标,只能进行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综合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选修课程的优化,精简选修内容,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意愿,从选修的教材中精选出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的教材。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适当补充一些更贴切的教材进行教学,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选修课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切合实际,力求以点带面、小中见大,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以笔者执教的选修课《古典文学文化》为例,该模块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较为具体的主题作为教学点,例如《杜甫诗歌赏析》、《花间词鉴赏》等。笔者在征求学生的意见之后,选择《杜甫诗歌赏析》作为该模块的教学主题,在教学方式上与必修课存在一定的差异。笔者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增加他们的实践机会,让他们亲自参与完成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处理好选修课与高考的关系,尊重学生的选课意愿。

处理好选修课与高考的关系是使教师正确对待选修课的重要措施。选修课出现“必修”现象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其与高考有密切联系,教师抱着应试的心态进行教学,违背了选修课制定的初衷[4]。笔者认为,要避免此类现象的出现,体现选修课的教学意义,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常革新高考内容及类型,使教师踏实做好语文教学工作,避免出现常考内容重点讲,不考内容敷衍过的现象,让各方面内容的教学都得到均衡;第二,高考内容应冲破选修、必修内容的框架,不受文体及教材的限制,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第三,为避免教师钻研考纲,以应试的心态进行教学,应避免公布太过详细的考纲,使教师能够转变教学态度,以培养学生语文素质为教学目标,而非单纯追求高考成绩;第四,加强应试教师的教育,实践证明若学生拥有过硬的语文功底,则能够考出十分理想的成绩,其效果比技术化教学更理想,以此要改变他们的应试心态,重视选修课的教学。

值得注意的是,选修课必须以尊重学生的意愿为前提,若学生对选修课的内容毫无兴趣,则教学效果必定不理想,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征求学生的意愿,尽可能地以学生的兴趣作为选课标准,同时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当然,在选修课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底。

三、结语

选修课程的构建体现了当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实施初期存在各种不足。作为选修课教育的直接实践者,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应对,不断探索创新,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作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叶延武.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以深圳市育才中学教学实践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0,03(03):112-113.

[2]欧小红.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反思[J].语文教学之友,2010,07(03):67-68.

第4篇

【关 键 词】 选修课;误区;学习体式

【作者简介】 祁洪生,中学高级教师,江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盐城市散文学会理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25-0128-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不同版本的选修课程,内容有所不同,但基本建构体系呼应于必修课程,都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都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课程。

但选修课进入高中课程,打破了原有课程的基本结构,有着其特殊的使命与担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选修课与必修课一样,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课程,但选修课对于形成学生标签性语文素养将起着更加突出的作用。

作为传统课程的必修课,学习策略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相对于必修课,选修课属于新生课程,有着许多陌生的元素。我们许多教师对选修课还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无法依照选修课的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课程教学,出现了选修课学习的误区:不少教师认为选修课就是必修课同质的课程延伸与拓展,其学习程式完全类同于必修课。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选修教本《〈史记〉选读》,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精粹选本,基本能反映史学与文化巨著《史记》规模宏大、视野开阔、见识卓越的特点,其中包蕴着圆融的叙述技艺和深邃的哲理,融会着民族精神。这是我们引领同学们走进 “史记”文化风景的潜能场,但我们很悲情地看到一些教师选择了其中《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高祖本纪》《李将军列传》《屈原列传》寥寥数篇考试热点的文章,在按照必修课的模式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讲析之外,并没有更多的作为。在这里,选修教材被他们处理成必修教材的残编断简,选修课堂成了必修课的单一延伸,失去了选修课的本初意义与目标价值。

从上面的现象看出,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选修课没有逃出必修课的应试效应,很多情况下充当了必修课的附庸角色。如何走出选修课的教学误区,让选修课找回属于自己的学习体式,这是每一个语文人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

选修课的设立是新课改理论的体现,它以遵从学生主体发展为原则,努力拓宽学生学习视野,促成学生的个性成长。新课程标准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这句话其实在指明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的过程方式与目标追求,选修课是学生主体学习的个性平台,是基于校情、学情的学习模块,它有着必修课不能实现的素质教育要求。从这些道理上说,选修课必须走出必修课的影响,注重自身学习模式的建构。那么,选修课的学习方式究竟应该怎样构建与选择呢?

一、选修课的学习方式选择应遵循自主性原则

选修课程的建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我们应该打破流水线式的教学程式,把握学情,沿着学生思维发展规律,遵循学生的兴趣与个性,把选修课的学习引擎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导学习方向和学习过程,使选修课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资优课程。苏教版高中语文选读教材《红楼梦》,由“红楼概观”、“红楼品鉴”、“红楼研讨”三部分组成,意在通过引导学生对《红楼梦》的阅读、赏析和探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与研究性学习能力。其学习内容丰富,学习视角独特。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偏爱和追求,引导学生自行分组,进行个性化学习。针对从感性角度体味“红楼梦”的同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选学“红楼品鉴”的部分内容;针对从理性角度感悟 “红楼梦”的同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选学“红楼研讨” 中的一个专题。这样完全可以避开必修课教学普遍存在的“共性化、同节律、标准化”的学习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品质与分享精神的同时,形成对“红楼梦”的个性解读。

二、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学法指导

选修课教材内容庞杂、厚重,受学时限制,进行精细教学几乎不可能。对于教者来说,选修课重在引导,重在举一反三的精讲示例。也就是说,选修课的教学,宜授之以渔,从方法上去引领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与后续学习提供朝向性的借鉴。《〈红楼梦〉选读》《〈史记〉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都是有高度、宽度和深度的经典选粹,很多时候,高中生无法通过课堂的限时学习,熟读经典。所以,选修课的课堂学习,更重要的旨向是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窗口式的文字,透视经典作品的内在风景,激发他们对这些课程内容的基本情感和深度追问,培养他们继续学习这些课程的能力。《红楼梦》是世界名著,学生大多数阅读过,但走进“红楼”深处,体悟人物的艺术真谛,却并非易事。《〈红楼梦〉选读》给了我们同学走进“红楼”的桥梁,这本精准、深刻解读《红楼梦》的红学选辑,有一定的学术高度,有课堂上难以解决的许多瓶颈,适宜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书中某一研究热点、亮点,激发学生对《红楼梦》的兴趣,从而把他们引进“红学”之门,了解品鉴、研读《红楼梦》的基本方法,实现这本教材选编的本初意图。比如有一位苏北名师就在自己的课堂上,提出“薛宝钗与林黛玉谁漂亮,按照曹雪芹的意图谁更应该成为贾宝玉妻子”的问题,引发课堂争议,促发班级同学形成了红学研究热潮:班级绝大多数同学不但研读了《〈红楼梦〉选读》,还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了不少红学研究专著,进行了大量的补充性学习。用这位老师的话说,教师点燃了这把火,但后面的燎原之势,却非教师的能力所为,正如叶老所说:教是为了不教。对于语文选修课尤其如此!

三、选修课的学习模块应依据文本类型灵活多样地设立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有着全面繁复的体系,内容完备,分类清晰,体式多样。尤其是课程内容分类方面,是其区别于必修课的结构特色。选修课的学习方式如果依照它的类型量体裁衣,自然会挣脱必修课带来的教学惯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唐宋家〉散文选读》《现代散文选读》是经典散文作品的选辑,宜通过阅读、吟诵的方法去接受其春风化雨的熏染。根据散文的学习特点,如果我们通过不同类型的小型 “读书会”进行学习, 于“奇文共赏读,疑义相与析”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意料之外的生成与收获;《〈语言规范与创新〉读本》《写作》《实用阅读》等语用选修教材的学习,则宜同专题性研析、实践性活动连接起来。选修教材《新闻阅读与写作》,我们结合地域性的新闻热点调查,开展小型化的实践活动的同时,走进教材中的新闻时空,体悟新闻文本,定然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四、选修课应该注重研究性学习策略运用

第5篇

一、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教学的误区

1.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

很多老师可能会感慨,必修教材中的文章虽然不错,但以前教材中许多经典篇目都被删除了,幸亏选修教材把那些好作品补充近来;补充原本没错,但有的老师可能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依然篇篇精读,篇篇精练,古诗词鉴赏题排山倒海式地涌向学生,其实这是违背新课程的理念的作法。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跟我们老师心里无法舍弃的应试情结有关,广大教师依然深信题海战术的威力,而无法接受新课程的一些科学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应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提出有个性、有创意的问题,提倡多样化的阅读方法,最终让学生学会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我认为具有这种阅读能力的学生,考试成绩肯定差不到哪儿去。

2.将选修课上成习题课或知识归纳课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应考的复习辅导课。”我们的许多老师在教授一些选修课时,可能无视编者的良苦用心,干脆将课文拿来作为练习的材料,于是课堂成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各种特殊句式的大汇总。高中语文选修课分设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文化论著研读。每一种选修模块都有各自的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教师只有在认真学习之后,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注重过程和方法的阅读,简单的知识传授的阅读,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轻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无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3.将选修课的选择权控制在自己手中

尽管新课程改革的专家们一个劲地在喊:选修课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现状,选修课的教学应注重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展;选修课的教学和必修课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筛选;要防止单纯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的倾向。但是,有些老师在教授选修课时,可能无视学生的差异,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给学生选择文本,那种本该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荡然无存。其实说到底,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高中语文教学无论是选修和必修都应该是学生本位教学,而非教师本位教学。阅读教学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充满灵性。还文本选择权给学生,教师给予科学指导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面对新课改,每个教师都应该先改变教学观念,才能改变根深蒂固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只有颠覆了教师的话语霸权,新课改背景下的选修课教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我个人认为,以上几种在中学语文选修课堂上存在的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教师没有真正的解放思想,只有真正的在思想上接受新课程的理念,理解“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真正内涵,才能真正将选修课区别于必修课,还选修课广阔自由的空间。

二、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教学建议

我认为选修课要上好,至少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

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为了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教材编写者还设置了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因此,我们必须弄清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开设,体现了新课程既强调基础性、均衡性,又重视选择性的特点。高中阶段开设必修课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最基本的语文内容,使全体学生都能具备必需的语文素养;选修课的学习,则是在打好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让具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学习某些较深的内容,从而发展专长。选修课程应当以必修课程为基础,必修课程的开设应当为选修课程的开设创造条件。

其次,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开设,体现了新课程既重视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培养,又重视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特点。高中语文新教材遵循了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即必修教材由五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都有综合性,体现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选修教材也包括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又分若干模块。必修与选修相互联系:(1)必修涉及选修:有的依据文体把文本组合成为单元,有的依据内容把文本组合成为专题;(2)选修体现必修:选修内容则是把必修所涉及的学内容分系成列,有的以史为线索,有的以知识的逻辑顺序为线索,有的则依据区域或流派集合成选修模块,供有了必修基础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选修是在必修基础之上的拓展和提高。

最后,在教学操作中,选修课有别于必修课。我们既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也不能将选修课上成随意的讲座课、人文课。这里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不赘述。

2.正确把握思维拓展的“活”与“度”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应该成为新课程选修教材教学的重要导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他们有疑敢问,有疑善问,有宽广的多元文化视野,学习阅读、鉴赏、探究、表达、交流的多种方法,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正如新课标总目标所提出的:“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把握好选修课拓展的“度”,也就是说要做到“适度”拓展。那么,拓展的“度”在哪里呢?我认为,我们至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按照课标“教学建议”的提示:“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也就是说,不要过于追求学科专业知识和理论的系统化,选修课的内容和方法都应符合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

其次,不要忘记高中选修课也具有基础性的一面,要适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特别要注意选修课与必修课相关内容的联系,“拓展”应是在必修基础上的适当加深和拓宽。

最后,要考虑如何使课堂的探究“活”而有“度”。在选修课教学中要注意:(1)探究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在理解文本中起怎样的作用?要分清问题的大小、主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2)对探究中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要善于辨别、筛选,有所选择;(3)要紧扣探究要求,不能漫无目的“放羊”。(4)运用多媒体手段,要注意有助于语文活动,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不能喧宾夺主,把手段当成目的。

3.正确采用不同的教学与授课方法

选修课程有多个模块,不同的模块,其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应有一定区别。《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与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当然,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追求灵活多变的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防止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破。每堂课最好能围绕一两个主问题展开教学,不必面面俱到,否则无法真正进行研习。每次学习中都要确立重点、对象和方向,不同的教学单元应体现出不同。因此,需要善于发现,并围绕这不同的重点、对象和方向建立框架问题。

(2)防止被动接受,力求主动发现。选修教材的教学应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提倡学生的自主发现。研习什么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在实践探索中发现,在合作探究中发现,在阅读求证中发现。

第6篇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中产生的问题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既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活力,同时又给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困惑,例如如何处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关系的问题、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问题、选修课程开设的时间安排问题、选修课程评价机制的问题等。这些困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程改革的实施。因此,正确审视它们的存在,并寻求解决之道势在必行。

(一)选修课程“选择性”的缺失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课标明确规定,选修课在确保“基础性”的前提下,必须把重点放在“选择性”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在高考的压力之下,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选择权。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分五个系列,共14册教科书,容量很大。因为高考的关系,很多学校会着重开设能实际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课程,如“诗歌与散文”系列(《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中国现代诗歌选读》《中国现代散文选读》)“小说与戏剧”系列的《短篇小说欣赏》“新闻与传记”系列的《传记选读》“文化论著研读”系列的《选读》等,而往往会忽略《戏剧欣赏》《电影文学欣赏》《新闻阅读与写作》《说话的艺术》《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常用文体写作》等侧重应用性和探究性的课程。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不得不让步于高考的压力。

(二)学校师资与教学时间安排问题

学校的师资力量与教学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选修课程的全面开设。学校师资力量有限,很难全面照顾学生的个性需求。另外,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选修课的开设。目前教师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众多学生在同一个时段的多样需求,学校也无法集中大量有特长的教师来开设选修课程。另外教学时间的紧缺也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很多学校选修课程的开设都放在必修五个模块开设完毕之后,也就是要到高二,而高三基本上是用来进行高考复习,也就是说留给选修课的时间不足一学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开设选修课程五个系列,有些困难。

(三)教学策略问题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选修课的教学给予这样的规定:“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的学生人数不像必修课那样固定,课程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学生具有不同于必修课的期望。”但是在教学实际操作层面,很多学校是用必修课的教学方法来教选修课程。因为考试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训练,于是就把《唐宋散文选读》等同于必修课的文言文来教,《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就被分解为高考诗歌鉴赏题来以练代教,《传记选读》就当成了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实用文本阅读。这种以应试为目的的功利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选修课程评价机制的问题

选修课程的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课标中要求:“选修课的评价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这些要求对具体的实践操作来说是笼统的。目前很多学校采用的评价方案基本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书面的试题测试,一是形成性评价(即学生平时的表现)。相对于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来说,现有的评价体系显得有些单一。分数依然成为了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即使是形成性评价,很多学校还是将它们折合成了分数。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课程的实施并没有形成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机制,选修课的评价完全等同于必修课。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的策略

针对选修课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本文试图在教学策略上进行探索,以期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打造“精品”课程

学校应该重视选修课的开设和组织工作,尽量避免开课的盲目性和组织的随意性。学校应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有关文件和规定,提高教师对选修课的认识,成立学校选课领导小组和选课指导小组,并组织教师编写详尽实用的《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在教学时间上尽量予以保证。为了确保选修课的顺利开设,学校首先应该进行充分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然后根据需求设置选修课程。其次,学校要做好选修课的宣传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选修模块的内容、时间安排、任课教师的情况等,帮助学生作出理性选择。另外,学校应该给教师和学生更多交流的机会。有些学生因为对老师不熟悉,在选课过程中只选择教自己课的老师,学校应该尽量避免这一状况的发生。

针对学校师资力量的局限和教学时间的紧迫,学校不可能开设全部的选修课程,不妨集中语文学科组的优势力量,打造几门“精品”选修课。在课程设置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要符合中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在充分考虑基础性的前提下,适当进行拓展和提高。要尽量回避每一个老师开设一门选修课的做法,一味追求数量,牺牲质量。“精品”课程的打造不妨以专题为主,如教学《唐诗宋词元散曲》,可以开设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专题,以其代表作为教学重点,然后进行辐射,全面了解他们的创作风格。

“精品”课程一定要求“精”,宁缺毋滥,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发自心底喜欢的课程。

(二)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分为五个系列,共14册教科书,各个系列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同。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如“新闻与传记”和“语言文字应用”系列;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如“诗歌与散文”和“小说与戏剧”系列;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如“文化论著研读”系列等等。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1.以必修为基础,注重知识的迁移。选修课是在必修基础上的提高与拓展,致力于学习的选择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基础性。所以巩固必修课所学的知识,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学法的掌握是选修课教学的一条很重要的策略。如教师在开讲《唐宋散文选读》时,应该引导学生把在必修课所学到的文言基础知识和基本学法迁移到选修课文学习中去。不仅要落实字词句,而且要有系统地对各项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其特点,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度的鉴赏和研读,力求选修课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2.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选修教材容量大,如果按必修的方法来处理教材,是教不完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由过去的“教教材”变成“用教材”。由基本阅读篇目到扩展阅读篇目,由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同类阅读,举一反三,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如《唐诗宋词元散曲》的教学,我们可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以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篇为重点,以点带面,让学生在掌握某个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的基础上,领会其总体艺术风格。

3.学以致用,学用结合。选修课应基于必修课之上,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培养,照顾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他们学以致用。如开讲《唐诗宋词元散曲》和《唐宋散文选读》,可组织举办诗歌散文朗诵比赛和鉴赏会、专题性的讨论会等;如开讲“新闻写作”和“语言文字应用”系列,可组织学生调查、访问、讨论,给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三)建构开放公正的选修课程评价机制

现在各学校流行的评价方案是书面试卷测试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量化的分数成为了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针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选修课程的评价机制必须与之相适应。

1.变传统的功利性分数评价为问题诊断性评价。教师不再是单纯依靠分数来评判学生,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予诊断性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学生的缺点,用事实描述代替量化打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真实的学习状况,教师也在此基础上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让所有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变传统的知识掌握评价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教师在选修课程中不再单纯评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分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变教师的单一评价主体为多元评价主体。选修课程中的评价,不仅有教师的评价,还应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甚至家长的评价。

第7篇

一、正确认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问题、实现从必修课到选修课教学理念的转变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弄清必修和选修的关系,要把握住高中选修课的定位。必修课旨在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重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选修课重在唤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是对必修知识的一个提升,在必修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必修课与选修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强调基础,后者注重拓展、强调探究,着眼于发展和提高。没有必修课就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基础与均衡性;而没有选修课则没有个性的培养与发展,相比于必修课的基础性、均衡性,它更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

我以为,必修课的教学理念应该主要以教师“教”为主,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夯实学生的基础,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均衡发展。而选修课的教学理念则应以学生的“学”为主,要使学生借助于必修课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来选择性地学习,以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选修课应该让学生自己“学完”,而不是由教师来“教完”。教师只有真正进行这样的教学观念的转变,选修课的教学才能真正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二、作为语文教师要有课程理念、增强课程开发意识

选择任何一个模块作为选修课程,教师在教学之前都需要自问:它的课程目标是什么?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安排,如何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来教学?采用何种评价方式等等……能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

选修课的教学安排必须加强选择性,学会做减法,对教材进行开发重组。选修课程有选择,选修教材有弹性,不是每篇都要教。但对于选择该教材的师生来说,触类旁通是学生相当重要的目标,也是教师备课的策略。同时,在进行选修课教学时,我们要兼顾教材整体与篇目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和的学方法,既不打破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又不失却各篇特色,既有“线”的梳理,又有“点”的突破,这样我们才能收到预期教学效果。

三、选修课的教学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坚持“实”与“活”的宗旨

由于选修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选择性的学习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在具体教学时应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虽然貌似热闹的形式主义不是课改的追求,但在教法上太实太“死”,课堂上一味灌输,沉闷而无生气,又不是语文课的特点。如果仅是为了追求“实”,而把重要的 “过程”忽略了,其实是把重要的教学目标丢弃了。我们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使课堂“活”起来。这是保证学生“学完”教材所必要的环节。当然,如果在教学中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失却教师的引导作用,放任学生自流,纯粹追求学生的“过程”,仅只追求课堂的“活跃”而无实际成效,一节课下来学无所获,也是不可取的。这是两个方面“度”的把握问题。

四、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怎样上好选修教材?以下一些教法尝试供大家参考。

1.示例引路,理论指导,自主赏析。

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时,我们的一般做法是:紧扣单元目标,先疏通“赏析示例”的课文,充分利用其后的赏析文字,反复把玩其妙处,再引入“赏析指导”,从理论上对古诗文赏析方法加以总结归纳,然后借此指导学生完成“自主赏析”部分的课文。学习《外国小说欣赏》,先围绕单元“话题”,完成“精读”篇目的赏析,再进入“话题”,而后用“话题”理论指导“略读”实践,再去有选择地完成“思考与实践”中的任务。这样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在赏析实践中总结出赏析方法,再用习得的方法去指导赏析实践,符合认知规律,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寻找联系,重组资源,开设专题。

建立新课程视野后,教学时研究具体的课文,很容易就某一点生发联想,寻找到某种联系,然后重新将相关联的教学资源进行组合,从而形成小专题。现在不少老师就常用这种方法处理教材。在这样的纵横联系、相互印证、比较甄别中,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启迪了学生的心志,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审美愉悦中轻松地完成课程目标。

3.创新课堂,丰富活动,不拘形式。

如果说上面的两点做法,侧重于发挥老师的引领作用的话,那么,这里谈的则是学生的自主活动,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在上选修课时,开动脑筋,创新课堂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借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例如,编写表演课本剧,观看评析影视作品,开展古诗文背诵比赛、古诗文朗诵比赛,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积极开展合作研究,在教学中,适当链接高考,把选修课的内容与高考的考点适当结合起来等等都是较好的做法。

第8篇

一、充分认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

选修,顾名思义,其是必修课程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开设选修课程的核心目的是让学生的不同阅读需求得到满足,使其个性得以张扬和发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和探究,进而从最基础的层面上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及素养。因此,对于语文选修内容来说,我们既不可以将其作为选修内容来实行重点式学习,也不可以忽略,或者是直接当做课外读物简单了解,而是需要将必修、选修内容结合起来,进行促进式学习。例如:必修教材文言文课文选取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苏轼豪放作品的一个代表,在学习提要中,同样明确提出,诗意理解、思想情感理解等学习要求。而在《唐宋诗词选读》选修栏目中,则选取了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词作抒发了苏轼对亡妻悼念,内容质朴,使人感动,必修、选修内容都出自一个作者,但是风格却存在很大的不同,后者是明显的婉约风格,这些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层面。针对选修内容进行专题形式的融合教学可行性极高。另外与必修科目的融合,在提升学生知识层面的同时,也使必修科目内容得到了巩固。

二、高中语文专题式选修内容教学实施分析

(一)专题内容确定

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苏教版选修题材,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研读层面上都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以选修专题《唐诗宋词选读》为例,其内容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进行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系列内容进行重点的讲解,此专题课程对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诗词形式、思想、题材、描述手法的不同及发展变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梳理,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它对必修课程中古代诗词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弥补了必修课诗歌鉴赏环节的某些不足。教师在对此类专题题材的选取上,可以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例如:《春江花月夜》《将进酒》《无题》等内容与美感共存的诗词内容,此类作品首先极具代表性,能够充分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的发展、政治及诗歌写作形式;其次,此类作品教学意义极大,表现手法、描法运用多样,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二)进行专题划分

选修专题涉及的方面较广,而且也较为全面,虽然可以实现对学生知识内容的扩充,但是却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带来难度和阻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时,可以对专题内容进行分解,将大范围内容进行小模块形式的划分,并且通过各个小模块的教学来对整个专题的思想进行解读,从根本上提高语文课堂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针对中外选修内容专题的讲解时,可以选取中国经典作品数篇与国外经典作品进行对比,既节约了课堂时间,也达到了经典作品讲解的目的,使学生可以对中外经典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避免盲目的学习。例如:中国文学可以选取《家》《北京人》《茶馆》等经典著作,既可以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状态,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外国作品可以选取《玩偶之家》《罗密欧与朱丽叶》《青鸟》,从中了解西方文学的发展状态,对照中西方文学的不同特点,了解二者的写作差异。

(三)紧扣专题,进行单元整合

第9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必修课模块 选修课模块 整合意识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要求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整合学生的经验和语文学习的内容,高中语文新课程采用了模块设计方式,设置了必修课模块和选修课模块,构成了相对完整而又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较之以往的单元式设计,课程的模块化设计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相对独立性,使语文学科内部的结构有了重大突破,这就要求建立综合性的内容体系,通过模块的综合化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在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建立合理的逻辑关系,对现成的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增减,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一、对必修与选修教学的困惑

实施必修和选修教学,教师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教学究竟有什么不同。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区别在于必修是基础,要普及;选修是发展和提高。选修课的学习要求更高一些,课堂教学的容量应更大一些。然而由于高中必修课的教学时间太少,因此很多教学目标尚未落到实处,学生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而选修教材的课文事实上难度太大,数量太多,学生连基本的理解都未解决,何谈实现选修课鉴赏和探究的目标呢?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费时太多,所以在选修教学的实践中不少老师难以舍弃传统的必修课讲授式教学。

由于当前教学的实际困难,绝大部分学校都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选择性已经打了折。不少选修课的内容学生不喜欢,然而却必须学。对此最有力的观点是,学生总是不成熟的,他说不喜欢不代表他真的不喜欢,而是需要老师的引导,因此限定选修也是十分必要的。学生不成熟,需要老师为他们作出判断和选择,这是符合目前学生的学情的。

从理论上讲,选修课不能上成高三的复习训练课、语文知识专题课、语文学术研究课,也不能上成架空的人文课,它应该在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教师既不能把课上得太传统、太死板,又不能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既不能以知识为本位,又不能抛开基础引申和发挥。总之,选修课的教学尤其需要在基础性与选择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种关系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度”。

二、必修课教学中“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的整合使用

新教材遵照语文学习的规律,用语文的基本要素构建模块化的教学系统。一方面是“化整为零”,把整个教学内容系统分解成不同模块,另一方面“聚零为整”,在教学及学生使用学习中,各个模块可以灵活组合。以下我结合课文实例就“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部分的结合使用作论述。

1.“表达交流”对“阅读鉴赏”内容的拓展应用

“话题探讨”——以简括的语言归纳及总结出有关的写作规律。如1册“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中的话题探讨,其中所点拨的“从生活中感受到那些令人心动的东西”,这是对本册第三单元中课文选材的规律性的简述。“写法借鉴”——这是“话题探讨”的延续,是对其知识的拓宽。如1册“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写法借鉴”中,对“话题探讨”中的“令人心动”的提法从几方面做了进一步阐述。“写作练习”——这是对前两个板块中论述的写作知识的延续,是对其的应用操作。这部分用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形式,便于学生发挥。从以上不难看出,“表达交流”部分中的三个板块之间的联系密切,形成一条龙的写作训练模式,而且与“阅读鉴赏”部分吻合。在教学中应注意这些联系点。

2.注重阅读与写作的密切联系

把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引导学生从范文中探究写法,从中学习“应该怎样写”。这些范文,阅读教材文本也是写作的范本,如1册“表达交流”中的专题“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点波澜”可以与“阅读鉴赏”第三单元范文对应。

三、选修教学中对单元整合教学的再思考

1.研读教材要有整体意识

选修教材的难度大,容量大,若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教,则必然教不完教材。上选修首先要以整体意识研读教材,通览整个单元的全部内容。如可以由课后“导读”、“思考与探究”及单元总结得到对单元的深入认识,明确本单元教学重点。高考并不依据某一种版本的教材,只有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他们才能举一反三地应对考试。教师应该思考用什么方式教完教材,通过教学,学生是否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兴趣,是否懂得用什么方式思考问题,通过什么途径可以解决问题。在某个领域的学习中,学生只要有了一些涉猎,能突破一些重点内容即可。如果不顾学生语文基础的实际,不顾及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必修课的形式赶进度,以教完教材为目的,又或者好高骛远,就只会成倍地加重学生负担,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教学效果必然不佳。

2.科学有效地用好教参

“教参”即教师教学用书,它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而且仔细读它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中明确教学的重点,也能得到探究的启发。但是教参的资料太多,教师在使用教参上的资料时,必须进行筛选和整合,将相似的观点归类,将精华之处凸显出来加以吸收。一些“相关资料”是值得细读的,也许能启示教师引导学生做相关的探究。另外,教参上的资料多半是摘自专业的学术研究书刊,其设定的读者对象是学术研究者,其中有许多专业术语,并且有些表述是云里雾里的。教师要将其重新措辞加以呈现,使之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使学生好读易记。

3.因材施教调动学生主体参与

选修课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灵活采用不同的教法,总的来说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不同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度取舍,不要为了实现“探究”的目标,勉为其难。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这样读懂字词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读懂而读懂,这样比较不容易使学生厌学。对于难度较大的课文,教师不妨串讲文章大意,学生集中探讨重点的句段即可。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课题深入探究,如可以探究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其创作风格的形成,可以结合本单元的课文探究写作方法等。探究的课题可以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