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科学技术的创新

时间:2023-08-25 16:54:58

导语:在科学技术的创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学技术的创新

第1篇

摘要:乳品科学与技术是食品专业一门重要的实用性课程。本文介绍了“嵌入式”教学模式该课程中的教W思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平台建设等内容。探讨了科技项目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驱动力作用,以及实现“嵌入式”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乳品科学与技术;“嵌入式”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239-02

乳品科学与技术是一个综合性课程,涉及到生物、工程技术、食品机械以及信息控制等多学科的知识,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要求较高,也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型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乳品行业的技术革新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在技术的交叉应用方面。目前高等院校在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方面较为落后,教学内容与现有技术有一定差距,对学生知识的综合性教授以及应用培养较弱,使得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进行大量的“再培训”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和企业培养成本的提高。因此,乳品科学与技术创新课程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以“嵌入式”培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乳品行业的综合型人才。

一、优化教学课程体系

乳品科学与技术这门课程内容繁多,且实用性较强,其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原料乳的加工及性质、乳制品加工工艺、乳制品与微生物、乳制品质量控制四个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较枯燥、知识点散乱、不易理解,使得学生很快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打破传统教学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根据混合学习的教学理论,乳品课程应该适当的结合传统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教学以及在线教学手段,从而实现最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图片、Flash流程动画、视频等基于Web的技术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使得学生能够清晰的看到乳制品加工过程中乳品成分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加工工艺的关系,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工艺技术的发展。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对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的重点知识进行综合性梳理。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按照不同乳制品加工过程关键点控制工艺进行分工,收集资料,协作讨论形成完整的乳品加工流程,最后通过教师的点评以及工厂的实践参观,加深学生对工艺的理解;通过案例试分析,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课程“嵌入式”教学平台建设

1.“嵌入式”教学模式。“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如果仅仅注重课堂知识的讲解与互动,显得太单薄,容易形成纸上谈兵的学习效果。因此,课程学习中需要一定量的实践环节。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仅能满足理论课程的学习,少量的实验环节以及参观也难以满足课程实践学习的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片面性较强且比较浅显,尤其是对行业新技术的掌握。“嵌入式”最早出现在计算机领域,主要是将跨学科、不同软硬件以及业界需求紧密的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系统开发。我们将“嵌入式”教学模式引入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以科技项目以及实践教学为驱动力,其主要教学思路如下:①课程的内容由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和乳品企业技术人员或是企业导师共同设计讲授,保证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效果;②通过综合性大作业、或是联合项目课题的形式将课程的重点难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嵌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③学生能够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积极地互动,使得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有效地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中;④课程内容会随着企业技术方向有相应的调整,用以满足对新技术的掌握,并能够及时反馈新技术的应用效果;⑤能够通过项目小结或是结题报告的形式对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2.丰富的互动教学平台。“嵌入式”教学平台应该如何嵌入、以及嵌入的程度是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之前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需要与学校实际情况相适应,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对于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来说,学校与乳品及相关企业建立一个内容丰富的互动教学平台,能够有效地促进“嵌入式”教学模式的形成。互动教学平台,可以是校企联合创新实验室,也可以是基于移动平台或是Web平台的沟通渠道。通过与企业导师的交流,共建优秀教学团队、教材以及实践基地等教学资源,利用平台进行人员以及信息的互动,使得学校作为专业知识库,推动企业技术发展,而企业作为学校实践基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互动教学平台的建立,类似于扩大的虚拟实验室,能够加快学生的专业实践学习,较好的掌握乳制品产品工艺开发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嵌入式”教学模式能够完成高效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素质,这一针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教学目标。乳品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通过“嵌入式”教学平台,将双方的优势特长进行有机的融合,能够培养出乳品行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扎实的技术功底、稳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广阔的创新视野,为行业的技术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3.以科技项目以及实践教学为驱动力。乳品科学与技术的“嵌入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育教学模式,是以科技项目以及实践教学为驱动力,以企业工艺需求以及产品开发项目为导向,通过项目的实际完成过程训练学生在乳品技术方面的实践能力。本课程与光明乳业、上海交大昂立、扬州市扬大康源乳业、河北一然生物科技等乳品相关企业建立了多项科技项目,包括生态牧场设计、长效酸奶发酵、开菲尔酸奶发酵、冷杀菌液态奶制备、新型软质干酪加工以及益生菌选育制备等,覆盖了乳品科学及其产品加工的知识点以及就业方向。本课程将科技项目转化为教学情景,通过学生分组配合来完成这些项目,同时通过到工厂进行实地考察和实习,完成这些项目所要求的技能训练,达到学校-企业无缝对接。此外,组织学生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通过工作总结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岗位技能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接纳程度。通过与其他的专业课程对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程所需的一些辅助技能,包括CAD制图、食品加工机械选型、HACCP体系建立等。

4.完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由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或是企业导师共同讨论决定。双方制定需要的课程项目以及完成指标,制定合理的实践时间以及实践教学内容,制定专门的实习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课程成绩由双方导师依据协商确定的考核标准自主进行打分,对学生所有实习期间的表现和结果进行公示。在课程学习期间,学生至少应完成一项课题任务,能够分析乳品生产工艺所遇到的问题,并能够提出解决思路。

三、结语

经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获得多数学生的认可与好评,学生在科研方面的兴趣以及实践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学生普遍认为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好的与实际工作进行接轨。我们通过与学校专业老师的联合推广,使得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后进入专业实验室的比例大大提高。本课程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通过项目研发以及对应企业的实践培养,使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通过互动教学平台的建设,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使得学生能从课本知识中走出来,与实践能力统一起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课程总的教学时间较短,一些科技项目需要进行模拟简化之后才能安排学生;仅一门课程进行“嵌入式”教学,教学资源占用较多,教学成本较大,如果能以学科方向为单位进行“嵌入式”教学,许多相关联课程就可以进行相互借鉴,资源互补,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实现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金嫘,王宏.研究性教学在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S2:360-360.

[2]洪林.国外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2):156-158.

[3]赵珂.综合和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1):59-61.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 创新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学习的专业,培养的学生没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是难以应对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的,也很难能够符合国家、社会以及岗位的发展需求。“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的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将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标志和方向,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和重点,已成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中一项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更是应用型本科学院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现状

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信息时代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计算机人才。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确培养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具体体现在: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只会死记硬背,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轨。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新需求,我们必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在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迫切需要。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做法,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又要注意与能力点的结合,这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很有帮助。在实验的设计上,要给学生们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的表现力和沟通能力有机会展露出来。还要积级组织各项活动,把创新落到实处,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让研究创新的风气在高校内形成,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考核方面,也要提出成熟的方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强互动,如建立启发式、设问式、案例分析式、课堂讨论式的各种讨论方法,便于训练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而且在课后留作业的时候,也要多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让创新贯彻到每一项日常活动中来。比如可以开展学生俱乐部的创新活动、组织他们进行演讲、讨论,在考核的时候,要加强科学的引导,建立多环节,多要素的考核方式,这样才能综合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富于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积极进行重点引导,让其长久保持下去。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也要善于变换各种教学手段,得以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参与性。

(二)为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实践性很强,要为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人才是社会竞争的核心,关注细节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创新的校园环境,提供高效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控索,激发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兴趣,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建设国内一流计算机教学环境,培养适合社会竞争发展需要的合格创新人才,创建完美的教育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注重培养教育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规划和既定的程序,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教学。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进行讨论,从而维护一种让创造力更加突出表现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努力做到公平信任,有着足够的自由和宽容,也要有浓郁的集体气氛,对于教学过程中能力结构与能力点的结合与训练,也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关键是这个好学生如何进行引导,让其符合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对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要不断的深化教学改革。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作为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去芜存精,让教学水平得以提高,让教学艺术发挥得更加完美。与此同时,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增加师生感情的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四)为学生创造进行创新的校园环境

教育创新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掌握缺乏有效性,更缺少对规律的了解和运用的方式方法,甚至于只会从教师和书本那里照搬,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采用创新模式来培养学生,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传统的教学功能得以创新,从而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于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对学生的感染作用,一个教育工作者创新能力的发展,将会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才叫做“教育”的主体。这种主体的建立,才会为营造新的教育环境创造空间。具体来讲,在高校的教学环境中,要积极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由一些相关的教育领导拟定创新的学习目标,积极进行倡导,拿出具体的措施,合理有效进行组织,这样就会在高校中形成有效的氛围,赢得广大师生的正确的评价,从而加强创新环境的塑造。在课堂的教学环境中,要形成有效的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环境中去,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第3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创新能力;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技术无疑是支撑现代科学技术大厦的重要基石之一。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均很强的学科,是从事电子、电工技术研究的基础学科。现代社会对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这势必要求中职教育必须符合基础教育课改精神的教育理念来适应这些学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性质及研究方法的特点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应当开展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轻松教学环境,营造创新学习氛围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试想一下,在压抑、窒息的气氛中,学生胆小慎言,就很难有智慧灵感的闪现。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老师。” 所以教学中一定得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保护每一位学生的独特见解,尊重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多思善问,与学生建立真挚的朋友关系,消除师生间的距离,学生才能轻松学习。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的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保护好奇心,提供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好奇心与创造性地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好奇心既是创新的源泉,又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动力。因此,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就能促使他们对创造性活动拥有浓厚的兴趣,从而促使创造活动的进行,这种神圣的好奇心,正是伟大科学的开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社会生活经验少,对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的特点,根据教材内容,采取启发性的教学、直观的演示、美观的板书、新颖的教具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比如,本人在讲授半导体二极管一节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几幅生活中常见图片,图片中有美丽的夜景、随处可见的LED显示屏及家用电器,然后告诉学生夜景之所以如此美丽,我们的生活之所以如此方便,二极管的功能功不可没!然后将准备好的多种二极管展示给学生观察,学生会好奇这小小的二极管竟然如此神通广大啊!这样通过引入实物和多媒体演示图片的方式来引入新知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二极管到底是怎样的结构,有的怎样的特性?

三、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创新能力内驱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和基础,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培养。可以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不竭动力,同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

作为中职院校的教师,我深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所以在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措施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教学中运用巧设问题、创设情境、多媒体等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以前的“你不想学习,我压你学你;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为“你不想学习,我来引导你学;你不会学习,我来吸引你学。”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比如,在讲述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时我可以采用展示实验法教学,我首先将一二级管的正极与电源正极和一小灯泡连接,开关闭合灯亮。然后我再将二极管反接即二极管负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灯不亮。从而引导学生得出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的结论,我再将二极管的这种特性与生活中的单行线相类比,进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培养质疑习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端”,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激发的,一个好的问题能使思维得以拓展。古往今来,凡有创新精神的人,无不具有强烈的质疑意识,他们常主动地带着怀疑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发现问题。正因为他们有提出问题的意识,为了促成问题的解决,就自然有了创新的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层层设疑不断刺激学生兴奋点,使其从一种兴奋状态进入另一种兴奋状态,求知欲在不停顿的探究心理中得到满足。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设置一种悬念,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悬念相关的情况中去,从而使学生注意力、思维力都凝聚到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五、改进实验教学,促使学生探究中创新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实验教学目标,端正实验教学指导思想,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演示实验应边讲边实验,绝不可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了事。分组实验应注意不同能力学生的结合,不可让学生自由搭配。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强,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开创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鼓励和吸引一切学有余力又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到实验室开展多种设计制作活动;同时还可以当地电子企业联系合作,安排学生到工厂参观与实践或实习。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实现了社会、科学、技术的渗透与融合,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也得到充分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最后,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要求教师具备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为此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既要善于教,更要善于学,要主动地不断给自己充电。只有教师具备了创新教育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展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郭主编.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第4篇

2.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摘要:本文以科研实践模式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专业认识和增强专业归属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探讨了生物技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对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技术;本科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97-02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将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从国家发展战略上把生物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依靠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生物类专业人才[1,2]。因此,在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下,如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生物专业应用型人才,具备适应生物产业作为经济新增长点,是我们从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工作者急需探讨的问题。笔者以湖南工业大学生物技术系为依托,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教学模式的改进、学生参与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性等方面为突破口,全面提高生物技术本科生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树立正确的专业认识和增强专业归属感

生物技术不仅包括生命科学的所有次级学科,同时又结合了化学、数学、微电子技术、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尖端基础学科,具有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特性,因此,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涉及面广。但由于总学时的限制,专业课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尤其是当前现代生物科学的日新月异发展下,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关系到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学生要解决诸如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健康、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和视野,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导致目前生物类本科毕业生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比例较低[2]。同时,由于网络上对生物技术专业的负面的宣传和介绍,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生物技术类专业就业率较低,导致部分学生不愿意学生物技术专业;尤其是我校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觉大部分是调剂生,而且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之前是挂靠在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对选择生物技术专业存在一定的抵触,他们在入学后,思想观念如不能得到及时转变,将会对专业前途感到迷茫,学习积极性不高。

为改变生物技术专业面临的这一现状,首先从入学教育上抓起,要依托湖南工业大学生物技术系、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的学科和师资力量,以各位教授和博士研究方向,结合生物技术专业实际的特点,着重介绍生物技术专业的运用范围和在实际中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专业,认识到生物技术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低年级开设一些体现生物技术前沿讲座,向学生传达最新的生物技术专业研究成果和应用推广情况,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归属感[2,3]。

二、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

作为教学的对象接受知识的主体,生物类课程的许多知识都以描述性的语言为主,大多数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做笔记,很难实现老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4]。而在现代生物科学的日新月异发展下,为了具体落实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方式要有所改进。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启发式、辩论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相出来,带动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由“依赖”转化为“自觉能动”学习[4,5]。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也做出了对应的改进,改变过去以分割知识点和单元模式为主要授课内容,采取了注重新和精的原则,通过适当地整合知识点使之成为一个案例,表达一定的技术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可以借鉴、移植,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5,6]。同时要及时将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新技术、前沿发展动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结合生物技术专业学科交叉的特点,将不同的学科之间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科研意识。

三、建立科研实践模式,提高W生科研创新能力

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实验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整个学生培养体系中实验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注重实验项目与实验技术的综合与创新[7,8]。在现代生物科学的高速发展下,生物技术专业其实验教学改革目的和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采用实验项目与理论教学及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开放性实验管理,增设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8]。

目前,在一般的教学研究型地方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不强,部分学生对科研缺乏直观的认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意识,湖南工业大学在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情况下,生物技术专业以湖南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心为平台,以教师高水平科研课题为依托,给学生个性发展空间,全面推动大学生自主创新研究。

我们以《基因工程》实验课程为例,通过验证性实验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结合曾晓希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土壤重金属生态毒性修复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研究》,设计一个“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抗镉微生物基因的筛选鉴定”实验,时间为两周,整个实验分为以下四个部分:抗镉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微生物抗镉基因提取与鉴定、抗镉基因DNA与载体的重组与筛选、抗镉基因在质粒的表达,实验将《基因工程》课程讲述的内容与用到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有参与科研概念和过程。同时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独立完成本组实验,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科研协作能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非常活跃,提取许多疑问和想法,努力将实验设计做的符合课题的要求,并且每一个实验都是一脉相承的,前一个实验没有做好都会影响后续的实验,这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都有很好的锻炼。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有利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全面提高[1,8,9]。

在生物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进展、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新的研究热点和学科不断涌现[9]。在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教学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提高生物技术本科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旭辉,胡忠.21世纪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1):46-49.

[2]严明理,刘丽莉.生物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7):147-148.

[3]刘超,洪法水.生物科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2(2):206-208.

[4]蒋永荣,方成,夏金虹.基于学科交叉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5,(7):45-48.

[5]姜勇.科研实践模式提升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168-169.

[6]王雪琴,谭晓蓉,张璐,等.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213-214.

[7]朱杰,张艺馨,蒋尔鹏,等.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7):604-606.

第5篇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创新

1.思想上的创新,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注意引导教师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技能;其次改变学生只以老师作为唯一的知识来源,认识新的知识源,实现多媒体的知识网。

2.教学模式的创新。(1)改变教师“三尺讲台”的模式;(2)改变以往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端坐在下面静听,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形式。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合理配合,教师――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特点,编制递进式的“学案”。学生――借助“学案”、借助教材,通过“自学―借助教材、学习媒体”完成学习任务;(3)每个学生在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教学的提升。

3.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式,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的创新

1.设置情境

在“设置情境”中,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数学中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动态化,给学生以充分的视听感受。但是仅有趣味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启发性,必须能够引导孩子们积极地思考,寓教于乐。

2.展示提升

本环节是一节课的主干部分。我们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单凭板书是很难做到的。利用多媒体可以形象地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性地掌握知识,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可以在有限的40分钟内最大限度地学习知识。

3.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在探索、感悟中寻求解题策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6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 测试技术 创新能力 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154-02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到了各个学科领域,探讨新理论,研究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是现代测试技术总的发展方向[1]。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是一项在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先进科学技术,相应的教学内容也具有发展性与不定性。任课教师一定要紧跟学科与学术发展动态,积累大量的文献资料,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构筑扎实的专业基础,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历年来该校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多个专业都将其作为本科专业课程。该课程对于构筑机械类本科生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拓宽研究思路、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为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下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1 教学内容

针对我校人才培养定位,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科学安排和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安排上首先介绍现代测试技术发展态势,讨论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发展的现状、特点及趋势;随后介绍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共性知识和各种传感器所依据的定律和效应,重点分析基于传感器的各种基础效应,使学生对传感器有全新理解;然后对智能传感器进行了全面介绍,包括智能传感器的结构与系统、智能传感器的功能特点、智能传感器中的软件、设计与制造等;最后重点介绍近年来出现的几种新型传感技术,如磁流体传感器、生物传感器、MEMS系统、机器视觉、无损检测、多传感器融合等。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把握了重点、难点和新技术的动态,以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基础,以传感新效应、新原理、新技术为重点,同时将传感与信息处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信息处理这一抽象理论知识能有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由于上课学生涉及多个专业,根据学生背景增加与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部分内容,如汽车安全状态监测、信息解耦、多信息融合、网络化传感、机器人控制等内容。此外,在教学环节上还设置了实践环节,安排了自学内容和研究热点问题,通过撰写相关的课程论文,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和总结写作能力,使学生掌握最新发展动向和国际前沿,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的论文选题和科研打好基础。总体来说,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具有基础性、研究性、前沿性和行业性。

2 教学方法

开课学生对象主要为大二和大三学生,他们已经奠定了初步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已经不在于传递知识,而更注重激励思考,讲授的重点应该放在科学方法论、教学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如何从事实中做出结论以及如何分析事实和综合事实上。《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是一门工程技术类综合性课程,涉及大量基础理论知识及传感技术研究进展的内容[2-3]。针对本科生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运用问题启发式、发言讨论式和项目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科研思路。

(1)问题启发式。不能把问题启发式教学简单、片面地看成就是在课堂中多提问,而是多让学生练习。教师的教学指向思考过程而不是答案,让学生受到思维过程上的启发。首先向学生介绍某一类研究专题或方向大致的研究内容与进展,然后根据具体内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自己进行相关的资料收集、调查研究,构思研究方案,教师指导学生的研究方法,最后由学生设法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启迪、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理解判断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在介绍光电绝对编码器时,首先让学生了解它是一种角度编码器,可以将角位移转换成二进制编码,方便与计算机连接,具有非接触性、体积小、分辨率高、可靠性好、使用方便等特点。然后分别介绍绝对编码器的二进制码盘和循环码盘,启发学生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研讨:为什么要设计这两种编码方案?各自的优点与不足是什么?如何设计一种新的编码方案? 该编码方案可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2)发言讨论式。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小组或集体讨论,再由教师作总结分析。这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评价、互相完善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发言讨论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思考、语言表达与归纳总结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在此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4]。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学科前沿,教师的学术水平也会得到提高。我们在讲授传感器特性时,布置的一次讨论题目是研究传感器温度补偿方法。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根据不同传感器的特性谈到了多种传感器温度补偿方法。同学们也发现实际传感特性往往与多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压力等)有关,因此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传感器的多维因素补偿。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之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的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3)项目驱动式。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入手,通过结合实际课题项目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根据讲授内容,安排一些实际课题项目让学生完成,或者直接让学生参加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去,给学生创造科研实践的机会,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情感和提升科研素质。教师在必要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授课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纳入教学之中,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及时更新[5]。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将课程内容与教师具体科研项目结合。一部分学生参与了相关课题项目的具体研究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发挥了主动性、创造性,使枯燥的公式推导和解题变成有趣的试验过程,培养了研究能力,提高学习效果,起到了以科研项目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将科研项目和《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结合,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有一些学生已经申报了专利、发表了学术论文[6-8]。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对于解决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有着良好的补偿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科研创新的能力。

3 教学手段

教材是本科生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目前,《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国内可用教材众多,教学基本上都以知识体系为顺序。先讲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性,然后依据不同传感原理介绍几类传感器和相关应用,如电阻式、压电式、电容式、电磁式、光电式传感器等,一般还配有几个简单的传感原理演示和验证试验,过多地强调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我们精心选择口碑较好的教材进行教学,并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此外,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我们还编写了补充讲义,新增了近几年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新发展。力争使学生能系统地学习该课程,掌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最新研究动态。根据讲授内容,教师带有关实物在课堂上展示,使枯燥的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根据讲授内容,教师提出有关工程实际案例。以工程应用背景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通过例题、习题和思考题的内容选编和精心设计反映传感器技术在当代科技和工程实际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为了增加课程信息量,我们还采用Flash、Powerpoint等多媒体应用软件,设计开发了电子教案和网络课件进行教学,借助Matlab、Proteus、Labview等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演示和实验验证,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变粉笔黑板式教学为现代电子教学,使过去因没有实物对象而抽象难学的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4 实践环节

近两年,我们购置了一批功能更为齐全和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精心安排了一批实验项目,将原来单纯传感器原理验证性实验改变为与现代检测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性实验。鼓励学生参加教师或企业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对一些想学习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利用毕业设计的形式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课程知识的学习,完成一个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同时,开放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鼓励学生结合课程知识申报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类学科竞赛,开展DIY电子设计制作等,并将这些活动的成果作为课程成绩的考核,建立起以全面发展为导向,以能力考核为重点,多元化的学业评价体系[9]。此外,利用假期学校组织教师开展“千名教师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活动的契机,由任课老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实地考察、现场学习,与企业开展合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学们在活动中能很快发现课堂知识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而且一些老师回来以后有了很多的好想法、好点子,也会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的实践形式,不仅为师生们提供了服务社会的机会,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5 结语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在机械类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表明,要教好这门课,必须及时地补充更新教学内容,采取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加快教材和课件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重视实践环节的组织与实施,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理论,培养创新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岳春生,许宝庆.浅谈工业仪表及关键测试技术的发展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0):26-27.

[2] 王保建,刘吉轩,陈花玲.“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5):120-123.

[3] 徐琳,李伯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现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9):49-50.

[4] 王杰.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以液压系统故障诊断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220-222.

[5] 刘韵璇.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浅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0(22):155-156.

[6] 王翠,王中任,张振华,等.车削工件表面粗糙度在机视觉测量装置的设计[J].装备制造技术,2012(7):46-47.

[7] 王鹏飞,王中任,秦凯歌,等.基于机器视觉的积屑瘤在机监测的实验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2(7):4-5.

第7篇

关键词:创新;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167-01

从1988年言实在《上海教育》上发表文章首次提出“素质教育”一词以来,近10年的素质教育研究(近5年出现热潮),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并得到了国家教委的确认,从而业界的探讨变为了政府行为,由此可知学校素质教学已成历史潮流势不可挡,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计划,理当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就得更新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必须更新课堂教学设计观念,必须学习素质教育理论,把握素质教育要求,用素质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根据课堂教学设计需要、学生基础实际的需要,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优势互补,取彼长补此短,才能在课堂教学没计改革中有所作为。

创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的问题,要求教师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提供开放的课堂教学内容、应用启发学生兴趣的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敏锐而且正确识别课堂教育创新动态,产生积极主动创新能力,才能在教学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1.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建国初期,因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提出了“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教学5环节的模式,这是一种能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模式,这种模式沿用至今仍有市场。影响可谓深远,后来曾出现过几种有影响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如德国根舍的范例模式;美国布鲁纳的掌握学习模式等,都是知识传授型的模式,它们在中国的影响力远没有凯洛夫模式那么大,虽然这些模式在系统地传授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在不断发展,这些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由于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压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重教轻学,使课堂教学没有生气,缺乏活力,被动学习使学生感到学数学累,学数学难,怕数学,有的学生就此失去学习信心。严重阻碍着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构建开放的数学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这里的教学环境指学生的状态和教学情景。开放式教学要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超越时间、空间的教学意境。

2.1 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数学教学中,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美国数学家奥斯本说:“根据科学式的能力测验,发现任何人或多或少都具有独创性的潜在能力。”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另外,教师不要以长者自居,而应与学生平等地商讨问题,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不管水平高低,有无道理,都应尊重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教师是他们亲密的朋友,很尊重他们,很喜欢他们提出问题,在这种毫无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创新灵感才容易被诱发,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新的基础。

2.2 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数学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都动起来,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使他们的情绪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主动到去探索新知。如何在课堂上巧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亚里斯多德作过这样精辟的阐述,“思维从惊讶开始,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创造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2.3 创造超越时间、空间的教学意境。创造超越时间、空间的教学意境,给学生留下无限的想象余地。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观察、比较、思考、讨论、交流、练习等均可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而这些活动所占时间的比例要尽可能大,才能使数学教学观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探索的活动观察。到底多少时间为宜,不可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适当调整。除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外,还要给学生提供可能大的思维空间。创新思维总是来源于问题和质疑。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助于增强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是教育学生学习实际措施,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有效手段。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充足实际和尽可能大的思维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第8篇

学习是一种生活,当学生对数学活动的情感、价值、地位被无情地忽略后,学生更多地体验到的是数学学习的枯燥、艰涩和知识的深奥。课程改革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让我们更多地思考如何让学生在奇妙的数学情境中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探索者、体验者,用自己的策略去探索、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神奇与价值。

一 赐予孩子学习的权利,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过去的课堂教学中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为容纳知识的容器。至于选择怎样的学习内容、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那都是教师的权利,学生只是按照教师要求进行指令性的活动,学习就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一系列任务。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首先,我为学生提供“小强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为什么?”这一研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从而让学生产生迫切研究三角形的特性和这一问题的欲望与需要,让学生通过在生活情境中产生疑问,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问题,并运用各种方法加以验证,说明、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当规律得以发现、猜想得以证明时,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无比激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习生活做到“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疑问,学有主见,学有时间,学有伙伴”。

二 给予孩子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数学魅力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中,我让学生用三根小棒组成三角形,根据不同长度的小棒,让学生写入数列中,这样激起了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开始自发讨论、研究、寻求规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规律。

三 给孩子自主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学会共享

在学习方式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争辩,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小组的组合上,没有必要指派学习小组,让他们进行自由组合,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学生自愿组合、自愿分工、自愿选择汇报的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成员在民主平等的合作中坦诚相见,合作中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相互关爱的真挚感情,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自信。让学生为解决某一个问题而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合作与讨论能为学生提供群体思考的机会,学生在群体思考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四 给孩子创新的机会,让学生敢于创造

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力争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动手操作,使他们在动手中思考、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从学生的发展来说,构造快乐课堂,让学生享受数学生活,这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生命历程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野的融合和灵魂的感召。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准学生脉搏,进入学生内心,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撞击和生发。

五 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在学生的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

如在讲授“圆的认识”后,教师用计算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学生站成一横排玩投沙包的游戏。教师问:“这样站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说:“这样站队不公平。”教师接着问:“怎样站队才公平?”学生运用刚学的同圆半径相等的知识说出应该围投沙包的目标站成一个圆,或固定好投包的站立点排成纵队一个人投完后下边的人再依次投,这样距离相同才能保证竞赛的公平性。

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第9篇

关键词:基础课,教学方法,学习能力;问题教学法

基础课教学对于高校的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起着支撑示范作用。基础课知识系统完整,教材成熟,内容经典且相对固定,执教者以老教师为主,课堂授课为基本教学形式。笔者认为,基础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应主要体现在根据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和特点,根据本地、本校办学的基础和生源情况,大力推行因材施教,以培养素质、提高能力为宗旨,革新教学方法,及时吸收教研新成果更新完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在基础课教学中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研究。

一、以生为本,增强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首先,精心设计第一次课。近几年在基础课教学中,在介绍学科产生的背景、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其它课程的联系的同时,还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介绍学科的新进展,介绍学习课程的意义。

增加了大学学习方法的辅导,在详细分析了中学与大学的区别后告诫学生,在大学,学习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自觉性、自控力和学习上的努力坚持;提醒学生要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学习上要心中有数,有问题一定主动反省、反思,把问题弄清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用名人名言与学生共勉:培养良好的学风,好学风的第一条是精力集中;学习没有别的方法,就是循序渐进;学习数学首先要弄清一个个的概念,否则脑子里难免是一盆浆糊;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同时以那些高考成绩不理想,但经过几年不懈努力顺利考上北大、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并留校工作的毕业生为例,鼓励学生面对现实,树立信心。

第二,做好“授”后服务,及时认真地批改学生作业,课下加强辅导,上好习题课,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经常与学生个别谈话,增加交流,这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实现由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

第三,建立课程网站。把富有启发性的填空题、选择题和较大容量的试题库,习题解答,电子教案,部分课件等全部上网并向学生开放,成为学生补习、自学、复习的平台,成为课堂学习的延伸,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

第四,提倡鼓励性评价,完善成绩考核办法。学生基础差,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可能存在的某些问题,不能挂在教师嘴上成为教训学生的把柄,而是作为教师改善教育教学方法的起点和根据。教师充分注意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多做积极引导性评价。教师语言的积极向上,对学生真诚的关心和期待,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和上进心。学习成绩考核打破一卷定分制。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中占20%,作业、出勤情况占10%。

二、把握主线,突出重点,分析结构,放缓坡度,牢牢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基础课教学要特别注重基本概念和方法。基础课一般内容较多,教师应该根据对课程内容的学习、理解、研究和本质的把握,筛选出最基本、最核心、最实用的内容要求学生牢牢掌握。教师要教学生看书,看懂书才可以谈发挥和创新。据了解,那些挂科的学生,连教材上的内容,甚至例题还没看懂,关键问题还是出在基本知识的掌握上。

因此,确立了把握主线,突出重点,分析结构,放缓坡度的指导思想。注意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类似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反例提醒、错题反思,加强课后练习;注意方法的归纳总结。

教材中不容易理解的内容,教学中应该放缓坡度,降低难度。不好理解的定理要分解说明;较长的证明要明确思路,分清步骤;涉及过去的知识要做好复习;教材中叙述、证明欠清晰的,注意提炼内容,讲解时冠以小标题;容易混淆的概念和结论要借反例提醒、错例反思。

三、以问题为核心促进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中探索了“问题教学法”。这种方法以问题为核心,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地讲,备课时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设计讲授提纲;讲课时以问题衔接知识,启发引导,激发学生;板书以反映问题的提出、解决或知识间的联系的概括语言为标题;下课则留下开放问题让学生继续思考。通过“问题教学法”,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暴露教师学习、研究、理解知识的心路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提问题、回答问题,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善于提问题、钻研问题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贯彻素质教育的目的。

问题教学法,绝不简单的是问几个“为什么呢”、“对不对”、“是不是”,而是一种体现研究性、自主性的教和学的方法。所提问题应该是有思考的价值、思考的余地、思考的目的、思考的方向,还应有一定的思考的基础。考虑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暴露问题的背景;考虑问题怎么解决的,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考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强调应用;考虑概念和定理的理解需注意什么,培养学生的缜密性;考虑定理是否可消弱条件、是否可作推广,教学生学会探究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学生提问题,鼓励回答问题,敢于表达,进行教学互动,也是“问题教学法”的一个方面。教师的讲授要与讨论、答辩相结合,课堂上要留有时间让学生质疑,教师要勇于面对,不怕遭遇尴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具体情况当面解答或者让学生讨论。当然,教学互动要讲究实效,不能表面化、图热闹。互动不一定是一问一答,关键是通过教师的嘴动,激发学生的脑动、手动。思考往往是在冷静中进行的。于丹教授讲课未见有问有答的互动,但效果很好,听众能从她的流畅的演讲中感受到探究真知的精神和态度,感受到她对事物的辩证思考。陈景润迷上哥德巴赫猜想也不是老师问的结果,而是老师富有启发、鼓动的演讲触动了陈景润的探索欲望。这种触动内心的交流才是最本质、最有意义的互动,才是值得学习的。

四、及时吸收教研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绝不应该拿名校教材照本宣科。但在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内,应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以研究性教学带动研究性学习,实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参数方程在中学教学中被淡化和忽视的情况,加强了参数方程的教学;对于圆柱螺线,指出并纠正了过去教材中给出的一般方程的问题;在介绍异面直线间距离公式的推导时,给出与教材上不一样的推导方法,并让同学们进一步反思,启发学生探索新的方法,学生对此感到很有兴趣,课后又得到三种不同的推导方法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