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中历史知识重点

时间:2023-08-25 16:55:00

导语:在高中历史知识重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历史知识重点

第1篇

摩擦力作为高中物理的难点之一,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也有很多,很多同学都说记不住,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摩擦力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摩擦力的知识1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

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

(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f≤fm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 (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说明: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而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高中摩擦力的例题1.关于由滑动摩擦力公式推出的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动摩擦因数μ与摩擦力F成正比,F越大,μ越大

B.动摩擦因数μ与正压力FN成反比,FN越大,μ越小

C.动摩擦因数μ与摩擦力F成正比,与正压力FN成反比

D.动摩擦因数μ的大小由两物体接触面的情况及材料决定

解析: 动摩擦因数只与两物体的材料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FN的大小及F的大小等无关.

2.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受到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B.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运动的

C.静摩擦力可以是动力,而滑动摩擦力只能是阻力

D.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解析:静摩擦力发生在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滑动摩擦力发生在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这里所说的“相对静止”和“相对运动”是分别以这两个物体为参考系而言的,若以其他物体为参考系,则可能都是静止的,也可能都是运动的.而摩擦力阻碍的也是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若以其他物体为参考系,摩擦力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3.有关滑动摩擦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C )

A.有压力就一定有滑动摩擦力

B.有滑动摩擦力就一定有压力

C.滑动摩擦力总是与接触面上的正压力垂直

D.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受重力成正比

解析:本题考查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大小和方向.由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可知,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而正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所以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两物体的接触面间的正压力垂直,故选项C正确.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成正比,但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故选项D错误.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C.

4.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与摩擦力有关的问题.你认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D )

A.人走路时,会受到静摩擦力作用;在水平面静止不动时,不受摩擦力作用

B.消防队员双手握住竖立的竹竿匀速攀上时,所受的摩擦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匀速滑下时,所受的摩擦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C.将酒瓶用手竖直握住停留在空中,当再增大手的用力,酒瓶所受的摩擦力不变

D.在结冰的水平路面上撒些盐,只是为了人走上去不易滑倒

解析:无论沿竿是匀速攀上还是滑下,摩擦力的方向都是向上的.在结冰的水平路面上撒些盐,一是为了人走上去不易滑倒,二是使冰雪融化得快.

5.如右图所示A为长木板,上表面粗糙,在水平面上以速度v1向右匀速运动,物块B在木板A的上面以速度v2向右匀速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BD )

A.若是v1=v2,A、B之间无滑动摩擦力

B.若是v1>v2,B受到了A所施加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C.若是v1

D.若是v1>v2,A受到了B所施加向左的滑动摩擦力

解析:若v1=v2,则A、B间无相对运动,故A正确;若v1>v2,则B相对于A向左运动,故B受到向右的滑动摩擦力,A相对于B向右运动,A受到向左的滑动摩擦力,故B、D正确;如果v1右运动,B受到向左的滑动摩擦力,所以C错误.

学好高中物理的六大方法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新的知识有所了解,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知识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听课过程中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不能开小差

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若能做到这“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要保证听课过程中能全神贯注,不开小差。上课前必须注意课间十分钟的休息,不应做过于激烈的体育运动或激烈争论或看小说或做作业等,以免上课后还气喘嘘嘘,想入非非,而不能平静下来,甚至大脑开始休眠。所以应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

3、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

老师讲课开头,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方法的纲要

4、作好笔记

第2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的签订:创立于1947年,1948年正式实施。该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欧洲联盟(欧盟)成立:1967年,西欧六国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经济实体)。1993年,欧盟(经济政治实体)正式成立。

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正式成立,会员国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又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1989年问世,1991年大陆、中国台北和香港一起加入。2001年第九次会议在上海举行。

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立于1995年,前身是“关贸总协定”,是一个多边贸易组织。其宗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有力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中国于2001年12月加入。

第3篇

看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如在相邻两条等高线的中间,又增加了一条闭合等高线,则表示其高度不在正常范围,新增等高线的数值必定等于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之一,等高线内的高度特点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下面是分享的高中地理知识点等高线总结资料,欢迎参阅。

一、等高线定义

在地图上,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判断地图反应内容详略:

一般来说,比例尺越大,等高距越小,对地形反映得越为详尽。

2.判读等高线数值给与计算:

⑴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大小,存在三种可能(相等或大于、小于一个等高距);

看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如在相邻两条等高线的中间,又增加了一条闭合等高线,则表示其高度不在正常范围,新增等高线的数值必定等于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之一,等高线内的高度特点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⑵有关等高线图的计算问题

①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从等高线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高度,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相=H甲-H乙。

②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 0.6℃/100米)可以计算出两地间的气温差异:T差=H相/100×0.6。

③坡度计算:在考查能否修建梯田时,常用到坡度计算,如果坡度大于25°时就不能修建梯田,公式tanα=h/L,h为两点相对高度,可由两点等高线求出;L为两点间距离,可由图中比例尺与两点图上距离算出;α为坡度可由h/L的值,再从数学三角函数表中查出。

④打井深度计算:通过等高线和等潜水线计算至少要打多深井才能出水

h=a-b,h为井深,a为等高线值,b为等潜水线

⑤进行陡崖高度的计算

ⅰ陡崖顶部的高度(海拨高度)H顶,其公式为:a≤H顶<a+d(< span>其中a为与陡崖相交的等高线的最大值,d为等高距),如图1-2中陡崖D处顶部的海拔高度为500米≤H顶<600米。

ⅱ陡崖底部的高度(海拔高度)H底,其公式为:b-d<h< span>顶≤b(其中b为与陡崖相交的等高线的最小值,d为等高距),如上图中1-2陡崖D处底部的海拔高度为200米<h< span>底≤300米。

ⅲ陡崖的相对高度为H,其公式为:(n-1)d≤H<(n+1)d(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如右图中陡崖D的相对高度为200米≤H<400米。

(3)判读等高线的疏密程度:

(1)在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则坡度越陡,等高线分布越稀疏,则坡度越缓。(2) 通视问题:在同一等高线图上,若某坡 面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疏,则为凹坡,站在山顶能看到山麓,通视状况良好;反之若某坡面等高线高处疏,低处密,则为凸坡,站在山顶看不到山麓,通视状况不佳。一句话: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

(4)判读山脉走向和水流方向:

(1)根据等高线的走向,可判断某些地形的走向,如山脉走向。

(2)与等高线垂直方向为坡度最陡方向,也是坡面上的水流方向。

(5)判断地形

①判断局部地形特征: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顶;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

有的等高线地形图上没有数据,而是用示坡线表示。如图A 为山顶,图B 处为盆地。等高线弯曲时,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处,最大弯曲处的连线是脊线——表示山脊;也叫分水岭(凸低为高”的原则)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处等高线最大弯曲处连线就是山谷线,——表示山谷,也叫集水线,(凸高为低处的原则);若多条等高线重叠一处,则该地形为悬崖、峭壁。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为鞍部地形(若一个方向是一对山脊等高线组成,垂直于它的另一个方向是由一对山谷等高线组成,则该地为鞍部(鞍部是在山脊的最低处,或山谷的最高处)。

②判断大地形: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

③几条特殊的等高线:

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200米线区分平原和低丘;500米、1000米线显示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3000米线反映中山和高原;4000米反映青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征。

三、综合应用:

“点”“线”“面”的选择

选“点”

①确定水库和坝址的位置:水库库区宜选择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这些地区不仅库容大,而且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坝址应在河流流出洼地或小盆地河道最窄的峡谷地段,地质构造为向斜的地区,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②气象站: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点。

③疗养院:建在地势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方。

④港口:应选择避风的海湾,且要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选“线”

①铁路、公路:应建在坡度平缓的地区,距离较短,弯路较少的线路较好。隧道的修建应选择在地质构造为背斜的地区,安全性较好。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区、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

②引水线:关键是应从地势高处向低处流。

③输油管线: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

选“面”

①工业区:从经济效益考虑,要尽量接近原料、燃料、水源等资源产地,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销售市场。化工厂、炼油厂等既污染水源,又污染大气,所以要选择河流下游,常年主导风的下风向或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产生固体废气物的工厂应远离居民区和农田,并且也要结合地质地形条件,宜建在地基坚实,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的地方;若是电子、半导体、感光器材厂等要建在空气清洁、环境优美的地点。工业区应建在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资源丰富的地区。

②居民 区:依山傍水,靠近水源。地势平坦开阔的向阳地带。

交通便利,远离污染源等。

河流流向

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平原多为耕作业,山坡草地多发展畜牧业,山地多发展林业。建筑用地多在平原和河湖、交通线附近。

几个等高线问题

01坡度问题

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二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02通视问题

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03地形剖面图的读图方法

起点、终点、高点、低点的海拨高度,其次为坡度的变化。

04大于大值,小于小值

05等高线与地形状态

山脊——等高线向海拨低处突出(等值线向低值方向突出处为高值区),山谷——等高线向海拨高处突出(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06陡崖的相对高度的计算

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差值计算公式)(n-1)d≤h<(n+1)d (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 d表示等高距)。

07引水线路

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08交通线路选择

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09水库

①.选在河流;②坝址——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坝高——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⑤坝长——工程量的大小。

10水系特征

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11水文特征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12农业规划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13城市布局形态与地形

平原适宜集中紧凑式;山区适宜分散疏松式。

14地形特征的描述

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15地形相关分析

①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

②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④地形类型判读:

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

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500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200——500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注记在500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地理知识点 生活化教学

地理知识的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随处可见,所以关于高中地理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但传统地理教学取得的成果并不理想,因此关于地理教学的新转型――地理生活化教学就显得极为重要。

1.关于现如今地理教学现状

受到现行高考制度想影响,许多高中学生都觉得地理这一门学科只是一门增加学业负担的不重要副科,因为为应对高考,许多学生都对地理这门学科采取相对冷淡的应付态度,要么觉得这门学科可有可无,要么只满足一时好奇而不对地理学科进行深入探究。再加上当下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尤其是二三线城市以及普通高中,大多数都没有地理专家背景。而缺乏专业地理背景的教师在教授地理知识的时候就会局限于课本,大力强调地理事实,就显得课堂内容特别枯燥,就失去了地理情趣。还有些年龄较大、任教时间长的老地理教师,往往在行课时非常严谨的强调地理思维,因此就让课堂显得沉闷枯燥,让学生失去地理学习的兴趣。

2.关于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方式

地理这门学科作为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综合的交叉学科,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方面,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从而做好地理教学工作。

2.1将地理教材巧妙与环境融合

因为地理具有整体性这一特点,所以在有关地理教学的素材资料方面采用的都是可以全国通用的,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就要注意将日常生活中关于地理知识的基本常识来带动地理专业知识的讲解,就比如说“星期”和“月相”的联系讲解;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密切影响;再由人们关于衣服颜色上夏季选浅色冬季选深色来辅助理解大气对光照辐射的削弱作用等等。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区域性划分明显,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就要结合其所处环境展开生活化教学,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和认识到地理现象和事实。比如东南沿海地区的季节性台风;新疆吐鲁番的“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北方地区的春节沙尘暴以及学校所处环境的地带划分、地势都可以成为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资源。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地理课程时就要在教材基础上适当的进行生活化的增加、删减和改编。

2.2引导学生“生活化”学习地理知识

基于现如今的高考体制,要让学生立马转变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态度基本上是不可能,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就要首先让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地理知识并不是毫无用处的累赘副科,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有用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的观察和了解兴趣。就如教授太阳运动这一地理知识时,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先让学生进行知识推论,再由教师讲解太阳运动的变化规律;条件好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进行野外考察和手动操作,让学生对山谷、山脊、陡崖、鞍部等部位等高线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用地理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地理知识对日常生活的广泛作用,才能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即让地理教学为学生提供求知探索的地理学习态度,从而让地理学习的知识使学生受益终身。

3.关于地理生活化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生活化教学时,要注意掌握好将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度”,让教学资源既不脱离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切忌将地理教学内容盲目与实际生活扯在一起。要积极倡导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将教材内容与真实生活关联,不要把地理教学当成脱离实际的华美演讲,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引导,也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对待地理学习。还有一点也应该注意,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不要只是将生活现象和事例进行罗列,而是要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加工升华,要对选取挖掘的地理生活现象进行有内涵的筛选,地理生活化教材一定是要建立在课本教材基础上的,让学生能基于生活化地理现象又不脱离地理常识的进行课程学习,让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得到升华。

结束语

在新的地理教学观点中,掌握地理知识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因此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不仅仅是为学生教授教材知识,更是为学生引导如何正确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一大过程,将地理知识进行生活化教学,不仅能更加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也让学生能够明白地理知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积极自主的展开地理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峰.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分析[J].环球人文地理,2014,(24):183-183.

第5篇

读书不是为了考试,本来考试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它是用来检查我们对学习过的知识是否懂了,懂了多少,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1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1.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3)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2.产业转移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3)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2区域经济发展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1)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3)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2)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问题与对策(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3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和能源基地建设开采条件(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2)市场广阔(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三条产业链煤—电—铝 煤—焦—化煤—铁—钢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2)调整产业结构;(3)“三废”的治理

3.流域的发发——以田纳西河为例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不同地段的保护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1)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2)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3)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流域的综合开发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4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

(区域划分,有无明显界限)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以下用长、松替代)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社会:(1)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2)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3)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4)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农业社会后期:(1)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2)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3)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第6篇

关于任何事物的知识都有五个层次或者要素:事物的名称、定义、形象,有关事物的智识或者知识,以及事物本身——这才是知识的真正目标。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①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②时间上:夏多冬少,年际变化大;③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较少

2.南水北调的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3.长江作为水源区的地理条件

(1)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广,水量大,是我国丰水区

(2)流量稳定:①年径流量较稳定 ②季节分配较均衡

(3)贯穿东西:①流经三大经济地带 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③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1.东线工程(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优点: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 北高南低 ,需 抽水 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中线工程(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再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

优点:可自流供水;

缺点: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等西北地区)

优点: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自流供水;

缺点: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②缓解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①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控制地面沉降;③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

(1)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期,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

(2)还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3)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物带来不利影响

(4)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

(5)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附1:西气东输

路线:一线:轮南—上海。二线:霍尔果斯到广州、上海

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②促进经济发展。

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附2: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影响因素:重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b.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c.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如导致产业移入区环境污染加剧d.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模式也属于产业转移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2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30°N)

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

1.自然环境:①地貌类型齐全,千姿百态(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②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和湿润;

③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流域面积广,干支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

2.自然资源:①水资源居全国首位(全流域);②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大(中游);③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上游);④旅游资源丰富(全流域)

二、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条件)

3.城市与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除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外,宜宾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密集,而且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度远高于上游地区

4.交通:宜宾以下河流都可以通航,被誉为“黄金水道”

5.经济发展:上游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区;中游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区;下游以上海为中心经济区

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1.上游地区

(1)优势:地势悬殊,致使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开发重点:水能资源(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三峡主要任务为:防洪

(3)存在问题:①自然灾害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②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引发水土流失。主要问题为水土流失。

(4)治理重点: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5)措施: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③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

2.中游地区

(1)优势:①平原面积广,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作物基地;②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金属矿产丰富,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以发展商品农业和制造业为重点。

(2)问题:洪水

①自然原因:中游多曲流和湖泊,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且降水集中在春夏两季。

②人为原因:A.过度砍伐林木,陡坡开荒,植被减少;B.围湖造田,调蓄洪峰能力降低

(3)整治重点: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

(4)措施:①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琥珀;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

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防水林 ④修建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库),洪水季节蓄水

3.下游地区

(1)优势:①发展农业条件优越:平原地形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

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形成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发展农村经济和综合性工业基地为重点。

(2)问题:水体和大气质量普遍下降

(3)整治重点: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4)措施:①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②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绿色空间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3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一、自然环境(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东部。

2.东北地区气候条件:(1)大部分为温带季风气候

(2)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3)南北温差大

南部为暖温带可种植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等;中部属中温带可种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亚麻等;北部属寒温带以春小麦、大豆、马铃薯为主。

3.土地资源丰富:(1)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

(2)宜农荒地多

(3)土壤肥沃,有黑土、黑钙土分布,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生产力高

小结: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

①土地资源丰富,平原广阔,适合大规模机械作业 ②土地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利于农业发展 ③宜农荒地多,后备耕地资源充足 ④气候温和湿润⑤山地多可以发展多种经营 ⑥草场资源:草场面积广,利于发展畜牧业 ⑦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多淡水湖,利于渔业发展 ⑧林地面积广,既保护生态又可发展林业。

2.社会经济条件:①人口少,人均耕地多

②农业机械化程度高;③农场经营,便于管理 ④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为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

二、农业生产与布局

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1)农业结构比较完整,耕作业占主导地位。

(2)地位:①全国重要的商品粮 ②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

③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

2.农业布局:A: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B:具体表现:①东北地区农业自东向西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 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

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②东北地区农业自南向北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和农林牧地带

三、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黑土的开发

A.存在问题:①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②荒地开垦后植被破坏,表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使农作物单产和品质逐年下降

B.①改良耕作制度,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加强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尤其是秸秆还田;③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减少水土流失

2.林业的发展:

A.存在问题:①重采轻育,采伐量超过生长量②森林火灾③滥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现象比较严重

B.措施:①坚持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②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以促进珍稀树种的更新,特别是红松的更新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生态环境恶化

3.湿地的保护

A.存在问题:①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 ②湿地面积逐年减少 ③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B.措施: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 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4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1.发展条件

(1)地理区位条件: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2)自然条件优越:①地形:面积广大,平原广阔 ②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③水源:河流交错纵横

(3)社会经济条件优势:

①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②历史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早,历史经济基础好

③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区。 ④主要的侨乡分布地区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3、工业体系: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

4、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商品农业基地。

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城市化发展

2.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a:问题:生态环境的形势严峻;

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b:问题:人地矛盾加剧;

措施: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问题:重复建设突出;

措施:加强城镇和区域的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5第一节 认识区域

1.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4.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 “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2)差异性

2.经济发展方面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2)差异性

3.我国的区域差异

①.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第7篇

1.自感现象:自感,通俗地说就是“自身感应”,由于通过导体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引起磁通量变化时,导体自身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

(1)导体中的自感电动势总是阻碍引起自感电动势的电流的变化。

(2)对于不同的线圈,在电流变化快慢相同的情况下,产生的自感电动势是不同的,在电学中,用自感系数来表示线圈的这种特性。线圈越粗、越长,匝数越多,它的自感系数就越大,线圈有铁芯时的自感系数比没有铁芯时大得多。

2.涡流:把块状金属放在变化的磁场中,金属块内将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电流叫涡流。

可以利用涡流产生的热量,如电磁炉;涡流有时也有害,需减少涡流,如变压器的铁芯。

第8篇

我作为一个任教多年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看了敢老这篇文章,使我明确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深深感到语文教学改革的春天真的来了。

这篇文章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可以说字字玑珠,感人肺腑!请看第一段:“现代基础教育是人生的奠基教育、升学的预备教育和走向社会的指导教育三者的统一。人生的奠基教育是重中之重,不能重在为了使学生竞争上大学,而要重在为孩子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绝对是实话实说!

第二段在肯定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上,指出教育改革的问题:“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教育改革的延误,优质教育资源匮乏,以及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和教育评估错位等各种主客观原因,使得‘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特别是近些年来的恶性发展,引爆了教育上的‘魔鬼盒子’,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好个“引爆了教育上的 ‘魔鬼盒子’”!是的,“把单纯追求升学率(特别是上重点学校的升学率)推向了极端,从而把孩子们从小就捆绑在应试教育的战车上,违反教育规律,摧残青少年和儿童。即使是其中的优胜者,在应试教育中形成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心理心态,对培养创新人才也是负值”;“引发了各级学校争夺优质生源的大战”;“破坏了教育生态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马太效应”强烈。使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短期内难以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引起了家长们的恐慌,把大量家长卷了进来。应试教育火趁风势,风助火威,越演越烈。教育中的腐败现象随之泛起”;“同‘政绩’、‘教绩’等挂钩,使应试教育不断得到人为的强化”!

接着,敢老对“应试教育打出的旗号是‘升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们坚持走素质教育之路,不搞应试教育那一套,但我们也不怕考试(当然考试也必须改革),那我们就能彻底战胜应试教育。我很希望我们商丘市教育战线上的同志们,有胆识,有志气,有作为,在一个市的范围内率先创建出一个素质教育的高地,走‘不搞应试教育,但也不怕考试’这条路。只要大家同心干,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努力,是一定可以取得成功的。”这更是实话实说,我举双手赞成。

再接着,敢老对“‘不搞应试教育,但也不怕考试’这条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只要大家同心干,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努力,是一定可以取得成功的”—— “一、 要实现教育思想的时代超越:从‘愿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到‘愿天下子女都成才’”。“二、 广开学路,广开才路,广开就业和自主创业门路(简称“三开工程”)。不拘一格育人才,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三、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按照现代教育的要求稳步进行基础教育的重构”。“四、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五、进行实实在在的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研究,卓有成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六、抓好教师队伍的‘师魂’、‘师能’和‘师风’建设。”

第9篇

1.历史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1.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历史教师不可或缺的学科能力之一。教师良好的语言素质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史实,获得科学的历史知识和真实情感。因此,教学的成败,以语言为先。

1.2书面表达能力。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书面表达能力主要是指教学研究能力,撰写教学研究方面论文的能力。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学科指导意见和教材,有利于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利于提高研究水平和总结能力,也有利于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此外,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之余进行一些学术方面的研究,选择适合自己的专题,不断搜集与所选专题有关的资料,掌握学术动态,撰写学术论文,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

1.3史学。对历史教师的史学要求,主要是指系统的、扎实的、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与历史有关的其他知识。系统的历史知识是指能把课本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和简约化,能对课本知识进行横向、纵向、古今中外的分析、综合、对比。扎实的历史知识是指对课本知识做到“懂”、“精”、“深”。渊博的历史知识是指在知识的量和质上要广于和高于教材,要站到历史学科和史学专著的高度研究教材。另外,还要经常了解史学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不断更新历史知识。同时,我们要具备一定的地方史知识、历史文献知识和史学理论。历史教师只有具备了上述史学方面的素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居高临下、旁征博引、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

2.要注重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情感不是灌输的,应该是体验性的。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习的促进者。那么,教师如何实施情感教育呢?

2.1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情感培养。学习产生于某些特定的情境中,良好的教学环境是顺利实施教学的前提条件。我们在教学中离不开必要的硬件环境,需要关注教学的心理环境,平静的心境、愉悦的情感、师生融洽的关系都会生成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同接触的各种情境发生交互作用,并不断地进行调整,同化各种感觉经验,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学生的行为具有指导和控制作用。

2.2采用强化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策略,是实施情感教学的途径。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迅速普及。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虚拟性、交互性、延伸性等特点,深刻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并在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创设情境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在职业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集中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等手段为教学服务,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直接体验情感。历史学习中的角色扮演就是以历史人物的特定身份出现,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从而体验历史人物当时的情感,模拟历史人物当时的表现,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通过角色扮演这种途径,学生可以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在讲授“”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体验谭嗣同为崇高理想献身的思想感情,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体验历史人物的高尚情操。让学生设计狱中谭嗣同的内心独白,并在课堂上为学生表演。在角色扮演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升华。通过角色的体验,学生的知、情、意得到了发展。

3.重视运用历史图片。

历史图片作为历史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文字信息的重要补充,又有文字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尤其是具有高度灵活和对信息高度浓缩等特点。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价值。

3.1借助文物类、想象类图片,如:照片、遗迹、漫画等,真实、形象、有趣性强,可让学生更形象、贴切地感受历史。既在视觉上给予学生强有力的冲击,又在心理上带来似切肤般的震撼。

3.2.借助历史图片可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减轻抽象思维的负担。比如,在《文艺复兴》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单纯理解人文主义的“人文”何在是很有难度的。若引导学生将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图片中富有人性的、慈祥的圣母与文艺复兴前呆板的、无感情的圣母作比较,学生很容易就会理解“人文”的根本就是重视人的价值和崇尚人性。

3.3历史图片教学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3.3.1历史图片以形象直观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对某事、某人的印象形成长期印象,效果往往比文字信息带来的印象持久。在教师点拨下,效果更好。

3.3.2有的图片对历史知识高度概括。教学生掌握一幅图片往往意味着掌握了需要几段甚至几页才能讲述的大量知识。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课中“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基本过程、四大基本构成清晰完整、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且空间感强,有利于学生巩固这部分基础知识。

3.3.3历史图片与有关知识广泛联系。教师可据此将其与有关历史知识结合,引导学生回忆、联系有关历史知识,让学生对有关历史知识进行“发掘”和再整理。这必将使记忆更加深刻,从而较好地巩固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