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6:55:00
导语:在机电工程类专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壮大,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培养真正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我国职业院校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以提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不太适合当前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论述了进行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阐明了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大学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由理论知识走向实践应用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性质的课程[1],同时它是一门与机械设备控制紧密相关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目前我国大学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电动机、变压器、常用低压控制电器、基本电气控制线路、半导体器件、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典型数字电路及应用等内容[2][3],基本按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既有兴趣又有畏难情绪,普遍认为该课程学习难度较大,不容易学懂[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现今该门课程部分内容已不适应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必要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应用任务引领的教学理念对其知识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
1.教学改革意义
1.1 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包括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各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装配、调试和维护,以及其它与机械产品相关的工作。WWw.133229.COM从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对《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要求方面考虑,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意义突出。
1.2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2.5年,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繁重,对于在就业岗位上很难用到或根本用不到的知识点应该有所删减,这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该门课程中在工作需经常用到的重点内容。
1.3 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开展基于任务引领的课程教学改革,将教学单元划分成学生毕业后工作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具体工作任务,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1.4 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也是由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理论基础决定的。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生源的减少以及高考招生比率的逐年升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高中阶段理论课程基础越来越差,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整体下降,让他们学习理论性过强的、且在以后的工作中很难用到的知识,是对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的不负责任。
2.教学改革目标
以培养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熟悉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系统能力为主线,打破传统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界限,从认知规律和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进行整合与提高,达到基本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的完备,同时突出机械设备中电动机控制和接触器、继电器等电气控制线路的理解和掌握。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2.1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以掌握基础知识、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达到以知识应用为目的,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碰到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开展基于任务引领的课堂教学。
2.2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喜爱学习,如此方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结束语
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探讨了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笔者抛砖引玉,从分析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生源的实际情况、现有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等方面出发,讲解了教学改革的意义,提出了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重点讲述了教学改革的目标。当然,提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克虎,王振翀.工科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进方向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7:122-123
[2] 秦曾煌主编.电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安全环保类 电工学 工作过程导向 课程体系重构
一、引言
电工学是高职院校工科非电专业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通过对电工理论和电工实践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电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设计简单电路、电路的安装、电路故障排除和手工焊接等技能。
二、高职院校电工学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加,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也随之发生改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应由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模式转向以理论知识够用、以能力培养和提高素质为主的模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觉得高职高专《电工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教学目标不清晰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向,教学目标不清,教学过程方向就不明,就不清楚本课程教学究竟要达到什么要求,实现什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就难免出现“得过且过”的现象。由于教学目标不清晰,势必影响《清洁生产》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时间分配等,最终影响课程教学质量。
2.教学内容不实用
由于《电工学》是一门包含多种知识内容的课程,涉及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其中的电路、电子和电机等内容,经常涉及一些物理现象、自然定律和数学分析方法,因此普通物理学和高等数学是《电工学》的两门基础课,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电工学》课程本身就存在教学时数偏少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删减甚至取消了普通物理学和高等数学等课程,给《电工学》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此外,我国现有的电工学教材基本上是本科教材,没有专门的高职高专教材相比,教材中实用例题较少,习题尚停留在单纯计算的水平实用性低;教材整体“纯理论知识”较多、实用技能较少,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模式不合理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我国高职高专办学条件现状,目前高职高专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主要有“理论+实验”、“理论+实训”、“理实一体化”等方式,而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虽然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但基本上都是采用“理论+实验”的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缺乏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
此外,本课程开课以来,我院一直采用平时成绩(总分的40%)加期末考试成绩(总分的60%,闭卷)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评价过程简单、考核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电工学》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简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德国不来梅大学劳耐尔(Rauner)教授为代表的职业教育研究学者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参与设计工作和技术的能力”,即“工作过程导向”的思想,于本世纪初传入我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技术适应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应对能力,能够本着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技术和劳动世界。因此,职业教育应使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又要让学生获得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的终身学习关键能力。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电工学》课程学习领域的划分
根据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的定义,所谓“学习领域”,是指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一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基准学时)三部分构成。根据高职安全环保类人才培养目标,可将其电工学课程划分为如下学习领域:
四、结束语
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及办学条件出发,以“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学理念为指导,分析我国高职安全环保类专业电工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其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并在此基础上对高职安全环保类电工学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我们相信,本文关于安全环保类《电工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对我国目前高职高专《电工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一定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0.
[3]赵志群.从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谈项目课程开发中的两个基本认识问题[J].职教通讯,2007,(4).
关键词: 项目教学 钳工技术 项目设计 项目实施
在现代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是备受职业学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完成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完成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包括项目洽谈、报价、合同拟定、合同签署、生产组织、售后服务)的社会能力等方面。
一、中职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1.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目前,一些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因为没能考进高中,退而求其次选择来中职学校读书。因此,一些学生文化基础课如数学和语文等课程普遍较差,他们对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起来更感费力。多属于“后进生”,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尊重及肯定,不少人内心很自卑。中考的失利使学生承受了来自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压力。挫折感使他们渐渐失去自信,认为自己笨。
2.缺乏学习主动性。由于多数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进入中职阶段后,对新环境、新教师、新教材、新教法难以适应。经常性的学习困难,容易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更会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同时,中职生普遍意志力较弱,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一遇到困难,就想退缩或放弃。
3.缺乏自信心。中职生大都认为自己不行,在严重缺乏自信的情况下越来越不愿意学习,甚至害怕学习,这样的心态,何谈学习积极性。
4.希望证明自己。正是由于感到在学习方面落后很多中学同学,在新的学习领域和环境中想有所表现,证明自己在某些方面也很强。但在新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要求和方式仍和中学时相似,因此再次遇到学习障碍进入恶性循环,更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中职学校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职学校的生源状况不会有很大改变,原有的学科式的教学模式重视建立理论系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原有的与中学相似的学科式教学方法就必须做出改变。
1.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就钳工技术的教学目的来说,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钳工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钳工技能。
2.适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钳工工作有以下特点:
(1)钳工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切削加工的方法。
(2)钳工工具简单,操作灵活,可以完成用机械加工不方便或难以完成的工作。因此,尽管钳工大部分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对工人技术水平要求也高,但在机械制造和修配工作中,钳工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种。
(3)钳工的工作任务钳工的工作范围很广。主要有画线、加工零件、装配、设备维修和创新技术。
(4)钳工基本操作技能包括画线、錾削(凿削)、锯割、钻孔、扩孔、锪孔、铰孔、攻丝和套丝、矫正和弯曲、铆接、刮削、研磨及基本测量技能和简单的热处理等。不论哪种钳工,首先都应掌握好钳工的各项基本操作技能,再根据分工不同进一步学习掌握好零件的钳工加工及产品和设备的装配、修理等技能。合适的教学方法就是将中职学生的特点与钳工工作的特点相结合,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情况下把钳工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提高学生的钳技能并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死记硬背的知识只是暂时学会,非常容易遗忘,且很难灵活应用于工作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会的知识使人记忆深刻,并灵活应用。因此,“做中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训练技能的同时牢固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应用“做中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就必须在“做中教”,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将职业教育的目的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目的。
三、钳工实训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对于钳工技术采用项目教学法能够很好地体现教学过程中“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思想。项目教学中项目的选择、实施、评价是很重要的环节,做好这几个环节是项目教学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
1.钳工项目的设计。通过企业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对钳工工种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根据调研和分析设计或选择既能满足职业能力训练的要求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项目。
在企业调研中对钳工典型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并明确初、中级钳工的典型职业能力。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包括行业专家、企业管理人员、工程师、一线工人技师或班组长、同行教学专家,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所选项目既贴近生产实际又结合学生特点,顺利达到教学目的。因此,钳工技术的教学项目既来源于生产实践又能适应教学要求。
2.钳工项目的实施。项目实施过程就是一个工作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项目实施的引导者和项目验收者。在项目实施中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通过小组的讨论分解项目工作过程,确定项目实施方案和实施步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向老师和其他同学阐述本组的实施方案和实施步骤,接受来自同学和教师的建议对实施方案和实施步骤进行调整和修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随时监督实施过程,使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应用专业知识。项目实施过程分解如下:
综合项目需要将其分解为多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都要按项目实施过程的要求实施。
3.项目评价。项目的评价是对项目完成质量的总体评价,钳工项目是以技术图纸呈现,技术图纸中的技术要求是评价的依据,对每个技术指标都要进行检验。除了图纸中的技术要求外,还要对学生在实施项目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评价。
4.项目的总结。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项目的成功、效果及取得的教训进行的分析、连同这些信息的记录在学生的总结报告中以备下一个项目中利用。但是,一些学生往往认为既然项目已结束甚至是成功地结束了,项目总结就似乎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急于紧张地投入下一个项目中。总结的意义在于判别结果和我们预想的是否一致,以便调整今后做项目计划的方法,为以后的项目工作打基础。能力的提高往往不但是从成功的经验中来的,更多的是从失败的教训中来的。
四、教师的培训
项目教学更强调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既是理论教学的“讲师”又是实践教学的“技师、工程师、师傅”,即职业教育大力提倡的“双师型”教师。在项目教学中尽管我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但只有教师把握住项目实施的核心,才能真正达到项目教学效果。现阶段各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从学校制度上、实际工作中都十分重视,如每年都派老师去德国学习,参加“中德合作”培训班,外出交流学习,去高职院校学习深造,教师每2年下企业实习2个月等,抓住各类培训机会培养“双师型”教师。这些为实施项目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项目教学中真正做到“做中学,做中教”,使学生在一个个项目的实施中掌握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机电工程;实验教学;综合人才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3-02
21世纪高科技的深入发展,“机械、电子、信息、控制”一体化技术蓬勃发展和有机结合,促使现代工业高精尖产品体积日益缩小、集成度高、功能完备,促使生产过程迅速趋向综合自动化、智能化与最优化。理论与实践的界限越来越密不可分,形成相互依存、不易分割的二个侧面。如何处理好工程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相互关系,已成当前教学方法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已成为时展的必然。因此,努力培养具有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能从事机电设备系统及元件的研究、设计、开发,机电设备的运行管理与营销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专业培养目标的努力方向。
一、机电工程综合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原有的机电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由于沿袭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机电工程专业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为此,必须注重机电类综合实验教学内容及机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培养机电专业学生的机电类综合实践技能,在综合实践技能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应重视机电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综合实践的结合,狠抓基本的机电技能训练,然后开展机电工程综合实验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公共实验平台的有利技术条件,研制可供机电专业学生进行技术创新和研究性实验的实验教学自制设备,从而达到了既扩展机电专业学生实际科学研究与开发的创新能力和视野,又可完善机电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体系,从硬件设备的模块化、结构化、功能化以及网络化入手,通过不同层次的设计性、研究性与创新性机电综合实验教学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机电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从而能充分显示机电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效果和有利于机电工程综合人才战略实施。
二、机电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机电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可行,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学生参与机电工程综合实验教学的积极性。通过项目实施和采用有效的技术方法,主要达到的目标是:把互动讨论课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同时与学生课后设计制作辅导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确定主题,查阅资料与讨论。学生自行选择课题的设计过程应包括系统静态设计和动态设计。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与制作、系统单片机(高级语言)软件设计与编制调试和电路板焊接与软硬件综合调试等主要内容。并在每一个完成阶段安排学生对所做设计和制作进行汇报讨论,上台讲解、提问答辩和评价考核等环节。这样,学生可主动参与机电工程综合实验教学,体验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分享学习的乐趣和成果,同时把机电综合实验教学与科研及工程应用有效结合起来。可有效刺激学生参与机电工程综合实验的积极性。通过师生互动与提问答辩,更多地给予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实践的机会,更能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按模块结构可组合的分阶段实现的方法,让学生一步一步精心设计自己确定的各个实践环节,由静态组件到最终实现动态功能系统的完整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知识的主人。
1.实验教学方法。①学生自主选题实验教学方法。对于自主命题方面采用何种方案由学生自主发挥,教师在科学性和合理性方面给与适当的引导;同一个典型机电系统从简单到复杂有无限多的选择空间,学生根据各自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不同难度级别的内容进行实践。这样构建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实施了个性化、分层次的教学理念,为创新型人才和拔尖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使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基础理论与前沿科技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对提高综合教学质量具有十分深远和重要的意义。②动静态结合实验教学方法。“机电工程综合实验”和“机电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是机械电子工程类专业必修的专业综合性实验课程,是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综合运用到机电系统设计与实验中去的实践性技术基础课,涉及众多形形工作原理非常不同的静态元器件,在它们相互配合之后可以组成功能各异的动态系统。没有亲眼目睹、亲自动手的系列实验相结合是无法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理论知识的,因此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的核心组成部分。目的是在学习先修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机电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后续的毕业设计和从事工程技术应用工作、工程技术研究工作打好基础。将采用动静结合和理论联系实践的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的提高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③互动讨论式实验教学方法。把互动讨论课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同时与学生课后设计与制作辅导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确定主题,查阅资料与讨论。学生自行选择课题的设计过程应包括系统静态设计和动态设计,同时要绘制系统总装配图及关键零件图。以及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与绘制(电路原理图及PCB板等)、系统单片机(高级语言)软件设计与编制调试和电路板焊接与软硬件综合调试等主要内容。
在每一个完成阶段安排学生对所做设计和制作进行汇报讨论,上台讲解、提问答辩和评价考核等环节。通过师生互动与提问答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知识的主人。
2.实验教学手段与技术。①利用网络技术为实验教学服务。通过实验室实验教学网络系统为机电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交流的平台。在系统开发过程中,程序将预留重要字段,用于系统管理员更改和维护,方便系统的移植以及后期功能扩展。实现代码的兼容性、鲁棒性和可扩展性。优化代码结构,按照面向对象的设计思路,尽量将程序模块化,使各个模块的功能相对清晰和独立。将网络的便捷性,实时性,准确性应用于传统的实验教学当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②多媒体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采用课堂多媒体示范教学和学生课后设计与制作辅导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自行选择课题的设计过程应包括系统静态设计和动态设计,以及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与绘制、控制系统软件(高级语言)设计与编制调试和电路板焊接与软硬件综合调试等主要内容和相应阶段,并在每一个完成阶段安排学生对所做设计和制作进行汇报讨论,要求学生根据设计中的问题,通过PPT小结报告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同时也用传统的板书进行临场描述和补充。使全体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设计与制作基本方法等,提高了机电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效率。③共享实验平台为实验教学服务。开放重点实验室大型公共实验平台,在实验教师指导培养下,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共享,以及进行操作培训,定期开设短训班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加强实验教学内容建设,提升了实验教学手段,改革了实验教学方式。同时,统筹安排实施建设和实践教学计划,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达到实验内容的90%。完善实践教学管理规范、规章制度和操作说明,改善实验设施,扩大开放实验平台。做到了大型公共实验平台共享、机电工程综合实验内容开放、综合实验时间开放、机电元器件配置开放。学生从机电工程综合实验的自主方案拟定、资料收集、设计制作与调试到撰写设计报告都必须独立完成,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三、机电工程综合实验考核方法
根据实验教学的特点,对机电工程综合实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以利于激发学生对综合实验的兴趣、提高综合实验的设计与创新能力。采用学生利用多媒体上台汇报综合实验成果与师生问答交流情况(包括学生各自评价)、学生软、硬件设计制作实物的质量和设计制作说明书完成情况等多种形式实验考核办法。考核的基本原则是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实验过程教育,培养学生应用知识与技术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素质和能力。成绩评定分配比例为:学生平时实训成绩占20%,学生应用多媒体技术上台汇报与相互问答交流情况占20%(其中包括学生相互评价占10%,老师评价占10%),学生提交的软、硬件设计制作说明书及程序或图纸工作量,包括修改情况占40%,学生上交的软、硬件设计制作实物的质量占20%。总之,考核过程贯穿在整个机电工程综合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综合与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综合高素质机电工程综合人才战略的实验教学研究在研究性大学机电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国内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现阶段,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性实践的再培养才能工作,或者才能适应研究生高层次的培养。为此,开设具有设计性和创新性机电工程综合实验,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资源,把互动讨论课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主确定机电工程实验主题,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现代科技发展水平,学习现代机电工程实验技术。成为具有良好创新能力和综合高素质的机械电子工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力,曾祥仁.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5):78-79.
[2]杜鹃,王国勇.机电类专业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121.
[3]廖庆敏,秦钢年,蒙艳玫.把自制设备作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特色来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121-123.
[4]刘津明,韩明.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3):95-97.
[5]李凯,陈银清.机电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5):120-122.
焦点一:产教研、行校企影响力人物齐聚
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是受教育部委托,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批准成立的对机械行业职业教育进行研究、咨询、指导、评估的专家组织,由十五个具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组成,有成员单位481家,会员人数达到1485人。参加本次扩大会议的主要有机械行指委主任陈晓明、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房志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夏建国等100多人,他们都是机械行业职业教育界的领军人物。
会议期间,机械行指委陈晓明主任传达了2016年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介绍了机械行指委2016年工作。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房志凯介绍了机械工业“十三五”人才培养规划。各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人就2015年工作回顾及2016年工作设想进行了发言。大会还分会场讨论了机械行指委2016年重点工作的落实、各专指委工作职责分工、机械职业教育支撑“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机械行业职业教育重点观测专业创新建设、机械行业职业教育课题研究等。
焦点二:与会者称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让人震惊
在大会间歇期间,与会代表们参观了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校企合作项目“企业项目训练中心”以及学校荣誉苑、七彩阳光俱乐部等。大会还特意安排了半天时间组织参会人员前往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参观“3C智能制造工厂、全国智能制造示范点、移动终端金属加工智能制造新模式”。劲胜公司是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合作企业,两家单位联合新鲁班教育科技公司、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东莞市模具(国际)职教集团等联合推出的培养“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人才的“企业联合培养基地及其九大平台”曾引起中央电视台的关注,称之为“机器换人的东莞样本”。在总结大会上,行指委还专门邀请学校曹永浩校长就学校“立德树人”的理念和做法向与会者作了专题报告。
参会代表们纷纷表示,没想到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如此让人震惊。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中国制造2025”?大家都说在这所学校找到了答案。其中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夏建国先生和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司徒渝先生所讲的话最具代表性。夏校长表示,他曾经多次出去参加学术会议,都能遇到教育部职成司葛道凯司长,葛司长曾对他说,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在实践现代学徒制方面做得很好,有机会要带领他身边的一些院士和大学校长来参观,今天来到这里,果然是名副其实。司徒渝书记表示,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与这次大会真是无缝对接,这所学校正好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典型,正好是面向“中国制造2025”做职业教育的典型,正好是“立德树人”的典型,机械职业教育要想服务好“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就要像这所学校一样“立德树人,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有志于成为“大国工匠”。
焦点三:机械行指委下一步工作动向
本次大会对机械行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以推动职业学校机械类教育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二是可以带动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能力的提升,三是可以营造很好的职业教育创新氛围,四是可以为“中国制造2025”添砖加瓦,五是可以为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起到促进作用。
据机械行指委主任陈晓明先生透露,行指委下一步将推出几个全国性的活动。一是筹划举办行业内竞赛,比如工业机器人操控大赛、焊接技术大赛等,让教师、技术能手参与进来,以赛促教带动发展。二是举办行业内名校长论坛、微论坛。三是推行“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动产教融合,让青年教师成长起来。四是拟进行首届“中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杰出贡献人物评选”活动,调动行业内部工作积极性。
关键词:机电工程;进度;质量;成本;安全
机电安装工程包括工业机电安装和建筑机电安装。工业机电涵盖了机械设备、电气工程、管道工程、静置设备及金属结构、动力设备、自动化仪表工程、防腐蚀工程、绝热工程、工业炉窑砌筑工程等安装。建筑机电涵盖了建筑管道工程、建筑电气工程、通风与空调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电梯工程、消防工程等的安装。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活动覆盖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各个阶段,最终是以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为目标。
一、机电工程项目管理的思路
一方面分解工程量,对单位工程分解到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分段工程,核算项目的预收益,并根据施工风险大小预留出适当的空间;另一方面工程量预算进行考核和管理。牢牢把握机电项目建设特点,以工程质量为核心,以进度目标为主线,以节约增效为中心,以管理创新为手段,以安全为保障,实现全面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
二、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特点
机电安装工程,从工程实体分析,就是把设备和材料依据设计要求,通过技术知识和作业手段,使其成为有着独立完整的生产功能或服务功能系统。
(一)技术知识方面
1.由于机电安装工程涉及的学科和专业门类多,施工对象的也多样化,涵盖了不同学科和专业领域,需用各类专业技术知识去解决幸目关间题。
2.当今社会技术知识更新快,由于科技创新加快,使工程设备更新快,自动化程度提高,导致施工安装人员要提高技术知识和作业技能。
(二)作业手段方面
1. 随着工程项目规模日趋增大,随着高大建筑及高大超重的装置的增加,促使大型吊装运输工作量增多,对整体吊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工程中应用的新设备、新材料日益增多,促使施工工艺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3.大型精密设备、控制系统自动化、计算机等应用的增多,特殊材料焊接、自动焊接应用的增加,推动了机具和工艺的更新,促使检测仪器的精度提高。
4.机电工程要通过动态试运考核来验证其设计、工程设备制造、施工安装等质量的优劣。建筑安装机电工程要验证其是否能满足建筑物预期功能需要;工业安装机电工程,要验证其是否满足工艺的需要,且以生产的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能否满足工艺设计预期要求为主要考核指标。
三、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理施工阶段的任务
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目标控制,包括进度目标、质量目标、费用目标、安全目标,这要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对于机电工程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建设及其资源进行策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科学合理的进行管理,以期项目建设到达预定目标。
(一)进度管理
机电工程进度控制是保证施工项目按期完成,合理安排资源供应,节约成本的重要措施。
过程:进度计划的编制(计划)。进度计划控制措施(落实)、进度计划的调整(纠偏)。
1.进度计划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是进度控制的直接依据,安排各类资源计划主要依据和控制文件。
2.进度计划措施能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成本,确保工期实现。主要措施为: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经济措施、信息措施等。
3.进度计划比较分析与计划调整是施工进度控制的主要环节。其中计划比较式是计划调整的基础。调整的主要方法是:改变某些工作间的衔接、缩短某些工作的持续时间等。调整的原则为调整的对象必须是关键工作。
总之,对于大型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要同时配合土建主体施工与装饰装修施工,确保自身机电设备安装施工质量与进度。
(二)质量管理
机电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应在明确合同要求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建立项目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依据设计文件、规程规范、现场条件进行项目质量策划,正确配置生产要素和采用科学管理方法,是工程项目实现预期使用功能和质量标准。
通常要经过制定质量方针及目标、质量的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通常建立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确定先进可行的质量目标;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明确项目经理部各级人员和部门的职责;组织编制先进合理地质量计划或施工组织设计。由于决定工程的最终质量得是工序质量、分项、分段工程的质量,并且最终质量是一次性的。因此,质量应以单位工程优良保证群体优良,以分部工程优良保证单位工程优良,以分项工程优良保证分部工程优良,以工序优良保证分项工程优良为原则。
(三)成本管理
机电工程项目成本是机电工程项目在施工中所发生费用的总和。施工成本控制就是要在保证工期和质量的要求下,采取有效措施将施工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并寻求最大程度的成本节约过程为施工成本计划、实施、分析、控制。
项目成本的控制方法主要有以目标成本控制成本支出;用工期与成本同步的方法控制成本。在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中,按施工图预算,实行 "以收定支",或者"量人为出",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1.以施工图预算控制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消耗,实行资源消耗的中间控制。
2.建立以项目为成本中心的核算体系,以项目成本审核签证制度控制成本费用支出。
3.应用成本与进度同步跟踪的方法控制分部分项工程成本。即施工到什么阶段,就应该发生相应的成本费用。如果成本与进度不对应,就要视为"不正常"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加以纠正。
4.应用成本分析表法控制项目成本。成本分析表,包括月度成本分析表和最终成本控制报告表。月度成本分析表又分直接成本分析表和间接成本分析表两种。
5.管理标准化、科学化,建立和完善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及成本考核制度。
6.定期开展"三同步"检查。
(四)安全管理
1.对危险源识别和风险分析,包括施工各阶段各部位和场所,制定应对措施或应急预案。
2.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日常巡视。掌握安全信息,召开安全例会讲评安全情况和应采取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
3.按上级有关部门布置组织进行定期或专项的安全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形成书面文件,通报全场各相关单位,并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需及时整改的部位要跟踪监督整改情况,直至完善合格为止。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机电工程在工程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涉及专业及领域更多,技术更新更快,也将更加复杂,要想把此项工作做好管好,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进一步重视机电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使施工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机电管理与实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刘钟莹.建设工程施工管理[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3
关键词: 机电工程学院 大学生创业 创业案例 启示
一、机电工程学院创业典型案例基本情况
在所收集的15个典型案例中,成功案例10例,失败案例5例,分别占总数的67%和23%,男性创业者15人,女性创业者为0。其中,与专业相关的有6例,比率为40%;服务行业5例,占总数的33%;电子产品类3例,占总数的20%;装修器材类1例,占总数的7%。案例中创业时间跨度为2009年至2014年间,2010年前毕业的8人,其中4人创业项目与专业相关,占50%,3人与自己的工作领域相关,占37%;2010年后毕业的7人,多是电子行业与服务行业。毕业后立即创业的9人,其中成功6人,占67%,失败3人,占33%;在校期间有创业经历的6人,占毕业后即创业人数的67%,其中有一人失败,失败率11%;毕业就业再创业的人6人,目前2家公司运营正常,2家失败,成功率67%。
二、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创业的特点
通过对机电工程学院15个创业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中,可以看出,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有以下特点:
1.2010年前毕业的人创业多与自己的工作领域有关。
近几年毕业的学生创业多集中在服务性及电子产品类行业。从15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早年毕业的学生创业的行业多与自己的工作领域有关。他们多是从事销售、生产、研发、售后,与自己的专业或者是工作领域相关。例如,2010年创建公司的何某,主要从事数控机床改造与维修,在大学期间何某一直积极参与各类专业技能比赛,实习期间在一家数控机床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脉。毕业后便在家人的帮助下创立了目前的公司。2013年创建公司的李某同学,毕业后一直在一家机床厂工作,主要负责生产和售后,工作4年后,与人合伙创办了现在的公司,主要负责机床零部件的加工和销售。2010年创办人力资源公司的罗某同学,毕业后在一家公司从事人力资源工作,3年后与人合伙创办了现在的人力资源公司,主要负责人力资源外包、业务外包等。
近几年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电子产品、服务等相关行业,如电子产品的销售、营销策划、快递服务等。例如,毕业2年的冯某同学加盟某快递公司,负责大学城片区的业务。
2.在大学期间有创业经历的同学再创业的成功率高于没有任何创业经历的同学。
在15个案例当中,毕业后即创业的同学有9人,其中创业成功6人,占67%,失败3人,占33%;在校期间有创业经历的6人,占毕业后即创业人数的67%,在这6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创业失败,成功率为83%。没有创业经历的3人当中,只有一个人创业成功,成功率为33%,远远低于有创业经验的人。
3.创业领域与大学所学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创业的成功率及发展比较长远。
从对15个创业案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6人创业所选择的创业领域的是与自己专业相同或相近行业。6人中,其中四人主要从事数控车床、机床、机电一体化、零件的加工与销售等与机电专业相关的行业,1人从事机械零部件制造业务外包工作,1人从事设计。目前,6家公司运营正常,发展势头良好。这与他们多年学习专业,拥有扎实的技术,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及社会资源紧密相关。
4.创业的城市多集中在学校所在地及工作多年的城市。
在15个案例当中,创业城市地多在学校所在地,11个在学校附近,占总数的73%;3个在工作多年的城市所在地,占总数的20%;1个在户籍所在地,占总数的7%。这种创业地点的选择多与创业环境相关。
三、启示
1.对有创业意向同学的启示。
(1)在所欲创业领域进行多年的行业积累。
能在自己所欲创业领域进行多年的行业积累,这种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是很多创业成功人士信奉的法宝,也是本文研究的15个案例当中许多成功者的经验之谈。作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打好基础,还要关心市场经济动态,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准方向。多了解自己的创业领域,平时注重收集相关资料,培养相关专业知识及管理理念,可在大学期间及毕业实习期间在相关行业及领域实习。这些能力、经验、人脉都是以后创业可以直接利用的资源。
(2)所学专业与创业领域相结合。
从前面15个案例分析可以看到40%的大学生选择与所学专业一致或类似的领域进行创业。他们目前的公司发展平稳,前景光明。机电工程学院的专业技术性比较强。学生在大学三年期间所学的专业、专业实习及实践与非专业同学在认知及发展上有天壤之别。选择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创业更能如鱼得水,驾轻就熟,对创业知识的准备更充分,同时获得专业老师无偿提供的技术支持。可以说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是一种最经济的创业模式,也是发展较长远的创业考虑。
(3)在服务、电子产品销售等行业创业是目前大学生最流行的创业方式。
在本文研究的15个案例当中,有8例是在服务、电子产品销售等行业创业,占总数的53%以上。这主要与近年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有很大的关系。人们对电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电子产品相关附属产业发展较为迅猛;人们对服务的要求变多,再加上这些行业入门的门槛低,对专业的限制不多。可以说这类行业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也是大学生最广泛的创业形式。
(4)加强自身创业素质的培养。
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它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创业者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还必须培养一些独特的创业素质。如自立、自强、进取、毅力、创新等;在思想上的独立思考;在行动上独立展示自我、主宰自己的前途。创业者要具备合理的能力结构: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组织领导、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等能力。大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创业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创业者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才能不会迷茫和中途放弃,不断努力,直面挫折,只有付出超出常人几倍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2.对机电工程学院创业教育的启示。
(1)改革创业教育模式,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针对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同时通过实践教学和实习,增加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开展第二课堂,通过讲座、论坛、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同时,改革学制学时,实习弹性学分,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机会。大学生可以在读书期间离开学校去创业,学校为其保留学籍,以便日后有机会完成学业。
(2)加强创新创业课师资力量培养。目前,我院创新创业课教师师资严重不足,大部分创业课老师由专业课老师兼任。这些教师只懂专业知识,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创业培训,也没有创业实践。这使得学生不能接受到完整的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因此,一方面要建立一支专门的创业教师师资队伍,加强对他们的专业培训,抬高理论水平,同时也要给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强化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感知,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另一方面,从校外各领域聘请一批具有创业经历的专家、成功创业校友,作为“创业导师”开讲座和辅导,让学生体味直接来自实践的真知灼见。加强大学生创业思维教育,强化其创业意识。
(3)对于已经创业的大学生,学校要继续提供创业指导与咨询服务。创建专门的大学生创业专业咨询与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持续的创业指导语咨询服务。创业的学生可以在几年之后回到学校继续学习,高校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继续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兆平.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韩述梅.试论高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1999(10).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01-020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以应用于实践为方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导向。应用型本科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既不同于一般概念里重点高校本科生的培养,又区别于单纯技能型高职学生的培养,必须强调在基本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基础上,加强知识应用性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因此,一方面要掌握比较厚实的基础理论,同时又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温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作为浙江省重点专业,我们明确提出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根据“企业需求牵引,学科发展推动;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面向;优化课程结构,深化内容改革;强化实践训练,注重能力培养”的总体思路,在“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的专业建设思想指导下,在强化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制造工艺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在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运用电控技术、数控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能力培养;以实践性环节为桥梁,密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完成人才培养的基本训练。
针对上述的定位和目标,在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学生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基本技能、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
1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当前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毕业的学生适应工作能力明显下降,专业技术能力不足,缺乏工程意识和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与研究型高校毕业生及高职毕业生相比均没有竞争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在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
①专业定位不准确。没有认清重点本科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生源质量、国家资金投入及其学科特色与发展等方面的存在差异,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盲目向重点高等院校看齐,使培养出的人才没有明显的特色,实践能力达不到要求。
②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缺乏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等。
③对工程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学时和学分经常被理论教学所挤占,甚至有些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被删减。
④设计性的实践教学大多停留在图纸上,而结合工业现场工艺分析及制造实践等工程实际的内容较少,尤其是毕业设计的选题与生产实践联系不紧。
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学生毕业后,所学知识不能迅速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这就迫切需要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2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2.1 基本思路通过优化机械专业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以设计、工艺、制造为主线,围绕现代机电工程素质、工程技术应用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技能训练为手段,以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做保证,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2.2 具体措施
2.2.1 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们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践教学体系,其共分四个层次,着力打造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一层为课程实验,以各类课程实验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主要目的,在实验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使其获得初步的工程概念。第二层为课程设计,围绕设计、工艺、制造这条主线,几乎每个学期都安排有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通过各个环节的课程设计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及初步的创新实践能力。第三层为实习实训,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参加各环节的实习,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的一般过程,拓宽专业视野,增强学生对社会、国情和专业背景的了解。第四层为实物制作,包括毕业设计和机电产品实物制作两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参与完成一项机电产品的实物制作。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与生产实际的联系,“真刀真枪”的使学生受到一次较为系统的工程实践训练。该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总学分数已占本专业培养计划总学分的30%。
2.2.2 实践环节教学内容与地方产业相结合,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温州地区机械制造业主要包括电器、汽摩配、造船、有色金属冶炼、食品及包装机械(包括药机、印机)、泵阀通用机械等七大门类产业。从服务地方经济,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出发:一方面我们与地方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将生产实习安排到地方企业完成,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和拓宽实践领域。二将课程设计选题与地方产业相结合。如在制图测绘中,我们选用典型的泵阀部件为测绘对象;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以包装机械和印刷机械的机构设计为对象;在模具课程设计中选用电器和汽摩配零件为设计对象;数控工艺实习的加工对象也是泵阀零件。三毕业设计选题要求100%来自于地方企业。
2.2.3 以学科竞赛、学生科技为平台,增设“机电产品实物制作”实践环节当前,大学生的各学科技竞赛活动很多,如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通过学科竞赛和学生科技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使学生能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主动去学习知识,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索取知识,让学生早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早日与生产实际接轨,一改机械专业学生设计性的实践教学大多停留在图纸上的现状。因此学科竞赛和学生科技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它们在各个高校都已如火如荼开展,参与其中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为了扩大受益面和参与面,结合本专业特点,我们要求机械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通过学科竞赛、学生科技或毕业设计等环节,必须参与完成一项机电产品的实物制作,以获得相应学分,如图2所示。
2.2.4 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图形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被应用到企业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制造中,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被视为现代设计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但面对这么多层出不穷的设计软件,也给高校教学组织带来一定的混乱和盲目,甚至是跟风,教学内容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另外,在以往的教学中重点主要都集中在对软件各项功能的讲解上,而忽略将软件各功能与本专业知识应用相结合,忽略了软件应用与本专业课程体系相结合,导致学生对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掌握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我们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教学与本专业实践教学各环节相结合,如图3所示,通过实践环节来连续的、系统的强化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3改革成效
结合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的专业建设,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在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初步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获得较为显著的提高,学科竞赛成绩喜人。2007年至今连续四届获浙江省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一等奖,获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2项,并在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09年我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被评为浙江省重点专业,本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4结束语
本文根据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从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出发对其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实践内容应与地方产业相结合,在培养计划中增加机电产品实物制作环节等措施,对推动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学强,蒋天堂,段维华.机电类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昆明大学学报,2007(4):72~75.
[2]周競,朱晓春.应用型本科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61~64.
[3]许明三,江吉彬等.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人才的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6(5):465~468.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改革;创新;工程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闫茹(1980-),女,陕西西安人,陕西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郑甲红(1963-),男,陕西宝鸡人,陕西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陕西 西安 710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32-02
根据陕西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实际情况,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基础,均属于“技术基础课”,它们是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才,是新世纪机械工程高等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1]根据这一目标,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先导,以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平台,全面培养机械类创新型工程人才。
一、机械基础课程与学生工程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是机械类、近机类专业的必修课,早期课程体系和内容主要沿袭老的模式,即以机构分析、设计和典型零件设计计算为主线,很少涉及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创新设计及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内容。[2]授课中注重知识传授和具体的分析计算,缺少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使得工科毕业生存在以下突出问题: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专业面狭窄,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低下,所学知识陈旧等。[3]
机电工程学院作为教学研究型学院,机械工程作为工科专业,以重点培养从事工程技术开发和应用的设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为主要目标。其本科毕业生除少部分进入更高层次的教育,大多数将主要到大中型企业或工程设计院从事大中型工程项目的开发、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工作,其中一些人还要工作在生产第一线。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培养定位,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提出推进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依托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平台,加强培养机械类创新型工程人才。
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依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党的十精神和新世纪机械工程高等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笔者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编写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宽实践平台,建立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新体系。
1.调整教学目标
以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为目标,通过机械基础课程,使学生学会如何将基础理论知识用于工程实际设计中,达到“懂理论、会设计、知发展、想创新”的目标要求。
2.根据教学改革需要,推进教材建设
为提高工程人才实践应用能力,机械基础教学团队2006年编写的21世纪高校机电类规划教材《机械原理》使用至今。2008年编写《机械设计》教材,后于2011年修订《机械设计》教材,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吴宗泽教授作为主审,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发行。2002年,为适应我校轻工专业特色的需求,对近机类、非机类机械基础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改革,在21世纪教材指导方针下,编写《机械基础》教材并出版。2005年,为进一步加强教材的实践性,淡化公式理论推导,与后续各轻化工专业机械相结合,编写了21世纪高校机电类规划教材《机械设计基础》,并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在此基础上,2013年修订并出版《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版。
3.更新教学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标,在课程理论教学方面,继续坚持“以设计为主线,以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改革思路。[4]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反映机械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方法,同时,恰当解决内容在增加、学时要压缩的矛盾,以减轻学生负担,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矛盾。为此,适当删除一些在工程实际中基本不再使用或已失去指导意义的内容以及对先修课程内容重复的部分,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运用理论知识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在机械原理课程中,增加机构方案设计和机构创新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在机械设计课程中,增加现代设计方法、机械结构创新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并且新增通识选修课“工程设计”。
4.创新教学方法
以现代教学手段补充传统教学方式,更加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以精品课程网络建设补充课堂教学和课后答疑,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案例教学中,以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及日常生活中学生见过的机械为例,更加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启发、探究式方法结合大作业,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5.在现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平台建设
机械基础课程在前期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及典型零件测绘的基础上,加之课程设计、实验及大作业,还是使学生感觉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尤其有部分学生感觉到有“吃不饱”的现象。自2004年起,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2011年起,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工程综合能力训练竞赛,同时,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为支持这些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院成立了机械创新基地,并不断完善。
2012年,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提出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这一计划的实施,使笔者以竞赛要求为题目、短期性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转变成常态化的课外科技创新能力训练,使开放的创新基地更加繁忙。该团队教师所指导的创新项目占到学院总项目的半数以上。
这些平台的搭建,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从选题、到方案设计、完善、结构设计、改进、图纸绘制、材料采购、零件加工、装配、调试、再改进、创新成果的报告撰写、答辩验收等一系列环节,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工程的严谨与做事的坚持。他们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创新思维得到了提高,知识结构得到了完善。
6.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反哺教学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发现知识结构的缺陷,理解课程的衔接与综合应用,提高了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同时,笔者又将这些作品带进课堂,这些鲜活的案例,活跃了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机械基础课程的兴趣。
课外科技活动除了将学生带进课堂,更是将学生推向社会和市场。为了完成选题,他们走出了校园,擦亮了眼睛,观察了生活与生产;为了加工制作,他们走进了市场,认识了材料,理解了公差,学会了制图。而这些收获,无一不有助于综合教学效果的提高。它不仅仅提升了机械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项目完成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都得到了重视。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拓宽了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课程设计选题,[5]对于陈旧、单一的课程设计题目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笔者采用教师提供选题、当年的学生竞赛题目或由学生自由选题与教师审核相结合的方法。课外科技活动提高了大作业的完成质量,例如机械原理课程中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章节“计算机辅助机构分析与设计”大作业,为使其计算结果应用于下一步的设计,计算更加仔细认真。课外科技活动改善了部分创新型、综合型实验的完成效果。
另外,机械类课外科技活动使得我校其他近机类、非机类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非主修专业的课外科技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行业设备的认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效果
通过机械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大幅度提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数量连续几年明显增长,该团队被批准为2013年省级教学团队。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笔者将继续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及实践环节的考核评价体系,拓宽学生实践环节的方式和渠道,加强和完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建设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使更多的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实现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33-41.
[2]段巍.《机械原理》课程改革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8,(2):81-82.
[3]张鹏,于兰,刘助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