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全球经济发展现状

时间:2023-08-25 16:55:02

导语:在全球经济发展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全球经济发展现状

第1篇

早在2007年美国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多种原因出现了次贷危机,这一危机的出现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这对于各个国家的发展来说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在这期间,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改善当前发展现状推出了4万亿刺激资金,但是这些资金在中国房地产中的应用导致中国房地产处于一种泡沫状态,增加了中国房地产的金融风险。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全球经济危机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这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来说仍有一定的影响,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到中国人的自身经济,因此,我国房地产行业在发展期间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现状制定出一项科学、合理的监管制度,加强对中国房地产监管,减轻全球经济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当地产行业可以快速发展下去。

二、中国房地产金融法市场概述

(一)中国房地产金融市场

房地产金融市场主要指中国房地产行业在发展期间房地产资金的供求双方运用金融工具进行房地产资金交易,形成房地产总和资金。而中国房地产的金融市场是一个固定的场所,在实际进行期间可以通过无形的方式进行,在交易期间可以通过间接的形式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金融行业的交易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从而房地产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随着适合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原有的房地产金融市场规模逐渐扩大[1]。

(二)房地产金融市场分类

金融市场房地产金融行业中重要组成部分,而房地产金融行业中发展期间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现状进行分类,其中主要根据金融房地产服务对象进行归类划分,同时还能按照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按照不同的层次种类进行划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房地产金融市场的交易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三)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这对金融市场的信贷来说也不例外。房地产金融行业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

三、中国房产金融危机的形成和肌理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导致中国的房地产的金融监管制度处于失灵状态,导致中国房地产的货币流?臃豪模?严重影响了我国房地产金融行业发展。另外,中国银行在发展期间银行投资、保险业务在实际开展期间主要通过证券化的形式进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中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转移,减少风险问题的发生。我国房地产金融行业在发展期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导致整个金融市场出现了系统性的风险问题,原有的金融市场化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从而导致市场经济失效,金融市场失去流动性[3]。总之,中国房产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金融市场经济流失,导致房地产金融的监管管理制度的真正价值被埋没。

四、加强中国房地产金融监管的有效对策

(一)平衡监管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金融行业在发展期间要想保证金融监管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就应该根本据自身发展现状制定出一项科学、合理的监管制度,并以平衡的形式进行管理。而我国房地产金融行业在发展期间主要通过“一行三会”的形式进行,这对城乡建设和房屋保障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一行三会”中的相关机构主要受命于当地的政府部门进行操作管理,加强对房地产与金融行业的管理。另外,我国房地产金融行业在发展期间还应将现有的监督管理制度创新、完善,扩大监管范围,保证方房地产金融行业在发展期间严格遵守国家指定标准进行[4]。

(二)发挥地方政府作用

房地产是最佳受益者就是社会人民群众,而房地产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应该明确中国房地产与金融市场的比例安排,加强地方政府的管理,做好房源的管理工作,从而保证中国房地产的金融监管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当地政府在开房产金融监管工作时,还应该明确当地政府的经济来源,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制定出一项科学、合理的监管制度,将当地政府的真正的真正价值发挥出来。

(三)创新房地产监管制度

我国现有的房地产金融监管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如果房地产金融监管制度失灵,就会威胁到整个房地产金融行业的发展。因此,我国房地产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将现有的金房地产金融监管制度创新、完善,明确房地产的金融主体,加强对房地产金融的管理,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房地产金融监管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其次,中国房地产金融领域在发展期间还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现状构建出一项全新的金融风险管理框架,做好监管部门与房地产金融领域的沟通、交流工作,提升金融监管工作质量与效率[5]。最后,在开展房地产金融监管工作时,还应该借鉴先进的技术与经验将现有的监管制度创新、完善,明确监管工作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金融监体系可以稳定的运行下去。

第2篇

【关键词】低碳-循环经济;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自身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二者虽然在实现目标、实施主体和实施过程等方面都较为相似,但在核心内涵、评价指标等方面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消耗量,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发展低碳经济则能够促进循环经济纵深发展,完善产业链。可以说,低碳-循环经济两者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从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角度着手进行探索,以寻找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共同因素。

一、相关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对低碳-循环经济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诸多文献主要从各自的角度分别对低碳-循环经济提出相关论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第一,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相关理论背景层面出发进行阐述,突出自然资源的稀缺与环境容量的有限之间的矛盾。例如,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目的在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齐建国等学者认为,“现代循环经济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利用,最终达到节约资源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目的”;徐玉高综合研究了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生态等诸多方面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第二,从区域角度着手进行分析,认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会受到区域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岳立认为,甘肃省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必须考虑到市场、技术、思想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付晓东认为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诸多,主要包括政策因素、文化因素、自然因素等;马军等学者以东部六省市为样本进行探索,从经济层面、产业层面、科技层面、社会层面以及环境层面进行探讨,为城市低碳政策制定提供相关依据。第三,从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过程层面进行研究。学者孙明贵在研究上海市循环经济时,从产业发展现状、技术更新程度、法制保障情况和基本物质保障四个角度进行分析;付允认为低碳经济能够实现低污染和高效益的经济发展理念;张春兰认为循环经济要想实现快速发展,理论认识、政策制度以及实践环境是主要制约因素。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众多。在此基础上,本文理顺了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分析框架。

二、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一)显性影响因素

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过程必然会受到众多影响影响,在诸多因素中,显性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自然资源现状。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稀缺和环境容量有限的基础理念上,自然资源的存储量、基本品质、经济发展对其依赖程度、环境污染以及承载力等众多因素都会影响低碳-循环经济的走向。并且,在分析自然资源现状的同时,还应该将人口数量、人口素质、社会文化、经济现状等考虑在其中,多元化分析特定区域内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总量。中国生态环境脆弱,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利用效率低,这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综上,自然资源的现状决定了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产业发展现状。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现状是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层次以及自然资源情况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规划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本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之上再考虑资源、经济、技术等因素。从国内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重工业比重过大,服务产业、高新产业发展速度滞后,因此,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应该首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布局高效化、合理化和生态化。产业布局高效化指提升资源利用比例,降低资源浪费、生态污染现象;产业布局合理化指实现各产业的均衡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相互协调稳定;产业布局生态化则是要求构建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产业体系,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3.科技创新水平。低碳-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与科技创新水平息息相关,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理论无不立足于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回收利用,节能减排,改造传统高能耗产业,实现绿色发展,都依赖于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而我国目前阶段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落后于国外约20年,例如国内仍然需要通过引进国外相关设备进行城市污水、垃圾分类等处理。4.现代管理制度。科技创新水平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实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前提,现代管理制度则可以使得低碳-循环经济模式成为现实。传统制度以人、财、物为管理对象,现代管理制度则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环境作为管理对象。在低碳-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应该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原材料购买、原材料加工、产品生产、产品消费直至废物回收进行系统整体设计,企业内部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在诸多环节达到协调统一,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为标准,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即是引入现代管理制度的结晶。5.资金投入情况。从长远角度来看,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企业、社会发展十分有利,但由于企业规模情况、经济社会影响以及技术发展制约等方面原因,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初期往往可能导致企业或者社会背负较大负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从全球发展情况来看,低碳-循环经济的重要标准就在于高投入:更新技术设备,提升能源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等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并且,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以科研为前提,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而形成完整的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因此,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到区域经济的资金承受情况,这同样与地域金融体系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财政税收有着直接关系。

(二)隐性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现状、产业发展现状、科技创新水平、现代管理制度以及资金投入情况等诸多因素都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前景,但此类因素会受到更深层次原因的影响,例如法制建设、人口情况、教育程度以及文化氛围等。忽视此类因素,同样会导致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陷入苑囿中。此类隐性影响因素为:1.人口情况。人口规模决定了人均资源利用量,国内人口数量众多,直接导致了人口资源可利用量严重不足。以矿产、森林、能源等自然资源为例,国内人均水平分别占据世界人均水平的1/4、1/5、1/7,资源紧缺现象可见一斑。除此之外,大量人口所造成的生活垃圾同样触目惊心,业内认为“垃圾包围城市”已经出现。2.教育程度。教育程度决定人口整体素质水平。根据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国内文盲人口超过五千万,扫盲行动尽管成就斐然,但仍然任重道远。从受教育年限角度来看,国内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5年,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据总人口的8.93%,人口总体素质偏低。受教育质量偏低情况反应了社会缺失大量具备高素质、高技术的产业工人的现状,这对科学技术创新、低循环经济发展都较为不利。3.法制建设。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需要法律制度作为保障。法制层面的完善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战略抉择。2009年,《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落地实施,这为经济循环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但国内尚未设立能够专门针对低碳经济的法律,使得低碳经济发展的实施过程缺乏法制基础。除此之外,法制建设缺失还集中表现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层面,部分地方官员秉着“地方利益至上原则”,维护本地排污企业,甚至直接阻挠环保部门执法活动。4.文化氛围。文化氛围能够直接影响民众的自我认识,更会从消费层面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消费者文化氛围层面的理念认识虽然不会直接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基本模式,但会间接影响了低碳-循环经济效果。

(三)其它影响因素

从国外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现状来看,政府是推动者,企业公众是主体。与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稍显滞后,企业对于自身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仍然不足。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一部分也源于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政府各部门职责不清晰、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速度等。与国外相比,国内市场化发展程度不足、以政府职能缺失或越位为代表的体制问题已经成为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障碍。由于主体利益视角的差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层面态度差异较大,相比于中央的积极明确,地方政府往往较为暧昧甚至抵制,相比于环保部门的积极努力,其他部门的支持态度则仍需进一步增强。除此之外,国内市场民间环保组织同样缺失,单纯依靠政府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综上所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目前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应该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既不可代替市场作用,又不能出现越位或缺失现象,市场才是决定资源约束条件下资源利用率和市场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海峰.宋扬阳.德国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国的启迪[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05).

[2]尹小平.王洪会.日本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J].现代日本经济.2008(06).

第3篇

关键词:石油钻井;市场经济;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TE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石油也逐渐向国家化一体化开采和开采资本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趋同发展对石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行业标准,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我国石油钻井企业相比欧美等其他知名石油公司来讲,面临行业起步时间晚、设备配套有差距、行业核心技术的掌控、使用和研发能力相对较弱、作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等各方面各层次上的不足,如何弥补这些不足之处,在世界石油勘探开潮中实现守稳国内领域,抢占国外资源进而实现海外“半壁江山”的油气战略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去思考。为此,笔者首先将从国际、国内石油钻井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予以论述。

一、石油钻井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

1.国际石油钻井市场经济的现状。由于国际钻井工程承包市场不断的增加,导致全球钻井工作量得到持续的增长,钻井市场的各项钻井指标也在同步增长。据相关资料统计,全球在用钻机数量从2007年的4870台增加到了2009年的6897台,增幅达到29.3%。在用钻机数目最多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俄罗斯与加拿大,其中美国在用钻机量占全球在用钻机总量的25%。2007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钻井总进尺为20.5亿万米,钻井10.5万余口。

2.国内石油钻井市场经济的现状。据非官方统计,我国2007年全国总钻井数目为16300口,总进尺3718万米,我国年钻井总数仅占世界钻井总数的15%,年进尺仅占世界总进尺数的18%。但是到2009年仅中石油就实现了钻井专业完钻井12900口,钻井进尺2479万米,其中国内完成11570口,占89.07%,国外1330口,占10.73%。石油钻井在国外的主要作业区域有委内瑞拉、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苏丹等,而国内钻井市场近年来由中原地区逐步向西部推进。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西部地区拥有大概53万平方千米的可供油地区,蕴藏着超过198亿吨极的丰富油气资源,是我国在新世纪进行油气开发的战略地区,同时还是国家在新时期油气开发的重要战略接替区域。目前,西部地区的油田主要包括塔里木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塔河油田、吐哈油田以及胜利油田新疆勘探开发新区等大型油田,这些油田在开采过程中都实施油气并举的战略,通过西气东输的战略来实现油田效益的持续增长。

二、石油钻井市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石油钻井市场的经营过程中,不同国家根据国情、地区特征和企业自身特点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采用不同的经营模式,如美国石油跨国集团多采用发展战略是美国—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日本则是日本—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我国油气发展战略则是:我国西部和中亚地区,中东、俄罗斯和南美地区,北非这三个战略开发区域。在细分我国石油钻井市场分布区域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石油钻井行业设备、人员素质、技术研发等现状,笔者认为要提升我国钻井行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国家制定的油气发展战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强化:

1.加强人员管理,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人作为推动整个石油钻井企业发展的根本力量。由于行业特点决定了大多数员工都是在野外进行作业,长时间远离家人,情绪难免波动,从而可能引起不安全作业,因此,应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企业对员工的关怀和关爱,让员工能够心无旁骛地安心工作。其次,培育能满足不同作业市场需求、不同层次要求的复合型员工。在全球一体化服务的当下,只有发挥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软实力”才能实现更快更好地占领市场,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自主培训、送外培训以及增加国外项目作业的方式来提高人员技能,提升人才素质,从而打造高端技术人才,实现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2.持续开展技术研发,推广使用新技术,适当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消化吸收再创新利用,提高石油企业钻井设备的竞争力和科技技术实力。打仗靠枪好,钻井当然得靠先进的设备。目前,美国、俄罗斯等国都使用上了智能钻机、超深井钻机,这些设备的使用在节约作业时间、减少人工、加深钻井井深等方面都具有传统钻机无可比拟的优势,我国钻井行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获得更多的机遇,就必须加强设备的配套,投入更多的资金自主研发或引进更先进的钻井设备,增加企业竞争的“硬实力”。同时,加快国产技术的配套集成,加快瓶颈技术的攻关,注重新能源勘探开发技术和经验的积累。

3.积极开展与国外知名钻井公司的合作,建立战略联盟。积极开展与斯伦贝谢、威德福、壳牌、雪佛龙等国外知名石油钻井公司的合作,通过联合投标共同进入新开发区域进行作业,通过联合作业而学习其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方法和标准、以及先进的钻井工艺技术,并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模式。

4.注重环境保护,切实履行好环境保护职责。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能源开采量持续攀高,由此对环境的破坏也不断加大,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是一个有责企业应切实履行的职责。为此呢,应该持续推行节能降耗,加强安全环保,减少或杜绝环境污染,实现石油资源的可持续钻采。

5.强化石油钻井企业的品牌战略经营。当前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形式已经由单纯的技术竞争向品牌、名牌方向竞争,其归根结底为质量与信誉的竞争。因此,石油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应该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和提高企业信誉两个方面工作的强化来实施品牌战略。只有这样,石油钻井企业才能做大做强,依靠品牌来拓展钻井市场。

三、小结

我国石油钻井业务应在现有专业化发展模式基础上不断完善,逐步实现专业化、一体化、集约化,同时抓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要积极与国外石油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并持续不断地开展技术攻关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切实搞好生产经营中的环境保护,从而实现能源行业的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志国,陆冉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5).

[2]武,李晓琳.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的新认识——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12(29).

第4篇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 标准化 发展现状 发展策略

电子信息技术是现代科技高速发展下所形成的一种技术,该项技术在人类社会生产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人们社会生产活动的效率和生活质量。对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意义重大。当前,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科技发达国家近些年来通过技术控制方法和手段设置技术贸易壁垒,致使许多的科技欠发达国家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迟缓,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困难重重。所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电子信息标准化建设力量方面比较薄弱,我们应加强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积极探索发展策略。

一、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特点

当前,基本上所有的国家都重视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然而基于全世界范围内的电子信息技术使用方式不统一,使得全球经济活动因信息交流和传递出现一些问题导致经济活动难以有效的开展。所以,我们应加强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统一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准则,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国内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特点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拓宽技术发展思维,努力同世界先进水平接轨。自从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电子信息技术在经济贸易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当前全世界范围内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趋势下,我国应加强对技术创新,加快信息技术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积极学习并掌握国际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思路和方向。

2、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贸易联系日益密切,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大批企业涌进我国市场,与此同时国内企业也在加大经济活动开展力度,积极寻求国外经济市场。但基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比较薄弱,使得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战中处于不利地位。应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现状

1、技术相对落后,标准化水平不高。。当前,国际上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是由发达国家所制定的。我国基于电子信息技术方面,尤其是核心技术方面比较薄弱,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制定参与度低,通常我国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电子信息技术标准。虽然我国在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制定了一些标准,但并不被国际认可,执行难度大。电子信息技术研发体制的不健全是制约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能够推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应紧跟时展步伐,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只有这样技术才能够不断地提升,才能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并同国际水平接轨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体系。

2、对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重视程度不够,同先进国家的沟通合作意识欠缺。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作为国际化的科技成果,基于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方面的研究和参与力度不够,使得我国在国际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会议上没有过多的发言权利,不能主导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方向。此外,国内的一些电子信息企业对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认识程度不够,各企业间不能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及合作关系,往往是独成一派,各自为政,这无疑加大了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的难度。

三、推进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平稳发展的策略

1、 积极转变思想,紧跟时展脚步。推进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平稳快速发展的前提是要紧跟时展脚步,透彻地了解市场发展需求,探索出适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具体分析,有关从事电子信息技术研发的机构应加强对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组织他们学习国外先进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手段和方法,并结合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标准化体系。此外,还需透彻地掌握世界市场的发展形势,从产业发展战略角度探索并制定科学化、合理化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思路。

2、创建电子信息技术标准链。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包括的环节多,涉及的专业多,整个建设工作比较系统、繁琐。为了能够保证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的有序顺利进行,各个建设环节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形成集技术创新、标准化制定、实验论证、知识产权维护、产业推进以及项目推广为一体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链;其中,对于推进标准化过程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推动产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进而加快产业更新换代速率,加快产业经济发展。

四、结语

总之,就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现状来看,并不是很乐观,同国际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水平存在的差距较大,需要我国加大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在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体系。

第5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历程 发展现状 未来前景

1 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历程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之后,根据不同的发展水平,国内的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它们分别是:市场转型时期、规模化发展时期、代工跟随时期,经过这些时期的起步和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下面将这三个时期的主要内容做详细的分析:

1.1 市场转型时期

市场转型时期:从1978年到九十年代,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正处于市场转型阶段,这一时间内电子信息产业的性质开始发生转变,主要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前,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是以生产军工产品为主,而改革开放以后,逐步转向了生产军工产品和民用产品相结合。这一重大转变,不仅能够满足国家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要求,而且能够同时满足当时的市场经济对该产业的需求,积极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转变使得电子信息产业开始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动力之一。在这一重要起步阶段,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开始积极向外国的先进技术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为以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九十年代以后,我国开始进入经济改革的重要时期,而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首批改革的试点,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例如,对电子信息产业公司进行股份制管理和运营,这一根本性的变革为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同时,一些发展良好的电子信息产业分支开始发挥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带领着其他分支的发展。而且,在这一阶段,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开始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从而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和长远的发展动力,这一阶段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1.2 规模化发展时期

90年代以后到21世纪,我国开始进入信息化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是与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紧密相关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政府开始关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了促进电子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国家政府的相关部门开始相继成立一批信息科技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和发展,使得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由最初的制造阶段发展到技术开发和研究阶段,一些自主研发的产品也开始投入发展,这一时期实现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巨大发展。

1.3 代工跟随时期

21世纪至今,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开始进入全球化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既要进行电子器件的大规模生产,又要开始研发新的电子产品,同时还要不断地研究国外的技术标准,形成统一的规范,进而使得全球化的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一条巨大的产业链。这一阶段,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要经受着巨大的挑战,所以,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时期,获得历史性的转变,才能为电子信息产业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2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规模和实力也在逐步的变大、变强,但是与国外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要更加努力,提高自身在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下:

2.1 产业规模扩大,技术水平提高

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的电子产品的生产数量以位居世界前列,而且正在以更高的速度发展着,逐步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电子产品大国之一;第二,电子产品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掌握了很多的高新技术,在高、中、低端等不同的产品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第三,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销售额在逐年增加,尤其是随着集成电路的问世,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

2.2 产品开始走向国际化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最初几年主要是内销,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化时代的道路,电子信息产品也逐渐开始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我国对外出口的产品中,电子信息产品所占的比重,每年都有所增加,为拉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第二,不断学习和研究国外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我国独立生产和制造高端的电子器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产业出现聚集化发展的趋势

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必须要进行聚集化地开发和研究,因此一些新的、初具规模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开始建造并投入使用。以长江、珠江和渤海为代表的产业基地已经成为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龙头,正在带领其他地区的产业飞速发展。这些地区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其他辅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这些地区也是我国高新技术的典型代表区,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创造了较大的利益。

第6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装备制造业实践发展

引言

当前是一个低碳经济时代,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低碳经济实质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完善以及新能源开发利用等不同方式,降低传统能源的消耗利用,避免产生过多污染物,从而促使全球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就是新能源技术与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开发利用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此为了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更好地发展,市场企业需要将低碳经济理念融入到自身战略制定工作中,注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通过积极引进利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有效解决生态环保与能源损耗等问题。

一、低碳经济及其发展必要性

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已成为全球关注焦点。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基础,通过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以及新能源开发等方式,最大程度地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耗使用与污染物的排放,实现全球经济与生态环保共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各个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内容:(1)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和内在需求。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生产活动变得日益频繁起来,越来越多的能源被开发利用,随之也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就比如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①。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变得尤为重要,每个国家都要在促进经济发展基础上高度重视降低碳排放强度,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各项传统能源的损耗利用,避免二氧化碳大量释放到环境空气中,导致全球气候变暖。(2)发展低碳经济是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在我国传统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大量企业采用的是粗放型管理模式,该模式对传统能源开发利用的依赖程度偏高,一定程度缺乏对新能源的创新开发意识,从而容易导致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影响到我国生态环境的科学有效保护工作。而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新型经济形态,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内容就是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低污染,能够更好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目标。因此,各个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核心战略选择,同时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3)发展低碳经济是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途径。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是从经济上,还是从政治文化上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有效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赢得各个国家的高度信任和支持,就必须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发展强调开发利用新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我国通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促进与发达国家最新技术的研究合作,共享最新技术成果,并有效参与到各种规则制定活动中,从而全面掌握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话语权与主动权,发挥出自身“世界公民”的责任作用,推动全球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装备制造业及其特点

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基础,主要负责为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加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发展社会经济尤其是工业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都离不开强大装备制造业的建设工作,其是实现国家现代工业化发展目标的根本保障。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制造业主要包括了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其中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核心生产技术装备的工业总称,也就是“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特点主要涵盖了以下几方面内容:(1)资本密集。与其他一般产业相比较,装备制造业建设发展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各项工业装备的设计研发与生产加工都要涉及到巨大成本支出,投资规模少则几千万,多则上亿、数十亿。因此,装备制造业是一种资本密集型产业,在目前我国经济市场上装备制造业全行业的三资企业产值过亿元的就超过了1000家。(2)技术密集。装备制造业生产过程中对高新技术的依赖要远远超出其他行业,各项装备除了对加工生产技术要求较高,还对研发设计水平、工艺综合实力以及知识产权投入方面要求高。因此,装备制造业是一种技术密集型产业②,该产业的大力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创新研发使用。(3)劳动密集。装备制造业与其他加工生产业一样,需要投入到大量的人力,装备制造业是一种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同时存在的新型产业。大型装备生产项目的组织开展需要依靠大量人力去完成,像一些地铁建设项目、船舶装备生产项目以及军事装备生产项目都会涉及到复杂的建设生产内容,不同环节工作任务都需要靠人力介入进行解决。因此,装备制造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少有的一种对资本、技术以及人力都有着较高要求的产业。

三、装备制造业在低碳环境下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挑战

当前我国制造业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的问题,装备制造业所占比例偏低,更多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大量企业是从事低端产品的加工制造,资源高消耗和廉价劳动力成为了制造业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因素。这种不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造就了我国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现状,不利于我国制造业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经济发展更多是集中在一些价值创造偏低的加工制造环节,缺乏对高新技术产品项目的研发设计,随着市场劳动力成本和能源成本的不断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赖以生存的成本优势将会逐渐丧失,更多的中小型装备制造企业将会面临经济挑战问题。

(二)能源挑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偏低,会导致更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同样生产1美元的工业价值,中国实际消耗的能源量却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6倍。在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下,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着能源效率低的问题,该问题会导致大量能源的浪费使用,同时会增加社会的排放量,不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展。除此之外,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中还面临着能源安全挑战问题,虽然我国是一个石油储备大国,但是由于开采技术的限制以及社会对能源产量的高需求,大多数石油都需要通过进口方式进行实现自我需求满足,对外依存度偏高③。对外越来越高的能源依存度会导致我国装备制造业抗风险能力越来越差,会一定程度影响到国民经济和谐稳定发展。因此,我国装备制造业急需要优化改良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应用新能源技术。

(三)环保挑战

工业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带来一定的环境保护问题,我国装备制造业对传统能源使用的高依赖程度,导致每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不断增加,并且各类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远远超出了其他国家,这样无疑会给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来源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燃烧,而工业制造业占化石能源消耗的50%比重是温室气体排放主体,装备制造业过于依赖于传统能源的消耗使用,未能够及时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大力开发或引进利用清洁能源技术和设备,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不减反增,这也是造就我国目环境污染情况严重的主要原因。

四、低碳经济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一)政府完善产业低碳政策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政府要积极完善装备制造产业低碳政策,确保能够给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出政府在市场上的科学引导作用。首先,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和法律法规政策内容,政府部门要制定出先进的税收优惠扶持政策、法律法规监管政策,推动市场资源价格市场化,避免用电差别定价现象的出现,并且要对资源性产品出口取消出口退税的相关政策,引导装备制造企业科学应用清洁能源技术和生产设备。其次,政府部门还需科学引导高耗能产业发展,对某些加工业采取兼并重组方式,这样有利于提高整个产业集中度,协调不同企业之间的工作,实现共享专业化生产利益,有效促进高耗能产业的优化升级工作发展,充分发挥出新技术成果价值。最后,有关机构部门要构建出完善的装备制造业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和监管体系,执法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相关企业能源利用和污染物治理排放展开监督,提高装备制造企业低碳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政府部门要专门设立专项经费与物质奖励④,引导激励高校与企业展开科研合作,共同去研发绿色低碳生产技术与设备,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二)企业制定合理低碳战略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市场装备制造企业必须及时优化调整自身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注重提高自身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装备制造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和条件,合理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特点和市场要求的低碳经济战略。首先,企业要制定出柔性发展战略,将低碳经济管理发展与新兴技术开发研究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企业内部的加工生产、营销管理以及财务管理水平,从而有效降低企业低碳经济战略风险,确保能够及时处理好各项危机。其次,装备制造企业还需制定清洁生产战略。企业要结合不同装备产品生产需求,合理设置污染处理设备,严格督促相关工作人员应用清洁技术,综合考虑到产品的可回收利用,通过清洁技术的辅助应用将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排放量降到最低,同时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率,让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贯穿到整个产品设计加工、污染物治理排放过程中,实现企业绿色低碳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深入改良优化能源结构

基于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要积极改良优化能源结构,打破传统以煤炭为主导能源结构的弊端,朝着节能减排的工作发展目标不断前进。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良好税收优惠政策与价格机制,科学有效地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在各个生产环节中优先采用碳密集度低的清洁能源,充分发挥出优良能源结构效应的正能量。装备制造企业要自觉树立起先进的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正确认识到创新应用绿色低碳生产技术的重要性,装备制造企业要及时淘汰掉那些高碳排放量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聘请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展开对新技术的开发研究,降低企业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⑤,实现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政府要要明确装备制造业的碳排放标准,通过制定实施强制性碳减排政策、价格补偿政策,引导装备制造企业进行能源结构的优化改良,降低企业二氧化塘排放量。

(四)建设企业绿色供应链

基于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政府要加强装备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建设工作,引导广大装备制造企业树立起先进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保证能够满足低碳经济的本质发展要求。首先,装备制造企业要认真做好生产前准备工作,优先选择绿色环保的原材料、设备技术等资源进行采购,企业内部采购人员要切实落实好绿色低碳管理措施,科学采购碳排放量和其他有害物质排放量低的原材料;而技术人员则要正确安装好各项清洁能源生产设备,督促生产人员规范操作。其次,在生产环节当中装备制造企业要督促全体员工合理使用先进的绿色节能技术和设备展开产品加工生产,充分发挥出能源的价值作用,并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避免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最后,装备制造企业要组建起高能力、高素质的绿色生产管理人才队伍,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与到专业的低碳经济管理培训教育活动中,不断提高他们的低碳经济发展管理意识和能力,促使其能够将绿色低碳经济理念融入到各个管理环节工作中,确保实现企业事先制定好的低碳战略发展目标,在最低成本下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五)实现低碳绿色技术创新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必须积极创新研究应用低碳绿色技术,优化改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全面提升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首先,装备制造企业要优化改进内部生产工艺技术,完善各项加工生产设备,确保能够最大化提高产品生产效率,降低能源的损耗利用。其次,企业还需创新构建出“产学研”工作体系⑥,通过加强与当地优秀高校、研究院的合作联系,发挥出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开展创新技术研发项目活动,加大对装备制造业低碳绿色技术的研发力度,促使企业能够拥有自主产权的低碳绿色技术,创造出更多绿色环保经济效益。最后,装备制造企业还需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市场发展要求,合理引进利用各项可再生能源技术,将新能源推广应用在各个生产环节中,降低对传统能源的开发使用依赖程度,实现清洁能源的全面开发利用目标,这样能够避免装备制造业各项生产活动排放出更多的污染物,影响到我国生态环境的和谐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物联网 传感器 RFID 嵌入式系统

2015年10月瑞士达沃斯经济论坛上,谷歌公司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大胆预言,“未来互联网将消失。我们熟悉的互联网将会让位于物联网,生活中的所有东西都可联网。一个高度个人化,人性化和高效率的世界将会到来。”应该说,物联网发展的巨大趋势,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巨头的共识。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其核心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物联网覆盖了可穿戴设备、车联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以及工业互联网等众多垂直应用领域。

一、物联网体系结构

物联网体系结构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1.感知层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智能感知识别、信息采集处理和自动控制。为了对实体物品或外部环境的全面感知,物联网通常需要多种传感器分工协作,来完成复杂、多样、动态的“小数据”搜集。并通过通信模块将物理实体连接到网络层和应用层。

2.网络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递、路由和控制,包括延伸网、接入网和核心网,网络层可依托公众电信网和互联网,也可以依托行业专用通信网络。物联网通过分布式计算、预测性算法来实现对实时大数据的智能处理、应用。

3.应用层包括应用基础设施中间件和各种物联网应用。应用基础设施中间件为物联网应用提供信息处理、计算等通用基础服务设施、能力及资源调用接口,以此为基础实现物联网在众多领域的各种应用。

二、物联网产业结构

物联网涉及的行业、领域太宽泛,技术应用和商业产品非常广泛。物联网产业结构主要分为:物联网制造业、物联网服务业。

1.物联网制造业。物联网制造业以感知端设备制造业为主,又可细分为传感器产业、RFID产业以及智能仪器仪表产业。感知端设备的高智能化与嵌入式系统息息相关,设备的高精密化离不开集成电路、嵌入式系统、微纳器件、新材料、微能源等基础产业支撑。部分计算机设备、网络通信设备也是物联网制造业的组成部分。

2.物联网服务业。物联网服务业主要包括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应用集成服务业以及物联网应用服务业四大类,其中物联网网络服务又可细分为机器对机器通信服务、行业专网通信服务以及其它网络通信服务,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主要包括云计算服务、存储服务等,物联网软件开发与集成服务又可细分为基础软件服务、中间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智能信息处理服务以及系统集成服务,物联网应用服务又可分为行业服务、公共服务和支撑。

三、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互联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我们现在正处于第三阶段开始的关键时刻。物联网现正处于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交汇点上。从工业革命的维度来看,我们正进入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智能生产阶段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从信息革命的维度来看,我们正在迎接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以物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

我国物联网已在公共安全、民航、交通、环境监测、智能电网、农业等行业得到初步规模性应用,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中国物联网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应用需求,开展物联网基础标准体系、关键技术、应用开发、系统集成和测试评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以应用为牵引的特色发展路线,在技术、标准、产业及应用与服务等方面,接近国际水平,使中国在该领域占领价值链高端成为可能。

四、物联网产业发展前景

从全球看,物联网产业整体上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物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将推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一是转变商业模式。第二是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诸第三是触发生产力的跃迁。第四是变革生产关系。未来几年,物联网将迎来井喷式发展。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将使物联网发展优势更加突出,新技术的突破将带来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据IDC测算,2020年全球物联网有望影响的下游市场规模将突破3万亿美元,超过250亿台系统/装置联网,而同时使用因特网的用户总数达44亿人。麦肯锡2015年7月的最新报告则指出,全球物联网有望渗透的下游应用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以前成长达到3.9-11.1万亿美元,达到约11%的全球经济占有率,并与城市管理、生产制造、家庭事务、汽车驾驶、能源环保、物流运输、工作办公、消费结算、个人健康等重要领域结合形成9个千亿级规模以上的细分市场。我国国务院总理在2016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要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在2015年我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达到7500亿元,据国际权威机构估算预计到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

物联网不是科技狂想,而是又一场科技革命。物联网使物品和服务功能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些新的功能将给使用者带来进一步的效率、便利和安全,由此形成基于这些功能的许许多多的新兴产业。在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支撑下,将带领我们进入生产协同、消费共享的全新经济时代。

参考文献:

[1]谷雨.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前景.中国新通信, 2016.

第8篇

和平和发展是21世纪全球公认的时代主题,故而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全球化趋势加剧、科技革命发展的迅猛速度的时代,机遇同挑战并存,港口作为全世界交通的纽带,其发展趋势不容小觑。港口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赢得了“港为城用,城以港兴”、“要开放,先建港”的美誉。当前港口的作用,已远非交通运输这么简单,它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

一、我国港口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港口在建国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规模、经营理念及管理模式都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发展成果不仅将我国跟不上国际经济发展步伐的过去给彻底抹灭,我国港口发展逐渐跟上了国际经济发展的步调,并且在国内大大地提升了港口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推动力并增强了国际上同各国经济来往的竞争力。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体现在各国的经济政治发展框架、及跨国经济发展链条,并且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前社会,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多给了港口一个新的发展需求——航运增长化需要。另外,当前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绝大多数的亚洲国家仍处于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发展中,亚洲地区在以前是公认的原材料出口区域,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亚洲地区已俨然发展成为一个全球的原料进出口地,并且已经可以出口成品,成为世界级的制造工厂,在全球经济贸易中的市场占有率正在急速增大,尤其是中国,在全球化经济发展历程中扮演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实施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中国经济发展引进了上千亿元的外资投入,中国在是世界经济的体系中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产品制造区域,有力的地理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给中国的成品制造带来了契机,快速增长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又促进了原材料及能源的进口及成品出口。

最近的十几年,我国在港口上投资最多、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最快、科技水平及管理能力都在迅猛发展着,中国的港口吞吐量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底,我国的生产性码头的泊位已增至3.5万个,其中有1200个是万吨级以上的码头泊位,尤其是上海、深圳这两大地区的港口,其集装箱的吞吐量已经分别发展到底3位及第4位。国内的港口货物吞吐量,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3亿吨,发展到2010年,已经增至80.2亿吨;而集装箱吞吐量也从1986年的40万TUE发展至2010年的13060万TUE。我国港口的吞吐量在世界范围上已经达到连续6年第一的惊人成绩,这也显示了我国在港口建设上的成果非凡,中国港口业正在逐渐现代化并急速发展。但从港口的发展需求方面上,我国的港口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港口建设中的基础性设施存在明显的结构型矛盾。首先,港口的总体通过力明显欠缺,比如2001年港口的通过能力同实际的通过量只有1:1.07的比例;其次,当前我国港口中主要以中小泊位为主,欠缺大型的专业化集装箱、原油及矿石等深水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的泊位仅仅占据了15%;再者,港口的航道存在水位不足,对大型的泊位发展需求存在极大的阻碍;最后,铁路、水路及公路等存在疏运系统不顺畅的问题,对港口功能的实现及扩展极为不利,甚至是阻碍。上述这些情况的存在,主要同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来源有关。当前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来源主要是向货主征收的行政性规费,而在各级政府中也没有专门且固定的资金渠道,这些对我国的港口性建设的发展形成了阻碍。

其二,港口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管理水平也有待改善。我国港口建设一直处于政企结合的方式发展,直到2002年,才开始规划完全式企业发展,港口体系中仍旧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关系理顺、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完善以及国际竞争力等方面。

其三,港口建设的投资数额大、周期长,建成之后短时间内无法改变,故而风险大。港口建设同环境保护、风险规避等因素的合理搭配,已经成为我国港口经济可持续建设中的前提问题,必须得到有效解决。

二、港口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环境分析

第9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理论基础 经济学价值

人类在数千年的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获取了大量的利益,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社会经济显著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终于意识到人们在人士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却对整个世界带来了灾难性的不可逆转的改变。新世纪以后,低碳经济的概念被提出,全球范围内对此以一种惊人的一致态度,使其获得广泛的认可和发展。但是不可否认,当前的低碳经济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尽管有一些尝试,但是并没有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实践活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低碳经济概述及理论基础

低碳经济的概念于2003年提出,当年,英国的首相布莱尔在白皮书中称英国到21世纪中叶将成为低碳经济国家。联想到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地,以及伦敦被称之为“雾都”,这一概念又英国首先提出也不例外了。书中称,低碳经济是节能减排与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研究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出巨大财富之间的平衡,但是却没有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英国的低碳经济理论是片面的、有缺陷的。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磨灭这个概念本身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其并不是凭空创造的概念,而是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论基础的。

首先,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之一。可持续发展尽管在我国当前处于指导性政策理论的地位,但是其实这种理论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诞生了。人们在彼时就已经开始思考人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对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联合国环境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其次,循环经济学理论。从某种程度上看,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类似,但是二者还是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比循环经济的范围要更广,循环经济特别强调物质的流动性。循环经济指的是力图使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循环式的流通。

二、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所在

首先,低碳经济能够极大缓解当前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有人可能认为,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矛盾不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恰恰相反,其完全可以放置到经济学的范畴内进行考量。例如,利用低碳经济理论,就可以极大限制国与国之间的碳贸易,从而使环境问题有效解决。

其次,低碳经济符合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仅仅为当代人的生存环境考虑,还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经济发展。高碳经济在当前就已经显现出弊端了,持续下去将会进一步压缩子孙后代的发展空间,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低碳经济能够有效地在很多的领域改变宏观和微观的经济结构。举例来说,传统的经济使人们在消费时注重物质性的享受,这种情况下仍然不可避免地加大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低碳经济是人们开始转向精神领域的享受,极大地限制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我国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我国当前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有了不错的成果,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彻彻底底地将低碳经济落实到国家强制力的层面上,以实际行动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其次,相关的政策和行政权力的行使落到了实处,真正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国家财政专门设项目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环保企业进行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对于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和行业进行政策上的限制;再次,在社会建设和城市建设方面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生态环境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最后,拘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的原因,在短时间内,高碳经济的发展总体趋势暂时无法改变,以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现状还将持续很长时间,低碳经济的任务还比较重。

四、结语

其实在低碳经济的概念一经提出,我国一直是持支持的态度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仍然是绝大多数地区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经济的发展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仍然是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重要任务。我国当前的低碳经济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得以构建,各种保护环境的措施也已经在落实,但是比较起发达国家,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未来低碳经济还将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去做,未来我们应当做的是不断充实相关理论,并且切实应用到实践中去,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坤民.中国走低碳发展之路:必要性和可行性[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赵一平,孙启宏,段宁.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响应关系研究-基于相对“脱钩”与“复钩”理论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