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思想政治教育课课件

时间:2023-08-25 16:55:03

导语:在思想政治教育课课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思想政治教育课课件

第1篇

〔关键词〕技校 思想政治课 教学实践 思考

“适应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通过职业学习,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向职业生涯发展,促进其就业成才。学生毕业后将直接面向社会,走向社会选择职业;就业、择业、创业就是中职生的最终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职生的职业精神,包括对职业的态度、观点、理想、道德、责任等。中职思想政治课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对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担。技校思想政治课的基础目标应是通过教学促使中职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培养健全的人格。中职思想政治课具有以下特点:

1 思想教育性

中职思想政治课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2 人文综合性

中职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秒,涵盖较多学科知识,共同发挥对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的作用,对培养人文素质、弘扬先进文化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实践育人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要通过参与式、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进行自主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课堂教学难,教育实效不显着等现象。主要原因是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整体偏低,中职生几乎都是没有考上普高的落榜者,综合素质不高。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差,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态度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机缺失,课堂上打瞌睡现象。学习态度不端正造成学习成绩较差。二是思想松散、行为习惯不良。中职生处在青春转折期,往往意气用事、我行我素,容易受外界诱惑,经常上网吧、玩电子游戏,甚至出入娱乐场所,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习惯。中职生整体缺乏理想追求,缺乏自制力,不遵守校纪校规是常有的事,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三是自信心不强,心理素质较差。中职生大多是特殊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常受家长、老师批评。自尊心常受打击,心灵容易受创,自信心普遍不足。普遍具有失败心理,对前途感到悲观迷惘,常引发自卑、少言寡语、孤独甚至自闭等心理,由此产生对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的抵触情绪,把读书当成“混”日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容易达到教学目的,常感到“黔驴技穷”,更没有成功感。因此,面对学生实际,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开展道德、理想、行为养成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当然,中职生也有优点,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心理调适能力较强,较多地接触社会,动手实践能力更强。那么,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以求达到教学目的呢?

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教师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课程内容,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教育理念方面,教师普遍存在教学观念陈旧,没有做到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中职生的整体素质不高,致使教师没有做到公平教育,极大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有的教师不注意加强业务学习,教学效率低下。因此,要提高中职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显得更加重要。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改变思想政治课的“灌输”、“说教”的传统教法。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要求对各自提出的不同问题通过亲身体验、研究,获得感性的认识。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对学生而言开拓了视野,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塑造完美人格,以实现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

二是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深深影响着课堂教学,致使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上思想政治课觉得没有意思。学生上课不配合,教师自言自语,像是对牛弹琴,教师倍感无奈。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改革教学方法。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授的弊端是以教师为主体,师生缺少互动,沟通较少,是一种“填鸭式”方法,导致学生兴趣在课外。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是一个普遍现象。针对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兴趣教学法就是一种必然选择。兴趣教学要求教师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需要的满足,是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2篇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训练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是以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据的,职业教育的个性特点不能直接得到体现。虽然职业教育在理论和政策上毫无例外地坚持“德育为先”,但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不能直接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前提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为此,开展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如何在实践教学中体现职业、专业特色,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

1.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基础薄弱

由于高职学生的高考分数偏低,相对于其他层次的大学生而言其知识面较为狭窄、单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受市场经济的不良影响,自身道德修养较差,缺乏公德意识,拜金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又因为是专科文凭,面对“就业难”的问题,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目光短浅、心灰意冷、缺乏自信心、自卑心理极为严重,从入校伊始,有的学生就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心理极度空虚、胸无大志。还有一部分学生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无所适从,缺乏积极向上、勇于拼搏、开拓的精神,缺乏责任感、使命感等。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

一是教学内容无法吸引学生,课本部分内容中学就学过了,且书上说的内容大部分在新闻广播中就了解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专业无关,不是生身立命之本;二是教学方法陈旧,主要采取“灌输式”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三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明显的应试特点,似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为了考试。于是,考试越来越被强化,考试强调死记硬背的内容多于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思维训练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培育的功能越来越弱化。四是教师科研素质较低,不能把理论和事实进行较好的结合,过于依赖课本。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措施

1.加强教学研究

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重是事实,所以依靠单兵作战效果不好,应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将教学内容分若干教案,同头课教师每人一部分备课,拿出教案,教学案例,教学课件和说课稿,利用教研时间进行交流,做到每个教案都是精品。此外,组织有效的说课,也是加强教研的好方法。

2.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让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别处”的低效的上课方式,可以预先把每章的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以及运用本章知识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发给学生,以便学生做好预习,思考问题。在课堂上,教师简要强调知识点,然后转向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一些问题、观点或案例,在全班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各种思想得以交流,不同观点彼此碰撞,在相互比较中,学生的思想见解得到丰富,探究意识得到强化,思考能力得到提高,参与性得到增强,教学目标自然也得到顺利实现。

3.落实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铸造人才的大熔炉。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能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青年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得不很理想。通过社会实践,可以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让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得到巩固和提高。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加深和巩固原来在理论上的模糊认识,使理论上的欠缺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从而加深对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消化。学生只有走出去才能了解社会,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也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学校要立足于长远,教务处、学生处、政治课教师要紧密配合,采用尽可能多的方式让学生接触社会,如带学生去工厂实习,要求学生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并写社会调查报告等。教务处根据实践成绩给予学生一定的学分奖励,并且将实践学分与平时考试成绩相结合,共同作为政治学科的评分标准。

4.改进教学手段

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须找准切入点。目前,有些高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得过且过,综合能力低。究其原因,就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了方向。因此,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举措之一,就是要注重学生的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教学中通过大量实例告诉学生怎样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通过饱含深情的教学,利用大量真实故事和自己的人生感悟在每节课都缓缓道来,润物无声,引起共鸣。思想政治教育切忌假、大、空。教师应尊重与关心学生,和学生多交流沟通,了解他们思想动向,在生活上关心。在专业上帮助,在课堂上给予尊重。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师生关系。

第3篇

如何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是一个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大局和发展前途的基础性课题。在这个十分重大的课题中,如何理解问题意识、学科意识及其关系,如何理解学科定位、学科性质及其关系,如何理解学科边界、学科交叉及其关系,这些对于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是,学术理论界的相关研究仍存在诸多疏漏或薄弱之处。有鉴于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应当准确廓清问题意识和学科意识,也应当精确甄别学科定位和学科性质,还应当正确厘定学科边界和学科交叉。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科建设;学科自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必须自觉坚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和自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积极而持续地建构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色、风格、气派,并且以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科学化、整体化、规范化、内涵化提供切实可行和切实有效的理论导向与实践指引。其中,如何理解问题意识、学科意识特别是它们的关系,如何理解学科定位、学科性质特别是它们的关系,如何理解学科边界、学科交叉特别是它们的关系,这些在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从学界的现有研究来看,一方面,诸多专家学者虽然不同程度地有所探讨,但思辨的宽度、高度和深度均较为欠缺;另一方面,既有的研究成果仍不乏思路上的凌乱、理解上的误区、观点上的论争。这种状况对构思和践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前进步伐造成了明显的制约抑或束缚。正因为如此,专门撰文对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进行深入追问和集中探讨,不仅尤为重要,而且极为必要,而这应当准确廓清问题意识和学科意识,也应当精确甄别学科定位和学科性质,还应当正确厘定学科边界和学科交叉。

一、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应当准确廓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意识和学科意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程中,高度重视问题意识和学科意识,理性塑造问题意识和学科意识,持续强化问题意识和学科意识,积极运用问题意识和学科意识,这些历来是一种优良的传统和宝贵的经验。但是,在学术理论界,问题意识和学科意识仍经常被混淆甚至误用,这主要是由于理论研究的严谨性和深入性仍然不够。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对的是新的形势、新的阶段和新的要求,更加深入地廓清问题意识、学科意识以及这二者的内在关系,对于进一步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来说,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方略和非常有效的重要举措。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意识。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看,问题特别是那些基本问题或主要问题是学科建设状况的一种综合反映和重要体现,因而可以这样说,问题往往是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强大引擎。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不断发现学科问题、勇于直面学科问题、认真剖析学科问题、有效解决学科问题的复杂过程。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之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原本就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如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要想增进其学科自觉,自然需要积极地倡导问题意识并真正贯彻和持续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意识,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诸问题的能动性应对,包括敏锐发现问题、及时聚焦问题、科学反思问题、妥当解决问题。当然,按照学理逻辑来说,只有那些具备科学性的问题意识,才能真正算作问题意识。此外,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整个过程来看,问题意识既需把握其现实,又需前瞻其趋势;既需观察其纷繁复杂的现象,又需熟谙其内在的规律;既需着眼其宏观全局,又需考量其微观局部。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问题意识的萌发、形成乃至成熟,还应当综合地运用整体思维、审慎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协同思维。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来看,问题意识事实上是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建设和优化发展,积极查找其中的问题进而探索这些问题之解决方案的省思理念、自觉意识、进取态度和理性精神。由此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及其问题意识,必须“切准‘真’问题、聚集‘大’问题,回应‘新’问题、重话‘老’问题”。[1](p46)首先,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真”问题,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领域内那些确实能称之为问题的问题,这种问题是真实的问题而不是虚假的问题,这种问题是本质的问题而不是表象的问题,这种问题是“科学”的问题而不是“非科学”的问题,这种问题是真正具有理论意义或实践价值的问题。其次,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大”问题,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或实践问题,这种问题通常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问题、关键问题、复杂问题或者深刻问题,这种问题往往事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根本或全局。再者,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新”问题,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在某个阶段内或者在某种条件下凸显出来的崭新问题,这种问题应当予以及时关注并且在一定期限内亟待研讨,对这种问题的解决还必须注重时效性。最后,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老”问题,指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长期存在或者经常出现的共同问题,这种问题通常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诸问题中具有基础地位,往往难以凭一朝一夕之功就得到解决。值得强调的是,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而言,“真”问题是“大”问题、“新”问题、“老”问题的前提和基石,即是说,只要不是“真”问题,“大”问题、“新”问题和“老”问题也就必然不能成立。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难点问题,也都应当重点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学科建设所关切的问题图景。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意识。

学科意识是学科建设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和不容忽视的内在要素,是正确解答学科建设诸种问题的关键所在。总体而言,学科意识是关于如何成为一门学科、学科现在怎么样、学科应当什么样的科学意识。有没有学科意识以及学科意识是否成熟,是判断学科建设状况乃至学科状况的基本标准和主要路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要想增进其学科自觉,必须把学科意识作为最为基本的重要遵循。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意识指的是在具备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一种“学科性认知”,它囊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归属、学科边界、学科使命、学科属性、学科规范、学科特色的整体认识,这种认知应当贯穿、规约并且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整个理论谱系和全部实践活动。正因为如此,如何自觉遵循和严格维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意识,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层面的基本论题,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的重点课题。此外,还需强调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一方面,学科意识建立在学科共识的基础之上,没有基础理论、研究范式等方面的共识,不会形成真正的学科意识乃至学科自觉;另一方面,学科意识特别是学科自觉一旦形成,会更加显著地构建和维护学科各方面的共识。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意识不仅包含着并且还体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认同意识、归属意识、关爱意识、责任意识。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方面,这些值得珍视的意识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中的全体人员,都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看作共同家园,都应当自觉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增强学科自信,维护学科立场,遵守学科规范,爱护学科形象,提振对学科的归属感和学科建设的责任感,并且以实际行动来提升学科的实力和影响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休戚相关。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明晰地理解了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的内在关系,势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产生积极的增进作用。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虽然有明显的区别,但它们构成一种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互动型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首先,问题意识必须以学科意识为前提,问题意识同时还必须严格遵守学科意识,而且问题意识必然要彰显学科意识;其次,学科意识应当规导问题意识,学科意识还可以催生问题意识,学科意识借助于问题意识而不断成熟和完善;再者,值得强调的是,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意识,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意识,都分别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因而也会各自处于不同的层次水平,但总体而言,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的发展阶段或层次水平也都是相互制约的,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这即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应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洞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性、遵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规律性,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意识和学科意识的必然要求。由此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同时树立问题意识和学科意识,不仅要对它们进行整体地考察,而且要对它们进行系统地统筹,从而使它们协同起来。不妨在此打个比方,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而言,问题意识如同助推器,学科意识则好比是方向盘。具体讲,没有助推之力,则难以前进;而没有方向之导,前进就会面临重大曲折甚至坠落到深渊。因此,毫无疑问,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如果同时兼具积极的问题意识和自觉的学科意识,那么就会促使学科建设的整体布局和具体举措更加优化,从而提升学科建设的能力、成效和水平,进而使学科更有作为。

二、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应当精确甄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定位和学科性质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诸研究之中,学科定位和学科性质问题一直都是重要的热点和前沿。总括而言,学科定位和学科性质不仅是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什么学科”的逻辑基点,而且是认识“建设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怎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根本出发点。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定位、学科性质必然与学科自觉息息相关。换句话说,学科定位和学科性质事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立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立场,而这又关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何以存在以及如何建设等问题。但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定位和学科性质问题,学术界仍存在诸多认识上的分歧和不甚合理的阐释,因而亟须予以科学地甄别和澄清。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定位。

任何一门学科得以开启建设并且能够有效地推进建设,其基本前提就是这门学科形成了精准的学科定位。这一前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来讲,自然也不会例外。不仅如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诸理论和诸实践中,学科定位问题应当被列为首要的基本问题。即是说,“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旳逻辑起点。”[2](p8)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究竟应如何定位并且究竟应定位于哪个位置,这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方向、理路和成效。由此可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定位,如同要探寻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风向标、导航仪、定位器,而这是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的根本要求。想要科学探索并且深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定位问题,首先应该明确“学科定位”的基本内涵。那么,什么是学科定位呢?学科定位,指的是确定某门学科得以成其为学科的各个根据,这不仅需要明确这门学科在相应学科门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需要甄别这门学科的性质和特色,从而揭示这门学科的建设战略、建设举措和建设趋向。对于刚刚成长起来并且正处于关键发展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只有明晰了自身的学科定位,才能有效而持续地增强学科建设的方向感和自觉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定位是一个涉及诸多理论内蕴和实践要求的复杂命题,因而需要系统而全面地把握诸多方面。换句话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要明确其学科定位,关键在于找准用之于学科定位的参照坐标系。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归属、边界、属性和使命理应是这个坐标系中最为基本的坐标。概略而言,这些最为基本的坐标可以进一步归结为两大坐标轴线:第一坐标轴线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做什么的以及应当怎样做,第二坐标轴线则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建设什么以及应当如何建设。在这两大坐标轴线上综合求解最优化的坐标点,是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增进其学科自觉的重要任务和基本途径。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性质。

某一门学科的学科性质指的是这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质的规定性,任何一门学科都凭借其学科性质而确证自身的学科立场和学科特色。具体而言,学科性质是一门学科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殊属性,它不仅贯穿于这门学科的方方面面,而且深深地融合于这门学科的建设之中。因此,唯有找准学科性质,才能为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奠定深厚而坚实的根基。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论,要找准学科建设的学科性质,首先要找准学科的性质,而这先要找准学科归属。从学科发展历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曾归属到教育学门类,也曾隶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2005年,在法学门类中的理论一级学科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二级学科地位正式确定,这是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的首要前提,从而也是正确把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性质和方向的首要前提。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对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予以认真学习和严格贯彻,而这也是增进学科自觉内在而必然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极富政治性特别是意识形态性。首先,“倘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具有政治性这一显著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p43)正因为如此,“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4](p38)也就是说,能否坚定不移地护持好正确的政治方向,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成败兴衰。其次,服从并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积极开展党和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的教化,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应自觉担当的学科职责。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存在、建设和发展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更进一步讲,正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而又必须回归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学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弘扬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所蕴含的根本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是其根本属性”,[5](p33)即便如此,正如有学者所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仍存在“刻意追求所谓的‘纯学术’、‘纯科学’以及‘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性’”的情况,[6](p51)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政治性、旗帜鲜明地体现意识形态性,积极而有效地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素养,不断巩固党和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阵地。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必须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立场、中国特色,而且还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话语、中国气派,而这些也都是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定位与学科性质不可割裂。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增进学科自觉,必须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定位与学科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概略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定位与学科性质,不仅相互联系,而且相互制约。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一方面,学科定位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还是学科性质得以生成的必要基础和关键根据,因而要想准确把握学科性质,必然要考察学科定位;另一方面,学科性质受到学科定位的规制,学科性质同时又是学科定位的内在依据和基本表征,因此,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其建设的学科定位时,可以借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的识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定位与学科性质是对立统一的,因而切忌把这二者割裂开来看待。客观地讲,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来看,其一,倘若脱离学科定位,学科性质就无所依归,甚至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偏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正轨;其二,倘若违背学科性质,也不会有真正科学的学科定位,从而极有可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引入歧途。总而言之,要想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驾驭好并且建设好,必须既明确其学科定位又明确其学科性质,同时还必须使学科定位与学科性质真正实现内在的协调和有机的统一。正是在这种景象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也就能够随之增进了。

三、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应当正确厘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边界和学科交叉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里,一系列学科边界不清、学科交叉混乱的现象屡见不鲜。正因为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边界和学科交叉,仍然是亟待深入探究的重大问题和复杂难题,该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讨和实务活动中受到了广泛关注,但至今仍处于讨论和争鸣之中,尚需更加系统和全面地省思。只有科学厘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边界、学科交叉及其相互关系,才能切实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这是毋庸置疑的重要规律。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边界。

学科边界,是一门学科得以存续并且明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标志,规定着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学科归属、学科术语。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边界,否则,任何一门学科就不能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独立学科。正因为如此,厘定学科边界是任何一门学科得以有序建设和有效建设的前提条件。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一门无所不包的学科,也必定不存在一门无所不能的学科。依照此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能“包打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并非是什么都能往里装的“筐”。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时,其学科边界不能无限制地延展以至于漫无边际。换言之,有了清晰的学科边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才能守好界,也才能把自身肩负的学科职责实实在在地履行好,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专业化水平,而这当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及其学科自觉的内在蕴意和生动展现。如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予以横览抑或纵观,刻意忽视、随意模糊甚至完全脱离学科边界的现象仍然不难发现并且依然比较明显。比如,盲目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域的现象,严重背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框架的现象。再比如,“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的现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现象。对于这些痼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对其及时采取明确的治理措施。那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时,其边界究竟应划定在哪里?其边界究竟应该如何划定?简而言之,这需要制定一个深思熟虑的科学方案,该方案应始终秉持这样一个核心主旨和根本结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边界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边界,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边界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畴所构筑的辖域。对此还需注意的是,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实践活动又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因而理论不一定总能及时地概括或完全地反映实践的状况和要求,如此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边界归根到底还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范围来判定。换言之,凡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无关的,就一定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之内的,也就一定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之中的。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从根本上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定位、学科性质、学科使命、学科功能、学科范式、学科特色,而它们共同展现并共同限定的范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遵照和护卫的边界。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必须植根于自身的学科边界并且应当在这个学科边界中不断成长和逐渐成熟。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交叉。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任何一门学科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正因为这样,学科交叉的缘起以及核心目的,恰好就在于它试图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合理交叉来弥补单一学科的不足之处,从而有效破解单一学科理论构建或者单一学科实践发展过程中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体而言,学科之间的交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深化学科交叉领域的综合研究、完善学科交叉的理论架构,而且有利于增强交叉中的各学科的创新能力以及生命力。如是而言,适应客观需要的学科交叉对于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具有显著的成效,从而为学科的不断发展增添了非常重要的源泉。正因为如此,想要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必然不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学科交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诞生之时起,就具有非常突出的学科交叉特征。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应当积极而辩证地运用相关学科所创造的成果资源和所奠定的知识基础,这些成果资源和知识基础或多或少地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这样或那样的丰厚滋养。具体而言,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总体的现实境况和内在的发展趋向来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恰如其分或者恰到好处地实施学科交叉,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其建设的视野,也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其建设的理据。值得一提的是,在回顾并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程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学科交叉所发挥出的巨大效应。即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史上,一批又一批具有诸如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背景的人才,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勤奋耕耘,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最终创立以及飞跃性发展做出了卓越而宝贵的贡献,而他们之所以能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那些贡献,其实还是在于他们很好地培育和遵循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看,学科交叉依然具有客观必然性,并且已然是一种潮流,但是在学科交叉的过程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囫囵吞枣、简单拼接、生搬硬套、主次颠倒、削足适履、喧宾夺主等情形,因而不仅难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的内在含义,而且难以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举例来说,由于一些学者未能真正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结合点和分界点,以至于他们在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时,表现出了机械拼盘式而非实质对接式的借鉴、外在依附式而非内在交融式的借鉴。总之,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学科交叉,关键在于把握“跨度”或者说“交叉度”,既要避免学科自身过分膨胀而成为“大杂烩”,又要防止学科自身被异化、被消解、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学科交叉往往涉及概念、理论、视阈、方法等,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开展学科交叉,要注重开掘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路径,从而创生更加贴切的学科范式,建构更加完善的学科体系,夯实更加坚固的学科根基。只有把上述两个方面协调好,才能真正地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边界与学科交叉辩证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仅应当从理论上而且应当从实践上透彻地把握学科边界与学科交叉的统一性,而这无可争辩地有益于增进学科自觉。事实上,学科边界不等于学科壁垒或者学科藩篱。倘若认为学科边界就是要封闭学科,并且试图固守这种封闭,那么这就是一种危害学科建设的愚昧和禁锢。要是不清除这种愚昧,要是不挣脱这种禁锢,受其危害的学科一定不会有光明的前景和远大的前途。由此可见,学科边界与学科交叉直接涉及学科的独立性和学科的开放性。如是而言,一方面,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时,厘清其学科边界,并非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完全封闭起来,并非要排斥人类学科生态中既有的有益观点,而是要科学整合多学科的有益资源和宝贵营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应该在学科交叉过程中迷失自己甚或失去自我,而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可封闭自守、闭门造车、孤芳自赏,而应当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扬长补短。学科交叉既不是简单的学科之间的观点叠加,也不是机械的学科之间的方法拼凑。学科交叉的本质其实在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汇聚乃至协同创新。学科交叉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跨界”行为,但它必须要以一定的“学科疆界”即学科边界为前提。与此同理,在学科交叉这个过程中,一定不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含混甚或混同,因为这种含混或者混同实质上属于漠视、消解甚或失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特质的做法,因而要对这种做法时刻保持警惕并积极地采取行之有效的规避措施。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学科交叉,首先应当澄明并且必须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边界,在此基础上并且以此为前提,妥善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时方方面面的关系,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的适度张力和内在秩序,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体性和独立自主性,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质和品格,进而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维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美好声誉。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一种生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规律的实践活动,还是一种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贡献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专业建设等各个方面,从而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路径。当前,历经30多年辛勤探索和不懈拼搏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都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和攻坚时期,都正处于至关重要的历史节点和发展阶段,从而面临着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学科建设任务,因而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于学科的认知,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的水准,进一步发挥学科本应有的功能。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树立起学科自觉并且使之日益牢固。在此要义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意识、学科意识、学科定位、学科性质、学科边界、学科交叉,无一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最为基本的理论与实践课题,不仅极为深刻地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极为紧密地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内在地贯通和融合在一起,从而成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无可替代的基石。一言以蔽之,只有不断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学科自觉,才能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好,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在新的学科进程中得以接力奋进和开创未来的重要前提与重大任务。

作者:郭绍均 单位:兰州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2]吴潜涛,张新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与定位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4,(5).

[3]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及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

[4]冯刚,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30年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

第4篇

一、培养学生乐观而稳定的情绪

乐观而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情绪是一个人内心体验的流露,它反映一个人的心境,体现一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态度。中学阶段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一方面,沉重的学习压力,激烈的班内、校内竞争,使他们的心理超负荷;另一方面,又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灵的悸动,使他们茫茫然无所适从。因此,中学生的情绪有发生快、变化多、控制差等特点,很容易出格或失常,甚至形成孤僻、郁郁寡欢的性格。

如何培养中学生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也是我们政治教师所要探讨的一个课题。下面就以初一年级的一位政治教师虚拟的相明同学给映映同学的情书为例。

“我们在一个班上相处一年多了,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聪明、热情、乐于助人,你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常令我心神不定,我真喜欢你,星期五下午没有其他活动,你在校门口等我,咱们出去聊聊好吗?请不要让我失望。”

教师首先对上面虚拟的教学案例进行宣读,接着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假如映映将信交给老师,并不再理相明,这对他今后的学习生活会有什么影响,他应该怎样对待映映?”、“假如映映接受相明的感情,从此两人密切往来,你认为这样对他俩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最后给学生留下作业:“如果你收到了同学的情书,你会怎么办?”、“当你陷入单相思时该怎么办?”本来早恋是学生最敏感的话题,但在教师营造的宽松、自然的氛围中,学生敞开心扉进行讨论,一些受早恋困扰的同学,通过这节课,也许会豁然开朗,心情就像雨后彩虹般灿烂。教师可通过恰当地诱导,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活动,强化学生健康的行为方式。另外,政治课中还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教育学生要保持心情舒畅、积极乐观,努力消除紧张感、顾虑心、嫉妒心,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学习,以勇敢的精神战胜困难,让轻松愉快伴随着自己的人生。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表明了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的程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独生子女、社会单亲家庭的骤然增加,学生自私、自利、封闭、排他、孤僻的性格突出,使得许多学生的人际关系紧张。初中《思想政治》第二册,整册内容其实就是讲学生如何交往的问题,作为教师应首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好的人际环境中陶冶自己、发展自己;同时,应充分利用课后的阅读材料,通过一个个故事的评述,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悟,每课课后又都设有“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栏目,如第一课《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可以开展一次“我为同桌找优点”的活动,每一位同学都尽可能多地去发现同桌的闪光点,并把它们认真记录下来。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和他人,从而改善同桌关系、同学关系,形成愉悦的学习环境,这种做法比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三、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其特征是变化快、发展迅速,这就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必须跟上这一时代的步伐。否则,谁不能及时适应这一变化发展着的社会,谁就难以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和生存。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对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对中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可以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社会现实光怪陆离,变化多端,要求中学生懂得取舍,学会适应,比如,电脑的普及、网吧的出现、手机的流行等,或多或少地冲击了当代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常听到学生或班主任老师说,某某同学上课打瞌睡或无精无采是由于整夜玩游戏;一到电脑课,学生便欢呼雀跃,上课时,只要一涉及电脑或网吧的话题,则众学生都眼睛发亮,注意力200%集中,而家长、教师们则畏网如虎,谈网色变。如何使学生用好电脑这把双刃剑呢?在政治课上,通过多媒体播放正确使用电脑的资料,让学生看后分组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懂得取舍,然后由教师概括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及如何趋利避害,使学生对电脑、对网吧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学会与他人相处、与社会相处。

第5篇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我建议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之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

一、从现实生活寻求学生心灵的震动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设置问题时,我选取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背景材料。有时利用乡土案例,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乡土案例由于发生在本乡本土,有的为学生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在时空上贴近学生,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联。因此,教师要适时地利用乡土案例,引起学生更多的关注,并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求知欲,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感悟到生活处处有活例,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要让大多数学生在每一门学科中都有少量的高峰体验,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都寻求对自己的价值的积极认可。”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才能把学习中的被动变为主动。教师可通过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来达到此目的,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快乐地学习、生活。

二、在和谐课堂中激发师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不仅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在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课堂气氛严肃、刻板沉寂。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就相应地被规范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而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是发挥不出来的。所以,一定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创造一种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上思想政治课时,充分运用体态语言来传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点的强调,同时也运用肢体语言和情态语言来表达教师对知识、对学生、对课堂的情感。在语气上,通过轻重、缓急、抑扬、快慢等变化进行教学,在语态方面,以平等方式、交谈方式进行情感教学,体现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在其乐融融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被激发出来,主动性自然被发挥出来,也就不再有思想政治课毫无生趣的结果了。

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对什么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不再满足于是什么,而要深究为什么,因而老师在教学时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布惑巧设学习障碍,干扰学生,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辨,“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下,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完成创新过程。

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最直观可行的工具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并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将可以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可见,在现代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开放性。要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除使用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教师还要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景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生涩与呆板,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在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踊跃发言,激烈讨论,积极参与到教与学中来。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这个教学要求提供了最为便利的条件和平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对教材的内容给予适当的简略或补充,或展示有关最新最热门的讨论观点及意见,这样既讲授了课程内容,又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既讲授了必修内容,又扣住了时代脉搏,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四、与班会课有机结合,使知识真正落到实处

新课标既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传授培养,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根据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把课堂当成学生成长的乐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和平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机地结合班会课,使知识教育结合实际生活,落到实处,发挥出实效。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到政治教育的实用性,又能带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实际生活中更能体现知识的价值,以及运用知识的乐趣。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实践;问题;策略

我们都知道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对高职院校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必须给予其足够多的重视。可现实却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忽视,教师队伍专业技能的参差不起,学校的思想道德政治素养建设的严重滞后,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素养的严重下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正本溯源,探索出一种较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模式。下文我们将结合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实践存在的实际问题,来探讨下一步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实践的策略。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素质的参差不齐

众所周知,现阶段大中专院校的扩招力度不断加大,学校的学生人数不断攀增,而优质的教师资源却日益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作为历来不被重视且日益被边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面的教师资源也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自身的知识素养不够,教学方式呆板单调,学生的课上的学习积极性不高。2、专业内部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不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欠缺,并且对于未来的自身发展没有明确的定位。教学模式的老套,形式化的作风严重,理论严重脱离实际,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另外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过度的注重自身专业课等课 程方面的学习,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并没有很大的学习 兴趣,他们认为自己只要学好专业相关的课程就好了,其他 的课程并不重要。还有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多元价值观以及功利主义盛行,也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教与学两方面的思想和行为。

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实践策略初探

1、创新教学方法

在充分了解了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尽可能创造出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程自身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升教学的效率。

我们可以尝试案例的教学方法,将课本的教学内容和相关的案例进行结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帮助学生们对于课本的理论内容能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根据课堂中所学的内容与理论进行分析,使得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得到更好的巩固,让学生不仅“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2、创新教学实践手段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教授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转变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课堂理论的理解程度。将多媒体 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合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各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联动性

3、改进教学实践中的考评机制

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特殊属性,要放弃传统的以成绩考查为主的考评方式。要把平时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出勤情况、参加活动等的情况综合起来,并且把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多元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综合考评体系。让学生不仅重视学科的成绩和分数,而且更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特性,重视学生个人的道德等的综合素养的培养和考查。

4、突出思政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具有很重的理论性的色彩,但所有的认识的归宿都是实践。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必须把实践性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过程的始终,不仅是在课堂上,也要把理论联系实际延伸到课堂外。将课本的内容与社会的实际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由式的讨论,锻炼学生们理论的使用熟练度。并且我们的思政教育理论的教学者在教学中应该从不同角度准备现实的分析材料,深度锤炼学生们的理论分析的灵活度。我们作为该课程的教学者必须要让教学内容更能体现时代精神,提高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真正变成一门对社会有巨大作用的社会科学。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及时收集整理社会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定期召开学生干部座谈会,收集整理学生提出的和课程内容有关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纳入教学中,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3 总结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获得迅猛发展,但在教育改革方面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的探索方面。本文就结合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借鉴一些成功的实践成果,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努力探索一套适合高职院校特色和高职生成才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创新式的教学实践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作为一线工作者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其他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朱振玉.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05:16-19.

[2]王瑞香. 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性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10,18:102-103.

[3]闫颖.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J]. 改革与开放,2010,24:189+191.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困扰“思政课”教师的难题。近几年,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实际出发,采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方式,形成具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取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希望和专家同行共同探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与课堂教学相比,教师整体把控社会实践教学的能力比较薄弱

社会实践的投入程度主要取决于学生,而个体之间的素质、基础和能力差异较大。比如有的学生深知社会实践教学的意义,对其有浓厚的兴趣,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乐此不疲,制作调查问卷,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制作演示PPT,累计投入的时间超过一个月,得到的调研数据和相关论文都具有参考价值和创新性。但有的学生则对此敷衍了事,投入的时间至多一个星期,实践报告的认真程度和原创性明显不足。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教学中,教师更多的角色是是辅助督导,参与程度相对比较低。

2.学生社会实践教学中个人项目雷同的现象比较严重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由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组成,各占总成绩的50%。集体项目主要是调研类的项目,根据各个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统一确定题目;个人项目则包括影视观赏、名著选读和公益活动等形式,在影视观赏中选择《建党大业》和《建国大业》等影片的学生较多,撞车现象比较严重。教师可以集思广益,在学生选报题目的时候提供更广泛的参考范围,尽可能让学生尝试多种题材、多种形式,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开拓视野,努力创新。

3.社会实践教学容易成为一个和课堂教学脱节的孤立过程

“概论”课和社会实际联系最为紧密,比如,社会保障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科教兴国问题均和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自身利益联系紧密,通过精心设计,把社会实践教学与社会、国家、学生自身实际结合起来,使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辅相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通过社会实践,获得相关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对学生是一种锻炼,对教师科研工作也是一种辅助和积累,事半功倍。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甚至有的教师提出社会实践教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随机性,应该取消。但笔者的教学体验表明:社会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多方面的能力,有益于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1.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专业和技能培养的黄金时期,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希望能亲身体验和感受社会。因此,创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学以致用,这是学生转化其知识和能力最有效便捷的方法和途径之一。笔者在带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反映在校期间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非常珍惜,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收获,对自己将来求学和就业能有所帮助。

2.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

在社会实践教学中,从选择题目、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到成绩评定,都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自己组成的4-5人的实践小组中,各自担任自己适合的角色,实干者、协调者、创新者和推动者各尽所能、各司其职。为学生提供一个分工合作的体验机会,让学生了解自己,明确定位,其意义远胜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本身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3.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相互教育

社会实践的整体过程主要是学生主导,社会实践最终环节是由学生统一展示成果,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控社会实践教学质量。在这个环境和氛围中,在共享成果的过程中,相互教育,潜移默化,教学相长,共同提高,这是社会实践环节的尾声,同时笔者认为也是社会实践教学的,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得出的结论最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进措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尽心落实,解决社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发挥和组织引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使社会实践教学真正发挥作用。

1.增强教师指导社会实践工作的主导性

教师是决定社会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任课教师在布置任务时,需要对社会实践教学提出具体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从自由分组到完成时间,从主题确定到提纲的拟定,从问卷设计到数据的统计分析,从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到演示PPT的生成,从成绩评定到优秀作品的选拔,每个环节都有详尽的要求,可以说,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认知水平和组织水平直接决定了社会实践教学的成与败。指导教师要通过更多参与、及时指导、适时纠偏,使社会实践教学作用最大化。

2.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学生从自行分组、自行选题、自行调研到成绩的自我评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当中,增强了学习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最终成果展示的环节中,学生组成的评分小组占成绩的一半,教师占一半,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尽管学生评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但笔者仍然认为学生全程、主动、深入参与是社会实践教学中最大的亮点,应该相信学生,鼓励其付出和投入。

3.增加社会实践教学的延展性

社会实践的前期选题设计可以更加科学和合理。题目选定和课堂内容的对接,和学生兴趣点的结合,和教师科研的需要紧密联系。学生无论学什么专业,归根到底还是要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在社会实践中,将社会实践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学习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实践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四、结 语

实践证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行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能使政治理论从平面变成立体、从静止变成运动、从抽象变成具体、从停滞变成鲜活,使教学环境从封闭到开放,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使教师从督导到主导,使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不足的问题得到根本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冷舜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

教学模式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

[2] 王学俭,李永杰.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

教学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4).

[3] 河北大学课题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

节研究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Concerning on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HE Na-li, GUO Chun-yan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隐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69-03

人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接受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影响的结果,也是在隐性课程影响下实现的。[1]根据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人接受教育可能性的大小,最终取决于两者结合的程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应将两类课程结合起来,实现互补,以期更好地调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并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涵和特点

1.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涵。1968年,美国教育专家杰克逊首先提出了“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的概念。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性、开放性、内隐性教学重构整个课程体系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隐性课程被引入各类学科课程的教学研究中。[2]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当今国内外学者对于隐性课程概念的界定并不统一。从隐性课程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运用来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就是指高校除显性课程以外,为实现和达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效果,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使其获得良好品德的规范设计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的总称。

2.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特点。(1)课程范围的广阔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除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外,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规范设计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的总称。因此,其范围非常广阔,涉及到学校生活的诸多方面并渗透于其中。从教育环境而言,它不仅包括以校园建筑、校园装饰及校园绿化等为主体的校园环境,还包括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和学生生活的宿舍环境;从教育活动主体而言,它不仅包括涵盖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的教学主体,还包括学校领导、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教育管理主体和教育服务主体;从教育活动内容而言,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生活、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2)课程方式的潜隐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是以潜在的、内隐的方式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各种学习与实践活动中,使其不知不觉地接受各种载体的隐性影响,达到潜移默化的良好效果。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复杂的有规律的过程,它既受到学习经验、生活体验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的熏陶和感染,经过认知、认同而转化为内心信念,并自觉遵循的过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使学生在设置好的学习活动和环境氛围中,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其在自然和无压力的状态下潜意识地接受教育者所倡导的理念和社会主流的思想道德。(3)课程作用发生的无意识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不是开门见山地直述道理,也不是引经据典地直率说教,它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潜性的教育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反应中,通过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整合能力而发生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4)课程效果的持久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通过学生无意识的感知对其进行影响,采取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使教学内容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心灵里面。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和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使学生逐渐把课程所倡导的思想、观点融入到自己原有的思想中,形成新的自我思想。学生的自我思想一旦形成和内化,就会对其人生产生持久的影响,从而促进其个性和人格得到完善和健康发展。

二、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1.构建校园文化环境隐性教育体系。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校园规划、建筑、人文景观和校园生态环境等物质形态;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主要是指各学校特有的制度、特色文化活动、理念、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意识形态的文化氛围,是一个学校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3]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环境隐性教育体系,一方面要注重在校园建筑、校园规划等人文方面的建设和开发,如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力图使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同时,高校应当发挥自身实践教学的特色,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接受职业道德的熏陶。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根据学校的办学思路和理念,营造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公益活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营造良好氛围。高校应结合学生需求,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学会感恩”、“理想信仰”、“职业规划”等各种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在成长、成才、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奠定思想道德素质基础。构建校园文化环境隐性教育体系,使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和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统一协调,将创新意识融入其中,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现学校的风范正气,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进的动力,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加强非思政课程隐性教育建设。高校所设课程中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在学校设置的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以及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中也隐藏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此,学校要加强非思政课程隐性教育建设,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这些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作用,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德育价值,充分发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中的作用,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3.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隐性教育的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为隐性思想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隐性思想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人格的这种价值辐射远比道德说教、填鸭灌输更加符合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一个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并加以模仿。4]隐性思想教育课程的建设中,应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隐性教育的作用,身正为范,德高为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政治理论素质,以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凡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化学生,引导学生奋发向上、敢于创新,增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4.充分发挥网络隐性教育的作用。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拓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空间,克服了传统隐性教育中活动场所单一、学生真情实感流露受限等不足,为隐性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增强了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二者结合,在充分发挥网络隐性教育作用的同时,要注重克服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多元、行为方式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网络隐性教育的作用,学校要加强思政主题网站建设,通过校园网、校园BBS、飞信、微博和手机报等新的信息传播途径,系统地、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创新学习的观念,让学生随时、随地、随身都能接受思想教政治育和创新观念的熏陶,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效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邹强.高校德育不可忽视隐性课程[J].咸宁学院学报,2004,24(1):73-77.

[2]叶琳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7):73-76.

[3]王丰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方法及其创新[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7):160-162.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8-0144-02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根据当前高中学生思想状况及其形成原因,以及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我们提出以下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1 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

按照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比较集中地进行哲学常识、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教育。现行课程的设置,对于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分析和观察社会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是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但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法律意识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课中虽有一定的反映,但相对比较薄弱,而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的任务,几乎完全让给其它德育渠道。在高中阶段,学校的道德、法律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难以在初中教育基础上适应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加以提高。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应当按照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要求,把常识教育同其它必需的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相结合,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 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改革

当代的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现代意识,他们思想活跃,勇于探索,乐意学习、掌握和接纳新思想、新理论。与此同时,他们的价值观趋向务实化、功利化和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用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统一他们的思想,这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特别是教材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当前要以基本原理,尤其是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为中心内容,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围绕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学生进行常识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领会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更好地掌握的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一系列现象和问题,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的众多矛盾和冲突。

因此,要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在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确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给予新的理论说明。在改革教材编写中,要不断吸收理论界已被公认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好地领会的基本观点,才能更好地提高常识教育的信度和说服力,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根据当前高中学生思想发展中认识水平和行为表现的不协调性、理论认识和能力水平的不协调性的实际,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一定要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进一步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切实把加强基储培养能力、提高觉悟、规范行为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成长需求、认知特点和思想实际,注意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要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领会基本理论,尤其是党的现行的方针、政策、路线的精神实质,努力将学到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有关社会科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为,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素质。在考核方法上,要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把检查和促进知识、能力、觉悟的提高和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作为考核的依据和出发点,切实改变单纯考核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应试能力的做法,把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撰写小论文和写调查报告、书面考核和行为表现考评结合起来;以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的落实。

4 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

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既与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关。因此,为加强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学校内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与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外部,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三线”(思想政治课、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一面”(各科教学、各项教学活动渗透德育)的学校德育体系和“三位一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大德育网络在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我们要从大德育的角度,努力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德育渠道的协调,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以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取得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效的综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