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数学文化进课堂

时间:2023-08-25 16:55:11

导语:在数学文化进课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数学文化进课堂

第1篇

一、感受历史价值――彰显文化

学生在课堂中的任何发现都能从人类数学历史的发展历程中找到脚注。现实与历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任何脱离人类数学发展历史的创新和发现都是不存在的。数学课堂在解读生活的同时,也应该做到解读历史、解读人类文明。数学教学应关注在数学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这样既可以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整体认知,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领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联系,领会数学发展的历史和伟大成就,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可设计一些能让学生感受到“圆文化”的内容,以增强学生对“圆”的了解。早在3500年以前,巴比伦人就知道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古埃及人使用的圆周率是3.16,古罗马人使用的圆周率是3.12。我国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徽于公元263年创造了“割圆术”,推算出圆周率为3.14。约公元480年我国南北朝时期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算出了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现在月球背面的一个山谷就是用“祖冲之”命名的,这表明国际上对他科学成绩的肯定和景仰。

二、彰显思维魅力――诠释文化

在关注数学美和历史性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对“数学文化”有一种更为朴素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赋予数学以外的内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数学文化”。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最内在的文化特性应该是数学本身,应该体现数学的思维魅力,让它悄悄滋润着学生心灵,让学生经受数学文化的洗礼。

例如,教学“商不变性质”,在教完商不变性质后,教师出示算式24÷8=(24+24)÷(8+8)是否成立。通过讨论后,教室里的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甲方认为,这道题是错的,因为它的被除数与除数同时增加,不是同时扩大或缩小,前面做的一道题(60+20)÷(20+20),它的商就变了;乙方认为,这两题是不一样的,前面一题是“被除数和除数加上同一个数”,而这道题“被除数和除数都加上一个和自己一样大的数。24+24=24×2,8+8=8×2,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2倍,商应该不变。在事实根据面前,甲方同学被乙方同学说得心服口服。最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对这题进行了分析……

上面教学案例中,教师组织两组学生进行“辩论”,正是有了两组学生的“据理力争”,促进了学生对“商不变性质”的深刻理解,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显现出了更为本质的数学文化魅力。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因为思维撞击所溅起的智慧火花,引导或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促进学生主动去梳理自己的思路,创造一个充满着灵性、涌动着激情的课堂

三、体验文化创造――经历文化

第2篇

一、充分认识民间文化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把社会文化艺术与幼儿美术教育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孩子们在文化艺术的海洋中遨游,汲取艺术的养份,更好地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良好的艺术素质。首先,文化艺术品鲜艳活泼的造型容易吸引幼儿,并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情趣,文化艺术中的许多工艺品或外形憨态可掬、形象生动,或色彩艳丽、光彩夺目。如:无锡的泥塑阿福、河南的布老虎、潍坊风筝等,这些文化艺术品,它既是很好的儿童玩具,又是室内摆设,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其次,幼儿通过对社会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熏陶,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幼儿通过欣赏、观摩以及自己动手去感受一些社会文化艺术,从而可以领略各种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培养自己的美感,让社会文化艺术在幼儿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二、让幼儿亲近民间文化,学会欣赏民间文化

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中,民间美术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我国悠久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保持了人类创造文化的最初形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要。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如,年画、窗花、剪纸、刺绣等,这些作品的内容有很多纹样,可让幼儿在欣赏的同时学会运用这些纹样。剪纸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艺术种类,它具有渊远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因此,我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剪纸环境,让幼儿欣赏一些我国著名剪纸艺人的剪纸作品,感受浓郁的民族气息与氛围,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例如,在幼儿园走廊上布置的“民间剪纸”是一幅幅典型的剪纸作品,窗户上贴着各种各样的窗花。平时孩子们了解最多的是窗花和在嫁娶时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喜”字,窗花有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而“喜”字有圆形的、方形的、心形的,他们对这些剪纸作品特别感兴趣。因此我发动幼儿收集了这些“喜”字和窗花,幼儿带来相互交流分享,活动后,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剪纸活动,看到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笑容,他们的喜悦不言而喻。

三、萌发幼儿对文化艺术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

把文化渗透于环境布置中,创设与美术教育相适应的富有文化艺术气息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感受文化艺术和表现文化艺术的机会与条件。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打破过去美化教室环境由老师包揽的习惯,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让他们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参与教室美化。生动、色彩纷呈的绘画;美妙的刮画;奇妙的染纸、剪纸;有趣的沙画,像一朵朵奇葩盛开在我班的作品墙上。当这些展现在幼儿们的面前,使他们又一次感受到文化艺术的多姿多彩,进一步激发起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兴趣。

四、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促进幼儿个性化艺术教育的发展

第3篇

一、创设人文课堂,培养数学兴趣

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是他们最基本的数学素养之一,如果没有兴趣,那么,他们的数学学习也就失去动力。《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创设人文课堂,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让自己成为学生心中的知心人,这样,我们才能营造人文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所以,我们要联系课内外、校内外,在课堂上融入一切带有数学文化的素材,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对称、平移和旋转”时,我首先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对称图案与通过平移与旋转而产生的物品,来让学生欣赏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再让学生操作、实验来体会这些图形的特征,最后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些美丽的图案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整堂课学生都保持着极大的兴趣,让他们产生了对数学的喜爱,所以学习起来非常轻松容易。

二、联系生活实践,学会数学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实践来实施,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应如何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实践,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就是一个很好的策略。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开放课堂,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进超市与工厂,走进家庭与社会,为他们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供广阔的时间与空间。引导他们把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来,去解决自己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数学实践机会,而这些也是数学教育的核心。

例如在教学《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时,在教学完教材中的几个统计图知识之后,我让他们利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走进社会,走进图书馆,走进网络来查找资料,让学生回到教室里交流影响人类生存的因素都有哪些,比如我国的人口变化情况,生活污水排放情况,家庭用水用电情况等,通过学生的调查,不仅提高了他们应用数学能力,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节约资源意识。而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这样,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三、创新教学方法,挖掘数学潜能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练的方法了。《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要变革我们的教学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多给学生动手实践与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丰富自己的探究方法,挖掘自己的数学潜能。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我们要相信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允许他们表现自己,在交流过程中学会质疑,敢于辩论,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尝试,即使是错误的也不要紧,而这些教学方法都是数学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渗透数学历史,丰富数学情感

数学学习内容是建立在历史的知识背景基础上的,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学历史更有利于学生理清数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情感。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融入一定量的数学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和一些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理解数学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一些数学方法与思想,丰富学生的数学情感,这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许多教学内容之后都安排一个《你知道吗?》这样一个小知识框,它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反映数学历史的,有反映祖国发展的,有的是数学家小故事,有的是自然科学与环保方面内容的。而这一部分内容却经常被我们数学教师所遗忘,但是这一部分内容却对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历史,把这些知识作为我们数学教学的必要补充

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数学文化 渗透 策略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课程的数学无不闪烁着文化的光辉。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内涵十分丰富,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小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数学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理应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这里,我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数学课堂教学要将相关的数学史适时引入课堂,渗透数学文化的人文教育价值。

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在漫长的数学发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介绍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些故事,是渗透数学文化价值教育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通过生动、丰富的事例,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产生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搜集与数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在讲到相关内容时,随时插入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人文价值教育。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与面积》时,可开展一次以圆为主题的阅读活动,如《圆的历史》、《圆周率的由来》、《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趣味记忆法》……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感知圆的文化属性,感受圆特有的美,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历史渊源,了解古人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再如陈景润病魔缠身仍潜心“皇冠”摘宝,腿残的华罗庚与“优选法”等优秀人物的事迹,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培养为科学、真理而奋斗的精神。

二、数学课堂教学要发掘数学特有的理智美,渗透数学文化的美学教育价值。

数学的美不象自然美、艺术美那么鲜明、亮丽而潇洒,甚至也不象其它社会美那么地直观和具体,它抽象、严谨、深沉、冷峻而含蓄,是一种理智的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努力发掘数学的特有的理智美,引导学生去欣赏、体会数学的美。小学阶段数学的美学价值主要包括:动态美、静态美、对称美、不对称美、直观美、抽象美……。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呈现出在大自然飞翔的蝴蝶、蜻蜓,一群放风筝的快乐的孩子……。让学生领略自然界中的对称美。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乐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再利用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松树”、“小草”、京剧的“脸谱”等图案,让学生说说这些图案有什么特征?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很容易判断出“松树”等图案是轴对称图形。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如果沿虚线折叠,两个“小草”图案也将完全重合。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探索轴对称的特征,又可以让学生感悟对称,体会对称的美。

另外,数学公式的简洁美、几何图形的构造美、推理论证的严谨美,都会给学生美的熏陶。

三、数学课堂教学要注意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渗透数学文化的科学教育价值。

每一个重要数学知识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背景,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获得的过程来发展学生的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精神等一些数学文化的精髓都依附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在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的过程中,能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趋势,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这也正是在数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一方面为学生学习新知搭桥铺路降低新知的学习难度,增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及其学法的迁移,引起学生的深思:可不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分析呢?而在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时,可以用小组合作探究及多媒体演示多种切拼方法,让学生在探讨、切拼的时候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是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三角形的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比较、推导等数学思想方法。这个展现过程可能在学生以后的人生是比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更有用、更有生命价值的知识。这种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可以使他们受益终生。

四、数学课堂教学要注意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渗透数学文化的应用教育价值。

课堂教学中可以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作为数学素材,或者将教材中问题适当开放,使之更接近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如:在学习“统计”时,可结合奥运会上奖牌数、射击环数的统计,根据“中华风采”彩票抽奖中奖率引出概率的内容等。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社会生产及文化层面的应用,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社会文化基础对数学教学的影响,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认识所生活的环境与生活”,学会“数学地思考”。如:广告中的数据与可靠性,商标设计与几何图形、“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旅游中的数学问题”等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无处不在的数学足迹,了解数学的应用,让学生体验数学,感受数学文化。

第5篇

数学蕴含在文化之中,并传承和孕育着文化的发展。数学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小学是学生接触数学的初步阶段,是学生了解数学文化,正确认识数学文化价值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数学文化渗透更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文化敲开数学知识的大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价值观。

数学作为一门理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学科,我们一般倾向于从技术和工具的层面来认识数学,很少提及数学的文化性。《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奠宙先生也说,“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但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学生通过不懈的努力却只是学到了应对考试的数学,看到的只是试卷上的数学,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于数学的正确认识,形成错误的数学观念,甚至会出现厌烦数学的心理。

另外,基于数学老师对数学文化性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也很少从文化的角度开展数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数学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把握依旧不够准确,数学作为文化的价值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为此,新课程标准鼓励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揭示数学文化的内涵,探索结合数学知识有效渗透数学文化的可行策略,使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数学知识,也能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欣赏数学的美妙之处,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探究现实,建构数学图式,从而达到用数学进行交流的目的,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培养独特的数学观察视角,以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接受人格品行的教育,充分发挥数学文化强大的教育功能。数学文化作为一种隐形的文化渗透在教学中,伴随着数学知识的生成和传播在特定的数学教学中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启迪价值,蕴含在数学文化中的思考方法、数学思想观念和数学品格精神等都会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不管是从数学自身的发展来看,还是从小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着眼,都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成为数学老师研究数学教材,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工作内容,这样不仅有助于解决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学到数学理论知识外更加贴合实际的数学思考方式,鼓励学生保持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根据具体的小学数学课堂文化渗透的实际情况,本人认为数学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教学策略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作为数学文化的教授者,数学老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补充数学文化知识

小学数学老师虽不以培养未来数学家为使命,但是小学阶段的数学会影响学生对于数学的认识,甚至产生好恶的偏颇倾向,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不仅要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培育学生的文化内涵,应当以自身的优越条件和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一些事物,解决一些问题。在具体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适时地引入和理论知识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数学老师在平时准备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数学文化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合理地安排到教学中来。

二、潜心研读数学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并很好地用于课堂教学

数学并不是单纯的数字运算或几何图像的集结,而是蕴含着精彩画面的艺术学科。小学数学教育作为数学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努力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构建和谐平等的数学课堂文化,让学生喜欢学数学,善于用数学解决问题,使学生长久地保持对数学的热爱。以上这些的实现,都需要充分运用教师的智慧去挖掘教材,研究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另外改版后新教材的编写也更加注重体现数学文化的价值,以有趣的图片和实践活动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的趣闻,发现以及数学的发展史等等,这些都为教师设计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方向,也为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文化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三、数学文化源于生活的需要,密切联系生活,教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不仅仅是一些演算的规则和变换的技巧,它的实质则是能够让人们终身受益的思想方法。一般来说数学学得较好的学生,他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相对很好,这就说明数学的学习,尤其是推理意识的培养,大大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从生活的需要来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自觉或不自觉用到数学,数学已不再只是为选拔、淘汰式的应试教育服务,而且冲破了理论知识框架的束缚,走向生活,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生活中解决问题的需要。因此,小学数学课程应把数学知识作为基本材料,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把数学精神作为教化材料,以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

第6篇

关键词:大学教学;课堂教学;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4-0184-02

1 引言

传统的大学数学教学重视向学生传授数学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概念、命题等。注重的是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和解题的演练,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的认识。数学在学生心中只是一堆数字和公式,它抽象、深奥甚至神秘。是“一种符号的游戏”,给学生造成了数学课程是枯燥的,使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导致数学素质教育不能全面、正确的贯彻落实。

随着人们对数学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入,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受到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数学教育应具有‘文化素质教育’与‘数学技术教育’的双重功能”,“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已成为重要的教育理念逐步被人们所接受。然而,如果这种认识仅仅停留在学术的、理论的层面上。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就只有潜在的意义,不能自然而然的成为一种教育效果而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关于数学文化的教学实践。正如张莫宙教授所强调的那样,“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在实际数学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和世俗的人情味”。在推崇文理交融的今天。我们理应转变观念,将数学教育提升到数学文化教育的层面上去。

2 数学文化的涵义

2.1 什么是文化

文化从字面上理解,即为文治与教化,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具有的书本知识。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也有些学者认为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2 什么是数学文化

数学的概念,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最新定义:“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就是说。“数学的对象绝非物质世界的自然的真实存在,而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由此可知数学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数学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直到20世纪下半叶,才由美国著名的数学史学家M・克莱因在其三本著作《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古今数学思想》和《数学――确定性的丧失》中进行了比较系统而深刻的阐述。美国学者怀尔德在其著作《数学是一个文化体系》中提到数学文化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并可被认为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日本学者米山国藏说,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不到一两年,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惟有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笔者认为数学文化是以现代数学科学体系为核心,以数学的精神、观点、思维、方法、语盲等以及其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所组成的人类文化。

3 数学文化对大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第一,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必然与其它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对数学的认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将数学视为知识,而应该将数学放在文化系统中,与其它文化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这种由内部的、封闭的数学观向外部的、开放的数学观的转变,必将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研究的未来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数学文化概念的提出,凸显文化在数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数学教育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对学生的数学文化修养的塑造上。在这一教育理念下,大学数学教学除了传授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理解力、学习力、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使学生与生俱来的潜在创造力得到最大可能的激发,因此,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上倾注更多的精力。

第三,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数学观是对数学的基本看法的总和,包括对数学的事实、内容、方法的认识以及对数学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以及历史价值的认识,是对数学全方位、多角度的透视。数学文化将数学置于人类的文化系统中,使大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技巧的堆砌和逻辑的推导,数学的每一个重大的发现,往往伴随科学认识的突破。同时也使大学生了解到数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对人类进步的影响,了解到数学在科学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数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认识到数学是一个有机关联的、生动鲜活的、具有探索性知识特征的科学与文化形象,而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僵化教条的、彼此分割的知识条块和记忆库。这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源和流,使他们对数学有一个横向和纵向的穿透,从而认识数学的本质,促进大学数学的学与教。

4 大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的途径

著名数学家李大潜院士指出:“数学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数学文化积淀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把数学文化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把数学文化知识生硬地加到数学课中,而是使其与数学内容融合在一起。

(1)提高教师的数学文化素养、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

提高教师的数学文化素养是将数学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数学看成是数学知识的汇集,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数学知识的教学,传统数学观念只重视数学的实用价值、形式训练的价值,而忽视数学的文化教育价值。我们应当更新数学教育观念,把数学看成一种文化系统,把数学教育看成数学文化教育,把数学课程放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具有现代的数学文化观念,进而将数学文化带到实际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去。这种全新的数学教育观念更注重数学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注意从生活的例子中找回数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和观念,从而适当地降低“硬数学”(数学知识、数学技巧、数学能力等)的要求,提高对“软数学”(数学思想、数学观念等)的要求。因此,数学文化教育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还要求他们具有更宽广的知识面,应该熟悉数学史、数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优化大学数学课程内容是核心。

为了体现数学课程的文化价值,应对其内容的选取进

行改革。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某些数学史料和有关数学家的生平与创造性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科学都是在成功与失败、认识与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发展起来的,科学上的每一步都是科学家刻苦钻研、不懈努力的结果,这对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大有好处的。传统的数学课程内容只注重知识、能力,而忽视文化价值。例如,非欧几何的发现是数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可以看成是现代数学的开始,它的建立打破了欧氏几何关于空间的绝对真理的神话,是人类理性精神的伟大胜利,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数学内容的选取应当以反映未来社会对公民素质所必须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结合日常生活的普遍文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文化、发展数学文化、提高数学文化素质。数学教育只有建立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数学才能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和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文化。因此,在数学文化的背景下。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生活、社会与科学的现象和实际问题,不仅要反映数学自身内在的知识价值,还要反映出数学作为方法、思想、思维、精神、语言、工具的文化,重视数学史料的教学,强调从日常活动中引出数学内容,删除那些与社会需要相脱节、与科学发展相背离、与实现有效的智力活动相冲突的内容;同时,在突出思想方法、紧密联系生活的原则下,增加估算、统计、抽样、数据分析、线性规则、图论、运筹等知识,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改变大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是关键。

值得借鉴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发达国家纷纷提出数学教育的改革目标和内容,强调数学交流,把数学作为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和准确的交流信息的手段;强调数学发展人的一般能力的价值;大多数国家倾向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所要求的数学内容的同时,形成那些对人的素质有促进作用的基本的思想方法,如实验、猜测、模型化、合情推理、系统分析等。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以数学文化关怀人,以数学精神培养人”是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本质涵义在于数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数学文化下的数学教学应着力于数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倡导探索型和发展型的教学,学生也应改变那些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应积极地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走进日常生活,参与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可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决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认真体会数学知识问的联系,发展思维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第7篇

关键词:数学文化 大学数学 数学建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a)-0207-01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除了担负着传授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的责任外,还兼有传播数学文化精神的重任。近年来,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领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认为:“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在实际数学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和世俗的人情味……。”作为高校数学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融入数学文化是高校数学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 介绍数学家的生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大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懒得思考,对老师讲授的知识只是被动的接受,死记公式,不明白它的来龙去脉,对于难理解的知识点,就完全放弃不学,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与教师的授课方式有着很大的联系,许多大学数学教师由于受课时短、教学任务重的影响,课上只讲授数学理论、公式,要求学生记住,会做题就行,而对数学知识产生的来源背景基本不介绍,导致学生稀里糊涂的学数学,根本没有兴趣可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学习的欲望和冲动,才会对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数学中每个符号、每个公式,每个定理,每种思想和方法都是古今中外数学家智慧的结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这些数学家的光辉业绩及他们成功的曲折历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数学》(第四版)教材中的数学史料就比较丰富,内容涉及数学家的生平及其成就,这些都是我们励志激情、开展数学文化教育的好素材。

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近几年来由于各高校不断扩招,招生范围扩大到全国二十余各省市,由于一些偏远地区的教学质量普遍落后,导致了学校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学生数学水平的参差不齐,有些大学数学内容,比如:导数的计算及应用,部分学生在高中都已经学过,接受起来非常容易,而部分学生高中一点没有学到,学起来就感到有些困难,这种现状与目前按统一要求进行教学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保证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收获,整体上都有所提高,从而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就要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试验,想尽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动力,使基础薄弱的学生尽快赶上来。在教学中,尽量把数学文化融入课堂实践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有很大的作用。在课堂上,要做到讲授与适当讨论相结合,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争论、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以数学史、数学问题、数学知识为载体,介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精神,探讨数学与人文的结合;用到的数学知识不要过深,以能讲清数学思想为准,使各专业的学生都能听懂,都有收获;注重开阔学生眼界,对于数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都要有所介绍,对于数学与人文的各种关系,都要有所涉及。总之,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以贯彻素质教育为前提,既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要注意它们的交叉与结合。

3 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介绍数学与其所学专业的联系,特别是讲授一些数学在其专业中的具体应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例如在给物理系学生讲高等数学时,导数概念部分会涉及到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定积分应用部分有变力沿直线所作的功,水压力、引力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讲解,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给生物系学生讲最大值和最小值时,可给学生介绍,在同样体积的物体中,球的表面积最小,扁平薄片的表面积最大。因而,在气候温暖水分充足的主要农牧区植物的叶子大多成扁平结构,这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因为这是耗用最少的有机原料制造出最大表面积的一种理想构造;在给经济学院学生讲高等数学时,可介绍数学是论证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工具。一个经济理论的产生,通常提出后还要不断地通过论证才能证明其价值性。数学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推理性,用数学可以对经济学理论进行推导,如果在数学上他通不过,肯定其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就需要再重新思考一下理论。总之,大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要有意识的将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渗入到教学内容和数学习题之中,要将数学在工农业生产、市场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的用途和数学在解决科学问题中所发挥的威力。

4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建模把实际问题与数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每年各高校都会有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切身感受到了数学的用武之地。数学建模的特点之一是融入社会,贴近生活。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将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加以抽象和概括,然后利用数学工具对其进行描述和解答的过程。数学建模还能体现学以致用,教学相长的特点。数学建模的过程不仅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课堂上所学到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建模技术,还需要他们了解问题的背景,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解决问题所要使用的数学方法和工具,走入社会进行一定的调查研究和数据采集,进行团队分工,最后使用相关计算机软件进行编程计算。通过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使学生把课堂上的思考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数学建模这个平台,可以培养大学生面对复杂事物的概括力、抽象力、独立进行研究的能力和不怕困难、奋力攻关的顽强意志。另外,可以充分发挥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这一平台,选择具有实际应用的题目来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大程度的使尽可能多的大学生感染数学文化,培养数学素养。

让数学文化走进大学数学课堂,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的熏陶,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体验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是课程改革对我们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利用数学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穿捅相关的历史故事、数学背景知识等,定能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数学活动课《数学游戏中的取胜策略》中,首先用我国古代运用对策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田忌赛马》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有效的策略可以改变事物的发展和结果。然后设置悬念:“你们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找到一种只赢不输的游戏策略呢?”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他们努力探究取胜的策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师真正成了一个组织者与合作者。学生在动态过程中感悟规律,从而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学会思考。

二、挖掘生活素材渗透应用于教学活动

数学在应用方面的广泛性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特征,数学牵涉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一切领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凸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注重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重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要及时挖掘生活素材,取之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新版的数学教材的每一册均有“数学实践活动”一课,如《数字与信息》、《节约用水》、《秋游中的数学问题》等等。挖掘生活素材,适当提供学习情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和已有知识为基础,以供观察、比较和分析,开展研究性学习,结合教材明确指出“用数学”的要求,布置“用数学”的问题,把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返回到生活实践中去使用。数学活动也是数学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渗透数学文化。如结合数学课本的内容,开展游戏、竞赛、动手操作、讲述故事、速算与巧算、趣味数学、数图形活动等等,让学生体会凝聚在数学之中的美妙绝伦的数学思维方法,对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数学才能,有着积极的作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玩24点和七巧板等游戏,向学生介绍九连环、华容道等中国传统智力玩具,引导学生探究九连环的规律和不同阵式华容道的解法。还可以利用历史上经典的名题,将知识点的训练与文化的传承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三、数学课堂的文化属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数学有着它自己丰厚的文化渊源,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文化资源,实现其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如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一课,快要结束课时,老师作了如下安排。教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其实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如下的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结、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奥运会的五环标志等,无不显示出“圆”的无穷魅力。

四、用数学的美学价值展现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

第9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建设

M·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张祖贵译)一书在导论中指出:“数学一直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数学学科并不是一系列的技巧。这些技巧只不过是它微不足道的方面:它们远不能代表数学,就如同调配颜色远不能当作绘画一样。技巧是将数学的激情、推理、美和深刻的内涵剥落后的产物。如果我们对数学的本质有一定的了解,就会认识到数学在形成现代生活和思想中起重要作用这一断言并不是天方夜谭。”数学是人类的文化,数学文化表现在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的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的核心是数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沉淀下来的数学思考,数学观念,数学品质。因此,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小学数学文化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关于小学数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小学数学教师数学文化素养

数学新课程精神强调:数学课程应展示数学文化的魅力,即展示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展示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数学家的探索精神,展示数学文化的美学价值。作为数学文化传播者的小学数学教师,其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是决定小学数学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1.强化数学文化意识

数学之于文化好比种子之于土壤,是厚重的人类历史文化孕育了今天的数学。无论是从数学本身的发展看,还是从数学对社会与人类进步的作用看,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2)发展学生理性精神;(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4)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强化自身的“数学文化”意识,树立学生的“数学文化”意识。如果只掌握专业知识而没有深厚的数学文化底蕴,那他的数学王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数学家们有这样一种观点:三流的教师传授知识,二流的教师传授技巧,一流的教师传授思想方法,而超级大师传播数学文化。

2.加强数学文化学习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仅仅具有“数学文化”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认真地系统学习与研究数学文化,切实把它当做一项系统工程来做。

学习研究数学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数学文化养分,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比如,最早系统提出数学文化观的美国数学家怀尔德(R.wilder)的《数学概念的进化》和《作为文化体系的数学》、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M·克莱因的《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古今数学思想》和《数学——确定性的丧失》,郑毓信的《数学文化学》,方延明的《数学文化导论》,黄秦安的《数学哲学与数学文化》,齐民友的《数学与文化》,张顺燕的《数学的源与流》,张奠宙的《20世纪数学经纬》等国内外著作,都为我们的数学文化研究指明了方向。

其次,学校要通过数学文化的知识培训、讲课比赛、外出交流等方式,切实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更多学习研究展示数学文化的机会与平台。

二、小学数学教材数学文化建设

除了应该不断加强数学文化的研究学习,自觉提高自身数学文化素养外,还必须认真进行教材研究,并着力推进教材数学文化校本化建设。

1.教材数学文化建设研究

在自身具有一定数学文化素养基础上,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下大力气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只有将课本中枯燥的、抽象的数学问题经过自己的“加工、提炼、再创造”,才能还原成原汁原味的生活问题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把他们带进一个绚丽多彩的数学皇宫,让他们感受数学丰富的方法、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艺术之美,分享数学前行足迹中的创造、超越及其背后折射出的人类智慧和人性光芒,真正实现探索数学本质的理性回归。

2.教材数学文化校本化建设

鉴于地域不同和学生差异,地区的发展状况、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尽相同,因此教师通常需要对手头使用的教材加以改进,适应自己的课堂教学的需求。为此宜在本地区组织数学骨干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所隐藏的数学文化意蕴,使数学内容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重视学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本教育,重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彰显数学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只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就能开发出适合本地区特色的数学校本教材。

三、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文化渗透

为加强小学数学文化建设,学校要采取多种方法形成“数学文化场”,使数学文化真正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1.校园数学文化渗透

数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学校可通过校园文化平台、校园网络平台、多媒体平台等多种方式倾力打造“数学文化场”,形成浓郁的数学文化氛围,使数学文化真正走进校园。学校可通过数学板报、班级数学网页、数学角、数学晚会、数学文化节、数学文化读本、数学长廊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推进校园数学文化建设,提升数学文化的品位,潜移默化地渗透数学文化。

2.课堂数学文化渗透

传统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文化的重要作用。在教学目标上,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拘泥于知识的逻辑性,思维的抽象性,忽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有机结合,忽视数学学习和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机融合;在学习方式上,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机械练习,缺少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忽视挖掘数学文化内涵,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兴趣。

课堂教学是数学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数学文化氛围,拓宽传播途径,透过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的教学,使隐匿于知识、技能、方法背后的数学美育、数学情感、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等逐渐显现、外化出来,使学生真正享受到数学带给他们的无限乐趣,引领学生亲历观察、猜想、验证、建模、应用等数学活动,进而获得一种有力度、充满张力的数学思维,以及触及心灵的精神愉悦,进而将数学教学活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数学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加强数学文化研究,才能更好地将数学文化渗透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实现数学文化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真正回归。

参考文献:

[1]M·克莱因著.张祖贵译.西方文化中的数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郑毓信,王宪昌,蔡仲.数学文化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3]齐民友.数学与文化[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4]方延明.数学文化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黄秦安.数学哲学与数学文化[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