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6:55:13
导语:在计算机语言的概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四氢叶酸钙冰溶液;甲氨蝶呤;口腔黏膜炎
大剂量甲氨蝶呤(MTX)为主体的化疗方案,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治疗可能造成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炎,从而影响患者的饮食,严重者可并发细菌、真菌感染,延长治疗时间,甚至影响下一周期的化疗[1]。我科采用大剂量MTX-甲酰四氢叶酸钙(CF)解救疗法期间,患者含漱四氢叶酸钙溶冰液结合口腔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均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0~65岁。
1.2治疗方法 治疗总剂量MTX3g/m2稀释于5%的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持续24h,治疗结束后24h静脉推注四氢叶酸钙解救,每隔6h 1次,连续12次,再根据MTX浓度调整。
1.3 口腔黏膜炎判断标准 参照NC毒性分度标准,划分为5级:0级:无黏膜炎发生;1级:无痛性红斑、溃疡;2级:疼痛性红斑、水肿、溃疡,不影响吞咽;3级:影响吞咽,需要胃肠外营养;4级:重度溃疡,需要胃肠减压。
1.4护理
1.4.1冰溶液制作 将开水200ml冷却后加入四氢叶酸钙12 mg,灌入经60Co幅照消毒过的制冰袋中,放入冰箱一20℃层中冷却备用。制作和取放冰溶液时注意无菌操作 。
1.4.2冰溶液含服 大剂量MTX静滴始,患者开始含服用四氢叶酸钙溶液冰溶液至用药结束后36h,每次1~2块,每隔4h 1次含服,至MTX浓度正常后改为2次/d含服。
1.4.3口腔护理 注意口腔卫生,用餐前后予4碳酸氢钠溶液或制霉菌素溶液交替含漱,如有糜烂破损即予El腔溃疡糊或卵磷脂等外涂,促进破损黏膜的修复,同时行咽拭子培养。口腔溃疡疼痛的患者予2利多卡因含漱并局喷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1.4.4饮食 以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原则,同时避免辛辣、油腻、过热、带刺等易产生刺激性的食物,鼓励患者少食多餐。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能良好耐受冰溶液的冷刺激。化疗后1、2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为15,3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为5,无4级黏膜炎发生。
3 讨论
MTX是一个叶酸抗代谢物,作用于二氢叶酸还原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四氢叶酸是细胞DNA、RN合成的关键步骤。MTX特异性地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可致胸腺嘧啶核苷酸、嘌 呤、甲硫氨酸及甘氨酸合成抑制,因而造成DNA、RNA蛋白质合成的全面抑制,造成细胞死亡。甲酰四氢叶酸钙(CF) 进入细胞后变成胸腺嘧啶核苷酸和喋呤合成必需的四氢叶酸辅酶,为阻断MTX开辟一旁路,因而可救援增殖快的口腔黏膜上皮不受MTX的细胞毒作用。
口腔黏膜炎是大剂量MTX化疗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MTX用药简单,活性成分体内存在时间短 ,因此有可能通过局部护理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我们采用口含自制四氢叶酸钙冰溶液结合整体口腔护理取得良好疗效,重度口腔黏膜炎发生率明显低于通常报道的30以上水平,提示这是一简单、经济 、有效地预防方法。通过含漱冰溶液能降低口腔的局部温度,促使末梢血管收缩,减少了MTX在口腔局部的剂量;另一方面,降低温度能提高黏膜细胞对细胞毒作用的耐受性[2].治疗方案中,同期的积极心理护理以争取患者配合,保障含漱时间是治疗有效地重要因素。当然,在大剂量MTX导致口腔黏膜炎的防护中,充分的水化和碱化治疗是必不可少的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哲学理念;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新
中图分类号:TP31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5-0000-02
电子计算机是一个仿生电子设备,仿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大脑。为实现人机对话,人们发明了计算机语言,然而计算机语言使用为数很少的一些关键词,程序结构又只有顺序、选择、循环三种,使得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语言时感到“词汇量”太少,算法的设计与描述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
计算机语言教与学的困惑的根源在于教师过于强调语法的教学,程序设计的应用性目的不强,注重抽象、逻辑性思维,忽略了形象思维,使学生感到程序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看不见,摸不着,想不到,用不了。久而久之,对计算机语言产生了厌恶逃避之心,教与学走入了一个“死胡同”。
走出计算机语言教学困境的方法是要求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真理性和力量;将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作为自己的崇高目标,为思维而教,教会思维;充分发挥左脑与右脑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让语言与算法由抽象的虚拟世界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让学生在一个“现实世界”里领悟语言与算法,使学生从传统的思维中走出来,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
本文结合C语言的教学,从哲学理念与科学思维两方面作一些计算机语言教学法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一、树立哲学理念,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大家都知道中药,为了治疗某一个疾病,不同的医生开出的药方可能是不同的,药方里多味药共同起作用,有的疗效好,有的不太好,而有的医生神秘地加上某味药后,就有了药到病除的神效。在中药的配方里头蕴含着普遍联系的理念:药与药的联系,药与病的联系。
同样,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应用之间也有着内在的关联。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一些具有现实应用价值的任务,它能让学生把与任务有关的知识点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张网,在这张网中,既有旧知识,也隐藏着新知识,旧知识某方面的功能得到应用并得以巩固,新知识因为需要而学习,整个网也体现了知识的综合应用。知识的价值在应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教师要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陌生的事物之间运用类比,找到它们的相似与不相似之处,如生物的进化是生物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反映了生物现在与历史之间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联系,在计算机语言中同样有着进化现象,如类型-数组-结构体-类的发展就如同单细胞生物向多细胞生物的进化,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进化。高阶知识的雏形是基础知识,也是基础知识的合理组合,明了知识之间的血缘关系,学生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对高阶知识的理解就显得容易得多了。
在程序设计中,要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实现辩证的肯定与否定。教师的讲解不是权威,不是唯一正确答案,鼓励学生进行小修小改,甚至另辟蹊径,找出一个更为睿智的思路,学生的任何思考都应辩证地肯定。学生在另觅思路的过程中,有的想法正确,有的想法错误,其实正确与错误不是绝对的,正确的程序可能在时间或空间上或许有一些问题,而错误的程序只要稍作修改(如语句顺序的改变)就是正确的,有时错误本身是正确的,只是因为它出现的时机或地方不对而已,正确与错误只有一步之遥。学生走过的不可能是一条“直路”,让他们在这条“曲折”的思路上做一回苦行僧,在这条创新的道路上完成一次洗礼,实现自我新的发展。
二、协调左右脑思维,提高科学思维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美国的罗杰.斯佩里教授通过实验证实了左右脑分工理论。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一般左脑具有言语、概念、分析、计算、逻辑推理,将复杂事物细化等功能;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创造、综合等功能,右脑最重要的贡献是能进行创造性思维,研究表明右脑具有的巨大潜能并没有被充分利用。
现今的计算机语言教学大多都是以左脑为中心的教学,右脑基本处于睡眠状态,而学生的左脑也在抽象与逻辑思维中昏昏欲睡。
充分利用右脑惊人的形象思维能力,调动右脑思维的积极性是科学思维的关键。
计算机的数字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现实世界里有什么,数字世界里就有什么,只是表现形式可能不同而已。计算机语言的概念、理论、方法在现实世界里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型”。以概念教学为例,概念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种语义规定,弄不清楚就会出现“个个字都认识,句句话都听不懂”的现象,概念教学要加强形象思维。 C语言的指针概念是学生的一大难点,对于C系统中这一灵魂性的知识点,“地址”是它的原型,“地址”是一个“范围”概念,它不仅包含开始信息,也包含结束信息,还包含此范围内数据的特征三方面的信息。形象地理解了指针的概念后,对指针的重要性、指针的运算,通过指针获取数据的运算就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理解。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容器与变量,时分秒的变化与循环,族谱与树结构等等。
李政道教授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邀请画家们“画科学”。爱因斯坦描述他的思维过程是先用形象思维,再将形象思维转换成语言。计算机程序设计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在进行程序设计的过程中利用左右脑分工理论,重视右脑功能,并将左右脑“并联”起来协调工作。左脑将复杂的过程进行功能分解,右脑负责过程的形象化,将过程想象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最后,由左脑负责将画面描述的算法抽象成一个个的语句,最后形成完整的程序。
右脑的思维具有无序性、不拘泥于局部的分析,而是统观全局,以大胆猜测跳跃式地前进,达到直觉的结论。在程序设计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学生很快地想出了方法,但要求他们用计算机语言描述步骤时,他们却犯了难!步骤难以描述了,甚至在看似简单的顺序结构上也出现了困难,没有了头绪,此时可利用左脑的分析与细化功能对右脑绘制的主要画面做一些重组,变无序为逻辑上的有序,对右脑的思维进行“慢镜头”式的细化,细化到每一个“镜头”都能用一个语句加以描述为止。
人的右脑就像一台照相机,将输入大脑的信息以直观的图像加以思考并记忆,“图像记忆”这种右脑特有的机能,是右脑高速海量记忆的奥秘所在。在学习过程中,不妨“模糊性”学习,对接触到的东西先混个眼熟,混个耳熟,有意识地训练右脑的形象记忆与情感记忆,使记忆更生动、长久不忘。
人的创新能力与右脑思维密切相关,在左脑的配合下,右脑充分发挥想象力,在一闪念间产生顿悟,将一些看似不相干的知识与知识,知识与应用联系起来,并能进行综合应用。程序设计中不断“求异”的精神,是对右脑思维潜能的充分发挥,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洋溢着创新欲望、充满活力的人。
三、结束语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算法”,教师要用聪明的办法将学生教聪明。计算机语言教学追求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正确进行左右脑思维,特别重视右脑思维,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资料:
[1]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7
关键字:计算机语言
教学
措施
一、计算机语言教学概述
1.1计算机语言概述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计算机语言顾名思义是在计算机上使用的语言,是人类为了能使人与计算机间进行交流,专为计算机设计的语言,是以人类日常交流的语言为蓝本,变换成计算机可以读懂的信息符号。这些信息符号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编码,是人与计算机间特有的用来表达人的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并指导计算机进行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工、处理、保存和利用等。计算机语言的种类非常之多,总的来说可以分成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三大类。目前通用的编程语言有两种形式: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高级语言是目前绝大多数编程者的选择,和汇编语言相比,它不但将许多相关的机器指令合成为单条指令,并且去掉了与具体操作有关,但与完成工作无关的细节(例如使用堆栈、寄存器等),这样就大大简化了程序中的指令。
1.2计算机语言教学
计算机语言教学是让学员掌握人为计算机设计的语言特征,学会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技能,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首先是让学员端正思想,明确学习计算机语言的意义;其次是让学员明白学习计算机语言最终就是学会编写程序。
二、计算机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专科计算机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2.1学生兴趣低、无法调动其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一般来说,学生兴趣比较低。学生往往认为要学习语言应该自己去专心地学,那样听老师讲课是无法很好地学习语言的,所以自学能力强的学生便自己去学习,而自学能力不强或者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就可能会上课不听讲、下课不看书。而且学生对于整个语言学习不够重视,在考计算机等级考试和程序员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很多学生都是抱着碰运气的态度去考的,而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2.2计算机语言课教学深度与广度的不协调
计算机教学范畴之广确实让广大的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知从何下手,仅计算机语言就有几十种,并且在不断的更新,而教学的总学时却是不变的,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多的接受有关知识,为以后的就业工作创造条件,我们开设了Basic,PASCAL,C和汇编等多种语言课程,而每门课的总学时不过50学时左右,因此绝大多数讲授的只是语言最基本的语句和一些简单的算法设计,对于具体的语言版本却介绍不多如C语言只介绍标准C语言的语句和语法,对具体如Turbo C的库函数应用及其语言本身固有特点很少介绍或根本不予介绍,其结果学生语言知道不少,但没有一门是精通的。
2.3学生程度参差不齐
在计算机语言课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计算机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比如在授课的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觉得早已听懂,而基础差的学生会觉得进度较快.这样使得基础好的学生不能深人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学习基础不扎实.从考试的结果看,各班的平均成绩差异较大,最高平均分比最低分相差25分以上,就是同一个班的成绩差异也较大.通过对考试的答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对较死板的概念题答的较好,对简单的应用并且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基本上也能回答,但对综合应用的题目大多回答错误。
2.4程度设计能力差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学生最怕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中笔试的程序填空.机试的编程题,实际上难度并不大.从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可看出: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不强,几种常见算法如穷举、递推、迭代、递归、方程求解、字符串操作等不够熟练,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弱,缺乏创新思维.这样直接导致在完成程序填空时,阅读理解程序能力弱;编程时设计的程序结构不清晰、臃肿,可读性差,程序的效率较低。
2.5程序调试能力差
表现在:许多学生虽拥有个人电脑,但多数学生只是比较熟悉Windows操作环境,不熟悉DOS操作环境,实验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如不熟悉DOS命令的使用,不熟悉TC(TurboC)各菜单功能,不懂确立TC工作环境,不熟悉编译过程中出错的英文信息,甚至连syntax(语法)、statement(语句)、overflow(溢出)等单词都不认识,尤其当出现恶意语法错误时,C语言编译器也可能有故障隐患而给出名不符实的错误信息;不熟悉程序动态调试方法,如断点设置、单步执行、观察变量的当前值等;另外,学生录入程序的速度太慢,录入正确率低等。
三、计算机语言教学措施探讨
3.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的兴趣
对于计算机语言的学习来说,由于许多学生在以前并未接触过,所以他们会认为计算机语言是很深奥、很难学的,所以有许多人对计算机语言的学习缺乏信心。在这个时候,任课教师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讲解目前计算机发展的历程和其中出现的重要人物,并讲解其中重要人物的成功历程,比如可以讲解国内“程序员之父”——求伯君老师以及他所组建的金山软件公司。为了消除程序语言对学生的神秘性,教师可在课堂上当场编写一些小程序,并当场演示。教师也可讲解目前计算机程序人才的重要性和他们的待遇,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2以问题为核心,以数据类型的发展为主线来组织教学
课堂教学内容如何组织是教师备课的重要步骤,教学内容组织是否恰当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必须对教材仔细分析,充分理解课程的特点,采用最合适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计算机语言虽然比较简单,但要记忆的知识还是较多的,且存在着如何使用这些知识的问题。课堂上若罗列知识点,学员是可以勉强记住的,但要学会使用就较为困难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必要的说明外,大部分知识都应从问题引入,这样一是比较自然,这些知识都因实际问题的需要而设计,其存在是合理的,有利于记忆;其二也解决了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与如何使用的问题。当然罗列是需要的,但应放在总结的时候。
当语言的基本数据类型、语句与控制结构讲完后,学员对语言是入门了,但要解决实际问题是不够的,这时应从问题的需要出发引人新的数据组织方式——构造类型,从基本类型——数组——记录——记录数组——动态数据结构——文件。每一个新的类型都是已有的类型克服其缺点,继承其优点而得到的,这符合人思维发展规律,也符合计算机语言本身发展的规律,同时对提高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3.3教学时间的安排,精讲、多练。
计算机语言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定要动手多写程序,通过写、通过思考才能有所进步。对于不同语言编写的程序而言,其实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实际上内容的本质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只需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语言本身的讲解上,而剩余三分之二的时间应当放到学生程序内容的考虑以及上机的调试上,应当给学生以更多的实践的机会。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课程的认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理解,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二是应用,如何在自己的程序中加以应用,而应用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教师的职责是教给学生机器可以理解的语句和结构,但关键还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因此,要给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场景(问题),让学生体会在不同的场景中该如何与机器进行交流,即:如何写出能与计算机进行沟通的程序,让计算机帮助用户解决问题。通过对各种不同问题的尝试解决,不但有利于对计算机语言的熟练掌握,而且对计算机的工作流程以及特点也会有更深的体会。
3.4应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同一个问题来讲,如果程序能够正确地解决问题,那么这个程序就是正确的,但是这个程序好不好,又有其他的因素制约,比如,程序的可读性,是不是容易让人理解;程序的结构,结构是否合理、符合逻辑;程序的执行效率以及程序所占用的存储空间等。因此,一个程序的好坏,衡量的标准有很多,而且并不是绝对的,可能不同的程序,优、缺点不同,适应的场合、对象也就不同。
通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及视角,所以应鼓励每一个同学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考虑讲出来,不要局限于某种标准答案之中。应将不同的想法列出来,一一进行对比,找出不同的优、缺点,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可以让学生看到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并且能够理解不同解决方式的优点、缺点。
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信息时代的接班人,应该得到好的计算机教育,作为教师,应该在计算机语言的教学中抓好每个环节,使学生能挑起未来国家建设的大梁。
参考文献:
[1]谭浩强、田淑清.《BASIC语言——QBASIC》(第五次修订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版
[2]常艳,任明海 . 对计算机语言教学方法的探讨 . 辽宁警专学报 . 2003年1月
习;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7—0060—01
一、 需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上机操作实习教学的时间
现在,各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理论教学与上机操作时间的安排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上机操作实习教学与理论教学截然分开,另一种是理论教学与上机操作实习教学穿行。显然,前一种情况是极不合理的,会出现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课时,不能通过上机操作实习加深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在上机操作实习阶段又缺乏理论作指导,这样必然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第二种情况看起来较为合理,但需强调一点,理论学习与上机操作穿行,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即给任课教师以主动权,任课教师在明确某一学科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后,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本学科的理论学习与上机操作实习时间。
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是教育学中“”教学原则之一,它要求各专业的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要考虑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学生只有首先掌握单一的、基本的技能,然后通过一段时间理论教学的充实、提高,才能逐步掌握汉字的输入、文档的处理,甚至向高层次的技能冲刺。总之,学生只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反复地上机操作实习,并反复地学习理论知识,才能掌握综合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三、上机操作实习要以计算机理论为指导
目前,学校所开设的计算机专业课一般有计算机操作与录入、Windons的使用及计算机语言的掌握等,这些课程都需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上机操作实习才能掌握好。当然,它要在相应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因此,理论教学重在对重点内容的讲解,对难点的分析。另外,通过教研活动,探讨每学期甚至每周上机操作实习所需某学科知识的难易程度,以及各门计算机专业课如何配合上机操作实习的途径。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上机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将这些作为理论教学的第一材料,加强理论知识对上机实习操作的指导。
四、提倡直观性教学
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应打破以往常规的教学模式,采用直观性教学的方法,把理论教学和上机操作实习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其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如,Windons系列的教学单靠“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很难讲清楚的,学生也无法想象和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应进行操作演示,通过联机显示方式把教师的操作动态地传送到学生机屏幕,或者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演示操作过程,然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对无联机显示或不能安排在机房上课的,至少也需有数字投影仪或一台计算机,通过边讲理论边操作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
五、要衔接好理论知识与上机操作实习教学的内容
【论文摘要】学习之间的影响有促进和干扰之分,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如果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在计算机语言教学实践中,学生要接触许多新知识,会面临许多新问题,通过对所讲授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语法的理解等途径,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迁移,提高教学实效。
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或者后续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它广泛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品德等学习中。学习之间的影响有促进和干扰之分,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如果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知识的迁移在学生学习知识的不同阶段都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尽量引导正迁移,避免负迁移,充分体现“为迁移而教”,促进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对于提高计算机编程教学效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精选教学材料,重基础、找规律,促进计算机语言教学中的正迁移
我们在组织教材时,应把基本概念和规律放在首位,突出教材的系统性和规律性。例如在计算机程序语言教学中,程序是计算机编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程序的实现要遵循问题的求解步骤。算法是学生对求解问题的第一个描述,学生熟练了通过算法来描述题目的求解,才有可能去利用程序语言进行源代码的组合,而后编写出符合要求的源代码。算法描述求解步骤的熟练应用,便成了一个迁移的生长点,在学习其他程序设计语言时,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告诉我们:迁移,能够利用原来的“序”作为生长点,产生适合于其他领域的新“序”。教学实践也证明,这样的"生长点"找准了,并做好迁移示范,迁移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这样的“生长点”在计算机编程过程中很多,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基础”。抓好基础,才能举一反三,才会触类旁通。在学生头脑中有意培养一些熟练的“生长点”,让迁移从中“生长”开去,是一条正迁移的捷径。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准确把握不同语言之间的异同点是实现正迁移的有效途径
在计算机教学中,应注意对不同计算机编程语言知识进行异同比较,在对比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探索进取状态,引起有意注意,促成思维交锋,这样对完善旧知识,自觉完成从旧知识到达新知识的迁移,并巩固新知识,都极为有利;不然,就语句论语句,该对比不对比,不仅不会促进迁移,反而会造成负迁移。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比抗干扰,加强对易混知识的比较,找准分化点,利于排除干扰,加深对某些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促使易混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彻底分化。例如:学生学过“当型循环”后,已能熟练掌握用“当型循环”来编写程序。当学了“计数型循环”后,碰到问题时,对于究竟该用哪种循环来求解,学生往往感到不知所措。这种负迁移的产生,是因为比较牢固的旧知识排挤了巩固程度较差的新知识。为了克服这种干扰,可采用列表比较,逐条对比的方法,严格划清十分相似的新旧知识间的界限,让学生掌握新旧知识的异同点。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类比推理也是分析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类比促进迁移。在计算机编程教学中,类比方法具有探索和解释两个功能。探索功能体现在学生通过类比提出假设,进行推测,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向。解释功能在于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表象,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提供一个相近的表象,实现知识或经验的迁移。例如学习过C语言程序设计的知识点后,在学习PHP网页程序设计时,就可以对比以前所学过的C语言程序设计知识,通过类比分析,实现学习的正迁移。 转贴于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实现正迁移的催化剂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悬念解除之时,也就是正迁移实现之时。例如编程求解N的阶乘,可以用循环来实现;也可以不用循环,利用函数的递归来实现。教师提出两种解题的思路:通过循环实现是利用前面讲过的循环语句来求解,实现起来很容易,但不用循环,仅用函数怎么来求解?至此,引起了学生认知的冲突,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去探究上面提出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如何通过函数的递归来实现问题的求解,加深学生对函数递归编程的认知。
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幻灯片、实验演示等多种可以丰富感性认知的呈现方法来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编程的浓厚兴趣。例如许多学生喜欢玩电脑游戏,通过实验演示方法向学生展示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的一些游戏例子,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兴趣从玩游戏转到编写游戏程序上来。实验演示有利于开阔视野、发展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因势利导地把学生已有的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动机。
4.促进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改善认知结构是防止负迁移的有效手段
人的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它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在主观上的反映。建构认知结构,是计算机编程教学的中心环节。促进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对于完善认知结构,使认知结构系统化、综合化、整体化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把新概念或规律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相联系,把新概念、规律纳入原有概念、规律中,同时使新概念、规律与原有的有关概念、规律进一步分化和融汇贯通,组成一个整体结构。例如学习C语言编程时,可指导学生进行如下的认知活动:
4.1把C语言中的数据类型和表达式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概念相联系。
4.2把C语言中的基本语句的语法规则与原有的计算机编程语言相关语句的语法规则相比较,将新旧(下转第78页)(上接第73页)知识融汇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唤起头脑中已有的有关概念,与新感知的概念一起,进行进一步的概括和抽象,总结出共同因素,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例如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了结构化程序设计中的顺序结构程序设计、分支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可视化编程。可视化编程是在结构化程序设计上的一个提升,用可视化编程工具编写程序,学生可以象搭积木似的来构造程序的框架,但问题的具体求解方面还是要用到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概念。由结构化程序设计到可视化编辑,认知结构需要更新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综上所示,迁移对计算机语言的学习作用不容忽视。教学不只是要让学生掌握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程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在计算机编程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促进知识顺利迁移所不可少的前提。所以教师在采用行之有效的教法、认真研究学生的学法,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认真学习知识迁移规律,并考虑影响知识迁移的各种因素,定能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学达到持久迁移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 教学改革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职业技术学院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开放型、外向型、实用型人才,是摆在从事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理论课教学的改革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尽可能注入通俗有趣、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中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又增强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施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是以明确的任务作为课堂主要教学目标,在学生实践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解决、总结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在实施任务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进度、学生所关心的问题,针对某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技能要求,设计一个包含相关知识点的综合性任务,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下应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迁移。
3.实施问题教学法。高职高专学生的基础较差,在学习中表现理解能力差的特点,因此,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和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以往教师帮助学生解答疑惑转变为教师寻找、发现与理论知识和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思考、解答问题中增强理解,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充分调动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新理论。
4.改变授课模式。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效果要通过学生的主动理解掌握来实现。因此应采用交流式、对话式、讨论式等多种互动的模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让课堂变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课堂。
5.使用多媒体授课,课堂渗透实践。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密切的课程,在讲授理论知识时经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理论和算法,教师使用多媒体对它们进行演示、模拟,使抽象、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实践课教学的改革
1.精心设计实践内容。教师既要善于营造热烈的群体氛围,又必须给学生留有冷静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在设计实践内容的过程中,应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体现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激发高职高专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欲,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感兴趣,产生上机一试的愿望。这样,就可以充分挖掘高职高专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思考,善于创新,通过上机实践,完成实践内容,增强高职高专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把高职高专学生从枯燥的程序设计中解脱出来;二是要注重实践课与理论课相适应。实践课对于培养学生创造力、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设计实践课内容时应做到内容和时间与理论课教学内容相适应,这样才能够加深高职高专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是注重尺度的把握。在设计实践内容时,难易程度和工作量的大小是教师要考虑的内容。对于工作量小题目可以一人一组,但对于工作量较大题目,一个学生在一次实践中无法完成,那么就要开设小组来设计,使学生从接触这门课开始就能够养成良好的协作精神。对于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实验内容,教师在实践前给出解决问题的总体框架,把理论课教学知识点密切相关的、并且是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留给学生,要求学生在理解问题的总体框架下完成相关问题的设计,从而既培养了学生对待实际问题的总体设计能力,同时又达到了巩固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目的。
2.主动指导。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教师总是等学生问问题,这种被动指导存在着许多弊端,特别对刚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学生刚接触编程,实践过程存在很多问题,有时学生碍面子或缺乏自信心,即使有很多不懂的问题,宁可不做也不问教师。这样一来使学生从课程学习的一开始就害怕上机,因此要改变这种指导方法,作为任课教师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发现问题,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进行集中演示,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实践内容。
3.注重实践过程。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实践结果,把实践内容布置给学生,学生交上机报告,教师认真批改报告,至于报告中的结果是怎样来的,具体实现过程是什么,作为教师却全然不知,因此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的全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4.加强实践课讲评。作为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绝对不能忽视实践教学中讲评这一重要环节。以往教师只对理论课上布置的作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评,忽视实践课的讲评。实践课是检验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一把尺子,不注重实践课讲评,结果使实践课教学效果越来越差,从而影响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其他方面的教学改革
1.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教学艺术无止境,不善于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经验的教师不能算是称职的教师,相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应有所不同。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绝不能从一而终,一成不变。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它进行分析,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2.课程考试考核方法。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因此,对于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考核应将重点放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只有学生真正能够应用所学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说明学生掌握了这门语言。所以要改变以往以理论为主的考核方法。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具有种类多,更新快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跟上计算机语言的发展,不断地充实自己,适应多变的语言环境,同时,由于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众多后续课程的基础,这就要求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教师不仅要精通语言,而且要精通计算机其他方面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刘建华.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模式初探.高教论坛,2005,(01).
[2]王航宇.浅议计算机语言的发展趋势.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3]杨辉军.浅谈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9).
关键词 计算思维 教学改革 C语言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1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首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高水平大学来说,尤其体现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比较关注“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这句话充分说明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实现培养和训练大学生计算思维、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实要求,《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理想课程。因此,如何深化《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组建贯穿计算思维培养的知识体系,探索适宜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积极探索和尝试,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既有助于计算机基础教育学科的健康、持续发展,又有助于国家对战略型人才的培养。
2国内外研究现状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是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杂志上提出并定义的。周教授认为: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在国外,计算思维不仅得到美英等国教育界的广泛支持,而且还直接促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重大基金资助计划CDI的产生,旨在使用计算思维促进美国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产生革命性的成果。英国计算机学会也组织了欧洲的专家学者对计算思维进行研讨,提出了欧洲的行动纲领。
在国内,中科院自动化所王飞跃教授率先将国际同行倡导的“计算思维”引入国内,中科院李国杰、陈国良、孙家广等院士以及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董荣胜教授、国防科技大学的朱亚宗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也就此开展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计算思维的培育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讨。
3研究目标、内容和拟创新点
3.1研究目标
一是丰富和完善C语言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分别在专科、本科教育层次上建成一套质量较高的教学课件、实验辅导教材、课后辅导和习题资料;二是推动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创新;三是推进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计算思维不仅要培养学生对计算环境的认识,更重要的应该培养学生掌握在计算环境下的问题求解方法。
3.2研究内容
根据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的阐述:计算思维是通过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等方法,把一个困难的问题阐释为如何求解它的思维方法。计算机语言类教学和程序设计是学习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思路,是理解计算机和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好途径。由于长期以来受“狭义工具论”思想的影响,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容易陷入语言表达形式的误区,把重点放在语言语法知识点的学习上,忽视程序设计能力及更为重要的计算思维的培养。本项目主要通过选择C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和应用,培养学生对计算环境的认识和面向典型计算环境的问题求解方法和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推动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研究内容包括:C语言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整合课程内容,把原侧重“语言”使用的内容转变为注重与专业结合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注重于思维能力培养;构建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课程作业与项目训练相结合、常规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设计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等手段,以提高学生逻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教学体系,并推进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从而建设可持续的计算机学习形式。
3.3拟创新点
首先,课程讲授内容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其次,进行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尝试,探索双主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精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对学生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和计算思维的过程,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和计算思维能力的提高;第三,在教学网站的建设上,用以资源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全方位整合,并借助优秀媒体的辅助作用,为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提供内容丰富、多种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 关键词 】程序设计 语言 调试 方法 数据结构 函数 对象
在各大高校的计算机课程中,计算机语言类课程非常常见,其中很多都把C语言作为基础课程,由此可见此类课程的重要性。但作为初识计算机语言的人,很多都觉得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很难学,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如果单纯的学习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工具,其实是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而许多人想把某个语言工具学精通了,这对于一部分人是比较难的,因为精通的不单纯是语言工具,还有程序设计思路,程序设计得好坏,这包括了很多问题,比如一个人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基础等等。
第一点,不得不说的是想写好程序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掌握各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数据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算法。也有人认为写底层程序是程序设计的高手,其实并非如此。
先来了解下底层程序,底层程序一般是指对硬件的操作而设计的程序,其中硬件与硬件也有区别,要给一个芯片写驱动程序,无非就是掌握这块芯片的各种寄存器及其组合,然后写值读值,也就是是一些输入输出函数的使用而已。那么什么是算法,怎样才能设计好程序呢?可以举个简单例子:假如你面前有五名同学,找出一个叫“小A”的人,你该怎么办?第一种方法:直接对这5个人问:“谁叫小A”。第2种方法:你挨个去问“你是不是小A?”,直到问到的这个人就是小A。第三种方法:你去挨个问一个人“你认不认识小A,指给我看”。不要小看这个问题,你说当然会选第一种方法,没错恭喜你答对了,因为这个方法最快,效率最高,但是在程序设计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和你用的手段却是考验一个程序员程序设计水平的重要标志,并且不太容易达到。刚才这个问题类似于数据结构和算法中的:Map数据结构,穷举查找和折半查找。所以想要学好程序设计语言,掌握好数据结构和一些常用算法,也是必须的。
第二点,如果仅就如何学好C程序语言工具来探讨,下面有比较合理的学习方法推荐给大家。需要准备的最起码要有一本好的教材和合适的运行环境。注意选中的教材和所使用的软件版本一定要配套,才能使初学者更好的看到教材中所提到的运行效果,也能更好的帮着学习者调试学习程序。有了前期的准备工作,接下来要配合授课教师的授课进度来预习内容,或者如果是自学者可先通读大部分内容,做到总体把握之后再专攻各个知识点。
第三点,要找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好程序设计语言有很多方法,因人而异。在通读了教材内容后,很多人其实并不能完全读懂里面的内容,尤其是例题。这里就需要大家挑选该知识点里比较简单的例题进行调试和更改,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根据我的经验可以推荐下面这种对大部分人都好用的学习方法,就是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来设计程序时的三步骤:第一步,读例题程序;第二步,改程序;第三步,编程序。其实三步下来,就能编程序了。学习程序三步走,适合的范围比较广,当然也离不开学习者的实践练习。想要学好一门语言工具,上机调试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点,针对于程序设计中应用比较多的函数,也有很好的自学方法。函数分为系统函数和用户自定义函数两大类。系统函数有很多分类,初学者并不太好掌握好各自的功能。那么这里提供一种方法比较适合初学者自学,该方法也是分成三步。以C语言为例,第一步,看好函数的格式。注意有些函数小括号里有参数,有些没有,还有的有多个参数;第二步,注意函数的功能。如果输出函数printf()和putchar()。函数printf ()功能是在输出设备上按要求输出任意类型任意长度的数据,而函数putchar()的功能是在输出设备上输出一位并且是字符。所以在使用恰当的函数很关键;第三步,熟练函数,通过例题实践。C程序设计中,上机实践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函数的学习更是如此,通过对函数部分例题的调试能更熟练准确的掌握函数的功能和格式,让函数帮助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用户自定义函数是用户自己编制的函数,根据语法规则和算法的要求编制即可。其中注意的是函数的参数形式,初学者比较容易搞混两个概念,即形参与实参。其实比较好区分,主调函数(一般简单例题里面主函数main()比较容易调用别的函数,很多时候是主调函数)里面的是实参。被调用函数(一般指自定义函数)里面的是形参。区分好了形参与实参的概念,那么参数的传递形式就更好区分了,参数传递时,是单向值传递。当传递普通变量的值时,形参的改变不影响实参;当指针做参数,进行传递时,形参的改变会影响实参。其他计算机语言类也可以参照此种方法。
第五点,程序设计语言中比较难学的地方,最有名的比如C语言中的“指针部分”,既难学又很重要。指针部分原则上要搞懂2点。一是要清楚指针指向哪里,也就是指针指向哪个变量空间,该空间类型是否与指针类型匹配。二是要知道该指针所指空间的值是什么,即该变量存储了什么值。当然要注意的是指针只能指向同类型的变量,所以类型一定要匹配。只要我们始终能分清以上2点,这里的问题就相对简单了。
第六点,程序设计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成员――面向对象的语言。这类语言对于初学的人来说,概念的理解是比较难的。基础部分包括语法,数据结构同过程性程序设计语言类似。这部分语言掌握好就必须理解对象、类、接口等相关概念;然后像继承、多态等特性也要理解清楚,才能使用好。
21世纪已经到来,以加强外语和计算机能力为新世纪人才特征的新一轮大中小学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方兴未艾,“双语教学”等新概念成为“热门主题”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着陆点。在GOOGLE中敲入“双语教学”一词,会看到2,480,000多个相关网页,纷纷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探讨“双语教学”的目的、教学方法及效果等。
哈尔滨工业大学处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前沿,随着学校国际化基金的实施,近两年诸如“2002年度申请资助国外世界著名大学进修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双语教学基金资助项目”以及“院系国际化基金资助项目”等政策陆续出台,这些政策大大推进了教师双语教学进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与世界同步的科学知识,从概念体系方面与国际惯例接轨。
在国家、学校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我校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分别在2004年获得校级首批双语教学课程立项,2008年获得教育部第二批双语示范课程立项。下面分别从双语教学的理论定位、教学策略、教材选用、师资培养等方面探讨和分析双语教学实践的特点及效果。
2双语教学的理论定位
双语教育是欧洲教育理事委员会普遍采用的一个术语,它指用外语或学生的第二语言作为教学媒介来进行学科教学。
英国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双语教学”定义是:
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
Bilingual education programs may be of different types and include:
(1)The use of a single school language which is not the child’s home language. This is sometimes called an immersion program.
(2)The use of the child’s home language when the child enters school but later a gradual change to the use of the use of the school language for teaching some subjects and the home language for teaching others. This is sometimes called 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3)The partial or total use of the child’s home language when the child enters school, and a later change to the use of the school language only. This is sometimes called 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这个定义确定了“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在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第二语言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国国家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华中师大教授邢福义指出,双语教学是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指“学校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主流语言,熟练运用主流语言进行学习”。
3双语教学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应根据学生对外语的掌握程度、双语师资的配置条件等多方面条件进行选择。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双语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实验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以及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学生,根据专业本身的类英语化、国际化以及更新快等特点,我校确定双语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理解本课程原版教材;高级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可以流利地利用英语在工作、学习中交流。
双语教学不同于全英文教学,应该中英文并用,哪些内容用英语授课,哪些内容用中文授课,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双语教学实施的渠道主要是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学生及课程内容情况的不同,将英语教学定在渗透、整合、主体等不同的策略,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渗透策略
“双语教学”对学生和教师都是新鲜事物。当今40岁以下大学教师的英语平均水平基本上处于熟练的读、写能力,半流利的听、说能力,学生的听、说能力平均水平处于中、小学水平。基于这种教学双方英语口语欠缺的情况,本着教授专业课程内容为主的原则,教授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及难点时,应采取“母语教授知识点,英语解释术语、概念”的原则。
教授计算机专业课程主要内容时,如果用英语包揽,学生要在同一时间内同时具备中、英文及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这对学生及教师都具有挑战性――而实践证明中国教师的全英文授课也不是很成功。据笔者统计,如果教学中90%的内容使用英语,那么放弃听课的学生达到85%。一位加拿大资深教师在听完一堂充满蹩脚英语的物理课后给予这样的评价:“You solved some problems,but you create many other problems”(你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你同时制造了许多其他问题)。因此,双语教学中的英文使用决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而是时刻紧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
笔者在双语讲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使用英语介绍术语,母语讲授内容的英语渗透方法,讲授数据类型、数组、指针等既重要又难于理解的知识点,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反映,通过教师对术语英文的讲解及原版教材的辅助,既容易地掌握了内容本质,又提高了英文交流能力,母语透彻讲解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了难点知识。
3.2整合策略
英语教学的整合策略是指较多地在教学中使用英语,但仅限于必要和能力所及之时。
此方法适用于课程内容的难度适中,学生对知识点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使用,也是目前双语教学的主要模式。如对控制结构(control structure)、函数(function)等术语,可以用英文解释并举例子。因为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对这些概念的逻辑含义已经有所了解,那么在计算机语言课程中就可以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完全掌握英语讲授的知识点。据统计,讲授这种程度知识点时70%的内容使用英语,70%以上的学生可以无障碍地接受。
3.3主体策略
在“C语言程序设计”双语课程中,我们在课件和实验部分采用主体策略,创设全英文教学环境。
课件是授课的重要演示工具,概念、语言、经典例子和算法介绍都要使用课件展示,因此以“C Bible”的英文表述为标准,采用全英文演示。授课中,学生对课件的接受程度较好,配合教师的汉语讲解,学生在理解知识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阻碍。
实验占总课时的50%左右,是学生学习时间最长的阶段,采用全英文教学环境。实验说明书是英文的,课程主页中关于实验的讨论采用英语。统计结果显示,97%的同学顺利完成了实验,3%的同学放弃了实验。顺利完成实验的学生的平均成绩在80分左右,一位同学给教师的留言是:“很高兴做这种类型的实验,通宵编程序真兴奋,英语也不难呀!”而放弃的学生有两点主要原因:C语言基本知识没有掌握好,对英语说明书看不懂,进一步的交流发现,这些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很好,可以达到良好以上。因此,C语言知识掌握得不好是他们放弃这个英文实验的主要原因。
这种教学模式的合理利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日后教师全面和深入开展双语教学及学生快速适应后续双语课程起到杠杆作用。
4双语教学的教材选用
教材选用得当是双语教学正常进行、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在原版教材、综合使用原版教材、网上下载资料和学校自己编写的各种教材及自编英语教材的选择中,“C语言程序设计”的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原版的教材,否则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本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配合使用。英文教材采用Dennis M. Ritchie编写的《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它符合C89标准,具有标准性和权威性,被称为“C Bible”。中文教材采用苏小红等编著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C语言大学实用教程(第2版)》,由P.J.Deitel和H.M.Deitel主编、苏小红等翻译的《C How to Program》第5版作为参考书。授课不局限于这几本书籍,而是给学生推荐很多优秀的英文及中文教材,使学生博百家之长,接收的信息更加全面系统。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基础及学习进展合理安排教材的交叉、并行使用。
第一,根据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建议阅读的起点。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双语课程的开设对象是大一学生,先导课程只有“计算机导引”,有的学生高中阶段接触过程序设计语言,有的则连计算机都没有用过。因此,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语言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首先在第一节课程中统计两个数据,一是计算机语言的掌握程度,二是英语阅读水平。从几轮教学的统计效果看,已经掌握一门以上计算机语言的学生数量为2%~4%,英语高考成绩在优秀类别的占95%以上。然后根据学生水平推荐起点阅读语言。教师极力推荐这2%~4%的学生使用Ritchie或其他作者的英文原版教材,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进入全英文的教材环境。对于剩余的同学,建议他们在课程开始以阅读中文教材为主,以配合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及其中文版为辅,在理解主要知识点和难点问题的基础上,熟悉一些常见的名词和术语。
第二,根据学习进展安排中英文教材的交叉、并行使用。对有计算机语言基础的学生不使用这条原则。对剩余的同学,在前2~4个学时阅读中文教材,快速建立起计算机语言的逻辑思维方式,然后引导他们阅读英文教材,如果学生感觉十分吃力,再建议他们阅读中文教材中的相应部分。据统计,这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克服了对英语阅读的惧怕感,增强了阅读英文原版资料的信心,达到了双语教学的目的。
4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
我校对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下了很大功夫。例如:
实行教学督导听课制、教师竞聘上岗制、教师上岗培训制、新开课教师试讲制、青年教师助课制、实验指导教师上机考核聘用制、定期教学研讨例会制等。其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是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学习,从留学回国和出国进修学习人员中选拔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这一制度使我校双语教学得以蓬勃发展,学生双语接受能力显著提高。
这一制度的重要意义在于:
(1) 加深了对双语教学目的的认识。国际上很多大学实施双语教学,尤其是欧洲大学的普及率非常高。双语模式的实施不仅保障了世界主流语言描述的最新技术的实时掌握,同时也是对母语的保护和继承,没有哪个地区因为双语教学而使母语退化、消失;双语模式不是一种外语的单纯引入,而是对这种外语所描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是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多了。
(2) 增强了双语教学效果的信心。国际上采用双语模式的学校多数是成功的,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状态。师生对双语模式的接受是自然的,双语授课不用额外申请、批准,学生也认为这样讲授是理所当然的。教师的讲授内容没有减少,反而更加丰富;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没有降低,反而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掌握问题。
(3) 提供了具体参照的双语模式。从教材、授课双语策略、讲稿、实验、作业等内容,都可以找到参照的模式,这为我们结合中国国情实施具体的双语模式提供了参照。
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双语教学教师要具备听、说、读、写多方面基础,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学习,作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所以,培养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也是学校开展双语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总结
实践证明,双语教学为课堂内外创造了两种语言交际的机会,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鲜明突出了专业特点,大大增加了国际人才培养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