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现阶段环境问题

时间:2023-08-25 16:55:15

导语:在现阶段环境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现阶段环境问题

第1篇

【关键词】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机制 优化探究

现阶段环境问题愈发严重,环境保护问题也因此成为国家在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前所未有的上升趋势,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管做出什么决策,都有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所以,既保证经济的高速发展,又能做到环境的保护,成为影响现阶段国家更好更快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国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环境进行有效地治理,同时保证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环境保护机制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而在此过程中环境也受到污染破坏。在我国,生活污染和生产污染,并列为对环境影响最大的两个主要问题。

(一)生活污染

随着国民GDP指数的上升,人们消费水平相比以前有了大幅的提高,正因如此,生活垃圾的产出量也大大上升。在农村,一些资源被不恰当的利用,比如秸秆、果皮等被用来当燃料直接使用,而这些现象在农村十分常见。在城市,超薄塑料袋的大量使用,使得其在掩埋处理过程中难以迅速降解,这就直接导致了土地污染。如采取燃烧的方法处理,后果更为严重。正是这些生活垃圾的产生和消耗不平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而生活垃圾的产量也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年递增的,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恶性循环,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严重影响城乡的发展。

(二)生产污染

作为生产大国,我国在生产方面产生的垃圾量十分巨大。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生产以粗放型经营为主,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例如,我国煤炭行业大多采取先开采后治理的方式经营,而开发之后,大多数都为了利益而把保护环境放在一边。农业方面,由于一昧的追求高产,人们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这就导致了土地干结,同时下雨过后会进一步对水源进行污染。生产污染大多是人们不经意之间造成的,而正是在不经意之间,对人们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危害。工业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而不治理,会直接影响到空气质量,进而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农业方面,使用化肥农药的蔬菜水果等食物,会直接或者间接通过食物链到达人体内,使人体聚集大量毒素,最终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因此生产污染造成的影响也是十分严重的。

二、优化环境保护机制必要性分析

(一)现阶段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生态环境具有脆弱的特点,因此必须完善环境保护机制。从我国现阶段的环境情况来看,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环境保护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最有效的就是对环境保护机制进行优化。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调查发现,我国环境保护机制仍然不够完善。环境污染不仅对人身体造成危害,同时还影响着我国政治、文化、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日常生活生产中,人们往往对那些潜在的污染源并不重视,看不到它们造成污染后的危害,然而量变引起质变,最终对人和社会造成危害。因此,我国环境保护机制的优化势在必行。

(二)造成的污染难以治理

从目前的环境污染来看,大多数环境污染难以治理。而这主要是因为污染物成分难以分析、污染时间长造成的。在我国,大多数环境问题做不到预防,只有在恶化之后才真正的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此时才开始治理为时晚矣。比如,一些工厂为了节省处理成本,把大量工业废品运输到荒郊野地进行填埋处理。早期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久而久之,污染量超过了土地所能处理的范围,土地逐渐板结,出现盐碱化现象,导致该片土地百年内都无法恢复原样。而这些正是因为环境污染发现的晚造成的。因而防患于未然,优化环境保护机制便显得十分重要。

三、如何优化环境保护机制

国家对工业进行合理的布局。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与此同时农民不断涌入城市,加重了生活污染。因此这就需要采取合理的布局以解决这些问题。加大城市绿化投入,保证居民良好的生活环境;要有序有目的地发展,有计划地对土地进行占用,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国家加大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资金的投入,对环境治理采取积极的态度。自从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上的。因此在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国家理应对环境保护予以重视,出台相关政策,完善环境保护机制,适当的降低经济发展速度,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环境的治理,使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企业是环境破坏的主体。一些企业违背法律道德,为了利益不惜破坏环境。因此保护环境,企业责无旁贷。企业应主动对环境进行保护,建立自己的环境保护机制,保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既快又好。同时企业也应该自觉及时上交环境保护责任险,并在环境治理方面,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这样才能顺应发展潮流,减少环境的污染。

四、结束语

在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的今天,环境保护机制的优化显得格外重要。这就要求国家和企业和个人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重视,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措施,采取合理布局,对环境保护机制进行优化;企业需要主动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在发展过程中不忘保护环境;作为社会居民的我们,必须具备环境保护意识,从小事做起,不用超薄塑料袋,尽量少使用煤炭等传统能源。只有这样对环境保护机制进行优化,环境问题才能更快更好地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娅楠,唐敬丽.分析环境保护机制的优化探究[J].商,2014,(10).

[2]孙涛,郭文,陈晓慧.江苏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环境保护机制及其政策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3,(03).

[3]温宗国,王迪,周爱国,陈吉宁.跨国石油公司环境保护机制的比较分析[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8,(03).

第2篇

【关键词】环境管理 问题 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出现了更加严峻的环境问题,因此,就需要做好环境管理工作,贯彻可持续发展要求。

1 现阶段我国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发现,我国在环境管理中,依然主要采取行政命令、末端治理、浓度控制的模式,还没有构建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的环境管理体系,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1.1 行政手段

目前,行政手段被政府广泛运用,但都是从微观层面着手,如对强制标准进行制定、对许可证进行颁发等,没有从宏观角度将完善的环境政策体系给构建起来;没有健全的环境管理机构,地域空间性依然是环境问题的一大特点,行政辖区界限不会对其产生限制作用,包括酸雨污染、流域水污染等,但是我国跨区域环境管理机构还比较的缺乏;政府内部也没有明确划分各个职能部门的分工,职责重叠或者管理主体缺位问题普遍存在;因为受到了条块分割和多头管理的影响,导致环境管理的凝聚力遭到削弱。

1.2 立法手段

首先,我国在环保实践中,主要依据的是《环境保护法》,但是本部法律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仅仅是阐述了如何防治环境污染,没有对国家基本环境政策与环境理念进行明确,也没有对国家以及社会各个主体的义务和责任进行规定;其次,有立法漏洞存在,我国目前环境法律将自然资源保护以及污染防治给基本涵盖,但是还有一些空白区域,包括野生植物资源、海洋资源等,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来防治放射性污染。在环境立法中,对行政强制体制过于以来,但是行政强制仅仅能起到有限的作用。结合行政管制构建的立法原则和制度,借助于行政强制来实现经济手段。将行政管制作为资源立法体系的主体,没有将市场机制引入进来以便科学分配资源。

1.3 公众参与

我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人口大国,但是却没有几个著名的非政府环保组织,没有足够的知名度与认同度,不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政府决策。此外,我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方面的程序与制度还不够公开与透明,在环境管理方面,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难以有效实现。

2 环境管理发展对策

2.1 构建综合决策机制

在制定实施环境政策中,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积极参与进来,因此,就需要结合环境与经济持续发展要求,将综合决策机制给构建起来;在经济决策制定过程中,中央以及地方环境管理部门需要全程参与进来,提出相应的建议。首先,对多部门合作制度进行构建和完善,将综合决策的专门机构给构建起来,形成合力,加强监督管理,以便促使制定的法律法规能够顺利实施;其次,对政府外部监督机制进行构建,政府外部监督也是环境管理机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今,很多国家将咨询机构给设立了下去,组成人员涉及到专家学者、社会团体等,能够审议与咨询政府重要决策与立法行为等,提出相应的意见,促使政府做出的决策更加的全面与科学。

2.2 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

在新时期下的环境保护中,政府直接管制需要适当减少,将经济手段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政府部门需要在宏观控制、综合决策以及制定法律等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而借助于市场经济手段来自发调节具体事务。首先,对自然资源价格体系科学构建,价值由价格来体现,环境资源也是重要的一种生产要素,因此,就需要在市场中体现它的价值,只有确定它的价格,方可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国家要深入研究自然资源价值和价格,将自然资源价格体系给科学构建起来,依据本体系来收取各项税费与押金。其次,对各项税费之间的关系科学梳理,根据相应的理论,在产品价格中需要充分体现自然资源开发中出现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这样方可以将价格与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出来,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MEC和MUC,前者收取形式为排污费与补偿费,后者收取形式主要为自然资源税;根据本体系,对现有收费项目进行清理,保证不同体系之间有明确的收费关系,并且借助于法律文件来对其规定。

2.3 完善环境法规体系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需要将《环境保护法》正式确定为基本法,对国家基本政策、理念及制度等进行明确,将环境保护中社会各个主体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等明确阐释出来,以便从宏观角度来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之间的矛盾有效指导。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在环境立法时,除了要考虑人类健康、生活环境的保护之外,还需要向整个生物圈的层面拓展;要充分依据自然规律,将经济规律及全球一体化的理念给体现出来。对于现阶段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弥补和完善,将污染防治、公害控制、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法律给制定出来。

2.4 构建公众参与机制

公民的一项权利为参与环境保护,也是重要的一项义务;为了将公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激发出来,需要在法律层面上对公民环境权利、义务进行明确,科学规定参与的具体方法等。对相应的制度进行完善,包括环境诉讼制度、有奖举报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以便对环境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有效弥补,促使公众合法的环境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3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管理是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项重要途径,是现阶段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人们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现阶段我国环境管理机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制约到环境管理功能的发挥,需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构建公众参与机制等,科学完善环境管理机制,发挥环境管理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钟永森.建筑施工环境监察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建材与装饰,2013,4(10):123-125.

第3篇

关键词:畜牧养殖;环境污染;治理方法

我国作为传统农业、畜牧业发展大国,可以说畜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占据的比重以及其所具有的经济地位至关重要。因此,近些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规模化、科学化及集约化养殖逐步成为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可也正因为如此,养殖业大规模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现象影响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污染情况的加剧直接威胁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所以,探究畜牧业养殖过程中环境污染现象的综合治理对策,对于提高畜牧业本身的发展水平,促进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1我国畜牧养殖发展现状及其环境污染情况分析

现阶段我国畜牧养殖发展现状看,其所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尤其在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之下,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畜牧业不断进步的关键[1]。简单分析,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缺乏从立法层面对畜牧养殖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制定和规范,这就导致养殖户本身的责任意识不强。现行的法律条款中,并没有针对相关环境污染现象的具体惩处对策,所以养殖户往往忽视法律层面的监督和管理,在生产及养殖过程当中违法排污,最终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后果。第二,对畜牧养殖业发展投入资金不足,导致其对环境问题的保障力度不够,从而造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2]。从国家角度来看,并没有设立在生产不同阶段的相应技术投入,同时由于养殖户本身对饲料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养殖过程中盲目增加饲料以导致畜禽的排泄物中重金属超标。同时,针对相关饲料配比的研究比较匮乏,这就直接造成排泄物中有机磷含量增加,加之没有对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直接影响环境发展。除此之外,畜牧养殖区域规划不够科学、养殖审批流程不够规范、生态养殖技术投入力度不够等都是严重影响我国畜牧养殖发展的关键,也是未来必须关注的问题。

2畜牧养殖污染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

2.1注重对畜牧养殖环境污染现象的立法支持

从现阶段畜牧养殖污染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来看,首先需要从立法层面对畜牧养殖环境污染现象进行监管和制约[3]。立法应该包括对畜牧养殖部门排泄物处理的标准制定,明确其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相对义务。在环境管理问题上要严格审查,严格监管,这样才能做到严格执法,对违法者进行全面责任追究和惩处,充分体现法律的威慑力。

2.2对畜牧养殖区的规划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

畜牧养殖区域的划分及具体规划必须严格经过相应审批流程。在实际审批过程中对养殖圈舍标准进行明确规定,尤其需要将废弃物的处理作为养殖区域建设的根本指标。同时,在对养殖区域进行布局时应时刻秉承科学合理原则,尽可能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周边生态环境保护效益的最大化。

2.3注重生态养殖技术的投入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投入生态养殖可有效改变现阶段我国畜牧养殖业整体技术水平偏低重产能且轻环境的特点[4]。所以,需要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注重饲料配方的优化,同时尽可能培养优秀品种的畜牧种类,加之对排泄物的科学合理控制与综合利用,最终确保在技术支持下以及有效监督管理之下切实提高畜牧养殖环境污染的治理水平。

3结语

在畜牧养殖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其造成的环境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大对畜牧养殖业的控制和管理将成为畜牧养殖人员工作开展的重点,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畜牧养殖业不断发展,提高我国环境保护水平的重要做法。

参考文献:

[1]吴勇.畜牧养殖污染环境的综合治理[J].河南农业,2016(11):111.

[2]亚森•如则.畜牧养殖污染的综合治理思考[J].甘肃畜牧兽医,2016(3):44-45.

[3]罗柳青,高静.畜牧养殖污染环境的综合治理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15(12):59-61.

第4篇

1 农业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关概念阐述

1.1 农业生产的概念

农业往往指的是进行生物培育的一种产业,包含了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以及微生物分解三个环节。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一种生命物资的再次生产。而每种生物凭借其自身的特征和特点对于自然环境又有着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而全球不同的地区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共同构成了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也恰好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能力强弱。故而,农业生产必须要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水资源条件等处罚,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

1.2 农业生态环境的概念

农业生态一般指的是为人类生活、生存服务的一种生态环境系统。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农业生产可持续进行的根本基础。而农业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性和地域性,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当明显。具体来说,农业生态环境具有以下几点重要作用:

(1)保护农业环境的生产安全。(2)保护农业生产资源的安全。(3)保护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生物安全。(4)保护农业生产产品的安全。

所以,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是农业生产的保障和基础,是人类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

2 我国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2.1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由于受到现代化发展和工业发展的影响日益恶化。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太多工业“三废”的产生。而这种工业“三废”产生之后很多工业企业并没有根据标准进行治理和排放管理。对于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工业“三废”对土地、大气和资源的污染无疑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其次,农民自身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肆进行农药和化学药品的释放,造成了很多残留药品和工业制品的存在。诸如秸秆焚烧、牲畜粪便等问题。最后,工业的发展对于大气污染也是相当严重,随着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增多,全球变暖、酸雨、天气炎热、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逐年递增。这种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耕地资源以及农业生产的保有量。

2.2 水资源污染且紧缺严重

我国水资源呈现出的是总量丰沛平均紧缺的情况。而我国农业用水量几乎占据了总用水量近70%作于。而且,我国已经有接近一半的大中型城市面临缺水的情况。所以,上升到农业生产层面上,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将面对严重缺水的情况。而且,由于工业发展造成的水污染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到位。

2.3 水土流失严重

现阶段,我国的水土流失已经接近了400万平方公里,占据了全国国土面积近40%。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情况还将会持续上升。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情况已经造成我国土地荒漠、草原退化和森林面积锐减等问题。最终,我国的生态环境将面临水土沼泽化、盐渍化以及肥力缺失和土壤酸化等问题。

2.4 耕地资源逐年递增

我国人口基数大,耕地面积少。而且是全球城市化水平偏低的国家。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随着人口增长。我国的耕地资源将会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将导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彻底崩溃,整个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丢失。

3 解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措施

3.1 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针对现阶段工业“三废”以及城市垃圾等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一定要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国环保部门联合农业部门重点针对农药、化工品以及饲料添加剂等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污染源进行治理。加强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推广,逐步淘汰高残留的农药和化工品。根据农业生态所需的土壤环境优化施肥方法,改进施肥结构,最终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3.2 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完善合理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检察体系。通过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逐步进行农业土地使用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利用宏观调控进行耕地面积的稳定。另一方面,加强因地制宜,积极性性适应性耕种和开发。同时,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技术开发、研究、应用和推广与管理体系相互结合起来。

3.3 积极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要素,也是农业生态环境的生命线。没有耕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就无法实现农业生产。面对我国耕地数量和面积逐年递增的状况,一定要进行耕地的保护,树立保护耕地的意思。针对耕地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实行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确保农田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3.4 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

水资源紧缺的根本性问题还是在于我国水污染的频发。所以,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故而,我国一定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监管,从源头上找到水资源的污染源。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和管理。一定要重修构建水污染的治理策略,以源头为中心,以污染全过程为重点,将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彻底结合起来。

4 结语

不得不说,我国现阶段正面临着农业生存危机。而这种农业生产危机的源头正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故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然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农业生产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针对现阶段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定要加强治理,积极防范,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青海公路绿化与环保 公路建设

近年来,随着青海公路建设市场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中所涉及到的环保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为了使公路绿化与环保问题在青藏高原真正得以解决,必须要从公路设计、建设、管理、养护全方面得到各部门的大力配合。

同时,随着青海高等级公路的快速发展,许多经过绿化与环保的高速公路已成为青海独特的公路景观。所以这就要求在公路设计、建设中,既需要设计者根据青海公路各沿线特殊的地貌情况,全面考虑绿化与环保问题,又要严格控制建设者在建设中的环保施工。在管理与养护中加强公路沿线的绿化,使青海的公路景观成为高原独特的风景。

一、青海公路绿化与环保现状

青海大部分地区可利用土地资源质量差、水资源贫乏、气候恶劣、自然植被覆盖度偏低,生态环境脆弱。其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l0%,约有48%的土地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温度偏低,大部分地区在10℃以下,并有近一半地区年降雨量在200mm以下。因此,青海地区公路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特殊性和艰巨性。

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高等级公路建设已成为青海基础设施的投资热点和重点,不可否认,高等级公路的快速发展,使路域经济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这一地区资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问题凸现。

二、现阶段公路建设中存在的环保问题

1.公路建设普遍存在边坡以及借弃土石方地点处理不及时,甚至不进行事后恢复的问题。由于青海地区山地具有众多诱发灾害地貌作用的环境因素,块体运动、泥石流等灾害地貌过程普遍而频繁,并且表现出群发,突发和长发的特点特殊的地理条件,土壤会为降水汇流提供了特定边界条件和动力来源,同时,也使边坡土壤中含水量降低,土质松散,更易风化。随后与之相伴的就是坡面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坍塌体滑坡阻塞河流、沟谷,淹没道路,中断交通,以公路沿线问题最突出。

2.由于征迁工作遗留问题及设计不太重视环保工程,沿线田地,民居临近路基,会给青海地区带来潜在的公路廊带的健康隐患。青海地区高等级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受传统的经济学影响,总是认为资源是一种自然存在,因没有附加人的劳动而不具备价值。因此,为自然资源的存量从未被纳入传统的公路效益体系中,在研究公路经济效益增长指标时,既不反映经济效益增长所导致的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代价,也不反映自然资源存量下降及其缺乏的程度。

3.设计单位环境意识差,再加上设计任务重和一味追求经济造价等原因,单一注重公路本身的功能作用。设计中高填方路堤和深挖方路堑方法被广泛采用、施工地区的地质勘探不细致.排水系统设计不够完善,造成潜在水土流失和由此引起的养护阶段巨大经济负担。公路设计中教条理解技术规范,原则性强但灵活性不足,缺乏人性化考虑,造成了青海地区公路建设过程中高填深挖路段多,高路堤和高边坡大量增加,并且还正在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的机率。青海地区的行车效果,大量的岩石和混凝土视觉效果非常差,也不利于吸收高原强烈的阳光和汽车尾气,与高速公路快捷舒适的特点不相协调,还会影响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

实际公路环保工作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不够重视,投入严重不足。其次是公路建成后,路域绿化有不切实际、栽种名贵外来树种的现象,忽视了公路的特点和当地的生态特点。其实,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最好的公路植被就是当地的一些速生耐寒耐旱耐盐碱的树草种,如沙棘、白杨、红柳、芨芨草等。树种是没有生态上的贵贱的,只有由于对生态要求的异同而形成的不同成活率。目前在整个西北地区,不论是喷播技术还是人工播种技术,在植物选择上多采用寿命较短、固土能力有限的外来草坪草中,这样一来,公路的生物防护就表现出了短期行为。而这些树木草木在几年后将出现退化、荒芜,防护效果将明显降低,给公路养护工作带来困难。

三、在公路绿化与环保中采取的积极措施

第6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机制;完善;环境监测水平

由于社会不断地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阶段,环境污染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导致一些生态危机、资源短缺等现象不断出现。那么合理实施环境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环境监测实际上是环境科学重要分支,对改善环境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建立有效的环境监测机制,能够促进环境监测水平,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目前,虽然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有了一定成绩,但是还是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环境监测的管理水平,提高监测效率。

1.环境监测的基本概述以及意义

1.1环境监测的基本内涵

环境监测实际上就是政府为了更好的管理社会环境,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所有单位以及企业的环境监测工作进行管理,合理的保护环境。第一,环境监测是依据法律法规而衍生的,因此有一定强制性,任何企业、个人以及单位都不可以进行取消或更改的活动;第二,环境监测是公平公正的监测活动,任何企业、个人以及单位都不可以对公正性进行破坏,所以就要求相关人员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标准,以科学为理论依据,为国家决策提供保障;第三,环境监测主要对污染源进行治理与监测,依据法律法规来规范活动细则;第四,环境监测也是一种社会服务类活动,主要由政府以及相关人员进行实施,主要目的是保护环境,稳定生态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

1.2环境监测的意义

随着科技以及社会不断进步,环境监测得到了一定发展,软件以及硬件设施上也得到一定加强。通过环境监测可以有效的提高社会与环境的状况,也是进行环境管理的基础,所以如果没有环境监测机制,环境管理工作就不能很好的进行,环境监测机制也可以很好的预防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也是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对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环境管理工作有着深远意义。

2.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在进行实际监测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就需要相关部门进行解决和改进。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环境监测中的问题,会使得环境监测数据不确切从而造成环境问题恶化,也阻碍了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基本上都是每年监测四次,但是有很多部门出现不达标的现象,因此阻碍了环境监测数据的实用性以及准确性。我国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基本都是按照区域进行划分的,因此就使每个区域的环境监测管理方式存在一定差异,从而导致了环境监测中监测内容和标准的不统一,影响不同区域环境监测数据的一致性,有些地区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数据脱离问题,因此就需要我们建立一定监测机制。

3.完善环境监测机制的措施

3.1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素质

环境监测工作设计的范围以及环节比较广泛,例如环境监测前的设计、环境现场布置、环境取样以及监测过程中监测仪器的使用和选择方式、后期处理等,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工作人员的参与,因此,环境工作人员的素质对监测工作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工作人员责任心、技术水平以及工作态度等方面。依据大气污染监测为例,由于空气一直都在流动,因此进行选样的时候,时间、地点、高度等对环境监测至关重要,并且对仪器使用规则也有一定要求,人员采样工作就变的尤为重要。对土壤进行监控的时候,应该根据面积大小来选取样点,如果样点选择过少,就失去代表性;但是样点过多,就会增加监测工作量。环境监测工作人员也必须加强自身素质以及技术水平,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原因带来的失误。政府应该增加培训力度,增加环境监测人员的道德素质,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以及大局观,让工作人员充分理解自身的使命。

3.2完善环境监测制度

环境监测出现数据不准确、没有及时监测的问题,很大原因就是没有完善的环境监测机制。很多监测工作人员认为结果准且程度不是很重要,只有在领导检查的时候才进行仔细检查,没有人员来视察工作就不积极进行监测。现阶段,环境监测机制还不是很完善,主要表现在整体性监测监督体制相对匮乏。主要节能工作还是主要分布在质检、环保等方面。缺少权威、统一的调节体系,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的整体需求。环境监管出现错位和缺位现象。由于监测体制不健全,导致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出现监管力度差以及不到位等问题,而且监管分工不明、界限不清以及智能交叉等问题也会发生。所以,就需要我们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机制,明确监管职责、奖惩制度以及什么工作由什么部门完成,积极的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3.3建立环境监测预警系统

为了可以及时的得到环境监测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建立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并且不断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对环境监测结果依据环境严重程度进行等级划分,依据问题紧急程度、问题危害度、问题范围以及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来分析预警等级。亦可以根据火灾预警情况,进行黄色、红色、蓝色、橙色等预警报告体系。对环境监测报告进行定期分析,对其中出现重大问题进行及时预警上报,并且提交一些与监测有关的数据信息,例如情况分析表、有风险产品清单以及危害等级等,并进行及时处理。针对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集中监测力量,进行完全监控,促进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3.4建立第三方监测机制

合理的建立第三方环境监测机制,促进环境监测组织能够脱离政府的掌控,维护监测结果的公平性,也是促进环境监测机制的重要手段。依据市场进行的环境监测调节,才是真正意义上不受外界干扰的安全监测。第三方监测机制作为企业与政府的重要桥梁,自身拥有一定监测权威性,并且为了保持公平公正的环境监测方式,必定会严加管理与约束,维护整体形象,最大限度的得到人们群众的信任,促进环境监测机制的发展。第三方监测机制也可以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与汇总,对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得到合理的监测机制,为政府进行环境监测提供保障,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进程。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环境监测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环境管理活动,需要各部门人员的全力配合,合理使用设备,建立一定的环境管理机制,以便于全面提高环境监测水平,为社会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保障,虽然我国在环境监测工作上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是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还是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环境管理监测机制,提高监测水平,为我国环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科]

【参考文献】

[1]程卫东.完善环境监测机制提高环境监测质量[J].技术与市场,2014(9):326-326.

[2]焦延雄.浅谈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91.

[3]曹艳梅.完善环境监测机制,提高环境监测质量[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3).

[4]张景欣.完善环境监测机制,提高环境监测质量[J].科技与企业,2012(2):94-94.

第7篇

论文关键词 生态安全 立法路径 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国际环境保护领域中,生态安全问题已经不容忽视,我国社会人民及各界学者也充分关注生态安全问题。国务院在世纪初颁布的生态安全保护纲要中也明确提出需要对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党的十中也要求将生态安全格局科学合理构建起来,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生态安全立法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需要系统全局性的保护我国生态环境。

一、生态安全概述

现阶段,在生态安全概念界定方面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笔者认为,在界定生态安全概念之前,需要清晰认识相关概念,且着重考虑法学视域。在我国国家安全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生态安全。安全相对于威胁而言,安全即不受威胁,或者能对威胁有效抵御。

具体来讲,生态安全指的是有效控制各种可能导致及已经导致生态风险的各项行为,促使国家生态环境维持在良好状态,支持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身体健康。可以从两个层次来了解生态安全,首先为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维持在安全状态,动态平衡得到实现,且结构功能稳定得到保持;其次为生态安全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安全,生态系统能够将相应的优质资源提供给人类生产生和生活,同时,生态系统可以及时消纳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

二、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一)没有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然会在较大程度上对环境造成影响和改变。人类如果不依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有节制有计划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就会破坏到生态平台,进而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长期以来,我国没有统一规划管理自然资源的开采和使用,导致自然资源呈现日益减少态势;没有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加入自然资源核算的内容,且采取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粗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与能量,导致出现浪费和污染问题。

(二)传统粗放型生产模式

这种传统生产模式指的是不改变生产要素的质量、结构及使用效率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投入生产要素,来促使经济增长目的得到实现。数量增长为本种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内容。采取本种经济增长方式,具有较高的成本和消耗,且不利于提高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本种粗放型生产方式的实施,必然会有严重工业污染随之而来。

(三)没有科学统一管理农药、化肥、转基因产品等

现阶段,我国本方面没有专门设立法律体系,监控难度较大,且转基因产品是新出现的,监管机构较为缺乏,影响到管理效果的提高。国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尽快将防治农药污染及转基因方面的法律法规出台并实施下去,相关部门方可以根据法律要求开展监管工作,促使监管目的有效实现。

(四)没有科学有效的监管外来物种

研究发现,外来入侵物种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传播能力与生态适应能力,被入侵生态系统的可利用资源较为丰富,自然控制机制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导致原有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三、我国生态安全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立法现代化转型不够及时

从立法角度上来讲,我国已经将环境法制框架基本构建了起来,但是却没有在环境立法中加入生态利益中心主义价值观、可持续发展保障观等内容,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我国实施的《环境保护法》没有对现代生态环境法体系全面覆盖,还没有涉及到很多的领域,如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保育、生态灾害防治等。融合了法律原则性规范及法律实施性规范,原则性规范的整体调整作用得不到发挥,且实施性规范的具体实施行为也受到了影响。

(二)没有构建生态效益的经济补偿机制

在生态安全法律建设中,需要严格依据经济规律,有效平衡生态安全建设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经济角度来科学评估环境资源价值,通过实证分析,来对利弊得失合理权衡。我国在相关森林法中明确提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由国家来设立,但是本项规定的操作实施办法却并不完善,导致我国没有将生态效益的经济补偿机制有效构建起来。

四、我国生态安全立法路径探析

(一)将保护生态安全的法律体系给完善构建起来

只有将保护生态安全的法律体系构建起阿里,方可以与国内外生态安全形势所适应,促使我国生态环境法制体系得到完善。虽然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就颁布了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对我国生态安全环境保护指导思想与目标等全面阐明。但是依然需要完善国内生态环境法制体系,具体来讲,可以从这些方面努力:

首先,要将生态安全法或者实施条例等专门制定出来,以便系统性总体性的管理与规定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范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制度与体系等。

其次,对现行单项资源和环境保护法有机修改和完善,以便与国际形势所适应。如积极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等,要将国际公约要求充分体现出来,依据更加严格的标准来控制污染物排放;且将国际上所广泛实施的全过程控制、总量控制原则贯彻实施下去,融入污染者治理与付费等原则。在修订土地法、矿产法、森林法等过程中,则需要将资源补偿机制方面的规定给引入进来。

然后,对立法上的空白有效填补,要将人类健康、公共安全产品强制认证、动植物生命安全方面等领域作为立法的填充重点,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建设。将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借鉴过来,严格保护生物安全。通过立法工作的开展,强化化学品污染防治、放射性污染防治、生态灾害防治等内容,对国外潜在的生态侵略有机抵挡。

最后,要将预防为主的原则贯彻到生态安全法律体系完善过程中。环境保护立法的实施,需要将环境问题根源问题的解决作为重点和核心,将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治理模式逐渐淘汰掉,否则环境治理不但得不到改善,还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因此,需要将预防为主的生态安全法律体系给构建起来,从法律层面上要求制定与实施规划。

现阶段,我国虽然将一系列预防为主的法律制度制定了出来,如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但是还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将经济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构建起来

经济决策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因此,需要将环境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给开展下去。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从战略高度将部分专项规划及指导性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给构建起来,且将利害关系的公众参与评价吸收过来。但是我国在本部法律中并没有将经济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确立起来,这样就没有有机统一考虑经济决策、国家经济安全与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部分部门存在着错误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制定不够科学的经济决策,会危害到国家安全。

(三)加强生态安全执法

将法律法规制定出来之后,还需要严格贯彻实施下去,将法律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就需要重视生态安全执法。

首先,要对行政机关生态行政执法能力有机强化,紧密结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自身权限,有机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生态安全,促使国家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等得到切实保护,对部分过度耗费自然资源,降低生态环境质量的企业严厉打击。

其次,对行政执法主体的生态素养有机强化,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到依法行政开展的效果,现阶段不断出现环境问题,对资源需求不断扩大,对行政管理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生态环保行政管理人员来讲,除了具备一定的法律行政知识之外,生态安全、生态环保等知识也是要具备的。同时,要通过教育、培训等工作的开展,促使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执法素质不断提升,增强知识运用实践能力。

此外,还需要对政府环境责任有机强化,将环境保护责任问责制度构建起来,要在政府绩效考察及考核标准中加入环境保护及生态情况,追求相关执法主体的责任,彻底治理污染问题。

(四)对全民生态安全意识有机强化

生态安全保护,需要全社会人员共同参与进来。因此,就需要将全民生态安全法律意识树立起来,促使人们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得到增强。相关部门需要积极采取完善措施,将公民生态安全意识教育全民开展下去,每一个公民能够自觉改善与维护生态环境。同时,将教育制度、生态培训构建起来,增强全民生态安全意识,培养出更多的生态专家。我国要制定法律法规,明确公民及社会团体生态环境权利,此外,还需要创新整合生态审计、生态认证、生态保险等。

从生态学角度来讲,环境危机出现的根源是社会性的,因此,为了促使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国家生态安全能够切实维护,需要科学改革和创新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与社会体制,加强法制宣传,促使人们生态安全意识及公众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将公民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各种环保公益活动中来,对生态环境文化大力弘扬,以便将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有机营造起来。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在道德规范中逐渐加入公民个人行为对生态安全的影响,促使国家生态安全得到切实维护。

第8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程序;方案实施;可持续发展

为了提高水土保持的编报率,我国相关部门颁布了相关文件,要求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开发建设项目,必须进行保持水土方案编报。目前,我国水利部门严格按照水利开发提出的要求,规范我国项目的开发。因此,我国的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的发展逐渐成熟。随着企业对水土保持保持方案编制的深入认识,意识到只有保证水土保持方案顺利实施,才能切合工程发展的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低的原因

(一)政府强制力度不够

现阶段,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水土保持法》的相关规定,来审批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规范大型工程项目的开发,实现控制施工中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目的。企业在制定水土保持方案报告时,应根据《水土保持法》相关规定进行编写。这些规定虽然明确规定企业施工中,造成水土流失应承担治理的责任,但对不进行治理的,没有强硬措施。由此可见,部分地区政府的强制力仍然不够。

(二)重经济轻环保

现阶段,我国针对环境保护问题,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然而,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着大面积的水土流失问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部分领导的环保意识薄弱。目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各地区都非常重视城市的经济增长总值。很多领导为了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干预到企业的水土保持方案编报中来,牺牲环境来实现经济的增长。更有甚者,以首长工程、重点工程等名义进行行政干预,让这些企业跃过水土保持方案编报过程,直接进行项目建设。

第二,执法意识薄弱。《水土保持法》是政府针对企业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的审批标准,应严格按照上面的相关规定对企业的方案严格把关。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政府没有认识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导致在审批过程中出现了漏洞。这些项目一旦进入施工阶段,必然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危害当地的环境。

二、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程序

任何一个项目必须经过“思考――认识――再思考――再认识”的过程。对于一个开发建设项目而言,完成一个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流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中期编制阶段及后期报审阶段。从项目委托至审批共需经历项目来源前期分析合同及收资现场踏勘、思路初整数据整理思路整理报告编写报审、批复等过程。

三、重点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编报问题

(一)重点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编报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城市的重点建设建设项目不断增多,从而引发了各种环境问题。因此,我国水利部门应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审核,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重点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编报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项目执行前,项目法人可以委托相关单位制定水土保持方案。为降低施工工程中对环境的破坏,项目法人应要求编制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基本摸清工程施工所占用的面积以及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面积,明确项目防止水土流失的责任范围,并预算水土保持的投资,把握数据的准确性。

第二,进行编报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该地区的自然地理因素,根据其独特的独特地理环境,明确弃土弃渣、水污染对该地环境造成的危害,并针对可能造成的危害作估算,做好事前规划工作。明确工程的主体地位,有针对性的分析其在施工过程中关于水土流失预测,并对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水土编报的质量,降低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

第三,从目前已编报的水土保持方案来看,普遍存在着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涉及水土保持的施工组织、施工工艺、土石调配等介绍不清;对项目区调查不够,水文气象、土地利用、水土流失等多个方案往往采用同一个地区的数据,没有针对性,对水土保持的分区不科学,各区的水土保持规划设计针对性不强,没有体现各地区水土保持特色。特别是水土保持林种选择,一定要适地适树,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否则将功亏一篑。

第四,报审阶段,项目法人应根据水利部门针对水土保持编报工作提出的意见,进行方案修改,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的可操作性。

(二)重点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策略

重点建设项目在实施工程中,应落实编报中关于水土保持方案的策略。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的环境,做好典型设计工作。例如:设计拦渣坝、挡土墙、截水沟、拦渣坝等等,对弃土弃渣进行集中处理,减少对环境的危害。除此之外,建设单位应认识项目建设对水土流失问题造成的严重影响,施工单位应适量种植树木,减少对当地植被的破坏,控制施工中造成的土石松动问题,可以有效预防当地水土流失。

重点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对当地环境造成危害。当水土保持方案通过审查合格后,除了在施工中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外,生产建设单位应该按照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措施进行该项目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支方案建设资,指定专门负责治理的技术人员,对水土保持方案措施逐一落实,逐项开展,严格把好质量关,确保方案竣工后能够通过验收。此外还应对施工周围的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使施工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快速恢复。

四、提高水土保持编报率的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

水土流失问题是中国面临的首要环境问题之一,阻碍了社会发展进程,水土流失方案编报是抑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方法。因此,政府部门应号召广大人民群众,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宣传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通过有效的宣传,政府部门重视对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的审查,增强全社会法制意识,让全民加入到水土保护这一伟大事业中,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加强编制单位技术人员的培训

现阶段,各地区的经济都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城市的各种开发项目不断地增加,导致水土监察部门的单位和工作人员也随之增加。然而,部门建设过快,导致部分政府部门忽视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编报人员审查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让工作人员了解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查的具体流程。另一方面,加强对施工地区的勘测,培养自己爱岗敬业意识,高度重视水土保护。

(三)加强政府监督力度

加强政府对开发项目的监察力度,可以有效地控制人为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通过对项目开发的监督,督促企业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的实施情况。例如:云南省元谋县在开展水土保持阶段,对企业发出若干份水土保持方案的催报通知书,督促企业进行水土保护方案编报,并对其进行跟踪调查,落实水土保持方案。

(四)加强审批力度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政府一是要制定规章、规定、办法等,明确企业开发项目所要承担的责任,在审查过程中严格把关,强制生产建设开发项目企业进行水土保持方案编报;二是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机制,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的审查流程,增强政府部门应强化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查力度。在进行水土保持相关项目的审批时,应规范审批程序,实现执法的规范化。同时,减少政府部门的干预,各司其职,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五)加强验收

根据水土保持法规定,水土保持方案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水土保持方案批复后,水保部门要及时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其按照批复的方案措施组织好施工及质量管理,主体工程验收时必须同时验收水土保持工程。

五、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环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政府应不断完善水土保持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同时,政府部门应规范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力度,并监督其落实,严格控制生产建设过程中造的水土流失,实现经济、生态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平,吴海霞,马斌.宁夏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情况及经验[J].中国水土保持,2011(9).

[2]杨德丽.恰甫其海水利枢纽工程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及防治效果[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2(2).

[3]张.编制补报水土保持方案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2).

[4]梁伟,蔡丰伟,王哲.论开发建设项目申报水土保持方案的重要性[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4).

第9篇

一、我国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意义

(一)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主要原因是我国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和地球受污染严重造成的,所以我们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就是一个很好的实施方法。我国相关法律有明确规定,环境保护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保护和防止环境污染两大方面。我们要用促进祖国未来发展的长远眼光看问题,环境保护是一项长久且有意义的工作。我国环保工作主要表现在几个阶段。现阶段,与我国环境的比重相比较,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污染排放量程度是非常大的。85%以上的村镇河流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污染,74%以上的湖泊也出现了污染问题,大部分的生态功能也逐渐退化了。可见我国的环境遭受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如今,在我国经济逐渐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体现的十分明显。所以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只有做好了基础工作,我国的科学发展观才能进一步落得到落实,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合作才能发展的更好。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可以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自由的发展空间,所以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二)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还可以调节各国市场的供应需求,所以国际贸易在国际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世界社会中,社会生产力是分布不均衡的,有的国家土地资源丰富,有的国家发展落后,如果没有国际贸易,这些国家在生产力发展方面将会受到限制,得不到充分发挥。由于世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高低不同,科学技术水平分布也不平均,所以生产力和市场供应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国际贸易不仅可以解决这类差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缓解了这类矛盾,在市场中调节了供求关系。

二、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二者是对立关系。一方面,环境保护想要控制国际贸易,另一方面国际贸易阻碍了环境保护的发展。

当今社会,贸易自由化已经成功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目标,为减少贸易自由的阻碍,人类根据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世界资源。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贸易自由化来促进,来清扫贸易障碍。但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会使贸易自由化放任自流,生态环境逐渐的遭到破坏。

现阶段,很多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优势,做出很多不国际经济秩序的事情,以环境优势取胜,然而正处于发展中的国家,现阶段都以初级产品的出口为主要贸易交往。也是建立高强竞争优势的基础性工作。这也正是当今社会中,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发达国家,一直是以低污染、低浪费的形式来做贸易市场上的初级产品的买卖。

现阶段,环境安全的事情即将产生,近期,很多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危害较为严重的工业组织即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关于设备产品和其他有害环境健康的工业也在陆续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平衡。在国际贸易组织日益自由化、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也越来越受到威胁。

三、低碳背景下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的措施

首先,我认为我国应该积极的与环保工作较好的国家合作,来不断的学习他国的优势,使我国环境也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从中也不断寻找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不足,以及可以改进环境和贸易平衡发展的办法,来提升我国的环境和贸易可协调发展的形式。同时也应该采取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抵制外来国家的产业环境污染,和其他不合规贸易产品对我国的环境侵略。

其次,我国还应该加强对贸易环境污染的宣传教育,来提高我国整体环境,提升我国人们的环境保护认识。有很多人认为环境污染不是我们关心的事情,是国家各个机关部门所需要掌控和管制的条线,特别是对国外环境侵略更是觉得事不关己,与寻常百姓无关,对国家的低碳环境保护也毫不关心,这更加放纵了很多违法环境的事情时常发生,使得我国低碳环境受到了影响。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