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济发展潜力

时间:2023-08-25 16:55:17

导语:在经济发展潜力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发展潜力

第1篇

【关键词】 环渤海经济圈 产业发展潜力 加权主成分TOPSIS模型 PVAR

一、引言

自“大渤海地区”的概念提出以来,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发展由最初学者的理论研究逐步提升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30年来,环渤海经济圈始终没有形成有区域发展特点的发展模式,一体化进程依然步履沉重(周海燕,柏杨,2013)。许多学者认为,区域产业结构雷同、分工合作淡化是阻碍环渤海地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徐健,2008;江曼琦,席强敏,2011),而正是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差异等因素决定着一个地区未来的发展潜力(胡乃武等,2010)。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增长阶段转换的关键期(陈昌盛,2013),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阶段已经过去,通过大规模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未来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充分发挥资源效率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就环渤海经济圈而言,识别和分析环渤海地区产业发展潜力情况,研究如何抓住机遇挖掘并释放地区优势产业潜力迫在眉睫。

二、经济发展潜力研究综述

在西方发达经济体,学术界很早就针对经济发展潜力开展了相关研究,自上世纪30年代末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这一领域更是受到学界乃至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Stewart(1947)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最早地研究了经济发展潜力,并提出了经济潜力指数,一些学者运用这一指数分析了人口及产业分布等问题(例如Rich,1978)。而经济潜力指数由于缺乏明确的理论基础,一直受到经济学家的批判,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被纳入主流经济分析。Abizadeh等(1990)运用因子分析法,从不同方面研究了52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并主要为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这一研究较早地运用了综合性指标,是经济潜力研究从单指标向多维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Roberts等(1998)则将经济潜力与投入产出法相结合,以美国为例对区域产业核心优势进行了全面分析。2008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的持续性影响,经济发展潜力的相关研究重新受到了学界的重视。在这一背景下,Barber(2010)重建了欧洲经济增长潜力指标,以使这一指标能够拟合当今国际趋势,并指导相关政策制定。相似地,Donaldson等(2012)通过设置相应指标对南非各地区的发展潜力进行了研究。Kl?]r(2013)则在核算地区潜在增长率的前提下,对金融危机后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收敛性进行了分析。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例如谢三明等(2008)通过构造生产函数的方法来测算我国产出的潜在均衡增长趋势,一些学者还对我国整体或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潜力进行了研究(余晓霞、米文宝,2008;柯善咨、韩峰,2013;高孝伟等,2014)。张芳、陈家作(2013)则对浙江省嘉兴市16个产业的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并确定了四大支柱产业,为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依据。

在经济增长潜力研究中,AHP法(例如高孝伟等,2014)以及因子分析法(例如金延杰,2007)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为对上述方法的延续,吕萍、李忠富(2010)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引入TOPSIS(逼近理想解排序法)价值函数模型,将多维指标降为一维指标,从而便于分析评价。当然,许多研究也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纳入到经济发展潜力评价体系中来(Halmai,2012;张延群、娄峰,2009),但这些方法更注重于预测,难以对相关政策提供借鉴。

值得指出的是,现有研究大多基于静态研究,吕萍、李忠富(2010)也仅涉及比较静态研究,缺乏动态特征的体现。同时尽管加权主成分TOPSIS模型方法克服了层次分析法在权重确定上的主观性问题和因子分析法所得主因子存在正负之分的问题,但缺乏产业结构信息的体现,最终得出的经济潜力指数也缺乏明确的经济意义。本文正是对上述问题的一个补充,可能的贡献有三个方面。第一,将现有产业结构信息体现在发展潜力之中;第二,引入相对发展潜力指标以同时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第三,在得出产业发展潜力和技术效率的基础上,建立PVAR模型分析三产发展潜力和效率和经济产出的动态相关关系,从而试图探寻发展潜力指标的经济意义。

三、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发展潜力核算

1、经济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定义,本文提出建立综合经济潜力和产业发展潜力两个一级指标,分别用于度量经济整体发展潜力以及由行业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发展阶段决定的行业发展潜力,进而建立产业视角下经济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1)综合经济潜力。综合经济潜力主要衡量区域内整个社会经济上行空间、发展趋势以及发展动力等,从整体上体现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依据国内外文献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实际状况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指标选取如下。

第一,生产要素能力。生产要素包含人力与资产两个方面,其中人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不仅人口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人口质量的高低也对经济发展速度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选取指标:人口密度、城镇就业率、青壮年人口占比、高等教育人数占比以及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第二,资源总量。资源是生产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一个地区资源分布的多寡极大地决定了地区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然而限于我国地区矿物储量数据库尚在建立之中,此处部分能源以生产能力代替。选取指标: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煤碳储量、电力生产能力以及人均水资源量。

第三,资源利用水平。除资源总量外,资源的利用水平同样制约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发展质量,本文主要考量电能与天然气的利用水平。选取指标:单位生产总值电耗和城镇人均天然气用量。

第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标志着地区经济发展承载能力的高低,本文考虑了交通承载能力、科教设施建设、环境承载水平以及通讯交流情况等相关指标,以客观反映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选取指标:人均道路面积、货物运输总量、市高等学校数、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移动电话数以及宽带普及率。

第五,政府支持力度。本文主要通过地区政策倾向以及政府投资和吸引外资情况来考量地区政府支持力度。选取指标: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教育支出、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以及外资投资金额。

(2)产业发展潜力。产业发展潜力指标用于衡量在经济基本情况确定的基础上,由于地区资源禀赋、历史发展情况、技术水平高低等因素的不同所体现出的同一地区在不同产业中发展潜力的差异。根据不同产业的不同特征,分别选取耕地面积占比、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三次产业各自的就业人员比例、固定资产投资和总产值占比等指标。

本文选取环渤海地区除数据缺失较为严重的锡林郭勒盟和河南安阳外41个地级成员市2003―2012年共10年的各项指标数据,并对各项数据指标进行同向标准化处理,以去除量纲以及符号对于实证结果的影响。数据来源于各市《统计年鉴2004―2013》以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2013》。

2、因子分析

为评价各市发展潜力情况,本文选用因子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首次降维处理。因子分析是用较少的几个因子来描述众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运用这一分析方法,就能够在影响经济增长潜力的众多指标之中提取出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信息。

本文分别对三次产业的三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按照累计方差贡献率在80%左右的原则,提取主成分并确定各主成分权重,同时通过主成分中各因子贡献率确定公因子所代表的经济含义。

由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其一,无论就何种产业而言,政府支持力度都对其发展潜力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这是由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政府依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政策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的发展方向。其二,第三产业对政策的依赖程度更为突出,这就表示在发展这一产业时,政府也应具有更大的能动作用。

3、加权主成分TOPSIS法排序

为了便于分析和评价相关的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本文采用加权主成分TOPSIS法,在因子分析基础上,将所得指标进一步降维为一维可排序指标。TOPSIS法的基本思想是最优方案应接近正理想方案,而远离负理想方案。将这一方法与因子分析相结合,就能够对因子分析所得指标进行进一步降维成为一维指标,从而可以对个体进行评价和排序。具体步骤如下。

经济发展潜力是大多文献在评价地区发展潜力时所采用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单纯采用这一指标将出现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由于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区间长期存在着显著地经济差距,使得不发达地区各产业经济发展潜力处于劣势,而京津等发达地区各产业增长潜力排名均在前列,这就为这些地区的政策制定带来了极大不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落后地区同样具有比较优势较强的产业。为便于纵向比较并确定各成员市何种产业发展潜力更为突出,本文引入产业相对发展潜力指标Cij,其中i表示市,j表示产业,该指标由下式计算得出:

产业相对发展潜力数值越大说明该产业越具有比较优势,而当这一数值为零时则说明该产业在这一地区发展潜力薄弱,应适当减弱对这一产业的投入并转向更具发展潜力优势的产业。引入相对发展潜力指标使得地区内各产业间能够进行比较,对于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表1显示,邯郸市表现出最高的第一产业相对发展潜力,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邯郸市大力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重视将最新科技成果与现代农业相结合。2014年该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750亿元,居全省第一,其农业优势不仅能够增加第一产业产值,同时有助于食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作为第二产业相对发展潜力最高的城市,阜新市拥有丰富的矿物资源,但由于煤炭资源逐渐减少,阜新市开始了经济转型。以建成工业强市为发展目标,阜新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以绿色增长为发展方向,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和规模,成了阜新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

4、结果分析

结合发展潜力以及相对发展潜力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基本结论。

(1)当前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蕴含最大发展潜力,农业转型升级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内蒙、河北和山西大部分城市都具有这一特点,应当逐步发展集约型农业,更多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农业效率,并进一步带动相关二、三产业发展。

(2)津京两市最具潜力的是第三产业,这一产业的溢出效应也最为明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不仅有助于两市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带动周边较为落后地区经济增长,为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注入活力。

(3)山东省各市具有最高的综合发展潜力,其发展模式值得其他地区借鉴。第三产业是这一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发展效率是这一地区经济取得进一步增长的关键所在。

四、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潜力贡献度分析

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以经济发展潜力的静态评价居多,但经济发展潜力与经济增长却是密切相关的,两者间呈现出复杂的动态相关关系,而对于这一变化规律的研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环渤海地区自2003―2012年连续十年的三次产业经济发展潜力进行了测度,并建立了发展潜力(三次产业发展潜力分别表示为yc、ec和sc)与GDP之间的面板数据VAR模型,为消除自相关性,本文对GDP序列进行对数处理,所建3阶滞后模型如式6所示,其中yit={lnGDP,yc,ec,sc}T,为因变量向量。表2则汇报了该模型的GMM估计结果。

yit=?琢i+?茁t+Ayit-1+Byit-2+Cyit-3+?着it i=1,2,…,41;t=1,2,…,10 (6)

总体而言,无论从参数估计结果抑或是从脉冲响应分析来看,经济发展潜力都与经济增长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具体而言,通过分析上述结果能够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一是从GDP各滞后项对自身的影响系数来看,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增长存在明显惯性,当期的经济增长1%能够引致下一期经济增长0.5%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其增长潜力十分巨大。

二是短期内,第一产业的发展潜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这也与前文结论相一致。但在经济发展后期,第三产业将有极为突出的表现,值得期待。

三是观察GDP各滞后项对三次产业发展潜力的影响系数不难发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潜力正处于逐步释放的过程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产业中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因而系数为负。有趣的是只有第三产业系数总体表现为正,且第三产业增长潜力的提升对经济增长也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这就表示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得以持续的源泉极有可能来自于第三产业发展潜力的不断提升,因而第三产业仍然应该作为环渤海地区后期的重要发展方向。

五、结论及对策

1、结论

本文从产业视角重新构建了区域产业发展潜力指标体系,并对其环渤海经济圈各成员市产业发展潜力进行了测度和评价。通过运用TOPSIS法并建立PVAR模型对我国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动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一是我国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能够自我持续,其中蕴含最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并非现阶段所屡屡强调的第三产业,而是我们较为忽视的第一产业。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够促使第一产业优化升级,同时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二是环渤海地区在第二产业尽管具有良好的基础,但潜力并不明显。辽宁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其大部分城市综合发展潜力均排名靠后,同时第二产业依然体现出相对发展潜力优势,如果这一情况不能得到改变,极有可能阻碍这些城市的后续发展。相反,第三产业不仅在后期能够带来经济的巨大增长,同时其潜力也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步积累,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但无论是经济发展潜力的提升还是释放,这一过程都较为缓慢,因而第三产业更适合作为环渤海地区较为长期的发展目标。

2、启示

上述结论对于逐步形成并挖掘我国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潜力的相关产业政策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是对于河北、内蒙和山西大多城市而言,第一产业应该作为其最大的潜力挖掘点,无论是发展特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还是将科学技术逐步与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都将带来十分巨大的发展机遇,应在优化产业内部结构的同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二是北京和山东是环渤海地区技术较为发达的地区,第三产业是这一区域的首选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后劲。

三是第二产业在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潜力不足,导致辽宁大部分城市发展后续乏力,因而需要逐步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制定偏向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从而改变现有较为不利的发展局面。

(注:资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交互效应的空间面板数据结构VAR模型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71301002);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环渤海经济圈的基础经济结构和结构变迁研究》(15036)。)

【参考文献】

[1] 周海燕、柏杨:环渤海经济圈域经济趋同测度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23).

[2] 徐健: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同构的现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4).

[3] 江曼琦、席强敏:对阻碍环渤海地区发展障碍的重新认识[J].经济地理,2011(8).

[4] 胡乃武、周帅、衣丰: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分析[J].经济纵横,2010(10).

[5] 陈昌盛:我国经济已进入增长阶段转换的关键期[J].经济纵横,2013(9).

[6] Stewart,J1Q1,Empirical mathematical rules concern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equilibrium of population[J].Geogr1Rev137,1947.

[7] Rich,D1C1,Population potential,potential transportationcost and industrial location[J].Area10,1978.

[8] Abizadeh F,Abizadeh S,Basilevsky A.Potential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A quantitative approach[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0,22(1).

[9] Roberts B,Stimson R J. Multi-Sectoral Qualitative Analysis:A Tool for Assess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s and Formulating Strategi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J].Annals of Re-

gional Science,1998,32(4).

[10] Barber T. Rebuilding Europe’s economic potential[J].European View,2010,9(1).

[11] Donaldson R,Niekerk A V,Plessis D D,et al. Non-metro

politan Growth Potential of Western Cape Municipalities[J].Urban Forum,2012,23(3).

[12] Kl01r E. Potential economic variables and actual economic policies in Europe[J].Intereconomics,2013,48(1).

[13]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解三明:我国“十二五”时期至2030年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增长前景分析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8(3).

[14] 余晓霞、米文宝: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潜力综合评价――以宁夏为例[J].经济地理,2008(4).

[15] 柯善咨、韩峰: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潜力的综合测度和统计估计[J].统计研究,2013(3).

[16] 高孝伟、孔锐、周晓玲: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潜力综合评价[J].资源与产业,2014(6).

[17] 张芳、陈家作:区域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3(14).

[18] 金延杰:中国城市经济活力评价[J].地理科学,2007(1).

[19] 吕萍、李忠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时空差异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1).

[20] Halmai P,Vásáry V. Convergence crisis:economic crisis and converge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J].International Econo-

mics&Economic Policy,2012,9(3-4).

第2篇

本文阐述了电力企业经济运行的特征和标志,分析了电力企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电力企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电力企业 经济发展 现状 对策

电力企业是从事电力生产经营活动的工业企业,它通过由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等子系统构成的电力系统,进行电能的生产和销售,它实行独立经济核算,是独立的工商界的经济单位。电力产业改革既关系到电力产业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发展。

1、电力企业经济运行的特征和标志

随着电力技术的突破和提高,电力大规模生产带来了电力生产效率和投资收益的提高。电力企业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在电力需求导向下,随着电力生产规模从小到大,电力企业经历了规模收益递增、不变、递减三个阶段。可以说电力经济是一种较为典型的规模经济。电力是一种技术高度集成的基础能源,在现代社会里它是公共产品,因此电力市场需求弹性与其他产品有着很大不同。从价格弹性特征看,电力作为城乡居民家用电器的动力,富有弹性:当电力价格变化时,引起电力需求量变动比较大;电力价格升高时,大多数居民将减少对电热水、空调等耗电量大的电器的需求及其使用时间;电力价格下调时,大多数居民将增加对电热水、空调等耗电量大的电器的需求及其使用时间。以电为动力的工业完全无弹性。不论电力价格变动与否,它们的生产线不会因电力价格的变动而停止或新增,因此它们对电力的需求量都会相对固定不变。

2、电力企业经济发展现状

2.1 电源结构不断调整和技术升级受到重视。核电建设取得进展,经过20年的努力,建成以秦山、大亚湾/岭澳、田湾为代表的三个核电基地,总装机容量达到了870万千瓦。高参数、大容量机组比重有所增加,到2010年将有10台以上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投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引进取得成果,目前约有近70套9F级燃机机组正在建设或前期准备中,2005年5月大陆首台9FA重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投入运行,燃气轮机的装机容量不久将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

2.2 电源结构有待优化。一是煤电比重很高,近几年又增长较快,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水电开发率较低,清洁发电装机总容量所占比例较小;二是20万千瓦及以下机组超过1亿千瓦(4403台),其中10万千瓦及以下有6570万千瓦(3993台),加之目前各地小机组关停步伐明显放缓、企业自备燃油机组增多,燃煤和燃油小机组仍占有过高比重,投入运行的6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仅55台,大型机组为数较少;三是在运行空冷机组容量约500万千瓦,与三北缺水地区装机容量相比,所占比例低,其节水优势没有体现出来;四是热电联产机组少,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为27%;五是电源调峰能力不足,主要依靠燃煤火电机组降负荷运行,调峰经济性较差。

2.3 电网建设不断加强。随着电源容量的日益增长,我国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网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特别是近十年来,电网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输变电容量逐年增加。并且,截至2005年7月,除海南外已经初步实现了全国联网,初步实现了跨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电网间的电力电量交换更加频繁,交易类型出现了中长期、短期、超短期、可中断交易等多种模式,呈现多样化的良好局面,由于跨区跨省电力交易比较活跃,部分联网输电通道长期保持大功率送电。西电东送、全国联网工程对调剂电力余缺、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起到重要作用。

2.4 电力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巨大。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电力的拉动作用巨大。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基本处于长期严重缺电的局面,电力供应短缺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随着电力工业快速发展,1997年开始实现了电力供需的基本平衡,部分地区供大于求。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扩大内需的经济方针,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电力需求增长也屡创新高。

3、电力企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采取学习型管理模式完善经济理论。以组织学习作为学习型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经济与技术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电力企业对于员工学习环境与学习型组织的引导创建,可通过对于学习平台进行有效地知识管理,从而达到员工与企业知识的积累与提高,达到强化学习的目的。电力企业必须首要制定全员学习任务的固定制度,同时用完善与严格的规程来保证与规范,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来建立起网络化的组织结构。

3.2 加强合同管理。首先,电力企业领导要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紧抓施工合同管理同企业的计划管理、生产管理、组织管理。其次,要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合同实施保证体系,把合同责任制落实到具体的工程和人员。然后需要配备专人,对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合同草案及合同风险进行全面分析与管理。并且,要健全合同的文档管理系统,除施工合同外还要对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合同变更、预付款保函、工程保险等资料进行统一的收集、整理与存档,形成专业、系统的工作。

3.3 重视客户服务工作,实现供电资源调配机制。实现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供电资源调配机制。客户服务效率与品质的提升,需要指挥中心进行监控调度来实现,就此解决电力企业部门之间以及分县局间存在的沟通协调不便的问题,并且有利于为市场分析、预测提供信息数据支持。客户停电管理是指通过监控,减少供电方出现超时、重复性以及临时性的停电几率,避免客户由于停电时间造成的不便与经济损失,电力企业可以开展停电低压统计的到户工作。

3.4 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疏导电力价格矛盾。规范内部管理流程,实施过程控制是营销管理的核心,通过制定工作流程、明确员工岗位职责、实行营销员工绩效考核,开展营销业务稽查都营销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我国应该抓住目前物价上涨趋缓、煤价有所回落的有利时机,抓紧研究和建立基于成本、能够充分反映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加快电力市场化建设步伐,理顺煤电价格关系,促进电力和煤炭市场的规范发展。

3.5 优化电力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使我国电力工业遭遇了寒冷的冬天,同时也给我国的电力工业结构调整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国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核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同时,还应不断优化发展火电,努力推进小火电关停工作,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结束语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电力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企业的竞争也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企业管理体系的不断健全而日益激烈。电力企业需要具备完善的经济理论与实践经验,要摆脱环境与资源约束,实现经济效益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简介:

李玲,女,汉族,大学本科,1973年出生,中级会计师,从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动力机制 结构创新 科技创新

一、农村经济发展动力机制

(1)农村产业的结构创新。农村产业的结果创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只有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创新才能完成中国从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个转变即是要通过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来实现,不断的像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挖掘,实行小城镇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通过农业创新延长和优化农业产业型链条。

(2)农村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只有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才能实现从原有的粗放式发展的发展模式向精细化发展的转变,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科技综合素质,提升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提升整体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比等等,厚积而薄发从而通过科技创新来带动生产力的极大转变来带动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3)事业产业的对接。无疑实现第一第二产业的无缝对接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故而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间构建连接带。推动作为核心的乡镇企业向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现在的问题

(1)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增收存在矛盾。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农业生产机械化、产业化、社会化和集约化的过程,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装备农业的过程,也是农民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生产强度将不断降低,而农业中间投入的品种、数量会持续增加,农业增值率呈下降趋势,这就预示农业现代化将使农民从单位农业产出中得到纯收益减少。在农业资源有限和农业人口数量巨大的情况下,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增收存在矛盾,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项两难的决策。

(2)财政支农的力度和效果在弱化。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财政支农资金虽然有了很大增长,但其增长速度明显低财政总支出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2003年,江西省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为48.0亿元,比1980年增长12.5倍,但同期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增幅分别为22.9倍和21.9倍;2003全省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12.6%,比1980年下降9.6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但是涉农部门的机构和人员数量却不断增加,2003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4.6%,比1978年下降13.5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已经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基本转型,但农业领域尤其是农业投资领域的计划色彩仍相当浓厚。上述因素占用和消耗了农业领域大量资源,降低了财政支农的效果。

(3)金融支持农业经济的力度需要增大。受农业生产周期长、比较效益低等因素的影响,银行在商业化过程中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相对减弱,对发展农业十分不利。1987-1992年,江西农业对金融保险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下降了38%,1992-1997年在前期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68%,1997-2002年虽然出现较大幅度回升,农业对金融保险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达到0.00635,但仍然只有1987年60%。金融统计资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支持农业的力度缓慢下降,直到进入新世纪才出现较大幅度回升。九十年代,全省金融机构为对农业的短期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为6.1%,比八十年代下降0.5个百分点,新世纪以来上升到8.2%。

三、农村经济发展动力及建议

(1)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农民组织化和农村信息化水平。积极的培育和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完善产业,税收方面的支持政策。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2)进一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关键是要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一是增加并有效整合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创新培训形式,对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每年提供免费的科学种养等知识来更新培训。继续完善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科技入户方式,提高对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指导培训效果。二是把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纳入政府总体教育规划,实施农村青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与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相配套,对未能进入高一级学校读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鼓励免费参加包括科学种田、养殖内容在内的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农村青年的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三是建立职业农民补贴保障制度,对具备资格的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给予补贴,提供长期低息或免息贷款,使职业化农民有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有效整合转移就业培训资金,通过定期、定向、定额发放培训券的形式让农民对实施培训的单位进行市场化选择,切实提高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效果,更好地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3)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要把推进农村城镇化的着力点放在发展县域经济、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上。扩大县域发展自,培育特色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努力壮大县域二、三产业,增强发展活力。小城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要发挥城市对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小城镇吸纳人口、发展产业、聚集资源和活跃市场的功能。把乡镇企业发展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村服务业。

第4篇

 

一、确立符合市情的工业发展思路

 

一是澄清模糊认识,强化发展理念。正确理解“限制性”区域政策,不要被其束缚了我们的思想和手脚;正确看待“工业腿短”,不要被其丧失了我们的发展决心和信心;正确实施“双轮驱动”,不要倚轻倚重导致新型工业化滞后发展延缓城镇化速度。历史证明,是工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利川经济的格局、推动了全市的发展。因此,利川要发展进步,必须要发挥工业经济的积极性作用,切实树立突破性、优先发展工业经济的观念,突出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前提和支撑的观念,充分认识、发现和掌握工业经济发展规律,着力在“打基础、稳增长、调结构”上做文章,采取措施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使它更好地为利川文明和发展服务。

 

二是明确工业发展方向。根据利川区位、资源禀赋和历史经验,结合现实基础和发展趋势,利川要明确提出并坚持围绕资源办工业、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旅游办工业的方向不动摇、不折腾。在此基础上,根据利川在恩施州发展规划中的定位和发展重点,科学谋划全市产业资源的整合和产业发展措施,推动主导产业、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在近期,坚持围绕本地资源优势,着力发展资源型工业,明确风水电、天然气、煤炭、高岭土、硫铁矿、医药、富硒绿色食品、水泥、石材等产业的支柱地位,在两三年内形成各自产值达到5—10亿元。坚持围绕农业办工业,以农副产品、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打造茶、米、油、肉、菜等骨干企业,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使其在各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坚持围绕旅游办工业,随着“两路”尤其是动车的开通,利川旅游业一定会迎来一个高发期,我们要抓住旅游大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同时,我们要支持巴王酒业、烟花爆竹、矿泉水、再生资源等产业做大做强,推动本地加工制造业大力发展。

 

二、建立坚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一是成立一个统筹全局、协调各方、调度有力的全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一谋划和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加快发展问题。其主要职责是统筹规划、制定政策、协调调度、化解难题、落实奖惩。其办公室应为常设办事机构,与市经信局经济运行股合署办公,并有独立人员编制、工作职责和业务经费,负责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工业经济方面的重大决策部署,筹划重大项目、协调相关部门支持工业经济发展。为加强矿产资源有序开发和管理,建议成立矿产开发管理办公室,统筹煤炭、石材、非煤矿山勘探、开发和管理,归口工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扭转各自为政的格局和弊端。

 

二是科学合理进行市级领导分工。工业经济涉及发改、经信、财政、税收、金融、质监、环保、住建、国土、规划、工商、商务、安监、电力、自来水、天然气、信息化等职能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如果在市级领导分工上兼顾到工业经济各生产要素的协调调度方方面面,就减少了平常工作的难度和阻碍。

 

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一要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凡是涉及工业经济的资金、项目、招商、政策等事项,无论财政支持资金、信贷支持资金或是项目资金、招商引资等方面在决策、使用、管理上都应建立起一个协调统筹机制。二要建立工业经济月分析、季调度制度,帮助企业掌握市场走势,了解市场行情,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三要坚持市级领导联系重点工业企业制度,要像支持农村扶贫工作一样,建立起“131”即一个市级领导带领三个部门联系一家重点骨干企业的制度,充分发挥市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的行政资源和个人资源优势,深入企业解剖麻雀,帮助企业明晰思路和工作重点,促进企业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采取措施做大做强。四要坚持和完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要坚持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并重,将工业增加值、市场主体培育、项目建设和扩能技改,工业入库税收、就业人数、品牌商标创建等关键指标纳入考评范围,将目标、手段、奖惩有机结合起来,敢于实行奖励,通过目标考评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惩罚把压力变动力、动力变积极性,增强约束力。

 

四是必须强化工业经济部门的职能作用。要配强职能部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解决工业主管部门职能与工作不协调、人员数量不够、业务不懂行、服务手段不多、经费预算不足、发展谋划不力的问题。要赋予一定的工作手段和措施,发挥工业经济主管部门熟悉企业情况、有专门班子和人员的优势,参与项目、招商、资金分配,争取工作的主动权。

 

五是要建立健全工业企业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会民间组织。建立政府部门联系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成为行业宏观管理和服务的助手。

 

三、制定高效实用政策破解难题

 

一是要继续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要继续执行本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政策,在每年800万元的基础上再按上年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增加部分的4%注入,市财政、经信部门要制定简单易行、切实有效的使用和管理办法,将有限的资金用足用活,避免挪作它用和有政策预算没有资金使用的现象。在满足工业经济工作经费、项目经费、年度目标考核奖励经费的同时,建议用一部分资金以贷款贴息方式用于加强对龙头企业和鼓励类成长型企业的优先支持;以财政补助的方式鼓励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种博览会,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开展产学研活动,鼓励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和转型升级。

 

二是用好用活上级支持资金。应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发展资金、武陵山产业发展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机制和分配、管理办法,集中支持一批支柱产业或龙头企业。

 

三是加大融资担保力度。要发挥财政资金优势,鼓励利用民间资本,督促宏财担保公司等机构增资扩股做大做强;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进境外投融资担保机构进入利川,增强融资担保能力,降低担保费用,减少企业融资成本;要继续引进专业银行来利川落户;要以目标责任考核方式鼓励现有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对工业企业信贷资金投放额度;要建立“金融顾问”制度,由经信部门和人民银行向各商业银行推荐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大的企业,由专业银行对企业进行“一对一”金融专业服务,帮扶企业组织筹措资金;要制订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强股份制改造,规范管理,进军资本市场融资;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工业领域,取消限制性门槛,帮助企业更快发展;政府要搭建平台,加强银企对接,实现银企“双赢”;要探索其它融资抵押方式,如出口企业订单质押、股权、土地使用权抵押等方式进行融资,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建议以利川市企业联合会为平台,利用财政资金间隙每年列出5000—10000万元,鼓励企业自愿出资联合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或担保机构,探索更多支持工业企业融资发展的新路子,以低于市场利息、高于银行利息的办法短期贷予工业企业周转使用。

 

四是要破解工业用地难题。要抓住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机遇,预留工业用地,实行工业用地指标单列;在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小型工业园,允许集体土地流转办工业,待条件成熟后千方百计办理工业用地变性手续。要处理好工业用地与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关系,优先保证工业用地。要探索创新工业集约用地模式,在工业园区建设“廉租性”工业标准厂房,鼓励企业入住发展;鼓励农民带地入股进厂,向农民租用宅基地等方法解决乡镇办工业用地难题。

 

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无论是管理人才或是专业技术人才,对企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从政府层面讲,要研究和建立一套引进、留住、培育、使用的激励机制,让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要注重本地适用性人才的培养,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引进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本地职业技术学校和行政学院要采取定向培养、订单培养方式,加强这些专业技能的培训,千方百计满足利川工业企业发展急需的高级技工人才。要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凡提出有技术难题并得到攻克,产生规模效益的项目,市财政应编列“科研与创新”预算经费采取补偿奖励予以支持。要相应增加工业经济职能部门的领导职数和专业工作人员编制数,使其有足够懂行的人员指导、服务企业发展。要设立人才引进、使用、创新发展基金,奖励科技创新和发明,表彰优秀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从企业层面讲,要有求贤若渴理念,有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提供基本的生活、工作条件。

 

六是要研究电力政策。发展工业经济,电力是关键。由于电力体制整体上划至省级,形成新的行业垄断。今后工业用电地方更加没有统筹协调权。政府要利用一切机会为企业呼吁,争取加大投入,改善供用电条件,并研究争取与平原地区一样的用电政策,降低工业企业用电成本。

 

四、建强产业聚集的发展载体

 

一是要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利川腾龙开发区要解决经济开发与发展工业经济的体制障碍,建议以实体经济尤其要以工业经济为主、城市经营为辅,不能主辅异位,更不能形成“两张皮”。按照集聚优势产业、打造特色工业来规划定位,谋划发展。围绕现有骨干企业、优势产业、行业企业关联度,主动衔接,延长产业链。要精心打造工业企业的精品名牌,带动其它企业做大做强。

 

二是优化布局,分类管理。对现有园区要实行功能划分、实行分类管理,使之各具特色。要在忠路、毛坝、柏杨、汪营、谋道等适合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乡镇谋划乡镇工业园区。要划分市级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园区的基本功能,把投资规模相对较小、用水用电用地相对较多的企业按照自愿原则引入乡镇工业园;对产业具有带动性、发展潜力且无污染、低耗能的项目和企业引进市级工业园区。

 

三是节约用地、提高效率。要千方百计地破解征地拆迁难题,加大土地收储力度,让大企业、大项目能够顺利落户建设;要盘活土地存量,对已供地而久未动工的项目闲置土地进行清理整顿,视其情况或按政策收回,或督促开工建设,坚决杜绝围墙圈地现象再度发生;对在中心城区的工业企业可以采取措施促其“退城进园”:对新引进的产业项目,要强化土地投入产出强度和税收贡献,鼓励建设两层或多层厂房,不提倡建设“花园式”工厂浪费土地;审核调整园区道路、公共设施和绿化等规划指标,防止指标过多、规划超前造成土地闲置浪费;探索园区特别是乡镇工业园区用地模式,解决工业用地难问题。

 

四是创办实体,自主发展。要创新园区管理体制,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和水平。建议市委、市政府做实腾龙开发区,划给其一定的“地盘”,不然,长期借助其他行政区域掣肘发展;做实振业等投资公司,使之形成和增强投融资能力;赋予先行先试的权力,突破现有体制和政策的束缚,把开发区当成利川的特区来办,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改善园区基础设施等软硬件建设,使之成为引领利川经济发展的先行区。

 

五、构建切实可行的工作抓手

 

一是要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坚持发展资源型工业,重点是要采取措施制定政策开展资源勘探,弄清楚矿产资源情况,制定开发计划,全力招商引资,促进精深开发,做大这个产业。一要“摸清三个底数”。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要开展矿产资源情况勘探,摸清管辖区内资源种类、品位、储量家底;开展矿产资源流向调查,摸清流出的资源别人在干什么;开展矿产资源项目调查,摸清我们可能引进什么项目来开发现有资源。通过这些具体扎实的调查摸底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二要做好开发规划,谋划和编制大项目。要加大现有煤矿的升级改造,做实兼并重组,形成120万吨的煤炭产能。同时,要加大车家营、黑核坝煤炭勘探,力争在近年内申报1-2个年产30万吨的煤矿项目。要向上争取以淘汰落后产能换取10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要充分利用我市水资源“锶”含量高的优势,开发矿泉水资源。三要加大资源开发利用监管力度,严格限制卖原材料和搞粗加工,引导鼓励企业进入规划的工业园区,开展深加工、再利用、形成产业链。四要采取优惠政策支持,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是要培植市场主体,加强支柱产业建设。实施企业“成长工程”,引导生产要素向行业重点企业聚集;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推动成长型企业快速成长,增加市场主体数量,扩充经济总量。要坚持“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套机制、一笔经费、一抓到底”的模式,推动建立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一个品牌支撑一个企业发展的格局,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政策上重点扶持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成长型企业。

 

三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一要谋划项目,积极争取投资。要结合我们的特色资源开展项目谋划,结合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项目,根据产业政策无中生有编制项目,通过项目争取国家投资和招商引资,推动利川工业经济发展。二要走南闯北,大力招商引资。要依托本地资源开展招商,要选择项目进行招商,要创新方式大力招商,要开展专业招标,要将招商引资逐步转变为招商引智,促进利川快速发展。

 

四是加强企业管理,促使企业转型升级。一要进一步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造,为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做好充分准备。二要规范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管理由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转变,尤其要对企业运营成本加强控制,降低其财务风险,以确保企业现金流和资金链畅通高效,维持长久发展。三要引导企业运用现代管理办法和信息化的手段,对人、财、物、产、供、销进行规范化管理,按照工业企业生产标准组织生产经营,并建立相应监控体系,确保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合理、有效配置,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实效起到积极作用。四要主动协助企业适应市场行情的变化,调整产品品种和结构,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五要强化质量管理,树立商标、品牌和质量意识,实施名牌战略。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保证长久持续发展。

第5篇

关键词:混合动力汽车;原理;发展前景

0 引言

随着政府对于混合动力汽车的投入与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混合动力汽车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2015年1月13日,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科技部将按照部署,继续推动混合动力汽车的基础研究、关键性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开发和使用混合动力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1 混合动力汽车的优点

混合动力汽车是指采用传统燃料,同时辅助动力单元通常采用一台发动机或动力发动机组,混合动力车辆的主流都是汽油混合动力,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较,混合动力汽车在油耗、排放等方面有较大程度的改善。混合动力汽车的优点:一是可让电池保持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不发生过充、过放,减少蓄电池容量和体积的同时提高了汽车最高速度,提高电驱动续驶里程,延长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降低成本;二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集燃油发动机、电动机、储能器件良好匹配和优化控制,大大提升了续驶里程,可达到燃油汽车水平,十分方便地解决纯电动汽车遇到的难题;三是采用混合动力后可以自由调整负荷少或者多时的功率输出与能量控制,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可以十分方便地回收制动时、下坡时、怠速时的能量。混合动力车普遍具有低油耗、少污染的优点,同时也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四是低排放,混合动力汽车由于在运行过程中所应用的燃料与常规动力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具备低排放和零排放的相关要求。

2 混合动力汽车原理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和常规动力汽车的动力系统有着一定的区别,驱动系统、控制系统、辅助动力系统和电池组等是混合动力汽车的主要动力构成。

2.1 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工作原理

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是由内燃机直接带动发电机发电,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电能通过控制单元经过电机转化为汽车所需要的动能,最后完成驱动汽车的任务。这种动力系统的汽车在各大城市的公交上应用比较多,也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但是轿车上很少使用。现将串联式混合动力的简单结构列举如图1:

工作原理:蓄电池组使发动机工作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工况,车辆开始行驶时,蓄电池组电量饱和,在这种情况下,汽车就不需要辅助动力系统工作,从而达到正常行驶的目的;在当电池电量低于60%时,汽车就要依靠辅助动力系统完成行驶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辅助动力系统还可以给蓄电池组进行充电,使蓄电池组再次能够重新工作。如果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需求的动力过大,蓄电池组和辅助动力系统就可以同时工作,以便能够提供充足的动力;当车辆能量需求较小时,辅助动力系统就可以完成给蓄电池组进行充电的任务。

2.2 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适用于多种不同的行驶工况,尤其适用于复杂的路况,它有传统的内燃机和电机驱动两套驱动系统,两个系统既可以各自单独工作,也可以同时协调工作,发动机的动力可以直接用来驱动车辆,没有能量转换,能量损失小。发动机、电动/发电机或驱动电动机采用“并联”的方式组成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驱动系统。该联结方式结构简单,成本低。本田的Accord和Civic采用的是并联式联结方式。

并联式混合动力的结构如图2:发动机、耦合器、变速器、电动机、功率变速器以及蓄电池组成并联式混合动力动力传动系统。

工作原理:该系统的发动机和电动机是并列连接到驱动桥上的,汽车行驶时,发动机与电动机可以分别独立或共同向汽车驱动轮提供动力。发动机驱动的后轮动力与驱动电机驱动的前轮动力进行组合,在不同的路面上既可以共同驱动又可以单独驱动,电动机既可以作电动机又可以作发电机,动力性较好。

2.3 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在起步和低速段采用纯电动和串联模式,兼顾了串联和并联混合动力两种模式的优点,混联式动力系统可以更加灵活地根据工况来调节内燃机的功率输出和电机的运转。混联模式比串、并联模式更加节油,采用混合驱动模式,综合调节内燃机与电动机之间的转速关系,可以在急加速、爬陡坡等特种工况下,保证动力性的同时兼顾系统效率。 混联系统的结构形式为同轴直联式,由发动机、电动-发电机和驱动电动机三大动力混联组成,是一种相对比较完善的动力系统,具有很好的燃油经济性和较低的排放,加速性和平稳性也很好。

混联式混合动力的结构图如图3: (下转第140页)

(上接第67页)

工作原理:1) 发动机输出的机械能可通过机械装置直接驱动车轮;2)发动机输出的机械能通过发电机转化成电能由电动机驱动车轮;3)电池连接到发电机和电动机之间,可接受充电或提供辅助动力。

3 混合动力汽车发展前景

3.1 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石油资源会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枯竭,各个国家对于传统主要以石油为燃料的动力汽车开始改进,以求能够更好地应对石油枯竭的未来发展趋势。另外,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将成为新世纪前几十年汽车发展的主流,这种新形式的动力汽车相对于传统动力汽车是一场新的汽车革命,研究与发挥好混合动力汽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是控制城市污染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混合动力汽车越来越能够体现出它的重要性。由于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等大气与环境问题,世界各国开始更多的关注大气污染问题。其中,常规化石能源就是导致环境恶劣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改变了以往对于大气污染的无视与忽视。由于国家对于大气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人们对于清洁能源的呼吁等因素,今后,混合动力汽车在今后的发展中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开发用于城市交通和城市之间的混合动力汽车在我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4 总结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混合动力汽车技术,作为一种可持续、多样化、可再生新能源时代的共性技术,为人们在既保护环境的同时、又能够享受到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相信它的明天一定更有前途!

参考文献:

[1]刘昭霞.混合动力汽车的控制原理与市场前景[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

[2]陈建文,令狐婷,吕良恺,梁聪聪.汽车混合动力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J].汽车零部件,2013(08).

第6篇

农业是我国经济结构中的主要产业,产业发展情况与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有着非常紧密联系。为了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在新时期妥善管理农业经济,推动农业产业改革。

一、科学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建议

1、明确经济科学管理发展的主要方向

自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我国农业管理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显着增长,但是农业经济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村缺乏农业资源,根本无法满足农业经济的实际需求,不会减少农民人数。其次,我们的农村信用社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农业生产规模较小,没有集中的特点。第三,我们的农业经理发展较弱的力量,适当的管理体系是不可行的。

完善化,农业产业结构没有得到有效调整,发展形态也没有进行良性转变。这些问题存在与农业管理科学发展观是不符的,所以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使得农业发展更为良好的适应目前经济市场现状,提升我国农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保证农业产品生产呈现出多元化的特性。就必須要明确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发展方向,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消除以往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我国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2、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

我国国土资源辽阔,但是各个区域农业生产环境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要使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化的发展,就必须要结合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例如我国的东北区域,该区域农业资源较为丰富,而且地广人稀。所以在该区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模式。我国的南方区域因为农业人口没有像北方那样分散,非常的集中,农业资源与北方比较也要少很多,所以该区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注重新型农业资源的开发。农业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会受到自然因素影响,想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建设,就必须要针对区域农业生产特色以及农业生产资源的储备情况,落实相应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保证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可以取得良好成效。

3、培养专业化科学管理人才

现阶段,市场竞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往资源能源之间的竞争转变成为了人才的竞争。我国高素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很少有高等院校进行相关专业设置,从而使得人力资源缺乏严重限制了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速度。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对农业生产相关知识有深入了解,同时还需要具备经济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对社会学理论知识也要有所掌握,这也表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对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中必须要注重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以我国众多高等院校为切入点,加强高校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对农业经理管理专业内容进行完善。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发展方向

1、进一步发展合作社管理

所谓的农村合作社是一个合作组织,由管理农业农场的个体农村居民组成,其内部管理比传统的农业管理系统更民主,更符合农业经济科学发展的本质。为了有效促进合作社的发展,我国还采取了一些适当的奖励措施,这些措施可能成为未来农业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2、彻底摆脱传统管理模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是当前工业发展竞争的主要因素,使传统的管理模式无疑被排除在农业经济的经济管理的历史场景之外。因此,随着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发展,有必要为传统管理的先进模式提供额外的机会,逐步诱导这种模式离开历史舞台。

3、新时期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①加强政府政策支持

我国目前农业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政府政策支持来实现。政府应首先完善政策管理制度,通过政策的实施来壮大我国的农业技术队伍,并加大对农业队伍成员的重视程度,同时提高农业人员之间的竞争力,激励他们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并提供相应的补助政策,对表现良好员工提供奖励。

②搞好环境保护,实现持续发展?

要积极优化农业发展中的资源配置,合理利用农业土地和水资源等现有资源,建设生态农业。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农业发展,确保资源得到最佳利用。在农业发展的背景下,有必要支持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促进基于资源和生态关系的发展模式的发展;水文技术项目被认为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工具,并根据实际需要,如防洪,缺水等。在提高农业生产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③完善农产业结构

我国农产业结构不平衡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农产品结构不平衡体现在东西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南北经济发展进度差异大等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将这些问题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造成农产品结构不平衡包括交通运输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原因,为了改善这个问题,政府必须加大在解决农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方面的投入,通过利用科技的发展和农业人员创新意识的提高,能起到优化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作用。

④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水平

随着机械化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作物种植时需要的人力减少,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村劳动力主要应用在种植上,如果农作物种植的劳动力足够,剩余劳动力便会选择投身到城市中发展,去到城市的大部分是知识教育良好,能力水平较高的年轻人,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失,不仅会导致城市人才的浪费,还会阻碍农村的发展。国家对这一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解决,通过开放农村到城市发展的通道,为农村人员提供好的机会的平台,使农村人员真正学到技术,再引导技术人员走向农村,将所学技术为农业发展作出贡献。

第7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问题;发展趋势

1太和县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太和县是一个较典型的农业经济大县,全县农村人口在157.9万,年增长1%左右,可耕地12万hm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9.2亿元,年增长3.7%以上。粮食总产103.6万t,年增长0.5%以上。肉类总产量9.96万t以上,年增长2.1%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8元,年增长8.7%以上。全县拥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3家,总面积0.112万hm2,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3856家,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6家。

2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方法上存在着诸多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必须进一步研究,加以解决,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来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1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无法紧跟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节奏,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及时改革和更新,导致了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国经济体制不相符,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更好发展。亟待相关单位制定一套系统科学的适应现代农业的方案,以便更好地推进农业经济良性发展。

2.2相关管理人员认识不足

为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农业,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有些农业管理人员固守着传统的管理理念,不接受和尝试新的管理方式,不与时俱进,在处理一些相关事务过程中,执行力相对低下,使得管理效果不够理想。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缺乏专业的培训,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农业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相关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提高管理人员对相关管理的重视程度。

3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3.1构建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

为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在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构建一个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实现营销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交易方式的现代化,批发市场的功能齐全化,物流配送系统的高效化,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销售常态化。

3.2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为适应时代的潮流,应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逐渐将信息化技术渗透到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力提高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培育优秀的人才投入到信息化技术生产中,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规范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及时向农民反应市场运行情况,促进农业稳定持续高速发展。

3.3改进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的组织,合作社的成立节省了农业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农民市场谈判地位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为更好地进行农业经济管理,需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相应的改革。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人力因素、制度因素、物质因素、商誉因素等关系到合作社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商誉因素与物质因素影响显著。要打好信誉战,创名优产品,做强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对合作社的盈余,除一小部分留作公共积累外,大部分根据合作社成员与合作社发生的交易额的多少进行分配,实行按股分红与按交易分红相结合,要做到让每户农户满意。对农民合作社的物质资源进行适当增加,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及自身的服务能力。

3.4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

管理思维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落后的管理理念,树立正确的农业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管理意识,消除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行规范化管理,定期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教育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克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障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适应时展需求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推动农业经济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进步与发展。

3.5实行农业经济产业化

第8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 约束激励机制 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新疆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基地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稳定大局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西部和东部经济发展差距甚大的背景下,造成新疆经济的落后,人才的匮乏、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无疑是其根本原因。人力资源在所有的资源中属于最重要的资源,就新疆目前的发展来看,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使人力资源的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是其发展的当务之急。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稳定大局、巩固国防。

1.人力资源的概念

资源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被分为: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因为学者的研究的出发点不同,人力资源又被赋予很多不同的解释。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理念,它涵盖了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多种社会学科,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很多时候还是无法摆脱过去传统人事管理理念的束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常包含了人事规划、人才培训、员工福利、人事考评等方面的工作,它的关键在于注重“以人为本”的观点,认为人才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必须重视“人”的能力,这一点体现出了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的公平性精神。

2.新疆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状况

2.1新疆人力资源数量

目前,新疆这个特殊的地区,人力资源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人力资源的增长速度远高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这说明新疆人力资源可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数量较为充足。

2.2新疆人力资源的利用

在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这都与优秀人才的输入来不开关系。随着新疆与国内其他地区乃至国外的其他地区联系日益密切,竞争也越来越大,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新疆的人力资源在开发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高校的毕业生都选择内地就业,这也造成了新疆地区的人才流失,需要提高人力资源素质,调整产业结构,平衡人力资源结构,引进人才资源,充实人才资源数量,优化教育资源,确保人力资源质量等措施,以此来实现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3.新疆传统的人力资源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

3.1管理范围的差异

在新疆各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范围相比之下更加狭窄,它比较偏向于从事一些人事招聘、员工工资管理、企业单位劳务关系处理等方面的工作,而这些人事管理活动也是相对比较独立的。但是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范围就比较广,也比较丰富,除了处理上述的一些主要人事业务以外,还增设了一部分创新的内容,比如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人事部署规划工作、人事激励约束机制的制定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新型的人事管理模式,它不断寻求人才激励的新方法,积极创造和谐共进的文化氛围。

3.2管理体制的差异

从体制上来说,新疆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和应变力比较僵化,过去的人事管理工作把活生生的“人”当作“物”来进行管理,这就导致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没有没有机会参与到新疆管理决策的过程中来。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体制相对来说比较灵活,它注重对人才的潜力进行开发,对优秀人才进行培训和教育,推动新疆人才队伍素质的提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一般会选择相对灵活和人性化的方法来对人事业务进行处理。

3.3管理重心的差异

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通常将“事”作为工作重心,它是一种对新疆人事业务的管理工作,突出事的作用,不注重人的作用,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通常仅仅限于对员工的职位安排、人事的调配等简单的人事业务,而从未对新疆人才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同,两者的差异在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冲破了传统人事管理理念的束缚,注重人才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将人看作是促进新疆发展的核心资源来进行开发,从而确保新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传统的人事管理不同的是,它没有将人才资源当成是一种“物”来进行管理,而是努力营造一种利于新疆发展的内部环境,让人才的自身潜力得到充分的开发;此外,新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彻底摒弃了以往以“事”为工作重心的人事管理理念,对人才资源更加珍惜。在这种新型的人事管理体制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成为了新疆发展的核心推力。

4.总结

新疆地处我国内陆,位置较为偏僻,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少数民族居多,总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新疆要想缩短与内陆经济水平的差距,就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共同开发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心。人力资源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有利于构建和谐新疆,稳定新疆。但是新疆人力资源数量高但是质量欠缺,产业结构偏度较大,各州人力资源水平差距显著,存在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参考文献:

[1]韩德麟,高志刚,樊自立等.新疆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利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5

第9篇

三农,工作水平全面提升。累计投入涉农资金15.8亿元用于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建设高标准农田10.69万亩,新建千万级农机专业合作社3个,泥草房改造投资5400万元,累计享受国家农机补贴1491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452台(套),农田路建设完成500公里,公路沿线风貌改造等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功打造了1个五星级村、14个四星级村和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农业综合产出能力和农民收入大幅提升。

特色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加快。坚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特色产业优化升级。旅游产业品牌效应日益扩大。累计投资6亿元,建设了“界江游”客运码头、中华恐龙塔、永安东湖风景区等重点旅游项目21个,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成功晋升为4A级旅游景区,安置就业1500余人。同时,嘉荫口岸在俄方口岸闭关的不利条件下,累计投资1.3亿元,先后完成了港口码头、口岸延伸公路、口岸客货监管区、口岸货运站、口岸浮箱固冰通道5个重点工程,口岸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100万吨,为口岸恢复通关奠定了坚实基础。

边陲名城建设初具规模。五年来,累计投资8.9亿元,先后完成专项规划编制14项,开工建设了第二热源一期工程、幼儿学校等城市基本建设43项,建设了西环路、体育路等市政设施49项,“七纵五横”城区路网格局基本形成,城区规划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累计改造棚户区8.37万平方米,城区人均住房面积突破20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2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9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0.49%。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民生及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累计投入民生资金32.96亿元,占公共财政总支出的61.6%。教育投入累计达到2.5亿元,在全省率先推行了十二年免费教育,对14所城乡学校基础设施进行了新建或改扩建,在全县实施了营养餐和免费校服工程,学生福利水平全国领先。启动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行了药品零差价销售。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了体育公园、射击场等体育设施,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推进全县各项事业发展。

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8391万元,实施了结烈河堤防及河道治理工程、乌云镇和向阳乡国土防护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了红光乡500亩大豆、保兴镇500亩水稻等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高标准农田5万亩。种植和改培北药2.6万亩。种植食用菌5000万袋,实现产值1.4亿元。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全县新增农民合作社37个,流转土地27万亩。进一步健全了金融支农制度,全县耕地参险面积达到67万亩。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完成实测面积33.3万亩。继续加大对俄农业开发力度,全年共组织赴俄农民440人,耕种俄方土地36万亩,总产值实现7500万元。2016年,粮豆薯总产量达到25.5万吨,农业总产值实现19亿元。

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树立全域旅游理念,打好旅游发展组合拳。先后实施了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工程,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成功入选第二批“中国森林氧吧”。成立了嘉旅茅兰旅游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及伯龙瑞嘉有限公司,为今后茅兰沟、恐龙馆景区的融资、经营及开发搭建了平台。弥补冬季旅游短板,打造了江边广场“冰雪乐园”,开发了江上垂钓、捕鱼、冰雪运拥嚷糜蜗钅浚举办了首届“全民冰雪活动日”暨嘉荫县徒步行活动,“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篇文章正在破题。

项目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坚持以项目建设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总投资3亿元,建设重点项目25个。建设了保兴镇、青山乡生态高产标准农田等涉农项目;重点推进了滨江旅游带精品景区等旅游项目;实施了教育基础设施改造、乡镇卫生院建设等文教卫生项目;实施了建制村通畅、三级公路建设、危桥改造等重点交通工程;县林业扑火营房、金地阳光小区等城市基本建设项目基本完工;历时3年的黑干流堤防工程嘉荫段已进入收尾阶段。不断创新投融资模式,组建了旅游开发、城投、房地产开发等4个国有公司,成功与哈银金融租赁公司签署10亿元融资合作框架协议,有效解决了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难题。

城乡建设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完成房屋征收面积2.6万平方米。实施了城区道路升级改造工程,施划停车位1857个,增设交通信号灯41个,有效解决了交通秩序混乱的现象。开通了覆盖县城和城郊的公交线路,居民出行更加经济、便捷。巩固强化“三供两治”能力,推进自来水计量收费、智能水表安装入户,改造供热和给排水管网6公里,加大了污水处理厂、净水厂、垃圾处理场维护改造力度。实施了老旧居民小区集中改造工程,成立业主委员会19个,引进了优质物业服务公司,有效改善了废弃楼、单体楼无人管的现象。美丽乡村建设有力推进。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机制和制度建设,探索建立了村内基础设施和农田路社会化养护的长效机制。

民生事业持续发展。14件民生实事有效落实,坚持教育投入力度不减,继续推行十二年免费教育,在全县各学校实施了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省检。继续加大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力度,完成了中医院改制工作,县内主要医院全部回归公益性质;新建了6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7个乡镇卫生院周转房和4个贫困村卫生所业务用房,为10个医疗卫生机构购置超声诊断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14种医疗设备。

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出台了《嘉荫县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嘉荫县人民政府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8个政府工作制度,对办文办会、合同管理、工程建设程序等政府行为进行推进觉接受县人大依法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积极开展行风评议,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召开城乡规划委员会会议4次,并按照法定程序,召开了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价格听证会,政府行为更加规范、民主。

坚守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底线,用良好生态促进发展。牢固树立“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发展理念,不断巩固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成果,抓好沿江生态公益林保护工作。着力做好茅兰沟、平阳河、太平岛自然保护区及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建设,加强水资源、大气、土壤的监察和监测,让嘉荫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夯实主导产业振兴这一根基,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着力建设全省生态农业示范县、伊春对俄贸易桥头堡、龙江生态旅游聚焦点“一县一堡一点”,做到农业以“质”取胜、工业以“效”振兴、旅游以“精”立业,形成“多点发力、多点生金”的发展格局。

释放改革开放这一动力,积极融入“龙江丝路带”。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严格规范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府工作效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落实“三权分置”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主动融入“龙江丝路带”建设,加快嘉荫和俄帕什科沃跨境经济合作园区建设,全力扩大以对俄合作为重点的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