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历史重难点

时间:2023-08-25 16:55:19

导语:在初中历史重难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历史重难点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突破难点

教学难点是许多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使之慢慢接受这些难点,是历史教师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历史教学也是如此,学生的有限认知及历史的复杂性造成的矛盾成了教学的难点。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难点

1.历史的复杂性增加了初中历史的难度

历史的复杂性会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增加难度。朝代的更替,历史事件的不断发生,历史人物的分析,各朝代政治制度的优缺

点,这些都是学生要了解或者掌握的。历史是一条浩瀚的长河,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无不给学生造成了学习上的压力。

2.学生有限的认知能力及初中生本身的特点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缺乏对自身的管理能力,对课本的理解能力也有限,注意力不够集中,缺乏耐力。所以,对历史中出现的事件、人物,都缺乏一定的认知。

3.历史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现时期,许多地方的初中历史都是通过教师一味的讲解课本知识“满堂灌”,把知识强行地加诸学生身上,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产生厌烦。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不断关注学生的需求,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去讲课。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成为课堂上的主体。

二、怎样突破初中历史教学的难点

1.教师通过假设情景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历史课本是很枯燥的,如何让枯燥的历史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呢?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假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时,假设学生是当时的读书人,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对这一事件有什么看法,让学生学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这样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且还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不仅有助于解决问题,而且对增进学生之间感情,创建和谐的班集体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突破历史难点

人的记忆总是有限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巩固学生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1)不断总结,历史教学中,许多知识都是有联系的,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总结的方式将这些知识串联到一起,定期将知识翻新,以习题的方式或者提问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印象。(2)通过历史典故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呆板的课本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小,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一段历史典故,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样学生才会欣然接受接下来的知识。(3)充分发挥教师的发散性思维,将历史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引用其他知识,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印象。

3.通过对比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的方法,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会更加清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比如,教师可以将中国的失败及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结合起来,一起分析改革的背景、条件、失败的原因等。在比较中,学生对改革的认识会更加清晰,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会更好,同时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广度。

新时期里,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不断突破教学难点,对学生不断积极引导,使之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在摸索中探寻突破教学难点的新方式,可以通过多媒体感染力强的优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热爱历史,以史为鉴,学习做事、做人的道理。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项目支出;难点与对策

支出预算管理是各个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要保证财务管理的科学精确就要对支出预算管理进行不断地创新。我国事业单位的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存在过高估算的情况,这样一来实际支出明显少于预算支出,不仅浪费了国家的资产还提供了腐败的温床。所以在市场经济之下要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就要不断地创新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事业单位的项目支出预算管理。

一、事业单位项目支出管理的难点

项目支出预算在企事业单位的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的主要内容是预算工程造价、控制工程造价、核算工程造价。总的来说项目预算的作用主要包括(1)辅助事业单位监督年度计划以及年度工作目标的实现。(2)加强上下级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3)为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提供依据。(4)降低单位成本,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为了保证预算的准确合理在全程预算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控制、事后能考评、追溯。但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项目支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算编制不科学

这是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 预算理念陈旧单位领导对项目支出的预算管理不够重视,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作用主要是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预算目的不正确。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项目支出无法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单位内的管理理念落后。?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比较粗放,没有结合单位实际的项目支出情况。这是阻滞我国事业单位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科学有效的一大因素,要保证财政管理的科学有效就要改进这种落后的预算理念,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预算。

2.预算不够科学,数据调查不够充分

项目支出预算管理需要良好的科学方法指导,所以在进行财政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创新管理方法。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项目支出预算管理采用的方法大多比较落后不够科学。 预算管理依据不够。一些事业单位在预算前没有对相应的项目进行综合考虑,调查分析力度不大,财政人员对项目了解不够,所以项目支出的数据就不够科学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有的单位所做的项目支出预算的可行性非常小,这主要是因为在预算的过程中没有结合具体的运营项目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的力度不够。?有的单位追逐私利,虚报项目及预算数目,还有的单位怕麻烦在进行预算的过程中把本应该详细分化的支出简化,这为项目运行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3.预算人员队伍素质比较低

预算人员大多是由会计专业的人员充当。他们能够详细科学地进行各项财务工作的计算和规划,但是无法做出具体科学的项目支出预算。这主要是因为在项目支出预算中不仅需要预算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对各种项目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现在很多事业单位的预算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这样以来就降低了项目支出预算的科学性。

4.管理机制以及考核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完善的管理以及监督机制能够保证事业单位项目支出预算的有效性。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对项目支出的管理和监督力度明显不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责任人制度落实不到位,一旦预算出现问题预算人员互相推诿扯皮。?评价机制不够健全,预算出来之后没有得到详细的评价。?监督力度不够,很多预算人员的工作态度不够认真就是因为没有受到监督,得不到约束。

5.预算审核力度不够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专业审核技术力量缺乏受编制及人员数量的限制,事业单位缺少施工、设计、造价、监理等专业复合型人才,这样以来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审核时就无法得到具有实际意义的审核意见。第三方审核人员工作不到位。第三方审核人员是保证审核质量的重要机制。但是纵观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我们发现第三方审核人员完全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样以来在审核的过程中就无法保证审核的质量。

二、改进措施

1.创新预算理念

在单位内进行项目支出预算意识的培养,提高每一个人的重视度。领导一定要提高自身意识为单位人员做好表率。在项目开展前先落实项目支出预算人员,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员身上,在预算的过程中一定要摒弃哪种追逐私立的心态,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2.采用多种预算方法提高预算质量

目前世界上现今的预算方法非常多,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现今经验改进预算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一定结合本单位的情况以及具体的项目进行预算,在这个过程中预算人员要做好调查分析工作,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进行预算。另外针对有的项目支出比较零碎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化零为整的预算方法减少预算难度。在这个基础上还要规范预算编制,根据本单位工作职责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支出项目,开展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要做好预算的基础性工作,提前做好项目评估和可行性(特别是项目的技术方案)确保预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3.加强专业人员的借助及培养,对第三方审核的考核及审核手段的加强

预算人员素质的提高能够保证预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里我们对预算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预算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提高自身人们公仆意识,不得任意增减预算数目,对于领导的不良作风做到不畏强权及时举报。在预算的过程中要进行综合调查保证预算与实际相符。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有的单位会定期组织预算人员进行培训,及时接受先进的预算理念并结合具体的项目进行现金预算理念的贯彻。要加强审核力度就需要引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现预算与审核的分离。在审核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具体开展的项目进行,并且实现审核的动态化管理保证项目全过程的审核。另外一定要加强第三方审核人员的监督力度,明确第三人的作用,在监督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工作的到位。

4.健全监督和考核制度,真正做到信息透明公开

在单位内建立完善的责任人制度,做到每一项支出预算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另外要做到项目支出预算和实际支出的公开,让公民成为监督人。对项目支出预算进行定期考核,若发现支出预算存在问题就要及时进行再次审核,一定要做到科学合理。强化预算绩效管理,预算单位在申报一次性、发展经费项目预算时要按规定做好支出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并上报项目实施所要达到的绩效目标。单位要切实履行绩效评价的主体责任,做好支出项目的事中监控及事后绩效评价,同时把绩效评价和预算编制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结束语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预算管理是整个事业单位做到为人们服务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已经提高了预算意识,但是由于落后的管理意识作祟,预算管理的成效不大,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预算手段,实现项目支出预算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王桂凤.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1(05).

第3篇

关键词:园林工程;处理措施;常见问题

引言

园林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发展,第一次是从纯天然的森林湖泊转变成了具有社会功能的人文园林;第二次是一些为少数人享有、为少数人服务的园林逐步转变成为多数人享有、为大众服务的公园。但是,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日常生活、生产等活动场所以及各种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一发展趋势中,我国的园林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园林工程不断增多,在大量的施工工程背后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何在园林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避免这些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2.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园林工程的施工水平决定了园林工程的质量同时还会影响到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园林企业长期以来都没能够很好的重视经营管理,并且管理也比较落后,在整个的园林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着施工技术传统、质量差且消费高等造成了严重的资金浪费。就整个园林工程的施工流程来看,突显的问题主要有施工组织计划性差,执行的标准规范不严格,设置的制度只是形同虚设等。以下就施工工程的四个方面讨论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2.1.施工前准备阶段及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阶段可能存在着施工工作人员和设计师缺乏较好的沟通。如果施工人员在施工前、施工过程中以及施工结束都没有与设计师、业主进行较彻底的交流,没很好地理解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当施工人员遇到对施工图纸有异议的地方时,完全凭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这样施工人员在工作中的随意性太大,会造成最后的施工效果与最初的设计效果相差较大。

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发挥对园林设计的完成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很多人的意念中,绿化工程与建筑工程相比,前者的技术性与严重性要稍逊于后者,他们认为的绿化施工只不过是简单的铺草,种树,再者由于有相当的利润可取,所以很多不具备该专业素质的人涌入到该行列。因施工队伍的水平良莠不齐,技术经验太少,使园林工程的实施创作未能充分体现该工程的设计思想。

2.2.工程的验收、护养以及施工成本方面存在的问题

2.2.1. 施工验收和养护管理方面

园林工程施工的最后即将竣工的阶段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整理并核实审定提交工程的验收资料,把施工技术和施工过程中的管理进行详细总结并以文档形式编辑成资料存档,同时还要编写保养的计划,落实保养的工作任务,确保建筑绿化工程实施到位,努力避免出现多年后绿化用地仍然荒芜一片,因此对建筑主体工程的验收工作,管理工作同样也要投入更多的关注。

2.2.2. 施工成本的控制

园林绿化施工的过程中降低工程的成本造价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项目的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方面。直接成本主要是指种植土方的费用,购买苗木费,辅助工程实施的其他材料费用,机械台班费以及其他的直接费用等;间接费用有现场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工作人员的人身保险费,工程的排污费以及其他相关的附加费等。随着园林施工企业素质的不断提高,这类企业开始加强科学的管理来提高效益,重视施工成本的管理,从而使园林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产品质量意识、工程的效益意识都得以提高。

2.3.园林绿化苗木的质量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形势调查,在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多数的施工管理人员往往不注重苗木的质量,没能够意识到苗木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化工程的整体质量。没能较好地控制好苗木的生长状况、有没有害虫的负面破坏以及土球大小等问题,从而导致了苗木的成活率相当低,影响了园林绿化的效果。特别是对某些针叶树种的管理监督方面要更加重视:因为针叶树种大的生长周期比较长,一般生活在高纬度的山林地带;而某些单位为了绿化城市,往往将该树种移植到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气候比较炎热的城市里,此时移植后的针叶树种必定不适应,这就要求在移植前要定植一段时间,使其成活率更高些。而现实的生活中,一些以利益为目的的苗圃急于出售,售出的针叶苗木定植时间太短,最后不仅导致成活率不高,还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

园林工程施工相关措施

3.1.处理土壤的相关措施

土壤的质量将对植物以后的生长影响重大,在园林工程中的施工要求是:土壤的翻挖深度、质量、以及土壤中的肥料都要达到相关的标准。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符合要求的土壤坚决不使用,如果遇到了污染的土壤,为了防止污染水反侵,造成再次污染,可以铺设厚度为20厘米,半径为15―20厘米的石块,然后用无纺布覆盖。另外还可以适当地增加种植土壤的厚度,地势抬高,使根系远离了污染的土壤。

3.2.确保苗木的质量

首先对苗木的品种、高度、株形、根系发育情况等要严格把握,尽可能地选择符合要求、生长良好、没有损伤、没有病虫危害的优良苗木。其次要选择叶子的颜色比较鲜艳、叶簇丰满的苗木。再次,对于播种的草坪,花草以及植物的种子都明确标记品种,品系、生产地、重量、采收年月、发芽率等相关信息。对于从外地引进种子要有检疫合格证,同时发芽率要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方可使用。

3.3.加强园林工程的监理工作

在园林绿化工程过程中,监理制度不可忽略,要强力推行,对于公共园林绿化工程,要着重绿化。做好这些工作,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建立一整套园林绿化工程监理的制度。就目前的情况看,园林绿化监理人员数量不够,很多园林的监理工作都是由一些市政、环保等监理人员进行兼任的,要么是一些退休的园林部门的领导干部来担任。这些人员对园林绿化工程的方方面面理解甚少,对绿化的标准和内涵都不能较好的掌握,根本达不到胜任绿化监理的工作素质,故园林工程的监理工作做得还不到位。因此,要特别重视园林绿化人员的选拔,尽量吸取年轻的、掌握园林绿化工程艺术的人从事园林绿化的监理工作同时要提高担任园林绿化监理工作人员的地位和待遇等。

第二,加强施工单位的资格审查工作。对于没有工作证、不合格的施工人员杜绝使用,同时还要杜绝施工人员在工作中出现不符合园林绿化规则的行为。

第三,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图纸施工,遵循施工的规范标准,对于有歧义的地方要找专业人员确认后再施工,施工过程不要出现轻易通融让步的现象。

第四,植物的生活习性要加以重视。如果发现有违背植物正常规律的活动或行为,应及时制止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在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实现设计者的设计理念。

3.4.坚强园林绿化工程的验收和成本的控制工作

不仅要加强在宏观方面的调控,还要重视微观方面的施工管理,保证施工的质量,创造出既符合生态,又具有较好的景观,同时还能体现人文关怀,使得园林工程能够体现出高质量,高品位的优良特性。在成本控制方面,主要是控制人工费,材料费以及工程过程中使用机械费用等,对于购买的绿化材料也要实行价格控制,同时要对苗木进行择优选择,争取使得价格合理,运输便利。

3.5. 园林工程绿化养护的控制

园林绿化工程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是对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管理与控制有较大的影响。苗木成活的关键也依赖于园林绿化工程后期的养护与管理,即使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良好,如果绿化养护管理不到位,不仅影响了园林绿化工程的美观效果,还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如果后期的养护管理不充分,如浇水不及时,树木的成活率会比较低,如果树木支架不牢固,会导致树木的生长歪斜,当有荒草而不能及时处理时,会有绿地杂草丛生;如果不及时喷打农药防治害虫,会导致病虫严重危害苗木,最后使得树木的质量有问题。因此,要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使得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

4. 总结

我国园林事业不断地发展,人们对园林工程的施工过程也越来越关注,当然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针对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的现状以及存在的技术难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促使园林工程事业更好地发展。

作者简介: 司建峰(1980-),男,深圳人,毕业于吉林北华大学(林学院) ,研究方向;园林工程施工管理职称:助理工程师

参考文献

[1] 王能斌. 当前园林绿化存在的几个问题[J]. 咸宁学院学报, 2004年,(10)

[2] 傅 佳. 园林施工技术中若干问题及措施[J].建筑工程, 2011, (08).

[3] 吴志明.张 巍.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建议[J]. 中国园艺文摘,2011, (3).

[4] 孟昭伟. 园林绿化施工的技术规范与质量管理[J].中国园艺文摘,2007, (10):96 - 97.

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历史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1

1 运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强化学习效果

初中历史课程是讲述跨越时空很久远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故事”,但通过教材文字,不足以揭示历史过程、挖掘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善与恶的斗争史,尤其是历史的过去性和不可重建性,更让学生认知和理解历史产生巨大障碍,对于历史教学来说更是一种永远的痛。如今,多媒体信息技术走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能为学生逼真地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习历史,在多媒体技术下“重演”历史,引导学生感同身受历史事件,体验历史“真实”氛围,丰富学生的历史体验,辅助学生领略历史内涵的凝重与多彩多姿,从而强化历史学习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第二次》一课,仅通过历史挂图和历史教师讲解,很难感受到带给中华民族的耻辱,感受到面对八国联军可耻的暴行自然喷发的憎恨情感,从而产生由衷地维护国家爱护祖国的历史责任感。但运用多媒体技术逼真地再现的历史情境,最大限度地还原当时悲痛的历史原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亲临历史现场,这是传统历史教学所无法比拟的。最后,再呈现如今今天的多幅圆明园历史残迹图片,不需要历史教师述说,学生们低沉而悲痛,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总之,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逼真再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发多重感观刺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习体验

初中历史课程比较枯燥单调,记忆性的文字资料比较多,让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更无兴趣和效率可言。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生成图、声、像、动并茂的立体式多维画面,丰富历史教学信息,引发学生的多重感观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记忆和应用,内化成有效的历史认知体系,从而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例如,《》一课,关于的前因后果等教学内容比较多,且比较抽象,不如其他历史事件惊心动魄和曲折惊人。这其中,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教学难点,而初中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有限,很难理解透彻康有为为什么要利用孔子的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因此,历史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补充诱导式历史影像素材,拓宽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得出正确的认识。另外,通过的专题网站资料,让学生根据探究学习需要查询的相关知识,通过这些丰富充实的多媒体历史史料,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对该课历史知识进行自主建构,更深刻领会的历史评价,并且还培养了学生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3 运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历史事件细节,引发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重难点

受历史教材局限性,即使教材上提供了文字或图片说明,再配合历史教师生动精彩的讲解,学生对于相关历史史实或事件的细知末节都无法眼见为实,无法深刻理解,但通过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可以将其历史事件的重难点和关键处化虚为实,化繁为简,把抽象的历史知识点形象化、具体化、宏观化,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例如,《》一课,为学生播放那首著名的《》诗词视频,再倾听歌曲《十送》与《七律》,观看有关的多幅图片资料和电影片断《四渡赤水》《爬雪山》等,最后用Flash课件制作交互式多媒体课件,绘制出动态的二万五千里的路线图,再一次体验的艰辛,也通过动态路线图掌握的路线和重大历史事件及其伟大意义,让学生探究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同时,也激发学生珍惜幸福生活、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怀,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4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建网络学习平台,形成自学探究团队,拓展历史学习空间

网络上海量开放、共享的历史资源,可为学生自学探究提供宝贵的学习平台,拓展历史学习空间。历史教师可引导学生下载、收集、整理、分类、利用好网络学习专题资源,有效扩充历史学习资源,开拓学生眼界,提高历史知识的综合性评价效果。另外,还可以通过QQ群、QQ空间、微博等形成自学探究团队,有效组织学生在这些自由开放的网络平台上讨论,提高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效率。总之,网络时代为历史教学空间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初中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网络技术操作水平,有效促进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全面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师要确立正确的历史多媒体辅助教学观,挖掘历史学科的多媒体教学特点,最大化地整合多媒体技术,高效突破教学重难点,节省教学时间,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历史综合素养,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山东省邹城市张庄中学,山东 邹城273507)

参考文献:

[1]崔素云.历史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2007(21).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综合探究活动课 有效方式 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108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初中课程,教材每一单元都设有探究活动课(以下简称探究活动课),这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如何开展好这些探究活动课是个值得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初中历史探究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1.探究活动内容形式化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比较多的探究活动设计,这样有为“探究”而设“探究”的嫌疑。探究活动重复大部分课堂内容,其中有一部分内容与课堂内容相互矛盾,有的将一些不具备探究特质的教学内容罗列到探究活动之中,让人感觉探究活动内容没有太大的意义。

2.探究活动答题化

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着力点。目前有不少教师将探究活动演变成问题解答活动,“师问生答”成为探究活动开展的主要模式,提出的知识训练型的问题比较多,启发思维类的问题太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教学。

3.探究活动浅层化

探究活动在内容上的形式化以及形式上的答题化导致探究活动的浅层化。如果学生不主动探究问题,只是顺着教师预设的问题来学习,那就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

二、解决初中历史探究活动课存在问题的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探究活动课应向何处去?这已成了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笔者作为一线的教师,基于自己与同行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策略,试图提高探究活动课的实效。

1.恰当运用探究活动课强化知识重难点

新课程《历史》教材的知识点多但往往是概括性过强,跳跃性过大,甚至是一笔带过,使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感觉有难度。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探究活动课来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重难点。

2.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兴趣,设计开放多维的问题并加以正确引导

探究活动课不单单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毕竟学生参与的兴趣直接影响其参与的程度与效果。加强启发诱导,设计开放的、多维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应该是教师在上探究活动课时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3.充分利用家乡历史文化资源,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课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将综合探究内容与家乡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比如可以辅导学生阅读和整理出家乡历史变迁过程,收集整理家乡历史文化名人资料,了解前辈的光荣事迹和生活情况,参观山西地区的古运河、桥梁、寺庙、书院等历史文化古迹,并了解其破坏程度和保护情况。

4.增强学生探究的信心和勇气,运用有效的激励评价方式打造民主的课堂

在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对知识探究的信心和勇气,让学生感觉到是和老师平等交流,开展思想的碰撞、经验的共享,让学生收获探索历史的成就感。

5.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开展探究活动课,积极拓展学生视野,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6篇

一、将微课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1.微课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切实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做所有事情的原始动力,更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初中历史教材有很多有关历史文物、工具和古建筑遗迹的内容,都是抽象的内容,而教科书中的插图篇幅较小且模糊不清,致使学生普遍认为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枯燥死板、无味无趣,微课作为多媒体信息化教学背景下一种新兴的方式,其集图形、文字、声音、影像于一体,更加形象生动地将历史文物、建筑遗迹展示出来,切实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在“原始的农耕生活”章节,使用微课的方式直观地展现古代落后农耕生活的影音文件,农耕使用的工具、种植的粮食种类、原始人的穿着等,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当时的情况,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自主能动地探索研究,大幅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意料之外的教学效果。

2.微课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切实有效地拓展了教学的时间限制

对于学生而言,初中时期要学习的科目实在太多了,历史作为副科,其课程时间的安排相对主科就很少,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多少会受时间制约,教学成效难以提升,但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微课的方式,真正地颠覆了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时间之间的障碍,给予学生足够的用于学习的时间。学生只需要使用可移动的电子设备(手机、电脑、平板、学习机等)就能够随时进行点播式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林则徐》的历史知识时,教师将精练简短的微课上传到网络中,重点进行讲解,展现教师和学生一对一式的互动教学,既满足了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需求,也打破了?n堂教学活动中空间与时间的制约。微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随处可学,随时能学,为学生创建了足够自主的学习空间和时间,特别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能够帮助学生个体专长切实有效地发展。

3.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微课,能深入优化教学的内容

初中历史教材知识所设计的内容广泛,时间跨度大,学生在对知识点掌握的时候比较吃力,但是生动、形象、短小、有趣的微课,针对历史知识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创建,综合教材的内容,让枯燥空泛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趣味横生,更容易深度优化教材内容。例如,在教授《辉煌的隋唐文化》时,学生对于隋唐时期的建筑很难产生直观且清晰的认知,运用微课对隋唐时期著名的建筑做相应的介绍,运用多媒体展示,使用精妙的动态形象展示,来替换抽象枯燥的讲授,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减少空间感和距离上的遥远,帮助学生深入消化吸收历史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让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及难于理解的部分,在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互动中得以轻松解决。

二、设计初中历史微课教学时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明确微课设计构建的主题

微课内容必须跟教材中的历史活动相互关联,当在课堂中教授的内容太多时,教师就可使用微课的形式展开教学讲授。教师自己先要明确清晰这节课的中心方向,构建微课视频的时候,切实针对中心方向,这样才可以保障微课运用的成果。

2.一定要重视所设计构建的内容具备合理性

教师要清楚知道学生当前知识掌握情况,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设计的微课,才能切实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前设计微课视频,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播放,可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播放完微课内容之后,一定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想法,及时地修改微课教学视频中的不足。

3.教师一定要切实有效地掌握重难点知识

第7篇

一、研究方法及整体研究思路

在教学研究中,我使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资料数据调查法,将相关研究内容进行数据的整合以及研究结构的建立;调查研究法,结合教育现状进行实况调查,建立合理化的小组合作学习体系;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优秀经验的借鉴和二次创新;实践研究法,将理论联系具体实际,充分调研研究群体的基本学情,进行合理化的实践探究;经验汇总法,对国内外教育经验进行系统的梳理,将教学方法提升到人文教育的层次上。

二、实效性合作学习形式与策略探究

1.建立有实效且结构丰富的学习小组。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有针对性并且实效好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升深度探究知识的学习意识。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更多的主动权交予学生,通过建立创新型小组合作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在小组内自行研讨和解决。在学习小组的建立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差异性和学习模式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小组划分,保证学生在小组内具有独立的学习意识。另外,教师在建立分组学习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

例如,教学初中历史《灿烂的宋元文化》这一课。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学习模式,组建文化调研小组,组织学生进行宋元文化的收集。另外,教师也可以布置相应的任务型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顺利解决初中历史的教学重难点。

2.提升整体教学评价体系。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对于课堂的评价结构有了更加细化的要求,教师要在课堂内建立完整的评价模式,保证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得到有效的指导。教师在对学生个体进行有效评价时,也需要对学习小组进行有效评价,这样不仅能减少学生孤立的个体意识,也能促进课堂内多元化评价模式的形成,使学生做到相互借鉴、相互学习,而且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集体意识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保证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互评和自评,更好地完成初中历史内容的学习。

3.合理化使用自学案进行小组学习。

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会进行教案的书写,保证课程的整体流程和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在教案中要将教学的重难点进行细致的标注,以教学目标为依托,进行实际授课。对于学生,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管理档案,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自学案。在自学案中,学生可以标注自己本堂历史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成果的评价体系、合作模式以及小组合作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遇到的问题。

例如,《中华文化的勃兴》这一课,单元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华文化初期的发展进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自学案,在自学案中标注已掌握的知识以及对已学知识内容的回顾,建立自主的知识网络,建立相应的思维导图。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8篇

一、传授科学预习技巧,提高学生学习前置效果

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好初中历史的重要促进因素,部分学生缺乏预习技巧的指点,预习效果较差,或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导致历史学习缺乏针对性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强化了学生预习技巧的指导,要求学生从三个方面入手开展高效预习。

(1)多种途径搜集教材关联信息。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内容较多,时间跨度也长,要想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应当对教材信息进行扩充。如教学《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我国科举制度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各种形式、意义等方面信息的搜集。学生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上网搜集整理等方式,梳理了与科举制度有关的大量信息,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课堂的信息容量。

(2)仔细阅读教材了解主要内容。笔者要求学生对历史教材进行反复阅读,通过快速浏览熟悉教材内容,通过字斟句酌推敲对教材中所讲述的要点进行充分揣摩回顾,培养学生浏览与精读相结合的历史教材阅读习惯。既要快速了解教材内容,同时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要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养成学生细心、深入的阅读习惯,便于更好地掌握历史教学知识点。

(3)整理筛选无法解决的难点问题。预习活动提高针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学生在历史预习中的难点问题罗列出来。笔者要求学生大胆思维,积极探究,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作为质疑的内容整理出来。一方面在课堂新授教学时进行针对性听讲,另一方面可以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作为质疑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重难点突破的效果。

二、强化课堂学习技巧,发挥合作学习促进效果

课堂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技巧的指点,让学生在合作自主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促进效果。

(1)学会拓展思维思考问题。以史为鉴,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探究规律、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如在教学内容时,笔者指导学生从的进步性、积极性以及局限性等方面,全面评价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对后来的发展具有哪些作用等等。引导学生分析在中国失败的根源:为什么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思维进行启迪,让他们拓宽思考的角度,有利于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梳理历史发展规律。

(2)学会相互合作研究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不再以个体学习为主,而是以小组相互合作的形式,提高学习成果的有效性。在每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都有意识地选取一些重难点问题作为思考线索,放手让学生在小组里面开展互动学习。每个人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发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或是争论,鼓励学生遇到观点不同的时候大胆争论,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意识、辩证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历史事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3)学会联系生活分析问题。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感悟。如教学“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从书本的介绍拓展开去,了解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变化。通过搜集材料,展示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展示我国科技发展方面的巨大成就,加深学生的理解效果,同时强化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提升记忆巩固技巧,放大形象记忆理解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对学生强化学习与记忆技巧的指点,以实现花费最少时间、记忆最多内容的效果。

(1)发挥形象学习法促进效果。历史学习中的人物、时间节点比较多,各类历史事件也较为复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加深记忆。如对清政府签订的多个不平等条约中的时间、通商口岸、赔款数量、割据地点等进行直观对比,从而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链,提高记忆效果。教师也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指导学生提高记忆的成效。在学习回忆一个历史知识点的同时,联想到与此相关的多个知识点,从而形成环环紧扣的历史知识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记忆效果。

(2)发挥框架记忆法促进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所学历史知识、规律提炼出来,并按照一定的编排原则进行框架处理,在脑海中形成网格化构架状态,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固定的位置。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历史知识点建构的牢固性和系统性,能够在历史学习中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记忆效果。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高效课堂 新课程理念

要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师必须从课程特点出发,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 充分利用教材,发挥导向功能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新的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内容的变化,如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课时少等。所以我认为:历史教师所持的教材观、处理教材的能力、处理教材的方式等,都将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效果。

因此,历史教师要对教材有充分的驾驭能力,不仅要从教材中整理出相关线索,而且还要善于对教材的分散内容进行知识迁移。以明治维新为例,可构建如下图所示的知识框图,加强学生历史纵向、向知识点的联系。

除此之外,历史教师还要认真钻研教材大纲,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进行合理利用,要结合三维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裁剪,突出重难点。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课可并行授课,这样虽然打破了教材顺序,但整体上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掌握。

二、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探究情境

(一)问题情境教学法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历史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由此可见,要想实现高效教学就必须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讲解“全面的开始”一课时,我在运用PPT导入有关“”的历史资料后,提出了如下问题:的导火索是什么?在卢沟桥抗战的是哪一支军队?涌现了哪些英雄人物?的影响是什么?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带着疑问深入解读教材,与此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二)漫画演示教学法

漫画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漫画不仅会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而且会更加深刻地揭示教学主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我就成功运用《肥猪赛大象》《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幅漫画达到了激情引趣的教学目的。当学生面对漫画哄堂大笑时,我却严肃的说:“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严重失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党和政府又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呢?”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会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历史学习中。

(三)广告导入教学法

广告导入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安徽电视台经常播放的一则广告“古有陈胜王,今有大泽酒;惊天动地的震撼,荡气回肠的感觉”可作为《秦末农民战争》一课的导入。

(四)故事讲解教学法

如在讲授《商鞅变法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一课时,可利用“立竿取信”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前面介绍的几种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运用歌曲、插图、名言、表演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加强指导,促进课堂知识内化

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主导作用,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进行方法指导。特别是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学习重点,解决关键,突破难点。

掌握确定重点知识的原则或方法,具体表现在:(1)凡是发生在历史转折时期,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是重点;(2)凡是教材文字表达中具有“最大”“最早”“第一”“领先”“标志”“开端”“序幕”等字眼的内容都是重点;(3)凡是和当今世界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有密切联系的历史知识都是重点;(4)凡是教材内容配有插图,课后有思考题、讨论题和练习题的内容都是重点。

总之,构建高效历史课堂需要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勇于创新,充分发挥教材导向功能,实施多样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思考与实践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董洪明.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析[J].科学导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