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6:55:19
导语:在自然灾害防治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桥梁;灾害;防治;抢修
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极具破坏性和随机性。破坏性强的自然灾害虽然发生的频率小,但是却会给桥梁、公路等交通运输设施带来灾难性的毁坏。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下,我国的桥梁建设也将自然灾害的预防系数作为桥梁等级和结构设计的一个标准。当自然灾害超过了桥梁的承受范围,将导致桥梁的毁损甚至坍塌。为了进一步防范桥梁灾害的发生,降低自然灾害的冲击力度,桥梁建设单位和养护单位都需要做好准备防范灾害发生。
1 桥梁灾害的防治措施
1.1 做好桥梁灾害的日常防治和养护工作
1.1.1 建立灾害防治机构,构建专业养护队伍
在公路管理部门设置专门的灾害防治机构,严格执行桥梁、隧道、公路等交通设施的检查和养护工作。灾害防治机构要针对当地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及时安排定期检查,组织对辖区内桥梁的检查报告工作,对于危桥要及时进行加固维修,防止出现桥梁事故。针对防治机构内的日常养护工作,制定考核和监督机制,明确工程师的责任制度,提高防治机构的责任意识。要构建专门的养护队伍,按照区划对辖区内的桥梁进行专业养护,提高养护队伍的专业能力,保证掌握桥梁的基本状况,对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及时抢修,提高专业队伍的责任意识。
1.1.2 设立桥梁系统档案,强化危桥加固养护
在灾害防治机构内部要设立专门的桥梁数据整理部门,要建立桥梁信息系统,对桥梁的设计、竣工数据、意外损害、补救情况、车辆通过情况等数据都要进行详细的收集和记录,要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实现一桥一档的数字化信息库建设。根据相关的桥梁信息和实际桥梁状况,对桥梁的结构进行分析和鉴定,要针对危桥制定具体的加固方案,防止桥梁出现危险。
1.2 提前做好特殊阶段的桥梁灾害防治工作
1.2.1 开展汛前灾害防治技术检查,预防可能发生的洪水危害
在每年汛期即将来临时,针对桥梁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必要准备,同时要加强对桥梁的技术检查,做好抢修准备工作。对于桥梁的墩台等构造物,要做好护坡工作,检查桥梁的挡墙结构等是否完好,查看桥梁主体的坚固性,防止出现桥梁被损害、冲空的现象。检查桥梁上方是否有杂草、石块等物体,防止出现杂物淤塞河道的现象。要对桥梁上游河道进行检查,防止出现河道变化,河道破坏现象。针对桥梁上方的水库必须要做好检查和防治工作,减轻汛期防水对桥梁的冲刷破坏。做好河流的清淤和加固工作,防止大型漂浮物进入桥孔。
1.2.2 针对不同河流状况,做好冰冻害防治工作
桥梁的冰冻害防治工作需要结合本地的气候与天气特点,做好调查和分析工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高治理效果。对于河流量较小,水源较少的河流,其会在冬季出现河流结冰现象,水流受到河流冰面的压力所迫,导致水流突破冰面,水面上升甚至会没过桥洞,使桥孔发生阻塞。情况严重的时候还会溢出河岸,使路面出现冰冻现象。针对这样的河流,首先要检查河流周围的情况,如果出现洼地可以建筑土坝截流。针对河床纵坡较小的河流,可以在桥位下游建筑土坝,使桥梁的上下游形成水池。当出现河面结冰现象时,可在水池上方挖掘人字形冰沟,并在水池下游挖掘土坝,使水池内的水流出,从冰层下方自由流动。
1.2.3 分析山区桥梁自然环境,应对泥石流自然灾害
泥石流灾害是山区自然灾害中危害极强的灾害之一,对于泥石流灾害防治需要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进行分析,以更好的找出泥石流发生的原因,从而做好泥石流防治工作。在粘土土质状况下的山区,泥石流多为粘性泥石流。粘性泥石流发生时会裹挟着大量的粘土、粉土和石块,并以粘稠状态的整体运动作为运动形式,一般这种泥石流的破坏力极大,具有较高的速度和冲击力。在粉状土质山区,经常发生的泥石流是稀性泥石流或泥流。这种泥石流的破坏力相对较小,其中的粘土和粉土含量小,水无法与固体的物质结合在一起,因此,冲击力相对较小。针对不同的泥石流种类,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要强化对日常生物防护措施的实施,要做好泥石流的改道引导工作。
2 桥梁灾害的抢修措施
2.1 针对洪水冲击做好抢修工作
当发生洪水灾害时,灾害防治部门一定要做好引流分洪工作,要针对不同的措施采取不同的抢修手段。当发现洪水水量冲击墩台和护坡时,要及时做好抛石、沉砂等紧急措施。当出现特大洪水时,要经过批准,利用炸药炸掉桥头以宣泄洪水、保护主体。当出现洪水冲毁桥梁的情况时,要及时做好通报工作,抢修便道,要快速利用可使用材料,在桥梁附近的狭窄河段上抢修便道。
2.2 针对冰冻时期做好抢修工作
当预测到气温变化情况,可能导致河流冰冻时,要及时做好防护工作。在解冻前,对桥梁上游的冰层进行调查,在流速减慢的河流浅滩处要及时做好抢护工作,设置悬梯、跳板以利于防护工作的开展。在河流将要解冻时对将下游的冰面进行爆破,减少河流的拥堵现象,防止冰块阻塞河道。
2.3 针对已发生泥石流做好抢修工作
对于泥石流灾害,要根据泥石流发生的原因和规模科学的制定疏导和抢修工作。当泥石流的规模较小时,可以利用疏导措施,将河道的淤泥清除出去。当泥石流的规模较大时,要及时进行疏导,采用改道的方式,使桥梁能够在冲积扇的上游跨越,减少泥石流对桥梁的冲击。
3 结束语
针对桥梁灾害的防治和抢修工作,应首先以预防和养护为主,提高桥梁的坚固性,根据桥梁的使用情况对桥梁及时进行加固和修护,防止桥梁出现大的问题。当已经发生桥梁灾害时,要针对不同的灾害及时组织抢修工作,保证人们的安全通行,减少人们的财产损失,避免发生人员伤亡。
参考文献
[1]汤柏江,贾群.浅析京津塘高速桥梁检查和预防性养护[A].中国高速公路管理学术论文集(2010卷)[C].2010.
[2]孟凡文,任文明.桥梁养护管理分析及建议[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9).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E271 文献标识码: A
一、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主要分为自然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和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也被称为第一环境问题,它一般不会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迁而发生改变和转移,始终都是以自身固有的形态存在,具有自然性的特征;由人为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因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建设、开发、开采等活动破坏了原有的地质自然形态,进而引发的一系列灾害,它的发生与地质本身基本没有关系,完全是由于人为破坏导致的,这类地质灾害又被称为第二环境问题。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多数都是在自然地质演化以及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岩体由最初的稳定逐步向不稳定发展,这一过程往往是十分漫长的,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一般都会长达数百乃至上千年。然而,在人为因素的诱发下,会使岩体自然演化的周期大幅度缩短,进一步加快了其从稳定到不稳定的变化过程,这样一来便会引起突发性的地质灾害。每次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其中不仅包含经济损失,还包括生命损失。由此可见,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是极具危害性的一种灾难事故。
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特点及危害分析
1、滑坡
岩土工程施工中的滑坡地质灾害主要是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受到河流冲
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以及人工切坡等诸多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影响,导致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沿着其软弱带整体或局部的顺坡向下活动,滑坡发生后不仅会对其影响范围内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产生极大危害,同时也会对房屋建筑、交通道路带来极大的破坏。通过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发现诱发滑坡的主要原因有地震、降水、地表水侵刷、斜坡坡脚长期冲刷、坡脚挖掘、堆填加载以及乱砍乱伐等。例如,2009年重庆市武隆县铁矿乡鸡尾山的山体滑坡事件,其不仅对煤矿企业的经济利益带来巨大损失,同时也严重威胁到矿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崩塌
矿山生产、道路工程边坡开挖、水库蓄水渠道渗漏、堆渣填土等岩土工程,
会导致陡坡上岩土体失去稳定而倾倒、翻滚到坡脚,或者岩土体由于根部空虚而折断或局部移滑,这边会导致岩土体脱离母体并向下倾倒、翻滚,这种地质灾害在岩土工程中被称为崩塌。例如,2013年11月30日,山西能源晟凯煤业有限公司在吕梁市交口县云千村处置地质安全隐患过程中发生山体滑塌,该山体崩塌事故直接导致10名施工人员失去生命,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企业的自身经济利益。
3、泥石流
泥石流一般都是由于受到暴雨、冰川或积雪融化而产生的特殊洪流,这种特
殊洪流产生后会携带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这种具有高浓度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一般都产生于沟谷或山坡,在岩土工程中由于不合理开挖、弃土、弃渣、弃石以及滥砍乱发而导致,泥石流发生后会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同时也会严重破坏山区的房屋、交通系统。例如,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铁矿汉罗沟因为不合理堆放弃土、矿渣,导致其在暴雨之后发生了十分严重的矿山泥石流,冲出松散固体物质大约为10万m3,成昆铁路大约300m的铁路线被严重破坏。
4、地面变形
岩土工程施工中常见的地质变形主要有沉降、地面塌陷以及地面裂缝等,我
国当前已有70余个城镇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活动,30余个城镇在地质灾害出现后造成了很大破坏,而且在这些地质灾害中最大的沉降量达到了3m左右,导致这些城镇发生地质沉降活动的主要因素是不合理的地下资源开发、表面岩溶活动以及地下水使用不合理等,地面变形会对城市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威胁。
三、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
1、通过植树造林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
地质灾害的发生很大原因是由于施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承受不起施工对
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因此,只有加强植树造林工作,通过生物性措施不断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才能在根本上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各个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大面积退耕还湖、还林、封山育林等等,只有预防措施到位,由岩土工程所引发的的自然灾害才会明显减少。
2、不断提升地质灾害监测水平。
很多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存在着明显的前兆,如滑坡发生前期,井水会突然干涸、地面会出现大面积的位移与裂缝等,通过对这些前兆的有效观察,及时制定合理的预警措施,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同时要不断引进现代灾害监测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与遥感系统的结合,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对工程施工区域的地层进行充分的定位、时刻观察地层的移动情况,通过遥感系统对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进行充分的调查,通过两者数据的有效结合就能对某区域内发生地质灾害的时间以及其危害程度大小作出精确的统计与评估,从而针对性地制定合理措施避免地质灾害发生带来严重的后果。
3、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岩土
工程施工中可以选择一些适用的防治措施,对降低岩土工程施工中地质灾害的发
生率及影响范围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房屋后切坡施工过程中为了防治小型土质滑坡,可以采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削方减载护坡以及前缘支挡等工程措施。针对岩土工程中型以上的滑坡要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来具体选择防治措施。
4、不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
要减少地质灾害对环境以及企业的危害,除了有效地防治与监测以外,还
必须加强对地质灾害工程的建设,通过对护坡工程、拦截工程以及移民工程的建设,有效地减轻地质灾害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通过不断的加固地层和施工工程,提高施工的进度与施工质量,减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从而在根本上促进岩土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地面塌陷、水土流失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发区,可以采用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及影响范围。
5、地质灾害的避让措施
岩土工程施工中可以采取一些避让措施来避免地质灾害损失,针对灾害隐患
点和变形斜坡在雨天要采取合理的地质灾害避让措施,例如,在雨天让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进行转移,但是在雨天避让措施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就近原则、转移地不受地质灾害威胁等原则;针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强、防治费用过大的地质灾害,可以采用搬迁避让措施来降低地质灾害发生后对人民群众产生的危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施工中要充分考虑施工地形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并要通过合理的措施将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降至最低,在无法避免地质灾害发生的前提下,要通过科学的避让措施及控制措施将其产生的危害性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同时也要求施工单位及有关部门要不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这对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雷林.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 企业技术开发,2013,15.
[2]王克峰,胡旭峰. 浅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应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5.
[3]徐丹,曲海英.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8.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168-01
一、广西区岩土类型概况
岩土体是产生地质灾害的物质载体,不同的岩土体类型,产生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密度不尽相同。广西境内展布的岩土体类型主要有:岩浆岩类、变质岩类、碳酸盐岩类、海相碎屑岩类、陆相碎屑岩类和第四系土体(系指1比50万地质图中所表述的第四纪沉积物,不包括山体表层所覆盖的第四系残坡积土层,下同。)等六大类型。岩浆岩类主要展布于桂东南和桂东北;变质岩类主要展布于桂东北,桂东南局部展布;碳酸盐岩类大面积展布于桂中、桂西、桂北、桂东等地;海相碎屑岩类主要展布于桂西和桂东;陆相碎屑岩类主要展布于桂南;第四系土体零星展布于区内各地
二、地质灾害的分类
我国地质灾害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属于自然地质灾害;二,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属于人为灾害。
三、我国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由于我国地质结构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承灾能力弱,所以形成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等。这些灾害还在显逐年增长的趋势。所以必须积极有效的做好地质灾害预防工作,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失,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受各种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导致坡体滑落的地质现象[1]。是岩土工程最为常见的地质现象。造成滑坡的原因较多,自然原因主要有:降雨;地震;地表水对坡脚或坡体的冲刷;融雪等。人为原因主要有:乱砍乱伐,破坏坡体植被;开挖坡脚;堆填加载;蓄水排水等。滑坡主要发生在以下地区:地震带、断裂带等地质不稳定地带;强降雨区以及暴雨多发区;山区各种工程的边坡;峡谷地区以及水域岸坡地带。
2、泥石流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乱垦滥伐,破坏坡体植被。②对坡体的开挖不合理。③渣、石、土的不合理弃置或堆放。
3、地面塌陷
由于受到地震活动、降雨、地下采矿及大量抽排地下水等因素,土体和表岩在人为或者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向下方塌陷,并会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一种地质现象被称为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按形成原因大致可分为:一,自然塌陷,如暴雨塌陷、洪水塌陷、地震塌陷、重力塌陷等;二,人为塌陷,如坑道排水突水塌陷、采空区塌陷、抽汲岩溶地下水塌陷、水库蓄水或引水塌陷、振动或加载塌陷、地表水或污水下渗塌陷、多种成因复合塌陷等。
4、崩塌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产生在土体中者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者称岩崩。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者称山崩。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①渠道或水库蓄水出现渗漏;②强烈震动。③矿产资源的开采。④渣填土的弃置或堆放。⑤各种建设工程的边坡开挖。
5、地裂缝
“地裂缝” 地面裂缝的简称。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6、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有自然的地面沉降和人为的地面沉降。自然的地面沉降一种是在地表松散或半松散的沉积层在重力的作用;人为的地表沉降主要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地基软弱夹层没有查清,软基处理不当或设计不合理所致。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常见的地质灾害的工程防治措施大致有:地下排水、刷方减重、支挡工程、滑带土质改良、遮挡、拦截、护墙护坡、削坡、畜引水工程、储淤工程、排导工程、清除填堵法、跨越法、强夯法、灌注法等。
2、避让措施
(1)雨天避让措施。在暴雨天气采取临时避让措施。对于那些变形山坡比较多,容易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区,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下雨前做好搬迁准备,以便及时躲避,减少损失。
(2)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且相对治理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已经做出过防治措施仍多次受到损害或者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应采用搬迁避让措施,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地,尽量减少灾害的损失。
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4、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规范人类各种生产开采活动。据统计,人类活动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的影响远大于正常自然灾害的影响。人为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具有速度快、危害大且危害面积广的特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也愈来愈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翟文辉 杨永军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大科技》2013年 第8期
[2]赵关雄 浅议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问题及防治措施 《大科技》2012年 第24期
[3]李扬 浅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建筑知识:学术刊》2012年 第8期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2003.
[5]李宗发.贵州构造-岩土体分区及其与地质灾害形成的关系[J].贵州科学,2012,30(3):32-37.
关键词:岩土工程 地质灾害 预防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工程开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改变区域的地形地貌。受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工程建设大都只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地质灾害不仅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给环境的整治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疏于管理的工程建设活动对整体发展环境稳定造成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为了保障工程建设与环境之间的平衡我们必须做好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要积极采取措施费各类地质灾害问题进行科学防治,从而实现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关系,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地质环境条件,并分析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形式,进而研究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的一门科学。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2地质灾害的分类
我国地质灾害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属于自然地质灾害;二,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属于人为灾害。
3我国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由于我国地质结构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承灾能力弱,所以形成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等。这些灾害还在显逐年增长的趋势。所以必须积极有效的做好地质灾害预防工作,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失,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3.2泥石流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 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3.3地面塌陷
由于受到地震活动、降雨、地下采矿及大量抽排地下水等因素,土体和表岩在人为或者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向下方塌陷,并会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一种地质现象被称为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按形成原因大致可分为:一,自然塌陷,如暴雨塌陷、洪水塌陷、地震塌陷、重力塌陷等;二,人为塌陷,如坑道排水突水塌陷、采空区塌陷、抽汲岩溶地下水塌陷、水库蓄水或引水塌陷、振动或加载塌陷、地表水或污水下渗塌陷、多种成因复合塌陷等。
3.4崩塌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产生在土体中者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者称岩崩。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者称山崩。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3.5地裂缝
“地裂缝” 地面裂缝的简称。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有时地裂缝活动同地震活动有关,或为地震前兆现象之一,或为地震在地面的残留变形。后者又称地震裂缝。地裂缝常常直接影响城乡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
3.6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有自然的地面沉降和人为的地面沉降。自然的地面沉降一种是在地表松散或半松散的沉积层在重力的作用;人为的地表沉降主要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地基软弱夹层没有查清,软基处理不当或设计不合理所致。
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4.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常见的地质灾害的工程防治措施大致有:地下排水、刷方减重、支挡工程、滑带土质改良、遮挡、拦截、护墙护坡、削坡、畜引水工程、储淤工程、排导工程、清除填堵法、跨越法、强夯法、灌注法等。
4.2避让措施
(1)雨天避让措施。在暴雨天气采取临时避让措施。对于那些变形山坡比较多,容易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区,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下雨前做好搬迁准备,以便及时躲避,减少损失。
(2)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且相对治理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已经做出过防治措施仍多次受到损害或者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应采用搬迁避让措施,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地,尽量减少灾害的损失。
4.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4.4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规范人类各种生产开采活动。据统计,人类活动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的影响远大于正常自然灾害的影响。人为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具有速度快、危害大且危害面积广的特征。因此,需提高人们对地质灾害严重性的认识,使人们具有强烈的预防防治地质灾害的意识。不要胡乱开采矿藏、大量抽取地下水、对坡脚进行切割,坚决杜绝对森林资源进行滥砍滥伐。
参考文献:
[1] 王宁涛,彭轲,黎清华,赵信文,黎义勇,何军.基于RS和GIS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定量评价: 以湖北省五峰县为例[J]. 地学前缘.
[2] 易静,徐永进,杨世琦,刘灿.区县级滑坡灾害预测预报系统研究与应用[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3] 蔡军.灰色新陈代谢模型在滑坡动态监测中应用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 孟庆华,孙炜锋,王涛.陕西凤县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J].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3(02)
[关键词]岩土工程 地质灾害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335-01
一、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简介
岩土工程指的是在开挖土方的过程中,与岩土的开挖和加固相关的工程的总称,而并不是单一的一项具体的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一些自然灾害。其中包括有地震、泥石流以及滑坡等情况,在本文中所指的地质灾害就是因为岩土工程的施工等原因而带来的这些地质灾害,其是因为岩土工程的施工而产生的,所以叫做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现在,由于我国大量施工的存在,岩土工程技术的不够发达,进而导致了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这些地质灾害的存在,对于我国岩土工程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而且,因为地质灾害的损失,我国直接经济损失就有10亿人民币,所以,找寻出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进而分析出一套非常合理的解决方案是非常重要的,能够直接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而且还可以为国家减少更多损失。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解决岩土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成为了目前首要探寻的方式。
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分类
危害以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分类。
由于岩土工程的发展所导致产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因为自然的原因而形成的地球变化,最终发生的地质灾害。第二,因为人为施工和设计的原因而产生的地质灾害。这类灾害的发生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而且也会因为经济的影响而不断发生,由于经济发展,工程建筑开始发展,进而导致全国各地施工场所增加,土地难以支撑这样的负荷,进而出现自然灾害。我国目前主要的岩土工程自然灾害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地震、坍塌以及路面发生变形等。灾害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强,一种自然灾害产生往往会触发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所以,岩土工程灾害在进行防治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关联性的防治,考虑到关联性的存在,而运用相关的措施。
(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
现在,我国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不断发生,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反作用,而且,对于我国的国际地位也进行了影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可预见性比较低,具有特发性的特点,而且往往一旦发生,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人员伤亡现象频繁发生,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计。而且,由于不断发生岩土自然灾害,进而会对工程的工期进行影响,增加工程成本,其工作效率降低,工程质量更是大打折扣。企业对于原有的计划也要进行不断改变,对于施工人员的心理影响更是难以预计。现在,我国经济不断进步,但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对其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三)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发生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与人类的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有很重要的关系,施工位置所处的地质环境不好,生态环境容易受到破坏,一些诸如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很容易发生,再加上人为施工的原因。对其植被进行破坏,对土壤和固有的岩层进行破坏,进而导致地质岩层失衡,最终往往出现大范围坍塌的现象。怎样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进行预警,同时尽量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已经是目前我国岩土工程发展必须考虑的因素。
三、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一)通过植树造林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
很多原因导致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目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施工地区的生态环境更是非常脆弱。所以,只有不断强化其生态环境,加强植树工作,通过生物的循环特性,建设抵抗力比较强的生态环境,才能够解决根本的问题。每个地区的情况不一样,生态环境不一样,所以,所采取的措施也应该不同,但是最为基本的方法就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主要表现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等。只有做到良好的防范,才能够明显地减少因为岩土工程带来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才能够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不断提升地质灾害监测水平。
自然灾害在发生之前都有一定的预兆,比如发生泥石流之前,井水会干枯,及时找到各种地质灾害发生之前的预兆,同时运用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对其进行检测。一旦有预兆出现,就应该运用已经制定的措施和解决方法进行处理,从整体上降低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三)不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
降低地质灾害多带来的危害,一是生命财产的危害,二是自然环境的危害。一次地质灾害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损失可能是巨大而无可挽回的,对于生态环境而言,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将是毁灭性的。同时有效的检测,加强预防地质灾害的手段。通过进行拦截工程、护坡工程等建设,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减少地质灾害在施工过程中带来的损失,加强地下岩层的加固工作,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要做到质量第一的原则。进而通过保证质量的方式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
(四)适当的避让措施建设。
适当措施指的就是在不对施工进度和质量进行影响的情况下,所采取的相应手段,其方式必然要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进行。比如,在雨天时,应该停止施工,因为雨天会造成岩土的松软,加固工程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最终其质量不能够达到要求。并且,制定地质灾害解决方案,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就应该按照已经建立的方案来实施,及时疏导撤离,对于工程进行有效保护。这样就能够在可控范围内降低损失。现在,通过搬迁等手段来避免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更大损失已经成为了我国目前所采用的主体手段。
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进而导致了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在建设新生活的过程中,地质灾害由于施工的进行而不断发生。所以对岩土工程进行研究,对于引起的地质灾害成因的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雷林.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 企业技术开发,2013(15):134-135.
[2] 徐丹, 曲海英.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8):223.
[3] 王克峰,胡旭峰.浅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应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5):87-88.
关键词:治管结合 科学营林
1 林木雨雪冰冻灾害的防治措施
林木受雨雪冰冻灾害,其受灾程度除与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海拔,地形地貌有关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灾环境条件下,森林经营水平,林分质量,林分健康状况、营林技术措施、造林树种选择等因子同灾害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天然林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较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人工纯林受灾最为严重,经济损失也大。过去营造的速生丰产林绝大多数为杉木纯林,初植密度过大,抚育间伐不及时,树木为争夺阳光其高生长较快,冠幅较小,形成高、径、冠比例失调,稍部木质化程度低,当树冠积雪达到一定重量时,林木之间由于互相挤压,易形成大面积倒伏和折梢。毛竹纯林未实施钩稍,枝叉过多滞雪量过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桩。
调查发现阔叶树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落叶阔叶树,针叶树和一些常绿阔叶树易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受灾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地选择造林树种。选择树种时,只重视树种的经济性能,忽视了树种是否与造林地环境条件相适应,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气象条件是否适合,忽视了树种的抗气象灾害能力,没有足够重视树种的形态特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在抗雨雪冰冻方面的特点,偏面追求营造经济价值高的速生树种,例如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阴坡或迎风面营造大面积的杉木纯林,极易造成冰雪灾害。
从调查情况来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冻灾害能力强,而人工纯林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针叶纯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竹阔混交林则抗灾能力很强。
森林经营状况好,经营水平高,林分质量高的健康林分抗冰雪灾害;而经营不好,林分质量差的林分,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由于林分密度过大,林木长势较弱,冠幅较小,木质化程度低,高径比严重失调,极易造成折
梢、折断和倒伏。
2 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2.1 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2 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2.3 物理机械防治法。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2.4 天敌防治法。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5 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3 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人类能够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一是加强科学预测提前预警做好防范措施,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学营造林,这是防灾减灾重要措施之一。
受灾林地清理包括受灾林木清理和造林与更新方案。要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清除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被和目的树种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林分,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以及每亩有50-60株正常树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以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林早日发挥生态功能。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选择造林树种,本次灾害程度严重的林分多数未能遵循这一原则,如海拔800米以上迎风面营造杉木和毛竹纯林,同时应重视选用乡土树种,并充分掌握乡土树种的适地性。
调查发现,片林受灾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可见合理的林分密度,既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需要,也是防灾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过大,虽可提前郁闭,但树势弱,木质化程度低,冠、径、根系生长比例失调,抗灾能力差。
进行合理的树种混交搭配,尽量避免营造纯林。混交林不仅能够提高防雨雪冰冻灾害能力,还能有效提高防病虫害、防火功能。营造混交林要做到针阔、乔灌、落叶常绿的有机搭配。其次要强调栽植点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较均匀树冠。本次灾害中,林缘、沟边等边际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树木偏冠,雪压承载力不匀所至。并大力提倡营造异龄复层林,提高林分稳定性。
【关键词】治管结合;科学营林
林业生物灾害是由于极端的自然、人为因素或者它们的共同作用,使森林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有序状态遭到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失衡,少数生物抢占生态位,森林资源遭到破坏,造成林业生物灾害。林业生物灾害包括森林植物感染病虫鼠害、有害植物侵入和野生动物感染疫病等。
1.林业生物灾害的特征
具有一般生物灾害的共同点外,还具有周期性、受灾面广、危害的间接性和严重性等特点:
(1)周期性。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群具有一定的消长周期,其危害性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由于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与其生长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有害生物、同一种有害生物在不同地区期表现的危害周期都不相同,因此,林业有害生物的周期性主要表现在单虫种的区域性上。
(2)受灾面广。林业灾害受体涉及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十五”期间,我国年均发生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面积867万hm2,相当于同期森林火灾面积的50倍,年经济损失高达880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156亿元。
(3)危害的间接性和严重性。林业生物灾害不象其他灾害那样来得突然、激烈,对人的感官刺激、心理冲击大,它的危害一般是渐渐的、间接的,容被人忽视。但是,林业生物灾害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陆地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于危及人类健康。
2.林木雨雪冰冻灾害的防治措施
林木受雨雪冰冻灾害,其受灾程度除与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海拔,地形地貌有关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灾环境条件下,森林经营水平,林分质量,林分健康状况、营林技术措施、造林树种选择等因子同灾害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天然林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较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人工纯林受灾最为严重,经济损失也大。过去营造的速生丰产林绝大多数为杉木纯林,初植密度过大,抚育间伐不及时,树木为争夺阳光其高生长较快,冠幅较小,形成高、径、冠比例失调,稍部木质化程度低,当树冠积雪达到一定重量时,林木之间由于互相挤压,易形成大面积倒伏和折梢。毛竹纯林未实施钩稍,枝叉过多滞雪量过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桩。
调查发现阔叶树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落叶阔叶树,针叶树和一些常绿阔叶树易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受灾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地选择造林树种。选择树种时,只重视树种的经济性能,忽视了树种是否与造林地环境条件相适应,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气象条件是否适合,忽视了树种的抗气象灾害能力,没有足够重视树种的形态特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在抗雨雪冰冻方面的特点,偏面追求营造经济价值高的速生树种,例如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阴坡或迎风面营造大面积的杉木纯林,极易造成冰雪灾害。
从调查情况来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冻灾害能力强,而人工纯林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针叶纯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竹阔混交林则抗灾能力很强。
3.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3.1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
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3.2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
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3.3物理机械防治法
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3.4天敌防治法
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3.5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
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4.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人类能够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一是加强科学预测提前预警做好防范措施,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学营造林,这是防灾减灾重要措施之一。
受灾林地清理包括受灾林木清理和造林与更新方案。要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清除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a被和目的树种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林分,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以及每亩有50-60株正常树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以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林早日发挥生态功能。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进行合理的树种混交搭配,尽量避免营造纯林。混交林不仅能够提高防雨雪冰冻灾害能力,还能有效提高防病虫害、防火功能。营造混交林要做到针阔、乔灌、落叶常绿的有机搭配。其次要强调栽植点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较均匀树冠。本次灾害中,林缘、沟边等边际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树木偏冠,雪压承载力不匀所至。并大力提倡营造异龄复层林,提高林分稳定性。
[关键词]洪灾 治理 预防 策略
[中图分类号]TV87 陂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297―01
山区小流域因其流域面积、河道的流量和储蓄能力较小,而且山区的坡道角度较大,洪水的时间短,洪水涨幅度大,山洪灾害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防洪工作一直以来是水利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以寻求合适的治理办法和防治措施,所以,探讨和研究山区小流域洪灾的治理办法和预防措施意义重大。
1山区小流域洪灾形成原因及治理重要性
山区小流域洪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山区的地形地势、地质结构、持续的强度降水、人为因素等。其中,山区地形地势是诱发洪灾形成的基础,地质结构的复杂多变是加剧山洪形成的重要因素,高强度降水则是直接影响因素,而人为因素则加剧了洪灾形成,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森林进行肆意的砍伐及林地开荒种植.从而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还有防洪工程的不到位等,导致在灾害发生时或是发生后的应对措施不能适应形势,造成山区人民群众的财产损失甚至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2山区小流域洪灾的防治措施
山区小流域洪灾治理主要包括村庄防洪,农田防洪和堤坝防洪这三项。村庄的防洪工作主要就是河道的整治和除险加固,在山洪灾害治理工作时,进行河道的整治和除险加固,能极大提高村庄的防洪能力,增加河道对于洪水的排放和流量有着缓解作用,能够降低洪水水位,减少泄洪时间,进而阻止洪水灾害的发生或降低其影响。农田防洪的措施主要是设置格栅坝和拦砂坝。
2.1格栅坝治理措施
格栅坝是对河道内由于大量水流量而出现的漂石进行阻拦,防止因为这些碎石而导致泥石流现象的发生,还可以减少因为碎石的重力而产生的加速度,进而减小洪水的流速,降低因为洪水而造成的损失。格栅坝是一种新型的对泥石进行阻拦作用的大坝,将坝体做成由横向或竖向或横竖相间的格子等形式,主要是在洪水发生时能够拦截住大石块,避免下游村落的建筑受到石块的冲击而受损。而且格栅坝的坝体结构简单,易于向简单化、轻型化发展,更易施工且造价低廉,如果形成一定的库容,格栅坝的使用期限会非常长,长期保护山区村落的安全。
2.2拦砂坝治理措施
拦砂坝是治理山区小流域洪灾的防治工作中最普遍的防治措施,在水流上游地带设置拦砂坝,能够对河道内的沙石进行阻拦,降低洪水的流速和向下游继续的洪水的砂石量,通过将洪水中的沙石控制在河道的上游,防止砂石对河道冲刷造成河道的下切和河岸的扩张,能够有效减少泥砂的混入。
对堤坝进行及时定期的加固整治,强化其挡水能力,对于出现险情的堤坝及时的进行维修和治理工作,避免堤坝因年久失修,在面对洪水的巨大冲击时出现堤坝解体的现象,一旦堤坝解体,会在洪水的冲击基础上加大冲击力度,对山区中的村落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3山区小流域洪灾的预防对策
3.1生物工程预防对策
由于山区独特的地形地势,使得洪水的预警工作难以展开,而且洪水来势凶猛,让人们措手不及,除了人工进行建造大坝进行阻拦外,生物工程治理既能起到在洪水发生时减少冲击力的作用又能起到防止因水土流失而引发的洪水和泥石流,主要是通过将树木、草灌等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栽植,植物根部可以提高土壤中的蓄水能力,减少土壤中的沙石含量,防止水土流失的现象发生,而树冠则可以承受住部分的降水量,减少因降水对土壤的冲击和巨大的水量而发生的泥石流。对于坡度超过二十五度的山地进行退耕还林,再根据山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种植,例如对于土壤环境好的地带种植能够快速生长的树木,这样可以减少因为树木砍伐而产生的空缺,对于土壤环境较差的地带,种植乔木或灌木林,增加土地的蓄水能力;如果土壤质地极差,甚至已经是沙土地的情况了,需要封山育林,增加地表的植物覆盖率,防止沙土流失再遇上强降水而引发泥石流。
3.2因地制宜
通过借鉴周边山区洪水防治措施,再结合当地山区的地理、气象等自然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分析洪灾形成的原因和治理上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山洪防治对策,建立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治体系,提高山区洪灾的防治水平,保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还要在当地展开对山洪灾害的讲座和宣传工作,建立群众监测预防体系,组织山洪灾害防御演练,实现有效的预防山洪灾害,最大限度的减轻山洪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公路泥石流 形成条件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P642.2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102-1
1公路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勘察
公路泥石流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地形、降雨、物源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占据我国面积的三分之二,随着近几年我国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工程建设也逐渐发展起来,随之对泥石流自然地质灾害的影响也就逐渐增加,泥石流灾害发生以后,对人类的生产活动造成了非常大伤害,而导致泥石流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分为客观条件和人为因素。
1.1公路泥石流形成的客观条件
1.1.1地形地貌
在公路泥石流发生的过程中,地形地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地形地貌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很大的势能,同时为泥石流地质灾害提供了大量的固体物质。发生泥石流的滑坡其坡度直接决定着泥石流灾害的规模以及固体物质的数量。
泥石流是由上而下形成的,共有3个组成部分: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泥石流形成的上游,呈现漏斗状,地形非常开阔,周围的山沟非常的深,地质陡险,植被生长不良,这种地势非常容易将水和碎物集中在一起。中游多为一些陡险狭窄的峡谷,坡度非常的大,泥石流可以通过该处迅猛直泻,然而下游地区则是平坦开阔的平原或者谷阶地,这地方是碎屑物质较易堆积的场所,但是有些泥石流发生的地区,其三个组成部分的界线并不是很明显,可以说是三个组成区没有明确的界定[1]。
1.1.2松散物质
泥石流组成物质中的松散物质主要是由地质构造和岩层性质决定,地质构造的复杂性以及断层、褶皱的发育情况、性地质构造的形成、地震多发区等,都对泥石流的形成起着推动性的作用。正是这些地质构造以及各种岩层发展不良,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岩层结构松散、受到风化、发育不良等,造成其很容易被破坏,产生大量的碎屑物质。
1.1.3水源
泥石流组成物质中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介质的推动力。泥石流的形成多和短时间大量流水的形成有关。而导致泥石流发生的主要推动力水的主要来源有:大强度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库溃决等,水除了可以推动泥石流的组成物质以外,还可以对松散物质进行浸润,导致山体滑坡、崩塌等灾害,进而增加泥石流的物质来源。
1.2公路泥石流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而经济发展开始向山区扩展,毁林开荒、森林砍伐、矿山开采、过渡放牧等不合理的城镇发展活动的不断增加,将地表原有的结构改变,加快了水土流失,也加剧了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尤其是近几年较为多见,而人们在泥石流多发区的活动也在不断的增加。山区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组成,地形陡峭、险峻,含有丰富的松散物质,在短时间内可以形成大量的水源,又有可以聚集水、物质的地形,为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泥石流的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地质构造、岩层性质、地形、地震都密切的联系,并且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
2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是由碎石、水、泥砂组成,具有流速高、势能大的特点,其对公路的损坏程度非常大,较轻程度上的破坏是将公路路基冲蚀或者淹没,严重程度的破坏会将公路桥梁冲毁,使交通中断[2]。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及时的采取防御措施,就会将后期公路的维修费用增加,而且很难将出现的问题根治。为了根据以上公路泥石流产生的条件,对公路泥石流进行防治。泥石流是一种自然地质灾害,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所以在进行泥石流防治的过程采取的原则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避强制弱,重点治理。
2.1生物防治措施
泥石流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多和水土流失有一定的关系,而生物种植可以起到固土的作用,治理泥石流可以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的措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将植被的地表覆盖率增加,将泥石流多发区的生态进行恢复,对降水进行拦截,减少地表径流。通过植物群落的共同作用,进而达到预防和制止泥石流的发生,或者将泥石流的发展规模进行缩小。
2.2工程建设措施
第一,可以建立水库、引水渠等工程。第二,建设拦挡工程。该项工程的建设主要是进行拦截滞流,将坝体增高,拦截大量的固体物质,进而形成泥石流库。修筑拦截建筑物,促使泥石流滚落在一定的场地内,在一定的时间内让泥石流物质在某一地段进行淤积,减少其下泄量。第三,建设支档工程。例如挡土墙、护坡等,在较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地区建设挡土墙、护坡等设施,将山体斜坡进行固定。建立支挡设施,才可以保证生物措施发挥其功效。第四,建立排导工程。为了避免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产生的灾害,可以建设一些排导措施,让泥石流快速的通过,进而不对公路工程造成损害。
2.3公路工程建设避绕措施
泥石流不仅会对房屋建筑产生危害,还会的公路造成巨大的危害,而且非常的难以治理,在公路建设条件满足的前提下,采取避绕方案[3]。在大型的泥石流多发区,绕避方案会将公路线路的长度增加,可以保证公路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同时将后期的维修费用减少。所以绕避方案的公路工程建设选址上可以参考。
3小结
泥石流的发展具有多样化,在防治泥石流的过程中采取避、排、防、跨、水土治理等多种方法对泥石流进行防治。采取多种多样的防治对策,对泥石流进行防治,同时保护山体生态环境。在防治泥石流时,了解泥石流的特性,可以帮助到防治措施的制定,同时在公路运行中要公路的养护以及泥石流的清理,保证泥石流公路的畅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