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公共服务精细化管理

时间:2023-08-27 15:04:19

导语:在公共服务精细化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公共服务精细化管理

第1篇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供水水质;服务保障

中图分类号:TU9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前言

通过对管网水质影响主要因素的分析,将利用精细化管理手段对管网水质进行提升的方法及措施提出来了。精细化管理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理念,是在常规的管理基础上建立的,在管理模式和基本思想中将常规管理融入到里面。在城市供水的全流程保障将精细化管理思路引入,是将供水企业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进行转变的要求。

一、管网水水质管理的现状和难点

(一)管网水水质受管道材质影响

从当前来看,钢管和铸铁管以及镀锌管是城市供水管道包括的主要几项,这几项管内壁都容易结垢和腐蚀[1]。无论是管网水在管中停留的时间太长,还是水力条件发生急剧的变化,管网水都会有铁锈味臭水或者黄水产生。所以,将供水水质得以保障的基本方法,除了配件和管材需要选用不释放有害物质和抗腐蚀外,还要将管网水在管中停留的时间缩短。

(二)管网水水质受管道使用年限影响

对于正常管网水而言,与出厂水进行比较,溶解性的总固体和浊度稍有增高,余氯稍有降低,其余指标没有什么变化。但是,钢筋混凝土以及水泥砂浆衬里面的铸铁管,如果管道里面没有衬里,使用的年限又太长,由于结垢和内壁腐蚀,造成水中的一些金属物质及细菌的指标含量过高,使水质直接受到影响。一般情况下,管道使用达到五年以上,结垢和腐蚀就会对水质有一定的影响。使用的时间越长,水质就会变得越差,水流方向改变和流速降低的情况,都会对水质造成影响。所以,对管网水水质若想得到有效地保障,需要早期将容易锈蚀的管道进行更换,将水流的方向进行合理而有效地控制。

(三)管网水水|受施工质量影响

管道施工的质量太差,会导致水质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对管道进行排水时,强度不足,冲洗的时间不够;新铺的管道,冲洗用的消毒水的浓度不足;对维修管道和分支管道进行安装时,管道的渗漏现象没有及时发现;消防栓长期不用,变成了死水;管网由于铺设的时间太长,致使末端水发生滞留;在水中长期浸泡的水表和阀门以及管件,导致污水进入管道等[2]。

二、管网水水质精细化管理实施的目标及思路

将管网水水质的粗细化管理进行推出,是将观念进行改变,挖掘管理方面的潜力,将人力和现有资源,以及设备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在使出厂水水质达到标准的情况下,采用精细化管理手段的管网分片和分区的管理,将用户终端服务和维护管网等一系列工作进行有效地开展。

(一)实行监控全过程水质

使供水水质得以保证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合格的出厂。为了使管网水水质能够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对于出厂水的余氯和浊度以及pH和氨氮等指标必须进行严格地控制。无论是科学管理,还是技术改造,都要进行有效地加强,将水厂常规的处理工艺进行优化,从而将严格控制出厂水指标得以有效地实现。

对于用户供水的全过程的水质监测工作,都要加强,无论监控净水过程连续监测水质的数据,还是在线仪表定时的水质数据,都要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使水质集中监控及动态管理得以有效地实行。

(二)实行供水管网管理分区分片

在供水的范围以内,将精细化管理分区分片的控制体系建立起来,形成一个4级管理模式,即分区-分片-分块-分单元。将控制点设置在市政的配水管网和市政的主干管网以及小区管网和用户终端管网等一些关键节点上,对全过程的水质逐渐形成动态的监测。管网全过程的供水和水压等变化数据,对于终端水质的保障和水质变化规律的掌握,以及管网运行调度的优化,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现实作用。

(三)消除梳理管网水水质盲点

实行供水管网分区分片的管理,对于通过水流方向和管网特点,可以将梳理管网水的水质盲点分布进行发现。根据监督的重要性,以及管网水的水质监测点特点,来对监测管网水水质分类。控制管网水水质的关键节点,将思维方式进行逆向地控制,在小区进水口和市政主干管网,以及市政配水管网和用户终端设置关键点,通过对这些关键点进行控制,形成这些关键点的三维立体网络的控制,使管网水水质监测点的设置得到有效地优化,使管网水水质盲点目的的消除得以实现[3]。

(四)建立管网水水质评价体系

将全流程关节点的水质评价体系进行建立,无论对于市政的配水管网和市政的主干管网,还是用户的终端管网和小区管网,这些控制点的各关键点的水质都需要评论,将管网水水质的情况尽快掌握。将管网运行周期内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下一阶段管网运行优化的建议,使管网水水质和水质数据的联动得以有效地实现。

(五)合理加氯进一步保障管网水水质

根据在线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数据,在保证灭活水中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前提下,设置管网投氯点,合理提高管网余氯量,使管网水水质与出厂水水质基本保持一致。

(六)加强管网设施维护,完善服务

作为供水行业,一定要保证合格的水质和供水管网的持续完好性,以及发生爆管后的抢修及时性都体现着服务质量的好坏。管网维护队应坚持二十四小时值班,加强管网的巡线,检漏,配备先进的专用抢修工具,车辆,通讯器材等,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尽量缩短停水时间,减少水资源的流失。同时,加强用水管理的监察力度,成立一支水政管理专业队伍,查处市场上非法将生活用水用做商业,建筑用水,从中牟利的行为,坚决杜绝偷漏水现象,让供水管网良性循环,企业效益良性循环。

三、精细化管理对供水服务提高的效果

精细化管理实质是转变服务的理念,某自来水公司将片和区及单元为服务的目标进行推进以后,将以往比较粗鲁的服务形式,转变为对用户细致的服务。将精细化管理在区域开展以后,收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很明显:

1.片区服务人员的电话向用户公开,用户随时有事都可以与服务人员进行联系,尽快解决。

2.辖区内的用户,用水情况,片区的服务人员必须充分地进行了解,致使用户对于供水的疑虑减轻了。

3.片区内拨表和水表损坏以及无表用水等相关的现象减少了。

4.用户的迟交和欠费等的相关现象减少了,用水的纠纷情况没有了,从而使企业生产的回笼资金得到了有效保证。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终端用户而言,管网水质是影响水质安全举足轻重的环节,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利用精细化管理,对保障服务及供水水质的供水管网及时进行划片和分区,将每个片区的义务和责任进行明确,对控制和监督管网进行加强,使终端供水的服务质量得以保证。精细化管理无论对于人民安全用水的保障和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还是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大农.水质全流程在线监测预警系统的开发建设[J].给水排水,2016,04:128-131.

第2篇

一、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是公共财政建设的客观要求

作为公共支出的最直接的实施者,公共财政建设要求财政部门首先应该是一个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技术性部门。这里所谓的技术性,主要是指财政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把国家各类财政性资金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分配好、使用好,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实现公共支出的精细化管理就成为财政工作的基本内容。

1、精细化管理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将会迅速增长,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将是我国今后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也将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政府重要组成部门的财政部门,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充分说明了财政部门面临的艰巨任务。为此,财政部门在明晰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的基本现状,采取相应对策的同时,对公共支出实行“精细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要通过“精细化”管理,准确掌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着力点和着重点,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精细化管理是公共支出规范化的基础。公共支出规范化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现阶段,公共支出不论是从支出安排的形式上还是内容上,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化管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地方财政部门面临的工作压力很大。没有公共支出的精细化,或者说,对公共支出只是一个简单的分类和安排,是不可能完全实现公共支出规范化管理的。

3、精细化管理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公共财政的最基本要求。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关键还是在于资金的有效安排,这就必然涉及到公共支出的精细化管理的问题。只有做到了精细化管理,才能使财政资金的安排变得十分清晰,效益的发挥与否十分明了,可能出现的失误能够很及时地得以纠正,财政支出的绩效考核变得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细化管理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

二、实现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财政公共支出的精细化管理对财政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应该包括财政工作的方方面面。但是,结合现阶段财政工作的具体实际,笔者认为,着重在以下三点。

1、完善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从精细化管理要求来看,现行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还是属于“粗放型”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只是侧重于解决中央与地方收入分配的问题,却没有很好地解决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和支出范围的问题,省以下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就更显得杂乱。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中央从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方面进行了探讨。然而,这种努力带有明显的过渡特征,或者说具有很大的临时性、机动性。非特定情况下的临时性给地方政府带来的是非理性的期望。就中央财政来看,这种临时性的表现就是对地方的财政支出安排是盲目的和方向不明的。不论是按照什么因素安排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在给予地方政府自的同时,也使得财政部的监督显得苍白,这又从另一方面弱化了公共支出的绩效考核,会助长管花钱不管效益的现象。

2、成熟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方式。现行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方式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是带有很深的部门干预的特征。中央财政所形成的资金分块管理的管理模式,“统一”了各级地方财政的资金管理,也直接导致了地方财政公共支出的分散性。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了谁能够安排资金,谁就有发言权的现象,这也是导致财政工作(特别是地方财政工作)成为焦点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初,在广东省的“两会”上,原广州地铁老总诉苦“节省18亿,反挨财政部门批”,这应该是值得财政部门深思的。

3、规范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要求。对财政公共支出的管理,与其说是财政部门的职责,倒不如说是已经衍生为一种政府行为。“公共支出”是姓“民”还是姓“权”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上一部分有识之士的担忧。当前体制下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在支出管理上是鞭长莫及,同时,由于块块之间所固有的项目特征、行业要求、考核标准等的差异性,也使得地方出现了同样是财政部门出来的资金,其管理的重点和要求却不完全相同的现象,给财政公共支出的规范性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

三、实现财政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思路

1、合理设置财政部门支出管理机构。改革财政部门现有的、以资金分块管理为原则的机构设置模式。具体设想是在不弱化部门职能的前提下,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及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需要,对现有支出管理机构进行整合,为财政支出“精细化”管理提供组织保证。

(1)成立预算编制委员会。合并现有的所有负责资金安排和拨付的内设机构,成立财政部门预算编制委员会。财政部门所有的资金支出,都必须经过预算编制委员会的审核和签批后,再履行相关法律和行政程序。财政部的预算编制委员会由部长直接负责,各级地方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委员会由相应财政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负责。为了保证预算编制委员会的正常工作,还要相应建立专家库,财政部门在确定某一方面的财政预算时,就在专家库里相应地随机确定一定数量的专家进行反复研究确定。这样,就可使财政部门从复杂的既管钱又管事的现状中解脱出来,变为单纯的只管钱的技术部门,以保证资金安排的合规、合理、合法。

(2)保留财政资金支付机构。为了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推进,各级财政部门负责资金支付的机构要保留,同时,要突出其规范性的特点。要通过对资金支付情况的分析来检查和落实预算编制是否合规、合理和合法,也为预算编制委员会提供相关意见,为相应机构对资金支出的检查和绩效考核提供初步意见。

(3)强化财政资金支出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机构。主要是负责对所有财政资金支出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

第3篇

刚才听了大家的汇报,感到各部门在实施精细化管理上确实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崔市长提出实施精细化管理后,各部门认识得这么深、行动跟得这么快,是我所没有想到的。广礼的讲话我非常赞成。实实在在讲,今年一年的工作,市政府是讲究“弹钢琴”、讲究主次矛盾、讲究工作摆布的。因此虽然政府工作千头万绪,但是我们突出了项目建设、城市建设和改善民生这三项重点工作。对于精细化管理,今年市政府没有提出更高的具体要求,但各部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工作能做到这种程度,我认为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在听取各部门汇报后,我确实很受启发、很受教育。大家都能够从理论到实践、再与具体工作相结合,可以看出大家认识到了精细化管理的精髓所在。由于我对精细化管理工作也是在逐渐的理解和实践过程中,没有更多的思考,下面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大意义

现在我们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还应当进一步深刻理解。有人讲:评价一个人不是看他能不能说明白,而是看他能不能干明白。对这句话,我个人是持有异议的。对任何事情,说不明白,那就是认识不到位;只有把事物认识清楚,才能说明白,也才能更好地将其转化成实践。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那实践也只能是盲目的实践。精细化管理是一个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理念,对我们来讲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崔市长把它引入到行政管理领域,引入到具体工作中,我们确实还有一个提高认识、深化理解的过程。这方面,我看广礼讲得很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在这种情况下,服务的精细化和服务的质量会随着劳动分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细化不仅是精密细致的问题,更应该看到精细化是一种意识、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行为。在这样一个新的要求下,我们能够把精细化管理作为实际工作中的一种行为,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和操作,应该说还有一个认识和研究的过程。我认为在实践中,至少要从以下三点来认识和理解:

一是政府职能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在社会转型时期,从政府角度来说,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政府职能的定位。崔市长说过,要把如何抓好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定位和最高施政准则。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在目前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公众对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且政府在社会管理中代表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强,涉及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中,具体事要有人管,有人负责,这体现了政府的本职要求。说到底,也就是通过精细化管理来履行政府的职责。

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十七大报告中将“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变成“经济发展方式”,因为增长是相对总量上的一种改变,而发展方式是全方位的。从全国来看,目前的经济发展是资源环境方面付出的代价太大,但报告中没有提到“总量”的问题。而长春不是这种情况,尽管我们发展很快,但总量不足问题依然突出,而且历史遗留问题过多,目前又正处于这些问题的爆发期,所以我们要进行“双向革命”:一方面是进行工业化革命,在工业化中期要咬定工业不放松,没有工业基础就没有经济发展的后劲;另一方面也要进行现代化的革命,在目前竞相发展的宏观大背景下,我们既要做发达城市、发达地区十年甚至二十年前做的事,也要做发达城市现在正在做的事。促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的同时,还要跟上时代步伐,那就是抓好民生。所以我认为,精细化管理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具体工作中最实际的落实,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三是提高公务员素质和机关工作效率要求我们必须推行精细化管理。我们平时讲的执行不到位,其实就是管理不到位、控制不到位的问题。对于提高公务员素质和机关工作效率,人事局提出过要搞绩效考评。我兼任过三年机关工委书记,对责任制考核中存在的难量化的问题比较清楚。目前,机关责任不容易量化,有些社会化工作也很难用数字来衡量。在这种特殊情况下,需要采取一种新的考评手段和方式。崔市长提出的精细化管理,应该是我们目前提高公务员素质、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一个具体推动和具体的操作。所以,要深刻认识精细化管理的意义,特别是精细化管理在行政工作中的重大意义。

二、要选准精细化管理的切入点

前段时间,我到日本丰田公司考察时了解到,他们用一个很小的流程改革,促进了整个丰田公司的大发展。通常一条生产线只能生产一种车型,但丰田公司的一条生产线能生产三到四种车型。他们就是通过在流程中实行精细化管理,实现改革创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实施精细化管理中以什么角度切入,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是要提出“政府成本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政府行政有时候是不讲成本的,从政府角度看了也很着急。我们需要研究如何从精细化管理角度入手,科学利用我们政府可掌控的各种资源,实现成本最低化和效率最大化。因此在行政工作中,要进一步树立节约意识、成本意识、效率意识、责任意识,把精细化管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千方百计降低行政成本。

二是要把精细化管理体现在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建好城市,把一个美丽整洁的城市奉献给社会和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群众对政府的期待。这就要求我们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上下功夫,这也是我们今年工作的一个亮点。崔市长提出的“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民生无小事”等原则,是我们抓好民生工作的指导原则。因此,民生工作也是我们精细化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把百姓关心的煤、水、电、气、热等问题落实到每个家庭,是我们工作中的大事。如果我们真正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放在首位,那么精细化管理工作就应该把关系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切入点。

三是要把精细化管理体现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政府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目的就是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加温暖。我们每个部门都是政府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工作做好,做到人人有管理、事事有管理,每个角度都有管理,那就做到精细化了。如果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按这个要求去做,整个精细化管理也就会上台阶、上水平。同时政府各部门之间,要强调协调配合,这也是精细化管理的题中应有之意。

三、开展下步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根据目前的工作情况,下一阶段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探讨精细化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今年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积蓄力量。传统的方法还是典型引路,我认为今天做交流发言的几个部门都可以作为典型。希望大家再进一步挖掘深化,总结出好的经验做法,在其他部门中推广。按照崔市长要求,我们明年要继续开展“查找改”活动。因此我们要把精细化管理看作是“查找改”活动的一个成果,看作是“查找改”活动的延伸和深化,进而把精细化管理作为“查找改”活动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和研究。如果说“查找改”活动是阶段性的,那么精细化管理就要全过程、全方位地渗透到我们各项工作中去,同时也要注意与政务公开、政务管理结合起来,与“查找改”活动中的一些好的经验作法有机结合起来,把精细化管理这个平台作为强化政府职能一条主线抓实抓好。

四、实施精细化管理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任何事务都有其两面性,在实施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要防止认识上的偏颇和行动上的偏差。精细化管理绝对不是搞“繁琐哲学”,也绝不能因细废大,更不能因推行精细管理而忽视或弱化全局观念、整体观念。精细不是“小器”,应该是一种深度、一种行为,是培养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成一种人的内在气质和工作习惯。我们要树立一种精神,把精细化作为一种理念,融入到我们的长期工作中,经过十年、二十年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逐渐把精细化管理变为长春市政府的一种理念和一种文化内涵。

二是要避免形式主义和走过场。在政府各部门推行精细化管理还需要一个过程,这是时展的要求,又是我们脚踏实地、培养良好工作作风的要求,同时也是树立工作效率意识、树立长远责任意识的要求。因此,在推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我们要立足结合各部门的工作实际,动真的、来实的,力戒形式主义和“花拳绣脚”。

第4篇

关键词:自动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

1信息化与精细化管理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生产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智能化生产工具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个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在这三个层次中,数字化、信息化是重要特征和实现手段,精细化管理离不开信息化的作用。精细化管理必须以信息化支撑,要做到精和细,就必须要做到数字化、准确化、精确化。只有凭借自动化技术、信息化手段,才能实现准确的、精确的、数字化的管理。信息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实现基础和手段。

2市容环境管理信息化

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处网、北京市垃圾分类网、环卫设施垃圾在线称重网、环卫信息系统、环卫设施在线监控系统等成为北京环卫行业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使垃圾一出千家万户的门,到最终的归属地,都有很好的数据采集和监管。相关系统写入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为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提供精确的分析依据。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信息服务远程化、数字化、智能化。互联网为信息的和数据的采集提供了精确、高效的信息平台。渣土处信息科的环卫信息系统可以提供北京市垃圾清运、粪便清运、道路环卫作业、渣土消纳的精细化基础数据。渣土处环卫设施科的环卫设施垃圾在线称重网可以提供马家楼、北神树等环卫设施精细的垃圾处理量等数据。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得的这些数据可以为精细化管理提供辅助决策。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处网站每天公布行业部门环卫检查、环卫专业作业检查、街巷环境卫生检查。其中环卫检查包括垃圾楼、公厕、道路、垃圾车、小广告、活动公厕的总量及有问题的单个数量。通过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处网站的信息专刊,可以有力地监督北京市环卫设施的处理水平,提高环卫设施的服务质量,可以更好地为广大百姓提供优质的服务。

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公文信息处理流程的规范化、状态透明化、监管实时化。有效防止公文丢失、遗漏,数据存储在IT设备中,不仅使得数据保留的期限更长久,而且使得数据占用的空间更小,查询更加方便,更加节省纸张,更有利于环保。数据的处理存储平面化,系统具有不可抵赖性,明确公文流转的精确时间和所处业务流程的环节,明确工作责任,杜绝可能产生的推诿扯皮现象,为责任追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要求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符合国家发展需要,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站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

通过办公系统和行业业务系统可知,信息化在我单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水平,并且实现了“十二五”规划中的一些要求。根据C、VB、C++、JAVA、C#等计算机编译语言的变迁,以ASP、PHP、JSP等多种网站服务器语言来看,从MySQL、SQL Server、Oracle等多种数据库的选择来分析、在InTouch、WinCC和组态王等组态监控的多样性来看,现在的自动化水平、信息化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虚拟化、物联网这些词汇的演绎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可以为我们提供的可以应用的技术手段更加丰富。技术上能为我们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利用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替代人力去解决很多问题,通过这些手段和方法,能够更方便、快捷的收集数据、信息,从而为精细管理做更可靠的支撑和挖掘分析。

3结论

信息化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环卫行业的自动化、信息化及数字化已经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环卫行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加快信息化平台的实施,推动精细化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升环卫监管的管理水平。信息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大力促进信息化,进一步提高市容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祖培.信息化与公共管理精细化研究[J].广西农学报,2008(01).

[2]杨奎.实物地质资料库房信息化管理模式建设[J].科技信息,2010(02).

[3]苑玉平,康美华.以ERP提升精细管理水平,用信息化改变传统管理模式[J].施工技术,2009,38(6).

[4]黄天祥.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J]. 仪器仪表学报,2002,23(z2).

第5篇

〔关键词〕社会共享;治理变革;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6)04-0075-08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王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一、引言

社会转型要求政府变革治理模式与体制机制,以应对社会结构调整与运行机制变动所带来的挑战。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会引致治理模式的变化;人类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文明的过程,亦是治理模式逐步转型与变革的过程。20世纪后20年,西方国家出现了政府失败与所谓的“空心化国家”(hollow state)现象,非营利组织系统承担了大量的政府公共服务。〔1〕这种转变对传统公共管理理论提出了挑战,治理理论也在此后逐渐兴起。多中心治理、合作治理、网络治理等概念日益流行,并被作为应对政府与市场失灵的替代性治理模式与政策方案。改革开放后,我国亦经历了急剧的社会转型,社会结构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的社会转型表现为“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变”〔2〕,而治理变革则表现为“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的转型。〔3〕

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发展模式或发展方式转型的第三次大转型阶段。〔4〕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等收入群体逐步扩大,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深度城镇化对要求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利益主体呈多元化与复杂化,弱势群体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期待与中产阶层拓宽上升流动渠道的要求逐步增加;社会保障体系进入全面完善阶段,并逐步向全覆盖、高质量的方向过渡。归纳而言,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呈现以下总体面貌:由偏重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社会事业从规模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社会利益格局进入深刻变动与调整。但在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主要面临以下几重矛盾,即快速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增长的公众需求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公共服务缺位、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劳资关系等社会矛盾突出。

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常常与社会转型相伴随,这也恰是进行治理变革的缘由和契机。中国社会转型中面临的矛盾与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促进政府治理变革来解决。为此,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坚持共享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并把社会共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归宿与落脚点。可以说,社会共享将是指导我国“十三五”时期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亦是应对社会转型与实现治理变革的基本思路。本文以社会共享与治理变革为主题,着重探讨为推进实现社会共享的社会转型,政府治理变革的基本方向与实现路径。已有关于社会共享的研究,很少从治理变革的视阈进行系统思考,因此,本文从治理的层次与向度提出了思考社会转型与治理变革的总体性框架和政策性框架。

二、社会共享与治理变革:一个分析框架

(一)社会共享与治理变革:内涵与逻辑

滕尼斯指出,“共同体(community)的生活是相互的占有和享受,是占有和享受共同的财产”。〔5〕“共享在共同体中是通行的理念和规则”。〔6〕所谓“社会共享”,是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中国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农村边远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却并没有完全享有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中等收入群体逐步壮大,人们要求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愿望也越来越强。共享理念的提出实质上是对过去差别化、不协调、非平衡性发展理念的纠偏,亦是对现实社会矛盾与社会呼声的回应。因此,强调社会共享,是解决当前公共服务不均、收入差距过大、贫困等社会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全面小康的内在要求。

落实社会共享的治理理念与目标,需明确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共享什么。社会共享的内容是多层次与多样化的。不仅包括经济成果的共享,还包括社会成果和权利的共享〔7〕,也包括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方面人人享有。这意味着促进社会共享既要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还要重视满足公众多样化的需求。其次,谁来共享。社会共享的主体是全覆盖的。实现社会共享要重点解决弱势群体、城镇困难群体、农村地区与偏远地区的问题。通过利益分配机制改革,逐步缩小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差距。享有社会发展成果并非部分社会群体的特权,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皆有的权利。这意味着实现社会共享要注重消除非均衡化的制度设计,把解决弱势群体与困难地区的问题作为治理的重点。最后,如何共享。要通过制度设计兼顾社会共享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建立社会共享机制既要通过转移补偿支持弱势群体,又要承认个体差异与注重可持续性的效率分配。这意味社会共享并不是一部分社会群体对另一部分社会群体的攫取,而是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

社会共享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共享的格局就会自然生成,而是需要进行制度设计与治理变革以应对社会转型。而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也亟须通过治理变革予以解决。可以说,促进社会共享与治理变革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实现社会共享,需要在治理变革方面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社会共享体现“惠及全体”的理念。因此,治理变革不仅仅要创造人人共享的制度空间,还要营造人人共建的治理格局。其次,社会共享切中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两大短板。因此,治理变革需要更加关注社会事业即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再次,社会共享的核心在于消除不同群体、地区、阶层、行业间的显著差距。这意味着消除非均衡化因素、进行促进机会均等的制度设计是关键。最后,治理变革的手段与方式本身也要适应社会变革,注重运用现代新理念、新技术促进治理创新。

(二)社会共享与治理变革:分析框架

理解社会共享与治理变革间的逻辑关联,不仅需要把握治理变革之于社会共享的意义,即为何需要进行治理变革的问题;还需要明确如何进行治理变革,抑或说在哪些方面进行治理变革。明确在哪些方面进行治理变革需要深入分析治理(变革)的内在结构与层次。长期以来,对治理的理解有体系论与能力论两大视角。治理体系论关注治理的制度设计或构成要素,而治理能力论则关注治理体系的执行能力。〔8〕尽管体系论与能力论把握了治理的两个核心方面,但却并没有深入分析治理的内在层次结构。因此,分析治理的结构及相关构成要素成为我们理解治理变革的关键。

对治理结构与层次的研究主要分析治理的向度与要素,形成了二维度说、三维度说、五维度说等。二维度说以福山为代表,他关注政府能力与自治程度以衡量国家治理绩效〔9〕;三维度说认为,治理至少在制度、组织与技术三个层面上运作〔10〕,或将治理归纳为价值理念、制度设计与行动策略〔11〕,或是价值、主体与工具〔12〕;五维度说则认为,治理包括权力、范围、方法、主体与权利五个维度。〔13〕在结合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从理念、结构与技术三个向度理解治理。

治理理念是治理体系的核心,反映的是政府治理的目标和方向。它是政府顺应政治、经济、社会形势而进行的宏观判断,以及基于此提出的方向性指引与进行的顶层设计,决定了治理结构与治理技术的价值取向。治理结构是价值理念的表现形式,反映的是治理要素之间的搭配与安排以及不同部分之间的关联状态。它是基于特定的治理理念而对不同主体间权力做出的制度化安排与互动模式的有效性建构。〔14〕它包括主体结构、权力结构、制度结构、供给结构等。治理技术是治理体系的支撑手段,反映的是治理理念与治理结构在具体任务环境中的实施方法,也是运用技术手段对理念的践行和对结构的支撑与优化。因此,所谓治理变革是指政府为适应社会转型在提供公共服务与解决公共问题中在治理理念、结构与技术三个方面的转变和调整。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与治理变革的视阈下思考社会共享。促进社会共享是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战略选择,同时推动社会共享本身也是社会转型的重要部分。实现社会共享,要在理念、结构与技术三个向度上思考治理变革,并集中解决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两大短板,并着力构建社会共享的体制机制。就此,可以得出如图1所示的分析框架。接下来,本文将从理念、结构与技术三个应然向度分析治理变革的基本方向,并提出实现社会共享的政策框架。

三、社会共享与治理变革:基本方向

理解社会共享与治理变革,其核心在于构建一个描述与分析治理变革的应然框架。在把握治理的内在层次与结构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技术”的变革框架。治理理念变革的重点在于确立与社会共享相适应的价值目标以指导未来的社会发展方向与具体政策设计,表现为价值追求、发展理念与政策理念三个层次上的变革。治理结构变革是整个治理变革分析的重点,既要把握社会结构与治理格局的总体性转换,也要关注主体、权力、制度与供给等子系统结构的变动。而治理技术变革主要是指支撑治理理念与结构变革的技术基础,包括治理的组织平台与具体机制的变革。因此,坚持社会共享与推进社会转型,意味着政府治理在理念、结构与技术三个层次的全方位变革(见表1)。

(一) 治理理念变革

1. 价值追求:由区隔到共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快速经济发展使得一部分社会群体逐渐富裕并享受到优质公共服务的同时,一些社会群体却依旧面临贫困、公共服务短缺等问题,而并没有充分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既有资源禀赋的差异,更有差别化、不均衡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比如,优先发展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城市、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都是造成地区间、城乡间不均衡的政策根源。这些区隔化、非均衡化的制度设计固然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但并不符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共享的价值追求。因此,构建共享的社会格局其首要问题是推动深层价值由区隔向共享式发展转变。这意味着社会成果的分配、公共服务的供给不是基于特定身份而进行差别化选择,而是基于每个公民个体做出的公平安排。通过消除身份歧视,形成人人参与、共建与共享的社会格局,使社会成果、公共服务惠及全体社会成员,不因身份差异而忽视部分群体的基本权利。

2.发展理念:由片面到全面。社会共享还意味着一种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即社会成果由全体人民享有、人们享有全面的成果。过往发展的非均衡性不仅表现为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差距,还表现为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间的失衡。这突出地表现为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和公众需求存在差距,社会治理水平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在发展理念层面实现由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到经济社会协调全面发展的转向,需要改变只注重经济增长的效率主义和GDP主义,重视社会建设。将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作为未来发展的重心。实现发展理念由片面向全面的转型,需要更加重视整体全面发展,改变只重视城市与东部发达地区而忽视农村与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发展路径,注重统筹城乡发展与区域发展,维护区域间公平。同时,推动发展理念由“人的发展”到“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变,为满足公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创造条件。

3. 政策理念:由补缺到普惠。政策理念是指导具体政策设计与安排的基本价值观。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短板。社会事业发展将是政府治理的重心,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立社会所有群体共享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将是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受制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实力有限以及人口众多的现实国情,我国长期实行的是一种确保底线公平的补缺型社会保障模式。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建立适度普惠型的社会保障模式。〔15〕实现政策理念由补缺向普惠的转变,关键在于建立普惠型的社会政策体系,即社会政策设计不仅要照顾社会弱势群体、维护底线公平,还要打破城乡二元分割,惠及社会所有群体,提高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二)治理结构

1.总体结构:由单中心结构到多中心结构。从整体上讲,实现社会共享,要实现“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的转型。随着社会需求多样化与社会问题复杂性的增强,单中心结构及形成的官僚等级体系因其有限的能力与僵化的体制,并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与回应社会转型的挑战。多中心结构致力于构建一种竞争合作的平等关系,意味着“有许多在形式上相互独立的决策中心……它们在竞争性关系中相互重视对方的存在,相互签订各种各样的合约,并从事合作性的活动,或者利用核心机制来解决冲突”。 〔16〕即可以通过多种制度安排来提供公共服务、实现社会治理与解决社会问题,及时回应社会公众需求。实现社会共享就是要着力于构建一种多中心的治理结构,改变政府作为唯一的公共服务供给者与公共事务治理者的角色,在政府与市场之外寻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以满足公众日益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应对日趋复杂的治理挑战。

2.制度结构:由单一化制度安排到多样化制度安排。治理结构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予以支撑。多中心的治理结构蕴含着多样化制度供给的可能性。从治理制度上讲,承认制度多样性仅仅将“制度选择集中在‘官僚―市场’之间”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市场和官僚之间多种多样的‘混合安排’、社会组织以及地方社区的‘自我治理’体系”。〔17〕制度结构由单一化向多样性制度安排转变,意味着承认制度供给的多元化与制度供给主体的交叠管辖,以及不同主体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制度安排中的作用。同时,多样性的制度安排不仅承认国家正式制度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而且尊重非正式制度或自主治理制度的建设性价值。要生成多样化的制度结构、呈现较大的公共治理制度空间,则要使权力结构越开放和多元〔18〕,扩大非官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空间和范围。因此,实现社会共享,要更多地为市场与社会力量预留制度供给的空间,激活市场机制与社会自治在满足公共服务与实现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3.主体结构:由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现代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意味着任何单一主体在应对社会治理的挑战时都可能是乏力的。实现社会共享的过程,不仅需要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化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还需要对社会利益格局进行调整,消除城乡间、地区间的显著差距。因此,单一主体的治理结构并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而亟须寻求其他主体的力量。理想的主体结构,应该是在明确各主体比较优势与责任的基础上建构竞争与合作的主体网络。因此,实现社会共享,不仅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力量,还需要市场主体与社会组织乃至社会各阶层、个体的共同参与,建立共治共建的格局。这意味着政府要在厘清与市场、社会组织边界的基础上,将部分应该或适宜由社会承担的职能进行转移,实现政社分开,提升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同时,政府要运用政策手段与支持措施激发社会领域活力,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和社会建设。

4. 权力结构:由集中化权力结构到制衡型权力结构。权力结构反映的是不同主体在治理格局中的权力分配状态与相互关系。治理变革只有触动深层次的权力格局才能为建立不同主体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以及推动社会转型提供权力结构基础。实现社会共享,意味着也要实现权力的共享。这不仅表现在横向上的公共治理与私人市场的权力共享〔19〕,而且表现为在政府内部的横向权力分配上呈现制衡型结构的面貌,也表现为在纵向上赋予地方更多治理权以增强回应性与自主性。社会共享对公共服务质量与社会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集中化的权力结构在满足高层次与多样化的需求方面存在效率不足。因此,需建立更具活力与弹性的分权制衡结构以实现对政府权力运行的监督和社会自主治理。推进集中化权力结构到制衡型权力结构的转变,意味着在政府内部要建立更具回应性的扁平化结构以增强回应性和自主性,在政府外部要建立分权化、制衡与合作的外部关系以适应社会转型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5. 供给结构:由统一化供给到差异化供给。供给结构反映的是不同主体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行为状态。主体多元化与结构丰富化成为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趋势。实现供给结构变革,不仅要发挥多元主体的供给作用与治理功能,还要创新供给模式实现方式的差异化与灵活化,即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供给、社会治理的实施要照顾到个体差异与特性,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而摒弃单一化、统一化的供给方式。实现社会共享,意味着要在社会转型导致社会价值日趋多元的背景下满足公众多元化需求。因此,推动供给结构由统一化供给向差异化供给的转型,要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发挥政府、市场与社会主体在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中的比较优势,实现错位灵活供给。

(三)治理技术

第6篇

关键词:财政税收 危机 财政管理

乾坤斗转,日月沉浮,当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完全消弭,欧债危机、美国国债问题还如影随形时,近期,又有全球最大空头基金公司尼克斯联合基金总裁吉姆·查诺斯日前做出预言:“中国金融危机势必发生,只是或早或晚的区别。”言论一出,引发热议。毫无疑问,如果真像查诺斯所说的那样,中国经济的萎缩势必会给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要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抑制经济的进一步恶化,政府必须采取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来带动经济发展。这是历次危机时最明显最直接最有成效的方法。在这一形势下,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做到高屋建瓴,未雨绸缪,反思国内的财政税收政策改革。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区域之间发展条件差异大,城乡二元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城乡居民在收入普遍增加、生活不断改善过程中的新要求新期待。同时也应该看到,深化财政税收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利益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有序推进。笔者认为就目前的财税政策可从以下四点探讨一下。

一、完善公共财政收入支出体系,捂紧钱袋子

随着中国财政收入转入低速增长轨道,管好“钱袋子”的难度加大,强化预算管理、压缩“三公”开支、满足“保民生”和“转方式”的刚性支出需求成为新课题。 一是规范财政收入和政府支出责任划分,强化省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责任,提高民生支出的保障程度,促进省内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实行收入分享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全面建立起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稳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二要深化预算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硬化预算约束,严格预算执行,突出预算保障重点,完善预算公开制度,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二、破解中央与地方的平衡难题,减少地方财政负担

目前中央政府取得全国税收收入的60%,地方占40%;而中央财政支出占30%,地方财政支出则占70%。这导致了地方财力和事权严重不相匹配。地方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持续稳定的增长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现在公共服务的事权按照隶属关系,多由县乡一级负责,但其财力通常比较紧张。一种方法是把某些领域如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事权做些调整,改为由中央和省、县根据财力分级承担。另一种方法是多给地方政府划分相应财力,使得每一级财政都负有对辖区范围内各级财政平衡的责任。并且要尽快以法律形式,按照公共产品需求层次理论,科学划分政府间的事权范围,明确界定政府间支出责任。其目的就是中央回收事权,把应由国家管理却通过专项补助让地方去管的事务回收到中央政府,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负担,协调地方税收增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不平衡关系。

三、优化税收法治环境,强化税收征管机制建设

良好的税收法治环境对加强税收法治建设,增强群众的依法纳税意识,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有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大力营造法治舆论氛围、规范税源管理、完善税收征管、规范税收秩序等。另一方面,强化税收征管机制。首先理顺体制关系。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前提,“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随着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必然要求政府逐渐退出某些不适合其干预的领域,重新划分和规范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范围,为其它制度安排留下充分的发展空间,真正实现从全能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其次,实施扁平化管理。通过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预算、一级产权、一级举债权这样联通的逻辑来塑造新的真正能够跟市场经济配套的分税分级的财税体制。在考虑现实省情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各地实践,坚持适度性、谨慎性原则,不搞“命令式”、“运动式”、“一刀切”,避免造成重大的社会经济资源浪费。

四、着力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信息管理体系

通俗地讲,科学化就是要“抬头看路”,明确方向、目标并选择有效的路径。精细化就是要“埋头拉车”,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科学确定的方向前进。牢固树立现代财政管理观念,扎实落实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各项要求,从日常工作做起,从强化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财政建设做起,从财政部门内部每个岗位做起,从领导干部带头做起,确保财政管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财政业务数据规范和技术标准执行力度和应用支撑平台的推广实施力度,“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强化管理手段,规范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各级财政部门标准统一、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上下贯通,使信息系统在支撑财政资金监控、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上有较大改观。

金融危机并非第一次遇到,再次面对时我们将更成熟、更稳重。面对市场的重大变化和严峻的环境,政府、企业都悟出了许多道理,谋出了许多智慧,干出了许多创造之举。在经济危机中突破危局,快速进行经济政策调整和财税改革,实现有效需求不减、经济稳定增长的局面。

参考文献:

第7篇

2014年4月,西城区开启国家级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后,广大城市管理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北京市关于精细化管理的系列指示精神,深刻思考如何将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模式耦合交融为精细化城市管理的工作责任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使精细管理从理念优化为一套可操作、可度量的工作目标、操作规范和具体措施,在圆满完成试点项目的同时,让标准体系建设规范实用,标准化工作卓有成效。

经过两年来的攻坚克难,超越革新,截至2016年6月29日,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圆满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标委)验收,城市环境建设管理标准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成立精干组织机构

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从2014年4月,西城区申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被国标委联席会议审核通过后,区市政市容委立即编制、下发了《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方案》。全区成立了以姜立光副区长为组长、区环境办等14个职能部门和15个街道办事处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区市政市容委,负责统筹协调专家顾问组、技术保障组、标准体系工作组推进标准体系编制和试点工作的落实。各成员单位按照要求,相继成立了专项标准编写机构,具体负责各个专业的标准编制与试点推进。

试点办自成立以来,共组织试点启动与中末期验收、标准体系专家评审与、各类考察培训等会务32次,编发文件、通知30个,信息23篇,外宣稿件8篇,出刊会议纪要14份、信息专刊17期。

广泛开展学习研究

保证试点工作正确方向

为使试点工作少走弯路,定向前行,试点办广泛开展走出去学习考察、请进来培训授课等活动。

试点办先后组织外出学习考察4次、研讨培训10次。邀请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原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首都经贸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对试点工作方案、标准编制原则与范围、参加试点单位与标准体系编写等问题,进行深刻的研究讨论,确定将试点工作划分为宣传启动、体系建设、组织实施、总结验收四个阶段;工作细化分解为35项任务,并于2014年11月18日在全区启动大会上进行了部署。

按照“看得见、管得了”的要求,以城市“功能区域分类、环境管理分级、专业工作支撑”为基本思路,研讨、确定、建设涵盖西城区各个功能区域的市政道路、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施工管理和环境保护各个环境专业领域,以及城市环境建设、管理、作业、监督、执法、考评等各个环节与层面的标准体系。

积极开展环境要素调查

完善城市功能区域划分

为完善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的标准体系架构,充分了解与切实掌握全区各个功能区域的环境特征和管理要素,试点办于2015年7月委托社会专业组织,开展了七大功能区域的环境要素调查,摸清了各个功能区的人口特点、区位功能、人文特征,以及建筑风格和属性、道路交通特点、街面公共服务设施、园林绿化、商业业态等7大要素构成,为全区功能区域划分与标准体系最终编制提供了依据。

同时,按照区域功能主导、公共空间全覆盖、能够动态调整、便于末端研判的原则,对全区功能区域进行重新调整,共划分为7个区、2个金融商务区、3个繁华商业区、3个传统风貌区、1个交通枢纽区、10个公共休闲区和其他若干个生活居住区,并重新核实了各个区域的四至范围、面积、道路、网格和社区数量,纳入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平台体系,有力完善了标准体系中考评子体系。

认真组织标准体系编制

经过权威评审对外

2015年8月初,在区领导的关心指导、试点办全体人员的强力推进、各成员单位的大力协同下,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数次修改完善的《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体系》终于完成初稿。

8月11日,西城区质监局组织召开了专家评审会。会上,来自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原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北京标准化研究院、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城市管理学会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在听取了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体系编制情况汇报,查阅了相关标准文件,讨论研究后一致认为:标准体系符合国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要求,以及国家、北京市和西城区相关文件精神;标准制定能够围绕建设需求,符合各区域功能特点和环境管理质量目标,覆盖城市管理各个环节,格式规范,内容基本适用;能够结合实际,根据西城区城市管理现状,搭建涵盖城市环境建设、管理、作业、执法、监督、考核等各个环节与各个层面的标准,形成全区统一协调、一体化的标准体系框架;能够将西城区多年来在城市管理中分类分级的创新模式以指导性技术文件固化提升,有利于提高政府各部门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

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后,西城区于2015年10月16日以区市政市容委的名义下发了《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体系》,确定10月30日正式实施。

整个标准体系包括通用基础、分类分级管理、专业支撑和监督考评四个子体系,共有标准251项。其中,收录国家标准57项、行业标准35项、北京市地方标准86项,自制标准73项(已完成56项,尚有17项建议制订的标准正在研究中)。

大力开展宣传贯彻活动

持续改进促进标准实施

为了促进标准体系实施,试点办一是将所有收录引用的标准与自制标准一起,在令标准体系明细表中形成链接,刻盘发放各成员单位学习应用,并与相关工作手册和工作记录一同印制,发放各单位实施;二是制订、下发了《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体系实施方案》和具体《检查工作方案》,于2015年12月,每周安排2个单位,逐一检查各成员单位标准体系的实施情况;三是2016年1月集中组织了标准体系宣讲与培训,协调各成员单位广泛开展宣贯活动;四是根据各成员单位的实施反馈情况、检查与验收意见,分3次对整个标准体系和20个具体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有效促进了标准化工作落地。

试点工作圆满通过验收

城市管理标准化取得新成效

2016年6月28日-29日,受国标委委托,北京市质监局邀请了标准化与城市管理领域的知名专家,对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进行验收。经过专家组的听、看、询、查、评,认为两年来的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完成了全部规定任务,符合国标委下发的试点细则要求,综合评分93分,一致同意通过考核评估。

评估报告认为试点项目一是领导重视,试点工作推进有力;二是切合实际,标准体系覆盖全面,实现了分类分级清晰、管理程序规范、质量要求明确、执法监督严明的闭环式管理;三是注重宣贯,各级标准化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以标准为引领、按标准实施的良好氛围,岗位人员知标准要求、明标准职责、依标准办事,提高了标准化意识与执行标准的自觉性;四是实施到位,试点取得显著成效,能够围绕城市环境管理的内在要求,以分级管理为核心,细化区域分类管理,并针对试点涉及面广的特点,突出全员参与,注重收集意见,实现持续改进与有效的质量控制。特别是运用标准化原理,积极探索特大城市管理规律,创新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模式,提高了城市环境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水平,有效促进了城市治理体系的完善与治理能力的提升,成效显著。

深入总结试点经验

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综合标准体系的研究建设与宣贯实施,特别是西城区国家级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的最终验收圆满通过,标志着西城区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以标准化为引领的新时代,对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就标准体系建设而言,一是巩固、提升了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新模式,创新形成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成果;二是核实了城市环境管理要素,健全了全程管控指标体系,厘清了各职能部门工作关系,实现了对城市环境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三是编制了城市环境建设、市容市貌管理、功能区域管控等标准,填补了城市管理标准体系空白,解决了部分环境管控难题;四是强化了“管理前置”理念,增强了城市管理的前瞻性与预见性,进一步优化了环境资源配置,提升了政府行政效能。

同时,通过标准体系的建设与试点工作,各个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单位工作职能进一步明晰;市政建设、环境治理、交通秩序、园林绿化、环卫保洁、工地管理等专业作业进一步规范;临街社会单位与商户参与“门前三包”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城管执法行为与能力进一步加强,环境问题发现与处置渠道进一步畅通;辖区功能区域分类管控能力与分级作业水平进一步提升。

据统计,2015年,在城市环境管理任务没有大的变化的前提下,西城区市政市容委用于城市环境整治项目和基础建设的经费支出为8.16亿元,2014年为9.89亿元,同比减少17.51%;区市政市容委共接受各类意见、投诉、曝光68件(起),而2014年为91件,同比减少25.2%;西城行政服务大厅市政市容服务窗口共接待1.03万人次,受办理事项1357件,而2014年度接待1.04万人次,受办理事项1423件,同比分别减少1%和5%;辖区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浓度平均分别为14.5、54.0、105.8、83.0微克/立方米,而2014年平均分别为23.1、62.9、115.2、88.4微克/立方米,同比平均分别下降37.3%、14.2%、8.2%、6.2%;降尘量为5.4吨/平方公里/月,而2014年为5.8吨/平方公里/月,同比下降6.9%;全区生活垃圾总量59.323万吨,同比减少96.97吨;道路养护、园林绿化全市第一;居民对城市环境秩序和管理水平入户调查满意度平均为95.69%和96.31%,而2014年平均为92.56%和93.47%,同比增长3.38%和3.03%。

国家级的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项目虽然有期,但是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化工作却无涯。西城区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工作者将坚定信心,持续推进,将标准实施与监督指挥平台衔接起来,与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等检查工作结合起来,与日常工作任务一致起来,继续做好做细做实做强标准化工作,努力再创西城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新佳绩。

第8篇

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州委六届五次、七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六城”同创决策部署,以提高全镇居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提升集镇人性化服务水平为目标,以“六城”同创(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大力推进集镇精细化建设管理和人性化服务,努力建设“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畅通有序、宁静祥和、文明开放、宜居宜旅”的新城镇。

1. 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六城”同创是一项系统工程,协调性强,关联度高,要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整合各方资源,引导社会参与,不断提升城镇品位。

2. 有序推进、统分结合。坚持长远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相结合,坚持宜统则统、宜分则分,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明效。

3. 创新机制、强化基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群众主体作用,着力探索解决城镇建设管理难点和瓶颈问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明确、管理高效”的创建机制。

4. 狠抓落实、务求实效。紧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群众欢迎不欢迎、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全力实施好“六城”同创、精细化建设管理、人性化服务。

(一)工作目标:“扫干净、摆整齐、保畅通”得到全面落实;集镇绿化、亮化、美化、静化水平得到提升;全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330天以上;全镇功能及公共服务支撑系统不断完善;本镇辖区河道环境有效改善、创建活动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工作任务

(1)集镇出入口、道路、广场、公交车站、集贸市场、背街小巷、居民区、单位大院、住宅小区等场所保洁责任落实,环境整洁,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严格落实“门前六包”责任制。

(2)按照“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乡镇转运、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在全镇逐步建立垃圾集中处理运行机制,推进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进程,实现集镇环卫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网络,使全镇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3)全面实施户外广告和门店招牌专项整治工作,确保户外广告和门店招牌设置规范、文明美观。

(4)对茅坝、上寨、五台集镇主街道的门店牌匾、标识标牌统一规格、标准、样式。

2. 实施交通畅通工程。

(1)推进集镇道路建设,科学修订交通规划,改善和完善主次干道网,合理渠化路口,绕上寨集镇道路建设,发挥微循环作用。

(2)道路交通及景区标识和设施、公交站点(牌)、交通护栏、窨井盖管理规范,无残缺破损现象。

(3)交通秩序管理有序,车辆停放整齐规范。

(4)大力整治占道经营现象,还路于民。

(5)完成公共停车场建设规划并加快实施,全面开放政府大院停车场,有效缓解逢集停车难问题。

(1)加强本镇辖区内河道河岸的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建设,组织对龙峡河绿水段水体漂浮垃圾、岸线散落垃圾定期清理。

(2)加大对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现象的治理。实施河道、水体的绿化、亮化、美化工作。

(1)通过各种宣传和教育方式,引导广大居(村)民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

(2)引导和教育广大居(村)民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有效制止乱吐乱丢、乱倒污水等不良习惯。

(3)提升广大居(村)民的文明意识,努力营造安全文明出行、礼貌热情为外来人员提供问路指引等帮助的社会氛围。

(4)动员各站所、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参与村镇建设管理,使全镇各单位干部职工积极主动地支持和参与村镇建设管理,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1. 启动和宣传阶段(__*年8月3日—15日),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召开动员会议,做好活动的宣传发动。

2. 具体实施阶段(__*年8月16日—2016年5月31日),各单位各司其职,按照工作方案逐步开展相关工作。

3. 考核验收阶段(__*年6月1日—10日),对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验收。

(一)加强组织领导。镇党委精细化建设管理、人性化服务活动。镇党委书记蒲瑛任指挥长,镇长向寿刚任第一副指挥长,各站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二)强化宣传引导。广大居(村)民是“六城”同创活动的主体,要借助新闻舆论和社会宣传等手段,动员全镇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

(三)落实保障措施。明确工作人员,扎实开展“六城”同创、精细化建设管理、人性化服务活动相关工作。明确经费保障,采取向上争取项目、整合财政资金、撬动民间资本等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六城”同创项目资金需要。

第9篇

显而易见,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国际化大都市的公共管理领域,并取得显著成效。我国城市在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进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必将对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国际化大都市纽约治理城市涂鸦是依靠精细化管理治理城市管理难题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城市涂鸦是纽约城市管理中一个由来已久、难以根治的痼疾,大约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它虽然和北京的街头小广告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是都对大都市的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如果说北京的街头小广告更多的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副产品,纽约的涂鸦则是一种文化变异的现象。它是那个时代美国长期被压抑的阶层和族群对自我心理的宣泄。当时的涂鸦者用喷漆罐或画笔在墙壁或地铁车厢里随意乱画,内容直白而粗俗,抒发他们对社会的不满。涂鸦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当时的地铁列车简直成为涂鸦者的画布,几乎无一节车厢幸免。涂鸦带有强烈的反叛色彩和随意风格,对纽约的市容、环境乃至城市生活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某些市民甚至因城市素质的沉沦而感到恐慌,进而决定搬离纽约。从那时起,纽约市政府就采取了各种措施应对城市涂鸦,但是涂鸦却似乎成为了纽约的一种文化标志,长久没有得到根除。

进入21世纪以来,纽约市政府致力于整顿纽约市容,为市民营造一个干净整洁、适于居住的环境。因此,打击城市涂鸦又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了彻底根治涂鸦行为,纽约在全市范围内发起了反涂鸦行动,对城市涂鸦给以重拳打击,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法律明细化:严格立法,依法治理涂鸦

城市管理精细化要求建立一套系统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现代城市管理必须法治化与规范化,法治是管理的基础,具备法律依据是城市管理精细化的前提,只有明确立法,实现法律的精细化,才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在纽约市,立法是反涂鸦行动的首要之举。进入纽约市政府网站,就可以找到醒目的《纽约州及纽约市反涂鸦立法》,这一立法将城市涂鸦明确定义为犯罪行为。

立法规定,任何人不得在任何公共或私人建筑、其他建筑、不动产、个人财产上书写、绘画或涂抹任何题字、图形、或标志。任何人不得违反本立法规定,携带喷漆罐、无法清除字迹的笔或蚀刻工具进入公共建筑或其他公共设施。任何人不得向18岁以下者出售喷漆罐、无法清除字迹的笔或蚀刻工具。

立法还规定,涂鸦行为是一种有意损害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根据情节轻重可以分别处以250美元到1500美元的罚款。

可以看出,《纽约州及纽约市反涂鸦立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禁止性条款规范明确,处罚依据充分,因此可操作性强。

立法的这些特点保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005年10月,在纽约市市长新一轮的竞选中,市长布隆伯格的竞选班子因为乱贴竞选海报而遭到11万美元的罚款。据《纽约邮报》报道,布隆伯格的竞选班子在2005年8月中旬至10月中旬期间,因为在1468个政府公物上非法粘贴海报而接到1316张传票。相对使用油漆恶意涂鸦而言,对张贴海报的处罚要轻一些,但每项张贴海报导致的违例罚款也达75美元。除纽约市长布隆伯格之外,还有64个政府官员候选人的竞选班子共接到9809张传票,不得不缴纳高额罚款。

二、分工专业化:健全精细化管理机制,成立专业反涂鸦特遣部队

城市管理精细化要求建立完整与系统的城市管理体系,形成既有专业分工又有综合协调的分层分类管理模式。现达城市中,从事城市管理工作的部门分工细,各部门的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加强部门专业化以及相互间的协调合作便成为有效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保障。

在纽约市,反城市涂鸦行动是由纽约警察局、纽约社区辅助协会、311热线为主联合开展的。三方面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其中纽约社区辅助协会的任务是直接与各社区组织合作,并与各市政单位协调,改善纽约市的生活居住环境,被市长布隆伯格誉为在多样化的纽约社区中的“眼睛和耳朵”。311热线是纽约市政府2003年开通的市政服务系统的非紧急服务热线电话,它整合警务、交通、环境等120个部门以及16个呼叫中心,建构了一个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相互合作,为市民提供全天24小时服务的平台系统。纽约警察局在反涂鸦行动中担负着执法职责,被立法定义为犯罪行为的涂鸦行为将依法得到惩处。

除了机构间的分工协调合作之外,纽约市政府还在全市范围内组建了一支独立的专业队伍,即反涂鸦特遣部队。

在纽约市警察局长的直接领导下,纽约前特别行动部“反涂鸦部”已经与交通局的反城市形象破坏部门合并,组成了新的全市反涂鸦特遣部队,并迅速做出了一系列的人员调整,加强领导班子,以确保提高反涂鸦行动的效率。

该部队总部设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由3名中尉警官、13名警长和60名警察组成。其中担任指挥官的是斯蒂夫・莫纳中尉,他是一名有20年工作经验的资深警察,在反涂鸦系统工作已有18年历史。这支队伍组织严密,随时准备对全市所有街道、地铁、公共建筑和公共开放区内的涂鸦行为展开全面攻势。他们的工作方式同处理其他案件一样,包括寻找线索、案情调查、电脑跟踪等,同时又想出了不少创新的思路,以期更有效地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其一,特遣部队与各社区的律师事务所结成了有力的合作伙伴关系,对那些涂鸦者从严从重判决。其二,特遣部队首次得以进入311热线系统。它将利用311热线电话,根据每日信息,跟踪和监控所有的涂鸦举报。与此同时,311热线中关于涂鸦的举报已经升级为“紧急”。其三,设立反涂鸦协调员,他们遍布公交线路和居民住宅区,负责四处巡逻,清除涂鸦和对居民开展宣传教育。这些协调员与社区辅助协会保持着密切联系,每周向协会汇报一次行动进展情况。最后,纽约警察局还创立了一个关于涂鸦的专门资料库,记录涂鸦者的身份等有关情况。各社区的行动组指挥官可以随时查阅这些资料。

三、技术信息化:搭建信息平台,实施反涂鸦粉刷计划

城市管理精细化要求实现城市管理技术手段现代化,利用精确、高效的技术平台为城市管理提供保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城市管理精细化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与工具,发达国家的城市管理已普遍运用信息技术,把计算机网络引入到政府管理中去,可以说,建设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世界新一轮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及城市竞争力水平的标志之一。

电子政务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在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其一是形成网络政府,即推动政府办公自动化建设,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其二是建立电子社区,即政府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深入的网络服务连接,使公民在网上可以享受政府全程服务,社会资源各环节实现高效连接。其三是达到社会增值,即政府合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建立文件资料电子化中心,增加服务渠道,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美国是电子政府理念的重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从1998年起,纽约市政府就开始对其办公网络进行重新设计。目前纽约市政府网站已经成为提供电子政务的集成式网络基础设施,正在有力地发挥电子政务应有的优势。

综合起来,纽约市的政府网站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以面向市民服务为宗旨,的信息全面而系统,涵盖市民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问题。内容从纽约市的历史、城市生活须知、法律法规到衣食住行、养老育儿、教育培训、保险投资、就业创业、文化娱乐等等无所不包。旨在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和窗口实现市民与政府的及时互动与沟通。二是透明度高,把政府各部门的结构、公务员情况及其工作动态及时向市民汇报,充分体现政府对纳税人负责的特点。纽约市政府网站详细介绍每个选民参加选举的方式和权利,详尽地公布政府的各项法律法规及城市的建设计划。此外,网上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对城市问题的分析论述,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有深一步兴趣的市民可以从中获益不少。三是分类明确,专业性强,网页设计富有条理性,每个市民都可以在网站上一目了然地查询到自己关心的问题,而且很有纽约市自身的个性化特点。即使暂时来纽约的游客也可以通过网站即时了解纽约正在发生的事情、正在举办的活动,很轻松地进入纽约生活。

在城市反涂鸦行动中,纽约市政府运用信息平台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纽约市政府网站上了反涂鸦行动的的完善信息,包括全部立法条文、常见问题解答、相关机构的组织及任务等,不动产所有者还可以直接下载要求市政府清理涂鸦的申请表格。

粉刷计划是反涂鸦行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最初始于1996年,具体负责执行这项计划的是纽约社区辅助协会。根据这项计划,纽约市各社区及其志愿者组织可以自行规划并实施对建筑涂鸦的清理工作,由市长办公室为其提供粉刷所需的涂料、油漆、工具及其他必要的物品。

在这一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纽约市政府的网络技术平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作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详细阐明了粉刷计划的目的、内容,不动产所有者可下载表格,申请参与清理外墙涂鸦的粉刷计划。申请获得批准后可以得到市政府免费发放的26加仑涂料和26 个滚刷。美国法律特别强调保护个人私有财产,所以,市民填写了申请粉刷自宅外墙的表格,就意味着允许市政府或社区组织在他的私人领地内清理涂鸦了。

四、措施多样化:以社区为平台,发动市民共同打击街头涂鸦

城市管理精细化要求细化措施,在“精”上做文章,从“细”处下工夫。管理内容的精细化是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的根本途径,应该把“社区化”和提升公民责任感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首先,社区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平台,把具体措施落实在基层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社区管理既是政府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政府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途径。纽约市共划分为59个社区。社区委员会是纽约市政府机构最基层的单位,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市政府来说,社区委员会是各社区状况的耳目;对市民来说,社区委员会是参与社区事务、关心市政问题和尝试公益服务的起点。毫无疑问,在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纽约社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公民参与是城市管理的重要一环。城市管理工作关系到市民的切身利益,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注重市民的法制教育,增强市民的城市管理精细化意识,发扬“人民城市人民管”的传统优势, 势必能对顺利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进程起到促进作用。加强公民参与,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大力宣传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另一方面, 要发挥公民参与的监督作用,利用群众投诉和、网络、热线等多种渠道,对城市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给予曝光和惩处。

纽约市政府在反涂鸦行动中,始终注重贯彻“社区化”和“公民参与”的原则。在纽约,街头涂鸦和北京的小广告一样,无孔不入,见缝就钻,往往是旧的清除了,新的又冒出来。因此,纽约市政府也意识到,治理涂鸦最有效的方式还是依靠社区,发动市民,让大多数市民都对街头涂鸦产生反感,共同监督和管理,使街头涂鸦变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自然也就没有生存的土壤了。

为此,纽约市制定了不少细化措施:

其一,纽约警察局社区事务联合会召开社区团组会议,面向各社区事务官员开办反涂鸦课程,并在课上放映和分发介绍“涂鸦危害”的录像带。使反涂鸦行动以社区为平台,进一步在基层落实。

其二,颁布反涂鸦法律法规,将城市涂鸦定义为一种犯罪行为。涂鸦者将被处以250美元至1500美元的罚款,同时必须自己清除涂鸦,并从事社区服务40小时,清洗社区内其他的涂鸦。纽约市警察局还颁布了《告父母书》,要求父母防范子女触犯法律。

其三,编写《反击城市涂鸦》小册子,在全市范围内向市民发放,对反涂鸦行动进行大力宣传,促使每个市民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其四,鼓励市民积极想办法,出点子,共同对付涂鸦顽疾。当时,纽约地铁每年约有价值7000万美元的玻璃被划花,有些用尖锐物体刻画的涂鸦很难磨掉,只好更换车窗,年均损失约300万美元。当时有一位华裔发明家就发明了一种叫“火焰刷”的工具,它轻巧便携,使用时可以安装在玻璃上,型似雨刷,其温度经过设计控制,既可使玻璃不致破坏,又可使玻璃表面融化,彻底清楚原有的划痕,重新凝结为光滑的表面。仅这项发明每年就为纽约市地铁节省数百万美元。

其五,大力加强举报奖励制度,资金来源于警察基金。每个抓获街头涂鸦者或者提供直接信息和确凿证据的人都可以获得最高500美元的奖金。举报者发现正在涂鸦的人可以直接拨打911电话,其他举报可以拨打311电话。

最后,纽约警察局为青年警官专门开设反涂鸦课程培训。再由这些青年警官举办培训课程,在学校中面向学生团体开展教育,并在网络青年论坛上对年轻人展开宣传。以期使城市涂鸦行为在青年人中逐渐失去市场。

五、管理人性化:设立专人专区管理,加强疏导

在纽约,关于涂鸦究竟是艺术还是破坏城市形象的元凶,历来就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但不论争论的结果如何,街头涂鸦实际上已成为纽约市大都市多元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纽约的一大怪,也是纽约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面对这种情况,加强疏导,给涂鸦在有限的范围和严格的管理下以一席之地,无疑是一个合理的方式。

据纽约媒体报道,尼克和米若斯本是两个热衷于涂鸦的青年人,他们把自己的涂鸦视为艺术,乐此不疲。过去,他们为了涂鸦东躲,生怕被警察发现而吃官司。后来地铁站旁的一座建筑被确定为可以涂鸦的专区,并归他俩专人负责。为此还特别举行了盛大的命名仪式,吸引了上百人参加。专区设立后的第一个周末,就有五十名涂鸦艺术家开始在这里创作。如今这座曾经被各种涂鸦涂抹得惨不忍睹的建筑逐渐变得井井有条。尼克和米若斯把总共20万平方英尺的墙面,分割成每块30×50英尺大小的面积,提供给有意创作的涂鸦艺术家。对每位来洽谈的人,他们都要考察他的资历,只有具备相当水平的人才获准在墙壁上作画。同时为了讲求质量,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更换一批画作,把质量不好的覆盖上。现在这座建筑布满了令人惊叹的涂鸦作品,约有一千余幅作品展现在墙壁上,成为涂鸦艺术家的一块“圣地”和“涂鸦艺术博物馆”,每天引来很多参观者。就连美国的主流媒体、电视台,甚至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艺术家们都“慕名”前来采访或观赏过。特别有趣的是警察也会抽空光顾,不过他们现在不是来抓人,而是来欣赏作品。尼克和米若斯说,他们很重视自己的声誉,决不容忍乱涂乱画。是艺术就要讲究质量,他们要用行动告诉世人:涂鸦是艺术,不是乱涂乱画。

显然,对涂鸦行为的妥善引导,给了原本破坏市容的犯罪分子一个机会,使他们有可能变成创造美丽环境的艺术家,也使得涂鸦这个昔日破坏市容的罪魁有可能真正成为纽约文化的一道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杨叙.纽约市重拳打击街头涂鸦[J].社区,2005(7).

[2]NYC Government, City and State Anti-Graffiti Legislation[C],2011.

[3]NYC Government, The Mayor’s Anti-Graffiti Task Force[C],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