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

时间:2023-08-27 15:04:20

导语:在国有企业审计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

第1篇

[关键词] 国有企业改制 产权转让 改制成本 激励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而股份制改造逐渐成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国有经济得以在市场经济改革中发展壮大,主要仰赖于对国有资产运营主体的股份制改造。通过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经济布局优化是一项宏大而艰巨的工程。

一、辽宁省国企改制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辽宁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状况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亏损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已经成为辽宁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这也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措施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实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除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大型企业外,国有大型企业都要进行股份制改造,当然在改革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审计问题

当前国有企业改制中会计信息失真、独立审计失败,以及由此带来的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已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并严重困扰着国有企业改制的进程。国企改制实施中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包括:在实践操作中,大多都由改制国有企业的董事会自行委托审计机构,审计委托环节存在利益冲突;审计执行环节存在内容局限;审计监管环节缺乏监督制衡等。

2.资产评估问题

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国有企业资产价值确定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国有股权定价的高低和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然而,在当前国有企业改制的实践中,存在着评估不实、大量国有资产被低估贱卖的现象。评估问题也经常因此被指责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罪魁祸首。

评估出现问题,既有管理上的因素,也有技术上的因素。如:在实践操作中,大多由改制企业自行委托评估机构,评估委托环节存在利益冲突;评估监管环节缺乏实质性的监督;在单项资产的价值评估中忽视对企业无形资产,特别是商誉与土地使用权的评估等。

3.国有产权转让问题

国有产权转让在某种程度上是国有企业改制的核心环节,因为产权转让的成败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改制后的各个方面,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员工的安置等重大问题。

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国有产权界定方面,政策的法律依据不足,集体所有制企业产权界定模糊不清;(2)国有产权设置方面,多数国有大型企业还没有实现产权多元化,而已改制国有企业中国有股所占比例仍然居高,并且在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过程中存在多种不规范行为;(3)国有产权转让方面,产权转让还未能做到全部进场交易,交易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管,同时国有产权受让对象的选择缺少依据。

4.改制成本问题

国企改制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改制的成本支付问题。由于历史原因,辽宁国有企业大多存在着企业办社会、辅业众多且效益不佳、冗员严重、离退休职工负担重等经营包袱。职工安置是许多改制企业现金支出最大的一项,往往也是改制中最大的阻力之所在。辽宁的国有企业大多存在数量众多的富余劳动人员,而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无法支撑规模庞大的失业人员生活问题。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国有企业面临职工安置这一特殊的难题。

5.管理层激励约束问题

改制中容易被忽视但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对现任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在很多时候是改制失败或没有效果的主要原因。在已有的改制实践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要么过多激励缺乏必要的约束,要么过度约束缺乏应有的激励,表现在:激励约束政策法规的滞后;各部门政策法规制订的不协调;激励约束政策实施主体的不明确;激励约束政策监控程序的不透明;补偿额度衡量标准的不清晰;激励形式选择的不规范。

二、辽宁省国企改制政策与措施建议

处于转轨经济之中的辽宁国有企业所面临的环境非常复杂,因此导致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实施中出现了种种问题。明确这些问题的表现形式和分析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政策与措施,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组织者和主导方提供相应的改制决策依据。

1.完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实施中的审计政策与措施建议

(1)完善改制中审计管理。现阶段应从三个环节出发,完善现有的审计管理政策。首先变更改制审计的委托主体;其次拓宽改制审计的内容;最后引入政府审计对改制审计的监督制衡。

(2)完善改制中审计技术。首先,财务审计技术的改进;其次,效益审计技术的改进;最后,经营者离任责任审计技术的改进。

2.完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实施中的评估政策与措施建议

(1)完善改制中评估管理。现阶段应从评估委托与监管两个环节,完善现有的评估管理规范。首先,变更改制评估的委托主体。国有企业改制时,国资委应当从该备选库中选择并委托评估机构,确保评估机构独立执业,而不受制于改制企业。其次,加强改制评估的监督管理。要想提高改制评估的执业质量,必须存在一套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2)完善改制中评估技术。针对前面提出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中评估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技术完善;无形资产(特别是商誉)的价值评估技术完善;土地使用权的价值评估技术完善。

3.完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实施中的国有产权转让政策与措施建议

(1)建立合理的产权结构。以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深化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推进企业的产权多元化,建立合理的产权结构。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要从总体发展和整体格局上认识国有产权改革,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裹足不前。其次,要进一步落实各项政策,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产权交易规则和交易市场,为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创造条件,这样能保证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规范而又顺利地推进。再次,要实行分类改革,国有相对控股和国有参股的企业,要严格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更广泛地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对于少数保留国有独资或国有绝对控股的企业,也要结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持股者互相制约,形成较合理的治理结构。最后,要确立合理的股权结构,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就是要形成多元股东的有效制衡,避免少数大股东形成“超强控制”。

(2)不断健全国有产权的转让实施。国有产权转让的实施,是国有产权转让的最重要环节,只有操作得当,才能保证国有产权转让的公平、公开和公正,才能保证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完善国有产权交易审批程序;完善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制度;加强国有产权交易的监管。解决产权定价问题的关键是要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应该通过市场寻找和选择受让方,从而有效避免行政性资源配置的局限性和盲目性。

4.完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实施中的改制成本政策与措施建议

对于国有企业45岁以上的职工,由于年龄偏大,解除劳动合同后很难再找到工作,应对他们进行重点照顾。对于健康状况差的职工,更要适当提高补偿额度。对于学历和技术水平较低的职工也应当在经济补偿问题上给予适度倾斜。

确保职工安置成本的资金来源;对职工安置成本支付过程实施监督;完善改制成本配套环境。辽宁省政府和财政厅(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等部门要主动做好服务,简化有关审批手续,为企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创造条件。

5.完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实施中激励约束的政策与措施建议

管理层激励约束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和系统的工程,因此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这一现象,并从多方面采取相应的政策与措施,才能有利于发挥管理层参与和推进国有企业改制的积极性,才能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进行。

(1)完善国有企业管理层激励约束法规体系。作为国有企业改制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国家国资委需要牵头并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建立并完善对改制国有企业管理层进行激励约束的法规体系,包括尽快出台境内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国有企业的股权激励办法。

(2)正确划分可实施激励的国有企业及管理层范围。并不是所有的国有企业在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都需要对管理层实施激励。辽宁国资委可以结合辽宁的实际情况,对国有企业进行深入调研,从而制定出可实施激励的标准,由此确定可实施激励的企业。

(3)选择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补偿方式。根据国外的经验,结合国内已有的成功案例,补偿的方式除了采取直接现金补偿以外,还可以采取股权补偿方式,比如采用管理层收购(MBO)并给予折扣、转让管理层部分股权并给予折扣、赠予管理层持股、通过增资扩股获得股权并给予折扣等补偿方式。

此外,建立公正透明的激励约束政策监控程序也很重要。需要国资委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优势和监督作用。可以委托与改制国有企业没有利益关系的财务顾问机构对激励计划进行审查,并独立发表意见,对有疑义的地方要求激励计划的制定方做出相关的回答。

参考文献:

[1]张先治著:《国有资本管理、监督与营运机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年4 月版

第2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建议;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一) 内部控制环境不够理想

企业的核心是企业中的人及其活动,人的活动在环境中进行。企业控制环境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

1、国有企业部分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国有企业管理者在建立一个有利的控制环境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都会极大地影响控制环境。当今国有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对内部控制理解比较片面,未能理解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全面含义。部分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不设置内部控制机构,有的管理者甚至把内部控制与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只注意抓效益而对风险关注不够,有的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即是各种规章制度简单的汇总,没有制定必要的控制程序,使得内部控制得不到落实,有的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

2、企业部分员工的内部控制素养较低

目前国有企业员工普遍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内部控制素养比较低,导致内部控制缺乏企业员工的支持和理解,甚至对起约束作用的内部控制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因此,急切需要加强各级员工的素质,使他们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企业、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位置和角色,并协调一致,才能使内部控制发挥作用。

3、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互相保证和促进的关系。公司治理结构实际上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和基础。而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担当的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的角色,是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完成目标管理的一种手段。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也正在逐步建立现代公司制度。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所有权主体不明确,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缺乏对企业经营者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得企业经营者缺乏重视内部管理和控制的动力,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与执行。国有企业目前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有些根本未设立董事会、监事会,已经设立了的也没有完全起到应有的作用,基本由股东(国资委)在监管。

(二) 内部控制活动不够完善

从国有企业的主要业务来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缺陷::

一是各具体业务层面,公司对具体经营业务层面上的业务流程的关键控制点没有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有针对性的设计控制措施。

二是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还不健全,制度体系的层次性、规划性不强。

(三)内部控制监督需要加强

在监督方面,国有企业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没有建立定期的评估机制,日常监督没有得到良好的贯彻执行,导致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影响企业的健康运转。 有的国有企业虽设立有审计监察部门,但内部审计局限于传统的“财务监督”与偏重纪检监察角色,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检查和提出管理建议方面依赖中介机构的管理建议书。

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注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使构成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因素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完善企业法人治理制度、加强企业组织结构建设。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国企要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整合监管力量,完善监管体系,使国有资产的利益真正得到保护。改善会计环境,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健全财务监督体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和压力也越来越大,要求国有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以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约束系统和保障机制,适应企业监管的要求,保证国企改革顺利进行。

(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风险机制,强化内部控制措施

国有企业应将风险评估系统化,通过风险评估识别企业内部所有重要业务流程,不断完善重要业务流程风险数据库。通过利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采取恰当的方法降低经营风险。国有企业应完善内部管理,推行计划指标化管理,定期召开高层管理者参加的计划审题会,把经营过程纳入计划轨道,着重加强物品采购、价格制定等经营关键点的控制。国有企业应选择多种控制方法和内部控制措施,从授权审批、会计系统、财产保全等方面,加强内部控制。

(三)加强信息沟通机制,健全内部审计机制

先进的信息系统,可以极大地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国有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应强化企业经营者的内部控制意识,督促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结合国有企业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作用,较好地弥补内部公司治理监督和约束机制的空缺。内部审计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各环节的主要力量,不仅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而且能够有效纠正各种损失的发生。能够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确保其权威性和独立性,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和纠正。同时,构建强有力的外部监督系统,实现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和监督。

(四)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

国有企业财务人员的工资发放、绩效考核由上级财务负责人考核,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委派管理,对上级财务负责人实行实线管理。公司的财务部门建立预算编制的单元,合理划分财务内部职能。财务部门内部设置各级小组负责公司的财务管理,对企业的财务核算,财务制度的制定,资金管理账户管理,投资、资产的管理,经营收入计划、成本计划和收入、成本的分析等进行控制管理。从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可靠着手,做好基础工作,建立覆盖生产、经营管理的财务管理体系,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领导对审计工作不够重视

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不能发挥其有效的只能,往往都是针对某特定事件。而审计报告也是针对特定的经营项目,导致报告不具备预见性以及防范性,而领导层无法得到有效的相关信息。内部审计的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没有做出多大的贡献,让领导层觉得内部审计可有可无,从而使得对企业的内部审计重视度不够,内部审计工作就得不到有效的支持。领导的不重视,也会让内部审计一人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很难正确的面对自己的岗位,导致内部审计的地位逐渐的降低。

(二)审计工作不具备独立性

现有的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一般都是依附在其他部门上的,没有相对独立的工作部门,有的是与监察合并,有的则是将人员设置在财会部门。另外,一些企业虽然设置了单独的内部审计机构,但也仅仅是与其他部门相平行。这些原因都会让内部审计的机构、人员的地位得不到保障,内部审计就会失去它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导致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从而影响了正常开展审计工作。

(三)内部审计包含的范围窄

由于国有企业没有重视内部审计,目前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在通常情况下都不会对同级的财务、管理进行审计,一般都是针对下属的各个专业公司。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则是还是遗忘较为传统的年终财务审计。内部审计所包含的范围狭窄,导致企业内部出现存在的许多问题,内部审计机构都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约束。

(四)审计人员的素质偏低

内部审计应将检查错误、防止弊端与管理的服务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而目前一部分的国有企业都是以审计账项基础为主,主要都是为了检查错误、防止弊端。审计的对象是报表、账本以及其他相关连的资料,而审计工作一般都集中于财务的表层,再加上审计人员的企业管理知识的不足,使得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很难做出有效的分析、评价及建议,更谈不上对管理中的资本、投资、成本管理以及方案定价等开展审计工作。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不但需要专业性较强的业务知识,更需要全面的、广泛性的知识。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应懂得会计、审计相关的专业知识、企业经营状况管理、计算机网络知识、国有企业相关行业的流程以及人际关系等。其次,良好的也只素质,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也是必不可少的。现目前的很多审计人员大多数来至于财务人员的转变。对相关的审计知识了解的很少。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审计队伍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现在审计人员的知识、意识都相对淡薄,还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够追上时代的步伐。

(五)内审工作浮于表面

目前的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只满足于审计项目完成了多少、在其间发现了多少的问题、有多少审计类型以及提出了多少建议等,实际上都只是一些走落场的游戏,并没有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考察核实。

二、改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让国企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权威性

在目前的国有企业体制下,审计部门领导在企业内部占有的地位高低,往往决定了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权威性的强弱。所以,在设置审计机构的时候,可以采取上级的内部审计部门直接管理下级审计机构,并让其与企业背部的管理权脱钩。上级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直接负责下级发挥监督职能的审计业务,发挥评价、咨询、服务职能的业务工作向本级单位经营管理层负责。这样做,才能够在监督同级部门时,保证内部审计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同时,审计资源在这种垂直的管理模式下,也能够得到有效的调配。

(二)建立问责制度,完善工作标准

很多审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不负责,容易犯一些审计的错误,如审计的漏洞、线索的遗失以及出现严重违纪的现象,亦或是没能按照审计工作的责任制度履行相关规定,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必须实行问题责任制度,以保证审计工作的高质量运行。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制度,设立奖惩机制,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三)好的国有企业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1、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国有企业需要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以提高其职业道德和政策水平,对国家的财经法纪和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做到牢牢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内部的财务和经营管理做到客观的公平、工作,也才能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有效科学依据。

2、强化业务知识

作为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掌握会计、审计、法律、金融、管理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3、更新观念

现在是科技发展的高峰期,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其周期也越来越短,因此对审计人员得学习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更新其知识,才能提高整个团队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

(四)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与发展趋向

在保证传统财务审计质量并改进各项会计管理基础的前提下,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将审计的工作逐步转移到内部制度的调控以及审计经济效益的范畴上来,为企业的宏观的管理而服务。为了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将内部审计的只能转不从单一的监督转变成监督、管理以及服务于一体的新型模式。实行内部审计的最根本目的在于改善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以提高其经济效益为目标。所以,国企的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趋向内部调控以及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效益做出最正确的评价,提出对企业有利的建设性意见,为了企业的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将财务收支、经济责任以及预警等审计方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诚信意识。此外,内部的审计方法需改成事前、事中审计。如何的控制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质量,才是企业必须解决的重要环节之一。所以,内部的审计工作必须要将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审计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五)高度重视审计结果,严格执行审计决定

作为领导,应重视审计决定,不能姑息,应当定时、定期的开展审计会议,在会上通报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联合各部门建议和情况,落实具体的改进措施。将审计工作透明化,不定时的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披露,也让企业内部的审计可以被多家企业单位借鉴。针对审计中,个别情况严重的单位,要给予审计部门一定的处罚权力。

第4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也加入WTO和各种区域经济体以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这些举措在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更多的风险。企业为积极应对这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定将会在企业的发展中更加重视对公司治理、风险控制、战略管理、法律保护等领域的建设,内部审计也将随之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相比较私营企业或者大型的上市公司,有着诸多优势,如融资优势、技术支持优势等。因此,推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领跑者的重任自然也落到了国有企业的身上,其内部审计工作将会在我国内审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同时也体现着内部审计的总体发展趋势(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9)。

二、提高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建议

(一)提高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独立性

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3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中指出“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接受组织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领导和监督”。并明确说明,有管理权限的董事会或者类似的机构包括:董事会、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和非盈利组织的理事会,最高管理层则是总经理或与总经理级别相当的人员。西方国家较多的是利用建立审计委员会机制:审计委员会一般是由企业的董事会进行选举成立的并成为董事会的分会之一,由董事会来进行管理,这就保证了企业的内审机构不受企业其他任何一个职能部门的管理或制约,能够保证进行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此外,通过对我国沪市上市公司2010年报中相关信息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内部控制监督主体的沪市756家公司中,有755家公司明确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王玉兰、简燕林,2012)。可见,审计委员会的模式在我国可以适用,并且将逐渐成为主流态势。对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建立审计委员会模式,国家可以给予一些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让企业自发主动进行内部审计委员会的建设。

(二)积极发展增值型内部审计

作为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之一,TurnbullRepor(t特恩布尔报告)指出,之前认为的企业内部审计师的工作内容是对企业会计财务部门的监督和复核的这种看法已经无法满足现在企业和经济大环境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内部审计师将更多地集中精力于“确证和建议”,这一建议的提出也赋予企业内部审计更加丰富和有价的内涵,并在当时成为促进推动英国内部审计进步发展的积极力量,也为内部审计师的职业定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TurnbullReport的这一建议也正好和IIA提出发展增值型审计的想法相契合。让内部审计师关注在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日常经营,这也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现在提倡的将外部审计以风险为导向的这一概念引入到内部审计中,即发展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企业审计部门在制定审计计划是要将其与公司的风险管理策略相联系,内部审计师要认真切实分析企业当前所面临的种种风险,并以此为导向,从而使内部审计的计划以及工作可以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相协调。对于我国国有企业而言,也应积极提倡增值型审计的理念,界定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内容,不能限于企业财务收支的审计,还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做到让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自主、自由地参与组织的战略规划、经营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的工作职责与内容来实现内部审计自身价值的增值,并逐步扩大内部审计的范围,让内部审计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实施全程监督与控制,应当扩展到事中、事前,提出针对企业情况的预防措施,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提高企业在经营中的效率,增加国有企业的价值,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培养

探讨西方内部审计的发展可以看出,西方国家非常注重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建立与完善也常常是不遗余力。据统计,西方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人数一般都是能大到公司员工总数的有5%之多,除却在人数上可以看出内部审计工作展开的规模大之外,人力资源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是也相当谨慎,十分看重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并将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管理人才的后备军来进行培养。有抽样调查显示美国500强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每年都要接受较长时间的集中培训,都要完成40小时的后续教育(秦荣生,2009)。可见,西方国家对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很高,同时也十分注重对其的培养。因此,针对我们国家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借鉴西方国家的培养方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让其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能做到精神上的独立,从而在企业中营造一种良好的内部审计的职业环境和氛围;二是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内部审计人员时,注重其专业素质,同时通过切实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薪资待遇和其在企业中的地位,做到将内部审计领域的优秀人才吸引到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中,壮大企业内部审计的力量和专业水平;三是制定详细具体的培训考核机制,定期对内部审计机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与后续教育,并且不仅仅限于财会、审计知识,还应有相应的法律知识、计算机知识和风险控制等,让其知识储备可以得到及时的更新和补充,并进行相关的考核,采取考核通过可提高待遇等措施激励内部审计人员,从而保证并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四)创建注重内部审计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笔精神财富,它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中所形成和创造出的,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理念或者文化传统,它也影响着公司制度、员工的日常行为及心理等,因此也可以说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套非正式的规则,相比较硬性要求,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软性、柔和的内部控制的方式(隋敏,王竹泉,2010)。企业通过企业文化这一途径将企业的基本理念、发展要求潜移默化地传输给企业员工,从而能形成企业上下一致的企业文化。而以这种途径,远比开会说教传输的方式更有效,员工将企业文化牢记于心,并对其产生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可以在工作中激发更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创建内部审计的企业文化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不容小觑:通过建设强调内部审计的企业文化,用以人为本的形式来宣传,并且不仅仅限于文本、口号,而是要深入到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从而更有利于促进企业员工的合作度与信任感,进一步挖掘和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潜力和能量。

作者:楚楚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光阳.2010: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N].福建工程学院学报,第5期:484-488

[2]李方全,辛岩,杨明.2011: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问题与浅析[J].商业经济,第20期:96-97

[3]马俊红.2010:对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第9期:109-110

[4]秦荣生.2009:从国际视角看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J].当代财经,第10期:110-115

[5]孙合珍.2008:国内外内部审计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经济视角(下),第1期:64-67

[6]隋敏,王竹泉.2010:控制结构+企业文化:内部控制要素新二元论[J].会计研究,第3期:28-35+96

[7]王兵,张丽琴.2015,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研究[N].南京审计学院学报,第1期:76-84

[8]王兵,刘力云,张立民.2013:中国内部审计近3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J].会计研究,第10期:83-88+97

第5篇

南楠(1990.03-),女,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研究。

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国有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内部审计可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益,并提供合理化管理意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评价监督、预测咨询的作用,有助于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体系和对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收集、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例,探讨了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应用情况,提出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的实际应用中存在重视不足、独立性较低、审计技术落后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独立性

引言

国有企业在进行公司改制的过程中,为了更好更快的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也引入了内部审计制度,而内部审计制度也是现代企业中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在近20年的发展中取得的长足的进步但其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与一定的风险,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企业更应该注重如何降低审计风险。

国有企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有些国有企业不断地出现的现象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玷污了国有企业的形象,这时就体现出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减少在工作中的风险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国有企业中如何展现内部审计的优势,如何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如何让内部审计成为国有企业增加效益提高效率更值得探究。因此,本文将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原因分析,具有一定的意义。

1、内部审计的相关理论

1.1 内部审计的概念

201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把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个旨在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运作效率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确认咨询活动,在评价和改善风险的治理、控制过程中运用有条理、全面的方法,协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它与企业内部其他的部门如生产、销售、管理部门一样,都是为企业服务的,只是在工作中职责不同,企业目标的完成是靠企业内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完成的。

1.2 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

相关审计风险的定义大体上包括三种:

①国际审计准则第六号文件《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审计师面对具有重大错报信息的财务报表时,发表不正确的审计意见所产生的风险。

②《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四十七号提出,审计师无意的对含有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发表合适修改意见所面临的风险。

③《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十七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第十七条指出,当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重大缺失时,审计师未能发现或出具了错误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审计风险受到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的影响,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进行审计前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在审计财务报表中处于独立的地位,又可以划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审计当中存在一定的错报,那么该错报可能性是重大的,审计师的工作是为了将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而实施审计后没有发现错报的风险。《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的工作标准2013年修订版指出,内部审计应当对风险管理进行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的不足进行改善并提出合理化意见。

1.1.3 内部审计风险的特征

客观性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特征,运用抽样的方法,根据部分样本的特点来推测出整个总体的特点,但在抽样中,样本与总体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一种很难消除的误差,因此,根据样本推测总体总会形成一定的差异,根据现实情况的复杂性,人员素质层次不齐,导致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只能认识、控制和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但不可能消除已存在的风险。

审计工作只能依赖于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评判,无法获得准确的数字,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潜藏于审计的整个过程当中,在审计中,即使内部审计人员出现了判断上的失误,但只要没有给企业造成损失而被追究责任时,审计风险只是潜在的风险。

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是很严重的,但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对于控制审计风险的无为控制,审计人员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和减少风险,审计人员意识到了审计风险存在可控制性,审计风险就被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目前,检查风险是可控的,控制风险、固有风险是内部审计无法控制的。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二十多年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推行与发展,我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的发展还不均衡,进展速度也显得十分缓慢。中国的内部审计有别于西方国家的,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源于公司风险管理的需要,但我国被看作成政府审计的延续。近几年,内部审计部门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内部审计的日常工作中,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

2.1 对内部审计重视较低

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态度重视与否,与企业领导层的重视程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前,国有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够多。首先,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设力度得不能得到企业领导的充分支持,有些单位将审计部门置于财务部门之中。部分企业将财务部门的会计岗设为内部审计岗,有的国有企业甚至没有内部审计机构。其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在进行日常的审计工作时,难以避免的接触到审计部门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就需要企业领导对内审工作的支持,相反领导抱着得过且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只是走个过程,内部审计部门也没有对企业提供良好的建议,没有起到作用。

2.2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夯实的业务基础和具备足够的工作经验是每个审计人员的要达成的目标,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企业的规模来进行设置,并调配与之相当的审计人员人数。但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与企业的规模往往不成比例,很多国有企业没有专属的内部审计人员,当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往往是调配其他部门岗位的人员进行内部审计。一些企业虽然配备了具有经验的内部审计人员,但大多数是从会计岗位调转,一个是单一的人员构成,另一个是单一的知识储备,使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出具的报告也无法给领导据测提供正确可靠的信息。中国海运总公司作为中央企业的领头羊,在国外拥有100多家境外公司,涉及到业务包括海洋物流、船舶修缮、海洋运输等,2008年4月中国海运釜山公司被爆出内部审计人员将3亿多元②的人民币分成100多次进行非法转移,导致了国有企业严重的损失,从中看出,中国海运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管理不当。

2.3 内部审计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仍通过凭借自身的经验来进行手工查账,内部审计人员往往都是进行事后审计,对于事中审计及事后审计却很少涉及。国有企业近些年的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还放在对财务信息的监督、对违反规定进行督促整改的职能,内部审计的工作还停留在财务审计,对风险导向审计而言,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却少之又少对于对于计算机审计软件也运用的较少。现有的审计技术还停滞在防止财务收支发生舞弊和纠错上,仅仅通过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只能了解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而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却很少参与。一项研究表明,国内企业内部审计侧重于财务审计的综合审计占80%左右,而使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仅仅只有3%。风险导向审计,绩效考核审计这些更利于现代企业战略发展的内部审计方法并未在国有企业中广泛的运用。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3.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弱

相对于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弱,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能和权限受到限制。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内部一个监督建议服务的部门,但有些企业没有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有的企业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往往由财务部临时拼凑的,这样就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导致审计风险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内部审计部门在进行工作时,不可避免的与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发生相互的制约,往往会碍于同事关系或领导的压力,限制了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缺乏独立性使企业内部审计很难公平、客观的发表正确的审计意见,进一步不能保证审计质量,无法为企业领导管理层提供准确的审计意见。内部审计能否降低风险,依赖于企业的领导管理层能否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较高的独立性。

3.2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企业是否良好的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影响着审计风险的大小,如果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者是缺失的,企业的管理必然存在漏洞,这对于审计工作来说是难上加难,审计人员会更加困难的获取审计证据,增加了审计的风险。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内部控制不能适应现有的业务流程,企业往往忽视了业务流程上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缺陷,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不及时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就会导致管理上的漏洞,会加大审计风险。所以要根据企业的每个业务流程的特点,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内部控制与企业的格格业务流程相适应,更好的服务企业。

3.3 内部审计范围大

内部审计初期只是将工作重点发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上,内容相对单一,要求审计人员的素质也不是太高,但随着改革开放,国有企业快速发展,审计工作接触到了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审计的工作广度也不断加大,审计的内容不断扩大,复杂性也不断加强,这就要求企业对于内部审计的投入加大,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实际中,内部审计人员与业务扩展之后展现出来的供需矛盾,容易增加审计风险。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会计核算也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就容易致使会计工作上的失误,再加之企业内部控制的缺失,一些错误的会计核算信息也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势必会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4、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对策

4.1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依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企业的领导领导管理层要具有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发展。根据国际上内部审计成功的经验,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内部审计是保证企业良好运营发展的一支强心剂。只有做到充分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经费和岗位人手,才能让内部审计有效的实现其职能。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还要从自己做起,做好本职工作,得到了企业领导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减轻了内部审计的限制和工作压力,才能降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发挥为企业保驾护航的作用。

4.2 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生命,只有保持内部审计职能的独立性,让审计人员行使审计责任,工作才能顺利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不仅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保持独立性,还要求对审计人员保持独立性。首先应该把内部审计机构从企业的其他部门中独立出来,以保证内部审计在工作时不受到其他部门的干扰;其次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应在企业中有较深资历与威望的,能够使审计工作顺利的进行,保持独立性才能给企业的领导层出具有价值的审计意见。因此,国有企业必须调配专门的审计工作人员,并严格执行定期轮岗制度,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职能和权限,才能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公正客观。

4.3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提高企业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可以有效的降低人员素质落后所导致的审计风险。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不仅要选择掌握对于财会、审计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有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所涉猎,全球化的今天,审计人员还应当了解计算机操作、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技能,让这样的人才加入到内部审计的工作中去,将优化部门人员结构,逐步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整体素质;其次还可以与外部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业务交流,引进先进的审计方法,发散思维,改变常规审计思路;积极提倡内部审计人员参加专业的资格考试,如CPA,ACCA,CCIA等,若通过了其中几门可以予以相应的奖励,增强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参加资格考试的方法,可以提高专业理论和内部审计专业人员的素质;企业应该对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实行定期的培训考核方法,学习专业理论、提高审计技能,对国家新出台的会计、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深入贯彻的理解,深入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为企业提供建议。

4.4 内部审计委托外包

有些国有企业规模较小,甚至没有自己的审计部,这时就可以将内部审计的任务交给社会审计(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的一个独立机构,但是很难避免会与企业内部各部门间有所联系,这就导致了一定的局限性,将内部审计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符合了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要求,外部审计人员与企业内部没有利益上的联系,审计人员可以更加公平客观的工作,通过这样起草的审计报告才更加公平公正。而且在进行审计期间,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与社会审计人员进行业务上的交流,可以更加完善今后审计的工作。事务所的审计人员长期从事专业的审计工作,经验丰富,能够深入的发现并分析问题,事半功倍,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并提高了审计的质量。

结论

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在企业制度的引进,使国有企业逐步与国际接轨,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风险也在扩大,这时就体现了内部审计自身的价值,引入内部审计机构对降低企业中存在的风险是很有效果的。

本文主要对内部审计制度在国有企业的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了其中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有些是由审计部门对审计人员的要求高造成的,有些是由审计内容的广泛性所引起的,还有的是受到审计的外部环境的影响,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建议,希望能够解决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中存在的风险问题。总之,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企业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势在必行。相信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能良好的为企业服务。(作者单位:延边大学)

参考文献:

[1]祝令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3年18期:88-89

[2]张春雷.浅析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15期:236-241

[3]许文利.浅谈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J].当代经济.2013年01期:18-19

[4]辛岩.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问题与浅析[J].商业经济.2011年20期:96-97

[5]邓铁淳.提高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2年02期:51-52

[6]杜娜.中国印刷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

第6篇

(一)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不规范国有企业内部由于某些内部控制的基本制度的残缺或者执行不够,影响会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国有企业内部的一些基本的制度包括稽核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清查制度等,在现实的工作中由于执行力度不够,造成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不强,造成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违规违法现象,造成企业的会计核算缺少有效的会计信息,缺少真实的国有企业经营数据,会计核算的处理结果对企业的真实经验状况不能够有效的反映,使得会计监督形同虚设。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不合理、不规范、不科学的问题造成许多违法违纪的现象发生。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由于缺乏健全的内控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不科学,内控缺乏执行力,造成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制度的不健全,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和资金的严重浪费。

(二)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审计监督形同虚设、流于形式,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加强。国有企业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加强对国有企业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检查。审计人员对国有企业的财政资金管理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财政部门对国有企业的财政资金审计监督不够充分。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控制制度的建设,不能够开展广泛的、全面的以内部控制为核心的审计监督,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发挥。

二、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对内部控制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为了切实提高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认识的提高,进一步强化审计工作对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中的地位,必须通过建立高素质审计队伍,改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将企业的内部控制纳入国有企业审计的常规范围当中,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开展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审计。明确国有企业各部门的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加强对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并与其绩效考核和年终奖挂钩,促进企业和部门管理者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通过强化审计,促进国有企业领导者提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上应该坚持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的原则,通过划分各个部门管理者和使用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责任和义务,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落实到部门与个人,通过明确责任范围来强化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只有制度化地规范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才能有效地开展此项工作,才能有助于企业提高内部控制意识,更好地管理国有企业。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外部审计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有助于促进一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应该重视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机构建设情况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进行审计,对企业相关领导和部门责任人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结合企业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的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长效机制和管理制度。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责任人的权限进行划分,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综合监督和协调。尤其是重视企业重大固定资产的采购,加强对固定资产招标、采购、付款、入账、结算等环节的审计工作,有效把好内部控制的关口,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安全、完整,促进国有资产保证增值,完善国有资产的核算和填写报表流程,完善办理国有资产的财务手续,对国有资产进行科学的计提折旧,完善组织和参与清查盘点国有资产的工作,确保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完善,促进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抓住内部控制审计的关键点与企业的流动资产管理不同,企业的固定资产的采购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包括采购、验收、支付、使用、维护、处置等多环节。因此,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关键点的审计,能够有效的提高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效率。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包括对企业的国有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对企业国有资产实物数量的审计,对企业国有资产的增减的审计、对国有资产的折旧的审计,以及对在建工程的审计。加强对内部控制关键点的审计,能够明确企业内部控制的岗位责任,强化内部控制各环节的责任心和专业性。能够防止企业国有资产的流失,防止内部控制出现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的现象,保证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开展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但是由于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的缺乏,导致审计的高投入和低产出,审计成本却不断攀升。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不仅需要熟悉审计业务的专业审计人才,还需要国有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高素质审计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塑造专业技能过硬的审计人员队伍,是国有企业防范与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保障。企业一定要不断的对于审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应对复杂审计环境的能力。另外,企业要逐步引入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的复合型审计人才,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效率,将审计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三、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控管理 内部审计

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使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得以提升,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信息,所以企业内控管理对国有企业而言极具导向性。若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松弛,就会扭曲管理者向会计提供的信息,为企业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此外,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机制的优化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得以提高的关键,现阶段,我国很多国有企业盈利能力都比较弱,而且不够重视企业内控管理,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造成严重影响。

一、国有企业内控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障碍与问题

现阶段,多数国有企业都已逐渐重视对内控管理机制进行优化与完善,然而,依旧存在很多不利于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完善的政策性、体制性及企业自身导致的障碍。优化与完善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对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加强以及实现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国有企业内控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障碍与问题。

对国有企业内控管理产生影响的障碍与问题主要有:人事制度障碍、企业内部人障碍、体制障碍以及企业发展障碍等。首先,目前有的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形式都是层层,企业层级人决定着企业管理决策,然而,如果出现私人利益顶替企业利益的现象,就会造成企业内控管理机制失效。所以,国有企业多层行政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内控管理机制的优化造成阻碍;其次,由于国有企业职员与管理层无法满足自身利益,也会阻碍内控管理机制的完善与优化,进而形成优化国有企业内控管理的内部人障碍;再次,人事、资产及财务管理的脱节也是对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完善与优化造成阻碍的关键性因素,在调配与选拔企业管理者的过程中,并未从企业长远利益考虑,只关注企业短期业绩,导致很多不良信息与经济漏洞未能及时发现,企业内控管理也由于不到位的人事管理而出现搁浅与阻滞现象;第四,国有企业在经营至一定水平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纵深发展,通常都会考虑发展企业多元化。然而,很多企业并未实行经营决策与战略决策相分离,一般都是运用企业分权掌控机制,导致企业总部丧失内部资源配置与制定企业战略的决策权,国有企业母子公司合理掌控模式的缺乏就逐渐成为影响企业内控管理机制优化与完善的主要瓶颈。

二、完善与优化国有企业内控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机制

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机制的优化与完善,一定要以国有企业经济活动为优化重心,同时根据企业经济活动各环节,依照国有企业所属系统与运行体系制定一套纵横联系并具有严密性的方法与程序,保证国有企业各环节与职能部门能够均衡、协调及分工一致,做到自动检查与监督企业内控管理,纠正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保证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可以根据企业政策、方针及计划正常运行,以此使企业经济效益得以提高。

(二)建立健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机制

要想构建现代化国有企业体系,就一定要对企业组织进行积极规划,尤其是企业财管组织,这是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机制得以优化的关键环节之一。第一,国有企业要想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全体职员与各部门一定要做到密切配合,进一步增强企业财务管理流程,对企业财务流程管理进行规范,保证企业财务流程执行力的提升,追究企业在执行财务流程过程中导致重大损失的责任。第二,国有企业一定要对具有特殊性质的工作人员业务行为进行有效监控,避免出现企业财务管理漏洞,加强防范出现账外账及假账等违规行为。最后,一定要严格根据国有企业相关规定,对财务授权审核机制予以严格执行,同时审核国有企业授权范围,对其操作流程加以规范,避免企业授权失效情况的发生。

(三)建立国有企业有力内部审计机制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制的构建,对企业实行监测与控制程序是有效进行国有企业内控管理的重心。国有企业一定要对内部审计制度予以严格落实,有机结合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审计机制。通常国有企业从四个方面对内部审计机制进行构建,即效益审计、财务审计、流程审计以及管理审计。第一,国有企业一定要根据相关法规,合规审计企业会计工作流程、报表等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第二,企业必须建立相关管理审计机制,并根据国有企业管理章程来审计企业内部流程与管理者责任,像,审计企业人员离任职、审计工程竣工、审计项目评估等;第三,国有企业需要建立效益审计机制,详细审核企业经营业绩,对企业财务自检管理与调控有效性、专项资金监管与重大项目投资到位与否、预算分配合理性以及企业资源浪费与损失与否进行分析,以此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提升。最后,企业一定要对业务流程中的重心进行严格把控,并依照企业业务性质来审核流程控制点。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机制的优化与完善是一项繁琐而长期的过程,要想实现国有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就一定要将企业内控管理机制的构建视为企业管理的重心。由此可见,国有企业一定要不断加强企业内控管理机制的优化,创新管理方法,对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机制予以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国有企业监事会地位与职能

从监事会特性出发,主要存在三个特点:

第一,权威性。监事会代表出资人可监督企业增值保值情况;

第二,专职性。监事会成员属于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的专职人员;

第三,独立性。企业与监事会成员无直接经济关系。立足于监事会只能职能角度,主要以财务监督为导向,监督财务活动与经营管理行为,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具体来讲,监事会可检查企业法律法规执行状况,监督企业财务运行,对财务会计报告真实性进行验证,分析企业资产运营以及资产保值增值等状况情况,评价经营管理业绩,予以奖惩与任免建议。积极发挥监事会作用,对企业财务进行监督,可及时有效地反映与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二、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现状

1.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错位

国有企业财务监督应坚持内部与外部协作监督原则,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错位现象。具体而言,国有企业侧重于外部监督,忽视内部监督。在财务监督机制上,也存在诸多问题,监督体制的实施标准存在争论,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会计法规定,二是企业自身情况。此外,财务总监设置也存在矛盾,参考标准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二是会计师条例。

2.产权约束机制有待健全

诸多国有企业自身制度有待完善,未重视经营者财务与所有者财务间的差异,致使所有者与经营者间存在责任不明等问题。同时,产权缺乏约束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权关系模糊,二是权责失衡;三是管理不当。由此可知,在财务监督管理过程中,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监督不到位,企业经营者管理不当。

3.监督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诸多国有企业强调政企分开,对企业经营者缺乏必要监督,企业责权利不明确,致使财务监督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存在以权谋私以及在职消费等现象,不利于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诸多监事会成员专业技能与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在监督与检查过程中往往不遵守相关法律条规,监督不到位,导致国有企业诸多财务信息缺乏真实性,无法对国有企业的发展决策作出合理性评价与监督,不明确国有企业实际发展状况,致使国有企业发展受阻。

三、强化国有企业监事会财务监督职能的策略

强化国有企业监事会财务监督职能,必须要对管理环境与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监控,尤其是国有企业内控的有效监督,同时要做好国有企业内部环境、控制活动、投资风险、信息沟通与内部监督等诸要素评估工作,对国有企业内控机制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从而尽可能地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保证国有企业财务报告与相关信息的真实性以及经营管理的合法性,进而实现国有企业发展战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增强风险预防能力,实现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规范信息传递流程

要想对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监督,必须要重视财务原始与基础资料。具体而言,要将企业向监事会报备的信息应纳入信息传递工作流程中,监事会要不断完善企业信息获取工作规范,及时名列企业提供的重要信息,并将其进行分解,报送各职能部门。同时,要积极应用财务系统与OA系统,明确监事会成员权限,及时获悉财务会计信息、资金流向、收文发文与领导审批建议。

2.完善财务监督检查工作

在财务监督检查过程中,监事会必须要做到四点:一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遵循企业标准。监事会要积极利用国务院相关法律以及公司法赋予监督职能来强化监督。此外,要依据企业会计制度、财政税收政策以及会计核算方法,做好检查工作;二是规范监督作业行为。明确监督目标、内容、方法、程序、评价与报告方式,遵循相关程序与规定进行,完善监督检查方案;三是积极获取监事会监督资料。事先拟定文件,由监督企业填写,企业报送资料时要加盖公章,确保资料真实;四是分析与评价检查结果,并积极总结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完善监督检查报告。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强化财务监督制度建设。健全财务总监制,逐渐由稽察特派员制过渡为监事会制。

第二,强化市场监督制度设计。整顿并重组中小事务所,加强事务所的权威性与独立性。设立中介机构监督委员会,开展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健全证券市场,规范企业并购,避免经理人员损害股东利益,积极发挥外部监控作用。此外,健全经理人才市场,构建经理人才中心。

第三,完善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制度设计。明确董事会成员的决策权,积极维护中小投资者权益。与此同时,强化监事会的独立性,其成员可由职工代表、专家学者以及地方人大代表或当地人大代表组成,国有企业要抽取一部分营业收入作为监事会成员活动经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要要强化考核,确保监事会的独立性,增强内部审计效率,优化国有企业内控制度。

3.强化国有企业内部沟通

监事会要强化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可借助企业有关部门力量进行财务专项检查,基于优化监督资源下,完善沟通机制。首先,要强化与企业财务负责人的交流,及时获取汇报材料,了解财务状况。其次,强化与内审的沟通,参考内部审计成果。再者,强化与纪检监察的交流,及时获悉监察情况。另外,要强化与子企业监事会的沟通,构建上下监事会工作信息渠道,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强化企业财务决算审核、审计与巡视工作协同

首先,要强化财务决算审核协同,于决策批复前进行监督检查,将发现的有关会计管理、核算等方面的问题报送国资委,积极发挥监事会在国有企业财务决算审核以及批复工作中的作用。其次,加强审计协同,协助国资委进行财务抽查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充分掌握国有企业发展情况,最大限度地提高监事会的监督效率。再者,做好巡视工作协同,将巡视监督与监事会监督进行有机结合,完善人员组成方式以及合力监督机制,强化社会审计协同,借助社会审计成果,对企业运行状况进行监督。

5.提升监督成果利用实效

积极完善报告形式以及报送程序,及时报告企业状况,揭示国有企业存在的风险与隐患。同时,将报告送至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工作实际需要,积极拓展监督成果利用范围。此外,完善报告分类摘编形式,拓宽阅读范围,向监督部门进行通报,反映有关信息。

6.提升监事会成员综合素质

重视监事会成员选拔,对其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操守与人品德修养进行考核。具体来讲,在工作中,要强化监事会成员管理,构建监事会学习体系,促使其掌握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与专业技能。与此同时,要加强思想教育指导,树立职业观念,创新监管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第9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的国有企业既包括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也包括各地方政府管理的国有企业。我国的国有企业兼具营利性和公益性两个特征[1],它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同时也是一个承担社会稳定、吸纳就业等非经济职能的政治组织。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在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方面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和全面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是保障我国经济实力、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的发展与加强财务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建立健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对大力发展好国有企业来说尤为重要,通过策略改善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增强我国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保证我国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当今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国有企业产权模糊,国有资产运营效率低下。产权包含着对给定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在1978年-1987年这一阶段,国家对国有企业财务的监管,主要是由财政部门代表行使的;在1988年-2002年这一阶段,我国初步实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相分离;在2003年至今这一阶段,国有企业由国资委来全面履行出资人职责。由于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特殊性,使得名义上由国家所有的企业控制权实际上为政府官员所决定,所有者代表的政府官员不能有效的实施控制权与监督权,经营者因企业控制权模糊而积极性不高,造成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问题,使得国有资产运营效率低下,不涉及任何企业法人产权关系的承包经营,使得政企难以彻底分开,不可能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2]。

2.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机制不健全。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主要来自于政府监督、社会监督以及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制已形成规范,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一定问题[3]。一是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监督不足,缺少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重大财务决策的有效监督,监事会参与国有企业内部重大财务决策会议全过程,但监事会成员没有投票权,不能起到应有的财务监督作用;二是社会监督缺乏,除上市国有企业外,大部分非上市国有企业的相关经营和财务信息并不对外公开,作为其终极股东的全体人民不能了解这些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直接导致社会监督的缺乏,易于滋生腐败[4];三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高层个人经济状况不够公开透明,公款消费没有明确的规定,造成国企业的资金流向少数高层人员的畸形消费中;四是国有企业监管主体不明确,国有企业承担着经济责任以及社会责任,国资委作为国有企业的监管主体,如果不能明确国有企业以社会目标为主还是以经济目标为主将阻碍国有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国有企业资金管理散乱。一是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不够完善,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状况和国家的风险程度,某些国有企业腐败之势猖獗,国有企业所有者擅自挪用转移资金、基金,侵吞国有资产,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流失[5];二是国有企业在筹资、投资方面缺少有效的约束机制,某些企业缺少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投资失误多,损失严重,使得企业资金入不敷出;三是股权过度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直接导致中小股东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二、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明晰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产权包含着对给定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产权的客体是人们进行劳动创造的结果,并能为产权主体带来经济利益。“产权清晰”就可以保障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是人们进行交易、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合理界定产权,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建立有效、强制的问责机制以提升公司的良好管理及决策程序,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维护所有者的权益,保证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设立专门的机构或者制定专门的部门来履行出资人职能,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所有权拥有者行使监督的权利,使国家的所有权权利与其他的一些经济社会管理权利分离开来。

2.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建立健全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机制在现代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相当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加以完善:一是明确国有企业财务监管目标,只有明确了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管目标,才能更好地指导国有企业的监管工作,国有企业财务监管的根本目标是能建立反映市场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的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机制,并且此财务监督机制要能够适应并促进现代企业制度,使监督机构有效履行其监督职责;二是优化内部财务监督制度,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权力、利益、职责,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管理模式,分离国有企业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结构,通过审计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所存在的问题;三是加强社会财务监督,公开国有企业的相关经营和财务信息以及国有企业经营管理高层个人经济状况,建立完善的公款消费制度,防止滋生腐败。

3.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激励约束制度。建立对经营者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可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利用有效激励手段,激发经营者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及主动性,防止经营者与所有者利益的背离。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对经营者和管理团队激励约束相容的机制,保证经营决策与企业长期发展利益相一致。实行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薪酬体系,建立合适的反馈机制。

4.增强国有企业风险管理。风险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过程而经常发生的现实和客观现象,企业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与不可回避性。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一是根据对突发事件的评估合理购买保险,购买保险,可以将此类风险进行转移,不致给生产经营造成重大影响;二是分散投资,通过多样化的投资组合或币种组合,转移不确定性因素给企业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三是加强企业内部财务风险防范,防止挪用资金、转移资产和篡改票据等违法行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5.优化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结构。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除了依靠经营之外,还需要良好的资金管理结构。良好的资金管理结构能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可以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的利润。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包括企业筹资、投资、资金运营及收益分配。首先,制定详细的投资计划书,编制项目建议书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了解了产品或服务市场的需求,确定资金的合理需要量,杜绝盲目投资,减少错误投资的损失。其次,有效合理的管理动态资金,包括存货的管理、应收账款的管理以及现金管理,通过测算资金收支、产销环节和物资供需的综合平衡,使资金的使用达到最优化。

三、结束语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陈旧的国有企业企业财务管理有诸多的弊端,对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明晰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另外,还要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激励约束制度,增强国有企业风险管理,优化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结构。

参考文献:

[1]黄速建,余菁.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J].中国工业经济,2006,2(215):68-76.

[2]罗仲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方法论和策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9,1(250):5-17.

[3]赵清.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研究[D].博士论文,2013.

[4]赵佳佳.国有企业财务监管问题研究-分类监管模式初探[D].硕士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