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资金保障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27 15:04:23

导语:在资金保障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资金保障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决策分析

一、引言

事业单位是为了促进社会公益,由国家机关及其他组织机构利用国有资源举办的,从事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活动的服务组织。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其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自收自支”、“财政补贴”、“全额拨款”,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自筹自支、差供、全供。无论事业单位属于哪种类型,长期以来资金管理工作都是其重点关注的内容,在事业单位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来,我国法律法规建设进行了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自身改革工作也在不断推进,2011年3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指出,到2020年,要建立好“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努力实现“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益服务制度体系,同时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作为其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制度不尽完善,监督乏力

就目前情况而言,多数事业单位都缺乏健全与完善的内部管控制度,例如内部会计制度等,这就不能保障单位以及部门间资金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运行,相关工作人员有可能会懈怠,不能真正尽心尽职地完成任务,监督机构也有待进一步构建。具体而言,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1.内部管理人员的监督意识与管理意识不尽到位,他们对事业单位开展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不足,对管理制度与监督制度的理解不够充分,风险意识较为薄弱。

2.相关人员忽视了内部管理及监督的职责,部分事业单位已经建立起资金管理与监督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执行力度不足,对待已经出现的问题,存在视而不见的现象,形式化主义较为严重,没有真正发挥出管理与监督机制的实际作用。

(二)事业单位的资产成本管理工作不到位

部分事业单位对待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尽到位,规范性较差,资金去向不清晰,使用较为随意,对各活动耗费资金的成本管理不当,造成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出现较大偏差,这不但导致了资金使用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资金管理程序的正常运行带来阻碍。有些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与存量等缺乏相关记录,可能产生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固定资产的日常借用、出租,以及维护工作都不够规范,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减值与流失。

(三)事业单位的资金预算管理工作有待提高

资金预算管理就是经由预算编制,强化对资金的使用与管控工作,从而不断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防范随意性开支,进而保障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质量。就事业单位目前情况而言,存在下述几方面的问题:

1.预算编制的实用性有待提升。单位资金预算编制的精细度不够,财务部门与一线单位缺乏沟通与交流,实际需求与预算计划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影响到预算计划执行。

2.预算编制的目的不够明确。部分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编制不是为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而是想要向上级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从而保证本单位的资金使用不会出现断粮的现象,这就导致了预算编制虚高。

3.预算计划的执行不够严格。部分事业单位只是将预算看成例行任务,缺乏对预算计划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在实际工作当中出现随意修改计划的现象,影响执行进度,导致预算工作流于形式。

(四)资金收支管理的规范性不强

1.收入管理工作不到位。在实践工作中,事业单位存在着不合理收入项目增加、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部分单位在上级划拨的专项资金中,不按时拨付到位或采取截留,增加自身收入,导致相关建设工作受到影响。

2.支出管理工作不完善。部分单位缺少必要的市场调研,投资较为盲目,导致超预算支出;甚至有领导者利用自身职务的便利,混淆个人支出与单位支出,公款私用,不利于单位资金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财务人员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财务人员的素质与水平对资金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造成直接影响,部分单位的财务人员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更新,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同时,领导层也应该积极加强自己对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保障单位资金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强化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决策分析

(一)完善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制度,强化监督管理

内部制度是事业单位开展资金管理工作的基础与前提,只有以制度作保障,才能确保资金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尽可能加大监督力度,具体而言,可以考虑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

1.事业单位应该健全与完善好自身的财务资金管控制度,并以我国现有的法律规章制度为基础,与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结合。

2.对事业单位各部门以及员工间的权力与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做到合理分工、合理规划,明晰责任界限,将责任落实到人,使员工能够真正各司其职。同时还要加强部门间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保障单位内部的协调与配合。

3.强化监督管理,加大监督力度,事业单位应该了解与掌握自身资金的主要流向,知道购置的设备有哪些,这都依靠于监督机构的监管职能,从而防范资金随意使用、流向不明等现象的发生。

第2篇

【关键词】房地产,工程管理,关键点

引言

房地产是房产和地产的总称,房地产具有位置的固定性、位置优劣差异性、使用的耐久性、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效用的多层次性、兼有投资和消费的双重性及房地产的保值、增值性七大特性。房地产开发分四个阶段进行:决策阶段――前期阶段――施工阶段――竣工使用阶段。这四个阶段构成了建设工程管理的全过程。下图1反映了不同阶段对项目工程成本的影响。

图1 不同建设阶段影响项目成本的程度表示图

一、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重要性的分析

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工作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重要工作之一,其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房地产开发工程全局协调与质量监督等工作的科学开展,对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资金控制与管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加强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保障工程建设施工的顺利进行、保障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障工程施工质量、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认识到开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现代房地产开发管理理念进行工程开发的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工作的关键点

2.1 加强项目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的好坏及工程配置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或租售,是开发商树立品牌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开发企业的声誉与长期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一个项目的工程质量就是工程项目的生命,并且工程质量一旦出现就会很难修复, 并且严重影响工期,增加投资成本。这就要求项目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质量的预控,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项目的工程质量的管理:

(1)做好设计优化工作,确保设计合理、准确。认真审核图纸,看是否出现差错,是否符合开发企业产品定位要求等。设计出现差错或不合理直接带来工程中的质量问题,所以要严把设计质量关,充分做好设计的优化工作。

(2)确保施工单位资质和施工人员的素质。选择有相应资质的和信誉好的施工单位很重要,这对工程质量起到很大的影响。另外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素质同样需要慎重选择,从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到施工操作人员的素质都要认真考察和选择,这些都直接关乎到工程的质量。

(3)对施工方案、方法和工艺及相关的技术措施进行有效控制。

(4)严把材料关, 不合格的工程材料必然带来不合格的工程质量,须严格控制好用到工程中的材料、半成品、构配件、永久性设备及器材等的质量。

(5)控制好施工中用到的机械、设备的质量。

(6)认真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跟踪监控、检验和指导纠错工作。

总之,对质量的控制重点就是要做好防范和预控,就是对可能出现质量问题的各个环节的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当然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应该及早分析原因,及早想出办法解决处理,决不能姑息,小隐患就可能造成大的质量问题。

2.2 加强房地产开发工程的资金控制与管理

完善的资金管理与控制体系是保障房地产开发工程资金控制与管理的关键,其关系到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的合理使用与管理。关系到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资金统筹计划与平衡,关系到企业资金的合理调配。是其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以完善的资金控制与管理体系为基础,严格施工过程的监督与控制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管理效果。通过房地产开发施工过程中协调施工企业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使施工过程人、财、物更加合理,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保障工程施工进度,切实有效的达到资金管理与控制目的。同时房地产开发企业还要加强工程技术人员与财务人员的配合,对工程招标、合同谈判、造价预算、签付进度款到竣工决算、造价分析等多项工作进行控制与管理,以全过程的资金控制与管理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济利益。

2.3 加强项目成本管理

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一是合理控制工程洽商, 二是严格审查承包商的索赔要求, 三是做好材料的加工定货。由开发企业引起的变更主是设计变更、 施工条件变更、进度计划变更和工程项目变更。控制变更的关键在开发商,应建立工程签证管理制度,明确工程、预算等有关部门、有关人员的职权、分工,确保签证的质量,杜绝不实及虚假签证的发生。为了确保工程签证的客观、准确, 首先强调办理工程签证的及时性。其次,对签证的描述要求客观、准确,要求隐蔽签证要以图纸为依据,标明被隐蔽部位、项目和工艺、质量完成情况,如果被隐蔽部位的工程量在图纸上不确定,还要求标明几何尺寸,并附上简图。施工图以外的现场签证,必须写明时间、地点、事由、几何尺寸或原始数据及照片资料等,不能笼统地签注工程量和工程造价。签证发生后应根据合同规定及时处理,审核应严格执行国家定额及有关规定,经办人员不得随意变通。要加强预见性, 尽量减少签证发生。房地产开发是个大投入、大产出的生产活动,资金对每个开发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充分的管理好开发的成本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开发成本包括了以下几方面:(1)土地费用;(2)前期工程费;(3)建筑安装工程费;(4)基础设施费;(5)公共配套设施费;(6)开发间接费;(7)财务费用。

其管理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策划、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二)发包、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而项目成本管理控制的重点在于设计阶段。从国内外相关统计数据来看,影响项目投资最大的阶段是占开发项目建设周期1/4的技术设计结束前的工作阶段: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为75%-95%,在技术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为35%-75%,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为 5%-35%,可见成本管理的关键在施工以前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 很多房地产企业将重点放在第二个阶段,固然有其重要意义, 但却有所偏颇,这就是要求项目成本管理要重视方案的选择和做好投资的估算。

2.4 加强项目进度管理

工程项目的进度对开发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如何做好项目的进度管理自然就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对进度的管理应该从项目之初就开始着手。

首先要做好项目设计前的准备工作:(1)确定工期总目标;(2)编制项目总进度计划;(3)编制准备阶段详细工作计划并控制该计划的执行;(4).施工现场条件调研和分析。

紧接下来要做好设计阶段进度管理工作:(1)编制设计阶段工作进度计划并控制执行;(2)编制详细的出土计划,并控制执行。

最后要做好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1)编制施工总进度计划并控制其执行;(2)编制施工详细阶段性计划并控制其执行。

做好这些工作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影响项目进度的因素很多,所以要充分考虑到各影响因素对各环节任务完成的影响。详细的列出各环节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并事先做好规划,提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消除,解决各个存在的影响因素以保证各环节计划的有效实施。

2.5 要加强综合协调管理

针对现代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中标企业分包情况,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管理部门必须注重综合协调工作的开展,以施工单位、分包企业监理单位以及自身管理工作的衔接与处理为管理重点开展工程项目的协调工作,保障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顺利施工。由于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多单位问的协调对工程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以及施工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得房地产开发工程综合协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部门必须针对施工工期等因素同施工过程的各方进行协调,以此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

2.6 提升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的综合水平

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工作需要企业项目经理与项目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具有较高的协调能力、综合能力以及资金管理、建筑工程专业技术等相关能力。其需要房地产开发企业以较高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为基础开展甲方管理工作,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障工程施工质爱。针对现代房地产施工过程中中标企业分包的情况,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以自身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强化对施工过程的管理。

同时注重工程开发前的规划与设计,以此提高房地产商品的综合市场竞争力,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具有针对房地产开发过程各方面工作内容涉猎的知识基础与经验,以此为基础开展工程管理工作,有效保障项目开发的经济效益,促进房地产开发工程施工质鬣的提高。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需求,其项目管理工作应从全局把握出发.以明确的职责权限、较高的综合协调能力以及对合同的管理保障房地产开发工程顺利进行。

三、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房地产开发工程的管理工作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其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针对这样的情况,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认识到开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开发管理中认识到关键点,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障工程施工质量、提高开发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以此为基础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l】周金鹏.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J].建筑工程管理,2009,11.

【2】李利群.关于现代住宅建筑开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分析[J].建筑工程资讯,2009,11.

第3篇

本文认为,住房保障的资金困难,要以民生优先为指导,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敢于突破。

一、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的六个方面

住房保障由政府承担,资金也由政府解决。这是没有疑问的。在此前提下,政府运用社会资源来缓解资金困难,这是政府责任的延续。政府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以重要性和可能性排序,有六项。

第一,发行住房特别国债。国债信用极高,融资成本最低,对降低住房保障成本、相对减少资金量有很大帮助。国债历来由中央政府发行并使用,现在住房保障成为头号民生问题,值得为此大胆突破。中央政府可根据全国住房保障资金需要量的一定比例(如20%~30%)代表地方发行住房保障长期(10年)特别国债(或放宽地方债的发行),无记名流通,并给予购买者稍高于普通国债的利率优惠,由地方签约使用并还本付息。

第二,鼓励稳健型大基金进入。稳健型大基金如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保险基金等,对安全要求特别高,这同住房保障有政府信用的特点完全契合。稳健型大基金也追求回报,但是,安全要求优先,只要安排适度回报,相信有直接或间接(购买国债等)进入的可能。而且,稳健型大基金的管理都由政府,对于支持住房保障的必要性和获利稳健性两者之间的平衡,会有理性的思考。当然,不能把稳健型大基金看成政府的钱柜,不能硬性规定数量比例(如现在对住房公积金那样)。以稳健型大基金的巨大总量,所融资金占住房保障资金总量的10%~20%是可能的。对稳健型大基金进入住房保障,也要有鼓励政策,使之获得较为正常的回报。

第三,开启住房保障运行企业债的方便之门。企业债发行成本会高于国债,但可以弥补商业银行贷款不足,也是理想的资金来源。现在的障碍是,发行限制条件过多,这是出于防范一般企业债券风险而规定的。面对以地方政府为信用的住房保障运行实体,传统的限制必须放松。企业债的发行数量,以地方住房保障资金量的5%~10%为宜。

期望上述国债、稳健型大基金和企业债,能解决50%以上的住房保障资金,成为住房保障最强大的资金后盾。

第四,推动商业银行贷款继续进入。商业银行贷款成本比较高、获得也不易,但是,商业贷款仍然是目前中国主要的资金来源,必须继续重视。以全国每年7、8万亿元的贷款增量,提供10%~15%大约1万亿元贷款,约占住房保障资金量的1/3应该没有问题,主要用于经济适用房建设。为鼓励商业贷款顺利进入住房保障,要修改原来针对商业性房地产贷款的限制,降低对于住房保障的土地贷款、工程贷款的门槛。

第五,开放募捐和发行彩票,设立住房保障特别基金。募捐主要对象为改革开放30年来的得益者,能否成功呢?我们要相信他们身上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彩票的主要对象应为普通民众。将获得的这两项资金,设立住房保障特别基金,主要用于解决最低收入者的廉租房制度。

第六,打开REITs等金融。保障住房项目运行结果一般为负盈利,独立上市不可能。政府可以用盈利项目与之稳定组合,使之上市,获得成本较为低廉的资金。对于社会资金进入REITs的收益,政府同样要有优惠政策。

二、政府甘挑重担,承担最后责任

以上运用社会资金的六个方面,除了募捐、彩票和公募得来的资金以外,大都是债权融资,需要偿还。实际上政府还要投入住房保障实体企业设立的资本金,还需要准备保障性住房资产长期沉淀(主要是公共租赁房)和连续稳定运行的资金。住房保障实体企业设立所需要的资本金,起步数量不会很大,政府投入应该没有大的困难。在调动了社会资源以后,可能解决大部分流动资金,但运行的最后结果有亏本的可能。毫无疑问,这应该由政府托底,由财政承担亏本的最后结果。

第4篇

【关键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现阶段,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瞬息万变,不断深化国有资产体制改革,实现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成为目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要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深化改革,首先要对其采购行为进行规范,其次要加强并贯彻落实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从而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资产使用价值。本文就政府采购制度和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政府采购和内部控制概述

政府采购是指社会团体组织、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为了满足公共服务的需要,确保在依法范围内,利用财政性资金对其服务、工程以及货物进行采购的行为。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行为。

内部控制指的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了严格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利用,并且保障资产的信息资料的真实性,保障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进而在单位内部施行的控制、评价、规划、约束以及自我调整的一系列措施、手续、方法的总称。

二、政府采购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脱节的原因

1.资产管理体制职权不清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体制是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最终确定的“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使用和占用”的三级组织形式而建立的。由于该体制并没有划分具体的资产管理职责,也没有对管理的具体责任和权利进行明确,导致了一些地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是财政部门,而一些地区却是国资部门,由于每个地区的管理部门没有统一,因此其管理方式也就各不相同。

2.法律建设与资产管理制度滞后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Y产管理的主要依据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等级的实施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办法》。但是由于这些规章制度的权威性不高、法律层次较低,甚至有一些部门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着互相矛盾的情况,这是致使政府采购和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相脱节的主要原因。

三、政府采购与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

1.政府采购的重要性

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营时,资金支出的最大项目就是政府采购。所以在其发展过程中,确保国有资产的稳定和安全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受损,并最大限度的促使国有资产的升值。因此,一定要严格的执行资产管理制度,对于国有资产一定要有详细的记录,对国有资产效益的保障才是最重要的。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时,把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进行合理的结合,并且使得国有资产一直能够保持合理运用,这不仅可以使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变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还能从根本上改良,杜绝不正之风的现象。

2.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的有效实行符合了我国时代进步的总需求。为了保证国家的快速发展,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运用中一定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人们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依赖与信任。这就要求国家要切实的完善其资产管理制度,保障国家财产的稳定与安全,并从根本上保障人们的根本利益。在新时期想要行政事业单位从自身发展,一定要保障内部控制的合理实行。面对如今国内外的局势变化,想要长远发展就要务必加强我国新型的社会和政府的建设,并要求单位自身要提升其监管力度,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这方面,才能使得单位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四、政府采购与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控制的策略

想要不断完善部控制体系,我们必须不断的加强内部控制的力度,才能把国有资产的利用率最大化的实现。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一定要:(1)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内控制度执行。各单位领导高度重视,认真履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责任,切实开展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党风廉政建设风险防控工作。认真执行“三重一大”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及会签制度。重点关注经费预算、资金收支、政府采购、固定资产、建设项目及合同管理等业务层面的经济业务风险。实行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及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措施,业务经办、审核及审批职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建设项目及合同控制等内控措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有序运行;(2)切实开展检查,强化内控制度监督。认真开展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才能保障内部控制制度得到严格、规范运行,并达到合理保证经济活动合法法规、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升公共服务的效果和效率。进而确保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监督,切实防范内部控制运行风险。

2.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政府采购的策略

对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加强预算控制,必须要使工作人员对于政府采购预算进行深入了解,行政事业单位也要建立一些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相关制度,并在制订预算、实施采购的行为时严格遵守;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以便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员工都能够准确把握采购预算的流程、内容及其重要性,确保国有资产增值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而实现采购预算方案选择的最优化。

面对目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也变得极其繁琐和复杂,因此在其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要不断提高对资产管理的力度和效果,才能有效地对国家资产的流失进行控制,使国有财产保持安全性与完整性,从而提高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工伤保险制度;工伤事故;重要性

前言:我国一直致力于切实解决农民、工人等基层人民的生活,工作等问题,为建立一个平等幸福的大国而努力。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层人群生活、工作的难题,但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最棘手的就是用工单位发生工伤事故,不仅发生率高,而且工伤后相应的康复、保障等工作也都严重的不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是因为从事相关体力劳动、工程建设工作的大多都是工人或临时用工,文化水平不高,对工伤保险的认识以及对自身的合理权益的维护等方面都存在各种各样的欠缺,同时我国相应的工伤保险制度的不够完善、不够科学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本研究将针对目前工伤事故的发生频率和从事相关体力劳动、工程建设的工作人员对工伤保险的认识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并简单总结工伤保险的特征,在探讨工伤保险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为工伤保险制度的改进提供有效的参考。

1目前工伤事故发生及工伤保险适用程度

1.1工伤事故发生频率高

在不断提高安全施工的标准,并专门设立相关部门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的同时,工伤事故的发生频率却高居不下。探其根本,这需要从用工单位和作业人员两方面来阐述。用工单位的人员缩减、急赶工期以及施工建设过程减少成本支出是造成安全隐患的一方面原因,而从事相关作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自我保险意识低,实际工作操作不科学、工作经验不足和长时间从事高难度、大体力工作也是导致工伤事故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1.2工人对工伤保险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

工人对工伤保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是因为从事相关体力劳动、工程建设的作业人员大多是工人或临时用工或农民工,文化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低,这严重阻碍了他们对工伤保险的各种益处的理解,也给工伤保险的宣传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另一方面临时用工和农民工身份的边缘性,既没有被充分纳入工伤保障体系,也被排除在农村保障体系之外,而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还不够完善,这种种原因严重影响了工伤保险发挥实际的用处和工人对工伤保险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从事体力劳动、工程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流动性大,而工伤保险制度该方面的不完善也严重阻碍了用人单位投保以及工伤保险发挥实际作用。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不论是在确定受保人还是在实际赔偿补助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足,如缺乏职业康复方面的合理规定,在实际补偿时各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别待遇,补偿测算基数不透明,而规定的一次性补偿制度也与工伤家属需求存在差异,这些在影响工伤保险的实际应用的同时也是工人充分认识工伤保险的重要性的巨大阻挠。

1.3工伤保险对未参保工人的权益没有保障

部分用人单位的临时用工没有参保工伤保险,用人单位与工伤职工之间就工伤赔偿问题存在纠纷,工伤保险机构不能给出未参保人员在各种待遇执行过程中的指导和参考意见,特别是医疗待遇的执行不够透明,使用人单位与工伤职工之间存在的纠纷不能及时解决,大部分问题通过劳动仲裁和人民法院进行解决。

2工伤保险的实际特征和益处

2.1工伤保险的具体含义及特征

工伤保险,顾名思义,即对工伤事故的工人和用人单位提供法律和资金帮助。从工伤保险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的,我们不难发现它主要的实际特征。通过对工伤保险的实际应用及相关的制度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工伤保险以下几方面的特征。最主要的特征是无过失补偿,这个特征避免了之前用人单位推脱无过失不负责等事情的发生。其次则是是工伤保险的强制性、非盈利性以及个人不缴费,这些一方面增加了用人单位对工伤事故的责任但降低了用人单位实际赔偿成本,一方面也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全面而强有力的保障。

2.2工伤保险实际应用时带来的便捷

如果工伤保险能够实现充分利用,那么它给工人、用人单位以及社会所带来的便捷则是不可想象的。由于工伤事故发生概率较高多是那些大量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和临时用工,一旦他们在工作时受伤,而工伤保险则能很好解决这问题,一方面工伤保险的存在可作为相关的有效证据,一方面也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除了降低受伤工人的诉讼成本,工伤保险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伤风险成本,这对用人单位和工人都存在明显的帮助,既分担了雇主对工伤事故的责任,也为受伤的工人提供了更充分,更持久的保障。工伤保险在实际应用时带来最大的帮助莫过于有效降低了社会成本,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工伤保险的运作主要通过政府组织机构成立和相关商业保险企业具体运行,降低了用人单位和工人的工伤成本,推动了相关保险行业的发展,也使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成熟。

结语 通过以上对我国工伤事故发生频率、我国从事体力劳动、工程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对工伤保险的认识水平以及工伤保险的实际利用率等各种情况的总结,我们可以充分意识到工伤保险的必要性。同时在对工伤保险的特征以及所带来的各种便捷分析过程中,我们也能深刻体会到工伤保险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迫切的需要迫切的完善和改进。所以在我们认清现状后更要不断改进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不足,并结合其他国家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制定出适宜、科学的改进措施,从而使工伤保险发挥更充分的作用,为我国从事各项工作的人员的幸福生活和我国强国的建设工作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建立社会保障资金多渠道筹措机制摆上重要议程

健全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条件,是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关键之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实施“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面对不断加快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保障资金多渠道筹措机制,以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际行动。按照党的十六大“多渠道筹措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的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切实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多管齐下健全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和工伤、生育等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努力构筑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孤寡老人集中供养、贫困家庭子女助学等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让全省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二、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根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发〔〕8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0〕42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开支,努力增加社会保障投入,明显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每年增幅不低于当地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比例,逐步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0%,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达到更高比例。

(一)按照社会保障属地管理、地方政府负总责的原则,对属于地方事权,按政策规定必须由本级政府安排的,各地政府要足额列入财政预算,不留应该由地方承担支出项目的缺口,并根据财力增长状况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对省政府要求按比例配套的地方,各地政府要按规定比例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不能虚列预算或列而不支。

(二)各级政府预算超收的财力,除保证法定支出外,重点用于补充社会保障支出。

(三)各级政府集中统筹的预算外资金,除省里有特别规定外,可以按统筹总额一定比例划转,用于充实社会保障资金。

(四)省级社会保障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安排,将与各地政府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情况、财政困难程度、社会保障工作绩效相挂钩,重点加大对山区、海岛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显著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三、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努力增强社会保险基金自求平衡能力

(一)进一步落实地税部门征收社会保险费的主体职责,完善征缴管理办法。各地要尽快实现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由地税部门统一征收,有条件的地方应试行统一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五费合征”办法。要制定明确的社会保险费征收计划,同时加强执行情况考核,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超额完成计划的给予奖励。强化社会保险执法监督检查,建立运转顺畅,规范高效的申报、稽核、征收、清缴和结算机制。

(二)夯实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基本养老保险费单位缴纳部分可试行以单位工资总额为基数,向地税部门申报缴纳或由地税部门核定征收;职工个人缴纳部分可试行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实际参保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为基数,核定后由地税部门征收。

(三)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基金收缴率。各级劳动保障、地税、财政等部门要建立协作机制,共同研究本地区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加大社会保险费清欠力度,对拒缴、瞒报少缴的要依法处理;对欠缴社会保险费的,要通过媒体曝光等措施予以追缴,做到应收尽收。

四、积极开辟稳定、多元的筹资渠道,不断充实社会保障资金

在增加财政预算安排、抓好“扩面征缴”的同时,要不断开拓新的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渠道,努力做到社保投入多渠道、资金来源多元化,切实增强社会保障资金支付能力。从年起,各地在保证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前提下,努力做实当年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逐步消化养老保险历史隐性债务。

(一)从收缴入库的国有资产收益中,提取不少于30%的比例用于充实社会保障资金。

(二)从按规定征收的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总额中,提取不少于5%的比例用于充实社会保障资金。

(三)企业破产清算时,按第一清算顺序从其破产财产中提留职工(含离退休人员)视同缴费年限期间的社会保险费。

(四)对历年的社会保险基金结余,除按规定留足支付和必要的周转金外,应及时转为定期存款或购买国债。省有关部门要积极稳妥地探索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机制和途径。

五、规范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安全稳健运作

(一)各项社会保障资金要统一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截留、挤占、挪用。

(二)健全社会保障行政监督,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筹措、管理和使用的审计检查,对、和贪污、扣压社会保障资金等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第7篇

除了这些数字,更让人关注的是棚改释放出来的一系列新信号。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系列的信号启示我们,一直是中央和地方难啃骨头的棚改工作,或将面临新的挑战,也需要新的思维。

新一轮棚改或将迎来新的征途!

多重信号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密集出台了推动棚改的一系列政策。国务院总理也在多个场合强调棚改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尝试解读这些信号。

首先是人。因为棚改涉及到利益环节太多,在很多地方推进起来不是很容易。因此,让真正懂棚改的人来推动,无疑事半功倍。

最近颇让人关注的是原辽宁省省长、省政府党组书记陈政高就任新一任住建部部长,由他主推的棚改“辽宁模式”至今在业内评价很高。“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辽宁模式”是解决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的常规套路。

另外,棚改面临最大问题是资金难题。当时辽宁的融资经验是“九个一块”,即“政府补贴一块、政策减免一块、企业筹集一块、个人集资一块、市场运作一块、银行贷款一块、社会捐助一块、单位帮助一块、工程节省一块”。

于是有观察人士认为,陈政高在住建部主要关注的还是棚户区改造工作。虽然这种判断比较片面,但是从其上任后的密集调研来看,也确实关注了许多棚改类议题。

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辽宁模式”取得了成功,但经验是不是适合在其他省份推广?另外,陈政高这一段密集调研,恐怕不仅仅是专注于棚改,也是试图解决国人长期关注的房价问题。

其次是资金。按照文章开头提及的棚改数字,所需要的资金量将是万亿级的。仅仅依靠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资金显然不足。那么,如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将是关键。在保障棚改质量的同时,还需要让社会资本有利可图,这就需要地方政府设计出可行的方案。

另外,一直被视为棚改最大“输血”机构的国家开发银行,近日也成立了住宅金融事业部,改变了过去成立住宅政策银行的初步想法。最近,国开行与很多地方政府达成了棚改资金合作。

第三是思维。过去的棚改,可能被赋予改善民生的使命比较多,而在其他方面有所弱化。上一届政府主推的是保障房建设,而在新一届政府中,诸多文件显示,棚户区改造项目已经成为保障性住房体系的一部分。这使得保障性住房的推进过程中更有整体性和节奏感。

一箭多雕

业内专家认为,接下来的大规模棚改与此前的棚改会有显著不同。以前的棚改更多采用市场化方法进行改造,和宏观经济增长方式结合并不紧密,还是一种局部思维。而如今的棚改不仅体现在民生,更被纳入经济增长一揽子计划中。

一方面,棚改先天赋予的民生使命,不容丢失。改善棚户区居民的生活条件,这是棚改的根本目的。笔者曾经采访过棚户区居民,确实居住条件非常简陋,有的几代人都住在这里。大部分经济非常拮据,如果政府部门不来主推,让他们凭借自身改善居住条件,非常困难。

另一方面,兼顾民生,这与棚改的促进宏观经济增长的思维并不矛盾。特别是在当前宏观经济下滑,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棚改所带来的经济拉动效应不容小视。

2013年6月26日,在国务院常务会上,国务院总理再次强调棚户区改造的重要性,要求调整优化投资安排,压缩一般性投资,集中资金重点用在棚户区改造这个“刀刃”上。

专家认为,把钱用在棚户区改造的“刀刃”上,可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接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引导、带动信贷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同时,改造棚户区,将有助于解决当前经济包括房地产市场面临的困局。

相比而言,棚户区改造可以避免经适房和公租房的不足,同时既能够让政府出钱出力,又能够挖掘中低收入者部分购买能力。按照市场化经营方式交给市场,棚户区改造在整个住房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可能比原来想象的要大得多。

框架渐明

在棚改的新阶段,一些常规的政策将会面临调整,新的政策框架日渐清晰,不搞“一刀切”将成为其主要特征。

据政策分析人士认为,结合陈政高最近的几次调研可以看出一些新的政策动向。其中一个重要思路在于,在未来的棚改过程中,政府回购的比重可能会加大。做出这一调整的原因在于,当前不少地方的普通住宅供应过剩。在此情况下,如果继续以新建的方式实施棚户区改造,可能会加重过剩局面,不利于市场供需关系的调整。

政府部门对现有住房进行回购,然后再向符合保障条件的群体实施分配,将可能成为未来棚改的重要操作路径。

另一项重要的思路在于,针对不同类型的棚户区,采取不同的改造和安置方式。我国棚户区改造分为林区、矿区、垦区的改造,以及旧城改造。其中,旧城改造因蕴含着一定的利润空间,容易引发社会资本的参与。相比之下,前者则将面临不小的资金难题,这也决定了棚改的资金筹集方式,将会有重要的差别。

此外,安置方式也有明显不同。据悉,旧城改造的安置方式以就地安置为主;因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活配套不足、居住条件恶劣等,不少旧矿区、林区居民更愿意搬迁至城区,则采用异地安置。

这两项重要差别决定了不同类型的棚户区改造,将有着完全不同的资金筹集和安置方式。

现实难题

棚改工作从推广之初,就面临诸多难题,而这些难题,在新的形势下,显得愈发突出。

比如项目开发。从2008-2013年,住建部已开工建设的4000多万套保障性住房中,有1500余万套是来自棚户区改造项目。然而这1500余万套保障房,仍不够安置所有居住在棚户区的老百姓。全国仍有1400多万户棚户需要进行改造,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独立工矿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和三线企业较集中的城市。

市场人士认为,以前的棚户区可以更多地采用市场化方法进行改造,因为其所在地段的商业开发价值较高,发展机会较多。当前,遗留下来的棚户区多数条件较差,商业开发价值不高。这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比如资金难题。对于棚改来说,这是永远也绕不开的话题。

首先政府部门已经在做多种主动尝试。不管是从财政、税收、土地上都给予了优先保障。6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研究部署加快棚户区改造,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

一是增加财政投入。今后五年要加大中央安排补助资金的支持力度,地方各级政府也要相应增加资金投入。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棚户区改造的信贷支持。符合规定的企业可发行专项用于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企业债券或中期票据。三是对企业用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支出,准予在所得税前扣除。扩大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的税收优惠政策范围。四是落实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通过投资参股、委托代建等形式参与棚户区改造。五是加大供地支持,将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用地纳入当地土地供应计划优先安排。六是完善安置补偿政策,实行实物安置和货币补偿相结合,由居民自愿选择。

其次从长远来看,解决资金问题,还需要发挥社会资本的参与活力和动力,

第8篇

关键词:会计内部控制 桥梁施工企业 主要内容 问题 强化措施

一、桥梁施工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作用

会计内部控制对企业的正常运营而言十分重要,而作为资金需求量与流动性都很大的桥梁施工企业而言更是如此,科学合理的开展施工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不仅能够合理配置资金,而且也可提升施工效率。总体而言,会计内部控制的突出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执行会计内部控制是我国相关制度的必然要求

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一响是我国会计主管部门所关注的焦点,相关规章制度也频繁更新,目的在于强化对企业会计行为的监管力度,从而提升会计信息的披露真实性,提升资金的运用效率。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准则,并且会计核算标准也趋于合理化,尤其是新《会计法》的实施,这些举措都预示着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二)执行会计内部控制能够保障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长期以来,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问题困扰着市场经济的运行,严重扰乱了市场运营的秩序。通过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则可以对这种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从而及时发现会计信息不实之处,并能够立刻改正,最终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

(三)执行会计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所面对的风险

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来源,会计工作的科学合理性则可以减少财务风险俄出现。会计内部控制作为极为严格的手段对会计工作进行着规范,确保财务风险能够在出现之时就得以控制。而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内部控制也是整体企业风险防范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二、桥梁施工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其涉及到的具体工作也很多,而任何一个方面的疏忽都可以导致会计内部控制工作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力,对企业的帮助也并不很大。一般而言,桥梁施工企业做好会计内部控制工作需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务必将工作人员的权力与责任进行界定

作为桥梁施工企业而言,其所涉及的工程往往很大,参与人员也众多,因此合理对施工人员,尤其是财务人员进行明确权力与责任的划分显得极为必要,而这也是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前提。事实上,会计内部控制业务往往有着多个流程,涉及到很多人员,因此需排除不同环节的兼职情况。

(二)对会计内部控制活动的流程进行明确的界定

会计内部控制是一项繁琐的事物,涉及到包括投资的评估、资产的评估与处理、资金的配置等多个方面,而这些实务的科学进行的前提则是规范的操作流程。因此,决策者应在保证内部控制部门独立性的同时,也应制定一系列的操作流程,以保障活动的有规可循。

(三)完善各种评估制度以及保证对相关会计资料进行复审

制度是所有活动开展的前提,桥梁施工企业有其自身的施工特点,因此结合自身特征,制定一系列符合自身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措施对工作顺利开展十分重要。另外,作为企业内部工作之一,内部控制工作也需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与评估,接受审计部门的审核与复审,以及时发现问题。

三、桥梁施工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所面对的问题

目前我国桥梁施工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并不完善,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影响了会计内控工作的效力发挥,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完善。一般而言,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于如下一些方面:

(一)施工企业对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目前在理论界,会计内控工作得到了学者们的强烈重视,强调其重要作用,但在实践当中,不少企业仍未能认识到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不少企业认为这项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需要配备不少专业人才,但所带来的效益却并不明显,因此放弃对这项工作的过多关注。也有的企业尽管已经构建相关的执行措施,但却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得以执行。

(二)施工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对于桥梁施工企业而言,工程建设相关专业人员是企业所主要追求的人才,而对于其他服务类人才的重视程度则不够。另外,现代施工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所需要的会计人员也需是综合性的,而目前多数的会计工作者往往仅限于对自身本学科专业知识的了解,而对具有工程特征的专业了解不多,这使得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与施工项目的联系不够合理。

(三)施工企业的预算控制不够合理

在目前的桥梁施工企业中,预算制度往往已被较好的建立,但作为涉及资金款项巨大的工程项目而言,对预算的控制力度往往不够。而预算控制作为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构成,其不足也直接影响了会计内控的质量。事实上,尽管有的企业建立了预算控制模式,但却与工程的实际情况存在衔接问题,预算控制仍不科学。

四、强化桥梁施工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措施

面对上述不足,桥梁施工企业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修正。具体而言,可从一下几点入手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进行强化:

(一)应将会计内部控制的理念融入到施工企业的日常经营当中

这一举措要求施工企业从员工培训入手,从根本上加强员工对会计内控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在工作当中做好与会计部门的配合,为企业会计内控塑造一个优良的执行环境。

(二)完善相关施工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制度保障是会计内部控制的工作开展的依据,它主要包括着如下几个方面:会计核算层面的制度;会计岗位的职责划分;企业资产的清查制度;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

(三)提升会计内部控制人员的素质

这种素质的提升要一改过去单一层次的培训,而需保障会计内部控制人员能够具备多个学科的知识储备,从而保障桥梁施工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能够以自身特征为基础进行开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字: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工作力度不够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以城乡分割为主要特征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并未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双轨运行。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一直把重点放在城市,城镇企事业单位中的就业人员享受着相对较为完善、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服务;而将农村放在次要位置,甚至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斥在外,从而导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严重落后于城镇。从农村基层政府来看,由于基层政府组织承担发展和管理双重任务,上级考核的主要标准又主要集中在GDP等经济发展指标上,因此造成基层政府的主要精力投向发展经济而忽略农村社会保障建设,致使农村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水平明显偏低。目前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以外,各级政府对农民的保障对象大多仅限于五保户、低保户、重点优抚人员及家庭。

2、保障面窄,保障水平低

现已建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对农村居民生活起到了一定保障作用,但目前开展的几种保障方式存在着保障面窄、保障水平低的问题,相当部分农村居民得不到救助和保障。如根据国务院的决定,从1991年开始实施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2003年底,全国8亿农村人口只有5428万人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98万农民领取养老金。这种保险在推广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首先是保富不保贫。目前推行的礼会养老保险计划实质上是一种储蓄养老式的保障计划,大多数人、特别是老年人交不起费,也很难从中受益。这些已参保的农民中,乡镇企业职工占了很大比例,此外,主要是乡、村两级的干部。其次是覆盖面小,90%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口没有被包括在内。三是保障水平低,在大多数地方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农民的投保档次一般都很低,领取的养老金数额较小,单靠养老金难以维持正常生活。在青州市1654名按月领取养老金的人员中,最高每月领取600元,最低10元。若再考虑管理费增加、银行利率下调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农民领到的养老金会更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覆盖面较大,但保障能力有限,现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实际上是“保小病”为主,这种定位形成了一个尴尬境地: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强调减少目前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但实际上新型合作医疗因报销率低,对这种现象的减少却没有起到多少作用。能够享受大病救助的家庭很少,并且救助也有限。由于农民收入低,医疗保障能力有限,因此造成很多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在这一比率已占全部贫困农民的33.4%。

3、资金筹措困难

农村社会保障要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切实发挥保障作用,需要保障资金的大幅度提高。目前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所投入的资金主要来自三个渠道,即农民个人、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但各方面投入均不足。从农民个人来看,目前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不高,2012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7019元人民币,这一收入水平根本不可能负担较高水平的保障费用,单靠农民自身,保障能力确实不足。从政府财政投入看,各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支持力度不够。自分税制以来,近些年多数县乡财政紧张,有的地方财政只是吃饭财政,有限的财力更多要用于经济发展,在农村保障投入上能省则省。从中央财政来看,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用作社会保障的比例与其它支出相比是较低的。目前,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我国只有10%左右。其实这10%的投入也是绝大部分给了城镇职工,中央财政对农村的社会保障投入只对部分项目、部分地区有所支持。从目前农村开展的几种保障看,政府财政支持与城市保障相比力度小,有的没有投入,如农村养老保险;有的有小部分投入,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青州市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筹集看,当年共筹集资金17907万元,其中农民个人支付3497万元,各级政府补贴14410万元。这些主要渠道筹资乏力,其他募集资金渠道拓展不够,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建设的积极性。

4、农村居民自我保障意识薄弱

千百年来,我国农民一直沿袭着“土地和家庭保障”模式,农民的生、老、病、死完全依赖于自身及家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风险也在不断提高,土地保障并不能承担农民抵御生活风险的全部重担,土地提供生活保障的可靠性在持续下降。同时,依靠子女提供养老保障的传统做法,在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以来子女数量较少的条件下,这种保障已不现实。因此,在农村地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已是当务之急。但农村居民的保障观念当前并未发生根本转变,几千年来形成的“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对新型的各种社会保障认识不够,参保意识差,有的甚至认为动员参保是乱收费,结果是无经济能力的无法参保,有经济能力的不积极参保,造成参保人员少,缩小了保障面。很多地方政府在新型合作医疗推广之初遇到很大阻力,每年人均10元保费基本上每家都能负担,但很多人不愿加入,需要基层干部多次动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推广十年来,农民的医疗保险意识提高很快,参保率不断上升。但仅有这一保障远远不够,其他农村社会保障的开展也有赖农村群众转变原有观念,提高对社会保障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在自己有能力的前提下,为自己现在和将来提供更多的生活保障。

二、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几点思考

为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广,需多方共同努力。

1、进一步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力度

社会保障事业建设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和谐稳定的大局,应当得到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要使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社会的巨大差距,要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力度。

首先政府要提高对农村保障的重视程度,把农村保障建设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指标,使各级政府真正把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作为自己的应尽职责。

其次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政府提高重视程度的很重要的体现就是增加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政府在财政资金投向上应着重体现政府应有职能,并且新增资金应注重解决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欠账问题,加大对农保的投入。

另外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重要性的宣传倡导,提高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认识,动员农民群众自己加大对自身保障的力度,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为此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现在虽已初具规模,但多种保障存在问题,保障力度也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从试点到现在基本普及已有十个年头的时间,推广普及速度很快,很多农村家庭因此受益,但保障力度有限使这一保障形式的初衷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以减少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为宗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要有进一步的配套措施。如合理确定合作医疗费用的补偿即报销比例,既要考虑让群众普遍受益,又要考虑对大病、重病患者的重点补偿;或增加大病合作医疗保险的范围,因大病患病率低,这种合作医疗更能体现互助救济的特点。

当前要坚持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多方努力提高农民加入农村养老保险的比例,逐步提高农村社会化养老的程度。要正确规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和缴纳方式。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应改变过去那种“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的自我储备方式,实行“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适当补助”的新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如东营市出台规定: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从2006年10月起都可以得到政府财政补贴,每个人交500块钱,财政给补贴200元,交1000块钱,按最高标准,财政补贴300元。这样农民将来领取养老金数额大幅提高,提高了农民参保积极性。同时养老保险的管理要制度化、法治化,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部门和管理制度,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虽然对农村特困家庭,起到一定保障作用。但实施过程中没有做到应保尽保,相当部分贫困家庭得不到救济和补助;同时标准偏低,被救助对象生活仍较困难。因此要确定合理的保障标准,既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又能够有效的解决贫困农民生活中的困难。这就要求在建立这项制度时必须充分考虑各地最低生活需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以及保障对象的数量范围。

其次,应严格审定保障对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原则上以全体农村居民为对象,凡生活水平低于最低生活标准的农村居民都应得到保障。

大量失地农民得不到合理的安排,会影响社会的稳定,目前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还会有更多的失地农民出现,要切实改变失地农民“种地无田、工作无岗、社保无份”的弱势状况,既要对失地农民合理补偿,减少农民损失;又要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生存技能。同时还有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给予失地农民以一定的社会保障,政府投入相应比例,农民用土地出让金的一部分加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用土地换取长远的生活保障,应该具备切实可行的基础。

3、多渠道筹措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