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时间:2023-08-27 15:04:26

导语:在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第1篇

关键词:患儿;重症麻疹护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流涕、咳嗽、口腔黏膜斑和皮肤红色斑丘疹等为主要症状和体征,多发于6个月~5岁的儿童[1]。麻疹合并较严重的并发症如重症肺炎、心力衰竭、超高热、中毒性脑病、脑炎、消化道出血等时称为重症麻疹。单纯麻疹预后良好,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01月~2015年01月我院收治重症麻疹患儿5例,男4例,女1例,年龄6~8个月2例,3~5岁2例,8~10岁1例;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传染病学》第6版麻疹的诊断标准[2];其中,有麻疹疫苗接种史1例,未接种4例。

1.2临床表现与特征 入院时发热、结膜充血、皮疹伴心衰2例,超高热、结膜充血、皮疹伴肺炎1例,超高热、结膜充血、皮疹伴犬吠样咳嗽、声音嘶哑1例,发热、结膜充血、皮疹伴惊厥1例。

1.3治疗与转归 经过积极抗病毒、抗感染、保肝、止咳祛痰等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所有患儿均治愈出院。

2护理体会

2.1环境护理 病房内保持适当的温度、湿度,室温以18℃~20℃为宜,相对湿度50%~60%,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光线应柔和,保持安静可使患儿得到充分的休息。房间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紫外线消毒。对疑似麻疹、麻疹的患儿均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2.2发热护理 麻疹患儿体温可高达40℃以上,但应注意麻疹的特点,在前驱期尤其是出疹期,若体温不超过39℃可不予处理,因为体温太低,不利于麻疹发出。若体温超过39℃,可用降温贴贴于额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禁用酒精擦浴,防止酒精对皮疹的刺激,或可服用小剂量退热剂,使体温维持在38℃为宜[2]。

2.3饮食护理 一般无忌口,以营养丰富、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为主。避免粗糙、粗纤维尖硬食物,忌食辛辣、过咸、过甜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应少量多餐。多饮水,可少量多次饮用白开水,以利毒素的排泄。高热时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2.4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体温、心率、呼吸变化,如出现体温过高或下降后又升高、呼吸困难紫绀,均提示可能出现并发症;出疹期应注意观察出疹顺序、皮疹颜色及分布情况,如出疹过程不顺利,提示可能发生并发症,需报告医生及时处理;观察有无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的表现;观察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的表现;注意观察消化道症状变化(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2.5基础护理 认真做好生活护理(包括皮肤的护理和头发的清洁梳理),注意口腔卫生,婴儿多喂白开水,较大患儿用漱口液漱口。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及鼻痂,保持呼吸道通畅。可用阿昔洛韦眼膏滴眼,防止眼睛继发感染。给患儿修剪指甲,对于轻微的瘙痒,告诉患儿家属可用手轻轻拍打止痒,避免抓挠,难以忍耐的瘙痒可外搽5%碳酸氢钠溶液或炉甘石制剂。衣着应宽松,内衣裤勤换洗;床褥保持清洁、松软、平整、干燥,减少物理性刺激。

2.6心理护理 态度和蔼,语言温柔,娴熟的护理操作,可以使婴幼儿及家长配合,顺利完成各种治疗,可以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摆脱紧张、恐惧心理。

2.7并发症的护理 5例麻疹患儿中都合并有不同的并发症,合并高热惊厥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鼻、咽部分泌物,防止误吸窒息,放置压舌板,防止舌咬伤。合并肺炎、呼吸道感染者,注意喘息、呼吸困难情况,予以雾化吸入,减轻喉头水肿、稀释痰液。经常予患儿扣背及变换,因为扣背及经常变换可以减少肺部淤血及肺不张[3]。出现喉梗阻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术或气管插管[4]。合并心衰时要注意卧床休息,控制静脉补液速度,给予氧气吸入,一般流量为2~4 L/min。若心率>160次/min,可酌情给予西地兰静脉推注。

2.8健康教育 ①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②切断传播途径在流行季节,尽量少去人群众多的公共场所。冬春季节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清新。③保护易感人群对没有抵抗力的人群进行预防注射。④做好家庭隔离麻疹患者如果没有并发症,可在家休息,一旦出现并发症或麻疹症状重者应住院治疗。

3 结果

5例重症麻疹患儿,在治疗和护理密切配合下,效果良好,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4例治愈出院,1例病情好转转儿童医院继续治疗。

4 讨论

麻疹是儿童较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极强,出疹期体温高、病情急、变化快、易并发支气管肺炎、心衰、喉炎等严重并发症。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患者后90%以上发病,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以往约90%发生在6个月~5岁的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小儿,6个月内婴儿可受母体抗体的保护。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末春初为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同时由于患儿年龄小,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病情,因此医护人员一定要加强监护,做好小儿重症麻疹的护理,减少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徐奋奋,蔡一飙,赵凤敏,等.不同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与疫情、免疫相关性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27(4):355-358.

[2]彭文伟.传染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5.

第2篇

关键词 麻疹 病情观察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303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减毒活疫苗普及接种后发病率明显下降,但近年由于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他们多未参加计划免疫,导致局部小流行。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发病年龄以6个月~5岁小儿多见。典型麻疹临床经过可分为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

临床资料

2009年4月~2010年9月收治麻疹患者115例,男61例,女54例;年龄3~8个月6例(5.21%),9个月~1岁15例(13.04%),1~5岁68例(59.13%),5~11岁18例(15.65%),成人8例(6.95%)。115例麻疹患者有32例并发支气管肺炎;27例并发喉炎;20例并发心肌炎;17例并发肝功能损害;39例未出现并发症。

病情观察

皮疹进展的观察:①前驱期:麻疹患者出疹前先有发热,一般3~4天,发热同时伴有上呼吸道症状。科普利克斑在起病2~3天,出现于双侧近第1臼齿颊黏膜上,0.5~1mm大小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一般2~3天内消失。115例患者仅有2例患者无明显发热,麻疹抗体阳性明确诊断。因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多已进入出疹期,只有23例患者有科普利克斑。②出疹期:于发热第3~4天开始出现皮疹。先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3~5天出齐。115例患者出疹时间和出疹程度有所不同。有35例患者出疹较轻,8例成人患者出疹较重,有4例患者出疹不顺利,病情危重。③恢复期:出疹3~5天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色素斑伴脱屑。

并发症及全身情况的观察:①观察患者的神志、体温、呼吸、脉搏或心率的变化。如出现体温过高或下降后又升高、呼吸困难、发绀、躁动不安等,均提示可能出现并发症。麻疹并发症多且重,为及早发现,应密切观察病情。②观察有无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并发症的护理

支气管肺炎的护理:严重肺炎可导致心力衰竭,是麻疹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效地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其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具体措施:①根据患者缺氧程度调节氧流量,并采用加温湿化氧疗,以保持气道湿润;②对痰液黏稠不易咯出者行超声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轻症2~3次/日,重症4~6次/日。雾化后鼓励患者自行咯出痰液,对咯痰无力者及时吸痰,吸痰前后加大吸氧流量,避免吸引时间过长、压力过高。并注意观察分泌物的量、色和黏稠度,以及患儿面色和吸痰前后呼吸音的变化。

喉炎的护理:麻疹过程中可有轻度喉炎,并发细菌感染后可发生严重声音嘶哑、咳嗽、呼吸困难。患儿出现喉炎的时候,护理人员首先应劝慰家属,稳定其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心肌炎的护理:如患者出现心肌炎,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和保护心肌药物,吸氧,并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的节律和频率的变化,同时控制输液总量和滴速,以防循环负荷过重发生心力衰竭。

肝损伤的护理:卧床休息,1周内以平卧位为主,给予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讨 论

麻疹是传染性较强的疾病,及时的隔离治疗、健康教育及悉心护理是该患者痊愈的关键。向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配合治疗。合理的护理对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尤为重要,在临床工作中应强调护理的重要性。

通过对115例麻疹患者的护理,认识到合理的护理对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尤为重要,在临床工作中应强调护理的重要性。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病情观察以及并发症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控制病情进展,有效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另外,在护理的过程中,要做好与患者或患儿家属的沟通。因此护理人员要有耐心,要安抚患者或家属的情绪,缓解患者及家属的恐慌和焦虑的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5-86.

第3篇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原体是麻疹病毒,病毒存在于患者眼、口鼻咽分泌物中,通过咳嗽、谈话、打喷嚏借空气飞沫直接传播,其病毒在阳光和紫外线照射下很快死亡,故在人体外生活力薄弱,对寒冷及干燥耐受力强。麻疹疫苗须低温保存。

麻疹病毒侵入易感儿后出现两次病毒血症,麻疹病毒随飞沫侵入上呼吸道、眼结膜上皮细胞,在其内复制繁殖并通过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形成第1次病毒血症,此后,病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并在其内大量繁殖后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2次病毒血症,引起全身广泛性损害而出现高热、皮疹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诊断要点

过去未患过麻疹,6~18天前有麻疹接触史。曾接受被动免疫的儿童,潜伏期可延至4周,发病年龄多见于6个月~5岁的儿童。

起病时有发热及黏膜卡他症状(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流涕、打喷嚏、咳嗽、声嘶等)。起病2~3天后,于两侧颊部黏膜靠近齿处可见细小隆起的灰白色斑点,周围红晕称为科氏斑,是麻疹早期诊断的可靠依据。

发病3~5天后,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玫瑰色斑丘疹,疹与疹之间为正常皮肤。皮疹常见于耳后、发际、面部,然后蔓延至躯干及四肢。此时高热、卡他症状加重,而最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2~3天疹子出齐,体温渐退一般情况好转,皮疹消退处呈糠麸样脱屑遗留色素沉着,经2~3周消失,无并发症。病儿整个病期10~14天。重型由于病毒攻击力强,病儿机体抵抗力差,常在出疹过程中体温突退,疹未出透而隐退,或持续高热不退,此时应考虑麻疹合并循环衰竭、支气管肺炎、喉炎等病症。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加。

鉴别诊断

麻疹应与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药物疹等相鉴别。

处理及护理

病儿安置:①立即将病儿安放于隔离病室的观察床上,按呼吸道传染病进行隔离,隔离期限为从起病至出疹后第6天,有并发症者延至出疹后第10天。②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但应避免寒风,防止受凉,保护眼睛,避免强光刺激。

对症及并发症处理:⑴高热处理:主要是补充水分,多喂温开水,以促进血液循环,使皮疹发透并可稀释排泄体内毒素。若体温>39.5℃,为防止高热诱发惊厥,可用少量退热药口服,但应防止体温骤降、出汗过多、疹出不畅,必要时,可于头部用温水湿敷,但禁止用乙醇擦浴,以防诱发肺炎、热毒内陷闭疹。⑵烦躁不安者,可给予小量苯巴比妥钠1~2mg/(kg·次),口服或肌内注射。防止大量使用镇静剂后抑制咳嗽、热毒内陷闭疹。⑶出疹期间,病儿体温突然下降,疹未出透而隐退,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血压下降、心音低钝、呼吸困难,为心血管功能不全的表现。主要是严重中毒缺氧,导致末梢循环衰竭,此时,病情严重,应立即给予如下处理:①吸氧;②按医嘱给予50%葡萄糖40ml静脉推注;③给予呼吸兴奋剂可拉明静滴;④增高室内温度,或给予全身保暖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出疹。⑷疹退后体温不退、剧烈咳嗽、面色青紫、呼吸急促、喘憋严重,常系支气管肺炎的表现,为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亦为麻疹死亡的主要原因。立即吸氧,按医嘱给予抗感染、镇静、止咳等对症处理。⑸疹退后病儿声音嘶哑、喉鸣、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为麻疹并发喉炎的表现,应立即加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禁食生冷饮食,以免加重喉头水肿,情况危重引起缺氧发绀者,应配合医生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防喉头水肿发生窒息死亡。

护理措施:①皮肤黏膜护理:保持床单整洁干燥和皮肤清洁,勤剪指甲,防抓伤皮肤继发感染。生理盐水清洗双眼,再滴入抗生素眼液或眼膏(动作轻柔,防眼损伤)。可加维生素A预防干眼病。及时评估透疹情况,如疹透不畅,可用鲜芫荽煎水服用并抹身,需防烫伤,以促进血液循环,使疹出齐、出透,平稳度过出疹期2。②饮食护理:发热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多喂开水及热汤利于排毒、退热、透疹。恢复期应添加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③防止呕吐物或泪水流入外耳道发生中耳炎。及时清除鼻痂,翻身拍背协助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护理,多喂开水,可用生理盐水或复方硼砂溶液含漱。④观察病情变化:麻疹并发症多且重为及早发现,应密切观察病情。

预防感染的传播

隔离患儿:对患儿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延至出疹后10天,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

切断传播途径病室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患儿衣被及玩具曝晒2小时,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医务人员接触患儿后,必须在日光下或流动空气中停留30分钟以上才能接触其他患儿健康易感者,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

保护易感人群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可注射麻疹疫苗,接种后12天血中出现抗体,1个月达高峰,故易感儿接触患者后2天内接种有预防效果,接触后5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6个月注射可减轻症状,有效免疫期1~8周。

第4篇

[关键词] CT增强;心理状态;药物反应;护理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b)-148-01

CT增强检查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由于患者对CT增强检查缺乏了解及检查中使用造影剂,患者可能出现心理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在CT增强检查前后对患者密切观察和护理,有助于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反应,更好地配合检查;避免或及时发现造影剂的不良反应,保证医疗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临床资料

按序选择2006年12月~2007年6月在我院接受CT增强检查的22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163例,女57例,年龄12~72岁,平均年龄(51.2±23.6)岁。

2护理

2.1心理护理

2.1.1 不良的心理、生理反应由于对增强药物的不了解及担心是否有害患者会出现紧张、忧虑的心态,对所患疾病的程度及检查结果的担心会出现恐惧和焦虑的心理。由于心理、情绪的变化患者会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呼吸加快,周围血管收缩等生理反应。

2.1.2心理护理措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热情接待患者,语气温柔、态度认真;安慰鼓励患者,通过家属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社会及家庭生活,进行针对性的疏导和帮助。介绍检查的流程、目的和安全性,让患者了解一些有关辐射的知识,在检查中将为患者做好防护工作,增加患者的信任和安全感,使其情绪稳定,为配合下一步的操作打好基础。

2.2检查前后的观察和护理

2.2.1 检查前的护理告知患者使用药物的目的是更好地显示病灶,有利于明确病变的性质,符合患者想明确诊断的心理,并告知患者做过敏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患者自身安全,使患者在心理和身体上均接受过敏试验和药物注射,消除患者的焦虑和紧张等不良情绪。我院CT增强检查常用碘海醇等碘制剂,用药前需做碘过敏试验,签署《CT增强检查知情同意书》,并告知所用造影剂为非离子型,显影效果好,安全可靠,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并告知本科室医务人员熟知不良反应及具备完善的急救机制和过硬的抢救技术;皮试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并询问患者有何不适,语气轻松自然。

2.2.2 检查时的观察和护理静脉穿刺时动作轻柔、保证高成功率,尽量减少患者的不适,加强护患之间的信任和理解,进一步融洽护患关系。推注药物前,再次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告知患者检查中闭气时的注意事宜,以及推入药物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机体的不适应感,如身体发热属于正常反应,有恶心等轻微反应时做深呼吸,感觉呼吸困难、胸闷心悸、寒战等不适时应及时向医护人员示意,在无不适的情况下,应遵照检查医生指示,予以配合,以便获得最佳检查效果。扫描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精神状态及可能发生的情况,部分患者出现感觉发热的症状,扫描结束后即消失,部分患者出现恶心,欲吐的症状,告知患者深呼吸,在短期内可缓解,不需处理。

2.2.3 检查后的观察和护理检查完毕,引导患者在候诊室休息,同时表扬患者在检查中配合好,消除患者对检查过程和结果的担忧,并再次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告知在候诊室观察30 min以上后可离开,以防迟发性不良反应的发生。

3结果

220例患者中,2例碘过敏试验阳性,改为非碘造影剂,53例出现全身发热,12例出现一过性胸闷,5例出现恶心、欲吐,并有少量散在的荨麻疹,经嘱患者深呼吸,并继续做好安慰解释工作,上述症状很快消失,无一例出现中重度不良反应,如声门水肿、呼吸困难、剧烈呕吐、短暂昏迷、重度荨麻疹、急性血压下降、肺水肿、循环衰竭、心律紊乱、心跳及呼吸停止等症状。

4讨论

随着CT仪器的改进和完善,CT检查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广泛使用含碘造影剂增强扫描,提高病变组织同邻近结构间的密度差,以显示平扫上未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或通过病变有无强化和强化形式,不仅提高了病变的检测率,且可对病变组织类型作出判断[1,2]。为了取得满意的CT增强扫描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护理工作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CT室护士,对每一例增强检查的患者,均应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药物过敏史,了解有无高危因素,以便选择应用造影剂及预防用药;检查前对患者做好心理疏导和交代好需患者配合的事项,提高增强检查的预期效果;尽量选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非离子型造影剂[3],严格掌握造影剂的量,注射速度,并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注射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立即停止并抢救。总之,加强CT增强检查的观察及护理工作,积极预防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完善处理各种不良反应的应急措施,是保证增强扫描顺利进行并获得满意结果的必要条件,对高质量地完成CT增强检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其奎,何兴祥,朱兆华.消化疾病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1-134.

[2]宋国良.现代CT检查诊断与图像解析使用手册[M].北京:北京科大电子出版社,2005.382-383.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4月~2014年3月在本院接受FFA的1162例患者资料。男624例,占53%,平均(64±2.1)岁。女538例,占47%,平均(57±1.6)岁。完成造影检查的1162例患者中有92例出现不良反应(7.9%)。出现恶心、呕吐58例(63.1%),心慌21例(22.8%),荨麻疹12例(13%),饮水不当引发急性尿潴留1例(1.1%)。筛选其中4例典型不良反应案例进行分析。

1.2 FFA方法 荧光素钠由美国Alcon Laboratories,Inc生产。皮试为10%荧光素钠原液在上臂内侧行划痕试验,15min后无不良反应,遵医嘱将10%荧光素钠原液5ml快速静脉推注。

2病例分析

2.1案例1 皮肤荨麻疹。男,48岁,否认过敏史,皮试阴性,FFA检查后患者未诉不适,离院。夜间感皮肤瘙痒,自认为蚊虫叮咬,未做处理,次日全身大范围起风团、荨麻疹、瘙痒难耐,遂到院就诊;秆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口服开瑞坦,指导患者着纯棉衣物,避免抓挠,保持皮肤完整,多饮水,饮食清淡。3d后皮疹消退,出院。护理问题:荧光素钠迟缓反应导致过敏症状。

2.2病例2 药液外漏引起局部疼痛。男,42岁,造影时选择手背静脉,用生理盐水建立通道,推注荧光素钠前常规抽回血再推注,患者手动,导致针尖刺透血管壁造成药液外漏,引起局部疼痛,周围皮肤发黄。立即予30%硫酸镁冷湿敷,制动,1h后疼痛缓解,仍感肿胀。24h后,予硫酸镁热湿敷,肿胀消除,皮肤仍有黄染。72h后,皮肤黄染消退,无局部组织坏死。护理问题:未正确选择血管及造影过程中患者配合不当致药液外漏。

2.3病例3 诱发青光眼。女,58岁,否认青光眼病史,造影前查眼压正常。造影6h后,眼胀痛、头痛、恶心、呕吐而就诊,测眼压od:42mmhg,os: 46mmhg。立即予20%甘露醇静脉快速滴注,滴乐青眼液5min 1次,待瞳孔缩小后改为2h 1次,同时口服醋甲唑胺降眼压,缓解紧张情绪,次日眼压降至正常。护理问题:造影前病史询问不详细,患者对造影引起不良反应不重视。

2.4病例4 急性尿潴留。男,76岁,有前列腺肥大史,造影后大量饮水造成急性尿潴留,经诱导排尿后症状不缓解,安置保留尿管。留置尿管3d,期间指导膀胱充盈后液,保持膀胱收缩功能。拔尿管后可自行小便。护理问题: 造影前忽视前列腺病史,只告知大量饮水有利于药物排出,未观察患者小便情况。

3护理对策

3.1重视患者病史及过敏史的了解,进行造影前知识宣教。

3.1.1向患者详细解释造影的目的、方法、过程,造影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应激能力;高敏体质者检查前30min,可予抗过敏药物如非那根、扑尔敏口服或地塞米松肌注,告知过敏反应的相关症状,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3.1.2造影前,询问病史,对有青光眼病史者可指导在暗室等待,予小瞳照相,或在YAG激光虹膜周切治疗后行眼底造影。造影后暗室外休息10~20min,及时用缩瞳剂缩小瞳孔,无不良反应方可离院。

3.1.3有前列腺肥大史者,告知饮水一次性不宜过多,小便后再饮水。小便不畅者,耻骨上膀胱区热敷或针刺等治疗仍不能排尿,可予导尿。安置尿管时,应间歇缓慢放出尿液,每次500~800ml,避免快速排空膀胱,膀胱内压骤降而引起膀胱内大出血。

3.2提高静脉穿刺技术水平是防止药液外漏的关键。注射前评估患者静脉情况,选择前臂正中静脉,粗直易于固定静脉,注射时动作轻柔,穿刺准确,确认成功后方可推注,并防止患者晃动手臂。拔针后帮助患者按压穿刺处3~5min,防药液外渗。症状较重者,24h内做冷敷以减轻局部疼痛。疼痛剧烈,可用2%普鲁卡因局封。24h后可做热敷或理疗,促进药液吸收。

3.3据患者的年龄、文化层次及疾病种类制定详细的宣教单、视频、音频,向患者全面介绍FFA注意事项及术中配合。保持检查室空气流通,室温在22~28℃,播放舒缓音乐,随时观察病员反应如有不适停止检查。检查完毕后,指导病员留院观察30min左右,无不适再离院。

实施以上措施后,我科2014年4月~10月共做FFA检查624例,只有8例出现不良反应(1.3%),恶心呕吐4例,心慌3例,药液外漏1例。

综上所述,造影前进行宣教,增加患者相关知识;重视患者病史及过敏史;减轻恐惧感,获得有效配合,可有效降低FFA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成新连,孙献芳,陈立娥.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对策[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会议暨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0.

[2]罗立新.门诊患者静脉采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A].首届《中华护理杂志》论文写作知识专题讲座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

[3]唐建萍,袁凤梅. 癌症患者的化疗后的不良反应护理对策[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 2002.

[4]邵.住院病犯常见不良心理反应与自我矫治对策[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

[5]霍世英.左旋门冬酰胺酶在治疗白血病患儿中不良反应的预防对策[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

第6篇

    护理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隔离病房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隔离病房患者常见心理反应及导致隔离病房患者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并提出了护理措施。

    [关键词]

    隔离病房;心理探讨;护理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心理护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彻临床护理全过程,遍及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做好心理护理,掌握、提高交流技巧。做好心理疏导。隔离病房患者在隔离期间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虽然部分人员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但仍有部分患者的心理变化很大。

    1隔离病房患者常见心理反应

    1.1恐惧和紧张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和被隔离的事实,缺乏心理准备,加之隔离患者所患的疾病一般具有传染性,且病情比较重,所以大部分患者都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紧张和对疾病的恐惧嘲。

    1.2无效性否认约有50%的患者产生无效否认行为,一般发生在入住隔离病房后第2天开始,第3、4天达到高峰。有时候对一些疑似传染病的患者需要隔离,但患者表现不典型或者病情轻微。所以往往患者认为自己没有患病,或者认为自己病情比较轻。不需要隔离进行监护治疗。

    1.3隔离综合征患者在隔离过程中出现的以精神障碍为主,兼具其他表现的一种综合征,表现为情感障碍、思维紊乱、行为动作异常。

    1.4自我形象紊乱患者对身体结构外观功能的改变。在感受、认知、信念、价值观等方面出现健康危机。如对一些器官移植的患者,总感觉移植的器官不是来自自身的就有异物感、排斥感。

    1.5愤怒与敌对患者得病被隔离后,心理极不平衡,认为受伤和患病忍受病痛折磨是不公平的,为什么这种不幸只发生在自己身上引。

    最终导致其自制力下降,心理防卫机制转移,表现为对家人和医务人员面带怒容、双眉紧锁、尖叫等。

    1.6孤独与忧郁进入隔离病房之后就隔绝了患者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受探视时间限制,各方面与患者的信息交流减少,日久就会出现沟通障碍。表现为孤独感、忧郁,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1.7对各种仪器存在依赖心理如对一些肺功能障碍或者呼吸衰竭的患者要用到呼吸机,长期机械通气,习惯被动辅助通气,产生依赖,担心如果停止使用呼吸机后,又出现呼吸困难和窒息,患者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普通病房医护人员缺乏信任。

    2导致隔离病房患者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

    2.1疾病认知所致不良心理反应取决于患者对疾病的体验和对外界刺激的认识和评价:对疾病的经历和认识水平使同样疾病,相似严重程度的患者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对疾病的错误认识能引起不良心理反应。例如麻疹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对麻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实际上就是把传染源控制起来,因为麻疹患者是该疾病唯一的传染源。这样,对保护易感者,防止疾病蔓延都有好处。麻疹疾病本身一般不严重,只需对症治疗。而如果认为麻疹被隔离是很严重的疾病,就很容易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引起心理问题。

    2.2治疗所致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有些药物或者治疗手段会引起患者的心理问题 .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可引起情绪抑郁、易激动、妄想、幻觉等;利多卡因可引起嗜睡、情绪抑郁、定向障碍、坐立不安、欣快、短暂的兴奋状态。同时有些创伤性检查和治疗,因为容易导致患者疼痛不适等其他不良感受,所以容易引起患者恐惧不适。

    2.3病室环境所致隔离病房单调的空问和医疗设备的摆设。容易导致患者生物钟节律紊乱,睡眠不足,身心疲乏;同时隔离病房一般谢绝探视,病区保持安静,容易导致患者分离性焦虑;而病区隔绝了患者与外界的联系,患者缺乏信息交流,而医护人员不能与患者充分交流致患者产生消极情绪。

    3隔离病房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3.1稳定患者情绪隔离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顾虑重重,常失去治疗信心而悲观失望,甚至想自杀。这些不良情绪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使病情恶化。因此,护士应具备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尊重患者,热诚关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尽力消除不良刺激,并取得家属的紧密配合,满足患者情感上的需要同。稳定患者焦虑情绪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文化素养、性格及心理承受力等进行护理。对一些重症患者要采取适当方式让患者知道自己的诊断,可通过细致的行为诱导,使患者情绪渐趋稳定,面对现实,配合治疗。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解释务求一致。善于引导,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第7篇

2.小儿重症支原体肺炎62例临床分析石宁,季作全

3.野鸦椿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HALN及PⅢP的影响何玲,高辉,李春艳,吕江明,彭英福

4.苏合香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李坤

5.不同透析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影响张峰,ZHANGFeng

6.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复杂胸腰椎骨折栗向明,姬凌飞,王传生,朱士永

7.生活事件父母教养及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的相关研究朱世忠,杜庆伟,张淑芳,吴超,徐拥军

8.凋亡抑制蛋白XIAP的研究进展来卫东,胡娜

9.血管周围间隙的影像诊断康静霞,KANGJing-xia

10.注射用冻干血栓通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观察廉开胜

11.丝裂霉素C联合相邻自体结膜转位术治疗翼状胬肉梁佳美,姜中铭,程金涛,LIANGJia-mei,JIANGZhong-ming,CHENGJin-tao

12.恶性综合征5例临床分析刘化学,孙振晓,LIUHua-xue,SUNZhen-xiao

13.股骨近端锁定解剖接骨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应用赵一民,唐刚,赵强

14.改良阴式非脱垂子宫经阴道全切除术130例临床分析刘耀玲,LIUYao-ling

15.洁牙患者相关知识调查吴崇玲,汪琼,罗顺吉,胡元,李晓

16.精神病人自杀行为分析及防范措施探讨张成爱,ZHANGCheng-ai

17.止痛消炎软膏外敷结合手法治疗急性乳腺炎郭允娟,GUOYun-juan

18.结直肠癌伴有肝硬化门脉高压症17例治疗体会吴宝泉,WUBao-quan

19.《临床检验基础》说课设计与探讨张纪云

20.局部磨除及液氮冷冻治疗成釉细胞瘤的临床研究刘昕,LIUXin

21.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诊治分析田立申,TIANLi-shen

22.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室重塑及心功能的临床研究牟金亭,公方升,杜兰民,MUJin-ting,GONGFang-sheng,DULan-min

23.静脉输液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王连芝,WANGLian-zhi

24.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防治措施杨桂平

25.专科护理学生专业思想现状调查分析王海廷,WANGHai-ting

26.尼莫地平及中西药治疗偏头痛的进展董书芳

27.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病情观察及护理体会曹丽

28.3~6岁儿童气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质类型分析与抚养策略李敏

29.加强制度管理依法推进高校全面建设赵浩洲

30.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围手术期护理王振秀,崔祥秋,安玉芳,王长伟

31.神经外科临床及护理带教中的问题和对策李英兰

32.网络舆论引导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作用的研究乜大伟

1.鼻咽癌患者血浆与PBMCEBV-DNA定量测定的临床意义孔平,KONGPing

2.成人头面部烧伤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时桂琴,焦桂秀,高桂萍

3.高压氧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观察方瑞忠,FANGRui-zhong

4.弹性髓内针在儿童下肢长骨骨折中的应用高学峰,王湘萍,GAOXue-feng,WANGXiang-ping

5.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并发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李梅,LIMei

6.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徐厚梅,任婷婷,孙先普

7.盐酸依匹斯汀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135例临床分析孙新花,SUNXin-hua

8.产房助产工作量化管理效果分析张乃荣,ZHANGNai-rong

9.腰硬联合麻醉用于经皮肾镜碎石术的观察孟广洲,秦震,姚淑萍,魏代梅,秦艳

10.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麻醉与心肌保护方法探讨张昊,ZHANGHao

11.呼吸道烧伤患者临床护理对策姜自欣,JIANGZi-xin

12.持续肠内营养对机械通气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影响的临床研究席崇,XIChong

13.浅析新形势下产科临床实习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房爱民

14.头皮针在婴幼儿外周浅静脉血采集中的应用周娟,王英,ZHOUJuan,WANGYing

15.浅析荣军病房慢性精神病人的护理与管理孙运俊,张兰桂,王宗兰

16.剖宫产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与防治措施王济海,WANGJi-hai

17.乳腺麦默通手术围术期出血情况分析高忠诚,戚光,GAOZhong-Cheng,QIGuang

18.健康教育路径对老年COPD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疗效观察卢丽艳,LULi-yan

19.心理干预治疗对术后康复影响的调查研究张雪芹,陈立亮,ZHANGXue-qin,CHENLi-liang

20.新形势下实习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张红,冷静,张爱莉

21.依达拉奉预防急性脑梗死经rtPA溶栓后的再灌注损伤柴永宏,CHAIYong-hong

22.浅议GnRH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应用梁永超

23.米安色林合并利培酮治疗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精神病性抑郁症的对照研究陈德香,CHENDe-xiang

24.《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对促进临沂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性回顾与展望胡怀富,HUHuai-fu

25.三联疗法治疗面部扁平疣80例临床观察王云健

26.糖皮质激素对哮喘患儿血清中IL-12IL-4和IL-13的影响张婵,吕继忠,赵燕平,ZHANGChan,LüJi-zhong,ZHAOYan-ping

27.医学专科学校网络课程教学的思考孟建东

28.钡灌肠与甘露醇钡餐混合液造影诊断慢性阑尾炎的对比研究张升文,徐文坚,ZHANGSheng-wen,XUWen-jian

29.医学模拟系统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李红霞,郑观荣,徐伟民,陈燮

30.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徐穆民,XUMu-min

31.《体验英语听说学习系统》在医学院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张冉

32.动脉僵硬度在心血管疾病危险性预测中的研究进展王家祥,宋祥和

33.眼科专用头垫在玻璃体切割术后的应用王立芳,舒颖

34.妇产科常见医疗纠纷原因及防范对策李春,纪范英

1.STAT3与胚泡植入关系的实验研究尹华伟,YINHua-wei

2.微创介入治疗颈椎病100例临床观察胡广花,HUGuang-hua

3.儿科门诊输液室护患冲突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姜自兰

4.静脉留置针致浅表性静脉炎的观察与护理胡玉芝,HUYu-zhi

5.慢注琥珀胆碱对行全麻诱导不良反应的影响马先锋

6.非住院高血压患者医院内外用药一体化教育的研究探讨苏媚菊,SUMei-ju

7.医院开展护理礼仪教育的体会乜红臻

8.应用临床路径对糖尿病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朱玉娥,ZHUYu'e

9.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分析张鲁宁,沈莉,张爱华

10.腹部带蒂皮瓣修复外伤后手部皮肤缺损的心理评估及护理宋良云,SONGLiang-yun

11.对医疗设备实行信息化管理的体会李钦萍

12.降低出生缺陷干预措施的探讨伏广照,FUGuang-Zhao

13.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及预后分析周自琢,梅红,ZHOUZi-zhuo,MEIHong

14.DWI及MRA指导下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梁克山,谭兰,LIANGKe-shan,TANLan

15.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范天群

16.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与评价刘福山,王军,张继青,LIUFu-shan,WANGJun,ZHANGJi-qing

17.吻合器治疗重度痔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薛俊乾

18.肛周脓肿不衍生肛瘘的一次性根治手术吕宗正,王建明,LüZong-zheng,WANGJian-ming

19.输尿管镜弹道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护理马月叶,MAYue-ye

20.重症肌无力患者抑郁障碍的患病状况调查孙红,SUNHong

21.浅议图式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鲍恒

22.地西泮与阿托品及利多卡因联合卡孕栓在人工流产镇痛中的应用王磊,WANGLei

23.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和护理措施刘文真

24.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巨大房间隔缺损36例超声体会李勇,LIYong

25.70例宫颈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的临床分析徐芳,XUFang

26.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赵鹏飞,蔡建春,ZHAOPeng-fei,CAIJian-chun

27.酒精性肝病的研究进展刘红云

28.示范校创建视野中的高职高专院校学风建设-以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仝浩,王元元,王万荣,宋阿娟,权丽丽

29.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对策吕凤美,LüFeng-mei

30.心理干预对高三学生焦虑情绪影响的研究于安翠,厉建萍,YUAn-Cui,LIJian-ping

31.临沂市2004~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措施研究陈孝涛,CHENXiao-tao

32.医院外勤人员手部卫生消毒的调查与分析李玉玲,LIYu-ling

33.前降钙素在新生儿严重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梅红,王莹

34.早期2型糖尿病强化胰岛素治疗的心理护理曹光莲

2.阿立哌唑合并氟伏沙明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对照研究姚传斌,YAOChuan-bin

3.米氮平与氯米帕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所致抑郁的对照研究徐开侠,XUKai-xia

4.冠状动脉介入致低血压的原因及护理措施丁明雪

5.护理专业大专生专业认同的调查分析刘静,LIUJing

6.COCARD血糖仪与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的比较丁明彩,秦连英,张雁,王霞

7.酒精性脂肪肝及健康人生化指标的比较闫晓华,YANXiao-hua

8.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陈红芹

9.内镜下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术后观察及预见性护理杨同芳,YANGTong-fang

10.全血细胞减少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附97例分析)徐景丽

第8篇

关键词:脑脊髓炎;急性播散性;儿童;整体护理程序

Application of Holistic Nursing Procedure in Children with 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

YI Qiong,LU Wen-xiu,XIONG Li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Children's Hospital of Jiangxi Province,Nanchang 330006,Jiangx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ildren with 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 overall nursing process,improve the nursing effect.Methods 19 cases of children with a diagnosis of 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 admission assessment,nursing plan formulation and execution of nursing measures,and with the overall nursing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1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 nursing effect comparison.ResultsChildren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l nursing fear and anxiety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and no complications occurred.ConclusionHolistic nurs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 effectively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promote the outcome of the disease,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rognosis.

Key words:Encephalomyelitis;Acute disseminated; Children; Holistic nursing procedure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ADEM)是一种单相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脱髓鞘性疾病,广泛累及脑和脊髓白质[1],易与病毒性脑炎混淆。因本病起病急,进展迅速,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病后早诊断、早治疗,给予精心的护理是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的关键[2]。

1临床资料

我科2008年2月~2013年5月共收治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1.5岁~13岁,各个季节均有发病。均急性或亚急性起病。8例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2例注射过麻疹疫苗,1例注射过流感疫苗,3例有腹泻史,5例无明显诱因。19例病变均累及脑和脊髓,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发热和神经系统表现不一定同步,6例在发热的同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13例在发热 7~2ld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神经系统症状表现多样化,以运动障碍最多见占13例,共济失调者6例,颅神经受累9例,表现为少语、失语、言语含糊不清,吞咽困难6例,视力下降,视物模糊2例;脊髓受累 12例,表现为尿储留或排尿困难;意识障碍5例,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嗜睡、昏迷等;惊厥l例。多数具有2种以上症状。19例患儿均给予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联合疗法及对症治疗。

2结果

本组19例患儿均未发生压疮、尿路感染及应激性溃疡,与整体护理实施前的15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见表1。

3护理

3.1评估病情患者入院后即根据患者的意识、临床症状、生命体征、肢体活动程度等方面对患者作初步评估,明确护理要点,以便积极配合医生抢救和护理。

3.2 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具体实施按护理程序五个步骤列出患者现存的及潜在的护理问题,分别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康复达到最佳状态。

3.2.1发热因感染所致高热,应密切患儿体温变化,2~4h测体温1次,发热者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或多饮水等,高热者应持续给予冰帽、冰袋物理降温,低温可使脑细胞代谢减慢,减少氧耗,并将床头抬高有得利于降低颅内压。如持续高热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时,按医嘱加用药物降温,同时补充水分,以防脱水。降温处理后30min复测体温,体温降至正常后仍监测3d,同时给予高热、易消化饮食,监测体温并观察伴随症状。

3.2.2意识障碍本病由于大脑弥漫性损害,导致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做好患儿安全和生活护理至关重要,尽可能将患者置于易观察的单人房间内,给予重点照顾和观察,最好有专人陪伴。将患者头部抬高15°~30°,有利于颅内血液回流。

3.2.3焦虑、恐惧.本病急,发病迅速,病程长,容易复发,医疗费用较多,患儿及家属易产生悲观情绪[3]。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安慰、鼓励患儿,减轻其心理负担,使其对医务人员有安全感、信赖感。

3.2.4躯体移动障碍因患者肌肉进行性瘫痪,行动不方便,故护士应协助患者做好洗漱、穿衣等生活护理,教会患者及其家属自助护理,以利于出院后的康复。对瘫痪肢体进行被动活动,早期协助其进行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时做到强度适中,循序渐进,被动运动的幅度由小到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按摩应以轻柔缓慢的手法进行,活动时需有人陪护,防止受伤;可配合针灸、理疗等治疗。

3.2.6潜在并发症应激性溃疡:置胃管鼻饲麦滋林、思密达等药物保护胃黏膜,甲氰咪胍静脉滴注,早期给予牛奶鼻饲,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防止泌尿系感染:密切观察尿色及尿量的变化,详细记录出入量,外阴护理2次/d,膀胱冲洗2次/d,及时检测尿常规,防止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皮肤完整性受损:按压疮风险评分评估压疮的危险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床单位、皮肤清洁、干燥,q2h定时翻身,对皮肤受压部位给予水胶体敷料外敷,以减轻受压部位的摩擦力及剪切力,防止压疮发生。另外,鼓励患儿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食物,增强机体免疫力。

参考文献:

[1]Tenenbaun S,chitnis T,Ness J,et al. 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J]. Neurology,2007,68(16 Suppl 2):S23-S26.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0月共收治的120例患儿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3-13岁,平均5.7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69例,肺炎18例,肺结核2例,消化系统疾病17例,外伤感染发热10例,荨麻疹4例,见表1。对患儿发热进行评估,低热(37.2℃-38℃),中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高于41℃)。入选患儿均排除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衰竭、精神疾病及遗传性疾病。

1.3护理方法患儿发热主要分前驱期、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及体温下降期,对发热患儿发热各时期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具体为:

1.3.1发热前驱期护理在小儿发热的前驱期,患儿常出现全身不适症状,四肢疼痛、食欲差、烦躁不安,体温一般在38℃以下(即低热),在此阶段,必须通过与患儿家长的充分沟通,了解患儿发热的一般情况及诱因,并对患儿身体情况进行评估,配合临床医师针对性的使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对患儿体温进行控制,并尽量取得患儿的理解,使其配合体温测量及治疗,如遇到特殊情况,应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

1.3.2发热体温上升期护理在体温上升期,患儿体温一般均超过38℃,严重时可出现惊厥,在此阶段,患儿多出现皮肤苍白、干燥等,同时,患儿家长多出现焦急、焦虑等心理变化,有些家长甚至出现大的情绪波动,若不积极与患儿家长沟通,常耽误患儿的治疗,因此,必须积极与患儿家长沟通,向患儿家长说明患儿病情及治疗方法,稳定患儿家长激动的情绪,并严禁患儿家长自行在院外购买退烧药物自行服用(部分患儿住院期间,发现有部分家长过于焦急,在未经医师同意的情况下,在院外药店自行购买儿童不宜使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免对患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变化),并实时与临床医师沟通。

1.3.3发热高温持续期护理在高温持续期,患儿高温持续,皮肤潮红,呼吸加快,出汗较多,即表现为机体散热的不断加强,在此期间,应继续安抚患儿家长激动的情绪,并配合临床医师针对性使用药物,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对患儿进行体温控制,应注意对患儿及时、充分补充体液,以防患儿脱水。

1.3.4发热体温下降期护理在体温下降期,患儿体温逐渐下降,散热机制达到顶峰时期,部分患儿则出现体温骤降,此时应对患儿家长说明体温下降期的注意事项,告知患儿家长相关预防措施,同时告知患儿家长注意为患儿补充营养,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1.3.5基础性护理措施在患儿住院期间,保持病室温度在20℃左右,空气湿度保持在55%左右,定时开窗通风,鼓励患儿多饮水,尽量少吃或不吃难消化的食物,同时要保证患儿正常休息。

2结果

通过对患儿发热各时期的精心护理,所有患儿发热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住院期间仅有2例患儿出现超高热,4例患儿出现惊厥,有17例患儿出现轻度电解质紊乱,所有患儿均未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较高,达96.67%,见表2。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