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乡村振兴总体要求

时间:2023-08-27 15:04:26

导语:在乡村振兴总体要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乡村振兴总体要求

第1篇

县政府部署“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以后,我单位非常重视,立即开会研究,学习上级文件,认真组织规划,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领导机构

农业农村局成立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专班,实行责任分工,通过收集资料,下乡调研,征求意见,开门问策,进行科学谋划。

二、制定工作思路

根据县政府“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的规划思路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以项目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特色产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以“6个提高”为目标(1、提高农产品质量,2、提高产业效益,3、提高生产效率,4、提高农民素质,5、提高市场竞争力,6、提高农民收入),以“十大举措”为抓手(1、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行动。2、实施高效种养业发展行动。3、实施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4、实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行动。5、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行动。6、实施农业产业强镇培育行动。7、实施数字农业建设行动。8、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9、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10、实施农业科技支撑行动。)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三、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十四五”规划初稿已出,全局集体讨论了2次,征求意见稿已改了3次,初稿紧密结合《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河南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意见》,结合我县特色优势产业,结合乡镇、村、干部群众的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初稿共分五个部分(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发展方向(6化

1布局区域化,2生产标准化,3经营规模化,4发展产业化,5方式绿色化,6产品品牌化);(四)发展十大举措;(五)保障措施;共计谋划58个项目,其中动植物保护工程7项,农业生态环保工程1项,蚕菌业1项,人居环境8项,水产品2项,农业病虫害防治2项,菜蓝子工程2项,中药材1项,现代农业7项,发展集体经济2项,高标准农田2项,农产品冷链物流1项等,总投资xx亿元。

四、存在问题:

第2篇

一、目标任务

根据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关于下达2020年省、市、县47件民生实事目标任务的通知》(X委办[2020]X号)精神,经XX镇党委、政府同意,现将我镇2020年民生实事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涉及镇民生办、财政所、卫生院、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便民服务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应急管理和生态环境办公室、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办公室、妇联、文化站、残联、各村(社区)等单位。

二、时限要求

民生实事涉及面广、实施要求高,各责任单位要强化目标、效能、责任意识,按照“工作抓紧、高效完成、顺利迎检”的总体要求,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加大推进力度,确保2020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三、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

镇调整充实民生工作小组,由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和相关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责任单位领导任成员。明确具体工作人员,确保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人和责任单位责任人日常抓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以党委政府文件另发)。

(二)抓任务分解。

各责任单位要按照党委、政府的统一要求,对各自承担的民生目标任务进行认真研究,细化分解,落实措施,切实做到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到人。

(三)切实推进工作。

各责任单位要准确把握项目推进的时间节点,随时掌握项目的实施进度,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强力推进项目实施。特别是对工程、工作量较大的项目,要抓早、抓实,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倒排工期,加强督导,确保项目如期完成。

(四)抓统计上报。

各责任单位要加强与镇民生办的沟通衔接,畅通信息渠道,切实做到统计数据科学准确。每月25日前要向民生办反馈项目实施推进情况,镇民生办收集整理后按时上报县民生办。

(五)抓资料整理。

各责任单位要对照项目建设要求和验收标准,坚持从项目规划入手,做好各项软件资料的收集归档,统一交镇民生办。

第3篇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突出问题、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事项,组织全局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岗位、立足生活区域、立足社会活动,深入基层察实情、问民需、广纳谏,收集形成为民办实事任务清单,全力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取得实效。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目标导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紧扣民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维护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2.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发展所需、改革所急、稳定所忧、群众所盼等问题,立足解决实际问题与完善体制机制相结合,找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规律,着力推动解决一批突出矛盾和问题。

3.坚持效果导向。综合考虑经济发展阶段和财力支撑能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县人民。

三、调研内容

全局上下要立足本职岗位,立足生活区域,立足社会活动,采取座谈交流、走访群众、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设立意见箱等方式,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及服务对象沟通交流、了解问题、反映民意。重点围绕以下内容开展“大调研、广纳谏”活动。

1.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把打造成为中部脊梁的重要支点、对接大南昌都市圈的重要节点,争当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重点针对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不高、内需作用发挥不充分、流通体系现代化水平不高等问题。

2.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焦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等方面短板弱项。

3.围绕保障基本民生。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文化、养老、托幼、社保、住房等领域,关注困难群众帮扶和英烈后代优抚力度等方面问题。

4.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办事难”“办证难”、涉企执法不规范、“新官不理旧账”等问题,提出有效举措,简政便民、优化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顺畅、更爽心。

5.围绕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聚焦基层组织负担过重、社会治理信息化程度不高,群众、司法诉讼、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生态环境、食品药品监管等领域存在的问题。

四、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4月13日)。局党组将召开动员大会,对活动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局直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广泛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迅速掀起活动热潮。

2.调研实施阶段(4月13日至4月25日)。局直各单位,局机关各股室要围绕调研内容,精心组织实施,广泛收集问题及意见建议。原则上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不少于2条,其他党员干部不少于1条,并形成《“大调研、广纳谏”活动问题收集表》(附件1)报局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3.收集梳理阶段(4月26日至4月30日)。局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对收集的问题及意见建议进行分类整理,梳理后交各职能股室或单位。相关股室和单位按分类深入分析研究,找准问题症结,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形成《“大调研、广纳谏”活动问题汇总表》。同时,局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找准民生基础工程短板,形成“民生实事”重点项目表,进一步梳理形成为民办实事任务清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实施方案,为下阶段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局直各单位、局机关各股室负责人要坚持亲自抓、负总责,带头深入基层,带头倾听民意,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全面参与,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第4篇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在产业扶贫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以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加快推进“一减四增”,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培强特色产业,扩大发展规模,提高质量效益,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带贫防贫机制,不断提升农业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升扶贫特色产业综合效益

(一)优化调整特色种植业。制定实施特色种植业(含水果)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落实“一减四增”要求,在全区建设一批特色种植和良种繁育基地。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要求,对紫山怀小米、博远、秋景、喆兴、现海5个产业扶贫园搞好扶贫带贫示范作用;对32个蔬菜产业扶贫项目149个蔬菜大棚加强技术指导,搞好风险防控预警,实现产销衔接,发挥好效益引领作用;对51个产业扶贫基地加强指导,加大贫困户从业就业示范引导作用;指导各乡镇、村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强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发展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杂粮、水果等特色高效种植产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精品化和品牌化发展。

(二)做大做强特色养殖业。制定实施特色养殖业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在乡发展肉鸡、肉驴等养殖扶贫项目的基础上,在其他乡镇重点发展家禽、肉牛和肉羊养殖,支持各乡镇、村发展特色养殖。

(三)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大力培育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各乡镇积极扶持、、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设施,提升产后处理能力,使产品更适宜进入精深加工。

(四)培育壮大农业新业态。指导各乡镇、村依托特色农业、农事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健身、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多元业态。一是对名关镇南石口食用菌加强技术扶持指导,打造成我区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二是加强休闲农业品牌创建培育工作,开发广府、王边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做好宣传推介;三是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抓好西部以博坤家庭农场、博远智慧农业园区、刘窑核桃基地、永合会万亩油菜花基地和东部以耐思、科瀚、相知农场、垂钓中心等节点为主的两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提升我区农业生产附加值。

三、加强产业带贫主体培育,提升产业带动能力

(一)培强新型经营主体。立足资源禀赋,围绕全链条需求,聚焦重点领域,以高科技、高质量、高成长性为标准,积极开展农业大招商,主动对接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引进培育能够支持带动扶贫产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做好招商项目跟踪指导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

(二)发展高效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协调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鼓励中小型服务组织通过发展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等新型组织形式,加强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引导大型服务组织通过参股控股、特许加盟等形式,与中小型服务组织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各有分工、互有侧重、共同发展格局。全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30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责任单位:农经科、植保站、农机管理科、农机推广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完善扶贫资金、长期订单、股份合作、资产收益、产销衔接、土地流转托管、公益岗位和就业帮扶模式。推行以股份合作为纽带的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新兴合作经营模式,实行企业统一流转土地、基础设施、种养品种、技术指导、品牌打造、加工销售和农户分户经营管理“六统一分”,把大多数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条,引导带贫主体和贫困户依法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贫困户与企业、金融、科技的有效联结。建立完善收益分配机制,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贫困户,通过产业项目和引导就业实现增收。(责任单位:农业科、经作站、农经科、产业化办,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壮大集体经济。巩固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成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增加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比重,全面提升试点工作质量。巩固“消零”成果,防止反弹。继续实施“消薄”工程,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进行资源开发、产业化经营。盘活政府投资和社会帮扶到村形成的资产,多举措、多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服务型经济,通过为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以及旅游、商贸流通与市场管理服务,增加服务性收入。(责任单位:农经科,各乡镇农经站)

四、深化农业科技服务,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一)加快农业创新驿站建设。认真落实《农业创新驿站建设管理办法》,每个驿站辐射带动5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帮扶10个以上贫困或普通农户脱贫增收,使驿站成为县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孵化器。深化“十个一”模式,帮助科研教学单位研究制定科技人员参与驿站建设和科技下乡的扶持政策,建立创新驿站长效机制。(责任单位: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提升农业技术服务水平。落实《省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进一步优化扶贫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帮扶重点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全产业链方向转移,组织开展“十项服务”。继续实施《区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实施方案》,建立一支指导到位、服务精准、帮扶全覆盖的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进一步加大科技扶贫培训力度,培训产业扶贫干部、产业扶贫带头人、实用人才带头人、经营主体负责人和贫困户200人。(责任单位:科教站,人事科,各乡镇)

(三)健全农业科技信息化网络。发展智慧农业,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特色农业中的推广应用。积极参加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的农技推广云平台,通过配备终端、网络书屋、微信公众号、手机APP、12316等及时指导农民群众科学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解答技术咨询、推送科技信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平台上、展示、交易。(责任单位: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加强风险防范。做好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工作,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制定完善防控预案应对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加强监测预警。依托区级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建立农业扶贫产业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定期价格、供求信息,指导贫困地区防范市场风险。科学开展产业扶贫风险评估,对扶贫主导产业面临的技术、市场等风险和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带贫能力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制定防范和处置风险应对措施,防止产业项目盲目跟风、一刀切导致失败造成损失。加强扶贫资金、资产资本监督管理,防止出现产业扶贫失败风险。(责任单位:农业科、技术站、科教站、财务科、蔬菜科、植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农经站)

五、推动农产品营销,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

(一)严格质量标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完善县乡村农产品监管追溯体系,做好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应用,做到专网专人负责。(责任单位:农产品监管科、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强化品牌培树。制定特色优质农产品目录,强化品牌设计、品牌提升、品牌宣传,培育1-2个区域公用品牌,集中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各乡镇在中央、省市媒体、高铁站平台等进行产品宣传,支持鼓励品牌农产品创新创意设计、讲好区农产品品牌故事,扩大品牌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农产品监管科,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强化产销衔接。构建产销对接长效机制,组织参加京津冀蔬菜食用菌产销对接活动和品牌万里行活动。鼓励各乡镇建立营销体系,加强与一线城市农贸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对接合作,拓展区品牌农产品展销窗口。组织各乡镇企业和产品,入驻北京新发地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组织实施品牌农产品“六进工程”,开展爱心购买农产品公益行动。支持举办品牌电商促销宣传活动,支持建立农产品电商特色馆,打通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渠道。(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环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六、抓好定点帮扶工作,确保帮扶政策落实

搞好定点帮扶工作。扎实做好区农业农村局在柳村、榆林东、榆林一、东睢宁、赵刘营、杜屯等6个村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组织局“一帮一”帮扶责任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及时了解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实施情况。(责任单位:局办公室、局相关科室)

七、强化组织保障,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实行“一全一直一最一中心”工作机制,将农业产业扶贫作为重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各科室站所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专项谋划,科室站所负责人要具体抓、深入抓,安排得力人员负责产业扶贫工作。要保持产业扶贫人员队伍的稳定,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到产业扶贫专班中来,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产业扶贫队伍。(责任单位: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建立清单台账。要结合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工作,按照“一项任务、一个清单、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要求,建立健全产业扶贫任务清单,对所有乡村的产业情况,逐村逐项建立产业情况清单。认真落实扶贫产业各项政策措施,以村为单元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户为单元加快落实特色种养扶贫项目。进一步优化完善农业产业项目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的方案制定、组织实施、成果验收等工作,实时了解执行情况,并进行监督和指导。(责任单位:产业扶贫办、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加强调研督导。在狠抓中央巡视、国家考核、督查巡查和省级、市级考核反馈问题整改的基础上,结合扶贫产业问题困难大排查和产业扶贫“回头看”工作,围绕重点工作,针对薄弱环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督导检查和调研指导活动,分析问题与趋向,研究提出前瞻性意见建议,通过强弱项、补短板、促提升,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农业扶贫产业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第5篇

夯实科学发展基础。按照项目建设“续建推进一批,坚持项目带动。开工新建一批,竣工投产一批,对接争取一批,谋划储备一批”要求,建立健全项目领导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工作责任,细化目标任务,做到建项目抓进度、快建设,新上项目抓前期、快开工,竣工项目抓投产、快见效。设立项目谋划专项经费,围绕重点领域,谋划储备一批前景好、潜力大、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要注意发挥特色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承接产业转移中引进一批符合科学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不断夯实科学发展的基础。

一、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这一战略目标,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十大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山水优美、文化灿烂、生态优质、物产丰富、区位优越、品牌响亮六大优势,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严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发展、开放发展、集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开展创建工作,发展目标:突出科学发展的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新型工业示范、景区景点示范、特色村镇示范等重点领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力争实现GDP469亿元,2012年。年均增长13.9%人均GDP继续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50亿元,年均增长18%人均财政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5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260亿元,年均增长16.6%其中创汇3亿美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244.64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达到46%以上。

力争实现GDP740亿元,2015年。年均增长13.3%财政收入80亿元,年均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4亿元,年均增长14.7%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400亿元,年均增长15.4%其中创汇5.7亿美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9:44.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城镇化率达到50%

三)以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为两翼,基本原则:以科学发展为总揽。以平安和谐为保障,重点把握以下五条原则:1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按照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重视人的地位作用、利益权利、价值尊严、生命发展,走和谐文明的发展道路。3坚持发挥优势的原则。充分发挥六大优势,抢抓机遇,错位发展,提速增效,努力实现争先进位。4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围绕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明确示范领域,实现重点突破。5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统筹抓好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重点领域、建设要求和具体任务

一)建设科学发展的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

确保服务业占GDP比重继续保持全省前列。2012年,发展目标:争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服务业增加值达217亿元,年均增长13%服务业从业人员35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40%以上。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363亿元,年均增长1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比重达50%以上。

加大改革力度,建设要求:以积极争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扩大生产服务业与发展完善生活服务业、提升城市服务业与拓展丰富农村服务业紧密结合,加快结构调整,增加投入支持,尽快走出一条符合发展实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服务业改革发展之路。

突出山、江、湖、城、街、点、村等重要节点建设,具体任务:加快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实施以风景区为龙头的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重点实施总投资405亿元的92个旅游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西大门综合开发、新安江延伸综合开发、太平湖旅游度假区、歙县城区“百亿”工程改造、中法乡村旅游合作项目、东旅游度假区、屯溪老街保护开发等重大项目,全面改善旅游服务设施,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康体养生、节庆赛事、商务会议等旅游新型业态,积极打造雨润高尔夫高端休闲、乡村徽文化体验、环太平湖休闲度假等3-5个特色旅游功能区,推动旅游产业不断优化升级。

全面启动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文化精品打造工程。重点实施总投资53亿元的文化产业精品重大项目25个。认真抓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组织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强力推进徽文化长廊建设和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以广告、软件、动漫、设计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形成3-5个具有规模优势,集研发、投资、制作和培训功能为一体的创意产业集群,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创新能力,确保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以构建区域性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铁路枢纽、高速公路和机场。加快推进海宁国际物流园区、永佳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等物流项目建设,积极谋划现代物流产业园、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铁路站前综合物流中心等项目。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物流资源,改造传统物流,发展电子商务,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效率和运作质量,培育3-5个交易主体组织化、组织方式现代化、交易商品标准化的大型批发市场和5-10家规模化物流企业。

二)建设科学发展的新型工业示范

全市规上企业数达600户以上,发展目标:201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9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0%以上,打造2个百亿元产值产业,3个50亿元产值产业。2015年,全市规上企业数达800户以上,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达85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2%

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建设要求:以经济技术开发园区为载体。加快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推进区域集中、产业集聚、产业链延伸。加快构建一批优势显、体系全、规模大、品牌响的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示范企业。

坚持存量扩张与增量引进相结合,具体任务:加速经济园区建设发展。以特色园区建设为载体。全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承接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突出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械电子、新型印刷包装、新型旅游产品、新型精细化工、生物医药、丝绸服装等产业,近期重点抓好181个总投资66亿元的建工业招商项目和83个总投资27亿元的新签项目建设。按照“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重点产业集中、同类产业和相关产业向工业园区内的功能专业区集中”要求,认真制定园区发展规划,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以市循环经济园为重点的循环经济。2012年,建成园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园区累计完成投资达200亿元以上。

瞄准国家产业导向,加快工业技改创新步伐。认真落实国家、省产业振兴规划。立足本地特色优势,积极谋划和编制储备一批优势产业发展项目,力争国家、省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企业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紧盯行业发展前沿,加大工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力度,支持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加大工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大力推进省“百千工程”146项总投资71.4亿元重大技改项目和61项总投资11.4亿元技术创新项目建设,3年内完成工业技改投入100亿元以上。

积极推进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强优势产业培育指导。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聚。不断加大重点骨干企业培育力度,引导和推动企业上市发展,努力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大集团。近期重点做大做强永佳(集团)有限公司、兴乐铜业有限公司、谢裕大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嵊峰针织有限公司等40户骨干企业,使之成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新型工业示范企业。

三)建设科学发展的景区景点示范

全市旅游接待总量3000万人次,发展目标:2012年。年均增长13%以上,其中入境游客120万人次,入境游客继续保持全省60%以上份额;4A以上景区达24个,其中5A景区1-2个。2015年,全市旅游接待量4000万人次,年均增长10%以上,其中入境游客170万人次;4A以上景区达29个,其中5A景区3-5个。

由单纯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养生等复合型转变,建设要求: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由景区带动型向景区、城市双带动型转变。由旅游、文化、生态相对独立成长型向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型转变,由偏重资源供给型向资源、市场结合型转变,由徽文化单一型向徽文化与佛文化、道教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海派文化”叠加联动型转变,重点抓好精品景区景点打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整体营销、旅游新型业态打造、文旅深度结合、旅游商品开发、乡村旅游发展、旅游区域联动、旅游发展环境优化、旅游对外开放、旅游信息化、旅游人才培养等十二个方面工作,努力实现旅游经济超常规发展,突破性增长。

通过注入科技因素、挖掘文化内涵、加强资本运作、发挥品牌效应,具体任务:加快景点景区改造升级。进一步加强风景区的保护、开发和管理。实现山上山下互动发展,努力把风景区打造成世界一流精品景区。同时,积极推进等重要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加快18个4A级景区改造升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突出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示范村、农家乐示范户开发建设,2015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2000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200亿元,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村达200个,农家乐”接待户达2000户。

通过媒体策划、网络宣传、重大活动等形式,切实抓好旅游市场营销。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上下联动、市场运作”全力实施旅游“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不断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加强与境内外主流媒体合作。深化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精心打造一批知名旅游品牌,包装推出一批特色旅游线路,巩固拓展一批大型节庆赛事。加强与周边旅游城市合作,打造3-5个全国百强旅行社,旅游区域联动上寻求新突破。

强化旅游综合执法,着力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抓好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改善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停车、标识、咨讯、应急、救援系统,构建完善的旅游营销、服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抓好以屯溪老街“徽商诚信街”为龙头的诚信建设活动,打响“诚信经营”诚心服务”新徽商品牌。

四)建设科学发展的特色村镇示范

全市特色乡镇增加到50个,发展目标:2012年。全市50%村达到新农村建设市级“十有”标准,初步建立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市农业增加值达43亿元,年均增长3.4%2015年,全市特色乡镇增加到80个,全市80%村达到新农村建设市级“十有”标准,基本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全市农业增加值达51亿元,年均增长3.4%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建设要求:以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总要求。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全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巩固拓展工程,积极培育特色乡镇,加快建设新农村“十有”达标村,带动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完成投资77.6亿元,具体任务:着力实施“八个一批”和“1122计划。近期实施重大项目56个。加快建设一批示范村,做大一批特色生产基地,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批农村基础设施,打响一批乡村旅游品牌,抓好一批农村民生工程,打造一批新型农村要素市场,力争到2012年,培植10大产业基地,培育10大龙头企业,争创20个知名品牌,争上20个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

围绕乡镇的产业特色和基础,积极推进特色镇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工业带动、资源开发、商贸流通、旅游度假等特色突出、各具优势、设施良好、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小城镇群体。重点抓好以汤口镇、西递镇、宏村镇等为代表的旅游经济型,以北岸镇、奕棋镇、金字牌镇等为代表的工业经济型和以闪里镇、五城镇、耿城镇等为代表的商贸综合型等20个特色镇建设,不断增强特色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培育更多的特色乡镇,构建产业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建设体系。

围绕发展农产品基地、乡村旅游、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加快重点示范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和新农村建设市级“十有”标准。加快100个重点示范村建设,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积极打造一批旅游特色村、文化生态村、种养专业村、加工贸易村。注重发挥重点示范村的示范引导作用,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一)切实加强领导。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各区县和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示范区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具体工作由市发改委承担。建立科学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及时研究和解决创建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第6篇

一、建设海峡西岸一流实力的旅游县。以旅游带百业,百业促旅游,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格局。一是做大旅游产业。围绕泰宁旅游要“当好全市龙头、挺进全省三甲、跻身全国前列”的总体要求,主动融入大武夷旅游圈,打响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和中国十佳魅力名镇品牌,完善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力争5年内游客接待量翻两番,建成福建乃至华东地区极具吸引力的山地度假旅游胜地。二是做强优势工业。以3年内实现规模工业产值和利税“两个翻番”为目标,着力壮大“2+1”主导产业(即精细化工、林产加工两个传统产业和生物制药一个新兴产业),争创单项冠军,建设在全省具有相当份量的精细化工产业中心、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雷公藤生物制药基地。三是做优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烟叶、雷公藤、锥栗、淡水鱼等特色农业,创建全国最大的雷公藤种植培育加工基地和优质烟草科技示范基地,打响“中国笋竹之乡”和“中国锥栗之乡”品牌,打造全省最大的内陆淡水鱼生产加工县和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示范县。

二、建设海峡西岸独具魅力的文化县。深入实施“文化靓县”战略,推动泰宁走在福建文化振兴的前列。一是培育特色文化。以旅游需求为导向,深度挖掘开发历史民俗、丹霞岩穴、地学科普、红色苏区四大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和梅林戏、傩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响“文化泰宁”品牌。二是繁荣大众文化。全力实施文化广场、梅林戏苑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依托“天下第一团”梅林戏剧团创作一批富有泰宁特色的精品力作,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三是发展科教文化。以建设“闽西北教育强县”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双高普九”成果,力争教育发展水平位居闽西北各县前列。积极抓好“一项活动、四个创建”:即深化“建美丽旅游城、做自豪泰宁人”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弘扬“求实求新、求佳求精”的泰宁精神;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科技进步县、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不断提高全民素质。

三、建设海峡西岸最佳人居的生态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努力把泰宁建成人居环境最优、外部形象最好的县份之一。一是做靓旅游城。把城区当作景区来建,以城区三河六岸为主线,突出“显山露水见绿”特色,高品位建设“三河六岸”景园体系,争创国家园林县城;以尚书第古建筑群为中心,实施纪念园、古城开发二期等重点项目,弘扬新徽派仿古民居建筑风格,彰显特色魅力;以周边小区组团为衬,加快完善金乾水乡、松光二期等高档住宅小区的市政设施,把泰宁建成安居乐园。二是建好新农村。按照“一年起步、三年见效、五年大变样”的要求,因地制宜建设特色鲜明新农村,重点加快京福高速公路连接线和县城至金湖、上清溪、寨下大峡谷景区“四条示范带”建设,打造一批建筑美观、环境整洁、村风文明的生态村、旅游村、文化村和民俗村,形成靓丽乡村风景线。三是保护原生态。加强闽江流域泰宁段水环境综合治理,争取省人大制定出台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条例,严格执行“三限”(限制养猪业、石材业、小水电)、“四禁”(禁磷、禁柴、禁坟、禁“三边”种菜)产业政策,争创国家生态示范县。

第7篇

一、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十精神,围绕中央苏区振兴规划,以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为目标,坚持走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的“四化”发展道路,稳定提升生猪产业,大力发展家禽、草食畜等节粮型畜牧业,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促进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工作目标

深入贯彻十精神,围绕中央苏区振兴规划,以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为目标,坚持走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的“四化”发展道路,稳定提升生猪产业,大力发展家禽、草食畜等节粮型畜牧业,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促进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一是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增长。2013年,肉类总产达到13350吨,同比增长5.9%;鲜蛋产量达到2280吨,同比增长5%;蜂产品达到170吨,同比增长7.6%;生猪出栏达到13.55万头,同比增长5.2%;家禽出笼达到9380百羽,同比增长4%;牛出栏5150头,同比增长7.4%;能繁母猪存栏达到9200头,增长3.7%。

二是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全市前列。

三是确保兽医公共卫生安全。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卫生安全事故。

三、工作措施

1、强化政策落实和项目监督管理,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要认真落实能繁母猪保险、能繁母猪饲养补助、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村级防疫员补贴以及将要启动的育肥猪保险等政策。紧紧抓住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等发展机遇,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认真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动物防疫体系、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等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强化我县现有生猪标准化建设项目的督查和管理,全面落实责任制,严格执行项目建设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和监理制,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

2、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以“公司+农户”养殖模式为生猪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广模式,注重产业扶贫,创新合作方式,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支持、企业帮扶,带动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2013年计划与温氏集团洽谈,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积极引导畜产品加工、饲料、兽药企业与养殖场(户)、合作社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和利益联接机制。加大对畜牧龙头企业特别是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服务与扶持力度,推进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力争全县年内扶持1-2家开发冷鲜肉、香肠、风味腊制品等产品的深加工企业,填补我县畜产品加工企业的空白。

3、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力争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进一步健全完善动物防疫责任制,继续实行县畜牧兽医局包乡(镇)、村级防疫员包村组的工作责任制,落实常年补免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强制免疫政策,切实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确保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平均合格率达到85%以上,建立免疫档案,加强疫苗管理,完善发放、领用手续,进一步推进猪伪狂犬病、鸡新城疫等重点疫病的免疫工作。对规模养殖场做到“五查三下达”。认真抓好“三零”示范养殖场的试点工作。

4、加强养殖投入品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以宣传贯彻新修订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为契机,开展饲料管理规范年活动,深入开展饲料和养殖屠宰环节“瘦肉精”专项整治,重点打击生猪、肉牛等动物使用“瘦肉精”和其他非法添加物行为,生猪中“瘦肉精”检出率不得超过0.1%。强化兽药GMP和GSP管理,规范兽药生产经营秩序。加强养殖场户用药安全监管,督促养殖场户建立健全用药记录制度,严格执行休药期。严厉打击饲料生产和畜禽养殖过程中超剂量、超范围滥用兽药的行为,特别是直接使用原料药的违法行为。饲料中违禁药物检出率在0.3%以下,兽药产品合格率保持85%以上。

5、推行畜禽清洁生产,降低养殖环境污染

协同县环保部门科学规划布局,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对在禁养区范围内的养殖场逐步予以关停、拆除或搬迁,在限养区内禁止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要根据土地和环境承载能力控制养殖规模。对新建养殖场要建立环保审批和农粮部门登记备案制度,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要继续推进畜禽清洁生产行动,加快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改造。辖区内所有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全面开展粪污治理工作,实现粪污治理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三零工程”示范场要率先实现达标排放。

6、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提升科学养殖技术含量

要积极引导和扶持规模养殖场设施设备改造,加快配备畜禽栏舍智能化控温、自动喂料、防疫消毒、畜禽排泄物处理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设施设备。积极推行各种有效的治污模式,大力推广节水栏舍建设、生物发酵床技术和“猪-沼-果(林)”立体种养模式。要充分发挥公益性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大力推广良种选育、粪污治理、水禽旱养、疫病净化、草畜配套、蜜蜂授粉等技术,提高畜牧业科技贡献率。

7、强化检疫监督管理,推进畜牧兽医综合执法

要完善检疫申报点建设,认真落实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强化官方兽医日常监督巡查和养殖全过程监管,确保生猪产地检疫和定点屠宰检疫申报受理率达95%以上。严格落实“六条禁令”,规范检疫行为和检疫出证管理,在定点屠宰场推行电子出证。完善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强化种畜禽监督管理。健全和完善畜禽养殖档案,建立和健全规模养殖、动物卫生监督、疫病防控、疫苗管理等信息平台,推动畜牧兽医工作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全面落实执法主体资格,开展动物卫生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加大对案件的查处力度。

第8篇

一、围绕中心,着力抓好普法教育重点内容的学习宣传

1.突出抓好党的十精神的学习宣传。坚持以党的十精神统揽、指导、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2.加强宪法意识和宪法权威的学习教育。切实贯彻落实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宪法学习宣传,广泛普及宪法知识,提高全民的宪法意识,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

3.及时宣传普及新颁布或修订的重要法律法规。根据省、市普法教育工作的安排,今年在全区公民中重点宣传普及“四法一条例”,即宪法、民事诉讼法、精神卫生法、社会保险法、省审计条例。充分利用年度统编普法教材,通过个人自学、集中培训、法制讲座、参与网络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媒体宣传、组织全民法律知识考试等多种形式,扎实推进“四法一条例”的学习宣传。

4.积极开展专题普法教育。结合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群众需求,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谋划和组织开展专项或专题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着力引导公民依法有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全面、深入、扎实地推进“六五”普法规划的实施,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

二、分类指导,着力抓好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

5.加强重点普法教育对象的分类指导。根据各类对象的不同特点分类指导,强化整体推进,注重总结各类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经验,及时宣传推广典型,强化机制性、制度性建设,推进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工作有效开展。

6.切实抓好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用法。继续坚持党委中心组集体学法、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党校法律知识培训、公务员学法考试考核等主要学法形式和制度,不断推进领导干部的法制宣传教育,突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的表率、示范作用。

7.切实抓好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落实中小学校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制度,不断推进中小学法制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着力提高法制教学活动的策划水平。充分发挥法院、社区矫正中心等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基地作用,分批组织青少年接受有针对性的普法教育。

8.切实抓好企业法制宣传教育。以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为重点,紧扣企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做好企业防范法律风险试点及推广工作。积极协调工商、税务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和培训,完善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机制,提高依法经营管理水平和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能力。

9.切实抓好农民和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把法制宣传教育与“三送”活动紧密结合,大力开展“送法下乡”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认真组织对流动人口及服刑在教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普法教育,进一步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渗透力。

三、创新创优,着力提高“法律六进”实际效果

10.按照着力建设振兴发展先行区、先进制造业驱动区、商务商贸核心区、宋城文化创新区、民生保障示范区,争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排头兵的总体要求,不断丰富“法律六进”新内容,拓展新领域,培育新载体,探索新途径,提升新效果。

11.认真总结推广各部门、各单位开展“深化‘法律六进’,服务科学发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经验,学习、宣传和推广“法律六进”先进经验,推动“法律六进”活动深入开展。

12.针对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单位等工作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六进”工作制度,完善“法律六进”考核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推进“法律六进”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依法治区,着力深入推进法治创建活动

13.不断推进法治城市创建。上半年,制定法治城市创建实施意见,确定创建工作指标,加大典型示范和经验推广。

14.不断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扎实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工作。广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学法用法示范机关(单位)、依法治校示范校、诚信守法企业等基层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15.扎实抓好各级各类典型。及时总结开展法治创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适时组织开展法治创建现场推进活动,总结交流开展法治创建活动经验,树立不同类型法治创建活动典型。

五、严格考核,着力抓好“六五”中期督导检查

16.制定考评方案进行“六五”中期督导检查。按照“六五”普法规划要求和省、市普法办统一部署,区普治办将在6月底组织开展“六五”普法中期督导检查工作。

17.扎实开展自查和抽查工作。各部门、各单位6月中旬前完成本部门、本单位“六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自查工作,认真建立健全各项普法台帐,查漏补缺,中期情况及时报区普治办。

六、丰富载体,着力扩大普法教育的覆盖面

18.注重发挥大众媒体法制宣传教育优势。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和移动通讯等大众媒体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赣南日报》、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等重要新闻媒体的法治栏目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做好卫视《金牌调解》、五套《目击者》、新法制报《法治人物》等法治栏目新闻线索推介工作。

19.注重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大型阵地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整合各方资源,着力建设法治主题公园、法治主题广场、法制宣传长廊等大型普法教育阵地,加大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楼宇电视、公交移动电视等动态法制宣传阵地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各单位加强法制宣传栏、普法教育园地建设,充分发挥城市、乡村公共文化场所如图书馆、文化场馆的作用,不断拓展法制宣传教育平台。

20.注重筹划法制宣传教育重要节点宣传活动。切实组织好“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运用各专项法律的宣传日、宣传周和宣传月等开展集中宣传活动,不断扩大法制宣传教育效果。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强对外法制宣传。

21.注重探索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路径。广泛开展法制文艺汇演、展演、巡演、大奖赛等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推进活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路径。

七、强化组织领导,着力健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22.充分发挥各级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的作用。通过健全完善制度,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形成工作合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机构要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协调、监督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第9篇

一、计划的目的、意义和编制依据

(一)计划的目的、意义

通过编制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充分发挥计划指导作用,实现科学调控土地市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贯彻落实好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对于落实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要求,推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计划编制的主要依据

1.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住房建设规划与计划;

4.城乡建设规划;

5.建设用地使用标准。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提质增效、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供给引导需求”为基点,合理安排2020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的总量、结构、布局、时序和方式,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合理利用,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闸门作用,以土地供应结构调整和利用方式的转变,着力推进工业提升、城市建设、旅游开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保障我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节约集约用地原则。通过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严格保护耕地资源,加大“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力度和存量挖潜力度,优先供应存量建设用地和闲置土地,着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2.城乡统筹原则。积极推动城市化发展,正确合理把握县城规划区与乡镇建设之间的关系。不断优化土地供应空间布局,逐步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就业保障一体化建设。

3.供需平衡原则。以土地供应引导需求,合理配置土地供应结构和供应量,形成土地供应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格局。

4.有保有压原则。积极支持优先保障民生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项目和乡村旅游项目;严格控制国家规定限制类和禁止类建设项目用地供应。坚持重点项目极时供、储备土地有序供、存量土地计划供,稳妥实施招拍挂出让。

5.连片开发原则。为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按照统一规划、组团开发、连片供地的指导思想,尽量做到集中连片供地,避免小地块出让。

三、计划指标

(一)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

2020年度全县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为636.14公顷。

(二)国有建设用地供地结构

在2020年土地供应计划中,安排商服用地40.02公顷,占供应总量的6.3%;工矿仓储用地189.51公顷,占供应总量的29.8%;住宅用地105.28公顷(其中商品房用地89.63公顷,保障性住房15.65公顷),占供应总量的16.5%;交通运输用地165.83公顷,占供应总量的26.1%;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含教育)89.33公顷,占供应总量的14.0%。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6.17公顷,占供应总量的7.3%。

四、土地供应政策导向

(一)优化土地供应结构

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对各用途土地供应采取“城乡统筹、节约集约、供需平衡、有保有压”的原则,优先保障民生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乡村旅游等国家鼓励类项目的用地需求,从严控制限制类项目用地,严禁为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和产能过剩等禁止类项目安排用地计划。

1.保证重大基础设施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服务、环境建设的土地供应,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运行和服务水平。优先确保城乡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建设用地供应;大力支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建设用地供应,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体系;合理保障生态工程建设所需用地,构建立体化的城市绿化格局,多渠道拓展城市绿化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2.合理确定住宅用地供应规模。提高并优先保障拆迁安置房等保障性住房的用地需求,对列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的用地实行“应保尽保”;确保保障性住房、危旧房与城中村改造以及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不低于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总量的70%;限制高档住宅商品房项目建设用地供应,禁止高档别墅项目建设用地供应;积极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用地需求保障;不断优化住宅供给结构,着力稳定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3.积极引导经济转型,着力构筑技术先进、结构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支持旅游“二次创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用地需求。从严控制规模较小、生产能力不高的限制类项目用地,严禁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项目用地。鼓励盘活存量用地发展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信息、咨询等生产业。

(二)优化空间布局

1.合理安排县域城镇建设空间布局。一是形成“一核三轴”的城乡空间结构。“一核”即城区。“三轴”即“一主轴两副轴”。主轴指城区—古碑—斑竹园发展轴;两副轴指城区—青山—天堂寨发展轴、城区—南溪—沙河发展轴。二是构筑“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四级镇村体系。中心城区即县城新区和县现代产业园区;中心镇指建制镇的集中建设地区,包括白塔畈、南溪、双河、青山、天堂寨、斑竹园、燕子河、古碑、吴家店、汤家汇;一般镇指油坊店、全军、铁冲、麻埠、果子园、槐树湾、花石、沙河、桃岭、关庙、张冲、长岭;中心村,是农村居民的集中居住地区。

2.合理安排产业集聚空间布局。一是产业组织思路:禁止引入高污染、高排放的化工冶金等工业项目。坚持产业聚集发展,重点建设县城现代产业园区。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业联动发展。坚持特色带动发展,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以旅游产业带动乡村农业结构的调整。二是工农联动产业布局思路:建设县城现代产业园区和22个集镇农民创业园,推进工业集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三是旅游产业布局思路:建设天堂寨和梅山两个旅游集散服务中心,重点打造汤家汇镇、麻埠镇响洪甸村、吴家店镇西庄村、燕子河镇大峡谷村、槐树湾乡响山寺村等共10个旅游服务接待点;积极培育西线(县城-汤家汇-斑竹园-天堂寨)、中线(县城-梅山水库-马鬃岭-天堂寨)、东线(县城-响洪甸-燕子河-天堂寨),推进旅游资源整合,构建县城-梅山水库片区、响洪甸水库片区、汤家汇-金刚台-悬剑山片区、天堂寨-马鬃岭片区四大旅游特色片区,重点打造会议度假、运动养生、休闲养生、国防教育为支柱的旅游产业体系,抢占大别山旅游产业发展的高端。四是农业产业布局思路:重点发展高山有机稻、茶叶、油茶、黑猪、黄牛、蔬菜等。以乡镇为单位突出特色,以村为单位适度集中,因地制宜引导涉农产业空间布局。建设特色农家乐和特色村,推进农业品质发展。

3.合理安排生态涵养空间布局。规划根据县的客观条件,构成县“两心三区”的生态安全格局。“两心”指梅山水库和响洪甸水库两个水源地保护区;“三区”指西南部中山区“金刚台——悬剑山生态区”、西北“沙河——关庙生态区”和南部天马生态区三个二级自然保护区。

(三)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严格保护耕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和规模,促进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从紧从严控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努力提高供地率和用地效率,严格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相关要求,切实加大“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力度,加大低效用地再开发、闲置土地处置盘活力度,加强土地批后监管,严格查处违法违规和闲置用地,促进土地有效开发利用。

2.促进产业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产业用地的利用效益。完善并严格执行产业用地的用地标准和相关控制性标准,合理控制产业用地规模和项目实施进度;积极引导工业向经济开发区集聚。除重大、特殊项目外,严格控制在规划工业用地区块外单独选址进行建设。

3.促进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按照节约集约利用的总体要求严格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土地使用标准,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用地有偿使用,通过经济机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四)促进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继续推进土地市场建设,提高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工业用地及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项目等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改进和完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有竞争性的基础设施用地开展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加大政府土地储备力度,完善土地一级开发机制,增强政府住房保障和调控市场的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抓住重点、优先安排。凡是被列为市、县政府重点项目的,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确保及时供地。把握全面,突出重点,强化服务,保障供应,对年度重点项目用地、政策性住房用地要采取超前介入,跟踪服务,全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