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中课文笔记

时间:2023-08-27 15:04:27

导语:在高中课文笔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课文笔记

第1篇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分别是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在“诗歌与散文”这一系列中,有五项具体的课程目标。下面笔者就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进行比较分析。

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这一目标提出了诗歌与散文阅读鉴赏的总体要求。从中可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被放在目标核心的位置。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它肩负着“德育”“美育”的目标,而对审美能力的锻炼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都需要长时间的引导与熏陶。审美情趣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偏爱。高中时期,正是学生走出少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审美情趣也从儿童趣味向成人趣味发展,因此,此时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平时接触到的资源如偶像剧、网络小说、娱乐节目往往带有通俗、浅薄、娱乐性的特征。因此,通过对选修课本中优秀诗歌与散文的阅读和学习,学生可以在比较中自觉选择更有营养和美感的资源,在阅读中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的教学建议。这项建议将“诵读”作为核心概念,通过诵读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体味蕴含在诗文中的深刻意蕴。

二、开阔阅读视野,理解作品内涵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一目标表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程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量,重点体会诗歌和散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在必修课本中,由于课时的要求,收录的课文是很有限的,学生的阅读范围较小;而选修课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选取古今中外大量名家名篇,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领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特色。在这一小段话中,两次提到了“思想”。可见,课标对理解诗文的思想还是有很高要求的。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散文较小说、戏剧更为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也具有教化的功能。因此,重视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就是对学生的道德陶冶与教化。

在教学建议中这样写道:“应在一定的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这一建议突出了“点面结合”的策略。“一定的阅读量”对应了该课程目标的“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就是要有广阔的阅读视野,丰富的阅读内容。

三、精选重点诗文,研习传统文化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一目标提出了对古诗文阅读的相关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它对古诗文阅读有两个层级的要求,一是读懂,二是背诵。要“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课标将古代诗文单独提出来阐述,体现出课标对古代诗文学习的重视。“读懂”就是要在翻译时做到“文从字顺”;而“背诵”则是倡导“熟读成诵”。古代诗文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感性的阅读理解其中的精髓,在西方文化符号泛滥的今天,保持一份精神的独立和身份的认同。

教学建议中的“精选重点,鉴赏研读”主要对应了该课程目标中的“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就是指对于不同难易程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在阅读上要有一定的区分,挑选出一部分富有价值、难度适中的作品进行重点学习,精读细读,而对其他作品可以进行泛读。

四、学习鉴赏方法,发现多维意蕴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这一目标主要从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出发,要求学生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学习诗歌与散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感性认识上,还需要借助理论和方法对诗歌散文进行理性的认识。由于诗歌和散文属于两种不同的文体,因此,鉴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诗歌来说,可从格律和意境两方面赏析,而散文则可从语言、意境、艺术构思、表现技巧等方面赏析。

本课程目标给出的教学建议是:“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这一教学建议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作品的多维阐释。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侧重于鉴赏实践,边阅读边鉴赏,而不是一味讲授理论知识。

五、尝试诗文创作,鼓励学生实践

“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这一目标是对创作实践活动的指导,是对诗歌、散文学习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即将所学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值得注意的是课标要求的只是“尝试”,因此,更强调的是学写诗歌、散文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对有兴趣尝试诗歌散文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外报刊投稿。”这两项建议主要对应上述课程目标,表明了教师应有的态度——鼓励与提倡。刚开始创作的学生,文笔难免会生涩稚嫩,要多鼓励多支持,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激发学生不断创作的动力。举办诗歌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校园里形成热爱文学的良好氛围,教师应大力提倡。

六、利用媒体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这项建议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应通过ppt展示、朗诵视频播放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这项建议要求教师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而资料的搜集也需要教师学会利用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体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利用媒体资源,提高自学能力。

七、小结

第2篇

【摘 要】教师应当有效地整合高段口语交际与习作学习,创建丰富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学习情境,提供较为生活化的口语练习和习作氛围,积极引导学生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口语交际和习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口语交际及习作能力。

关键词 整合的意义;整合问题;有效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112-02

一、整合的意义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小学中高段口语交际和习作之间关系密切。

首先,进行小学中高段的口语交际有利于收集习作的素材,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体验等都是不同的,因此,对事物的感知也就会有所不同。为了增加自己的见闻,学生之间就可以通过交流来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趣事。同时,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地和学生进行交流,主动去了解学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尊重他们,使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习作只有在真实反映作者的情感的时候才最成功;其次,口语交际锻炼习作的思维。口语交际其实就是将思维表达出来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当思维被锻炼得活跃的时候,习作能力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高。口语交际在一定程度下可以唤起人最深处的记忆,人们在交际的时候甚至会对生活经历产生更深一层地感悟和理解,使得在平凡的小事中见真情,以至在写作文的时候,对于情感的表达则要更为真挚、深切。由此可见,口语交际和习作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有的学术研究表明,口语交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课堂的活跃氛围,交际是信息传递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它使得学生在交际的过程中解放自己,交际可以唤起学生的表现欲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从而在无形之中酝酿写作的内容。口语交际是对语言符号的运用,而习作则是对文字符号的运用,两者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交际训练有利于学生对于词汇的积累和学习,这样就为习作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培养写作技术,又有利于口语交际的表达,所以这两者是相互渗透的,它们的共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在小学中高段的教育中,正是学生汲取知识的时候,这一阶段的学生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对于知识的吸收能力也非常强,所以在小学中高段,认真、有效地教学口语交际和习作是十分重要的。学习口语交际结果的好与坏,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很深地影响,我们知道,当口语交际中涉及的内容落实到笔头的时候,就转化为了习作,这同时也是从语言到文字的一个转化过程,是一种从简单到复杂、逐步递进的基础教学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有效地整合小学中高段口语交际课和习作课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口语交际和写作,一个是属于语言范畴的,而另一个是属于文字范畴的,由此来看,这两者本身应当是不相关联的,所以,在整合口语交际和习作中出现的问题之一,便是不能在这两者之间架起桥梁,经常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偏重于一方的教学。其次,对于相关的理论做不到及时更新和融会贯通,对于一些资格较老的教师来讲,他们大多属于经验主义者,更乐意接受旧的传统教学,而不愿去接受较为新奇的事物。而且一些学生及学生的家长也更愿意选择资格较老的教师来教学,就是这样的一个循环,阻碍了小学中高段口语交际与习作有效整合的进程。而且,相比于医学机构,教育机构派遣出国学习和研究的次数和人数都相对较少,除了资金的不足,还有就是没有合适的人选,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国外的先进理论无法传达到我国的教育事业中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与世界的脱轨。再者,学生缺乏对口语交际或是习作学习的兴趣。缺乏对学习的兴趣,这其实是学生对每一学科的一个主流态度,引起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学科本身较为枯燥、难理解,或是教师教学出现了一定的问题,等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努力培养学生对于口语交际和写作学习的兴趣是教师们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以上诸多有关小学中高段口语交际课和习作课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当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无论是国内外理论或是实践的学习,还是出现在教师或是学生身上的问题,相关的教育机构都要一一做出应对。只有这样,我国小学中高段口语交际课与习作课才能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学生真正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有神。

三、有效整合的具体策略

有效整合小学中高段口语交际课和习作课,要求教师做到整体性的教学,将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握好这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之间的关系。然后,还要重视科学化以及主体性教学的原则,前者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科学的理论去教学,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后者则要求在小学中高段口语交际与习作有效整合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作为主体,并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不仅是教师自己去教学,更要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

1.创建情境教学。教师要将口语交际和习作整合在一起,以方便讲课,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安排教学的顺序,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堂前几分钟进行话题讨论、生活趣事的交流、进行一场小的辩论赛,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可以让学生在交流、辩论的过程中酝酿写作的思路,有时候,比起想象的场景,亲身感受的事情写起来要更加得心应手。

2.在多学科中运用,增强两者之间的整合。在现在的教育领域之中,各学科之间有一定的相同性,而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整合也可以体现在其他学科之中,这种体现同时也会增强小学中高段口语交际与习作之间的有效结合,其实这就是一次两者相整合的实践。例如,在学习英文字母“O”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这个字母长得像生活中的哪些事物?学生就可以积极地交流和回答,在这个过程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更能在不同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样的经历体验也会让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得到合理发挥。

3.与时俱进地改进和完善口语交际和习作整合方式。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口语交际课和自作课的有效整合都有着积极地研究,我国的教育工作人员就要做到积极地去学习外国的有关理论知识,并取长补短,根据我国教育事业的基本情况去运用到实践中去。然后是有关教师教学素质的问题,有些教师太过依赖旧的教学经验,而不懂改进和变通,所以,学校在进行教师考核的时候,不仅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考察,更要注重教师教学的实际状况。小学中高段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发展离不开对新的理论及实践结果的学习。

有效地整合小学中高段口语交际课和习作课是当今语文教育事业上的一个趋势。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在对语言和文字的学习上产生一个整体的体系和框架。良好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教师要从整体性、科学性、自主性等整合原则,将小学中高段口语交际和习作结合在一起,积极地促进学生学习口语交际和习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口语交际课和习作课在教育领域有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阳.小学高段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报告[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0.

[2]杨培凌.小学口语交际课与习作课有效融合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教学模式的探索[D].包头: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第3篇

一、必须全身心沉浸在语文这一美丽的世界中

语文的内涵涉及现实生活、纷繁社会、人生命运、思想情感。她是所有学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当我们步入语文的世界,就步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不断地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我们说话、我们写字、我们阅读、我们作文,就是一个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的过程。语文,似乎是在教诲人去如何完成那光辉灿烂的人生之路,而这种教诲却是潜移默化的,是对人生的一种熏陶和感染,完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人类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

二、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使之成为广泛学习语文的平台

新教材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语文能力,编排体例也变成了用人文话题来统领的一个个专题,希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简单的只学习一些语文的知识。新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伟人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这些课文里本身就含有许多语文知识点,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如果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习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就真正成为了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

三、必须持之以恒地做好积累工作,练好语文基本功

一个人的语文修养的高低,取决于其语文基本功是否扎实。同学们进入高中后,首先,要努力使自己学会说一口流利而较标准的普通话。平时在听老师示范朗读,听电台的广播以及看电视台的节目时,留心学习他人正确的发音及朗读的技巧;早读时大声朗读课文,并请老师、同学帮助自己纠正错误的发音。学习语文,既要重视书面语言,又要重视口头语言。朗读,可以锻炼口头语言,帮助你学好语文。朗读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控制声调的高低,最重要的要理解课文的词句,边读边思索,边读边体会它的思想感情。朗读得好,就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就能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其次,要努力使自己写一手端正而潇洒的字。第三,要努力使自己养成“我手写我心”的写作习惯。写作的过程,其实是创造的过程,创造出新的语言,新的形象,新的境界,新的观点,甚至于新的表现形式和作者全新的思维方式。

至于借助于语文笔记做好语文知识的整理工作,这是传统的学习法,在新课改中也是万万丢弃不得的。有关知识点、运用实例、高考(高考新闻,高考说吧)例题、病句典型、文学常识、诗词名句、写作技巧、阅读要领、错别字、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义显著不同等等,这些都永远值得我们抄在自己的语文笔记簿上。

四、在互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辩论,以便提高自己立足社会的综合素养

语文新课改或者说高中所有学科的新课改,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同学们,是要求同学们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如果同学们还像过去一样满足于教师的“满堂灌”,习惯于“题海战术”,沉醉于“书本知识”,那么,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变革中,你无疑是一个落伍者和失败者!像江苏版和全国版语文教材,每个模块都提出新的学习方式,如体验式学习、问题探讨及文本研习等,这绝对不是形式主义。传统的学习就是文本研习,而现在强调感悟体验,形成语文素养,在活动中学语文!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老师的课堂在渐渐发生变化了,比如文言文教学,过去老师是串讲,现在有不少老师则先让学生充分预习,提出问题,课堂上则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第4篇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教学 衔接与过渡 举措和目标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是指初中与高中两个学段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在新课标背景下能否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将直接影响到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效果:一方面影响到高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影响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笔者曾有十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近十年一直在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在实践中发现,高一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高中语文难学,以致不少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死记硬背,机械做题,不求效率;另一种是灰心丧气,漠视语文,敷衍应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教师没能做好初高中这两个学段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基于此,笔者有意在这方面初步做了一点探索,以期方家指正。

实践证明,要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工作,首先要求教师在深谙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能充分认识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的联系和区别,同时能在起始课上及时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之间的衔接与过渡规律。

1.教学内容增多了,语言学习投入的时间相对减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提高听课的质量,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听课方法,在课外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改进复习方法来消化、巩固知识,提高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

2.语文学习的要求提高了。初中语文教育就是熟练掌握通用现代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而高中语文教育则侧重于文学鉴赏和更高级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变化:

变化之一,教学内容加深了。从教材看,初中学的是一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高中学的是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从教学要求看,学习的内容也明显加深了。如议论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三要“能把握文章阐述的观点,了解论证方法,领会语言的严密性”,而到高中则要求“能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

变化之二,语言应用的要求提高了。“教学大纲”规定,初中“要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积累和掌握常用词语”;到高中则要求:“能够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这样对把握词语的要求更精细了,而且对词语的理解从“知其然”发展到“知其所以然”。

变化之三,学习的载体更加模糊。教材是教与学的载体。难度加深、要求提高,但涉及这些学习内容的基础知识在高中教材中不再出现。那么学生应该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就显得模糊不清。因此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措施和方法,就很难适应了。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加强了、能力的发展要求更高了。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

在高中语文起始课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明白如下几点规律:

1.知识层次的衔接规律。语文知识本身是有系统序列的,语文教学的进程也是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在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从初中语文知识的结构层次来看,从每册教材到每个单元再到每篇课文都有详细的重点说明和预习提示,课后的练习设计也较全面具体,体现了初中语文教学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高中教材的课文不仅长,而且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题相对少多了,它是在初中知识层次的基础上的拓宽加深,体现了语文知识和其它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

2.思维能力的衔接规律。根据初中生年龄的特点,初中语文教材主要要求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培养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而高中语文却在此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从知识的识记理解到分析综合和运用,这一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又一关键。

3.学习方法的衔接规律。对初中语文教学,首先还是扎扎实实教好本学科的课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那么,学生只要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并完成有关练习就可以了。而高中语文则强调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就应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逐渐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做好上面这些准备工作之后,接下来需要教师在常规课中“对症下药”,不断地落实以下各项举措和目标,扎扎实实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和过渡工作:

第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学生刚进高一,教师就要给学生讲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培养习惯,打好基础。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良好的习惯包括:课要集中精力地听,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文章要仔仔细细地读,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做。学生必须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行。所以,我们高一的语文教学要以课本为依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会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讲究方法,循序渐进。进入高一,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多。仅必修课本第一册,与初中相比,篇幅就明显加长。另外,高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做到能举一反三。

第四,巧用初中课本,铺路搭桥。高中语文课本的有些知识,看似难点,但只要教师巧妙运用初中语文课本,铺路搭桥,学生就会轻松掌握。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时就有不少学生问“何厌之有?”如何翻译,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举了两个例子“学而不厌”、“何陋之有?”让学生理解,结果学生一看就轻松解决。

第五,激发兴趣,调动激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中我们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新颖活泼的开场白,提问激疑,小组间竞赛,课文比较欣赏,模仿课文片段即兴写作等等,力争调动学生多方感官,使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第5篇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分支,是职业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职高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相关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影响。尤其在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的综合性和实用性的当今社会,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更应强调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然而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不容乐观。

1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现状及分析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和其他专业课相比,没有优势。少数职高生在母语学习上三心二意,成天抱着“靠天收”的心理,因此造成职高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窘迫局面。概括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学生学习的被动性。课堂上教师无视学生的学习现状,高估学生的接受能力,满足于滔滔不绝的讲析,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违背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特点,无法达成语文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终极目标,最终导致学生对语文教学失去兴趣,令语文课堂气氛沉闷板滞没有生气没有活力;其次,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表现为“不会听”,上课不知道哪些是重、难点,不注意接收重要信息;““不会写”,作业、作文无从下手。“不会读”,不知道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不知道怎么去读,怎样汲取其中的精华;第三,专业课学习与语文学习的联系不够紧密。与普高生不同,职高生以专业课学习为主。有的学生认为:学不学语文对其他专业课学习毫无影响,过两年走上社会,现有的语文知识足够“应付”。因此,要解决职高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广大教师从观念上,从实践中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大胆必要的教学变革。

2加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具体措施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它们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情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对职高生而言,强化知识的情境教育尤为重要。

2•1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探究精神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受很多因素影响,除外部动机外,学生自身的内部动机———兴趣,对推动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得比较顺利,并富有成效。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有效阅读的前提。而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可以促使学生自由畅谈,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要使学生“好知”、“乐知”,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讲究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1)增强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布鲁纳主张“通过发现来学习”,就是鼓励学生心智上的积极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心智上的参与,才是更高程度上的参与。语文课是一门对学生全面实施听、说、读、写能力的课程。进入高中或中专阶段的学生,思维活动正逐步摆脱直接经验的限制,已能独立地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所以无论从事哪种技能的学习,总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意识。如果我们能根据这一特点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就会显著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例如在《天山景物记》、《长江三峡》等游记的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导游小组,让他们迅速熟悉课文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领大家去领略天山或三峡的迷人风光。由于有了这新奇的参与,学生们便表现得格外认真和专注,课文内容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2)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从文本语言出发,引领着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因为课本上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者情感的结晶,蕴含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语文教学应当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个人情感。在整个教学的历程中,教师应致力于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心愉悦地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与教师在认知、情感方面的双向沟通。备课时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分别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启示,激发学生去“思”,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处在消极地接受“奉送”的地位,就谈不上“参与”!这就是说,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相信学生的参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去发现。实质上追求的就是教学方法的普遍适应性,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途径和方法,克服教学中的单调感与模式化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以适应学生心理发展与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对阅读内容的感受、积累和运用的能力。努力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如从评论、辨析、质疑、引申、发挥等角度研读,提高其创造意识。从更多的层面上理解和把握作品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直觉的对“美”的顿悟。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例如把《三戒》上成寓言故事改编,由学生以说故事的形式把这篇古文弄懂;把《雷雨》上成了表演课,先让学生在对白的处理中理解人物,进一步把握文章;把《林黛玉进大观园》上成欣赏课,先让学生欣赏电视剧片断,再回到文章中了解人物的语言特点,然后进行表演……。愉快、生动的学习情境,使心猿意马的学生专心致志地投入到语文课堂中去,而且不再把上语文课看成是一种负担,渐渐喜爱上了语文课。

(4)教学中要合理控制教学进度。教师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减少难度,降低坡度,循序渐进地教学。职高语文教学以实用为基础,教学中应指明职高语文学习特殊而具体的目标,会写一些常用应用文如请假条、留言条、通知等,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激励,产生学习和实际运用的兴趣。(5)充分提供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人天生最大的需要就是别人的肯定。职高生学习任务不重,他们想以各种形式表现自我。教师理应为他们提供机会,几乎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表现自己,不论他的表现如何,教师应该给予理解和赞许。例如每周两节课的“美文推荐及感想”,有计划的安排每一位学生担任主角,逐渐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职高生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靠“压”容易造成逆反心理,要以各种方式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以“吸引”的方式引导他们自始至终参与知识的积累过程,增强意志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2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问题的解决,在某种程度上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的。指导的特点,就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遇到了困难,产生了问题,甚至可能迷失了方向,教师这时就要进行引正确的引导,指点出解决困难、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尤为关键。

(1)课前预习的习惯。长期以来,职高的语文教学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很少参与。例如学完《项脊轩志》有学生问“项脊轩志是谁?”;在《促织》课后问“促织是个什么东西,织布的吗?”这类笑话却很难让语文教师笑出来。因此在讲课前,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难易和学生的水平精心设计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为听课做好准备。同时要求学生给不明确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把问题记下来,以便听课时做到有的放矢。

(2)听课记笔记的习惯。这是语文笔记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语文课上,学生要边听课边记笔记。要在听懂理解的基础上,边听边思维,总结出要点,概括成重点句子或重点词语,然后再写到语文笔记上。要记关键词、生僻字、同音词和易混淆、易错的字。

(3)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职高生的作业独立完成率非常低,因此要求学生及时、独立完成巩固知识的必要练习题,就需要老师的监督,家长的配合,并且对不同作业作合理安排。

(4)课外阅读的习惯。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大多得益于课外阅读。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等于找到了寻求知识的金钥匙,作者曾在语文课堂上适当介绍、引进名家名作,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不少同学纷纷借书阅读,写作论文这增加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

2•3加大语文教学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情境性学习是以情境性认知理论为基础的,这种理论主张,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效果应在情境中评估,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无疑是“应用”,这是由职高生毕业后的去向所决定的。作者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1)网上寻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资料。网上查询到的课程教法学法的资料比较新,甚至是最新的。无疑,这样的寻找对学生来说有新意,有吸引力。例如,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先分配给学生网上查询任务(提供给学生几个参考网址),了解马克思的生平事迹及评价,并拷贝下来。正式上课了,各个小组把自己有代表性的意见整理在一个磁盘上交给我,那真是一个信息宝库!当我们一起在课堂上相互分享集体“搜索”来的智慧时,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泼!学生们睁大双眼看屏幕上滚动着的文字,那些文字仿佛有了生命!接踵而至的是:对本组“独家新闻”成果的沾沾自喜,对别组同学的佩服,或者不以为然。最为重要的是,学生们相互提供了信息的来源,为下一次的寻找指明了新的方向。这样一堂语文课,本来枯燥无味,但因为有了这些信息,特别是发动学生去寻找这些信息,它的局面完全变了。超级秘书网

(2)网络寻找“话题作文”素材。“话题作文”是近年来作文考试的新宠。作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事,如向学生推荐《对话》、《实话实说》、《百家讲坛》等谈话类电视节目,要求学生关注报刊杂志上的焦点人物或事件,现在,我们又多了一条“话题”信息的来源渠道。在网上,不仅可以找到这些话题节目,而且可以看到场外人们的继续讨论,也可以参与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的获得,也可以主动的参与,这对他们来说,是展示自己见解的好时机,与他人的讨论也会令学生调动起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勇气,这是另外一个课堂!在这个课堂里,学生可以“肆无忌惮”。在各抒己见时,无疑少了许多“看得见”的障碍———来自同学的、老师的、自身的。经过这样的参与过程,再回到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见解时,显然已经“成竹在胸”了。再如一些社会现象联系我们职校学生的实际,“网络带给大家的是什么?”、“游戏给了我们怎样的世界?”

这样的话题讨论,带给学生的已不仅仅是作文信息了。话题讨论带给学生的启迪,在他认知世界的里程碑上,也一定是可以书写的一笔。(3)在微机室里上语文课。讲述古文《春江花月夜》时,我把授课地点安排在微机房。由“月亮”的主题开始,大家先是展示自己下载的关于“月亮”的音乐。然后我用主机控制将画面切换到重点学习的课文《春江花月夜》,同学们通过提供给他们的一些资料去利用INTERNET自学后面的文章。大家在BBS上自由发言,互相交流。我通过主机了解学生们的情况,再把其中精彩的部分调出来与全班一起学习。最后让学生回去做一个网页,以“月亮”为题,表达自己对月亮的理解并体会古人为月亮赋予的意境。从学生方面的信息反馈来看,这些做法为学生学习“生活语文”、“大语文”打开了一扇“看得见风景”的窗口,这个阶段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民主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锻炼了他们的鉴别能力、综合能力,也体验了创造的喜悦。从教师方面看,将电脑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引进了语文课堂,不仅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直接,而且在语文学习中应用了专业知识,在专业知识的帮助下学好语文。

总之,教学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劳动,而创造性的灵感便来源于那些生动活泼、对世界充满强烈新奇感和求知欲的学生们。只要真正深入到他们中间去,把如何教和让学生如何学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就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老师受到学生的欢迎,而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又让学生热爱语文学习。这种境界自然是很难达到的,却又是职中语文教师所必须追求的。

参考文献

[1]王一军•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J]•山西教育•2003

[2]张行涛•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江利兵•教育行动研究:意义、制度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第6篇

关键词: 中小学 语文教学 语文学习 衔接工作

当小学生结束了相对轻松的小学生活,怀着激动而好奇的心情步入中学的时候,很多学生由于不能及时适应中学的语文学习要求,一部分原本基础不错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锐减、语文成绩明显下降。多年来,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初中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许多老师只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忽略在学习方法、学习心理上对初一新生的指导,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开始初中生活之初就在困惑迷惘的状态下学习,学习成绩与小学相比下降严重。究其原因,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教师的责任恐怕更大。如果解决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过渡问题,搭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跳板,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过渡,完全可以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不至于让学生输在起点上,更为学生的初二、初三甚至高中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语文学习不是小学的简单延续,初中是学生学习中一个关键转折点,如果学生在心理上缺少足够的准备,教师没有科学地引导,学生一定很难适应初中的语文学习。因此,能否做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衔接、过渡工作,将直接影响学生初中三年乃至高中的语文成绩的高低。下面我结合自己十六年的教学实践,对怎样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异

要做好中小学语文学习、教学的过渡工作,首先应该搞清楚中小学语文教学上的差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我认为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节奏的加快和学习容量的加大。

升入初中,学生的作息时间明显比小学安排得要紧,生活、学习的节奏比小学要快得多,作业量也比小学有所增加。学习的科目明显比小学增多,由小学的几科猛增到十几科,每节课也由原来的四十分钟变为四十五分钟……所有这些变化无疑给刚步入中学的孩子们带来巨大的生理、心理压力。仅就语文学科而言,教材所选课文的篇幅明显要长得多,课文的难度也比小学明显加深。就初一语文课本看,课本包括课文30篇,还有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专题)、名著阅读、古诗文诵读欣赏等内容。课时安排比小学要少得多,特别是文言文又是小学时从未接触的内容。这些,都给刚进入中学的新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巨大的困难与挑战。

(二)学习要求的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的基础,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能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言通畅。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些要求,无疑比小学要高得多,学生必须有孜孜不倦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才有可能实现,这对于初一新生不能不说是一道“天堑”。

(三)基础知识的不足。

由于小学语文教学不涉语法等知识,而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课文分析、写作、口语交际等都离不开基础知识,因此,学生一旦遇到语文知识问题时往往感到困难重重,这使初中语文教学还要从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入手。特别是文言文学习中遇到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学生更无所适从,这又成为初中新生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

(四)学习心理的变化。

进入初中,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考试成绩的失败等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语文学习又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不少学生虽然努力了,但短时间内并没有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信心。如果老师不及时疏导,会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二、怎样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针对上面所说的几方面差异,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仔细观察、认真研究,采取合理措施,确保教学实效,构筑好桥梁,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过渡,为学生学好初中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研究课程标准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研究课标需要着重以下两点:(1)研究中小学课程标准的异同;(2)研究初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异同。只有深入研究以后,才能对中小学教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并有的放矢地采取符合初中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比如就背诵篇目而言,课标规定小学阶段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内容的连贯性、层次性。教师了解这一信息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的保证。

(二)四方面努力,解决容量大的问题。

第一,明确要求。初一学生,充满活力,好奇心强。教师一开始就要给学生讲明初中阶段语文学习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避免陈旧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教师应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教师采用新颖活泼的开场白、幽默风趣的讲解及激励式点评语言;开展小组间讨论释疑、竞赛活动;课文比较欣赏,课本剧编排,模拟课文片段即兴写作并当堂交流;围绕某一主题迅速展开想象或联想表达;让学生充当老师角色,等等。在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的多种感官参与中学习语文,学生会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收获成就,从而培养起积极的语文学习兴趣。

第三,循序渐进。针对初中语文内容多、容量大的特点,教师可抓住重点及典型篇目仔细讲,重点讲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每一次讲解应做到有所选择和侧重,不求面面俱到。说话方面,一是要创造情境机会,让学生有话可讲。如课前给定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演讲,课中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复述情节,围绕中心发言辩论等。二是要多肯定、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尤其是不善表达的学生克服胆怯心理,使他们逐渐做到“言无不尽”。写作方面,重在培养写作兴趣,要引领学生以一颗纯洁真实的心灵去关注生活、关注他人,认识自己,书写自己。可让学生分阶段进行训练,先写身边人或事的片段作文,再写一般完整的记叙文。然后,逐渐培养学生筛选、组织材料的能力,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训练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来表达中心的思想能力。为了达到理想的写作效果,教师可利用周记训练对人物或景物等进行描写,或当堂快速作文,在全班讲评交流,逐步培养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第四,拓展提高。《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而教师要指导初一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教师推荐有益读物并指导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办黑板报,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等,培养说话能力。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学会整理语文笔记,坚持收集、积累常见的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段、文学常识等,让他们相互交流,反复品味。一段时间后,他们自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说话、写作能力定会大幅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阅读的能力。初一学生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初步熟悉资料,能从教材及参考资料中找到或归纳问题的答案;具备对问题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评价等能力。这也是最为重要且难度较大的一种语文学习能力,针对初中新生,教师训练时要特别把握好内容的深浅度,按部就班地进行训练、指导。

2.听记能力。要求学生听完讲述内容后,根据要求进行概括、记录,并整理笔记。

3.智力技能。包括学会潜心观察;采用理解记忆;掌握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想方法;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及时矫正语文学习不良心理。

有的初一新生会因一段时间内语文考试成绩不佳而灰心丧气,教师应留心观察。一旦发现此种现象,教师可找出其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肯定鼓励,给他们以信心;同时引导、帮助学生分析考试中因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得失,克服马虎粗心或基础掌握不牢的不足。有的学生认为“语文认不认真学,考试成绩差不多”,或者有“不必抓基础,考试看运气”的想法,教师可就近几年语文统考、中考试卷结构和分数比例为其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语文基础不能丢,该记忆该背诵的不能忽视的观点;有的学生甚至单纯地认为“作文靠天才”,对作文信心不足并产生畏之如虎的心理,教师可在布置作文时给予适当指导,在评改作文时做好记录,便于有针对性地评讲,在讲评作文时比较优秀作文与不合格作文的差异,让学生在欣赏、鉴别中明确写作要领,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五)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升入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切实改变对老师的绝对依赖的学习方式,做到自主地学习。一是引导学生积极适应新的授课方式。初中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老师在集中讲解重点、难点、要点时,要适时鼓励、引导学生专心听,尤其是知识性的内容更要用笔、用心记,课后再复习消化,以求真正理解。同时还要激励学生勤学好问,主动和老师交流。二是督促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包括学期计划和周计划等。三是要启发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被动听课和机械地做作业上,要用心学,主动学,优选学。特别要讲究方法,把握好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等方面。

(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就初一学生而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许多初一新生不会预习,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首先,应让学生认真读一遍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及词语,并将查出的字、词含义等知识弄懂。学习文言文时,让学生多动手,翻工具书,这样教师上课时讲解起来就轻松多了,学生的掌握效果也一定会很好。其次,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最好能理清文章层次,初步把握文章的中心。最后,能主动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以帮助把握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讲习惯。要求学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并做到耳听、目视、心思三者结合。当然,教师课堂一定要设法富有“激趣性”,始终将学生置于活跃而轻松的课堂氛围中。

3.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初中的语文教学方式有别于小学的教学方式,主要培养学生自主、自觉的自学习惯。通过学生翻阅字典、查找资料、课堂质疑、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课堂上可以通过:阅读―探讨―交流―总结活动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技巧 作文

学生的语文成绩的好坏与自身的写作能力有着紧密的关系,作文在语文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写作的形式和内容还在不断的深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开展作文的教学活动中要树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意识,因为这是学生将来步入社会进行生活学习离不开的技能。根据实践和调查,对如何提升写作教学的水平,做出了详细的分析。

一、积累作文素材

写作是学生进行自我内心思想和对外界主观认知的表达,是对自身体会的再现和总结。在教学活动中,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积累和学习。学生可以对生活中的见闻进行自我积累,并通过日记或是其他形式,经内容记录下来。我国的知名大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课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引子。用于教学的教材不能过长,不能太难,需要学生进行仔细的推敲和揣测得到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提高语文素养必须要对教材进行重复的推敲和认真的学习,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教材可以教会学生运用语言,在写作中文思泉涌。因此,学生应该多看些除去教材之外的书籍,进行国内精美文章的品读,可以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好的文章可以进行反复的学习和阅读,甚至达到背诵的效果。文章精美可能是文采非凡,恰当的运用了名词佳句,或是结构巧妙,读来思思如理,爱不释手。对于其中的经典句子进行学习和模仿。长久如此,学生的阅读量大,知识就会十分丰富,一个人的素质也会提高,眼界就会更广。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

二、进行写作实践

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是技术性的活动,与个人的资质和熟练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发挥出较好的水平,必定是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形成的。进行平日的主动写作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捷径,远比进行阅读和背诵的效率高。坚持记点日记周记之类,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也可以“每日一忆”改“记”为“忆”,学生可以将自己一天的生活经历当作故事从头到尾进行回想,按照某种顺序形成文章的主线,进行作文的书写。写作实践是枯燥的,乏味的,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毅力,坚持下去,形成自己的一种习惯。在英国有位小说家凡尔纳就几十年如一日地积累写作的素材,据有效的统计,他自己的读数笔记多达几百册,用过的卡片多达2万张。写作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不可只追求数量,忽略了质量。提高写作的能力必须将自己的练习质量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不能自欺欺人。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加大学生的积累量,在写作的过程中思路、有材料。

三、培养独特立意

所谓立意独特就是突破常规思维认识的藩篱,获得全新的认识。立意独特不是要求学生进行随意的写作,而是根据自己文章的中心含义,加上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确定文献的题目。不同形式的文章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记叙文依靠任务和故事发展而议论文依靠事例。运用自己的审美观进行立意,创造出其他人不常见或是没有见过的东西。写作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劳动,需要个人的思维力和创新意识。进行写作的过程中,没有自己的真实感受,缺少创新的精神,写出的文章没有文采和内涵,得不到别人的欣赏,因此,学生应该将自己的思维打开,发展到更广阔的空间里,写出其他人没有想过的,没有做过的,题目新颖并且不会偏离主题。

在进行立意的过程中,必须做到观点明确、主题鲜明、是非观正确,将批判的现象或是事物与正面的例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使阅读者可以简单明了地了解你的思想和表达主旨。中考作文的要求中,明确地提出了学生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对客观世界有着积极的态度,因此,文章的内容必须是积极阳光、正义善良的。还有在写作的过程中,通过立意独特的方式,将自己的鲜明观点进行充分的表达,这就需要学生有着较高的语文素养,可以灵活运用写到的语言进行自由的表达。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写作主题的确定并不是对人们熟悉的浅层次的知识进行重述,而是挖掘其中的内涵将其深刻的含义表达出来。就如同,看见一滴水就可以联想到一片大海,看见一片树叶就可以绘出一片丛林。写作的材料就是一个引子,需要学生去积极的思考和想象,得到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

四、写作中的注意事项

1.注意语言表达

写作的思路和语言表达是同等的重要,文章能否取得最终的成功还有赖于语言的灵活运用。按照我国《大纲》对作文的评判规定,作文语言必须保持通顺,不存在语言错误,并按照病句的多少分为不同的等级,给出不同的分数。由此可以看出,语言表达是学生进行写作过程时需要注意的另外一个问题。无论学生采用哪种文体,都应注意语言表达的通顺性和简洁性。

2.准确使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合是行为的重要部分,也是指导学生写作内容的提示。标点使用的不明确容易导致句子出现歧义现象,甚至是影响到对全文的理解。根据调查和观看试卷发现,学生对于标点类型的使用,包括逗号、句号、感叹号、引号、分号等多种。在使用的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有将标点符号放在开头、省略号占一个格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才可以在行文中得到避免。

3.书写清楚工整,不写错别字

字体的标准程度和字体的正确与否,对作文的成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讲,评卷的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全文的阅读,仅仅对关键的点进行赏析,如果发现在浏览的过程中,发现有错别字,将会扣除掉很多的分数,加上字迹潦草,模糊不清,就会进一步降低作文的得分。错别字的扣分最大值为3分,在整个试卷中的比重比较小,但是,对学生的总体测评有着关键的影响。因此,学生应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将书写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勤加练习,在练习中提高自己的水平。

4.注意掌握时间,限制字数

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将写作的时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确定自己进行写作的时间还有多长,确定自己的写作速度;然后,进行行文思路的思考,找出文章的写作方向和写作顺序;最后,在写作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查看时间还有多少,确定自己是否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选择是否加快时间。

五、结语

总之,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要认真地学习课堂知识,还有扩充自己的见闻,形成比较广阔的写作思维空间。坚持每天进行读写练习,早日实现写作高手的梦想。

参考文献:

[1]杨晓凯.浅谈如何提升高中生写作水平[J].教师教育研究,2012,(6).

第8篇

         一、在听力上的兴趣教学

         1.每天都有听力练习。

         时间随课时安排或在早晚自习。听力材料的选择要循序渐进,精听与泛听相结合。开始可以重复听一些有趣而且简短的文章,或相应的听力测试练习,而后进一步听有一定难度的听力材料,如电视英语新闻、英语广播等。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耳到、心到、手到,多种器官同时高效地协调工作。在听力结束后进行一些多样化的听写,比如填空听写法,它不仅要写出所缺单词,还要涉及到具体语境当中的时态、语态、人称、单复数等语法知识。再比如速写训练法,句子速写可大幅度提高听力的质量。在速记以后的整理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下的全局观。还有造句法,在听写一些重点单词短语时,不妨要求学生做一些造句练习,便于老师对于教学效果的搜集。

         2.英语歌曲和欧美影片都是培养学生英语兴趣和提高听力水平的好帮手。

         英语是有乐感的语言,听英语歌曲可以消除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听力的恐惧,在音乐的美妙旋律中逐步提高英语听力水平。选材料的时候我们有两件事情需要重视:一是由学生选好喜欢的歌曲或影视,二是由老师引导该如何去听。教完sefc 第二册 american country music一文后,同学们了解到了美国乡村歌手john denver的有关情况。可以播放那首有名的 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 给他们听,并把歌词空出一部分打印出来,发给大家,要求他们听歌的同时填空。这样既锻炼了听力,又训练了动手快速写单词的能力,真是一举两得。美国电影titanic轰动全球,其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更是吸引了无数的听众。笔者曾用同样的方式把这首歌教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并教他们懂得:要跟上时代,就必须学好英语!

         二、在口语上的兴趣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有良好的口语基础,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也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说英语,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不怕出错,激发出学生想说的欲望,使开口说话、表达思想、进行语言交际成为教学的一部分。课堂上,教师要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如新教材模块三unit 9 wheels讲授means of transportation时,正值清明放假前,我抓住时机,设计了如下教学:

         t:now it is spring and tomb-sweeping day is coming, where will you go during the holiday?

         ss: huangshan, bagongshan, dalian…

         t: how will you go there? why? 

         同时在黑板上写下交通方式和原因,如money, time, distance, safety, problem让学生分组讨论,互问互答。因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都能积极交流互动,学生学有兴趣,学以致用,课堂气氛愉悦。在说的能力培养上,我还特别重视早读,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单词、短语、课文以及课外材料,因为朗读也是对自己语音语调的认识和提高过程。另外,要求学生通过英文歌曲及影视作品进行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大力扩展常用词汇和句式的其它口语用法,课外开设“英语角”,尽量为学生创造说英语的环境。

         三、在阅读上的兴趣教学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的直接兴趣,使其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在这里我个人非常推崇自主式阅读教学。

         1.灵活处理教材,根据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补充、替换和重新排列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譬如:在高二上册unit 4 a garden of poems教学时,不是按教材的顺序而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把教材进行重组,即把最后的一部分的right here waiting这首英语歌曲作为本单元的导入。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欣赏英语歌曲,阅读理解歌词大意。教师再通过介绍歌作者的创作过程以及演唱者richard marx的演绎经历,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诗歌的兴趣,为后面教学robert frost的诗歌dust of snow及阅读文章english poetry作好铺垫。

         2.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的指导。

学生对阅读技巧知之甚少,教师要时时注意教授方法,帮助其衡量所选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及完整性, 确定阅读内容,并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设计练习题,使问题分布全面、由浅入深,能够表达文章的主旨。

         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设计新颖、多样化的问题类型,例如:猜词题型、讨论题型、写作题型、创新题型等,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材料中的主人公或其他事物,续写故事,将故事改编成对话。对于材料中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导选材学生有意识地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各抒己见。例如,有一位同学在英语周记中写道:阅读技巧的学习使我受益非浅,阅读速度有了提高,学习英语的信心更强了。

         3.指导学生不断监控自己的阅读过程和评价阅读结果,让学生清楚自己在学习中真正学到什么,以便有的放矢地展开阅读活动。

        4.阅读结束后对学生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四、在写作上的兴趣教学

         英语写作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写作文成了让教师和学生都痛苦的事情。学生不敢写,就算写出来文章了,有的老师看着还会头痛。所以我要讲的第一点就是要分层次进行写作教学。将班里的学生根据词汇量、阅读水平、书面表达分为三等,对学生教学因材施教。每一次的作文要求教师要有三套不同的标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状况选择不同的标高,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前提下,多层次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从低级标高向高一级晋升,既增强了竞争性,又淡化了形式,注重了实际,具有保尖、促中、补差的作用。

         第二,词汇句型要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学英语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积累词汇、短语及句型是一个长期又琐碎的工作,必须要做到持之以恒,而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进行识记并学会运用。在课内,学生必须要掌握相关的许多词组,短语和惯用语,句型句式。另外的一个素材来源那就是课外。平时老师可以经常推荐一些课外学生感兴趣的语言素材,有关新闻、体育、娱乐等都可以,如e-commerce platform(电子商务平台),international common practice(国际惯例),disadvantaged groups(弱势群体),start a new undertaking(二次创业),solo concert(个人演唱会),dutch treatment(aa制),serve underarm or overarm(下手或上手发球)。黑板的横头名人名言要每日一换,既可以激励学生,又可以丰富学生的英语信息量。同时老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去“显摆” 一下自己的收获。有了丰富的信息量,何患巧无米之炊?

         第三,大量阅读加英语日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方面下的功夫越深,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所以要写好英语先要读好英语。教科书中的文章都是一些很好的范文,文笔流畅,语言规范,精彩的一些课文段落要背诵。为此我抽出课时开展了英语美文的背诵比赛。再就是要进行大量课外阅读,并记住一些好文章的篇章结构。平时我推荐给学生的读物有《21世纪报》(teens),《双语报》,《疯狂英语》及一些简易小说等。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收集积累,把好的词语、短语、句型做好笔记。练习中的错误也要做好记录,再对照正确句子,使地道的英语句子如同条件反射,落笔就对。

         此外,还要养成记英语日记勤练笔的好习惯。经常用英语记日记,等于天天在练笔,这无疑是提高英语协作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在记日记时,要求学生有意识地用一些好的词组、句型、关联词和复合句等,使文句更优美生动。还可以要按照题目或所给情景写文章练笔,写好后可以自批自改,可以互改,愿意的话也可以交给老师点评。这对提高英语作文能力很有帮助。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只有多练习才能练好。 

         第四,有层次有实效地进行作文批改。每周做一次范文讲评。老师挑选三个档次的学生习作进行展示,先由老师初步点评,然后集体修改,最后让学生评分。修改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时对范文中的某些句子可以进行拓展训练,例如:it was raining hard;they could not work in the fields.

         这句话还可以说:it was raining so hard that they could not work in the fields.

         也可以说:as/because it was raining hard, they could not work in the fields.

         还可以说:it was raining hard, so they could not work in the fields.

第9篇

大一下学期时,我曾跟听力老师交流过自己的苦恼:自从入学以来,我一直在早起听广播,课上认真听讲,课后按老师的要求练习听写和跟读磁带,该做的一样也没落下,为什么还是觉得听力没有什么进步呢?老师当时回答:“你别急,等到了大二再看。”我虽然心中嘀咕“这算什么回答”,但最终还是按捺下内心的疑惑,继续每天做好该做的功课。大二上学期进入第二个月的时候,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口语课上的一段五分钟视频我完全听懂了:不是靠半听半猜再结合画面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做到的,而是完全听懂了每个句子里的每个单词。那种明确知道自己格外清晰地听懂了每个单词的感觉,于我而言就像一场“顿悟”,终于明白听力老师说的原来是再朴实不过的真理。

如今我也会把这个道理讲给自己的学生听。对于很多雅思考生来说,备考之路上最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坚持了一段时间却仿佛看不到任何进步。要知道,树在向上长高之前,先要向下长牢根系,而扎根奠基时,地面上的部分往往看不出变化来。这跟英语学习先积累、再感受进步的过程颇为相似。学习中的考生们不是没有进步,而是时日尚浅,自己没有觉察到而已。少想,多做,天道一定酬勤。下面就说说我的英语学习之路吧。

我的英语启蒙源于一件糗事

我开始学英语时的环境比今天落后许多:首先,初一才开设英语课程;其次,全部的英语资料只有课本和与课本内容配套的朗读磁带;再次,我的父母对英语一窍不通,无法辅导我做任何额外的相关练习;最后一点,没什么课外辅导班可上。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后两点恐怕正是值得怀念的“good old days”,多么快乐的旧时光,可以省出大把时间来疯玩!然而,这样一来,那时自制力不强的我因为没有多余作业、没有父母督促、没有课外辅导课的压力,因此对待英语学习是十分漫不经心的。英语启蒙时,一开始是认识26个字母、学习音标和记忆简单词汇,课程进度缓慢,老师安排了很多带读带练,只要课上不开小差,下了课就可以合上书本去玩了。后来老师开始留课后作业,不过也只是简单的填空题,对照课文照抄一遍即可完成。至于口头朗读,老师没有指定跟读遍数,完全靠学生自觉。此时的我处于“树懒”状态,作业填好了答案,用眼睛看一遍句子就万事大吉,从不开口朗读了。

然而,过了不久,我迎来了英语课中的第一个转折点。此时的课堂已经从单纯老师带读转为点学生逐一朗读。“幸运”躲过前几次的我最终还是中选了,由于从不进行课外练习,我一开口就舌头打结、嘴巴发涩。大概是表现得太糟糕了,英语老师从此记住了我,并在第二次课上再次点我朗读。那时不知死活的我并没有吸取第一次的丢人教训,课下依然没有好好练习,结果再次磕磕巴巴,坐下后还非常地盘算:“已经连着点我两次了,下次总该放过我了吧?”殊不知老师自有老师的计划,第三次继续点我读。这下迟钝的我也终于觉醒了:原来不练习,发音是不会自动流利的!为了避免第四次当众丢人,我特意连续一周早起一小时,跟着磁带一遍遍练习即将讲到的下一课对话。老师果然很有默契地把这段最长的对话留给了我,而我则带着“终于可以一雪前耻”的气势,站起来一口气读完,连语音语调都尽量模仿到位。接下来的一整个学期,老师再也没点过我。而我倒是警钟长鸣,时时保持备战状态。而一旦开启跟读的习惯,再坚持下去倒也没那么困难了。

现在回想这段经历,有几条心得值得分享:一、自尊心是种动力,能督促人为了不反复当众出丑而苦下功夫;二、儿童在英语学习初期自制力一般都不强,最好能有位老师或家长行使密集监督职责,开头多费些功夫将英语学习领上正轨,以后便会轻松许多;三、对于雅思考生这样即将成年或已成年的群体来说,自我密集监督是必要的,要痛下决心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起初可能比较痛苦,之后逐渐适应就好了。

首先要有语言输入

感谢我的妈妈,她从小给我培养起了爱读书的习惯,而且从不干涉我的阅读选择,不一味逼我多看“正书”、少看“杂书”。大学之前,我读的基本是国内著作或国外图书的中译本。中文书籍里,四大名著自然要读,但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和原振侠系列我也拿来就看。从课本外延的戏剧到老舍小说,以及乡土风格浓郁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甚至还有被后世称为“伤痕文学”的随笔记事,只要能从图书馆里借到的书,我通通来者不拒。翻译作品中,从可以算作“正书”的世界名著系列,到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和奇幻小说,我都读,一般是没有什么目的性地拿到什么读什么。我读过的世界名著有耳熟能详的《简・爱》《傲慢与偏见》《鲁滨逊漂流记》,也有相对小众些的《荒凉山庄》《包法利夫人》《野性的呼唤》等;读过的侦探小说有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波洛系列。科幻小说读过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这两本小说真是软科幻中的翘楚,那时我明明熟知书中内容,但每读一次还是随书里人物的际遇跌宕而紧张揪心;而艾萨克・阿西莫夫和亚瑟・克拉克两位硬科幻大师的作品我也爱不释手,前者的“机器人学三定律”成了举世公认的人工智能设置法则,而后者的《与拉玛相会》是我第一次在书里接触到地球之外的宏大宇宙。对于奇幻文学,我最先接触到的是《纳尼亚传奇》,后来才知道了《指环王》等等。上大学以后,我的专业是英语,于是这些看过中译本的作品,我大多会找到原著或英译本重新读。

我当时其实仅仅是喜欢手不释卷的感觉,未必能多么深刻地领悟这些文字的真意。不过回想起来,这样看似没有计划、不加辨别的广泛阅读着实带来了许多好处。

首先,可以接触各种文体文风。有些作者喜欢白描的叙事方法,文风干脆利落;有些作者长于巨细无遗的细节描绘,辞藻华丽;有些作者知识储备丰富,旁征博引;还有一些作者擅长严密的逻辑推理,文字充满说服力。这种多样性的接触有助于全方位地锻炼阅读的耐性和理解能力,中英文皆是如此。

其次,能够增加语感。向老外请教语法问题,得到的往往不是诸如“此处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是非谓语动词后置作定语,所以动词前面不可再有is这个助动词”这样语法书般的学术性解释,而是“此处不应该有is,因为读着不顺”这样纯粹发乎于本能的感觉。“语感”并非故弄玄虚,恰恰是在浸一门语言后所生成的语言本能。不单母语如此,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是这样。

再次,中译本有很多是大家翻译,可以欣赏优美的文笔。我是在很久以后才知道,原来中学时候读的巴尔扎克的那些小说的译者是傅雷,《普希金诗集》的译者是戈宝权,《泰戈尔散文诗全集》的译者是冰心。读这些大家翻译的文字不但有助于提升母语语感,而且对中英互译大有好处。我在为学生翻译剑桥雅思真题文章的原文时,都会在确定翻译内容准确后,抛开原文通读两遍译文,借助母语的语感调整文字,使其更加通顺。

最后,先用母语了解大致内容后,再看英文原著时就可以不急于囫囵吞枣地探寻情节和结局,而是把更多的精力专注在语言本身。因此,我的中文阅读积累在整个英语专业学习时期给了我非常大的助益。本科时,老师要求每学期必看三部以上英文原著小说并提交读书报告,书单上推荐的许多书是我早已用中文看过不止一遍的作品,因此省去了许多查单词、查语法的功夫。而且由于知道情节走向,我在阅读英文原著时往往能更好地注意到作者的伏笔和铺垫,明白行文起承转合的匠心设计。

所以,我给大家的阅读建议是,在不知道如何取舍的时候,索性别在取舍上犹豫,以免浪费太多时间,找一本自己能坚持看完一页的作品,然后坚持读下去就是了,阅读任何材料都是有用的输入。

“重复”是不变的真理

所有的学问大家在谈自己读书心得的时候,几乎都众口一词地提到了“重复”二字。只读一遍,就只得皮毛。同样一本书,看过第一遍很难全盘理解和贯通,“温故知新”着实是言简意赅地点出了自古而今的真理。因为享受阅读的过程,我从不抗拒重读那些喜欢的作品。高中时期我喜欢的《简・爱》和《傲慢与偏见》,在大学里我又各自读了原著四五遍。研究生时期我十分推崇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于是我将它作为我的论文研究对象,而且毕业以后基本每年还会再重读一遍。每看一次,我总能发现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不单课本内容需要重复学习,其他材料其实也值得如此去做。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说法吧:“只要有心,用什么材料都可以学英语。如果觉得课本内容太过枯燥无聊,可以选择看英剧、美剧、英语电影或者听英文歌曲。”可是,兴高采烈去找这些材料来看或听的人大概不少,却未必人人都能借此提升自己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是这个方法不管用么?

实情是,这些更加有趣的英语材料能否帮助一个人提升语言功底几乎完全取决于这个人如何去使用这些材料。看剧也好,听歌也罢,第一遍一定是娱乐性享受大大多于知识性学习。能在国内各大网站上随便搜到的热剧金曲,大多数是已经通过了大量观众和听众的筛选甄别并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绝对有着相当的吸引力。第一遍观看或聆听的时候,会为剧情和旋律入迷是完全无可厚非的。可若是只看一遍就丢到一边再去寻找新的材料,则这一遍仅仅只是完成了一次观赏,能学到的语言点必定寥寥无几。更好的使用方法应该是:第一,先根据口碑和个人喜好选择某部电影、电视剧或某支金曲;第二,看/听第一遍时欣赏剧情和旋律,同时进一步确认是否为自己偏爱的风格和内容;第三,对于自己偏爱的风格和内容,用精读课本内容的态度和方式回到开头,重新看/听起。因为已经了解了大致内容,因此第二遍应该争取不看字幕或歌词,更多依赖耳朵来提取信息,检验自己能听懂多少。对于听不懂的地方,宜随时暂停、重放,至少反复听上三四遍。如果依然还有听不出来的地方,则对照字幕分析听不懂的原因:究竟是压根儿不认识那些词汇,还是自己的发音不正确导致听到正确的读音反应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