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5:04:31
导语: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高效;注重双基;课堂提问;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2-0051-0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乐于探究,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是很有效的办法。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高低关系到学生的自我发展。提高初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有助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另一方面,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公平接受教育,也是切实为学生健康人生负责的具体体现,是有效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学困生转化,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度呢?
一、教会学生听课
上课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基本形式,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固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如何对待每一堂课是关键。要取得好成绩,学生必须做到:1.做好课前准备,即知识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2.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始终集中注意力;3.要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注重理解,不要只背结论,要及时弄清教材思路和老师讲解的条理,要大胆设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多角度验证答案;4.要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5.数学课堂练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堂练习本要随时准备,并保存完好,以便复习时利用。每节课都要针对所学内容,认真练习并巩固所学知识。
二、课堂追求高效
在45分钟内提高教学效果,产生最大效益,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全方位提升,减轻学生课后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做到:
(一)注重双基,夯实基础
大量的解题都是回归定义概念、定理等,这些不变的东西掌握好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对基本知识了如指掌,如同探囊取物,深刻准确理解了,做题才会有效。对于定义、定理等应让学生理解、掌握成立的条件、适用的范围、几何语言表达的形式等。如三角形的定义“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不必急于给出,而是通过原有的认识基础判断一些图形是否是三角形,或通过实验观察任意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否是三角形,让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然后给出三角形的定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成立的条件是什么(A.不在同一条直线上;B.三条线段;C.首尾顺次相接)。这样学生就能牢牢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此外,对于基本定义、定理等还应掌握其逆向应用、建模分析等,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二)注意知识体系的构建
一节高效率的课,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记住并且掌握这些定义定理。所以,每一节课教师都要强化学生的理解、记忆,让学生主动有意识地识记掌握,并进行实效检查,不让归纳总结走过场。要理解本节的重点内容、知识脉络。只有课堂上着重解决这些基础性问题,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效益突出。
(三)精讲习题,深化重点、化解难点,追踪热点,针对考点,有的放矢
对易错、类同题、易混淆不清的地方应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力争使学生触类旁通,形成能力。每题精讲,人人掌握,人人过关。不贪多,只求精,精益求精,这要求教师备课应下苦功夫,有独到的眼光,平时应注意收集好题、典型题,建立自己的题库;要钻研教材,熟悉课标、考点,研究习题精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训练途径,充分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错误的思维倾向;对同类题放在一起讲评,有利于总结、归纳、提炼,有利于学生区分,形成专题研究,提高课堂效率。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上,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独立审题、解题过程,让学生暴露不同的思维倾向,从而纠正学生的错误知识与行为,让学生从错误中反思、提高;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思想、解题方法、表达技巧,使学生的认识深刻而难忘。
(五)培养学生的学习紧迫感
教学中,很多学生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表现在:作业不完成,等教师讲评抄进去;懒开动脑筋,懒动手,懒动口,依靠教师分析问题,自己机械记忆;课堂漫不经心,讲小话、开小差,没有钻研精神,更没有学习的紧迫感。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恰当采用限时审题、限时理解、限时解题、限时检查等方法督促学生,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六)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培养良好的解题能力
“熟能生巧”是教育古训,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经验。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让学生反复做题,靠反复训练强化记忆,让学生停留在“单纯做题”层面的“题海战术”中,效率低下,并且会让教师和学生身心疲惫,这种观念必须改进,要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不断完善、形成良好的解题能力。
三、优化课堂提问,使数学课堂波澜起伏
(一)深入研究教材,创设问题情境
教材中的主题情境图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认真领会它的内涵,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为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在学生的疑惑处提问
在学生学习以及思维活跃的疑惑处、障碍处设计问题,引发思考。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的欲望。如学习“圆锥的表面积”时,学生想不出如何求侧面面积,教师就需要演示:将事先做好的圆锥模型沿一母线剪开,然后提问: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学生很快答出:扇形。“扇形面积怎么求呢?用什么公式?”同学们纷纷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当中,于是,教学突破了难点,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
(三)深题浅问,难易适度
据研究,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而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太易将导致高思考力水平的下降,太难则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课堂提问,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一定联系,但学生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最具有吸引力,能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
(四)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教师在课堂提问后,要善于使用等待技巧,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时间;在学生回答后,不要马上对评价或提另外的问题,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详细说明、补充或修改对问题的回答,使回答更加系统、完善,以此来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提问时,教师还要树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理念,以营造心理安全的环境,不能唯结果而对学生进行批评,要允许、理解、宽容学生的错问、错答。长此以往,学生才敢问、敢答,课堂提问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四、解决师生互动中的存在问题
师生互动的真正实现,要求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课堂中要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应做到:
(一)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成功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借助对问题的探究,互相诘问,并在撞击中产生睿智的火花。这种活动在教师居高临下“满堂灌”的课堂是难以出现的,只有在民主、平等、友爱的和谐氛围中才能出现。因此,师生关系,是师生互动成效的重要因素。
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交往,建立起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气氛。在教学互动中,尤其应十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切不可随意挫伤,既要对自满者有所抑制,又要对自卑者有所激励;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行为,教师有了亲善、热情、平和、幽默的态度和情绪,才会引起学生满意、愉快、喜悦、崇敬的态度和情绪;要谨记韩愈在《师说》中关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教诲,虚心向学生学习,使自己的思想水平、理论基础和专业能力得到升华。所有这些,都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可以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对新型师生关系的检测和考验,需要教师精心培育和珍惜。
(二)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探究过程中进行独立的、个人化的自主学习,形成了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见解,是合作学习交流的基础;而合作学习促使探究效果提升,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学生参与度学生积极性
积极参与是表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态度和方法,它是对活动的创造、运用,其目的是解决学生会学习的问题,也就是会自主学习,它决定了活动的质量,引导学生参与发展,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素质与能力。本人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课堂学习方面进行了尝试与实践,找到了一定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参与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的品格,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敬业态度、责任感,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往往会将对我们的尊敬和喜爱转化为对我们所教学科的喜爱。师生情感越融洽,学生就越喜欢我们的课,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就越高。反之,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积极性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再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引导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真正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参与
要及时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在课堂上多动口发言、动脑思考、动手实践与验证,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例如在讲《立体几何》时,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给你六根火柴棒,能搭出四个正三角形吗?学生拿到火柴棒后积极动手操作当有的同学突破平面搭出正四面体时,我不禁拍手叫好,动情地说:“这就叫冲出平面,走向空间”,那么什么是立体图形呢,它具有哪能些特点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动手操作的成功感,获得了知识,为后继学习鼓舞了信心,指明了方向。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或者体验探索的策略,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引入竞争机制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四、利用合作学习来引导学生参与
随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的欢迎,合作学习的方式也越来越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活动是教师指导下由师生相互合作、相互作用、共同劳动的过程。这种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间在认知上交流合作活动,也是师生间情感上的交流合作活动,而且前者是以后者为基础的。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主要弊端就是学生的学习缺少合作、教师讲授多,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对学习的问题的共同探究少,学生的主体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个性的发展也得不到强化。
例如,在必修3“建立概率模型”这一节内容中,教师过去总是直接把建立概率模型介绍给学生,然后要求他们按这方法去练习。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首先给出一道题,抛掷两枚均匀的硬币,实验出现的可能结怎样?要求学生试验一下,学生非常高兴,通过抛掷得到结果:“正正,正反,反正,反反”。
再给出例题:口袋里装有2个白球和2个黑球,这4个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4个人按顺序依次从中模出一球,试计算第二个人模到白球的概率。每位同学准备四个球和一袋子,计算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数以及概率。设计下列问题探究:
① 4个人按顺序依次从袋中模出一球所有可能结果是多少?
② 只考虑前两人依次从袋中模出一球所有可能结果是多少?
③ 只考虑球的颜色,4人依次从袋中模出一球所有可能结果是多少?
④ 只考虑前第二个人模球所有可能结果是多少?
⑤ 试计算第四个人模到白球的概率。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看哪一小组建立的模型简单,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讨论中。
只有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收获其中,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我想只要不断尝试和改进,我的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将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享受其中。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积极思考,亲身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堂参与度;幽默;提问层次感;师生平等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70-02
一、创设良好轻松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保证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体,学生处在比较被动的位置,形式上形成一种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服从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做到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新形势下,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课堂需求,只要在课堂上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环节,就一定不要老师代替完成。课堂发言要轻松没有压力,学生可以不用站起来回答问题,气氛越活跃越轻松,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就越高。
二、充分利用语言的风趣和幽默性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应体现出风趣和幽默。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教学语言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例如,我在讲“be married to sb.”与“marry sb.”的含义区别时,前者表示状态,可以与表示一段的时间状语连用,后者表示动作,不能与表示一段的时间状语连用,教师让大家造的句子是“他们十年前结的婚,他们已经结婚十年了。”很多同学造的句子是:They married ten years ago,and they have married for ten years.很显然后半句是有误的,老师问大家:“这是什么样的婚啊?怎么结得这么艰难呢?法律上承认的结婚就是男女双方领一张结婚证,领证半天都用不了,怎么还领了十年?”讲到这里大家哄堂大笑,写错这个句子的同学们赶紧把它改成“they have been married for ten years.”通过这个笑话我相信大家对这两个句型会印象很深刻。
三、教学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问题要体现出层次感,教师在课堂上提问问题的难易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参与度。同一个班里的学生英语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教师设定的问题必须要有层次感,否则太简单的问题会让程度好的学生觉得没有听的必要,太难的问题又会让程度差的学生失去兴趣。例如有这样一道题:The machine I have ______works now.A.had it repairedB.to repairC.repaired其答案是A。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了两个问题:(1)主语不是动作的执行者,“让人做某事怎么说”。(2)本句中的定语从句中缺少什么成分。前者答案是have sth done,后者答案是缺少宾语sth,其实只要把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很好地理解,再把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思考,它就迎刃而解了,这两个问题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来提问,只要认真听的同学都会听明白的。
四、让学生自己多动手,自己去探究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参与课堂教学。比如在讲非谓语动词中的不定式的时候,给出学生to do sth.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出它的被动式to be done,完成时to have done,以及它的进行时to be doing,然后再根据以往一个动词的不同时态让学生试着猜测这几个时态什么情况下用,最后教师给学生们总结一下,再出些对应的题给学生们练习,这样大家就会在边练边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而且印象还会很深刻。
五、注重教学过程评价,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情感激发,教师应该从知识、情感、意念三个方面塑造学生。语言本身就具备表情达意的工具性特征,因此,在英语课堂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有知识的交流,同时也有情感的沟通。对学生出现的与教师所提问题无关的回答或者想法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的情况,教师应注重保护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独立性。教师对学生所表现出的每一个反应都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譬如一次在评讲练习题时,有学生举手提出“I hope you will enjoy your trip.”是不是还可以用“I hope you to enjoy your trip.”来表达。其他同学听到之后哈哈大笑,我注意到举手提问的学生脸涨得通红。看到这个情景,我首先对他积极思考并敢于提出问题的态度表示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我告诉学生们,一个提不出问题的人,他在知识上存在的问题是最大的。然后我不点名地对嘲笑他的学生提出中肯的批评,最后我把有关hope的知识点重新梳理了一番。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仅能大大增强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发展性课程评价方法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关键词: 学生主体 《琵琶行》 课堂参与度 参与式教学方法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尤其是一些诗歌名篇的教学,能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更重要的是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同时,诗歌教学又是中专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难在何处?首先,学生的文化底蕴不深厚;其次,学生的语文基础极其薄弱,有的学生连顺畅地诵读课文都无法做到;再次,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层次较低,学生感兴趣的是网络小说和鬼故事一类的书籍;最后,学生的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学习积极性较低。
针对学生的现状,我在诗歌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觉得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即进行参与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与式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具体化,参与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中,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开展参与式学习,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以分组活动的学习方式、自由的学习思想、自主的探究精神、合作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体验参与学习过程的乐趣,体验身处民主环境的幸福,发现成功的途径与自我价值。
下面就以《琵琶行》为例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参与式教学方法。
《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它的教学亮点非常多,但是对连疏通文义都是难点的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它的每一个亮点同时又是难点。《琵琶行》共安排两次课四课时,第一次课两课时介绍文学常识、疏通文义、学习诗的序文、第三、四和五段,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身世、写作背景及琵琶女其人。我主要谈第二次课的两课时。
在《琵琶行》的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评价我都充分运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和活动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的设计以学生参与为指导思想。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琵琶行》的教学设计就以参与式教学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与中心,充分利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如课堂讨论、诵读、多媒体课件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共同探讨、共同感悟、共同欣赏,使学生深刻领会和掌握诗歌鉴赏的知识,并在以后将这种知识运用到欣赏和创作的实践中去。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符合学生的现实水平。
根据对参与式教学理念的理解,对授课内容既要“舍弃”,更要“整合”,即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想教。同时教学内容不能囿于教材本身,也绝不能用诸如时代背景——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艺术特色这样的机械教学流程,否则就失去了诗歌所蕴含的情思和韵味,变得苍白和枯燥。
根据学生实际,《琵琶行》的教学打破课文原有结构,淡化篇章结构、段落层次的分析,从比较接近学生实际水平的层面入手,先学习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身世,让学生编故事:《琵琶女的故事》,讲给其他学生听,再去欣赏诗人对音乐的描写,体会音乐中所包含的感情。教学重点要放在让学生品味琵琶乐的美妙与诗歌的韵味、理解、内化吸收诗歌蕴含的情思上,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诗歌的魅力所在,使其受到美的感化和熏陶。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反映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承认、关注,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分层、分项。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块,能力目标是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对诗歌和音乐的鉴赏力;情感和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知识目标分为层次,分层的教学目标能够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之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琵琶行》的教学目标分别是:
基本目标: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
中等目标:通过文字描写品析琵琶曲旋律的起伏变化。
较高目标:透过琵琶曲旋律的变化理解琵琶女情感的起伏。
能力目标: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对音乐和诗歌的鉴赏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精髓。
参与式教学的精髓是通过学生参与落实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第二次课确定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欣赏琵琶乐、解析琵琶语、认识沦落人。
在“欣赏琵琶乐”这个环节,学生分小组来讨论: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琵琶女乐的?并且让学生画出琵琶女音乐的曲调变化图:低沉舒缓清脆欢快艰涩凝滞激越雄壮。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认识到作者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和景物描写,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
在“解析琵琶语”这个环节,学生讲述自己编的《琵琶女的故事》,从而体会音乐中所蕴藏的情感,理解人物形象与音乐的关系。
在“认识沦落人”这个环节,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慨叹?
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体会到本诗的主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动乱、政治衰落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
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最后水到渠成,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欣赏音乐和诗歌的目标,同时也达到情感和德育目标。
五、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有利于营造学生参与的课堂氛围。
教育最大的问题不在于要实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而在于用什么方式来实现教育目标。在《琵琶行》的课堂组织上,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主要是:
1.形象直观法
形象直观法就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而诗人白居易“不仅意会,而且言传”,化抽象无形为具体形象,出神入化地描摹音乐,体现了他对音乐的深刻领悟,以及对琵琶女的惺惺相惜之情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对音乐的直接描摹是难点和重点,需要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如果这种联想和想象能建立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那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化难为易。我精心选取四段琵琶曲进行重新剪辑,分别来表现低沉舒缓清脆欢快艰涩凝滞激越雄壮,用多媒体来播放,让学生评判这四段琵琶曲分别属于旋律起伏的哪一阶段。
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直观省时容量大的特点,同时也有不可生成的特点,而板书恰恰弥补了这个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学生讨论之后,利用板书表现琵琶乐与琵琶女身世的联系,在老师板书的过程中,学生不断补充与纠正,从而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
2.朗读体验法
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加深理解,有效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读,是语文教学之魂。诗歌教学更应通过美读、吟咏、背诵这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想象、理解。
在欣赏完诗人对琵琶乐细致入微、具体生动的描摹之后,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诗的第二段,体会琵琶乐的美妙感人和诗句的韵味,使学生领略音乐美和诗歌音韵美的真谛。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学习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与诗人发生感情交流。
3.讨论探究法
在课堂上,学生集中分组讨论两个问题:一是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你认为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是什么?二是琵琶女和诗人在身世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通过让学生讨论,畅所欲言,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还能充分暴露学生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修正错误认识,并激发学生自主思维的热情。
4.作业拓展法
第一次课后给学生留的作业是:“认识琵琶女”,写作《琵琶女的故事》,第二次课上为同学讲述,从而体会音乐中所蕴藏的情感,理解人物形象与音乐的关系。第二次课后给学生留的作业是:“走近诗世界”,让学生创作一首描写音乐的诗歌,把心中的诗写出来,从欣赏的层面过渡、上升到诗歌创作的层面上来,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运用到欣赏和创作实践中来。
让学生拓展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六、教学评价注重发挥激励功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琵琶行》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激励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动机驱使下从他们的内在需要出发,明确学习目标,具有浓厚兴趣地、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学生在参与式学习过程中努力探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的体验、在群体交流中不断反思、不断发现自身之外的知识来构建新的经验体系。基于此,学生获得发展,促成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通过《琵琶行》的参与式教学尝试,我认识到参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有利于克服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正华.参与式语文教学探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2]牛东亚.语文参与式教学对教师成长的意义及要求.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7).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生参与度;生活情境;认知冲突;师生关系;互动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师在提高学生参与度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做如下阐述:
一、以生活情境入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初中化学的大部分知识和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还是非常紧密的,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时期化学这门课程的这个特点,同时结合初中生对生活现象的好奇心,从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出发,让教学的内容尽可能贴近生活,这样既可以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
二、以认知冲突入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想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想要参与的欲望,只有学生想要参与进来,才是提高他们参与度的根本所在。在这方面,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一些认知冲突,认知冲突的设置,能够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决心,能够让他们自主地参与到课堂当中,而且还能够维持很高的热情。
三、以改善师生关系入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到初中化学的课堂当中,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化学课堂上,教师依旧起着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但是,同时也要营造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包括很多方面,首先,就是要建立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只有真正地建立一种平等关系,学生才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都表达出来;其次,就是要建立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的课堂才会是有效率的课堂,才能更好地建立恰当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以双向互动的方式入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想要提高化学课堂学生的参与度,还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双向互动,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进行讨论,各自有什么想法和观点要直传达给对方,共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与此同时,这种方式还可以很大程度上体现新课程标准当中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提高 课堂参与度 实际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参与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在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例如在分析火车转弯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
(一)火车转弯时,如果弯道是水平的,所需要的向心力是哪个力提供的?并给出具体的数据让学生计算出火车转弯所需的向心力。学生通过计算结果直观的认识轮缘对铁轨的压力大小。
(二)火车的质量很大,行驶的速度也不小,转弯时对铁轨的压力非常大,如此长时间后,对轨道和列车有什么影响?
(三)如何改进才能够使轨道和轮缘不容易损坏呢?如何让铁轨和轮缘的挤压消失呢?并求出这个最佳速度?如果火车不是按此速度行驶,会怎么样呢?
(四)若火车车轮无轮缘,火车速度过大或过小时将向哪侧运动?
(五)山区铁路弯道过多,火车能否大面积提速?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合理的物理情境,可以更好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和启迪。通过情境展示,学生可切身体会物理概念、规律产生的物理环境和模型,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建立概念、规律得出的过程。情境教学使教师的传授教学变为师生共同交流的双向教学,从而使学生学到方法,拓展思维,掌握物理知识;进而深刻体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切实推进物理学科素质教育的开展,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参与
把物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起初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选修1—1中要求“通过观察、查阅资料,了解微波炉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能根据说明书正确使用微波炉”。在教学时,可以请使用过微波炉或家庭有微波炉的学生交流使用微波炉的体会与经验,并要求学生提出有关微波炉的问题。学生会提出有关微波炉的许多问题:如用微波炉热饭菜为什么那样快捷?用微波炉热鸡蛋时,往往听到“啪”的声音,鸡蛋炸裂了,微波炉内腔粘着乱七八糟的鸡蛋碎片,微波炉热鸡蛋为什么会炸?等等。又如,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选修2—3中要求学生“了解照相机的主要技术参数的义”、“了解照相机自动测光、测距的原理”。在教学时,可以请学生谈谈使用傻瓜照相机的体会和经验,并提出问题。例如有的学生使用过傻瓜相机,会提出许多问题:傻瓜相机为什么能自动识别ISO100到IS0400的胶片?它为什么能自动卷片? 光线不足时它为什么能自动闪光? 它为什么不用调焦? 利用学生的生活事件或经验来引发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的情境,要注意:一是要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教学素材;二是尽可能让学生发散性地提出相关问题;三是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与筛选,选择切合教学要求的问题来进行教学,而并不是刻意追求解决所有问题。
三、了解学生基础,让学生能参与
物理学的理论体系主要由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组成。物理概念反映了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而物理规律描述了物理现象和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本质联系。要使学生能参加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好必备的知识基础,否则,即使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也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性会受到挫伤,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与培养。为使学生能参与,课前需做大量的工作,遇学生知识遗忘,还需进行复习。
例如,学习了力的概念,又学习了运动的知识,教学中要通过演示或学生实验或事例,揭示力与运动这两个知识点的一些误区或佯谬,并引发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产生“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吗”疑问,并提出探究力与运动关系的课题。
四、激发成就动机,让学生善参与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效果如何,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敢于参与到乐于参与,再到善于参与,从而学好语文呢?
一、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内在的联系,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要让学生在新旧内容的联系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二、对教学进行动态设计,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关键因素。动态设计是指教师根据课堂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设计,虽然有课前的设计,但是动态设计是临时的。新课程下的课堂要求教学设计进行动态设计。其一,课堂有了学生的生命活动,就不可能一成不变,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便不能在备课时全部预测到,这就要求教师应按课堂的具体进行状态来设计教学,根据课堂出现的新情况来调整教学安排。其二,教师的创造才能和创造乐趣,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体现。学生也正是因为顾及了他们的存在以及他们在课堂上多样的生命活动,越发显现参与的热情。
三、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语文活动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途径。创设适当的语文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与深度。有时我们要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中蕴含的深情,仅仅靠对课文字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跳出课堂,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回到课内。如《背影》一课,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难以理解课文中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教师可为学生讲述自己和父亲的小故事,通过老师的讲述,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在这样生活情境的创设下学生就能深入解读课文,理解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地深情。新课程倡导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就要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可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也可以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还可根据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四、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从而收获成功的喜悦。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不可避免地要对文本知识进行提炼加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来吸引学生,以达到润物无声的作用。语言是凸显语文学科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要发挥语言的作用,用语言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
一、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有学生的精彩发言。但这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的。因此,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言之有物,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心理,关注他们已有的学习知识和经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如,教师在教学《哪吒闹海》时便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题想象,说说自己对哪吒的认识和了解。
生:哪吒很传奇。当时李靖夫人怀孕了三年零六个月生下一个肉球,李靖以为是妖物,便用剑将肉球劈成了两半,结果从里面跑出了一个娃娃,便是哪吒。
生:哪吒很勇敢,他打败了龙王三太子,为民除害。
……
由于哪吒这一神话人物经常在影视屏幕上出现,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小英雄了,因此,教学《哪吒闹海》这一课时,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让他们发挥想象,回顾自己之前对哪吒的认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触及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知识,他们便会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如此一来,就可以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为课文的学习做好了准备。在学生发表完看法之后,教师便可以顺着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加深理解。
二、设置学生的认知冲突
解决问题是一种操作能力的提升,而提出问题则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语文教学除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之外,还要格外注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独特性为学生设置认知冲突,以此来诱发学生提出有价值、有思考性的问题,实现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蒲公英》一课时,教师便可设置一些认识冲突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促使学生融入课堂的讨论中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师:《蒲公英》这篇课文主要借太阳公公之口向我们介绍了两种蒲公英在不听劝告的情况下而最终丧命的故事。那在这两种蒲公英丧命之前,太阳公公给予了他们什么忠告呢?
生1:别落在表面上金光闪闪的地方,那是沙漠。
生2:也不要被银花朵朵所迷惑,那是湖泊。
师:是的,太阳公公告诉了他们沙漠和湖泊不是他们生活的地方,他们应该生活在哪里呀?
生:黑黝黝的泥土。
师:对,课文原话说“只有黑黝黝的泥土,才是你们生根长叶的地方”。既然太阳公公都跟他们说了适合他们生存的地方,那这两种蒲公英为什么还要选择沙漠和湖泊呢?这不是自寻死路吗?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意识到这两种蒲公英的错误。而这便是教师在提问时为学生设置了认知冲突,让学生思考本不会发生的事为什么最终还是不幸发生了。这样,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出课文的主题,让学生始终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师:两颗种子不听劝告,选择沙漠和湖泊定是有理由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答案来。
生1:因为一颗种子想到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有数不尽的宝贝。到那儿去,他准会变成百万富翁。
生2:另外一颗种子认为波光粼粼的湖面,一定能给他带来欢乐!
师:对的,正是因为两颗种子有这样的想法才违背了太阳公公的忠告,最终不幸和淹死了。那通过这两颗种子的所作所为,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
这样,教师便可以在学生的讨论下,顺理成章地引出课文主题:做事不要一意孤行,要听从别人的劝告,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符合实际。这时,文章的主题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得出来的。这不仅实现了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还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两全其美。
三、营造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教学气氛的配合可以让教学情境更为真实,更好地将学生带入所营造的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的学习中去。情境的配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营造课堂教学气氛,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教学情境立体化。营造课堂教学气氛要求教师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对学生进行刺激。在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学生的思想经过不断地、反复地斗争,他们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等将得到较快的提高。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对课堂教学进行辅助,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将教学情境构建得更具体和形象。图片展示和声音播放可以更好地营造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效度。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自主参与 策略探究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是高效学习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抓住知识、方法和思维上的生长点,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提供参与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内化,提高学习效率。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以下一些策略研究。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好奇心,提升自主参与的热度
在课堂教学的起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最近发展区,巧妙创设新知识生成的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桥梁,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给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紧迫情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真正做到让学生“乐学”。
在《因式分解》的引入教学中,我考虑到因式分解是把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形式的过程,它与整式乘法运算是互逆关系,学生思维由于受到先前经验的负迁移,将会造成理解的困难。为突破这一难点,在引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道智力问题:请每一个学生任意写出一个自然数,然后算出这个数的立方与这个数的差,再说出差的三个因数。并把这道题作为抢答题,比一比哪位同学说得又准又快,我也参与了竞赛。初中生大都争胜好强,绝大多数学生均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不停地计算,但最后都是我轻松获胜。此时,学生既不认输,又急切想知道我为何那么快?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探究其中隐含的数学道理:把a-a分解成a(a+1)(a-1),然后就能知道它的三个因数,在这种渴求知识的情景下顺利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抓住了因式分解的知识生成点,用竞赛方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人人有事做,人人在做事,教师适当地引导思路和指点方法。在浓烈而宽松的课堂气氛下,同学们求知的欲望与学习兴趣都得到了提升。
二、鼓励动手实验,提供参与机会,拓展自主参与的广度
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思维过程。凡是与原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及新颖、变化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人的兴趣。数学教学中应根据这一特点,变换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提供感性材料、亲自操作实验,引发认知矛盾与冲突、促使学生参与问题解决活动。
在二次函数的系数与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在一张纸上作出函数y=x-2x+3的图像,沿轴把这张纸对折,描出与抛物线y=x-2x+3关于x轴对称的抛物线,并求出这条抛物线所对应的二次函数解析式。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出现了以下三种解法:
甲:由抛物线L:y=x-2x+3,得其顶点坐标为(1,2),设其关于轴对称的抛物线为M,则抛物线M的顶点坐标为(1,-2),又抛物线M与抛物线L关于x轴对称,抛物线的开口大小不变,开口方向向下,所以a=-1,所以M:y=-(x-1)-2,即M:y=-x+2x-3。
乙:设抛物线M上的任意一点P(x,y),因抛物线M与抛物线L关于x轴对称,所以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Q(x,-y)在原抛物线L上,因此点Q(x,-y)满足L:y=x-2x+3,得-y=x-2x+3,即M:y=-x+2x-3。
丙:设抛物线M的解析式为:y=ax+bx+c,因为抛物线M与抛物线L关于x轴对称,所以a=-1,抛物线M的对称轴仍为直线x=1,又因为a变为其相反数,所以b也应变为-2的相反数,得b=2,由M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0,-3),可得c=-3,所以M:y=-x+2x-3。
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结论进行分析,总结得出:
关于x轴对称
y=ax+bx+c(a≠0) y=-ax-bx-c(a≠0)
甲方法是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最常用的方法;乙采用的方法是用点代线的方法,用图形变换的观点求函数解析式,体现了整体的数学思想;丙则在深刻理解二次函数的系数与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求函数解析式。三种方法各有所长,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理念。
动手操作能够帮助学生借助感性认识,促进理性认识,帮助理清思路、澄清认识。在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与点拨,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撞击出思想的火花,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自编开放题,留足探究时间,增加自主参与的深度
问题是学生探究的载体,好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争论,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甚至会生成新的有深度的探究问题。教师要自编一些开放题,创设愤悱的问题情境,再通过设问、激疑和启发,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
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以下问题:某校要建一个矩形操场,但矩形操场的周长为200m已经确定,请你设计一种方案(即确定这个矩形操场的长与宽),并求出这个矩形操场的面积;当长与宽分别为多少m时,围成的操场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面积?
学生马上喊了出来:最大值为2500m,因为小学的时候老师讲过当矩形的周长一定的时候,围成正方形面积最大。此时,我紧接着问了一句:你知道为什么吗?你能用本章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最大值为2500m吗?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之后,学生开始回答:
设这个矩形的长为xm,则这个矩形的宽为(100-x)m,面积为x(100-x)m,
求最大面积即求代数式-x+100x的最大值。
方法一:配方法-x+100x=-(x-50)+2500
所以当x=50时,这个代数式有最大值2500,即能围成矩形的最大面积为2500m。
方法二:设面积为y,则-x+100x=y,配方得:(x-50)=2500-y。
因为有最大值,所以此方程有解,所以2500-y ≥0。
解得y ≤2500,即最大值为2500,即能围成矩形的最大面积为2500m。
方法三:设面积为y,则-x+100x=y化成一般式为x-100x+y=0。
因为要有最大值,所以此方程有解,即=10000-4y≥0。
所以y≤2500,即最大值为2500,即能围成矩形的最大面积为2500m。
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我注意到大部分同学都想到了方法一,而当一个同学想到方法二之后,经过交流启发,又想出了方法三。这时班级中一个爱自学的同学说:“记面积为y,则y=-x+100x,把它看成是一个二次函数,很容易得出y的最大值,也就是能围成的最大面积。”我由衷地赞叹:“自学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更难得的是能学得那么透彻,你很棒!但这个方法要等大家学习了二次函数之后才能理解。”
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必要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给学生创造一个表现个性和才能的机会,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弘扬个性,发展潜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其他学生也能够受到启迪,共享学习成果。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题,然后进行交流,每个学生都会有更大的收获。这种开放性问题使学生活动自由,很快就会让学生投入、参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的能力,又增加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的学习热情。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四、重视问题生成,教会参与的方法,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
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必须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断交流和反馈,每一个例题的设置,教师都有预定的目标和实施方案。但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他们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往往会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这样,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偏离预设的思路现象,动态生成了开放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信息,巧妙应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适时指导参与方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能力。
例如:24.1垂直于弦的直径(2)中一道例题:
(如右图)石拱桥的桥拱半径OA为25米,跨度AB为40米,一艘高出水面4米的空货船欲从桥下经过,为了确保安全,货物顶部必须离桥拱最高处1米,这艘货轮至多能载多高的货物(货物放在甲板上)?
根据题意:OA=25米,AD=20米,得OD=15米,容易得出拱顶C距离水面高度为25-15=10(米),求得最大载物高度为10-4-1=5(米)。
这时一名学生提出异议:“可继续载物!因为货船载物后还会下沉的。”
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觉得学生的观点不无道理,但如何应对这样的课堂“变幻”?我没有急于转变话题,也没有草草收场,而是抓住这个契机,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知识的生成点,把这个问题抛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判断、去争议、去思考,组织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来。
我要求学生增加符合实际的具体条件,使原问题的答案确定,并写出简单的解答过程。我选择了以下几位同学的问题及其解答过程:
生1:若货船载物下沉不得超过2米(不超过警戒线),并且在这个范围内每加高1米的货物,船将下沉0.5米,则这艘货船至多载物的高度有多高?
2÷0.5= 4(米),4米5米,所以这艘货船至多载物高度为4米。
教室一片“骚动”,学生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展现出来,课堂成了学生展现个性的舞台。
生2:当这艘货船载物高度为4米时,这艘货船高出水面多少米? 4+4-2=6(米)。
争先恐后地举手,又是一阵“热闹”。
生3:(警戒线不变)若每加高1米的货物,船将下沉0.4米,则这艘货船至多载物高度有多高?
2÷0.4= 5(米),5米=5米,所以这艘货船至多载物高度为5米。
生4:此时,这艘货船高出水面多少米?
5+4-2=7(米)。
生5:若每加高1米的货物,船将下沉0.2米,则这艘货船至多载物多高?
2÷0.2= 10(米) ,10米5米。
生6:这艘货船至多载物高度为5米吗?
显然不是,因为,设货船载物高度为x米,得x+4-0.2x≤10-1,化简得0.8x≤5 ,即得x≤6.25,此时没有超过警戒线,所以这艘货船至多载物高度为6.25米。
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及时地解决了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对这几位同学的精彩回答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精彩的场面是我始料未及的。学生的参与是多么的主动,学生的思维是多么的活跃,课堂的生成是如此的丰富。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要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创新形式,设置有趣味的数学问题,提倡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并留出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自主解决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自由参与,互相探究,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激烈竞争、自主、合作、探究的交叉氛围中主动探究新知识、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认识和体验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陈明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M].吉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7.
[3]沈龙明.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吉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