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理论课教学方法

时间:2023-08-27 15:04:31

导语:在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理论课教学方法

第1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6-0055-02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该门课程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作为根据实施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能够听得懂,学得会。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凭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促进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要求及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存在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间的相互关系、人们掌握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为其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其他门学科相互比较,该门课程存在更为鲜明的理论性、思想性、现实性、政治性及实践性。所以,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其也必然存在独特的要求和特点。

(一)以学生为本进行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需在全面了解并掌握学生原有道德水平、政治思想、法制观念基础上进行。同时还需正确认识其形成和发展所具有的规律性和特点,然后再次多角度实施创新,选择最具合理性和科学性的教学方法。严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选择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要保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得到有效激发,促进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欲望得到有效增强。教学方法的应用必须能够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智力、能力以及创造力。保证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热情和激情,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以教师作为主导进行创新

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充分发挥引导和主导作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思想、意志等教育,引导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追求理想的精神境界以及行为方式,进而促进自身能够形成高尚的品德、价值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其最突出的特征即表现为意识形态性和鲜明的方向性。方向的认识及把握均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环境均具有开放性、立体性和综合性。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正确方向的指引尤为重要,同时也更为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同时还需高度重视自身的组织、引导能力,促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必须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实施主动、创新的教学。教师须转变应付教学任务的教学观念,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积极将新思路、新方法、新形式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学方法得到不断创新。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围绕教学内容、目的进行

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为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法制观教育,丰富学生思想情感,陶冶学生情操,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学生逐渐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并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其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得到不断增强,做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由此可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上均表现出明显的政治性和导向性。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必须将价值观、人生观、法制观等问题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到教育。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路径

(一)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接受能力、兴趣等进行教学设计。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地开展是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为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应用各种教学方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为其掌握知识的一个最直接方式。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所应用的教学模式均为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讲授并做相应的板书,而学生知识被动的听讲和做笔记。课堂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均较为枯燥和单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需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考虑,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结合实例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要充分结合时代政治的实用性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潜在能力进行充分挖掘。实施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融合应用讨论式、启迪式、问答式等教学方式。合理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可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学需充分发挥其引导和组织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营造一个具有互动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与传统被动学习相比,启迪性课堂教学具有良好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发挥其主观能动接受相关知识,并可根据自身需求及疑惑主动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学课堂活动地开展成为学生挖掘自身潜能,享受学习乐趣的过程中。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需以教学内容作为根据,充分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及教学条件,开拓思路,深入挖掘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存在的相关性,灵活引入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巧妙进行迪性教学语言设置,对学生的求知欲进行充分激发。

(二)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方法的实效性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须熟练掌握相关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影像、PPT、多媒体演示等现代教学工具和技术。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技术的合理应用可将存在抽象性的理论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通过多种感官了解抽象、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进而实现学习难度的降低,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合多媒体展示、教师讲解、生生或师生讨论,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图文并茂,畅所欲言的教学过程中接受知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和记忆。充分结合了感性与理性认识的学习过程中才能真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实现课堂气氛的活跃,为教学活动地开展及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任课教师须坚持教育科研工作,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除了做好教学活动之外,还需坚持不懈地进行相关科研工作,促进自身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须根据时代特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加强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加强对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巩固专业素养,促进自身理论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并将科研成果合理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促进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三)合理应用实践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实践教学方式的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根据学校具备的条件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需积极与学校党支部、学生会等进行协商合作,尽量多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表现为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思想素质,进而促进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实质上为书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教师积极与学校中的其他组织、部门进行合作,共同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队、义务活动等校外实践,积极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科研实践、考察、科技竞技等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自觉参加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写出心得体会,进行经验总结。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从多角度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进而促进其思想觉悟、综合素质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为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第三,积极组织辩论赛、成立学生社团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比赛及社团组织均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和组织可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校园学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培养其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觉悟。对于学生而言,大学校园是个小社会,是他们追求梦想迈出的一步脚印。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社团组织不仅可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三、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人才的质量。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以学生个性特点、思维方式作为主要根据,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实施有效教学,促进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侯勇,孙其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代转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0(1):184-185.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思想政治课深化改革,以培养出既有良好公民品德和常识,又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人才。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实效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和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做相应的发展与创新,形成既能反映时代特征,又能充分实现教学目标的新型的教学方法体系。

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实效性

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其实效性,究其原因主要有:

1、市场经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导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度加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许多高职学生更加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他们认为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否,并不能影响入党和就业。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相当一部分同学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英语、计算机与专业课上,应付各种证书考试,追求短期利益,因此必然导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忽视甚至漠视。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认识的不足,是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高职院校重技能、轻理论的教育特点使得相当一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和管理者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反映在教学上也必然会降低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实效性的又一因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许多教师不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只是教师的一言堂,夸大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结果就制约和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要求与特点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是教学方法创新的核心思想。由于同其他学科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现实性和实践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其独特要求与特点。

1.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要紧密围绕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而展开,体现其政治性和导向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内在地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将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问题始终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努力达到论理而不说教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就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教育教学目的和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是要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更高层次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积极作为的人格特征,引导其个性充分和谐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内在地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更多的是一种启迪心智和精神引领的功能。

2.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意趣,贴近学生,贴近现实,体现其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创新中,要从大学生的认知意趣、心理规律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心理世界和内在需要,触及学生思想和心理深处,重视大学生主体对道德和法律理论的接受、认知和情感体验,努力寻求社会规范与学生个体需要的对话渠道,注意生活语言与社会意识形态语言,生活语言与道德语言融洽结合,并在动情上下功夫,构建一个互动、对话、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做到扣人心弦,从以恰当的形式抓住大学生的注意力到抓住大学生的心灵,体现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与方法

启发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觉地获得知识,学会自己动脑筋。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从而启迪他们的智慧,提高课堂效率。启发式教学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教学方法,具体到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则应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实际,形成一个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体系。

1.问题启发。问题启发不等于简单的提问,要使这一方法收到好的效果,必须注意二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应从两个方面考虑:其一,要从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入手,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提出问题。其二,问题的设置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不能为提出而提出,更不能滥用。比如,开课第一讲,学生最关心的是这门课要讲哪些方面的内容、它与中学政治课有什么不同以及这些内容对他们有什么样的作用,而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使他们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意义。在这里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不能把它当作一般意义上的提问。正确的做法应是:在每一部分内容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在对相关知识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问题作特别的考虑,从而设计出问题,起到唤醒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求知欲的作用。第二,灵活艺术地展现问题。首先,把握问题提出的时机。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应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环节,在关键时候提出问题。其次,提出问题的方式可以直接提出,也可以合理联想的方式提出,还可以反问的方式提出。

2.案例启发。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联系实际,举出具体事例,运用理论加以分析,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理解和接受这一理论或观点。这种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使用案例启发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二点:第一,转换思路。提出案例的目的决不仅仅是让学生简单地理解所讲理论。简单的原理加案例的教学法依然是建立在忽视学生主体性基础上的结果启发,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应是从具体事例提炼出内含的关键问题,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运用相关理论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最终达到使学生顺理成章地接受理论的目的。第二,正确处理案例启发教学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在教学中提出的案例是具体的、特殊的,而理论是一般的、普遍的,进行案例启发,重在两者的结合,重在运用理论对案例的分析过程。既不能为案例而讲案例,这样容易使学生将一般理论与具体事例等同而不能准确理解和接受;也不能单纯的案例加理论,将事例两句话带过后再讲理论,这样都达不到启发的效果。

3.讨论启发。讨论式启发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探讨研究,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它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讨论式启发教学应有这样几个环节,首先,在讨论前广泛收集学生的问题,经过梳理,提前一周给出讨论题目。其次,学生根据讨论题,事先钻研教材,寻找资料,然后在课堂讲座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组织、正确引导,使讨论向预定方向发展。在人数较多的班级,可以先分组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推选出的代表阐述小组的观点。最后,教师要做好点评,把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认识上。在讨论式启发教学中,教师不是"旁观者",是教的主体,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拨;学生也不是"演员",是学的主体,需要在讨论中省查、反思、反求、体验。

4.情景启发。情景启发是针对大学生青春期认知的心理特点,在精心营造平等、健康、和谐的良好氛围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讨论,从而有效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形式。在教学中进行情景启发要从以下二个方面入手:第一,营造以情动人的感情氛围。政治理论教师应以优良的师德创设和谐的情景。渴望得到尊重、关心、爱护是大学生普遍需要,只有尊重、理解、关心、热爱每一个大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二,创设由学生自己组织教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情景。对于某些章节,教师可以首先提出思路、重点、难点、由学生下去准备,根据准备情况,挑选几位学生分别讲不同的问题,最后教师加以概括和总结。这种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更容易以平等的心态,积极发现和思考问题。

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其最终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方法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职院校学生忽视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文化等基本素质明显下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可度低。一是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与己无关,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没有直接影响,就业应聘不问,学不学关系不大。只要能严格要求自己,就不会有大问题。二是认为学了也不能解决问题。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类似课程,所讲的道理大家都熟悉,因此,质疑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必要性和实际有效性。由于部分学生存在逆反心理,出现有的课堂出勤率低,有的学生长期不上课的现象。部分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抬头率”、“入脑率”不高,上课时对感兴趣的比如爱情方面的、社会焦点的等问题就听几句;对不感兴趣的,有的就学习专业课程;有的学生在讲话;有的学生在弄十字绣;有的学生在玩手机、发短信;有的学生则陶醉在音乐里。

(二)校园人文环境的影响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顺利开展。

校园原本被看做最后一片净土,然而现在却变得功利起来。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高职院校往往片面强调《计划》和《决定》要求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型、实用型人才,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思想政治理论和人文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就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全部围绕市场和职业转动;国家规定必须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务实”、“实用”的包装下被公开、裸地予以削减,或以各种形式变相削减;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获得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部分非思政方面的教师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务虚不务实,学生学专业课就行了,认为思政课谁都能教。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满足新时期培养人才的需要。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节约成本,往往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学生人数多,有时达到100人以上,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往往都是站在电脑前,无法很好地驾驭课堂教学。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上的引路人,而且是马列主义和科学文化的传播者。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掌握一些与本专业密切联系的学科知识,还要了解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方式,缺少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平台,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难以产生共鸣。虽然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没有新意,大多停留在文字搬家层面上,不能很好地把多媒体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结合起来。特别是教师讲授的内容局限于书本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降低,久而久之,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二、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一)了解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特殊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由于普通高校连年扩招,导致高职院校生源综合素质逐年下降,学生良莠不齐,成分复杂,有些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有些学生因没考上名牌大学而自卑,缺乏自信,得过且过;有些学生自控能力、自理能力都较差;有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社会责任感,学习目的不明确,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另外,各种传播媒介使他们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他们思想比较活跃,一方面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对政治活动漠不关心,政治观念相对淡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表现出注重个人实惠、个人主义至上等心理特征。加上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多数人认为专科不如本科,高职不如专科,因此常有高职毕业生受到冷落,以致高职生的心理压力比普通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更大,思想更为动荡。高职学生的优势和强势必须依靠2至3年的高职教育打造。毕业时,其所拥有的“资本”在于:立足一线、扎根基层而不好高骛远的求职理念;兢兢业业、点滴积累而不急于求成的事业发展观;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而不张扬浮夸的工作态度;吃苦在前、乐于奉献而不斤斤计较的处事风格;主动合作、善于沟通而不清高自傲的为人风范;虚心好学、刻苦努力而不故步自封的人生进取精神。因此,对高职学生的培养,应扬长避短,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与法纪等教育,首先学会做人,其次学会做事,适应多元化社会对人才软实力的重视与需求。

第4篇

医学免疫学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逻辑性强、枯燥难懂,使初学者普遍感到难以接受。特别对于专科生而言,他们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自觉能力差,普遍反应免疫学课程枯燥无味致使其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学习本门课程。如何提高学习兴趣成为广大师生共同的目标。对于教师来说,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相关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1]。现谈谈课堂上如何讲授好免疫学理论课的一些体会,以抛砖引玉。

一、联系医学免疫学发展简史

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相对不高,而且还有很大一部分高中学习文科的学生,因此在初学免疫时就有畏难情绪。如何让学生克服这种想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非常重要。免疫学第一堂课部分内容要讲到免疫学的发展史,可以重点讲解免疫学发展历程上一些典型、有趣的例子,例如天花病毒的消灭过程,牛痘种植的渊源,如此便可减少免疫学的陌生感。然后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列举一些生活的实例来介绍免疫现象,把机体的免疫系统比喻成一个军队,正是这个军队来保护我们机体不受外敌即细菌、病毒等来犯。

二、系统教学法

系统教学法主要是让知识连贯,把知识点进行归纳。免疫学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如果不系统归纳,忽略相互间的联系,泛泛来讲,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会使知识显得单调、不成系统、支离破碎,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掌握和记忆。在进行系统讲解的同时为提高教学效果,还应充分利用多种直观式教学方法,例如运用挂图进行直观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挂图式直观教学是采用实物为教具,真实、客观,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CAI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图文声茂,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这些都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三、列表比较法

免疫学内容知识点零散而多,很多内容之间可以对比学习,对于十分重要的内容仍然需要记忆。这时可以采取一定列表比对方法帮助掌握内容并加强记忆。如,机体的免疫应答分为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这两种免疫应答方式首先学生应掌握它们的免疫组分,涉及到不同的免疫分子和免疫细胞,这时就可以采取列表的方法,对不同参与细胞、参与分子、作用时相、识别受体、识别特点、作用特点以及维持时间等七个方面进行展示。学生看了一目了然,对机体免疫应答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对其科研思维的形成与创造性也有很大的益处。

四、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被认为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课程设计首先围绕一个临床问题展开,然后以小组研究讨论会的形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目前,鉴于实际条件的不同,PBL发展出很多模式,如MPBL教学方法,CBL教学方法等。PBL可以跟传统教学法、CBL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运用,效果甚好。如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对一些疾病缺少形象的概念,采用PBL和CBL教学法有机结合,可以克服学生进入临床后对疾病的发展变化手足无措,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多种记忆方法的应用

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记忆,但这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虽然在免疫学学习中有一些需要强记的内容,但大部分内容,尤其是前后联系的内容需要更多的是思考。像CD4+和CD8+细胞与MHCII和MHCI的结合,为避免学生混淆记错,可以采用CD4+×MHCII=8=CD8+×MHCI这种便捷记忆法。

六、比喻教学法

第5篇

论文摘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 要综合运用专题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种方法,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性、针对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对引导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信指导思想,树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以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但从目前来看,本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存在模式僵化、形式单一等问题,教学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必须对思想政治新课程进行教法上的创新和改革,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体现政治理论课应有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运用的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优秀的接班人。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所起的客观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出勤率”低。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采用合班上课的形式,不利于课堂管理。有的学生课堂出勤的自觉性不高,长期不上课。

2.课堂纪律差。在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学生讲小话、睡觉、打游戏、看其他书籍等现象非常普遍,课堂也基本上是老师的独角戏,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3.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积极性不高。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基本改变了以往的“注入式”方法,呈现出一些师生互动。但是,参与教学互动的学生往往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即使参与,也是应付了事,学习态度不认真。

4.“认同感”不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是增强认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持消极态度,已经习惯以一种能逃则逃,能躲就躲的敷衍态度来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不受学生欢迎。

二、教学方法创新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改进教学方法的目标是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一式为多样式。

1.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必须遵循如下基本原则:一是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统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方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科学的方法培育人;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将理论学以致用,不仅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如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授课内容做适当调整,增强与学生专业学习的结合。三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联动。既发挥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四是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相渗透。既能考虑到多元文化的大背景,又能做到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消除学生的困惑怀疑,从而树立并巩固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五是直观教学与抽象概括相融合。

2.改革的根本取决于教师的态度。教师对教学、对学生、对生活的态度是教学方法问题的根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感到有必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以积极的引导,才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动机和力量并转化成行为,举手投足间真正尊重、理解、关心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自我突破。自我突破包括专业方面的突破和人格、个性方面的突破。单纯地传授知识或照本宣科地阐释理论的合理性,早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要求。每个教师都应不断努力丰富自身,以教师自身独特的学术魅力去感染学生。

三、教学方法创新的具体实践

通过对上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现状与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的分析,笔者对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改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为对大学生成长最有帮助的一门课程提出如下几点具体的建议:

1.专题教学。第一,专题教学模式能够打破统编教材的章节体系,贴近社会实际、学生实际,围绕教学要点,提炼和确立专题课堂教学内容,并以此为中心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组织和重新编排,尤其是突出所学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真正实现“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第二,运用专题教学方法也改变过去某门课程由一位主讲教师全包全揽的教学系统,而根据教材教学内容的专题,分别由在各个专题涉及领域里学有专长的教师负责实施,既发挥各专业教师的特长,又使学生受到不同学术背景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和熏陶。

2.讨论式教学。课堂讨论是将学生由被动听课者转化为主动学习者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辩论、文字和语言表达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这种生动活泼的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他们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热情。

3.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又称情景教学,是当代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教学模式,也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的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核心在于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迪,渐渐归纳并领悟出一个适合个人特点的有效的思维路线和思维逻辑,并把理论运用于实际,深化理论学习,真正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化理论为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坚持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改革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最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并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蒋桂平,王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12(6):53-54.

[2]聂沉香.谈新形势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2):47-48.

第6篇

关键词: 独立艺术院校 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方法 《媒介批评》

高校专业理论课程的开设,不仅是普及专业基础知识的必要途径,而且是学生日后深造的前提条件,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表述、创新能力、审美取向等都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不管是重点综合性大学还是高职院校、民办独立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都必然会涉及对专业理论课程的安排。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理论课程的具体实施却并不乐观,尤其是在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艺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独立院校中,理论课的教学更为尴尬。本应是双向互动的课堂,常常变成教师的“独角戏”,较为认真的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更有甚者,旷课早退者,睡觉游戏者,也成了并不陌生的“风景”。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的理论课成为了学生抵触,教师也无任何职业成就感的“牢笼”。笔者认为,针对这一问题,需要仔细分析原因,并从中找到相关的解决措施。

一、专业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笔者认为,民办独立艺术类院校专业理论课堂遇“冷”,既有宏观背景因素,又有具体实施中的细节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带来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尚不完善。自从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到2001年短短三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几乎翻了一番,不仅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而且迅速实现了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至少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实现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化的转变。[1]然而,伴随着这一过程,高校毕业生也由曾经的天之骄子转而变为“一毕业就失业”的“毕失族”。为了应对就业的压力,各大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希望与就业市场结合,与时俱进,培养更多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类院校和民办独立院校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而在培养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对课程的设置和梳理的工作始终在进行,许多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也面临着探索和转变,许多课程在授课时间、教学课时、教学形式上都面临着不够稳定的情况,因此会对课程的具体操作带来一些问题。

2.课程的理论性质与学生的期待不同增大了专业理论课的教学难度。既然民办独立院校中对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强调如此突出,学生耳濡目染自然在学习策略上有所侧重。比如,在笔者所执教的民办独立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为各大电视台输送策划、采编、拍摄、剪辑为一体的应用人才为教学目标,因此也格外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也成为该专业的优势和特色,有不少学生拍摄的纪实及剧情作品都在国内各大影像节中获奖,成功打破了很多综合性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劣势。在我校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进行培养时,从大一进行新生教育始,就有对高年级学生实践作品的展播,确定了他们未来应该努力的方向,接下来的各种影像比赛、作品展映、毕业生作品汇报、业内人士讲座等各种活动始终与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相伴相生。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绝大多数同学把《非线性编辑》、《画面编辑》等技术课程作为真正的专业课程,在学习中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以为大学就是学会拍摄和剪辑作品才是最高目标。所以,当他们发现课程安排中还有大量的关于《美学原理》、《文艺理论》等基础理论课程外,还有《电影史》、《新闻史》、《新闻理论》,包括笔者所从教的《媒介批评》等专业理论课程时,普遍的功利和浮躁心态使他们认为这些课程的设置都不够实用,大多是在做无用功,因此,在心理上会有轻视甚至抵制的情绪,导致了课程讲授时的困难。殊不知,即使是民办教育,四年的时间也是学历教学而非职业培训,更何况这些理论课程往往是以潜在的方式更深层地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演练和审美品位,是日后厚积薄发的基础。

3.独立艺术类院校学生在高考招生时多是三本及以下分数,在初中高中阶段就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的积淀本就相对不足,再加上自控能力较差,在大学相对自由的氛围中更加随心所欲,不能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尤其是民办独立院校收费较高,因此学生家庭条件普遍非常优越,未来的毕业、求职及生活并未对其造成任何的心理压力,化压力为动力一说也就无从谈起。更何况不少学生只把大学学历作为一个日后其他发展的标签而已,而非生存技能,其“过客”心态阻碍了其对专业,尤其是专业理论课程的热情。

另外,不可否认的是,某些理论课程的教学确实存在内容晦涩、照本宣科、脱离实际、表达枯燥、单纯灌输等问题,从而使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不能很好地交流,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知识的传达。

二、改善专业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文所指出的问题,宏观背景及学生固有素质是我们凭一己之力很难迅速改变的。要想增强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及时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及情绪,不能消极对待,而应以教书育人的责任为出发点,将更多的努力放在针对学生现有基础和学习习惯,来改进教学方法之上,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有以下方法可以尝试。

第7篇

[关键词]电路理论 基础教学 启发讨论式教学 设计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113-02

“电路理论”课程是工科电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必要的电路基本理论、分析计算方法和一定的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及其在专业中的地位,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研究、改革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基础教学,重视基础,强调基础

“电路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含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建构主义理论[2]认为:工科课程的基础知识代表了前人对客观世界某一领域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只有当这些知识在头脑中建构程度等同甚至超过了前人对相应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深度时,才可能迸发出新的意识和思想,创新才有可能发生,所以,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扎实理解和掌握。

例如,参考方向是电路理论中一个非常基础而又非常重要、在初学时又有点难于理解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让学生深刻理解、自如应用。首先引入一个电压源串联电阻的简单电路,告诉学生:在这个电路中,电流的流向是可以知道的,因此可用箭头代表实际电流方向。但是,我们将面临的分析对象是复杂电路,复杂电路中每条支路的电压和电流是怎样的流向,预先是不可能知道的,况且,在交流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大小、方向是随时间而变化的,也不可能事先知道、唯一确定。因此,要引入参考方向的概念。然后强调参考方向是任意标注的,参考方向下求出的电压、电流值都是代数值,让学生去除“参考方向标注得对还是错”的错误概念,参考方向的最终目的就是结合代数值让我们知道在某个时刻支路电压和电流的实际大小和方向。

在理解了参考方向的基础上,强调对关联的参考方向的理解。关联的参考方向一定要选定某部分电路,进一步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应用关联和非关联参考方向计算功率。 同时,在陆续学到元件的伏安特性时,要强调元件两端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关联或不关联时特性的不同的表达式,进一步理解参考方向可以任意标注,而分析计算得到的实际结论是唯一的。

通过最初的加强,过程中不断地回应,学生对参考方向就可以达到深刻的理解,得以自如地应用。

又如,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是课程重要的基础。讲授的过程中,针对b条支路,n个节点的电路,每条支路的电压、电流都作为变量时,需要2b个方程,其构成为:(n-1)个KCL方程,b-(n-1)个KVL方程,b个VCR方程,引入2b法。

强调2b法从拓扑约束和元件约束两大约束出发,建立电路的方程,是分析复杂电路的基础。但是2b法因为未知量个数太多,联立方程数太多,限制了它的实用性,必须寻求能减少电路方程数的求解方法。于是引出支路电流(压)法——1b法,只以支路的电流或电压作为未知量,其方程构成为:(n-1)个KCL方程,b-(n-1)个KVL方程,强调这并不说明1b法只需要拓扑约束,只是将元件约束方程渗透到拓扑约束中了,两大约束是分析复杂直流电路的基础。

在1b法的基础上再逐步引出节点电压法和回路电流法,进一步减少了电路方程数。要强调:节点电压法之所以只需要(n-1)个KCL方程,是因为当用节点电压表示各支路电压时,各回路的支路电压自动满足KVL定律。同样,回路电流法之所以只需要b-(n-1)个KVL方程,是因为用回路电流表示的各支路电流自动满足节点的KCL定律。再次强调,分析复杂直流电路的基础是两大约束。

二、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必须改变教师灌输为主、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突出相关知识点需要强调的内容。

以节点电压法的学习为例。在讲授完这个内容的理论及相关例题之后,针对一个具体电路,学生大多能够通过自电导、互电导的构成及相应电源的处理,列出电路的节点电压方程组,此时,笔者出示思考题:图示部分电路,R1构成节点1和节点2方程中的自电导和互电导吗?

学生大都表情茫然。按照节点电压法的规则,自电导的构成是跟节点相连的所有支路的电导之和,互电导的构成是节点间公共支路上的电导,但此图中,R1不构成节点1和节点2方程中的自电导,也不构成互电导。通过这个思考题,引导学生不光要记住规则,还要思考节点电压法的本质:节点电压法实质是列节点的KCL方程,自电导和互电导是将各支路电流用节点电压表示的过程中出现的系数,而此图中,该支路的电流即为电流源的电流值,与节点1、2的电压和R1都没有关系。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R1的存在及大小对电路有什么影响?学生能够马上回答“会改变电流源两端的电压大小”。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将电流源换为受控电流源的话,结论是一样的吗?

通过这样一道思考题,使学生在应用节点电压法的常规规则解题的同时,对节点电压法的本质有更清晰的理解,继而能够处理一些特殊电路情形。

正弦交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也是课程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对这部分内容,我们可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首先,让学生明白概念:正弦交流电路的稳态响应是与输入同频率的正弦量,从数学上讲,就是电路的非齐次微分方程的特解。有了动态电路分析方法的基础,提问学生:通过求解电路的非齐次微分方程的特解的方式来求正弦稳态响应,存在什么问题?通过引导,指出两个问题:(1)需要列电路的微分方程,这对很多复杂电路,是很难很烦的过程;(2)把一个与输入同频率还需确定幅值和初相位的正弦函数代入微分方程求特解的过程,涉及非常繁琐的三角函数运算。

然后,引出又一种方法:通过求对应复指数激励下的复指数稳态响应的虚部来求解正弦稳态响应,提问学生:这个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还存在什么问题?结论是该方法把三角函数的运算转化为了复数的简单的代数运算,但是,还是需要列电路的微分方程。将该方法继续深入,将正弦量用相量表示,并得到元件VCR相量形式的约束及KCL、KVL相量形式的约束,由于元件相量的约束是代数形式,不再有微分积分,因而就可以以两大约束为基础,用复杂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求解得到正弦量的各相量,进而得到正弦量,也就是电路的正弦稳态响应。相量法解决了最初方法的两个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求解正弦稳态响应的方法。

通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学生不仅会用相量法解题,还能明白为什么要用相量法解题,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优点,等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精神及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强化实践教学中的综合设计性实验

“电路理论”课程还有相应的实验课程,必须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思想。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必须结合应用实例,让学生看到本课程的实用性以及本课程与专业的密切关系。

比如,讲授RLC二阶电路的动态响应时,理论的内容比较枯燥,告诉学生,汽车的点火电路就是一个RLC电路,引导学生课后去获取这个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有问题与同学、老师一道探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

同时,针对传统实验内容的弊端,对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设计相关的实验。由教师布置选题,由学生完成电路设计、元件选型、设备选择、实验内容设计、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等实验工作。比如:利用集成运放设计构成一种受控源电路的实验,在加减法电路的基础上,再利用动态元件的性质设计构成积分、微分电路的实验,等等。让学生在设计和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方法的联合运用,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学完后课程基础更扎实,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增强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大增加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和获取专业知识的兴趣。

[ 参 考 文 献 ]

[1] 邱关源,罗先觉.电路(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谢逢春.建构主义与工科基础理论课教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151-155.

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42-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之一。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深度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学生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本文将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具体特点,对其相关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

一、课堂导入法

1.课堂导入的重要性。有关研究实践表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那么,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应当借助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导入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于新知识新内容的主动思考与探求。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能否在上课初始,就将学生课前比较分散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并使学生保持较好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重视的首要问题。

2.课堂导入的方式。课堂导入的方式很多,但是大体可以分为直接导入式和间接导入式两类。所谓直接导入式教学,就是指教师直接进入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没有进行过多的渲染与过渡。而间接导入式教学,是指教师利用各种外界媒介,比较巧妙地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到课堂知识讲解的范围,使学生能够运用以前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与新的知识内容体系进行联系和构建。比如,游戏式教学导入、音乐式教学导入、视频教学导入以及故事导入等。

二、对话教学法

(一)对话教学的实质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应该是“对话式”的,提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的思想。对话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以“对话”为课程的教学原则,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或讨论等对某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对话式教学,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对话”来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机互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讲授式教学的缺陷,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主动探索能力。就其实质来说,对话式教学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思想观念、知识经验和情感等方面的碰撞与交流。

(二)对话教学的重点

1.平行是对话的合理方式。师生之间的对话应该是一种平行的交流。也就是说,教师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既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不说空话、假话或虚话,又要密切联系现实社会和大学生的生活实际。

2.提问是对话的关键环节。弗莱雷认为,提问是使“对话”富有成效的关键。作为教师,除了成为知识的传授者之外,更应该成为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提问者。教师在提问时其问题要能够真正引发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学会对已有答案提出疑问或不同的见解。简言之,对话式教学有利于师生营造良好的互动课堂氛围,在和谐的环境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具体是指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针对一定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组织学生采取全面参与、主动探究的方式,围绕案例进行思考、讨论和分析,最后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成为一种培养和促进学生自主性、合作性与探索性的新型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二)案例教学的原则

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以下原则:

第一,教师在进行案例选择时,要以课程教材内容为方向,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选择能够较好反映教材内容的典型案例;

第二,教师若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为案例,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和加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和理解;

第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时地更新选取案例。

总之,案例教学除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方法。

四、情境教学法

(一)情境教学的作用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教学方法,它在情感方面可以起到净化与升华等作用,在认知方面又可以间接地启迪学生,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地接受教育。它不但有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培养,而且还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自觉地向行为实践上转化。

(二)情境与角色体验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不仅仅来源于书本知识,还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真正启迪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真心和情感来关心和帮助大学生,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大学生平常的生活和学习,要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去吸引和感染学生,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现实社会和生活素材,并组织学生编排与表演,创作有关道德与法律方面的小品和情景剧等。

在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能够加深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可以增强他们对于该课程的感兴趣度和喜爱度,从而减少消极逆反的倾向或出现;而教师则通过对学生恰当灵活地引导,与学生共同探求答案与道理,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提高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五、实践教学法

(一)实践教学的特点

所谓“实践教学法”,是指以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掌握方法、训练技能、锻炼能力、接触社会、开展实践、提高素质为特征和目的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按照场所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前者的特点是主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对教师来讲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而后者则是在课堂以外通过一些活动的形式进行的,也可以把课外实践教学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和拓展。

(二)实践中的“知”与“行”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来说,其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大学生真正做到知与行的统一。虽然“知”与“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但是相比较而言,“行”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行”是“知”的目的和归宿,大学生只有通过具体“行”的实践过程,才能更好地将“知”的内容转化为他们的自身修养与素质。

(三)实践教学的有效运用

1.教师要加强课内实践教学。强调课内实践教学,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强化实践性环节,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例如,在课堂上进行主题活动、组织班级演讲等。这样,它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和生活中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成为联系现实生活的纽带,促进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真正提升。

2.课外实践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在课外实践的所有活动中,学生虽然是作为学习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但是他们始终应该是实践活动的积极主体。因此,教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而实践活动的主题最好由学生亲自参与选取,以既能够反映社会现实又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内容为主,具体实践的方式、地点的选择,人员的组织等都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并自主决定,老师则主要负责实践活动的辅助管理与指导。

3.课外实践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化。课外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比如,开展社团活动、组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模拟法庭等,让学生通过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自觉主动地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与“行”的协调统一。

总之,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和现实需要,理论联系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但课堂教学能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实现其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钱振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黄志成,王俊.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1,(6):59.

第9篇

【关键词】物理;方法教育;实施

从目前来看,中学物理的学科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情况还是比较薄弱的。对学科方法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主要是因为科学方法不仅具有独特的认识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这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在物理教育中应当加强科学方法教育的必要性。科学方法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获取功能

学科方法是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才能更加快捷的获得科学知识。教学中只有借助科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比如在初中物理中,几乎所有物理规律都是通过如下几种科学方法得出的。例如,牛顿定律是通过理想实验法获得的;阿基米德定律是通过猜想验证法获得的……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对与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形成一种心理定势,让学生更加快捷的获取科学知识。

2 理解功能

学生要理解科学知识的内容,同样离不开科学方法。比如,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法来定义的,如Q=mPv.这种定义方法只给出了物理概念之间的量的关系,没有明确这些概念中有哪些因果关系。只有进一步从本质上弄清比值定义法的内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密度只决定于物质本身固有特性的性质。不把握好这一点,就容易得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的错误理解,这是初学物理的学生常犯的错误。

因此,只有了解了不同科学方法的本质区别与联系,了解了这些方法得以使用的条件,才能弄清科学知识的内涵以及不同层次知识之间的关系。

3 构建功能

科学方法是知识的脉络,是知识的神经,它具有把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形成结构的功能。科学方法作为基本的研究途径、方式和方法,与概念、规律等知识相平行,都包含在自然科学的范畴之中;而且它比概念、定理、定律、公式这类知识更稳定和更广泛。它纵横交错、贯穿于整个知识领域,把不同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如果把科学喻为珍珠项链,科学知识是珍珠,那么科学方法就是连接珍珠的细线。正是由于科学方法的隐蔽性特点,使得人们长期以来在物理教育中忽视科学方法。但是如果学生没有学会在自己头脑中把大量知识编制成一个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的结构或网络,就无法不断接收、容纳新的信息,就无法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而这种结构或网络形成的前提,就是必须要以科学方法作为框架。

4 应用功能

科学方法还是实现科学知识智力价值的桥梁。科学的概念、定律等知识,是人们赖以进行科学思维的基本细胞。没有科学知识,所谓智能活动就成为没有内容的空壳,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只有知识还不行,还必须有一定的方法或途径,使这些知识与科学问题相互沟通,对知识进行选择、组合、运用,才能解决问题,形成智力活动。也即是说,科学方法是进行科学思维的神经,它决定着知识的价值取向。在物理教育中,忽视科学方法的教育,就会形成学生能力的高位截瘫,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杨振宁教授所说的训练得很好、非常努力、知识非常扎实但知识是片面的而且倾向于向死的方向走的学生。

如何在物理教育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我们提出如下观点:

1)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应当把科学方法作为教学内容

在制订物理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时,除了要考虑物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规律、重要实验外,还应当把科学方法作为物理教育的内容之一,把科学方法摆到与科学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既是物理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物理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制订中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两者相互对应的逻辑体现。

2)教材体系应以科学方法为中心

教材作为教学基本内容的书面材料系统,对于安排教学过程以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力结构和品格结构,具有知识载体、教学指导和实用参考的作用。教材体系以什么为核心,从根本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对比国内外不同特色的中学物理教材体系,可以大体分成以下几种类型。教材体系以科学方法为主线,并不是说在教材编写时脱离开具体知识而只讲方法,而是说应当显化、强调、突出科学方法,按照科学方法所指示的路子去编写教材。这样编写的教材,脉络更清晰,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并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3)制定科学方法教育的目标

科学方法虽然与科学知识相互依存,但又有一定程度的相对独立性。科学方法教育既需要潜移默化地熏陶,又需要着意进行训练。在当前物理教育普遍忽视科学方法的情形下,尤其应当给科学方法以特别的重视,在制定知识教学目标的同时,制定出相应的科学方法教育目标。要明确不同阶段科学方法教育的重点、难点,对于不同的科学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具体教学内容,制定出可操作的培养计划。

4)按照科学方法的逻辑来设计教学程序

目前的教学往往是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程序,虽然也能使学生从中学到一些科学方法,但学生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并且是零星的、不连续的,收效甚微。如果按照科学方法所指示的路子去组织教材,安排教学进程,即把方法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则情况大不一样。

5)让学生应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物理问题

在物理教育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必须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这是因为,科学方法的真正掌握,必须要在探索和发现之中进行,这正是科学方法与科学知识的不同之处。科学知识的教学既可以运用接受学习模式,又可以运用发现学习模式,而科学方法必须运用发现学习模式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生不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发现的探索过程,就很难发现科学方法的要素与关键。而这种探索过程正是学生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认知图式的过程,一旦学生完成这一过程,科学方法便成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信息单元,可以随时调用,从而得到能力的发展。

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在物理教育中必须创设良好的认知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观察、讨论、思考、实验,并对学生的探索进行指导,使学生沿着科学的思路与方法去探求,从而在不知不觉之中掌握其中所运用的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涂艳国.论科学教育的基本要素[J].教育研究,19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