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化学材料与工程

时间:2023-08-27 15:04:33

导语:在化学材料与工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化学材料与工程

第1篇

关键词:化工原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化工原理是一门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以下简称“高材”)专业重要的必修课。其教学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质量被视为衡量本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因素及评价指标,是从基础到专业的连接。高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化工原理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其原因有如下几点:①高材专业的学生没有学习过工科基本课程,缺乏基本的工程观念,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做到联系实际的设备、工艺流程。②部分学生先修课程基础薄弱,面对大量公式推导、计算,会存在一定难度。③化工原理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难免会有一种不得要领的感觉,认为这门课程很难,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等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现代化生产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对我们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工原理课程,其教学内容也应该反映化学工程学科的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装备。高质量、高品质的教材能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将现代化工技术应用于典型单元操作的定量分析和教学描述,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单元操作过程中的工程问题,使学生不断确立工程思想,为解决以后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认同,鉴于化工原理是一门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将计算机引入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有了优秀的课程教材和配套的多媒体CAI教学软件,我们上课时可以省去大量的板书时间用以对课程重点进行更深入地剖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这种互动方式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还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创新。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增强了感性认识,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1]另外,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要将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互结合。公式推导繁多是化工原理课程的一大特点。对于较简单的推导,留给学生自己解决,而对于思路较复杂的公式则由教师讲解。阐述原理的部分,简单的就可由学生讲解,难度偏大的就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达到学生明白实质、加深过程理解的目的。

3.实验教学的改革

实验教学环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学生通过实践教学不但可以巩固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获得相关技能并且积累一些经验。我们目前采取尽量让学生多思考,实验前多查资料的方式。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的同时,抓住实验预习,实际操作,实验数据,实验处理和分析等几个主要环节并逐一把关,对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认真考核评分,让学生针对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讨论、分析。教师认真研究实验教材,熟悉各个实验装置,在讲解中,应有意识地讲解与实验相关的章节所要验证的理论,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同时也避免了由于符号、公式、方法的不同,使学生无所适从的现象。与其他化学学科的实验不同,化工原理实验属于工程试验范畴,每个实验相当于化工生产中的一个单元操作,通过实验学生能建立起一定的工程概念。同时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工程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更实际、更有效地掌握工程实验方面的原理及测试手段,发现复杂的设备与工艺过程同相关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2]

4.考核方式的改革

化工原理教材中的习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巩固基本概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另一类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让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或书本上的知识。通过这两类练习,不但可以将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暴露出来,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就平时成绩从习题中计分的方式,多布置一些练习题给学生课后练习,让他们积极完成课后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概述和应用

金属间化合物是指以金属元素或类金属元素为主组成的二元或多元系合金中出现的中间相。金属间化合物主要指金属与金属间,金属与类金属之间按一定剂量比所形成的化合物,金属间化合物有的已是或将是重要的新型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金属间化合物的历史由来已久,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已经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发现许多金属间化合物的强度并不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单调地下降,相反是先升高后降低。因为这一特性,掀起了新一轮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热潮,使金属间化合物具备了成为新型高温结构材料的基础。现在已研究出许多方法和措施,用来改善和提高金属间化合物的塑性,为将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开发成为有实用价值的结构材料打下基础。金属间化合物是航空材料和高温结构材料领域内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新材料。金属间化合物强度高,抗氧化性能好和抗硫化腐蚀性能优良,优于不锈钢和钴基,镍基合金等传统的高温合金,而且具有较高的韧性,因此金属间化合物被公认为是航空材料和高温结构材料领域内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新材料。金属间化合物材料作为近20年内才发展起来的新材料,相对于传统金属材料具有特殊的优点和规律,广泛用于制备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间化合物相对于金属材料为脆性材料,相对于其他材料则具有一定的韧性,并且具有相当高的塑性。某些金属间化合物还具有反常的强度-温度关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这对高温结构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给予很大的希望。此外许多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耐腐蚀性能和耐磨损性能,如Ni-Al金属间化合物和Fe-Al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因此采用金属间化合物和其他材料相复合制备复合材料可以提高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力学性能。

金属间化合物具有一系列的优异性能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新一代高温结构材料和表面涂层材料。金属间化合物的种类非常多,近年来国内外主要研究集中于Ni-Al金属间化合物,Ti-Al金属间化合物,Fe-Al金属间化合物等含Al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目前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已经研究和开发的较为广泛。许多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已经用于铸造,锻压和高温熔炼等。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具有高温强度好,高温抗蠕变性能强,抗腐蚀性能好,抗氧化性能好等优点,且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金属间化合物的屈服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是金属间化合物材料作为使用的结构材料,还存在硬度低,断裂韧性差以及高温强度低等缺点。将金属间化合物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制备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以制备出兼具有二者优点的复合材料是当前的重要研究和发展方向。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具有较高的加工硬化率和较特殊的高温性能,因而被认为是下一代高温结构材料和高温耐磨损材料之一,特别是在改善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塑性后,更是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为了进一步提高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综合性能,很多研究工作者在金属间化合物材料中加入强化相制备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即形成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可以向金属间化合物中加入碳化物硬质相制备耐磨损的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具有许多优秀的性能而被广泛的应用到工程领域中。

二、金属间化合物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和应用

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由于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而被广泛的应用在工程领域中,所以应该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增加一些金属间化合物的知识和内容。金属间化合物材料主要包括Al系金属间化合物材料,主要有Fe-Al金属间化合物,Ni-Al金属间化合物,Ti-Al金属间化合物等,还有其他的如Cu-Al合金,Cu-Zn合金以及Ni-Ti合金体系等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由于一般常用的金属间化合物是由两种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并具有典型的二元相图,所以可以通过认识和了解金属间化合物学习和掌握二元相图的知识内容。此外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制备工艺方法也有很多,主要有金属熔炼法,高温自蔓延反应合成法,机械合金化法,反应烧结法,粉末冶金工艺等多种方法。其中反应熔炼法是将不同种金属元素放到熔炼炉中进行熔化形成金属合金熔体使其均匀混合并冷却形成金属间化合物材料。高温自蔓延反应合成方法是通过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维持反应继续进行最终形成所需要的金属合金材料。机械合金化工艺过程是利用高能球磨机把两种纯金属粉末放入球磨罐中并加入适量的添加剂进行球磨,粉末的制备由机械合金化过程完成,块体的制备则由烧结过程实现,机械合金化工艺是一种固态反应的过程。机械合金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材料制备方法,机械合金化工艺通过对粉末反复的破碎,焊合来达到合金化的目的,由于合金化过程中引入大量的应变,缺陷以及纳米级的微结构,机械合金化制备的材料具有一些与传统方法制备材料不同的特性。通过机械合金化工艺就可以制备出金属间化合物粉末。粉末冶金技术是制备金属间化合物材料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以单质或合金粉末为原料,一般是先用塑性加工的方法把粉末制备成所需要的复合材料制件,然后在烧结同时实现了制件的成型。反应烧结法是将不同种金属元素粉末通过热压烧结工艺或者常压烧结工艺形成金属间化合物块体材料。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制备通常采用粉末冶金工艺进行制备。

由于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原料成本较低,制备工艺不复杂,所以对于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的研究工作可以引入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工作中。可以在实验教学的课程中增加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的研究内容,例如通过反应熔炼法,机械合金化方法和粉末冶金法等制备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并对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通过以上实验教学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内容的认识和了解。在上述实验方法中,其中机械合金化工艺是比较实用并且能够在实验室里进行的。机械合金化工艺是将两种不同的金属粉末混合并经过高能球磨过程制成金属间化合物粉末,并通过烧结过程制备金属间化合物块材。机械合金化工艺可以在实验室里进行,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机械合金化工艺制备金属间化合物材料。此外在本科学生的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期间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的研究工作。通过对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的研究工作,使得学生充分的认识和了解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性能特点,并加深学生对所学习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知识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使得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有一定的掌握和熟悉,并通过实验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所以本文作者认为应该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关于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实验课程,并以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的研究内容作为实验教学课程,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这为本科学生以后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知识内容打下坚实的实验基础。

三、金属间化合物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第3篇

关键词:充填;加固;断层;冒顶;破碎岩体

0.引言

矿井施工中岩巷掘进经常穿断层破碎带和不稳定岩层,且经常发生顶板抽漏和冒顶事故,造成极大的施工困难和安全隐患;特别是在煤层含水较大的情况下,难度和危险更加明显。运用化学材料对高冒区进行充填和对待掘岩体进行加固是一项很好的施工技术,与传统的使用木垛等常规措施相比,能有效地封堵瓦斯积聚空间、抑制瓦斯涌出,降低掘进成本,提高施工安全性,且施工工艺简单,可取得良好的技术经济价值。

1.工程概况

峻德煤矿位于鹤岗矿区南麓,地质条件复杂,特别是矿井南部断层发育、煤层含水大。随着矿井生产能力的提高和面临不可再生资源紧缺的现状,本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峻德煤矿加大了南部区域的开发力度。一水平南三区回风巷就是南部三区的总回风巷道,该区岩(煤)层含水大,且为未疏干区,围岩极不稳定,整体性差,遇水膨胀,巷道穿F7断层带过程中发生抽顶事故。

2.施工方法

在处理该事故过程中,采用瑞琪米诺桦公司生产的瑞米充填/密封Ⅲ号(该材料为无机粉料,发泡率高,阻燃,能承受一定变形),对冒落空间进行充填,达到良好的充填效果。在继续掘进中使用瑞米Ⅰ号(该材料高粘结强度,发泡膨胀,遇水反应),对待掘破碎岩体进行加固,保证了待掘岩体的整体性、稳定性。

2.1冒顶处理

常规过冒顶区的处理是架棚、打木垛接顶、喷浆封闭。这不仅工程量大、危险系数高,还留下了安全隐患。采用化学材料充填技术不仅施工工艺简单、施工安全系数高,并杜绝了瓦斯积聚的隐患。

首先在冒落处的浮岩上向前进方向打穿楔,然后在穿楔上铺设一层草袋子,将冒落空间与掘进巷道隔离开,防止化学材料流入巷道。再在冒落区边缘向后两米处向冒落空间顶部打φ45mm的注浆孔与冒落空间顶部贯通,最后将注浆管插入至冒落空间顶部,通过专用注浆泵将瑞米充填/密封Ⅲ号注入冒落空间。瑞米充填/密封Ⅲ号在冒落空间内快速反应发泡堆积并短时间内凝固,达到充填冒落区的目的。

要点:

要根据冒落空间的大小和形态确定注浆孔的数量和布置形式以达到良好的充填效果。瑞米充填/密封Ⅲ号的水灰比为1:1,要严格控制其比例,保证发泡率、凝固时间和凝固后的强度;其凝固强度在0.2―0.4MPa;该材料使用量为80100kg/m?,凝固时间为5070s。

2.2断层带的处理

为保证在继续掘进时安全施工不发生冒顶施工,我们使用了瑞米加固Ⅰ号对待掘岩体及其围岩进行加固。首先延巷道轮廓线,呈与巷道轮廓线法线方向60°向待掘岩体布置4m深钻孔,然后使用专用风动注浆泵和混合枪向岩体注入瑞米加固Ⅰ号,瑞米加固Ⅰ号注入破碎岩体后发生反应,凝固生成高强度树脂材料将破碎岩体胶结,实现对破碎岩体的胶结加固作用,使破碎阳台形成整体完整的岩体。

要点:

使用瑞米加固Ⅰ号加固岩体配合超前支护技术是顺利通过断层破碎带的关键;瑞米加固Ⅰ号增强了围岩的粘结力、固结围岩并提高了围岩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其抗压强度大于50MPa、粘结强度大于4 MPa,足以满足施工需要。

3.结语

第4篇

关键词:溢流面损坏原因化学修补

中图分类号:TV652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概况

某泄洪闸位于北江下游,泄洪闸于八十年代开始施工,四年后泄洪闸建成。泄洪闸溢流面位于主河床中央,基础为石英砂岩,溢流面为W.E.S堰,共20孔,每孔净宽10 m,配有弧形钢闸门,堰体为浆砌石,基底及溢流面为钢筋混凝土。主要出流形态为淹没式出流,当单孔泄洪闸门全开时,最大泄流量112m3/S,最大流速约10.89 m/s。

2溢流面破坏情况

该泄洪闸于1982年6月下闸挡水开始投运,2000年汛后检查发现有8孔溢流面堰面混凝土存在成块剥落、砂石外露、疏松露筋现象,其中有4孔溢流面有约(8~ 12)m2的冲槽且钢筋外露。2002年汛后专项检查发现,破坏范围扩大,破坏深度增加,冲槽已被冲刷成宽(10 - 30)cm、深(10~20)cm的沟槽,钢筋外露范围也明显扩大,还发现在纵横接缝处的个别部位,剥蚀深度达(45 - 50)cm,并伴鼓水现象,严重危及堰体安全。

3破坏的成因分析

促成泄洪溢流面混凝土发生破坏的主要因素有:

(1)溢流面混凝土原施工质量控制不严。

泄洪闸溢流面在建设期间的项目管理是沿用传统的“指挥部”管理模式,质量监管不力,技术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W.E.S曲面没有按设计要求立模振捣成型,故水流曲面施工未达到设计要求,施工中由于定线误差,模板接缝不平、未清除残留突出物、过流表面不平整;开闸泄流时,引起高速水流局部与边界分离,形成漩涡,导致溢流面产生空蚀破坏;溢流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原混凝土骨料、砂含泥量超标;振捣不密实、漏振或不振情况严重;冬季施工无保温加热措施,混凝土早期受冻,降低了其强度及耐久性。经现场钻孔取芯检查发现,表面25 cm左右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为(13.0~15.O)MPa,低于设计指标。

(2)当时溢流面混凝土设计抗压强度为R28200D150,只相当于目前的c18。该设计标准对于溢流面水工混凝土抗冲磨破坏方面取用偏低。

(3)闸前天然河床未按设计断面开挖到位及原上游围堰拆除不彻底,导致溢流面在过流期间含卵石、石碴量增大,挟带悬移质和推移质的高速水流对溢流面混凝土的冲磨剥蚀破

坏更加严重。

(4)泄流频繁,闸门运行方式不尽合理。因该闸向下游泄洪,故闸门开启频繁,在闸门运行过程中,部分闸门过度集中使用且开启高度过小,造成水流流速过大,溢流面长期冲磨,形成提早破坏。

综上所述,溢流面损坏主要是冲磨空蚀破坏,而施工质量控制不严、原设计水工混凝土抗冲磨等级偏低以及后期的运行管理是其根本原因,这些综合因素加速了溢流面的破坏速度。

4修补方案及施工工艺

4.1处理原则

针对本工程的特点和要求,在征得原设计人员同意的情况下,确定的修补处理原则为:

(1)修补处理后的溢流面外形尺寸不能改变原设计断面尺寸。

(2)每孔的修补范围根据破坏的严重程度,尽量考虑整孔修补为主,局部修补为辅;对冲磨破坏修补材料的选择既要有较高的粘结强度,又要有合适的抗冲耐磨能力。

(3)对多个修补方案进行试验,然后确定一个最佳修补方案进行施工。

(4)根据工程特性,修补处理需定在不需泄流的枯水期,即每年的11月、12月、1月、2月,要求作好冬季施工养护工作。

4.2修补材料试验

4.2.1修补材料方案

针对本工程的特点和要求,有选择性地进行了3种修补材料方案的试验对比。

方案一:预缩砂浆修补材料。

该方案的修补材料为普通水泥砂浆中加入适量木钙外加剂,这是一种干硬性的水泥砂浆。其配比(重量比)为:水泥:砂:木钙:水=1:2:0.001:适量。

方案二:特种无机胶凝材料修补材料。

该方案的胶凝材料为特种无机胶凝材料(即胶凝液和矿碴粉),该材料以“三废”中废渣为主要原料,集块硬、早强、低热、耐磨、耐久、高抗渗、抗腐蚀等于一身。用现场配制的特种胶凝液代替拌制用水,用特种矿碴粉取代水泥,再加入适量砂、石拌制而成。其配比(重量比)为:

胶凝净浆:胶凝液:矿碴粉=1:2

胶凝砂浆:胶凝液:矿碴粉:砂= 22.5:50:130

胶凝混凝土:胶凝液:矿碴粉:砂:碎石= 22.5:50:132:165

方案三:丙乳、硅粉化学修补材料。

该方案是在普通水泥砂浆或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由某水利科学研究院研制的NBS乳液(简称丙乳)及NSF剂(简称硅粉)等化学材料后,用拌制的硅粉混凝土、硅粉砂浆、丙乳砂浆进行修补。

4.2.2各方案试验成果(表1和表2)。

4.2.3方案比较

从试验成果可以看出:

方案一虽然造价低,但材料抗压强度、粘结强度低,运行情况也差(此方案1989年冬季实施,经三年洪后检查,有局部和整体剥落现象,重新实施了修补);

方案二造价高,材料的抗压强度、粘结强度基本能满足要求,但由于该材料终凝时间短、早强速度快,在薄层曲面修补中,可操作性差(表面无浆收光),对溢流面曲面特殊环境部位的修补没有质量保证,该材料在耐磨要求高的公路路面修补中比较合适;

方案三具有造价较低、可操作性好、粘结强度高、抗压强度有足够富余,施工工艺简单,有较好的抗冲磨性能,此材料在该溢流面修补中应用,运行至今,未发生冲磨破坏现象,效杲良好。

试验成果表1说明:硅粉、丙乳水泥砂浆或混凝土具有很强的粘接能力和很高的抗冲耐磨性能,是一种非常优良的、特别适用于泄水建筑物表面补强的新材料,故方案三为溢流面修补的优选实施方案。

4.3溢流面修补的施工工艺

(1)主要原材料选择。

水泥:525#

普通硅酸盐水泥

砂料:珠江黄砂(比重2.5,细度模数2.55)

碎石:珠三角碎石厂生产(10 mm

硅粉、丙乳化学材料:某研究院提供

修补材料设计标号:C30

(2)配合比。

丙乳净浆:丙乳:水泥=1:2

丙乳砂浆:水泥:丙乳:黄砂:水=50:12.5:75:适量

硅粉砂浆:水泥:硅粉:黄砂:水=50:9:75:15或适量

硅粉混凝土:水泥:硅粉:黄砂:碎石:水=75:9:115:191:25或适量

(3)基面处理。

现场确定溢流面修补的范围,并对修补范围内原混凝土表面凿除,以凿至新鲜混凝土面为准。凿除厚度以大于3 cm为最佳。

对渗水点用堵漏材料封堵,不能封堵的,用导水管排出。

(4)施工工艺。

基面凿除合格后,清除松动块体并用高压水枪冲洗混凝土凿毛面,清除基面积水,自然干晾12 h,局部积水可用喷灯烤干。

基面涂刷丙乳净浆,待净浆触干后(约30 min),再均匀的摊铺一层(6 - lO)mm厚的丙乳砂浆。最后,浇筑硅粉混凝土或硅粉砂浆,并填补振捣成型,泥工收光。

当填补厚度≥3 cm时,采用浇筑硅粉混凝土;当填补厚度

第5篇

复合土工膜以塑料薄膜作为防渗基材,与无纺布复合而成的土工防渗材料,它的防渗性能主要取决于塑料薄膜的防渗性能。目前,国内外防渗应用的塑料薄膜,主要有聚氯乙烯(PVC)和聚乙烯(PE),它们是一种高分子化学柔性材料,比重较小,延伸性较强,适应变形能力高,。耐腐蚀,耐低温,抗冻性能好。其主要机理是以塑料薄膜的不透水性隔断土坝漏水通道,以其较大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承受水压和适应坝体变形;而无纺布亦是一种高分子短纤维化学材料,通过针刺或热粘成形,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延伸性,它与塑料薄膜结合后,不仅增大了塑料薄膜的抗拉强度和抗穿刺能力,而且由于无纺布表面粗糙,增大了接触面的摩擦系数,有利于复合土工膜及保护层的稳定。同时,它们对细菌和化学作用有较好的耐侵蚀性,不怕酸、碱、盐类的侵蚀。

复合土工膜的使用年限问题,主要是由塑料薄膜是否失去防渗隔水作用而定,据苏联国家标准规定,水工用的厚度为0.2m的加稳定剂的聚乙烯薄膜,在清水条件下工作年限可达40~50年,在污水条件下工作年限为30~40年。因此复合土工膜的使用年限足以满足大坝防渗要求的使用年限。

2)铺膜范围的确定

第6篇

水利工程施工应用软土地基化学固结处理技术,体现了鲜明的特征,虽然其应用频率不高,然而体现了良好广阔的发展前景。该技术主体应用化学材料,通过科学处置实现令软土地基良好的排水固结目标,进而提升地基整体稳定水平。一般经常应用的为灌浆处理、高压喷浆、深度搅拌等处理技术。后者在我国应用较为常见。该方式将水泥以及石灰等用于固化剂,利用深层搅拌处理设备,令水泥以及石灰等材料与软土地基良好混合,充分搅拌,进而令软土土质同固结剂通过深层处理全面黏合,借助固化剂同软土地基形成的化学作用实现固结处理目标,进而优化软土地基整体强度水平,并令其硬度实现稳步提升。应用化学固结处理技术方式,可有效降低沉降总量,实现优化地基处理的科学目标,可确保地基处理边坡体现优质稳定功能。具体处理阶段中,施工方应做好水泥以及地基产生化学反应的管控,并应用有效的物理加固策略实施综合管控,进而确保地基处理完成后具备良好的固化效率。应用灌浆处理技术方式阶段中,应确保浆液位于软土地基之中实现匀称良好的分布,进而优化地基操作处理效果。应用高压喷浆技术方式,应掌握好压力水平,有效预防施工阶段中引发起包以及不均匀沉降现象。应用深层搅拌处理技术阶段中,应选择适宜的搅拌施工设备,并注重控制好搅拌施工的具体时间,令其体现良好的均匀性。

2优化水利施工软土地基质量管控

为全面优化水利施工软土地基处理质量,应遵循水利工程管理规定,做好项目规划、报批、开工建设、竣工管理验收等环节管控,在没有完成前阶段工程任务时,不应开展下阶段工程。同时,应全面履行工程项目规划审批管理体制,预防三边工程。应科学履行三制管理制度。即法人责任、建设监理以及招标承包管理体制,确保水利工程软土地基处理综合质量水平。法人应全面担负工程施工责任,依据市场发展规律优化工程建设,确保施工质量。招投标阶段中应严格审核企业资质,注重其业绩成果。同时,在质量管控阶段中,应科学履行全过程管控,优化技术方案,科学应用处理技术措施,创建完善的质量保证系统。并应对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与技能水平作出明确要求。对原材料、施工应用成品、机械设施等应进行严格管控,不得没有通过监理人员批准擅自进入工地应用。同时,应充分做好前期准备,配备优质的人力物力资源、施工设施资源,预防仓促开工问题,提升整体地基施工处理质量水平。

3结语

第7篇

室内环境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只是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把它当作一门艺术, 在没有设计师的年代里,人们对环境的安排多是出于无意识的习惯,对环境的把握也只是基于浅显的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室内环境设计正逐步由一味注重使用效能的划分转向简单而少变的空间布局形式,在满足使用的基础上,越来越关注空间环境带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感受,更注重有文化内涵的人性化设计。

1.目前国内室内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大量使用人工合成化学材料的问题

在室内设计中大量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材料,其中相当一部分化学材料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在使用中会有刺激性气味长时间散发出来,污染室内空气,影响人们的健康,引发各种疾病。

1.2片面追求豪华的问题

在室内设计中不加区分过分使用高档材料,不仅在大型公共建筑室内装饰中大量使用高档材料,在家庭装修中也应用了这种设计手法和材质选择。

1.3室内设计的“时效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由于室内设计的“时效性”,导致室内装饰不断更新。在更新过程中被拆除的建筑装饰材料,由于不能再生循环利用而被丢弃成为建筑垃圾,成为环境的污染源。

1.4忽视使用功能的问题

在室内设计中,追求美观应是建立在功能基础上的。有的室内大堂设计为了追求灯饰的华丽,安装了8―9盏大吊灯,因为使用了奶白的反光灯罩及磨砂灯泡,造成了昏暗的照明后果,这种设计处理办法既费电又不适用,而且给人以压抑的感觉。

1.5把室内设计仅仅看成是装饰材料运用的问题

在室内设计中忽视室内设计的技术内涵和文化品位,仅把它看成是装饰材料的运用,看成是室内空间中被装饰部位的形式、比例、色彩、符号的重组与构成。例如:目前室内设计中大量的人工照明和人工空调,隔离了人和自然的联系,不仅耗费大量的能源,而且由此产生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现代病症。

2.解决当前室内设计存在问题的对策

由上述问题可见,随着我国室内装饰投资在工程总投资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目前,室内设计所带来的资源和能源的高消耗及对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发的生态问题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它昭示了现代室内设计的不可持续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室内生态化设计被提到日程上。室内生态化设计遵循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4点:

(1)注重生态美学的原则。生态美学是美学的一个新发展,在传统审美内容中增加了生态因素。在室内环境创造中,它强调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而不刻意雕凿。

(2)提倡适度消费的原则。在商品经济中,通过室内设计而创造的人工环境是一种消费。尽管室内生态化设计也把“创造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作为目标,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室内生态化设计倡导适度消费思想,倡导节约型的生活方式,不赞成室内装饰中的豪华和奢侈铺张。把生产和消费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保证发展的持续性,这体现了一种崭新的生态文化观、价值观。

(3)注重功能设计与研究的原则。21世纪中国人口逐步老龄化,为高龄者和残疾人提供方便、创造舒适的条件应普遍得到各方面的关注。新世纪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注重智能设计的层次,室内设计转向可持续性的智能设计。

(4)提倡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原则。室内生态化设计强调在室内环境的建造、使用和更新过程中,对常规能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和回收利用,对可再生资源也要尽量低消耗使用。

生态环保技术和工艺的发展,为实现室内生态化设计的基本思想提供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从目前的实践看,在室内生态化设计中可选用的基本技术措施有以下6个方面:

(1)室内设计与诱导式建筑构造技术结合。通过诱导式建筑构造技术设计,把它的外在形式作为“部件”、“元素”融入室内设计,可以有效地利用自然通风、采光,提高室内的舒适度,满足室内的采光通风要求。

(2)与洁净能源技术结合。使用洁净能源既能保证使用能源的可持续性,又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最符合生态型的室内环境要求。目前,最有广泛使用前景的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它主要是通过特定的构造和材料来利用太阳能,应用范围相当广泛。

(3)节约常规能源技术。节约常规能源是室内生态化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向。现代科技研制出的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调光玻璃和保温墙体等新材料具有许多优越的性能,各种复合构造形式与室内设计结合,可以达到保温和采光的双重效果而大大节省能源。

(4)采用全面的现代绿化技术。由于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清除甲醛、苯和空气中的细菌,形成健康的室内环境。因此扩大绿化,把绿化、庭园引进室内环境是室内生态化设计的重要内容。

(5)采用生态环保型装修材料。生态环保型装修材料正在逐步实现清洁生产和产品生态化,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及周围环境都不产生危害,从室内更新出的旧材料又比较容易自然降解及转换。

(6)与现代高技术的结合。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子技术和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将对采光、通风、温度、和湿度等室内环境因素产生巨大的影响,有可能使室内环境设计出现一次新飞跃,为室内生态化设计提供可靠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张林. 室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 教育与职业,第5期(总第681期).

第8篇

关键词:铝电解槽;防渗材料;改进

当前,铝电解已经呈现出高效节能的发展趋势。随着铝电解的发展,铝电解用的化学防渗材料也成为人们研究的关键。一般来说,被人们一致认可的防渗材料不但是能够很好的实现防渗阻挡,而且这种防渗材料和所形成的阻挡层不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产生任何的变质和消退。用化学防渗材料来砌筑铝电解槽的阴极炭块下的部分,就能够很好的降低电解槽的用料,减少建设的投资额。

1.铝电解炉底的防渗原理

通常情况下,确定一种材料是不是具有渗透性主要参考的是这种材料的空隙度和孔径的大小。同时,气体或液体的表面张力、粘度也对材料的渗透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电解槽的炉底里,由于防渗材料所使用的环境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判断电解槽炉底材料的防渗性能,主要从材料本身来确定。通过对电解槽里的筑炉材料和电解质的反应进行分析,我们得出铝电解炉底的防渗原理。即渗透速度和反应速度(最好是零)非常小的时候,筑炉材料便不会与电解质产生反应,也就没有产生渗漏,这也是最好的一种防渗材料。但是当反应速度非常小,而渗透的速度比较大的时候,虽然电解质不会或较少的同筑炉材料发生反应或溶解,但是电解质依然能够渗入到筑炉材料里,渗入的数量和速度决定于筑炉材料孔径的大小和空隙度。当环境温度在液体的凝固点以下的时候,液体会自动的凝结,渗透现象也就不会发生了。

2.铝电解用化学防渗材料的组成及其质量评价

当前,随着人们对化学防渗材料研究的深入,SiO2、Al2O3、Fe2O3、CaO、MgO以及TiO2等化学成分被广泛的运用到防渗材料中来,而且成分多在95%以上。现在,我国市场上的化学防渗材料多是以SiO2和Al2O3这两种成分为主的。此外,在防渗材料中使用钙能够将其生成物的熔点提高,这对于减低防渗材料的耗损是非常有帮助的。如何评价某种化学防渗材料的质量对于提高化学防渗材料的应用有着非常大的意义。通过对上文化学防渗材料的原理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铝电解用的化学防渗材料的质量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铝电解用化学防渗材料首先是作为一种耐火材料而存在的,因此,其耐火度应当高于1500℃,具有高耐火性。

其次,铝电解用化学防渗材料应当不和电解槽里的电解质以及其他的化学防渗材料接触的保温材料、耐火材料发生反应。

再次,铝电解用化学防渗材料还应当具备合适的膨胀系数和适宜的保温功效。

此外,关于化学防渗材料的膨胀系数、耐火度以及保温功效的测量方法在《冶金炉设计手册》中有详细的说明,本文暂不详细介绍。

3.铝电解用化学防渗材料的功能与改进措施

铝电解用化学防渗材料的功能主要在于化学防渗材料能够同渗漏进筑炉材料中的电解质在瞬间发生反应,进而形成化学阻挡层,防止电解质的继续渗入。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高温的环境下,当防渗材料和电解质接触的时候,防渗材料可以阻挡电解质渗透到防渗材料里的功能。而且,当反应条件相同的时候,电解质同防渗材料的反应量和反应速度是越小越好。其次,当化学防渗材料的原料相同的时候,防渗材料的所占比例也是越大,防渗效果也越好。因此,通过提高防渗材料的振实的容量,能够很好的提高化学材料的防渗效果。再次,化学防渗材料和电解质反应而形成的阻挡层的熔点与防渗材料也有一定的联系。通过有效的提高阻挡层的熔点能够有效的降低防渗材料的损耗。最后,化学防渗材料还具有易于振实的优点,而且振实以后的防渗材料的承载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铝电解化学防渗材料很好阻止了电解质的渗入,而且降低了防渗材料的损耗。但是,化学防渗材料在应用的时候还存在着易于烧结缺点。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铝电解的化学防渗材料做出了改进。

通过对化学防渗材料在有电解质和没有电解质的环境下进行实验,我们发现,在没有电解质的环境里,即使温度再高,实验的时间多久,防渗材料都没有出现烧结的现象。也就是说明,防渗材料的烧结是受到电解质的影响的。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为,改善化学防渗材料烧结现象的主要措施在于三个方面。一方面,严格控制化学防渗材料的成分的纯度,降低原料里所含杂质的数量;另一方面,提高化学防渗材料同电解质之间的反应水平,提高防渗材料和电解质所形成的阻挡层的致密性;最后,从电解质和阻挡层所产生的共晶物的熔点来看,应当尽可能的提高共晶物的熔点。根据这三个方面,我们对现有的化学防渗材料进行了改良。经过实践证明,改良后的防渗材料和电解质的反应率明显的提高了,高温烧结的情况也明显的降低了,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

结语:

综述所述,本文主要从铝电解炉底的防渗原理开始分析,具体的介绍了铝电解用的化学防渗材料的组成及其质量评价的标准,最后针对铝电解用化学防渗材料的主要功能及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个人的改进意见。通过实践证明,经过改进的化学防渗材料达到了国际化的标准,具有不烧结、反应率低以及易振实等优势,适合相关领域的应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姚巍,姚贵海,张瑞忠.再论干式防渗料在铝电解槽上的应用[A].提高铝电解槽使用寿命学术研讨会,2013(05).

[2] 张宏,干益人.铝电解槽用干式防渗保温料的研制和应用[A].中国金属学会.第三届国际耐火材料学术会议,2011(02).

[3] 刘凤琴,邱仕麟,柴登鹏,等.铝电解槽用干式防渗料行业标准编制说明[J].郑州轻金属研究院,2010(12).

[4] 成庚,吕增旭.进口干式防渗料在75kA预焙槽上的工业应用试验研[J].轻金属,2011(10).

第9篇

分析学生缺乏“化学美”感受的原因,阐述“美丽化学”教育的必要性,探讨实施“美丽化学”教育的途径。认为构建学生眼中的“美丽化学”,重塑化学正面形象,对中学化学教育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

化学美;反应;构建

党的十八提出的“美丽中国”建设构想,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作为一门科学教育课程,中学化学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化学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重要贡献、正确认识化学对环境的某些消极、负面影响,真正感受“化学之美”,提升化学学习的热情,进而转化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是化学教育工作者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本职岗位上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笔者在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何构建学生眼中“美丽化学”的探索和实践。

一、学生缺乏“化学美”感受的原因分析

(一)新闻媒体的负面导向作用

诚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化学品引发的公众事件也不断增多,每一事件都触动着人们的神经。不管是公众熟悉的氨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浓硫酸,还是不熟悉的苯、甲醇、苯酚、液氯、硝酸等,每每事件一出,媒体新闻总会冠以“化学品泄漏”,使学生心里又会嘀咕了:“看看,又是化学惹的祸。”;还有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冒出不少化学名词,学生们耳熟能详,如有毒大米中的镉和石蜡油,牛奶中的三聚氰胺,鸭蛋中的苏丹红,腐竹中的吊白块,浸泡食品的福尔马林,猪肉中的瘦肉精等;还有近年来的“朱令的铊中毒”案件、“浓硫酸泼熊”事件、叙利亚的“化武风云”、北方雾霾污染等等……,无一不与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一不对学生们产生“化学恐惧阴影”。而往往面对上述事件,许多新闻媒体记者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只报其表,不解其理,错误的“新闻”负面导向导致社会乃至学生对化学的误解。然而,有谁会因为用电事故而非议电本身?又有谁因为交通事故而排斥交通工具?化学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所受的不公正待遇可见一斑。

(二)教师对化学的“美丽”教育认识不足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其中蕴含着很多的美,然而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并不注重化学美的体现。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①受中高考长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挖掘中学化学中蕴含的丰富的美,无法静下心来认真备一备“美丽化学”的有效教法,而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②受到考试评价机制的影响,教师的精力集中在化学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而不愿意去表现化学美和创造化学美,因而也就不会积极引导学生去领会和创造化学美了。

(三)学生对化学的“美丽”认识欠缺

多数学生因受社会现象和生活经验的影响,对化学的认识存有偏见,虽然知道化学也有美的一面,但是对化学的“美”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还未从理性的层面上去认识化学的美。比如,对化学用语的学习,很多学生还停留于是学化学的需要,“痛苦”地去背去记忆,不能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无法体会美在其中的存在即化学用语的简约性和意义表达的高效性,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就不会有美的享受,更谈不上去创造化学美。

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美丽”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具有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相结合的特点。通过这一特点,将化学中的图表美和直观美展现出来,可以很容易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审美能力,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化学理论表现出的简洁美和化学史中的“真”“善”“美”有助于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其次,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化学专业的学习中来,为我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优秀的化学人才。

但是,基于前面所论述的现状,对中学化学学科而言,是极为不公平的,对化学科学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我们认为:矫正学生个体的错误化学价值观,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美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实施“美丽化学”教育的途径

如何改变化学在学生眼中的形象,教会学生分辨是非,辩明事理,给化学“正名”呢?教学中,笔者常用的实施途径如下:

(一)利用初三化学的“美丽”启蒙

初三化学的第一节课,作为启蒙课,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关系到化学在学生心目中的第一印象,也关系到学生日后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笔者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势,进行“美丽”启蒙,把学生们心里的求知欲激发出来,点燃他们学习化学、爱上化学的热情。在教学中,笔者先将事先用酚酞写过字的白纸(一开始不显字)贴在黑板上,由于是第一节课,学生安静好奇,瞪着大眼想知道老师要干嘛,接着笔者用壁壳透明装有“清水”(含氢氧化钠)的喷壶将“水”喷洒到白纸上,纸上立刻显出一排红色大字“什么是化学?”,学生第一次目睹如此奇妙的变化,纷纷惊呆了。笔者趁热打铁,问道:“什么是化学?”学生面面相觑,不能作答,笔者并没有急着给出答案,而是进一步给学生们展示了几个化学“魔术”。为了体现化学“魔术”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笔者积极与学生互动,共同完成了“清水变牛奶”(向学生借“气”,吹入澄清石灰水)、用水点“灯”(向学生借水,滴到藏有一粒钠的酒精灯灯芯上)、空瓶生烟(向学生借“手”,抽走两瓶分别装有氯化氢和氨气对扣在一起的集气瓶中间的玻璃片)等趣味实验,将学生的情绪推到:原来化学这么有趣,化学这么美。接着提醒学生,如果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就要学好化学。就这样,为他们后续的学习埋下“美丽”的伏笔,也为他们奠定了终生喜爱化学的基础。

(二)利用化学新课的“美丽”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台好戏要有一个精彩的开头,才能抓住观众的心,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在教一节新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总是习惯将新课中所涉及的物质引发的灾难性事件作为导入新课的情景。笔者认为,这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给学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化学怎么这么“丑陋”!其实,学生这样认为是正常的,因为教师给他们展示的总是化学里“丑”的一面。因此,我们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多为学生展示化学“美”的一面,避免用这类恶性事件作为“噱头”来导入新课。

例如,讲到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以前笔者总是用“死狗洞”或“地窖里的一个西瓜三条人命”等故事导入,现在改为用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腾云驾雾的精美场景或让学生吃跳跳糖创设情景导入,使学生对二氧化碳有了一个美好的印象;又如讲到氯气的性质时,以往通常都通过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使用氯气作为武器”或“某地发生氯气泄漏造成的浸染”等材料导入新课,现在改用“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和制聚乙烯等”精美图片创设情景切入新课。

(三)利用化学实验的“美丽”演示

教学实践及许多调查表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艳丽的色彩、奇特的气味及其他奇妙的现象,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一旦保持下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所以化学实验是实现“美丽化学”教育的主战场,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实施。

第一,从现象上下足功夫,努力放大其所蕴含的美丽因素。在教学中,笔者尽量做好并尝试改进教材中的每一个演示实验,例如讲到酸碱指示剂时,用喷水壶向一张事先用酸和碱画好的画上喷洒石蕊试液,顿时出现一副简单的中国山水画;又如讲到氨气的“喷泉”实验时,笔者对该实验稍作改进,尖嘴喷嘴换成球形多孔喷嘴(自制),使现象更逼真、喷泉更美丽;白磷自燃实验,经过笔者重新设计,变成柔美的“天女散花”;当然,还有铝热反应实验中壮美的“火山爆发”等等。每一个成功的实验都扣人心弦,让学生屏住了呼吸,在享受美的熏陶之余,还激发了他们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愿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用大号仪器、对比实验、色差背衬、投影放大等,使现象更清楚、美丽。

第二,从操作上想办法,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演示中来,体验化学实验的“演示美”。在学生基本掌握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将既安全又简单的某些演示实验让学生代替教师,登台操作,当众示范。这种“生演生看”的做法,不但使学生获得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还调节了课堂气氛,吸引了更多学生的注意力。参与演示的学生操作认真,一丝不苟,下面的“观众”评头论足,各抒己见,充当“裁判”的教师及时纠正错误。实践证明,这种演示在学生心中留下了“美丽”的印象,经久难忘。

(四)利用化学材料的“美丽”用途

材料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材料得到了发展,新型材料不断涌现,在教学中可借此加以介绍一些神奇的化学材料,来认识化学的材料美和创造美。如电影《变形金刚3》中的“鸟人”,为什么会滑翔?如果换穿一件雨衣,还能飞吗?原来采用的是韧性和张力极强的尼龙织物,是一种特殊的有机合成材料;还有生活中煮饭用的不沾锅,表面用的是聚四氟乙烯材料;教材上有一幅“小猫烤火”的图片,小猫站在玻璃板上却安然无恙,这种神奇的玻璃板是人造有机高分子材料――聚硅氧烷(可耐受2000℃高温);我国的探月工程,特别是最近在月球表面着陆的嫦娥三号和玉兔号月球车,在温差达三百多度的月球上没被烤焦和冻坏,其主要原因是“身被”各种国产新型、特殊的材料等等,以上所有这些都能够使学生对化学材料的“美丽”用途产生深刻的印象。

(五)利用化学世界的“美丽”物质

自然界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也是如此,体现着与大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其中物质的颜色,如酸碱指示剂的姹紫嫣红、液溴和氧化铁的红棕色、胆矾的蓝色、绿矾的绿色、硫粉和过氧化钠的黄色、碘蒸气的紫红色……,物质的三态变化又在演绎着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动态美;还有物质的形态,如无色水晶的无瑕透明、金刚石的夺目光彩、红蓝绿宝石的晶莹华贵……无不给人以美的视觉冲击,大大加深学生对化学的好感。

此外,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化学家的“美丽”精神、化学用语的“美丽”语言、微观化学的“美丽”结构等来构建学生眼中的五彩缤纷的“美丽化学”,使学生消除对化学的误解,用美的眼光看待化学、乐于学习化学并喜欢上化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新一代公民。

[参 考 文 献]

[1]吴玉萍,张森,玮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J].WTO经济导刊,2013(1).

[2][5]杨振忠.化学的美丽与未来[J].化工管理,2013(6).

[3]唐纪轩.漫谈铝的同族兄弟――铊[J].高中数理化(高三版),2007(12).

[4]后勇军.化学是一把双刃剑--重视安全教育和人文教育[J].华夏星火,2013(12).

[6]刘健梅,韦宝光.引导学生欣赏化学的美[J].广西教育,20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