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三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要求

时间:2023-08-27 15:04:35

导语:在三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要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三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要求

第1篇

一、解读“导语”,明晰意图

1?郾从构成上看――提纲挈领,导学鲜明。

“单元导语”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安排在单元之首,用以揭示单元学习的内容,点明专题,提示单元训练的重点。单元导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导入提示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揭示人文目标;二是提示学习准备,提出学习任务、要求、重点、方法等,即训练重点、知识与能力目标(1~3年级主要是第一部分)。

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第三组课文的导语:“……本组课文如一首首心灵之歌,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人间真情。让我们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共同感受真情的美好,并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导语的第一部分向我们提示了学习、体会的思想内容、思想情感,即“共同感受真情的美好,并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说明本组课文突出的是继续学习、感受“人间真情”的人文专题。第二部分提出了学习的任务和要求,一是“读懂课文、体会情感”,即感受真情的美好;二是“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这是本组课文教学的重点、关键。另外,还提示了学习方法,即先读懂课文,体会情感,这是基础,然后再学习作者如何表达、抒发这种情感的,这是教学的关键。

由此可知,单元导语是从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师“教什么”、“怎样教”两个方面和两个角度进行规定和提示的,是教与学的出发点、着力点。正确解读“单元导语”,不但明确了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重点,还有效地实现了“学生、教师、编者”之间的多维对话。

2?郾从表达上看――语言优美,行文活泼。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的所有单元导语,都具有语言优美,行文活泼的特点。导语中,用来呈现课文主要内容的部分,总是以诗歌般的优美语言展示给读者,有时用轻柔的“叠词”,有时用形象的“比喻”,有时用生动的“拟人”,有时用富有气势的“排比”,针对不同的单元主题选择不同的修辞手法,只为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整组课文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调。现在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进行研读:

通过研读,我们发现看似“边角余料”的“单元导语”,也能成为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绝佳材料。只要善于挖掘,优化使用,几年积累,对学生而言必定是一笔不小的语言“财富”。而在语言形式上,编者除使用陈述性的语言之外,还使用了祈使、设问、感叹的句式,如三年级语文(上)第四组:“你是否留意过鲜花的开放?你是否观察过星星的闪烁?你是否注意过蜜蜂的飞行?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秘。”再如,“校园生活多么精彩啊!”“让我们感受他们的不平凡,更多地去了解他们吧!”这些导语都旨在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学习。导语本身富有的激情、活力及儿童化的语言,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兴趣点,为一组课文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很快进入本组课文的学习情境中。

二、读透“导语”,把握方向

单元导语涵盖力强,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作为学习一组课文的“方向标”,它几乎覆盖了学习整组课文所需要达到的多维目标的要求,把它读懂读透,就能准确把握教学的方向,有效地实现教师、学生与编者的对话。

1?郾关注方法,教学有度。

从四年级开始,单元导语在第二部分规定、提出了单元训练的重点,一般有三个方面:一是阅读方法方面的;二是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表达方法的;三是语文实践活动方面的。单元导语的表达,既是编者安排这组课文的真正用意,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

如:四年级语文(上)第一组的导语:“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可以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以丰富我们的见闻。”在这一组导语中,编者规定、提出了“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的要求,这是从阅读方法方面提出的,是学习本组课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什么是“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呢?――“它是通过那些有关景物、人物的语言文字的描写,借助于想象、体验,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心理图像’”。台湾赵镜中先生称之为“图像化”,美国语文教育则称之为“视觉化”。这种阅读方法是走进文本的重要途径,能让人在头脑中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阅读想象、体验和感受。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走进画面呢?教学时,可采用语言描述法“我仿佛看到或听到了……”或用“朗读体验法”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进行想象体验。

因此,教师要从三方面去读透“导语”:(1)弄懂什么是“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2)为什么要“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3)怎样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对训练重点进行解读,教学时便能较准确、扎实地体会落实编者的意图。

2?郾体会序列,循之有路。

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把某些训练重点放入教材系统中去思考、解读,搞清它的来龙去脉,教学的目的性、有效性就更突出。如四年级语文(上)第一组单元导语中提到的“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这种阅读方法,实际上在三年级语文(上)《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中已经提出:“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这可看做是这一训练要求的源头,随后教材中又多次陆续提出;到了四年级语文(上)第五组单元导语又提出了“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的要求,对阅读方法的训练进行了拓展;在五年级语文(下)第四组单元导语里再次提出“学习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对阅读方法训练的提升。这样解读,不但知道了“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这一训练重点是在什么基础、起点上进行的,还知道了“它走向何处”,明白这一训练重点是朝着什么方向发展的,它的归宿是什么,编者的编排用意是什么,也就明确了每个学段的教与学的重点和目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用好“导语”,实现意图

在准确解读单元导语,把握编者意图的前提下,要把单元导语作为教学一个单元的首要环节,作为学生学习的出发点,让单元导语发挥提纲挈领、事半功倍的成效。

1?郾依“导”而学,激活兴趣。

如:三年级语文(上)第五组课文是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编排的,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才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去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灿烂呢?教学时,可以利用单元导语,依“导”而学,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单元导语:“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这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让我们以自豪的心情去阅读课文,感受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1)导语引路,提炼目标。

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质疑“从这段导语中,你了解到学习本组课文,将会学到哪些内容呢?”让学生提炼出单元学习目标,如“认识古代的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的神话故事”“欣赏古代的建筑、绘画”等等。

(2)自主交流,归纳主题。

通过质疑“从课外知识中你都了解到哪些和大思想家、神话故事、古代建筑、绘画有关的内容呢?”在学生自主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大家了解的这些内容,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由此,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就有了初步的印象,把单元导语涵盖力强的导向作用也凸显了出来,此时的“导”,既导出了课内知识,又导出了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2?郾依“导”而训,找准落点。

单元导语是一组课文学习的“航标”,它以概括性的语言展现整个单元的内容与主题。教学中,只有将单元导语中提示的信息与单元课文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编者意图,达成单元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体现单元导语的价值。

如:五年级语文(下)第七组课文:

单元导语能准确定格“重点目标”,找准语言训练的落点。通过研读本组导语,可以看出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揣摩作家刻画人物的不同手法”。单元里的几篇课文,是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作家是如何运用不同的描法表现人物特点的。教学时,可通过比较几篇文章的异同,有意识地渗透比较,明确其用意,言意结合,突出教学目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

3?郾顺“导”而教,把握整体。

写文章讲究首尾呼应、回归整体,教学亦是如此。编者在设计时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除了口语交际、习作等内容与单元主题保持一致外,每单元的《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和单元导语的关系一般都是前有布置,后有检查,前后呼应。编者如此安排,亦是在向我们(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强调单元训练的重点。如五年级语文(上)第四组的单元目标:(1)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而“交流平台”的内容是:“本组的几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篇课文都通过一些重点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感受,讲出了作者受到的启发。和同学交流从课文、课外书中找出的类似语句,再抄写下来,作为自己的‘生活启示录’”。两者比较不难看出,这里交流的正是单元训练目标中的第二点。因此可以确定这就是本组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此顺“导”而教,前呼后应,能更准确地触摸编者用意,把握重点,实施教学。

4?郾因“导”而动,有效链接。

单元导语,依据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有效地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如三年级语文(上)第二组“名人故事”导语:“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搜集一些名人的故事,更多地了解他们。”再比如三年级语文(下)第六组“神奇的科技世界”导语:“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查查相关的资料,还可以留心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这些导语都旨在提示学生收集有助于本组课文学习的信息资料。教学时,可以依照单元导语提示的方法途径,因“导”而动,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第2篇

本学期我主要担任初三年级班主任,初三与初二精英语文教师,以及前半学期各个班级的历史教师。回首这一个学期,我也将各项工作总结如下,以明得失、辨正误,指导下一学期的工作。现将具体总结如下:

一、精心投入教学设置特色内容

本学期的教学主要分为语文和历史两方面。

在前一阶段的历史教学当中,对于不同班级的历史学科能够做到精心备课、针对性备课、个性化备课,对于初三班级主要以补充基础知识、知识联系中考、明确重点难点、构建知识体系为主,对于初一与初二年级主要以引导兴趣、构建脉络、全面学习为主,一阶段的历史学习学生们都能够对于学科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所教授的知识全面掌握,在第一次月考当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当中,针对于初三班级和精英班级同样展开了不同的教学。

在精英初二的语文教学当中:

引导兴趣。精英班级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还是较为浓厚的,一方面在于语文学科内容丰富且趣味性较强,另一方面也在于语文学科学习的形式丰富多样。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在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纳入更多的文学知识、文学趣事、文化名人,同时让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并加强学习成果展现时的仪式感(本学期的“主题+演讲”模式,认识诚信,诚信文化,学习演讲,共同撰写,汇报交流,邀请听课,录制视频),让学生对于语文兴趣更加浓厚。

插入中考。对于初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当中插入了一些中考的要求,在初二年级养成规范、严谨的习惯。例如固定题型的答题模板,(例如语文乃至文科的分点答题习惯,例如考场作文的标准构架)在让学生自由发展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精准的思维模式,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烘托情感。语文教学既是培养文学素养,也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性就决定了对于人格、对于思维、对于情感进行深度教育的责任,我在语文课堂当中把亲情、友谊、感恩、责任等内容有机的融入,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引导学生情感蔓延,契合我们的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

在初三的语文教学当中:

直击中考。以中考试卷为切入点,让学生们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对于整个一轮复习的步骤和目的有深入了解。

重点击破。对于考试当中最为重要的作文和阅读给予了大量的时间去讲解和练习,五次作文练习,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三种阅读类型,每种类型细致的讲解以及十篇左右的练习数量,保障了初三学生对于阅读题目的基本掌握。

成果显露。本学期,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已经完成,绝大多数同学已经达到了“中考试卷有了解,各类题型有思路,抓大放小有重点,必考题型能拿分”的水平;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浮于表面、浮于口头”、“有思路、难落笔”、“一知半解、难拿全分”的情况。

下一学期开始,初三语文将会展开二轮复习,将会按照中考卷的考查内容,依照以下顺序展开:

古诗古文抓重点(明确重难点句子,不要求全文背诵)

基础知识长期练(难以短期提升,每日练习做到循序渐进)

课外古文教技巧(难度较大得分较少,通过技巧拿到力所能及的分数)

两篇阅读暂时放(上学期大部分精力在此并已有成果,二轮简单练习)

作文模板精锤炼(打造属于自己的作文模板,教会套用技巧,省时高分)

二复习预计为一个半月至两个月,5·3参考书全部过完,38套卷做完绝大部分。

三轮复习以全面练题、查漏补缺、战略抓放为主,运用各校各地区已经出炉的模拟卷进行反复的练习,对仍然存疑的部分进行针对性的提升,同时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情况战略抓重点和某些题型的放弃。在最后一个月做到基本定型,甚至为其他学科让路。

二、管理班级纪律引导实现规范

显著问题,针对处置。制作出三年级的班务公示表,针对班级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记录,从最初的值日问题、迟到问题、课堂纪律问题、作业笔记完成问题等方面入手,解决初三一阶段的问题。

切合实际,改变重点。本学期的班级管理主抓纪律与学风,这也使得初三年级整体有了较大改观,值日问题改为了日常保持问题,迟到问题基本杜绝,课堂纪律问题改为课堂态度是积极问题,这说明学期工作已经让许多表面问题缓解甚至解决。而这时,我们就切合实际的去改变工作重点,让班级管理进一步深化,使得管理工作更进一步。

个别学生,重点谈话。针对于个别纪律情况调查、自律性不强的学生展开个别谈心,了解其内心状况,建立每日、三日、一周阶段目标,让学生的整体纪律及学习状况显著改善。

例如我班李霄鹏同学,在纪律整顿初期常常出现自律性不佳的问题(如图为上课抽查时其趴桌睡觉情况),简单提醒无济于事。而在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其足球荣誉感、队内荣誉感极佳。在比赛时获得最佳射手后则开始加练,而有人说到其比赛表现问题他便会和队友争的面红耳赤。我抓住这一痛点,以班级荣誉、个人表现、榜样作用三个方面与其谈心,并为其设立每日纪律目标,鼓励其完成。一阶段后其表现已有所改善,于是在班会上请他分享自己的变化和感受,并将其树为纪律改进榜样。而今,李霄鹏已经成为班级当中极其活跃却又极其能约束自己的进步榜样。

三、构建班级风气民主自治管理

初三年级根据自身情况,既着眼于中考,又不放弃足球训练、德育培养、能力提升等多方面齐头并进。

构建责任,共同管理。自纪律整顿开始以来,班级中重新选定班委(卫生委员、学习委员、纪律委员各两名,英语数学课代表各一名),同时针对具体事宜(每日课程表更换、中考倒计时更换、空调与多媒体管理)指定专人,真正让班级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有责,自我管理,共同管理。

构建风气,树立目标。明确目标才能有所向往,有所向往才能规范自我,规范自我才能构建风气。初三班级召开“感悟纪律整顿·诉说青春理想”班会,细致筹划班会内容,以纪律整顿与杯赛荣誉为切入点,畅谈感悟,并引申到目标未来。

凝聚友情,和谐班风。跟进体教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学生不仅仅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存在,更是他们奋斗的支持者,他们成功的见证者。另一方面,在初三年级精英队外出冬训的前一天,组织精英永昌两队的告别赛,真正的让学生们在赛场上、在班级中都能够构建比学赶超的风气,也将友谊和珍重诉之于最热爱的足球上。

四、学风整体优化全面跟进督促

进入课堂,抽查笔记。作为班主任能够做到每节课的课堂状况巡视,每周积极进班听课,真正的对于每日的班级学习情况、每位教师的课堂授课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同时针对于重点学科,或是各学科的困难单元进行了解,并抽查课上笔记,让学生感受到全面的督促,不在学习上出现懈怠。

明确任务,及时跟进。学习委员专门负责每日作业布置,不出现作业遗漏情况;每日晚自习班主任都能够进班跟进作业情况,在晚自习结束之后检查这一天的作业完成情况,并针对一些同学进行抽查,保障了每一位同学学习的认真高效。

多种方式,答疑解惑。针对于外出比赛或是冬训的队员,同样能够保持联系,跟近期作业情况。一方面,与学生进行沟通,对于作业当中所存在的问题,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将班级的学习进度汇报给家长,同时也促进家长与科任教师的沟通,实现各个学科的查补缺漏。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05-02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所要诵读的材料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其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和实践的检验,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开拓视野,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提升自身的语文素质,为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进行诵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在学生脑中形成反复刺激,加深学生的记忆。而经典中浓缩的都是精华知识,对这些内容不断的进行巩固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一个有效措施。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实践经验,简要分析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的教学对策。

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经典诵读素材的把握还存在一些偏差,且一些经典诵读材料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现阶段在开展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充足的时间进行经典诵读

由于经典诵读教学并不是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教学任务硬性安排的组成部分,基本都是由教师根据教学情况自发组织开展,这就导致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无法保证。大多数老师为对于正常的教学活动就已经安排了满满的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时间进行经典诵读。另外,鉴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自己安排时间进行经典诵读也是不现实的。以上的原因皆导致学生缺乏充足的时间进行经典诵读以及深入的学习经典诵读材料中包含的知识。

2、缺乏对经典诵读教学清晰认识

虽然近年来教育界相关人士对于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关注度有所增加,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很多老师仍然缺乏对经典诵读教学清晰的认识。经典诵读的理解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关于“经典”,一提到经典,很多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古诗文,但事实上经典并不局限于古诗文,还包括其他一些文学著作等内容,教师应当为学生丰富诵读材料,而不只是让学生背诵一些古诗文;另一方面,关于诵读,经典诵读教学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而是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各类文章,并在脑中加深印象,以达到记忆更多的经典文章的目的,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之前,老师应当对经典诵读教学有一个准确而清晰的认识。

3、注重形式,忽略实质

在新课改的号召下,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和老师没有对诵读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改革的推动下很多学校也是在被动的作出改变,只注重形式,忽略了诵读教学的实质。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安排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也没有与学生建立沟通交流机制,一些学生甚至认为诵读经典是不重要的,是可有可无的,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经典诵读教学的效果,教学质量在与未开展经典诵读教学之前相比也没有任何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实施对策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各位老师首先应当重新认识经典诵读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对策来深入的开展小学语文经典教学。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精心筛选经典诵读内容

对于经典诵读内容的筛选是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基础,恰当的诵读内容会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进行经典诵读内容选择时,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不同的年级要选择不同的经典诵读内容,分层次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活动,这样能够更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低年级的主要需要的阅读的基本技能,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经典诵读材料,这样也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比如,笔者根据我国一些经典著作,为学生选择的诵读内容如下:

一年级上:《弟子规》《三字经》及古诗15首;

一年级下:《百家姓》《千字文》及古诗15首;

二年级上:《中华成语千句文》(上)及古诗15首;

二年级下:《中华成语千句文》(下)及古诗15首;

三年级上:《论语》(一)及古诗15首;

三年级下:《论语》(二)及古诗15首;

四年级上:《论语》(三)《大学》及古诗14首;

四年级下:《论语》(四)《中庸》及古诗文32首(篇);

五年级上:《老子》及古诗文32首(篇);

五年级下:《孟子(选)》及古诗文32首(篇)。

2、为学生创建经典诵读的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准备充足的时间来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活动,为学生创建有关经典诵读的情境。并且,经典诵读并不仅仅局限于古诗文的背诵,新课标明确说明一切具有典范性、时代性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学生经典诵读的内容,这也为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可能。

比如,近年来人们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那么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从经典著作中了解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传统节日的来源,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为学生创建经典诵读的情境。

3、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

在开展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背诵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背诵的方式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倦的心理,尤其小学生都是比较爱玩好动的,所以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老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背”,即在课堂上把背诵的文章或者古诗文表演出来,并且分成各个小组进行评比,并建立一定的奖励体系,小学生的表现欲也比较强,在奖励的带动下会更积极主动诵读经典。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选择科学的教学对策来提高经典诵读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424-02

1.小学语文学生自主性概述

小学语文教学首先承担着学生由字到句再到篇章的学习掌握的任务,同时,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又不可避免地承担着小学生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这样一种特点必然要求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新课程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三年级以上的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课堂的分角色表演、有感情朗读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这对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自身的发展有良好的影响。

当提到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同时,也便会想到他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即学生自主性的提高。所谓自主性是指某一行为的主体根据自己意愿来从事某一行为的动机、能力或者特征。对于学生而言,自主性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学习的主动性和一种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就小学生而言,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不是完全不需要教师,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更为积极地去获取知识,更多的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来推动教学目标的完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为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调动和开发提供的充分的条件,同时,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时也能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2.学生自主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自主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

2.1教师应该积极引导,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供有力的外部条件。学生对于教师有着天生的敬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种距离和隔阂,但是师生之间又是最为亲密的,通过长时间的接触,教师能够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和潜力,会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挖掘潜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性的体现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一个肯定,对于学生是极大的鼓励,从简单的字词的识别、作业的书写和文章的阅读等方面的肯定都会对学生在该方面的进步产生影响,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应该充分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架构并形成自由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除自己讲解文章之外能够利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所谓的教学相长。

2.2改进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自主性就是学生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能力及小学生学习的需要等来制定自身的学习目标,对学习活动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反应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一目标的实现,便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作为主角不断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授课模式,而是要更多地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就小学生自身特点而言,年龄、注意力、理解能力和控制力等都使学生兴趣的开发成为一种必然。激发兴趣爱好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认识主体形成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的课堂提问、具有渲染力的语言及相关教具的使用来激发学生的该种兴趣。如课堂中小故事的穿插、小的视频的播放来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成语或者某一文章的内涵,通过课堂即兴表演或者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带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小学生由于其心智水平发育不完全,对一些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该种心智的培养的同时也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在他们觉得自己被尊重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尊重体现为对其人格和尊严尊重的同时也体现在学习的主动性上,对于学习的方式、学习方法及学习方法的获得等给予其充分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在他们选择时,教师应给以鼓励和引导,使他们能够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保证学习的效果。

此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知识来源于生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从三年级开始,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多的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来理解课文内容,或者通过向学生讲解课文所选作品创作年代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会促使学生更为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知识和答案。小学语文教学来源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现实生活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4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自主性的体现不是一时的要求而是一个长久坚持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需要学生自己坚持更需要教师的督促引导。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很多情况下便需要成年人的监督来完成某项学习或者任务。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应该从文章的解读顺序、解读方式等方面给予引导,注重小的细节;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坚忍不拔品质的培养,增强学生挫折承受能力,比如,一次小的错误通过恰当的教师评价使他们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同时,也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改正。在良好的习惯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下,学生便能更自由、更积极的自主学习。

3.结语

小学生年龄小、生理心理都处于发育时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处于初成期,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外,还应将视线更多地放在学生兴趣培养和孩子全面健康发展方面。当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给予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尊重并为其创造条件时,教师也便会收获学生自主性充分发挥带来的教学与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志青.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性[J].学周刊,2012(08).

[2]蔡丽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个性[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09).

[3]陈咏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科教文汇,2010(10).

第5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语文要素;教学策略

一、语文要素的概念及重要性

语文要素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核心内容. 它是基于语文素养的各种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小学生必需的语文能力、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还有写作、口语方面的训练.基本的语文知识就是小学阶段熟练掌握字词的结构规律在这基础上必备的语文能力. 即表现在能理解文章大体意思基础上借助图画阅读课文等. 掌握学习方法,做到提前预习,根据文中信息能做出疑问和推断,养成看到文章能构想出图画,最终形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作为教学重点实施基于语文要素的阅读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最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二、基于目标引领的精准性策略

(一)注重学习目标适切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实际开展中,学生属于主体,为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教师应当注意使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起点相符合,从而为保证学生后续更好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与支持.比如,对于刚开始学习阅读的低年级学生,十分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对文章中自然段分段准确认识,因而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也就应当将这一点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引导学生对文章中自然段能够清楚认识,学会合理分段,在此基础上也就能够为学生今后更好进行阅读奠定较好的基础.

(二)注重目标层递性

在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是通过课后练习使语文要素构成的有关知识点及能力点进行落实,从而使小学语文学习体系及教学梯度能够得以体现,进而依据梯度关系有效开展教学.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训练目标的顺序进行合理统筹规划,以使得语文要素所具备的发展性及系统性得以充分体现.比如,学习策略相关的语文要素,这一内容虽然在小学三年级才开始接触到,但是教师在一年级便开始渗透使学生有所了解,这对于学生今后更好掌握这一内容十分有利.

三、基于学生亲身经历的实践性教学策略

(一)通过语文积累感受多种表达

在基于语文要素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对有特点词语进行积累属于十分重要的一个要素,语文教师对于这一点需要加强注意,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单纯阐述构词方式或者句式特点,需要帮助学生在特定语境中更好积累及感受,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不同词语的真正用法,才能够将这些词语更好理解及掌握,从而为学生能够更好运用这些词语奠定较好的基础与支持. 在学生能够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也就能够使学生的词汇量不断增加,这对于学生更

好进行阅读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通过学习阅读发展学生思维

对于学生思维发展而言,其与学生语言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及运用作为基础,从而对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进行较好培养,使其能在阅读过程中更好进行思考,促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及思维能力能够实现有效的提升. 在学生能够形成阅读思维能力的基础上,也就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加积极进行思考,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阅读内容,随着时间的不断增长,使学生阅读水平及能力得以提升,实现理想的语文阅读四教、基学于.拓展阅读的开放性策略

(一)语文阅读的课外延伸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其更好符合语文要素要求,教师不但要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教学,并且还应当使课本阅读进一步外延,有效开展课外阅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注意选择适当课外读物使学生进行阅读,不断扩展学生知识面及阅读量,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训练更好掌握及运用课外阅读技巧,通过这种方式可使学生的阅读水平不断得以提升,使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更好实现.

(二)语文阅读的生活延伸

对于语文阅读的生活延伸而言,其属于语文阅读的实践及应用,也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及水平的重要检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方面内容均需要对语文阅读知识进行运用,从而更好理解阅读的内容. 比如,在外出旅游过程中,就需要运用语文阅读知识了解景点说明,从而使我们能够对各个景点更好认识,也就能够使我们在旅游过程获得更好的体验,使语文阅读的价值及作用得以更充分发挥.

五、结语

在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需要对学生综合阅读能力进行培养.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实际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应当以语文要素要求为基础,从各个方面入手对学生开展阅读教学,从而使阅读教学取得更满意的效果,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及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实现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郗良云.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2):140.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认知目标 电教媒体

认知目标是教学目标分类体系中的三项目标之一。它与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在课堂活动中相辅相成,为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相互作用。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方法,认知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级在语文教学中,了解是指对有关语文知识和事物的识记,能再认或再现;理解是指对有关语文知识和事物进行初步解释、说明、分析、归纳;掌握是指能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初步应用所学的知识。由此看来,认知目标的三级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因而,认知目标的达成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电教媒体,作为现代科技成果进入教学领域,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突破时空限制等特点,给语文教学带来生机。接下来,本人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促进认知目标的达成谈谈自己的做法:

1.遵循心理学原则,创设目标达成的条件

据有关心理学研究,儿童脱离丰富的客观刺激会削弱其思考力,他们的心理活动不仅在理智内容上苍白无力,而且注意力易分散,有害于他们的全面发展。相反,那种适当刺激儿童感官并引起其探索行为的环境,是儿童认知能力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目标选定以后,首先要创造目标达成的条件。运用电教媒体优化组合教学正符合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有效地配合使用,协同学习,使其心理上始终保持接受新信息的警觉,处于适度的应激状态。例如三年级第六册《荷花》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认知目标之一就是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挨挨挤挤、莲蓬”等词语的意思。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孤零零地提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进行教学,学生必然会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在教学伊始,我播放配乐朗读并展示课件:荷花各种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以获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在这基础上,进行反馈交流。例:学生说自己看到了“挨挨挤挤的荷叶”,我便出示“挨挨挤挤”一词,就这样,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出示相应的生字新词。由于“莲蓬、花骨朵”这些词语的意思比较概念化,学生的生活中接触得又不多,解释起来较为费力且效果不佳,因此,在理解这些生字新词的意思时,我还是出示幻灯(一幅荷花图),说说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学生荷花图),说说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很高。这样,就使抽象的文字与具体形象的画面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借新建立的表象理解掌握抽象的文字。这样识记不但效果好,而且保持长久。

2.调控教学的顺序,把握目标达成的时机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必须要体现可控有序的特性。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主要是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顺序,把握住目标达成的时机。小学生接受知识是与直接感知的对象的特征和运动有着密切联系的,他们思维的发展过程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运用直观手段,能引起学生产生对相应的事物的经验表象,为理解新知识求得感性支柱。电教媒体的介入,最能发挥这一优势,教师应当按“理解中掌握、运用中强化”的原则设计听、说、读、写递进发展的训练过程。例如教学《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时,有一道练习,利用“又…又…”写词语。在总结巩固阶段,再次利用投影图象理解“又大又圆”两个意思并列的词构成的词组,从图象中,学生看到西瓜不仅大,而且圆,在脑海中建立了西瓜“又大又圆”的概念。在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了相应的认识后,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成功地去解决与原习得情境略有不同的特定问题。

3.针对学生的实践,调整目标达成的角度

在多媒体优化组合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双向反馈机会较多,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达到期望目标的距离,可随时在课堂中反映出来。教师要在把好目标达成尺度的基础上及时作目标调整。心理学研究得出一个原理:“我们在引导感官活动鉴定各种错误或正确动作的结果时,可以在工作执行过程中,引用一些补充性的刺激来寻求和巩固更完美的工作方式,并完全消除错误。”所以在目标调整过程中应利用“补充性的刺激”消除错误,纠正谬误,使新知识的习得尽可能在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例如《爸爸回来了》一文,意在教育学生学会体贴父母。然而,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往往容易片面地看问题,他们在学习课文内容时会产生这样的看法:毛毛、亮亮的爸爸对自己的孩子真好。毛毛的爸爸下班回来后,带他上街买雪糕。亮亮的爸爸下班后,背着他一步步上楼回家。从而毛毛、亮亮真正得到了父爱,而忽略了关键的一面:爸爸劳累了一天该好好休息。此时,教师以调整目标达成的角度来纠正学生的错误。至此,可以再次用课件演示爸爸的汗水不断往下滴的情景,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爸爸”这个人物满头大汗的样子,由此得出爸爸工作一天已经十分疲劳,孩子应该体贴爸爸的结论,从而体会到冬冬是个懂事的孩子。在朗读课文时,学生就能把毛毛、亮亮对爸爸撒娇、冬冬关心体贴爸爸的语气都表达得淋漓尽致,捕捉到了文中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运用迁移的规律,提高目标达成的质量

第7篇

总分段式,一种常见的构段方式,出现于很多写景状物及议论类等文章。这类段落在三年级所有类型的段落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引导学生读懂总分段式的段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整篇文章。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读懂总分段式的段落,是我们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一、绝顶览山――全面统理教学内容

在整个三年级教材中,出现了大量含有总分段落的课文。通过对教材编写及内容的梳理,我们认识到:含有总分段落的课文共有10篇(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花钟》《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富饶的西沙群岛》《香港,璀璨的明珠》和下册的《荷花》《珍珠泉》《太阳》)。

这些课文基本都是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在三年级所有课文中占15.6%,因而总分段落这一教学内容对于实现三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读懂这一类段落的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读懂整篇课文,也有助于学生模仿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二、循序渐进――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从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开始,整个三年级,陆续出现了十余篇含有总分段落的课文,笔者将这些课文的教学,分成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教学目标,呈现阶梯式上升:

第一阶段――认识阶段

教学目标:认识总分段落,了解总分段落的构段方式。

第二阶段――过渡阶段

教学目标:能基于课文内容,根据提供的分述内容,给段落加一句合适的总起句;或者根据提供的总起句,写出分述的内容。

第三阶段――仿写阶段

教学目标:能围绕总起句或者一个意思,写一段总分段式的段落。

当然,三个阶段分别包含哪些课文,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不能刻板地划分。

三、无痕润色――合理采用教学策略

在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正确定位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之后,就应该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总分段落每个阶段教学的有效策略,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总分段落,提升阅读能力。

(一)第一阶段――导学相辅,认识总分段落

学生第一次接触总分段落,对于这种段落的构段方式并不了解,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认识总起句,了解该种段落的结构。

如教学三年级第一次出现总分段落的课文《秋天的雨》时,我就采用了导学相辅的方法:

(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认识总分段落。)

师:老师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认真听,等会儿告诉我秋天的雨给你什么感觉?

(教师配乐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1:我觉得秋天的雨很清凉,很温柔。

生2:我觉得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像一把钥匙。

师:是啊,秋天的雨就像一把钥匙。这个自然段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并把第一句话显示成红色。)

师:下面的2-4自然段老师想请3个小朋友来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在作者的心目中,秋天的雨还是什么样儿的?

(请一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秋天的雨还是什么样的?

生: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师:瞧,这个自然段也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这就是总起句。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并把第一句话显示成红色。)

师:你发现了吗?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后面两个自然段会不会也是这样呢?

(请两位同学分别读第二、三自然段。)

生1:第三自然段是围绕“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这句话来写的。

生2:第四自然段是围绕“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这句话写的。

师:课文1―4自然段都是围绕每段话的第一句来写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段落。

经过教师的引导,接受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相结合,学生认识了总起句,了解了总分段落的基本结构――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为接下来读懂总分段落打下了基础,抓住总起句就能了解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第二阶段――补写内容,感受总分段落

学分段落不仅是为了读懂一段话,还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因此在学生认识总分段落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总分段落的特点,并能根据提供的内容给该段落加上总起句或者分述内容,为最终的自主写段做铺垫。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4自然段时,我就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内容,加上一句总起句,组成一个总分段落。

(朗读第四自然段中描写鱼的4个分句后,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抓住鱼的颜色、样子和动态来描写的;接着出示这4种鱼的图片,请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西沙群岛的海里只有这4种鱼吗?

生齐答:不是!

师:是的,老师查了资料,西沙群岛的海里有400多种鱼呢!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其中的几种。

(出示鱼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这些鱼有什么特点。)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鱼,把它写美了。

(学生选择一种鱼,自主写一句话。)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请4位描写不同鱼的同学上台交流。每交流完一个学生,将这位学生的句子在投影仪下出示,4位同学交流完后,投影仪下出示完整的4句话。)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把这4句话连起来就能组成一段话了。如果能给这段话加上一句总起句,就更完整了。你能给它加个总起句吗?

生1: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师:你直接运用了课文中的总起句,聪明!

生2:西沙群岛的海里鱼多得数不清。

生3:西沙群岛的海里有各种各样的鱼。

……

当然,对于该段的教学,也可以在学生感受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之后,给学生一句总起句,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句总起句,写一写西沙群岛的海里还会有什么样的鱼――补充分述的内容。这样,根据提供的内容,补充相应的总起句或者分述,学生对总分段落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这样的补写,也为接下来的自主写段打下了基础。

(三)第三阶段――依托文本,仿写总分段落

由于总分段落结构关系明确,段落主题也更加鲜明,因此运用总分段落进行表述能更加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表达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三年级总分段落教学的第三阶段,就应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内容,进行仿写。

如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感受课文2―5自然段都是总分结构,并学习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师:香港不仅是一个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同时,它还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呢!

(出示香港集装箱繁多、运输繁忙以及维多利亚港口的图片。)

师:请你结合以上图片的内容,以“香港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为总起句,写一段总分结构的段落。

(生自由写话后进行交流。)

生1:香港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从国外来的轮船数不胜数,停靠在码头,像是在聚会。码头上的集装箱不计其数,一辆辆货车一刻不停地运输,排成了长长的队伍,像一条长龙。

生2:香港有一个维多利亚港口,水面辽阔,有70多个巨轮泊位,60多个码头,运输和通讯设备齐全。港口停泊着数不胜数的巨轮,岸上还有不计其数的集装箱。因此,香港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

……

这样依托文本,学习文本的段落结构形式,仿写总分段落,不仅更深入地感受了香港的魅力,还学会了用总分段落进行表达,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第8篇

这一届三年级学生已使用了两年的实验教材,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这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标准》中还提出: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实验教材仍然根据计算教学的基本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但是根据《标准》中有关计算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教学目标(复杂性和熟练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减少了教学的课时数和例题数。笔算加减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23课时减少为9课时,例题也从5个减少为2个;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从现行教材的17课时减少为13课时,例题也从9个减少为7个。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学的步子,节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本册实验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拾级而上”逐步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而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算法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计算法则”,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所以,应该把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本册实验教材的计算教学部分,仍然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注意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计算,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所以,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册实验教材中大多数计算教学的例题都展示了笔算和估算两种算法。这样的安排,既适时地教学了估算,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   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文如不符合您的要求,推荐参考以下同栏目文章:

| | | | | | | |

查看更多>>

在本册实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动不仅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安排另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是加强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人们对一个量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根据《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因此,无论在“测量”一章还是在“四边形”一章,实验教材都安排了有关估测长度的内容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8、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五、

单元测试时间安排:

三单元测试一:第一单元《测量》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单元测试二:第三单元《四边形》和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测试三:第五单元《时、分、秒》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单元测试四: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八单元《可能性》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期末检测

【2】 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文如不符合您的要求,推荐参考以下同栏目文章:

第9篇

初中阶段是学生作文写作的关键阶段,作文在中学语文中占有很大分量,而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积极应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写作能力。

1.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方法落后。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在课堂教学时,教学方式通常是读几篇优秀的学生范文,比较生硬地讲解其中的写作技巧并找出关键点,在讲解过程中缺乏层次性。这种陈旧无序的作文教学方法,使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无法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从目前看,很多语文教师较多地去研究作文的写作方法,以及应试技巧,而对于怎样去构建学生的写作认知心理却研究得很少。当前,初中作文还不能脱离以中考为核心的应试教育的藩篱,通常的作文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怎样才能成功获得高分,在很大的程度上没有触及写作的实质内涵,对于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太大的帮助。这就是将分数作为评价作文的唯一标准而带来的弊端,它实际上较为缺乏层次性或递增关系。有很多的学生在完成初中三年的写作学习过程后,发现自己写的文章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长度,但是作文的写作水平与能力的提高却并不理想。在写作文的时候,不再像小学时那样能够将自己的心声吐露出来,而更多地是为了应付考试去思索发挥,缺少趣味性、针对性和实际性,所以写出来的作文很少是优秀的作文。

1.2 学生作文写作兴趣不浓。在对待写作时,我们通常都保持着比较严肃的态度,这就在无形中给写作带来了障碍,影响了写作兴趣的培养,以及写作能力的提升。在平常的作文锻炼时,教师往往有意无意地把??作的内容当作一件特殊的事,过分强调了内容的条条框框。例如,要求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从道德高点或大爱方面出发去写,我们不能否认这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与爱国情怀方面具有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老是加上这样的写作内容,无疑是增加了一种限制性,学生会认为作文内容反映了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这种心理会对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给学生增加包袱,使学生认为作文是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影响写作能力的发挥。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通常首先是确定并布置写作的题目,然后是指导学生的写作方法,最后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写作时间。在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下,根本不可能营造出积极而有趣的写作氛围,很多学生坐在座位上冥思苦想,仍旧找不到什么可写的内容。在这种模式下,长此以往,每当进行写作练习的时候,就成了学生感受痛苦的时候,甚至他们会在心里产生厌恶感或排斥感。

1.3 作文写作和学生的阅读严重脱离。为了应对中考,初中学生被长期地禁锢在教室和校园里,接受封闭式地书本知识学习。学生大都对生活缺乏体验与感悟,因此,也很难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素材,导致学生的写作与生活越来越远。要想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必须得研究符合认知发展的规律,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亲近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感悟,获得自己的认知和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平台,引导学生写出在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让他们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味。此外,一些学生在写作时,常常脱离实际或废话连篇,出现这类问题是由于学生在平时缺乏思考,缺少对生活的感悟,因此,在阅读时也不能读懂生活、读出味道,在写文章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心思。

2.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对策

2.1 认真规划,明确教学目标。要想使语文课堂中的作文教学效率得到提高,语文教师就必须要对大局总揽,从整个学期或者更长的时间内,整体规划好作文教学的内容和序列。例如,教师可以从整个初中阶段规划作文练习秩序,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自由写作习惯,避免给学生过多的包袱和限制;初中二年级时,要着重对学生的具体写作方法进行规范教育;初中三年级时,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及主动性,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展示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在这种有梯度和层次的作文教学计划下,每一学期都能让学生在写作方面有一个进步,这样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和写作乐趣。

2.2 积极引导,促进学生自由写作。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引导者,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创造条件,平时注意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要帮助学生拓展思维,鼓励他们体验生活,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教师最好将作文课分为两种,一个是指导课,一个是讲评课。教师在指导课上主要是点拨并训练学生的作文思路,尽量去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只要作文内容积极健康,教师就应该接受并鼓励,从而提高大家的写作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