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5:04:36
导语:在高中语文整理笔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高中学生所存在的差异性问题探讨
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动机、文化背景、语言能力以及个性特点等均各不相同,尤其是高中生。由于高中生在情感方面、身心方面以及认知方面等方面发生失衡,导致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男生通常擅于抽象思维,而女生擅于形象思维,因此女生在语文科目上的表现较为优异。其次,喜欢阅读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因此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而记忆能力好的学生比较擅长做笔记,因此语文功底扎实。另外,有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也有学生存在厌学心理。对于高中生之间的差异性,授课教师应首先对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进行有效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在高中语文中进行差异性教学的方法
1.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正确看待学生的差异,并进行有效处理属于高中语文差异性教学中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期间,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高中语文基本知识、掌握相关技能以及拓展视野以外,还要同时兼顾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发展需求等。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方面要尊重文本,对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进行筛选整理。高中语文知识体系的构成包含有多个部分,如语言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积累、阅读理解、诗词鉴赏、课后练习等,因而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对知识点进行分层,以学生学习情况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与评价制度。另一方面,以学生的爱好、需求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分组,并结合学生的诉求,对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另外,教师可对高中语文的课堂练习、课外练习等进行优化,在方便教学之余,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对差异性教学的方法进行科学设置。授课教师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弹性设计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明确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下限,对于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同时,还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问题,尽可能是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均可通过课堂教学获取满足感,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另外,在语文课堂练习上,授课教师还可结合学生需求,设计拓展练习、基础练习以及跟踪阅读等多种题型,从而在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之余,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教师还可结合教学内容对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应用。高中生均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期间,教师除了要进行一些类似讨论互动型的教学方法以外,应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同时对小组合作学习比重进行适当加重。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期间,尽可能采取以点带面、由浅入深的方式,以分层方式推进教学。
3.对高中语文可以用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及时、客观的评价,针对学生层次应用相应的评价指标,是确保学生在得到尊重的情况下,均在其原有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在给予优生进行评价时,应选择高标准作为评价依据,鼓励优生不断跨越,对其语文基础进行深一步的推展。在给予中等生进行评价时,应委婉点出不足之处,并耐心、细心地指导学生不断进步。在给予学习困难生进行评价时,应多与学生交谈,寻找学生的进步点、亮点,通过及时的鼓励与表扬,给予学生信心,使其积极投入到语文课堂学习当中。另外,在评价期间,教师还要遵循两个主要原则,一方面积极应用形成性评价,另一方面摒弃单一评价方式,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互评进行整合。
一、高中语文的教材特点
从高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看,几乎包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各个时期的作品。例如: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看,将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的作家作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都在学习范围之内;而外国文学则重点学习历史上的著名作家、政治家和有较大影响的诗歌、小说、散文、演讲词等作品。从风格上看,更是不拘一格,例如:在二战后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也选入了教材中。
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较注重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文本中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比如学习诗歌,初中要求是读读背背,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初步理解诗意,而高中则要求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学会初步鉴赏和感悟。
二、高中语文的课时安排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量并无多大变化,但高中的周课时由6节减为4节,比初中少了三分之一。高中学习的科目比初中要多,高中一年级文化课就有8门,而且都是省级会考科目,再加上数理化的学习负担加重,这样,学生在课外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这样两个“减少”,实际上就给语文学习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要求。
三、高中生的学习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不只是“奉送真理”,而是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途径和规律。这样,学生自己用“拐杖”走路,就必须培养他的自主能力和发展自主能力,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面对新的学习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学习的方法上应有哪些相应的准备呢?
首先,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教材本省知识体系的脱节问题。严格按照初高中《课程标准》对知识点进行一一对应,并在此基础上对初中阶段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更加入了对初高中教材脱节知识点的讲解、初高中对接知识点的点拨,让同学们进入高一学习之前,在知识结构上得到无缝链接。
其次,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学习方法、学习模式的衔接问题。初中是以获得知识为主,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高中则以探究性获取为主,是一种主动式的学习。两者差别很大,很多学生不能尽快地适应两种学习方式的差别,导致刚进高一不久就迅速“掉队”。所以我们的课程不仅设有专讲对高中学习方法、高中课程设置进行介绍,更在具体知识点、具体例题讲解中融入了学习方法地渗透,帮助同学迅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针对的是语文学习包罗万象、无所不及的特点,大家对资料要注意归纳,分门别类。除了学校和老师要求的语文笔记外,我们建议同学们准备三个本:知识本、杂记本和随笔本。
1.知识本
知识本是用来记录语言和文学方面基本知识的,可用于随堂笔记和个人整理。同学们可参照有关讲解,从字形、词语、标点到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方面注意搜集,可构建起自己语文知识的框架体系知识本。
2.杂记本
杂记本主要用来摘录课文中的妙词佳句、精彩段落。杂记本要经常携带,努力坚持、成为语文资料的重要积累。此外,杂记本也用于课外的一些摘录。学好语文要有一个深厚的积累。我们平时要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和作文水平,使自己在阅读和写作上能得心应手。阅读中可广泛摘抄词语、警句、俗语、名人名言、精彩语段,还可提炼情节梗概,做作品评析、鉴赏、读后感等。
3.随笔本
真正的写作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是主动地创作。贵在多练笔,常坚持,抒写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怀。我们要准备一本专门用于练习写作的随笔本,通过平时多积累、多感触、多思索、勤于动笔,养成良好的笔力文风。
朗读背诵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通过琅琅地朗读,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汉语的韵律,也都能体会出来了。背出以后还要经常复习运用,这样就可以做到终生不忘。这里,我们来看看“背”书和“说”书的具体方法。
教科书上都是精选的经典名文,其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一定要原汁原味的背,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更不能走了样。
1.“三抓”背诵法。三抓”就是抓领头字,领头句,过渡句。抓住这些字和句,就像抓住一串珍珠的丝线,能引出一串句子,能使人在背诵时把语句迅速连贯起来;抓牢过渡句,能使人迅速地由上段接背下段。
2.分层理解背诵法。分层理解背诵法是掌握诗文脉络、层次、轮廓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的一种方法。背诵时先按自然段,每一自然段分出几个层次,先分析每一层次的意思,然后围绕每一层的主要内容进行记忆,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背记。
3.抄读法。边抄写边读,直至将课文背记下来。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新思路
1 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
1.1 思维深度的加大
高中的语文的学习与以前不同,在新课标下,语文对于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深度的要求大大地增加了。无论是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还是对于这些作品的分析,都集中地体现了“思想”这一特性,这是高中语文知识的特点所在。在考试中遇到的题型亦是如此,对于阅读和写作格外重视,且这其中的内容大多触摸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如生命、命运等等,这些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感,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的思想要深刻,明白作者或者出题人想表达的内涵,而不能仅仅凭借表面断章取义。思维深度的加大,让很多学生还不是很适应,无法探索到更深一层的觉解,思维深度的加大使得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学。
1.2 内容的宽泛
高中语文的特点,除了思维深度的加大,在另一方面也在知识的广度上有很大的拓宽,它涉及到的已不再仅仅是纯粹的文学,而是融入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生物、科技等,涉及到各方各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在本质上不属于文学的范畴,但这些内容的出现,能够大大地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语文这个学科是需要实践的,不单单是理论上的“形而上”。综上所述,高中语文的特点从思维的深度和内容的广度两个方面都有极大地拓展和延伸,这要求学生的思维深度和知识广度都要有所进步,才能跟得上教学的进度;反过来说,正是高中语文的特点从客观是促进了学生的进步。
2 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知识面的狭窄
由于很多学校只注重理科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忽视了人文主义的培养,使得很多高中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时间很少,导致语文方面的阅读面和知识面都很狭窄,这对高中语文的学习是很不利的。没有宽广的知识面,很难在语文的学习中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也不利于将老师所讲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此外,没有宽阔的知识面,很难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科的学习思路,无法在林林总总的素材中准确地分析到所考察的东西,这是知识面狭窄的弊端所在。
2.2 感悟层次较低
感悟力和觉悟力低是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另一个问题,由于高中语文对思想情感要求高的特点,加上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合理,导致了学生们很难感悟到文章的精髓和本质,他们看到的只是较为肤浅的表象,忽略了真正的内涵。高中语文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内涵要求很高,这是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和表达的基本前提。如果在思想深度达不到的情况下,则很难将语文学习到位。高中语文的特点决定了这个问题的出现,只有及时地解决它,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3 高中语文教学新思路的探讨
3.1 努力拓宽知识面
高中生要努力地提高知识面,这是语文学习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提高知识面,就要多读课外读物,学校应增进图书馆的建设,让学生拓宽知识面。能够做到博览群书,在不断地吸取外界知识的过程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但多读书的同时还要进行及时的思考,不能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用猎奇的心理去读书,要加快对知识的思考和消化才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要善于做笔记,将自己看到的有用的知识记下来,供日后的复习和学习使用。
3.2 增强感悟能力
感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需要长时间的熏陶和体会,才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体现出较强的感悟力,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因此关于感悟能力的培养,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和素质的必要途径,这样的阅读可以不必咬文嚼字,它的重要性意在起到一种启示的作用。这种带有熏陶式的阅读能够带给学生一种别样的审美享受,可以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增进和加深对事情和事物的觉解,这对感悟力的提高有较强的帮助作用,另外,老师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加大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有目的性地开启学生的悟性,形式是不拘一格的,但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
3.3 有侧重点地加大某一方面的学习
由于在高中语文的考察中,多呈现出独立的版块和部分化,这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思路,那就是有目的地逐项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比如可以针对不同的部分,如生字词、病句、文言文阅读等,可以逐项细致地进行攻克和解决。所以说这样的学习更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弱点,加大学习的力度,多总结经验,争取学习成绩的提高,这是一个极为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快速地提高学习成绩。又由于高中语文知识的考察具有一定的固定性,题型是好几年不变的,这有利于学生在系统整理知识后作为日后的参考资料,对于高中语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技能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16-01
曾经有位著名学者说过阅读能力是一个学生智力的反映,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道德观、价值观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语文阅读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更是非常重要,是其它学科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语文科目学习好坏的重要指标。在新课改下提高语文学生阅读水平成了当务之急。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以学生兴趣为主展开阅读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运用到思维和情感等各个领域中去,兴趣能使学生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主动追寻学习过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也能充分的运用兴趣的巨大能力提高高中学生语文阅读技能。阅读中源源不断地信息知识需要学生去掌握和吸收,通过对学生求知欲望的把握来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关注到阅读过程中求知点的问题,这是吸引学生阅读的最好方式,学生在自己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获得那些自己没有完全掌握的问题,从而需要学生自己付出更大的努力来达到目标。
高中语文教师该如何寻找这个求知点?这是目前需要重点分析的内容,首先,教师必须对教材的内容做一个深入地了解和剖析,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况做具体了解。其次,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采用正确地引导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感情阅读,教材中的阅读内容都是经过仔细的筛选和考察的,具有一定的文学代表性,包含了作家深层次的感情在里面,因此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强调文章思想精髓的重要性,将文章中的情感生动的展现出来,引发学生的共鸣。最后,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习惯,习惯的养成对高中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习惯能改变学生旧的学习模式,带动学生完善自我。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阅读技能提升的基础,引导学生养成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的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来,是提升语文学习效益和阅读能力的关键因素。
具体的措施可以从制定规律的阅读计划开始,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做好阅读笔记,随时保持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对课外阅读的部分也需要充分的重视和加强,加强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推动语文阅读技能的提高,对高中语文教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语文阅读主题解读训练
高中语文阅读技能的提升需要落实到实际的训练中去,在语文考试中经常会遇到因为阅读能力的欠缺而造成分数大量流失的情况,这与平时语文阅读教学的好坏存在很大的关系。教师需要在阅读方面培养学生对阅读的精度、通读等多种阅读技巧,在语文考试中多涉及了思考性的启发内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见识。在语文考试中遇到的阅读材料都是陌生的,尽管内容是学生未曾接触过的,但拥有一定的语文阅读技能,一切陌生的文章都能迎刃而解。教师在阅读技能培养方面需要做好几项准备工作。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进行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在阅读技能提升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实际的训练,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对这些不同文学作品的解读能使学生的思维模式更加开阔,同时对文学中专业知识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教师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需要结合学生阅读的特点来给予合适文学性质的文章,在解题思路中开辟不同的思维方法来引导学生。加强学生把握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和意识,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
三、重视阅读思维能力培养
在语文思维模式的教学中需要注意对阅读内容的搜集和整理,在根据相关内容方面做好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语文阅读是学生与作者心与心的交流和互动,在深刻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情况下把握文章内容,真实的感受文中所抒发的情感。阅读过程中运用情构筑文章的框架结构,作者将生活中细小的情景融入到文章中来,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对这些地方的讲解和点播开启学生思维的窗户,使学生在借助教师帮助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深入地剖析和理解。针对每个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差异,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个全面地了解,采取不同的办法来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日益深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已经逐步转变为有效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开拓学生思维,能够以更加主动、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参与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就在于要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留下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来独立进行思考。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进行探讨。
二、整合资源,研发、创新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使用,有选择地补充、取舍,要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好文章,而将那些不能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文章删掉,让语文课程充满语文味。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提炼、整理、储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和知识,构建自己的写作教学系列和阅读教学序列。笔者在讲授古典诗词时,就对课本中的诗词进行了重组和集中,如《一剪梅》、《鹊桥仙》、《雨霖铃》、《锦瑟》等都是写相思爱情,《桂枝香・金陵怀古》、《过华清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石头城》、《蜀相》等都是写咏史怀古。通过并联组合这些诗歌,能够便于学生举一反三,形成系统的知识。
三、大力开展语文活动,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
语文活动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相长,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全校师生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给师生更多自主实践和创新的空间,从而全面推进情感教育,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例如某中学近日开展语文手抄报评比展示活动。在评比中,以班级为单位,每班推荐二份参加复赛,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给予表彰。并将所有获奖作品展出。一幅幅内容健康、形式活泼、文质兼美的作品展现在师生们面前,令人惊叹不已。有的作品还别出心裁地增添了剪、贴、编等手工制作,将内容和形式统一,文学与艺术融合,让人耳目一新,成为手抄报中的一朵朵奇葩。手抄报评展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搜集、汇编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而且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以活动为载体,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和课余生活,营造浓厚的语文活动氛围,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四、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运用逆向思维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影响,有些学生往往会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往往会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就应该注重于加强逆高思维的训练。文章贵在出新,应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多提出“愚公移山新传”、“班门弄斧又何妨”、“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这些新颖的讨论题目或者作文题目,让学生独立去思考,用逆向思维来提炼观点。还可以自己提出新观点,树立起新观念。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应该多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同一事物、同一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基于不同的角度来对其进行思考、审视,那么也就能够得出多样化的结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多角度思考,还是运用逆向思维,都切忌不能异想天开、脱离实际,务必要合乎客观规律。
五、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
当前语文教学正在逐步地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而不再是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强调应该将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师生互动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令人遗憾的是,很多语文教师目前还是认为自己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上课只需要听讲记笔记即可,这样一来,就使得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降低。要想突破这个教学瓶颈,教师就应该将语文的教学重点切实转移到学生身上,将课堂还给学生,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力争于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分析解决问题、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不应该再是课堂的主题,而应该转变为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教学结果的检验者、教学过程的监控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对于语文教材的实质内容要善于挖掘,为了有效地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应该让抽象的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原型相互联系起来,使语文课程变得具体形象起来。同时,对于语文课程的导言课教学设计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高度重视,将导言课备好、讲好,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引导学生展开创新想象的翅膀
创新的翅膀来源于丰富的想象,爱因斯坦认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可以指引知识不断进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找准想象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将想象力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例如笔者在课余时间和学生一起时,就一个经典的课文《皇帝的新装》进行讨论,让他们用想象去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皇帝知道了自己上了两个骗子的当,全国的老百姓都看了他的笑话,他会怎么办?”学生的兴趣一下就上来了,有些同学认为:皇帝比较尴尬,也就想不再去提及这个事情。有些同学则认为:皇帝将那个敢于说真话的孩子杀掉,然后疑神疑鬼,对他怀疑的人都杀掉,最后被老百姓。还有些同学认为:这个皇帝吸取了教训,好好反思,决心做一个好皇帝,为老百姓造福。
七、结语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明显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主动性和激情,大部分学生不再把学习语文当作负担。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大有提高。
参考文献:
[1]乔莉芳.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探讨[J].神州,2013(05):120-124.
[2]沈忠海.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2(87):130-133.
[3]沈忠海.浅谈如何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时代,2012(20):143-147.
一、宁静地深读
新课程背景下,不少高中语文教师热衷于在备课时制造所谓的“亮点”:或多媒体肆意渲染,或滥用表演、放羊式,或整堂课空泛地搞“人文精神”的探究与拓展……把大量的精力都花在吸引学生的“看点”上,致使课堂喧闹而浮躁,严重缺乏对课文到位的深读。于是乎深读课文的宁静荡然无存,学生远离课文、架空内容、天马行空地发表所谓独立见解,课堂教读的“语文味”越冲越淡,甚至造成学生思维的浅化与弱化。为此,笔者认为,教读课文时,教师一定要能够引领学生心灵宁静地读到课文深处,走进课文的生活和作者的心灵。比如,祥林嫂为什么死命挣扎地不肯嫁给贺老六?她死了第二个丈夫贺老六再回到鲁镇后,为什么人们仍叫她祥林嫂?祥林嫂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倾其所有捐门槛?这些问题,仅靠走马观花似的读读课文是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到的。只有心灵宁静地深读进去,并走进鲁镇人的封建习俗和主人公的灵魂世界,走进几千年的封建礼教,走进今天仍旧存在的男尊女卑的封建陋习,学生才有可能较深刻地理解这些问题。给儿子的家书中曾讲:“涵咏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咏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见《谕纪泽》)他把读书时的反复诵读、品味形象地比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这也是在强调读书必须要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当然,这样讲并不等于说深读就一定非得默读,就非得保持课堂的宁静。这里,笔者只想强调,不管是朗读还是默读,一定要心灵宁静,一定得用生命和心灵深读进去,使心灵上有所震动甚至震撼。唯如此,方可深知其意、得其趣、悟其旨。
二、宁静地体验
我们常讲,读的同时要善于用头脑去思辨,用心灵去感受和感悟等。殊不知,这其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体验。学生之所以会有所思辨、感受和感悟,其根本性前提就是用心深读和体验。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讲,就阅读课文而言,没有深入、用心的体验,就不可能有什么高质量的思辨、感受和感悟等。高中学生阅读活动中的体验一般有两种,即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所谓生活体验,就是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充分调动个人的经历、阅历、思想和认识等,进而把这种生活体验融入到对课文的理解中去,借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感受、理解和认识的深度。某种程度上讲,阅读其实就是读自己,就是读自己的生活体验,或者说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因此,我们还可以这么讲,生活经验越丰富,阅读的感受、理解和认识也就越丰富而深刻。由此可见,在课堂教读中,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走进课文生活和作者生活,用生命和心灵与课文和作者深度对话,并在这样的对话中深度体验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等。毋庸多言,这种用生命和心灵与课文和作者深度对接、高度相融的体验,显然是必须要以学生心灵的宁静为前提的。比如,学生要想深刻体验玛蒂尔德的心灵世界,就必须得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到玛蒂尔德的心灵世界和当时法国的社会生活中去,宁静、深入地体验、感受和思辨,进而深刻而全面地把握玛蒂尔德这个文学形象。否则,学生很可能就仅仅停留在“虚荣心害了玛蒂尔德”这浅表的认识上,而看不到造成虚荣悲剧的社会因素,更看不到玛蒂尔德诚信、勇敢、勤劳、乐观等积极人生态度的一面。所谓情感体验,就是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用自己的心灵和生命充分体验课文所蕴涵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既是学生与课文、作者的情感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也是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最佳形式。如让学生用心、深入、反复地阅读(或诵读)杜甫的《春望》,他们就会被诗中所描写的百姓颠沛流离、妻离子散的悲惨情景深深感染,也会对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不过,笔者必须强调的是,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必须通过宁静的心灵来进行并最终完成。
三、宁静地品味
美文的语言是需要心灵宁静地进行品味的,不如此就难以“嚼”出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一般而言,要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心灵宁静地在语境中品味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语言的运用都不是孤立的,词语用得是否恰当,是否富有表现力,关键要看字词或语句是否最适合当下的语言环境。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较强的文字敏感力,一定要能够从课文的一字一词出发,教学生把关键字词或语句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品味、咀嚼,把课文的语言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从而使他们洞幽烛隐,见微知著,把握精髓,深刻领会词语的内涵和作者的匠心。如“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这两句诗中的“语”字,实际上远没有“音”或“声”字更符合琵琶的自然属性,但作者白居易却偏偏不用。这不是因为作者不知道“音”或“声”用起来更符合琵琶的自然属性,而是听了琵琶女的自诉后,作者那颗心与琵琶女贴得更近了,更能听懂琵琶女的心音了(指琵琶声)。为此,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心灵宁静地读进去,真正走进诗的语境,深入作者和琵琶女的内心世界,进而悉心地品味出这个“语”字的妙处。
2.心灵宁静地在比较中品味
不同的词,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语序,其语言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其表达效果也是有很大差异的。教师就是要善于利用变式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心灵宁静地去揣摩、品味,以达到品深嚼透的阅读效果。比如,朱自清散文《春》中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这几句,若改成“春天像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的小姑娘”一句,从信息角度看,应该是无差异的,但若从句式的表达效果来看,则有天壤之别。课文中的原句,将长句截成短句,节奏变得更加明快了,与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喜悦、热爱、奔放的情感是很吻合的;如果写成一个长句,尽管语意上没有什么差异,但那种热烈、奔放劲儿则荡然无存了。目前的语文课堂已很少能见得到这种心灵宁静、深入到位的变式比较的品味了,这应该是语文教学“变味儿”的一种表现。特别要强调的是,如果教师总是认为这样的语言“一看就懂”,不肯指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并心灵宁静、恰到好处地进行这种变式比较的品味,而总是领着学生浮于表面,轻松热闹地读读、看看,那么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看似寻常的关键词句就很可能永远视而不见了,因而也就不可能深透地悟得语言运用的真谛了。须强调一点,与品味字词一样,这都是带有普遍意义品味词句的方法,心灵浮躁者是不易悟得的。
3.心灵宁静地在联想中品味
心灵宁静地在联想中品味,就是让学生借助联想把眼前读到的语言文字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进而加深对作者笔下的情景、意境的体验,以加深对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等。这种品味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玩味语言的乐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语的内涵,进而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韩少功的散文《我心归去》中有段话: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
这段话中的“法语法语法语”“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等词句很特别,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归乡心切、孤寂无聊、简直要发疯的心灵世界。要想更深刻地体验、感受这种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仅凭语境和比较品味还不够,还需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相类似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再现类似的生活情境,以自心比作者之心。比如,可引导学生联想自己非常想家或空虚无聊时的生活体验。通过调动学生这些方面的积累,他们就会更真切而深刻地体验、感受和理解作者那种“差不多开始发疯了”的思归之心,从而真正领悟作者如此造句的妙处。
四、宁静地感动
有人曾很诗意地描述:感动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感动是一种深化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动感觉,是互动的双向结果,更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或由内而外的情感表现。在课文教读过程中,语文教师就是要让学生从课文的丰富语义中扫描出鲜活的思想,碰撞出智慧和理性的火花,咀嚼出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产生属于自己的真心感动。那么,语文教师究竟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一者,教师要善于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内涵,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课文的感动因素,并把这些感动因素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后创设出有利于激发学生感动的教学环境。二者,教师要善于创设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氛围,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中把握贯穿课文的心理体验和深厚内蕴,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三者,教师要善于在深入挖掘文本感情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感动学生的因素。一般而言,文学类课文总会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佳境,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动情点,注意抓住表现情感差异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玩味,产生发自内心的感动。四者,教师要密切关注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中所产生的群情感因素,让这样的感动在师生的互动交流得到尽情的发挥,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这里需补充强调一点,这种感动常常是心灵深处的震动甚至震撼,绝不可能是躁动和喧闹的。换句话讲,浮躁而喧闹的现场讨论、合作探究,是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心灵深处的感动的。
五、宁静地思辨
对于读书,思辨自始至终是一个良好的习惯,或者说,引导学生深入思辨是高效语文课堂的一个显著标志。指导学生在体验、感受、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辨、再思辨,才有可能使他们获得更深刻、全面的阅读效果。比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过去的批评作品多在强调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虚伪。但如果深读课文,积极思辨,我们就不难发现小说中的人物都很虚荣,无论是佛来思节夫人还是马车夫都如此。这样一来,我们不会只是简单地责怪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虚荣,而是会发现虚荣是小说所描写的法国那个时代的人物的共性。再深入思辨,我们还会发现玛蒂尔德身上的善良、诚信、勇敢、勤劳和坚韧等优秀品质。再如,读小说《祝福》,我们过去看到的多是批判封建礼教如何迫害人,但若深入作者、深读小说,我们还可以这么认为,这部作品其实也在表现鲁迅先生的一贯主张:这是一个无爱的人间。作者是在审丑,是在呼唤一个有人性、有温情、有爱的世界。还有《雷雨》中的周朴园,我们若用思辨的眼光,从人性的角度来深入思辨,就会真切地看到这个人物身上实在、可爱又可怜的一面。关键是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探疑和析疑,要善于创设这样的条件和气氛,指导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心灵宁静、不断深入地进行比较、辨析、判断和推理。我们现在所搞的现场讨论、合作探究之所以备受非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心灵宁静的深入思辨做基础,是在自欺欺人地搞形式主义。
六、宁静地整理
——南充市高中语文黄政名师工作室11月研修活动纪要
蓉城十一月,天公作美,暖阳如春。南充市高中语文黄政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在黄政老师的带领下,于11月6日上午准时到达成都市石室中学文庙校区参加高考语文名师示范课观摩活动及2021年高考语文命题分析与备考策略培训活动。本次活动主要有三大内容:观摩示范课,听讲座,参加主题沙龙。
(一)示范课:花开三朵各傲枝
〈一〉
11月6日下午,冯小琼老师献上了一堂极具实践价值的示范课:《现代文阅读模块概括能力的复习》。
冯老师基于学生学情,步步引导,让学生树立了一种观念:答题思路就在题干中,答案就在文本中。并在师生合作中,让学生学会了摘抄法、连缀法、转换法等概括方法,要求学生在复习和考试中做到四有:有序、有数、有术、有为。
〈二〉
11月7日上午,陈维贤老师呈现了一堂既有深度,又有高度的示范课:《诗歌鉴赏之读懂诗句》。
陈老师首先提出了诗歌鉴赏要三方面并重,实现综合突破的策略,即知识、能力、方法三方面并重,并从真正读懂、题型方法、精准表达三个层次上进行训练突破。
教学过程中,陈老师以探讨如何读懂诗句,研讨理解诗句题做题方法,探讨与诗句理解相关选项的解决之道,整理、构建、内化等四重任务为推手,步步推进,在“读懂(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实现了方法和认识的突破。学生认识到:在做题过程中,要真正理解诗句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不仅要积累必备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理解诗句的方法和能力。
〈三〉
11月7日下午,默文婷老师从学生解题能力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示范课:《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默老师从具体生动的题例中教会了学生读懂诗歌的重要方法,并把它们总结成四句话:还原现汉常态,填补内容空白,琢磨语句修辞,思考表现手法。
(二)专题讲座:名师频出有真经
〈一〉
11月6日下午,冯小琼老师作了名为《深研高考语文命题,导向课堂提质增效》的讲座。
冯老师指出,高考命题有三次变革,从考是什么(知识立意),到怎么做(能力立意),再到如今的考思维方法(素养立意)。她从评价体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教语文,他认为,学生在高考备考复习中,应该构建起自己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并打通各个复习模块间的联系,综合归并一些系统和训练,做到化繁为简,以求高效。
〈二〉
11月6日下午,罗小维老师作了关于高考作文复习策略方面的讲座:《阅卷忧思与指导策略》。
罗老师有六年的担任高考语文作文阅卷组组长的经历,对高考作文的写作和评改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他主要从高考阅卷的情况引发的十大忧思出发来展开论述,指导高三的作文复习和备考策略。罗老师特别强调了老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指出了老师写下水作文的重要性。
〈二〉
11月7日上午,黄怡老师作了一堂生动而务实的讲座:《高考语文薄弱模块复习与优生提升策略》。黄老师认为:学习一定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牵涉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思维活动过程;考试一定是一场越来越关乎素养的测试。
黄老师特别强调了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和做好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列举了一系列学生做的优秀的读书笔记案例,以实际的案例证明了读书笔记在高考复习中突破学生薄弱环节的重要性。
黄老师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介绍了自己在教学中和学生开展的阅读时光、我看天下、书写规范等语文教学活动,讲解了这些活动在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素养方面的重要性;这些活动是她在教学中实现突破与培优的行之有效的途径。黄老师还强调一定要严选试题,要严,要全,要活,要透;同时,她还介绍了对高三学生进行心理调试的做法,要百炼成钢,也要有法有方。
(三)专题沙龙:群策群力话培优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中;听课技巧;课堂效果
一、课堂上的听课技巧,先培养认真听好每一堂课
课堂上,我们接授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持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的。而我们语言成绩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课堂短短的45分钟的听课效率。很多优秀的语文老师,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教会我们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语文课注重培养我们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利用平时的课堂上,课余时间才花时间补习,只需课前预习。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中,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其实就是在培养我们“听”的能力。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很多,善于从老师的讲解中抓住要点、重点,这才叫做会听。而老师的提问旨在培养学生的说读的能力,学生在回答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再次阅读课文,然后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表述出来,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能正确、流畅的表达出来,这无疑也同时提高了写的能力。这些能力的都是老师教学中对我们的“听课”培养,课后的语文学习中无法达到的,所以要学会善用课堂45分钟,课下少用功。
二、好的听课技巧,课前预习的必要性
预习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感知具体知识材料的第一步。语文课的预习,主要是指学习对有关语文知识或短文的阅读和思索。要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需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内容)和采取具体的预习方法。
预习目标(内容)应该包括课堂上老师要讲授的各方面的内容: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
做好了语文课前预习,加上手中的参考书的帮助下,这些内容你很快就能掌握。既然这样,那你也许会说,该掌握的内容参考书上都有了,那就更不用听课,自学就行了。我前面已提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区别,参考书只能教会你要掌握的知识,但我们的语文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掌握上,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语文,培养我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同学们了解到很多家长和老师不大赞成学生过分依赖参考书。其实,只要我们能善于利用好参考书,理解好每篇课文,对我们学生的帮助是无法估量的。
三、带着问题听课,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预习的基础上,我们平时的听课一般应达到三种效应。第一是完成对预习内容的再认识,从而达到加深印象,加强理解和增强记忆的效应。第二是完成对预习中存疑内容的释疑,从而达到提高认识,释疑解惑的效应。第三是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把握贯通,从而达到感悟、自得的效应。这三个层次中,认真听课,课堂上必须达到释疑解惑的效果,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孔子说“不愤不启”,孟子说“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都是在讲人对解除思维障碍的迫切心理。带着问题听课,既包括自身的释疑求解需要,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调动我们的积极思维,学好高中语文课,就会在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使提高听课的效率。
实践证明,班级凡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成绩相对较好,学习进步特别快。课堂积极举手发言有哪些好处呢?一是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课堂听课,一定要积极参与,主动地学,随老师的教学思路转,这样也可以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听课效果。
四、学会听重点及记要点
(一)课堂上听课,学会听重点
一堂课为45分钟,通常老师讲课的精华只集中在10到30分钟之间的讲课内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很多,我们要学会抓住听课的重点。首先是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重点听自己预习时没弄懂的部分,争取通过教师的讲解,把疑难点解决。其次,要抓住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要善于抓住教师讲课中关键的字、词、句,注意老师如何导入新课,如何小结,抓住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
课堂中,老师主要讲难点或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他深知什么是关键,会反复强调与讲解。大部分老师会积多年的教学经验,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在什么地方出错和如何避免此类差错。所有这些都是教科书上没有的,只有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才能领会与掌握。所以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认真听老师讲课是学好语文最关键的一环。
如果我们上课时不用心听讲,成了“课上没学会,回家请家教,业余进补校(补习学校)”的恶性循环。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任何家教与补习学校所取代不了的。一个小时不用心听课,两个小时家教补不过来。
(二)要点记取法
观察班上有些成绩优秀的同学听课,觉得有必要听的就认真听;觉得对自己益处不大或自己早已懂了的,就不怎么用心听,而做自己的练习。老师讲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时候是与教材无关的。作为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接收。只记重点,只记难点,去掉无用信息是应该的、必要的。抓住要点听和记,比毫无重点地全部听和记,效果要好得多。曾有一次老师讲个这样的故事:有人做过实验,分三组学生同时收听同一内容的录音带,规定A组全部记录,B组只听不记,C组只记讲授要点。结果A、B两组的学生只记住全部内容的37%,C组学生却记住了58%,可见抓要点,适当做笔记,也是听课技巧中效果最好的一招。
总之,以上这些听课技巧是经过很多同学实战,平时学习讨论后,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的,现在将它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同学提高语文知识和能力,取得好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田步章.语文听课技巧初探[J].才智,2008年03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
一、高中文言文学习现状的分析
就目前文言文学习的情况而言,效果并不理想,在文言文知识水平掌握上偏低。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因素很多,具体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会感觉到文言文学习十分枯燥,相关知识难理解,内容晦涩,需要背诵的内容比较多,而且缺乏趣味,所以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高。当然许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和语文考试,在思想上并没有主动学习文言文的想法,缺乏学习动力。第二,文言文基础知识较差。基础差是造成文言文学习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基础知识缺乏且不牢固,很多文言文内容难以理解,学习吃力,进而对文言文产生抗拒心理,最终导致实际学习情况不佳。第三,学习方法不当。很多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选择死记硬背,在方法上缺乏灵活性,而且在文言文翻译上十分依赖工具书,不利于自身文言文翻译水平的提高,影响了文言文的整体学习效果。文言文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文章表现形式上的高度概括性,更在于文言文中富含的智慧和中华文化。文言文的学习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素养。所以,对于高中生而言,加强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将文言文学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字词多义,不好掌握;有的学生认为老师对文言文的讲解没有激情,听到文言文就犯困;有的学生觉得背诵文言文太过枯燥。据相关调查显示,40%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这么高的比例不得不值得我们关注。
二、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一)在诵读中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掌握语言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对文言文进行反复的诵读,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大意,理解文言文,提高语感。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在平时文言文诵读中,可不断尝试去翻译比较浅易的文章,提升翻译能力,并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个星期读几篇文言文,长期坚持,让阅读达到一定量,在不断诵读中亲近文言文,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去把握所学内容,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言文诵读可运用的形式很多,但在诵读时需把握句读,理解其意,并学会把握作者思想情感,而非死记硬背。以理解其意为基础进行反复诵读,通过实际感官将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刻入脑海,理解其意旨和内容,不断转换为自己的知识。(二)打好文言文学习基础。想要提高文言文翻译、理解能力,必须大量积累实词、虚词,而这一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去记忆和探索理解,不断提升语感能力。在课前,需落实字词,认真阅读课下注释,进行口头翻译;在课堂中认真听讲,对比自己理解与老师讲解中的不同地方,有疑惑需提出来并进行探讨交流,运用语法和语境对文言文进行情景推测,从而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在课后,需独自进行书面翻译,并让老师检查,从而及时纠正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此外,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式、文化常识等做书面的分类整理,做到长期坚持。虽然这样的学习方法比较繁琐,但对于文言文基础的夯实十分有效。(三)对知识进行归类复习。文言文的学习必须掌握许多基础知识,并对这些零散知识进行归类整合,形成系统化,脑海中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框架,才能更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文言断句、古代文化知识等专题归类,并通过不断的理解和练习,对知识进行系统掌握。对于重点词类和典型的句式需要进行归纳总结,不断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找出其中规律,把握学习重点。整体来讲,文言文的学习知识点多且琐碎,容易遗忘。因此,需要对学过的知识做归纳总结,从而对所学内容进行牢固的掌握。文言文知识归类和积累越丰富,分析、阅读能力也就越强,课内、课外加强阅读的积累,定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著作,不仅有利于文言文知识的积累,还有助于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四)在思考中学习文言文。苏轼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除了对其进行背诵,还需要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进行批注,做好读书笔记。无论是精辟的论述还是厚重的情感,能触发我们思索和感悟的词句,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标记,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学习心得,发表自己的见解。文言文的学习,在疑惑中寻求答案,在寻求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掌握,学会从思考中去学习文言文,这也是融会贯通的重要学习方式。
作者:周禹彤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
参考文献
[1]高伟.学习高中文言文的几个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6(18).
[2]杨志刚.高中文言文有效学习策略实证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