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5:04:38
导语:在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县域经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
1、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在2014年5月份召开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王东明指出,我省有183个县(市、区),是县级行政区划最多的省份,也是一个县域差别大、县域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四川省县级行政区划由171个县、县级市和市辖区组成,即包括农业人口比重为30%以上的县、县级市和市辖区,但成都市的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和温江区,自贡市的自流井区,攀枝花市的东区、西区,泸州市的江阳区和龙马潭区,绵阳市的涪城区除外。
二是四川省县域人口多,且多为农业人口,但三次产业的从业布局逐步趋于合理化。2013年四川省县域农业人口为6442.18万,比2000年减少了350多万。但四川省县域人口中仍然多为农业人口,2013年四川省县域农业人口占县域户籍人口的75.90%。
三是四川省县域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投资大幅增长,消费稳定增长。2013年,四川省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6869.37亿元,是2000年的19倍多。此外,2013年四川省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915.65亿元,是2000年的6倍左右,慢于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
2、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县域之间经济规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
2013年末,GDP总量最大的是成都市龙泉驿区,为837.06亿元,最小的是甘孜州炉霍县,为4.63亿元,两地区之间相差了近181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最高的是双流县,达64.60亿元,最低的壤塘县仅有0.15亿元,两者之间相差了近43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高的地区是双流县,达185.63亿元,最低的地区是得荣县,仅有0.74亿元,两者之间相差了近251倍。2013年民营经济增加值最高的地区为双流县,达484.23亿元,最低的地区是得荣县,仅有1.64亿元,两者之间相差295倍之多。
2.2四川省县域经济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且效率低下
目前,四川省大多数县域为农业县,并且农业的生产方式多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没有先进的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的大力支撑,其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比较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并且生产分散,规模效益低。二是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没有大力推广或采用现代农业技术。三是农村劳动力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以及扎实的文化技能。四是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步伐缓慢,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3、四川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建议
3.1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一是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四川省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壮大县域经济,四川省县域应该加强县域农田水利设施、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公路交通等的建设。
二是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2013年,四川省政府办公厅确定了2013-2015年四川省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建设重点县名单,具体详见下表。县域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特色发展。
三是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广和引进成熟、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四川省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
3.2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
3.2.1坚持以人为本,把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作为城镇化的核心
一是大城市要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减免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应合理降低落户要求,促进外来人口的转移。二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为农民等群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切实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他们的待遇。三是持续加强保障房建设,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四是要切实提高农民工的社保水平和覆盖面,同时,使他们平等地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促使农民工更快地融入城市,加速农村人口转移进程。
3.2.2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注重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四川省在推动城镇化过程中应该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依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原则,重点发展一批经济基础良好、人口规模较大、环境承载力强的县(市、区),帮扶一批经济基础薄弱、人口分布稀疏的县(市、区),逐步形成以若干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婷,徐少华.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新思路[J].农村经济,2005(8):50-52.
[2杨F.四川工业化进程分析与预测.经济热点分析,2010(22).
关键词:龙头企业 县域经济 农业产业化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166-02
一、迁西县工农产业发展现状
1.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新的突破。首先,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一是以板栗为主的林果业发展迅速。2009年,全县经济林总面积已经达到了74万亩,其中板栗65万亩、3 700万株,产量创历史最高,达到了4 000多万公斤,规模和效益已经超过了湖北罗田,位居全国首位。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 000多元。其次,不断强化龙头企业组织带动能力。目前,全县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了25家,其中省级3家。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其中18家市级以上的板栗龙头企业和21家板栗合作社,加工销售了全县80%以上的板栗。
2.工业发展取得较大进展。首先,经济运行调节取得新成效。在工业发展上,县政府帮助较为规范的矿山企业完善各种手续,并采取缓收水资源费、排污费等措施,使130家矿山系统实现了正常生产。并促使津西等重点企业实现增产达效。其次,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重点支持本县特色产品,加大板栗产业技术研发力度,通过专家论证并开始建设全省第一家省级板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和技术指导,实施高新技术项目33项,全县科技型企业发展到5家。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冶金工业区集中供水工程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新集工业区一号路建成通车,津西和罗家屯220KV变电站项目获省发改委核准。使本县产业链的形成和优化,并促进了本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竞争力差。迁西县众多的农业企业中,没有一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升级龙头企业仅有3家,深加工能力差,全县18家板栗龙头企业,只有远洋食品、金地甘栗、喜峰口板栗合作社等5家企业具有深加工能力。且在板栗深加工方面,湖北罗田和安徽金寨走在了迁西县之前。就唐山本地而言,迁西县龙头企业数量、规模明显不如遵化、迁安、丰南和玉田等县区。多数龙头企业以加工销售原品为主,精深加工能力不足。每年用于深加工的板栗不足10%,遵化市板栗产量不足迁西县一半,却打造出了国家级板栗龙头企业――栗源食品有限公司。安梨深加工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栗磨、核桃等农产品尚无具有较强加工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
2.市场不规范。农产品市场不规范,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往往引发“谷贱伤农”的情况。首先,因缺乏统一的市场,使消费者在产品的价格、品种、服务上没有更多的选择,也使企业在购买生产要素和销售产品时缺乏更好的选择。其次,市场闭塞,使企业之间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展开竞争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最后,市场竞争混乱,经济活动缺乏生机和活力,市场不能保证平等竞争和公平交易,不能保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品牌建设相对滞后。目前,迁西县仅有“迁西板栗”这一产地证明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企业产品商标无一个国家级名牌,只有“胡子板栗”、“喜峰口板栗仁”、“栗之花”、“向旺”等省级名牌产品商标。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注重产品包装和商标注册,有的虽已注册商标,但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介,知名度不高,品牌的影响力不强。总之,迁西板栗深加工企业普遍缺乏品牌和品牌建设的基本概念,未形成对其产品自觉维护并培育名牌的意识。“向旺”牌安梨汁饮料口感好,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但是该品牌在外省市却鲜为人知,远不及承德“露露”的品牌影响力大。
(二)工业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畸形。迁西县工业产值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最高,2009年该县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达65.5%,而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仅为5.3%,第三产业的比值也仅有29.2%,这种产业结构严重导致了“一业独大”的产业格局。该县地区生产总值中,仅津西铁厂的年纳税总额就占了半壁江山。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可能导致城市经济的弹性和回旋能力弱,一旦外界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城市经济经受不住冲击;此外,由于重工业占绝对主导而导致的就业性别比例失调,从而造成女性就业率低,失业比重大。
2.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迁西县的绝大多数工业企业是采矿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极高。资源是矿企成长的生命。迁西矿企主要是以铁矿石为主要的原料工业企业发展结构单一,在市场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企业若没有一定的转型准备,当用尽了资源企业将停止发展,驻足不前。唐山金信矿业有限公司从公司的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已成功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分别成立了唐山福春林木业有限公司和迁西县金信太阳能玻璃有限公司。
3.环境问题严重。采矿业对环境污染很严重,首先,噪声污染,铁矿石开采过程中的打眼放炮,铁选场日夜连续生产,车间运转噪声等极大地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其次,采矿业和铁厂烟尘污染也很严重,矿石和铁精粉的运输途中难免有碎石和铁精粉的遗落,以致马路灰尘铺面,尘土飞扬。铁矿石的超重运载,导致马路破坏极其频繁,路毁后的修路工作又经常导致交通堵塞。同时津西铁厂每日烟尘的大量排放,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空气质量,正是因为企业的环保意识弱而且缺少排污设备,导致了迁西县经济发展了而环境指数却下降了。
三、制约迁西县龙头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制度与政策。迁西县县域经济制度发展滞后且形式单一,主要表现在:所有制结构缺乏活力,市场经济制度不够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等。在农业企业的政策扶持方面,部分项目门槛偏高,因此存在有钱大户不想干,普通老百姓却因资金筹措难不愿干的现象。在信贷方面,筹资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龙头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此外,在信息服务、市场建设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资金因素。雄厚的资金积累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目前大部分工业企业缺乏有效的资金积累机制,在遇到金融困难时不能自主克服。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很可能因为国家制定的价格体系严重扭曲,经济利益大量转移,进而导致区域财力极为不足。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矿企和钢铁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当时迁西县的矿企基本处于停产状态,铁矿石价格大跌,甚至出现停购现象;津西铁厂大量裁员,待业员工高达半数以上,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恐慌。
3.技术因素。工业企业采矿技术和采矿设备都很落后,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持。当前,应用创新要求建立畅通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为技术与产品研发提供最贴近市场和用户需求的信息,亟待推动应用创新,并进一步提供技术进步的动力。工农业企业应主要通过引进技术,加速自己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树立新型科技投入理念,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按市场经济规律组织运作科技创新活动。
4.人才因素。工业企业中的员工专业知识技术差,农业企业中缺乏专业的指导人员。要促进要素结构升级,就要构建以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为核心的人力资本组织体系,没有高素质的企业家,就不可能有高素质的企业;没有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农技人员匮乏,影响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如迁西县鲜切花生产技术主要掌握在外来技术人员手中,产业发展受制于人。
四、科学发展龙头企业,壮大迁西县域经济的对策建议
1.做靓品牌强化市场开拓,积极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进行产品商标注册,提高产品包装设计。利用各种媒体,广角度、全方位强化宣传推介板栗、栗蘑、柴鸡蛋等农产品。加强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广泛推行名优农产品连锁经营模式,鼓励名优农产品进超市。
2.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基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的财政扶持力度。县成立农业投资担保公司,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简化贷款手续,提高办贷效率。在公共设施上,政府要全力搞好服务,切实解决龙头企业的后顾之忧。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以确保水、电的及时供应,保证企业的顺利经营。政府还应加大交通体系的完善速度,进而保证原材料及机械的运进与产品的运出。协调发展一二三大产业,着重加强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的培育并加大扶植力度。
4.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把以工业企业带动发展县域经济转变为以一、二、三大产业协调带动发展县域经济,把以工矿企业生产初级产品的产业结构转变为最终生产高附加值的一体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加大对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淘汰落后产能,应用现代高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奇星.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升级的政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1,(Z1).
[2]舒晓婷.科学发展农业产业壮大靖安县域经济[J].现代商贸工业,2010,(18).
[3]薄锡年.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河北省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0,(7).
[4]张淼.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关键词:东北振兴;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协调发展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早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使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该地区的加速发展确实带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也因为政策性倾斜等方面原因加剧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中国南方经济板块和北方经济板块的不平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国家首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为的是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发展;其次为了振兴北方经济,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必须立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板块。要想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东北亚中国地区,使之形成统一的协同体。东北亚中国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辽宁地区和其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和济南的带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良好,而另外两个板块却发展缓慢。即东北地区的振兴事关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两个板块,环渤海辽宁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大连,而另一地区的核心城市则是沈阳。这两个板块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文化历史传统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或者说大连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大连和沈阳的组合模式及协同发展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各板块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格局,还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东北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对一个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评价该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从而能够找到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构成是复杂的,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决定城市的价值收益。根据这一思路,倪鹏飞教授编制并出版了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表1即根据该书资料编制而成。
从表1可以看出,大连市无论是在综合竞争力排名还是各单项指标排名上都遥遥领先于东北地区其他城市。由此,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定大连市就是东北地区的唯一经济增长极。
但是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大连的这种数据优势并没有真正转化成实际上的优势。表2中的数据是根据2006《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中的资料编制而成,这些数据能更加清楚地说明东北地区城市竞争力状况。从影响一个城市凝聚力和辐射力的极为重要的GDP指标来看,大连和东北地区其他城市尤其是和沈阳市来比,其领先优势并不明显,也可以说两者处于均势状态。因此大连市的纯经济实力还不足以影响沈阳市在博弈过程中主动配合大连市的经济发展步伐,这就大大影响了大连市在东北地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
综上所述,在东北区域经济板块中,大连和沈阳中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带动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大连市的优势在于其本身的区位优势上,这使它具有很大的涉外影响力,因此没有大连的开放,辽宁经济的振兴只能是封闭式的。而沈阳的优势在于其雄厚的基础设施和其工业经济实力,没有沈阳的积极参与,辽宁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落到实处。
综合考察东北地区的空间结构,要想推动本地区的协调发展,必须采取沈阳-大连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
三、沈阳-大连城市产业分工选择
根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律,既然在辽宁地区存在大连和沈阳两个核心城市,那么在这两个城市之间进行合理地专业分工,实现协同发展就成了当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经过研究发现,现阶段大连市大力发展软件外包业的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首先,大连市的地理位置条件的优越性可以让软件外包公司拥有更多的接触新信息技术的机会。在国际软件市场上,日本是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软件产业及服务需求国。同时日资企业进入大连市又比较早,投资范围也很广泛。这些都是大连市特有的优势,能够为企业更紧密的接触国际市场提供各种机会。
其次,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大连市形成了一些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公司。随着对日外包业务的不断壮大,大连市已经有26家企业通过了CMM认证,拿到了从事离岸外包业务的国际通行证。与此同时,大连市软件企业也开始跨出国门,到美国寻找商机。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大连华信、海辉、中联电脑等多家明星企业还自发结成“IT外包联盟”,开始建立了从美国到大连的外包信息渠道。
再次,大连市拥有一支潜在的适应能力强的劳动群体。大连市不仅拥有软件从业人员4万多人,而且还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体制的外语语言培训体系,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外语语言应用培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所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软件从业人员的适应能力,为大连软件外包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对于沈阳市来说,该城市的工业基础雄厚,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288.6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8位。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沈阳市应该改变以往的“工业兴,沈阳兴”的旧观念,进而认为沈阳市的落后主要源于其深厚的工业文化情结,因此他们比较倾向改变原来地“重工轻商”的发展思路,而代之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笔者经过研究认为沈阳市经济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不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选择问题而是工业企业的整合问题。
随着沈阳市工业布局规划的总体推进,通过工业区的重新整合来实现沈阳工业振兴的时机已经成熟。近几年沈阳的工业布局呈现出由中心集中型向周围集中型过渡的发展趋势。根据工业结构升级和郊区乡镇工业集约化的需求,沈阳市通过整合郊区原有工业用地,规划建设了功能明确的地域组团——重化工业向西部迁移,汽车产业在北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向南部集中,现代农业加工业向北部扩展,从而初步形成了“东汽、西重、南高、北农”的工业区域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有效推动了产业结构在空间上的整合,实现了产业结构系统整体能力的增强。
四、关于筹建“大连软件特区”和“沈阳工业特区”的建议
经济特区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在该区域范围内国家政府会给予其管理部门一定的政策制定权,进而使本地区在竞争中拥有更多优惠条件,以实现既定目的。按照功能的不同,经济特区可以划分为以下不同的类型:贸易型经济特区、工业型经济特区、科技型经济特区、金融型经济特区和综合性经济特区等。
在大连和沈阳设立专业经济特区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首先,在东北区域经济板块中要想真正实现大连和沈阳之间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实行专业分工,而政府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从这方面来说,在大连和沈阳分别设立经济特区是协调东辽宁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其次,鉴于大连软件外包业务发展的现状和沈阳市整合工业区的实际现实,大连和沈阳已经具备了分别设立“大连软件特区”和“沈阳工业特区”的所有条件。
参考文献:
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武步跃.强力打造中国的“班加罗尔”[J].大连发展研究,2007(5).
关键词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现状;建议;河南鲁山
中图分类号 S788;F31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05-02
鲁山县是河南省25个山区林业大县之一,全县有林地面积12.33万hm2。但是林业生产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农民亟待寻找务林增收的生产门路。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调动农民经营林地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林业生态建设,鲁山县从2003年开始对林下经济的各种发展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
1 林下种植食用菌香菇模式研究
1.1 发展现状
2003年,在南沙河的杨树林下部分农户开始种植香菇,起初规模较小,仅有2~3户,每户种植不到100架。随着香菇效益的增加,目前香菇种植地点遍布全县水源比较方便的杨树林下,种植户达到5 000户,种植总规模15万架,年效益近1亿元。
1.2 发展优势
香菇喜七分阳光三分阴凉的环境,栽植4年以上的杨树林地内符合香菇的生长条件,有利于生产出优良的花菇产品;而杨树是喜水肥的树种,天旱时每隔3~5 d就必须对香菇喷浇1次水,在保证香菇生长的同时,有利于杨树的生长。据调查,在种植香菇的杨树林内,杨树生长量普遍大于未种植香菇的林地,其六年生杨树平均年生长胸径较其他林地的杨树粗0.2~0.6 cm。
1.3 不利因素
一是人为活动频繁,树木遭到破坏;二是生活引火及生活垃圾致使树木遭到损伤;三是种植多年的香菇地杂菌较多,树木受到不同程度感染,生长速度变缓,甚至生长衰败。
1.4 发展建议
对全县林下种植香菇的基地合理规划,规范种植户的生产与生活,做好多年种植基地的消毒技术措施,达到林下种植与树木共同发展的目的[1]。
2 林下养殖土鸡的饲养模式研究
2.1 发展现状
2005年,会员办事处为了解决核桃种植户果园杂草问题,在2 666.67 m2果园内放养了300只土鸡。不仅解决了杂草问题,还为果园增添了有机肥,减少了果园虫害的发生,当年果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得以提高,销售土鸡又获得了较高的额外收入。现在全县果园养殖业发展到200余户,年增收达到50万元。
2.2 发展优势
果园养殖减少了养殖基地的建设成本,利用果园的杂草和虫子可以生产高质量的土鸡,既满足消费者需求,又增加果农的收入;果园养殖,可以控制杂草生长,减少虫害发生,同时利用鸡粪来补充有机质和肥料,减少了农药、化肥用量和投工,有利于生产无公害果品[2]。
2.3 不利因素
一是果园养殖必须高部位定干,否则果实成熟时容易遭到损伤;二是养殖的果园对农药的选择性要求较严格,使用不当会造成土鸡中毒;三是使用鸡粪需要特别处理,否则会烧坏树根,影响果树生长;四是规模要适当,过度放养会因食物不足而使树木损坏。
2.4 发展建议
一是要科学规划。对计划养殖的果园,从树种选择、定干整形都要进行周密考虑;二是对放养规模要加以控制,一般放养土鸡不要超过1 200只/hm2;三是果园要采用无公害管理,使用低毒、高效、对鸡无损害的农药;四是对鸡粪要建立发酵池,处理后才可用作果树肥料。
3 林下种植中药材研究
3.1 发展现状
2004年,全县开始在退耕还林地的林下套种中药材,但是成功的较少,效益不高,现在种植面积有限。
3.2 发展优势
合理利用林下种植中药材是增加林农收入的一项主要途径,种植中药材可以减少杂草生长,促进树木生长。
3.3 失败原因
一是选择中药材品种失当。林下套种的中药材应该选择耐阴品种,有的林农仅考虑市场需求,致使品种选择不合理而失败;二是肥水跟不上。在山坡地林下套种中药材,不能浇灌,天气干旱时树木因缺水而落叶,中药材难以生长;三是除草难度较大。林下套种中药材,种植较为密集,除草难度较大,许多地块的杂草比中药材还高;四是服务体系不健全。各家各户分散种植,部分种植户即使种植成功,销售也困难,收入较少;五是种植时中药材离树盘太近,影响了树木和中药材的生长[3]。
3.4 发展建议
一是对全县肥水较好的地块进行统一规划;二是成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组织,从品种选择、种植技术、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服务指导。
4 林下经济观光旅游业的研究
4.1 发展现状
鲁山县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和观花、采果旅游业,已取得较大成效。现已形成了以尧山、六羊山、十八朵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业,以林丰庄园、树涛庄园为主的观花采果园,以张庄为中心的葡萄采摘园,以尧山、四棵树为主的农家宾馆等,年创收入在3亿以上。
4.2 发展优势
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加林业产值,增加林农收入,投资少,见效快,是鲁山县经济新的增长点。以观光采摘园林丰庄园为例,结束了以往仅卖果的单一果园经营模式,桃花盛开时,吸引来自郑州、平顶山等地的众多旅游者,仅门票年收入就达到30万元;会议接待、食宿等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果实成熟季节,旅游者自己采摘购买,在减少了销售环节投入的同时,果实销售价格比市场价高1~2元/kg,多收入20万元以上。
4.3 发展不足
一是发展与保护没有同步进行,对林业资源的索取偏多,投入偏少。以尧山风景区为例,尧山风景区利用的伏牛山鲁山自然保护区的林业资源,年创收入可以达到1.5亿元,但对林业保护的投入几乎没有,对林业不加保护的过度利用将会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破坏;二是林业生态旅游业没有进行规范化实施,常造成胡乱开发,既浪费林业资源,甚至使林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更难形成统一品牌;三是观光采摘园建设服务不完善。虽然鲁山县观光采摘园的数量较多,但是一般服务较单一,难以形成集观光、采果、食宿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四是以观花、采果为一体的果园栽种树种、品种单一,开花和采果时间较短,难以长时间招引游客[4]。
4.4 发展建议
一是对林业的旅游利用要有长远规划,要做到开发与保护同步进行,建设林业资源投入的新机制,增加对林业资源的投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林业资源进行规范统一,避免四面开发;二是对观光采摘为主的果园,应先做好施工设计,做好树种、品种合理搭配,做到长期有花,果实采摘连续长久;完善服务基础建设,提高服务功能,力争向游客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林下旅游业的效益。
5 参考文献
[1] 张林科.陇县发展林下经济存在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9):147-148.
[2] 鹿伦跃.肥西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9):148-149,153.
一、我县非公经济现阶段发展的概况
截止20__年12月,全县非公经济总户数6492户,从业人员22149人,注册资金77513万元,非公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1992万元,啬值达84048万元,上交税金3685万元。个体私营企业主要涉及采掘、化工、冶炼、能源、种植、养殖、建筑、建材、批发、零售、餐饮、旅馆、娱乐、运输等14个行业的个体私营企业及部分集体企业中的个体私营企业及部分集体企业。
经初步调查,我县的非公经济企业主要进行的是产品的初级生产、初级加工和粗放型经营,有一定科技含量和形成企业规模的个私企业为数很少。如煤矿企业,我县的煤矿企业及非煤矿山企业多数从事的是对原始资源的采掘,没有形成有规模上档次的相应的产品加工配套设施。有的煤矿企业采取土法炼焦的形式对原煤进行加工,这不仅浪费资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并且污染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和破坏。蔬菜种植,除能进行简单粗加工外,在没有其他手段对蔬菜产品进行深加工。在兴起的养殖业中,只是进行简单的养殖而没有出现有规模的加工行业。总之,在个体工商户当中,多数从事的是种植、养殖、饮食、饲料、服装、批发、零售的经营,规模较小,形式单一,但灵活多变,适应性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非公经济与前几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从产值、规模和从业人员来看都有了很快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看,形势依然严峻,前景令人担忧,不容乐观。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和问题主要有:
1、政策难以落实到位,政府缺乏有力的调控措施,从整体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自党的十五大以来,省、州、县都相继出台了一些切实的政策及措施,以便鼓励、引导、支持、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起了积极的作用。我县是一个以烤烟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县,长期以来对非公经济特别中小企业的发展认识不足,使很多政策难以贯彻落实到位,对非公经济的发展没有采取有效的调控、引导和规划等服务工作,全镇的工业发展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布局,使很多企业的发展缺乏正确的引导,长期处于盲目状态。
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发展没有进行很好的调控和引导,企业也就对市场信息的反应显得迟钝,不能充分用好用足相关政策,从而错失良机。企业投资的目的大多出于眼前利益的驱使和引诱,很难从整体和长远利益进行企业的发展规划,从而处于一种盲目自发的投资状态。例如我县的煤炭产业,由于煤炭资源的市场价格急剧飚升,仅在去年就兴建了多个洗煤厂,还有几个小型的手工操作洗煤厂,到现在又建成小型焦化厂,这些厂在投资兴建时,对原料供应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必将影响其产量效益的提高和规模的提高。其实根据我县目前的实际产量,只需建两至三个上规模上档次的洗煤厂和焦化厂就已足够,通过合资入股的方式完全可以做到,既能保证充足的原料供应和企业经济效益,又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和抗风险能力。
2、企业整体竞争能力弱,综合素质不高,没有正常的筹资融资渠道。
我县有一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主的文化层次都在初中以下,有的甚至一个字都不识。家庭式经营和家庭式管理仍然是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低下,缺乏专业化管理人才,没有形成稳定的资金筹措渠道,全部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仍然停留在产品的初级生产、初级加工和粗放型经营的基础上。企业职工的劳动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老板粗暴地对待职工的事时有发生,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使得企业里职工流动性很大,企业里很难有长期稳定的工作人员。这些都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在未来的发展中,很难适应市场的竞争。
3、安全意识不强,环保意识淡薄。
在调查中发现,尽管近年来政府及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但在实际生产工作中,职工的安全意识仍然不强,环保意识的树立还有待时日。
从全县的范围来看,因违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在环保方面,有部分企业从投资兴建到投资生产,其厂址的选择和建设,明显不符合有关环保方面的政策和法规,给周围的环境和农作物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如在部分乡镇投资兴建的小型铁合金厂、锰合金厂,还有煤矿企业的土法炼焦。这些都有待政府及有关部门作好引导和管理。
三、发展措施及对策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
促进农民增收,稳定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绰绰战功,为使这种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1、加强政府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功能,引导企业用好用足上级政府和部门制定的相关优惠政策。
要使省州县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落到实处,使企业真正得到实惠,政府就必须发挥其在宏观调控中的职能和作用,为企业提供各种法律法规政策服务宣传活动,为企业反馈相关市场信息,对全县非公经济发展作好长远规划,形成合理布局,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导鼓励非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在积极改善投资环境,为非公经济发展搭建平台的同时,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着眼于全县经济健康发展长远目标,利用舆论宣传及资金奖励等形式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个私经济企业抓质量,创品牌,树立大市场观念。
2、在经营分散、经济滞后的情况下,要想使企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骨干和龙头,必须走企业联合或合并之路。
我县现在的煤矿企业及非煤矿企业从全县范围来看,在数量及其产量方面是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但没有一家能形成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数实行家庭式经营、家庭式管理,没有全局和长远观念,不能很好的向外扩张和发展,相反,却使得行业内部竞争激烈,矛盾重重。因此,要建立几家具有整体竞争实力,适应市场变化的骨干企业,必须以投股的方式对企业进行合并或联合,以有限公司的形式对企业进行改组,从而形成行业内部良性互动,一致对外的良好局面。譬如,可以把洗煤厂和焦化厂合并成1至2家,各自以其固定资产作为入股份额进行重组,使企业提高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克服各自为战,盲目发展的局面。
这种联合式合并,需要政府牵头、引导、鼓励和支持并提供帮助和给予相关的政策优惠,使各企业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此建议可能会影响甚至损害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主的眼前利益,但从长远和整体的目标来看,对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是有益无害的。
3、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
在非公经济发展过程中,商会组织应该受到重视并使其发挥作用,商会组织建设应该优化,建立商会同行业商会、同业公会,在经济活动中充当政府和企业无法替代的角色,发挥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用。通过现在__煤炭协会、红砖销售协会,旅游协会的运作效益来看,成立协会,提高整体竞争力,规范无序的市场竞争有很长远的前景,也是从整体上提升我县非公经济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构思。
4、创建品牌意识
__的经济还处于原始积累时期,这时期各企业的发展大多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出现一些假、冒、伪劣的产品,但正在这个时期,是品牌处于萌芽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舆论和一定政府行为把抓质量、创品牌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抓死抓牢,扶持出一部分有影响力、有代表力的品牌,让其发展壮大,成为__的龙头是很有必要的。
5、加强教育,造就一批非公有制经济领军人
在干部任用上,用强人、能人管理非公有制经济,教育干部坚持原则办事、公正办事,严于律己,干净干事,躬身为官,挺腰做人。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专题讲座,从思想深处使各级干部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理念发生重大转变,做到政府政策指导由既撑舵又摇桨向只撑舵不摇桨转变,对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上由指挥者向服务者转变。适时有计划召开非公有制经济培育研讨会,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目标,让有潜力,发展前景好,并做出贡献的成功非公有制企业老板走上讲台,走上报纸,走上电视,在介绍成功经验的同时造成一种舆论倾向。培育地方人的精神,建立各种培训机构,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教育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恋家不守土,走四方而把根留住,敢冒知进退,既能睡地板,又能当老板,双赢重诚信,做生意,共生且共荣,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而是你好我好大家才会好。培育地方人的技能,人才无定论,长城唯"砖"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里,承认强者,淘汰弱者,这就必须培养起一大批向高科技靠拢,与高科技结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人才。为此,各企业与教育部门应联合加强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储备库,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培训、服务中心";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人才评审机制;对于现有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人士可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取经拿宝",也可采用请进来的方式"摘花造林"。
6、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积极向外拓展市场。
1.通过产业调节及优势拓展,江西农业经济发展有较明显的进展
江西省是传统上的农业大省,农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从十五计划以来,江西省通过推进全省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扬长避短,突出了以粮食、水产、山林产业为主体的特色农业,农业经济附加值增长较快,特别是绿色及有机农作物的拓展有较广阔的空间。
江西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全省有四个产业区列入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即贛南湘南桂北柑桔带、长江中下游出口河蟹优势产区、长江流域优势棉区“双低”油菜长江中下游产区。江西省根据上级要求和自身资源优势制定了建设十大优质农产品基地的战略构思,具体是:建设以贛南脐橙为主的果业、以环鄱阳湖区域蟹虾为主的水产品、以食草动物为主的畜禽、以双低油菜为主的优质油料、以绿色大米为主的优质水稻、以有机荼为主的荼叶、以无公害有机蔬菜为主的蔬菜、以杜仲为主的中药材,以香樟为主的花卉苗木和以毛竹为主的速生林等十大类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江西省重视农产品在创品牌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批品牌农产品市场影响力正在迅速扩大,逐渐成为农业产业调整的突破口,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比如:贛南脐橙、南丰蜜桔、广昌白莲、、樟树杜仲、鄱阳湖清水大闸蟹、崇仁麻鸡、安福火腿等。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全省拥有各类农产品市场2200多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约200个,年批发交易额近50多亿元。根据农业发展规划,认定了南昌汇仁集团等100家企业作为江西省第_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江西农业经济规模偏小,传统作物仍占主导地位
由于受到本省耕地总面积偏小的限制,江西农业生产在总体上缺乏体量。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产值过半;牧业及渔业产值在二十一世纪以来得到较大提升,农村各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作物耕地面积为5215千公顷约3525千公顷),在中部六省中R业总量较小,007年江西农林1为1427亿元,在中部也处于谷中,江西水稻、水产品及部分林优势,其他产品产量位居偏后。力水平偏弱,机械化水平不高,值1426.9亿,人均产值1.59万元/人;2007年中国农业总产值为27680.7亿元,农村剩余劳力约1.1亿,人均产值约2.51万元/人,江西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3%,差距明显。
(2)机械化程度低,是生产力低下的主因
江西省机耕比重2000年前不到50%,2006年达94.4%,至2007年又下滑至65%左右,机耕面积波动大且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较低。2007年江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5063200千瓦,相对于78225千亩的耕地面积,仅0.32千瓦/亩,每千公顷耕地拥有的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动力脱粒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机械化程度的落后是农业生产的瓶颈。
(3)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影响新技术的推广及运用
由江西统计局农调队统计“2003年江西农业从业人员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48.88%,湖北为52.88%,湖南为50.50%,山西为59.01%,,安徽为52.35%,河南为58.53%”在中部六省中位居最后一名。由于农村所剩劳力多为老弱病残,且文化程度低,耕作大多采用千年传统的耕种模式,影响对优良品种及新型种植技术的推广,单产低,农业作业效率不高。
4.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少,研发能力不足
江西作为国家粮食生产重要基地及输出省份,1978年前,江西的粮食产值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60%。由于农业长期围绕主要粮食的保产及增收上,在科研方向、人才培养、专业配备上均向之倾斜,由此构建了一个传统农业人才结构上缺乏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也相对老化,多数人仅熟悉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科学技术及增产技术,而较少懂得市场多样化的农产品科学技术及提高农产品品质技术及降成本增效益的技术;大多较熟悉农产品的栽培、饲养等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不熟悉农产品的保鲜、储藏和加工技术及不熟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基因和生物技术,研发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精细化及高品质的需求。
二、江西农业优势及产业发展战略
1.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适应多种作物的耕作江西作为农业大省,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生态优势十分突出。江西人均粮食等主要家畜产品人均占有量位于全国中上游,具备一定的产业优势,具体数据见表4。
2.依靠环境优势,发展生态及特色农业经济大有可为江西应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以‘生态为本,特色为魂’的战略决策,坚持靠山吃山,走‘绿色+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目前江西省初步形成了大米、生猪、水禽、水产、柑桔、荼叶、油荼、中药材、毛竹、商品蔬菜等十个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了一批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全省共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04个,被认证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363个,绿色食品达到711个,在全国排名第六,其中有机食品321个,位居全国首位。
3.政府牵头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重视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工作自然环境、土质、曰照等条件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品质的优劣,各级政府应根据本省的农业资源现状,合理进行农产品区域布局,避免特色农产品开发生产的盲目性。政府应积极倡导,在全省构建3〜5个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创建各地的农产品区域品牌。整合区域内现有的农业品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协作,支持和鼓励农产品、历史品牌申报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提升农业特色产业,打造农业区域品牌。推进农产品商标和证明商标的国际注册,实现国际知识产权保护。
关键词:网络经济;现状;前景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2
一、引言
我国加入WTO已经有10多年,在这一发展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消费观念将会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发生重大变化,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快,人们工作压力大,尤其在大城市,许多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在经济上背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寻找简单、实惠、便捷的生活方式,是他们追求。网络给这类人群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在提供便捷的过程中,网络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未来也必将以客户的感知度为努力方向,提供更多精品的网络产品。
二、中国网络经济现状
本文通过SWOT方法,分析了当前我国网络经济的现状,从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威胁、外部机遇等四个方面,综合地分析了当前我国的网络经济现状的优势和薄弱环节。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我国网民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同时过分快速的发展也引发了网络经济的潜在危险,加上我国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外部威胁的力度减弱的情况下,我国的网络经济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现状,电商需要谨慎把握与选择。
1.中国网络经济的内部优势
(1)网民人数多,潜在消费群体庞大
根据CNNIC的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普及率达34.2%。[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加速,居民生活和消费水平提高,接触网络的机会和时间也将增多,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网络了解新鲜资讯,在这个过程中,给网民提供休闲娱乐和办公交易等便捷渠道,就能够挖掘庞大的消费群起,以保证网络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我国的传统企业对网络营销的注重,也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网民消费能力巨大
艾瑞咨询的《2010-2011中国网络经济年度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网络经济营收规模为1485.8亿元,同比增长49.9%。2010年中国移动网络经济营收规模为198.8亿元,增长率仅达16.4%。[1]从上述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网络经济中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两种类型的业务都是分庞大,并且80、90后的群体依然成长起来,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能力是巨大的,随着这一群体的经济收入增加,网民的消费能力将会进一步的扩大,成为了新的增长点。
2.中国网络经济的内部劣势
中国网络经济从进入21世纪以来,每年保持的惊人的增长速度,尤其以网络购物为主要部分,2009年网络购物增长率为187.0%,2010年网络购物增长率为132.5%,以翻倍的增长速度,网络购物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便利。如此快的增长,也带来了诸多的隐患。中国网络经济存在的内部劣势主要有,第一,跟风严重,例如,以团购网站为例,我国的团购网络营销的“千团大战”到后来的兔死狐悲,团购的大起大落,严重扰乱了行业规范,体现了我国的网络经济管制的不足与漏洞;第二,“山寨化”严重,所谓山寨化,及各大电商的互相模仿,利益冲突大,这从360与QQ之间的恶战,是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客户利益关注程度不够的劣势;第三,逐利目的明显,我国的网络经济,从开始的免费下载,到现在的各类网站的资源封锁,需要注册账户等方式才能获取,这与网络使用费用的支出和或许信息的不成正比的现状。综上所述,中国网络经济的不规范,不成体系,不成规模,是其最大的内部劣势。
3.中国网络经济的外部威胁
中国网络经济的外部威胁在于西方网络巨头的钳制,主要是我国的电子网络信息技术的软硬件与国外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网页制作和网页保护上存在诸多的薄弱环节,伴随网络经济的增长,网络公司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推广上,受到了国际经济局势,国外新型网站加入中国,例如Groupon团购网,今后我国经济的更加开放,外来网络经济威胁体也将增多。其次,在网络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的同时,网络经济属于经济体的一种,从内在和发展规律上服从经济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人口变动、金融投资环境改变的条件下,网络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了实体经济,一旦实体经济遭到破坏,网络经济将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产生了网络经济的泡沫。
4.中国网络经济的外部机遇
中国网络经济的外部机遇在于国家对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愈加重视,例如,2010年相继出台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1]从2010年内所的相关法律法规,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网络经济的投入也必将增多,如何利用好国家政策和自身优势,在支付门槛提高的情况下,能够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网络经济再发展的关键环节。总之,我国的网络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策略改革之下,国家相继出台的法律法规和鼓励措施,中国网络经济外部机遇明显。
三、中国网络经济发展前景分析
当前我国的网络经济虽然发展迅猛,但是并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已经完全趋于成熟,优势是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时期,不稳定因素的增多,网络经济领域内仍然有很多可以挖掘的部分。
关键词:基层水政执法;现状;前景
1 基层水政执法的发展现状
1.1 水政执法部门权威性不足
基层水政执法部门存在诸多问题,多半是执法部门缺乏权威性导致的。执法机关的执法权威性是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合理执法的前提,执法部门的执法权威性丧失或减弱会直接影响到法律的落实,影响到一个系统内在的稳定秩序。
1.2 涉水法律法规系统不完善
当前相关水事案件的法律法规系统相对较为淡薄,与其他国家相比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得很多水事案件的裁定缺乏法律依据,人为主观的参与比重过大,对于水事违法行为缺乏及时裁制的能力,导致了水事案件的进一步扩大和破坏。
1.3 水政执法受地方政府干预
水政执法部门在接受上级领导的同时往往还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地方政府对于水政执法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而足,很多地区政府在针对本地区工作作出统筹规划时往往忽略水政执法部门的工作需要,在资金和人事上面限制了水政执法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发展规模。
1.4 公民水资源法律意识淡薄
在处理具体事务时,水政执法工作人员常常面临群众的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甚至有些群众公然抵制水政执法部门依法开展工作,或者认为水政执法部门无权对自身行为构成约束,因为反复制造相同问题,给水政执法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
1.5 水政执法机构权力较分散
水政执法机构缺乏统一管理机制,权利在各个环节的运行都会形成分散而弱化,难以形成执法合力。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水政执法部门的内部统筹协调问题,也是水政执法部门内部优化改革的重难点,却决定着水政执法部门综合能力的提升幅度。
1.6 水政执法能力严重不到位
水政执法能力的不足受到水政执法管理模式的限制,水政执法部门的管理模式落后,执法手段的之后都将影响水政执法能力的提升。另外,水政执法工作的人才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政执法能力的压力,水政执法部门缺乏专业性人才,在职业道德和执法能力的培训力度上也远远不够。而且,水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能力还受到经费,设备等客观限制。
2 基层水政执法的发展前景
2.1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推进水利事业发展
(1)完善相关法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事业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对水利事业的管理工作也就越来越重要。因此国家必须加快健全完善水利法律体系,使水利系统在有序的环境下运行,保证水利事业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国家在不断兴建水利设施的同时还要提高对水利相关法律的建设,加强基层水政执法的监督管理,推进水利事业的法制化进程。各地区也应该积极加强涉水法律建设,加大涉水环节的监管力度,与国家水利法律形成补充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立体性的法律系统,使水利事业的的各项工作都能纳入法律监管的范围内。
(2)加大处罚力度。水政执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无法形成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有力威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处罚力度不够,对涉水违法行为的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对违法行为进行有力的制裁,导致了违法行为的一再滋生,最终导致涉水问题管理难度大,管理效果差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处罚力度,对涉水违法行为进行严惩,加强基层水政执法的力度和权威性,务必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形成基层水政执法的良性秩序[3]。另外,要落实涉水违法惩处措施的法律规范,现行水利法律体系中对于违法惩处相关规定并不完善,很多规定相对模糊,没有形成清晰的标准,因此要针对具体事项不断完善操作标准,将涉水违法行为的裁判进行科学量化,为水政执法工作提供支持。
2.2 确立基层执法规范,夯实基层执法基础
(1)优化机构设置。首先,水政执法队伍应不断壮大。水政执法队伍是水政执法工作的执行者,水政执法部门不能仅依靠现有执法人员的工作,还要不断扩大水政执法的参与形式。比如,水政执法部门可以逐级抽调优秀执法人员到基层水政执法一线参加实践。还可以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做好普法教育工作,辅助水政部门形成有力监督。其次,要加强对水政执法工作人员的管理力度,提高水政执法人员的选聘标准,严格考核制度,加强考风考纪监管,确保水政执法部门能够筛选出合格的执法人员。再者,政府应该加大对水政执法工作的投入,提供充足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保证基层水政执法部门工作装备的优质性,提高基层水政执法的工作效率。
(2)健全执法网络。水政执法工作存在的具体运作问题往往与水政执法结构的不合理有关,水政执法体系的中心没有放在基层执法上面,导致了基层水政执法能力的薄弱。因此,应该建立以基层水政执法为重点的执法网络,网络内部结构优化,包括巡查、监管等多项环节在内的高效运作机制,确保权责落实到位,每一项工作都有人系统执行,每一项工作都有人全面负责,上下协调、左右联动,打造基层水政执法新平台,确保分工明确,无缝对接,高效服务。
2.3 继续加强机制建设,提高科学执法水平
(1)内部运行机制。加强水政执法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做到决策有人执行,工作有人监管,各个执法主体之间相互配合,统一协作,共同促进,综合提升。水政执法上层管理要充分发挥监督协调职能,对水政执法内部的运行情况作出统筹分配,将相互独立分散的水政执法力量团结起来,形成水政执法内部的合力机制。水政执法工作通过审核以后马上下达执行机构,根据工作所需及时抽调相关人员,组成综合执法队伍,共同解决同一项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对执法环节进行相互制约监督,防止权力集中滥用。
(2)联合执法网络。联合执法网络的建立要全面铺开。首先要建立上下联合机制,根据地区等级的划分建立不同层次的水政执法部门,在市级建立统一协调组织机构,对下属各个环节的水政执法工作进行统一安排指示[2]。同时在县级建立水政执法分支机构,形成双管齐下,在两层水政执法监管部门的共同协作下,确保执法工作的纵向落实。其次要在水政执法部门内部建立联合领导机构,该机构定期组织内部成员召开会议,针对本系统内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进行统一商议裁定,共同辅助水政执法工作的横向落实。
(3)横向联动执法。横向联动执法是指在内部联合的基础上进行外部扩展,与其他独立执法主体之间形成执法合力。首先,可以根据地理区位划分确定横向联合对象,因为在相邻地理区域内发生的水政执法问题往往会影响到周边地区,因此有必要针对情况及时形成联合解决机制,对针对发生的具体问题展开全面彻底的调查,准确定位归因,及时拿出解决措施。其次水政执法部门应建立与其他执法部门的相互联合,加大执法力度,形成执法效力。其他部门也应在工作范围内部实现对水政执法部门的辅助配合,加强对违法违规行的严厉打击,解决水政执法的难题。
2.4 提高基层执法能力,创造执法崭新局面
(1)执法信息系统。执法信息系统的建立有助于提高执法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重要标志,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必将经历与信息化融合这条途径,水政执法工作也不例外,只有加强信息化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执法水平的提升。首先,可以根据水政执法工作的各个环节设置信息板块,加强工作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加强群众的监督机制建设,包括水政执法信息板块、水政事务处理板块、水政人才培养板块等等。其次,保证信息的更新速度,保障信息系统的服务质量,基层水政执法部门应设置信息系统专门管理岗位,由专门人员负责信息系统的更新、管理与维护,保证水政执法信息系统的服务能力和服务理念的优越性。
(2)应急响应预案。应急响应预案对于水政执法部门的意义重大,它可以防患于未然,做到未雨绸缪。首先,水政执法部门应该针对本地区水政事务的特征制定合理的防范措施,一旦发生突况可以及时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该预案由水政执法部门统一领导,按照不同等级,不同部门建立起责任制网络,分工明确,结构合理,效率优化,在发生如法水事案件时,由水政执法部门下达命令,各个环节集体响应,形成相互协作的集体合力[1]。另外,应急响应预案的执行程度依赖于人员素质,因此,水政执法部门应该组织工作人员针对应急响应预案的设定进行多次演练,培养工作人员临危不乱的执行能力,落实水政执法部门应急响应预案的可行性。
(3)监督检查力度。首先,水政执法部门内部系统的纵向监察力度应该予以加强。水政执法部门之间应该形成上级对于下级的管理监督惯例,上级水政执法部门对下级水政执法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于不合理之处提出指导建议,下级水政执法部门应该配合上级的水政执法部门的检查工作,如实汇报本部门在该阶段内的主要业绩和问题,促进本本门的优化改革。其次,水政执法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应该有监察机关的参与,监察机关对水政执法部门的工作进行综合监督,完善监察机制,提高监察水平,落实监察制度,将水政执法工作纳入纪检监察工作体系并形成良性秩序,对水政执法部门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最后,水政执法部门还要增强执法工作公开程度,为大众监督提供广泛平台,建立群众意见反馈系统,通过听取群众的呼声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能力。
2.5 不断创新执法方式,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1)创新执法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事案件的发生频率也在不断增高,针对这种情况,水政执法部门必须不断创新执法方式,提升执法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保持优越性。水政执法部门应该不断创新执法模式,也就是要不断实现水政执法工作的联合程度,只有与其他领域其他部门的联合程度越高,综合协调性越强,面对复杂局面时的应变能力才能达到最佳。因此,水政执法部门应该首先扩大联合范围,加强与执法系统的整合能力。其次,水政执法机关应该不断加强联合执法的力度,也就是要加强执法系统内部的统筹领导和协调一致,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提升管理能力。最后,水政执法部门必须将联合执法环节的各项基本方案确定下来,并形成制度性规定,提高联合执法效率,使水政联合执法有所凭依。
(2)创新执法手段。传统的执法手段缺乏一定的实效性和公开性,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当前的时代要求,因此要不断创新执法方式,不断加强执法能力建设。首先,水政执法部门应该不断完善网络化执法体系,形成执法的综合覆盖,纵向的连接与横向的联合都要落实到位,形成以基层水政执法工作为中心的水政执法全局化兼顾。其次,水政执法部门应该不断加强完善信息系统建设,促进水政执法工作的现代化管理进程,落实责任档案制度,提升水政执法部门的优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吕尚敏.行政执法人员的行动逻辑[D].苏州大学,2012.
[2]潘英华.水行政执法初探[D].内蒙古大学,2009.
【关键词】环境会计 会计教育
1.我国环境会计教育的现状
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通过三个途径:高等教育、企业高管培训、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目前,国内高等院校中几乎都没有专门开设环境会计课程,只是有些院校将环境会计的内容穿插在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中,希望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同时,对财务会计知识进行前沿性的思考。企业高管间的培训交流仍以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为主要内容,关于社会责任的培训,还是屈指可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或者会计职称考试中都没有将环境会计纳入学习内容。但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和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不得不思考环境会计的学习研究与其亟待实施的现实矛盾。形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①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对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至今还没有环境会计准则做指导。②缺乏专业的环境会计研究团队。环境会计是一门由环境学、经济学、会计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而成的学科,需要专业多元化的研究团队做支撑。③环境会计还没有置于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研究中,教学目的尚不明确。
2.英、美国环境会计教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1教育目的方面
Epstein(1995)的研究发现,环境会计如果用传统的会计方法来勉强延伸,可能扭曲环境行为对企业损益影响的真实内涵,甚至影响企业与环境相关的战略决策。
Bebbington和Gray(1996)研究认为,高等教育中的会计专业学习并没有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会计原理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而只是学习了现有会计准则如何具体实施。环境会计的现实需求的旺盛与环境会计人员短缺的落差成为环境会计教育的首要目标。他们还发现,企业财务人员因对环境成本管理的陌生与主动,经常使企业错失很多发展机会。
Sefcik等(1997)的研究发现,作为多学科交融的一门新兴学科,环境会计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拓宽学习者的知识宽度,更能处在一个更全面的视角看待会计学科。环境会计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满足市场实务的需要,更多的是改革会计教学,从强调技能培养转移到培养学生学会处理会计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上。
Grinnell和Hunt(2000)的研究认为,环境会计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公司在公众环保意识强烈的今天所做出的战略决策,处理环境事务的能力将是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一个优势。
2.2开设课程方面
英美两国中大多数高等院校将环境会计内容列入到教学大纲内,而且将有更多的院校学习这种做法。但是较少学校专门设置环境会计课程,而是将环境会计内容作为传统会计的延伸或将环境会计教学融入其他教学课程内。
2.3教学内容方面
英美两国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大体分为环境会计概述、环境管理会计、环境财务会计。 Yakhou、Dorweiler( 2002)和Steven-son( 2002)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学校会在讲授财务报告时涉及环境信息的披露方式、内容,会在讲审计报告的时候,考虑环境信息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甚至对报表编制基础的影响。他们还发现环境财务会计的教学比起其他两项重视度更大,这可能与社会对报表披露环境影响的要求越来越高有关。
3.我国环境会计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3.1环境会计需求日益强烈
我国至今已颁布若干环保法律,这些环保法律督促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考虑社会责任及公众形象。企业越来越明显地意识到环境行为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影响,拥有环境会计知识的人才更具有竞争优势。一系列环保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尤其是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和宣传,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3.2环境会计研究的日益深化
环境会计研究的数量及质量都在明显上升。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即确定会计对象、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与会计假设,并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尽管我国环境会计实证研究较少,但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分析占了绝大部分,且正在由最初的描述性研究逐渐过渡到分析性研究。
3.3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经验
虽然因国情的不同,他国环境会计及其教育的基本理念的精华仍值得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与他国的交流与学习是发展我国环境会计教育的有效途径。
4.发展我国环境会计教育的建议
4.1加强环境会计研究团队建设
鉴于环境会计学科的特点,涉及社会性、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学科,环境会计研究团队当然需要这些方面的专家共同探讨研究。会计学的团体组织与生物学、社会学的团体组织应当联合起来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定期交流讨论,才能将环境会计的研讨立于更广的视角,同时与国外学者进行交流访问,促进环境会计研究的多元化。
4.2加强环境信息披露的强制性
政府应完善披露企业行为对环境信息的相关政策,督促公众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督。环境信息披露不仅仅局限于财务报表,在政府的相关公共网站及其他公开场所曝光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也是有效的渠道。对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将鼓励企业重视企业对环境的重视,从而加大对环境会计人才的需求与培养。
4.3逐渐将环境会计内容渗透到会计教学及培训中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环境会计教育也是。在高等院校教学中,尝试将环境会计的内容与会计专业知识教学、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企业在组织员工培训中增加环境意识的渗透,不仅对企业形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更能提高企业资源运营效率,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融入环境会计的知识,能提高环境会计的影响力,从而带动企业的了解和认识环境会计。
参考文献:
[1]袁广达.环境会计与管理路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袁皓.社会伦理和经济利益双重驱动下的环境会计教育———对美、英两国环境会计教育的考察与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06(10).
[3]肖序、周志方.环境管理会计国际指南研究的最新进展[J].会计研究,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