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5:04:39
导语:在传统文化的解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室内设计;造型;装饰
Abstract: the modern interior space all sorts of modelling, decoration, display, etc are all show people pursuit of a better life and desire. These different style of the modern interior design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culture and art as the connot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t often reflects the culture of a nation spirit. These elements of culture rooted in the consciousness of people, the historical precipitation, unavoidable manifestations in people's lives.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Interior design; Modelling; adornment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 室内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横向维度来看,无论何种风格的设计,都有着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和完成的,因而反映着不同的价值和审美观念,体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从纵向维度来看,任何时代的室内空间设计都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设计形式来自文化,人们按照丰富的经验(历史与传统)加工着有关存在的一切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历史的设计就是设计的历史。
2. 传统文化影响了室内设计。尽管有些现代设计师,尤其是那些具有前卫意识的设计师,时时声称要抛弃任何传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但实际情况不可能如此。即使最“反传统”的设计师,也必须以“传统”作为反面的参照物来定义与演绎自己的思维。设计从来就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从媒介、语言、表现手法等显性传统到对设计认识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隐性传统,均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每一位室内设计师。
3. 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当代的设计师拥有前人不曾具备的条件。计算机的应用、信息的发达,使设计的作品具有更强的时代感。但作品手段上的丰富代替不了人们意识上的回归,室内设计师必须从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效用方面来考虑作品所具有的优良质地和温情。我们要创作出具有高雅格调的室内空间环境,必然会遵循“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的创作之道,否则就不可能让受众感觉到相应的审美意象。这种“美”与“美”的创作对应法则,正是从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提取出来的。因此,自觉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是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及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儒、佛、道三家在相互斗争、相互融合中推动着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而无论历史上或当代的中国设计作品,无不受其影响。
1. 儒家之中庸合一
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首先,儒家重视“天人之和”的哲学理念所提供的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国设计师所恪守的设计哲学,并构成了中国传统设计最基本的哲学内涵。一些品牌的房地产室内设计,就十分注重模山范水、象天法地,运用人力巧夺天工,再造自然之美,又尽量不露人工斧凿痕迹,达到“虽由人作,宛如自然”的天人相亲、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其次,儒家这种中庸的思想,在装饰文化中也得到了应用。比如家居,不做任何装修,会显得简陋、落后而无生气,雕琢过分又显得俗腻。恰到好处的装修则爽心悦目,既能鼓舞精神,利于身心,又能端正心态,克制欲望,不做过分地奢求,使景情相生,物界上升为精神境界。
2. 道家之玄虚飘逸
老子认为,美在道,而道之本性在自然,即自然而然,所谓“道法自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的“道”呈虚空无名之状,不是逻辑、理性、语言可传达的,它超出人的各种感觉和语言世界之外,它所借重的不是语言,而是通过超语言的意象符号系统来实现,所以具有抽象性和超验性。而道家文化应用在室内设计上,主要是丰富了中国建筑室内的空间内涵。在空间中创造出许多虚实的围合,如彼此交错、穿插、共享,如建筑的门窗,将室外景色引入室内;室内空间之间的隔断,将一个房间的装饰引入到另一个房间,彼此借景,强化空间流动感,增加开阔感。道家的传统文化应用在室内设计的另一风格是高雅,营诗情,造文气。这种意境空间的营造过程关键在于能引入虚静,引入祥和的心境。通过传统的用色手法、质朴古雅的材质及传统的装饰视觉符号等,引人入情入境入性,品味开阔、简淡、谦和、宁静、疏朗。
3. 佛教之禅中沉寂
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象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
最近几年,在古典与现代、中式与西式的各色家具中,具有禅意的家具摄取了古典家具的雅致与现代家具的简约,利落的线条、纯净的色彩,配上富有东方意味的图像,颇能营造宁静舒适的居家氛围。禅意家具其材质以胡桃木、樟木居多,有的桌面再辅以玻璃、石材等材质,并在陶皿中放置些佛手瓜、柑橘。深色木头配上浅色布质、皮革、石材或玻璃的家具销路不错,略带沉稳却又不显老气的风格深受消费者喜爱。
三、继承传统文化的室内设计方法
时代的发展有其基本的脉络,需要设计注入新的灵魂与血液。因此,很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1. 传统符号的运用
中国的传统符号主要有 :具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 ;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传统宗教纹饰符号。这些传统符号,有的是前人在生产劳动、建造居所时的经验与智慧的累积,有的则是精神生活的追求与体现。在当代,这些符号仍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直接运用这些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是营造传统的文化室内环境的有效手法。一般的手法有:抽象简约,这种手法是对传统形式的整体或局部,进行艺术加工提炼与抽象简化,其原则是可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之韵,使传统的儒、道、禅中的某一种文化,在结合现代的功能与技术的基础上,得到延续与发展 ;符号拼贴,其特点是将人们所熟悉的传统构件加以抽象、裂解或变形,使之成为某些典型意义或象征意义的符号,并在室内元素中拼贴运用,从而使新与旧、今与古带着某种联系 ;移植与嫁接,对儒、道、禅历史文化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在设计中,有时还可借用外来文化中的某些要素与本土文化元素共生于一体。
2. 色彩与光的处理
色彩通过视觉作用于心理,常常影响人的情感,左右人们的精神和行为。色彩本身没有绝对的美或不美,但对室内空间的色彩搭配来说非常重要。
处理色彩的手法有:一是类似色,即色相环上相邻不远的两色,如黄和橙,紫红和紫,蓝和紫绿(青)等。类似色彼此接近,统一而稍有变化。二是对比色,即将两种较远色相配得和谐,也就是常说的“补色原则“,红花绿叶愈见娇艳,这是因为两者互为补色的缘故。
而光影是色彩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光影的存在总是以具体颜色载体而存在的。光影在室内空间中也是直接或辅助传达传统信息的有效元素与工具。色彩有着改变环境气氛的显著作用,特别是在光影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情调与意境。
3. 空间与家具陈设的回归自然
关键词:传统文化;时尚设计;结合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我国的传统文化日渐吸引了各国服装设计师的眼球。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而我们的创作之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了很多优秀哲人的智慧,留下了很多深刻的思想,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思考形式: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众多的表现形式,很多元素可以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去诠释,用现代的语言,去解读以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多元传统文化将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灵魂。不管承认与否,我国传统多元文化与历史都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和创作观。
服饰作为深受民族文化影响的产物,也只有以古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设计源泉,创作出凝结着中华民族神韵和精神风采的现代服装,才能推动辉煌灿烂的中国服装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代时尚的殿堂,只有让世界从我们民族的当代服饰中看到更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才能够真正成为世界的。
古希腊风格、古埃及风格、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等等,这些在现代服装大师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我们看到的服装设计作品中更多的是差异性:而这种在服装作品中的差异,往往正是服装作品的生命力,是成为最具代表性和感染力的内在原因。服装艺术设计,归根结底是通过艺术、思想和科学共同合成的。一个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的服装设计人员,是不可能有什么优秀创意的,所以服装文化的发展决定了服装的技术、服饰审美趋向等发展变化。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每个时期都基本形成了独特的服饰风格。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虽在汉朝确立,但其得到重大发展的阶段是在唐代和清朝。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当时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深刻意蕴。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是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总之承袭历代服饰发展,都逃脱不了继承、延续、革新的紧密关系。不仅中国古代各朝服饰如此,中国现代的服饰也延续着这样的步伐。
笔者因为从事服装设计服务,有机会接触各种不同风格和类型的服装企业,与各个服装行业的设计师交流沟通。在现今世界文化如此频繁的相互影响下,中国的现代服饰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征,创新性、个性化、商业化、强烈的民族风格等等成了如今服装的代言词。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国画、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剪纸刺绣等多种表现形式,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若我们把这些元素巧妙地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去,用现代的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借助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形象地表述,不仅是对中国,更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一种贡献。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元素也越来越多,在服装中留白的运用,淡墨与浓墨的和谐组合,服装整体造型抑或图案纯粹简洁而又丰富,磅礴大气而又飘逸非凡,大面积的白与或浓或淡不同层次的黑制造出脱俗灵动的意境,将中国画笔墨的灵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这又为何不能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的经典融合呢?
再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剪纸艺术,它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是民间美术的基础,更是能为服装设计锦上添花的重要课题。剪纸艺术体现了人类的丰富设计思想,既有直观的图形,又有内涵丰富的特定文化,它与服装设计水融,是物化了的艺术符号,表达了一系列的社会意义,是民族的思维群体同化的艺术符号。我们面对如此丰厚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再认识、再发掘,准确把握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和中国审美精神的内涵。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状来探析消费社会中大众传媒对传统节日文化产生的影响,并以电视这个媒介手段为例分析节日文化内涵嬗变的原因和节日的电视化表现。
一、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状
节日之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各国人民为了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一种仪式。我国的传统节日从远古流传至今,形式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国人民勤劳奋进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广大民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正所谓“生活中不可无节日,节日里不可无活动。”同时,传统节日有着定位清晰、指向鲜明、含蕴隽永的节日文化内涵,其传达的是较直观、质朴、浓郁的人文和情感信息。而节日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蕴涵着大量历史人文的内容,有着无穷的魅力和底蕴。它是我们民族的特征,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情感方式和审美方式,显现了我们的民族自己独有的生活习惯和美好愿望。它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节日逐渐被切断了它与人们实际生活经验的内在联系,慢慢丧失了其内在的宝贵的价值。以往一到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有实际上的准备工作,家里会开始备年货、给小孩子添置新衣、家庭成员悉数到齐以便团圆。这是一种对团圆的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反映说过节特别是过春节的时候,“节味”越来越淡了,很多人过春节的时候就在外面的餐馆吃一餐来代表团圆饭。并且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中,传统节日受到了外来节日的严重威胁,圣诞节、情人节的火爆情景一年更胜于一年。这主要也是由于这些外来节日外在表现形式的丰富多样,物质承载较多,消费效果比较明显。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侧重于内敛,没有过多的物质承载,这就使得传统节日在现在这个消费社会中面临着困境。因而,传统节日想要进一步发展下去,可以尝试顺势接收一些消费主义的理念,借助于消费的力量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同时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商业性推广,吸引大众眼球,提升节日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
二、电视媒体对于大众节日体验转变的引导作用
1、消费行为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节日体验
鲍德里亚曾在其《消费社会》中提到:“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富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这种现代化进程给人类带来了一个盲区,使人们认为似乎已经走过了需求阶段,正迈向满足阶段,这其中就伴随着消费社会的理念传播。鲍德里亚又曾指出被消费的东西永远不是物品,而是关系本身。因而,消费行为应该被看成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实践,这种消费行为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满足需求的“被动”程序,而是一种“主动”的关系模式,这不仅仅是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与集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系统性的活动和全面性的回应。正是在这一消费之上,文化体系的整体才得以建立。由此可见,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外在的表现形式已经在逐步改变,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生活体验也已经在自己的消费行为中逐渐被改变。节日文化不单是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研究对象,而要放在整个消费社会中去研究,与商业行为、消费行为都有着万千联系。
处于消费社会中的我们,很容易被商家所引导,节日文化又为他们推行消费理念提供了新的领域。商家借助大众传媒手段,利用“现代”、“时尚”等概念,将节日植入了现实生活,经过海量的不间断宣传,我们无奈地接受着情人节的高价玫瑰、平安夜的狂欢等等。此外,众多的商家还利用节日的文化内涵做文章,例如中秋的团圆、冬至的长寿、春节的喜庆都可以成为宣传的内容,以至于每逢年节,铺天盖地的各种宣传应接不暇。更为深远的影响是,消费社会理念的传播正在单一化乃至改变着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得节日的传统日常体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消费体验,节日的内涵发生巨大变化。因而节假日的消费活动已经成为人们过节时想到的第一件事,因为这时商家的促销力度最大,可以买到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黑色星期五”,以感恩节的第二天为名展开的全年最大促销活动,使得人们在提及感恩节时最多的话题就是在黑色星期五那天消费了什么。于是,商家便乐此不疲地营造着富足、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从而带来了购物、郊游、聚会的消费狂潮。节日成为消费社会中一种独特的不可缺少的经济现象。而在这些商家的宣传中,大众传媒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以电视这种普及率极高的大众传播媒介为例,分析媒介对于节日的商业性推广提供了哪些便利。
2、电视媒体推动了节日的商业化
在当代中国,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体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不再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获取信息,而是坐在家里让电视把社会生活的画面直接送到眼前,消费社会同时也变成了一个媒体社会。没有任何其他一种媒体可以像电视这样充斥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之中,电视的渗透面是如此之广,深刻的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同时我们处在消费社会中,节日的日趋商业化可以说是现代不可避免的一种发展趋势,随着现在世界经济不断的向前而去,人们心里对于形式上一层不变的节日多少存在些创新的欲望。商业化是带有目的性的推荐引导,商业化是节日发展的必然且又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因而,在保留节日中不可改变的传统习俗的基础上,一定程度商业化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是可以接受的。
作为大众媒体的中坚力量,电视对于节日的商业化进程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每逢过年过节,电视新闻总是会报道一些商家的促销活动以及民众的疯狂消费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更多的人在看到电视之后加入到疯狂的消费当中,扩大了商家在节假日促销的影响范围。还有每年的春晚,春晚的植入性广告一年多于一年,人们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在不停的吸收着这些广告的内容,使人们在不知不觉当中接收到了这些商业信息,培养着潜在的消费行为。当然,电视媒体不光起到了推动节日商业化的作用,还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节日体验方式。
3、电视媒体拓展了人们的节日体验
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相比,电视能够调动人们的一切感官,是人们感到最轻松的媒介接触方式,从而电视的普及率远远大于其他媒介。电视媒体是一种感观上视觉和听觉相协调、声像上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它有声有色、有形有情,以逼真的直观形象和生动的表现形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把枯燥的信息生动化,从而吸引公众、感染公众、说服公众。不论文化程度,不论年龄大小,公众都可以从电视中接受信息,而且可以重复声像,使其多次出现,反复刺激人们的感观,加深公众的理解,这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特别重要。
以2009年中央电视台制作的22个清明节特别节目为例,可以看出电视媒体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节日内涵知识,拓展人们的节日体验。从这次电视呈现的清明节文化内容来看,集中在下面四点:一是比较集中地展现中华民族祭祖的文化行为,如祭奠亲人、追思逝者、公祭先祖、缅怀英烈等;二是展现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如远足踏青、禁火寒食等;三是展现祭扫文明风,倡导祭扫新风尚和殡葬新形式,如花祭、音乐祭奠、网祭、花葬、树葬等;四是以电视的手段,通过诗歌朗诵、讲故事、民乐演奏、交响乐等艺术形式,传达清明哀思、歌颂青春和生命。电视媒介以自身的优势,营造清明节日文化氛围,传播清明习俗和节日文化内涵,一定程度地推动着传统节日适应现代生活。使得很多对于清明节不了解或是了解不深刻的民众都能广泛获知,并且为他们在清明节时提供更多的体验方式,比如提倡殡葬新形式。
2009年中央电视台曾做过一期特别节目《中国节·端午》,请来于丹、蔡澜、方文山等在各自领域都造诣非凡的文化学者、专家等,在主持人朱军的引导下,以论坛的演讲和对话形式,与到场的国外留学生一起对话,互动解读中华文化的节日。嘉宾从饮食文化、个人阅历融入节目交流之中,对话平和轻松,语言通俗富有趣味,赋予了节日内涵多样化的内容,将历史和现代通过亲切的交谈融会贯通。使得各种层次的受众都能在轻松的环境下获取深层的内容,在谈笑间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深奥内涵,不枯燥、不造作。将电视媒体的传播力量最大化,从形式和内容上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受益匪浅。这又在思想领域加深了人们的节日体验。
参考文献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 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
②[英]戴维·莫利 著,史安斌 译:《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5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④陈龙:《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关键词:软实力 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085-02
1 前言
“软实力”一词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约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的,他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软实力》一文,首次将国家综合国力划分为两种势力,即硬实力和软实力,并认为资源、经济、军事和科技四大实力元素构成的硬实力是有限的,而真正有无限力量的动力元素是软实力。2004年,他在新著《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中较为完整地阐述了软实力概念:“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如果我们的政策是合理的,我们的软实力就自然增强。”在他这里,软实力被归结为一个国家由文化、政治观念的吸引力而在国际社会产生的感染效果。与硬实力(经济、军事)通常依靠直接的“施压”、惩罚或收买而迫使他国非自愿地接受不同,软实力通常依靠间接的“吸引”而得到他国的自愿认同。
2 我国传统文化对“软实力”的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软实力”这个概念,但是却蕴含这软实力的思想。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孙子兵法》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又说:“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孙武是春秋时代杰出的军事家,他认为善用兵者要知己知彼,重视计谋,“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些说法,都包含有软实力克敌制胜的朴素观点。另外,我国古代老子也主张“柔弱胜过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些都是我们软实力取得的经验;而“老子化胡”更是软实力成功的典范,通过教化、感化,使其得道,体现了软实力的特点、功能和魅力。
3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软实力”解读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根植于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深受其影响;每种文化都各有利弊,在这里我们主要寻求传统文化的特长,充分展现其实力,这样才能做到教化、感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以“更高、更快、更强”为格言的奥林匹克运动,近乎席卷全球的今天,只有提炼、总结自身的特点,弥补其在平衡、养生、教化等方面的不足才能达到教化感化的目的。
3.1 和为贵的民族精神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动态的辩证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共同发展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和为贵、谐为美”,这种观点自古至今一直指引着中国人追求人与白认、人与社会的和谐。兰久富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多样化》一书中,认为“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体现着民族文化最根本的价值理解,和价值追求,赋予整个民族文化以特有的价值倾向和精神气质。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渗透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使整个民族文化凝结成一个稳定的整体。民族精神是维系文化稳定的内在因素,在保持文化独立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下位概念,同样体现着“和”的特点。我国传统体育不主张事物的极限发展,没有对自然躯体的支配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宁静、冥想中悟道。如:中国传统体育的代表项目气功、太极拳等都是在意念主导下,“以心会意,以意调气,以气促形,以形会神”。通过意识与肢体的活动使“心灵交通,以契合体道”。它借助于人体内部物质系统的信息流、能量去维持与外界时空环境的有序活动,进而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保养生命。锻炼过程中多采用基本功练习与完整练习相结合的方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平衡和顺其自然的主题化思维方式。
3.2 包容性与吸收转化
“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具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传统。”从我国文化自身来看,本事就是一种由多民族、多地区共同缔造,融多元为一体的文化,不仅包括汉族文化还包括其他几十个民族的文化。从我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来看,虽然我们有过闭关锁国、抱残守缺的教训,但在漫长的历史上,开放包容始终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主题。比如,汉、唐时期印度的佛教、西域的文化传播;又如宋、明时期,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大量传入中国,马克・波罗、利玛窦等人大量外国人来中国游学、传教、经商,更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融合。另外,就我国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而言,形成了一种能在保持民族主体意识基础上的强大包容力,能够超越血缘、地域、种族、宗教的差异,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我国各地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社会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水平也多有差异,因此古代中国又形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格局,如齐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秦文化等;除此之外,我国还比较与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如:儒文化、佛文化、道文化等。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种类的文化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多元结构。我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又促使这些文化相互交融,相辅相成。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我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同样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以我国传统武术为例,它分为套路和格斗,套路又分为单练、对练、集体项目等,而单练有可分为拳术、器械,拳术主要有长拳、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每个拳种又都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各种流派之间相互借鉴、吸收,相处十分融洽。除此之外,套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一些舞蹈、美学等特征,使其在演练过程中更具有艺术效果。
3.3 整体性与养生
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论重视天地人为统一的整体,注重整体观,就价值取向而言,“仰取向于天,府取向于地,中取法与人”,即立人处事要从整体考虑。中国传统体育表现出典型的整体观特征,始终将人的整体性作为健身练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由于对自然和自我的认识均来自于内省、内关、内悟过程,因而导致中国传统体育的理论与实践均建立于混沌型整体认识的思维模式之上。它反映在两个方面:把世界的两大基本要素,即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整体,强调“天人合一”;把生命的两个主要标志,即神(精神)与形(躯体)视作一个整体,强调“神形合一”。这种整体的自然观与生命观在保健性、康复性体育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传统得气功、武术和养生活动中,随处可见整体生命观的影响,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人的心理与生理的统一,从而建立了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整体优化生命的养生体育体系。它力求以综合的方法反映人体在养生过程中的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的整体内在机制和功能,以及这种功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动态过程,采用的是由合到分的策略,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较好地把握了人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层次性,取得了良好的健身效果。
3.4 道德礼仪的教化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社会和个人道德理想的实现。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将追求个人的自我完善看作生命价值之所在。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华民族,在其创造的文化中,道德水准常常被作为评价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标准。武术由于受其影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德要求和评价体系,形成了武术文化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武术中很重视对武德考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武德胜过武技”。武术谚语中“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德要求,充分显示了武德教化在武术传授过程中所表现出“道德至上”的文化特征。
4 发挥自身优势。争取更广阔发展空间
任海在《世纪之交的奥林匹克运动》一文中提出:“西方体育在竞技运动的价值观方面存在着重物质,轻精神;重结果,轻整合。靠西方体育文化本身无法克服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的种种不足,必须从其他的文化形态,特别是东方体育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思想材料和物质手段。因为,西方体育之所短,正是东方体育之所长。东方传统体育文化的突出特点就是在体育比赛的价值观方面,重精神,轻物质;重过程,轻结果。在体育实践中,重练内,轻练外;重神,轻形;在练习步骤上重整合,轻分解。”在奥林匹克近乎席卷全球的今天,我们只有认清自身特点和优势,提炼实力,从而才能在体育领域更好的推广、传播我们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瑟夫・奈,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2.
[2]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要论选(第一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1.
[3]淮南子・泰族训.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生 语文教育 结合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是对传统文化认知、接受、学习的第一步,其是一个工具与窗口,通过小学语文初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可以增强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开阔小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本文着重研究如何将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以期中国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科学地穿插丰富的传统文化,对于从小培养孩子民族自信心,开阔文化视野,培养人文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
(一)增强母语情感
首先应该明确语文和文化是一个整体,而不应该当做两种东西对待。语文包含了我们的母语,母语又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炎黄子孙从小接近母语,增强对母语的认识,在基础教育阶段增强国民对母语的情感,并且从表面的母语情感上升到母语意识方面,从可以简单使用母语,到对母语的热爱,最后对母语的继承与发扬。
(二)活跃小学课堂教学环境
社会对小学教育质量的评判往往根据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成绩,对一位优秀教师的评判也是其所教授的学生考试成绩高低,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升学等考试中。在如此社会体制前提下,出现了教师教授重点在应试技巧上面,小学生已经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小学语文课堂已经缺少了趣味性与生动性。语文课堂缺少了“语文性”,母语教学缺少了母语意识,一些资深专家、学者积极呼吁对这样语文课堂教学的抵制,小学生也是普遍觉得语文课没有“意思”,课堂上小学生往往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等情况,有些小学生认为语文课没有意思,便在课堂上去做自己认为有意思的事情。
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堂教授出来的学生,没有经过精神文化的熏陶,没有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受,将来他们有可能以优异的成绩一步一步升学然后进入社会,成为有知识的人,却没有精神内涵。在学校经常出现高校学生自杀事件、伤害同学事件等,社会上浮躁不安的年轻人成为主流现象,老人摔倒了扶不扶成为了需要讨论的普遍现象,这些现象出现跟传统文化的缺失有着及其重要的关系,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不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路不拾遗的光荣传统美德成为了笑柄,国人素养水平急剧下降。只有从小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才能恢复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力与生气,语文课堂才能成为人们精神境界提高的沃土,国民素养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三)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伴随着国民经济飞跃增长,也显现出了素质教养缺失问题,唯利是图、背信弃义等问题普遍存在于当下社会,中华传统美德中的舍己为人、重义轻利等已经被人们抛诸脑后。一旦民族传统美德缺失,社会将失去健康发展的动力。小学阶段正是国人美好品德养成的初始阶段,是健康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此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每一个国民的心里,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结合的具体方式
小学语文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内,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应充分发掘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相结合。
(一)将传统文化活动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课内活动是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手段,是锻炼小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标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有些传统文化以具体的艺术形式存在,而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人文精神需要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中感悟与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将传统文化插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小学生可以在游戏中、课堂活动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在小学课本中有“元宵节”,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猜灯谜”,“制作灯笼”等丰富的课堂活动。根据教材制定合适课堂活动,不但提高了课堂活跃度,锻炼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让小学生切实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水平。
(二)教学过程中加强多媒体的利用
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伟大财富,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并把其发扬光大。我们要不断地了解我们的文化,小学课本里面的内容只是传统文化的很小一部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直观形象的将传统文化展示给小学生,小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感知传统文化的美,拉近传统文化与小学生的距离。用生动形象的中国传统文化点燃小学生的民族情怀。
(三)引导小学生阅读经典著作,培养健康人格
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也是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语文学习技巧。中国文字不像英文、法语等文字,中文有自己独特的韵律,一些优秀的诗词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之后,白话文渐渐普及,文言文这一传统形式很少再被人们用到,但是不用并不能代表完全抛弃,文言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传承的一项工具,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了解自己的历史,就需要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
对于经典作品反复吟诵,每一次吟诵都能多一点理解,每一次吟诵都可以当做和古代大思想家、大文豪的一次对话,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对于经典著作的反复吟诵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细细品味,在反复的吟诵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让学生通过对经典名著描绘场景的想象,去和作者对话,去感知作者的喜怒哀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古代先贤的大思想、大境界。通过对古诗词、古代文学经典的吟诵可以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培养其健康人格。
三、结语
无论是从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还是从国民素质水平提升来看,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相结合都是值得重视的一件事情。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有效结合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与关注。首先教育部门要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升自身传统文化修养;其次学校要配合教育部门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寻找合适的教学途径;最后,家长作为孩子最亲的人,应该对孩子言传身教,积极支持和配合社会及学校创造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生活环境。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做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真正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松泉.语文教育心理学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关键词]《疯狂原始人》;中国文化符号;运用;解构
动漫电影《疯狂原始人》讲述了原始人克鲁家族在面临生存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冒险旅程。该影片以深刻的主题内容、老少皆宜的影片表达方式、鲜活的3D视觉效果,演绎了一个既有冲突但充满爱的家庭关系,展现了亲情与爱情、家庭与责任、守旧与创新等相互碰撞时引发的种种矛盾与冲突。总之,该影片延续了美国动漫影片创作强大的包容性特点,让观众在欢笑与泪水中走出影院。然而,笔者认为该影片在我国成功上映还得益于大量中国元素的运用,正如此前推出的《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等。只是相对于后者,该影片中的中国元素和文化符号运用更为隐蔽,它巧妙地将中国文化符号与美国文化进行了解构、重组,甚至有些部分以中国的文化符号或传统关系为依托、植入了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让中国观众在亲切自然、轻松愉悦的状态中接受并发自内心地喜爱“疯狂原始人”。本文尝试分析动漫电影《疯狂原始人》如何成功运用、解构和重组中国文化符号,从而引发对国产动漫创作的思考。
一、中国古代文明与美式幽默巧妙结合
《疯狂原始人》中有着许多观众为之捧腹的笑点,然而这些笑点背后暗藏着中国文化符号的缩影。在中国,这些文化符号通常被置于历史课本或各种类型的纪录片中,其讲述也往往颇为庄重。然而,该影片却以其一贯的美式幽默、浪漫主义情怀和丰富的想象力,将中国文化符号轻松、愉悦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让观众在欢笑声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中国的汉字活体印刷术演变成滑稽可笑却无比“高级”的照相方式;游牧原始人Guy帮助克鲁一家捕猎,采用了木偶戏技术原理,让大鸟落入陷阱瞬间变成烤大鸟;克鲁家族为躲避大猫的攻击,借用了我国东北民间艺术形式――踩高跷;老爸Grug和Guy遭遇柏油危机,用自制的木偶雌猫吸引大猫,成功脱险。此外,代表文明和创新的年轻人Guy通过石块撞击和钻木创造出火种,源于我国古代文明――燧氏的钻木取火,等等。一系列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贯穿于《疯狂原始人》中的故事情节中,为打造轻松、幽默的动漫风格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创意元素。
二、中国传统生活习俗的“润物细无声”式解构与融合
动漫电影《疯狂原始人》中运用了现代人生活中熟悉的场面或事物,如:如玩美国橄榄球般激烈地抢食鸵鸟蛋,自然材料做成“雪橇”穿越山坡,两块小石板做“电击”工具、有趣的“鞋子”,挡雨的“伞”,等等。电影将此类现代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通过形式变化与剧情发展紧密结合而变得异常生动有趣,从而跨越了国界和年龄,让世界观众为之惊呼、欢笑和感叹。
在影片众多的画面中,浓缩着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这些也是中国观众群潜意识下接受和喜爱该影片的原因之一。如:“文明”原始人Guy给小伊及克鲁一家作为传递信息、互报平安的海螺。小伊的第一个海螺被家人破坏后,遭遇危机时,小伊情急之下,用动物的残角代替海螺传出声音,向Guy求救并成功。其雏形为我国古人在战场和生活中用来发出号令或传递信息的号角。其次,克鲁家族悬挂“洗澡”――用木棒敲打身体和衣裳,看似粗野可笑,但它不是美国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它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出生于20世纪 80年代及以前的中国人,尤其是农村,能经常看到自己家人用洗衣棒在河边敲打衣服,用鸡毛掸子掸去桌椅上的灰尘,这些曾经在我们生活中出现过的生活场景和方式,通过该影片解构和“变异”之后,拉近了中国观众和该影片的距离,同时勾起了中国众多老、中、青辈的民族记忆。再次,克鲁家族的睡前故事与传统中国式家庭生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20世纪80年代以前电灯、电话还没有普及的时代,无论乡村或城市,晚饭过后一家人围坐在小院听长辈讲各种鬼神故事、民间故事或者历史人物故事等,虽然有些故事听过许多遍,但这种看似单调的“娱乐”活动却因为浓浓的亲情让家人倍感温馨、期待和怀念,当然,由于剧情需要,克鲁家族的故事主讲人是保守的父亲Grug为保全家人的生命而展开的“安全教育”活动。最后,还有Guy运用火种成功击败食人鸟、引发玉米地“火灾”,意外收获可食用的爆米花之后,出现漫天绚丽的烟花,此时欢快的音乐及时出现,符合我国观众群将烟花与喜庆、节日相联系的传统生活习惯和风俗。总之,类似于上述中我国传统生活习俗和方式的穿插运用,有效地拉近了影片与中国受众群的距离,让大家在倍感亲切又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接受美国文化影响和熏陶。
三、中国传统父亲形象的运用与解构
影视艺术创作中常利用“移情”这一理论,将影片中的人物设置成与所针对观众群的年龄、身份、品性相近似的人物,将影片中的环境设置成观众所熟悉的环境,这些人物、环境等都来自现实生活,并在现实基础上变形、夸张、组合和修改,让观众产生“移情”体验。[1]动漫电影《疯狂原始人》中的父亲形象就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及生活环境而塑造,在阶段性采借中国传统父亲形象、表现世界上所有父爱特质的同时,凸显了美国父亲形象,向世界表达了美国的家庭观和亲情观。
《疯狂原始人》中的Grug是一个保守而固执、严厉却内心充满大爱的父亲形象。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Grug固执地认为山洞是家人最安全的栖身之所,他坚守规矩,害怕失去,拒绝改变,与家人长期生活在没有阳光的山洞里,通过辛苦恶斗哪怕只有一个鸵鸟蛋也是先让家人享用,而自己却笑着说“上个星期我已经吃过了”。Grug这一父亲形象也是广大中国传统父亲的缩影:作为一家之主,上有老、下有小,为生计奔波,肩负着家庭的责任,不容许有任何闪失,小心谨慎地做每一个决定,按部就班地做每一件事情。为了家人的幸福,可以放弃自己的梦想,立足现实,几十年如一日地做着能让家人没有生活忧虑的工作,就像影片中的Grug不是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而是在没有十足把握下,宁愿选择目前他认为最安全的山洞和生活方式。然而,这个类似于中国父亲形象的Grug在Guy多次新奇idea实施成功的事实面前、在巨大的家庭责任重压下, Grug渐渐意识到了Guy的说法的正确性,因此,在面对危机时,他将家人托付与Guy,自己做好牺牲的准备。老岳母那一句“你让我刮目相看”,体现了Grug的思想巨变,道出了广大观众的心声,意味深长。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影片在表现父爱如山的共性同时,打破了中国式父亲感情表达含蓄特点,影片中一贯严厉、固执的父亲Grug在准备牺牲自己,保全女儿时刻一句“我爱你”,让人潸然泪下,感动不已;从“我有我的力量”到最后“用脑子”想出绝妙好主意,也融合了中国传统英雄男子的“智勇双全”的审美评判标准和美国人的探索、冒险精神;总之,动漫电影《疯狂原始人》通过家庭责任、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的演绎,传递了美国现代主流社会重视家庭和睦,注重建立家庭亲密关系等家庭观和社会价值观。
四、《疯狂原始人》之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功运用对国产动漫发展的启示 经综合分析,动漫电影《疯狂原始人》是美国动画梦工厂成功运用和解构重组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典范。中国传统文化的巧妙融合为影片提供了丰富动漫元素,同时,通过植入美国价值观、家庭观,解构重组中、美及世界优秀文化,结合3D技术和美式幽默,为该影片制造了许多笑点和感人的故事桥段,形成了老少皆宜、温暖催泪的家庭大片。因此,该影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衣包装下,以其影片质量、内容主题和3D技术等绝对优势,在中国上映短短一个月,票房突破3亿元人民币。而我们的国产动漫与之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以我国目前热播的动画片及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为例,它相对于《疯狂原始人》等梦工厂系列动漫,内容缺乏深度,显得较为幼稚,同时,从内容、主题及价值观等没有体现中华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内涵不足,民族基因识别度太低,缺乏国际竞争力。而美国推出的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花木兰》《功夫熊猫》到《疯狂原始人》,每部影片都在我国创下高票房纪录。因此,国产动漫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不断反思、总结,为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不断努力探索实践。首先,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动漫创意灵感。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动漫创作的重要源泉,当然,这样做并不是要拒绝西方和其他地方的文化或者知识,“而是从本土文化中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生态关系”,“寻找当代人所缺、所想、所需的精神和文化境界”[2]。其次,学习美国梦工厂及迪斯尼动漫创作特点,广泛吸收、借用世界优秀文化,并为我所用。如《疯狂原始人》中皮带猴为Grug和Guy助阵吸引大猫来沼泽地,敲打动物骨骼残骸,这一幕让人联想起9000年前,我国河南舞阳贾湖村先民制造、吹奏骨笛画面,或者联想到曾侯乙墓编钟,等等。同时,该影片通过演奏“骨器”这一片段,体现了美国人乐观、幽默等民族特质。最后,可以利用我国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将动漫音乐作为动漫艺术的最佳语言交流工具,做到“先声夺人”“余音绕梁”,形成动漫音乐经典,最后成为民族音乐文化符号。
综上所述,动漫影片《疯狂原始人》在中国取得票房成功,与它巧妙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密不可分。它在获取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深刻地表达美国追求自由、平等,向往光明的探索精神以及重视家庭亲情等社会价值观,宣传了美国文化。因此我国动漫产业也应该借鉴其成功经验,立足本土,为体现中华民族核心精神和主流价值观创造性地运用、解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渗入到动画作品的形式,固化其民族认同,达到对国家的文化认同,以至于以后他们在不同的文化接触、碰撞和相互比较的场域中,面对另一种异于自身存在的东西时,能产生一种保持自我同一性的反应。[3]同时,广泛采用世界优秀文化资源,并以此为国际交流工具,将中国传统文化以动漫影片为媒介向世界推广,实现动漫产业经济效益和传统文化发展双赢。
总之,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国产动漫电影创作应该借鉴国外动漫创作经验,在立足本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大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发展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动漫艺术产业。
[参考文献]
[1] 李艳芬.宫崎骏动画中日本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2] 黄起才.发展中的中国动漫产业[J].太原大学学报,2007(02).
论文摘要:从跨文化的差异及传播角度,分析中外节日的多元共存。我国传统节日自身有必要顺应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趋势,吸纳西方文化元素和思想精华;同时应保护和传承作为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的我国传统节日,复兴民族文化与传统,努力维护我国文化的特色和个性,发挥传统节日的积极价值及健康功用。
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概念逐渐淡漠,传统节日的走向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引起了学界争鸣,成为一个较为厚重的文化课题。
然而,我们不仅不畏惧外来文化的侵人,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不同文化的双向交流、理解和学习,达到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西方将洋节文化输人到中国本土的许多现代化传播理念之运作方法,也值得在继承和创新本土传统节日文化时学习和借鉴。与此同时,要深人反思传统节日的现状,审视整个社会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保护传统节日的策略和途径。为此,需要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参照自己民族文化去认识他国文化特征,才能形成不同文化的多角度全方位认识,以跨文化的视角考察节日文化的变迁与传播。
1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
传统节日是能够纵向传承、横向传播的固定庆典活动,是一宗重大而又占有特殊地位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方式,也是一种隆重举行的标志性民族文化,它是人类文明长期积淀的结晶,并经受历史的磨练而永放光芒。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契机和有效方式。
作为一种公共的文化行为,节日的最终目的并不单纯在于娱乐或审美,而在于社会教育和社会融合,是为了通过庆祝活动和集体参与,建立一些公共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此外,在各种仪式行为中,节日以其高度的公共性、组织性和历史性而特别适用于文化记忆的储存和交流。这一文化功能,不仅对内文化认同与社会整合,而且对外成为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勃合剂,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
传统节庆中所负载和蕴涵的和谐对称、淑世情怀、历史意识和乐观自信等文化精神,自始至终成为渲染文化气氛、塑造民族性格的重要内容;植于现代社会中的传统节日,带有文化遗留物与象征物的特点,且具有更大的公开性、全民性和民族性,这要求顺应文化记忆的逻辑以及多方面的社会要求,在保护节日文化及遗产的同时,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兼容性改良与创新。
今天,以理性的自觉态度,认真分析和正确评价传统节庆的精神实质,将为全面弘扬传统文化并积极创造具有鲜活时代气息和厚重文化底蕴的新文化,提供立足的根基和发展的空间。
2中外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及传播
中、西方有着巨大的社会历史文化差异。作为文化符号的传统节庆,西方节庆文化是与中华迥然相异的独立发展的另一种文化形态,日本则是受到中华深刻影响并亦步亦趋发展的节庆文化形态。
中国传统节日往往将诸多活动内容融为一体,而西方的传统节日却大多呈现单一性特征。与中国人注重血缘、群体、物质性的欢娱诉求相反,西方的传统节日除了注重于精神的升华外,也注重于个体人格的张扬和个体之间的情感诉求,易于为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这使得西方节日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跨文化移植性。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中西方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尤其造成中国传统节日跨文化向西方移植的障碍,要使中国节日文化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普适性,必须不断融合西方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造。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不但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更加紧密,而且文化上的交流合作与竞争也更加频繁。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传统节日,也处在相互融合与容纳以及相互碰撞与冲击之中。中美的传统节日同样面临这样的形势,从相互容纳角度看,中国的春节和美国的圣诞节已逐步为对方所接受和容纳,至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容纳与此消彼长,更说明当今的时代已经是一个相互开放、合作、竞争的时代。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自创立以来就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如韩国、日本等国的节俗活动很多都能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找到源头。春节在韩国、越南、新加坡都是最主要的假日,韩国甚至把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日本虽把春节和元旦合而为一,却现在还把三月三女儿节、五月五端午节列为节日。
如今,一些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被商业文明不断冲击,即将成为历史,但是通过日本的传统节日和仪式活动,可以再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昔日辉煌。这种现象应当引起国人的警觉与反思,并适时加以调整。
韩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江陵端午节祭成功,刺激了中国对节日民俗研究的重视,提高了对申报世界遗产和中国遗产保护的战略性认识。联合申报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文化交流战略,例如中朝共同申报高句丽文化遗产,中蒙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中国与中亚五国同时申报丝绸之路等。
从文化交流角度来看,全球多元文化互动使得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机会增加,为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传统节日应该保持和弘扬,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民族精神振奋的力量,也是让世界了解和尊重的必要渠道;从文化民主建设方面来看,全球化文化多样性进程需要民主机制,需要更民主和开放地倾听文化的各种声音和利益诉求,以便把许多群体的要求带人选择和决策的过程。
3传统节日文化变迁、融合与走向
当代社会中,大众文化对于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侵人,作为强势文化对民俗文化有着较大的冲击,挤压了民俗文化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大众文化中对民俗文化的利用也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民俗文化的一些组成部分也卷人了大众文化运作之中,并逐渐渗人到民俗文化各个空间中。
3. 1传统节日文化变迁及其传播
在当下文化情境下,由权力政治、资本等不同资源共同支配下建构起来的宏伟场景、热闹非凡的景象,表面的狂欢被以及地方性文化等资源之间的共谋抽空了内在的精神实质。从文化价值的视角来评判当前节日文化,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日益萎缩,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认同感的严重缺失。每年定期、反复发生的节日行为是确认民族文化认同的时间契机,有丰厚内涵的传统节日文化行为是强化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化契机。只有具有充足内在含义与象征寓意的节日行为才会被社会接受并得到民众的自觉保护和继承,被忘却内涵只徒有形式的节日,则是其走向消亡的开始。
虽然中华传统节日在国内逐步势微,海外的华人却仍然有浓厚的传统情结,身处异族文化之中,仍然坚持过年过节,既强化了自己的文化信念,也宣传了中华文化。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春节到来时,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接受并喜欢上这些传统节日,开展舞龙、舞狮和赛龙舟等节日活动。海外侨胞对清明祭祀十分重视,每年清明节都有大批海外华侨归国祭祀祖先,也祭祀本民族的始祖。因此,保护好传统节日文化,可使各地华人拥有更为和谐一致的文化空间,充分发掘、利用其文化内涵及其丰富多彩的民俗展演形式,丰富节日文化生活,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将发挥要作用。
3. 2传统节日文化融合及其发展
文化融合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地域和模式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国界并从全人类性评判和取舍中得到文化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
在当今这种多元价值体系里,如何面对洋节文化的输人、融合与中国传统节日的继承、发展等等都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沙特阿拉伯学者A1—Qatta。和A1—Zahrani曾考察了社会习俗、宗教信仰、节日庆典和古老医术所遭受的冲击与破坏。但民族传统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国民教育,推进民族文化竞争力。传统节日文化不仅要在符合自身发展前提下不断发展,而且要合理借鉴西方节日的现代运作手段,将科学的运作模式运用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中。
旅游业迅猛发展,为传统文化形式重塑甚或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节庆类文化空间,如庙会、歌会、花会、歌好等民族的传统节庆活动,都是最典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因民族特征明显和文化价值突出,正成为文化旅游开发的新热点。用文化空间的文化生产与再生产对文化空间进行保护,并且促进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另一种崭新理念,最终达到文化空间和旅游开发的持续生存与发展。
3. 3传统节日文化交流及其走向
Samovar和Porter主张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跨文化群体进行动态、连续和系统化的交流,促进个人和社会的文化适应性和发展潜力,以相互理解现实的不同信仰、价值观和文化模式。这种文化认同不能建立在宏大抽象的文化共性上,而应当是一种存在于具体社会生活中的精神凝聚力,应建立在具体的族流和沟通亲和的心理基础上,民族认同的基础是具体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在环境所形成的传统认同和共享记忆,如血缘、地域、习俗、原型等。
在中西交往、文化碰撞与融合过程中,必须坚持积极的原则,取世界文化之精华,创造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在文化融合中努力维护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个性,保持自己文化的应有地位。以兼容并蓄的包容与开放的态度对待外来节日,突破所谓如何守护我们传统节日的误区,与外来节日一起共同建构我们新时代的节日文化,复兴传统节日,既要保留和保护传统节日的方式与形态,还要弘扬和发展传统节日的精神与内涵,传承并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与精髓。
4结语
关键词:文化结构;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现代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889-03
On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of Lion Dance and Dragon Dance a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View of Culture Structure
LIU Jing1, YU Han-qiao2
(1. Shangha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cuation, Shanghai 200438, China; 2. Administration Center of Social Sports, General Administration Bureau of Sport of China, Beijing 100763, China)
Abstract:Adopting culture structure theory and based on all previous competitions of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the study analyzes the relation and cause of modern evolution of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a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have been made. The culture value is developing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union of many members. Organization system has been changing towards standardization, while technology becomes the amalgamation of athletics and performance. In view of the whole traditional culture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analyzes antinomy and living space of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in modern revolution and developing.
Key words: culture structur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本研究将结合历届舞龙舞狮比赛的实际,从文化形态结构的视角,探讨舞龙舞狮运动从传统到现代演化的关系及内在原因,从而为这项凝聚着华夏民族精神的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健康发展,也为民族传统体育其他项目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文化价值层面的多元化发展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即客体以自己的属性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从文化形态结构的角度,文化价值层是文化结构的内层,是最稳定、最保守的层面,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是不同类型文化的标志。
龙、狮自产生之时起便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是权威、力量和吉祥的象征。它的产生,反映了原始先民对外界超自然力的一种崇拜和对祥和生活的祈愿。据史料记载,龙是图腾崇拜的反映,而狮的形象也并非最初记载中的西域贡狮,它是在佛教传入后,被美化和神化的狮子,可以说它们都是在自然属性的动物基础上经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神产物,体现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宗教崇拜。随着社会政治、宗教、价值观念的发展,龙、狮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形象也在逐渐发展变化。现在所谓的龙腾虎跃的舞龙舞狮运动从发生学的角度言,他们只是龙、狮历程中的一个后发现象,一个带有延伸意义的现象。
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在形成的漫长时间里,取决于不同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价值追求,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和心理价值追求使龙狮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原始先民通过对它的崇拜和信仰,并以神化的形式来创造、表现它,在充满激烈的情感体验与神秘互渗的原始表现等意识活动中,达到天、地、人之间的感应,实现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自由和超越。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在经过近现代中西文化碰撞、冲突和融合的文化洗礼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和地位也在这次洗礼后得到了重新认识和确立。现代舞龙舞狮运动是在传统舞龙舞狮活动的基础上,国家贯彻民族体育方针,大力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的大潮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以1994年5月原国家体委将舞龙列入体育竞技项目和1995年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在北京成立为标志,现代的舞龙舞狮运动开始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特别是近十年,经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内容丰富、技巧高超的颇具民族特色,具有较强观赏价值的体育竞技运动项目。
2 组织制度层面的规范化转变
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基本不是独立开展的,而是附属于节日、民俗事象或宗教祭祀等仪式中,呈现出自发的、小型的、不定期的、不定型的组织形态特征。汉代以后,舞龙舞狮活动融入规模较大的百戏之中;唐代舞龙开始渗入到宫廷重大祭祀性活动中;宋代的“瓦肆”(京城和其他一些大城市娱乐活动集中的场所)和节日期间的民间舞队也是龙狮活动活跃的场所;明清时期的民间行香走会和年节社火中,以城乡、村镇为单位的舞龙舞狮娱乐活动极为普及。从中可以看出,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在发展演变中逐渐上升为有组织、规模较大、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集体性活动。但是,无论从组织规模、活动场所还是组织形式上,它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并且往往以宗族、村寨或街里为单位组织表演或竞技,体现了以宗亲观念为主的小农经济思想,所以它还是被限定在民俗活动的范畴。
现代的舞龙舞狮运动已被明确地界定在体育运动的范畴。它既是一种体育竞赛项目,又是一种体育文化形式。随着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的成立,中国的舞龙舞狮运动结束了长期以来自发松散、各自为政、派系争斗的“群龙无首”局面,预示着此项目开始冲破地域界限,朝着有组织的方向发展。首先,抓住了以竞赛为规范化发展的契机,因为“竞赛是运动项目发展的杠杆,运用好这个杠杆,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运动项目的发展”。历届舞龙舞狮比赛的现实说明,从传统形式中整理和挖掘出来的舞龙舞狮运动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下,其组织规模、组织形式、竞赛管理正日趋规范和科学。主要表现在:1)短短的十年,相继出台了符合国际体育惯例,又遵循龙狮运动发展规律的《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及裁判法(中英文版),《舞龙、舞狮增设项目竞赛规则》和一系列协会章程和下属各委员会及赛事活动的管理性文件,使龙狮运动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了组织的严密性和竞赛的合理性。2)组织的规模正在扩大,龙狮协会的会员组织到目前已遍布26个国家达31个组织,国内,广东、江苏、上海等地相继成立龙狮协会组织,各地的龙狮团体也纷纷加入到当地的龙狮协会和分会,正逐步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组织网络,为龙狮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3)组织形式和组织层次多样化。4)将组织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龙狮运动在产生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龙狮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和经济保障。龙狮比赛与节日文化、与旅游文化的结合,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5)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正在完善。近年来主要表现在对裁判员、教练员培养与管理上。
3 技术物质层面的竞技表演化融合
传统的龙狮活动将民间艺术、舞蹈以及舞台戏曲的成分融入其中,同时受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不同的审美习惯影响,使其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迥异的艺术特征,技术上表现出较强的表演性、娱乐性、游戏性和随意性特征。现代龙狮运动按照体育运动的规律,首先对技术的形式、特征、内容、分类进行了研究和规范,明确了舞龙舞狮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套路,其运动特点是通过人体的多种姿态和动作展现龙狮的形、神、意、韵,在有观赏价值的同时,具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从1995年《中国舞龙竞赛规则》、2001年《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2002年《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中英版)到2003年《舞龙、舞狮增设项目竞赛规则》看,龙狮动作的技术内容在不断丰富,动作的难度等级也在不断提高,2001年的规则在1995年规则的基础上,将舞龙动作创新和动作难度的分值从编排分中独立出来,将动作规格中的常见错误又作了明确分类和扣分规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舞龙运动在民间表演性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了体育竞技的色彩,同时也为技术动作的创新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2003年的规则在沿用2002年规则的同时,又增加了抽签舞龙、竞赛舞龙和障碍舞龙的内容,突破了舞龙比赛只有套路的表现形式,并对参赛队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提出了要求,指出了此项目体能发展的重要性和方向。纵观历届的舞龙舞狮比赛,我们发现,龙狮比赛赛场由最初只有地方业余队参与的状况,已发展到当今来自专业俱乐部、武校、高等院校等多支队伍同场竞技的局面,参赛的运动员出现了年青化的趋势;参赛队伍在8~9 min之间完成的动作数量也出现不断增多的趋势;动作编排的难度就上海队、湖南队而言第五届农运会较第四届农运会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近几年,除了在龙狮的动作形方面有了竞技性地规范和提高外,龙狮运动独特的审美艺术特征也在逐步被发掘,为了达到对龙狮神、意、韵的把握,以体现龙狮的灵性和蓬勃向上的精神,使这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和观赏价值,各参赛队在服装、器材、音乐方面都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其中将现代音乐的伴奏形式融入到现代的舞龙运动中,就是在当今审美观念的引导下,对龙狮美学特征的一种重塑。
技术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制约舞龙舞狮运动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器材近年来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对南狮桩阵的改革,不仅有利于比赛的顺利开展和资源的节约,更有利于参赛队技术的改进和提高,还可以增加比赛或表演的观赏价值。
4 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生存空间
从历史的角度讲,现代化就是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可以将其理解成为一种生存、存在方式。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也就是一种现代体育的生存、存在方式。
步入20世纪以来,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时展的需要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然而,传统文化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由于有坚实的基础,它能够提供更广阔的文化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系统内强大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行为规范,反过来又能抑制创新和变革。
舞龙舞狮运动是特定社会和农业文明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泛道德性以及中庸和平、乡土情谊等特质;由于农事的“天人合一”推延到人事、社会,要求人与自然合一,才能保全性命、维系健康,表现在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上要求“形不破体,力不尖出”,追求动作的“圆、曲”美,这在传统的舞龙舞狮动作中具有明显的体现;再加之中国传统的政治型伦理文化和儒家思想,它强调了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体系和以“礼”为中心的教化体系,使传统舞龙舞狮活动重娱乐、重表演、重集体、重礼仪仪式、多活动方式,而少了许多本应该属于体育的竞争意识。“竞争”本是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体的现代体育的灵魂,西方的竞技体育塑造了资本主义所需要的竞争、平等、拼搏,追求成功、冒险、挑战,依靠努力和奋斗赢得胜利、超越现状等人格特点。具有追求形体美,追求快速,强调直观性,强调竞争的文化取向。因此,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在与西方体育文化遭际到一起,必然会发生冲突,现阶段对传统舞龙舞狮文化的改造要防止一种以西方体育的标准来衡量和判断其内容、方式和功能,而应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借鉴现代体育的优秀成果。在技术方法层面运用现代体育科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理性判断与创造,在制度层面借鉴现代体育成功的组织制度迅速发展壮大自己,而在价值层面借鉴现代体育奋发与竞争的精神价值将是舞龙舞狮运动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核心与关键[4]。
中国正在由农业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向以工业为基本特征的社会转型,在这种转型期,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信息的开放和涌入,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失落。这就对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走出近代以来失落的文化环境背景,摆脱现代浮躁的文化心理的影响,在经验与科学、民族与世界、理论与实践、民俗与竞技、健身与产业、自我与组织相结合的观念下寻找自身的发展空间,不断凸显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将是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中切实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5 结 语
“文化的多样性才是文化得以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世界文化的格局必然是多元的,这和世界政治经济的多极化相适应。”[5]虽然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赖于存在的社会基础,但其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和注重人的群体意义和社会人格的生态和人文价值观,都将对奥林匹克竞技文化做出生动的补充,并显示其独特和永恒的魅力。当然新时期在对其文化价值进行创造性诠释的同时,还需要吸收西方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其适应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当今舞龙舞狮运动进入社区、学校,作为竞技体育、健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育文化生活方式,这些都是龙狮运动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要对舞龙舞狮运动进行全面深入地改造创新,寻找其现代化发展的不同模式,诸如民俗模式、竞技模式、健身模式、市场化模式等等,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将是现阶段舞龙舞狮运动发展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方克立,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478.
[2] 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4,24(11):54-61.
[3] 李英等.舞龙运动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体育学院学报,2004,23(2):6-10.
摘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作为特定社会和农业文明的产物,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有着丰富内容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融汇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积极吸收世界优秀体育文化的结果。因此,从历史追溯的角度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层解读,并对其所表现出的特性进行研究考察,对于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进一步探讨和推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新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内涵 深层解读 特性 历史考察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建立在中国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上的,以血缘宗法自然原则与高度统一的社会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融汇的结晶。不断寻求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民族智慧,弘扬科学合理的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和特性,以赋予传统体育文化新时代竞争与奋进的体育精神,使其走上自我不断完善发展的道路,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着莫大的时代价值。
一 体育及体育文化的内涵阐释
1 体育的概念界定。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体育历史。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体育文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人类整个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早期的体育而言,虽然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环境,生活习惯也有着根本的差别,但创造出的体育形态、性质和目的基本上是类似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延续,学会了跑、跳等基本动作技能及有关生产劳动知识,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世代相传直到今天,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今天灿烂辉煌的体育文化。据史料记载,19世纪中叶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才使人们真正感受到体育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直接影响。
2 体育文化的内涵阐释。首先,体育文化产生于人类从动物野性转变为人性的过程中,是人类在改造自身的过程中,由动物的本能改变成自觉行为的人性时,通过劳动、游戏、教育或合理的竞争方式等渠道,逐步形成的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其次,体育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之所以说是物质文化,因为体育文化是以人体这一物质形态为对象,利用场馆和器材等体育手段,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之所以说是制度文化,是因为人们在体育运动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体育规范文化;之所以说是精神文化,是因为体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人的精神面貌产生深刻影响。
再次,体育文化是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及动作技能和无形的个体意志、观念及社会时代精神反映出来,体现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体育文化能直接或间接反映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并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最后,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以身体形态的动态变化和相关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总是与人的体育生活紧密结合,又总是和一个地域或民族的社会文明、物质文明以及自身的发展产生具有互动发展的关系,能反映出本民族传统的体育特性。
二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深层解读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既是稳定的精神物质文化,又在历史环境的变迁中不断呈现出多元的差别,这种在传承相续中渐进发展的态势,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1 精神内涵层面。首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专注的焦点往往是人内心的道德良知,也就是专注于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天人合一”、“崇尚和谐”,正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体现出的特有人文精神。中国儒家文化主张由内向外去驰求,通过成己成物,从内在发掘整个世界,这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或者基本精神,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深受其影响。其次,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精神所遵从的最根本的法度就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坚定地认为自然界就是生命的源泉,人的身体直接受自然界的运行、变化的影响,人的生命活动必须要与自然变化的节律相适应统一,取法于自然,顺乎自然之道。最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内涵不像西方体育那样过于注重“物质”、“竞争”、“超越”,它包涵了老庄、儒家及墨家等深邃的思想内蕴,形成了一种注重“和谐”、“整体”,“由外及内”实现道德升华的基本精神指向。
2 理念内涵层面。首先,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的理念重点,是重视体育文化的伦理价值和社会价值,把精神情感放在了首要地位,因此“仁德”、“仁礼”就成为了体育追求的最高层次。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表面浅显直观的身体运动后面,蕴藏着本民族深厚的道德思想内涵和运动理念,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武德”。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对个人价值取向的标准,就经历了一个从重肉体之美到重精神,尤其是道德之美的发展过程。正是在这个认识理念的基础上,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重视精神建设,忽视身体建设的理念,当然对体育的理解也相应地形成了“重文轻武”,重精神轻身体的意境理念。
3 价值内涵层面。首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庸”和“中和”的价值原则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里被表现得非常突出。在中国整个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只是刻意去强调“养生化”的价值主线和“意念”,而外在的负荷与强度和肌肉的收缩方式被严重忽视。其次,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追求多是健康长寿和营养养生,这体现了最朴素的“人本主义”精神。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非常注重身体锻炼的开与阖,这对节约体能、修复身体有相当大的益处。
4 功能内涵层面。首先,“祛病健体”是中国传统体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对体育的功能基本阐释,注重“在宁静、冥想中悟道”,动作上多模仿动物,以球形、环形、向心形为主,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主张的“心欲宁,志欲逸,气欲平,体欲安,貌欲泰,言欲讷”有莫大的关系。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也讲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里的“自强不息”体现的就是一种拼搏敢为的大丈夫精神,这种精神从何而来,靠的就是体育。因为体育被看作是一种“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活动,它能够最充分地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从中可以看出“生”的力量。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比如武术和角力等,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勇敢,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动力的完美追求。
5 动力内涵层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史,可以被看作是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史,也可以被看作是对外开放的文化交流史。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也是多地域、多民族的,而且是多层次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各区域、各民族体育文化的荟萃集合,在荟萃集合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互相的交流影响,而就是这交流互感,恰恰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推动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也正是在各民族生息繁衍和相互交流中,积聚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内驱动力。
三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特性的历史考察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袭了中国文化中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和谐统一的体育精神。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适应本民族的特点而形成发展的,都具有独立的民族性格和社会意识。在其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的历史渊源中,不断承接外来影响而有所变异,逐步形成并充实本民族的文化积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传统伦理道德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思想以及重人格的观念,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体育价值观。
1 民族性与民俗性。民族性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属性,传统体育文化必然存在于特定民族生活的地域空间和具体的历史时间之中。人类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不但有共性的一面,也同时具有个性的一面。这种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就是民族性的表现形式。各民族的体育文化都呈现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特性。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代表一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积淀与特定地域文明的特点。各个不同地域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体育文化。另外,民俗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又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文化。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对民族最具凝聚力的就是民俗体育文化。民俗体育不但受到民族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地域因素的制约,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互相依赖,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融合,逐步成就了多姿多彩共存共荣的民俗体育文化特性。
2 社会性与独特性。由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久远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社会存在基础,所以绝大多数人的认识和心理倾向是非常认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而当整个社会的大多数都倾向于某种体育文化传统时,它就会爆发出强大的社会表现力,也就是说社会性非常的浓烈。另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集合体,华夏文化也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文化体系。从中国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来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以汉族体育文化为主体,同其他众多兄弟民族体育文化相互交融和促进,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体系。但是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出强烈社会性的同时,各民族都同时保持了民族体育文化传统独特性。
3 传承性与涵延性。传承性也叫传统性。中国传统体育作为一个民族物质与精神发展的纽带桥梁,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被每个民族自觉加以继承发展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之所以具有传承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它刚出现起,就表现出了对生活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人具有特殊的价值。比如在养生学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最开始主张以静养生,后来变为主张以动养生,再后来主张动静结合,这个传承发展过程就是人们对体育文化延续和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这种传承不但保存了许多传统的东西,同时又增添了很多现代成分,也就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不断被继承的,同时也是被不断发展创造的。另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涵延性,就是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兼融涵括、多元共生与传承延续、传播吸收等诸多特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其丰富的内涵,诸多因素多元交汇,相互吸收、兼容并蓄。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无论从悠久的历史传承,还是从广博的丰富内涵上,都具有鲜明的涵延性。
4 艺术性与表演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现了体育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不但重视“技”,而且讲求“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体育与文学、书法、舞蹈等艺术形式有机地融合,体现出了独特的美学追求。比如周朝的射礼中专门安排有“乐人”演奏乐曲,太极拳、荡秋千、龙舟竞渡等都追求艺术的形式美。另外古代剑术与舞蹈是天然地结合在一起的,故又被称为“剑舞”。再如中国的武术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艺术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以至被人们称为“武艺”。另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追求艺术性的同时,也极力追求着体育的表演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非常缺乏竞技性,诸多体育项目中相当一大部分,如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武舞、剑舞及风筝,还有武术、射箭及骑马等,基本没有或少有竞技性的意味,主要是锻炼养生,或是充满了表演性。
参考文献:
[1] 葛辉:《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之历史变迁及其特质解读》,《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 黄咏:《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性》,《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3] 黄建:《简论体育文化的价值构成与时代内涵》,《作家》,2009年第16期。
[4] 黄莉:《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建构》,《体育科学》,2007年第6期。
[5] 陈旭:《试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