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时间:2023-08-28 16:54:16

导语: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第1篇

关键词:主题学习;方法;乐学

2015年暑假开学初,校长在全体教师会上宣布接教育局通知,我校开始学习“新教育”,语文学科开始“主题学习”教学。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感到很懵,语文课本上的三十篇课文和两篇名著已经把我们弄得晕头转向了,再来六本厚厚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在短短的一个学期,我们怎么可能把教学任务完成呢?学校领导带领我校所有的语文教师,带着困惑,到邢台市十二中听课、评课,参与到十二中的语文教研活动中去。今年,我和一名同事有幸跟随十二中的陈校长、多名教师一起,到湖南株洲观摩了为期两天的“全国主题学习”第二届赛课活动。无论是在十二中听课,还是株洲观摩赛课,我都受益匪浅!

李希贵老师说:“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阅读的力量能够影响学生终身!这也是我学习“新教育”一年多以来最大的感触!下面我就谈谈践行语文主题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不要从我们成人的视角出发去为学生选择读物

我们不要从成人的视角出发为学生选择读物,我们要从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视角出发,选择适合他们的图书。李希贵老师借用卢梭的话说:“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

之前,我领着学生到图书室和阅览室的时候,都是根据自己读书的喜好、经验以及考试的需求,给学生挑选一些书籍,比如,《悲惨世界》《平凡的世界》等,可是学生却说看不进去,我就黑着脸带着训斥的口吻告诉他们说,用心看,只要看进去几页就能看进去了!无奈之举,我也只能在推荐书目之前,把故事的梗概告诉他们,给他们分析其中的人物,赏析作品的语言,试图调动他们读书的兴趣,可是,任我怎么做也是枉然!

学习了 “新教育”之后,我这才明白,原来是我把自己上大学已然成年时的读书感受强加给了十二三岁的学生,不得而知,从他们的年龄出发,无论如何他们是不容易看进去的了。于是,我改变了选书的方式,放下考试,放下教师的权威,让学生到图书馆自己挑选他们喜欢的书,不管借什么书,只要他们能看进去就行。一到快上阅读课时,学生那真是欢喜得活蹦乱跳!可五十个学生到了阅览室里,在室外听却好像一个人也没有似的,那是学生都在安静地埋头乐读啊!

二、充分利用好“晨读”时间读书

很多教师会很困惑,六本丛书,还有借的课外书,什么时间安排学生读书呢?都放到放假时让学生去读吗?我认为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课外,应充分利用“晨读”时间。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课内就应该具备学好语文的能力。即使是六本《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这个阅读量完全也可以通过课堂时间完成。

学校定于每天早饭后的二十分钟为“晨读”时间,每大周的单日为语文晨读时间。之前,每到这个时间点,我都会安排学生背诵考试必考的文言文和诗歌,除了背诵原文外,要求学生把课下注释以及我根据各种参考讲的那些知识点都要背诵过。这就会占据很多时间,但是效果也不好。学生往往死气沉沉的,背着背着,一会儿就没有什么声音了。因为学生是死记硬背的,他们不理解,更不会从语言、内容等角度进行赏析,自然而然就没有读书的兴趣了。

当我改变策略安排学生在“晨读”时间读他们自己挑选的图书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时,学生放开了嗓门,声声入耳!……学生读书的兴致高了很多!

三、对单元内容进行整合,综合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新的单元课文以前,我都注意结合《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利用导入新课环节创设学习氛围,为学生进入新的单元学习做准备。目标的认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最好一个单元设立几个固定目标,本单元几篇文章的学习都围绕这几个目标进行。比如,部编教材2016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四季美景》,结合《语文主题学习》第一本书,我就把单元目标定为:学会用心观察,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和顿连;学习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运用等。

四、课上进行比较阅读,提升学生的感悟

我引领学生利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上的文章和课文进行比较阅读,通过让学生阅读相近、相关或相反的文章,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所涉及的主题进行全面了解,不断在阅读中丰富他们对主题的认识和感受,并开阔他们自己的眼界,丰富他们的语言,逐渐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七年级伊始,学习完第一单元后,我就布置了阅读《语文主题学习》第二本“亲情如水”的任务,在第二单元进入对“亲情”的感悟与学习中,课本上《秋天的怀念》中对母亲的怀念是那样的深情,《散步》中一家三代四口人的生活是那样的温馨。学生结合《语文主题学习》中的《合欢树》《儿嫌母丑》《母亲桥》《母亲的“存折”》《奶奶的手》《你亲为我蒙耻》《十八英里的惩罚》等篇章,结合自身经历,谈他们自己感受的时候,是多么的真切啊!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体验,还体会到了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这种比较阅读,不仅仅实现了语文学习中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充分利用“暮省”,放飞学生的心声

学校安排晚饭后的十五分钟,为“暮省”时间,学生在反省手册上,可以放飞他们自己的心声。在这里,学生可以尽情挥洒自己的文笔,写他们今天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学生写得密密麻麻,那一行行优美的文字,是他们最美的心声!

总之,学习“新教育”以来,配合着这六本趣味横生的丛书来学习语文教材的各个单元,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满心欢喜!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了广阔的语文天地,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最为关键的是,在“新教育”的引领下,有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我们有了阅读;有了阅读,教师乐教了,学生乐学了,我们的学生终于爱上了语文课堂!这是语文教师的一大幸事啊!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培养 主动学习 习惯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218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在教学中,有时会看到教师讲得天花乱坠、滔滔不绝,累得气喘吁吁,而学生不积极思考,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把握住知识的规律,知识被动“灌输”,情绪低落,效果不好。法国的科学家法布尔说过:“学习这种事不在乎有没有教你,最主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必须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获取知识,感知知识海洋的奥妙与神奇,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要学、想学、好学、会学、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主动性学习不仅是教育的手段,更是教育的目的与结果。

对于素质教育基础学科之一的语文来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则更为迫切。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呢?本人认为需要做好如下方面。

一、重视课前预习,培养主动学习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上课前要备学,也就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也是培养学生其主动学习的重要方法。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充分地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更能提高听课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初步产生了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尝到自主学习的甜头。预习为上课打好思维的定向基础,学生预习准备越充分,学习时就处于主动地位,使课堂上的学习过程简缩而有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前的预习往往流于形式,“把课文读一读”,“抄抄生字词”这些传统的预习方式根本不能取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时间一长学生就失去了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跳出文本本身,不再局限于读课文,了解生字词,看课后习题,扩展到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了解文中的人物、地点,了解相应的传说、故事。如在预习七年级下册《长江》一文时,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搜集有关长江的图片,相关地理资料、传说故事等。这样,预习内容的扩大,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的知识,还使学生的视野扩大到书本之外的其它重要内容。而最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课堂教学顺利推进打下了基础,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二、巧设课堂导语,启发主动学习意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若想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听课,导语的设计确实很重要,依据课文的内容、性质及学生的心理、阅历等进行科学设计的导语,应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急于知道教师当场所授的内容,诱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个恰当的导语,形式活泼,打动人、吸引人,也常常会令听课者回味无穷,久久难忘,更能促进与教师形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我在讲《沁园春 雪》(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一课,我利用学生喜欢雪的特点,设计出这样的开场导入,先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了一幅白雪皑皑,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美景,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雪景,或用荧光笔去随意在画面上写有关雪的诗句或词语。学生发言积极,气氛活跃,纷纷挖尽心思,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生自我表现、体验到成就感的基础上。我及时总结,又借用课文内容的朗读,相互对比,学生才觉此诗之妙,好奇心才一下子调动起来,兴趣盎然。这样做,充分唤起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一堂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所以主动学习的培养导语的设计无疑是重要的一环,是前提。

三、课中实施鼓励机制,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依赖别人,让之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学习,获取知识。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这种破解难题的体验,会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但往往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会对一些规律概念疑惑不解,感到困难重重,苦恼万分,若不及时引导激励,便会产生畏难情绪,随之便会厌学、退学,原来培养的主动学习热情便会减弱,甚至消失。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结果,参与态度适时给予评价,使学生获得自信,并且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及时点拨,指导他们走出困境,使学生有绝处逢生之感,体验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主动学习的意识,便会继续深入,并且得到巩固。如讲授古诗文教学时,我常常遇到类似的情况,尤其是古诗文句式的变换、古今异义常时学生感到头绪多、次序乱,不易识别,每逢此刻,他们的情绪就会低落,此时,我及时鼓励他们去查字典,集体讨论,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帮助他们解决了困惑,学生得到了答案,即使没有答对的,但对其努力态度及奋斗过程进行肯定和表扬。于是,学习的尽头更足,情绪又回到了高涨的状态,本来两周10多节课的古诗教学,提前一半时间完成了任务,且学生自己理解的知识,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四、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创设主动学习的氛围

语文教学中主动学习的培养,仅靠课堂是不够的,浓厚的兴趣往往来自于精彩无比的世界,在广阔的课堂之外。因此,在课外不妨多举办一些如:自创文章大赛,古诗文朗诵会,讲述一件可喜之事的主题讨论会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外也主动动手,去寻找知识,去提高自身素质,他们通过自身的劳动,取得了成果,并且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的到承认,自己的劳动价值得到尊重,其潜在的主动学习,也就会充分的挖掘出来,变成自觉行为,长时间坚持下去,便会形成不懈的动力,主动想学,去学而且愈学愈得法,会学,并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达到素质教育所提出的目标,即会学习、会创造、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第3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文言文注释 古今字 异体字 通假字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特别是先秦两汉文言文中存在为数不少的古字、通假字、异体字。学生阅读文言文时常常会陷入文字的“迷魂阵”,不能进入文字书写所承载的语义情境,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7~9年级学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包括:“诵读古代诗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1]笔者阅读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时发现,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注释用语界限模糊不清,学生在阅读中不知所措,也给教师教学带来困惑。本文以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为例,对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注释术语混乱现象进行分析指正。

一、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定义及注释术语

目前一些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未能把握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导致文言文教学中对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认识不清。笔者在查阅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对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定义及其注释术语阐述如下:

(一)古今字的定义及注释术语。汉字从古至今并非一成不变,“为了适应时展新字不断产生,而每个时代消亡的字会被保存在典籍与字典中,使得汉字数量不断增加。上古汉字多有‘兼职’现象,后代又不断分化,由此出现了古今字”[2]170。例如“昏”在上古汉语里既表示“黄昏”之义,又表示“婚姻”之义,是兼职;后造出“婚”字专门书写“婚姻”之义,在表示“婚姻”之义时,“昏”与“婚”是一对古今字。

古今字即“古体字”和“今体字”。“古”与“今”相对而言,一个词在文献中较早的书写符号是古字,后来为区别而造的字叫今字。今字的产生大多是为了减少上古汉字“兼职过多”的现象,它往往只承担古字中的某个义项。“某个多义字的几个意思中,有一个意义或几个意义后来用另一个字记录,原先的这个多义字与后来的另一个字便组成一对‘古今字’”[3]。

注释古今字应该使用的术语是:“某,今字为某。”

(二)通假字的定义及注释术语。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用字现象。“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意义没有联系,只有在语音上的关联”[4]。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通“早”,两字的读音相同但意思不同,此“蚤”不能训释为跳蚤,而应理解为早晚之“早”。故该句中“蚤”是通假字,本字为“早”。

通假字,指古书中音同或音近而借用的字,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无关联,二者在读音上相同或相近,通假字和本字同时并存。

注释通假字应该使用的术语是:“某,通某。”

(三)异体字的定义及注释术语。异体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互换的字,二者音义相同。如《段于鄢》“佗邑唯命”中的“佗”与“他”是异体字,两者音义相同,都可表示第三人称代词,可相互替换。

异体字是因所用造字法不同或选取了不同的造字素材,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如“泪”与“I”,前者是会意字,后者是形声字,是造字法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如“u”与“a”都是形声字,声符同为“奚”,形符“隹”与“鸟”都表示“鸟”的意思,“u”与“a”是造字素材(形符)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异体字是人们“为语言中同一个词造的几个形体不同的字,这些字意义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换”[5]。

注释异体字应该使用的术语是:“某,同某。”

二、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术语混乱现象质疑

(一)混用注释通假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古今字与通假字不同。古今字是以时间为标准,先产生的为古字,后因古字的义项过多而另造今字。通假字则是同时存在本字与借字,因各种原因弃本字而用借字。语文教材文言注释显然没有把这两者区分开来,注释术语使用混乱,“对文言文教学和学生了解汉字历时和共时的复杂现象以及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带来了很大影响”[6]。

1.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2课《两小儿辩日》:“孰为汝多知乎?”

教材注:“知,通‘智’,智慧。”[7]171

按:知与智是古今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通某”,是用注释通假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知”的本义是知道。“智”是会意兼形声字,从日从知,本义指聪明、智力强,是“知”的后起字。《释名》:“智,知也,无所不知也。”《荀子・正名篇》:“知而有所合谓之智。”“知”与“智”词义上有引申关系,应是古今字。注释术语应为:“知,今字为‘智’,智慧。”

2.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8课《木兰辞》:“出门看火伴。”

教材注:“火,通‘伙’。古兵制十人为火,同火的人互称火伴。”[7]191

按:火与伙是古今字,教材注释术语为“某,通某”,是用注释通假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火”本义指物体燃烧时产生的火焰。“伙”是形声字,从人从火,火亦声。古代兵制单位,十人为“火”,同“火”而食的士兵即“火伴”,故“火”引申指同灶而食的军中伙伴,“‘火伴’的‘火’后来写作‘伙’”[8]。后“伙”又引申而泛指“同伴、朋友”。“火”与“伙”有词义引申关系,两字是古今字。注释术语应为:“火,今字为‘伙’,伙伴。”

3.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2课《精卫填海》:“文首。”

教材注:“文,通‘纹’。”[7]169

按:文与纹是古今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通某”,是用注释通假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文”的本义是远古刻画在岩壁、甲骨上的象形字。“文”引申指花纹、文理。后加意符“糸”,造出“纹”字。“纹”本义指织品上的花纹。故“文”与“纹”是古今字。注释术语应为:“文,今字为‘纹’,花纹。”

(二)混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异体字与古今字不同,“古今字是一种积极的语言现象,它减轻了古字负担,也使表意越来越明确;而异体字主要是一种消极现象,是不规范的”[9]。

1.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23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教材注:“见,同‘现’,出现。”[7]197

按:见与现是古今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同某”,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古今字。“见”本义指用眼睛看。《说文》:“见,视也。从儿从目。”[10]730表示以目相视含义的字,多用“见”作形旁。“见”引申为出现、显露,即“现”之含义。上古无“现”字,凡“出现”之义皆写作“见”。后世造出“现”字专门书写“出现、显露”之义。故“见”与“现”是古今字关系,注释术语应为:“见,今字为‘现’,出现。”

2.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5课《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教材注:“尊,同‘樽’,酒杯。”[11]36

按:尊与樽是古今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同某”,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古今字。

《说文》:“尊,酒器也,从酋,廾以奉之。”[10]1314引申指“地位或辈分高”。《说文》无“樽”。“樽”表示“古代盛酒的器具”,承载了“尊”作为“酒器”的语义。两者为古今字,注释术语为:“尊,今字为‘樽’,酒杯。”

3.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4课《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教材注:“莫,同‘暮’。”[11]15

按:莫与暮是古今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同某”,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古今字。“莫”是会意字,表示日落于草莽中,本义为“昏暮”,引申表示“迟晚”。后“莫”被假借为否定词,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不要”之义。为区别“莫”的不同语义,后添加形旁“日”,造新字“暮”,表“傍晚”、“迟晚”之义。故两者为古今字关系,注释术语应为:“莫,今字为‘暮’,傍晚。”

(三)混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解释通假字。异体字与通假字不同。异体字是为一个词造出不同的汉字,它们形体不同但音义完全相同;通假字与本字只是音同或音近而各自原本的字义不同。

1.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畔主背亲。”

教材注:“畔,同‘叛’。”[11]63

按:畔与叛是通假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同某”,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通假字。“畔”本义是“田界”。《说文》:“畔,田界也。从田半声。”[10]1219“叛”本义为“背叛”,“古多假畔为叛”[10]1219,二者是通假关系。注释术语当为:“畔,通‘叛’,背叛。”

2.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空自苦亡人之地。”

教材注:“亡,同‘无’。”[11]63

按:亡与无是通假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同某”,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通假字。“亡”本义是战败的士兵举盾甲逃命。“无”是否定词。《说文》:“无,亡也。从亡,无声。”[10]1115“‘亡’和‘无’相通,但并不是所有用‘无’的地方都可以换成‘亡’”[2]175,故两者是通假关系。注释术语当为:“亡,通‘无’,没有。”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中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注释术语界限模糊不清,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陷入困境,学生也茫然不知所从。本文借鉴汉字学理论和相关知识,在界定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概念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注释术语,并对教材文言文注释术语使用中的混乱现象进行举例分析与纠错,希望为语文教学提供参考,为语文教学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

[2]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9.

[3]张世禄,严修.古代汉语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3.

[4]卢烈红.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J].语文知识,2007(3):45.

[5]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商务印书馆,2005:185.

[6]马立春.语文教材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注释辩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38.

[7]初中语文教材.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8]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商务印书馆,2005:161.

[9]马新英.浅析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的定义及区分[J].语文学刊,2005(9):141.

[10]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第4篇

一、教育科研坚定我对教育事业的执着

1. 与教育科研的相识相知。2001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我,来到绿园区锦程学校,走上了神圣的讲台,开始了我的教学职业生涯。那时,学校的主导课题是《德育系列化研究》――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要让学生在校的每一分钟都有所收获。那时的我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教育科研,而且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每一天备课、讲课、批改、复习、练习,已经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哪里还有时间搞什么科研,认为科学研究应该是科学家的事情,与我们老师有什么关系,科研意识非常单薄。

2005年,很幸运,自己在工作上扎实肯干的态度和取得的成绩得到了校领导的认可,被学校任命为“教科研主任”,主抓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从那一天起,科研和我不是毫无关系了。一次现场会,改变了我对教育科研的看法,树立了我的科研意识,让我认识到了教育科研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那就是老牌名校――南关区树勋小学的教育科研现场会,这次现场会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教师的专业发展更离不开教科研,而且只能依靠教育科研。通过参加上级教科研单位组织的培训,从思想认识上彻底改变了我对教育科研的看法,可以说科研意识是有了,“知道自己不知道”了。可是,什么是教科研,怎么搞教科研,仍是困惑我的难题。

2008,绿园区教科所组织参加盘石市烟筒山镇中心小学的现场会,我恍然大悟:其实我们老师每一天做的,就是教育科学研究。在教学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制定整改措施,就已经是在进行科学研究了。什么是课题,问题就是课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就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我们研究的过程,最后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宝贵的科研成果。把这些方法再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成果推广。现在,我不敢说“知道自己知道”,但我愿意在教育科研这条路上不断探索,直到实现我的理想。

2. 教育科研规划了我的职业生涯。我曾经迷失在教育职业生涯中,日复一日的备课、讲课、批改、复习、练习、考试、反馈,枯燥而乏味,毫无职业幸福感和喜悦感。是教育科研帮我树立了人生理想,是教育科研让我决心不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让我对职业生涯有了规划。

这里的“教育家”并不是对教育问题能在宏观范围内作出决策的专家,而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教育情境能够作出决策的研究型教师。只要我们审慎地看待自己的教学活动,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最佳的途径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开展研究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就是最“朴素”的教育家。我们所处的教育情境是最佳的研究场所,学校是天然的研究实验室,学生是亲密的研究伙伴,我们置身其中可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分析、推断。这种有利位置使得我们对教育问题比任何人都具有发言权。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方式与途径,并付诸实践予以验证,我们因此具有了“理论研究者”与“实践操作者”的双重身份。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的正确理论最具有指导性,由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也最具有目的性。这样,每天上课不再是单调范围的义务,而变成了一种乐趣。就在这样的乐趣中,每一天我都在不断进步。

二、教育科研助推我专业化成长

教师是职业,更是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每一位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真正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就需要把握好职业角色,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逐渐成长为成熟的专业人员。

我是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曾经做过一个小课题研究,研究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是在七年级讲效果好,还是在八年级讲效果好。经过实践,结论是,学生在七年级的时候,刚刚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此时应该让他们逐渐适应初中考试的各种题型,在八年级的时候讲现代文阅读的技巧,学生容易接受,对于他们的成绩提高很有帮助。又经过不断的摸索,我发现,与其把现代文阅读做专题讲,不如把每一个知识点分解到每一堂课中,学生更容易轻松掌握,还不会觉得枯燥。学生们每进步一点,都会让我欢欣鼓舞,我也不自觉地陶醉在教学研究的天地中。这一切,我都要感谢教育科研。

十年的教育生涯,在不断地磕磕绊绊的前行中,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2007年,被绿园区学科研究室领导小组聘为语文学科研究室成员,2008年和2011年两次被评为长春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2011年上半年,在长春市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初中语文学科一等奖。2011年9月,被评为绿园区学科带头人。每一次荣誉的取得都是对我的鞭策,时刻提醒我,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更让我觉得只有不断努力工作,才能对得起这份荣誉。教学中还有很多课题等待我们去研究,还有很多教学问题要通过研究来解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5篇

一、 指路人

确定什么学习主题,采取何种组织形式,要达到怎样的预期目的,这些,教师心里应有一盘棋,方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一要根据年龄,科学安排。我们可以以《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为依据设计学习主题。如低年级的“月亮”、“我的家”,中年级的“诗与画”,高年级的“对联赏析”、“超市调查活动”、“编撰本班的优秀作文集”等。其实以上提到的主题有许多是可以跨年段使用的,只不过所采取的形式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不同而已。

二要体现综合,注意整合。包括语文学科内部各学习目标的综合,跨学科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和学习方式的综合等。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涉及到天文、历史、数学、书法、美术、文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学习方式包括阅读、写作、上网搜索、参观、讨论、竞赛等,并且如果学生真正投入到这一学习中去,他们可能用到的学习手段,激发出的创造潜能往往超出我们的预期。所以教师的眼界越开阔,教师越能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创造才华就会发挥得越淋漓尽致。

三要联系生活,加强实践。学习内容的确定应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校邻近景区,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景区,写观后感;夏去秋来,不妨引领学生去“找秋天”;学生喜欢上网,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个“网络作文大赛”……把“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身边的问题”“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学习的主题。

二、 导法者

综合性学习以其“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体现出这一学习方式的优势,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操作难度。尤其对于小学生,教师还要扶放结合。这个“扶”,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我曾在六年级学生学习课文《井阳冈》后布置了综合性学习作业:

看一看:

看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把它与你读过的小说片断比较一下,你觉得电视剧对小说的改编是否成功?在日记本上写下你的想法。

演一演:

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排一排这个课本剧,娱乐课上表演给大家看。

读一读:

课外阅读长篇小说《水浒传》的部分章节,也可以读一读评点《水浒传》的文章。

比一比:

把《景阳冈武松打虎》和《林冲棒打洪教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两个水浒故事比一比,这些英雄好汉的性格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之处?武打场面的描写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讲一讲:

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水浒故事在我们班的“水浒故事群英会”上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看谁讲得生动、精彩。

写一写:

学习本文以对话描写反映人物性格的方法,写一段人物对话,注意提示语中的用词要生动具体。

其中一、四两项属比较研究,有一定的难度。尤其第四项,对于学生今后读懂小说很有裨益,因此,我将其确定为指导要点。在学习课文《嫦娥奔月》时,我开始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分析后羿,嫦娥,逢蒙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在课文中找词句说明,反复朗读体会。学到《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再使用这一方法,重点比较林冲和洪教头的性格,使学生能初步运用人物分析法读懂千余字的小说片段。在此基础上进行林冲、武松、鲁智深的比较研究,学生便饶有兴趣,不觉其难了。“给我一根杠杆,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抓住难处,重点突破,潜移默化,重在领会,切忌面面俱到,这是“导法”要把握的“度”。

三、 设疑者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多元智能 综合性课堂

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以单方面的成绩评价学生的不足,它要求教师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发展成为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奠定基础。

1.教师课前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工作,是教师上课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备课的好坏决定教师的上课质量的高低。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课文内容制订教学计划,将教学重点、难点都标记出来。例如,在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的教学时,由于这一单元要讲述的是有关信息传播的内容,备课时,教师可以将语言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融入教学内容与传授,教学《录音新闻》和《新闻两篇》两篇课文时,这两篇课文都是与新闻相关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新闻语言的掌握能力,教师可以把这两节课安排在一起上,结合两篇课文的共性备好课,把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性作为这两节课的主要任务。

2.教师关注学生的接受情况,完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接受情况。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对课文主旨大意进行解读,体悟作者的中心思想。在学生理解之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指导和点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

课后,教师要对课堂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分析,对教学内容归纳总结,对教学方法不足的地方进行思考,改善教学方式,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放在首位,确保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的构建顺利完成。

3.利用多媒体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完善的教学硬件和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是构建初中语文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的重要因素。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将平面的图画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视频动画,方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的特性,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例如,课上,不同的课文大纲要求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就不一样,有的课文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认识和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全面认识。在《人与自然》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图片和视频方式向学生展现自然风光,让学生充分感受自然之美,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片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提高教师素养,增加师生互动

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素养是构建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的关键性要素,教师具备专业性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素养是构建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更新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性。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学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知识座谈会,让教师在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性,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少。新课程要求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增强互动,才能有效快速地构建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在校和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的反常表现给予及时关注与询问。例如,当教师面临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可以组织心理专题班会,让学生传播心理方面的知识,也可以找个别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心理状况,排解学生心中的困惑。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让学生了解课堂的接受情况和对课文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接受学生的建议,从学生角度出发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5.多角度方式评价学生综合能力

传统语文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都是以最终答卷的方式,以考卷中学生的成绩评定学生的能力,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自身水平的差异性,不利于构建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建立完善的评定体系,多角度评价学生综合能力。在期末评定学生成绩时,教师可以采用百分制方式,以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六十,平时的课堂表现占百分之二十,班级中其他学生的评价占百分之十,学生的自我评定占百分之十计算学生的最终总成绩。不但考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和综合能力。利用这种评定方式对学生而言比较公平合理,不只是站在教师角度观察学生,也从其他学生角度和学生自身角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给予学生合理的综合成绩,有利于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的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结语

每一位学生都有个性和才智,构建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才能和潜力。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课文内容,将课程内容和多元智能综合教学课堂结合在一起,多方面、多角度评价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有效性 提高

为了顺应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深入贯彻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本文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认识,仅供参考。

一、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学生都不会乖乖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虽然在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会因为新鲜感来预习文章,但是久而久之,就没有学生会主动参与预习活动了。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预习语文不如预习数学和英语明智。但是在此我们重申预习的重要意义,并不是要求学生回家看看课文这么简单,下面我们以《威尼斯商人》为例来阐述应如何预习语文知识:这篇文章时莎士比亚文学巨著中的一部杰出的历史剧,其中有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出场,如:机制聪明的鲍西娅、仁慈友善的安东尼奥、残忍狡猾的夏洛克等。教师可以事先将这些人物从课文中提炼出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按照人物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这就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后通篇阅读文章,并领会其中每个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这种预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准备角色表演的同时,心生一份自觉的责任感,使每一位学生都认为自己是课本剧表演中的一份子,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主人翁品质,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而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扮演好指导者、协助者、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自主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与课堂融为一体。

二、及时掌握学生反馈信息,合理调整教学策略

高效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快速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及时掌握学生的优点和反馈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反馈信息要及时,教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要及时表扬和指出,丰富练习活动,强化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内化能力,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实现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其次反馈方式要灵活多样,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考试是教师惯于使用的方式,但碍于时间的限制反馈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复述文章内容的方式来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效果。最后,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无论是备课、授课、复习、指导还是作业都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只有建立健全反馈机制才能帮助学生及时的做出教学规划与调整,保证又好又快的完成实现目标。

三、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语言理解能力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它是一门具有人文性与社会性的学科,不管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还是从文化文学的角度,都要求学生切身体验和感悟文章内容,并进行探究状态,从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意境。例如,在教学万《变色龙》之后,大部分学生在分析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时,都认为他是一个出尔反尔、见风使舵的沙皇政权统治下的走狗。但是也有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他几次“穿脱大衣的窘态”,从这些细节中分析出:“他不过是沙皇政权统治下的走狗,其实也有可怜的一面,在当时的社会中,他这样做也是为了生存。”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站在小说人物角度思考问题,切身感受人物的内在思想,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语言的理解能力。

四、鼓励学生学习中求异创新,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教师不要用课本知识来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要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不但是学习任何知识,都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提出独到的看法与见解,而不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例如,在教学《错过》这篇文章时,作者要求我们坦然面对错过、接受错过、品味错过。而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坦然面对错过固然是一种良好的生活心态,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味道,面对错误与失败,我们要积极改变、积极面对,尽量减少错过。这样一来,人生不就变得更加完美了,我们在老去的时候,可以自豪的说:‘我曾经争取过、努力过,我没有任何遗憾。’”这位学生的看法与见解是非常具有创新意义的,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品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五、采用多样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师不能固守教材,而应活学活用,灵活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例如,在“名著赏析”单元中,七年级上册安排了《伊索寓言》和《汤姆·索亚历险记》两篇文章,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无法让学生一次性了结原著的全貌,所以只能在课堂上进行启发性的引导。在整个引导过程中,不要以相关资料的背诵、记忆、大致情节的了解作为“硬性规定”,而是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提供作品大纲,通过辩论会、读书比赛、讨论会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和阅读原著,当学生阅读之后,再对此进行系统的总结。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们不但能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形成大致的了解,而且有助于他们对重点知识的把握,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而言之,只有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才能保障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大伟.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第8篇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但是很多教师反映,文言文课难上,学生学习困难无兴趣,课堂常常出现冷场的状况。如何化解冷场的尴尬,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需要教师剖析冷场的缘由,寻求活跃课堂气氛的“沸点”,从而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课例描述

有教师执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一课,具体教学环节安排如下:①导入:教师以“三人行,必有我师”蕴藏的道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导入课题;②背景介绍: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介绍孔子的生平经历、《论语》的相关知识内容;③诵读环节:教师首先示范朗读一遍;学生自由读;教师检查几名学生的朗读效果;全班齐读;④教师以串讲法连串地讲解课文内容,逐一讲解重点实词、虚词以及句式。(以上四个环节均由教师“讲”,学生仅参加了“自读”和“齐读”。时间使用情况:教师18分钟,学生5分钟);⑤翻译环节: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请几名学生起来翻译十则语录,多数学生一知半解回答不到位、或者干脆一言不发,课堂气氛沉闷,多次出现了冷场状况。当学生拒绝回答时,教师再提问下一名学生,但冷场状况继续出现,教师难以继续下一教学环节(剩下17分钟里,教师没有完成预设的翻译环节,也未采取措施处理冷场,后续的教学环节也未进行)。

二、课例评议

“冷场”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大忌。在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堂语文课教学可简单分为两块,第一块称为“‘教师’包讲,学生提前进入‘疲惫’”环节。导入、背景介绍、诵读、知识讲解都由教师包讲,学生能够尽早参与教学的时间少之又少。文言文教学内容涉及古代思想意识形态、语言的固有习惯,常常让现代学生产生古今知识隔阂及遥远的距离感,容易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因此,学生参与文言文学习,需要借助动脑、动手、动口等一系列“活动”尽早、尽快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课例中,课堂教学进行了近20分钟学生还未融入学习状态,因此形成学习疲惫状态也就不足为怪。第二块称为“课堂冷场,预设教学环节难以进行”环节。在余下的17分钟里,课堂气氛沉闷,大部分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愿积极参与配合教学,出现了多次冷场,而教师也未采取灵活应变措施处理窘境,后续教学环节也难以完成。笔者认为,出现冷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法方式单一

课例中提到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串讲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法,其特征是以讲解为主,连串地讲解课文的背景知识、实词、虚词、句式以及翻译。串讲法是一项利弊掺半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忙得不可开交,又耗时又费力,在课堂里多数时间只听到教师的声音;可学生却不领情,面对偶尔的提问,学生要么应付式的回答,要么敛声屏气,不予配合,出现常见的冷场。

(二)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我们知道,初中教材选取的文言文多是文质兼美、文本内容丰富可供挖掘的经典篇目,但文言文内含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对现代学生来说,已是很陌生且有一定的隔阂。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设计未考虑学生生活经验、年龄特征、心理状态等方面,把教学的时间和重点仅放在疏通文言字、词、句、翻译的基础上,忽略挖掘文言文反映的深层次内涵,学生则因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而厌学。

因此,激活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冷场的“沸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学生课前预习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准备”是预防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出现各种突发问题的必备工作。教师提前布置预习,鼓励学生把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点和困惑疑问记录下来,带着问题来听课,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事倍功半。为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可变换多种方式,如个人独立预习、同桌合作交流预习、小组合作任务分配预习等。课前预习学生需达到以下要求:①初步了解作者、题目及相关背景知识,除了课本,还可查阅参考书籍或网络等相关资料;②勾画生字词,借助注释落实读音,能够基本朗读;③勾画实词、虚词、重点句式,借助注释、资料,能够基本翻译;④认真记录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困难,有待于课堂交流解决;⑤教师坚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促使学生形成课前认真预习的习惯。

(二)分析学情,预设学生学习的“困难点”

七年级是小学——初中的过渡学年,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渐过渡,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年龄特征,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及设计。教师提前预设该年龄段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可能出现的教学“困难点”,对课堂上出现的“困难点”尽量做到胸有成竹、有备无患,避免突发状况造成的手足无措。当然教师不可能预设所有的教学“困难点”,但提前预设能够帮助教师驾驭掌控课堂,从容应对学生,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知识迁移。

(三)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古人认为,给人一些鱼充饥,不如教会他怎样捕鱼。但笔者认为重要的不是“怎样捕鱼”,而是要激发他“捕鱼的兴趣”。文言文是学生畏惧、讨厌却又不得不学的重要学习内容,教师巧妙激趣非常重要。①活动激趣法。安排小组竞赛,对《论语十则》的翻译以回答快、对计分,胜出小组有奖励;②对比激趣法。教学《行路难》,把小学教材中《赠汪伦》放在一起对比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安排学生自己找出李白在不同时段创作的意图、风格,文体的特点,两篇诗歌的主旨等等;③音像激趣法。教学《岳阳楼记》,利用多媒体技术配上古典音乐朗读,名胜古迹图片展示,相关影视作品播放,创设情境激趣;④故事激趣法。教学《狼》,让学生自己准备,在课堂上把课文变成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灵活应变冷场,绽放智慧之花

教师往往无法完全避免课堂上出现的冷场情况,怎样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又能获得出乎预料的效果,这就要考验教师渊博的学识、智慧的思考、较强的组织能力、高效的教学方法和充满个性的人格魅力。除了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把握课堂节奏快慢有度,提前预设可能出现的偶况,教师还要随时准备灵活应变:①合作讨论法。课例中,教师提问学生翻译一则语录,但学生沉默不回答。教师可就这一翻译困难点,安排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难理解的字、词、句,让学生动起来,强化师生、生生间合作,缓解课堂沉默气氛;②诵读法。课例中,学生不愿或者不会翻译教师指定的语录,教师可再安排学生多次诵读语录,以师示范读、自读、齐读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情绪,读出人物语气和内涵的意蕴。诵读法能使学生进入积极兴奋的状态,活跃课堂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③“踢皮球”。有学生在学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提问教师“臭”的读音是“chou”还是“xiu”。教师很难马上解答,可以采用“踢皮球”方法,向学生说明“这是一个可深入探讨的问题,大家把它作为课后小课题研究,讨论结果下次课上再和大家分享”。既轻松化解课堂突发状况的尴尬,又给自己和学生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④情境引导法。针对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情境化。《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具有音乐美、景物美和意境美的内容,可借助多媒体音频、动画播放、渲染,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把处于冷场中的学生重新拉回课堂。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难,教师遇到冷场更是常事。教师需找准缘由,化解冷场的尴尬,寻找活跃课堂气氛的“沸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运来.语文教学最需要什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邢培芝.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J].成功,2008,(12).

第9篇

【关键词】探究;激发兴趣;重视指导;强调交流

新课程标准倡导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这段话指出: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潜心钻研,深切领悟,深入心通,心安理得。将来运用便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达到左右逢源的地步。如今,探究式学习便是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变死记硬背为灵活运用,变机械接受为举一反三,从单纯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中脱颖而出。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改变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要使探究式学习实实在在地展开,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他主张将学习视为最快乐的事。“乐则意通”便能自觉进取,领意深入,“乐则思涌”,便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了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探究的兴趣呢?

1、探究内容必须接近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在接触语文文本时,常常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作品本身的理解、文化现象的认知方面存在着无数困惑,引起积极的追求心理,他们迫切地要求了解未知领域,解析文字、文化、文学等“斯芬克斯”之迷,从而获得对汉语言文字所创建人文世界、科学世界的直接体验。古代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往往极为丰富,古代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各民族的风俗人情、与当代迥异的文化现象、古代人的交际和生活情况,还有异国的风土人情,斑斓的文化背景,世界艺术宝库里璀璨夺目的珍品等都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时,开展“亲近家乡――常州传统节日习俗”的综合实践考察活动。我们让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的民俗,进而了解祖国和世界各地的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有魅力。在教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筑艺术”时,学生们在感受了中山陵的巍巍,凡尔赛宫的金碧辉煌之后,自然地激起探索中外有名建筑特点的欲望。从而自觉地了解历史的印记和社会发展的足迹。领悟到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在“采撷生活 表现生活”的语文课外收集活动中,学生在收集探究歇后语、广告词、名言警句、公益标语等生活文化用语的过程中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感受了语言表现力,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2、要增加学生探究活动机会

探究活动要尽可能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能调动学生知识储备,因为认知本身就是一种活动,活动能让人产生兴趣,而探究活动则因扩展了学生多元学习活动的机会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就欲望。可以说,活动最热烈的时候 ,就是学生探究兴趣最浓、受益最大的时候。所以我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阅读课、综合实践课,甚至课堂边角料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张扬他们的怀疑精神。例如,说到石拱桥的坚固时,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上做个实验,看一看用拼木拼成拱桥的承受力大还是一块直木板的承受力大。在学“狼”专题后,让学生在阅读课上和课外收集资料,作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组织“杀狼”、“护狼”的辩论赛。还有各类活动方案设计,手抄报比赛等。

3、教师不吝惜“激励”

探究活动本身不是目的,研究课的意义在于日渐积累潜移默化培养起一种积极探索的情感和心理倾向,并在活动中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独立求知的品格和能力,而这一切都有来源于课堂的激励(不论是老师还是同学的),激励是强化探究兴趣的原动力。未来好教师标准或许未必是知识渊博的程度,而是因为他懂得在最恰当的时机给学生以最恰当的激励。在手抄报比赛中,我们通过交流评比,除评出一、二、三等奖之外,另设最佳选材奖、最佳图案奖、最佳栏目奖等,尽可能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位学生的努力和成绩都得到肯定。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为此,我们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应以诚恳的态度,民主的思想,去激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愉悦的心情中去探究,在老师的长期期待和鼓励中养成乐于探究的习惯。

二、重视教师在探究中的指导

在探究式学习中强调学生自主,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不能片面地认为只要有教师发表意见,就否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对学生探究完全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所谓学生自主,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对学习责任的承担。语文学习中的探究学致可分为两种:专题探究和课堂随机探究。

专题探究方式的总体思路是:单元设计、确定专题、课内外一体。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新教材打破文体界限,以相同生活专题为单元内容的体系特点,教师进行单元整体组织教学;各单元提供若干研究专题,让学生自已选择或另行确定研究的专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课内获取,课外搜集,以专题探究贯穿单元教学的全过程,把听说读写各项学习活动整合到专题探究活动中;教学沟通课内外,按“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学习”设计课堂教学。教师让学生在专题探究中学会留心、学会思索、学会提问。在教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人物风采”时,可进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比较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人物身上,从多个角度、多侧面去领略芸芸众生中的人物风采。

三、强调探究成果的交流

在探究学习中,独立探究和合作探究这两种形式不管过程如何,但两者的探究结果都必须交流。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要使每个学生的研究潜能都得以发挥。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1)探究者的相互交流中,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3)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4)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 所以,交流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合作,有助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等等。

因此,我们不仅要求学生从书本中学习,从大自然中学习,还要善于从他人那里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做到这一点。例如,教完《松鼠》后,让学生以松鼠为题材发行一组(四张)邮票,教师把学生作品装订成册,放置“佳作园地”,用以交流展出。学生在欣赏同学作品时,通过比较,懂得怎样设计更美观,更能反映松鼠的生活;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或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