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54:27
导语:在初中物理教材解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例1(2010年安徽卷)实际的电源都有一定的电阻,如干电池,我们需要用它的电压U和电阻r两个物理量来描述它,实际计算过程中,可以把它看成是由一个电压为U、电阻为零的理想电源与一个电阻值为r的电阻串联而成,如图1所示:
在图2中R1=14 Ω,R2=9 Ω,当只闭合S1时,电流表读数JI=0.2A;当只闭合S2时,电流表读数I2=0.3A,把电源按图1中的等效方法处理,求电源的电压U和电阻r。
解析 这道题以高中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为背景,要求初中学生去解答,学生只要认真理解试题中提供电源的相关信息,再利用初中知识:串联电路电流、电阻特点、欧姆定律,就能顺利解题。
教学衔接启示 高中物理教学要找出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所谓知识的结合点,就是指初三和高一都涉及的,但内容在深度、广度上有所不同的知识,教师在备课时应分析高、初中的知识点,找出两者间的结合点,从结合点展开教学,学生自然感到顺理成章,也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l第三章第二节《弹力》教学,学生在初中时对压力、支持力、拉力已有初步的了解,这便是知识的结合处,所以,在上这节课时可以不直接从弹性形变入手来介绍弹力,而从对压力、支持力、拉力的认识来引入,教师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演示放在桌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分析力产生的原因,从而引出形变的概念,讲清弹力产生的条件,最后做微形形变实验,得到只要物体之间存在着接触并产生挤压作用,必然会产生形变的结论,从而形成弹力的概念,这样教学,在高、初中知识之间搭建一个“引桥”,减缓了知识的坡度,促进学生对高中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另外,像第四章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第七章功、功率、重力势能等知识点都是存在知识的结合处,只要教师深入挖掘分析,一定会给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带来益处。
例2(2007年汕头市卷)图3是法拉第发明的能够产生持续电流的机器——发电机,金属圆盘可以看成是由无数根长度等于圆盘半径的导线组成的,金属圆盘在磁极间不断转动,每根导线都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从而产生持续的电流,某校探究小组仿制了这个发电机装置(如图4),对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进行如下探究:
①当圆盘转速增大时,电流表指针偏转增大,说明电流大小跟______有关;
②保持圆盘转速不变,换用一个半径更大的金属圆盘,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更大,说明电流大小还跟______有关;
③保持圆盘转速不变,换用_______,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更大,说明电流大小跟磁场强弱有关,
解析
这道题是以高中知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背景,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法拉第发明的发电机,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仿制发电机探究感应电流(电动势)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衔接启示 高中物理教学要适当渗透物理学史,“物理学发展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这块宝地很值得我们去开垦,这些精神财富很值得我们去发掘,”高中物理教学引入物理学史,除了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与技能之外,最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掌握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高一新生不适应物理教学,正与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自主探索精神有很大关系,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适当渗透物理学史,这将有助于学生完成初中到高中的物理衔接。
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如果仅按教材的逻辑顺序“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来展开教学,这无疑已失去了物理学史的本来面目,失去了有声有色,波澜壮阔的科学斗争的历史光辉,使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如果按照物理学史客观发展顺序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揭示出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观察一猜想、假设一实验验证一修正推广,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而是非常亲切、具有真实感,同时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的熏陶,促进学生从“被动思考、获得知识”向“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转化,获得真正的智慧。
高中物理教材提供了许多物理学史方面的内容,为渗透物理学史教育提供了方便,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增减,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应抓住重点、言简意赅,切记喧宾夺主、主次颠倒,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高中渗透物理学史,除了上述课堂教学渗透方式外,还可以在作业中渗透,如学完牛顿第一定律以后,可布置作业:阅读课文、查阅资料或网站搜索完成表1,并思考各位物理学家的贡献。
例3(2004赤峰市卷)实验可以得出:在温度不变时,导线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写成公式为:R=ρl/S,其中R表示导线的电阻,z表示导线的长度,s表示导线的横截面积,ρ是比例常数,叫电阻率,不同材料的ρ不同。
现有一段粗细均匀的细电阻丝,用你在初中物理实验中使用过的仪器和掌握的实验方法,如何用公式R=ρl/s测这段金属丝的电阻率ρ?
要求:(1)写出实验步骤;(2)直接写出p的表达式,(为简单,每个要测的量只测一次,需画电路图的要画出。)
解析 这道题是以高中知识电阻定律为背景的较复杂的间接测量型实验题,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公式推导、得出测量原理,根据使用过的仪器和实验方法即可作答。
由于这道测量型实验涉及测量物理量较多,测量方法多是间接测量,再加上要进行数学推导运算,所以解答此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衔接启示 初中教学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数学解题能力,初中教材内容要求学生了解、知道的多,理解的少;定性多、定量少,而高中则要求学生理解应用多、定量研究、数学工具与技巧的应用多,因此,升入高一的学生不能适应高中物理教学则在所难免,知识是迁移的大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基础,在部分定量计算中有意识培养数学能力,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会起到促进作用。
注重基础知识,就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例如速度、密度、机械效率、杠杆的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都是初中阶段的重要概念和规律,要重视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知道它们的由来,二是要让学生弄清每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掌握物理规律和表达式的同时,还要明确公式中量的意义和单位、适用条件、应用时的注意事项、使
学生掌握初中阶段物理学科完整的基础知识,真正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注重基本技能,尤其要重视测量型实验的技能,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物理量的测量是实验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最大量的工作,在测量性实验中,熟悉各种仪器及仪表的操作规则是实验的基础,明确实验原理和实验的基本方法是重点。
初中物理常用的测量工具有八种,分为两类:一类是直读式的测量仪器,如刻度尺、温度计、弹簧测力计、量筒(量杯)、秒表、电流表、电压表,一类是比较式的测量仪器,天平,在这些测量工具(量杯除外)中,其相邻的刻度之间的长度与相关物理量之间都成线性关系,有其共同的特性,在使用这些测量工具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综合、对比,注意它们的单位、量程、最小分度值,让学生养成以刻度的分度值为基础的观察力。
在物理测量实验中,根据测量原理(思路)及运算难度,将测量方法分为三种:(1)直接测量,如用天平测固体质量;用电压表测电压等,(2)简单间接测量,如用刻度尺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等,(3)复杂间接测量,如上述例3。
培养数学解题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如指数运算、密度、速度复合单位之间的换算等,其次要培养学生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如初中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浮力公式、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等的推导虽然不是中考的内容,但也要让学生经历推导过程,因为是培养运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最佳时机。
例4(2006年宿迁市卷)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地看作自由落体运动,为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下落的高度有关:
猜想三: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几位同学用三个金属球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2:
(1)为验证猜想一:应比较实验序号______和______,结论是:_______。
(2)请你帮助小明验证猜想三:
①器材:0.5 kg的铁球A、1 kg的铁球B和皮尺,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
②实脸步骤:
③结论:
(3)小敏同学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她让两片完全相同的纸(一张平展,另一张对折)同时从三楼由静止开始下落,她发现两片纸______(填“同时”或“不同时”)着地,此下落过程一中两片纸作的_____(填“是”或“不是”)自由落体运动,因为______。
解析 这道题是以高中知识自由落体运动为背景的探究性实验题,重点考查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法及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归纳分析实验结论的能力,这道题是考查探究要素比较全面的中考题。
教学衔接启示
初中教学要注重探究性实验,培养思维能力,初中物理以直观教学为主,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而高中较多的是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因而升入高一的学生在自身的思维能力上出现台阶,初中物理教学要以探究性实验为切入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起到重要作用。
在初中阶段我们所接触到的能量形式主要有:机械能、电能、内能、核能,这其中还包含有能量的来源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就以历年中考试题为例来解析能量类问题的解法.
一、 能量的来源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例(2010•江苏宿迁)有的能源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该类能源叫一次能源;有的不能直接从自然界获取,此类能源叫二次能源.下列属于二次能源的是(_______)
A. 煤 B. 石油
C. 天然气 D. 电能
解析在四个选项中只有电能是不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为人类所利用的能源,必须经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而来.
答案:D
例(2010•江苏泰州)在倡导“节能环保”“低碳生活”的今天,人类应特别重视下列哪种能源的利用(_______)
A. 太阳能 B. 煤炭
C. 石油 D. 天然气
解析“节能环保”“低碳生活”要求我们人类所使用的能源都是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该题当中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是典型的化石燃料,也是常规能源,在利用时会产生严重的污染,而作为新能源的太阳能就几乎不会产生任何的污染,将被大量使用.
答案:A
例(2010•江苏苏州)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_______)
A. 天然气 B. 石油
C. 煤炭 D. 水能
解析煤炭、石油、天然气是典型的化石燃料,被人类利用以后很难在短时间内产生新的能源,所以是不可再生能源.
答案:D
二、 能量的转化
例(2010•四川成都)下列对能量转化分析错误的是(_______)
A. 水电站主要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B. 核电站主要将核能转化为电能
C. 太阳能热水器主要将太阳能转化为内能
D. 热机主要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解析水电站主要是通过把水位升高,增加水的重力势能,开闸放水的时候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带动水轮机发电;核电站是通过核裂变的方式获得巨大的核能,核能再通过内能和机械能的转化最后转化为电能;太阳辐射的热量被热水器的集热管吸收转化为水的内能;热机在工作时是将燃料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对外输出.
答案:D
例(2008•云南昆明)3月24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采集仪式,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赫拉神庙举行.女祭司将火炬放在凹面镜的焦点处,经凹面镜聚焦后的太阳光照射火炬,使它的温度迅速升高而燃烧,火炬燃烧前的升温过程是_______
能转化为_______能.
解析经凹面镜聚焦后的太阳光照射在火炬上使得火炬的温度迅速升高,物体的温度上升,内能增加,所以这一个过程是太阳能向内能的转化.
答案:太阳;内
例(2008•湖南长沙)汽车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为减少汽车尾气对居民的危害,长沙市政府购进了不少以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作公交车,成为长沙街头个新的亮点.
(1) 这种汽车的发动机在做功冲程中将内能转化为_______能:
(2) 汽车使用天然气作燃料的优点是(写一条)_______.
解析热机的四个冲程中,有两个冲程存在着能量的转化:在压缩冲程中,是将机械能转化为油气混合体的内能,在做功冲程中则是将燃料燃烧所释放出来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用天然气取代汽油或柴油为燃料,可以减少温室气体及有害气体的排放,更加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答案:机械;清洁污染小
例(2010•江苏常州)截至目前,中国第一大地热发电站羊八井地热电站已累计发电超过24亿千瓦时.分析下图,从地下井汽轮机发电机,其能量转化过程是:内能_______能_______能.
解析地热是一次能源可以直接被利用给水加热,产生的大量水蒸气可以驱动汽轮机转动,这样就将内能转化为汽轮机的机械能.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当中的线圈转动,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就会产生感应电流,进而实现了机械能向电能的转化.
答案:机械;电
三、 能量转化过程中的效率
例(2010•江苏泰州)下图表示白炽电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内能的大致比例,由此可以计算出白炽电灯的发光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节能灯的发光效率为30%,它只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W的功率就可以达到60W的白炽灯的亮度.
解析从图示可以看出白炽灯所获得的100J的电能只有10J转化为光能,而90J的电能都转化为了内能,根据效率的定义可计算出其发光效率为×100%=10%.60W的白炽灯转化为发光的功率只有 60×10%=6W,所以节能灯的功率只需要达到 W即可达到6÷30%=20W,即可达到和60W白炽灯一样的亮度.
答案:10%;20
例(08•江苏淮安)太阳能被称为21世纪能源.太阳能汽车是利用太阳能电池将接收到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利用电动机来驱动的一种新型汽车.有一辆太阳能实验车,车上的太阳能电池板的有效面积S=8m2.在晴朗的天气里,太阳光垂直照射到电池板每平方米面积上的辐射功率P=1kW,电池板产生的电压U=120V,对车上的电动机提供I=10A的电流,请解答:
(1) 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是多少?
(2) 若此辆车的电动机将电能最终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为75%,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时,牵引力为120N,则汽车行驶的速度多大?
解析(1) 太阳能电池板所获得的辐射功率为 8×1000=8000W
转化为电能的功率是P=UI=120V×10A=1200W
所以转化的效率为×100%=15%
(2)因为电能在向机械能转化的过程中只有75%转化,所以该汽车获得的机械功率为1200×75%=900W,根据公式P=Fv,可得v===75m/s.
例(2008•江苏连云港)焚烧秸秆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还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研究表明,秸秆的热值为0.75×107J/kg,相当于标准煤的四分之一.
(1) 我国第一家秸秆发电厂,已于2007年1月1日开始正式发电,从此,中国电网里出现了由农民“种”出来的电流.据了解,我国每年仅农作物秸秆产量就有6亿吨(合6×1011kg).如果这些秸秆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全部转化为电能,则每年可发电多少千瓦时?
(2) 某学校食堂锅炉盛水1.5t,如果通过燃烧秸秆的方式将这些水从20℃加热到100℃,共需要多少秸秆?(设秸秆完全燃烧,且放出的热量有42%被水吸收)
解析(1) 根据Q=mq=6×1011×0.75×107=4.5×1018J=1.25×1012KW•h
(2) 因为秸秆完全燃烧释放出来的热量有42%被水吸收转化为水的内能,所以可得Q吸=Q放×42%,即cm水Δt=m×q×42%
所以m===160Kg
物理学科是研究自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学科,初中物理教材中选用和设置了许多与学生个体生活密切的现实案例.初中生学习认知、情感发展最大特点,就是对现实生活案例“感兴趣”.初中物理教师就应抓住物理学科广泛应用、丰富生活等特点,设置出激发学生大脑皮层“凸起点”的现实性、趣味性教学情境.例如,在讲“摩擦力”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汽车的轮胎为什么表面凹凸不平?为什么我们水平拉动一个物体感到非常费力?穿着鞋底有波纹的运动鞋在湿滑的路面不容易滑倒,而平底鞋则容易滑倒,这是为什么?又如,在讲“压强”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器材,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生动画面和案例,并结合“为什么抽空空气的瓶盖不容易拧开?”的问题,让初中生内心受到“刺激”,情感得到激发.
二、实施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产生学习兴趣
物理学科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物理理论来源于实验操作,但是又高于实验操作,实验观察是学好物理学科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部分初中生实验、观察能动性弱,积极性不强,不愿实验、不愿观察,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利用枯燥的公式和例题教学取代丰富多彩的物理内容,致使初中生缺乏内在学习情感和趣味.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借助于物理学科实验特点,结合学生情感特点,从联系学生的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做好演示实验等方面入手,设置形象生动、趣味横生的实验案例,使学生产生能动学习情感.例如,在讲“力的相互作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学生之间双手击掌”、“在溜冰场穿溜冰鞋推墙壁,自己却向后退”等生活实验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深刻领会“力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实验观察兴趣.又如,在讲“水的沸腾”时,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教学,设置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水的沸腾现象,在做好酒精灯使用指导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沸腾过程中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情况等,填写表格,做好数据记录,找出物理规律.在现实案例实验中,学生把“物”与“理”有效结合,既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开展评价教学,让学生在阐述见解中增强学习兴趣
关键词:教学衔接;学习能力;因材施教
一、物理和数学之间重要关系
一直以来数学和物理这两门学科的学习都是紧密联系、共同协调的.随着初中阶段向高中阶段的跨度,学生对于物理和数学相互链接的关系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中学阶段,数学知识就开始在物理的学习中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如,图象分析与平面解析几何、矢量与标量、瞬时变化率、导数和物理分析与三角函数等,常见的联系如ω=2π/T在数学和物理当中是通用的.在高中阶段,这两门学科的应用就更是相互交融,紧密联系体现的更为明显,而对于这两门科目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认识上也更为深入了和数学是有联系的,如果数学学不好,这都不会算了, 比如,P=W/t,可以变为P=UI因为W=UIt,以及如物理中的矢量(例如,力等有方向的物理量)和数学中的向量是一个意义.如果高中生仍把初中阶段对于数学和物理的学习方法沿用到高中阶段对这两门学科的学习中来,就很容易造成两门学科的固定式学习、思维的模式,如果将数学和物理分开来学,无疑会让高中生在数学和物理的学习中带来很大程度的困难,也会挫伤他们学习数学和物理的积极性.新的课改要求也让老师的教学方法要随之改变,同时物理的教学模式也在改变,物理学习的内容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这让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不适应.所以,物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找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困惑,能够从生活经验出发,设置生活情境,将感性生活和理性认识相结合,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其实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从而让学生对数学应用加深理解.老师也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善于转化知识的课堂呈现形式,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刻.
二、目前高中物理与数学衔接上的问题
导致物理和数学学习的不协调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高中物理和数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安排顺序上的不和谐.学生在还没有接触到数学中的概念时就已经需要在物理中利用,比如,平面解析中的直线与方程中需要利用斜率“直线的倾斜角度与斜率的关系”,那时学生还没有理解斜率的概念,但在物理的教学中就已经需要运用斜率来解决物理题目,这无疑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和学习上的巨大压力.在数学和物理的教学实践中,老师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提倡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分析和处理;经常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系
统分析,做的好的要表扬,不好的地方要说明该如何改正;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数学的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很好的对这两门学科的综合性架桥进行理解.如这样一道物理题,采用数学当中的隔离法计算效果显著,更容易理解:图1所示,人重600 N,木板重为400 N,人与木板,木板与水平地面之间动摩擦因数均为0.2.现在人用水平力拉绳,使他与木板一起向右匀速运动,求:(1)人拉绳的力的大小;(2)人的脚给木板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此时如果采用数学当中的隔离法求解显然效果明显:由于木板是在运动,那么它所受的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0.2×(600+400)=200 N;人拉绳和绳拉人的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由于有滑轮作用,它又等于绳拉木板的力,大小都设为T.
三、物理和数学之间的衔接对策
1.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物理和数学紧密相连,数学能力的扎实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物理的学习.在教学中的过程中,老师要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在物理知识和学习上打好数学基础,这是促使这两门学科连接上的基础.针对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制定合理且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平时,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合理解决.
2.物理和数学教材上同步
物理和数学教材上的标准上应做适当的同步修改,来保证物理与数学能够同步进行.因为物理和数学这两门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教材安排和学习的进度上必须要做好协调,要确保学生在进行物理知识的相关学习时,是在了解了物理知识的数学概念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在课前一定要做到提前预习,课后巩固.将物理和数学之间有效衔接,可以让两门学科的学习过程更加顺畅,做到循序渐进,相辅相成.这也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更加感兴趣,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身于数学和物理的学习中.
4 小结
我国高中对于物理与数学这两门学科之间的衔接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它影响着高中生物理的学习,成为当前物理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我国高中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高中物理与数学之间大的衔接一旦做好,学生学习数学或是物理的难度就会很大程度上得以降低,可以在学习数学和物理的过程中,更好的将两门学科的知识进行交互运用,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让学生对学习数学和物理更感兴趣.
参考文献:
[1]胡孝栋.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03:23-25.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运用生活案例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基础环节。教师只有以引人入胜、吸引眼球的教学内容或方式手段,才能将学习对象的内在能动情感充分激发,主动探知的潜能充分挖掘。认知发展学指出,初中生作为特殊时期的学习群体,其认知特点既呈现积极性、能动性的一面,又呈现波动性、不稳定性的一面。贴近初中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初中生更为喜爱,更为亲近。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要切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做实“铺垫性”工程,为有效课堂教学深入开展“开好头”、“布好局”。在导入环节教学内容设置中,教师应将现实生活案例融入其中,引导初中生在真切体会感悟中,形成“认同感”、“亲近感”,情感得到“共鸣”,欲望得到挖掘,为课堂教学深入推进做好“铺垫”。如“重力”一节课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在课堂导入内容设置中,利用初中生对生活案例的亲近特点,将“月球绕地球运行”渗透其中,设计出“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为什么月球绕着地球运转时不会飞出去呢?”教学氛围,让初中生在真实、亲切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心态上得到“放松”,学习情感得到“提振”,保持积极情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设置现实生活案例,是情景式教学方式的形式之一,教师在设置过程中,要紧扣认知实际,不能设置高于初中生理解力的现实案例,避免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二、在新知讲解过程中设置生活事例
在新知讲解过程中,教师经常借助于典型案例,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向初中生“讲清楚”物理知识点的内涵要义,帮助初中生更加深刻全面地掌握物理新知内容。笔者发现,在新知讲解过程中,很多初中物理教师经常借助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案例,引导初中生将现实事例与新知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将新知内容要义“反射”在所呈现的生活真实事例上,让初中生能够对新知内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因此,笔者以为,初中物理新知教学环节,设置典型生活事例,不失为推进新知讲解活动进程的有效“手笔”。初中物理教师应根据新知内容要义、注意点以及教学要求,选取与之相对应的典型事例,以事例讲解新知,以事例映衬新知,推进新知教学进程和成效。如“压强的大小关系”教学中,教师通过研究分析教材认识到,“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效果,初中物理教师设置“在冰天雪地里,有一个小姑娘穿着普通棉鞋站在雪地里,双脚陷入雪里;而一个大人穿着雪橇站在雪地里,却几乎没有陷入雪地”事例以及相对应的画面,引导初中生结合事例进行探知分析。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压强与哪些因素存在关系?”、“如何增加或减小压强的大小”等问题,初中生在认真研析案例的过程中,认识到“压强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以及物体的重量之间存在关系”。这样,初中生所探析得到的“压强的大小关系”内容,认知和理解时,更加真切和深刻,有利于初中生对该知识内容的灵活运用。
三、在物理案例探知中设置生活实例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复习;复习方法;
一、弄清考查要求,了解考查内容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们首先得通过书本来全面了解初中物理教材中对实验的考查要求,这样在复习过程中才会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通过对教材实验的全面了解,初中物理实验基本包括四类:一是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使用;二是验证性实验和测量性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三是探究及设计性实验:包括提出探究的问题、根据物理思想设计实验探究过程、分析实验数据:四是与生活有联系的STS实验:包括教师在课堂上做过的演示实验、画在课本上的小实验、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验。
二、掌握基本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在了解考查要求之后,我们可以明确教材中哪些是需要掌握的物理实验基本知识。学生首先一定要牢牢掌握这些基本知识,这是物理实验正确进行的首要条件,也是学生正确解答实验题的首要条件。但是,很多学生忽略了这个最重要的环节,他们经常抱怨物理实验题很难,有时候无从下手,可是当老师问一些最基础的实验基础知识的时候,他们都无法正确回答。他们以为这些知识太简单,不会考查,诚然,考试不会直接去考查那些最简单的基础知识,但是考题是在这些最基础的知识上加工而来,老师在出题时,是以大家都了解这些知识为前提的,因此,在复习时,一定要把基础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第一环来攻克,而且要做到烂熟于心。
三、“专题化”复习
上文已经提到初中物理实验基本包括四类,因此可以将物理实验的复习分为四个专题,根据每个专题来确定各自复习的内容和方法,最终达到物理实验的高效复习。
(一)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使用
基本仪器和工具的使用是物理实验的基础,是进行测量型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工具,是初中物理实验考查的必考内容。初中物理实验中包括11种基本仪器和工具:刻度尺、量筒、弹簧秤、压强计、天平、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变阻器、电能表及测电表。在复习中,对于这些基本的仪器和工具,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五点:一是知道仪器的用途和工作原理;二是认真观察仪器的结构和铭牌,弄清各种数据(量程、分度值、额定值等)的含义;三是在使用前会对仪器进行正确的调节;四是会按正确的步骤对仪器进行操作;五是正确读出和记录仪器仪表的示数。[2]这些要求是初中物理实验中最基本的,学生们必须掌握,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将此作为重点教学内容。
考试中对基本仪器和工具的考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仪器(含量程)、工具的选择;二是仪器的使、工具的使用规则;三是仪器、工具的读数。
这个专题内容的复习主要以记忆为主,学生在复习中也可以通过具体操作这些仪器和工具来加深记忆。
(二)验证性实验和测量性实验
初中物理中有很多相关实验,例如:用钟表和刻度尺测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用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用伏安法测电阻;用伏安法测电功率。[3]在这些实验中,不仅要考察同学们对基本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而且还要考察同学们通过运用物理实验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对于这类实验的复习,主要是弄清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自身独立的实验演练来测试自己是否已经掌握这些知识。
(三)探究及设计性实验
探究实验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内容可以涉及到探究要素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而在这类实验题目中,考查的内容可以是探究过程,也可以是探究方法和思想,还可以是设计实验中的步骤,更难一点的要求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来得出结论,或者评价实验中的错误和不足。[4]
复习中注意收集和分析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进行变形或重组的实验题。例如,采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通过观察灯泡的亮度来研究导体的电阻与温度有关,并对此探究过程,要求提出改进意见或指出不足,就是此类典型试题。针对这样问题,考生对待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方法步骤、实验结论要多反思和质疑,多想想如果不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以及判断哪种做法更好,依据是什么;评价的依据可侧重这样的几方面:科学性、可行性、环境保护、数据的准确性、是否节能以及经济效益等
(四)与生活有联系的STS实验
“STS”即“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它强调的是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新课改下,STS实验也成了考点。考试中这类考题的信息量通常很多,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收集到有益信息。信息的给予方式可以是图表或文字,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提炼出与物理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答题。解好这类题目,还可以从另一方面努力。学生们在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形成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这样在考试中解答STS实验时能够更加容易。
四、仔细研究经典习题,提高答题表达能力
会解题和把题目准确的解答在试卷上这两件事不可以完全等同,有些学生觉得只要弄懂就可以了,不会注意物理实验的解题细节和规范,因此,平时课堂表现很好的学生经常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学生自己也会很郁闷,明明题目都会解,可是就是拿不到高分。考试中明确要求学生在答题时书面表达要用词规范准确,叙述合理,因此,学生在复习时一定要训练如何答题,通过多多训练来记住专业术语和表达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物理实验解题水平。最好的方法就是仔细研究经典习题,把这些题目的解题步骤都能够清楚的记住,在考试中能够仿造相应的解题格式来进行答题。
总之,提高初中物理实验的复习效率,虽然不是一蹴而就,但也是有迹可循。通过全面了解、专题复习、书面训练这三个步骤,我相信一定可以达成高效的初中物理实验复习。方法有千千万,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把理论化为实践,不能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 王克.如何搞好初中物理实验复习[J]. 物理教师 1992年04期
[2] 张盘洪.初中物理实验复习中两个重点实验的解析[J]. 物理教师 1997年11期
关键词:初中力学;复习;结构
一、引言
初中学生还没有把小学阶段的感知上升到理性阶段,对错误的日常经验难以摆脱。因此,加强开发训练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思维品质是思想能力强弱的反映,是个体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是判断智力层次、确定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的主要指标。物理思维品质是指人们在学习物理知识以及研究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的个体智力特征。它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周密性几个方面。本文就如何结合初中力学解题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品质作出初步探讨。
二、初中力学知识结构
第一部分是入门教育:包括引言和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是学习初中物理的启蒙知识和入门训练,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是实验科学,而测量是实验的基础。
第二部分是力学初步知识:包括教材的第二章、第八、九章。主要讲授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初步知识。
第三部分是流体静力学的初步知识:包括第七、十、十一、十二章。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物理量,应用比较广泛,计算液体压强时要用到。流体静力学是以压强概念为线索逐步展开的。先讲固体的压强,然后讲液体的压强和气体的压强,最后用压强的概念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并加深对阿基米德定律和浮沉条件的
理解。这部分内容有的比较抽象,如研究液体的内容压强和连通器原理,要求我们初中生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另外综合能力也比较强,要综合运用前面学过的密度、质量、重力和二力平衡知识,因此是我们广大同学必须努力才能领悟的。
第四部分是简单机械,并在此基础上讲功和能的初步概念及功的原理。包括第十三、十四章。第十三章从力的观点来研究杠杆、轮轴和滑轮三种杠杆类简单机械;第十四章从功和能的观点来分析力对物体做功,讲解功的初步概念,再总结出功的原理,并用功的原理分析斜面,最后介绍机械效率、功率等机械能的初步概念。
三、物理规律、原理的复习
1、力学中有许多物理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些关系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
复习时,应该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之熟知每个规律与原理,并能运用规律与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2、强化训练,提高运用能力
通过练习,不仅能及时检验复习效果,而且能发现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例1]一人用200N的力沿水平方向推着重600N的箱子在水平地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若此人突然将推力增大到300N,则地板对箱子的摩擦力大小为( ).
A100N B200N C300N D600N
解析:此题易错选(C),造成错选的原因是题中干扰数据600N和300N,物体在水平地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是一对平衡力,即推力等于摩擦力.当此人的推力增大到300N时,由于物体对地板的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都不变,故摩擦力的大小是不变的,所以选(B).
[例2](2006.贵阳中考)右图反映的是甲、乙两同学坐在教室中听课的状况,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什么信息.解析:本题设计就是针对考生本人在平时听课时表现的习惯进行漫画描述,对号入座,会刺激他们的心灵,此题此境既有利于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又有利于考查学生临场的应变和分析能力。
(1)甲同学认真听课,乙同学不认真听课(从形态上分析).
(2)甲同学由于近视,眼睛离近些看得清楚些,乙同学眼睛正常,可以随便地看黑板.
(3)甲同学身体前倾,重心前移,双手支撑桌面觉得舒服,乙同学身体后仰,重心后移,感觉吃力,且容易倒下。
[例3](2005.芜湖市课改区)如图甲所示,工人正试图用扳手柠松工件上一个紧固的螺栓,尽管他使出了浑身的力气,却没能成功.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新点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取来一根绳子,将绳的一头拴在扳手柄的上端,自己使劲拉绳的另一头(如图乙所示),可他还是没能扳动栓,这是为什么呢?请分析其中的原因.(假定工人施力的大小不变)
解析:此题考生一见,觉得贴近生活,似曾相识,立即被吸引,心里明白但又无法说明道理.实际上这是考查学生对杠杆原理的理解.扳手是一根杠杆,它在扳动螺栓时是利用杠杆的作用,由甲、乙两图可知,他们用力的姿势基本相同的,力的大小相同,其中关键是扳手的长度不变,即所用的力臂没有改变,所以他两次用力效果是相同的,故无法拧动螺栓。
四、掌握的技巧
1、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也叫抽象逻辑性,它反映思维的抽象程度与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物理思维品质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深入地、逻辑清晰地思考物理问题;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善于开展系统的、全面的物理思维活动;善于从整体上用联系的观点认识物理事物,掌握物理知识,严密地推理论证。
2、灵活性
物理思维的灵活性是指物理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物理思维活动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去思考问题;善于应用不同的知识,运用不同的方法正确地解决问题;善于组合分析物理问题,伸缩性大;思维的结果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合理性。思维的灵活性是在思维深刻性的基础上引伸出来的一个思维品质,它更多地反映了一个人思维的灵活程度。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不仅能从正面分析,而且能够从反面分析:不仅能够从局部分析,而且能够从整体把握,使学生养成一种经常“换个角度再想想看”的思维习惯,提倡一题多解。
参考文献
一、教材的内容和学生认识的误差
现行的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材重视实验探究,但对于实验结果的理论解析不够到位。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死记探究结果,或者课堂上实验过程中知道了电流的关系,但在实际做题上又产生了困惑。
二、课堂讲授和现实的误差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是不会传授错误知识的,但在有的知识不方便学生实验探究的时候,学生对于老师讲授的知识就不会很牢固,同时又容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干扰,造成他们错误的认识。
三、记忆和现实的误差
关键词:中考备考 轻松 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197-02
中考备考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面对眼花缭乱的题海,怎样让学生的复习变的轻松、高效是永恒的主题,也是长期战斗在一线教师共同的期盼。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思考,把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恳请各位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1 归纳方法,巧妙处理图象题
初中物理中有不少的图象题,结合教材,简要列举如下几个图象:路程、时间图象表示速度;质量、体积图象表示密度;电压、电流图象表示电阻。在这些图象中所表示的物理量的大小如何比较呢?同学们一般会根据图象给出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相应的物理量的大小关系。
举例说明:
a、b两直线分别是两电阻的电压和电流关系的图象,
由图可知两电阻的大小关系是?
解析:
分别在a、b两直线上取一个点,然后根据公式
计算出Ra=20Ω;Rb=10Ω,所以Ra>Rb。
有的图象题没有具体的数据,有没有不通过计算也能把a、b的电阻大小关系比较出来的方法?同学们结合数学知识可以根据横坐标相同,比较纵坐标的数据大小;或者根据纵坐标相同,比较横坐标数据大小的方法,再结合物理公式推出相应物理量的大小。
举例说明:
a、b两直线分别是两电阻的电压和电流关系的图像,
由图可知两电阻的大小关系是?
解析:
作如图的辅助线,可以得到两电阻的电流相同时,a的电压比b的电压大,所以根据公式可知Ra>Rb 。
或者作如图的辅助线,可以得到两电阻的电压相同时,
a的电流比b的电流小,所以根据公式可知Ra>Rb 。
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面对目前的教育现状,学生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下,特别是中考总复习阶段教师要深入的研究教学,帮助学生归纳和提升,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脱出来,同时又提高效率,我觉得可以在备考阶段帮助学生作如下总结。
首先根据横纵坐标所给定的物理量确定要比较的物理量的公式;其次观察图象看哪一个图象更靠近公式中的分子所表示的物理量;最后得出结论:哪个图象靠近公式中分子就是哪个大。
举例说明:
比较下列图象所表示的物理量的大小关系。
解析:根据可知,左图a靠近U(公式中的分子),所以Ra>Rb 。
右图d靠近U(公式中的分子),所以Rd>Rc。
解析:根据可知,左图甲靠近s(公式中的分子),所以V甲>V乙 。
右图丁靠近s(公式中的分子),所以V丁>V丙。
解析:根据可知,左图1靠近m(公式中的分子),所以ρ1>ρ2 。
右图4靠近m(公式中的分子),所以ρ4>ρ3 。
题目所给图象只有这样两种(横纵坐标交换位置),所以根据这一方法学生可以快速准确的掌握初中物理中的这类图象题,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高效!
2 融会贯通,智慧处理类似题
伏安法是初中物理电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主要用于测电阻和电功率,两个实验的设计和步骤都一样,区别在于原理分别为 和,下面就伏安法测电阻的相关考点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测电阻的考题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定值电阻的测量,另一类是小灯泡电阻的测量,其原理是相同的,都是,注意提醒学生不是欧姆定律,而是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电路设计分别是:
相同点: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电阻最大值处。
(2)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相同的,即保护电路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改变定值阻或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3)实物图需要补充的导线基本都是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连接,电流表和电压表都应“正进负出”并选择合适的量程,滑动变阻器上面的两个接线柱可以任意连接,下面的接线柱确定电阻的大小变化,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接线柱。
(4)电路故障的判断:如果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断路;如果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无示数,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短路。
(5)闭合开关,电流表和电压表有示数但都很小,且看不到小灯泡发光,其原因是滑动变阻电阻接入电路的电阻太大。
(6)闭合开关,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电流表和电压表有示数但都很小,其原因是电源电压太小。
(7)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时发现电流表示数变大时,电压表示数却变小,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电压表与滑动变阻器并联了。
(8)如果电源电压为6 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8 V,而电压表的0~15 V的量程已坏,只有0~3 V的量程是好的,则应该如何完成实验,此时就应该根据串联分压的特点,灯泡正常发光时电压为3.8 V,则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就为2.2 V,所以把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就解决问题。
区别:
(1)定值电阻我们应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得到待测电阻的阻值,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
(2)灯泡的电阻不能求平均值,因为灯泡的电阻在实际测量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因此算出每一个测量值是不同的,求平均值无意义,题中一般只会求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那就只要取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压值和电流值进行计算,或要求指定电压值所对应的电阻是多少?那就取指定的电压值和相对应的电流值进行计算。
(3)既然灯泡的电阻发生了变化,那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这是学生失分率最高的一个考点,学生经常写电压或电流等答案,因为学生只简单的看实验数据电压变了或电流变了,对应的电阻也变了,所以得出错误的结论。学生往往不会联系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因,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其大小只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与电压、电流无关,而实验中灯丝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都没变,那电阻的变化只可能是温度的变化引起的,而事实上也的确是温度变化引起的,因为小灯泡发光时温度升高导致电阻变大。
(4)如涉及到图象题,则定值电阻的图象就是一条直线,而小灯泡的电阻考虑电阻随温度变化则是一条曲线,且曲线应该越来越靠近电压,因为灯泡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
在当今学生任务繁重的学习环境下,要保证教学质量不断上升,教师就应该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开发可行的实用的教学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以上两个案例只是我个人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点体会,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以便不断完善,从而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一点帮助!
备战中考,许多教师忧虑,许多学生心焦,许多家长茫然。为了中考胜利,学生在找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家长在求子女成才的灵丹妙药。我想,教师要寻轻松、高效的复习方法,教学无止境,需要教师不断的潜心研究,既服务了学生,也锤炼了自我,让我们在教学路上一同前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