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

时间:2023-08-28 16:54:28

导语:在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

第1篇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主要协调周边水文环境,设置合理科学的河道,并结合工程中配置系统的控污设施,维持河道内的生态,实现工程设计与生态的协调。新的水利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中将居民环境需求与工程需求相结合,创造生态效益较高的水利工程景观,并着重综合完善城市河道的功能,以保证在关键时期发挥应用的效用为居民造福。此外,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还着重结合文化理念,保证设计出的工程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还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工程之外的景观效益。

生态水利设计主要从生态可持续性出发,进行工程设计,建立良好的水利设施与水利体系。该设计理念的落实可以完善工程性能,有效的提高工程效益,更有利于生态平衡。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于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可以实现多重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落实应用,不仅为河道治理工程提供理念指导,还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新的内涵,指导建成生态理念下的城市综合水利系统。

2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2.1河道治理工程概述

河道治理工程是在河道治理理念的指导下按照河道治理规划进行的航道整治工作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工作。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中要注意结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远近结合、因势利导的原则。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一定要结合实际,从全局出发。上文中讲到河道具有防洪、排涝、航运、蓄水等功能,其作用不可小觑,进行河道治理的目的在于进行河道的有效规划,提高河道的综合效益。现阶段的河道治理工程中引入了生态水利的理念,而且各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不断推进生态水利的发展。

2.2生态水利工程及其设计理念

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着重生态多样化与整体性的保持,设计理念应用于河道治理有利于在维护河道景观状况的前提下改善河道的空间异质性。

2.2.1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设计要点

首先生态水利理念注重利用水的自然功能。水的自然功能是指形成水域、净化空气、维持生态平衡、影响气候变化的功能。设计理念中所谓的注重发挥水的自然功能是指水利工程中将水环境与城市功能相结合,使其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设计理念中注重蓄水技术的引入。生态水利设计中常采用橡胶坝进行蓄洪涵水,该技术既环保有实用,而且还具有大跨度、自重轻的特点。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注重运用自然生态工程措施维护河道生态平衡。所谓生态工程措施是指基于自然属性的人工性质的生态措施,例如人工生态护岸。自然生态工程措施用于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能够促进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相较于传统的设计理念,更加注重生态功能的发挥,而且新的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还注重地下水的调节,具有较高的理念价值与使用价值。生态水利设计中还注重工程与自然景观的契合。生态水利设计主张最大程度上的保留原生态环境的自然元素,都工程的周边修护中也注意运用生态工程措施,以保证生态的完整性。

2.2.2生态水利设计理念

对城市河道工程的指导作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指导下的河道治理工程注重保持河道的蜿蜒性,保留自然化河道。河道的蜿蜒性能增加河道的蓄水量与水容量,保持河道的蜿蜒性,就是对河道自然因素的保留。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主张河道治理中构建生态水网工程。生态水网是指以河道水网为基础进行资源调配的网络系统,其中也包含生态理念。生态水网的构建需要各环节的相互协调,利于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改善。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落实还能保证河道治理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河流的物种多样性关系到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需要进行水生动物群养护,提高水循环净化水体的效率,还要定时检测水体的水质状况,以保证水体质量。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还需要河道工程构建生态河堤。生态河堤是一种新型的护岸技术,做好生态河堤建设可以保证河道的自然性,保护河道周边的植被,提高水体的功能效益。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河道治理注重生态元素的加入,对于新型河道治理工程的发展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3结语

第2篇

一、明确建设目标,落实工作责任

河道生态工程建设总的目标是:结合全省**河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通过科学的河道生态治理措施,提高河道防洪能力,有效遏制沙尘、改善水质、美化环境、恢复和维护河道生态,促进我市河流水质和水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使河流成为水清、草绿、林茂的绿色生态通道。全市河道生态建设工程从20**年开始实施,计划整治29287.8亩,其中**河、绕阳河计划整治13587.8亩,其它河流整治15700亩,到2012年前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其中按全省统一部署,**河流域在2010年前完成)。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总体进度要求,结合本地区和本部门实际情况,研究落实具体实施计划。

各级政府作为河道生态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要从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高对搞好河道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全面完成河道生态工程建设任务。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责,紧密配合。市水利部门负责工程建设的编制规划、组织实施、监督、指导、协调和检查验收等工作。市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和落实建设资金,推进工程实施。市国土、林业、农业部门要在河道生态工程建设用地、林木抚育及经营管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二、突出建设重点,坚持科学实施

河道生态工程建设以城市河段和主要跨河桥梁上下游河道可视范围内作为建设重点,优先实现城市段河道和主要跨河桥梁两侧河道景观化的目标。

河道生态建设工程是一项系统建设工程,必须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确保实效。一要坚持防洪、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在确保河道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二要坚持科学规划。对不同河流、河段(城市与乡村河段、干流与支流、凹岸与凸岸等)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采取不同治理方案。我市的**河、绕阳河作为省重点生态建设河流,建设规划由省组织完成。在省重点河流河道建设规划的指导下,各县(市)、区要认真组织做好所管辖河流(段)河道建设的规划和设计工作。三要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河道生态工程建设与**河水质污染治理项目相结合,实施综合治理,努力提高治理水平。四要坚持科学实施,注重治理效果,节省工程投资,发挥有限建设资金的最大效益。

三、落实建设资金,调动各方参与

河道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由省、市、县(市、区)共同承担。省以上投资采取以奖代补和项目补助的形式,对**市补助标准为补助总投资的30%。市财政补助工程建设资金的30%,县(市、区)财政自筹40%。全市河道生态工程建设计划投资2373.59万元,省补助资金为712.**万元,市县自筹1661.51万元。其中,重点整治的大型河流—**河、绕阳河计划投资1796.44万元,省补助538.93万元,市县自筹1257.51万元;其它河流计划投资577.15万元,省补助173.15万元,市县自筹404万元。

市本级对全市进行通盘考虑,统筹安排,视各地区工作进展情况及工程进度进行相应补助。各地区要在坚持政府投入的同时,广泛调动各方面参与河道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采取土地使用权者自行营造、承包、租赁、合作等多种形式实施河道生态工程建设,推动工程建设的实施。

四、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目标考核

为加强对全市河道生态工程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市政府建立**市河道生态工程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总召集人,市直有关部门参加。其组成人员如下:

**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负责协调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曲振东(兼)。

第3篇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措施

1、前言

鄞州区丘陵山地占国土面积的40%左右,这些地区山溪性河流众多,形成相对独立的小流域。山区小流域由于雨量丰沛,河流源短流急、水位暴涨暴落,台风暴雨及形成的突发性山洪易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建筑、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农田土地等损毁,严重影响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提高山区小流域山洪防御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农村的公共安全,针对鄞州区小流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措施,为科学治理小流域提供参考。

2、小流域概况

鄞州区境内地貌东南部与西部为丘陵与山地,中部为宽广的平原,总形态呈马鞍形。东南部丘陵山地面积为375.48km2,有太白、福泉、金峨诸山,以太白山最高,主峰高程海拔656.9m。鄞州区内流域面积大于20km2的小流域共10条,分布人口81464人,耕地51472亩,其中横溪小流域已经完成综合治理建设,东钱湖地区上游溪道合并为1个小流域。

3、存在主要问题

由于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到目前为止,全区小流域治理进度和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讲,全区80%以上小流域的过乡镇、村庄段都进行了简单的治理,但是防洪标准较低,除部分乡镇段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以上外,一般仅能满足2~5年的防洪标准。目前,小流域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防洪标准较低

小流域整体防洪标准较低,一般在二~五年一遇,有的仅为两年一遇以下的防洪标准,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很低。主要表现在:

防洪堤标准低、不连续。现有河道防洪堤高度不够,基本上为村镇自发修建,大多数堤防只修建于村镇附近,并且堤身单薄,遭遇洪水时易损毁。

溪河蜿蜒曲折,排水不畅。由于缺少全面统一的科学治理,部分溪道淤积,部分河段冲刷严重,受水流顶冲影响,弯曲河段遇大洪水时易漫顶溃堤。

许多小流域上游虽建有山塘水库,但众多水库、山塘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一旦遇到大洪水,容易出现溢流堰毁坏,下泄流量急剧增加,给下游造成威胁。同时,由于一些水库溢洪道出口缺少配套河道或下游河道建设标准低,也易形成洪灾。

3.2环境脏、乱、差

山区小流域非村庄段一般地面植被较好,山泉错落,水质较好,但穿镇过村段沿岸倾到生活垃圾多,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水体悬浮物、COD污染物严重超标,部分河道水质发生恶化,臭味较浓,呈黑色混浊状态,河中生物濒临绝迹。

3.3溪道大量被填被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规模的村镇建设,各地填溪、堵溪、缩窄溪道等现象普遍,造成河床淤积,行洪断面越来越小,洪水出路变窄,洪水漫堤,形成洪灾。部分滩地上乱搭、违建房屋现象严重,严重影响河道行洪。

同时,由于缺少系统的规划,各村镇修建防洪堤时未考虑河道的行洪能力,仅根据自身条件与利益修筑堤防,加剧了河道岸线的曲折程度和局部冲淤变化,致使河道行洪受阻。

3.4管理十分薄弱

鄞州区小流域大多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小流域管理范围不明确,堤防建设标准不一,人类不合理的涉河活动没有受到应有的制约,造成河道缩窄,溪流淤积,水环境恶化。

4、治理标准及对策措施

4.1 治理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当防护区人口

防洪堤:保护农田达到5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村庄达到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乡(镇)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县城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

4.2 对策措施

山区小流域治理需要综合考虑不同保护对象的防洪要求,根据山区洪水和溪道的特点、防治现状及其要求,因地制宜的采取拦挡、疏浚、排导与加固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4.2.1拦蓄措施

对不同类型的山区河道,根据特点与需要,在上游修建或扩建水库,拦蓄洪水。对已建水库针对20年一遇的洪水进行优化调度研究,充分利用水库的防洪库容,减少下游小流域洪水灾害。

4.2.2河道整治工程

对于淤塞的河段,通过疏挖和清障等,扩大行洪断面;对于岸坡垮塌严重的堤防采取护岸措施,同时清除各类阻水建筑物,确保河道行洪顺畅。

4.2.3堤防工程

根据流域防洪总体规划,在规划布置防洪堤的两岸修建防洪堤,堤防标准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确定。堤防工程是小流域治理的重点。

4.2.4排洪渠修筑

为防治山丘区坡水危害农田和居民,应结合防洪工程,可以修建排洪渠,将洪水撇出农田区和居民区。

5、建议

5.1根据规划,分期实施方案应坚持以下原则:“先突出、后一般”的原则,“先乡镇、后村庄”的原则,“先众多、后稀少”的原则,“先附近、后周边”的原则。

5.2以点带面。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要根据财力逐步实施。近期,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筛选灾情严重、影响大、急需治理的小流域,开展综合治理试点,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开小流域治理。对列入综合治理试点的,要将综合治理区的项目进行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并将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明确各自的工作重点,各司其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因地制宜,针对具体的小流域特点,科学地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实现综合治理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5.3强化管理。要提高小流域的生态质量,维护小流域的生命健康,不仅要治理,更要重视管理,落实以防为主,切实加强对河道的管理,严禁在河道弃土弃渣和在河道内占地建房,规范河道采砂管理,清理“三无”小水电。切实加强沿溪沿河森林植被保护和培育,引导农民科学山地耕作和营林作业,从源头上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植被质量。

5.4加大投入。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小流域综合治理又是公益性工程,主要体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难以按市场化运作,因此,必须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社会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例如对接中央国债项目,争取中央国债项目支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接省市项目,如新农村建设、 “强塘固房”工程、生态林保护工程、山地综合开发、平整土地、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要落实各级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费,重点用于小流域综合治理。要鼓励群众参与,鼓励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参与建设。要用政策支持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如在用地、税收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投入。

参考文献

1、宁波市山区小流域治理规划,[R],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7。

第4篇

[关键词] 黄土丘陵 河川地区 水土保持 治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 S1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212-01

一、乌兰察布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现状

乌兰察布地区属黄土丘陵地带,间有少量的河川河滩平原。就该地区的兴和县来看,其中黄土丘陵面积一千二百六十八点四平方公里,分布在南部;河川河滩平原三百四十八平方公里,其水系可划分为永定河水系和内蒙古察汗淖尔内陆河两大水系,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共六大河系,总流域面积三千四百八十平方公里。这些河流受“多”字型地质构造影响,地表水流多为间歇性河流,水量季节性变化大,冬春水量少,夏季水量多而集中,河水裹着大量泥沙,附之东流,水土流失严重。该地区农业用地多,到2003年,全县实有耕地十二万公顷,实播面积六点四万公顷,人均耕地不足五亩,其中水浇地二千二百一十七公顷,人均一点六亩,与全县总面积相比,土地利用率极低,水浇地与实有耕地比例结构不尽合理。在全县总面积三十四点八万公顷的土地中,旱薄地占百分之二十一点七,风蚀沙化面积占百分之三十四点。加之土地的不合理垦殖,自然植被不断破坏,生态失去平衡,水土流失严重,水土保持治理难度大。脆弱的生态环境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从2000年起,兴和县把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来抓,布置了永定河上游小流域治理工程,完成水土保持治理面积一点八六万公顷。2002年,政府成立了水土保持领导小组,建立符合本地实情的水土保持管理机制,形成了特有的治理模式。2003年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科学规划,科学施工,走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的治理原则,当年完成水土保持面积六千九百八十公顷,提高了水保生态建设的综合效益。但是,以兴和县为代表的乌兰察布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并不能就此结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乌兰察布地区本来土层较薄,水土流失使土层变得更薄,土地石化和砂砾化较为严重,有的已经失去农业利用的价值,致使耕地面积大为减少。水土流失也使植被减少,地面覆盖率降低,土壤拦蓄地表径流能力也大为减少,流失后坡地土壤持水力小,该地区又是十年九旱之地,一旦遇干旱则农业产量大幅下降,甚至绝收,人畜饮水也出现困难。而河川河滩地却又是一种情形。由于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河道,降低了天然河道的泄洪能力,加剧了洪涝灾害。大量的泥沙淤积使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悬河”,如流经兴和县的鸳鸯河,增加了防洪的难度,同时给河道两侧的农田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也加大了河川河滩地的沙化现象。

二、乌兰察布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思路

乌兰察布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大部分地区丘陵起伏,植被稀疏,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如兴和县总面积为三千五百一十八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为二千八百八十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二点八。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自然条件日趋恶化,使境内地表水、地下水、降水正常循环受到影响,局部坡耕地布满沟壑,水土流失给山丘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困难,也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如此的现实,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就应该确立全面规划,综合开发,沟坡兼治,集中治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在广泛开展水土资源现状调查评估的基础上,以《全国生态建设规划》为指导,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如水保建设规划、生态修复规划、黄土丘陵地区、河川河滩等不同类型区的水土保持治理规划。同时,要加强具体措施性研究工作,加强领导的基础上,建立层层责任制;探索科学治理方式,把坚持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治理一片,巩固一片,受益一片。建立水土保持治理样板工程,拓宽水土保持治理新思路。如兴和县团结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园,其在鸳鸯河两岸河滩地区水土保持的治理工程就为全县水土保持治理提供了典型和样板。很好地促进了全县水土保持治理工作。

三、 乌兰察布地区水土保持治理的新措施

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应该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走水土保持治理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的路子,实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策略。

1.加强水土保持治理的技术实验性研究

从黄土丘陵地区和河川河滩的水土保持治理来看,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目标,为此要加大实验性治理模式的培养与总结,为全面推广治理提供可靠的保障。如在丘陵地带,进行封山育林、封山种草、控制水土流失的试验。以水土保持基点站为依托,通过建土谷坊、挖鱼鳞坑、建蓄水池、水簸箕、修防洪渠等措施,探索水土保持治理的模式,力争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受益一片,推广一片,逐年扩大治理面积,以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2.加快机制创新和技术人员的择优录用

管理机制创新是做好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关键。在坚持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基础上,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化筹资、企业化治理、市场化运营的水土流失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机制,提高各项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其市场化进程,提高治理的效益输出,以更有效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治理要求提供制度保证。对水保技术人员要实行考评上岗制,择优录用,定期培训;技术人员要承包项目,承包质量,承包有效使用年限,以保障治理工作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泥沙淤积筑坝护河堤 岸区土地利用

Abstract: QinJin on both sides of the Yellow River area more than 90% in the mountain areas of landforms, mountain steep slope, caught eroding canyons,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 plus the influence of human exploitation and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the cross-strait zone is very serious soil and water loss. The stones from sediment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i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tributaries, protect embankment DAMS can not only help reduce sediment into the Yellow River, the Yellow River waterway that clear, still can reduce mountain hazards in the district, an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water,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to relieve contradiction.

Keywords: sediment deposition protect embankment DAMS district land use

中图分类号: P285.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秦晋黄河两岸筑坝护河堤工程对防治黄河下游的水患灾害,减轻防洪压力,提高黄河通航能力,以及缓解当地电力紧缺问题和人地矛盾问题,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也将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筑坝护河堤工程的建成也将带来一些不利的因素,尤其是泥沙淤积,如果泥沙淤积总是得不到解决,不但影响工程效益和寿命,而且还将危及沿河一带地区人的安全。因此国家对此十分重视,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先后启动和实施了“长治”工程,“长防”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山地灾害防治工程以及农业综合开发等多项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程。开展这些工程的目的就是改善黄河两岸区的生态环境,减少入河泥沙,以确保坝河堤工程长久安全地运行。

秦晋黄河两岸地形90%以上为山区地貌,山高坡陡,地质结构复杂,再加上人为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两岸大小支流进入黄河淤积,形成沙、石块混合的浅滩。恶劣的自然条件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有效的发展。控制黄河两岸支流输沙量的有效措施是筑坝护河堤,就地就近拦截,这种措施不仅能有效地减少进入黄河的泥沙、石块,而且还将产生非常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秦晋黄河两岸建设坝河堤的优越条件

多年来,沿河两岸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保卫黄河,构建和谐社会是他们的宗旨,他们组织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地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管理制度,沿河一带的广大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得到提高。筑河堤工程既能起到很好的拦沙作用,保护耕地面积,又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逢集遇会沿河贸易往来接连不断,船舶运输、停靠容易、旅客上下行走十分方便,被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所认可和接受,沿河两岸属土石山区,筑河堤所需的砂、石头、水泥等建筑材料十分丰富,就近可取,价格便宜,运费低廉,能安置一批剩余劳动力,不要外出打工谋生,建设成本相对较低。

2、工程效益

黄河沿岸山高坡陡、地质结构复杂、沟壑纵横,长期以来每遇山洪暴发,泥石流中的泥沙、石块直冲入黄河主河道形成明礁暗石,淤泥、浅滩、碛岔使黄河主航道经常迁移、更叠、危险地段林立,历史以来事故多发,通航能力极其低下。仅吴堡县沿河岸上下25公里河道主要险碛就有贺拦碛、牛腿碛、小河碛、二碛等处。

十几年前陕西省投入不少人力物力修筑二砌顺水坝,炸掉阻碍主航道的大批礁石,疏竣主航道,取得一定成绩,减少了事故发生的机率,但连年的水土流失、山洪冲刷、山体滑坡、崩塌,继续在威胁着黄河航道的通航能力。

在秦晋两岸黄河水系地带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尤其是在小流域内实施筑坝护河堤可以有效地减缓拦住泥沙、山石直接冲入主河道,还能大大地减缓洪水流速,从而减轻河水对沟底沟岸的冲刷,进而制止沟底下砌和沟岸扩涨,有效防止河道土壤侵蚀。

治理侧蚀带,减轻山地灾害。水位一年四季不断涨落,必将破坏河岸边坡的地质结构,会影响岸坡的稳定,可能诱发河岸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从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若在两岸支流上兴建河堤,就可以进行人为调控,减缓了水流的速度,有效制止了沟岸冲刷,避免和延缓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时避免消落带的形成和产生,有利于维护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3、生态效益

拦沙淤地,缓解人地矛盾。将进入河堤中的泥沙就地拦蓄,经过多年的拦蓄和沉积,人们就可以将其发展成耕地。这种耕地的土壤来源于坡面的坡耕地,荒草地的表土层,这种土本身就具有较高的自然生长能力,加上大量的牲畜粪便,枯枝落叶以及施用的有机肥和无机肥一同流入河堤内,使土壤变得更加肥沃。通过河堤的有效滞洪,不仅将时空分布不均匀的降水变害为利,而且能够形成一个天然的地下水库,局部水环境得到改善,提高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得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强,植被恢复速度明鲜加快,水源充足把坡地变成菜地、坝地,收入相当可观。因此,在黄河两岸实施筑河堤工程,将对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社会、经济效益

第6篇

关键词:生态河道 治理措施 发展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c)-0121-02

时代在向前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在逐渐提升,人们对环境生活的质量也更加关注。河道治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治理河道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河道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进行生态河道建设。

1 生态河道治理的定义

所谓生态河道治理是指在对河道领域的管控过程中,防洪、排涝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得到实现后,通过人工修复等措施,恢复和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水生态系统的活动。

2 生态河道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

党的十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当前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有条件、有能力着手进行生态河道建设。首先,生态河道建设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进行生态河道的建设中要以人为本,保证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更好地协调生态河道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减少投资的盲目性,提高投资的回报率。其次,生态河道建设虽然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但也必须做到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成,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护当地的环境,如果只求速度,不顾质量,不考虑可持续,那么必然会留下隐患、得不偿失。

3 当前河道治理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首先,河道水污染严重是当前河道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社会发展进程在不断加快,城镇化也在不断推进,随着发展不断向周边扩展,与水源地越来越接近,对河道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工业的大力发展,把大量废水排进河道,造成河道污染,河道自净功能下降,水质逐年变差,如果忽视,后果堪忧。

其次,河道淤积比较严重,由于人为和自然的综合因素,水土流失严重,造成下游河床淤积。河道护岸结构相对单一,主要是渠道化,不符合生态河道建设的要求。河网水面面积不断减少,由于修路、修建房屋等,一些地方的河网被随意占用,同时一些垃圾被人为地抛弃到河道或者通过一些小支流进入河道,再者一些建筑物在河道范围内建设,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带来河网容量变小、河道变得狭窄、水面面积减少的后果,影响和危害着河道正常发挥其基本的功能。

4 生态河道建设的原则

为了实现河道的生态治理,恢复河道的生态系统功能,就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是综合性原则,河道的基本功能是防洪、防水,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防护工作,以达到保护水源的效果。二是协调性原则,在进行生态修复时,要考虑河道与周边环境的发展,从而达到和谐统一。三是要满足自然性的原则,要以自然修复的方式为主,人工修复的方式为辅。四是遵循经济性的原则,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在治理时尽力降低治理成本,实现经济化治理目标。

5 生态河道治理的措施

第一,修复河道的生态功能。

一是对河岸植被进行修复。在河道的干流、支流以及明渠,尽可能使其河岸栽种植被,植被的选择应以能够恢复重建和巩固强化河岸带生态系统为原则,选择适宜种植的、多样互补的植被,使得河岸带植被能起到缓冲带功能,发挥其护坡效应,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和提高河岸带生物的多样性。二是对河道形态进行修复。河道形态的修复应以重新营造接近自然的流路和有着不同流速带的水流为目标,形成和造就多样性的水体流动。河道形态修复主要是修复河流浅滩和深塘,这样做有助于形成水的紊流。同时,河道形态修复也有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三是对河床断面等进行修复。主要是对水泥和混凝土硬化河床进行改造,通过改造,使得河床重新恢复多孔质化,为水生生物提供有利于生息的环境。与此同时,对河道护岸进行改造,以打造生态河堤为最终目的。对覆盖与侵占河道的行为进行制止,对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进行改造,形成生态型护岸。混凝土护岸存在沉闷、单调和僵硬等缺点,必须加以改变,可以更换成以草皮或其他地衣植被为主要覆盖物的柔性护坡。不同的河流、河道,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些河段的河床上原来铺设有硬质材料,可尝试拆除,让河床恢复其自然泥沙状态的本原。一些河段河岸可以采取复式断面,种以草皮、爬藤类植物或种植低矮型的乔木, 这样做可以更好地形成综合型、立体式的河道绿化。

第二,在河道设计上体现多样化。

在河道设计上应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进行考量,要因地制宜、多种设计方式相结合,以体现河道规划的集成效用。在河道结构的设计上,可采取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等方式。纵断面设计重点在构造河道蜿蜒性和创建浅滩-深潭序列。建设生态河道的过程中,恢复河道的蜿蜒性可增加栖息地的数量和质量,保持河道的稳定,同时,也可以减少工程的造价、节约成本。创建浅滩-深潭序列是模仿自然界中的河流的纵断面来设计的。一般表现为深潭和浅滩的相互交替。这种结构可以产生急流、缓流等多种水流条件,有助于生物群落的丰富形成,因此浅滩-深潭这一序列的创建也是生态河道设计的重要内容。河道横断面设计要充分考虑生态、地貌的因素,做好河岸边坡、堤线距水面距离等布局。在护岸设计上,也要根据河流自身特点、结合具体的生态情况来考量,重点关注点应是保护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环境。比如可建设适合蛙类生存的两栖块体护岸等。目前,经常采用的是石笼网生态护岸,这是当前的发展趋势。石笼网生态护岸又分为柔性护岸、直立式护岸、自嵌式植生挡土墙(鱼巢砖)护岸等形式。石笼网生态护岸具有防洪、景观、自净等功能,对重建“自然型”河道也有很好的作用。

第三,对河道岸坡加强防护。

河道治理,岸坡防护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重点是设计生态护坡。岸坡原始的形态和原生的植被如果符合生态护坡的标准,则要尽可能保持原貌,或者局部少动。岸坡防护,要少用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等形式。石材护岸虽然成本较为低廉,且石材抗冲击、抗冲刷能力强、结实耐用,但并不是必要的形式,采用何种形式的护坡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选。石材护坡以及抛石护坡,应选用天然石材,如卵石、砾石、流石等。石材粗糙的表面有利于微生物附着,石材之间的间隔和空隙也为河道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再者可以采用木材护坡,常见的有木桩栅栏护坡、树根扎捆护坡、活性木格框护坡等。还有一种作用独特、具有不可替代功能的植物护坡也被广泛运用,主要有草皮护坡、树枝护坡和水生植物护坡等。

第四,绿化河道,还原河面环境。

提高河道绿化建设意识,河道绿化不仅可以美化环境,吸收尘埃,净化空气,还可以保护周边环境,维持周边生态平衡。在选择植草与树种方面应尽可能做到科学适宜、结构合理。要选择植物根系和坡面土壤结合度较好、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的植物种类,适宜的植物其根系能增强土体的黏聚力和强度,从而保证土体结构更加趋于稳定和牢固。绿化河道是一个综合性工程,需要在规划和操作层面上都给予重视。为了确保绿化工程的顺利进行,确保施工可以达到预期效果,职能部门应该加大相关投入,确保施工方案得到落实,确保河道绿化可以使用到最合理的植草、树种,采用新型种植方式等。引进新型种植物种和种植技术,并进行有效案例推广工作。

第五,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针对现阶段我国河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对河道治理工作和水环境保护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要将城镇建设问题纳入到考虑的范围内,在规划中要对传统思想中的单一防洪的规划方式进行变更,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做到起点高、有前瞻性,打造生态型、安全和资源有效结合的环境,这样才能形成畅通的水系河网,才能为城市水环境的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河道的经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六,注重长期维护保养。

整治水环境、提高河流水质,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以制度建设来保证治理的长效。河道边坡治理作为河道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形成常态化。河道生态治理的长效管理必须结合水环境整治,做好“结合”的大文章,综合治理,常抓不懈。目前,生态型河道的建设成为了水务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为了极力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优美水环境,我们水务工作者正在积极地寻求更加合适的建设方案。

建设生态型河道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规划论证工作,注重目标的合理选取,注意施工管理的规范性、时效性,要重点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等关系,既顾及景观和实用,又考虑安全及成本,形成集防洪、防崩、生态、亲水、景观、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争取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在河道治理过程中,还要重点加强植被的恢复与保护、河道环境优化、河道水系质量管控等工作。河道治理也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民心”工程,需要从长远和全方位的角度M行分析研究,以保证生态河道治理的持续发展,实现“水宁、水活、水清、水美”的目标,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夏永成,骆勇军.河道生态建设技术初步研究[J].浙江水利科技,2012(3):23-25.

第7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总结

一、前言

北京市主要的水源涵养及供给源地是北京山区,对生态涵养和水源进行保护是目前北京山区治理的主要目标。所以,要加强北京市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积极进行清洁生态小流域建设,制定并实施多样化生态建设措施,推动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的长远目标,使北京山区绿色生态屏障以及水源涵养供给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1、土地石化,农民失去了生存条件。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最根本资源,水土流失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尤其是陡坡耕地,遇上暴雨时,大量泥沙即随水流下泄,造成地形破碎,山上“石化”,山下“砂化”,群众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2、水源枯竭,灌溉面积减少,人畜饮水困难。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林草覆盖率低,水源涵蓄能力差,每年冬春季节,不少山溪、小河水源枯竭,河水干涸断流,影响农业灌溉用水,造成农村人畜饮水困难。

3、肥力降低,粮食产量低而不稳。项目区出露地层多为碳酸盐岩,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随着水土流失程度的加剧,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肥力降低,中低产田土所占比例不断扩大,土地日益瘠薄,保水能力变差,造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4、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小雨大涝,无雨则旱”是本项目区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由于森林植被大幅度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光山秃岭遍布,每小时10mm 以上的降雨就会造成洪涝灾害,同时造成区内小气候变化明显: 地表温度升高,蒸发量加大,降雨地面汇流加快,洪涝和干旱灾害加剧,山洪暴发,山体滑坡,良田好土被水冲砂压,房屋被冲毁,人畜死亡,群众生命财产没有保障。

5、淤积水库、河道,抬高河床,降低防洪标准。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暴雨季节,山洪携带大量的泥沙流入河道、水库、渠道,降低了现有水利工程的效益,严重影响到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缩短水利工程的寿命。河道泥沙的淤积抬高了河床,使过水断面减少,削弱了河道行洪能力,降低了防洪标准,直接威胁到河道两岸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山区坡陡,树木需要很长时间方能恢复。因无法涵养水源、山洪暴发,加大下游防洪压力,大量泥沙、块石抬高河床,造成水位升高。

四、如何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

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思路,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拦、蓄、灌、排、节、治(污)综合治理,生物措施结合工程措施,因地制宜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防治污染,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重点做好山前丘陵岗地、河道沿线和水库周边及上游人为活动较为频繁地区的清洁生态小流域建设工作,涵养水源,改善环境,推动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修复措施

在山高坡陡、人烟稀少地区实施封禁治理工程,通过封禁培育,充分发挥植被特别是灌草植被的生态功能,在各小流域最上游形成第一道生态防线,以达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之目的。主要在封山育林范围和出入封山育林区的路口设置防止家畜进入的路障和警示牌,杜绝在封山育林范围内从事放牧等人为活动;在植被状况较差的地区,实施人工播种、栽植等措施,以促进植被恢复。

2、生态治理措施

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山麓、坡脚等农业生产区域,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加强对化肥农药使用的控制,积极推动符合水源保护要求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发展,降低面源污染。积极建设小型水利水保设施,对生产条件进行改善,因地制宜在村庄及旅游景点等人类活动和聚居区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提高人居环境水平。

3、生态保护措施

以河道两侧及湖库周边为重点,保育植被,恢复湿地,清理河道垃圾、障碍物,恢复景观生态,有效发挥灌木和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功能,维护河道及湖库周边生态平衡。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通过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枋修复措施进行生态自我修复,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新理念、新举措,其核心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概念为指导,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的力量,建立良好的生态防护体系。

4、加强水土保持管理力度

要以现代管理的理念、手段和方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全面创新水土保持管理体制、机制与制度;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有效集成水土保持法律、行政、技术、经济等各方面的管理手段、方法和措施,建立起水土保持科学管理体系。

(1)全面、辩证地统筹水土保持管理战略,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大效益并重,把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区域经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制定一系列促进水土保持发展的法律法规、优惠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创新水土保持管理体制,坚持和完善流域管理相相结合的体制,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强配合与协调,提高管理水平。既要充分发挥流域管理的作用,强化水土保持的管理,又要充分调动区域管理的能动性,实行各级地方政府、水土保持部门与农、林、水、牧、科等多部门合作机制,按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原则,共同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2)加强水土保持管理。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实行项目管理。制定和完善一整套水土保持项目前期工作、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中期调整、监测评价、竣工验收等管理办法、制度和标准。严格各项工作程序,确保项目规范、顺利实施。全面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种监理制等基本建设三项制度和中央资金报账制,加强水土保持项目的动态管理和全过程监控,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

(3)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大力推进“数字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建成实用快速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监测网络系统、水土保持数据库和决策管理信息系统,为水土保持的决策和精确到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和监测预报工作,大力推进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采取遥感监测和现场观测;大面积宏观监测与小范围重点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水土流失监测预报工作,为更好地实施预防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五、结语

水是生命之源,是城市能够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加强北京市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将能够使全市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生态治理成果,以推动北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罗木城:《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研究》,《绿色科技》, 2012年08期

李元庆 武玉成 张希明 李长青:《丘陵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方法探析》,《治淮》, 2007年05期

第8篇

关键词 水土流失;现状;危害;治理措施;成效;辽宁彰武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54-02

彰武县位于辽宁省的西北部,全县总面积为3 640 km2,总人口41万人,辖24个乡镇、183个行政村,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是辽宁省风沙危害较严重的县份之一。彰武县气候特征为季风性干旱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春季风大且多南及西南风,冬季多北及西北风,多年平均大于10 m/s的6级以上大风69.3日次,在彰武县有句俗话,说“一年就刮两次风,一次才刮六个月”,这足以说明彰武县风大、风多的特点。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74.3 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781 mm,基本是与降雨量相反,由此可明显看出,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是典型的干旱地区。

1 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辽宁省水土流失遥感普查数据和多年来治理资料统计,彰武县到目前为止水土流失面积为13.71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45.9%。全县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每年1 934 t/km2,且大多为风蚀,彰武县风蚀面积占总流失面积的90.2%。

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属风沙区,土壤以风沙土、草甸土为主,全县土地都受风蚀沙化影响。在彰武县北部与内蒙相邻的8个乡镇形成了东西长50 km、南北宽15 km的流动、半流动沙丘为主的沙荒区;此外,素有“小黄河”之称的柳河,从彰武县西北入境,是辽河流域中的一条多泥沙支流,是形成辽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沙源,水土流失较重,河床每年淤高达7 cm,河道逐年加宽,形成次生风沙带。因此,彰武县风蚀沙化较严重的乡镇多达12个,主要分布在彰武县北部及柳河沿岸。尤其近几年春季频繁的扬沙及沙尘暴天气,给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并且直接影响沈阳地区的生态环境。

2 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

造成彰武县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因素,降水少且分布不均,春季多风少雨,蒸发量大,这种恶劣的气候加剧了土壤干旱,风将原地的沙土扬起刮走,外地的沙土又吹来埋压土地,土壤在风力作用下搬来搬去,土壤沙化较为严重,使表土层变薄,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下降,地力减退,春季多风少雨,使农田遭到不同程度的沙压、沙打,导致缺苗甚至毁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其次是由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林草覆盖率极低,土地沙漠化严重,沙丘随着西北风和柳河水不断地向彰武县推进,造成风沙区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会使土地蓄水保土能力下降,在风力和水力的共同作用下,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泥沙汇入河道。尤其是柳河,彰武段的河床每年淤高达10 cm,在城区段已成悬河,已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另有517.3万t淤积在新民站下游河道和输入辽河,严重影响辽河的防洪能力。林草覆盖率低,旱涝灾害(特别是旱灾)频繁发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制约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近几年春季频繁的扬沙天气,已给彰武县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3 防沙治沙做法和成效

3.1 强化政府职能,加强部门协作

针对沙化严重的现实,彰武县委、县政府把治理风沙区土地沙化、改善生态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强化组织领导,按照防沙与治沙、保护与利用、治理与致富相结合的原则和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的工作思路,每次项目开展都会成立由林业、水利、农业开发等多部门组成的工程领导小组,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整合资金、项目,实施造林种草和封育治理,进一步加快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使林草植被较快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2 科学规划,保护治理成果

首先科学做好还林还草工作,坚持以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大范围地恢复自然植被,集中力量减轻和防止土地沙化危害。保护好现有沙区植被,严禁乱砍滥伐、乱采滥挖和乱垦滥牧;做好生态规划,指导科学还林还草,建立起遏制沙漠推进的生态屏障;对已沙化的地区开展综合治理,扩大林草植被。“十一五”期间,彰武县实施争取省级资金逾400万元,结合林业造林,以项目、资金整合的形式,在北部风沙区营造水土保持林4 266.67 hm2,围封466.67 hm2,其他治理46.67 hm2。治理后,林草覆盖率增加30%以上,有效地遏制土地沙化趋势,使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得到保障。

3.3 防治并重,注重效益

坚持防治并重、治用结合、综合治理、注重效益,在治理上,考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做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通过治理既要防止土地沙化的扩大,又要保护好治理成果,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1-4]。2003—2005年实施黑土地试点项目,治理面积1.45万hm2,治理程度为93.2%。包括梯田、地埂植物带、改垄、水土保持林、经果林、截水沟、生态修复工程、谷坊和作业路措施。总投入人工46.32万个,机械52 273台时。动土石方325万m3。总投资1 795.34万元,其中国补1 289.52万元,群众投劳折款505.82万元。2006—2008年实施了黑土地一期工程,共完成治理面积2 753.33 hm2。措施有梯田、地埂植物带、改垄、截水沟、植物封沟、生态修复。总投资580万元,国家投入资金290万元,地方配套290万元。该项目工程的实施,是彰武县东西部实施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项目实施后,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上明显得到改善,减少了风蚀面积,改良了生态环境,项目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均收入大幅提高。

3.4 不断创新治理模式,防沙治沙成果显著

彰武县在开展防沙治沙工作中,始终本着集中治理、连续治理、连片治理的原则,创新治理模式对柳河流域实施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取得了显著的防沙治沙效果。

1983—1992年实施了柳河流域闹德海水库上游重点治理工程,10年治理1.25万hm2,包括营造水土保持林、梯田、等高耕作、风沙地治理、种草、牧场改良、经果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投入人工129.73万个,机械3 805台班,投入资金720万元。

1999—2003年实施了闹德海水库下游经济转型国债资金项目,在柳河流域闹德海水库下游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万hm2,通过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及生态修复等措施进行了全面综合治理,动土石方量达402.56万m3,共投工100万个以上。措施有梯田、水土保持造林、营造经济林、种草、生态修复、牧改、修筑谷坊和作业路。

经过治理后,使得耕地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平均增产1 500 kg/hm2以上,经济效益提高,人均收入也得到增加,生态效益也非常显著,提高林草覆盖度20%以上,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5 加大宣传,提高人民群众意识

加大防沙治沙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为提高全民生态意识,相关部门每年都会进行1次宣传活动,在宣传期间制作标语和宣传单,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展示治理成果,通过宣传大大提高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尤其是多年来的治理,也使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防沙治沙意识得到提高。

4 结语

经过多年的治理,减少风蚀面积2.38万hm2,治理前风沙区是沙丘满布,黄沙漫天,植被稀疏,耕地经常遭到风打沙压,如今已是山青水秀,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耕地得到林网有效保护,农业生产条件实现良性循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5 参考文献

[1] 王生厚.开封沙区综合治理配套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89(4):41.

[2] 颜景波,韩志松,王慧新,等.风沙半干旱区风沙土不同耕法水土保持效果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0(8):62-63.

第9篇

1.1工艺原理

(1)边坡防护施工。本工艺采用连锁型砌块护坎工艺,预制块砌筑时,应与下卧层预制块上下错缝(见图1)。砌块为两种规格,一型为中空框架形砌体,另一型为凹形砌体中空部位,施工中回填种植土,砌块后侧留有两个Φ4.8cm的灌浆孔,墙体施工后,用M15砂浆灌满,使墙体连成整体。墙后土方应分层回填夯实,土方回填和预制块施工间隔进行,为防止墙后泥土流失,墙后铺设一层无纺土工布,至特定高程土方夯实整平,水平折转0.3m铺在土面,在上铺种植土。连锁型砌块为空腔结构,砌块的中心部位是一个大的空腔,空腔两侧间隔5cm各有半个空腔,在砌筑过程中两砌块的边侧半个空腔则拼合为一个完整空腔。在砌块后侧留有两个Φ4.8cm的灌浆孔,在护坎墙体施工完成后,用砂浆把灌浆孔灌满,由于上下砌块灌浆孔连接,这样可以使墙体连成整体,有利于护坎工程的整体稳定性。

(2)植物养护。种植后每隔2~3d浇水一次,保持土壤持水量在65%~70%。由于使用周期较短,一般不进行人工施肥,可在浇水时将营养液稀释到水中。期间通过修剪控制植物生长过大、过密、过长的下垂枝条,修剪后在生长季节进行理藤、造型,达到均匀满铺的效果。

1.2工艺施工流程

(1)底板安装。测量放样,打设放样木桩,确定立模位置,并在四角及中间设若干高程控制点来控制模板面高程。基础浇筑时应控制基础面高程,对基础出露面用原浆抹面压实收光两遍,对直立墙等位置要求露出毛面,待达到一定强度,按工作缝要求及处理。

(2)预制砌块挡墙安装。每块砌块摆放时,应三孔(灌浆孔、二只锁接孔)对准,以确保错台连锁。砌块摆放见图4。每排预制块砌筑时,应与下卧层预制块上下错缝,每块砌块的里外缝必须准确对齐,避免出现表面砌缝很好,里面暗缝错缝不好的现象产生。

(3)插筋与灌浆。砌块砌筑至设计高程后,应对灌浆孔进行灌浆,灌浆用料为M15砂浆,砂浆灌注应分段进行,砂浆应用较小干硬的第一次先灌全孔的1/3左右,用铁钎捣插密实,第二次灌至全长的2/3左右,铁钎捣插密实,第三次全部灌满,同样捣插密实。灌浆与插筋见图5。

(4)盖板与绿化。在后墙土方填实至开口平后,对植物腔绿化施工,然后墙顶盖板。

(5)墙后土工布铺设。土工布铺设位于砌块挡墙的背面。在土工布铺设前,应对基底和墙身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铺土工布。基底土工布铺设要求平整,并与基底面紧密相贴,并留有足够余幅以避免发生张拉受力,折叠起皱现象。土工布相互搭接应不小于设计规定,按设计要求用黏接或叠接。施工时同样应留足够余幅,防止土方回填时,受压折叠起皱,造成高程达不到设计要求。

1.3工艺特点(与传统的圬工技术相比)

(1)工程效果好。①连锁型砌块护坎技术具有结构简便、施工方便及很强的现场可操作性和环境适应性,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相比当前普遍采用的圬工边坡防护工艺更有明显的生态优势和环境优势。②采用拟重力式结构,其依靠连锁型砌块、回填土通过土工格栅连接构成的整体来抵抗荷载的作用,稳固牢靠,且砌块设置的阻滑埂在堆叠之后使结构更为牢靠,这是圬工护坎达不到的。③挡墙后使用土工布铺贴,回填土不易被水流带走,挡墙墙后的水可从墙体空隙内自然排出,减少水压力并且提高抗洪能力。④连锁型护坎技术建设成本低、性能稳定,而且满足当今工程建设的生态、环保节能要求,其护坎形式多样、造型美观、净化空气、净化水质、生态环保,维护生态平衡等的技术特点是传统圬工砌坎技术无法做到的。

(2)环境效果好。后期维护成本低具有较强适用性,具有丰厚的生态效益,挡墙与绿化带一体,为生态环保减少成本;生态挡土墙砌块掺入部分转炉渣和粉煤灰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生态挡土墙在生态环保上,有利于周围水生生物的存活;可使水体达到自身净化的目的。

1.4连锁型砌块生态护坎在农村河道治理中的适应性

(1)连锁型砌坎技术适用范围。生态水利工程包括生态河岸、水土保持、水库涨落带复绿、湿地工程,湖海岸工程等;市政工程包括山体复绿、城市中心生态河道、公园湖岸、垃圾填埋场、矿山复绿、高尔夫球场、园艺景观墙、盐碱地边坡等;公路工程、铁路工程、市政工程和房地产项目中;坡体坍塌的紧急处理,沙漠绿化、自然保护区、河湖海岸防护堤岸、防洪墙、生态垂直墙、已有硬体结构面的生态复绿等方面。

(2)在农林河道治理中的适应性。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和咨询有关专家,考虑到本工艺采用的砌坎材料,这种材料对环境适应性强,同时创新性的采用结构稳固的连锁型施工技术,能够满足疑难工况复杂条件下使用,因此不仅局限于农村河道使用,实际上可以广泛拥有各类河道、市政、公路、铁路,自然灾害治理等更多领域。连锁型砌块生态护坎不仅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及工程效果好和环境效果好的技术特点,同时具有传统圬工砌坎工艺简单、易施工、固土效果好,稳定性强的特点,而且成本低、绿化见效快、生态环保、造型美观、净化空气、水质,维持生态平衡等特点,符合环保、节能、生态要求,这在农村河道治理的应用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适应性。

2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连锁型砌块护坎的造价与传统挡土墙造价相比,低廉且实用性高,传统护坎工程量大,造价高昂,且治理不完善;传统护坎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进行维护,而连锁型砌块护坎运行期维修工程量较小,维修成本低,耐久度高,不易损毁,施工简便,大大地提高了工效和工程质量。

(2)社会效益。本工艺所采用的连锁型砌块护坎恢复了河道的自然植被,保护和维持了自然生态的平衡,改善了空气,也改善了温湿度,能够吸收与固定尾气与灰尘,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减弱了行车与机械的噪音;减少了太阳辐射与美化了河道环境,给工作人员、游客以及周围居民舒适的感觉,替代了圬工防护那种古板、单调的缺点。坡面能够得到长久的保护,使坡面不受风吹雨淋日晒而侵蚀剥落,达到固土的效果。保持水土不流失,给周围居民以安全舒适的环境。本工艺施工的安全性较圬工防护施工有大大提高,施工只要上下错缝摆放即可,无需起吊机械,施工人员可轻松施工。本工艺的边坡防护耐久性强,施工人员不必经常为维护而烦恼。本工艺的生态边坡防护形式多样,造型美观。

(3)生态效益。结合本工艺于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对传统、新型的护坎通过成本、施工进度、环保效果、适用范围等方面做出比较分析,结果见表1。本工艺节约资源,降低工程量,达到效益的最大化,不仅建设成本低,性能稳定,而且满足当今工程建设的生态、环保、节能要求。连锁型砌块护坎形式多样,造型美观,净化空气,净化水质,生态环保,维持生态平衡,对城市水环境及水乡建设意义非凡。

3工程实际应用效果

宁波杭州湾新区慈溪十二塘围涂工程位于杭州湾新区的北侧,东起四灶浦、西至陆中湾围涂工程西直堤,南起十一塘、北至钱塘江规划治导线,围涂面积为0.65万hm2。该工程于2012年采用本工艺施工,工程造价比较见表2,可见与传统护坎相比,连锁型砌块护坎可显著降低工程造价,且随着护坎的高度增加,造价减少更显著。本工程累计护坎约15000m2,按传统浆砌石需450万元,采用连锁型砌块护坎可节省近80万元,约15%左右。经过2013年的实际运行后,砌块空腔里的植物种子已发芽,并且生长茂盛,完全掩盖了护坎,形成环境优美的绿化带。护坎与绿化融为一体,为生态环保减少成本。且由于采用连锁型砌块护坎工艺技术,使得连锁型砌块和河道坡岸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完工后经受住几次汛期的检验,未出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滑坡坍塌等现象,效果较好。

4结语

(1)农村河道整治要与周边生态及环境整治相结合,在保证行洪能力,排灌功能达到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做到改善水环境,达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整治目标。应用连锁型砌块生态护坎技术能够完美的达到这一目标,同时施工速度快、工艺简单、固土效果好、边坡稳定性好,成本低等技术特点,适宜于在农村河道整治中的广泛推广应用。

(2)针对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土地水系相对发达,农村河道护坎形式,应优先考虑生态措施。传统的生态护坎难以有效解决原有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滑坡、边坡失稳等问题,甚至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研发新型护坎工艺对构建堤岸工程,进而保护水生态环境变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