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语文教育理念

时间:2023-08-28 16:54:37

导语:在语文教育理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语文教育理念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学;渗透;现代教育理念

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甚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性质与教育状态。在新形势下实施语文教育教学,应注意渗透哪些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呢?

1. “育人教书”理念 “育人教书”,有别于习惯的“教书育人”。所谓“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育人教书”的理念,不只是对“教书”和“育人”这两个词语顺序的进行简单调换,更重要的是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育人”比“教书”重要。“育人”是目的,是根本,“教书”是手段,是方法。

笔者认为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既要立足于语文教育教学,又要高瞻远瞩,站在“育人”的高度来实施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一切语文教育活动都要服务于“育人”这个根本宗旨。

2. “以人为本”理念 人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穿于语文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教育教学,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巧和能力,而且应更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学生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学生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3. “全面发展”理念 “全面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的发展。“全面发展”旨在为和谐社会提供符合社会发展、进步和各项建设事业所需要的人才。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文理不分家”,很多文学家需要依靠理化知识来汲取灵感,比如大量的科幻小说大都以理科理论为依据;而理科人才的发明创造也需要文学的陶冶和熏陶,比如钟摆的发明和很多科学创造都是以宗教为基础。所以,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听说读写”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要启迪其心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兴趣、方法、意识、观念、品德、人格、作风、理念、境界、意志、自信心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一味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要把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语文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准。

5. “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这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这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知识经济更加彰显了人的创新能力的作用,人的创新潜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不竭资源。

“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而是教育观念、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改革。我们的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创新教育”背景下,语文课堂本身就是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平台。向学生传授知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手段,教师不再仅仅是给学生“鱼”,还应当研究“烧鱼术”,让他们对“吃鱼”感兴趣;教师也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钓鱼术”,而且应当支持和引导学生去探索更好的“钓鱼术”,甚至去培养“新鱼种”,研究“养鱼术”。

6. “终身学习”理念 “终身学习”是 21 世纪的基本生存素质,我们每个现代人都必须不断强化自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现代教育思想认为: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人生,是人自发地、主动的、持续的教育过程;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涉及人的思想、智能、个性和职业等方面的内容。学习是无止境的,教育是终身性的。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学习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终身学习”观点激励人们从生到死坚持终身学习自己教育自己。

第2篇

关键词 生存教育理念 初中 语文教学

今天,强者生存是一种残酷的现实,在这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环境下,初中生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磨练顽强的生存意识,才能使自己成为社会最需要的人才。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语文教学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传播生存教育理念是时代必然要求。

1 生存教育概述

生存教育是指通过开展一些与社会生存和生命保护相关的社会实践和教育活动,向受教育者传授生存知识及经验,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能力及生存态度,培养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存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健康自由地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初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不仅关系着民族素质,而且关系着国家的未来。生存教育又是初中教育的基础。初中生存教育具有过渡性、全民性、基础性和全面性等特点,生存教育大概可分为生存意识教育、生存知识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生存意识教育包括求生意识和危机意识,生存知识教育包括健康知识、生活常识、安全知识以及文化知识的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则包括交往能力、健康心理、良好体质、自我保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思考创新能力等。在初中阶段,应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有计划、目的地培养初中生的求生意识和危机意识,同时,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体质以及其他各方面能力。

2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存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

语文是传播人文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具有渗透生存教育理念的优势。然而,国内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存教育理念的渗透和实践存在一些问题。

2.1初中语文教师方面

知识素养有待丰富。丰富的语文知识储备才能提供生存教育理念指导,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既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相关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有丰厚的社会生活常识。单纯地向学生传输课内理论知识没有办法培养初中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

道德素养有待完善。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生存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自身良好的道德素养是学生的榜样,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生存教育理念的渗透。

教学能力有待提升。较高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果的必备能力。教师之友具备了良好的教学能力,才能游刃有余地将生存教育理念传授给学生,这样在不影响教学紧肤的前提下,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2.2初中语文教学方面

首先,教学过程要实现自主化。教学的主体不应该只有教师,而是应该将学生并入其中,带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促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同时督促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这样及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其次,教学过程要实现合作化。现在是一个合作的时代,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营造良好的交流合作氛围,个体和群体关系已成为影响发展和生存的关键因素,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合作化,可以促使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有助于初中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所需生存能力。

3 生存教育理念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对策分析

3.1促进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初中生因为还没有树立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生活阅历贫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因此初中语文教育专业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素养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专业的教育水平及习惯能够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在模仿和关注中提高自身修养,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个人习惯,同时还可以为以后的生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专业的知识水平是教育、指导学生的基础,语文教师只有拥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较好地将生存教育理念应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

3.2形成社会、家庭和学生的生存教育合力

社会、家庭和学生在初中生的生存教育中都有一定的作用,三方合力配合可以更加有效合力地进行生存教育。生存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关注,同时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配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在良好的社会宣传教育、温馨的家庭教育和先进的学校教学理念熏陶下合力形成生存教育,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生存教育理念的渗透和实施。

3.3开展生存主体的课内外活动

课内教学是语文教学主要的形式,而课外的教学活动则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存在,其也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生存教育理念的实践中,课内外教学活动的相结合能够较好地提高生存教育理念的实践。一般而言,初中生都喜欢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所以经常组织以生存为主体的课内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生存意识。提高学生生存能力。这对初中语文教学生存教育理念实践大有裨益。

4 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生存教育理念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它的实施能保障初中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较强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相信在生存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初中生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人文教育 高中语文 现状 教学策略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一个基本特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还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根本上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健全人格对学生今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民族的人文精神、知识涵养都是确保整个民族不衰的灵魂。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为人文理念的渗透奠定基础。当前,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人文精神教育缺失是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强化人文精神教育,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以下,笔者立足人文教育理念缺失教学现状,分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策略。

一、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理念概述

所谓高中语文“人文教育”,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一种人性化教育,帮助学生塑造良好人格,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从根本上讲,人文教育是精神领域的教育,在这种人文精神培养中,教师不仅要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培养,还要注重学生形成高雅人格,陶冶情操,利用传统优秀文化熏陶和感染学生,达到良好的人文教育目的。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强化学生的人文教育至关重要。因为高中阶段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心理和生理发展不够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因此,强化学生的人文教育,将学生培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尊老爱幼的社会主义新青年,不仅对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对国家、民族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二、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具有积极意义。从大的方面来讲,人文教育对一个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文素养直接体现一个地方的精神气质及经济发展水平;从小的方面来讲,人文教育对学生今后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品质,才能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1.人文精神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高中学生正值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容易叛逆,引导不当,将使学生走进万劫不复的深渊。尤其对于面临高考压力的学生来讲,学习的压力、生活的挫折会使很多学生出现抑郁等心理倾向,这类精神上的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学生今后健康成长。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儒家思想、中国的孝道文化、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等,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和关爱,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的良好手段。因此,对于青春期学生来讲,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是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和保障。

2.人文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和时展变化的需要

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灵魂。人文教育正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强化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直接体现。当前,受到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富足,在富足的生活状态下,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提升国人的综合素质。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无论是学校、社会抑或家庭,人文教育意识都是比较淡薄的。因此,在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尤其面对当前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是时展变化的需要。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教师的人文教育意识淡薄

当前,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很多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将眼光聚集到提高考试成绩上。尤其对于即将高考的学生而言,各科目学习和复习压力不言而喻。在如此高压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本没有时间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意识淡薄,使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各种人文实践活动缺失,使语文学科的教育只体现工具性特点,没有体现人文性特点。学生在题海战术之中渐渐丧失道德和人文意识,严重影响当前高中学生的人格形成,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2.缺乏相应的考评机制

虽然近年来我国新课程改革发展如火如荼,在教学过程中也增加了一些实践类课程,如高中综合实践课,这些科目的开展和实施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类科目的开设流于形式。因此,当前我国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素养的考评机制,高考制度只是检验学生的文化水平,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评是比较缺失的,使一些学校和教师采取“上有政策、下有政策”的教学方式,无论国家教育体制怎样改革,只要没有相应的考评机制,教学往往都是流于形式,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语文学科不被重视

我国历来有“重理轻文”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文科类科目容易不受重视。当前,高中阶段教学中,重理轻文现象普遍存在。语文学科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不被重视,更甭谈人文教育,严重影响了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策略

以上,笔者分析了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如何创新教学,实现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机融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不断健全考试评价机制

当前,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缺失的一个原因在于高考制度。我国考试评价制度中,对人文教育的考评尚属空白,在这样的考核评价机制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一些客观原因,往往采取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教学模式。因此,要想实现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有机融合,需要不断弱化传统应试教育制度,促进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与运用,不断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从根本上提高高中语文人文教育效率。

2.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榜样作用不可或缺。因为学生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通过模仿形成的,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促进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方能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目的。

首先,教师要有严于律己的精神。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很多,连教师自身都不能遵守,这样往往难以服众。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强化对学生的人文教育,首先必须有严于律己的精神,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引领学生沿着健康道路成长。

其次,教师对人文教育要有深刻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全面把握教学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渗透人文教育,才能达到人文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

最后,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对于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制定良好的教育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和目的,这样,才能确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融入人文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此外,及时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自己在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促进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3.丰富人文教育教学手段

当前高中语文人文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想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可以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设计一些人文教育活动和比赛,强化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强化学生的人格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人文教育理念渗透,强化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笔者立足于多年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经验,从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入手,分析当前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供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学.也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2]雷永平.高中语文人文价值的实践策略探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9).

[3]董艳红.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素养[J].文学教育(中),2012,(07).

[4]崔培树.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2011,(09).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探索;质量提高

一、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但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对新课标的把握有所偏差,即更多的教师意识到了新课改的新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也就是说,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管知识点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对学生不够了解,所制定出的教学方案可信性和实用性并不高。

第三,教师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而且并不重视课堂评价工作,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和进展,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二、新课改理念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建议

通过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新课改理念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实现了更好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用新课改的理念引导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新课改理念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地把握新课改的新要求、新宗旨和新内容,并能够将其投入到日常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去;其次,要打破传统的“教师本位”“应试教育”等教育理念,以新课改的理念为基准,建立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三是要敢于并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不断地创新和突破。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改变那种带领学生读文章、从文章中找问题的答案、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对文章的认识和感想,并引导学生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让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伟大的中华文化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用新课改的理念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新课改理念下强调有效课堂和高校课堂,所以说,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的40分钟时间,在仅有的时间内创造更大的价值是需要一线语文教学者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能够在备课方面精心设计,内容的选择要在符合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着手,课程的设计一定要精心,选用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有效、科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教学情境、利用小组合作、分层教学等教学方法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还要通过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作业题目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并配合完善的评价机制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此一来能够使得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3.用新课改的理念创新既有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方法的创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同时也是新课改标准中重点强调的内容。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地研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优势、不足和问题,在探索中前进,在探索中完善。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学习的力度,善于借鉴国内外其他学校、其他年级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并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用新课改的理念打造和谐的小学语文教学环境

第5篇

关键词: 生存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教学 生存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时代的人们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了更高、更贴合实际的要求。特别在如今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和使用语言的工具,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和价值。因此,教师必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存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与生存能力。

一、生存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生存教育与社会和个人发展息息相关,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对人类生存和文化发展有重要作用。语文不仅与人紧紧相连,与社会历史文化也是紧紧相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促进学生自我成长方面,这个过程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要将生存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决定语文教学必须与生存教育有紧密关联性。此外,语文教材的内容比其他内容更具灵动和人情味,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存教育,比单纯的生存教育形式更受学生欢迎,效果更好。

生存教育的重要性表现为:

1.生存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新时代教育中,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以及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继承与发扬的培养是重点。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意识及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是新时代教育的要求。此外,新时代教育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促进自身健康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形成。注意学生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具备良好的体魄和心理素质,成为新时代所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新时期人才。从这些要求可以看出,生存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

2.素质教育要求生存教育:素质教育是对教育者诸方面素质进行提高的一种教育模式。它除了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重视外,还重视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此外,素质教育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人才观,这种人才观要求学生在对现代科学技术掌握的同时,对促进人一生发展的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加以掌握,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使学生成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素质教育的这些要求呼吁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牢固科学发展观,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生存教育的有效开展是学生实现良好发展的保障。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存教育的策略

从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看,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存教育理念。

1.将生存教学融入高中语文阅读版面的教学中:生存教育必须与中学生实际生活和心理一致,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和沟通,还要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生存意识和能力的教育;二是对学生生活态度和健全人格的教育;三是对学生理想信仰和真善美的教育;四是对学生科学艺术和创新的教育。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大量可以开展这四方面生存教育的素质与契机。首先,抓住阅读教学的契机对学生开展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的教育。高中语文阅读内容大多为世界性好评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比如教学《囚绿记》,这篇文章从自然界的植物写到人类,强大的生命力量既生动又感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教导学生思考自然和人的生命及生存之道,引导学生从动植物的生存意志学会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勇敢面对现实。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运用阅读教育这一平台对学生展开生活态度与健全人格的教育。比如《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人身上的美好品德及不妥协不屈服的生活态度与精神。再次,教师可以多挖掘阅读教学的素材,对学生展开理想信仰与真善美的教育。最后,教师可以对阅读教学的内涵加以拓宽以开展科学艺术和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推陈出新,善于创新。

2.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融入生存教育: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语文学习中实践性较强的版块,其中包含大量可以开展生存教育的素材。生存教育要达到更好的效果,必须让学生了解并在生活中加以实践。这种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尊重的教育、良心的教育、意志的教育和人际关系的教育,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无疑很适合融入生存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对学生开展尊重教育,比如“感受自然”、“让世界充满爱”等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探讨实践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尊重自然和他人,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也可以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开展良心教育,挖掘可以开展良心教育的素材,比如“我爱我家”等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在良心教育中学会感恩,使其成为有良心的人。还可以挖掘培养学生意志方面的素材,运用语文综合性活动对学生开展意志教育,比如“成长的烦恼”等话题,通过探讨教导学生理性对待成长中的困难,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力。此外,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学生必须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可以通过“走上辩论台”、“如何与人交际”等综合性话题对学生开展人际关系的教育,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处理好各方关系,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和竞争环境奠定基础。

3.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开展生存教育:作文是学生心灵的一种记载,其中涉及的知识无比广阔,其主题和素材选择的灵活性给生存教育带来很多契机和切入点,中学生作文主题归纳来说基本就是四大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围绕四大类主题加入生存教育。第一类是成长励志类生存教育,这种主题的作文可以让学生围绕成功需要培养的优秀品质如宽容、信任、坚持等进行写作,并结合自身生活阅历及成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做出思考与感悟,对学生展开理想与信念、乐观与自信等方面的生存教育。第二类是情感道德类生存教育,这种主题的作文可以让学生围绕爱、理解和奉献等主题,以人应该具备的各种道德观念为主要方向进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完成对学生的情感道德类生存教育。第三类是审美鉴赏类生存教育,这种主题的作文可以让学生从对美好事物的赏析入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提高学生鉴别美的能力。最后一类是方法和社会类生存教育,通过写作对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生存能力进行训练,给学生进入社会生存打好基础。

三、结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存教育理念是新时代培养人才的需求,也是素质教育、国内外竞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师可以在语文阅读教学、综合性学习活动、作文教学中融入生存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生存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语文教材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广大教师也正是基于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非常重视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展开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情感教育与语文知识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老师的教学效率。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本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情感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语文教育的灵魂非情感莫属,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也是教师教学的目标。语文课本里选取的名篇佳作承载的丰富情感需要教师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在获得真、善、美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还能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元素的应用分析

小学生处在人生情感成长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对他们进行必要且正确的情感引导,同时激发和鼓励他们发自内心地主动去感悟、感知世界,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过去,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过分强调知识和能力,却往往忽视了情感教育,对情感目标重视不够。许多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习惯了对文章大意作冷漠的复述,对文章的主题以及文章的写作艺术作解构,这样冷漠无情的肢解使得本来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和那些艺术气息浓厚的优秀作品在学生看来变得枯燥无味,又何谈唤醒孩子们心中纯真又充满童趣的情感体验呢?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困境提出了新的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像过去那样吃透文本,从中提炼出文章的核心和精髓,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其中蕴藏的情感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应借助文本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并且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美的语言去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情感。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1.教学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教学的首要策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于一门科目产生兴趣,才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否则即便教师的讲课再准确无误都无济于事。因此,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提高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教学质量的关键内容。在每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都大大影响着课堂教育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中,提高课堂讲课方式的多样性是最有效的捷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育质量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方法的有效程度与该方法是否结合学生的特点、是否选择了最优的教育模式等问题息息相关。

2.以情境来引导学生情感。

情感共鸣的产生条件所必不可少的就是情境,情境的创设目的在于将学生内心的情感转移到课本教材中去,通过真实可感的情境教学来加强学生的学习记忆思维,同时加深学生对于课本教材中人物情感的把握,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潜力。因而要求教师要有着创设情境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的情感分析。创设情境的手段主要有背景音乐烘托、幻灯片播放及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能尽快切身实际的体会到不同人物的所思所想。在积极引导学生入境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以竞争合作这一教学方式最为有效。该种方法旨在教学课堂中营造出一种团结紧张的心理氛围,如在小组讨论里面展开竞争及在课堂提问时采用按组回答的形式时,很容易激励起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的欲望,彼此间的讨论协作在提高了对情感的理解之外也增强了自身的团结互助能力,是一种教学实践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

小学生作为刚刚步入学校的人群,突然走出家庭的怀抱,一个人来到学校学习,在心理上会有很多的空白。根据这个特点,教师不仅须要课上认真和蔼,耐心解答学生们的问题,更加须要利于课下时间常常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多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人际交往情况等,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困难,填补情感的空白。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多多赞美和表扬他们,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大大提高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动力。在小学教育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对本学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同时,更是加强学生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一条捷径。

小学生处在人生情感成长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对他们进行必要且正确的情感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巧妙、适当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发掘情感元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同时教师们也将收获孩子们一张张单纯的笑脸和一颗颗金子般纯洁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吕月青.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西靠与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2):15-16

第7篇

评价;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6―0032―01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语文教学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看成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学生获得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创造性,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开发潜力,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能够以良好的言语、心智技能进行工作和交际的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确立学生发展本位的课程目标

“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语文教学不仅要把“知识与能力”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还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中介和动力,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观照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经历与思考,关注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感悟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语文、热爱语文和渴望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生体会语文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在“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不存在谁是主宰者,谁是服从者,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由教学的“轴心”变成了“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这种关系中,师生进入合作学习的理想境界:教学由僵化走向灵活,学生由依赖走向自主,教师由“教书匠”的角色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者”。

三、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主阵地,学生只有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里,才会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一要创设自由宽松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身心自在、思想自由、乐于参与和情绪高亢的状态下学习。二要创设其乐融融的情感课堂,把最具人文内涵,充满人性之美、诗意之美和生活情趣的,最能体现人的本质特征的语文教学呈现给学生。三要营造和谐共鸣的课堂境界,实现课堂上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四要达到教师的思路、学生的思路、文本的思路的同步共振,和谐共鸣。

四、选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认为,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自主体验、促进个性的自我实现。因此,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教师要改变过去“教”控制“学”的线性教学流程,要让学生在师生双方的交往、互动中创造性地学习。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在语文学习的时间、空间和程序上满足了人的这一需要,凸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五、构建注重过程的评价机制

“以人为本”的理念最终追求的是人的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它关注的不是一个静态凝固的学习结果,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能的发掘。所以,它特别强调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亲自体验的动态生成的发展性评价。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既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又能帮助教师反思教学、创新教学,从而实现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

六、开发多元互补的课程资源

第8篇

【关键词】语文课程 改革问题 教师角色 转变

为深入研讨语文课程改革的问题,及时总结语文课程改革的经验,推动我国语文课程改革事业的深入开展。下面,结合多年的教学对新教育理念中的教师角色定位及课改中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1.实现教师角色转变是当前课改实验深入发展的关键

传统的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难以继续下去了,作为组织者、合作者(交流者)、激发者、引导者、革新者的复杂的教师角色已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这种教师角色定位的复杂性是由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所决定的,这些角色共同存在于一个动态的关系架构中,相互作用。在当前(课改初期),教师作为革新者的角色尤为重要。革新者是愿意接受新事物,认为生活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人,而一般说来,思维惯性会使人们害怕放弃自己所熟悉的经验,因而变化与革新通常会使人感到不舒服。人们只有确信变革会带来好处的时候,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态度。参与课改已使老师们进入了革新者的角色。在课改中每一位教师都获得了深刻的、丰富的个人体验。

在课改进程中,对教师角色转变除有利的因素外,也必须看到,存在着一些制约的因素。一些教师还没有完全“吃透”新的教育理念和《课标》的精神,“穿新鞋不会走新路”,如过于依赖“教参”材料,等待现成的“样板”,把已经删减了的“繁、难、偏、旧”的东西又用在教学或练习中等等,这是一种“自我制约”。教学管理与课程改革不同步。

2.全新的语文实验教材是教师角色转变的良好基础

按照《课标》的精神,教材在内容上应更多地关注儿童、关注生活、关注经验,以尽可能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方式、方法,以及拓展性活动等素材资源的提供,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平台。实际上,《小学语文》编写组成立之初就认识到,要编写出符合《课标》精神的教材,只对以往的教材修修补补,重新组合,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创新,而创新又必须立足于科研。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精心编写,努力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统一。教材的突出特点是“新”,即新理念、新思路、新选文、新结构,新得有根据,新得合理,新得科学。其“兴趣先导、学会学习、整体推进、文化积累”的指导思想,“主题单元”的编排体系,“语文天地”、“金钥匙”、“小话筒”等崭新设计,蕴含着全新的理念。新教材赢得了孩子的喜爱,课堂教学和综合活动引起了孩子的强烈兴趣,孩子爱上语文课、爱学语文了,完全改变了以往灌输式教学导致的学生厌烦语文课的状况;促进了教师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调动了教师的创造性,也受到了家长的欢迎。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北京师大版的实验教材为教师角色转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平台。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标志

课改改变了教科书的功能,由单纯的教学提示改变为素材提示。这个改变凸显了本次课改的一个特点:教学方式的改变,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个优秀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也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标志。通过公开课、评课、研讨,大家普遍认为,教师的创造性使用教材着重表现在:一是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包括调整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内容的整合等等);二是对教辅、教具、课件等的自主开发; 三是开创适合自己学校(班级)的、有特色的教学; 四是合理地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可共享的课程资源。在充分认识和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原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本着眼点和归宿。

4.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支持:建好培训和实验指导网络,开发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

第9篇

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创新”不应该是一味地求新、求异。下面是我对“创新”理论的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尊重原知,树立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保证

创新的基础是继承,回顾30年来语文教育思想的演变过程,不可否认,其中蕴含着对语文本质的深入认识、多维视角的转换及对语文价值多元化的探讨。在一次次重构语文话语的过程中,语文教育思想观念日益科学而有活力。“创新”绝不意味着批判认识论的基础、迫不及待地颠覆权威、“破旧立新”。任何抛弃前人的努力空谈创新的偏激和标新立异,都与“创新”相悖。“创新”与“创造”“革新”同义。“创新”是相对于“守旧”而言的,但“创”与“守”、“新”与“旧”是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创新”是在“守”的基础上的“开创”“开拓”“更新”。

要想有所创新,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更新理念,完善教学策略,是“创新”要达成的目标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关键。这里的“教师”是指“创新型的教师”。“夫子之不可及也,尤天之不可阶也,仲尼,日月也。”这句话正是传统教师形象的生动写照。但是,这样的教师绝对强势的地位却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安全感、愉悦感、冲动感。所以,创新型教师应树立这样的基本理念 :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推进者,做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的激励者,做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协作者,做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引领者,做学生平等和善的知心者。更新观念,融合教学两大主体关系,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教育的动机,将教育这种外部力量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以最大限度地取得教育成效。

教育是包含多种因素的活动,有其内在的系统性、规律性和复杂性,包括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教育方式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要能够与时俱进,随着教育对象的改变而变化。创新型教师必须不断完善教学策略,摒弃权威思想,吸收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创造性地将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特征、独到的见解。注意延缓判断,尊重事实;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重视实践活动,提升创新意识。谨慎提问,启发思维,激发学习潜能;乐于拓展教学宽度,最大可能地提升教学绩效。巧妙运用创新思维训练方法,遵循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既不揠苗助长,也不扼杀人才,把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培养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创新型人才。

三、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创新理念,是对“创新”的检验

课堂教学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为使创新教育得以实施,必须对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确立创新型的教学目标

2013年的《初中语文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一概念有着丰富的涵义,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目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应注重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值得思考的是,我认为三维目标是不可能在一堂课中全面实现的。从总体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角度看,要实现三个目标需要通过对课程的科学组合来实现,不可能在一门课甚至一节课中完成。三维目标还是应当有所侧重。

2.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内容

教师不应成为教科书的奴隶、教学参考书的传话筒,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应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独特理解、自己的审美情趣、自己的教学个性。

打破传统的处理语文教材只重视“教科书”的理念,积极贯彻“大语文”的教材观。努力从时代的角度,分析作品的时代特点和意义,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积极地从文化的角度突破,坚守“立足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化”的先进文化理念,在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的基础上,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学生演绎对文化本质的认知。从审美观的培养角度而言,要在重视文本的语言文字基础地位、工具性的同时,极力再现文本本身的感染力。“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文学的特殊本质”。文学的特性如此,那么对审美观的培养便是在处理教材时需要特别关注的。另外,还要特别客观地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寻找文本的“可教性”,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开发校内外资源、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学科资源和活动资源、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走“开放性教学的道路。

3.创新教学的组织形式

语文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包括在课内和课外,为有序组织学生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预习、检查预习、形成结果、交流结果、师生达成共识、最后反馈和评价等)而形成的固定的教学程序和与之相适应的课程结构模式。

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个性特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变陈旧的教学组织形式,解放长久以来被教师的主体功能性压抑的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激活、不断调节、不断构建新的教学秩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及效率成了当务之急。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这就要求学校要在教师组织形式、学生组织形式、班级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这里,要特别提出是语文课外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语文课程标准多次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新课标还要求学生能提出问题、学会观察、共同讨论、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学会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用周围情景,用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和最有效的领域之一。”有计划、有目的地创新课外教学的组织形式,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回归文化的土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痕教学”。

4.运用创新型教学方法

创新性教学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为基础,遵循民主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探索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独创性原则、培养非智力因素原则,运用创新教育的观念和理论指导教育,开展以创新性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相对于传统的维持性课堂教学,创新性教学更强调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它重视思维过程,要求教师具有独立思考、大胆求索的精神,不仅能吸收新信息,而且能发现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策略。语文创新性教学最终应当让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方式或学习的能力,即形成语文素养。它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这种类型的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这种类型的课堂教学过程也应当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并且从过程中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拓展性以及创造性的特征,使语文课堂成为新鲜的课堂、文化的课堂、艺术的课堂、能动的课堂。

5.创新教学评价

陈玉琨教授在《教育评价学》中谈到: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作出的判断,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可能取得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