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54:38
导语:在乡村建设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一、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文化设施得到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了保障。 “十一五”期间,国家在文化部与国家发改委的努力下,编制完成了文化站建设规划内容,继续扶持乡(镇)文化站设施建设。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大力开展县(市)、乡(镇)、村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规划,将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作为新的建设发展目标[1]。
(二)活动形式日益多样化
近年来,在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在各地也逐渐发展起来,各村庄充分发挥自有的文化人才,在农村组织了很多有益的文化活动,使乡村文化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新颖。在农村自办项目广泛开展的同时,各地区政府为了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从各个地区自身的特点出发不断拓展形式多样的乡村文化活动内容。随着乡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各地政府及农民本身也逐渐意识到文化建设对于自身的价值,因此各地政府积极加大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力度,使得文化活动逐渐丰富,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频率逐渐增强,文化活动的日益多样化可以为农民参与文化活动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对于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三)文化信息资源获取的多渠道化
在我国,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乡村人口获得日常文化信息的方式主要有网络、电视媒体、广播传媒、书、杂志、电影及参加培训等渠道,随着农村文化媒介的增多,获取信息渠道的不断拓宽,使得农民能够更快更全面的获取文化信息。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互联网学习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并通过网络结识更多的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一种新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受到农民的重视和欢迎。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问题调查与分析
我国乡村文化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乡村文化建设边缘化、主体缺失等问题存在。
(一)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由于我国长期采取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的经济政治结构,致使由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而产生的文化水平的差异。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对经济及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不同,以及地理环境、民族差别、风俗习惯、干部群众文化素质的不同等诸多因素,我国文化建设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边缘化
首先认识边缘化。在传统观念中许多人认为只有生产部门才能创造财富,而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只能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不能作为生产给人们带来财富的收益,因此更不能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使得人们对文化产业重视程度不够。
其次,引导边缘化。由于权属不明确以及监管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文化体制改革变得十分困难,目前,我国乡村文化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大多由政府决定,工作人员也由政府任命;乡村文化队伍人员年龄较大、代表性不强、技术偏低。文化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由于缺乏长久发展的持续观念,安心在农村进行文化工作的人员后继乏人。
(三)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
在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对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全社会协调发展的动力。农民的主体作用是否能够体现是文化建设发展进度的关键问题。但是由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观念的存在,加上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沟通不畅等原因的存在,使得一部分农民难以摆脱小生产意识的束缚,对文化建设缺乏战略眼光,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认识不足,使得农民自身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身份不明确。
三、乡村文化建设的成果及影响因素
(一)成就与问题共存
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有很多地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乡村的文化建设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现实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乡村文化建设缺少资金的支持。由于政府的财政支持有限,缺少必要的活动经费,完全靠农民的自给自足来完成文化生活,缺乏政策的引动,致使文化建设本身出现内部不足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
2、文化资源配置失衡。现有的文化设施由于维护和使用不当等问题,导致基础文化社会其功能逐渐缺失,像很多的电影院、戏院等文化活动设施逐渐被遗弃。“在政府统一配备的文化设施出现文化资源配备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很多地区甚至出现文化资源配置与农村文化需求相比过剩的情况有些还远远超过了农村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出现文化供给过剩的情况”[2]。
3、乡村文化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不完善。由于乡村文化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不完善的原因,导致政府支持经费不能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作用,出现经费挪用的情况,监管机制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基层文化工作者和办公场所经费不足,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不高,致使村级文化室无人管理运营,职能部门没有很好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导致出现问题无人管理,文化设施浪费的问题出现。
4、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不健全。由于很多地区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政府部门只关注经济的增长和个人政绩的提升,文化建设部门职责不明确,组织机构不健全。另外在农村的文化组织机构中,还存在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的、观念陈旧落后的问题。多数乡政府文化部门,没有良好的人才引用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奖惩机制。没有良好的人才引用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使很多农村文化组织机构人员的文化素质偏低,直接影响了文化活动的质量。缺乏良好的人才奖惩机制,文化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所以,改善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待遇、加大农村文化队伍的资金投入和完善各种文化组织机制,成为提高农村文化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3]。
(二)影响乡村文化建设的因素
首先,经济因素的影响。经费的投入不足导致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完善难以继续,文化建设的进程受到阻碍。“2004年, 全国共有720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 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6. 4%。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 县级剧团有名无实。2005 年, 国家对农村文化共投入35. 7 亿元, 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的26. 7%; 对城市文化投入占总财政投入的比重高达73. 3% , 超过对农村投入比重46. 6个百分点。扣除对县级文化单位的投入, 2005 年全国财政直接对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投入经费仅91. 4 亿元, 每个农民一年仅能享受1. 127 元的文化投入”[4]。
其次,文化和落后的观念的影响。农民的文化素质决定着乡村文化建设的进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民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略文化建设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地方政府片面的认为抓经济才是至关重要的任务,文化的建设只是经济建设的附属物,只有经济的发展才是政绩的硬指标。从而造成很多的地方政府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解出现偏差,把文化建设错误的理解为广播电视、戏曲、电影、报纸杂志等休闲娱乐项目,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由于这种文化观念的存在,造成文化活动形式没有创新性,基础文化设施单一等情况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王青;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群文天地,2009年9期(15-17).
[2]桂玉;新农村视角下的文化建设问题[J].前沿,2009,(29-31)
[3]周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
当我乘坐的飞机即将降落在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的时候,从窗口极目远眺,芝加哥夏意正浓:青葱的树木和金黄的玉米地几乎覆盖了整片目力所能触及的地方,典型的美国乡村小屋点缀在广袤的农田中。不知是应该惊叹还是怀疑:这和之前所想象的高楼大厦和“高科技”、“繁华”的景象总是感觉有些不太一致。除了芝加哥市中心的一小片区域,其余地方并没有像中国城市一样的高密集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的是广阔的乡村和无边的农田。
我原本以为这只是印第安纳州独特的城乡构造,但在游历了美国众多州市之后我才发现这样的乡村景色在这片经济发达的土地上非常普遍。广袤的美国大地上仅有约5%的土地被用于城市建设,而其余95%的土地都被这样的农田和乡村所覆盖。越来越多的美国市民选择居住在乡村地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更让农场主成为一个吃香的职业。较国内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快节奏的生活,在美国更能感受到一种自然的郊区化状态和简单的生活方式。
union mills 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小镇。成片的玉米地、分散的居民住宅、遍地的牧场,虽然小镇分布结构简单,但居住条件不仅不比城市差,甚至有很多居所的生活设施超过了城市。在走访了数家普通居民后你不难发现每家每户都有各种高科技农业生产用具,它们有序地排列在农田或庭院里,室内洗碗机、咖啡机、取暖机等现代化电器也是一应俱全,更值得一提的是受益于乡村广袤的土地,每家每户的居住面积都大为可观。由此可见在“城市化”日渐普遍的今天,相比起城市中较为繁杂的环境、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竞争力,越来越多的美国中产阶级开始由城市向郊区搬迁并且倾力于现代化乡村建设。
如此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无疑得益于有效合理的开发和应用。从大庄园到一家一户为单位的承包土地,耕地得以有效地规划和开发,没有多余的破坏和污染,在大片未经开发的地区,生态仍然保持其原状而没有过多的人为破坏。每家每户都有完善的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垃圾均被有效环保地进行分类。美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以法律作为保障的,所有的建设和开发都必须限制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之内。
近几十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逐年加快。随着城市的拓展,资源的消耗,部分乡村资源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无论是乡村的景观还是生态,美国的乡村建设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美丽乡村的建设无疑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这也是中国最大的民生工程。当下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部分乡镇过分追求表面上的“繁荣”而忽略了真正意义上乡村建设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应当是在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守住原有耕地红线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建设环境美丽、设施完备、教育先进的新型乡村。
首先是在乡村基础建设上。就拿美国城乡实例来说,在这个信息化高科技的时代,网络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但不难发现的是,即使网络早已在城镇当中普及,我国乡村网络建设与城镇的差距还是极为明显的。就我在美国乡村观察的情况来看,几乎每家每户均为包网到户,网络的速度和质量都是非常好的,且价格也比较合理。近几年,我国投入大量资金支持乡村建设,但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真正使每一分钱发挥其最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次,美国的教育位居世界前列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即使是在美国的乡村学校,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教学上也远远超过我国乡村学校甚至一些城市的学校。我就读的south central jr/sr high school 就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学校,高中部只有两百多人,学校面积也不大。但就是这样一所规模不大的学校却有着完善的设施,宽敞的运动场地和课外活动场所。棒球场、橄榄球场、游泳池、篮球场……这些设施即使在再小的乡村学校也是极为常见的。学校注重每一个学生的运动能力,放学后常常有大批学生留在学校进行各个项目的练习。
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教育大国,乡村教育无疑是中国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但当下教育投入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却很难满足乡村教育发展需求。如今在中国的偏远地区,乡村基础设施、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仍与国际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乡村教育水平不高、村民文化素质较低、教育基础设施差、资金投入不足和师资力量薄弱是当前的主要问题。特别是乡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较差,收入的差距悬殊,使得大量优秀教师不愿意到乡村地区工作,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解决问题的关键除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外,还应加强乡村教育宣传,使得社会各界、各级政府和村民进一步提高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合力,构建政府、社会、村民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下乡支教,扎根乡村。
第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的前提和基础。在当今生态资源日益稀缺的严峻状况下,生态环境和耕地的保护是不可或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已经是全球的共识。在我交流所在的印第安纳州乡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片属于自己家的占地不小的后院,更有部分居民拥有一片自己的树林。这些林子因为居民良好的保护意识和细心地照料生长良好。总结几十年我国的发展历程,一些地区也曾因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了生态环境,没有节制的索取致使许多一派生机的青山绿水变得黯然失色,许多原先丰饶的土地趋向沙漠化。乡村垃圾处理的简单化和居民环保节约意识不强使得部分乡村生活环境令人担忧。党的十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构架作了全面部署,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效地保护生态和耕地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认为在落实建设美丽乡村的行动中要结合实际,科学论证定位,完善村居规划,加大建设力度,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同时,积极宣传乡村生态环境与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使乡村居民真正意识到环境保护才是获得更好居住环境、获得更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从根本上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引言
辽宁省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发展是以沈阳、抚顺、本溪、营口、朝阳、丹东等土地面积广阔,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为主体,在对其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后,这些地区皆有着宣传力度不够,未能形成气候、特点不鲜明的困惑。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主要是对辽宁省乡村旅游的现有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辽宁省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定位不明确,发展时间短,很多景区都处在未能形成稳定客流的刚起步阶段的结论。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章,对辽宁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做出应对的策略并指出其发展的方向,其功能上的转型突破必须以迎合大众旅游需求为考量,在餐饮、住宿等设施上应抓住乡村本土气息这一氛围。第三部分第五章结合实地调研访问及充分分析调研内容后,对乡村旅游新业态下的辽宁省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是以什么样的方向去定位自己的,面临哪些机遇,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以及政府的统一筹划。我们的环境分毫不差,但能否抓得住时间,抢占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先机,这将是辽宁省旅游的一大突破。
一、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从数字统计的情况来看,辽宁省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并不是很理想,特别是与其它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省份相比,辽宁省的乡村旅游,在基础配套设施的搭建,乡村旅游服务机构的引导与监管,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等方面还面临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中具体的表现在辽宁省的乡村旅游品牌特色并不突出,游客对辽宁省乡村旅游的整体评价满意度并不是很高。这些问题暴露出了辽宁省乡村旅游在发展规划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是其在今后需要大力扭转与调整的主要方向。东北作为我国的一个宝地,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辽宁沈阳现阶段更加注重对乡村旅游业的开发,因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自身的精神生活。在较大的工作压力下,人们往往想要去乡村环境来感受最纯真的自然生活,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还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辽宁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发展城市,必然注重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不仅仅是对一些生态环境进行建设和保护,更是让游客们去亲自体验回归的快乐,电台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正是对乡村旅游的大力宣传,正是现如今最受欢迎的旅游方式。
二、辽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本身存在游客参与性、体验性强,服务价格低廉等特点,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但辽宁乡村旅游仍然存在许多实质性问题。例如,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是其基本的原动力,尤其是在旅游资源不断同质化发展的今天,将旅游产品进行多元化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乡村旅游市场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政府没有出台有力的政策手段,没有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导致经营秩序不规范。同时对乡村旅游的开发没有合理的规划和市场调查,设施设备不齐全,规模较小,组织较松散;往往造成盲目开发,重复雷同,活动内容单一,特色不突出;经营者和旅游区居民等普遍素质较低管理和经营意识匮乏,又没有专业的管理培训,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的发展经营要求。保护力度不够,不能充分认识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和民俗文化遗存的易损性,导致环境和民俗受到冲击。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品牌,吸引力不强,受季节影响大,效益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旅游服务水平不高;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在客源上,多以自驾游客为主,客源地存在局限,急需疏通宣传渠道。各地区政府主导定位不明确,各市⒉畈黄耄很难形成整体战略联合。
三、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着力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丰富特色产品,扩大宣传推介,加强行业管理,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全省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二)主要措施
一是实施乡村旅游“规范化工程”。建设一批农业旅游示范区、特色旅游乡镇、村,即培育打造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的特色旅游乡镇,旅游地区的发展不仅要注重自身的环境,还应该对餐饮、住宿等环境方面加以管理,为提升辽宁省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创新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如今旅游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只有充分的认识到旅游形象打造的重要性,才能够更好的推动我省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是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就是指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和实施,例如旅游区内的水电以及道路等,这些都是旅游基地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不仅如此,乡村旅游一般都远离市中心,所以想推广自身的旅游产业,就一定要注重做好前期的宣传工作,要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乡村旅游所在的位置,这种宣传性的工作也是属于基础性的建设,会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保障。
三是加大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力度。要引导城市居民积极参与周末观光、短期度假、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客源市场。随着我国旅游在世界上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会来参加各种旅游活动。这就让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从国内逐渐的走向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基于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载体与媒介,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将会获得很大的提升与进步。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在通过颁布一系列的利好政策来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来我国进行旅游,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也将会迎来一个巨大的发展契机。
四是积极举办特色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辽宁省44个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风情,构成了“满韵清风,多彩辽宁”主题,这些都成为重要的特色乡村旅游节庆资源。要积极支持、引导具有一定条件的节庆活动上升为县、市、省乃至国家级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目前据调查营口市冰泉山庄乡村旅游度假点开展乡村旅游节,该节事活动得到很好的宣传推广效果。
五是努力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住宿、餐馆、娱乐、购物等标准化建设,支持和鼓励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A 级景区。伴随着乡村旅游企业之间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提升,在今后的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从服务质量层面来进行手段与水平的提升已经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议题摆在了辽宁乡村旅游发展面前。因为,在今后的旅游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也包括旅游从业者自身的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是辽宁乡村旅游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之所在。
六是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商品开发。要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资源,设计、开发和销售富有辽宁地域特色的农事产品、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乡村旅游企业可以通过对游客过往的消费旅游记录进行分析,然后,从其基本的需求特点出发来制定个性化的特色旅游产品的定制。例如,游客在过往的旅游记录中,比较倾向于购买具有原生态蔬菜水果等特点,那么在下一次的旅游线路的设计方面可以推荐其进行乡村体验旅游。这种基于游客旅游心理诉求的旅游产品的私人订制,在很好的满足了游客旅游诉求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提高了游客对旅游企业所提供服务的满意度。
七是继续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建立能够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到乡村旅游业开发的重要性,辽宁省有着东北地区的民族特色,如果能够加强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建立,将会更好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实际的乡村环境建设中,人们一定要注重对城镇风貌的设计,避免现代化的时尚内容,很多时候人们去乡村地区游玩,更加注重的感受乡村的自然气息,所以结合结合农村林权、宅基地、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进行改革试验是非常有必要的。
八是坚持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方向。乡村生态旅游就是新农村的新产业与新经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够促进心态和谐、农村人际和谐、城乡区域和谐、农村产业和谐。要以生态资源要素,如景观、环境、科技、文化、产业、产品、服务、消费等为内涵,以生态文明为基础,通过生态旅游的生态、经济、社会服务,使乡村保持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只有人们从根本上认识到旅游生态品质的重要性,并且将“乡土味”、“地方性”、“民族性”视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核心,才会更好的提高市场旅游的生态品质。
四、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
(一)政府主导开发
政府的作用主要通过决策、协调、立法、政策、引导和宣传等手段,为旅游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政府主导可以通过引导组织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具体包括:
1.景区主导、社区参与型。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吸收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社区参与旅游是实现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它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政府扶持与引导下,建立社区参与的保障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而且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旅游参与能力。
2.政府主导型。政府作为一个权威部门,就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自身责任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和观察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然后选择合适的旅游景区进行开发,这些都可以更好的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但是政府部门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政策方面都应该给予旅游产业更多的支持,这样才会让旅游产业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3.公司主导型。即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方式,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指导、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
(二)乡村主题旅游开发模式
在辽宁省乡村旅游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要从辽宁省自身的发展优势与发展特点出发,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旅游发展模式,来进一步拓宽其在旅游发展层面的新思路与新路径。例如,通过特色的农事旅游项目来吸引外来游客,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各种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从而促进农民增收。
提高餐饮与住宿在整体旅游业中的竞争能力,保持乡村旅游新业态的活力,大众的吸引力重点仍然在优美的乡村环境及具有新、奇特点的项目活动中。乡村旅游不能局限定位于旅游市场中的“老年人”,它必须重新点燃活力,形成丰富的乡村“水环境”,而不是一想到乡村旅游,让人浮想于脑海的是大妈们的广场舞,而应是幽雅天鹅湖形象。乡村旅游形象的转型将是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关键号召力。
(三)城乡互动的开发模式
城市与乡村是相互影响的,在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也要注重城乡的互动与联合。一方面,充分体现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之间的联动关系,发]乡村在旅游环境,旅游资源层面的天然优势,为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后需支持与保障;另一方面,借助城市在人才、技术、基础配套等方面的优势,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助力。具体来说,辽宁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发挥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优势,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以都市生态农业作为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产业依托,提高乡村旅游的抗风险能力。
五、辽宁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和机遇
(一)发展优势
1.旅游资源优势。辽宁地区属于东北的发达城市,其中沈阳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其中还包含着我国皇帝所居住的寝宫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热爱上了辽宁,其中阜新、喀左、辽阳等地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乡村生态环境较为良好,不仅如此,人们对于新鲜的旅游事物也有着更多的认识和理解,最求原生态生活模式,很多人们开始对乡村旅游产业给予更多的关注,这将会更好的提升我国辽宁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更多丰富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2.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辽宁交通便捷。辽宁地区是我国交通较为便利的一个城市,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辽宁省与我国各个一线城市之间有着十分便利的高速公路,这将会为其他地区的人们前来旅游提供更多的方便。不仅如此,辽宁省的一些乡村地区几乎村村都通有柏油马路。并且省内具有非常稠密的铁路干线,方便的交通能够推动辽宁地区旅游产业实现高速的发展,也会推动辽宁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建设。
(二)发展机遇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为有效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进一步发挥农业旅游对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发展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全省实际,特提出主要任务:“十三五”期间,强化全国性农村改革试点示范作用,发挥其溢出效应,形成覆盖农业各种业态的旅游示范点体系。
六、结语
关键词: 农村 林业资源 环境
1 培植林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实现乡村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当前,乡村林业主要目的不是生产木材,但在各大乡镇也有一定量的用材林,每年也有一些木材产量。这就决定了每个乡镇不应该都建立一些小的木材加工厂,需要从各个乡镇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区域布局原理,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的原则,在交通便利、木材产量较大、地理区位优势较明显的乡镇培植一个林业龙头企业,其他乡镇生产的木材都是为一龙头企业服务的,以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在乡村林业龙头企业的建设中,提倡和鼓励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对现有林业企业进行改制、兼并,通过资产重组以及组建企业集团来增强龙头企业的活力和辐射能力。积极把龙头企业建成规范的现代企业,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此外,还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农林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大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1]
2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宣传
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要运用媒体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2]对农民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向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和成果的推广,应该成为媒体、农林院校和各级政府所设种子站、林业站、果树站等技术推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3 加强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
多年来,林业站发挥懂技术、会管理、信息灵的优势,积极为林农提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通过指导林农发展经济林、花卉、森林食品、林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通过向林农提供市场信息、法律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为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林农增收致富的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基层林业站机构建设,逐步将林业站作为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充分发挥林业站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确保各项林业工作在基层的全面落实。引导林农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林经济效益,调动社会和个人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推动乡村业的市场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进林农增收节支、脱贫致富,促进农村林业产业发展,加快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3]
4 发展观光农业和林业
观光型林业具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其开发经营不仅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带动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注重发展景观林、经济林、果树园艺业等。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锻炼他们的自种自收的动手能力,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需要。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需求开辟新的渠道。农村修
复传统文化更有基础,这样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通人们的思想,弘扬并传承先进传统文化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促进城乡交融、和谐协调发展。
5 加强林业科技研发创新
目前,我国乡村林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科技人才缺乏,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比较薄弱,从整体上看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不高。因此,新时期,乡村林业必须要注重科技含量,加快保护与建设技术的发展,加快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的开发,健全乡村科技推广体系,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提供村民愿种、市场需要、效益较好的优良种苗,供其在庭院发展。做好庭院林木资源经营管理的技术指导,让村民比较熟练的掌握培育方法,并协助村民搞好庭院结构调整,做到合理配置、规范种植。开展乡林业站人员的技术培训,系统传授各类林果经营管理和乡村林业评估等知识,让他们认识乡村林业,参与乡村林业建设,并通过他们向更多的人广泛的宣传、传授乡村林业知识。在各村社选择1名对林木资源经营管理感兴趣且有一顶实践经验的村民为林技员,通过他们的示范、试验、指导,带动所有农户积极参与,让每户村民掌握12项林业适用的技术,推动乡村林业的发展。
总之,乡村林业要求在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优化乡村环境的同时,发展乡村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艾连和,孟祥彬.生态环境建设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林业勘查设计,2005(1).
[关键词]低碳经济;乡村规划;途径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0-0170-01
引 言:社会经济的几大发展使我国社会建设的重点从城市转移到乡村。为了极力缩小城乡差距,保证城市和农村协同发展,并且保护乡村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进行科学合理的乡村规划,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城镇建设中的主要议题。
1. 低碳经济概述
1.1 低碳经济的含义
环境保护这一话题在20世纪末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直到现在,“环保”从一个公益性话题发展成为一种生活模式。在探索环境保护方法的过程当中,低碳概念应运而生。低碳即是在消耗资源和能源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完成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行为。延长物品使用时间、减少不必要的购买、选择公交或步行代替私家车、节约各种资源和能源,在减少物质使用量的情况下寻求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
1.2 在乡村规划中走低碳经济路线的重要性
在低碳理念基础之上,试图以不损害自然环境的方式实现人类价值的乡村规划,即是乡村规划走低碳经济路线的表现。在乡村规划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实现乡村地区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现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从而达到乡村地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协调。这即是现代化乡村的发展方向,又能够体现出乡村规划的科学性,对实现乡村规划目的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2. 低碳经济背景下乡村规划的途径
2.1 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用地布局是对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作出整体安排与部署,它决定了今后乡村发展方向,间接影响到今后乡村地区碳排放量。紧凑式的用地布局是低碳乡村规划的一种方式,低碳的用地布局一般以紧凑、多功能的形式组织乡村的各种用地。紧凑的用地布局具有土地利
用率高、功能多样性的特点,并且有利于减少居民出行距离和次数,从而大幅减少由于通勤造成的碳排放量。所以,在编制过程中,应根据乡村的地形地貌、历史形成格局,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采取紧凑的用地布局来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种用地。例如,美国在波特兰大城市圈规划中,将土地规划设定为以遏制汽车导向为主,划定大部分土地用作公共交通廊道,以公共交通廊道的设计来限制私家车的使用范围,用这中方法解决了城市生活向乡村无序扩大的问题,并且避免了乡村规划过程中为了满足车辆行驶需要而滥用土地的可能。这种乡村土地规划途径不仅有效控制了乡村过度城市化,而且节约了乡村的土地资源,同时减少了汽车尾气排量,也减少了乡村在控制空气污染过程中花费的治理费用,可谓是即节能又低碳的规划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2 乡村发展模式规划
乡村发展模式指的是乡村在规划发展的过程中选择哪种或者哪几种产业作为主要的经济增长来源,即乡村依靠什么样的经济形势保持自身的发展。在乡村发展模式规划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大部分乡村经济发展依靠的是农业,而乡村规划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使农村人民拜托单一的经济来源形式,改粗放农业经营为密集农业经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产业。以往的乡村规划倾向于使企业和工厂迁进乡村,但这种方式已经显露出许多弊端:首先,企业和工厂的迁入占用了大量的乡村土地,使农村人民的基本生活来源受到了威胁;其次,企业和工厂的排污量太大,而乡村环保设施建设不足,整体规划进程与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即便企业和工厂的迁入为农村人民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入,但是,从整体上看,这种乡村发展模式是不科学的。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乡村发展模式应该以乡村自身资源的高效利用为主题,分析乡村能够用作产业发展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思考如何应用这些资源建设环保性强、持续性足的产业。例如,珠海市打造的滨海景观带“情侣路”,通过控制城市建筑无序蔓延、拓展滨海地区的景观建设和绿地建设、增建自行车车道、营造立体化的商业空间等方式,将珠海市滨海地区从落后的乡村改造成了宜居珠海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就是在充分分析乡村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选择以城市旅游休闲为乡村发展模式进行的乡村规划,这样的乡村规划不仅保证了低碳环保,而且使珠海市乡村经济飞速发展起来。
2.3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可能性,也决定了乡村的宜居指数。我国大多数乡村都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问题,无论是公共环境建设还是居民生活资源供应设施都比较落后,因此,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成为乡村规划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这也恰好是最能够体现出乡村规划低碳经济思想的一个环节。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过程中,我们应该以乡村能源和资源的应用为突破点,例如,与乡村生活能源供给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以开发利用乡村自有资源如沼气、太阳能、水能为主,引导农村居民使用现代化能源供给设备,而不是大兴土木去修建天然气或煤气管道;在乡村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应该有效利用原有资源,如改建废弃房屋为乡村居民图书馆和阅览室,将农业物资集中放置,空出广场型空地供农村居民进行文化娱乐活动;采用农村原有的绿植进行乡村绿化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耗费的资源少,基本上是对乡村资源的再次利用,因此既能满足乡村建设的要求,又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
3. 低碳经济背景下进行乡村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资金应用合理
低碳经济的宗旨是即解决能源和资源,又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或者说是少消耗资金。在乡村规划的过程中,要符合低碳经济的宗旨,就必须考虑到规划能够实现怎样的经济效益,或者能够节约多少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是乡村规划应该“少用钱”,而是要合理地应用乡村发展和规划的资金。
3.2 资源配置重点突出
乡村规划要体现出低碳经济的优势,在某些资源发展上一定要达到较高的水平,例如,乡村要依靠绿色农业或城市旅游实现经济发展,就一定要保证相应的农业生产设施或交通获得极大发展。因此,要实现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乡村规划,就要使资源配置突出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在低碳的情况下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
3.3 居民接受度高
乡村规划获得成功的关键是农村居民对规划的支持,即便乡村规划中提出了许多节能环保的措施,但是农村居民不理解、不接受,这些措施的执行效率不高,也很难达到低碳经济的要求。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乡村规划应该包括如何对农村居民进行宣传这一环节。
4. 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的提出和发展给乡村规划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乡村规划能够朝向更环保、更科学、经济效益和宜居指数共同提高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城乡协调发展的态势。
参考文献
[1] 刘鹏发.低碳乡村规划建设初探――基于多个村庄规划的思考[J].广西城镇建设,2012(04):125-127.
[2] 彭 凤.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J].科技致富向导,2013(02):125-127.
1.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目前,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关怀机制,能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爱与关怀,让他们发现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独立的人格,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2.为国家新一代人才成长创造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关怀长效机制,让孩子们平等接受教育,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同时可以培养新型高素质农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关怀长效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家庭观念的落后,压缩留守儿童成长空间
“二元制”城乡社会机构,制约留守儿童成长关怀机制的建设。城乡差距的加大,使得农村社会的日益衰老与凋敝,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愈加不受重视。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状况,留守儿童的父母选择外出打工,将年幼的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成长会出现各种问题。
家庭观念的守旧,影响留守儿童关怀机制的建设。伴随着整个国家对经济发展和经济理性的大力倡导,农村社区逐渐建立起对商品化和货币伦理的广泛认同。受父辈观念和农村习俗的影响,部分留守儿童的家长坚持“金钱至上,上学无用“错误观念,对物质利益过分看重。家长外出务工很少回家探望孩子,很少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他们获得物质利益的时候往往以牺牲对孩子的教育、关怀为代价,这样对留守儿童成长极其不利。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组织不协调,配合不统一
在留守儿童成长关怀问题上,家庭教育给与学校教育支持力度不够,二者甚至发生冲突。学校教育极力强调亲情关怀的重要性,希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树立榜样与示范。留守在家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管教和学习的范例,有些行为习惯根本无法养成。当学校要求家长配合教学活动时,家长找各种理由推脱。当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家长将全部责任推给学校,以学校未尽到监护、教育义务为由,要求学校负责。
受制于教育资源匮乏与乡村贫困,学校教育存在配合不到位地方。国家推行新课程改革,要求各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行自主学习、家学(家庭学校)互助教学模式,但乡村教育资源不足,教学条件落后,教师素质偏低,使得此类教学活动在乡村学校很难展开,留守儿童失去与父母加深感情、增进了解的机会。城乡发展不平衡,使得乡村教育很难留住学生。相对贫困的生存状况,让留守儿童看不到改变命运的希望,很多留守儿童离开学校,成为城市的“农民工二代”。
3.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志愿服务体制建设不完备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落后,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与城市的喧嚣与繁华相比,农村更显沉寂与落寞。农村社区文化匮乏,乡村学校课外活动单一、枯燥,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缺乏乐趣。加之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迫切需要情感关怀,然而监护人观念意识落后,很难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世界。
志愿服务工作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帮助留守儿童了解世界。然而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关怀志愿服务体制建设面临诸多困境。首先,留守儿童的志愿服务队伍相对稀少,他们很难覆盖广大的农村尤其是偏僻村落,其次缺乏相应领导管理机构,留守儿童成长关怀志愿服务工作组织松散,体系不完善,工作方式不合理,志愿关怀效果不明显。此外运作不规范,缺乏制约监督机制,也使得志愿关怀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将爱心送到真正需要的地方,让爱心在农村发挥作用,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关怀长效机制的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当先,教育是第一要务的思路,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发展乡村文化,完善留守儿童成长志愿服务体制,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关怀的长效机制。
1.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建设,转变观念,重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
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是建设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关怀长效机制的关键。国家要重视新农村建设,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招商引资,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工提供就近就业的场所,为留守儿童的家长照顾孩子提供便利。加强农民工劳动技能的培训,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便利,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相对富裕的成长环境。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政策扶持和技术援助,开办乡镇企业,使得留守儿童的家长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改变唯经济至上的思维模式,努力实现社会经济水平与人的发展水平的同步提高。要认清家庭关爱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意义,正确处理好生产、创收与子女成长、教育等之间的关系,明确奋斗的一切为了孩子,孩子是整个家庭的未来。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增加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机会,要定期通过电话、电脑等媒介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怀与温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留守儿童的家长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让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建立家庭、学校联动运作机制,密切配合,加强协调
在留守儿童成长关怀长效机制建设过程中,家庭教育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家长要拿出时间陪伴子女,要重视留守儿童在校表现,强化自身对孩子的关爱思想,要爱护并正确教育子女,父母的关爱是确保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要尽量创造最好的条件保证孩子的健康发育。在农村,家长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为孩子树立榜样,帮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德,配合学校德育建设。要时间陪伴孩子,要重视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要理解学校教育,给予学校教育更多的支持与鼓励,加强互动,消除误会。
改善乡镇学校办学条件,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乡镇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改善乡镇学校的生活条件,积极引进优秀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配合家庭教育,创造更多条件,帮助学生、家长参与教学互动,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便利。同时要加大推行义务教育的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义务教育,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要让留守儿童看到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希望,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走进学校,接受教育;要提高教学质量,为留守儿童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3.大力弘扬农村文化,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体制
丰富社区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搞好公共服务文化体系建设。弘扬农村文化,政府要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要搞好社区文化建设,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引导留守儿童参与其中,感受乡村丰富多彩的文化。要建设“农村书屋”、“乡村图书馆”,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拓展留守儿童的知识面,让留守儿童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 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让留守儿童通过网络与父母沟通交流,获得亲情的温暖;同时通过互联网了解外面世界,开阔留守儿童的视野,收获快乐。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清洁我先行。为民当先锋”主题实践活动暨农村清运车受赠及发放仪式农村清洁工程清运车发放仪式,这是我区推进清洁乡村活动的再动员,也是一件惠及民生、造福百姓的好事,标志着我区开展清洁乡村活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借此机会,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长期奋战在农村工作一线的各级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广大保洁员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清洁乡村活动是区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重大举措。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既是清洁乡村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也是指导者。目前,我区村容村貌与农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街道、村(社区)建设水平还比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跟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些问题,充分认识开展“清洁我先行。为民当先锋”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这次新配发了垃圾转运车,充分体现了区委、区政府以人为本、情系民生,着力改善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坚定决心与信心。
今天举行的受赠发放仪式,就是对这项工作的再动员、再部署,我们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在全区迅速掀起活动热潮。为此,我再强调几点:一是要夯实责任。加快垃圾池、填埋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街道、村两级保洁队伍,实行插标亮界,明确责任区段,形成乡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使垃圾清运车更好地发挥作用;二是要加强配合。区开展清洁乡村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搞好综合协调,其它各单位也要在抓好自身工作的同时,主动配合,责无旁贷地推进清洁乡村工作;三是要广泛动员。各街道、各村(社区)要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加强宣传报道,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营造氛围,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清洁乡村活动中来,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变“要”为“我要干”,成为优美人居环境的“参与者”、缔造者”,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四是要形成合力。鼓励更多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活动中来,出钱出物出力,共同为建设“美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菏泽;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问题研究
总的看,我市对新农村建设标准进一步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进一步丰富,采取的措施更加有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上下全力搞好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开工建设生态文明村237个,2011年底完成主体工程的达到111个,基本达到生态文明标准的村有26个。目前全市完成了村镇体系规划,今年初步建成的300个农村社区生态文明村都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了规划设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关键,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有很多成功的模式。我市农村经济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178.06亿元,增长3.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5 890元,增长23.9%。全市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达到117.22亿斤,实现了连续八年增产。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90家,比去年增加40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90亿元,同比增长11.2%。
一、我市人口和地理位置基本情况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京九铁路与新欧亚大陆桥在此十字交汇,现在已成为我国纵连南北、横贯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虽然交通发展给人们出行和生活带来便利,但同时对社会管理也增加难度。我市人口910万,约占全省人口的1/10;土地总面积12 239平方公里,南北最长距离157公里,东西最宽距离140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8%。
二、我市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有以下因素影响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对推进我市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还缺乏积极性、稳妥性;对示范村的培育力度不够,采取的形式,多种渠道培育试点村还需要加强。对基本达到生态文明标准的村,还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确保真正达到标准。对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的村,还需抓紧做好“四通”、“五化”等工作,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争取农民早日入住。对开工建设的村,要切实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抓好工作建设质量,尽快建成生态文明村。
(二)资金投入力度相对不够。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难点在于资金不足,要想深入推进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就必须切实解决资金投入问题。为此,在于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需要重点统筹各方力量,整合土地金融政策,土地复垦政策,土地挂钩试点政策,开发区建设政策,农村住房改造政策,改水、改气、农村医院、学校、道路等方面的政策资金,特别是充分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集中向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尤其是重点村镇倾斜,积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确定的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够,如村村通水、通电、通路、通宽带网“四通”工程、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五化”等,相对达不到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标准;所以,要确保建一个成一个,达到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还需要努力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已建成的生态文明乡村,强化后续管理工作,健全管理制度,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日常保洁队伍,形成长效机制,还需要重视。
(四)农村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虽然2011年9月份以来,我市深入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但全市清理“粪堆、土堆、柴草堆、垃圾堆”等,相对达不到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标准;对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农村“脏乱差”现象的根本改变还有一定距离。
(五)工作督导调度力度相对不够,详细了解农村社区生态文明村建设进展情况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还需加大工作力度,完成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六)个别地方对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工作标准不高。如和潍坊寿光市,滨州博兴县、滨城区,德州平原县、齐河县等地相比,有不小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的认识。
(七)农民对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自觉行动不够。同时,完善村规民约,通过制度规范广大农民群众的行为,农村文明风气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乡村两级干部有的对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不闻不问,有的对发生的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持有推脱的态度,不积极进行处理和解决,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影响了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发展。
三、加快我市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平稳较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现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73亿元,农民直接就业达到495万人,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达到1,840万人。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为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乡村旅游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乡村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农村,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它的生命线是乡村性,表现为乡村性的建筑、服饰、食品、田野、果园、环境等自然物质方面和乡村的民俗传统、乡风乡貌、语言文化、制度规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态的或乡村性的生态环境,包括乡村性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性人文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时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渴望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淳朴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动力;二是农村谋求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由此构成了乡村旅游强大的供给动力。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多种模式,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征求意见稿),我国乡村旅游将“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大格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充满机遇,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关系分析自乡村旅游产生之时起,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注定是不可割裂的,他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而作为衍生物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是非常深远的,是二者关系中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促共进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性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核,是乡村旅游的拉力源。乡村旅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乡村独有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大凡乡村旅游都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荆州市的桃花村乡村旅游就是发端于曼妙娇艳的遍野桃花;张新场村乡村旅游则因楚国高等级贵族古墓葬熊家冢而插上腾飞的翅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得好的地区,也都因有良好的乡村性生态环境,如四川郫县友爱乡乡村旅游是在发展园艺、盆栽、林果的基础上嫁接乡村旅游;浙江省淳安县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民俗、节庆发展乡村旅游;云南省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出乡村旅游的多种不同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当地政府和农民有能力对旅游环境资源进行投资,提高资源环境质量。
(1)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处于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中心层次,也是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乡村旅游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不能被破坏、不能被挪作他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推行绿色生产、保护农田、保护野生动物、关闭土法工厂和采矿厂等,有效地保护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