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54:38
导语:在语文教育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原则;思路
素质教育在今天早就不是新鲜的话题,但是由于某些因素的存在,使得素质教育的工作在实际教学中较难开展。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提升教育对象主要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其落脚点和核心就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而我们谈到加强素质教育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的能力,具体的语文教学的领域就是要培养在语文知识学习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学会将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要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语文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提升一个人的品味的过程,因而从素质教育的视角谈论语文教学,是对语文学习的重要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更好的发挥语文作为基础性质的学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既有研究的必要,也是有着较大的研究的意义的。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体会,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些关于中职语文素质教育的看法和意见。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关于何谓素质教育,实际上早期的研究学者在这方面的意见并不同意,甚至可以说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尽管如此,随着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研究的深入以及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等原因,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上的把握也在逐渐的丰富和完善,具体而言,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它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又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个性化的发展,以及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等。在当代社会,素质教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那就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公民。那么全面发展就是上述的几个方面的发展,而素质教育的中心意识也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全体学生的教育才叫素质教育,不能是搞所谓的精英式的教育,而忽视了大多数人的教育;其次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是与其宗旨相适应的,就是全面的提升学生的整体上的素质,德智体全面的发展、锻炼、完善;最后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乐于学,想学,在兴趣的指引下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完善。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方式,它所选择和教授的课程都是非常优秀的经典的作品,它不仅是语言知识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和延续的载体,因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中职教学内容的安排有自己的特点,它是根据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进行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设计的。既然我们定位于职业教育,那么就应该重点锻炼和培养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以技术教育为主导。但是基于顺利就业的需求,即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而言,我们必须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后对其它能力,如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具体到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传统的观念中有人认为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上是偏差的,无论是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还是在其他方面的发展都是如此。他们自身的能力限制了他们在很多领域的发展,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化的时代中,他们要想在竞争中赢得有利的地位就必须学会从多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最终促进自己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此是他们赢得竞争的唯一的途径,所以必须毫不犹豫的强化对与中职学生素质进行整体的再教育。尽管在素质教育的视角下该观点的产生有一定的狭隘性和偏见性,但是也是在一定的程度上道出了中职生中整体上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必须首先勇敢的面对其中的问题,才能够促进问题的很好的解决。我认为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主要基于以下的几点考虑。
首先,是打破社会大众对于中职生素质上的偏见的必要。上文已经分析了大众对于中职生整体的基本看法,无论我们是否反唇相讥,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正确的面对这样的一个现象,通过自我的积极努力的改革和完善,让更多的人主动的改变该种陈旧的想法和偏见,树立一种正确的看法。其次,之所以要将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是因为我认为语文的教学最可能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对经典的诵读和学习,了解我国的传统和现代的优秀的文化,通过对汉语言文字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最能领悟到优秀人物,品德道德高尚的人物,以及精神强大的人物的思想内涵,所以就可以吸取他们精神中的重要的养分来丰富自我的内心世界,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和欣赏水平。最后就是改革客观上存在的差距。我们无法否认问题的存在,但是我们需要做的首先仅仅是承认问题的存在,在差距面前我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进行有效的弥补。所有以上的这些共同构成了本人所认为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原因所在。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所遵循的原则思考
在中职语文的教育中提倡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对教育的原则进行把握和认识,此是具体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具体而言,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第一,实行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态度教学。这是从思想上对素质教育开路,首先教师要有着较高的素质,只有在满足这样的一个条件下,才可能谈到对学生进行素质的问题。在语文教师满足了这些最为基本的素质要求以后,就需要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观念进行革新。尽管实际中确实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速度上要优于一般的学生,但是教师仍然应该明白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上都是大同小异的,所以教师必须毫不犹豫的贯彻实施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和一视同仁的教学的理念。
第二,及时的革新人才的培养观念,进行人文素质的建设和培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毫不犹豫的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和教学作风。我们在语文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个性的发展水平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将学生放在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教学工作。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方式的革新,教学手段的革新,教学观念的革新等等,都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和摸索中进行试验。
第三,在主动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的前提下注意改革的速度问题,注意把握改革中规律性的问题。语文教学的课程的设计和教学自有其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需要在认清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所强调的是将改革的速度和程度与对语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认识的程度统一起来,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忽视顾虑的存在,人为的盲目的进行漫无目的的改革。在改革的前提注意改革的速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基础,有选择有条件有依据的进行阶段性的改革实施方案和实施措施。
四、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思路探究
首先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摆在首要的位置。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的诸多方面都会受到教师的影响,不论是言行上还是思想观念和人生观世界观上都是如此,因此教师在学生的性格的养成以及综合素质的高低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和工作中需要不断的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言行举止让学生感觉到应该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模仿。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更是如此,因为语文的教授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最为重要。对学生的品味的影响也是非常大。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而言,都必须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应该首先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其次是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底和完善的体系化的知识结构,最后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储备,追求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是注重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效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一个综合的工程和系统,需要从多方面来进行完善和革新。教师要认真备课,积极探讨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教师作为授课的主体,应该积极的备课,同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创设良好的教学引入环境。着力培养学生自我感受自我体悟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语文实际上一门美感十分丰富的学科,如果能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也将会终身因此而受益。所以课堂效率的提高还应该着力的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能力,其中尤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最。自我学习与团结协作相结合,加强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学习理解能力,提升学习的效率。这一点相信教师都或多或少有着相关的体会。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等等,都是有效的尝试。
再次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体现中职教学的特点,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专业化的知识和理论。作为中职教育的语文教育理所当然与其他群体的教育有所差别,如对于知识面的要求更大,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更加的扎实,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同时要有较强的实际知识转化能力。所以说中职的语文教学应当更加符合中职教学的特点,和专业化的需求。教师可以做的就是认真而又细心的设计课程的内容,如将课堂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然后通过多种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来进行教学,如情景教学模式和方法,社会实践的方法,演讲比赛的方法,发挥学生的激情和活力。中职教育的老师更要因材施教,灵活的制定适应各种专业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方案和思路,尽可能的缩小不同专业学生之间语文素养和差距。
最后,要多角度多范围多手段多思路来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其中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是考虑到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语文的特点就是学习的好坏更多的影响到的是学生生活或是工作上的表现情况,语文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诸如听、说、读、写等。所以首先需要把握的是听的素质,让学生学会倾听,认真听课是前提和基础,努力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不仅要学会倾听而且还有善于倾听,用心去倾听。其次是说的素质的培养,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表达,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准确而又文雅的表达自我的意思,力求简洁和完美,再其次是读的素养的培养。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又一个重点关注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阅读能力的高低最能够反映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所以阅读在语文素养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要重视对阅读素质的培养,通过不同的模式的训练,让学生形成对阅读的体验,养成阅读的习惯,平时就注意对经典著作和文章的阅读。最后是强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个当然是建立在其他几个素养培养基础上的,所以总而言之首先需要对其它相关方面的素质进行培养和锻炼。
【参考文献】
[1]王菲.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J].西江教育论丛,2004,(2).
[2]邸会花.浅谈职校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1,(4).
[3]杨会喜.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J].学周刊,2011,(6).
[4]薛凌.语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和延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3).
【关键词】中专 语文 教育
职业中专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在以往的职业中专教育中,更加注重专业课的教学。作为辅助专业的基础课,语文普遍得不到师生的重视。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已开始取代传统经济,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一、认清语文学科在职业教育中的功能和地位
(一)语文教学的辅助
长期以来,从小学到中学到中专,语文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主要科目之一,也是各类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而在职业中专院校中,由于办学性质和培养目标的不同,职业教育学校对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较普通学校也有明显的区别。相对于基础课程而言,职业院校更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实际,充分发挥语文的辅助,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专业知识。
(二)语文教学的工具
虽然语文课程在中职院校中只是辅的课程,但并不代表其不重要。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生的语文能力。每一门课程知识的载体均是语言文字,教学活动都是语言活动。作为中专学校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的语文课程,在整个中职校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专业课学习的工具不容忽视。
二、中专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薄弱
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因为中考成绩较差,未能被高中录取,或者是自身并不想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再加上近年扩招政策,只要参加中考的学生均可就读,造成了中职院校成绩普遍较差,学生素质不高。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上课不认真,不遵守课堂纪律,作业无法按时完成,考试时蒙混过关,对成绩也持着无所谓的态度。加之中职院校侧重点不同,这些学生对语文课程更是漠不关心,完全没有兴趣。
(二)教材内容滞后
现代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各大行业开始向现代化发展,语文教学也不例外。目前中专语文教材一直沿用普通高中教材的编排体系,虽然其对中专语文教材也做了一些改动,但意义不大,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素质状况、专业学习实际和社会经验等距离较远,难以适应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中职学生更希望学到的是与自身专业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方法落后
由于中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大多数中专教师也希望学生能取得好的考试分数。在教学方法上,一味地采用讲授法,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了其个性的发展。为了得高分,大多学生都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一切只是为考试而学习。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很少见到活跃于普教的“活动式”“讨论式”“发现式”等教学方法,失去了语文课程本身应有的灵气。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运行语文教学“活”的机制,创造出适合中职生群体特点的教学模式。
三、改变中专学校语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明确目标,建立科学的中专语文教育体系
作为一名中专语文教师,我认为中专语文课程设置应该以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文学欣赏能力为目标,加强人文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必须摒除固有的照书念的教育模式,认准教学重点,以适应社会要求为目的来培育学生。如在中专语文课本中,书写、听说以及应用文的写作能力都是对以后的学习生活有着一定的实用性质的。字的好坏决定着给人的第一印象,所以,书写能力的培养不可缺少;听说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而语文课本中关于文言文的知识也不少,我们不否认其必要性,但对于将来是以“技术工人” 步入社会的中专学生而言,很少有人从事理论特别是古籍的研究。因此,职专生只要能够借助工具书读懂浅易的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文名篇就可以了。
(二)开放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兴趣
在中专学校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普遍较低。语文教学枯燥无味,课堂死气沉沉,一人讲,大家听。因此,我们必须摆脱这一陈旧的教学方式,实现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由单一的知识教育向素质和能力教育的转变。我们可以通过引进多媒体教学,或者在课堂上开展“一分钟演讲”“观点辩论”“影视评论”“好书推荐会”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此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让学生多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让他们在具体的活动中去感受、去学习。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可以引进探究式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更加有效的学习专业课程。
(三)革新评价,改进中专语文教学的考核办法
传统的教学考核办法基本上都局限于考试,通过成绩衡量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学生吸收的知识含量。而对中专学校的评价方式,我们还必须融于平时的教学之中,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性的考核。如我们可以采用演讲、辩论以及应用文写作等形式进行测试,并将结果作为期末学科成绩的依据之一。只有从多个角度对学生实行考核,才能更加真实的反映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中专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幼小 衔接
一、幼小教学的比较
1、幼小教学方式不同
幼儿园和小学的办学(园)目标决定着各自的教学方式。幼儿园是保育和教育并重的机构,偏重于“教养”,因此,活动、游戏、动手实践几乎是幼儿园教学方式的概括,幼儿在游戏中综合学习,在活动中综合认识,在动手实践中综合巩固,生动形象,随意性强。小学低段年级语文课堂中尽管也会穿插以游戏为主的活动,但是这样的活动是为学习服务的,不是纯粹的活动活动。孩子要遵守统一的规则,要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教材文本,进行系统、分科而严格的文化知识学习,形成体系的学科知识,还要接受考核和评价,遇到问题要自己做决定,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教育”。另外教室里有成套桌椅,儿童除了面对教师就是前排儿童的脊背,如若教师传统一些,那么听课只是学生唯一的选择,不能自由选择学习方式。
2、幼小课堂要求不同
从师生关系来说,幼儿园老师是“白天的妈妈”,可以依赖;小学老师在某种程度上是体现社会对孩子的要求,具有规定性和强制性,孩子需要努力才能获得老师的认可。从同伴关系来说,幼儿园伙伴间游戏,常常是有人充当指挥有人服从,或各玩各的;小学的班级要求共同负责共同尽义务,需要为自己负责,也要为别人负责,需要树立集体责任感。从学习环境来说,幼儿园到处是玩具,活动室、卧室和教室连在一起,就像家里一样;小学课堂教学是经过缜密安排的,老师会留作业,要孩子独立、按时完成。
3、幼小教学目标不同
幼儿园的语言课的教学目标则是在创设情景的前提下,借助游戏和图画等直观的场景,来了解故事、学说故事、编说故事,达成听、说的目标。课堂强调生活常规、充分想象和游戏规则等,不带有强制性,更没有规定性的学业任务。
小学语文则以课堂集体授课为主要形式,借助课件和插图,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掌握地球爷爷不仅是有手的,而且是具有很大很大力气的手,这手就是地心引力。课堂还强调学习纪律,带有强制性,更有规定性的学业任务和课堂作业,需要思考、需要提问、需要答疑,需要朗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内容、会写汉字,达成听、说、读、写的综合目标。
二、语文教学中的幼小衔接策略
1、为幼儿准备家庭学习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气氛。
家长为幼儿特开辟一个独立学习小空间,选择自己喜爱的台灯及其朴素实用的学具(书包、文具盒、橡皮、拼音本、方格本、多格算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热爱学习。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平常在家中一家三口多做“倾听”游戏,看谁听得最准确。让幼儿明白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同时,家长精心地为幼儿选购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书,培养幼儿热爱阅读,对看图说话家长督促大班幼儿大胆大声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态度要自然、大放、有礼貌,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对短文则督促小学低年级幼儿以朗读为主,用普通话朗读,口齿要清楚,声音要响亮,不漏字、添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子。长期培养,不仅能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让幼儿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还可以提高孩子对语言感受的敏锐性。作业时要有正确的写字姿势:坐姿正确,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体直,头正,肩平,腿平;执笔姿势正确,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笔杆,其余三指托住,笔杆向后稍斜,靠在虎口处;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2、要重视学生的实际状况
1)学生已有的经验需要重视。
设定学生的知识起点为“零”,这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符的。但是,不少教师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更不知把学生的这种差别当作是一种课程资源,仍然以本为本地讲解学习。
2)重视学生学前期感觉统合不协调对学习的影响。
那些我们看起来没有任何相似的内容,在一些学生看起来却是很难区别的,如“n-1”“g-k”;那些相似部件的学习内容,学生更是很难区别,如“ (惹)― (而)”“左―右”“你―他”。因此,实验要采取措施,预防纠正这些错误,想方设法抑制此症的发展。
3)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记忆力很强,老师领着读一读拼音、课文,学生就会背了,你若按课文内容顺序检查拼音、汉字,学生的成绩很好,但你若换一方式检查就不行了。因为他们记忆的不是单独的拼音、汉字的形,他们所记的是记忆的线索,是整个汉字和课文页面的模糊形象,而把记忆的对象遗忘了。
4)关注抽象的学习内容。
抽象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从拼读教学看,虽然不少学生学前已学习了声母、韵母、整体认识音节,但拼读音节不熟练,认读字母困难;从认读汉字情况看,出现了量词、方位词、代词以及表示心理活动、存在、变化、消失的动词错误率高的现象;从阅读情况看,教师没有注意帮助学生通过读把概念化的词语还原成丰富的图像,致使语言与图像(思想)脱节。
为了让这股儿童文学教育大潮涌得更高,有必要通过溯源的方式为其蓄积足够的能量。俗话说:“鉴古以知今”。我们可以从历史研究中寻找到一些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也可以历史为参照来考察当下的得失。教育的发展经常出现“钟摆”现象,所以我们常称某次改革为第几“轮”改革。虽然每“轮”教育改革的时间不同,但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往往没有多少变化。如果我们不清楚过去的研究,那么前人已经解决的问题,我们往往还把它当成问题在争论;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是问题。因为不知道来时的路,所以结果往往是一次次重新出发,一次次回到原点,导致这些出发看起来是在前进,实际上是在倒退。目前的儿童文学教育在很多方面就出现了这样的状况。
就儿童文学教育人才的培养来说,和历史上的做法相比,退化的状况尚未改观。
首先,课程设置。20世纪二十年代儿童文学教育兴盛初期,在一些中学、中等师范的课程设置中就有相应的课程,如1923年4月钱基博在其所拟的《三年师范讲习科国文教学纲要》之“本科作业支配”中将“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自由发表思想”与“解悟小学教学法”作为师范教育的三项要务,并指出若要“解悟小学教学法”就要研习“儿童读物研究”和“改文”两类重要的课程[2]。又如1924年东大附中高中职业组师范科所开设的选修课程就包括“国文教学问题”“国文教学法”和“儿童文学”[3]。再如1924年北师大附中高级部女子师范科课程标准中开列的科目有“模范文选”“书法”“文字学”“国语发音学”“语法”“修辞学”和“儿童文学”。其中“儿童文学”在最后一学期(第六学期)开设,而且学分较高(二学分)[4]。可见,儿童文学大潮兴起时,师范学校对儿童文学课程十分重视。20世纪四十年代,大学师范学院的课程中都有“儿童文学及青年读物”这一课程,分三、四、五年级选修,共三学分。1947年,陈伯吹认为将此作为选修课程并不恰当,所以乘各级课程标准修订之机发出呼吁:“高中师范,专科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师范大学,亟应添设‘儿童文学’或‘儿童读物’一学程,并且规定为‘必修科目’,这样数十年后,也许会人才辈出,而优秀的儿童读物,也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了。”[5]
其次,课程内容。就目前所见的几则儿童文学教育早期的材料来看,各师范学校在呈现课程时多只列出“儿童文学”课程名目,并没有详细地列出其课程内容,这大概与最初多数学校并不清楚其课程内容有关。但是,北师大附中高级部女子师范科对儿童文学课程内容的确定做了积极的探索,其《高级部女子师范科国文课程标准》不仅明确地标示课程名称为“儿童文学”,而且较详细地列出课程目标和内容:“说明文学在小学教育上之价值,授以儿童文学之意义与特点,指定儿童读物之类别及其标准;并审究儿童文学之教学法。计分三部:(1)何为儿童文学:定义,要素,起源。(2)儿童文学之分类:歌谣,寓言,童话,故事,传说,戏曲。(3)儿童文学教学法:教材,教法。”从其确定的最终目标和所设置的三大项内容来看,有关“儿童文学”的讲授均是为了让师范生懂得如何借助儿童文学来进行“小学教育”的[6]。可见,早期师范学校的“儿童文学”课程内容彰显出中的是浓厚的“教育”而非“文学”色彩。
最后,教材编写。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的数种“儿童文学概论”“儿童文学研究”和“儿童读物研究”之类的书籍,并非专门研究儿童文学的专著,而是培养小学儿童文学教育师资的教材,如张圣瑜在其所著《儿童文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的“例言”中写道:“本编材料适敷师范科学生第三学年第一学期两学分之修习,编者在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作为研究材料,复经邵鹤亭君于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采为教材。”吕伯攸著的《儿童文学概论》(大华书局,1934年版)的扉页广告标明该书是“给简易师范学校、乡村师范学校、县立师范学校、师范讲习所等而编辑的”。陈济成、陈伯吹合编的《儿童文学研究》(上海幼稚师范学校从书社,1934年版)则是二位编者根据自己在上海幼稚师范学校的讲稿编辑而成的,给学生“用作课本”。在这些书中,除有大量的章节以介绍儿童文学的教学对象(儿童文学的定义、价值、来源、分类、体裁等)外,还有专门的章节介绍儿童文学的教材和教学,如魏寿镛、周侯予合著的《儿童文学概论》中就设有《儿童文学的教学法》一章,并附录有“课本形式”和“文学教学实况”。张圣瑜著的《儿童文学研究》中有“儿童文学与教育”“儿童文学之教材”和“儿童文学教学法”专章及附录“儿童文学教科实况调查”。赵侣青、徐迥迁合著的《儿童文学研究》(中华书局,1933年版)中有“儿童文学在初等教育段应占怎样的地位”一章。吕伯攸著的《儿童文学概论》(大华书局,1934年版)中有“儿童文学和教育”“儿童文学的教学法”和“儿童文学书本的形式”等三章。陈济成、陈伯吹合编的《儿童文学研究》中有“儿童文学与教育”一章。这些教材的著者也多是教育研究和(或)文学创作者,如施仁夫在张圣瑜著的《儿童文学研究》的序言中称:“张君圣瑜,与文学有宿缘,从事小学教育暨师范教育凡十年;本其研究之心得,教学之经验,著儿童文学研究一书”。又如盛振声在赵侣青、徐迥迁合著的《儿童文学研究》的序言中称:“徐赵二君从事儿童教育十余年,日与儿童共同生活,对于儿童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观察精微。对于儿童文学,创作与指导,经验俱富,故谈儿童文学,别有见地,自非浮泛者可比。”而且这些作者已自觉地坚持着教育的立场去研究儿童文学,如张圣瑜在《儿童文学研究》的“例言”中称:“本编合儿童学文学并两者相互之关系,以阐明原理,合以教育艺术等原则,申述方法”。他甚至为了该书所述能契合教学实际还特地赶在出版前就有关问题在广大师生中进行调查,其“例言”写道:“本编峻事之际,曾制表调查,省内外各师范学校各著名小学校及各毕业同学颇蒙惠复,得以完成是稿,免踏蹈空之弊,俾同好多资取法,岂特编者个人感激之私哉”,“本编草创望海内教育家指正”!
1949年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儿童文学”课程和“儿童文学概论”之类的教材从中等师范的教育中消失,只有“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之类名称的课程和教材。
近几年,一些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也设置了“儿童文学”课程,也使用“儿童文学概论”之类的教材,但是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儿童文学和小学教育之间存在着实质联系的儿童文学教育研究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现在所用的“儿童文学概论”教材介绍的是儿童文学的定义、本质、种类、体裁、题材、创作等文学研究范畴的东西,而几乎不涉及教育问题。所以,在这门课程中出现了“儿童文学”与“教育”看似有联系而实际上是“两张皮”的现象。也许是因为有些学者认为只要懂得了儿童文学自然就会进行儿童文学教育;或者认为既然已经开设了“小学语文教学论”之类的课程,那么在这类教育学课程中所学的一般性的教学理论同样适应于儿童文学教学。我认为问题主要出在教材的编写主体上,目前“儿童文学概论”教材的编写人员多是既无基础教育实际经验或研究经历,又无儿童文学创作能力而单纯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学者,并非真正的儿童文学教育研究者、实践者,所以他们不会把儿童文学当成一项课程资源来对待而从教育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其实也因为学术背景的缺失和研究立场的限制使其难以阐述具体的儿童文学教育问题,即使有所涉及也多陷入民国儿童文学专著所力避的“浮泛”、“蹈空”的境地,所论也与课程与教学论层面的儿童文学教育相距甚远,更不要说去指导实际的儿童文学教育了。总之,如果参照历史,则应在小学教育专业开设“儿童文学教育”课程,编写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为主要内容的“儿童文学教育概论”教材。
注释:
[1]魏寿镛、周侯予著《儿童文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1页。
[2]光华大学教育系、国文系编《中学国文教学论丛》,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117页。
[3]陈燮初《我对于高级中学教学国文的几个意见》后所附课程纲要和课程表,中国中等教育协进社编辑《中等教育》,1924年二卷第五期。
[4]《高级部女子师范科国文课程标准》,《北京师大周刊》,1924年第237页。
[5]陈伯吹《儿童读物的编著与供应》,《教育杂志》,1947年第32卷第3期第76页。
1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联系
1.1人文教育概述
人文教育意在表达教育就是对人的教育,然而随着教育的普及,分数、技能技巧逐渐被重视,而忽略了“育”人。教育的特征就是人文性,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高校教育不断加强对人文教育的重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格培养。人文教育提倡以人文本,以培养身心健康,知识渊博的人才为教育思想,注重对人性的提升以及人格的塑造。人文教育不仅要通过浓郁的文化熏陶,还要通过自我感悟,消化吸收,才能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修养。在大学开展人文教育,在发展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注入人文关怀,提升学生的社会关怀,培养良好品德,寓教于乐,多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自由、自主学习以及精神、价值观的发展等全面发展。
1.2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联系
体育教育通过体育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教授培养学生健康的体格和体育素养,而人文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两者互相关联,互相促进。无论是体育技能还是人文素养都具有主观能动性,都是以人文载体实现的。体育教育是外在表现,人文素养是内在追求。高校体育教育是以培养体育素养为目标的,现代体育发展,不再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要目的,而是既注重培养外在的身体健康,也注重内在品质与人文关怀的提升。
2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促进,高校在进行体育教育时,常常把培养满足社会需要人才的观点放在首位,忽略了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提倡人文教育,又落实不到实际教学中,造成学生的体育知识技巧能力得以提升,但内在修养不高。
2.1是时展需要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虽然为学生开设了各种形式的体育选修课程,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教育偏向技能,缺乏人文素养,导致不少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看法是“无所谓、没感觉”“就是和同学一起去室外玩玩”等,造成学生知识积累与内涵脱节。重知识、技能教授,忽略思想引导、人文关怀、情感体验,虽能满足学生的学分修习,完成教学任务,但偏离了教学本质。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培养的是身心同步发展的综合人才,而这种教育模式已满足不了社会越来越高的人才需求,造成就业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现象。这就要求在体育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提高学生成绩同时提高内涵,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基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2.2体育教师的素质提高的需要
教师只有具备更高、更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体育技能,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教授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进修、终身学习。目前,体育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养虽达到较高水平,但随着学生网络知识与技能接触的越来越多,兴趣越来越广泛,大学体育课程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强身健体、学习体育技能的课程,他们想要学到更多体育相关知识,若教师知识水平不高,技能不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就要求了教师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与修养,才能更好地处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问题。
3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办法
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体育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构建促进体育教学发展的教学模式,从而加强对学生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3.1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拥有良好的专业水平和心理素质,才能为教学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打破传统思想,树立新型教育观念,重视体育教育的影响,将体育教育看作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练习、学习,巩固自身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人文素养与学生实际生活、社会经验结合,加入自身教学经验,整合分析,对学生正确引导。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友好相处,既做到“学高”,又做到“德厚”,才能在体育教育中做学生的知识技能教授者,人文素养引导者。
3.2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由于高校学生生源地分布广,学生素养良莠不齐,因此在体育教育中要想与人文教育相融合,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善于利用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积极态度和自主参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批评,以学生为主体,多关注学生学习需求。例如在武术课技巧教授课程中,教师可以先演示,然后学生互相演示、纠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也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主动学习。针对动作不规范的同学,要耐心教授,请同学示范,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让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提高审美,陶冶情操。在教学评价中采取多样化教学评价方法,让同学根据自身标准评价同学、评价自己,让学生在评价中欣赏别人,提升自我,加强人文素养。
3.3构建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
高校开展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就要按照素质教育要求,不断创新教育观念,发展体育教学的空间,构建完善、合理的教学模式。首先,要突出体育专业的专业特色,高校体育专业是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的课程,在体育课程中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将娱乐、文化、历史等融入其中,增加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构建特色体育课程模式。其次,要拓展学生视野,在体育教学中,结合社会发展动态,让学生加以了解和评价,增加学生对体育知识、体育教育、体育产业发展的了解,培养自主判断能力。最后,体育教育要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体育教育中,应传承传统体育教育中优秀的项目和体育精神,批判的继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将其融入到现代体育教学进程中,增加体育教育的人文性。
关键词:兴趣 展现 师生关系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善用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达到高质量和高效率。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要充分放飞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少些无谓的清规戒律。凸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就能够让学生充分交流互动,从交流互动中获得知识。只要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有趣、学得快乐、学得积极,就应该给学生“一路绿灯”。你“情不自禁”了,不举手也可以说;你的灵感就要稍纵即逝了,插嘴就插嘴吧!你可以顺应老师和教材的意思说,也可以向老师质询、向教材发难。你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话,进入讨论。教师可在课堂上常用“大家随便说”、“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谁还有其他想法或看法”、“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等语言来鼓励学生。教师是教育的促进者、指导者、帮助者、参与者、合作者、课堂教学研究者、未来生活设计者、人际关系艺术家,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环境,让学生有机会、有时间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找出规律,悟出新知,形成新联系。
四、热爱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了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教育;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所学语文知识的应用范畴日益扩大,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体系已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面对这种新情况,初中语文教学不能再拘泥于课本,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而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初中时期是学生个性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倘若仅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文素质的培养,最终将导致语文教学与实践生活的脱节而彻底走向“死胡同”。因此,当前形势下语文教学应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彰显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人性角度而言,语文教学主要是满足学生在实践生活中的精神需求,教师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去满足学生这一需求。本文将从功效与途径两个角度对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展开深入探究。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文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不少一线语文教师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而人文教育却能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人文教育的实施还很不到位,教师给予学生的人文关怀还十分匮乏。这种匮乏主要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可否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201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物质财富的剧增也给当今社会带来了新的危机: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不少专家发现,人文素养缺失的现象已经对当前初中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此党和政府忧心忡忡,并就此明确了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诚信守法、谦逊待人、团结友好、发奋图强、乐于奉献”。但是仅仅制定这些教条式的规范是难以发挥良效的,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方能抵制社会不良之风对初中生的影响。可是一些语文教师还没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中要么忽视了人文教育,要么实施人文教育的方法不当,从而导致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相互分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具体策略
在上文中已提及,语文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基础学科,倘若能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不但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其形成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一)通过人文价值大的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强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设温馨和谐的人文教育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不能拘泥于教材内容照本宣科,更不能使用“填鸭式”和“一言谈”的教学法。而应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仔细地思考:“课文内容寄寓着什么样的人文内涵,能有效提高学生哪些人文素养。”教师须针对这些问题全盘考虑,仔细分析课文中的人文内涵,遴选出人文价值大的内容,以此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将其培养成守诚信、明事理、有理想、有道德的个性化主体。此外教师在课文内容的遴选上应涉及团结友爱、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诚信道德、勤奋不息等内容,力争通过这些人文价值大的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处世观。譬如在教学《理想》一文时,我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人人都会遇到很多坎坷和荆棘,只有那些勇敢地面对困难,并想方设法战胜困难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此我还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讨论自己的理想,并设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应怎样面对?学生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则针对他们讨论的不足之处适时引导,在人文教育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讲述《荷叶母亲》这首散文诗时,我通过诗歌的主旨“母亲对子女的爱,子女对母爱的赞颂”引导学生要孝顺父母,并就此列举了很多名人志士孝敬父母的实例,让学生懂得了孝顺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通过这些具有人文价值的教学内容,能让崇高的人文思想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预防社会不正之风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二)不断提升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质量
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要有机融为一体,必须不断提升人文教育的质量,否则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永远只能停留于形式。那么在实践教学中应怎样提高人文教育的质量呢?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这种对生活的关注不能局限于写作范畴,还应体现在教师启发学生将语文课堂看成实践生活的一部分,并充分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生活中的精神需求。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竭尽全力提高学生课堂生活的质量。这是提升人文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从客观角度而言,语文教学要求广大教师与学生必须以课堂实践生活为起点,人文教育就是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对生命的敬重、对教育方式的启发性思考融入语文教学,并据此选择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最后从本质上来看,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主要是教师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处于平等位置的,师生双方都是认识人类文化、感受实践生活、践行教育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具有认可自我、认可他人的功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教师与学生都是没有主次之分的,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中实施科学合理的引导策略,进而提高人文教育的质量。
(三)通过阅读教学促使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紧密结合
阅读教学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其人文素养,更能促使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对此新课标理念强调:“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务必重视人文教育,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人文功效,不断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可见新课改理念也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在人文教育上的重要功能。虽然阅读教学在人文教育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方法不当,任意而为之,人文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时,须注意如下三个问题:1、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材料必须寄寓人文思想和道德因素,唯有这样的阅读教材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2、教师要认真钻研阅读材料,挖掘蕴含其中的人文因素,并用生动形象的引导语启发学生对材料中的人文精神产生共鸣;3、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体会阅读材料中的人文情感,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能越俎代庖,把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与人文教育的宗旨是相背离的。因此,教师必须放手让学生自行理解材料,只能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引导。不论是《背影》中从人文角度对“父爱”的引申拓展,还是对《我的信念》中居里夫人人格美的人文解读,都必须让学生自主地思考,方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其人文素养。
三、结语
总之,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只有将人本主义的教学原则彻底落实,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精神需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全面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方能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功效。
参考文献:
【摘要】愿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都能走出一条关注学生心灵、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情感、鼓励学生创造的成功之路,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发展与完美学生人性的人文教育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除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语文的本质属性外,特意指出语文“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一特殊属性,赋予语文教学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为此,在面向新世纪人才需要的今天,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人文素质是现实和未来对人才的要求
人文素质,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新世纪的人才结构应该是知识宽厚、能力强劲、人格高尚。其中,知识宽厚是基础,这是现代人才的基本标准;能力强劲是关键,这是现代人才必要标准;人格高尚是灵魂,这是现代人才的根本要求。因此,现代社会要求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具备既博又专的综合知识结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和以思想政治素质为先导的个性人格结构。
二、在语文教学中提升人文教育
1.关注心灵真正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雅斯贝尔斯)师生关系不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师生间倡导的是灵魂之间平等交流。关注学生的心灵,首先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主体与主导体间的“对话性”关系。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才是相互的。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灵。语文课本所选入的大量文学作品都是文化精品。其中不乏形象鲜明、血肉饱满的“典型人物”,他们的心灵就很值得学生去关注。如“母亲形象”中的华大妈、夏四奶奶(《药》)、老妇人(《夜》)、葛朗台太太(《守财奴》)、淳君的母亲(《一碗阳春面》)、史铁生的母亲(《我与地坛》)等,“悲剧性的人物”中玛蒂尔德、葛朗台、别里科夫、阿Q等,都可以对他们作横向深入而有趣的心灵比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作品人物的心灵,不仅让他们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意义,更使他们学会了如何把握自我。2.尊重个性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更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帮助学生养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生活态度。如在讲《孟子》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与齐王坐而论道时的心情与形态;研读《庖丁解牛》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庄子的“从容不迫”和“怡然自得”??在总结单元教学时,我又让学生从“诸子”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并畅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兴趣大增,纷纷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展开议论,精彩纷呈。有一位学生这样评价孔子:“我最喜欢孔子,不是因为他是个名垂千古的大教育家,也不是因为他那流传久远的伟大思想,只为他那追求成功锲而不舍的心、教育学生孜孜不倦的心和对待别人慈祥仁爱的心。”另外一位学生这样评价韩非:“我最喜欢韩非,因为在孔子、孟子、韩非三人中,孔子只适合作我的长者,他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不指出你的错误;孟子则十分适合做一个学生的导师,他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听者会自然而然地被他的‘仁义礼智’潜移默化;而韩非则最适合做我的朋友??”我想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不会面目可憎、枯燥无味,反而充满了人情味。
3.培养情感
日本著名心理学教授佑泽武元曾说:“在促进学生的学习方面,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他曾用大量的实验证明: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了情感,那么他的思维、理解、记忆等机能就会受到压抑。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感情淡薄,就不能与学生思维、想象、情感等融洽起来,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加强自己的情感修养,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方法的探索,就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心扉、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兴趣等。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曾尝试如下途径,收到了不错的效果。(1)通过字、词、句及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使情感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分析中。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并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加以表现,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能在课堂上形成师生间和谐的“情感交流场”,并在情感的流程中完成知识的输出与接纳。如讲授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如何让学生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就不能不对文中“出离愤怒”、“深味这非人间浓黑的悲凉”、“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等重点词句作必要的讲解或提示。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悲愤”这一厚重而又深广情感的外在形象意义。(2)在诵读和联想中,使学生心领神会作者的情感。学生通过熟读和精思,能够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诗歌和抒情散文精品。对这一类课文,教师若能灵活地采用绘声绘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诵读,就更容易把无声的视觉语言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从而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如教朱自清的散文《河塘月色》、《绿》,如何突破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颇不宁静”及“惊诧”之情这一教学难点时,教师无须大讲特讲,只需在课前创设情景、渲染气氛,然后带着情感朗读,领学生读,让学生低声入境地自读,这种通过气氛、情感、环境的渲染,反复诵读的方式,更容易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3)通过定时的写作和自由的随笔训练,达到师生间情感的互通。中学生的思想情感丰富而又复杂。他们与成年人相比,内心更容易产生苦闷、彷徨、忧郁、羞愧、失望等情感。而现在的中学生除上网外,大都喜欢用笔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这种宣泄,其实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情感的内省教育。教师应该利用好写作这块独特的情感“自留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内省。这样一来他们的主体情感就能够得到强化与提升,从而克服各种消极颓废的情绪,创设出积极明朗的心境,树立起坚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鼓励创造
教育是一个使主体价值和意义不断实现的过程。在倡导“创造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怎样鼓励学生去创造,怎样让学生体现个人的真正价值?笔者认为首要问题是要给学生创造的机会。教师应该寻找、创造机会让学生有东西创造、有时间创造。如在组织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教学时,笔者曾这样启发学生:“儒家思想千年来不衰,在现在以至未来,仍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韩非的思想,你认为在今天是否有其积极意义呢?”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于是就有了自己独特看法:“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没有孔孟的执着。正如他自己所言:‘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当德行无法服人时,应该寻求另一种途径。他主张耕、战,并能根据时代的变迁,改变策略,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败之地。韩非的思想在今天仍有他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当今和平年代里,‘战’已不再仅指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竞争。韩非因时而异的思想,能帮助我们在高科技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左右逢源、一帆风顺。”创新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价值的体现。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又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二是对过去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科学总结不够,特别是对历次新编语文课本试验和修改不够。
三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四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命题工作科学性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逐渐现代化,语文教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越来越显得不能很好适应即将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学生在语文素质,特别是语文能力方面的实际需要。因此近一两年内,各地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工作者以及关心语文教学的学者、专家都纷纷对当前语文教学提出批评,强烈要求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进行改革,乃至汇合成一个响亮的呼声:“语文教学非改不可!”
当前语文教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四方面“不够”。
一是语文学科理论研究不够,不同主张之间互相交换意见不够。
从制订语文教学大纲到编写语文教材和进行语文教学,都需要以正确的学科理论为指导。就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说,1963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在语文教学大纲里确认语文具有工具性的学科理论。经过30多年教学实践迄今工具性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工具性应怎样体现在语文教学任务中、怎样体现在语文教材和实际教学中,以及怎样体现在语文水平测试中,都还是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先后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任务有不同提法,多次改编和修订的语文教材内容有不同安排,每位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同掌握,乃至大大小小语文能力测试也各有侧重点,这说明怎样从工具性出发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理论认识还不够明确。1996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对语文的性质重新作了说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两个“最重要的”讲的都是工具性,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包含在“交际工具”里;而交际工具的内涵扩展为“文化载体”,这表明也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但语文学科又应怎样体现文化载体的作用,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仍然不够明确。此外,也有人认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应当突出它的人文性,以人文性取代工具性。但究竟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更可作为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这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语文学科在理论认识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语文教学界各家主张不尽相同,但长时间以来很少开展泛讨论研究。因此,应当提倡互相交换意见,包括对现行各套语文教材和各种教学方法的比较和评议,以逐渐求得共识。
二是对过去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科学总结不够,特别是对历次新编语文课本试验和修改不够。
建国以来,语文教学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中,已经积累了50年的经验。深感遗憾的是,这些经验却缺少应有的科学总结。前20年,主要有两次大的改革。一次是1956年强调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实行文学与汉语分科教学,制订了文学教学大纲和汉语教学大纲,在中学阶段创立了文学教学体系和汉语教学体系,分编为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但试行不到两年,只编出大部分课本,分科教学就被取消。另一次是1963年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偏重读写能力的培养,制订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建立了新的语文教学体系,编写了新的语文课本。但试用也不到两年,课本只编出小部分,编辑方针又被改变。两次改革都未取得完整的经验,也未作出一定的科学总结。中国“十年”期间,整个教育工作遭受破坏,语文教学也处于混乱状态。后20年,从“拨乱反正”开始,语文教学在恢复一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改革试验,直至提出“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实现多样化”的方针。在这段时间内,新制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又经过多次修订,全国通用语文教材也随着几经改编,各地涌现的语文实验教材也边试用边修改。但仍然很少见到一些有比较科学的总结性经验公开发表或者展开讨论。总起来说,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中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缺少科学总结。不对过去的改革工作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总结,就难以对改革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提高认识,也就不能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和改革工作提供重要的历史经验。
再就历次新编语文课本的试验和修改情况来说,还存在着不够规范的问题。例如试验新编课本,往往不明确试验要求,不订立切实可行的试验计划,不安排对比试验,不研究试验中发现的问题,不做试验记录和各类统计,不随时征求对试验课本的修改意见,以及不认真做好阶段评估和试验总结。这样就把课本试验工作等同于一般教学工作,缺少试验的科学态度和研究精神。修改课本也往往局限于编者主观上所能接受的或者工作难度不大的,做一些修修补补,不解决试验中所反映的重要问题,不要求更多的改革和创新。像这样的试验和修改无疑都是容易走过场的,不可能为教材改革孕育出真正的科学研究成果。就以50年代新编的文学课本来说,试用时都一片叫好声,说是选材精当,内容丰富,系统性强,编排新颖,教师有教头,学生有学头,似乎这次改革已经成功。但全国正式使用以后,各地反映的问题就多起来,甚至提得越来越严重,很快变成一片反对声。这就说明这套新编课本未能从实际出发认真试验,也未能及时从试验中发现问题认真修改。
令人欣慰的是,这次人教社编写的,1997年起在两省一市试验的高中语文新教材,注意了这方面的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三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20多年来,随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课教学方法也作了一些改进。不少语文教师重视启发式教学,不但教得实,而且教得活;有些教师不但研究教法,还研究学法;还有些教师注意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近来也有把电脑搬进课堂的。他们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但从大面积学校来看,一般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老一套。例如,主要由教师讲,满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块”教法,机械地划分段落大意,简单地归纳中心思想,抽象地概括写作特点;“三多一少”的现象仍然存在,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意义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具体内容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表现方法多了,而相反的是,扎扎实实的语言教学少了。又如,作文前缺少必要的启发和指导,批改作文忽视语言通顺不通顺,未能教给学生怎样把不通的改通,怎样从写通到写好。如此等等,问题很多。至于有些教师不会说普通话,不会朗诵,不会写通顺文章,乃至不会使用电脑,那就更增加了教法改革的困难。总之,一般语文教师多习惯于老一套教法,缺少改革和创新。为数不少的语文课,可以说教得呆板,教得空泛,教了不管用;学得枯燥,学得厌烦,学了不会用。这就无疑会严重地影响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命题工作科学性不够。
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到中考、会考,语文水平测试问题比较突出。就读写听说四项来说,听和说未列入测试范围,一向是被忽视的;读的测试最成问题的是,增加了似是而非的选择题,似乎是在与学生为难;写的测试尽管变换作文方式,终因缺少合理的评分标准,分数高低往往可以随意而定。总的情况是试题的量越来越大,所命的题越来越别出心裁,学生考得头昏脑胀,交卷后甚至估计不出自己的成绩是好是坏。
命题是个大问题,测试能否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所命的题是否合理。现在各地中考和会考,都是临时请几位教师集中在一起命题,几个人一商量,匆忙中题目就出来了,只要试卷上不出差错,分数拉得开,命题工作就算顺利完成。至于考后的试卷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议论一阵也就过去了。这说明命题工作缺少科学研究,也不广泛征求意见,最明显的是尚未建立起科学题库作为一定的依据,因此迄今仍存在着严重的主观随意性问题。
针对上述四方面“不够”,以下谈谈我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构想和主张。
第一,必须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但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其他性_质都是因为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语文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学任务。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语文学科的其他性质,决定语文教学还有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包括语文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和历史社会生活知识等文化知识)的任务。总起来说,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传授是它的必要任务。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都是以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基础和核心来进行的。因此可以归结为: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明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并根确基本性质与其他性质的关系,明确性质与任务的关系,明确基本任务与其他任务的关系,这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就构成整个语文教学比较切合实际的理论认识框架。
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的理论认识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总结了建国以来在处理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问题上的历史经验。历史上的语文教学长时间强调思想性,有时强调文学性,有时只提工具性,有时还并提知识性,但处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历史条件下,这些强调各有所偏,或多或少地影响当时的语文教材和实际教学。现在总结出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只要坚持以工具性为基本性质,以语言教学为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正确处理三种“关系”,就有可能避免各种偏向,把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引上方向明确的轨道。其二,全面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学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同时完成其他任务,也就是在培养读写听说能力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对生活的爱美心态和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这些也正是中学阶段语文学科需要进行的素质教育,全面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因此,两种“基本”和三种“关系”是语文学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其三,对编写语文教材和进行教学起重要的导向作用。语文教材必须以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主要内容,并从语言教学出发兼顾其他方面教学的需要;课堂教学也必须以语言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讲解课文应当从语言文字出发,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文学形象、科学文化知识),再回到语言文字。这样就能构筑成合理的教材机制和正确的教学路子,导向真正的素质教育。
第二,迫切需要研讨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的两个思想认识问题。
语文教学必须面向现代化,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完成基本任务和其他任务的过程中,既要继承和发扬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又要注意体现一定的世界气息和时代精神,也就是身教时代所当教,学时代所当学,能为时代所用。这里提出两个迫切需要研讨的问题:(一)语文教学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动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待这个问题应当进行调查研究,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例如在语文课本里,选编一定数量反映20年来社会变革的并可作为语言教学范例的名篇,让学生从中认识时代并学习能反映时代新貌的语言。又如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以《广告法》为依据学习写广告语言,以《合同法》为依据学习写合同语言。总起来说,就是语文教材内容必须与当前的改革开放和实际应用适当地结合起来。(二)语文教学如何适应当前整个社会生活信息化的需要。现在已处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和工作,开发和创业,都需要依靠一定的信息。语文教学也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念。课本里写的是书面信息,教师讲授是传递信息。学生学习是接受信息。无论写的、讲的或者学的,都要求有一定的新意或者有助于提高素质的,才能成为有益的信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有关语文信息积累、掌握和系统化的过程。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现在有些语文教材已经编入电脑阅读、电脑作文,教学中也有试行网上听课的。因此,我们还必须把语文教学信息化问题列为当前迫切需要研讨的重要课题。
第三,建立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性和比较切合实际的语文教学体系。
按照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的理论认识进行语文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组成能体现这些“基本”和“关系”的系统教学内容。初步设想,从初一到高三,应以语言教学为主要线索.作出有序的安排。初一着重学习系统的基础语言(字、词、句、段、篇),初二着重学习各种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初三着重学习比较浅近的文学语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初中三个年级,从学文字、学文章到学文学,也就是从语言的打好基础、语言的广泛应用到语言的初步提高。与这些语言内容相配合,学习一些实用的语法、逻辑和修辞知识。此外,还要学习一些文言词语。高一着重训练语感、思维和语言表达,高二着重学习我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和古代汉语知识,高三着重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以及中外名文(非文学作品)的语言。高中三个年级,逐步提高语言的领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个教学线索在各个年级里还要把不同内容和程度的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都带动起来,并组织系统的应用训练和初高中毕业班学生语文读写听说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实验、论证、修改,才能体现一定的科学性,切合语文教学实际。
第四,语文课教学方法力求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前语文课教法改革的重点应是,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以及在语言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这里以举例性质提出几点意见供参考。
l.不要机械地搬用教学参考资料讲课,而应从班级学生学习语言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应当让学生着重学些什么,怎样才容易学,怎样才学得有兴趣,怎样才学了有用,以及怎样在语言训练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增强信息观念,不作脱离语言文字的架空分析,不重复介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向学生提出不费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不把语文课教成毫无信息价值或者“炒冷饭”的“泡沫课”。
3.教学生朗读,不要一律采用“吃大锅饭式”的齐读方式,而应当多作指名朗读,让其他学生仔细听,并提出意见。这样能使读与听说相结合,也便于教师指导。
4.鼓励学生对课文和教师讲解的内容质疑或者提出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作不同的理解和解答。应该把这些看作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的可喜现象,也是课堂教学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5.每节课都应有一些读写或听说的练习,没有练习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在练习中让学生多动手,多获得发挥创新能力的机会。
6.学生作文中有独到见解、灵巧构思或者生动语言的,应大加表扬并评上高分。作文能力有显著进步的,乃至某一次有进步的,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并适当加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往往成为学生热爱写作和不断进步的动力。
第五,研究语文测试理论,改进命题工作,制订作文评分标准,并建立科学的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