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54:38
导语:在投资经营风险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研究数据表明,影视投资项目中,大约只有20%左右是获利的,10%能做到大抵收支平衡,剩下70%都是赔钱的。高收益的影视投资行业同时也是高风险的投资行业,它的风险来自影视剧作为文化产品本身的特性和市场的不规范性,具体包括内生风险及外生风险。
影视剧投资内生风险
影视剧投资缺乏科学的分析和管理和好莱坞的每一个影视项目确立和决策都必须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和严谨的数据分析相比,国内的影视投资立项就显得十分幼稚了。动辄上千万元的投资额,或仅凭主创人员的主观意志或根据投资者的个人喜好,头脑一发热就拍板决策了。立项后的项目管理更加是无从谈起。这种缺乏专业管理的投资,事前没有慎密仔细的立项调研,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事后更加不会进行检讨总结。于是宝贵的投资款就在这种低级的项目管理中慢慢流失,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投资效果,还成为了滋生腐败的温床。
影视剧投资外生风险
1.宏观经济环境及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受国家抑制房地产投资政策的影响,大量的热钱涌入,炒热了影视剧投资市场,推高了影视剧的投资成本。同时,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给影视剧投资带来了空前热潮。但影视剧投资获利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获利概率低,并面临着费用超支,同质化严重等风险。与此同时,限广令等政策的出台,使得下游电视台对影视剧的购置更加谨慎,价格也大幅降低。
2.市场供过于求引发的经营风险据统计,2011年申请立项的电视剧接近3万集,但最后获得发行许可证的不到一半,进入卫视黄金档的更是不过6000集左右。也就是说只有不到20%的剧集产生了效益的,剩下的大部分或卖不出去或干脆就胎死腹中。另外,影视剧制作成本越来越高,而作为主要购买方的各地电视台购片价格却没有什么变化。在可预见的将来,资本市场的不规范,必然加大供需的不平衡,影视投资的经营风险及同业竞争风险必然不可避免。
3.“轻资产”带来的投资回收风险有学者将影视剧投资划归到“创意产业”投资,即通过提供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从而提升产品的经济价值。这种创意产业的特性是:人力资本是投资成本的主要构成,固定资产投入甚少,资金的投入、退出将与创意企业的经营周期紧密相关。目前投资一部影视剧,演员片酬要占到总投资的50%-60%,甚至接近80%,加之剧本荒现象愈演愈烈,导致人力资本成为投资中的主要构成,加大了影视剧的“无形化”程度,若投资失败,清算价值几乎为零。另外,作为“创意产业”,影视剧投资的制作周期长,初始成本高,但复制和模仿成本低,若被盗版等侵袭,投资损失巨大,投资风险不言而喻。
4.融资渠道不健全带来的财务风险目前,我国影视投资市场主要是以民营资本为主,融资来源大约90%是自由资金,这种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较高,特别是对中小型投资者,自筹资金有限,银行贷款不畅。另外,影视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动性差,版权质押存在法律问题等问题,投资企业即使是拥有自主版权的影视公司,拿着版权等无形资产做抵押物去贷款时,也很难说服银行。银行即便放款,通常也会伴有实物资产的抵押。投资者与金融机构的脱节,使得投资者无法有效地分散投资风险。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影视投资市场仍处于相当原始的阶段,既缺乏专业有效的项目管理,又缺乏成熟完善的市场体系;一方面,投资者和项目管理者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建设一个成熟有效的影视投资市场引导机制。
影视投资风险管理探讨
影视剧投资市场的现状决定了投资的风险程度及投资价格,为规避投资风险,投资者应该科学选择投资项目,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并根据市场环境及时调整投资策略,降低影视剧投资风险。
(一)科学选择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投资项目
1.多渠道获取征集项目信息影视剧投资始于项目的征集,而所征集项目的质量好坏也反过来决定着投资的成败。把握好项目征集阶段,其中信息的获取是关键。投资者可以从把握市场各种关系的角度,来逐步建立信息获取的渠道。(1)从金融机构获取投资信息和金融圈内机构长期保持密切关系,可以利用金融机构接触面广、人脉资源丰富的特点,让其在投资机会的需找和发掘过程中,起到一个桥梁作用,成为影视投资项目发掘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另外还可以通过与金融机构的良好关系,以优惠的价格获得项目融资,实现投资的财务杠杆效应。(2)从影视投资项目中介机构获取项目信息和拥有影视投资项目信息的中介机构长期保持密切关系,能够通过中介机构构建的信息平台上,获得影视项目投资的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关系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获得优先地位。
2.准确定位影视作品(1)以目标受众需求为导向在整个影视产业链中,处于最下游的观众最有话语权,包括影视剧在内的以内容为根本的文化产业最本质的目的就是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由此,有针对性地投拍符合目标受众需求的影视剧,是降低市场风险的首要因素。(2)结合社会环境因素在市场中不难发现,影视品的成功与否与其社会影响有着很大关联。例如近年来许多优秀的弘扬主旋律题材的影视取得成功,观众乐于关注这种类型的影视作品,因为其向广大观众展示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人们容易从影视作品中受到这些精神力量的感染。反之,消极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很难有亮点吸引观众眼球的,往往也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所以,投资者有必要对其投资的影视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估。(3)准确把握档期在黄金档期,影视作品更容易吸引公众的眼球,成为观众的话题焦点,因此获得收益的机会也随之增大。现在国内成熟的档期有四个:贺岁档、寒暑期档、五一小长假、国庆黄金周档期,仅仅几十天的时间,所以选择合适的档期播出,是影视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一环。(4)宣传包装到位“酒香不怕巷子深”在现在的影视市场已经行不通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谁的宣传更到位,更出位,谁受关注的程度就高。宣传包装运作好坏直接关系到投资者最后的收益。
3.可行性分析筛选项目在实际投资当中,投拍项目的筛选始终应该遵循可行性的原则进行周密的市场调研和严谨的数据分析,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投资者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将项目风险最小化,利润最大化。(1)从投资目标来看多选择一些战略性的有助企业发展壮大的内容产业投资项目,少进行一些纯粹的金融性投资项目。(2)从项目范围来看应该多选择面向全国市场的影视投资项目,辅以少量的地方特色影视投资项目。扩大项目的目标市场能够满足更多客户的需要,也意味着更宽阔的市场前景。(3)从投资风格来看应采用独立投资、主导投资、共同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并举的方式来进行,灵活的投资方式能够让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中提前占得先机。(4)从投资介入阶段来看尽量选择在项目创建甚至在萌芽期就选择介入。越在项目后期,进入的难度和成本就越大,也越缺乏投资价值。(5)从投资规模来看初次涉及影视项目的投资数额建议不宜过大,在经过慢慢的资金和经验积累后,才推荐逐渐尝试进行更大规模的项目投资。(6)从收益方式来看如果风险较大的项目,多采用固定收益的方式,如果项目风险较小,多采用参与收益分成的方式。
(二)完善项目运作管理机制
项目运作管理是整个投资的核心环节,这个环节中,各种实际的问题会直接反映到投资过程中,需要具备更多目标项目的投资技巧、管理能力以及实际运作经验才能克服,因此也是对投资者水平要求最高的一个环节。投资者需要完善管理机制:
1.保证项目运作进度正常项目运行的进度关系到投资的全盘计划,进度的滞后容易造成成本的扩大,无法在预定的档期安排作品的推出,增加资产债务等风险,这些因素很有可能直接导致投资的亏损。所以,投资者必须考虑合理的方法来管理项目运作的进度。
2.部门间要各司其职由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管理层成立项目投资管理委员会,制定项目投资管理制度,确保项目运作过程中的每一项决策科学严谨,判断项目运作中合理性与可行性,探讨项目运作执行的情况。
3.及时监控消除风险通过设置的多个“去/留”决策点来监控风险,制定严格客观的里程碑保持对项目的监控,最大限度地控制项目特别是项目早期的风险。
4.总结投资经验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检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是否合理、阶段性里程碑的设置是否科学,并可以通过建立完整的CRM(客户资源管理系统)档案与对方保持良好关系,定期拜访,增加与对方下一次合作的可能性。总结投资经验,虽然不能生搬硬套到以后的每一次投资当中,但这些经验仍然可以值得投资者去借鉴。
【关键词】 风险投资; 经营绩效;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0.59;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1-0034-05
据清科数据库统计,截至2012年6月,我国上市公司在私募股权市场中可投资资本量为2 045.78亿美元,稳居第一,在创业投资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市公司参与风险投资的动机主要分为财务目标和战略目标,而不同的投资动机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是否有显著差异,有哪些因素影响公司经营绩效?本文将从上述角度对上市公司参与风险投资进行实证分析,总结上市公司参与风险投资的投资规律,为我国上市公司参与风险投资提供有利可靠的数据支持。
一、风险投资相关概念回顾
对于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VC),金融机构与学者对这一概念都给出了初步的定义。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NVCA)的定义为: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这些投资是寻找与母公司匹配的战略资本,可以与投资企业产生协同效应的机会资本。Douglas Green Woody(1992)认为,风险投资是准备冒险的投资,它是准备为一个具有迅速发展潜力的新公司或新产品经受最初风险考验的投资。本文将风险投资定义为:非金融公司为自身财务目标或战略目标对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的投资行为。
有关公司风险投资的动机,Ernst & Young(2005)在对全球CVC项目的调查中发现,进行公司风险投资的企业中,将战略目标作为唯一目的的占56%,将财务目标作为唯一目的的占33%,既追求战略目标又追求财务目标的占11%,并且大多数战略投资者认为好的战略投资可以产生好的财务回报。马骁(2007)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参与风险投资是为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有关公司参与风险投资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 Gompers & Lerner(2001)实证研究发现,当公司风险投资的行业与其主营业务互补时,企业能获取较好的投资收益。Dushnitsky & Lenox研究了投资目的对投资企业收益的影响:当企业进行CVC的目的是从被投资创业企业获得新技术的战略目标时,投资企业从CVC中获得的收益更大。而Weber C和Weber B的实证结果则相反,即企业进行CVC的目的是财务目标时,企业的经营绩效更好。我国学者瞿丽实证发现上市公司参与风险投资短期内没有获得显著收益,长期内收益甚至为负。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参与风险投资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尚没有统一的结论,其影响因素的确定也有待进一步讨论。
二、研究方法与假设提出
(一)样本的选取
本文样本选自沪深A股2009年至2012年中参与风险投资的上市公司,剔除2012年刚上市的公司、ST和■ST公司以及本身从事金融投资的证券公司和投资公司,最终整理出141个参与风险投资的上市公司,数据来源于益盟操盘手数据库。本文将风险投资强度90%以上的划为以战略发展为目标的风险投资,90%以下的划为以财务收益为目标的风险投资,分为两组样本进行实证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描述统计、回归分析及t检验。
(三)上市公司参与风险投资经营绩效的假设
公众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主要参考指标为每股收益(EPS)。每股收益用来衡量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及投资风险,可以有效反映企业盈利能力,预测企业成长潜力,所以本文选取每股收益作为企业经营绩效的衡量指标,并提出以下假设:
H1:上市公司风险投资对企业每股收益(EPS)有显著影响。
本文按照不同投资强度(投资额/股东权益)将样本分为财务收益目标与战略发展目标两组样本进行分析,所以不同的投资目的对企业每股收益的影响有不同的效果,假设如下:
H1a:以战略发展为投资目标的风险投资对EPS有显著影响;
H1b:以财务收益为投资目标的风险投资对EPS有显著影响。
(四)上市公司参与风险投资对其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的假设
为了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上市公司参与风险投资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本文选取了4个基本变量,从4个维度来分析统计:投资强度;被投资企业资产规模;行业相关性;上市公司投资收益与其净利润之比。
1.投资强度
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进行风险投资,其投资额占公司股东权益的份额会影响公司的经营绩效。一般认为,上市公司投资额越多,对公司经营绩效影响越大,又因不同投资目标的投资强度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也许会有不同的影响,假设如下:
H2:上市公司风险投资的投资强度对EPS有显著影响。
H2a:投资强度对以战略发展为投资目标的EPS没有显著影响;
H2b:投资强度对以财务收益为投资目标的EPS有显著影响。
2.被投资企业资产规模
被投资风险公司的资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投资项目的规模,进而影响风险投资项目的收益,最终反映在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中。本文主要研究对象限于上市公司直接设立风司或间接参股控股风司,所以其被投资公司的资产规模与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存在一定的关系。根据不同投资目标,提出如下假设:
H3:被投资企业资产规模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有显著关系。
H3a:被投资企业资产规模与以战略发展为投资目标的上市公司EPS存在正相关关系;
H3b:被投资企业资产规模与以财务收益为投资目标的上市公司EPS没有显著关系。
3.行业相关性
上市公司参与风险投资可以使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加快企业转型,发掘企业研究与发展的潜力,所以被投资企业从事的行业与上市公司行业的相关性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着关键的影响。一般认为,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与其参与的风险投资行业相关,可运用现有的经验使投资项目快速成长并获利,但也不排除上市公司参与风险投资后发掘出自身在其他行业的创造性,从而迅速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鉴于不同投资目的的风险投资其行业相关性会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提出如下假设:
H4:风险投资的行业相关性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H4a:风险投资的行业相关性与以战略发展为投资目标的上市公司EPS有正相关关系;
H4b:风险投资的行业相关性与以财务收益为投资目标的上市公司EPS无显著相关性。
4.投资收益与净利润之比
上市公司参与风险投资基本被列为长期股权投资,其风险投资的净收益列入利润表中投资收益。尽管列报的投资收益不能全部归为风险投资所带来的收益,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投资的敏感性,假设如下:
H5:投资收益与净利润之比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有显著关系。
H5a:投资收益与净利润之比与以战略发展为投资目标的企业EPS存在正相关关系;
H5b:投资收益与净利润之比与以财务收益为投资目标的企业EPS没有显著关系。
三、实证研究
(一)模型建立与变量设定
本文根据研究对象设定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En=β1INVETIN+β2VCASAL+β3ASSCIO+
β4INETRA+β5NETCAS+β6GRTHAT+u (1)
因变量En为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平均数,公式(1)中包括实验变量有:投资强度(INVETIN)、被投资企业资产规模(VCASAL)、行业相关性(ASSCIO)、投资收益与净利润之比(INETRA)。
投资强度(INVETIN)为上市公司参与风险投资的投资额占其公司股东权益总额的比例。由于上市公司具体投资额没有完整统计,本文投资额采用被投资企业注册资本与上市公司控股比例之积来计算,上市公司的股东权益为2009年至2012年股东权益总额的平均数。
被投资企业资产规模(VCASAL)表示被投资公司的资产总额,因被投资企业基本为非上市公司,其实时的资产总额难以获得,且为了防止产生多重共线性,此数据采用被投资企业注册资本的对数。
行业相关性(ASSCIO)为虚拟变量,当被投资企业的项目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在同一行业或一条产业链中时,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参与的风险投资为行业相关,取值为1;若被投资企业的项目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没有直接或间接联系时,则认为上市公司参与的风险投资为行业不相关,取值为0。此数据主要依靠查阅被投资风险公司的简介来获取。
投资收益与净利润之比(INETRA)是指上市公司在长期股权投资中取得的投资收益总额与净利润之比。虽然上市公司报表中的投资收益不完全为参与风险投资取得的收益,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市公司对外投资的敏感性,进而影响上市公司整体的经营绩效。
在现代财务管理理念中,更加注重企业现金流的来源与去向,充分合理利用企业的现金流,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又因各个企业规模不同,所以公式(1)中引入了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股东权益之比(NETCAS)这一控制变量。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GRTHAT)也是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公式(1)中引其作为控制变量。
(二)各变量统计检验
表1是将不同投资目标的EPS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其中,EPS1表示以战略发展为投资目标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EPS2表示以财务收益为投资目标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由表1可得,EPS1的平均值大于EPS2,但以战略发展为投资目标的整体经营绩效水平差距相对以财务收益目标的上市公司较大。
表2是对独立样本EPS1与EPS2的t检验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F值为8.781,相伴概率为0.003,小于0.05,说明EPS1与EPS2的方差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在t检验中,Sig(双侧)概率为0.002,小于0.05,说明EPS1与EPS2的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得出,上市公司参与风险投资的投资目标不同,对其公司的经营绩效即每股收益的影响显著不同。
表3是将各个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如表3所示:上市公司平均投资强度为7.93%,说明上市公司现阶段对风险投资比较热衷,占据股东权益的一定比例;被投资的风险公司的资产规模平均在1亿元左右,但这仅限于注册资本,不代表后续阶段被投资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大;行业相关性平均数为0.565,可见上市公司参与的风险投资与企业本身从事的主营业务不具有绝对的一致性。
表4统计分析了各解释变量间的关系。从表4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投资强度与被投资企业的规模在0.01的水平上有显著相关性,且系数为正,说明当被投资企业规模较大时,上市公司对其风险投资信心增强,投资额也会增多。上市公司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与上市公司投资强度和被投资企业规模在0.05的水平上有显著相关性,其系数为负,表明被投资风险公司企业规模越大,上市公司投资强度随之增大,但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负,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支出越多,负数的绝对值越大。
(三)上市公司参与风险投资影响因素统计检验
表5和表6是利用SPSS13.0为两组样本作出的回归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结果,并且根据容差与VIF系数可知,解释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回归方程具有合理性。
由表5、表6可知,上市公司以战略发展为投资目标参与风险投资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显著影响,而以财务收益为投资目标的风险投资对企业经营绩效没有显著影响,接受假设H1a,拒绝假设H1b。
上市公司参与风险投资时,不论以何种目标进行投资,其投资强度在0.05的水平上显著性异于0,对企业EPS均有显著性影响,但其标准化系数为负,说明上市公司参与风险投资时投资额度不宜过多,要综合考虑其投入产出比,拒绝假设H2a,接受假设H2b。
当上市公司以战略发展为目标进行风险投资时,被投资公司的资产规模与企业EPS在0.05的水平上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标准化系数为0.269,是系数绝对值最大的变量,说明被投资公司的资产规模对上市公司的EPS有最显著的影响,接受假设H3a。由此可以推测,上市公司投资的公司规模越大,就越关注风险项目发展动向,给予风险项目更多财力、人力的支持,帮助风险项目顺利达到预期目标,从而给企业带来更积极的影响。相反,当上市公司投资目标为财务收益时,被投资公司的资产规模没有对企业EPS产生显著影响,即上市公司更关注风险项目的获利能力,而与被投资公司的规模没有显著关系,接受假设H3b。
行业相关性对上市公司EPS均没有显著影响。以战略发展为投资目标的风险投资行业相关性标准化系数为0.033,说明上市公司的风险投资项目一般与其主营业务相关,拒绝假设H4a;以财务收益为投资目标的上市公司情况刚好相反,接受假设H4b。
当上市公司以战略发展为投资目标时投资收益与净利润之比对EPS有显著影响,显著性水平为0.05,标准化系数为-0.076,即投资收益与企业EPS呈负相关,可见以战略发展为投资目标的上市公司总体投资净收益为负,对EPS产生了消极影响,拒绝假设H5a;当投资目标为财务收益时,投资收益与净利润之比对EPS没有显著影响,接受假设H5b。
主营业务增长率与EPS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常数项在以战略发展为投资目标的样本中对EPS有显著性影响,显著性水平为0.05,该项表示影响EPS的其他相关因素,这些因素不是本文研究的范围。
四、结论
本文将参与风险投资的上市公司按其投资强度划分为以战略发展为投资目标与以财务收益为投资目标两组样本,实证研究发现,不同的投资目标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有显著差异:以战略发展为目标的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有显著的影响,而以财务收益为目标的风险投资对其经营绩效没有显著影响。
以战略发展为目标的风险投资,上市公司的投资强度、被投资风险公司规模以及投资收益与净利润之比都会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显著性影响。被投资风险公司规模越大,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产生积极作用越多,但投资强度不可盲目扩大,要充分考虑其经济环境与被投资公司的营运能力。投资收益与净利润之比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成负相关关系,说明在寻求战略发展目标时,会不可避免出现亏损的情况。行业相关性并没有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产生显著影响,但从实证结果来看,以战略发展为投资目标的上市公司倾向于投资与自身主营业务相关的行业。以财务收益为目标的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没有显著影响,其投资强度越大,反而对经营绩效产生负面效应,且其风险投资项目偏向于不相关行业,说明上市公司以财务收益为目标的风险投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对其经营绩效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参与风险投资起步较晚,没有形成完善合理的投资管理与运作规模,但是上市公司参与风险投资对其转型与利用高新技术提高自身竞争力有广阔前景。合理投资,秉承创新精神,优化配置企业资源,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与发展,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值得更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马骁.上市公司参与风险投资的动因与模式分析[J].财经观点,2007(5):164-165.
[2] Douglas Greenwoody. Venture Capital at the Crossroads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7425-7431.
[3] Ernst H,et al.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as a str-
ategy for external innovation:an exploratory empirical study[J]. R&D Management,2005,35 (3):233-242.
(一)样本选取与分组设计
数据样本截止2010年12月31日上市的创业板企业共154家企业,其中苏州恒久(300060)由于提供虚假材料而被中国证监会取消上市资格,募集资金返还投资者,剔除300029、300055、300113、300125极端数据,共计有效样本149家,其中有vc/pe支持的企业为86家,无vc/pe支持的企业为63家。(具体分布见表1)。
(二)指标选取
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条件中明确要求:企业要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发行人应当主营业务突出、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且应当主营业务突出……因此,在选取财务指标时综合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运营能力等因素,选取了下列指标,以综合评估企业经营绩效。每股收益(EPS),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衡量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及投资风险,是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据以评价企业盈利能力、预测企业成长潜力、进而做出相关经济决策的一项重要的财务指标。总资产收益率(ROA),衡量公司运用股东和债权人投入资金的效率指标,它可以考核公司运用这些资金进行经营的获得能力,在同行业之间具有可比性。因此,总资产收益率(ROA)比净资产收益率(ROE)在衡量公司获得能力方面更为有用。营业收入增长率(OIGR),是企业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与上年营业收入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营业收入的增减变动情况。营业收入增长率大于零,表明企业本年营业收入有所增长。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市场前景越好。总资产周转率(TAT),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周转率越大,说明总资产周转越快,反映销售能力越强。
(三)研究思路
为分析风险投资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本文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无风险资本支持对于企业在创业板IPO前经营绩效是否会产生实质性影响,风险资本的介入是否提升了企业经营绩效;第二、有无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在创业板IPO后,企业经营业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情况;第三、企业在创业板IPO后,风险投资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会产生如何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提出了下列假设:假设1、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在创业板IPO前经营绩效应好于无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假设2、企业在创业板IPO前后经营业绩应不会发生显着性变化;假设2a、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IPO前后经营业绩应稳定增长;假设2b、非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IPO前后经营业绩应稳定增长。
二、风险投资与企业经营绩效假设检验
(一)风险投资与非风险投资企业IPO前经营绩效比较分析
在分析风险投资与非风险投资对于企业经营是否产生影响时,本文采用了上市前两年的财务指标均值进行比较。2009年上市企业,选取2008年与2007年的均值;2010年上市企业,选取2009年与2008年的均值,把风险资本支持与非风险资本支持企业分两组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检验风险资本对创业板上市企业IPO前是否有显着性影响。从分析可看出88家风险资本支持的与66家风险资本支持的上市企业每股收益、营业收入增长率、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无论是否无风险资本支持,上市前企业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三个财务指标无显着性差异,只是营业收入增长率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明显高于非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即假设1不成立。
(二)风险投资与企业IPO前后绩效检验
为了分析风险投资与非风险投资对于企业IPO后业绩有无影响,对IPO前一年、IPO当年及IPO后一年进一步分析比较。在分析是采用了上市前一年、上市当年及上市后一年的财务指标均值进行比较,2009年上市企业,选取2008年与2009年数据,2010年上市企业,选取2009年、2010年与2011年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从分析检验看,无论是否有风险资本的介入,企业在IPO前一年、IPO当年及IPO后一年,财务指标总体呈现单边递减的状况,企业IPO后的经营业绩明显低于上市前一年及上市当年,因此,假设2、2a、2b均不成立。
三、创业板企业
IPO前后经营绩效变化实证分析由于IPO前后,企业总资产收益率(ROA)发生了显着变化,而ROA更能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为此,本文将选取ROA为因变量,同时构建自变量(控制变量)来分析风险投资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如何的影响。在构建自变量时遵循选取了净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及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以这三个变量为分子,选择共同的分母总资产,定义净利润/总资产为总资产净利率、主营业务利润/总资产为总资产主营利润率、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总资产为总资产经营现金率。统计检验量相关检验系数分别为:调整R2=0.935,F=136.298,DW=1.636,有较好的拟合程度。对于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创业板上市公司:VC持股比例、VC持股时间、VC投资机构数、VC主要股东及保荐商声誉对企业经营业绩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而言,VC投资机构数越多,企业经营绩效越好,这也是资源配置的体现,资金流向成长价值高的企业;VC持股时间长,对于企业经营绩效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家风险投资机构控制企业股权10%以上,企业经营绩效要好一些;但如果多家风险投资机构同时介入一家企业,导致股权分散,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会产生负面影响。自证监会颁布证券公司分类评价后,保荐商在一定程度上看中的还不是企业经营绩效,更多的是发行承销费用。[7]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投资项目以政府为投资主体,财政拨款进行投资,由行政部门安排设计和施工,即采用“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部分地方政府开始试行就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委托代建试点。因此,从代建人的角度,认真研究项目代建的风险分担机制,分析项目代建的风险因素,提出项目代建风险防范应对,认真做好非经营性政府投资代建项目的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代建项目管理水平和政府投资效益,杜绝超规模、超标准、超概算的“三超”现象
一、基于项目治理的风险分担机制
实施代建的政府投资项目一般具有投资较大、工期较长等特征,有时政府业主还会有较高的质量要求,因而这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相当多的不确定性以及因这些不确定性造成的风险。同时,政府投资项目在实施代建的过程中,还将涉及到众多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业主、代建人、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承包商、供应商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在这些参与主体之间分担因不确定性可能造成的风险时可以遵循一定的风险分担原则。
①一方应为其自身的恶意行为或读职引起的风险负责;
②如果一方能很方便地对某风险进行保险,并能将保险费消化在其费用中,则该风险最好由该方承担;
③如果一方是管理某项风险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的最大受益者谧则该风险应由该方承担;
④如果一方能更好地预见和控制该风险,则该风险应由该方承担;
⑤如果某风险发生后,一方为直接受害者,则该风险应划分给该方。
二、 代建项目风险识别与分析
诱发代建项目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有必要将引起风险的极其复杂的影响因素分解成较易识别的基本单元,同时要抓住主要影响因素,以便于深入分析并设计风险分担的激励方案。
结合一般代建项目建设全过程及工程建设风险识别已有的研究成果,按照风险产生的根源将代建项目的风险总结如下:
(1)政治风险。主要包括:① 项目建设期内与项目相关的政策变动,例如区域规划政策、税收政策等的变化。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各种政策的调整较频繁,而不少代建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设周期长,因而容易产生风险。② 政府行为的影响,如政府审批部门、备案部门的不作为或不配合,都会对项目建设产生影响。③ 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备性。国内代建市场尚不成熟,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都不完善,致使代建制推行的法律环境受到限制。
(2)经济风险。包括利率、汇率的变动以及通货膨胀。这类风险属于宏观经济风险,一般超出代建人的控制能力。
(3)自然风险。在此主要指不可抗力风险,是代建各方无法控制的、妨碍其履行义务的一些特殊事件造成的损失。
(4)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代建项目实施的核心风险之一,主要发生于项目实施阶段,表现为:① 决策风险。② 设计变更风险。③ 工程技术方案风险。
(5)管理风险。管理风险也是代建项目实施的核心风险,主要包括:① 协调风险。② 施工前准备不力。③ 合同管理风险。④ 资金管理风险。
上述 5 类风险中,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是代建项目各参与方共同面临的风险,属于项目外部风险;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与项目各参与方的任务、资源、能力等相关,属于项目的内部风险,也是风险分担的核心内容。
三、项目代建管理风险应对
通过对工程项目代建风险的识别和分析,代建管理者应该对其存在的种种风险和风险来源、风险等级及对项目代建目标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把握。代建人所分担的风险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有: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减轻和风险接受,以及这些策略的组合。对某一工程项目风险,可能有多种应对策略或措施。
1、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通过变更工程项目计划,从而消除风险或风险产生的条件,或者保护工程项目的目标不受风险的影响。虽然代建人不能排除所有的风险事件,但某些具体的风险是可以规避的。出现于项目早期的某些风险事件可以通过澄清要求、取得信息、改善沟通或者是获取技术专长得到解决。采取熟悉的方法、选择有良好合作历史的技术服务单位或供应商等都可以回避某些具体风险。
在项目代建的准备阶段,与代建委托方签订合同时,可对项目建设中的风险承担进行分配,以规避部分风险。
2、风险转移
可保险风险可以通过投保的方式进行风险转移。而对于不可保风险,可以通过其他风险转移的方式进行应对。风险转移是设法将某风险的结果连同对风险应对的权利和责任转移给他方。风险转移只是将风险管理的责任转移给他方,而不是消除风险。对代建人而言是风险的,对他人而言,由于专业性、管理水平与经验等不同,不一定表现为风险,往往会出现双赢得情况,如项目的报建等工作。
在项目代建管理中,对于非保险风险,转移的方式包括:
(1)采用适当的合同计价方式。如在施工承包合同中,约定综合单价为固定单价,将物价上涨的风险转嫁给承包人;
(2)采用专业分包的总分包方式;
(3)运用适当的合同条款转移风险;4)采用适当的发包方式等。如对装饰工程可以在方案确定的情况下,采用设计-施工合同,将施工图设计的风险转移给承包人。
3、风险减轻
风险减轻是指将工程项目风险的发生概率或后果降低到某一可以接受程度的过程。提前采取行动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减少其对项目所造成的影响,比在风险发生后忘羊补牢地进行补救要有效的多。减轻风险的成本应估算得当,要与风险发生的可能概率及其后果相称。减轻风险的途径包括: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损失;后备应急措施等。
4、风险接受
接受风险表明项目班子已经不打算为处置风险而改变项目计划,或者表明他们无法找到任何其他应对良策。主动地接受风险则包括制订一套万一发生风险时所准备实施的应变计划。被动地接受风险则不采取任何行动,将其留给项目班子,待风险发生时相机处理。最常见的接受风险的应对措施是预留应急储备,包括为已知风险留出时间、资金或者资源等。
5、保险
保险是风险转移的一种方式。对工程风险,仅当其属于可保风险时,才能采用保险来应对。目前工程建设中代建单位投保的主要保险有建筑工程一切险和第三者责任险(或者由承包人投保)。
最后,在完成风险应对计划后,应将有关措施反馈并落实到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的计划修订中。如修改项目目标、修正项目管理计划、投保,或在不同阶段的合同中转移风险等。接受和减轻的风险则需要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进行监控。
参考文献:
[1]尹贻林.政府投资项目制理论与实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1
[2] 李静.应用代建制模式若干问题的探讨{D}.南京:河海大学2005.6
一、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特征和评判指标设置原则
所谓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是指金融企业产生经营危机的可能性。具体讲,是指造成金融企业资金呆滞损失,债务支付困难,挤兑存款,财务压力沉重,造成严重资不抵债而危及生存的可能性。经营风险与经营危机之间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如果经营风险不能予以有效防范和化解,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经营危机。作为一个经济范畴,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及其运动变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整体性。它是对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风险状况的总体性评价。二是层次性。它是由多层次构成的,既包括贷款经营风险,也包括投资经营风险,还包括存款经营风险、中间业务经营风险等。三是共振性。金融企业风险具有较明显的共振特性,金融企业某些分支机构经营风险的恶化,往往会引致整个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或恶化;一个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恶化,又会引起其他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或恶化,因而金融界将金融风险称之为“爱滋病”。四是动态性。它是运动变化的,即随着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时空、政策、措施变化而发生变化,既有可能变大而恶化,也有可能变小而良化。
金融企业经营风险通过统计指标来反映,而统计指标的设置又必须服从于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及其运动变化的特殊性。我认为,设置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统计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四项原则:一是完备性原则。从整体性和层次性出发,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反映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在空间上要成为一个系统,包括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各个主要方面;在时间上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要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出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现状,更要反映出该系统动态变化的经营风险态势。二是定量为主原则。应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以定量分析为主,由定性到定量,由局部到整体,由复杂到简明,在分析和定量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对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直观结论。三是可比性。评价指标既要便于进行纵向比较,也要便于进行横向比较;既要可用以进行时序比较分析,也要可用来进行金融企业之间、同一金融企业的分行(支行)之间的比较分析。四是可行性。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指标体系应该简单明了,所要求的数据资料能够及时、完整、准确地取得,计量评价上要简便易行。
二、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特殊规律性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指标体系应包括五个层次共12项指标。
第一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受危险之间所能承担资产价值损失的能力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资本风险率指标来表现和反映:
P1= E1/M1×100%
P1表示资本风险率,E1表示资本总额,M1表示风险权重资产总额。P1的数值越大,表明该金融企业所能够直接承担其风险权重资产价值损失的能力就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低。
第二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及时支付债务的能力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3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 备付金率。其计算公式为:
(2) P2= E2/M2×100%
P2表示备付金率;E2表示备付金,包括存放央行款项与库存现金,分支行的备付金中还应包括存放在系统内的非约期上存资金;M2表示各项存款余额。P2的数值越大,表示金融企业的支付能力越强,支付风险程度相对越低。
(2)速动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3= E3/M3×100%
P3表示速动比率;E3表示速动资产余额,包括存放央行款项、库存现金、可以随时变现的有价证券、可以用来再贴现而未贴现的未到期商业票据,分支行的速动资产中还应包括存放系统内的非约期上存资金;E3表示流动负债。P3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资产速动能力越强,对集中性支付和突发性巨额支付的承受能力和应付能力也越强,支付风险程度也相对越低。
(3)备付息率。其计算公式为:
P4= E4/M4×100%
P4表示备付息率,E4表示定期存款应付息结余数,M4表示各种定期存款从存入日到统计日应计提的应付利息合计数。P4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支付利息的后备能力越强,支付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低。
第三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的信用风险即贷款和投资不能收回本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3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 贷款风险度。其计算公式为:
(2) P5= E5/M5×100%
P5表示贷款风险度,E5表示风险权重贷款额,M5表示全部贷款余额。P5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贷款资产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2)投资风险度。其计算公式为:
P6= E6/M6×100%
P6表示投资风险度,E6表示风险权重投资额,M6表示全部投资余额。P6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投资资产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3)本息拖欠率。其计算公式为:
P7= E7/M7×100%
P7表示贷款本息拖欠率,E7表示不能按期收回的贷款本金和利息余额,M7表示全部贷款本金和被拖欠的贷款利息余额。P7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贷款本息被拖欠越严重,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第四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结构风险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4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 贷款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8= E8/M8×100%
P8表示贷款比率,E8表示全部贷款余额,M8表示全部资产余额。P8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资产配置越集中于贷款,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2)拆出资金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9=E9/M8×100%
P9表示拆出资金比率,E9表示拆出资金余额。P9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于拆出资金相对越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3)投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10= E10/M8×100%
P10表示投资比率,E10表示投资余额。P10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于投资相对越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4)存贷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11= E11/M9×100%
P11表示存贷比率,E11表示全部贷款余额,M9表示全部存款余额。P11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信贷资金自给能力相对越低,或存款资金用于贷款相对越多,经营风险程度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第五层次,从资产负债配置的利率风险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利率风险度来表现和评价:
P12= E12/M10×100%
P12表示利率风险度,E12表示利率敏感性资产余额,M10表示利率敏感性负债余额。P12的数值越大,表明利率风险度越高,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大;反之,则相对越小。 三、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判
从上述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它属于一种多指标的综合统计评价;上述这些评价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和指标既有一定的层次性,又有一定的互补性。同时,评价经营风险的实质性意义,在于及时正确把握其运动变化的态势特征,以便适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化解措施。因此,在综合评价上不宜单纯采用加权综合系数进行静态的方法,应当采用加权综合系数进行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大小的综合评价方法。将与经营风险程度相关的五个层次12项指标的报告期指标值与设定的比较标准值进行比较得出指数,继而采用公式经营风险综合指数(公式略)。
2、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运动变化特征的评价方法。可以通过经营风险程度差异率来反映。
四、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
建立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对于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例):
1、制定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评制、反映制度,并将这些职能落实到有关调统部门。
2、金融企业如国有商业银行的支行统计部门依据经营风险程度的评判指标体系和办法,对有关指标进行统计和综合评价,判明经营风险程度及运行态势特征,进行运行变化成因分析,整理编制成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报市地分行和央行县级支行及本行有关行长。国有商业银行地、省分行编制全辖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上报上级行和同级央行及本行行长,央行各级分行编制本区域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按时报送上级行及本行行长,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编制全行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报送央行总行及本行行长。从而,为金融企业各级组织及时提供经营风险运行态势信息,适时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
3、实行经营风险稽核检查制度。金融企业各级组织的统调部门和稽核部门要切实做好对下级组织经营风险的统计检查与稽核工作,确保经营风险统计预警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央行及其分支行的调统部门和稽核部门也要加强对各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统计检查与稽核工作,以进一步增强金融风险监管的及时性、普遍性和有效性。
4、施行经营风险的数据统计、评价和反映的分级首长负责制和责任制,确保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统计预警信息产生与传递的正常化和规范化。
五、几个相关的补充说明
1、适用范围。本统计预警方法适用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分支行、信用社的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判和预警,也适用于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分支行、信用社对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自我评价和预警。
2、比较标准。对商业银行总行、信用社的经营风险评价指标的比较标准,要由中央银行总行规定,信用社的比较标准应高于商业银行,因信用社规模小而抗风险能力差;对商业银行分支行的经营风险评价指标的比较标准,应由商业银行总行规定。
关键词:经营风险;内部控制;财务管理
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是风险问题。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是造成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企业对经营风险抵抗能力不足。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关注的焦点。
一、企业经营风险
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受到外在环境影响,经营管理上出现误差,使企业不能达到预期目标,降低企业经济利润。企业经营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来自企业内部,包括企业管理、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来自于市场环境、市场经济形势、市场供求、政策等等。
企业经营风险具有客观性、随机性、可测性特点。信息不对称,管理人员水平有限,再加上外在环境变幻莫测,使经营风险无处不在。尽管企业风险客观存在,人们还是可以通过观察、预测降低风险,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需要采取内部控制有效措施。
二、企业经营风险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加强企业管理重要手段。企业内部控制主要由企业董事会和各阶层领导决定,员工按照领导指示执行,提高企业活动效率。企业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目标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确保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有效执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企业经营风险内部控制主要有三个原则。一是全面控制原则,企业风险内部控制核心全面管理风险,包括全过程管理、全员管理、全方位管理。二是系统性原则,企业经营风险内部控制要包括各方面要素,覆盖企业各个部门,保证实现企业各项目标。三是效益原则,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要考虑实施成本和实施效益,切合实际控制风险。
三、企业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1.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但防范系统与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企业风险评估体系没有发挥积极作用,不能有效评估企业存在的风险。有的企业虽然建立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但没有贯彻执行,企业内部控制没有统一标准,内部控制不规范。控制方法没有考虑到企业实际情况,只是将控制措施简单化,部分控制环节没有相应制度支持,使企业存在风险。
2.内部控制认识不足。许多企业人员对经营风险内部控制认识不足,部分人员把企业内部控制视为简单规章制度。有些员工把内部控制视为管理层事务,没有充分认识会计职能。还有的企业内部人员把内部控制视为互相牵制手段,存在排斥心理,使企业不能全面执行内部控制,落实不到位。
3.财务管理问题。企业为了经济发展,要实现各个项目,需要一定资金。许多企业没有合理利用资金,财务管理方面出现问题,财务采购、付款、管理存在漏洞,物资短缺、产品滞销没有及时处理,造成经济损失。同时企业内部审计没有发挥作用,审计部门不独立,企业对审计部门不重视,没有监督管理,使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审计部门成为摆设。
四、加强企业经营风险内部控制措施
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基本保证。要想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就要建立完险防范体系,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管理、主要业务流程风险管控等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主要有预防、监督、检查管理三方面。因此要根据企业发展目标,明确职责部门权限,同时制定详细工作目标,明确内部控制相关标准。建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约束内部控制管理者行为,使管理者严格按照企业相关规定进行资金统计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保护会计数据安全,将企业内部控制落实到各项经营活动中。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确保落实工作才能发挥作用。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落实情况不理想,不能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因此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要彻底落实控制制度,保证工作质量。
2.加强企业经营风险内部控制认识。企业工作人员要加强企业经营风险内部控制认识。工作人员要学习内部控制思想观念、尽职尽责、遵纪守法,把企业经营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企业定期开展培训,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同时检查员工思想情况,对存在问题的员工进行再教育,采取必要对策,防范经营风险。
在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建立评价制度与奖罚制度,使员工重视企业风险内部控制。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时要进行评价,评价体制能够检测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提高员工对企业经营风险认识程度,通过可靠的评价保证内部控制效果。在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时,对成绩突出人员给予奖励,调动工作人员控制企业风险积极性,减少违规行为,督促员工尽职尽责,降低企业风险,达到内部控制目的。
3.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要想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首先要加强企业资金预算管理。企业要全面预算资金流动、投资、出纳,有效利用资金,保证资金安全,控制资金风险。预算管理是企业发展战略体现,通过预算管理可以将企业内部控制战略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阶层当中。企业预算管理还要实施相应保证措施,使预算管理发挥作用。
同时还要实行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在企业设立财务部门和资金结算中心,集中管理资金,统筹安排。资金集中管理有利于调节企业资金区域不平衡状态,减少企业各个部门闲散资金和沉淀资金,加快资金周转。
财务管理方面还要加强企业资金活动监督管理。企业设立监管部门,管理企业资金活动,确保资金合理利用。一旦出现滥用资金现象给予处罚,控制资金风险。在投资方面,监督管理部门要严格审核投资方案,实地考察投资内容,减少资金风险。
企业经营风险内部控制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有效途径,是企业经营管理主要手段。企业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风险控制认识不足会降低企业控制风险能力,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企业要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将风险控制到最低,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经济利润,使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程程.企业经营风险内部控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2]丁树人.企业经营风险的内部控制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16(02):178.
关键词:经营风险 因素分析法 指标体系
在市场经济中,对产、供、销各环节产生影响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常见的有经营环境的变动、经营方式的改变或经营决策的失误等等。任何一种或几种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对公司经营产生很大的风险。要想了解公司经营风险的状况,就必须对经营风险进行计量,通过具体数值来判定公司经营风险的大小。本文从经营风险的影响因素出发,构建指标体系并计算公司经营风险,为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和投资者了解公司的经营风险状况,加强风险控制或规避风险提供重要参考。
一、传统的公司经营风险计量方法分析
(一)传统的公司经营风险计量方法
(二)传统公司经营风险计量方法的局限 (1)计量的风险缺乏全面性。传统的三种方法,都只能对定量的数据进行计量。而风险本身比较抽象,除了定量来表示之外,许多定性因素,对风险的影响也很大,甚至非常突出,这时,如果仅仅应用上述三种方法,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公司目前所面临的经营风险的大小,甚至有时会做出错误的判断。(2)传统方法缺乏较强的实用性。对于风险的影响,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定量因素,而是定性因素,这时传统计量的结果无法正确地判定公司风险状况,此时计量方法失效。而且,传统的方法都是基于已经发生的事实来计量风险,只能分析过去的风险,对于未来的风险如何,无法判断。而判断未来的风险,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来说,无疑更具有实际意义,因而传统的计量访求缺乏较强的实用性。(3)传统方法带有主观性。对于公司经营利润的可能结果及其相应的概率,以及置信水平的设定,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而这种主观性对于风险爱好者和风险厌恶者来说,偏差会比较大从而在计量的风险上,也存在较大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计量的准确度。
二、基于因素分析法的经营风险计量模型
(一)公司经营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因素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把反映公司经营风险最直接的因素设定为一级核心指标,分别是销售价格、销售量、产品成本和税收。这些因素只要出现不利影响,都将直接威胁到公司的利润。造成这些指标发生变化的因素很多,其中的政治环境对上述一级核心指标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直接影响公司的生存。因此一级核心指标下的二级核心指标都有政治环境。其它影响影响因素,如下:(1)销售价格。销售价格是所有核心指标中最敏感的指标,其分值设定为40分。影响销售价格的因素非常多,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看: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产品销售价格含金量最重的一个因素,主要看生产技术是否先进,产品品牌是否有名气。竞争对手。竞争对手主要是指在产品质量上与公司相近的竞争对手,常见的价格战,往往会对产品的销售价格产生重大威胁。经济环境。经济环境会影响到居民的消息能力,不同的经济环境,产品的定价也各不相同。消费偏好。消费偏好会影响居民的消费结构,如果居民的消费偏好发生改变,也会对产品的销售价格带来不利影响。行业环境。行业环境只要是从同一行业的产品市场供需状况来看,如果是出现卖方市场,即供不应求,必然利好销售价格;反之,如果是买方市场,这时,对销售价格直接不利。(2)销售数量。销售数量的多少直接体现公司在市场上份额的大小。是影响利润较敏感的因素,其分值设定为25分。影响销售数量的因素也非常多,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同样也是影响销售数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先进的技术,良好的管理与决策,国内外名优品牌,都将是产品销售的重要保证。经济环境。良好的经济环境,为居民消费提供动力,有利于增加销售数量;但恶化的经济环境,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进而影响销售数量。人口环境。人口因素直接影响到消费市场,稠密的人口环境为产品提供消费市场,为公司销售数量的提升创造一个潜在的环境。收入。居民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产品消费数量。消费偏好。居民的消费偏好同样影响产品销售数量。如果公司产品是属于市场偏好,对公司销售数量产生利好,有利于提升销售量。公司服务。良好的服务,可以消除人们消费产品的后顾之忧,提升产品的销售量。其敏感度与销售数量比较接近,其分值也设为25分。影响成本的因素同样非常多,在此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市场环境。市场环境是指资源市场环境,即生产者进行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原材料市场。当公司需要购买生产所需要的资料时,这些资料属于卖方市场还是买方市场,如果是卖方市场,将会对公司的成本构成重大影响,从而形成风险。这主要看资源市场的垄断程度。经济环境。如果生产资料来源于良好的经济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的生产成本,产生风险。政策环境。生产资料受国家政策的限制或控制,必然对公司的成本带来风险。如果政策加以限制,必将有利于下游公司降低生产成本。(4)税收。税收因素是影响公司利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四大因素中,其对公司利润的敏感度相对较小,因此税收分值设为10分。除了政治因素外,税收还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如果是国家政策所扶持的产业,必然利好于公司,但反之,其生产经营受国家政策的限制,在税收上得到反映。
(二)经营风险标准分值及风险程度的设置 经营风险标准分值按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设置四级,每个影响因素最高分均为5分,最高总分为100分。从第1级到第4级,分值分别为1分、2分、3分和5分。具体如表(1)所示。将表(1)的各项核心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合计,得到各一级核心指标的风险分值,然后将各一级核心指标的分值汇总,得到公司经营风险分值。分值越大,风险越小。根据分值设定6档经营风险程度,具体标准如表(2)所示。
(三)经营风险指标体系间的关系 四个一级核心指标尽管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影响公司的利润,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也即是说,如果所有的一级核心指标都存在经营风险,那么这种风险将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其中部分核心指标存在经营风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其它核心指标来部分或全部化解。比如,由于市场上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涨,必将对下游的公司的经营带来成本方面的风险;如果政府给予下游公司政策优惠,减免税收;或者整个行业产品价格提高;或者开辟新的销售市场,增加销售数量,那么一些优势的核心指标可以部分化解因成本指标的风险带来利润的损失,有时甚至可以全部化解。一级核心指标及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非常紧密。这些影响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一级核心指标,有些影响因素会直接涉及到多个一级核心指标,如果这样的影响因素出现风险,那么,带来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四)公司经营风险计量模型
三、经营风险计量方法的应用
(一)样本选取 从现已上市的中小企业中随机抽取10家作为样本,并从已公开的财务报表中,抽取2007年、2008年和2010年度的净利润资料,并以2007年度为基础,分别计算2008年度和2010年度净利润变动比率,如表(3)所示。
(二)经营风险分值及其风险程度分析 从变动比率来看,许多上市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较大幅度的波动,可能存在较大的风险。根据表(3)的资料,参照表(1)经营风险分值标准表,确定其影响因素的分值。从抽取的上市公司来看,其主要业务在国内,也有部分涉及国外业务,不过业务所涉及的国家政局稳定,政治环境良好,不存在风险,因此分值均为5分。经济环境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人们收入的减少,对消费偏好产生影响,另外,产品原材料市场,政策环境都产生不同的影响,2010年情况有所好转,详见表(4)。根据表(4)的资料分别按照核心因素进行汇总,并根据表(2)的标准判断各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程度,如表(5)所示。2007年度,10家上市公司中,有6家公司属于低度风险,占60%;有4家公司属于中等风险,占40%。2010年度,10家上市公司中,有4家公司属于低度风险,占40%;有3家公司属于中等风险,占30%;有3家公司属于显著风险,占30%。2008年度,10家上市公司中,有2家公司属于中等风险,占20%,有8家公司属于显著风险,占80%。可以发现,2008年度与2007年度和2010年度相比,无论在销售价格、销售数量,还是在成本核心指标方面,都明显处于劣势。由表(5)资料分别计算10家上市公司各年度的平均经营风险分值及其年度的风险程度,如表(6)所示。资料显示2007年度为低度经营风险,2010年度为中等经营风险,2008年度为显著经营风险。
四、结论
本文从经营风险的影响因素出发,构建指标体系用因素分析法计算公司经营风险。相比传统的风险计量方法,因素分析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可能弥补传统方法存在的缺陷。(1)计量的风险更加准确。因素分析法既考虑定量因素,也考虑定性因素,因此计量的风险涵义更加全面,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公司的经营风险状况。尤其是当定性因素所产生的风险巨大时,传统的计量方法会因为其计量风险的非全面性而降低准确度,而因素分析法却能更加全面、准确、真实地反映公司目前所面临的经营风险的大小,突显其优势。(2)具有更强的实用性。正是由于因素分析法所计量的风险更加全面,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另一方面,由于因素分析法设置了详细的因素指标,可以根据每一指标的时时变化,及时判定目前和未来的风险状况,因此它摆脱了传统方法基于过去事项来度量风险,为管理者规避或控制风险,以及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了及时的风险信息,具有更强的实用性。(3)适度降低了主观性。尽管因素分析法中,各项指标及风险程度在设定标准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由于标准是事先设定,而且通过长期经验的积累来设定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主观性,尽可能使计算的结果更加准确。因素分析法也无法尽善尽美,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观性,无论如何调整,都不可能消除主观性因素。因为在因素分析法中,考虑了定性因素,因此主观性必然存在。但可以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对相关的标准进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必要时也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调整设定的标准,确保量化指标尽可能贴近现实,尽可能地降低主观性,充分发挥该方法的优势。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风险管理文化
全面风险管理(ERM)的概念于2003年提出,根据COSO委员会的定义,“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从而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
但由于风险管理在国内刚起步的客观原因,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及下设的风险管理部还应具有提升的空间。从公司治理比较完善的美国来看,美国活跃的机构投资者都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如下图1就是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Inc.)的机构设置情况。
高盛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风险管理的最高执行机构,将所有关于风险控制的信息最终报告董事会,并通过直接授权或委托授权方式审批公司经营活动、风险政策等。
因此,按照GARP提出的“风险控制信息直接报告董事会”原则,提升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地位,允许其直接向董事会汇报,并通过其下设的风险管理部门对各业务部门设立风险限额,最终形成“纵向业务发展,横向风险管理”的矩阵式结构,这也许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组织架构未来的发展方向。
风险组织架构是硬件,但软件同样重要,这里的软件指的就是公司的风险管理文化。国际经验表明,保险公司的失败往往不是由于缺乏程序和技术,因为即使设置了非常科学的政策、程序、检查、报告等控制手段,如果缺少一个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所有这些都将流于形式。比如“中航油事件”后,很多人怀疑该公司内部根本没有风险控制体系。其实,体系在形式上一直存在:中航油聘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编制了《风险管理手册》,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也有软件监控系统,当亏损50万美元时,提示平仓。但由于中航油没有真正树立风险管理文化并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使得一切架构与流程都成为了摆设。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管理
风险量化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笔者采用NAIC(全美保险监督官协会)的保险公司风险分类标准,其中C-1风险:资产风险,它又包括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C-2风险:定价风险;C-3风险:资产负债匹配风险,指资产收益和公司负债不匹配的风险,C-险:经营风险,包括工作人员经营不善等。四类风险中,C-2风险是定价风险,主要涉及公司的负债管理,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关系相对不密切,此处暂略;C-3风险是资产负债不匹配而产生的风险,对此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通常在资产负债管理(ALM)的框架下,采用久期、凸性等传统工具进行管理,即要使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数额、期限、性质、成本收益上双边匹配,以控制风险。笔者在文中着重针对C-1和C-险展开。
资产风险管理
分析从投资资产的账户设置开始,当前很多机构投资者根据投资目的将投资资产归为配置账户和交易账户。
配置账户对应的是长期持有的资产(持有到期类和销售类),具体包括打算长期持有的国债和央票、金融债(定期存款、协议存款、金融债券、次级债等)、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公司债等)。其中国债、央票属于金边债券,不存在信用风险。然而以企业债为代表的其他品种则存在大小不一的信用风险和长期市场风险。
交易账户包括短期持有的权益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和清算头寸,前两者主要面临市场风险(即利率风险和股票风险),而清算头寸则存在流动性风险。
综上,我们在进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风险分析与计量的时候,需要考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但由于流动性风险一般用久期管理、缺口管理等比较成熟的方法进行,而且通常由财务部门负责(据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门设有“流动性管理岗”),因此下面讨论只针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展开。
信用风险衡量
信用风险呈现偏峰肥尾的特征(见图2),其损失的绝对额服从Г分布,而损失比率服从β分布,介于0~l之间。
传统上,信用风险计量的方法包括专家评定法(如“5C”)、Z记分模型等等。当前很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采用的是“信用评估打分卡”的方式,即根据财务分析、行业分析、管理水平等几个方面进行打分,然后根据一定的权重计算出信用评分,综合评价企业的信用情况。当前公司正考虑把该信用打分体系和S&P的信用评级进行映射,从而可以通过外部评级得到某一评分企业的违约概率(PD)。
我们知道,目前将保险业的“RBC监管体系”和金融业的“资本充足率监管体系”融合是大势所趋,因为在混业经营的大背景下,不同的风险应该对应相同的资本要求。因此,本人认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可以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Ⅱ)的框架开展。
对于信用风险,BaselⅡ鼓励商业银行使用内部评级法(IRB)计量并实施量化管理。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需要四项风险要素:(1)违约概率(PD),即特定时间段内交易对手违约的可能性;(2)违约损失率(LGD),即违约发生时风险敞口的损失程度;(3)违约风险敞口(EAD);(4)期限(M),即某一项风险敞口的到期时间。通过这四项风险要素就可以计算出预期损失(EL)和非预期损失(UL)等相关指标,进而在风险计量、限额管理等基础管理中发挥决策支持作用。
根据保监会《保险机构债券投资信用评级指引》的规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时,应做到动态评级和二维评级,而CreditMetrics涉及的违约迁徙本身就是个动态的概念,同时CreditMetrics需要计量违约概率(PD)和违约损失率(LGD),内含了“二维评级”的特征。
因此,无论从模型特点还是从保监会的要求来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都应该以CreditMetrics为基础构建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同时模型必须体现出我国金融市场的特性和保险集团资产负债的特点。
由于CreditMetrics模型需要输入的数据主要有四项:违约率(PD)、违约损失率(LGD)、信用迁徙矩阵和相关系数,因此,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构建模型的时候具体的调整思路包括:
建立两维的内部评级体系:一维是客户风险评级,以违约率(PD)为核心变量;另外一维是债项风险评级,通过债项自身特征反映预期损失程度,以违约损失率(LGD)为核心变量。其中,违约率(PD)可以按照当前公司将打分卡映射到S&P评级,从而引用S&P违约率数据的方式得到;违约损失率(LGD)可以参考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对不同发债主体和担保方式下债项回收率的统计分析结果,并根据担保人资信情况、抵押品价值大小等因素综合确定。
在信用迁徙矩阵和相关系数方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参考专业评估机构对企业信用等级评估的结果和相关系数数据,并建立记录完备的基础数据库,不断扩大企业样本以随时调整信用迁徙矩阵和相关系数。
市场风险管理
比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计量方法更为成熟,这主要得益于市场风险基本服从正态分布的特征。目前,VaR已经成为业内计量市场风险的标准口径。VaR主要的计算方法分为三种:历史模拟法、方差―协方差法、MonteCarlo方法。历史模拟法即利用统计方法对历史数据进行估计,再模拟市场因素未来的变化;方差―协方差法首先分析市场因素,且将组合价值用市场因素表示,然后假设市场因素所服从的分布(一般假定为正态分布),估计出其分布的参数,再模拟市场因素未来的变化;MonteCarlo方法则是直接根据历史数据模拟市场因素未来的变化。
尽管VaR方法有如此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它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即它是基于正态分布的指标,当出现肥尾的情形下,VaR对尾部的测量是不准确的,正如Jorion(1996)所说,“我们没有办法提供绝对最坏的预期损失,因为损益概率分布的尾部是无限的”。因此1999年以来,在基本VaR模型的基础上,以CvaR(条件风险价值)和极值理论为代表的各种针对尾部计量的新型VaR模型不断被开发出来,推动了VaR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具体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实际,由于历史模拟法的前提条件是“历史得到重现”,而中国正面临金融开放加速和市场爆炸性发展的阶段,这个情况不符合历史模拟法的前提条件。另外,MonteCarlo方法对人员素质要求太高,同时开发成本也相对较高,因此使用方差―协方差法计量VaR是最优的选择。
同时,考虑到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金融资产回报分布的尾部比正态分布更厚,有明显的肥尾现象,我们应该进一步通过CVaR对尾部进行修正。CvaR是条件风险价值的缩写,指损失超过VaR的条件均值,也称为尾部VaR(TailVaR),表达式为:。计算CVaR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线性规划方法,另一类是根据参数法拟合出的收益率序列分布特征以及求出的VaR值,并求出相应分布和置信水平的条件分位数,最后得出CVaR值。
操作风险衡量
保险公司的C-险主要是指经营风险(又称为操作风险),而经营风险涵盖了高频低危事件(High Frequency Low Impact,HFLI)和低频高危事件(Low Frequency High Impact,LFH),而低频高危事件只有零星的案例数据,因此即使在国际范围内,对经营风险的计量管理也是个很不成熟的领域。
当前,经营风险计量模型可以划分为三类,即BaselⅡ倡导的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国际先进机构的高级衡量法。
基本指标法是用总收入水平作为投资主体计量经营风险的基础指标,将总收入乘上一个比例指标来表示整个机构整体的经营风险水平。该方法的优势在于简单,缺陷在于太粗略。
标准法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划分为8个业务类型,对每一个业务类型规定不同的经营风险资本要求系数,而分别求出对应的资本,然后加总即可得到银行总体经营风险资本要求。
比较而言,标准法比基本指标法更精确,同时也具有更高的风险敏感度。
最后,高级衡量法是通过建立经营风险计量管理模型来进行的,具体又包括内部衡量法(IMA)、损失分布法(LDA)、极值理论模型(EVT)等,其中内部衡量法(IMA)通过模型对风险因素估计,最终得出经营风险的计量值。这与前面介绍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类似,即IMA中的风险因素EI、PE、LGE相当于信用风险管理中的EAD、PD、LGD。而损失分布法(LDA)、极值理论模型(EVT)都是针对偏锋肥尾特点对VAR模型的改进,是专门用来衡量经营风险损失分布尾部(即损失极值)的方法。
具体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虽然数据积累不足,并缺乏经营风险量化的技术基础,但是我们具有清晰的业务部门和产品分类,因此可以考虑参考BaselⅡ的标准法,反映公司在不同业务类型上的不同经营风险水平。同时,我们还应该参照《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办法》和《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指引》等行业规章,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进行经营风险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估(CSA),利用流程管理工具和情景模拟、专家预测等方法对经营管理的风险点(KRI)进行识别,并从影响程度和发生概率两个角度来评估风险大小,进而提出优化控制方案,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防范。
长期来看,运用经营风险高级法是未来的目标,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经营风险计量模型的理论基础、设计结构,结合本企业业务系统的特点和管理现状,研究设计出适合自身特点的经营风险管理模型和参数体系。
资本配置与绩效考核
当前比较流行的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工具是“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RAROC),其公式如下:
公式中分母的经济资本是考虑了各种风险之后的投资基金(实际上就是保险公司整个投资组合的VAR)。这种方法反映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也更准确地描述了“真实收益”,即去除风险后的收益。
具体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配置,基本的思路是以RAROC为指导:当计算出某项投资的RAROC大于保险公司预定的保险资金投资回报率时,保险公司可以做这项投资;若相反的话,保险公司就不能做这项投资。进一步,甚至还可建立一个考虑承保风险、满足风险限额(VaR限额)约束和以RAROC最大化为目标的保险资金投资模型,以指导公司的资产配置。
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只不过绩效考核是RAROC的事后运用。在进行资本配置后,应定期或不定期运用RAROC对业务产品进行盯市的动态绩效考核,通过该指标判断公司现有业务的绩效如何,风险资本的配置应做何调整。一旦发现某些业务或组合的RAROC值有所弱化或有明显的不利趋势,就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置。目的是将有限的资源(即风险资本)释放出来,为新的效益更好的投资产品腾出空间。
在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阶段中,另一个关键是风险限额的设定。具体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我们可以在总体风险资本确定以后,根据各级业务部门和不同投资品种的风险收益特征,把风险资本限额在不同层次的业务部门及交易员之间进行分配,并形成其风险限额,以此作为风险监控的依据。
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限额通常有三种形式:即头寸限额、灵敏度限额和VaR限额(风险资本限额),而VaR限额是最先进的指标,它适用于所有金融产品交易,不但可以对保险公司整体资金运用,也可对交易员个体进行风险监控。因此可以考虑创设:(1)基于每日的VaR限额,用于对经常发生损失和交易频繁的投资品种的风险限定;(2)基于每月的VaR限额,用于抵御不利月份发生的风险损失;(3)基于每年的VaR限额,主要用于对小概率事件下保险资金损失的限定,其VaR限额可通过压力测试或极值理论确定。
接下来就是VaR限额分配工作,即将总体VaR限额配置到每一个业务部门,如债券投资部、基金投资部、股票投资部等,使部门负责人对其管理负责的额度心中有数。业务部门额度可以帮助部门经理控制部门风险,并且可以在部门之间比较风险大小。最后,风险额度还要在部门范围内再细分到交易员。
关键词:房地产产业;风险;经营管理;风险预测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本文介绍了房地产开发经营风险的评估与预测,建立风险管理以及风险监控,从而避免房地产经营风险的相应对策。
一、建筑房地产开发经营风险的涵义以及风险现象特征
(一)建筑房地产开发经营风险涵义。风险,就是指问题没有得到控制解决或者没有预测到则导致危险的局面。建筑房地产开发经营风险就是某些因素没有得到预测或者没有及时控制,使得企业实际开发经营利润与预计利润发生误差,从而导致企业经济出现巨大损失。
(二)风险现象特征主要体现。房地产开发经营过程中存在风险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综合性,体现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与经营活动过程中的矛盾激化综合。2.模糊性,主要体现在风险形成原因以及已经导致的经营结果不能做到事先察觉。3.损失性,风险一旦出现就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一定的损失,导致其原因可能是财务管理不力或者无法预计,也有可能是决策者的失误从而导致本应该获得的利益丧失去了。4.补偿性,如果对未来的风险预测到了,给经营者提出适当的整改措施从而让企业避免了风险来临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样便相应的得到了风险报酬。5.激励性,建筑房地产开发经营过程中,风险与竞争是同时存在的,在如此情况下,企业为承担风险背水一战,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来实现经济效益不丧失。
二、房地产开发经营的特点与风险分析
(一)房地产开发位置固定性。房地产商品是一种特殊性的商品,并且区别于其他商品,因此,在将其作为投资的时候与其他投资要区别开来。房地产是一种不能移动的商品,这就决定了房地产是一项位置固定的商品。而其他商品是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搬运或者通过运输条件进行搬运,体现了灵活性、移动性,因此,房地产的特殊性、固定性决定了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区域性市场。即使是一套房子,其朝向、面积大小、楼层、地区位置等因素差异也决定着其价格不一致性。因此,房地产开发商在进行投资或建设之前要首先考虑到环境地理条件的变化会给自身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就是因为房地产的固定性而引起的。一旦房地产开发商实施了,将不能为其做改变,因此,在投资前要慎重考虑清楚。其风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环境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包括各种自然背景下产生的各种风险,例如:风暴风险、洪水风险、地震风险、泥石流风险、施工地基风险等等。这些风险一旦出现将对房屋建筑产生毁灭性的危害,虽然几率很低,但是在为其做投资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环境条件这个方面,分析该地区的地质地貌、气候环境等条件。不仅可以避免将来投资以后出现巨大的损耗风险,而且减少人身伤亡数量。
2.国际风险。国际风险是因为国际经济的变化引起地区性经济变化,从而对房地产市场上的投资经营者造成一定影响或者损失。
3.区域和区位风险。如果在建筑房地产开发时候,这个区域相对于其他区域比较更繁华、道路更通达、交通更便捷等社会经济位置,那么这个区域开发的房子要比其他区域的房价要高。但是,这些社会经济位置会随着交通建设和市政设施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房地产价格会因为这些社会经济位置优劣而变化。
(二)开发经营周期、环节。建筑房地产开发到交易,有一个很漫长的时间过程。时间是房地产经营者进行开发活动的时候一个永恒的不确定源。因此,开发期间的时间长短决定着开发风险存在的重要因素。
1.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是一种变化的因素,开发期越长,其开发后期的费用、建设租金和售价标准将会越不能确定,因此,其风险相对来说也就越大。
2.市场收益寿命。随着房地产使用年限的增长,其维修费、保险费、管理费等也越来越高,而经济收益相对越来越低。当这些费用超过租金的时候,其经济收益会低于市场收益,那么房地产商品的经济寿命就要结束了。
3.土地使用权。建筑房地产开发商在使用土地的时候均有时间限制,一旦使用期满时,国家便将土地收回,并且将土地上的建筑物一并收回。因此,房地产开发商不仅要考虑到土地使用权而且考虑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
4.人们需求。人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水平也会随着提高,因此对房屋的建筑要求以及智能化系统要求也会高。由此可以看出,房屋改建周期将会越来越短。一旦出现改建的情况,房地开发商会因为自身的落后性而很难转租或卖给其他业主。而此时,房地产开发商将会承担闲置的风险。
5.开发过程中涉及各个环节。建筑房地产在开发过程中涉及到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紧密衔接、有条不紊的进行,这样开发经营活动才能顺利的进行。
三、房地产开发经营风险管理
房地产开发经营风险管理是指对房地产开发的时候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监控,从而采取措施或者技术手段来对项目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
1.识别风险。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风险管理中首先要识别风险,在投资前要对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从中识别投资过程中面临的所有风险,这样才能让房地产开发项目建立在良好的基础之上。
2.评估风险。评估风险就是指开发商进行开发活动的时候对不利因素进行分析,这些不利因素会带来什么样的程度后果及影响并且进行风险量化。
3.风险应对。风险应对,就是对识别及评估出来的风险采取一定的措施或者手段加以防范和预防。
4.风险监控。风险监控是指开发商进行风险评估以及风险应对实施管理过程进行监控,不仅让风险管理程序顺利实施而且不让企业承担更大的经济损耗。
四、结语
房地产开发经营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风险,因此,房地产开发商在进行建筑开发投资前要对各个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各种风险,从而制定一套适合本项目开发的风险管理方法并且强化对风险管理过程的监控。
参考文献:
[1]蒋东丽.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探讨与分析[J].今日南国,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