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学发展观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28 16:54:41

导语:在科学发展观教学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学发展观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动态网站开发与设计;课程改革;任务驱动教学法

中职课程设置与学生现状简析

对职业院校而言,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水平会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就业。因此,通过课程改革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动态网站开发与设计》课程是职业院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ASP动态网页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该课程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利用ASP技术开发动态网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为学生适应职业岗位和继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动态网站开发与设计》课程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信息技术与相关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它的研究与实施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设置所谓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的总和。课程是一个国家对学校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个性结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的课程总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展开教学,学生学习这些课程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通过了往往很快就忘记了课程内容,让学生自己把所学课程知识联系到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是相当困难的。

学生现状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招生对象基本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认真分析当前中职学生特点不难发现,他们当中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刻苦认真,并且大部分学生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他们大都未成年,接受能力较强。所以,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以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面对自控能力和勤奋精神不足,学习态度直接影响整个班级学风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加关怀,及时发现他们思想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让他们因遇到困难或思想松懈而退步。

本研究针对中职学生在第三年学习综合课程时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课程改革,旨在使学生对三年来所学专业课程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与整合,给学生一次真正的实际应用体验机会。

以综合项目和分任务的方式进行整合教学改革

《动态网站开发与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些专业知识与技术,如网站开发相关文档的编写与应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数据库应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应用、动画制作、网页制作、色彩与平面构图等。

当前我国中职学制一般为三年,如电子商务专业。该专业学生第一学年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第二学年开始学习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需要学习本专业基础课程及计算机基础操作类课程。第三学年,学生主要学习综合类课程,如动态网站开发、毕业实操与实训等。

《综合动态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项目设计该课程项目是对第三年开设的《动态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结果,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综合项目设计形式,以项目或分任务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复习相关课程,也比较易于学生掌握。《综合动态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是由一个大项目和若干个小任务组成,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最后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综合网站的设计。具体任务分析见表1。

课程最终的评价与考核方式在实施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把全班分成小组来完成各项任务。一个小组以5~6人为宜,选出组长1名,其余组员根据自身特长,担任不同的角色。最终以小组为单位上交作品,作品的质量关系到小组各个成员的成绩。因此,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组员们会发挥自身的特长,尽全力把任务完成好,从而使团队协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表2是对最终作品的评价分析表,教师可以通过此表对小组作品给予全面合理的分析与评价。

课程改革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在《动态网站开发与设计》课程改革前后分别对学生进行了满意度调查,结果见图1和图2。可以看出,改革后学生对课程实用性的认可程度大大提高。学生在毕业实习面试时,能够带着自己的作品,自信心有了很大提高。在三年级实施这样的课程,学生有机会全面复习三年来所学知识,并且把这些知识整合应用于一个大项目,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整体把握知识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

当然,也要清楚地看到,学生在课程改革初期可能不大适应小组分组及任务驱动教学法。一下子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应注意在课程开始时加以引导,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完成每一个任务,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如何完成任务,这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同时也要注意关心和关注那些在小组中不愿付出努力坐等成果的学生,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出,以更好地把此门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下去,使学生们都受益,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的展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

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动态网站开发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目前,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看,课程改革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改革工作是一种肯定。当然,我们还须对新课程进一步完善,以信息技术整合为指导,把相关课程内容贯穿于其中,相信这种改革的前景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2篇

高一政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

1. 我国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①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③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④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4.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宗旨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 怎样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① 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五个统筹)、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② 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a.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b.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c.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d.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③ 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高一政治必修1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归纳相关文章:

1.高一政治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

2.高中必修1政治《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教学设计

3.高一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核心知识点归纳

第3篇

Abstract: Taking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ept as teaching training objectives, based on the guidance of the core ideology of people-oriente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his paper carried out teaching reform and optimization for the course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situation.

关键词: 环境保持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改革;科学发展观

Key words: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eaching reform;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225-02

――――――――――――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宁学院科研项目(南宁市大气醛酮污染物的特征及研究,项目号20120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梅(1972-),女,广西南宁人,南宁学院,工学学士,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方法与实验技术。

0 引言

在环境问题刻不容缓的今天,《环境保持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讨论人类、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的一门现代新兴学科,对于提升国民环保意识与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应该成为国民教育中重要的一课。大学生作为人类中对环境变化影响力最大,也是环境权益受益最大及受危害最大的人群,应该主动负担起维护环境健康的责任。因此,高校在教学课程中,开设《环境保持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是当务之急。在当今提倡“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本文试以“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以人为本”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在教学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为该门学科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教学工作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索。[1]

1 教学现状

在追求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的发展成绩让世界瞩目。但在过快的发展速度面前,受到利益的驱动,全社会忽视了环境为过快的发展付出的代价,生长在这个氛围中的受教育者难免受到观念上的影响,做出不利于甚至支持“不环保”的行为。如:学生对于“摘花折树”、“践踏草坪”等行为大多不以为然;为图方便大量使用不环保的一次性餐具及包装物等生活用品;生活垃圾习惯随意丢弃;对于易获得的、价值低廉的生活物资如水、电等存在较严重的浪费现象等情况不胜枚举。

2 改革思路:“以生为本”,兴趣引导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兴趣。”环保学科的课程因其与个体的紧密相关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基本上都能保持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随着课程的深入,理论教学内容的增多,需要教学人员进行以兴趣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才能帮助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同时,主动地掌握和运用学到的知识。因此,教学的方式方法与教学内容应呈现一定的趣味性,并随着课程的深入得到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教育要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各方面改革。“以生为本”(简称“生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在教学改革中的具体指导思想。它明确地指示了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本课程中,学生主体是专科二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并迫切思考如何在社会上生存以及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在适应本学科发展的需要的前提下,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之能够对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和严肃的思考,通过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唤起和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

3 具体措施

3.1 教学原则:“以生为本”,兴趣引导,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本课程为公共选修课程,尽管信息量较大,总课时偏少,且需要对国家与社会宏观政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学生没有掌握好学习要领,情绪较容易出现因学习动力不强造成的挫折感。教学的选择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采取灵活的课程安排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安排上,根据教学进度合理安排互动环节内容,安排好学生的预习与复习,让学生对学习目的清楚,有备而来,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理顺教学内容,降低学习负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上下比较多的功夫。宏观材料的选择应当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宜选择过深、过旧的内容,上课过程中只进行提示相关的信息,不详细讲述,相关的知识点需要在授课时进行提醒,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③要注重本课程与其它课程在内容与教学形式上的融合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有知识点在高中的生物学、生理卫生课中已有涉及,可在应用层面做介绍,在讲授过程中,需要教学人员有针对性地提示相关知识点后才能顺利地进行和完成教学过程。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对于环保形势与自身的关系主动地进行深入的思考。④进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因为本课程的特殊性,比较适合进行“互动”、“互教”方式进行学习,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兴趣小组,自选课题开展教学活动。[2]

3.2 教学方式:多媒体、板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讲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相互补益,做到重点突出、形式活泼,内容新颖。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比较大,可以减少课堂上板书所花费的大量时间,可以比较直观地通过图像、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优越性不言而喻。这种形式的缺点是不够灵活,因为课件的结构设计是教师基于既定的教学思路于课前准备的,当学生的理解与教师的设想不一致时,容易出现脱节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当适当留空,让学生的视野能够离开多媒体,更多地关注知识本身。而板书的应用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师身上,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从而使得交互性更强的教学环节,比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讲座等得以顺利展开。[3]

3.3 教学考核的改革 本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呈现较多的互动的特点,而传统的考核方法往往是将期末考试成绩评为学生的最终的课程总评成绩,这类考核方法存在很多弊端,不能客观地反映出本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极易造成学生考前突击现象,因此,有必要对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良。经过研究,笔者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侧重平时成绩的方式给出学生期末的课程总评成绩是比较合理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学生考勤、作业和课堂表现等,对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出高度学习热情的学生会适当地通过提升成绩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该门课程今后考核的改进措施等,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教学实践探索和总结教学规律,使教学考核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促进手段,更好地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

4 结论

以上措施的实施目的是围绕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客体进行的教学改革措施,措施的实施均有利于学生自发地构建更为合理的具有个人特色的知识体系,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是新形势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在实践应用中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张宝珍,李元玉,宋志刚.《中国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综述 环境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问题》[Z].世界经济年鉴,

2001年1月1日.

第4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等数学;以人为本

作者简介:武焕志(1972-),河北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李桂环(1973-)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李松艳(1970-),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创业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下人文素质教育课改与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0-0049-03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规定了基础课程改革的方向与思路。本文以基础课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课程—《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为例,研究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的基础,为后续课程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支撑,为学生终身学习准备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是其今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充足后劲、培养对尚未想象出来的工作适应能力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无论是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还是在学生的个体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高等数学在职业教育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但当前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由于基础差,学习吃力,缺乏学习的兴趣,难以跟上讲授的进程。一年下来,老师在认认真真的讲,学生在稀里糊涂的听。考试时面对着试卷上的一道道试题,似曾相识,却又终成陌路,补考一次又一次。专业课程学习要用到数学知识时傻了眼,到了岗位上需要相关知识支持的时候,束手无策了,这就是当前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综合考虑学科的性质及高职人才培养的方向,社会的需求、学生的未来发展,我们的教学改革就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还有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关注其就业,更关注就业后的发展。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以学生为本,转变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展现高等数学学科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实现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实现职业教育目标,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是我们研究的目标所在。

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以人为本,体现在教学工作中,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发展为了学生,发展还要依靠学生。我国职业教育开创者黄炎培先生提出职业教育要:“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这是对我国职业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最精辟概括。这就清楚的说明了,职业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学生的个体发展,其次是为了就业做好准备,最后才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这个顺序注重从个体角度来谈职业教育,符合人性的发展,符合教育的规律。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于各院校而言,关键在于能保证学生就业,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学生就业,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并且,大部分高中毕业生在选择报考院校及专业的时候,更为看重的也是那个就业率的统计数字。实际的问题是很多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体现的也仅仅是初次、低水平的就业状况,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等到实习期满就离开了那个统计数字上写的单位与部门;有些学生留下来了,但由于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与专业对接困难,难以在专业领域里继续发展;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能够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一定的成绩。因此,推进职业院校教育改革就不应仅仅停留在政策制订者的文件上,而要真正落到实处,不仅仅要使学生能够充分就业,还要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能有所发展,真正的成为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状况,成人与成才的问题要把握好,不仅仅能工作,还能将工作做好,以自己优秀的道德品质,出色的专业素质,积极努力的工作,成就自己美好的人生,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与使命,也是教育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

各种改革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发展,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来说,尤其如此。在教育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发展的关键,如果我们的改革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不能引导学生发生转变,其实效性的实现,注定是一场空谈!因此,我们要切实从学生入手,从学生的现状入手,寻求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课改之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与措施,进行教学设计。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单纯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及日后继续学习的一种能力,这是高职教育的真谛所在。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指导下,我们要对学生负责,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的教育应该从如何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去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是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人才培养当然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还是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的动力最终还要落在学生身上,这是我们改革要确定的理念。

第5篇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课教学

以人为本

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新课改的主旋律。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应适应新形势,加快由学科本位向以人的发展为本转变的步伐。在教学中,不仅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弘扬人文精神、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原则。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是一个更加注重人类自身的资源、潜力与价值的时代。新课改强调“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和“终身发展”,并设置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浓厚的人文气息弥漫其中,这是以人为本原则在思想品德课的回归和重新定位。以人为本,正是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正是尊重、关爱并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因而,思想品德课教学就一定要成为彰显人文关怀、渗透着爱心与真情、洋溢着开放与民主、跳跃着生活与创新的生命经历,就一定要成为促进学生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全面发展的生命课堂。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要求教师要以人文精神尊重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第一位,转变观念,实现从知识的灌输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转变,构建思想品德课求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强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温馨的学习氛围,培养大胆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由“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变,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爱护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以父母般的温情去感化学生。

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必须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切为了适应和促进学生的生活和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的根本要义。我党始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思想品德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阵地,思想品德课教师是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喉舌,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代表我国先进教育课程的发展要求,代表我国先进教育科学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学生、家长的根本利益。

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吃透并灵活运用新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在生活中发展个性和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获取知识的愉悦与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增长速度知识的同时开阔眼界、了解社会、感悟生活,提高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的能力。

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切为了学生的成才和发展。

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充满竞争,竞争更需创新能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土壤。他们希望老师能真正从理论和相结合的高度,就他们所关心的一些诸如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国际形势变化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给他们以信服的解答;希望通过课堂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就凸现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它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成才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为学生的未来成才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置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教学情境。

如果说教学设计是“教什么就学什么”的话,那么选择合理情境解决的就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在这一环节的设置上,最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一个途径就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即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到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较鲜活,所讲的道理很真切、很有说服力,从而愿学、乐学。这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创新思路。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求新、变通等思维习惯。

(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只要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学,兴趣就会促进他们将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习方法人手,强调的是善于“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习惯。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将时政教育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探究实践的能力

当今的中学生不仅关心课本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开始用审视的眼光关注社会现实,这同样为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思想品德课教师一方面要做到多了解当今社会的重大热点问题,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当前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并在这一基础上经过精心筛选同有关课本知识点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要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多角度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6篇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朱绍禹先生曾经指出:“教师的基本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这既要靠教师的知识经验,还要靠他们的艺术和品格。而表明良好学习情境的标志是使学生有广泛的思考自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结合学情,利用多种手段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那么,学生对新知探索的欲望将会更加强烈,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因而更能产生新颖、独特的见解,培养其创新精神。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教学情境的运用就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创设学习的良好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教学知识和技能,使原来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的情感。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一、存在问题

创设情境,要有趣味、新颖、贴近生活,更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的目标得不到落实,从而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1.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形式的丰富,表面看是热热闹闹,其实是华而不实,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在一些教学实践中看到,教师用多媒体准备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影片、背景资料、歌曲和文字资料。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然而这种现象所反映出来的仅仅是学生被如此众多丰富多彩的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所吸引而已,学生根本无暇对情境中蕴含的信息和问题进行思考,没有给学生适当的思维和探究以及情感体验的空间和时间。

2.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冷落了持有与教学目标不同意见的学生,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降低了学习效率。在教学和生活中,轻易否定学生,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渐趋成熟,思维日趋成熟,有时候教学中情境的设计不符合中学生心理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在情境设计的内容和形式上缺乏深意,过于肤浅,未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些教师在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情境时,没能突出主题、紧紧扣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实践中,许多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仍然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填鸭式”教学。

二、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1.对于那些有必要、内容适合的知识点才创设情境。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使学生愉快地掌握知识。并不是教材上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创设情境的,也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创设情境的。

2.在教学和生活中,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不”。“不”意味着一种否定,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会不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提问时,对学生的回答我最常用的评语就是“很好”、“有创意”等,很少对学生全盘否定。这种做法包含一种期待的色彩,能使学生不断自我肯定,不断进步。老师的肯定往往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精神,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3.教学情境应来源于生活。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我在初三《民族精神》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结合我们重庆的红岩革命精神,学生熟悉的11.27纪念活动,让学生事先搜集相关的资料,做成手抄报,在全校进行展示。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落实知识点,体会爱国情操,弘扬民族精神。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因此创设的情境也应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4.情境教学的设计应该跟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在一起,不能“喧宾夺主”。同时,情境设计与形式和内容也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规律。每一节课都要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5.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知识点、资料的选择,以及提出哪些问题,教师都不应大包大揽。可以让学生参与情境设计,并仔细地解读情境中蕴含着的与即将要提出的问题有关的信息,然后师生共同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起引领的作用。

6.在讲授新课之前的导入部分,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情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的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精心设计问题或者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等形式创设情境,起到“引之以语,导之以行”的作用。

7.以幽默的语言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政治课在很多人的眼中,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是一门罗嗦无用的学科,学校不重视,学生不愿学、教师很无奈。教师应在教学中巧妙地通过联系时事、使用幽默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笑声中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中,介绍我国人口方面存在的男女性别比例失调问题时,我故意笑着说:“原来咱班男生现在就抱有‘先下手为强’的想法哟!”全班哄堂大笑。后来发现对于人口现状的特点学生掌握得比较牢固。

8.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注重实效,避免形式。要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情境,适当、合理地采用多媒体。在“辅助”二字上狠下功夫,真正做到多媒体充当教学的辅助,提高教学效果。我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一课中,运用多媒体展示重庆的建设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思考“五个重庆”建设的目的,通过建设“五个重庆”来帮助学生理解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这堂课中,多媒体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让学生能够更直观更生动地感受和理解本课的知识点。

第7篇

科学素养指能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解释或处理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其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必须转变常规教学观念,要从设计理念、教学目的、培养目标、能力目标、教学方法上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不断地探索。

下面结合物理教学谈谈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大家共同探讨。

1 物理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条件,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战场

物理学中科学知识包括物理现象、物理理论、物理实验、物理学史、知识博览、科技制作,探索研究等,物理学知识是自然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物理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的基本结构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物理学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它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寻找自然界发展规律的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物理学的知识来源于实践,物理学理论包括概念、定义、定则、定理、定律、规律、理论学说等,物理学的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也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

1.1物理学发展史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活素材

物理学体系的构建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成为不可争辩的科学真理,从物理学之父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和杠杆原理开始,理论科学开始诞生,从此,物理学孕育了生命,开始沿着以实践为基础的道路发展;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挑战托勒密的《地心说》,真理战胜谬误,理论科学开始有了蓬勃发展的生机;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比萨斜塔自由落体实验以及理想化模型的建立,奠定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一实验性和模型化;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构建,波动学理论的形成,科学技术的规律从简单的技术的应用层面上升到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感应定律是科学理论开始大范围应用到社会生产过程中,许许多多的适用技术应运而生,麦克斯韦电磁学理论更使近代科学技术铸造了辉煌的成就;十九世纪末物理学革命的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元素、电子),拉开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序幕,原子物理学的建立、爱因斯坦相对论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是人类太空梦想成为现实,量子论的创立是科学领域向微观世界进军更加深入,同时也证明了任何科学理论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不断地创新、完善和发展的,现代物理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并与其它学科衔接,形成了许多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而且在科学技术发展中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2物理学中科学思想激人奋进,科学方法启迪学生心灵

物理学中科学思想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核心,尊重事实,由浅入深,有宏观到微观,由现象到本质,研究问题符合事物的发展所遵循的一般科学规律。

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推理、假设、建立理想化模型以及派生出的特殊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假说法、模型法、分析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等效代替法、归纳法、数理方法等,实验验证是物理学常用的方法。

1.3物理学中科学精神振奋人心,科学态度使人坚忍不拔

物理学中每一个现象的发现,概念的提出,规律的形成,实验的成功,理论的建立等都体现了科学家追求真理、不屈不挠、求实进取、刻苦创新、合作奉献的科学精神和细致入微、认真梳理、善于反思、实事求是、服从真理的科学态度。

1.4物理学中科学形式多种多样,科学思维严谨缜密

物理学中的科学形式采用了图像和数学公式揭示物理规律,使物理学与数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不断促进地向前发展着,并通过建立模型、演示、假说、理论等加以描述,

物理学中的科学思维总是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坚持客观性、实践性、科学性、发展性、创新性的原则,思维的方式是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5物理学中科学审美观陶冶情操、科学世界观、科学发展观指明方向

物理学家往往借助美学来认识真理,对各种物理现象。物理模型和物理结构的描述中,让人们享受科学美的滋味,把人们带入一个富有生气和充满魅力的世界。

物理学从物质的结构,运动形式,运动规律,从自然现象的揭示到天体的运行以及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的认识和探索,都符合并遵循科学世界观和科学发展观。

因此,物理学中有着极其丰富的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因素和“得天独厚”的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条件,是提升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活教材。

2 教师只有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充分运用科学素质的因素,进一步改革物理教学理念。创新思维模式。才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据悉,第六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有87.5%的公众认为“科学技术将给我们的后代提供了更多地发展机会,”调查同时显示,我国公众整体科学素养水平与西方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探月计划“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院士强调“一切希望寄托于青少年,只有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由此可见,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已经到了势在必行、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尤其是学校教育任重道远,责无旁贷,教师更应肩负责任,增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那么,如何通过物理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2.1挖掘教材,提炼内涵

教师必须深入细致的研究教材,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梳理教材中每一章节,每一单元以及整个教材所涉及到的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因素,提炼出每一节,每一单元所侧重的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因素。

物理教学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重心”转移到知识的应用和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上,解决自然现象,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相关的具体问题,突出时代感,在学中用,用中学,例如讲折射现象让学生解释雨过天晴后,天空为什么出现彩虹以及解释海市蜃楼,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为什么是红彤彤的太阳,讲电功让学生掌握电能表的使用,电能的计算,电费的计算,讲动能时联系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等,同时,必须加强学生实验与学生实际操作的历练,强化学生技能的训练。

物理教学中有的课型可能会体现较为完整的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有的课型突出了某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或某种科学精神,甚至有的课型有着多种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因素,比如自由落体课型教学中就要把伽利略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科学审美有机结合。

2.2精心设计,科学渗透

经过整合教材后,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在教案中明确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标,并在教学中通过科学的方法把素质教育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科学渗透。

比如设计自由落体课型培养学生学习目标时,一定要将

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目标加以充分地体现,并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为实现目标铺路搭桥,我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验,让学生比较真空管中羽毛与铁片和自己实际操作中粉笔头与纸片以及粉笔头与纸团在自由落体中的区别,深刻理解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性和掌握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再通过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提供伽利略研究问题的有关资料,然后提出问题:伽利略研究问题中蕴含着哪些科学态度和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

2.3领悟真谛,体验精髓

物理学中所蕴含的科学家们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务实创新、锐意进取、追求真理、遵循规律、揭示奥秘、敢为人先、服从真理、协作奉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学中要作为重点加以诠释和充分地体现,有机地结合,逐渐地启迪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深刻领悟科学研究的真谛,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鼓舞学生、激发学生深入体验素质教育的精髓。

学生科学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形成的,而是要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必须在学习中逐渐地形成;教师在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的同时,也播下了一颗传承科学文化的种子,必须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根植于学生中,激励学生,影响学生,逐渐地成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把学生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教学培养的核心,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指导学生,使学生逐渐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发展观。

上述提出的伽利略研究问题中蕴含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领悟真谛,体验精髓,从而培养学生求实进取,刻苦创新,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服从真理的科学态度。

2.4方法灵活,突出效果

物理教学要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战场,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就必须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可以采取专题辩论、讲座恳谈、创设情景、模拟再现、设疑探究、操作验证、承载信息、交流感悟、体验生活、联系实际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科学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拓展,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上下功夫,做文章,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提高科学素质的成效。

让学生参与创造性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从未遇到过的难题、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如解决综合性计算题学生探究从问题出发借助定义、定理、规律等寻找到已知条件,再通过高效、快捷的方法解题;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亲自动手制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物理学就是建立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之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实践、勤于思考,逐渐地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经常开展科技制作和科普知识竞赛活动,如制作科技模型、航模等,把课堂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加强高科技和前沿科学知识的渗透,比如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航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

2.5敢于质疑与扬弃,勇于突破与创新

在物理学中教学设计的采纳、教学手段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环节的执行过程以及教材对内容的编排、实验设计等教师尽可能地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参与课改,提出观点,敢于质疑与扬弃,勇于突破与创新。

第8篇

为有效落实“活跃课堂、提高质量、培养骨干、专业成长”的培养策略,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骨干教师后备力量培养和选拔机制,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重点,以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认真探索和研究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和操作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激励全校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构建有效课堂教学,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进学科建设步伐,全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二。领导小组

XXX

三。参赛对象

全校35周岁以下(1978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小学公办教师及过渡合同教师。(近三年内参加过市级比赛获奖的老师及上一届的“十佳”青年教师鼓励参加。)

四。参赛组别、内容

分为语文、数学、综合三个组,以现实施教科书为准。

五。活动程序

整个比赛活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3年3月8日,参赛老师按规定的内容自选课题撰写好片断教学设计,后集中分组进行现场片段教学(时间为15分钟),评选后按从高分到低分排序,评选出5名优胜者进入第二阶段课堂教学及教学反思的比赛……

第二阶段:2013年3月14—15日,参赛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并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时间为20分钟),按综合得分从高分到低分排序,评选出语、数、综合学科各一名老师参加镇教学大比武活动决赛。

第9篇

教科室20xx年度工作计划【一】一、指导思想

坚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教师的成长服务”的思想,在县教科室的指导下,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务实奋进,开拓进取,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科研促进质量”的科研兴教战略,围绕学校提出的工作目标,聚焦课堂,研培结合,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着眼于教师综合素质、专业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先导、引领和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从而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工作目标

1、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以“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研究为突破口,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着眼点,突出重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努力打造“轻负高效”课堂。

2、全面推进以预习、课堂教学、限时作业为重点的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加强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联系,实施“教师读书成长”工程,促进每位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自我反思、自主发展、独立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转变。

4、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引领作用,加强对各级各类课题的管理与调控,关注课题研究过程,抓落实,求实效,切实掌控课题研究动态。

5、扎实开展校本教研。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为重点,深入开展常态课堂案例研讨、教育叙事、教育沙龙等多元化的校本研究活动。

6、开展高效课堂研究活动。以课堂教学设计为重点,优化课堂结构,努力打造“轻负高效”的课堂,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合作、和谐、持续发展。

三、采取措施

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切实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和课题成果的推广,突出科研的实效性。同时,做好各种教科研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迎接市教科研样本校年检、课题年检等上级部门的考核和检查。

不断树立“围绕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的思想,充分发挥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的作用,使课题研究做到基于教育教学,带着课题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本学期,我们将突出省、市、县课题研究的常态化和实效性,形成以教科室为主导,主持人为中介和桥梁,参与教师为主体的三级教科研网络,踏实稳健地开展研究。

定期对各级课题进行阶段推进,检查落实研究的进展情况,确保课题研究的过程真实、有效。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开课研讨、阶段研究讨论等。开展好课题相关的实践活动,确保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并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或课题论文;各课题组要撰写若干教育叙事或案例,课题论文、案例应该是对这些实践活动的记录、反思、概括。各课题组要作好研究实时记录,积累好学习文献、典型课例教案、评课表及其他相关活动资料。

教科室20xx年度工作计划【二】一、指导思想

以xx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础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20xx—20xx学年度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评好课”专题学习指导方案》切实履行教研工作的“研究、指导、服务”职能,以“用作为换地位、用成就换尊严、用奉献换形象、用今天换明天”的信念,以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课题研究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基点,以新课改实践为突破口,强化质量意识、改革意识,严谨务实,知难而进,实行精细化管理,把我校教研组建设、教师队伍培养和教学科研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工作思路

坚持教科研工作的群众性,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坚持按照设计方案设计的进度和要求同步或超前运作,坚持以研究课题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现代教学技术为手段,以培养教师为关键,努力适应新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师评价方法,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教师的潜能,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观念先进、业务精良的教师团队,实现教学质量快速稳定的提高,进而实现中心校跨越式的发展。

三、工作目标:

1、牢固树立“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的教科研理念。努力创设教科研氛围,努力打造教研型教师,科研型学校。

2、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发挥组长的协调功能。

3、继续做好新教师的培养工作,架设迅速成长舞台,发挥骨干教师作用。

4、进一步使教育科研亲近教师、走进课堂、关注学生,努力使我校教育科研工作特色化,教师教科研状态个性化。

5、强化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强化“教学反思”这一符合中小学教师实际的行动研究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6、加强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管理。根据已出台的《岳集中心学校课题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课题管理“月检查”制度,做到每一次检查有记录,有反馈。使我校的课题管理过程进一步走向规范。

7、认真做好各级各类论文、案例等征集评选工作,使之与继续教育学分相挂钩,从而提高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

8、规范校本培训,依据上级文件精神,积极有效地学习校本教研相关书籍,认真做好校本教研工作,圆满完成培训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