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54:42
导语:在离任审计常见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地方经济;现状;工作构想
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现状
1.审计内容标准未统一。虽然中央和部分省市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有益探索,颁布了相关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意见,但这些指南、意见存在着一个“通病”――重宏观描述,极少有针对定量指标进行具体化、明确化的规定,因而在实践中,也难以为审计人员提供统一规范的审计操作指引。由于没有统一化、规范化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所以在面对不同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时,审计工作就会陷入“审什么、怎么审、评什么、怎么评”的难题之中。再加上经济责任审计是“人”,审计项目涵盖政策执行、财务管理、经济决算、绩效考核、推动科学发展等诸多方面,由此确定“审什么、怎么审”的统一标准,成为改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首要问题。
2.未遵循先审后离原则。政府及相关政策明确规定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必须先审后离。但现实中,部分地方对此规定置若罔闻,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及其成果的利用仍然存在“两张皮”现象。即,对领导干部调动、晋升或调整,以人动为先,之后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已调职到岗,组织部门才下达审计委托书,委托审计部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此时已然“人去楼空”,导致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作用有限。此外,还存在一种现象:即,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单位的违反国家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作出处罚决定后,由于此次审计是在前任干部离任后进行,使得现任接班领导拒绝接受处罚,认为违规行为是对前任领导的审计,与自身无关,进而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3.审计结果利用率不足。近年来,地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使得经济责任审计逐步成为强化地方经济实力,监督约束地方领导干部的有效管理机制。但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方面,尤其是在地方领导干部的选任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具体地说,一是审计结果利用率偏低,审计结果报告滞后于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导致用人机制和审计制度严重脱节。二是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涉及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多个部门,即便审计项目齐备、审计结果客观,但缺乏严格、规范的保障制度,审计结果难以切实运用。
二、改善地方经济责任审计现状的若干建议
1.健全地方经济责任审计规范体系。地方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涉猎面广而深,因而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业务能力。基于前述可知,由于缺乏统一化、规范化的审计标准,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实践中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不同的审计人员对于同一审计对象,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审计结果,进而导致地方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参差不齐。对此,建立健全地方经济责任审计规范体系迫在眉睫。具体地说,首先需要国家政府从宏观角度出发,制定适合社会发展、地方经济的分类型、分层级的经济责任审计准则和操作指引,从总体上和类型上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组织协调、审计内容、审计实施、审计评价与结果运用等进行具体、细化的规范。与此同时,地方各级审计部门,也应响应政府号召,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具有可行性、操作性、适合地区经济发展的责任审计操作标准,使审计人员能够在统一规范准则和实务指南下实现审计重点突出、审计质量提高的工作目标。
2.切实改变“先离后审”的错误局面。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很多学者和审计人员都提出了应对方案,笔者结合工作经验,认为经济责任审计的综合性很强,涵盖的内容很广,要纠正“先离后审”的错误局面,首先应加大任中审计调查力度,通过调查走访、实地勘验、群众举报等形式开展审计调查,尽快找准疑点、弱点,找准审计工作的突破口,减少审计工作中的迂回和反复,最大程度避免“先离后审”“先升后审”或者是“边离边审”等现象。其次,整合各类资源,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财政审计、效益审计、专项审计、投资审计等项目进行整合,与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项目进行整合,通盘考虑、同步进行,一审多用、一审多果,形成以专门经济责任审计部门为主、其他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审计格局,确保在干部换届等特殊r期的审计支撑。
3.科学合理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地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能的高低,关键在于对审计结果的运用。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得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将审计结果的运用情况予以公开,以起到警示、教育和制约任职期间严重违反财政财务收支规定,损公肥私或者,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领导干部的作用,同时也发挥对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认真履行经济责任,工作成绩突出的领导干部的表彰和宣传作用,进而带动地方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提高,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 国有资产 改革 实践
我国高校近年来因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而积累了大量的国有资产,据统计,国家对高校经费投入中30%以上转化为物质资产,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步伐滞后,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固定资产管理、经营性资产管理及无形资产管理方面出现诸多问题,使得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高校设备购置缺乏科学论证,资产闲置与浪费现象并存,高校国有资产使用效益缺乏评估机制,使资产占用与产出效益失衡,资产处置混乱,收益无保障等。新时期、新常态下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需要,更是提升高校办学质量、管理水平及防范廉政风险的需要。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概念
高等院校国有资产,是指高等院校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包括用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无偿调拨给学校的资产、按照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接收捐赠等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其他资产。其表现形式包括流动资产(包括现金、存款、存货、债权等)、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设备、文物、陈列品、图书等)、无形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著作权、校名校誉等)、在建工程、对外投资等。
近年来,高校国有资产投入成逐年上升趋势,例如,据江苏省普通高校国有资产相关统计数据,校舍建筑面积2014年比2013年增长2628796m2,增长率4.97%;2015年比2014年增长3228300m2,增长率5.81%。固定资产方面2014年比2013年增长43.5亿元,增长率4.82%;2015年比2014年增长66.21亿元,增长率7.00%。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高校人员普遍存在“重资金轻资产、重采购轻效益”的观念,重视资产的资金投入,忽视资产的相应管理,缺乏对本单位现有资产存量和使用情况的深入了解,导致钱物分离,资产流失现象严重;重视资产的采购而忽视资产后期的使用效益,使很多资产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
(二)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
许多高校虽然设有相应的内部资产管理机构,但资产管理工作往往需要多部门相互协调沟通,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有明确的职责划分。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存在职责不明,管理与使用部分权责划分不清,与所涉及其他部门的管理内容有交叉,管理标准不一致,出现问题互相推诿,直接导致管理职能的缺位。
(三)资产基础管理不到位
目前高校资产管理的基础管理工作欠缺,尚未形成资产的“一条龙”管理,即按资产取得形成“资产―财务―预算”的管理模式,或按资产存在形式“形成―使用―处置”的管理模式。许多资产按其各自使用部门分散管理,没有健全的采购、分配、使用、报废制度,很难形成链条式资产信息,出现多环节管理漏洞。例如,已验收多年的房屋未办理房产证的相关手续,直接导致财务账与资产账不能账实相符,造成资产流失。
(四)资产招标采购管理不规范
负责资产采购的组织机构不健全,未制订详尽的采购计划,采购招标流程不规范,无相应的论证环节,采购过程监督无力度,采购信息公开不到位,这将直接导致廉政风险大大增加。采购是高校领导腐败的又一个“温床”。例如,为了保证教学、科研及其他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高校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物资采购活动,包括采购大量教学书籍、大型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基建维修材料等。个别当事人在大宗物资采购过程中,利用职权收受回扣,为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五)经营性资产收益低下
经营性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未实行招标形式进行对外招租,或未采取任何协议方式租赁经营性资产,租赁价格明显高于或低于中介评估机构价格或市场公允价格,还出现出租收入不及时入账的个别现象,造成经营性资产收益低下。
(六)无形资产管理不重视
我国高校在科研成果研究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其科研成果转化意识不强,转化率普遍较低。虽然专利很多、科研成果很多,但相应的转化率10%都不到,还有个别科研人员私下转让其成果,造成高校科研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
(七)资产信息化管理处于低水平
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不尽完善,财务、资产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缺失,造成国有资产信息不对称,给管理带来很多不便。此外,就单一部门而言,管理流程过程运用信息化过于简单,很多工作仍需手工操作,管理效率低下。
(八)资产管理队伍专业素质不高
很多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未经过专业化培训,缺乏相应的管理专业知识,管理队伍专业素质不高,日常也很少有相关方面的人员进修培训,使国有资产管理很难走上专业化、规范化的道路。
三、改革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明确资产管理体制
(1)统一领导。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全校实现资产管理,校长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
(2)归口管理。成立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例如国资处、办公室等,服务于国资管理职能,赋予其一定权力,代表高校行使职能。
(3)分级负责。具体操作中涉及相关部门,应负责效益考核等工作,特别是经营性资产管理(成立监督管理委员会或委托资产经营公司做管理、监督、收益、保值增值工作;二级单位应主动接受学校统一领导)。
(4)责任到人。职责履行要与相关部门、人员挂钩,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个人。
(二)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强化资产基础管理
建立校长―院长负责制,明确负责具体内容,授权范围,处置权限及相应程序,二级单位负责人作为二级管理,在离任时进行审计,明确职责,包括对单位负责人及所在部门进行考核。
建立国有资产绩效考评,预算与目标结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评价结果进行奖惩。
(三)科学制定资产配置标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科学制定资产配置标准,并进行相关的专业论证,出台合理、规范、科学的相应配置标准。例如,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对高校办公用房的标准有了新的规定。此外,对资产的使用效益及大型设备使用时间等进行有效评估,设置相应使用标准,提高其使用效率。同时,对校内资产试行有偿使用,即在满足正常教学活动后对增值活动收取有偿使用费。
(四)规范招标采购程序,严格管控廉政风险
制定规范、科学、健全的采购制度;扩大公开招标及政府采购范围,提高采购能力;利用网络、公开信息、接收广大群众监督;加强政府采购方式;加强国有资产采购队伍建设,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培训、加强思想教育等;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管控廉政风险,例如完善采购信息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
(五)重视无形资产管理,扩大设施设备开放共享
侵权和人才流动也是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薄弱的原因之一,应试行归口管理、完善申报程序;建立评估体系、建立无形资产投资核算体系。此外,还应扩大资源共享、加强国有资产使用的开放程度,在保障正常教学科研活动后,鼓励高校间大型设备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
(六)加强经营性资产管理,落实保值增值责任
高校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应树立资产价值理念,要有产权观念,提高资产收益率,加强投资项目管理,投入与收益进行对比,计算衡量是否有经营收益。同时,应规范国有资产出租、出借行为,采用公开招标,签订出租合同等,避免多口管理造成过程不规范,租金形成“小金库”的现象。
(七)扩展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提高管理综合效益
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完善大型设备共享系统,如实验室设备使用信息系统等。建立资产、财务信息系统的对接,提高信息共享率,加强管理过程的监督力度,使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
(八)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整体管理层次
资产管理人员编制应纳入学校人事部门统一管理;注重选拔能力好、责任心强的干部负责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分期分批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同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并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
*本文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BSC和AHP分析法的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SJA63008。
参考文献:
[1]辜欣.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常见问题及分析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16(3).
[2]蔺汉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14(16).
[3]龙承祥.浅谈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