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社会治理的方式

时间:2023-08-28 16:54:42

导语:在社会治理的方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社会治理的方式

第1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社会危害;治理

众所周知,会计行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会计。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是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决策及构建和谐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重要基础,是控制和监督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可以说,会计信息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石。然而现阶段,会计信息失真已至非常严重的程度,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势在必行。

一、会计信息失真及其社会危害性分析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要求会计信息能够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相符。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由于生产程序不符合法定规范标准,而失去了真实客观性,不能公允、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失真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规则性失真”,即会计法规、制度、准则本身的缺陷所造成的失真;一是“人为性失真”,即相关人员由于利益驱使而人为制造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失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很大影响,其社会危害性甚烈。具体而言:其一,扰乱资本市场,降低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资本对于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资本市场是对资本资源进行再分配的场所,由此对社会资源进行再配置。当资本市场的主体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就会侵害投资者利益,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无序化,搅乱资本市场,进而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其二,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基层经济组织的会计信息失真会使得经过汇总的整个社会会计信息不实,从而直接影响国家的宏观政策,它有可能会把国家的分配政策、投资方向、财政计划和政府工作重心误导歧途,也会影响人们对国家的国民经济做出正确判断。其三,扰乱企业自身内部管理,误导企业经济预测与决策。会计信息失真,意味着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原始记录不可靠、不健全,可能使企业管理出现混乱局面,从而使企业面临生存与发展危机。其四,危及会计行业自身的长远发展。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地位也主要赖其维系。会计信息失真意味着会计信息失去价值,会计工作丧失了立身之本,这必将使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方略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涉及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绝非一日之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改善会计执业环境

一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净化社会风气,在全社会形成“求真务实”的良好局面,改善会计人员工作和生活的社会大环境。二是从普法的高度加大对现行《会计法》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会计法》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法,是规范会计行为的法律,必须严格遵守。各单位负责人作为单位会计工作首要责任人,更是要认真学习,增强法律意识,不仅自己要带头遵守会计法规,决不干预会计人员履行职责,而且要敦促单位会计人员依法行事,以确保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三是推行会计人员委派制,以改变会计人员对单位的依附,增强其作为监督主体的独立性,不再受单位领导的制约而被动作假。

(二)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直接原因。当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不容乐观,亟需改善。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一是大力加强教育。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道德素质的重要基础,可通过学校、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准。二是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通过制定一套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并且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对会计人员遵循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进行评价,提高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三是建立会计职业道德的激励机制,完善对诚信会计人员的奖励措施,调动会计人员的荣誉感。

(三)加强会计管理,强化会计基础工作

全面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行为,杜绝或防止会计工作中的错弊,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基本一环,也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环节。要认真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发挥会计的核算、监督职能,规范会计处理过程,建立健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轮换制度,为会计信息报告打下坚实基础,使会计信息失真在源头上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

(四)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

注册会计师被誉为“经济警察”,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一道有力屏障。但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并没有完全摆脱企业经济利益的约束,难以保证会计审计报告的真实性,甚至为企业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为此,一方面是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制观念;另一方面严格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标准,增强注册会计师从业的独立性,提高其社会地位,避免注册会计师在获取经济利益与承担风险的夹缝中生存。

第2篇

【关键词】农村社会风险;防控行为主体;协同治理

一、协同治理理论介绍

协同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社会元素相互协调、合作、治理社会公共事务,以追求最大化的治理效能,最终达到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之目的。协同治理的前提假设是“多中心”理论,强调上下互动的权力向度与资源有效整合。

二、农村社会风险协同防控概述

(一)农村社会风险概念。农村社会风险是指受自然灾害、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可能引发的农村社会失序和社会动荡。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风险类型多样,主要包含农民人身风险、农村组织方面的风险、农村文化风险等方面。

(二)农村社会风险协同防控概念。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视角,我们可以得出在农村社会风险发生时,除了要积极发挥政府在风险防控中的作用,还应当最大可能的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协调合作防控危机的局面。

(三)协同防控主体的角色定位。(1)政府的定位。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从过去的“全能政府”逐渐向“掌舵型政府”过渡,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作用的弱化。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经验看来,在防控社会风险,处理社会公共危机过程中,政府这一特殊组织凭借自身天然的优势,拥有强大的国家强制力、领导协调能力、财政支持力和法律约束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其他社会主体所不具备的,因此,在社会风险防控过程中,政府始终处于统筹规划的主导地位。(2)其他社会主体。协同治理理论认为在处理公共事务中,存在多个治理主体,这些主体之间互相独立、不存在上下级领导关系,它们之间是平等的合作、竞争关系。协同网络中的各个参与者保持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限制,是协同的前提条件。

三、农村风险协同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风险意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学校都普遍只关注学生成绩和升学率,对危机教育涉及非常少。长期以来危机教育的缺失,导致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同时,政府过度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忽视社会风险的防控。作为国家的指挥者,既没有利用自身的优势,对社会公众进行危机教育,普及风险意识,也没有调动社会多方资源形成全方位的风险预警机制。

(二)缺乏有效信息沟通机制。在协同防控农村社会风险过程中,由于各个协同主体的相互独立,受农村地域广,社会组织分散,技术水平和人才滞后的影响,社会风险信息不对称,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经常发生。防控主体具有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征,如果缺乏一个综合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风险防控中的各个机构就会呈分散状态,社会资源也无法被整合利用,甚至会出现资源浪费、权责不分、责任推诿等问题。

(三)农村社会风险管理缺失。在我国,风险防控还处于起步阶段,既缺乏专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应对风险的专门性处置机构,也尚未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国家突发性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农村社会风险管理实质上就是对外趋利避害,谋求国家安全;对内有效缓和矛盾,抑制社会危机。

(四)风险防控主体间力量发展不平衡。首先,政府主导风险管理缺陷显现。受传统“官本位”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政府成为公共管理中的绝对中心,在风险防控的过程中,政府也始终占据着领导者的地位,掌握着大量社会资源,而其他社会组织、公众几乎都长期处于被安排的状态之下。其次,我国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中介组织面临着数量少、规模小、人才流失、缺乏专业技术支持、法律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导致其在风险预警、风险防控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完善我国农村社会风险协同防控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风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法律体系。社会风险管理法律体系应做到宏观管理与微观标准相结合,不仅要包括风险管理的总体规定,还应包括相关实施细则,完善应急法律机制,二者互补,完善风险管理程序。另外针对我国社会风险管理现状,还应完善与社会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监督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强化农村社会风险管理。首先,建立全面的农村社会风险管理机制,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风险防控过程规范化、效能化,为风险防控提供硬件支持,是构建有效风险协同防控网络的前提条件。其次,完善农村社会风险预警机制。从我国国情和我国农村现状出发,建立标准化的预警指标体系和应急基金体系,针对农村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因地制宜,探索新型社会风险预警方式和手段。

(三)完善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首先,强化协同治理理念。在农村社会风险防控中,政府应坚持走群众路线,积极引导、激发农民和社会各界组织的参与自主性和积极性,保障农民各项权益,获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构建一个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协同治理局面。其次,应加强防控主体的道德建设。加强防控主体的道德建设,积累“道德资本”,有助于强化政府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的信任,巩固农村风险防控网络的有效运行。最后,还应深化改革,完善新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强有力的农村文化队伍,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和素质水平,培育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四)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组织,是构建农村风险防控网络的必由之路。首先,政府应鼓励农村社会组织的成长,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加大支持和扶持力度,在相关制度和政策层面给予农村社会组织便利和优待,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形成各个部门合力促进农村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的新局面。

(五)加强信息交流。针对风险信息失真和有效信息缺失这一困境,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应急资源信息交流平台,保证信息的真实性,通过这一平台,快速收集、整合农村社会风险信息,提高各地区风险预警能力和防控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环境立法;环保教育;垃圾“分类处理”;环保NGO

继2013年廊坊市政府对重污染天气Ⅲ级黄色预警信息的多次,及环保部对廊坊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公布(超标天数比例为63.9%),本市的环境治理再次成了廊坊人关注的焦点。实际上日本也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最终取得了“双赢”。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社会对环保事业的积极参与。本文通过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结合廊坊实际,找出动员廊坊全体市民全社会积极参与环保的有效措施。

1 日本政府提高环保社会参与程度的方法

1.1 完善国家环境立法体系

为确保全社会都积极参与环保,日本政府不断健全环保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如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污染控制基本法》、《公害对策基本法》等。1970年制定了防治公害的6部法律,并对原有的8部相关法律进行修正。80年代,针对高技术污染问题,“新阳光计划”、“月光计划”开始实施。90年代,确立了“环境优先”原则。2003年颁布了《环境教育法》,从学校、企业、社会三个层面强化生态伦理与环境法制教育。

1.2 开展“三位一体”的环保教育

在日本普遍使用“环境保健”而不是“环境保护”,一字之差折射出对环境的尊重和重视。

1.2.1 学校环境教育

日本政府早在1971年就决定在小学课程中增加有关公害教育的内容。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系统地向学生讲授环保知识和理念,从小学到高中环保都是必修课。孩子们还走出校门,参观垃圾和污水处理厂等。

1.2.2 家庭环境教育

为培养孩子们从小“爱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周六、周日妈妈们自发领着孩子到草坪捡纸屑垃圾。给他们看环保方面的书籍、电影等。

1.2.3 社会环境宣传教育

政府设立了节能日、节能月、节能检查日,来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许多社区都有环保教育中心,如东京的板桥区环境中心是向社区的全体居民免费开放的。有的还有环保示范餐厅、人类自然博物馆、屋顶花园等;在宾馆、饭店、车站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图文并茂的环保宣传资料。

1.3 提高广大民众的参与热情

节能环保是一项人人有责的公益事业,因此日本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提高民众的参与热情。

1.3.1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1)细致、到位的政策引导。从1980年,政府逐步执行垃圾分类。上胜町已把垃圾细分到44类。为帮民众培养垃圾分类习惯,政府在居民区划定“垃圾指定丢弃处”并设有监控镜头,发现未按规定扔垃圾的,由专人追踪到户并将垃圾退回。严重违反者可能被视为犯罪。

(2)激励制度。建立困难家庭买分类收集桶的补助金制度。日本上野原市为鼓励市民减少垃圾和分类处理,对家庭购置电动垃圾桶设立了补助金制度。还设立资源回收奖,旨在激发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

1.3.2 推动公众绿色消费

日本非常重视引导公众的绿色消费,运用经济杠杆来促进民众对环保的参与度。如为促进低公害车的普及,实施低排放车认定制度。消费者购买通过认证的车辆,可享受不同幅度的车辆购置税和使用税的优惠;购置以天然气为燃料或混合动力车等低公害车辆的公共团体,可得到政府的补助金。其中的川崎市为鼓励使用电动汽车,给予价差1/4 的补助,以及停车费、高速公路费等方面的优惠。

1.3.3 开拓畅通的环保参与渠道

政府为市民开通了畅通的环保参与渠道,保证了民众的监督权。如日本地方政府对与环保相关的信息都保持公开的态度。普通市民、社会团体可以通过公告及时了解到环境政策的规定以及政府和企业对环保的贡献情况;通过参与听证会、递交居民意见书来对环境问题提出建议。

1.4 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环保

政府主要通过一系列财政政策引导企业转型,使其完成了从被动治污―主动治污―积极强化环境责任、提高企业生态环保形象的路线转变。

1.4.1 特别会计制度

日本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方面都会充分考虑对环保的投入。如在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这类建设和运行费用高的环境基础设施方面都是由政府负责投资建设和运行。由于是政府行为,因此能做到污染物的最大无害化。

1.4.2 税制改革

对于从事环保设备的企业在税收方面加大设备折旧率、减免固定资产税等税收优惠。如川崎环保城落户企业使用指定节能设备,可选择设备标准进价30%的特别折旧或者7%的税额减免。

1.4.3 补助金制度

对于将3R技术实用化、技术开发期在两年以内的新企业,政府补助率最高可达费用的2/3。以川崎为例,环保城内的企业在引进节能设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方面,得到了政府给予的相当于总投资额50%的补助。

1.4.4 融资制度

对从事减少废弃物产生、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研究开发等活动的民间企业,可享受政策贷款利率;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业单位可以简化贷款手续,延长偿还期限。

1.5 鼓励民间环保NGO组织的发展

目前日本的环保NGO在1.5万个左右,主要活动为推广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开展环境教育等。如从事废纸再利用的环境NGO,推动了白色度70再生复印纸普。政府通过多种途径鼓励环保NGO发展。1998年颁布了《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降低了NGO法人的准入门槛。在资金方面扶持,NGO的活动资金中政府扶持资金和补贴高达9.9%。

2 日本的成功经验对廊坊市环境治理的启示

近年来,廊坊市把环境保护作为立市之本,在环保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从整体来看环保现状还不乐观,市民、企业的环境意识、环境伦理道德水平不够高,参与环保的自觉性很差。日本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全社会全民对环保参与的经验值得廊坊借鉴。

2.1 完善环保立法、加强环保执法

廊坊市对环境问题的处理在法制上明显滞后,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白色污染”治理存在无法可依的问题等。廊坊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本市的法规政策,确保环保有法可依。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环保法律,可法律的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化工厂不按规定排污、火电厂脱硫设施不达标、垃圾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等。因此廊坊在完善立法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执法力度。特别是要提高环保部门的地位,使其在治理环境时同公安、税务一样有更多的权威性。

2.2 完善环保教育方式

廊坊市民的环保意识不高,与政府对环保教育的宣传不到位有关。今后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将环境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内容。通过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途径来创新环保的宣传方式。如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科学馆等一些公益场所开办体验式教育,促使市民加强忧患的环保意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单、墙报等工具加大环保的社会宣传力度。

2.3 制定经济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环保

与传统行政命令式的环境管制相比,经济激励政策对推动企业节能减排、积极参与环境治理的效果更明显。廊坊市政府应加大对环保的预算投入,用于鼓励有使用价值的新工艺的开发研制,并给予企业必要的补贴和税收优惠。如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将对引进再循环设备的企业减少特别折旧、固定资产税和所得税;对引进的先导型能源设备、对企业采用的高效实用技术予以补贴并简化贷款手续等。

2.4 注重政策细节

注重政策细节及衔接,能较大程度地提高政策效果,一些细节的疏漏就可能导致政策难以发挥作用。如我国包括廊坊在内,对于垃圾也进行了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但是分类不够细致,并且对哪些属于可回收、哪些属于不可回收垃圾没有详细说明,居民没有学会分类,导致分类失去了实际意义。借鉴日本做法,廊坊市政府制定分类手册,免费发放给市民。通过小区摄像头监督、舆论压力及奖赏、补贴等鼓励措施,保证垃圾分类能顺利实施。

2.5 确保公众参与渠道多样化

政府应积极拓展环保公众参与的渠道。借鉴川崎市经验,设立由政府官员、节能专家、居民代表和企业人士组成的“公益协会”,研究廊坊的节能目标和实施计划;开展社区环境对话,建立完善的意见反馈机制;建立全国性的环保NGO协作网,组织NGO及志愿者搜集环境信息,向市政府、人大、市政协提交有建设性的环保方案。

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有必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在全体民众的努力下,廊坊最终会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治理、全民参与、根植基层、覆盖全社会”的环保网络,实现生态廊坊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窦林娟.日本提高环保社会参与程度的方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6(6).

第4篇

(一)德育的含义

德育,学术界中有不同定义,主要有《教师手册》中“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政治立场、世界观及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教育》中“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直接作用于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使人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使人向善的方向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教育,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等。但对于德育,在理论界普遍认可的是“德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二)关于社会化

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金盛华的《社会心理学》第二版)。社会化关注的是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使个体得到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实现个体更好的社会化。就要以社会现行的规范和期望去引导个体个性化的发展,同时也要保证个体的个性化有足够的空间去实现,让个体得更好社会化的同时个性化也得到发展,使社会化和个性化在个体身上得到统一,使人更够全面发展。

(三)中学德育现状

有人说:“身体不好废品,学习不好是次品,道德不好是危险品。”道德教育是中学教育不可少的的重要内容,我国道德教育取得不小成绩,但在长期应试教育影响下,中学德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张武提到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德育观念滞后;第二,德育内容陈旧、脱离学生实际;第三,德育方法简单呆板,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第四,德育途径封闭单一、缺乏合力;第五,德育评价重文本考试,忽视日常行为表现。

许望斌提出中学德育教育现状有:第一,德育教育的认识片面、个性缺失;第二,德育教育目标脱离现实、过于抽象;第三,德育教育内容滞后、缺乏时代感;第四,德育教育方法过于单向,德育对象的主体地位缺失。

以上研究中,对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从整个大社会的背景下看的,对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心理学的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得到些启示。

(四)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中学德育的启示

每个人在社会中总扮演不同的角色,对角色的准确定位有利于个人和社会更好的融合,中学德育中,要注意中学生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还不准确,并且容易出现角色错位和混乱,所以,按社会化心理机制的社会角色引导要求对中学生施以合理引导,这样德育效果会好些,因为,中学阶段学生个人独立的评价系统还处于发展之中,还没有成熟,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价值判断(如没有价值。是对是非,应该或不应该等),更多的取决于所处的群体或小社会中所提倡的价值为标准,他们缺乏独立的并且稳定的价值评价体系,容易受到他人影响,还有社会对他们认可。接纳,重视及尊重等有急切的期待。基于此,给学生一个正确角色定位,并按这个社会角色的要求加以引导,可以很容易达到教育目的。

社会比较机制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社会比较是将自身状态与他人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的自我评价过程。可以看出同辈群体在中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学德育要注意青少年的群体引导,很多时候,在同辈群体之间他们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如“从众心理”就很好的说明,在没有明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标准时,更容易做出符合大众特别是同辈群体的价值取向。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重视群体性教育,群体性的引导。引导中学生扩大社会比较范围、深化比较内容,这样在德育的路上,可以更好促进学生社会化。

第5篇

【关键词】 乳腺癌;心理干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Breast Can cer Patients. Yang Xiuxian, Yang Yanjiu, Qiao Zhengxue, et al. Departmen tof Medical Psychobgy, Haerbing Medical University, Haerbing 150081,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inter vention on the coping styles and social support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 er. Methods Eighty thre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 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w as performed on intervention group about eight weeks, and just the routine thera py and care were carried on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Defense style questionare (DSQ), socialsurpportrated system were used to observed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 he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Results The breast cancer patie nts in intervention group used more positive coping method than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Breast cancer;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Social surppor t; Coping style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日益年轻化,严 重 威胁着女性的健康[1]。乳腺癌一旦确诊,对女性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应激事件 ,心理应激 既不是单纯的刺激,也不是单纯的反应,受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多种中介因素的影响。应对 及对社会支持是心理应激的重要中介变量。不同的应对方式及对社会支持利用影响机体的免 疫功能[2],良好的应对方式能够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提高生存质量。 本研究探讨 在化疗期间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影响,为乳腺癌心理治疗奠定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2006年4月~2007年6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化疗的乳腺癌患 者83例,经病理切片确诊为癌症,无精神病史,准备进行化疗的住院患者,均知情同意,分 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41例,平均年龄43.67±7.34岁,其中已婚38例;离婚2例,丧偶 1 例;小学及以下6例,初中15例,高中14例,大专2例,本科及本科以上4例;工人14例,农 民14例,行政工作者2例,服务行业9例,知识分子2例;I期1例, II期20例,III期19例,I V期1例;病程一年内28例,1~3年12例,3~5年1例。对照组42例,平均年龄42.96±6.98岁,其 中已婚40 例, 离婚2例;小学及以下5例,初中16例,高中15例,大专3例,本科及本科以上 3例;职业工人16例,农民14例,行政工作者1例,服务行业8例,知识分子3例;I期1例,II 期19例,III期21例,IV期1例;病程一年内26例,1~3年14例,3~5年2例。两组在年龄、受 教育程度、职业、病程及疾病分期等各项目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①分组方法:将同意进行心理干预的乳腺癌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进行编 号,编号为奇数的进入对照组,为偶数的进入干预组。患者本身不知道入组情况;②干预 方法:对照组患者由病房医生、责任护士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化疗药物作用及化 疗注意事项等,干预组除了常规的化疗外,同时进行为期8周的综合性心理干预。干预的原 则 是个体与集体相结合、治疗与教育相统一。在本研究中,干预组有重度情绪问题的患者10个 ,我们对其进行了单独的个体心理干预,每周1次,每次40~50分钟,视她们的病情、情绪及 疲劳程度而定;并对干预组所有患者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分为8个主题进行辅导,主要包 括认知转变、情绪管理、压力管理、同伴教育及亲友支持会、放松训练、生命观和价值观的 重新认识等,干预中给他们分成4个小组进行。每周1次,每次1~1.5小时 。具体的干预方法如下:

1.2.1 治疗性干预 以心身相互作用理论为指导,采用认知干预、行为干预、支持性干预 等心理治疗技术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干预。

认知干预: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帮助患者建 立正确的认知方法,给患者解释有关情绪障碍的理论,强调消极性的认知方式是导致情绪痛 苦的原因。教会患者怎样去确认、评价消极的认知并让患者了解用积极的认知取代消极性的 自动思维的重要性。帮助患者确定和矫正 导致其消极性思维潜在的一些基本信念如“自己现在是一个无价值的人”,“人财两空”等 。 认知干预的末期和患者一起分享已经取得的治疗效果,巩固并加强让患者使用能改善症状的 积极性认知和行为,改变乳腺癌患者在化疗及康复期间的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 思想。提供患者学习并实施有效的应对策略、解决问题技能和沟通技术等的机会,让患者掌 握正确而有效的应对策略、问题解决技能等,以解决面临疾病诊断、治疗带来的问题。使患 者具有更多的积极情绪、 高水平的自我评估和少的躯体症状。

行为干预:放松可以产生与焦虑反应相反的生理或心理效果。首先教会患者进行渐进性肌 肉放松训练,在肌肉放松的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内心意象放松,想象愉快的情绪、美丽的 自然风景,想象自己的免疫系统正在包围、吞噬、杀死癌细胞,并将它们排出体外。根据患 者身体状况每天进行30~40分钟。同时让患者听语言或心理治疗的磁带,如《意象想象磁带 》、《放松磁带》和《催眠磁带》等材料,通过放松不仅提高抗癌信心而且消除患者紧张、 焦虑等不良情绪。同时采用角色示范解决乳腺癌患者在社交方面表现的自卑心理,在病房中 树立“社交榜样”,让乳腺癌患者通过模仿学习建立新的行为,增强自我价值感和勇敢生活 的信念。

支持性干预:本研究中病房主任特别给患者提供了专门的场所,使患者随时有机会去宣泄她 们害怕、悲伤、愤怒等负性情绪以及她们关心的有关疾病问题的解答。充分发挥“同伴作用 ”,要求干预组的每个患者作为另一个患者的“天使”,每两天以匿名方式为其准备几句鼓 励或祝福的语言,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提高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及自信心。同时建议 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积极的疏导,尊重病人,同情病人,不忽视他们。要求患者的家人(特 别是丈夫),耐心听取她们的倾诉,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以及合理、适度的关怀。

1.2.2 教育性干预 通过健康教育,指导、提供信息等方法进行干预。包括:为患者建立 健 康教育专栏,发宣传单,健康教育讲座等。请肿瘤专家讲解乳腺癌的有关知识,弥补患者对 乳腺癌知识的缺乏或不了解,帮助患者转变癌症是不治之症的错误观念;请心理学家为患者 讲述应激以及负性情绪对癌症治疗的不良影响,帮助患者加强情绪管理,并指导他们进行积 极的应对;请护士长向患者提供有关化验、诊断、治疗、预后、医疗费用等的信息,澄清患 者治疗过程中关于副作用小,说明药物疗效不好一些错误认知,减轻患者因癌症及其治疗而 出现的适应不良等。

1.3 工具 ①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婚姻、文化、经济状况、饮食习惯等项目。②应 对方式评估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 [3]。③社会支持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4]。防御方式及社会支持均需在心理干预前及心理干预后分别进行。

1.4 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主要采用t检 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乳腺癌患者心理干预前后社会支持的比较 心理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方 面无明显差异(P>0.05),心理干预后两组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 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乳腺癌患者心理干预前后应对方式的比较 心理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成熟防御机制、不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 掩饰因子四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 心理干预后,两组在成熟防御机制、不 成熟 防御机制因子两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 论

应对是个体面对应激情境时,为减少压力而做出的认知或努力, 是影响应激反应结果的重要 中间变量,积极的应对方式能够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本研究表明,在应对方式上,干预后 ,患者较对照组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较少地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这与王建平等人通过 认知行为心理干预能够改变癌症患者对疾病的应对策略一致[5]。消极应对方式运 用少,主要是因为心理干预后,患者在对疾病的认识、态度上发生改变,免疫及心理功能有 改善,且负性情绪发生较少[6]。事实上,应对方式如何运用,直接影响患者的情 绪状况、免疫状况及生存质量的改善,所以,通过心理干预,患者 的积极应对增加, 消极应对减少,对于提高癌 症患者的心理、免疫水平及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有支持性社会关系的人,能够较好地处理 应激,降低总体应激水平。Manning Walsh[7]对100名乳腺癌妇女进行了调查,结 果发现,家 人和朋友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减轻症状对生活质量的消极影响。本研究显示,乳腺癌患者的社 会 支持通过心理干预也发生了改变。在社会支持方面,干预组在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发生了明 显改变,主要是支持总分、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分数升高。提示:进行心理干预后,患者 的情绪和认知有所改变,对于社会、亲友、家庭给予的关心、安慰能够接纳、理解,利用较 高,自身对此的体验较好,因而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升高,而社会支持的总分主要由这两 项组成。所以,社会支持总分也相应提高。但是客观支持主要是指来自社会的物质方面的支 持 ,它不会因为心理干预的实施而有所变化,与事实是相符的。总之,通过综合性的心理干预 能够使乳腺癌患者有良好的社会支持,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降低总体应激水平。

4 参考文献

[1]杨艳杰,邱晓惠.乳腺癌患者WHOQOL-100调查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5,20(7):8 35-837

[2]Greer S. Mind-body research in psychooncology. Adv Mind Body Med, 19 99,15(4):236-244

[3]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 2):98-100

[4]路敦跃.防御方式问卷初步修订结果.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2):54-56

[5]王建平,林文娟,梁耀坚,等.应对策略在癌症患者心理干预中的中介作用.中国 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1):1-4

[6]齐钢桥,陆强,徐桥,等.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行 为医学科学,2007,16(1):51

第6篇

【关键词】 适应,心理学;社会支持;学生;贫困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9-0835-02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ce and Cop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Among Poverty Undergraduates/TENG Qin*, ZHANG Ning. * The Fourth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how different coping style and social support impact on the poverty undergraduates' resilience,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es for them to improve resilience. Methods By using Conne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416 undergraduates were measur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evel of resilience, coping style and social support. Results The resilience of poverty undergraduates was lower than the average of other undergraduates, while some poverty undergraduates scored higher. Scores of solving-problem and seeking-help among high resilienc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among low resilience group and other undergraduates, while scores of self-blame and illusion were lower than low resilience group's and other undergraduates', also score of retreat was lower than low resilience group. The difference had remarkable significanc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otal score, friends' support and other social support between different resilience levels, and in which high resilience group was better than low resilience group. ConclusionThe level of resilience of poverty undergraduates is in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coping style of "solving-problem-seeking-help" and social support. Highly negative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the level of resilience of poverty undergraduates and coping style of self-blame and illusion. The poverty undergraduates with high score in resilience can obtain more support from friends and the society.

【Key words】 Adaptation,psychological;Social support;Students;Poverty

复原力是“个体面对内外压力困境时,激发内在潜在认知、能力或心理特质,运用内外资源积极修补、调适机制的过程,以获取朝向正向目标的能力、历程或结果”[1],与个体认知因素、人格因素、应对方式、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等密切相关[2]。高校贫困大学生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一个现实问题。本研究通过对贫困大学生复原力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调查分析,对帮助贫困生提高复原力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整群抽样方式,抽取南京林业大学大一、大二在校学生416人,其中贫困生78人,占18.75%。根据有关部门的规定,贫困生界定为具有生源所在地乡镇以上民政部门的贫困证明,且在学校建立了贫困生档案并获得助学救济的学生。

1.2 测量工具

1.2.1 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CD-RISC) 2007年陈瑜等[3]对CD-RISC韧性量表中文版进行修订。CD-RISC量表共25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方式,总分越高表示复原力水平越高。本研究采用修订后的CD-RISC量表考察被测学生的复原力水平。

1.2.2 应对方式问卷 由肖计划等[4]编制,包含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和解决问题6个分量表[4]。

1.2.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4] 由Zimet等编制,测定个体领悟到的来自各种社会支持源,如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程度,同时以总分反应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程度。

1.3 测评方法 以团体测试方式进行,施测前由主试向被试说明问卷的目的和回答方式。主试由从事心理学教学与咨询的大学教师担任。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检验方法选择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贫困生复原力水平 贫困大学生复原力均值为(68.21±10.00),非贫困大学生复原力均值(71.16±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复原力高分组与低分组、非贫困生组应对方式比较 复原力高分组在解决问题、求助得分明显高于低分组和非贫困生组,在自责、幻想得分低于低分组和非贫困生组,退避得分低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合理化应对方式上的得分与低分组和非贫困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明高复原力的贫困生在应对方式更多地采用“解决问题―求助”模式,即成熟型的应对模型,而低复原力的贫困生在应对方式更多地采用“退避-自责”模式,即不成熟型的应对模型。

2.3 复原力高分组与低分组、非贫困生组社会支持比较 复原力高分组在总分、朋友支持和其他社会支持得分明显高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家庭支持上的得分与低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原力高分组在总分、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社会支持得分与非贫困生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高复原力的贫困生与低复原力贫困生相比,更多地获得来自于朋友及其他的社会支持。见表2。

2.4 贫困生复原力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各因子的Pearson相关分析 将贫困生复原力和应对方式各因子分做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贫困生复原力与解决问题因子得分、求助因子得分呈正相关(r=0.395,0.233,P

将贫困生复原力和社会支持及各因子分做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贫困生复原力与社会支持总得分、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社会支持上的得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71,0.245,0.435,0.280,P值均

3 讨论

贫困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显见的。大量的研究表明,贫困生存在低心理健康水平、低自尊、低自我效能感、不成熟的应对方式、社会资源缺乏等[5-7]。本研究结果显示,贫困生复原力水平为低于非贫困生复原力水平,可能与上述因素相关。但是仍有部分贫困大学生通过调整适应,发展出一系列积极的应对方式,使自己朝向正向目标,并保持良好的适应,具有较高的复原力水平。

复原力保护因子由内在因子和外在因子两部分构成,它们协同作用,调节并减缓危机因子对个体的影响,使问题行为的发生率降低或成功适应增加。内在因子不是某一种特质或是一组特质,是经年积累的各种能力、才能、资源、知识、长处和适应技能的组合[8]。复原力的外在保护因子是指个体以外的环境具有促进个体成功调适,并改善会导致不良适应结果之因素的反应,也就是个体从外界获得的社会支持与帮助。个人的内在保护因子必须与外在保护因子产生交互作用才能发挥复原作用。

本研究表明,贫困生复原力水平与“解决问题―求助”的应对模式存在高度的正相关,与自责、幻想的应对方式存在着高度的负相关。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是复原力的一个重要保护因子,“解决问题―求助”的应对方式是获得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途径,且复原力发展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交互的连续动态过程,个体在每个不同的生长阶段遇到新的危机,发展出新的应对能力,这些新的能力又再次成为复原力的重要元素,如此一直不断地建构才发展出复原力[9]。

本研究提示,贫困生复原力水平与社会支持存在着高度正相关,但在家庭支持上的得分,高分组与低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高复原力的贫困生与低复原力贫困生相比,更多的获得来自于朋友及其他的社会支持。同学是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10],同伴关系能让其体会到亲密的友谊,满足其归属、尊重和爱的需要,并能让他体会自我价值感。同时,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会激发学生的潜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上的任务。国家推出了“奖、助、减、补、勤、贷”助学模式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这种精神上和经济上的支持是贫困生复原力提升的动力。

因此,引导贫困生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帮助他们发展更多的社会联结,建构迎接挑战的能力和主动寻求问题解决资源的能力,对于发展贫困生复原力具有重要意义。

4 参考文献

[1] 朱森楠.青少年复原力的概念[EB/OL].[2009-01-20].bsjh.hcc edu.tw/guid/guid3.htm.

[2] 阳毅,欧阳娜.国外关于复原力的研究综述.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539-541.

[3] 陈瑜.孤独症患儿家长复原力及相关因素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5] 曾天德.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接纳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1 009-1 011.

[6] 辛勇.贫困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3(10):148-149.

[7] 林晓桂,何少颖,赵凌波,等.高校贫困生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363-365.

[8] 岳晓东.压弹:心理素质培养的新方向//王建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104-114.

[9] LUTHAR S. 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第7篇

【关键词】 自我概念;社会支持;适应,心理学;精神卫生;学生;贫困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1-1330-02

Effect of Self-esteem,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on the Resilience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TEN Qin*, ZHANG Ning. * The Hospit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21003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effect of self-esteem,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on the resilience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es for them to improve resilience. MethodsBy using Connor-Davi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 Self-Esteem Scal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78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were measur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level of resilience with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path analysis. ResultsCoping style, self-esteem level had a marked effect of reunification to the resilience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There were three marked paths:self-esteem coping styles resilience; deal with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s resilience; self-esteem resilience. ConclusionCoping style and self-esteem level have directly effect on the resilience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and self-esteem level has indirectly effect on the resilience through coping styles. Social support has indirectly effect on the resilience through coping styles.

【Key words】 Self concept;Social support;Adaptation,psychological;Mental health;Students;Poverty

复原力着重关注个体对逆境“反弹能力”,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之一[1]。高校贫困生是带有转型期特征的中国社会特色问题。有研究表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心理健康水平偏低[2];在行为(社会功能)方面,贫困生相比普通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存在更多的人际关系困扰[3];主观幸福感和自尊水平明显低于普通学生[4];在应对困难和挫折方面,贫困生较少“求助”,更多选择“幻想”的应对方式(自责、幻想、退避),不常与他人交流或从同学、朋友处寻求支持和安慰,不善于缓解内心的紧张与压力,其情绪和行为均缺乏稳定性[5];在复原力方面低于非贫困生[6]。本研究尝试用多元回归分析与路径分析方法,系统地探讨自尊、社会支持、应付方式与贫困大学生复原力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南京林业大学大一、大二在校学生416人,其中贫困生78名,占18.75%。贫困生为具有生源所在地乡镇以上民政部门的贫困证明,且在学校建立了贫困生档案并获得助学救济的学生。

1.2 测量工具

1.2.1 Connor-Davison韧性量表(CD-RISC)[7] 共25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方式,总分越高表示复原力水平越高。本研究采用修订后的CD-RISC量表考察被测学生的复原力水平。

1.2.2 自尊量表(SES) 该量表用以评定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8]。

1.2.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 采用由Zimet等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分别测定个体领悟到的来自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程度,同时以总分反应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程度[9]。

1.2.4 应对方式问卷[8] 包含6个分量表: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和解决问题。应对方式得分为与复原力正相关[6]的应对方式分(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减去与复原力负相关[6]的应对方式分(自责、幻想、退避),分数越高表示个体的应对方式越能提升复原力。

1.3 施测方法 以团体测试方式进行,施测前由主试向被试说明问卷的目的和回答方式。主试由从事心理学教学与咨询的大学教师担任。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使用的方法有多元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

2 结果

2.1 贫困大学生复原力与自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多元回归分析 采用强迫进入法(Enter),分别以贫困大学生复原力、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为因变量,以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尊水平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应对方式、自尊水平对贫困大学生复原力有显著的回归效应,Bate值分别为0.366和0.234,而社会支持的Bate值不显著,3个因素共同解释复原力34.2%的变异;社会支持和自尊水平对应对方式都有显著影响,Bate值分别为0.270和0.339,共同可解释应对方式22.3%的变异;自尊对社会支持的影响不显著,Bate值为0.193,只能解释社会支持3.7%的变异。见表1。

2.2 贫困大学生复原力与自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路径分析 根据表1回归分析得到的标准回归系数(即路径系数),建立路径模型如图1。

由图1中的路径系数可以看出,在对贫困大学生复原力影响的路径中,有3条显著路径:自尊应对方式复原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复原力;自尊复原力。其中社会支持对复原力的影响,是经由应对方式,再间接影响复原力,因而社会支持对复原力的影响是间接的;应对方式直接显著影响复原力,这条路径是直接的。而自尊对复原力影响,一条是直接路径,一条是经应对方式的间接路径。

3 讨论

复原力本质上是个体在困难情景下的应对能力,且内涵着积极的适应结果。复原力的建构和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的连续的动态过程,个体在每个不同的生长阶段遇到新的危机,发展出新的应对能力,这些新的能力又再次成为复原力的重要元素,如此这样,一直不断地建构才发展出复原力[10]。乐观进取的人格特质、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与社会适应技能包括自尊、自我价值、自我认同等在内的自我观念及个体从外界获得的社会支持与帮助是复原力重要的保护因子[11]。

有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复原力与“解决问题-求助”的应对模式、社会支持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与自责、幻想的应对方式存在着高度的负相关[6]。研究结果显示,自尊水平、应对方式对贫困大学生复原力有直接的影响,同时,自尊水平还通过影响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复原力,社会支持主要是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贫困大学生复原力。提示在贫困大学生复原力建构和发展过程中,应对方式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

自尊是一种个体能意识到的自我评价及其情感体验,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产物。作为一种适应性结果,反过来又会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从而表现出适应[12]。即社会适应过程,也就是维持和获得自尊的过程。大学时期是一个人“自我统合”的关键时期,其自尊、自我价值感是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与比较过程中,来明确和确立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结构中的地位和角色的。高自尊者因其正向的、好的自我评价以及自我悦纳感,会更多地采用问题解决和求助的方式,会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因而具有较高的复原力。

社会支持是贫困大学生复原力的重要保护因子。从性质上可分为2类,一类是客观可见的支持,另一类是主观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获得主观支持的过程,也就是运用“解决问题-求助”应对方式的过程。因为虽然被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是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并能“作为实际的(中介)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13],多数学者认为,主观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

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也是复原力的一个重要保护因子,“解决问题-求助”的应对方式是贫困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应激事件时,选择勇敢地面对压力、积极应对还是选择逃避退缩,决定了心理的适应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且每一次面对危机,问题的解决,必定发展出新的应对能力。另一方面,高复原力者,在遇到危机应激时会更多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去面对问题。合理化为混合型的应对模式,作为复原力保护因子,不是直接降低危机因子的数量及累积性,而是协助贫困大学生转化对危机因子的观点及想法,从而间接降低危机因子的威胁。

研究结果提示,自尊及应对方式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复原力的重要因素,且应对方式是影响复原力的中介变量。着重发展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提升自尊水平,有可能提高复原力,改善心理健康。

4 参考文献

[1] ANTHONY EJ.International year book;Volume 3.NewYork:Wiley, 1974:201-230.

[2] 林晓桂,何少颖,赵凌波,等.高校贫困生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363-365.

[3] 康育文,陈青萍.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相关.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510-512.

[4] 孔德生,王昕,张微.贫困大学生自尊、自我控制及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1):60-61.

[5] 辛勇.贫困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应付方式的比较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38(10):148-149.

[6] 滕沁,张宁. 贫困生复原力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9):835-836.

[7] 陈瑜.孤独症患儿家长复原力及相关因素研究.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07.

[8] 汪向东,陈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8-320.

[9]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影像出版社,2005:206-207.

[10]LUTHAR S. 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1]朱森楠.青少年复原力的概念.[EB/OL][2008-06-26]. bsjh.hcc.edu.tw/guid/guid3.htm.

[12]张索玲,张丽华.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3):327-328.

第8篇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值此新春佳节之际,烟台市慈善总会莱山镇政府专项慈善救助金设立暨首次发放仪式隆重举行。

参加今天仪式的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同志、市慈善总会副会长XX同志、市慈善总会办公室主任XX同志、区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XX同志、区委副书记XX同志、XX镇党政主要领导、XX镇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全体机关干部、部分捐赠企业代表、受赠人及其家人。

在此,我代表莱山镇党委、政府,对关心、支持和参与莱山镇慈善救助事业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前来参加今天仪式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地欢迎!

慈善救助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莱山镇党委、政府从保障全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入手,在烟台市慈善总会的帮助和指导下,设立了烟台市慈善总会XX镇政府专项慈善救助金,为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与我镇困难家庭之间搭建起一个“爱心凝聚”的平台。到目前,我镇政府专项慈善救助金已接受社会各界捐款48万余元,其中琴雅集团、海越麦芽、清泉集团、振华木业、隆丰建筑、捷爱斯、又麟合金、东洋三荣、凌宇粉末、新德生、鲁顺食品、合益食品、欧东石材、锶曼斯、龙鑫金属以及河北、西村、朱塂堡、北陈等企业和村踊跃捐款,促成了我镇政府专项慈善救助金的设立。(在此,我建议,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这些企业和村的善举表示衷心的感谢!)

XX镇政府专项慈善救助金的设立,标志着XX镇慈善救助事业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将在烟台市慈善总会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动和依靠社会的力量,筹募善款,赈灾救助,扶贫济困。今天,我们首次对全镇教育系统困难师生代表进行救助,随着我镇慈善救助事业逐步规范化,我们将不断扩大社会救助面,提高慈善救助的质量和水平,把“生活最困难、遭遇最不幸、社会最同情”的人作为重点救助对象,坚持“民主、公开、公正、公平、规范”的原则,把有限的善款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让全镇更多的困难群众得到救助,感受温暖。我们希望,通过慈善救助,鼓励救助对象克服困难,拼搏进取,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回报社会,服务社会。也真诚欢迎社会各界人士为XX镇政府专项慈善救助金添砖加瓦,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

下面,请市慈善总会副会长XX同志宣布烟台市慈善总会XX镇政府专项救助金设立。

谢谢XX会长。

下面,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同志和区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XX同志为烟台市慈善总会XX镇政府专项慈善救助金设立纪念揭牌。

下面,请XX主任、XX主任、XX书记、XX会长、XX主任、XX书记向困难师生代表发放慈善救助金。

下面,请困难师生代表任文娜同学发言。

下面,请捐赠企业代表XX同志发言。

下面,请区委XX书记讲话。

第9篇

    为进一步贯彻《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实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工作意见的通知》(京政办发〔2000〕31号)精神,推动北京市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工作的全面展开,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现就北京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委托北京市邮政系统基本养老金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委托邮局发放基本养老金采取三种方式:

    (一)对于居住在本市的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采取储蓄形式发放,离退休人员持邮政储蓄存折或邮政储蓄绿卡在就近的邮政储蓄网点和ATM上取款,还可持邮政储蓄绿卡在本市其他银行贴有“卡”标志的ATM上取款;

    (二)对于居住在外地的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采取邮寄的方式发放;

    (三)对于居住在本市的,患病、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且到邮局领取基本养老金确实有困难的离退休人员,经本人和企业申请,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批,采取委托邮局送款上门的方式发放。

    二、各区(县)社保经办机构应积极主动与邮政储汇局、各区(县)邮局取得联系,双方应严格遵守《委托基本养老金协议书》中明确的职责,统一和规范业务流程。同时要建立健全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工作制度和联系网络,及时沟通交流有关工作信息和情况,为广大离退休人员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三、各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在基本养老金发放日前将离退休人员名单和发放金额等有关资料提供给邮局,并将款项足额划入邮局提供的帐号。邮局应免费为离退休人员办理储蓄存折、绿卡,发放使用手册,并针对离退休人员的特点,简化基本养老金领取手续;基本养老金异地发放按邮政汇兑汇费标准减半收费;实行送款上门服务的不收取手续费。

    四、邮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营业网点多,遍布城乡,邮政设施贴近百姓生活的特点,利用邮政投递队伍连接千家万户的优势,做好基本养老金业务,减少离退休人员排队等候时间。同时邮局应尽可能协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了解离退休人员的生活状况,及时反馈信息,减少“吃空缺”现象。

    五、实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后,离退休人员原来享受的未列入统筹项目的其他各项待遇由企业负担,邮局可与企业就这部分养老金的发放签订协议,委托邮局。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