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3-08-28 16:54:43

导语:在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熟悉电脑的人都知道,一台电脑,在硬件配置相同的情况下,它能做什么工作,实现什么功能,关键在于你给它装上什么样的程序软件。而对于我们人类来说,面对周围的世界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反应与行动,关键也在于我们的大脑里有着怎么样的“软件”,即我们有着怎么样的态度、信念、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的认知内容与模式),这些,都是制约我们情绪与行为的心理基础。认知疗法的创始人贝克认为,情绪与行为的异常来自于其歪曲的认知。例如同是厌学,有的学生是因为历经失败之后进行消极的归因,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不是读书的料,形成习得性无助而放弃努力;有的学生是处于自我同一性混乱之中,不清楚自己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该向何方发展,找不到生存的目标与意义故而提不起学习的劲头,浑浑噩噩地度日;有的学生是由于对老师不满,而“恨屋及乌”,等等。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管是心理活动课、团体辅导还是个别咨询,学生的认知建构都是重要的目标与任务之一。

一、导致学生心理问题及障碍的认知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认知缺乏

我们都是运用已有的认知图式来理解面临的问题的。凯利的个体建构理论告诉我们,个体的知识、经验、阅历越丰富,也即是认知建构概念越多的人,越能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事物,以别人的观点看世界,更好地保持心理的平衡。而认知复杂性低的人,其建构的概念较少,缺乏有关的常识与认识,缺少应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不善于多角度地思考,遇到困难挫折就容易忧心焦虑,导致自我为中心及心理失衡,甚至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例如我接待过的一个高一男生,由于不了解青春期身体发育的差异性与可塑性,在初一时,因另一男生曾笑他“腰细得像女孩子似的”,自此引发了他对自己、对他人身材的过度关注,相比之下,他觉得自己不但腰细,肩膀也窄,皮肤却比别的男孩细嫩,于是便认定自己长成了一副女性的身材,为此深感痛苦自卑。为防止别人看出自己的身材“异样”,他不再与同学来往,再热的天气也穿着长衫长裤,并极力逃避会暴露身材的一切体育活动。由于整日纠缠于如何医治自己的身材问题,学习无法专心,成绩也一落千丈。而事实上,经过三年的发育,如今他的身材是完全符合男性特征的,没有任何异样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然而,他已形成了体像障碍,任凭医生与别人如何解释,他都不相信自己的身材是正常的。

(二)不合理的认知信念

每个人都是根据已有的信念、价值观、规条等来选择进入我们大脑的信息,并给其赋予主观的意义。因此,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情景,所获得的信息量及其认识与评价是有差异的,而人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和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不是取决于其遭遇到什么事情,而是取决于其对所遭遇的事情是如何看待的。正确的认知带来理性的情绪与行为,而错误的认知则是引起情绪与行为失调的重要原因。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艾利斯把不合理的认知信念归纳为三类:

1.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错误评价与要求上。如有的学生会过低评价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人会喜欢自己,故而自卑、抑郁、退缩;有的学生则自视甚高,要求自己各方面都表现出色,是老师、同学瞩目的中心,一旦有人超过自己,或不重视自己,就会陷于失落、嫉恨、焦虑之中。

2.对他人的不合理信念

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不合理要求,认为别人都应该理解自己、体谅自己,按自己的标准来行事,因此当别人的言行不能符合自己的意愿时就会感到苦恼、愤怒。例如不少学生,当看到自己要好的朋友有了新的朋友,并且来往比自己还密切的时候,往往会无法接受,觉得自己被遗弃、被背叛了,他们内心里认定:既然你把我当朋友,那我就应该是你最重要的那一个,如果不能做最重要的那一个,那么,这个朋友不当也罢。

3.对周围环境及事物的不合理信念

表现为在不能改变令自己感觉不好的环境和事物时,不是调动自己的潜能去适应环境,而是一味地抱怨这些环境影响了自己的生活,甚至将自己不顺心的事都归咎于这些糟糕的环境,结果是使自己的情绪更糟。

(三)消极的认知模式

认知模式是个体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式,其核心是思维方式。认知模式在个人的心理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响到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行为方式和情绪情感,最终影响到人的心理健康。

学生中常见的消极认知模式有:

1.单向思维:只是从一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容易导致思维的固着和僵化,难以接受他人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像上述案例中患体像障碍的男生就属于这种情况,他一直执着于如何医治他的身材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没法开始正常的生活,却没想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强壮,或者是通过其他方面的优秀亦可得到别人的敬佩。

2.我向思维:以自我为中心来考虑问题,很难换位思考去理解别人。如一个成绩优秀的女生,曾经颇得一些老师的喜爱,她喜欢和自己信任的老师聊天,只要她有了倾诉的愿望,就抄起话筒,经常一说就是几十分钟,且又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后来该老师不胜其烦,开始以各种理由挂断电话,她感觉老师对自己态度不似以前那样热情,深感失落而到我处咨询。结果,才跟她接触一次,过了几天,她居然打电话邀我跟她一起逛街。可见,这是一个不太会考虑别人感受的人,她以为,她喜欢的事,别人也会欣然接受。

3.负性自动思维:自动思维是指人们面对周围环境时不断浮现出的未经过深思熟虑和推理判断的思想片断。当这些片断的想法能引起不良情绪时,称之为负性自动思维。例如,悲观的人,遇事习惯往不利于自己的一面解释,问老师问题,老师反问的声音大一些,就认为老师瞧不起自己(任意推断);被一些同学取笑过自己的缺陷后,就认定所有的同学都会嘲笑自己(以偏概全);因为穿了一件紧身衣,有同学说自己新潮,就以为同学把自己看作了坏女孩从此抬不起头来(过度夸大)等,都属于此类。

综上所述,对学生的认知进行建构的重点,一是要丰富学生的认知,二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认知偏差并以合理的认知取代之,三是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方式与习惯。

二、认知建构的途径

(一) 灌输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要为学校总的教育目标服务,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有必要通过讲授、为学生提供参考建议、表述教师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与应对措施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心理专题讲座、心理辅导课、心理橱窗专栏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常见心理问题的排解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生涯规划等,把符合社会要求的信念、行为方式与科学知识传授、渗透给学生。

(二)情景体验法

学生的心理活动、心理问题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一个偶发事件、一句不经意的玩笑都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且,一个人能否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感受,跟他自己有没有过相关的经历与类似的体验密切相关,所谓“同病相怜”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去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评价、自己教育自己,比之空洞的说教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与行为的转变。

情景的内容,要紧密围绕明确的心理主题,并与学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相类似,可以是以往接触过的具有完整情境的典型案例,可以从电影电视中选择的某个片断,可以是学生自己提供的经历,方式既可以各持己见讨论辨析,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

(三)故事感悟法

生动有趣的故事,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而我们的文化中有很多故事、童话、寓言与成语都蕴含着心理学原理与人生哲理,利用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针对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或者与同学闹矛盾就以转学、转班、换宿舍来解决问题的同学,我会给他们讲《猫头鹰搬家》,让他们从中领悟,如果不能明白问题的根源所在,先改变自己,就算环境怎么改变,仍然会碰到类似的事情。对那些人际关系过分敏感,常常疑心别人议论自己的同学,我就给他们讲《疑人偷斧》,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四)思维换框法

所有的事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所有的意义都是人加上去的,同一件事情,可以有其他意义,也可以有更多的意义;可以有不好的意义,也可以有好的意义。因此,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是化解学生不良情绪,培养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好方法。例如,一个女生因一段时间热衷于交友导致成绩下降,而从快班调到了慢班,慢班的学习风气和纪律与快班相距甚远,她无法接受新环境,情绪时常处于懊恼、痛苦、自责之中,导致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我让她找出在慢班的好处(成绩在班上领先,老师对自己特别关照,可以有更多向老师请教的机会,令自己痛定思痛,会更加努力学习等),当她的注意力集中于这些方面时,她整个精神状态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五)阅读熏陶法

第2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自己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在学校这个特殊群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或者是“心理治疗”等概念。心理治疗属于三级预防保健工作阶段,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更高。在实际运用中,三者是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而心理咨询较之前二者涉及面要窄,但是专业技能要求更高。因此,笔者认为,在职业学校目前的状况下,为一线工作的教师提供必要的专业培训,使教师们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的专业技能,树立新的工作理念,对全校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心理教师必备的专业认识和专业技能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对以下问题有专业的认识:第一,明确心理健康的定义。它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三个方面:1.心理健康的人其身体往往存在疾病的概率较小,身体功能在正常范围内,没有不健康的体质遗传。2.具有健康心理的人对自己持肯定的态度,乐于接受自己,同时对他人和外界抱有开放的心态。3.心理健康的个人,能积极适应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第二,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及我国现阶段职校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笔者认为以下七个方面可作为职校生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1.乐于学习和工作,奋发向上。心理健康的学生珍惜学习机会,对生活和工作更加热爱,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尽最大努力克服困难,争取获得好的成绩。2.有正确的自我概念。自我认识、自我接受,体验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CAN存在的价值,认识自己,并接受自己。3.有健康的情绪。心理健康的学生性格开朗,情绪稳定,心理健康的学生往往能控制自己的情绪。4.乐于交往,人际关系和谐。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人交往,善于理解、信任和帮助他人,并能正确对待他人的缺点和短处。5.正视现实,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性。在环境改变时能对环境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不沉迷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信心,主动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当然,在衡量职校生心理健康时,也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第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职业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他们自立、自强、自信,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概念,并为他们未来的人生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成功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1.尊重:教师尊重学生的现状以及他们的价值观、人格和权益,予以接纳、关注、爱护,这是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的重要条件,是有效助人的基础。它可以给他们营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这种氛围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尊重学生,使他们感到被尊重、被接纳,从中获得自我价值感。2.真诚:真诚的基本要求就是教师应该以“真正的我”的身份出现,没有防御式的伪装,不戴假面具,而是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地投身于心理辅导中。一方面,真诚尊重导师,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氛围,为学生免费服务,可以让他袒露自己的软弱、失败、过错、隐私等而无需顾忌;另一方面,教师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例子,他们将鼓励真正的自我,和教师沟通,表达自己的情感,使情绪得到发泄,这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

三、避免工作中的几个误区

第一,给学生乱贴标签,随意扣上“心理有病”的帽子。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辅导教师会不时冒出“我班××心理有问题,有病”,甚至会私下议论某生“脑子有病”“神经有问题”,其实这是对学生很不负责的一种做法。其后果是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比如,内向的学生从此不再与人交流,胆小的学生从此不愿开口讲话,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从此索性破罐子破摔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辅导教师一定要谨慎地对待学生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对人对事泰然自若地处理,既无麻木不仁,又不大惊小怪。第二,强制要求学生去进行“心理咨询”。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重点是立足全体学生,做好心理保健工作,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动辄就去“咨询”。当然,如果在实际工作中,经过细致地观察、详细地调查、科学地分析,教师认为确实有必要对其进行心理咨询,那么辅导教师可以心平气和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暗示学生学校这个安全的环境可以让他放松情绪,袒露自我,而且又会得到保护和支持,隐私绝不会被泄露。只有在学生有强烈的求助愿望并自愿地走进咨询室的情况下,心理咨询才会取得一定的效果。第三,对心理咨询期望值过高,希望“立竿见影”。成功的咨询往往不可能一次奏效,心理层面的问题是很复杂的,往往要经过一系列规范的过程才有可能见效。因此,对心理咨询不能期望过高,特别是不能操之过急,如果想要求一次咨询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最后只能导致治标不治本的严重后果。心理咨询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只有在被充分信任的情况下,求助者才能吐露心声,袒露“真我”,在咨询师的帮助下重塑自我,然而有一点是大家必须要很清楚地认识的,那就是最终的归结点还是求助者自己帮助自己,这需要比较漫长的过程。

四、结语

第3篇

多年来,绝大多数学校的基础教育一直存在着“三重三轻”即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品德;重分数,轻能力。不少学校对心理健康工作“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造成学生心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影响。各方面都把升学率当做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在办学水平与升学率之间画上了等号。只要升学率上去了,其他方面都可以马虎一点。一个学生心理健康,品德再好,高考差一分也不能上大学;过了高考分数线,表现不好照样上大学。家长,学生自然只看重学习成绩。学校教育中,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望子成龙,是古今中外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可是,不少父母虽有此心却无此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学的影响,家长只善眼于孩子的文化学习,其他方面都可放任自流。有些家长错误地以为只要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于是对孩子百依百顺,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性格。

社会上的种种不正之风,如,贪污受贿,公款吃喝玩乐,以及坑蒙拐骗,图财害命等种种丑恶现象,也会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针对上述集中问题,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应根据现实情况和学生自身的特点采取总体规划,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多方面去做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学生的心理世界各有特色,怎样更有效地进行心理素质教育。首先在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心理健康老师,有适当的课时。通过课堂教学,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对他们的侵害。

其次,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去体验,真实地感受,从而受到教育。比如开展法制教育讲座活动,请有关执法人员来讲座,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心理健康的纪录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需要长期地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中去,充分地发挥我们育人的手段让学生在一种和谐、友爱、团结的气氛中去学习、生活,就会排除一切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三、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目前现在社会上许多孩子的父母。他们根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方式,共同指导学生在校、在家的行为,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方法,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

四、孩子在家庭中也要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第4篇

1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1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流行特征

研究显示,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检出率在10%~20%之间。广西某地区小学生在思维内容、注意力、自信与自尊、责任感、学习与工作、情绪反应、社交问题、言语问题、人格问题、睡眠饮食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比例均超过10%。陈永胜H认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情绪、行为等方面,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人数约为10%~15%,情绪方面问题约在10%~20%之间。多数研究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小学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要差于男生。

1.2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许多研究显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注意障碍、情绪障碍、违纪、行为问题、欺负行为等问题。情绪障碍是影响学前及11岁以上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多动性障碍是影响6~11岁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6]。男孩多动性障碍高于女孩,女孩情绪障碍多于男孩2,男生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显着高于女生(P<0.05);在恐怖倾向得分上女生显着高于男生(P<0.05)。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除了要面向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针对不同年龄和性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有较为严重问题的学生要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心理指导。要从预防心理问题、矫治心理疾病和培养发展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多方位开展工作。

2.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要向每一名小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传授给他们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让他们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并且能够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以达到预防心理问题、及时发现问题、正确疏导问题的目的,从而帮助小学生学会学习、正常的人际交往、正确的面对困难、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要针对小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加以集体辅导。如针对刚入学的小学生开展集体辅导,帮助他们尽早适应学校生活,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完成个人的角色变化;针对高年级小学生,要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以帮助他们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生理特征,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主要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形式多样且灵活。

开设心理健康课各个学校大多开设了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通过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方式,寓教于乐地将心理健康科学常识普及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作文和体育教学中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外,要注意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心理健康意识和知识。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学生通过写作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见解。通过制定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命题作文,既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又可以从学生的作文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利于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有资料显示,运动和体力娱乐活动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参加体育运动越多,情感困惑的情况越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在身体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便进行正确的疏导。同时,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消除消极情绪,还可以通过竞技体育运动,培养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乐观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家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采取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听讲座、咨询、座谈及班主任家访等形式,增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引导家长转变错误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并促进家长注重自身的良好素质养成,营造和谐的家庭心理健康环境,发挥家教的作用,以父母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孩子健康品格及心理素质的形成。

2.2根据人群特征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年龄的小学生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还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存在多动性障碍的特征,学校应该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以帮助低年级小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克服问题,养成好的行为,遵守学校纪律,促进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形成。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情绪障碍问题,学校应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从而促进高年级学生积极情绪的形成。

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问题不同。针对男生好动和女生易出现情绪问题,应开展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疏导男生克服好动的问题,调节女生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同时,由于男女生的青春期表现特征不同,面对身体上的变化,青春期学生易产生心理问题,还要针对于此分别对男女生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让他们健康平稳地渡过这一生理时期。

2.3关注个体问题进行心理指导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共青团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他们自我定位高,成才的欲望非常强烈,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就业自主化及后勤管理服务的社会化,使得大学生的发展压力特别是学业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如何避免或消除因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使大学生以积极、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共青团参与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大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缺乏,心理咨询工作尚未走向正轨,大部分高校的师资队伍力量较薄弱,心理咨询人员大都兼职,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遍缺乏,往往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日益迫切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许多高校都感到心理指导教师人数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受教育面过小。

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主动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各个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学校中一直对广大青年团员在思想教育、开展学习和组织活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与高校心理咨询机构、高校政治辅导员相比,共青团组织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心理咨询机构因为从业人员较少,使得服务的对象往往只能局限于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高校政治辅导员虽然能关注大多数学生,但由于时间和精力上的原因,使得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无法保证。而共青团组织在整合资源、开展活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等方面已有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号召力,利用好团组织的优势,把团组织特有的服务育人功能和心理健康教育融为一体,将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有利于青年的成长成才。

二、共青团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实践活动,不是心理学知识的简单传授,也不是某一门具体学科知识的应用,它需要遵循德育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因此共青团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要从现实出发、客观认识对象,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施教,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采取多种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2.全体性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要使全体学生接受教育和锻炼,促进全面发展。共青团在活动中要充分认识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

3.活动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需要通过活动、实践、训练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才能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化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心理教育课程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有很大局限性,而共青团工作的最大特点是擅于以青年学生易接受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经验。因此要立足于此,在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各种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4.针对性原则。

大学生在不同年级心理问题是各不相同的,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适应性和与人沟通的问题,二、三年级学生则以情感、人际关系和自我成长等问题为主,而毕业生主要是就业压力等问题。所以,共青团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抓住不同时期学生要解决的主要人生课题和矛盾困难,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5.长期性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的目标明确而持续的教育活动。它需要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满足学生走向社会,面对竞争和挑战的心理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所必需的心理品质。而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见到明显的效果。所以共青团在工作中应长抓不懈、系统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三、共青团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配合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开展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共青团组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均有其自身优势,两者相互结合,将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共青团可以根据学生生活、学习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开展一些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发放心理健康宣传材料,举办心理健康系列讲座,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利用宣传展板、校园广播、校报校刊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能力、自我调适能力等综合心理健康素质。

2.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协会的引导,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协会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是由学生自愿加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群众性团体。它本着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宗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心理素质,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协会自主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活动,可以使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会员密切接触,产生良好的影响和辐射作用。共青团组织应鼓励心理健康协会活动的开展,加大对协会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使其在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中发挥更多积极的作用。现在许多高校心理健康协会开展的心理剧场活动,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中颇为有效的一种途径。

3.加大对“三困生”的帮助和学生成长导航工作的力度。

大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较多地发生于生活困难、学习困难和心理困难的学生之中,加大对这三类学生的关心和帮助将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共青团应发挥自身优势,在勤工助学、学习互助、交心谈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力争达到既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又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共青团应继续深入开展“大学生成长发展导航行动”,通过聘请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担任大学生成长导师,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价值取向、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塑造和培养,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设计,促其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

4.积极开展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的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去感染、陶冶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从而内化为信念、觉悟和习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共青团应该花大力气抓好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利用好素质拓展基地、科技创新基地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水平,促进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在团队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新内容,高校共青团应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需要为主线,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广大青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Z].2005.

[2]赵冰洁,徐建平.浅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3):108-110.

第6篇

开发举措

1.充分征求学生意见,调整并充实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是否能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有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是否贴近高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否满足他们的成长成才需要。为了让图书馆的一切馆藏资源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为了应付各种检查评估凑数,对图书馆所有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大盘整、大清查,对那些已经陈旧过时发黄发霉的书籍文献进行彻底清理封存,调整并改善文献信息资源结构,重点充实相对比较缺乏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文献。为此,应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一相情愿征集文献资源的做法,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分别以班级、年级、专业为单位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广泛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统计资料显示,学生对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献需求量较高,多数学生都有阅读以下文献书籍的愿望: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情感合理释放及其问题的处理就业心理压力的克服、学习考试焦虑情绪的调适、自卑心理的排除、自信心的培养、网络危害预防与控制、理性择业观的培养和职业人生的整体规划等。围绕这些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的内容,有的放矢地配备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这种做法不仅增强文献的可读性、针对性和图书馆的凝聚力,而且也充分体现学校办学“以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开展工作,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校给予的温暖与关爱,从而唤起他们的良知,激发他们对学习、对生活、对未来产生足够信心,自觉地朝着心理健康的轨道去发展。

2.成立图书馆导读管理网络系统,帮助学生提高其教育资源的摄取质量与效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图书馆有责任让学校全体学生都从中受益,这一责任的落实需要想办法扩大其文献信息资源的受众面和使用频率,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高效快捷有选择地从中获取最能贴近他们心理状况及其成长需求的各类纸制文献和电子文献。为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转变传统工作方式,清醒地认识到图书馆的工作绝非仅仅局限在按时开关图书文献阅览室和数字化图书馆、监督学生是否将文献资料放回书架、是否按时归还借阅的书刊、是否足额支付上网阅览的费用、是否保持阅览室的肃静和环境的清洁卫生等方面。其实,这些仅是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并非工作的重心所在,其工作的重心应落脚在如何引导学生在校二三年的时间内能够从图书馆各种文献信息资源中尽可能吸取滋补心灵、催人奋进的宝贵精神财富,自我改造主观世界,促进自身心理世界丰富多彩又健康协调,对生活充满信心并产生持续的生活学习的动力。

为了让图书馆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产生这些功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胆探索,在改革中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理念,彻底转变过去那种被动工作、学生主动上门、愿者上钩的局面,在导读上狠下工夫,通过周密设计,组建了图书馆导读管理网络系统,不仅每个馆员是该导读管理系统中的成员要担负起导读引领的责任,还要在学生中广为吸纳一批思想素质高、工作能力和责任心都比较强的志愿者充实其中。这些志愿者是通过志愿报名的方式,在各班、各专业、男女生公寓及其各楼层中优选出来的,他们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每周向所属责任范围内的同学一次最新文献信息情报,并有选择性地进行导读宣传演讲,激发更多同学主动到图书馆获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献信息资源。再有,导读管理网络系统中的学生,有优先接受信息安全教育的权利,增强信息素养和信息安全保护的能力意识,以便他们能够顺利引导并帮助其他同学在浏览数字化图书信息时做到自觉抗击一些陈腐过时、低级趣味的信息资源,确保自我身心始终接受先进文化、健康文化的熏陶。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整个导读管理活动中应始终要处于统领的地位,指定并协调好导读学生管理员之间的工作,以他们为中介,吸引更多学生来图书馆学习提高,并帮助他们置身文献信息海洋中,有针对性地快捷地获取“惟我有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3.开展读书系列活动,激活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需要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群策群力,,革新并优化传统工作模式,最大化地开发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此,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认真审视以往工作模式与经验基础上,大胆尝试与创新,寻找到了以开展“图书馆读书系列活动”为纽带来扩大其心理健康教育受众范围、激活其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增强其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工作模式。为了让系列活动达到预期效果,在系列活动的形式上做到尽可能多样化。各种形式的赛事都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如何有效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成长,充分反映高职生这一大学生殊群体,在学习生活中带有倾向性的一些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以及他们促进自我心理健康成长和帮助他人心理健康成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些先进典范;对各比赛活动,图书馆都有专人全程监控与直接参与,包括活动的周密策划、开展过程中的具体组织实施以及总结表彰等各个环节都亲自涉历,忌讳图书馆学生义务管理员全盘代替,从而确保活动质量与效果;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对每一位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情况都要进行等级制评定,按照评定等级的高低合成相应的综合素质得分,记入学生个人学籍档案。这样能让参与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奔头”,学生为了让活动参与的效果理想一些,他们能生发出一种内在动力,自觉主动地到图书馆查阅纸制文献资料、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料,搜寻网络信息资源,图书馆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得到了最大化利用。通过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个个讲学习、人人讲健康的图书馆良好文化风尚,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为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开发功效

1.磁石功效。紧紧围绕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这条主线开展图书馆读书系列活动,成立图书馆导读管理网络组织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取舍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等举措,大大地增强图书馆在全校学生中的磁石功效。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课余自觉主动地到图书馆学习,尽情地在那里吸取宝贵的心理健康营养,与无数的心理健康专家学者和成功人士进行心灵对话、心灵碰撞,不断清理心灵深处尚存的尘埃垃圾,进而让心灵变得越来越澄澈明亮,心理世界变得越来越秩序而和谐。同时,更多的学生也能自觉远离不健康的文化场所自觉疏离侵蚀他们思想灵魂的不健康文化,诸如网上黄、校园周边出租的黄色书刊、抽烟喝酒、打牌赌博等。

2.泛化功效。图书馆健康先进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洗礼,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高技能型人才不仅仅是技能高手,还必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人。在与时代脉搏相契合的成才观指引下,他们不仅充分利用图书馆健康教育资源促进自己心理健康成长,也积极主动地争取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渠道与机会,加快心理成长步伐。过去有的同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选修课程学习不重视,通过图书馆的泛化引领,要求选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人数剧增,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明显增强;主动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学生也多了;心理上有结解不开,主动与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以及周围同学取得联系求得帮助的学生也多了;心理上有问题,绝大多数都能够采取妥善的方法解决而不是像以往那样,要么把它弊在心理,要么产生异常的甚至危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表现。

第7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 教学现状 原因改进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之一日千里的互联网络的全方位渗透,人们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发生了很大改变,思想观念也在与时俱变。社会的进步发展更是深刻地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思想,使得我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社会背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也必须适应形势,与时俱进。近些年来,全国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本人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结合我院近年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些实践和体会,愿与其他兄弟院校共同分享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既有成果,并就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与改进作进一步探讨。

首先对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现状归纳如下:

(1)过于强调形式,不注重实效。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是走形式主义的路线,为了应付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流于形式地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虽然有少部分院校也配套建立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但人员配备不够齐全,不够专业,更没有长期有效地开展实际工作,甚至连固定的心理咨询场所都没有。在课堂教育方面,多数学校只是做一些讲座或报告,有的就是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课,在课程内容中安排两三节心理健康的内容,就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的课外实践根本无从谈起!而有些学校则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成立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都缺乏具体的、有效的措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得不够紧密。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都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有很多建立起来了的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因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不够明显。

(2)对其内涵及外延重视不够,理解不够深。心理健康教学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本身就具有特殊性,与一般的理论课程有很大的区别,但现在很多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都存在误差,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几堂教育课程就能解决问题了,所以就产生“单纯说教,不管实效”,“课堂上滔滔不绝,课后事不关己”的奇怪现象。决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的根本在于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通盘管理,所以说,重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行为。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直到先如今,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学的理念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教学方式单一,始终以“讲授—接受”模式为主,教学理念落后。究其原因无外乎,一是学校安排的教学课时不足,一学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只在12到20课时之间,由于课时有限,有些要花时间的教学方式,如讨论、参观、见习等就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实施。从而就造成了教师一人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局面。二是高职迫于生存压力,不断地扩大招生,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扩大班级人数,但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导致教师迫于压力不能有效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学生依然在重复“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过程,没有从填鸭式教学中解脱出来。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的培养起不到积极的作用,更有甚者开始逐渐抹杀教育的创新功能。

(4)师生关系冷淡,缺少沟通。当前,高校的在校学生在不断增加,而辅导员的配备却没有随之增加,每位辅导员至少要管理两百多名学生。能和每个学生说上一句话就很不错了,而且都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更别说与一个个学生去沟通了。因此,一些个性内向、行为消极的学生,心理郁闷无处宣泄,心情不悦无处诉说,而只有当出现问题后才去处理,大多数甚至不诉诸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沟通和教育的作用很难充分发挥。

(5)大课堂教学,课时短少,学生主体参与差,互动少。进入高职院校往往是大课堂,教室也是使用幻灯片教学,往往是几百学生一起听课,这样就会造成听课的效果下降,而且学生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一般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也是仅在大学一年级或者新生入学第一学期,时间很短,内容也较有限。但针对高职生个体成长发展来看,身体和心理又是动态变化的,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健康正常发展的时代需要。

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我们高职院校或多或少会出现以上种种现象。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我们更应该去了解、学习、研究学生的心理现状。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其心理特点也呈现出复杂化,具体表现如下:

(1)学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初中毕业,有的高中毕业,还有的是中专毕业,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不够高,也不够全面;

(2)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多,道德行为和品行意识更接近于现实,常陷入迷惘状态,渴望非理性的认可,且自由散漫、叛逆性强;

(3)学生的情感丰富且脆弱,心灵纯真且复杂;性格率直且固执;既有孩子般的天真烂漫,又有成年人的无奈和游移;

(4)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其思想意志也是千差万别,有的游刃有余却缺乏刚性;有的遇事易冲动不加思索;有的又过于执着,沉迷其中;有的则胸无大志,玩世不恭。

而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和强大,从小而言是决定学生自己未来的生活、学习和成长,从全局来说是关系到我们祖国未来现代化建设和整体民族富强的关键。因为心理素质是文化素质和事物认知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地基。

就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来说。由于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有限,教学设施不够完善,从而导致教学手段的落后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健康需求。

就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辅导的老师来说。据笔者观察,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大多是通过培训或者自学来的,人员缺乏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况且并没有系统地学习或者研究高职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而且这门学科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教师既要懂心理学知识、又要懂教育学和医学知识,甚至还要懂社会学和哲学方面的知识。因为这门课它是一门交叉学科,那么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运用的手段就应该灵活。

所以我们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同时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和随时变换课堂教学手段。

下面结合我校高职生心理健康课程开设情况,和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明晰课程的性质和定位,以及开设的目的。对于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一方面根据高职院校本身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问题,对课程进行具体的添加。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规定中对课程性质的描述即:主要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终的目的就是对提高大学生学校环境的适应力、学习力、交往能力、职业规划能力。通过这样开增进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素质要求。

第二,可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形式,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调查,收集学生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从而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和有效地开展。

第三,应突出课程的活动性。在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教学很重要,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进行积极的倡导工作。学习与实践并重,例如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重点应该侧重于学生的心理培养,在实践指导中,老师要增加相应的互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对心理健康活动的参与兴趣,如角色扮演、心理调查、主题讨论等。最终的目的是想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来提高自我认知、调控、激励、生存及发展等相关的能力。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带来的心理困惑,在社会生活不断变化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如何以一种合理的心态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是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把学生自觉追求健康的心理活动当做一个重要工作来抓,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最终达到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和强大自己的心理调节力的目的,树立健康的心理健康观点。

第四,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充分发挥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的作用。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侧重于运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从增强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角度,对学生的健康思维、情感和性格进行再次教育,而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则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己任,侧重对以科学理论和哲学的思想武装学生,对其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但我们学校近年来除了开设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开设了与心理健康课相关的理论课程,譬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概论等课程,这些都与高职生心理健康课程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正常发展。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分析

随着近些年网络的广泛应用,人们正式进入“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大学生应用或沉迷于网络的情况越来越多,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造成一定冲击,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是否提出了挑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而高职高专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一部分,在新媒体时代对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针对在长春的各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调研,以期对新媒体时代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更好地指导和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以在长春的3所高职高专院校三个年级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600份调查问卷,回收557份。其中男生351人,女生206人。大一197人、大二190人、大三170人。研究内容主要为各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学生利用网络情况、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调研。

二、研究方法

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法。统一测试,统一指导语。设计问卷的过程中兼顾各高校各年级的特点,使调查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最后采取归纳和演绎的方式对问卷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v一w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心理健康状况满意程度。在问及“你对自己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满意么”时,有91%人选择满意。问及“在你的经历中是否有过自杀的想法”时,有80%的人选择没有,但仍有20%的人选择有。可见高职院校大学生出现极端自杀行为的可能性仍然较大存在。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家庭,占14%。

2.主要心理困惑。当问及“你的心理困惑主要来自什么”时,就业、职业规划、学习排到了前几位,可以看出,高职高专学生们主要的心理困惑大多是来自对自我的规划和未来的迷茫。

3.对自身优势的认识。当问及“你觉得你自身的优势是什么”时,49%的人选择“人际关系处理得好”, 32%的人选择“情商高”,而“智商高、有知识”则是排在最后的选项。“与本科生相比”,38%认为优于本科生,有49%认为差不多只有13%认为不如。高职高专学生自身还是非常有自信的,内心并不觉得本科生比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更有优势。

v二w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

36%是从网络上获取,24%的人是从课堂上。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是从网络上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另外一个主渠道就是课堂。

v三w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1.总体效果评价。

当被问及“你认为你所在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你的心理健康成长起的作用”时46%的人认为效果一般。

2.心理健康课开展情况。

①授课效果。当被问及“你接受过何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有74%的人选择心理健康课,说明,心理健康课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当被问及“你认为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的效果”时,有49%的人认为效果一般。当被问及“你认为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课效果差的原因”时,26%的人认为“老师过于关注心理问题,自认为心理很健康跟我关系不大所以不爱听”。

②授课形式。 当被问及“你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时,有64%的人选择单班教学,可以看出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授课形式以单班教学形式为主。

③考试方式。当被问及“你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授课性质及考试方式”时,有52%的人选择考查课。

④授课内容。当被问及“你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包括什么”时,性心理知识、挫折教育、创新教育占比重较少,分别为5%、6%、5%。其他方面如自我意识、人格、情绪管理开课较为普遍。

3.心理咨询开展情况。

当被问及“当你遇到心理困惑时,是否会去做心理咨询”时,有54%的人选择会去。另外仍有40%多的人不会去选择心理咨询。当被问及“如果需要做心理咨询,你更愿意通过哪种方式”时,有54%的人选择qq、微信等网络咨询,可见,网络的特殊性为心理咨询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4.心理社团心理网站开展情况。

当被问及“你是否知道自己所在院校有心理协会或心理社团”时,43%的人选择不知道。当被问及“你是否知道自己所在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时,47%的人选择不知道。可见,学校心理专题网站开展的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

5.心理指导教师、心理协会干部配备及发挥作用情况。

当被问及“你是否知道自己所在分院或者系部有专门的心理指导老师时,21%的人选择不知道。当被问及“你是否认为班级心理委员发挥了应有作用时,14%的人选择没有、14%的人选择形同虚设、8%的人选择没有这个职位。

6.心理活动开展情况。

当被问及“你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情况”时,有53%的人选择偶尔开展, 15%的人选择从未开展,可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效果一般,在同学中没有产生广泛深入的影响。

v四w学生利用网络情况

当被问及“现在网络如此普遍,你大多时候是怎样利用网络的?”时,有47%的人选择“玩游戏、看电影、娱乐”, 仅有19%的人选择“查资料、学习、了解搜集信息”。可见高职学生利用网络主要用于娱乐休闲,用于学习的情况较少也在另一个角度说明高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当被问及“你是否每天必须上网(包括使用手机和电脑等)?”时,有47%的人每天离不开网络。可见学生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当被问及“你觉得从网络上获得的信息”时,有22%的人认为是“良莠不分,很难分清是否真实积极”。

v五w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对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印象56%的人认为是“帮助少部分有心理问题的人解决问题恢复正常。”当被问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望”时有67%的人认为“不止关注少部分人应帮助大部分人获得更高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因此正适应了积极心理学对于使人更加幸福的理念。因此很有必要在高职院校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调查显示,随着网络时代新媒体的运用,学生们在网络上“游走”成为主流。而网络充斥着各种良莠信息,对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尤其是心理健康产生极大影响。随着近些年对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只是在学习、就业等方面心理困惑表现比较突出。大部分人更需要的是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式引导和教育。关注一部分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时代已经过去,需要做的是关注更多的高职高专学生,让他们中的大多数获得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发挥内在潜质和优势,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创造更大的价值。而心理健康教育就应该摒弃以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不符合时代特征的形式,多多采用网络时代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搭建他们乐于参与的平台来开展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基金项目:

1.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十二五”规划课题 2015年度重点课题(批准号ZD15153)《新媒体时代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及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改革发展创新专项基金”《网络化时代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研究成果。

2.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化时代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女大学生;素质提升

工科女大学生由于社会环境、专业特点以及自身发展等种种因素,在客观上面临着发展诉求得不到满足、职业发展机会不均等现实状况。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存在着对未来发展缺乏自信、焦虑,成就动机弱,甚至依赖、自卑等心理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工科女大学生是院校中的弱势群体。因此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工科女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强化成就动机,开发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工科院校显得尤为重要。

一、工科女大学生成长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

1.工科女大学生总体学习成绩优秀,但就业择业困难

在工科院校,女大学生整体上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在各类评优评奖中人数较少的女生往往占据了较大比例。但不可否认,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学习成绩优秀的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却还是存在着就业竞争力偏弱,就业质量较低、发展机会不均等问题,比如一些单位在公布招聘条件时,就已经限制应聘学生的性别要为男性,哪怕女同学各方面素质都优于男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女毕业生其发展的机会也明显少于男生。部分工科类女生在一次次失败的应聘经历中,个人自信受到影响,产生焦虑乃至就业依赖心理,个人成就动机不断弱化。在一项调查中,全国随机抽取了25所高校约500名女生做了问卷调查,有30%的女大学生在就业中亲身经历过就业歧视,其中工科女生的歧视程度排在各学科之首。很多女大学生求职者发出这样的感叹:“找工作难,找个好工作更难,找个适合工科女生的好工作则是难中之难!”。

2.工科女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处于被动、次要位置的困境

与女大学生较多的人文社科类院校相比,在以男生占多数的工科院校,虽然学校和班级给予女大学生特别的关心照顾,但这种关心照顾更多体现在生活、安全等方面,这并不能摆脱工科女大学生由于主客观因素在校园生活中处于配角、次要角色地位的现状。总体上讲,在工科院校的教学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就业择业以及各类学生群团组织中,女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明显,她们的发展诉求和权益得不到一种主动的满足和维护,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次要的位置。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存在着对未来发展缺乏自信、焦虑,成就动机弱,甚至依赖、自卑等心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校园的“弱势群体”。

二、工科女大学生成长发展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工科类女大学生成长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归结为社会环境、工科院校、女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

1.用人单位利益最大化和社会偏见的驱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招聘是种市场行为,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在招聘时往往考虑人才的性价比,由于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加之工科类单位工作性质对女生而言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比如建筑行业工作地点流动性大,工作强度大等性质,这些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更合适男生。同时,社会中对女性的种种传统偏见并没有完全消除,总习惯将男生与高效、主动、能吃苦等特征联系在一起,而对女生的工作能力存在疑问,认为女生“怕吃苦”,难以在工地、厂房等环境中工作,并且女生在结婚生子后,必然会将大部分精力投放在家庭上而影响工作。因此,工科类单位在对人才的选择上更偏重于男生,能不招聘女生就尽量不招聘。

2.工科院校无差别教育使得女大学生发展机会较少

虽然工科院校在日常教育过程中都很强调女生的生活安排、安全管理等工作,但由于工科院校中女生人数偏少,也比较听话,往往容易在教育教学过程和校园生活中忽视女大学生的心智成长过程与男生相比的差异性,而实行无差别教育。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和校园文化生活往往按统一标准来组织实施,而这些标准多是参照男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制订,女生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和保证,她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难以得到充分锻炼,心理成就动机自然受到制约。比如在工科院校的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中,男生往往是担当测量、操作等关键环节,女生则被分配给数据记录、填写报告等辅助环节,久而久之,无论是教师或是同学,都认为这样的一种任务分配方式是理所当然的,渐渐地女生也就自觉自愿地成为辅助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得不到充分锻炼提高。

3.部分工科女大学生缺乏自身成就动机、综合素质不强

一方面受“男强女弱”、“男高女低”等传统偏见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性在事业上太要强、活得很累,会导致女性柔美气质的流失”等消极观点的影响,同时受现实发展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的制约,部分工科女大学生的自我成就动机较低,职业发展观念狭隘,缺乏开拓新的工作生活空间的勇气和胆识,缺乏从眼前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将“留在大城市,不愿下基层;工作要稳定,不肯担风险;收入要求高,不图有前景”作为自己的就业观。虽然工科女生认真细心的特点可以使她们取得较好的专业学习成绩,但由于自我成就动机的不强,她们缺乏主动磨练意志品格、拓展综合素质的意识和动力,往往在各类教学实践和校园活动中,甘当助手和配角,不能充分主动地锻炼和发展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她们良好的学习能力也就不能很好地转换为专业能力,长期以往便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工科女大学生发展的应有之义

解决工科女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中的困境,需要社会、学校以及自身的共同努力。对于工科院校而言,尤其要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女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强化自我成就动机,挖掘自身潜能,提升综合素质,实现更好发展。

1.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发展性心理咨询、发展性心理辅导。发展性心理咨询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尔(D.Blocker)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应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与干预,以便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国内学者认为“发展性心理咨询是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地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相对于重障碍、重矫正的矫治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言,重发展、重预防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关注的是长远的、联系的、整体的目标,即把心理辅导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它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为知识背景,强调多元化的引导措施和校园文化的熏陶,除了少数专业人员以外,众多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管理工作者都可以参与教育过程。

2.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满足工科女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

据调查,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实践中最常见的内容是正常学生的心理适应与发展,虽然不同年级的学生其心理问题的类型、重点有所不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但均以发展性问题为主。其中,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生适应问题,兼有学习问题、专业兴趣和同学交往问题;二年级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等问题;三年级集中在恋爱与情感问题上,兼有自我发展和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等;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等。这些伴随学生成长过程出现的发展性问题实质是发展性心理需求,工科女大学生不仅与其他女大学生面临着同样的心理发展需求,而且由于社会、学科特点等因素比其他女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与需求,因此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对工科女大学生进行生活辅导、学习辅导、职业辅导、人格辅导,可以帮助她们完成心理发展任务,妥善解决大学各阶段的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我和适应社会,挖掘自身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

3.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工科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由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组成的复合结构。而心理素质则是综合素质结构中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和中介,只有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人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生理机能、更好地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提高思想道德觉悟。因此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工科女大学生提高自我调适能力,正确地认识社会和自我,克服消极心理,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她们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工科女大学生全面素质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四、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工科女大学生素质提升中的实施路径

1.开设妇女学、心理学公选课和讲座,提高工科女大学生心理自我调适的意识与能力

工科院校可结合女大学生发展的特点和心理困惑,将性别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公选课和专题讲座所具有的生源广、实用性强,影响大等特点优势,开设有关妇女学、心理学的公选课或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的妇女理论、妇女与传统文化、女性的成长与就业、妇女权益保障、恋爱与婚姻、形象与礼仪、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普及妇女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培养工科女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品格和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与自我,提高自我调适的意识与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公选课不能简单地按照学科的系统与逻辑来编排,而是要根据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编排;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简单地传授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互动中得到更多的体验和感悟。专题讲座要注意与学校集体活动的有机结合,要根据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恰当的时期举行,从而提高讲座的针对性、实效性,比如为刚入校的女生开展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正确对待恋爱的讲座,对高年级女生开展女性职业发展指导讲座等。

2.注重开展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与调适工作

不同阶段、不同群体的工科女大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需求,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多样的心理状况调查,可以较准确、较全面地掌握不同阶段、不同群体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发展需求,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因势利导地帮助解决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奠定基础。根据心理发展需求不同的状况可采取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有机结合的心理调适手段,比如针对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存在的自我成就意识偏弱、缺乏自信、职业发展观念狭隘等问题,可以根据团体动力原理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灵电影欣赏、团体讨论、团体咨询、成功女性报告会、演讲会等团体辅导方法;对于具有特殊心理需求的个体,可通过以咨询为核心的个别辅导方法,来解决个体的心理发展需求。

3.在学科课程教育中重视工科女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无论是学科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除了通过艺术、体育课程的学习,提高女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调节消极情绪、锻炼意志品质以及改善人际关系以外,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强化心理成就动机、树立职业自信显得尤为重要,要注意发挥女大学生认真刻苦、踏实细心的优点,鼓励她们更积极地参与各类教学实践活动,从而使工科女大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自信得到加强。比如以土木工程专业女大学生为例,学院在施工实习、各类实验等教学活动中,要给予女生更多的指导关注,科学合理地安排实习实践任务,对于女大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及时指导,在实践参与情况、独立完成成果等指标上进行重点考察,让女大学生真正成为主角。当然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有机渗透、适度渗透和灵活渗透,不能牵强附会而影响学科知识本身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这一首要目标的实现。

4.差别化、多渠道地开展女大学生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脱离素质教育的整体单独强调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取得成功,只有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根植于女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之中,通过素质教育各种形式的载体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工科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中,要考虑到女大学生的心智成长过程与男生相比的差异性,要根据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诉求,科学合理地设置安排相关活动,让女大学生在差别化、多渠道的活动过程中锻炼意志品质、提高审美情趣、促进人格完善,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学习;要让女大学生在日益扩展的交往范围中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使她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